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技术的创新范文

科学技术的创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技术的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技术的创新

第1篇:科学技术的创新范文

创客教育模式主要的核心理念是创新、实践、分享, 通过技术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式创新来推动教育的发展。创新理念的提出需要经过反复的实践验证, 然后再试点, 最后推行到全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创客教育模式正处于探索阶段, 需要理论支撑、技术支撑。它打破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创造了一个更加公平、更加合理、更加高效的教学环境。创客教育模式的跨学科性、体验性、综合性、协同性等都是传统教育模式不具备的优点, 颠覆了我们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印象。创客教育模式的提出是顺势而为, 是伴随时代进步而产生的, 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意义。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要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就要不断创新, 用最新的知识武装头脑, 用更具前瞻性的教育模式开展教育。

二、创客教育模式的优点

(一) 打破学科边界, 培养全面型人才

随着社会竞争的越加激烈, 学校不得不培养全面型人才, 以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培养全面型人才就要有合适的教育模式, 创客教育模式是一种跨学科性的教育模式, 是适合培养全面型人才的教育模式。传统教育模式注重专才的培养, 意思就是在某一方面发掘学生的特长, 强调专业性。而现代社会分工更加精细, 需要专业性人才的同时, 还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数学和计算机等学科本质上是相通的, 由于考虑到培养学生的专业性, 传统的教育模式把它们分开了。现代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创客教育模式的共享性、协同性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 利用科学技术, 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客教育模式是基于互联网时代而提出的,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重点、以培养全面型人才为目标。创新包括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就是打破常规思维、颠覆思维;创新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创新品质基于传统的道德品质上, 用创新精神练就的一种品质。这些品质是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 创新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核心竞争力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小学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开始, 只有适合的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创客教育模式的综合性、协同性可以让每个学生所学的科目同时进步, 打通各学科的边界, 用创新思维、互联网思维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创客教育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国家开始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小学信息技术以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简单程序为基础, 目的在于教会小学生基本的电脑操作和培养他们对程序的兴趣爱好。现实生活中, 小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没有被高度重视, 因为现在的应试教育还是以考试为中心, 分数的设置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较低。这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信息技术, 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因为创新需要想象力, 需要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教师没有打开学生的思维地图和发散思维, 学生的思维就是封闭的, 而互联网思维是开放的、共享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应该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并且教会学生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创客教育模式能够克服传统教育模式的一些弊端, 它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学科, 利用自身的优越性和高效性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创客教育模式强调的是创新、实践、共享, 创新思维是未来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常规思维, 实践是创客教育模式落地实施的环节, 共享是时代、社会发展趋势。基于这三点提出来的创客教育模式, 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实践性。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它可以使信息技术的知识点更直观、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创客教育模式具有协同性、综合性, 小学语文、数学和信息技术等可以在教师和多媒体的引导下实现同时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每个知识点分门别类地记下来, 由一个知识点引出一片, 由一片引出一个面, 创客教育模式要实现这样的举一反三, 学生慢慢会形成归纳总结的习惯。用这样的教学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从而实现理论创新到实践的进步。教师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承担着主要角色, 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的开放思维打开学生的想象力。

四、结语

创客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具有跨学科性、体验性、综合性、协同性等特点。这些独特的优点正在被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中, 充分显示了创客教育模式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目前国内的创客教育发展处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阶段, 因此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创客教育模式, 打通各学科的边界, 用创新思维、互联网思维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2篇:科学技术的创新范文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在浙江开设5年以来,课程的各个方面都在趋于成熟和完善,但还是存在教学资源缺乏等一些根本性的瓶颈。教学资源是一线教师最迫切需要的内容,需要大家的力量逐步构建。将科技创新大赛内容和项目融入通用技术的教学,是丰富通用技术教学资源的有益探索和有效途径。

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具有20多年历史的综合性科技竞赛,是一项面向全国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旨在通过此项活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

1 科技创新大赛项目具有以下特点

1.1 项目体现 “三性”

“三性”是科技创新大赛评审的重要标准。

1)科学性。包括选题与成果的科学技术意义、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和研究方法的正确性、科学理论的可靠性。

2)创新性。包括新颖程度、先进程度与技术水平。新颖程度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在申报之日以前没有同样的成果公开发表过,没有公开使用过,该项研究课题及论文的选题有创意;先进程度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同已有的技术相比,有显著的进步;技术水平指课题研究及论文的研究结论所具有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水平。

3)实用性。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可预见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或效果以及课题研究的影响范围、应用意义与推广前景。

1.2 项目内容丰富

科技创新项目按申报者人数分为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按研究领域分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技术与设计、行为与社会科学等5个领域。其中技术与设计领域是指直接将科学原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把计划、规划、设想通过特定的形式和方法(生存和生产工具、设施、装备、语言、数字数据、信息记录等)实现,是科学实践的重要方面。包括土木、机械、航空、化学、交通运输、环境、电子、电气、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等领域的综合设计与制作,以解决实际问题。

1.3 项目难度多样

科技创新竞赛分为全国级、省级、市级、县级,参赛人员包括小学、初中、高中。这样的竞赛结构使项目难度多样。

2 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会或掌握一些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形成和保持对技术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具有正确的技术观和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由此可见,科技创新大赛的宗旨是符合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科技创新大赛为通用技术教学使用是合理的、可行的。

3 科技创新大赛项目作为课堂案例使用

由于科技创新大赛项目本身的特点,其中的技术与设计领域的项目适合在讲解技术的价值、技术的性质、设计的一般原则、设计的评价、发现问题、方案构思等内容时使用。

3.1 在讲解技术的价值时使用

技术的价值主要讲解技术对人、社会和自然的价值,在使用案例时可用较难的项目也可用简单的项目,比如:自动扶梯的栏板装置、小型家用玉米脱粒机、中式餐饮厨余垃圾综合处理装置等。

