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法律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法的价值都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法学家们不断的对法的价值进行论证和批判,以确保法有适用于这个时期的价值。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环境法给予保障,而生态文明同时也深刻影响到环境法的价值方向。研究生态文明如何更好地发展起来,首先要研究的就是环境法所要追求的价值和目标方向,环境法的价值体系由多方面价值组成。1.环境法的正义价值环境法主要把正义作为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同时与秩序、利益等相互融汇作为环境法体系的基本内容,而具有终极性价值的是正义价值。促进全国人民都拥有善德和正义是法律的最根本意义,法是伸张正义的途径也是正义的方向,法的存在意义也从正义价值中得以体现。环境法的主要价值体现同样是正义,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最高目标,这种和谐发展是环境法平衡代际主体与代内不同主体的正义体现。[1]构成环境法的价值体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研究环境法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将正义看作是环境法的最重要价值,并将其作为研究基础。2.环境法的秩序价值秩序是构成环境法价值体系的基础价值,每条法律都是将实现某种秩序价值作为目的,法的正义价值若要彰显出来,需要秩序价值来实现。法律规范提供了良好的秩序状态,理想的秩序需要利益调制来完成。秩序要适应生产方式,需要体现出社会正义和公正。[2]人类社会作为法的诞生、进化的场景,法的属性确立了法的秩序价值是其他价值的基础。如果不存在法律秩序,法的生存及运作将会失去保障并受到威胁,法治将无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环境法所追求的秩序,建设生态文明有着同样的要求。生态秩序有三点主要要求: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是环境利益与人类利益相协调;三是人与人之间环境资源均衡分配。3.环境法的利益价值利益同样也是法律所追求的基本价值。从古至今,人们之所以尽可能的去争取一切可能争取到的事物,一切都源自于利益。从根本上来说,环境法所确立的目标就是正义、秩序、建设生态文明高度统一,环境法存在的意义就是实现正义和秩序高度统一的追求,环境法的价值也体现在通过利益调制达到正义和秩序的的目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环境法的体系与利益调制是承载着正义和利益的载体,也是展现争议和秩序价值的途径。[3]利益价值相较于争议和秩序价值来说,它体现出来的是工具价值,其作用在取舍、调节、激励利益方面体现出来,是形成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的机制。环境法也是通过自身特有的利益调制和规则体系,为正义和秩序引导正确的方向。
二、环境法正义价值的多面性
环境正义是环境法的正义表现,正义是法律最核心的追求。不同主体在参与有关环境方面的事务时,被公平对待,即为“环境正义”。公平对待表现为忽略年龄、性别、国籍等差异,拥有公平参与环境方面事项的权利。环境正义体现在参与环境事项的过程中,保障人与人之间合理的分配资源以及承担起相应的保护环境的义务。地球资源有限,而人均需求量较大,这就导致了如何合理分配资源问题的产生,环境正义实质的问题也就体现在此。环境正义主要就是调整和管理主体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满足主体所需的生存条件基础。结合建设生态文明和现实环境问题特点,笔者总结出追求环境正义要从以下两方面抓起。
(一)代内正义方面代内正义表现为,忽略性别、年龄、身份、国籍、社会地位等差异的同世代内的人拥有平等的公众参与、享有权利义务、获取资源信息等权利。代内正义主要包括的正义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以及地域与地域之间的正义问题。但是由于各个方面的分配环境利益不公打破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衡关系,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4]为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环境正义,维护代内环境的平衡,应努力完善环境法制度。一是要完善公开制度,让人民大众了解到环境信息和知识。自从《环境保护法》出台以来,为了使环境法具备更好的可实施性,需要不断地通过法规对公开制度完善细节规则。二是要增强各阶层与各区域之间的合作,以便健全环境表达机制。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和实质正义,法律制度应特别关照相对弱势的群体,保障他们的环境利益,这就需要健全环境利益分配机制,避免弱势群体无法享有应有的环境利益。
(二)代际正义方面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实质和广泛意义上的环境正义。代际正义是指为后代人保存资源,维持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状况,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一些国家将代际正义思想融于国家法律之中,生态文明与传统的文明形态不同,生态文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与发展,更具远见卓识。
三、环境法生态秩序追求
(一)生态秩序的定义秩序是一种平衡状态,在内部建立。自然秩序是自生自发建立起来的秩序,而社会秩序由人创造出来。秩序性质有如下几点:一是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限制力度;二是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是可以相互补充和影响的;三是表明人们某些生活方面具有一致性;四是体现出人们行为可以进入某种平衡稳定的状态。法律秩序是多种秩序形式中的一种,它作为社会秩序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某些方面作为指示文明进程的仪器。生态秩序所追求的包括了,人与人之间需求环境资源与维护环境状况的平衡,以及人与自然共存的平衡状态。生态秩序是环境保护法体系之中最基础的一部分,它的最终追求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与发展。
