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最大的麦穗作文范文

最大的麦穗作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最大的麦穗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最大的麦穗作文

第1篇:最大的麦穗作文范文

读了《最大的麦穗》一课,我知道了本文通过记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同时我也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的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

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第2篇:最大的麦穗作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积累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1;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0-0054-01

在古代,大家已经认识到积累的重要作用,因而有了“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句子。在新课标中,对于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语言也有明确的规定,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积累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实现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目标。

一、角色体验,激发积累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爱上积累,就要想法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学生对新鲜的事物非常感兴趣,而且性格活泼好动,喜欢表演。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让学生在角色体验的过程中感悟文本,进而积累相关语言知识,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负荆请罪》一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角色体验的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这篇文章,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文本中的主人公性格特点鲜明,学生们对此也有极大的兴趣。于是,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选择一个喜欢的角度,谈一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然后,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知文本,选用了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将课文中的情境形象生动并且立体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经过说和演的过程,学生对文本中的语言有了更深的感悟和印象,演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积累了语言文字,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角色体验,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这样的方式灵活生动,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在角色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主动积累语言,获得知识,效果良好。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多使用这样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积累语言,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语言结构。

二、学以致用,提升表达能力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学以致用,积累语言的目的也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最直接的就是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应用积累的语言写出属于自己的好文章,或者是让自己的语言表达通顺有文采,写出精彩的作文。例如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这篇课文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鉴赏文本中优美的语句。在作者笔下,南沙群岛美丽的风景和丰富的物产让人流连忘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找出文本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进行背诵,体会文本中语言的准确及精妙,体会文本中蕴含的作者对于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在这篇文章中哪些词语或者哪个句子是你最喜欢的。这样开放性的提问,让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词语进行写话训练,或者仿照文本中的句式进行仿写,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手中掌握大量的好词、好句以及精彩的语段,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并且学以致用,这样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举一反三,享受积累乐趣

语言的积累不仅在课内,还要拓宽眼界,注意到课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在课堂之外还有很多精彩的语言。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的书籍,积累好词好句,并且做到举一反三。这样的拓展延伸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例如《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在文本中有这样的内容:苏格拉底的弟子在大片金黄的麦田中寻找最大的麦穗,但是最后却两手空空地回来了,不仅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甚至是一无所获。面对这样的内容,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内涵,鼓励学生用一句话来形容当时那些弟子心中的所思所想。有些同学想到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样的句子,都是同学们日常学习中积累的,这时使用起来却得心应手,十分贴切。但是,教师并没有满足,而是进一步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写一写自己的格言。于是,“谁生下来也不是天才,只有付出努力,才能成为天才”“坚持,才能帮助你走向成功”等句子就从学生笔下流淌出来。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阅读量有一定的要求,学生的阅读量大,语言积累就会非常丰富,这样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读写能力也会逐渐提高,同时让学生享受阅读积累的乐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最好的情况就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不仅自己积累语言知识,而且还在积累的过程中获得灵感,创作出自己的精彩句段。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语言积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引起所有语文教师以及学生的重视。教师要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积累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积累的能力,让学生享受积累的乐趣,并且学以致用,将自己的积累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样才能实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爱琴.培养小学生语文积累能力点滴谈[J].黑河教育.2014(08).

第3篇:最大的麦穗作文范文

一、在晨昏交替中感悟自然

生活是学生习作素材取之不竭的源泉。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慧眼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从五彩斑斓的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学生的写作将不再是“无米之炊”。

笔者在田园课题的实践中就曾经让孩子撷取晨昏交替中唾手可得的自然资源,引导孩子观察积累,把自己体会到的自然景观写成一段段精妙的文字。玟玟同学在《静谧乡村夜》中写道:“傍晚的太阳终于顶不住那沉重的夜幕,在昆虫和各种动物的催促下,被压下了地平线。但是太阳神是永远都不会屈服的,于是奋力地甩下一片多姿多彩的火烧云,蹦跳了几下消失了……渐渐地,夜越来越深。这时,昆虫和月亮开始了黑夜奏鸣曲,蝙蝠和各种昆虫便借着昏暗的月光跳起了华尔兹。这时的田野是多么热闹呀!”小作者以诗意的笔触,描画出一个乡村梦幻般的迷人夜景。