3.2 在讲解技术的性质时使用

科技创新大赛项目都具有创新性、目的性、综合性和专利性,而且不少项目也都申请了专利,教师可选择能让学生眼前一亮的项目,比如:水中吸尘器、新型环保组合牙刷等。

3.3 在讲解设计的一般原则时使用

设计的一般原则有7个,能够参加全国级科技创新大赛的项目一般都符合设计的一般原则。校级或县级的个别项目不符合设计的一般原则,可以作为反例使用。

3.4 在讲解设计的评价时使用

选择学生熟悉的项目让学生评价,比如:可以起长钉的羊角锤、高层建筑火灾逃生装置等。

3.5 在讲解发现问题时使用

创新大赛的每个项目都阐述了发明背景,其实质是如何发现问题。可以选择生活、学习中的项目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比如在乘坐无人售票公交车时无法找零。现代家庭中电器越来越多,遥控器也越来越多,但每种家用都有一种遥控器,常常给使用者造成不便。

3.6 在讲解方案构思时使用

把方案构思与发现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先构思方案,然后再展示科技创新大赛项目作为对比。

除以上应用,科技创新大赛项目还可以在结构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等方面使用。

4 科技创新大赛项目作为设计活动方案的来源

设计是通用技术学科的核心,要开展好设计活动,关键是要寻找合适的项目。科技创新大赛经过多年积累,项目很多,怎样的项目才适合在通用技术教学中作为设计活动方案呢?

有以下几条标准:一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二是科技创新大赛项目中有比较多相同题材的。同样的题材,不同的方案,这种项目作为设计活动,往往可以让学生构思出比较多的方案来,教师最后也可展示科技创新大赛项目,与学生的方案形成强烈对比,从而快速提升学生的方案构思能力。三是重设计、轻制作的项目。根据现有情况,要开展大规模动手制作和难度较大的制作比较困难。因此,重设计、轻制作的项目作为设计活动的方案比较可行。

根据以上标准,棋类设计是理想的设计活动项目,棋类贴近学生生活,常见的棋有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跳棋、飞行棋等,而在科技创新大赛中关于棋的项目也很多,有圆图棋、多功能棋盘、行为规范棋、隐子五子棋、盲童五子棋、抗“非典”游戏棋等。棋类设计活动主要是设计棋子、棋盘、下棋规则和制作棋盘和棋子。设计重在创新,制作只要用简单的工具即可进行,制作完以后还可以下棋,让学生感受设计给他们带来的乐趣。此类设计活动的流程可以按照以下模式进行:教师先根据历年科技创新大赛项目提炼出适合的设计项目,并引导每位学生发现问题、设计分析、方案构思、方案呈现,教师举例科技创新大赛项目,开阔学生视野,并让学生分组对他们各自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价、改进。然后,每组设计出一个方案,并向全班同学讲解,全班同学一起评价、改进,最后每班筛选出一到两个方案进行制作。如果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可申请专利。

5 科技创新大赛项目作为命题的载体

科技创新大赛项目作为命题的载体有以下优势:

5.1 项目本身具有创新性

由于科技创新大赛非常注重创新性,因此,只要是县级以上的获奖项目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以这些项目为载体命制的题目会显的新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就在感受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2 符合学生实际水平

科技创新大赛项目都是中小学生的作品,项目的难度基本上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相适应,以这样的载体命制的题目不会造成空对空,不会像有些题目的载体根本是学生看不懂的。

5.3 项目广泛,可以作为考查各个知识点的载体

科技创新大赛举办时间悠久,项目领域广泛,考查各个知识点的载体都能找到相对应的项目。其实,在现有通用技术考试中也有这些项目的影子,比如浙江2011年3月高考题。有时,还可以用相同的项目载体命制多个题目。比如:有一项目是“脑波控制仿生人形机器人”,它是通过脑波采集器采集来自人脑的脑波信号,经过处理后,无线传送给脑波接收器,从而让接收状态显示系统内的乒乓球升起或者落下,再通过一条数据线,连接到机器人智能控制接口,当接口检测到脑波模式后,可无线控制机器人完成各种任务。这个项目的灵感来源于阿凡达,今后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想法,直接控制机器人或者一定的智能结构,完成我们想要完成的事情,比如清洁房间、智能搜救、爆破等,这样一来,一些繁杂、重复的行为就可以交给机器人去解读和完成。以这个项目为载体命制的题目可以考查的知识点有技术的价值、技术的性质、技术的未来、技术与设计的关系、设计的评价、发现问题、控制的手段、控制的工作过程与方式等。

6 从大赛中来,到大赛中去

学生作品是通用技术教学的一大成果,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学生作品设计出来,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作品。教师可以把通用技术的教学与科技创新大赛相结合。在上通用技术第一节课时不仅要介绍通用技术学科,还可以介绍科技创新大赛。让学生清楚通用技术学科主要是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优秀作品可以去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其中校级的科技创新大赛结果直接影响到成绩总评,并记入班级考核。县市级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对出国留学或有一定帮助,省级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可以获得一些学校的自主招生资格,全国级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可以高考加分和获得名牌大学的保送资格。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通用技术学习提高人的科学素养和技术能力,激励学生学习通用技术。在开始进行设计的一般过程的教学时,与课程进度相适应,让学生实践发现与明确问题、制订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测试评估及优化、产品的使用和维护。最后完成作品并首先参加校级创新大赛,并择优参加上一级比赛。

科技创新大赛的资源是丰富的,需要我们通用技术教师用心地去挖掘,是通用技术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宝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第二十四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集[C].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第3篇:科学技术的创新范文

【关键词】陶瓷生产技术教学创新

1.创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开展教学工作的核心部分,由教学内容展开教学的一系列安排。陶瓷生产技术的内容与传统陶瓷生产技术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管是对于生产材料、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用途等都明显区别于传统。在陶瓷技艺的教学中,主要有两大主体承担者,分别是学校教育和民间传承,两大教学主体都需要将陶瓷技术的教学进行创新,跟时代联系起来。

1.1学校

在教育行业中,学校发挥了主要的作用和功能,学校教给学生知识,学生将知识用于实践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陶瓷技术在相关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添加新的教学内容,增添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新知识。陶瓷生产技术不能仅限于课本知识,还要融合实践的新内容,不然,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相关内容有了厌倦之感,导致整个学习效率的低下。