(二)达致生态秩序的措施法律秩序的含义是人们之间的关系要遵循行为规则,这些规则又相应的产生了文明秩序,生态秩序也要依靠法律规则来实现。在传统法律之中很难能满足生态文明的要求,所以要建立相应的环境法规则。确立环境法的目的就是要发展生态文明,制定生态秩序规则,适应于目前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了满足我国现今飞速发展现状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环境法制度需要进行一定的创新,来不断地完善自身体系,以便于更好地保障生态秩序的有条不紊。培养生态秩序意识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也十分有必要,要加强对人们意识层上的培养,有益于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
四、环境法多重利益寻求
(一)人与环境利益关系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就是利益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多种多样,对于人类来说,环境资源的利益关系可以表现为:经济利益、精神利益、环境利益。而从传统的利益法学派角度来分析,又分为以下几类:社会利益、公共利益、个人利益。人与环境资源具有多种属性关系,当这些关系之间产生碰撞时,如何取舍和解决是环境法需要研究的,也是从法律上来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二)环境法调节利益的方法法律制度需要选择性的利用一些法律工具来维护生态秩序,首先,要承认个人或社会的特定利益,需要确定一个法律承认的范围,要尽可能的获得范围内的利益。对于多种利益如何进行取舍,环境法给出了明确的指示:将利益分类,按照高低层次和迫切需要程度来将利益进行排序和划分。然后,设置环境法制度,按照一定的顺序保护利益,实现利益。最后,本该被保护的利益无法实现或被侵犯时,可以利用法律的手段来保障利益的实现。
五、结语
文明单位创建要坚持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是的基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基本的工作路线。我们党提出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文明单位创建,正是遵循这样一条路线,通过组织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和自我约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现在,各行各业开展的文明单位创建活动,都把全员参与作为主要的工作方法。比如,在企业里开展的“创文明单位、建文明班组、做文明职工”活动,就是把一个单位的整体奋斗目标,分解到班组和个人,把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变为爱厂、爱岗的实际行动。每一个职工的行为表现都与整体的荣辱相联系,大家都在一种争先创优、积极进取的氛围中生活。要做一个文明职工,就必须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做到讲卫生、守纪律、保安全、创效益,还有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方面都要表现得优秀。要建成一个文明班组,就必须完成工厂或车间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这就自然地把群众凝聚起来了,使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奋斗。这些年来,云铝为了突出群众的参与性,每年都层层分解落实创建责任,并采用贯标内审和外审以及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考核的方式不断推进创建工作,同时出台了文明车间、文明部室、文明家庭、文明宿舍、文明员工“五个文明”考核评比办法,推动创建工作进车间、进部室、进班组、进家庭、进宿舍,使创建工作的群众性得到进一步夯实,形成了“上下互动、左右联动、全员行动”的创建局面。实践证明,凡是这项活动搞得好的单位,大都改变了少数人干、多数人看的局面,职工群众的集体意识、责任意识明显增强。由于文明单位这一群众性的特点,决定了创建活动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因而它才成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基本形式。
文明单位创建要坚持实践为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在社会转型、企业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转变观念,引领社会思潮,只靠传统的说教是不够的,必须组织和引导群众,通过亲身的感受,在实践的过程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澄清认识,更新观念。文明单位创建提供了有效的实践载体。文明单位创建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显著特征。比如“岗位学雷锋”活动,它不仅告诉人们要学习雷锋,而且引导人们在完成本岗位任务的过程中,以实际行动学习雷锋。再比如“巾帼建功立业”活动,是在广大妇女中开展的劳动竞赛。每一个参与者,都要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孜孜不倦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实际的成果。这里的关键是“干”,“干”就是实践。还有“规范服务”“达产达标”活动、“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等。只要是群众乐于参与,并在参与中受到教育的活动,都作为文明单位创建的活动形式。云铝在文明创建过程中,不断创新方法和途径,以推行6S现场管理活动为推手,规范现场管理,通过现场管理不断教育引导员工养成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从而实现用良好的环境塑造人的目的。同时,云铝还把文明创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结合起来,广泛开展“电解五环控制技术”“吨铝直流电耗低于12 000千瓦时”“吨铝降耗150度”等主题特色活动,使职工群众在攻坚克难和取得的优异成绩中得到了体验,提升了认识。由于活动有力,职工思想统一,凝聚力强,仅2012年,云铝就实现节电近1亿度,全年可比产品成本约降低2.98亿元。简言之,文明单位创建是靠活动来组织群众和教育群众的。没有活动就没有实践,没有活动就没有活力。文明单位的实践性,决定了创文明单位是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