二、在潺潺流水中品味情趣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麻烦:让学生描述一种景物,他们总是皱起眉头说:“没有东西可写。”是不是他们的生活中真的没有值得写的呢?不是的!是他们没有留心观察,对自然景物物只看了那么一两眼,甚至不去理会,就随随便便放过去了。正像五彩斑斓的世界在盲人眼中是一团漆黑一样,生活再多姿多彩,不认真观察,不用心体会,怎能感受到它的美好?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手触摸、用耳朵听、用大脑思考,同时还要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的滋味。

例如: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农村的命脉,可以说,乡村孩子的成长与水是密切相关的。乡村的河流是学生习作不可多得的资源,春天,河水消融,芦苇初长,柳芽萌发,鸭子迫不及待地嬉戏水中,那景象,真如《惠崇春江晚景》中所描绘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夏天,河水碧绿,水草茂盛,两岸树木郁郁葱葱,一派盎然景象,游泳摸蟹趣从水中来;秋天,河水清凌凌的,倒映着一碧如洗的蓝天和整齐的雁阵,河面上一片片树叶有如小舟一般,上面坐着蹁跹的秋姑娘;冬天,河面结冰了,薄薄的冰像镜子,而厚厚的冰层则成了乡村儿童天然的溜冰场……围绕四季的河流开发写作资源,给儿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写作之“米”。针对儿童的特点,我专门设计了系列习作练习,如以“门前的小河”为主题的景物描写、以“水趣”为主题的水上嬉乐描写等,指导学生看水面鸭鹅嬉水,逗水中鱼虾倏忽,品水中游乐之趣。因为做过细致的观察,有过真切的体会,所以大多数学生的习作都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三、在青黄变更中轻拨心弦

农村的生活是以一年四季的田野青黄变更为背景的,一望无边的四季田野蕴含着丰富的习作素材。一望无际的稻田,不管是春季的青还是秋季的黄,暗藏着自然的玄机;生机勃勃的油菜,不管是春的花之灿烂还是秋之菜籽圆圆,都蕴蓄着农人的喜悦;田边棵棵摇头晃脑的狗尾巴草,不管是春的肆意成长还是秋的暗自凋零,都浸润着年华的秘密……桃花开了又谢,草儿绿了又黄,果实青了又红,农村的田园景象似乎一直有一双神奇的大手在指挥着、操控着,那平淡又神奇的田间景象随着四季的脚步波澜不惊又轰轰烈烈地变更着。

第4篇:最大的麦穗作文范文

一、联系生活实际,体悟课文内容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小学生对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体验是较为直接、真切以及深刻的。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了大量的跟大自然,或者是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阅读材料,如果教师能够将阅读教学的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地关联起来,结合亲身经历,充分发挥想象,这样不仅可以品读文章,而且也可以感知生活,进而使得整个阅读教学的效率得以明显提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那句名言“生活即教育”就可以据此得以充分地诠释和论证。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例如:课文《石榴》、《我的菜园》、《最大的麦穗》、《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初冬》等课文都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在教学这些课文的时候,需要有效抓住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比如《初冬》这篇课文,它的教学安排需要与季节相近,放置于浓浓的大雾之中,让小学生在雾气的变化中诵读课文,进而实现文本与现实生活的有效联系,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感受、领悟、体味课文内容。再如《负荆请罪》这篇课文,学生可以用生活的情境来演绎这段故事。这样的教学方式,必然会受到良好的效果的。

二、讲究方法科学,体验阅读兴趣

儿童的天性就是好动,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也忘记了,但做过了就吸收了。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实现语文教学有实效性,就必须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学生的认知提高,必须沿着多种活动形式探索下去。当然,除了教师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外,也可以在学生中进行一些竞赛性活动。各种各样的活动是适应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不同的活动就会有不同的积极者参与,参与后就会有不同的优胜者,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信心,有成功与失败的情感体验,去进行新的学习。我们要伴着学生学一起去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感悟其中的语言,体验阅读带来的体验与快乐。放手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去认识事物跟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这种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效果,是任何书本和任何课程都无法给予的——学生不仅是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来感知周围世界的。例如:在教学《郑和远航》一课时,其中有“夏日的霞光、柔和的春风、闪烁的群星、咆哮的巨浪、可爱的宝船”一句,这种美丽的景色在孩子们的意识里是那样的鲜明、那样的难忘、那样的激动人心,这个画面就是绚丽而富有个性的物像。