1.2民间

在官方教育普及度极低的中国古代,民间技艺的传承对古法技艺的流传及保护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直至今日,民间传承也在很好地扮演着它的角色。但是,今时不同往日,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民间传统技艺的留存有着较大的冲击力,因此也就需要对其教育教学方式做一些改变,应该加入一些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理念。中国自古有“家技不传外人”的说法,现在应该改变此类传统的观念,对传统技艺的传承持开放透明的态度,也将会推动中华民族宝贵文化的发扬与继承。

2.创新教学方法

2.1介绍新型研究成果

21世纪的陶瓷生产技术已经融合并相继产生了许多新的技术,比如一些新型“消毒陶瓷”,新型抑菌陶瓷等,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将这些新的技术运用到课堂之中,会让学生对新的陶瓷生产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接受更加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陶瓷技术的创新发展。

2.2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

高校的教师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外,通常还会有其它的科研项目。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之中,不仅对于教师的工作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减轻教师的科研负担,同时对于学生自己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得到与课堂理论不同的实践机会。

3.教学模式的创新

3.1教学主体地位的转变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主体地位,让学生承担起学习的主要方面,摒弃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教学过程的作用,在课堂之上,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习,让学生主动地领悟新的知识点,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生要懂得学习的主体在于自身,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参与到整个课堂中来,学习的效率才会大大提升。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或让学生以PPT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的方法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当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大大提高。

3.2新型教学设施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当下各行各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育行业也享受到了这一发展成果。新型教学设施的使用会大大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教育创新水平。陶瓷生产技术作为传统技艺,在教学过程中,新的教学设施的应用会使学习者对传统技术有了新的理解与领悟。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等,利用科技设备对陶瓷进行立体剖析等

4.师资力量的建设与培训

师资力量是教学领域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优秀的教师会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在人生过程中少走弯路。陶瓷技术教的部分为老师所承担,因此就需要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更新教师的知识体系,从教学的源头抓起,从而提升整个的教学质量。学校可以在假期或空闲时间提供给教师学习的机会,多去民间、企业等学习。优秀老教师也应该接受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教学设备,跟上教育行业的步伐,更好地培育优秀的人才。

第4篇:科学技术的创新范文

【关键词】高校 创新教育 实践探索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44-02

1.对于“双创”教育目的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1.1高校历来是创新的策源地,高校之于社会的根本生命力就在于创新

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从2015年起,将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并瞄准9项改革任务,推出30多条具体措施。2016年教育部也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工作要点。我们的理解是,高校历来是创新的策源地,高校之于社会的根本生命力就在于创新。做为知识创新的高地,一直以来,高校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实现了从规模到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国家的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期待,高校理应辉煌再起,继续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的创新引擎和动力源泉。

1.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点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尤其在于激发青年的创造力,其核心是教育

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有一些人的看法有所保留,认为“创业的成功率本来就不高,一旦万众引入,更可能失败连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允许学生调整专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我们的理解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点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尤其在于激发青年的创造力,其核心是教育。因此,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更多学生更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重要任务。高校要在促进学生创新发展、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需要建成三个体系:第一要建成创新人才的成长体系;第二要建成科学技术创新的体系;第三尤为重要的是要建成创新思想和文化的体系。通过建立卓越的三大创新体系,既推动社会发展,也实现学院自身的进步。

1.3关于“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我们的理解

借上海交大党委书记姜斯宪的几句话:“我想送给怀揣创业梦想和正在投身创业实践的莘莘学子们四句话:热情参与,理性决策,持之以恒,精勤进取”。我们的理解,大学生应该“求实学,务实业”,以扎实的专业学习为创业提供坚实的基础,就是要把创新创业精神和素质的养成当成必修课,要在深入学习和实践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自我分析和判断,再科学规划自身的事业发展。

2.科技学院创新教育实践探索的几点收获和体会

科技学院发展的不竭生命力和根本动力在于创新。多年来,学院不断深化和完善创新教育体系,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效益逐步提升,创建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形成了有效的品牌效应。

近五年,学生毕业率99.2%,学位授予率94.9%,报考硕士研究生录取率36.7%(2013年有48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其中8人考取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985、211工程大学),国家及行业类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99.1%,计算机考试通过率是98.9%。根据自治区人社厅公布数据,2011年、2013年、2014年、2015年一次就业率和2011年、2012年、2014年的年终就业率荣登自治区本科院校之首;2012年一次就业率和2013年的年终就业率位于自治区独立学院之首。随着就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加,学生就业质量逐步提升。

2.1确立办学定位,明确创新发展的目标和要求

发展定位――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不断完善办学条件,继续加强办学机制创新和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构建独立学院创新教育体系,努力将学院建成一所拥有现代化办学设施,具有鲜明办学特色,较高办学水平,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城市建设,全国知名、西北一流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型独立学院。

学科专业定位――根据应用型本科层次定位,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人才市场的需求,结合民族地区特殊人才需要,依托新疆农业大学学科基础和师资优势,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以工学和管理学为主要学科发展方向,农学、理学、经济学、文学、医学等协调发展,文理交融,相互渗透;以机电类专业和土建类专业为优势,以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和经济学类专业为重点,以生物科学类专业和语言文学类专业为特色,实现与举办高校(农大)资源共享、专业设置逐步错位发展,与同类院校优势互补。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知识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着眼于突出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及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强化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服务面向定位――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跟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基础设施现代化推进步伐,培养相关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创新性人才。

2.2改革培养模式和机制,建立创新教育体系和环境

学院成立以来,以“独立地组织实施教学”为原则,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理念和鲜明的教学特色。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和选修制,促进文理交融;实施“按大类设置通识平台,按专业拓展特色教育”的“两段式培养”模式,尊重学生选择,鼓励个性发展;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制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适当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自主研发“课外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组织课外“网络学习和阅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健全“教学督导”、“学生评教”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改进教与学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有效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2.3适应人才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和灵活设置专业