文明单位创建要坚持辩证统一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总是在互相作用下,推动历史的前进。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种文明的建设并列,以“一体”来概括,表明各个领域的建设不可人为割裂,需要和谐推进。生态文明是社会整体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个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国家,即便其经济高速发展、政治清明有为、社会和谐稳定,也只能说这是一个存在文明缺陷的国家。一个破坏生态的企业,即便是取得了经济效益上的短期成效,最终都会得不偿失。事实上,当生态不文明时,民众生活必受影响,难以谈及和谐稳定;当生态不文明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很可能成为一句空话。这些都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的战略思想。要贯彻“五位一体”的战略思想,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文明单位创建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从内容上讲,它包括五个文明建设的任务;从形式上讲,它强调五个文明的有机结合;从标准上讲,它考核五个文明的协调发展。以云铝文明创建为例,云铝从开始创建县级文明单位开始,紧密结合工业企业的特点狠抓特色活动建设,早在1995年就提出了“树环保典范、建花园工厂、做文明员工、创一流企业”的创建目标和思路,先后投入了37亿元进行环境治理和技术改造。2005年,云铝顺利通过国家环境友好企业评审,26项环保指标全部达标,被授予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称号,成为全国37家获得此项殊荣的工业企业之一,成为有色行业、中国西部地区、云南省唯一一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同年获得中央文明委授牌,荣获全国文明单位荣誉,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多重成果。之后,不断深化创建工作,三度蝉联全国文明单位荣誉。云铝用实际行动尝到了五个文明建设统筹建设的甜头。实践证明,文明单位创建,既不是单纯的物质文明建设,也不是单纯的精神文明建设,而是把五个文明建设的任务融合起来,分解到具体的工作中去。每一项具体的任务,都是五个文明的结合点。五个文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党、政、工、团各负其责,齐抓共管,才能实现五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可以说,文明单位创建的过程,就是五个文明建设统一的过程。
文明单位创建要坚持与时俱进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林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在林业生产中在一方面要考虑环境的适应性,另一方面要考虑生产的经济效益。在生态背景下走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林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加大绿色产业的发展规模,借助科学的力量发展科技型林业生产发展模式。
1 林业生态与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环境是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其中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其气候资源,是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体系中所有成分之间相互联系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也就是说当人类过多的砍伐树木之后,必然会导致水土流失进而地表,植物死亡,无法耕种。在我国过度砍伐现象仍然严重,在福建低山丘陵区,山区树木资源被无节制开发,水土流失严重。虽然生态文化的提出符合时代的主题,但是生态文化作为抽象的物质很难通过文字进行解释,因此通过林业生产将生态文化物质化,让人们了解保护森林资源合理开发森林资源的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当今社会,能源的消耗日益严重,林业作为可再生资源对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当下合理规划林业生产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是林业生态的关键。在我国林业生产虽然取得了显著地成绩但是问题仍然很严峻。我国森林覆盖率很低,砍伐严重,而且质量不高。尽管加强了人工种植但是经营水平不高且树种过于单一。所以,在林业生产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能为了短期的利益进行不合理砍伐,要充分考虑长远的经济效益。林业的生产发展是以林业的生态为基础,只有实现了林业生态有一个完善的生态体系才能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合理的林业生产推进林业生态体系的完善,可促进林业生态的持续发展。只有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他们共同发展。
2 基于林业生态考虑的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策略
2.1 依靠科技发展林业,加强技术运用