三、巧妙找准拓展点,从课本链接到生活

文本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其中或蕴涵着丰富的情节,或描述着动人的形象,或有着优美、华丽的辞藻,或隐藏着真挚的情感,或折射出深刻的哲理。但也有的本文平实、自然,且语言读起来似乎比较苍白朴实,如同白开水,不过平淡之中见精神,在细节中往往折射出人类的爱与关怀。所以,教师要善于理解文本,吃透文本,注意挖掘文本的内涵,并适时、适度地指导学生拓宽思路,在教学中学会拓展。例如:在教学《爱如茉莉》一课时,师生通过关注细节、感受语言,体会到了“爱如茉莉,平平淡淡却又真真切切”的含义。这时不妨巧妙的拓展:“同学们,爱还像什么?或许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体验不同,对爱的理解也会各有不同,但是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学生稍加思索,联系生活,把自己生活中接触到的人和事进行加工、想象,脱口成章。“爱如巧克力,丝丝缕缕,甜甜蜜蜜”;“爱如春风,轻柔妩媚,温暖人心”;“爱如桥梁,架起人心与心之间的桥梁”等等。一句句动人的话语,展现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学生真正理解了爱的真谛,从课本走向了生活。

第5篇:最大的麦穗作文范文

产品的包装是构成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产品的灵魂与精神。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有更多的人想要接近自然、亲近自然,因此越来越多的产品也体现出自然韵味,力图展现自然界的美。文章通过对自然思想和理念的搜集分析,对自然元素在产品包装上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设计思路。同时,对自然元素、自然思想的认识、思考也为产品包装设计提供了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径。

关键词:

包装设计 自然之美 设计应用

1.产品包装设计概述

广义的包装概念涉及到了各个领域,通常我们所说的包装可以理解为日用品和工艺品的盛装容器、包裹用品及储藏搬运所需的外包装器物,即包裹和盛装物品的用具及容器。产品的包装是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还是增加商品价值的一种手段,具有保护商品,给流通环节贮、运、调、销带来方便和美化商品、吸引顾客,有利于促销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包装设计开始重视古代文化与现代意识的结合,利用文化与思想带动包装设计的发展。

产品的包装设计应该包括包装结构设计、包装容器设计、图形设计、色彩设计、文字设计几个方面。产品包装设计程序其实是“对企业商品文化的解读-寻找题材要素-提炼造型符号-进行视觉整合-确定表现方式-实现设计表达”的过程。

2.自然、自然元素、自然之美

词典中对自然一词的注释是:自然界;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非勉强的;事物按其内部的规律发展变化,不受外界干预,指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感等。自然之美,无雕埭,洗尽研媚,浑然无迹,自然天成。自然之美是自然万物的美,是自然状态的、自然本性的、自然情感的美,即为展现自然万事万物本性的美,是一种朴素的美。

本文对自然之美的研究和诠释包括形式和理念两个方面。

形式上的自然之美表现为自然界的中各种元素的展现,清晨的阳光、蔚蓝的天空、浩瀚的海面、清爽的海风、动植物的生命形态、湖泊、岩石等,都是自然中美好元素的体现。

理念上的自然之美表现在天然、无造作的状态。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国从古至今的艺术对“自然之美”的祟尚源于老子、庄子的“自然”艺术风格,“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学精神正是对“自然之美”在思想上具体体现。

自然,最直观的理解就是自然界。自然之美,就是大自然所体现出的美,自然中的美是通过自然形式来进行传达的。中国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主张思考天地万物,推崇自然之美,在其哲学中渗透着自然之道和自然之美的思想智慧。在产品包装的设计中,越来越多的产品也体现出自然韵味,力图展现自然界的美,展现人本性的美。