根据应用型本科层次定位,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人才市场的需求,结合民族地区特殊人才需要,依托新疆农业大学学科基础和师资优势,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实现与农大资源共享、专业设置逐步错位发展、与同类院校优势互补的专业建设,实现学科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自治区党委要求,2010年适时开办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专业;为适应新疆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要求,2011年设置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积极把握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地位给新疆物流业带来的政策支持和人才需求,2013年开办了“物流管理”专业;为服务新疆现代化农业发展,2014年设置了“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015年又先后开办了俄语、审计学、税收学等三个专业。同时,不断优化、改造、完善现有专业;加强专业群建设,以现行机电工程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为基础和模板,进一步建设建筑工程系BIM技术、建筑装备化及生物科学系现代农业等专业群建设。

2.4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强化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围绕学院办学定位,进一步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支持和鼓励各系部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学院机电工程系电子产品制作兴趣小组指导学生自主研发制作了单片机应用开发板、能进行航拍的四轴飞行器、倒车雷达、水下通信设备、多音阶电子琴、模拟月球车、人体反应速度测试仪、脉搏测量器等几十种电子产品;制订《“院长奖学金”评选办法》、《专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活动。近三年来,学生荣获全国级奖项87人次,自治区级奖项231人次;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2011年学院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五年来,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立项共计116项,资助金额共计23万元;注重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先后建立31个校内实验室和67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同时,制定并实施了《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通过“预约管理”系统,建立无人监管“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自主研发、创新设计提供宽松的环境。

2.5重视立院之本,加强教师创新教学能力建设

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结合学院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等实际办学情况,不断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业务技能的培养。主动联系对口企业,建立“双师型”人才引进发展机制,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计划;进一步完善和制定教师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注重培养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企业挂职锻炼、参与地方企事业科技研发、参加国内外访问项目、课程进修、学历进修、行业技能竞赛培训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师行业技能培养;积极加入“西北地区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盟”,共享“名师讲座”、“青年教师研修”等优质资源,注重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络资源,申请购置“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在线学习课程59门,搭建“院校教师在线学习中心”;积极拓展“西部项目”有关出国专业研修项目。

2.6注重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创业指导服务

2.6.1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

建立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制,根据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纳入必修课,同时,依托新疆农业大学资源,每年两期有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SYB)。

2.6.2重视恰当的创业教育

聘请校外企业家、创业典型,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展开创业教育,使广大学生了解了开办企业的程序,了解创业政策和创业目标。同时,引导学生不得盲目创业,不得跟风,要求学生充分了解创业项目的帮扶政策。

3.当前任务和今后努力方向

3.1扩大办学硬环境

3.1.1加快新校区建设

新校区建设是学院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将为学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是学院贯彻落实教育部和自治区有关独立学院规范办学指导思想的重大举措,也是学院积极拓展办学空间、有效推进规范发展的重要途径,将有利于学院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办学结构,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3.1.2进一步优化调整学院专业结构

大数据、云计算背景下的产业已经悄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电子商务、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的大规模发展,将对独立学院的专业建设提出新的挑战。例如用手机建立个人移动的保健中心和体检中心,这就需要培养大量的既懂传感器使用、又懂生命指标的测试和评价,还懂利用智能手机制作专家系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用手机建立face to face的个人教育中心,这就需要培养熟悉移动互联网技术、熟悉教育技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等等。今后,学院应主动适应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基础设施现代化推进步伐,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为创新点,大力发展社会急需的、热门的应用技术专业。

3.1.3进一步加强“专兼结合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改革教师聘任及评价办法,积极探索“按需设岗,按岗聘任,评聘分开,内外两评”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体系;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学院兼职教师;有计划地选送学院专职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进一步加强教职工培训,让教职工更多了解社会、了解产业、了解企业、了解需求,不断提升师资水平和管理水平。

3.1.4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中外合作办学

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实验实训实习中心。探索建立学校、区域、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协同育人、协同创新机制。让围绕学院改革创新、专业建设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越来越实。

3.2拓展办学软环境

“2016哈佛中国教育论坛”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的观点值得思考。

3.2.1创新需要宽松自由的氛围

当前,教育部要求大学开设创新课程。然而,创新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是通过专门的创新课程就能实现的事情。如果没有创新的土壤、创新的氛围和创新的内在动力和需求,创新根本无法实现。如果仅仅依靠创新课程去培养创新,显然将创新想得太容易了。即便国内大学开设了创新课程,可是到哪里能够找到创新的导师?这是一个问题。

3.2.2创新的起点是问号

创新实际上从问题开始,甚至是从批评开始、从对现状的不满开始的。我们现在不太主张孩子们去批评、去提问题,不太主张对很多现象提出不同的意见。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3.2.3创新没有标准答案

当前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把什么都标准化。考试标准化、问题标准化、答案也标准化,这样不可能进行创新的。曾经有老师问孩子,春天冰雪融化后是什么?有孩子回答,冰雪融化后是春天。这是一个很有诗意的答案。但是,在老师那里经常是错的。因为标准答案是,冰雪融化后是水。在我们的教育领域,类似的案例还非常多。所以,如果永远只有一个答案的话,是永远不会有创新的。

3.2.4创新的基础是阅读

创新和阅读是分不开的。一个人的精神思想史就是阅读史。创新本质上是基于对很多问题的分析、对大量素材的把握、对众多事物的观察。大量的阅读是创新的基石。现在的教育离阅读太远,包括国内大学教育。因此,大学与其去开创新、创业课程,还不如真正地让大学生认真地与文本对话。中国的大学教育方式基本上还是中小学的教育方式,其结果是“上课记笔记、下课全忘记”。

只有建立在对所有的问题研究的基础之上,才有创新的可能性。目前,在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但是,不要把创新口号化,不要把创新当成一个可以批量生产的东西,还是要扎扎实实地从改造我们的教育开始,还是要从扎扎实实的阅读开始。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教育的路走正,创新才有可能。

参考文献:

[1]张杰.创新与交大之道――在建校118周年校庆大会上的演讲.上海交通大学微信平台

[2]姜斯宪.如何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人民网访谈

[3]朱永新.创新不可能批量生产.中国教育自媒体平台微信平台

[4]俞仲文.从再现到创新――高职院校推行创新教育之我见[N].光明日报,2015-04-07(15)