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1世纪是科技时代,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持,实施科技兴林战略,改革传统的林业模式,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在林业的生产过程中要加大科技的投入,首先应该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关键,没有专业的人才林业的生产就没有保障。只有通过专业指导学习掌握新技术才能使林业生产有新发展。通过科技手段提高林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培育出有经济价值的科技型产品,调整树种结构,引进优良苗种。林业的发展要综合多方面进行考虑,尤其是保证生态资源的多样性和完整性。林业生产过程中要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也需要人工参与。如林下幼苗的成长,喜光植物的种植,生长不良的劣质林木,这些都需要人工参与确保最高的林木质量。另一方面,科学的人工干预消灭防治害虫并且在不损害其他植物的生长的前提下,尤其是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更要采用科学技术来增加其成活概率。虽然可以引进外来物种增加林业资源的丰富性,增加林业的经济效益,但对于引进物种要确保在不破坏原来生态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因为有些外来物种他们在当地没有天敌的情况下会疯狂快速成长,这样会对其他的本地植物造成威胁,养分水分都会形成竞争而不利于生长。科技科技人员要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如技术承包,技术转让,联合开发等途径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坚持科技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
2.2 优化林业生产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生产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结构系统,也是技术经济结构的统一体。优化林业生产结构要加强林业生产结构和各产业链之间的衔接。森林资源的种植属于农业性质,增加退耕还林的力度,一方面扩大了林业的面积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有效的促进了环境保护减少灾害的发生。保证一定的森林资源基础要避免出现过度采伐,有一定基础的森林资源才能发展森林工业,如木材加工和林产品化学加工,可用作食品、柴薪、建房、家具和文化产品的林产品的加工。优化林业生产结构还可以开发新品种,发展花卉种植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2.3 完善法律机制和评价机制,强化林业管理
林业生产不仅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用同时也发挥着巨大的社会功能,推进社会进步,完善的法律制度是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的林业生产法律建设存在着很多不足,缺少专门的法律制度,容易使不法分子钻漏洞。另一方面保护森林的意识仍然薄弱,相应的宣传措施不到位,宣传力度也不够。在完善法律制度的同时也要加强配备护林养护人员,真正将护林工作做到实处,增加对养林护林人员的培训增加他们的专业知识,将森林灾害如火灾,还有违法开采等对各种危害行为减小到最少。
一些地方为实现经济效益而不惜牺牲环境资源,过度砍伐,为应对上级检查甚至会出现给荒山涂绿漆荒唐事情的发生。因此加大环境评价机制刻不容缓。设置最低林业底线,保障基本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对于严重违规违法达不到要求的必须进行整改。通过完善的评价机制避免有些地方政府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保护,牺牲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
结语
林业产业作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作用不仅仅在于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林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林业生态的背景下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是维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把握好林业生产和林业生态之间的紧密关系。林业生产必须不断的进行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并融入相关的法律等因素,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生态效益,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当代兵团》:兵团提出了在西北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美丽兵团对于兵团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有何裨益?
袁敏芳:兵团提出了在西北率先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从目前对全面小康六大类23项指标的评估测算来看,实现程度达到了78%,总体实现程度位居西北地区前列,与中部地区基本相当。但文化教育、资源环境方面实现进程较慢,研究与试验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等5项指标实现程度低于60%。2012年,兵团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耗比重3%,与2010年持平,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近两年处于上升状态,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近两年处于上升态势,三项指标均未完成规划中期预期目标。2012年,兵团主要污染物排放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符合规划中期要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两个指标未完成规划中期预期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体评价为未完成规划中期预期目标。
《当代兵团》:兵团发展到今天,如何不断加强发展后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关重要,建设美丽兵团对于兵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哪些帮助?
