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职业倦怠论文范文

教师职业倦怠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职业倦怠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职业倦怠论文

第1篇:教师职业倦怠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师,课堂教学,职业倦怠

 

一、中职学校 “课堂教学”现状

(一)学生现状

经调查显示,教师中认可“现在中职学校‘差生多’”的占80.70%,只有19.30%的教师表示“不同意”。教师认为学生“差”的理由,排在第1位的是“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 第2位是“自主学习意识差”。

1、学习习惯及行为习惯差

中职学校学生基础较弱,习惯较差,问题行为比较集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不愿听讲,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课堂教学出现以下问题行为:不带课本、不记笔记、讲废话、思想开小差、烦躁不安、做小动作、看课外书籍、听音乐、玩手机、吃东西、睡觉、发呆、擅离座位、喧哗、起哄、迟到早退或随意离开课堂等等。

2、自主学习意识差

一部分中职学生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学习缺乏主动性,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感,缺乏兴趣,对前途渺茫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无任何理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久而久之,他们便对学习没有任何信心,产生厌学心理,根本没有意识到自主学习对今后自我发展的重要性,绝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学习是家长逼来的,老师硬要教的事,学习好与坏是家长和老师关心的事,与自己无关。

(二)教师现状

面对综合素质明显下降的中职学生,使不少中职教师深感“课堂教学”过程的艰辛与无奈。“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成了教师们不约而同的心声。时间一长,教师就会产生“职业倦怠”心理。成功的体验甚少,迫使自己体验平庸感,感觉苦海无边,没有激情,缺乏创造欲望,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长期下去就会与学生的厌学形成恶性循环,制约着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的健康发展。

二、改进现代中职“课堂教学”,消除“职业倦怠”

作为老师,谁都想有十八般武艺,假如你有小品大师赵本山的两下子,有魔术师刘谦的功夫,都可以来一段精彩的表演,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仅让学生们饱了眼福,看了热闹,也让学生们通过老师的表演,获得了更开阔的知识。事实上大多数教师没有那样的细胞,面对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现状,使得教师对现代”课堂教学”显得束手无策,甚至对职业教育产生厌倦。因此,中职教师必须自我调整,以适应现代中职学校“课堂教学”论文的格式中国。

(一)教师自身心理的调适 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我们要熟悉教学对象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针对目前的学生现状来因材施教,及时调整自身的心理并不断提高心理素质,以积极乐观、向上、努力进取的心态来面对学生,以快乐的、平静的心境与学生相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中职教育教学的挑战,心里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心里健康的学生。

1、努力调适自己的心态与情绪

作为中职学校教师,要善于调整自身情绪和心态,掌握调节和控制自己消极情绪,适时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因材施教,不断进取,才能适者生存,适者坦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舒适感。并通过自身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和影响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学生,从而找到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对待学生应该“一见你就笑”,而不是“一见你就恼”、

2、注意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学生,还要认识自我。有不少教师不与学生沟通,对自己缺乏了解,教学工作不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目标定得过高,导致付出与回报不相符,从而心理也就失衡了。因此,教师应勇于面对现实,注重学生的情感,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达到维护和增进师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善于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凡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压力、挫折对每个人来说也是难免的。作为中职学校教师在目前生源素质普遍降低的情况下,教育教学问题、学生的行为问题无疑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就很难经得住这种压力的考验,就有可能因此而情绪消极,从而影响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重者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应该以宽容、接纳、愉悦和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并适应眼下的学生问题,善于通过营造良好的心境来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要以宽广的态度看待所面临的压力,把负面的情绪变成生命礼物,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来展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风采。

(二)中职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作为中职学校教师首先要了解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动态,掌握最新职业教育理论,了解行业、企业一线实际。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教学质量能否提高,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驾驭教学的主要载体,是教师工作、成长的主要阵地,是不断创新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1、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和精髓,教育已不单是“传道、授业、解惑”。要确立“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淘汰教育;是成功教育,不是精英教育”的教育观念。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当然包括尊重学生基础差和习惯差的现实。“差生”也是人才,某方面差,不等于各方面都差,今天不行不等于将来不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而现实教育往往只注重数理逻辑智能与语言智能,通常把这两项智能弱的学生误认为是差生,而忽视了这些所谓差生在其他智能方面的优势。作为我们的教育应尽量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人无全才、人人有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因材施教,努力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转变

在教学摘要由教师的“单向灌输”向“师生交往与互动”转变论文的格式中国。运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管理。掌握“课堂教学”控制艺术。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老师能眉飞色舞,能手舞足蹈。假如教师能活灵活现的将“课堂教学”与“表演艺术”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那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3、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不仅要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有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评价。面向学生全体,针对学生现状,制定出能激发学生积极性,让大部分学生取得较好成绩的多元评价方法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注重过程评价,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养成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

(三)学校应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

学校发展要以教师为本,学校要设置更多的平台,从物质、精神、情感,心理各个方面激发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人文关怀,建立激励机制,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教师;使教师身心健康,专业得到提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教师的身心健康创造安全、宽松、团结、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立以学校为一体的团队意识。让教师远离“职业倦怠”。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面对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一定会坚持以学生为本,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调适好心理状态,以满腔的工作热情投身到职业教育教学中去。为我中职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切。

⑴王珂 浅析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的职业倦怠[J]职业教育研究,2007(6)

⑵王利 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K]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6

第2篇:教师职业倦怠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师;职校;职业倦怠;应对;策略

自从1974 年美国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以来,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教师已经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之一,教师担当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角色,其素质水平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神圣的历史使命所赋予我们的重任。而职业学校的教师又存在它的特殊性,在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因素方面有别于普通教师,研究职校教师职业倦怠形成因素,并寻求有效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及其症状