[5]张新玲.规范办学 突出特色 努力构建独立学院创新教育体系[J].中山大学学报,2007-07(7)

[6]张新玲.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网络教学平台设计与创新[J].河北农业大学,2010-01(1)

[7]阎晓菲.独立学院试行“大类招生,两段式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J].人力资源管理,2011-03(3)

第5篇:科学技术的创新范文

关键词:电子测量;教学改革;创新型人才

作者简介:顾明亮(1963-),男,江苏无锡人,江苏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魏明生(1976-),男,山东济宁人,江苏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江苏?徐州?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课题编号:06AIJ0090048)、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重点项目(项目编号:C-b/2011/01/1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048-02

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课程教学改革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措施。“电子测量技术”是现代科学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从事现代电子科学研究的必备基础,该课程也是电子信息、电气自动化和机械电子等专业的骨干专业必修课程,旨在提高学生所学专业课程中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单元技术知识及独立设计、构建、调试仪器与检测系统的能力,强化学生对仪器与检测系统工程的感性认识。本课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专业课程,近年来,随着科技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工业控制中的广泛应用,电子测量技术在测量技术的研究、生产测试方法、信号处理方法和技术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为了配合高等学校培养实践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同时也为了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研室人员对“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教学中的实践证明该课程的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

由于目前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测量技术正从传统的电子测量仪器向智能化、复杂化自动测试仪器和虚拟仪器等方向发展,使得当前的“电子测量技术”课程内容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其主要缺陷包括电子测量技术教材建设的滞后,该课程内容未及时全面反映技术新发展而导致体系陈旧等。因此,电子测量技术教材应与时俱进,在讲述传统测量内容的前提下应补充智能化仪器、虚拟仪器和复杂自动测试系统等一些新的技术理论,以及先进的仪器设计方法和操作方法,而且授课内容应全面反映现代测量技术的新方向和新技术。

在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中,主要以电子测量技术的教学大纲为主要依据,以该课程的原理、结构和测量系统为主要体系,从电子信息科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观察该课程,突破以往教学中就器件论器件的传统教学方式,努力做到思路开阔,层次清晰,阐述准确,结构科学合理。按照“理论教学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相结合的体系结构进行授课,课堂教学主要采取理论教学模块,重点讲授该课程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内容。内容主要分为:检测系统的误差理论部分,非电量检测方法及智能仪器设计应用部分,信号调理与数据采集技术部分和检测仪器系统设计部分。辅以实践教学模块,主要以实验教学、调研论文、智能仪器及虚拟仪器测试技术综合设计为主。

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选取不同的授课教材,并且根据不同的专业实际情况自编讲义加以补充,主要对教材中没有涉及的内容和讲解不充分的内容进行补充。还可以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如社会上地沟油问题出现之后,教师随时给学生补充探讨地沟油的测量方法,这样课堂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授课内容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提高了学生课堂听课的积极性。

为了在授课中缩短理论与技术实践的差距,在课堂授课中,通过运用案例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客观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进行校际合作,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从教学内容融入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去,比如讲到电磁检测时,给学生列举一些在研的省部级科研项目,使学生了解管道泄露的不同检测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某一种物理量不同测量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检测一些物理量的新方法、新思路,引发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为适应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在实验课程的教学中,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起来,适当增加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共设计了4个验证性实验和3个设计性实验。实践教学中一方面为了使学生理解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保留了基础性的实验,另一方面,开发了新的工程应用性综合性实验,可以对高年级各专业学科之间的学生因材施教。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重视第一堂课的教学

第6篇:科学技术的创新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创新;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必须变革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用心去呵护学生创新的一切灵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应用已经使教育各方面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小学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良好的机会,也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创新和教学效益的提高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1 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唤起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望,才能使他们进入学习知识的境界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对于刚接触计算机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有一种极强的好奇心和想自己操作的欲望,所以教师就要利用好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例如,“你能在电脑上'写出'自己的名字吗?”“你能把我们的学校画出来吗?”“猜猜看,如果把电脑比作人,那么电脑的各部分硬件好比我们人的哪部分器官呢?”等等一系列问题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接着再进入教学学生就容易接受了。或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以游戏导入。例如,在三年级输入法教学中,智能ABC也有多种方式输入:全拼法,简拼法,混拼法。首先让学生集体玩一个词语接龙的游戏,大家兴趣盎然,那么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在电脑上打出来呢?这样使信息技术课的教学顺利进行,也促使他们能够主动思索哪种输入法适合自己,哪种方法更快捷,于是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可见,小学信息技术课有效地调动多种感官,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或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创新如虎添翼,如鱼得水。

2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创新精神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教师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心情愉悦地参与整个教学创新活动,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努力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融洽的课堂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动手操作,遇到问题主动提出,然后大家共同解决问题。例如,我在讲《小蝌蚪找妈妈》的画图教学中,先请学生讲一遍《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然后问学生“你们想不想把这个故事画下来呢?”当然学生都想跃跃欲试。然后让已经分好组的学生们放开思路发挥想象,共同研究,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画下来,期间遇到技术问题教师集中起来统一解决。比如,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会遇到“为什么我想填充大海的颜色却一下子填满了整个画布”,“为什么我画的圆总爱扁扁的”,“为什么我画的雨滴总是歪歪扭扭”等等问题,这样学生们主动求知的欲望加强,教师适时告之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便会欣然接受,很有收获感。这样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渐形成一种勤于动手、积极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3 分组合作学习,增强团队意识

变革教学方式,引导分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生动、主动、活泼地学习。小组成员在相互信任和相互激励的良好环境下进行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上课前我都会根据情况给学生首先分好组。并告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要互相配合,好比“二人三足行”游戏一样,两个人必须配合默契才能达到目的地;另外组与组之间还要进行“较量”,互相促进。如在画图之前,我通常是先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因为在小组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维经验,容易使儿童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如学生进行指法训练时,让同组的两个学生配合好,一个同学操作,另一个同学帮助指正错误。练习一阶段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进一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4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

第7篇:科学技术的创新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机制;可能性

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感触最深的往往是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表现出一些创新之处. 因为这样的创新往往能出乎教师的意料,或者出乎同学的意料,能够让波澜不惊的课堂风起云涌,能够激荡学生的思维,能够将课堂推向.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这样的创新在课堂上确实会出现,但其出现往往似乎又带有一种偶然性,即教师往往无法准确地判断哪些地方有可能出现精彩. 于是,相对于预设的另一个概念――“生成”就出现了.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是不是只能坐待这些精彩的生成呢?这种精彩背后的创新机制在哪里?如果掌握了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机制,那就能让我们对数学课堂有更为精准的把握. 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笔者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通过梳理与分析,自觉还是可以让直接的教学经验变成更高一个层级的理论智慧.