袁敏芳: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投入”实现三个转变来看,一是2011至2012年兵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及重大项目投资总量不断攀高,但投资增长方式总体上仍属于外延扩张型,新建、扩建项目较多,技术改造和设施更新较少,内涵式投资不足。2011年,兵团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6.37亿美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只有31.11%,对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度也仅为7.86%;二是兵团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由2010年的36:34:30调整为32:40:28,尽管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但第一产业仍占有较大比重,第三产业比重不增反降,产业结构调整不平衡;从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来看:2012年,兵团企业在产品、技术、材料、工艺、标准的研究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费用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9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陕西和甘肃;2012年兵团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较比2011年非但没有降低,反而呈现上升态势。与2011年相比,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上升了7%,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上升了7.7%;主要污染物四个约束指标三年来均呈增加态势:按要求到2020年兵团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为1878万吨,实际2012年已达到了2000多吨。兵团既要消化污染增量,又要削减污染存量,还要解决工程减排严重滞后、脱硫效率严重低下、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等问题,形势非常严峻,任务非常艰巨。
如何建设美丽兵团
《当代兵团》:您说过美丽兵团应该是“绿色兵团、和谐兵团、幸福兵团、科技兵团和人文兵团”的综合,其中绿色兵团在其中是什么地位?
袁敏芳:“绿色”强调的不仅是一种视觉,更是一种发展理念和路径,是一种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的绿色发展,一种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的循环发展,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低碳发展。
当前急需对兵团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重,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以绿色产业、绿色城镇和绿色消费引领兵团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兵团要构建“三个空间”,即“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在这方面,五家渠青湖生态经济开发区做了有益尝试。成立以来,五家渠青湖生态经济开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治理与开发利用并重、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开发原则,以“流域治理带动区域发展,新区开发支撑生态建设的发展思路,“基础设施先行、环境开发优先”的开发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绿色”、“品牌培育”和“产业集聚”三大战略,青湖生态经济开发区“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特征日益明显,成为“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正在成为六师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新兴产业聚集区和生态休闲宜居区,也是“立足乌昌、面向全疆、放眼全国和中亚地区”的全疆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核心区。
《当代兵团》:建设美丽兵团,和谐兵团是核心,生态文明建设又是其重要一环,他们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袁敏芳:和谐兵团亟须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和谐兵团的内在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建设和谐兵团,一是处理好实现和谐三个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人不苟且就有品位;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人不霸道而有道德,人不掠夺所以永续。
二是积极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兵团。“两型”兵团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两型”兵团的建设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两型”兵团,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三化”建设全过程,职工群众是建设“美丽兵团”的主体,每个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用实际行动去推动生态建设,践行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倡导并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生产、流通、生活等社会各领域内,通过采取技术、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形成对环境有利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当代兵团》:幸福就是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在兵团幸福兵团建设有何意义?
袁敏芳:经济成长是基础,获得幸福感是目标。2012年,兵团生产总值达到1197.21亿元,年均增长17.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0亿元、增长4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万元、增长18%,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1.21万元、增长18%,兵团经济总量高速增长,城镇居民收入不断增加,随着兵团职工多元增收计划实施推进,团场职工收入也逐步提高。幸福不只是物质层面的增加,幸福还包括精神快乐、生活环境、价值、荣誉、希望和安全等因素,因此,建设幸福兵团在不断发展兵团经济同时,加强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全兵团树立“我是兵团人而自豪”的幸福观,要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安居才能乐业,通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人居环境,将个人的人生目标与兵团的长治久安目标实现有机地统一起来,不断吸引人才加入到兵团屯垦戍边事业之中,让兵团人的幸福感在为推动屯垦戍边事业发展中实现升华。.
《当代兵团》:科技兵团在建设美丽兵团中起到什么作用?