1.1 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burnout)又称工作倦怠,是指那些供职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r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1981年,Maslach等人进一步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份,即情绪衰竭、人格的解体及低个人成就感。而Byrne.B.M.则提出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能力的衰竭。

1.2 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

教师职业倦怠的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教师职业倦怠可以划分为心理、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1.2.1 职业倦怠症心理表现

害怕或者故意避免参与竞争,没有竞争热情;逐渐失去工作乐趣,对办公场所有强烈排斥感甚至恐惧感;长期处于挫折、焦虑、沮丧状态,情绪波动很大,逆境下容易焦躁;对工作任务产生本能的厌倦,对业务指标缺乏动力;工作过程中极易产生疲累感,对工作的新异事物敏感度降低。

1.2.2 职业倦怠症生理表现

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活动力缺乏等,严重的还会出现嗜睡或者失眠、吃不下饭甚至是呕吐的情况;已经出现一些慢性疾病或者疾病征兆;工作效率降低,行动迟缓、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精神恍惚,甚至出现机能性工作障碍。经常产生疲劳感,失眠、食欲不振、喉咙嘶哑、背痛、头晕,以致全身酸疼,内分泌功能紊乱、血压升高等多种生理现象出现。女教师还会出现生理紊乱、月经失调等。在认知方面,感到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将其看作是枯燥的机械重复的琐碎事务,觉得前途暗淡,没有希望;在情感方面,对工作失去兴趣、厌倦、情绪波动大、经常感觉抑郁、焦虑和烦恼等;表现在意志方面,在工作中碰到困难就躲,不愿钻研。

1.2.3 职业倦怠症行为方面

心理上的转变直接在行为上有所反映,表现为对工作敷衍了事,情绪波动大。由于经常感到压抑、焦虑、普遍对工作缺乏进取心,纯粹是为了工资而来上班。

2 职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因素

2.1 社会因素

2.1.1 现在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态度让教师感到有压力。教师被冠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担。整个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较高,所以教师承载的压力也就越大。

2.1.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家长、学校乃至社会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超前于学生,教师不得不占用个人时间来钻研学习、进修培训。这使教师不堪重负,并极易导致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而情绪衰竭恰恰是教师职业倦怠的开始和最典型的特点。

2.1.3 工资待遇不高、工作条件不好、社会地位不高等也是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2.2 组织因素

2.2.1 学生因素

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NFA)的一项民意测验发现: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3/4的人认为纪律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影响。职业学校的教师在这方面受到影响更大,在国内职业学校学生素质较高中、高校来说,普遍偏低,学生更难管理。教学效率降低,随之而来的就是成就感降低。

2.2.2 教师内部竞争

教师群体内部竞争加剧,表现在职称的评定、优秀教师评选,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授课之余,还要进行大量的论文撰写,课件、教案的制作评比工作。

2.2.3 角色定位

教师承载着较高的社会期望,教师群体一方面努力维护自己的公众形象,使自己复合社会的期望;另一方面,教师群体从心理上希望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的相应提高。而这两者的偏差也使教师产生倦怠心理。

2.2.4 工作量

教师很多时候在学校中不仅承担教学工作,很多教师还担任班主任等职,在职业学校中,许多教师身兼数职(授课教师、班主任及行政职务),每个部门都要求教师完成相应的工作,这无形当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2.2.5 教学压力

教师工作枯燥乏味,教学内容重复交替,工作内容的重复单一也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因素。

2.3 个人因素

个人的性格、情绪因素也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之一。以我个人为例,本人属于典型多血质类型的人,比较活泼、外向,善交际,但稳定性较差,所以我比较缺乏耐心,而教师是一份需要耐心、细心的工作。而身兼班主任和教学工作的我,这是我出现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重复单一的工作对于稳定性较差的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所以我为了逃避担任班主任,选择进修来改变我周而复始的生活。

3 应对策略

3.1 正确理解职业倦怠

了解职业倦怠的普遍性,教师应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职业倦怠,正确认识倦怠的各种症状,以便及早解决问题。

3.2 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道德理想

3.3 寻找工作中的新目标

以我为例,四年的教龄,在工作一年以后担任班主任,这是一个新的职务,也给我带来了新的体验,找到了工作的新目标。任何的工作都应该不断寻找新的目标和期望。

3.4 丰富生活,学会放松自己

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尽量少利用自己的私人时间工作。坚持锻炼身体。

3.5 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控制不良情绪

自我调节,学会控制情绪;不能把不良情绪带到生活中。

3.6 学校和教育管理机构应当改善评价机制

学校和社会应该改变评价机制,正确看待教师这一职业,给予合理的期望和评价;教育管理机构应当改变考评机制,减少教师群体之间的不良竞争。

【参考文献】

[1]杨秀玉,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2).

[2]朱晓颖.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综述[J].江西教育科研,2006(10).

[3]贾素萍.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证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0).