■ 小学生数学创新机制的探究

首先必须弄清楚的是,创新总是相对于传统思维而言的. 在平常的课堂上,更多的往往是学生的思路都在教师的意料与掌握之中,尤其是对于有经验的小学数学教师而言,一个知识点呈现出来后,学生有哪些反应往往都在意料之中. 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是不是说明教师的教学功底深厚呢?其实这样的判定是不全面的,因为这有可能也说明了另外一种现象,那就是教师总是在依着常规的思维方式教学生思维,而学生一旦适应了、顺从了这种教学方式之后,他们的思维就很难再跳出现有的框框,因而课堂上就难以出现精彩. 不过,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的原因,那就是小学生在小学六年的阶段中,思维发展速度非常快,且他们的思维方式不仅会受到在校学习的影响,也会受到除学校之外其他事物的影响,因此,小学生的思维不可能完全被课堂教学思维所影响,这就使得他们的思维总有创新之处,这可能是课堂上出现精彩的一个重要原因.

之所以做以上阐述,其实是想提醒作为数学教师的自己,在教学中不能完全以聚敛性的思维去教会学生数学知识,还应以发散性的思维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让数学创新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一种常态. 在应试氛围下做出这样的选择,应当说还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因为当用一种方式就可以获得同样的分数时,往往很少有人愿意去寻找第二种方式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根据研究,小学生数学创新的关键在于思维的发散性,即发散思维. 这种思维相对于聚敛性思维而言,变通是其显性特征,而熟练是其隐性前提. 所谓熟练,即是对基本的数学知识及数学关系要相当熟练,因为只有做到熟练,才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不同数学关系的联系,并从不同数学关系之间的那个联结点上获得解题的新灵感. 而变通则体现在利用联结点得到的关系往往异于一般思维,往往能够超越传统理解将别人难以发现的关系寻找出来,从而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从理论上来说,小学数学创新的关键正是在让学生熟稔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去发现隐蔽的数学关系.

例如,在小学阶段求圆的面积公式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拼接法,即将圆剪开后拼成熟悉的图形,以通过已知的面积公式去获得圆的面积公式. 在这一知识的教学中,教学思路有两个选择:一是常规选择,即将学生的思维带向将圆形剪接成长方形,这种思维下的结果是学生获得一种方法;另一种选择不是明确指明将圆形剪接成某个具体图形,而是提醒学生将圆形剪接成自己熟悉的(即已经会求面积的)图形. 这一教学选择的困难之处在于:一,由于没有具体的目的,因而学生需要一个思考与选择的时间――这个时间是否值得花,往往对教师教学选择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二是学生在将圆形剪接成不同图形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困难,这就会给课堂调控带来很大的挑战――这个挑战教师是否愿意面对,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事实上,正是教师的顾虑太多,因此太多的教师都选择了第一种教学思路,但其面对的结果,就是学生失去了一个培养发散思维的机会.

■ 小学生数学创新的实现途径

在从理论上得到小学生数学创新具有一定的机制之后,就可以遵循发散思维这一核心机制,去寻找其实现途径.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几经探究与梳理,觉得以下一些途径或许可以尝试.

1. 注重固基工作. 发散思维是以基本知识为基础的,如果基础不牢,则再发散也没有用. 但这里的固基必须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即在日常的四基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注重知识间的联系,讲到新的数学知识时,可以或明或暗地告诉学生本知识与原来的哪个数学知识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这种教学一方面可以复习旧知,另一方面可以巩固新知,而且这种联系一旦建立,实际上就是将旧知和新知形成了一个大的知识组块,本身也有利于学生记忆.

2. 培养学生的求异意识. 学生在课堂上能否创新,首先取决于学生有没有创新、求异的意识. 其实,小学生本来非常喜欢不同的思维,但这种思维常常在课堂上遭到压制,因此与其说是培养,有时倒不如说是恢复. 但无论是培养也好,还是恢复也罢,现下小学数学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的这种求异意识能够强烈起来. 这就要保证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思维有一种不满足感,而这却在于教师提供的学习情境以及点拨方式. 首先,学习情境要有挑战性,要能吸引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问题的解决上. 其次,要能通过语言提醒学生不断地寻找新的解决方法. 比如这样一个问题:在“乘法”知识的学习中,教材(苏教版)提供了一个好的情境――学生围绕跑道跑2圈,问一共跑了多少米?400×2=?这么一个最为简单的问题,却有着多种解法. 在这里,我们不能让学生直接阅读教材,而应设计成开放式、探究式的问题――你们有多少种解法?大家动脑筋想想,看谁的方法更好!这些提问与激励,往往能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长期采用类似的提问方式,就可以让学生自发地生成一种求异意识.

3. 要有效地发现隐蔽的发散思维. 在数学课堂上,总有一些孩子会有奇妙的想法,但这种想法如果被教师忽略,那一个很好的种子可能就发不了芽. 但要发现学生的这些思维也不容易,其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自己是不是有这样的一种发现意识与能力. 记得笔者有一次在教授“行程问题”时,向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参加拉力赛,计划5天走完160千米,结果4天就走完了. 问平均每天比计划多走多少千米?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呈现之后,学生的第一反应都是分别求出计划的和实际的每天走多少,然后相减. 可在准备进入下一题时,笔者发现一个学生的头伸了一下,似乎要举手却又没举手. 这个孩子数学基础一般,如果不注意可能也就过去了,但这次我下意识地提醒其他学生再思考以寻找其他解法,然后假装顺便走到他的身边,看看他草稿纸上的解法. 果然,他的做法与众不同,他是先求出每天实际走的路程,然后乘以计划所走的天数,这就多出了一天的路程,用这个路程除以实际的天数,就得到了每天多走的路程. 这一思路看似有着重复的地方,却反应出了另一种思维,我认为是有价值的.