3.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个产品的包装直接影响顾客购买心理,好的包装可以成为宣传自己以及品牌信息的一个平台,用来表示产品以及相关的品牌信息,成为吸引目标消费群体的一个载体。包装可以通过色彩、文字、图像等因素,将产品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同时也将产品品牌特征植入消费者的观念之中,让消费者将该品牌与其他竞争品牌相区分开来。

在追求绿色环保、返璞归真的今天,绿色包装设计建构在不断发展的经济技术条件之上,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相适应,与后工业社会的发展趋势相吻合。所以将自然的元素、思想和产品人们每天接触到的产品包装进行结合,就有了存在的必要性。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又为设计师在包装设计上提供思路。

4.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4.1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关于自然元素、自然之美、产品包装设计的相关理论还是比较多的,朱和平在其《现代包装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中》谈到,包装设计涉及到实用性、精神性、文化性、欣赏性、实用性、创新性等特性,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提到纸质材料应该是包装设计的首选材料,自然材料应该被最大限度的运用。王安霞在《产品包装设计》中提到,绿色包装设计是一种可持续性的设计,大力倡导绿色包装设计,有利于保护环境资源,也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徐平在《论家具的自然之美》中提出自然之美是自然界万物的美,是自然状态的、自然本性的、自然情感的美,即为展现自然万事万物本性的美,是一种朴素的美。王伟玉在《人・包装・自然――从人与自然的角度研究现代包装设计》中提到,包装、人、自然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何使包装符合人们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需求,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是设计师应该思考的“包装与人”之间的问题,是包装设计人性化理念的表达。现代包装设计的繁荣发展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创意与惊喜,同时还对其他多个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的包装理念逐渐被运用到包装设计领域,使包装设计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在行业应用上,目前国内饮用水品牌中,农夫山泉在新产品研发和包装设计上日渐成熟,在其产品“打奶茶”的包装设计中,产品形态设计来源宋代茶艺“点茶”中必备的茶具――茶筅。在颜色上利用抹茶和红茶冲泡出来的自然色泽,体现了强烈的自然之美。在其高端水系列包装中,采用自然纹样的设计,表达了农夫山泉对长白山和栖息其中的生灵的敬畏之情。

丰番农品是一家专注于生产有机农产品,并弘扬传统东方农作文化的品牌。来自上海的融设计创作出了一款东方风味十足的米口袋。米口袋不光好看还中用,能装10公斤大米。环保、文化、简易,方便是关于这款精米包装设计的关键词。该设计采用自然中鱼的造型与图像元素,并结合中国传统中“年年有余”的祝福。在鱼鳞和鱼尾上运用米粒和麦穗的形象元素,更是突出了产品的精良品质,是自然元素的良好运用。

4.2国外相关研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工艺美术运动以提倡反对粗制滥造的工业产品,提倡手工艺,其中就有祟尚自然的思想。“绿色自然”的艺术理念成为工艺美术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关于自然问题,莫里斯曾写道“假如没有人类的蓄意破坏,地球上的每一个区域都有其自身之美,因此我当可断言,每个人都有权利去分享这种自然之美,每一个勤劳、诚实的家庭都应拥有理想的住宅环境,这就是我要以艺术之名所要奔走呼号的”。拉斯金提出向自然学习,强调将观察融入到设计中去。工艺美术运动之后的新艺术运动,主张完全放弃传统装饰风格,开创全新的自然装饰风格;倡导自然风格,强调自然中不存在直线和平面,装饰上突出表现曲线和有机形态。Shuo-Ting Wei在《Package Design:Colour Harmony and Consumer Expectations》一文中研究了产品包装设计中的色彩与消费者期望,使用语义差分方法本研究环境颜色和心理反应之间的关系。通过果汁包装实验发现,首先,果汁包装中的和谐颜色、消费者喜好、产品质量这三者有着巨大的联系,第二,新鲜度的视觉评价是受包装颜色的亮度和色度影响。最后,颜色和谐的原则可能会根据上下文中使用的颜色而有所不同。加文安布罗斯在《创造品牌的包转设计》中提到,包装不等于品牌,不能把产品包装局限在品牌的因素之下,包装是产品的一部分,用户可以从包装中获取对一个品牌的信心,进而产生忠诚度。