第3篇:教师职业倦怠论文范文

沈阳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统计学教研室,辽宁沈阳 110034

[摘要] 目的 了解医学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为对教师的职业倦怠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某医学院校教师进行抽样调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描述、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 该医学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得分分别为2.22,1.66和2.43分;社会支持总分平均分为46.14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的平均得分分别为12.24,25.75和8.16分。客观支持与职业倦怠各维度及倦怠总分均呈负相关、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与职业倦怠的情感衰竭和低个人成就感维度及职业倦怠总分之间为负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各维度均是情感衰竭的影响因素;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为去个性化的影响因素;客观支持为低个人成就感的影响因素;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对职业倦怠总分有影响。结论 医学院校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状况,社会支持状况一般。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职业倦怠程度越轻,这提示在缓解职业倦怠时应当充分考虑社会支持对其职业倦怠的影响作用。

[

关键词 ] 医学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社会支持;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 R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c)-0183-02

职业倦怠(job burnout)是指在以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的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长期性心理反应,体验到情感衰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降低的症状[1]。教师被公认为一项高强度高压力的职业,已有研究表明,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2-3]。社会支持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多数学者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对压力的缓冲。本研究拟选用医学院校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了解医学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和社会支持的基本状况,并进一步分析二者的关系,研究社会支持对缓解职业倦怠的作用,为制定预防和缓解此类人群职业倦怠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12年12月—2013年1月在某医学院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16个教研室的102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1.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包括①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共22个条目,包含3个维度,即情感衰竭(9个条目)、去个人化(5个条目)和低个人成就感(8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②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该量表由肖水源设计并修订。分为客观支持(3个项目)、主观支持(4个项目)和对支持利用度(3个项目)3个维度。得分越高,说明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

1.3 统计分析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描述、t检验、线性相关、多元回归分析。

2结果

2.1 医学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

被调查的102名教师在职业倦怠总分和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3个维度每题平均得分分别为2.22,1.66和2.43分,均低于中位数3分。

2.2医学院校教师社会支持的状况

该医学院校教师社会支持与全国常模[4]比较可见该院校教师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体状况要好于全国常模,但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状况相对较差。(见表1)。

2.3医学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对社会支持和职业倦怠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情感衰竭维度得分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以及社会支持总分均为负相关关系;去个性化维度得分和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社会支持总分为负相关关系;低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与客观支持得分为负相关关系;职业倦怠总分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关系。这可以表明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职业倦怠的程度越低。(见表2)。

2.5医学院校教师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影响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分别以职业倦怠3个维度及倦怠总分为因变量,各类型的社会支持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各维度均是情感衰竭的影响因素;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为去个性化的影响因素;客观支持为低个人成就感的影响因素;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对职业倦怠总分有影响。(见表3)。

3讨论

研究对象在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3个维度上的得分处于3分以下,说明医学院校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但倦怠情况并不严重,这与一些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结果相似[5-6]。医学院校教师所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较高,但得到的实际的社会利用资源和对社会资源的利用能力相对较弱。除了支持利用度和去个性化维度,低个人成就感维度之间负相关无统计学意义之外,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总与职业倦怠的情感衰竭和低个人成就感维度及职业倦怠总分均为负相关,这可以说明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职业倦怠程度越轻。这与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相似 [7-8] 。这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具有缓解作用,是减轻职业倦怠感的有效途径。因此针对医学院校教师建立起较强的社会支持体系有助于预防和缓解其职业倦怠状况,进而提高医学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生活质量。

[

参考文献]

[1] Maslach C, Schaufeli WB, Leiter MP. Job burnout[J].Annu Rev Psychol,2001,52:397-422.

[2] 刘思浚,徐济达.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8):1895-1896.

[3] 王艳波,李丹琳.甘肃省护理专业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3,30(4):85-88.

[4] 乔虹.苏中地区小学教师社会支持、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 张霞,王林雪.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对策实证研究[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0-57.

[6] 唐芳贵,彭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社会支持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8):930-932.

[7] 闫升光,李翠维,朱小茼.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1):1331-1332.

第4篇:教师职业倦怠论文范文

音乐教师素质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有部分音乐教师却产生了职业倦怠情绪,这对中学音乐教育将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探讨中学音乐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及其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中学音乐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入手,找到其症状。而后通过大量的实例对中学音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11进行了分析,然后对症下药,对其问题提出了可行的对策思考。最后呼吁全社会关心,尊重中学音乐教师,以便强有力地推动音乐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对策

ABSTRACT

第5篇:教师职业倦怠论文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教师;职业倦怠

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应用型本科院校逐渐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注重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上,各大院校纷纷采取有效措施建设一支适应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高校教师面临着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的多方位重建,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职业危机。

一、职业倦怠概述

职业倦怠(Job burnout),也称“工作倦怠”,它的名称诞生于1980年在美国费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学者们开始从不同角度对研究对象展开大量的实证研究,并且延伸到了教育领域。经过研究,学者们发现:“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职业倦怠的发生率较高,教师就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1]

二、教师职业倦怠表现:

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表现在身心多个方面:①在情绪方面表现为持续的精神不振,情绪抑郁,对教学体验倦怠,对前途悲观失望。②在行为方面主要表现为厌倦教学工作,对学校环境和学校管理牢骚甚多,只注重个人待遇和福利。③在生理方面表现为能量耗竭的状态,整个人处于亚健康状态。[2]④心智能力下降:教学中,自我感觉记忆力下降明显,思维力出现迟钝现象。⑤人格的解体:表现为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对同事也常常持多疑妄想的态度。⑥较低的成就感:自我评价低。这时失败就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学家将之称为“学者型的无力感”。[3]

三、调查研究

本文主要采用的是诗编写的教师职业倦怠量表(MBI),该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MBI问卷有3个维度,包含了情绪衰竭维度的9个题目,去个性化维度的5个题目,成就感维度的8个题目。问卷采用5点计分法。五点计分之平均值中间数为2分,2分以下表示职业倦怠较低,2-3分者表示职业倦怠比较重,3分以上者表示职业倦怠非常严重。[4]

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课题在2012年对福建省几所本科院校的教师进行了随机发放式的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245份,收回225份,回收率92%,删除有问题问卷12份,得到有效问卷213份,有效率达95%。