当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以为数学创新奠定基础的方式远不止这三种,这里只择其三,更多的是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

■ 小学生数学创新的教学反思

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小学数学创新显然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头戏,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往往就孕育其中. 但在努力的过程中感觉最大的挑战还是现实评价. 或者说得更坦率一点,这一努力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一方面,由于教学评价的限制,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发散思维,总要占去相当一部分学习时间,这就造成了同一个知识点、同一个数学问题,只讲一种方法的考试结果比发散思维往往要好.

第8篇:科学技术的创新范文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10-0176-01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职学校的发展普遍受到关注,这固然与国家对中职学校的投资逐年加大有关,更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对中等职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增加紧密相联。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中职数学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优化课堂结构,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效果的引擎。因此,中职数学教师一定要将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当作谋划教学全程的重中之重,以此引发学生的关注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灵感,广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在教学设计中注入生活元素

数学在中职学校课程体系中是处于专业课教学次要地位,但其发挥的作用却是不可小觑,对专业课教学的辅助和促进力道不小,因此,中职数学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以致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多着眼于数学的生活化,在教学中大量渗透生活的元素,使中职数学教学与学生的切身生活融合一体,打造富于生活韵味的中职数学教学新模式。数学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被不断总结和剥离出来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并随着人们生活情境的发展改变,数学与人们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可以说,数学中闪耀着生活的色彩,生活中彰显数学的风采。如,在讲解概率的系列知识时,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守旧的教学模式直接切入正题,从一开始就将概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抛给学生,恐怕学生会不由自主的惯性陷于数学概念和基本运算的“泥潭”中,这是传统教法带来的强烈的负面效应,学生烦躁、厌学的心理便会不断滋长。鉴于此,中职数学教师可尝试以下情境教法:同学们在赶集或庙会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免费抽奖”的招牌,摊主的帆布口袋中有红白各10个球,任意由顾客从中摸出10个,在摸得非5红5白的情况下,就算抽奖成功,会得到摊主奖金或礼品的奖励。奖金设置大体是:10红或10白,奖50元;9红1白或9白1红奖25元;8红2白或8白2红,奖5元,以此类推,金额会相应减少。陈述完大体情境后,学生的关注度普遍提高,大脑处于最佳思维状态,这时数学教师看准时机顺势抛出问题:这种抽奖活动大家都不陌生,想必有些人也参加过,但你真的懂得其中的玄机吗?如果你去摸,中奖的几率有几成?正当大家的思绪处在对情境剖析中时,我快速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红白颜色的乒乓球各10个,让学生亲自体验,体会、思索其中的门道。这样的话,将现有学生“化妆”成顾客,教师自然就幻化成“摊主”了,类似生活化的情境设置将学生带入奇妙的数学世界中,从而为引出“概率”的概念搭建好氛围框架,学生也能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新课内容,深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妙用,激发其学数学、用数学的强烈欲望。

2教学设计新颖别致,使人耳目一新

在进行课前的数学设计时,中职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入手,在感知、记忆和思维实践方面布局,强力催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方位打造高效的教学效率。长期以来,数学一直是以枯燥乏味的形象著称,但真正了解数学、投身于数学的各界学者却给出了不同的看法,其实数学也是百味横生的。反观数学的发展史,韩信点兵、猴子问题等撩逗人的情趣的数学问题更是层出不穷,以不同的形式一遍又一遍演绎着数学王国的传奇故事,中职数学教师可将这些数学趣味题与新授知识链接起来,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求知欲撩拨到最强,然手趁势孵化出一系列带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带学生进入色彩斑斓的数学情境中,不断打磨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中职数学中的“排列组合”章节一直以来是作为教学重点进行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些教师在开始是以故事的情节展开的,“阿凡提付钱”的故事就是较为常用的桥段,讲完这个故事后,可以分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这样利用分组的新颖形式,再加上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学生的新奇感油然而生,学习兴趣立刻被点燃,僵化刻板的数学课堂瞬时变成快乐的海洋,学生积极探究、主动求索的欲望更加强烈了,为新知识的讲授做好了铺垫。

3教学设计力求规范、专业

在中职学校里,专业课是重中之重,文化课的开设必须围绕专业课教学展开,因此,文化课教学设计应主动对专业课教学的开设情况进行整体性考量,以便随时做出调整。作为中职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对教授班级的专业课内容做大致的了解,为了确保数学课的功能发挥到位,建议数学教师与各专业课教师进行密切的沟通交流,了解更多的专业课讲授内容,提高中职数学教学设计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如,在为数控专业班打造数学教学设计框架时,数学教师可从其专业课机械基础和测量等内容着眼,多安排一些三角函数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数学教学大纲的进度做出合理安排,将数学各模块的顺序做一些必要的微调,即将三角函数的知识提前教授,这样就能更好迎合、服务于专业课的教学了。此外,除了根据专业课讲授情况对数学进度做出微调外,教师还应以数学课本为核心,以专业课教学为指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做出填充或删减,以期更贴近专业课教学。如,在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时,不等式的解法是教学重点,对于物流班的学生,教师可在结尾设计一个探索题:某公司欲将25箱苹果运往某地,如果你是承办人,你准备如何选择物流企业负责运载?要求省时、省钱,收货人还要百分百满意。总之,中职教育的改革已是离弦之箭,倡导改革、谋求创新已成为中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随着中职教育的突飞猛进,以数学为代表的辅助学科功能尽显,设计符合中职学校发展实际的数学教学设计,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更好的为专业课教学保驾护航,做到创造性的革新发展,这是中职数学教师孜孜以求、长远着眼的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范玉衡,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漫谈,素质教育论坛[J],2014(11).