袁敏芳:科技兵团是支撑。以兵团现代农业为例,一是建设全国农业,高效节水的“硅谷”,二是培养育种专家队伍,打造独一无二的种业集团;三是充分发挥出兵团农业科研技术优势,实现从“向沙漠进军”转变为“向沙漠要效益”;五是顺应市场机制,使得兵团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产业化、法律化,将成果“卖出”国门。
《当代兵团》:文化发展是衡量美丽兵团重要标尺,在兵团,人文兵团的建设要如何进行?
关键词:农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
农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百年以上历史,新西兰、爱尔兰、法国等国家把乡村旅游作为稳定农村、避免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加拿大、澳大利亚、东欧和太平洋地区的许多国家,都把乡村旅游作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国家旅游局从2006年开始大力推介“中国乡村游”或“中国和谐城乡游”,旨在推动城市和农村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客源互动、共同繁荣,这对促进城乡交流和协调发展,建设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截至目前,已建成的三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据测算,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5.2亿元人民币。本文就这一形势下如何进一步重视发挥好农村旅游的功能,解决好农村旅游目前所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农村融入到现代旅游大潮之中,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探讨。
1农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众所周知,农村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农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最大受惠者应该是农村,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动新农村的建设。
1.1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农村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发展旅游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农村地区发展农村生产的重要内容。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农村生产的内容,还能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有些乡村为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农民自愿退耕还林还草,治荒治污,出现田园风光与山水风光浑然一体的景象。有些乡村对农产品等资源进行深加工,生产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商品、纪念品和工艺品,还为城市宾馆直供绿色农产品。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同时照样发展种植业,但都产生了附加值,有力促进了生产发展,拓宽了传统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农民由种粮为主转向种养植业全面发展,由务农为主转向农商并举。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第一产业、推动了第二产业、拉动了第三产业,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1.2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旅游开发可为旅游目的地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有关研究表明,每1美元的旅游收入可带动国民生产总值增加2美元-3美元,旅游业1个直接就业岗位能带来5个间接就业机会。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所占比重较大,不少地区土地贫瘠,耕地较少。发展旅游业是其脱贫致富的一种必然选择。同时农村旅游具有劳动密集、人员需求多层次性等特点,且投资较少,收效较快。这就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容易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如云南大理、丽江一些村镇的农民,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的比例已经达到50%以上,当地农村的就业人员比发展旅游业之前以前增加了8-10倍,实现了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就地市民化,旅游经营户的收入平均达40万元以上。
1.3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管理
旅游业属于现代服务业,乡村旅游同样需要对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配套发展,在产品运作过程中需要使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进行产品设计、营销及规范化服务,搞好内部管理和经济核算,处理好各种分配关系。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和现代管理概念的引入使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意识增强,一些农村纷纷成立各种协会,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村的基层民主管理,加强了政治文明建设。
1.4有利于农村形成先进文化与文明风尚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旅游业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农村文明的重要手段。旅游不仅带来人流、资金流,还带来信息流、观念流,发展旅游业能促进农民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树立商品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促进农民参加各种培训、外出学习参观,参加技能比赛,从而使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促进农民主动学习旅游服务、礼仪礼节、科学种养、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使农民在与外来游客交往中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文明素养和旅游审美情趣;同时旅游者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会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文化知识,从而促进了乡村地区与城市的交流,对于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人们观念的转变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农村良好的文明风尚。