本调查问卷分别从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教龄、职称、学历、月收入、所教学科为文科理科、周课时等多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以下结果:

分值

人数

百分比

平均分

标准差

情绪衰竭

2分以下

97

45.54

2.05

0.58

2-3分

100

46.95

3分以上

16

7.5

去个性化

2分以下

140

65.73

1.59

0.61

2-3分

72

33.80

3分以上

1

0.4

个人成就感

2分以下

4

1.9

2.89

0.47

2-3分

93

43.67

3分以上

116

54.46

从总体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情感耗竭程度和个人成就感都比较高,去个性化现象并不很严重。

四、根据调查数据进行总体分析

结合国内许多学者实证的调查数据和对一线教师的调查研究来看,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在总体上有以下几种特点:

1、职业倦怠已经出现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数量呈上升趋势,总体呈现低情感衰竭、高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的特点,并且产生的时间越来越早;

2、女性教师在个人成就感上高于男性教师,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方面低于男性教师;

3、在人格解体维度和个人成就感维度方面,不同年龄段教师呈现了显著的差异,30-39岁的高校教师个人成就感较低,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维度高,职业倦怠程度相对比较严重;

4、重点高校教师与非重点高校教师相比,前者的职业倦怠感要明显强于后者,两者的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并无显著差别;

5、职业倦怠不存在性别上的明显差异,总体来说,男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要高于女教师;

6、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教龄关系显著,可以说,工作时间是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教龄越长,情绪衰竭程度和去人性化程度越高,个人成就感明显增强,6-10年教龄的教师职业倦怠情况最严重,个人成就感最低,11-15年教龄的教师次之;

7、在情感衰竭维度上,中级职称与初级职称和高职称教师存在显著差异;在去个性化维度上,中级职称与高级职称教师无明显差异;在个人成就感维度上,两者存在明显差异;

8、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个人成就感明显高于本科及以下学历,本科学历教师的职业倦怠最严重,在个人成就感方面,博士学历的教师程度最高;

9、专业课教师个人成就感和情绪衰竭都高于公共课教师;

10、文科教师比理科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前者在个人成就感维度上低于后者,而在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维度上均高于后者;

11、工资水平越低,职业倦怠的程度就越高。一般来说,领取中级职称工资的教师事业处于上升期,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都比较强,情绪衰竭维度低。

12、已婚教师身负教学、科研、家庭三重压力,他们情绪衰竭程度和去个性化方面均高于未婚教师,个人成就感也不如未婚教师;

13、“双肩挑”教师比普通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和个人成就感都略高一些。五、总结

从研究结果看出,应用型本科院校文理科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并不是太严重,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教师的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方面都处在中高水平,个人成就感偏低,这种现象应当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重视。从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背景性因素结果得知,性别、婚姻状况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不很显著,学历、职称、年龄、收入、教龄、周课时等因素校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比较明显。

影响教师职倦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因,又有外因,既有社会大背景性因素又有学校个体性因素,不同因素对职业倦怠也有不同的影响力,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集合社会、学校、个人的合力,运用合适的策略,来缓解和防止职业倦怠在高校教师队伍中蔓延。

参考文献:

[1]马丽君.职业倦怠: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障碍[J].青海社会科学,2006,(4):145.

[2]高竟玉,余 虹.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4,(2):95.

第6篇:教师职业倦怠论文范文

政治教师职业倦怠解决措施

一、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1.增强教师的心理调适能力,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和职业价值观

教师首先应该学会正确认识和驾驭压力,尽量做到化压力为动力。教师要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挫折看作生活之必然存在。教师要把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当做提高自己工作能力的绝佳的锻炼机会。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和职业价值观,把教育事业当做自己生命价值观的意义场,寄情与教育,从心底里热爱它。对于工作要有张有弛,松紧有度,从心理和生理上调节自身,克服职业倦怠。

2.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仅仅依靠自己在上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和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来从事教学是根本行不通的,因此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综合能力,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适应新时代的孩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通过提高自己能力来缓解压力,可以向比自己知识丰富的教师学习,也可以通过进修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提高自身素养,改善人际关系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对水的赞誉,对于自身修养,我们教师不妨学学水的智慧,教师若能保持水的清澈心境,思索水的宽容,水的适应性,水的高尚品德。教师作为育人者,更应当具备大气、不凡的修养,恬淡如水的性格。前文我们已经知道,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是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一个因素,通过教师自身的反省反思改善人际关系,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又一重要途径。

4.培养广泛有益的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

生活中难免有压力与困难,有荆棘与坎坷,而广泛有益的兴趣爱好却是生活的调味剂,让原本平淡的生活变得色彩斑斓,作为高压职业的教师更应该要有自己的高雅兴趣,注重自己的全面发展,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自觉抵制不良嗜好,扼制职业倦怠的增长。充实的业余生活可以使人享受忙里偷闲的,有益于身心健康,也可以调解人际关系。这对缓解教师压力,预防职业倦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视

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在初中高中阶段是作为副科出现的。它分值不高,在学生眼中的地位不高。殊不知,在我们国家,在注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塑造与人文素质培育的时代。从小学的思想品德到中学的思想政治,到大学的马克思理论课程,政治伴随我们走过全部的学业,这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无论从社会、学校还是学生自己都应对这一学科的重要性予以重视,给它以公正合理的对待。

三、强化学校的规范管理与人文关怀

1.加强学校的规范管理

当前学校的评价体系依旧停留在以学生成绩论英雄的阶段,由于评价标准的一成不变,导致倡导多年的素质教育没有真正实现素质,依旧停留在应试阶段,一直陷在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教师为了成绩而教学的泥潭,所以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必须改变现有的评价体系,建立灵活的涵盖多方面的体系。如将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四者有机结合。增强教师革新教育方式,提高教育能力的积极性。