第9篇:科学技术的创新范文

关键词:科技创新团队;生物技术专业;构建;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049-0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国家今后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靠大量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高等院校无疑是培养这类人才的主阵地。但从近年来看,大规模扩招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严峻挑战,加之我国大学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强甚至缺乏等不足。因此,如何鼓励和引导在校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是当前我国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生物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新兴专业,在医药学、农牧学、园林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工作岗位青睐于具有一定科技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这就迫使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应该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了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除了在相关理论和实验教学环节中要求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外,还专门在大学二年级学完专业基础课程后,结合专业实践教学,鼓励和引导学生以组团形式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或自主申报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笔者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之一,全方位地参与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和培养工作,颇有一些体会,本文就谈谈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和初步培养实践效果。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

(一)科技兴趣小组

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因为志趣相投而组建成科技小组,在业余时间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如海洋兴趣小组,曾经得到了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的大力支持,每年展开海洋知识竞赛等活动;插花花艺兴趣小组得到了青海省花卉协会的大力支持,多次主办了省、校级大学生插花花艺比赛,参与了2013年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室内插花花艺比赛和2014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室内)比赛,均取得了较好成绩。此外,还有环保兴趣小组、网络兴趣小组。在这些科技兴趣小组中,既没有老师的严格监管,也没有绝对的学术权威,唯有的是成员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和自由平等的氛围,这是团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优势,在提高大学生科技文化素养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科技创新社团

本着“共同缔造校园文化,携手保护自然环境”的服务宗旨和“让我们的‘蓝眼睛’,蓝色而不再忧伤,美丽而不失和谐”的服务理念,我院于2002年9月成立了大学生“蓝眼睛”协会。该社团以国家实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结合青海省生态环境现状,立足于服务青海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致力于“青海湖湿地保护”、“母亲河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等各项公益环保活动,用大学生饱满的热情,成为新时代的“绿色生力军”。经过十多年的风雨拼搏,现已成为国内高校知名学生社团,曾先后被评为“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先进集体”、“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中国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先进单位”、“省级优秀学生社团”、“省级优秀社会实践服务团”、“青海省保护野生动物先进社团”等。

(三)科技项目团队

青海师范大学自2012年实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制度以来,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积极组团申报项目。截止目前,已成功申报了近30项科技创新项目,其中“药用植物独一味的植物组织培养”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一种大小鼠固体制剂的灌胃器”获青海省2015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二等奖,“湟水河水质分析与检测”项目于2012年获资助10万元,这是我校获资助的首例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此外,学院以生物技术专业老师的科研项目为平台,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同时,也鼓励每个老师围绕科研项目组建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团队成员主要涵盖研究生、高年级大学生。充分利用老师的科研项目平台和研究生及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科技项目团队。这些团队的构建有力促进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

(四)校企所合作团队

以育人为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是当今高校的发展方向。近3年来,学院在“校企所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大框架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互利共赢为目的,与青海清华博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十余家企业及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依托企业、研究所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围绕企业或研究所的特定研发项目,“教师+学生”组成技术团队进入企业、研究所,帮助其提高产出效益。此外,学院正在与西宁市城南某社区协商筹建“教学―科研―社区”三位一体的科创团队,如果该团队能成功组建,则会进一步提升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服务功能。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培养

(一)实施导师制

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与热情,学院经常邀请校内外知名教授、专家以及专业负责人进行不定期的讲座,介绍生物技术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除此之外,学院还专门设立本科生科创导师制,对学院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实行了本科生科创导师聘任制度,每5年为一聘期,导师的指导工作纳入年终工作量量化考核中,激发了导师的积极性。在科创活动中,实行“本科生――导师”双向选择制,导师可以选择学生,组成科创团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或指导学生申请科创项目,从专业思想引导、科学作风养成、科学技术训练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科创导师,主动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在导师的点拨下自主申报科创课题。自2013年学院实行科创导师制以来,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先后有20余名教师担任本科生科创导师,100多名学生直接参与导师科研项目,30余人在导师指导下自主申请了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团队目标

团队目标是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它能使团队成员在心理上彼此认同,产生一体感,增强集体意识,从而产生团队精神。学院根据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在导师和学生工作组老师的共同指导下,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和能力等,制定能鼓舞人心的切实奋斗目标,并把目标具体分解给每位团队成员,使每位团队成员都清楚自己应承担的任务和工作,并迸发出行动的力量,最大限度地为团队目标而努力。

(三)提供基本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

生物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必须以一定的物质和资金为保障。学院通过以下途径以尽量满足大学生科创所需物质和资金:开放实验室。学院目前有青藏高原环境与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动植物资源省级重点实验室、青海省湿地生态系统省级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中韩野生花卉资源研究所和青海省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大部分实验室实行开放制度,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可以随时进行使用。依托青海教育厅、青海师范大学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大学生科创团队成功申报科创项目后,获得相应经费资助。学院引入了各种类型的创新基金,如设立校企合作基金。导师科研项目经费资助。近3年来,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科创团队已获各类资助达20多万。

(四)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规范的管理制度、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科创团队维系的内在动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否要立项,如何资助,如何考核,怎样奖惩等一系列事宜都要有规范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使其有条不紊、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学院在学校有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对相关规定进行了细化,有效促进了大学生科创团队的良性发展。此外,学校、学院设置了良好的奖励机制,既有团队奖也有个人奖,既有精神奖励也有物质奖励,譬如:学院将参与科创团队的成员按其贡献大小,在年终操行评定中加一定分值;获得科创奖励的同学优先推荐攻读免试硕士研究生;的按照论文级别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奖金等。这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参与科研团队的积极性和竞争性,使我院本科生科技创新研究项目申报与获批的数量每年位居学校前列,获奖人次也逐年增加。截至目前,已有近30个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获得学校资助,有12篇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参与发表的研究论文。

参考文献:

[1]王小兵.地方高校本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及培养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郑明涛,刘应亮,罗颖,卢其明.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材料化学专业为例[J].广东化工,2014,41(24):153-154.

[3]韦原莲,杨振德,廖秋玲,彭琼,黄秀英.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团队精神的培养[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6):85-88.

[4]王慧春,王文颖,杜军华.基于开放性实验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4,(16):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