1.5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增强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乡村旅游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的策略
2.1统筹规划,政府引导。
发展旅游确实可以促进新农村的全面发展,但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够发展旅游。为此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旅游,不能一哄而起,无序开发。同时政府应该认识到旅游业的重要作用,对城镇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引导:第一,通过宣传引导改变城镇居民落后的旅游消费意识,树立新的消费观念。第二,通过有关媒体的宣传,使人们全面了解旅游业,了解旅游产品的丰富性。第三,不断完善健全有关的旅游法规,规范旅游经营行为,以法治旅,为居民出游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第四,做好法定假期的落实工作,如条件允许,还可适当延长带薪假期。第五,联合组织编制辖区内的农业旅游开发规划,指导本地农业旅游健康发展,防止农业旅游开发的冒进现象发生。
6月28~30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浙江调研时提出,要贯彻落实好“十二五”节约优先战略,做好低丘缓坡、批而未用土地、低效利用土地的二次开发、农村土地整治等工作。
6月25~26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江苏省调研时表示,必须转变管理和发展理念,大力探索创新,在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方面探索一条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新路。
4月21~23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河北调研时强调,要依法依规管好用好土地,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要应保尽保,大力做好闲置土地处置工作,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积极开展执法检查。
6月13日,国土资源部和福建省政府在北京签署《关于共同推进国土资源工作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合作协议》。此次省部合作成果丰硕,合作领域涉及国土资源管理的多个方面,将有利于加快推进海西建设,体现差别化的国土资源管理新模式,为全国提供示范。
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保障合理用地。按照《协议》,福建将积极编制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国土资源规划体系。国土资源部将福州、厦门列为城市批次用地改革试点,加快土地审批进度。另外,落实国家对台合作用地政策。国土资源部适当增加福建对台合作用地计划指标,重点支持平潭综合实验区、台商投资区等的重大台资项目的建设。
加大集约节约用地力度,开展土地管理综合试点。根据《协议》,福建将建立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积极推进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开展耕地保护补偿试点。国土资源部支持福建整体申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同时,开展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部省共同推进平潭土地管理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探索特殊发展区域快速城镇化条件下征地的新模式;部省共同指导厦门开展土地管理制度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在福州、厦门和平潭开展土地统一登记试点。
加强地质找矿和优势矿产资源开发。按照《协议》,福建将加强优势矿产勘察开发调控与管理;加大省级财政对基础性地质工作的投入,鼓励地勘单位与矿业企业联合。国土资源部优先支持福建开展符合国家调控要求的优势矿产资源的勘察开发。此外,部省继续合作开展城市地质调查和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开展海岸带调查、海洋地质调查和缺水岛屿地下水库示范建设。
环保省部合作让安徽山东再上新台阶
今年以来,环保部与安徽、山东、新疆三个省区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其中与安徽和山东的合作均致力于推进区域经济战略,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加大。
6月7日,国家环保部东北督查中心负责人在哈药总厂污染调研现场会上表示,“该停的停,该减的减,该治的治,该罚的罚,下一步达不到整改标准,将加大处罚力度。”
3月下旬,环保部督查组到江西检查指导铅酸蓄电池企业污染整治情况。督查组提出,要进一步加大铅酸蓄电池企业整治力度,严厉打击重金属排放企业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维护群众环境权益。
5月25日,环保部华北督查中心负责人做客人民网,就津秦铁路叫停情况与网友交流时表示,环评有利益输送的问题,越级、违规、降级审批确实存在。如果发现环保部门违规审批、越级审批、降低标准审批,将严厉查处。
产业转移上寻求新途径和新模式。5月25日,环境保护部与安徽省政府在合肥签署《共同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共同推进环保产业发展,寻求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努力把皖江示范区建设成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和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示范区,促进示范区生产发展、环境优美、宜业宜居,为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积累经验、创造模式。为确保部省合作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协议规定建立部省合作机制,共同加强对皖江示范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定期召开部省联席会议,通报协议执行情况,研究解决加快建设皖江示范区过程中的重大环境保护问题。