教师工资水平总体来看比较低,而且有政府挪用现象,这和教师的付出不成反比,久而久之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几率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学校以及教育机构要切实提高教师的工资和待遇,满足教师的合理性需要。

荣誉虽然不能烤出面包,但是却是对教师工作成果、能力的肯定,所以教师依旧期盼自己的付出能得到积极的肯定。职称更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判断,所以我们要完善这一评价标准。建立合理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成积极的争优争先氛围,而不是依靠和领导关系的好恶决定教师的评判。

(1)丰富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氛围,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建筑、绿化、学校标识)、制度文化(机构设置、规章制度)、精神文化(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所以我们要提高校园文化氛围就必须从三方面着手,哪方面都要硬,尤其注重精神文化构建。

(2)树立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传统的学校一向把一线教师看成是被管理者,这不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也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我们学校应当将教师当做主人,关注教师的思想动态,意见要求,定期开展交流会等活动。关注教师的发展与成长。

(3)引导教师积极宣泄情绪。面对学生,面对家长,面对家庭,面对同事等等,我们一线教师实时面临着压力与人际危机,所以他们的情绪不可能是平稳的,积极的,有些时候教师需要宣泄不良情绪,学校作为一个温暖的机构,不能压制教师不良情绪,应当引导其合理宣泄,例如我们可以设立情绪宣泄室,心理卫生室等等。

四、优化社会育人环境

1.合理期望教师角色

教师不是“圣人”,不是没有缺点,也不是万能的。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已经使得教师疲惫不堪,如果再把教师当成是指点江山的君主,恐怕更是加快职业倦怠浪潮的袭来,所以我们要对教师这一行业有公平的认识,不能用圣人标准来要求、规范,对教师这一角色进行合理期望。

2.提高教师地位

我国自古以来教师的社会地位就不高,虽说因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兴起,这一局势有所改观,但教师地位依旧较低。中学阶段的学生教育工作,承担着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重任,关系到祖国的希望与未来。教师作为教育任务的主要实施者,理应受到重视,社会地位需要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赵丽萍.论教师的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读与写杂志,2009,6(1).

\[2\]宁晚枚.中学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研究\[D\].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侯新杰,谷自英.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探析\[J\].教育探索,2009,(1).

第7篇:教师职业倦怠论文范文

探讨工作满意度在农村中学教师职业角色意识与职业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工作满意度问卷和自编教师职业角色意识问卷对265名中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职业角色意识与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职业角色意识对职业倦怠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工作满意度在职业角色意识与职业倦怠之间存在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表明,职业角色意识、工作满意度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预测变量,工作满意度在职业角色意识与职业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 农村中学教师 职业角色意识 职业倦怠 工作满意度

分类号B849

1 引言

教师的职业角色意识,是指教师对其角色的身份地位、行为规范及其角色扮演的觉察、认识、理解与体验,它包括教师对其角色地位的认识与理解、角色规范的把握及角色扮演的体验三部分,而且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作为支配教师职业角色行为的内在动因——教师职业角色意识,它是教师教育行为的内部源头。因此,具有明确而清晰的职业角色意识的教师,他会倾向于理性化与有序化的教育行为,反之,具有模糊不清职业的角色意识的教师,其教育行为的随意性、情绪性就会增强。较多研究发现:职业角色意识与个体情绪感受、心理健康存在紧密联系。有研究结果表明,教师所体验到的角色冲突强度越大,则教师产生的工作心理压力也越大,即教师个体所感受到的角色冲突程度与工作压力有显著的正相关;同时,Gmelch和Torelli的研究也证明,教师的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会引起教师的职业倦怠,角色冲突与职业倦怠有显著正相关,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对职业倦怠有预测作用。因为,长期相互冲突的角色要求或规范让教师无所适从,身心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进而使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以一种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工作中的人和事,工作效率差,自我效能感降低,并表现出消极工作态度与情。

职业倦怠是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疲惫状态,主要表现在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方面。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表明,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很多,其中工作满意度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国内外研究发现:职业倦怠及其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康勇军、屈正良与吴娴、迟景明的研究结果也显示,教师工作满意度总分和教师工作倦怠总分之间基本呈线性关系,即两变量之间负相关。也就是说,随着教师工作满意度提高,教师的倦怠程度有下降的趋势;反之,若教师的工作满意度降低,其职业倦怠的倾向就上升。

农村中学教师是我国教师群体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角色意识可能与职业倦怠有直接关系,那么是否又会通过其他途径对职业倦怠产生作用?即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是否在角色意识与职业倦怠倾向之间起到某种中介作用呢?因此,本研究要了解四川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在职业角色意识与职业倦怠之间中介作用,试图从结构层面揭示三者的内部关系,从职业角色意识明确到工作满意的角度为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2 方法

2.1 被试

在内江某县随机选择乡村中学教师85人,以及参加四川省“农村初中骨干省级培训”和四川“灾区农村初中骨干国家培训”的教师180人。发放问卷265份,收回有效265份。其中初中教师177人,高中教师88人;男教师119人,女教师146人;骨干教师180,非骨干教师85人。

2.2 研究工具

教师职业角色意识问卷,采用自编的中学教师职业角色意识问卷。该问卷包3个方面6个维度23个题项。3个方面为:教师对角色地位(社会、经济地位)、知识传授者与执行者、研究者与课程开发者、合作者与促进者的认识与理解,教师对角色规范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角色扮演的认识与体验;6个维度为:地位(社会、经济)角色意识,知识传授者与执行者角色意识,研究者与课程开发者角色意识,合作者与促进者角色意识,职业角色规范意识,职业角色体验意识。量表各因子的Cronbach a系数在0.54—0.89之间,分半信度在0.56—0.84之间;总问卷的Cronbach a系数为0.90,分半信度系数为0.85。这说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量表采用5级计分,每个测验项目最低分数为1分,最高分数为5分,分数愈高,表明职业角色意识认可程度愈高。