在国外行业应用中,日本设计师原研哉在果汁包装设计中,瓶身模仿真实水果触感肌理,猕猴桃果汁包装摸上去毛糙涩手,草莓果汁包装滑润却不平整,香蕉果汁包装透出哑光的质感,光影的过渡与真实水果无异,拿在手中宛如手握新鲜水果,以体现果汁的新鲜度。

1000 ACRE SVODKA包装的瓶型设计,抽象的造型与玻璃材质相互衬托,树木生长的结构特征成就了经典而实用的设计作品。

scanwood是丹麦最大的木制厨具制造商,该餐具以布满纹路的原生态的木头所制成,包装底部犹如树根般的设计更是呈现了原始朴素且天然的生活形态。

5.自然之美在产品包装设计中运用的方法及思路

5.1自然思想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在理念上,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庄子的自然事物之美以精神之美见长。如“落林”取其萧瑟之精神,“杨柳”取送别之精神,“圆月”取其团圆美满之意,以意象的思想来指导包装中设计的深层含义。“道法自然”是老子的哲学思想。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在对禅的研究中,也与自然有着巨大的联系。禅,就是自然而然,禅与大自然同在。这些思想可以与当今社会中自然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主题进行结合,以自然的思想指导包装的造型、选材和设计风格,为产品的包装设计提供更深层次的寓意。比如将产品包装的重点体现在拆开包装的动作上,一个简单的动作或是触碰就能使包装轻易地打开,打开后又以一种自然、随机的状态将内容展现在人们面前,这种设计不仅在使用上十分便利,而且会给使用者带来惊喜,体现了产品包装所展现出来的自然之美。

5.2自然元素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在形式上,将自然中的元素按照视觉和触觉两个方面进行分类,在视觉上主要研究产品包装的形态、颜色和图形三个方面,通过对自然元素的提取,在形态设计中结合仿生设计的相关知识,可以直接将自然的形态运用在产品的包装上,比如茶叶的包装可以采用一片叶子或是一株茶树的形态;将果汁包装的造型以水果的形象表示。这种直观造型上的传达不仅使产品品种的辨识度得到提高,从产品语意的角度上,更加清晰明了地体现了产品本身。在色彩的设计上,结合心理学的知识研究人对色彩的心理感受,分析自然界中的颜色适合用在哪种产品的包装上。比如设计一款陶瓷产品的包装,可以从陶瓷的材质进行分析。陶土是一种含有铁质而带黄褐色、灰白色、红紫色等色调,具有良好可塑性的黏土,所以在包装的颜色选择上可以回归原始采用灰白色作为包装的主色调。又比如皮革产品的包装盒,可以采用牛皮纸的形式,不仅和产品材质相呼应,在视觉上,淡黄色的牛皮纸本身就与生俱来地带着一种朴素沧桑的厚重感,给人一种宁静踏实稳重的感觉,符合产品的特点。在图形上结合构成理论,研究对自然中的图形的巧妙搭配,而不是简单的图案堆叠。通过归纳的方式,以美学作为基础,提炼出自然中的植物、动物、星辰、大海等形态,以图案的形式印制在产品的包装上,其表现形式是多样的,近年来流行的手绘方式运用较为广泛,也体现出原生态的感觉。

在触觉上,主要研究包装设计的材质和表面肌理。材质的研究范围是有限的,自然材质主要包括木、竹、纸等,以这些材质代替塑料、金属等材质,亦是环保可持续理念的体现。在选择材质的同时,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自然材质所传达的情感与带给人的心理感受,如木质所传达出来的触感比金属要温暖;纸质的包装在拿起时感觉分量较轻;牛皮纸这种使用再生木浆所制造的纸,略微粗糙的工艺使人触摸起来觉得格外舒服,给习惯了细腻白纸的人们带来一份来自原始朴素的冲击。在肌理上,不同木材所展现出来的肌理是不同的,采用编织的形式所制作出来的包装在触觉上也是另有一番体验。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