3.2 工作满意度在职业角色意识与职业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探讨

为验证工作满意度是否在职业角色意识和职业倦怠之间起着中介作用,研究采用温忠麟等人提出的多重回归检验中介效应的程序。多重回归检验步骤为:第一步是自变量职业角色意识对职业倦怠影响的回归(即c),当c显著时才能继续进行中介效应的分析,第二步是自变量职业角色意识对中介变量工作满意度的回归(即a),第三步是自变量职业角色意识与中介变量工作满意度对职业倦怠影响的回归(即c’和b)。

教师工作满意感量表,采用我国台湾学者舒绪伟编制的教师工作满意量表,该量表由教学工作、工作环境、发展升迁、福利报酬和领导管理5个维度共30个题目组成,量表采用5点记分法。分数越高表明其对工作越满意,其中有部分反向记分题。本研究中总问卷的Cronbach a系数为0.82。

职业倦怠量表,采用马氏工作倦怠量表,共包含22个题项,分为3个维度。其中,情绪耗竭包括9个题项,低成就感包括8个题项,去人性化包括5个题项。量表采用7点计分,得分越高说明倦怠程度越高。在本研究中职业倦怠3个分量表的Cronbach a系数在0.79—0.90之间,总量表的Cronbach a系数为0.88,均达到可接受程度。

2.3 统计处理

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调查人员由培训过的校长或培训班班主任承担,现场发卷,教师做完后现场收卷。结果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农村中学教师职业角色意识、工作满意度与职业倦怠的相关

相关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农村中学教师职业角色意识与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而职业角色意识、工作满意度与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而且两两之间的相关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工作满意度分别在职业角色意识和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之间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职业角色意识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职业倦怠及其各因子,同时也可以通过工作满意度间接作用于职业倦怠及其各因子,工作满意度在角色意识与总体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的中介作用比例分别是18.8%,45.7%,13.1%,6.4%。可见工作满意度对总体职业倦怠和情绪衰竭之间的作用最大。直观地展示了职业角色意识、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倦怠及其各因子之间的关系。

4 讨论

4.1 农村中学教师职业角色意识、工作满意度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的相关分析表明,职业角色意识与工作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两者与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职业角色意识、工作满意度对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第一,说明教师的职业角色意识程度越高,其工作满意度越强。因为,教师职业角色意识是影响教师获得内在职业满足感的重要变量。具有职业角色意识清晰的教师,他们能觉察、认识和理解自身所承担的权利与职责,预测与了解自身行为的规范及行为要达到怎样的结果。所以,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易产生一种有序感、安全感与满足感。第二,表明随着教师职业角色意识和工作满意度的提高,教师职业倦怠有下降的趋势。这与国外有关教师职业角色意识不明、角色冲突与职业倦怠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消极职业角色意识与职业倦怠呈正相关,而积极职业角色意识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同时教师工作满意度与职业倦怠的负相关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一致。因为,教师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会影响教师个人的情绪、认知评价,对工作满意的教师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热情,对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产生认同,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4.2 工作满意度在农村中学教师职业角色意识与职业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的回归及soble结果显示,职业角色意识对职业倦怠及其各个因素的直接负向作用和间接负向作用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工作满意度在职业角色意识与职业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工作满意在职业角色意识与情绪衰竭中的中介作用达到45.7%,中介效应最大。这说明,一方面,职业角色意识可以直接影响到职业倦怠,因为职业角色意识作为教育者教育行为的内部动机,势必影响其对教育的热情、教育过程中的付出和教育的最终结果,能对自己在工作中所具有身份角色地位、行为的规范与要求和相应权利有恰当认识,而且能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对自己工作有积极、肯定的评价,进而产生教学工作的满足和积极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所以良好的职业角色意识就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育中的问题并有效的解决问题,因此产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就较小,否则,产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就较大;另一方,职业角色意识也可以通过工作满意度对职业倦怠产生间接的影响,即职业角色意识越清晰的教育者,更容易在教学中产生较高的工作满意感,从而降低产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此外,工作满意度对职业角色意识和职业倦怠的中介作用如此之大,说明工作满意度更重要的是影响个体的情绪,工作满意度低的农村中学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他们在教育中的正性情感体验。

5 建议

本文探讨了农村中学教师的职业角色意识、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倦怠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职业角色意识与工作满意度之间呈正相关,职业角色意识、工作满意度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工作满意度在职业角色意识和职业倦怠及其各因子之间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且工作满意度对情感衰竭的中介效应最为明显。

以上结果说明,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其对角色地位、行为规范及角色扮演的认识、理解、体验和教学工作满意度、工作环境优劣、发展升迁机会、福利报酬多少和领导管理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要有效地预防和缓解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主要从几方面人手:一是,关注农村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现状,提高教师职业角色意识认同。一方面,学校及相关部门要积极关注农村中学教师对其自身的职业角色意识情况,全面了解农村中学教师的认识与观点,认真研究他们的想法与愿望,并进行深层次分析,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提高他们的职业角色意识。如,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鼓励教师定期脱产或在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对教育的热情,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职业角色,也可以提高他们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另一方面是提高农村中学教师个人理论水平,增强农村中学教师自身能力和素质,明晰教师角色规范和要求,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实现农村中学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调整与改善,形成适宜的职业角色意识。二是,相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应从多方面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降低教师患职业倦怠的风险。如,教育管理部门要构建发展性、支持性组织系统,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农村教师成长空间,提供农村中学教师发展机会;鼓励教师参与管理,发挥教师能动性和自主性;以人性化、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的管理制度来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提升农村中学教师的公平感和生活质量,营造和谐氛围等。教师在这种积极向上、自主、民主的环境中,感受到融洽、和谐的氛围,易产生教育的热情,提高个体的教育有效性和工作满意度,抑制职业倦怠产生的可能性,保持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梁玉华,庞丽娟,论教师角色意识:内涵、结构与价值的思考,教育科学,2005,21(4):39—42.

2 郭笑尘,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教育教师角色转变研究,硕士论文,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第8篇:教师职业倦怠论文范文

关键词: 职业倦怠 成因 自我调适

一、职业倦怠的界定

“职业倦怠”是美国心理学家赫伯特・J・弗鲁顿伯格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的,用于描述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1]153。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拉什和杰克逊给出了职业倦怠的操作性定义,“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的症状”[2]56。

二、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与危害

有学者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由于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而体验到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3]197一项对全国72所高校教师的调查表明,94.6%的教师存在心理压力,其中35.6%的教师压力很大;十五个行业的工作倦怠指数排名中,高校教师名列第三[4]。也有研究认为“‘倦怠’甚至是现代教师的总体生存状态”[5]43。

大学英语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水平达轻中度,检出率为75.4%”[6]88;“在高校英语教师这一职业群体中,轻度倦怠占30.2%,中度倦怠占24.5%,高度倦怠占1.9%。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师的倦怠水平处于轻度和中度。高度倦怠人数较少”[7]697。

事实上,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不容小觑。马斯拉什认为,职业倦怠已经严重阻碍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8]。职业倦怠严重降低了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对当事人的心理和情感是一种“向心性”的磨损与瓦解。

三、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任何一种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是个体与周围世界发展的长期不平衡、协调失败的结果。教师职业倦怠是在长期压力状态之下,应激状态得不到缓解,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9]44-45,其成因主要为以下方面。

(一)职业神圣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

传统上,人们赋予教师太多高尚又完美的身份,这在无形中给教师带来了不小的精神压力。

一方面,很多“被搁置于神坛之上”的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过度追求完美的习惯;计划中的目标一旦出现某些偏差(更不要说失败)就很容易促使其产生消沉、沮丧的消极情绪。

另一方面,某些教师的缺点或者某一教师的某些缺点被发现之后,人们倾向于把这些或大或小的缺点无限放大,甚至给整个教师群体都贴上负面的道德标签。

“金字塔的建造者,绝不会是奴隶,而只能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同样,教育,无论是施教者还是受教者,都需要有轻松、自由的环境才能充分展开。神圣的职业形象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像套在大学英语教师身上的沉重枷锁,成为其倦怠感产生的重要因素。

(二)一厢情愿和教学愿望与学生实际状况之间的矛盾

首先,大学低年级学生习惯了高中时期以应试为目标的填鸭式英语教学方式,习惯了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还没有激发出想要自我探索的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一些大学老师虽然很想改变学生的这种被动心态,但布置一些需要课外花精力去搜查资料或者思考的任务时,甚至会遭到学生的消极反对。

其次,面对同一班级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教师容易感到无所适从。常常有学生抱怨上课所学的东西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基本用不上;对于某些以考试为目的的学生来说,课本学习又被他们视为鸡肋;而对于那些语言基础好的学生来说,单纯的课本内容也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不同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前的心理准备颇有不同,这给教师的教学管理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再次,在信息数字技术迅速发展的浪潮下,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他们手中的智能手机和随时随处可获得的移动网络迫使教师的地位“去中心化”――这一冲击对新时期教师身份的重新构建提出了不小挑战。

(三)基础课教学地位与职称评定重科研之间的矛盾

大学英语是各高校在所有学生中普遍开展的一门课程,这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师的授课量大、重复率高、学术含量低;但同时,学校在对教师进行考核的时候更看重科研和专业发展。大学英语因其无学科依托、学术身份不明、不知如何发展等问题,造成了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工作发表学术论文艰难、申报各层次项目艰难、评聘职称艰难的常态[10]7。

四、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

尽管职业倦怠的出现有这样、那样的客观原因,但是面对这些短时期内无法改变的客观环境,如果只是一味抱怨,则非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更会加重负面的情绪,甚至会把自己对职业的不良情绪传染给学生,最终损害师生双方的身心健康与教学效果。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迫切需要学会主动地对倦怠情绪进行自我疏导。

(一)及时和准确的自我认识

第9篇:教师职业倦怠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教师是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行业之一,高职教师相对于普通高校教师来说,其职业倦怠表现得更明显,也更为强烈,本研究从深入分析当前高职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工作满意度情况入手,解析高职教师职业倦怠形成的因素,并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一、问题提出 

美围心理学者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先提出“职业倦怠”(joblJbun,-out)一词,自此研究职业倦怠成为学者所关注的焦点目前,关于职业倦怠的概念结构、理论模型及其测镀_r具的所有研究中,Maslach所提出的职业倦怠三维模式及测(MBI)被公认为最科学、简洁的,也是应用最广泛的研究之一。有资料显示,有30~35%的美国教师对自己的职、I强烈不满,而5~20%的人已处于职业倦怠状态。 

目前,围内对于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还没有更多地关注。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高职教师相对于普通高校教师来说,其职业倦怠表现得更明显,也更为强烈。本研究认为,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是高职教师不能顺利应时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冈而职业压力和工作满意度直接关系着职业倦怠的水平。本研究从深入分析当前高职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工作满意度情况人手,来解释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因素,寻求降低其倦怠水平的方法,以期能提高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链。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样本为了研究高职教师的职业压力状况与工作满意度,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福建某高职院校150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4人,女性86人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50份,问卷回收率为938% 

2.测量工具。根据研究构思,采用“职业压力与工作满意感调查问卷”,收集有关高职教师职业压力与工作满意感方面的数据情况,以期能探讨二对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影响。要求被试者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对5点挝表作出选择,从“1非常不满意”到“5非常满意”。 

3.数据处理。运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包Sl 13.0forwindows和AM()S在微机I统‘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教师职业压力状况及特点 

1.高职教师职业压力水平的总体评估。从高职教师的职业压力分布来看,67.33t%的高职教师感到“压力较大”,l4.67%的高职教师感到“压力很大”,可见,我国高职教师的职业压力问题相当突出(见表1)。

经过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高职教师在性别、年龄及工作岗位上均无显著差异(P>.05)。即可以认为高职教师的职业压力没有显著的差异。但不同婚姻状况的高职教师的职业压力存在较为菩的差异(P<.01)。进一步的比较发现,已婚的教师担负了比未婚教师更大的职业压力。看来,已婚教师因为承受着更多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而增加了其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压力。 

(二)高职教师职业压力源分析 

1.影响高职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分析。从表2可看出,影响高职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有:提升科研能力(83.33%),提升职称(65.33oa,)和学生学习态度(60.00%)。这三方面的压力可以进上步概括为,来自学校考核及工作本身的压力。可见,学校的考核机制是对高职教师职业压力产生了最大的影响。

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高职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其可能产生的压力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高职教师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参加对外交流的机会很少(83.33%)、参加实践的机会很少(76.00%)、对学生的良苦用心得不到回报,无法沟通(52.67%)。这三方面因素可以进一步概括为:自我发展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和工作内容本身(教育对象)。可见,高职院校的管理对教师的自我发展需要的满足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使得高职教师为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无法得到提高而感到压力重重。在科研工作中,高职教师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可供进修、培训的机会太少(88.67%)、参加对外交流的机会很少(82.67%)、科研水平无法提高(62.00%)。同样的,这三方面因素可以进一步概括为:自我发展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目前的管理机制,制约了高职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因而使得高职教师在科研方面的压力最为突出。 

(三)高职教师工作满意度分析 

1.工作满意度因素分析。问卷中的工作满意度项目进行的KNO测度和球形Bartlett检验,分别为.881和小于.001,表明非常适合做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正交旋转,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了59.35%。本研究对工作满意度六因子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其拟合度指数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综合素质教学、教学管理、工作促进、实践能力、教学质量、办学条件的GFI、AGFI、NNFI、CFI、IFI等指标的值均在0-1之间,而且十分接近1。同时其省俭性指数也可接受,说明高职教师工作满意度六个因子的拟合较好,是理想的拟合模型。 

2.高职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高职教师对“工作促进”的满意度最高,而对“办学条件”的满意度最低。可见,高职院校目前的办学条件相对落后是让高职教师感觉最不满意的方面。

根据高职教师的职业压力、工作满意度及职业倦怠的关系,本研究给出三者的关系模型。从图1可以看出,高职教师在科研、职称、教学、人际等多方面碰到的困难,会让教师体验到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高职教师在综合素质教学、教学管理、工作促进、实践能力、教学质量和办学条件等方面的满意度影响了其工作满意度。而高职教师体验的压力和工作满意度都会直接对其职业倦怠产生影响。因此,采取措施降低高职教师的职业压力,提高其工作满意度对减少其职业倦怠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对策 

解决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应对策略的设想。 

(一)社会层面 

目前高职院校虽然在数量上占比例比较大,但社会地位并不高,这就需要政策上的支持,加大软硬件方面的投人,促进高职教育的专业化,减轻高职院校办学的压力。2005年l0月2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这是对职业教育的肯定,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契机。通过扩大宣传,要逐步形成一种对高职类教师公共信任和支持的社会环境,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和自尊感,对高职教师抱合理的社会期望。另一方面,社会的重视及竞争力的提高也有利于高职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进修教育、收入等方面和普通高校教师获得同等的机会,更有利于营造出平等、公平的氛围,可以吸引更多优秀专业人才扩充到高职教师队伍中,使高职教育的发展得到有力的支撑。 

(二)学校层面 

在学校层面上,主要是高职院校本身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这个环境不仅包括学校的软、硬件建设,还包括心理方面的良好氛围。 

1.改进学校内部的教育评价系统,评价要做到公开、公正、科学。同时,增加对教师的支持,包括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两方面。具体可表现在优化学校人员配置、改善工作条件、支持教师的教学、对其劳动予以认可和积极评价并给予物质鼓励等等。 

2.加大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学校要尽力完善办学条件,满足教师教学、科研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尤其是为高职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的价值感及归宿感;加强民主化,增加高职教师的参与权,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主人翁责任感。从软硬件上提高高职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减少其职业倦怠水平。 

3.必须尽快建立、健全高职教师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与心理救助的机制和机构,在职业倦怠尚未出现或初见端倪的时候,就进行关注,提供相应的抚慰,而对于某些依靠自身力量实在无法摆脱和治愈职业倦怠的高职教师,则应当给予系统而科学的心理诊疗课程和康复训练,最终帮助其迅速走出职业阴霾,重建职业自信,重拾职业乐趣。 

(三)个人层面 

从教师自身的角度,高职教师必须进行自我调适,减轻和消除职业倦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