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签约仪式上表示,这次部省共同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环保部将及时研究解决示范区建设中的重大环境保护问题,为加强安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蓝黄”战略上探索环保新道路。6月16日,环境保护部与山东省政府在济南签署《环境保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山东环境安全防控体系建设、环保产业发展,以及生态省建设。同时,建立省部合作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山东省环境保护重大问题。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签约仪式上表示,环境保护部与山东省签订合作协议,进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的探索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也是积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有益尝试。近期,环保部还将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湖泊生态保护试点、环保能力建设、水专项研究、重金属污染防治等方面给予山东大力支持,推动山东环保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相关链接
关键词:创新;文化;培育;塑造;理念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029-01
首先要研究创新佳木斯市传统文化的培育及塑造。主要通过研究我市杏花节、三江国际旅游节、赫哲族鱼皮文化的发展及传承,把握传统文化创新培养及塑造的手段。其次,研究创新我市新大众文化的培育及塑造。主要研究新大众文化的人文化、科学化、国际化、民族化的融合与创新。最后,研究对我市新兴文化产业的创新培育及塑造。新兴文化产业的创新可以推进我市经济发展,研究如何进行新兴文化产业的创新是对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及经济发展策略的一个重要举措。主要研究新兴文化产业的创新及发展方向,及对我市经济的影响。
第一,研究佳木斯市杏花节、三江国际旅游节、赫哲族鱼皮文化的优势及文化传承影响,然后对其进行创新塑造。
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搜集关于佳木斯市杏花节、三江国际旅游节、赫哲族鱼皮文化相关的文化发展现状的报道及资料,然后进行整理与研究。杏花是佳木斯的市花,佳木斯政府每年四月末左右都举办杏花节。杏花节的主题是“相约东极天府,共赏杏花春色”,通过杏花仙子的评选、杏树挂卡祈福等活动来展现佳木斯的人文风采。我认为除了以上这些活动外,还应对模式有所创新。例如,在杏花节时多提倡树立人民的环保意识,把植树造林的理念和对地球环境的净化意识融合到以上的节日活动中去,创新人们的思想意识,环保意识从小做起。
三江国际旅游节是由佳木斯市主办的,以“和谐促发展,快乐佳木斯”为主题,旨在让旅游节回归旅游,回归百姓,让旅游成为主角。经贸洽谈、旅游参观,对于促进佳木斯市的经济建设和招商引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佳木斯市三江国际旅游节的主要内容有“百威英博・佳木斯沙滩啤酒节”等活动。我认为除了以上这些活动外还应该增添与澳洲、美洲、非洲的旅游贸易活动。以多个国家的旅游创新思路开拓我市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多角度多视点开发创新我市的三江国际旅游节。
佳木斯市的鱼皮文化是赫哲族的特色文化,始自清代。赫哲人大都喜欢穿用鱼皮为面料做成的服装,后来由于制作工艺复杂等原因而逐渐被其他材质所取代,这种传统手艺也渐渐失传。2006年,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此之外,我市的鱼皮文化还有鱼皮画、鱼皮制品、鱼皮灯笼等,这些都是经过数百年的文化传承保留下来的特色文化。在创新的理念上,应该把鱼皮文化和地方文化相互融合起来,把杏花的图案及环保的宣传利用鱼皮画的形式展现出来。
第二,创新佳木斯市新的大众文化,对创新的大众文化对我市居民的生活及工作方式和精神文化层面的构造及创新进行研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新的大众文化,从迪斯科到通俗文学、港台电视剧等急速地发展起来,至90年代已占据了中国大众大部分的文化生活空间。大众文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才出现于中国大地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现在,佳木斯市新的大众文化主要是新兴的广场舞及卡拉OK大赛等。广场舞的推广可谓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形式到规模都在不断地更新换代。我认为除了广场舞及卡拉OK大赛以外,应该多进行一些以单位及学校或者是社区为一个团体的大众文化创新活动。例如,体育球类的比赛、绘画书法类的比赛、演讲口才方面的比赛,通过这些各个单位或团体参与的比赛,可以增加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第三,研究佳木斯市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及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影响。
将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及国外的创新文化理念,与我市创新文化进行对比研究,取长补短。随着以新媒体、网络游戏、数字出版、动漫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蓬勃兴起,我市用户能够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得所需的文化服务。总体来看,佳木斯市应该打造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我市政府应加快贯彻落实国家文化创意产业规划与政策,只有这样,我市的新兴文化产业创新才能真正意义上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刘薇,李冉.创新型世界城市文化塑造研究[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干部职工尤其是中层领导干部理论业务学习的督促检查,促进干部职工进一步树立起“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优化和提升干部职工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增强干部职工尤其是系统中层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工作指导能力,增强其在工作中想问题、筹思路、定措施、谋发展的开拓进取精神,促进系统干部人才的培养和成长。经局党委会和局领导办公会研究决定,在全局系统以创建“学习型机关(单位)活动”为契机,集中组织开展一次中层领导干部学习讲课活动。现就有关事项安排如下:
一、参加学习讲课活动的人员
参加此次学习讲课活动的人员为系统所有的中层领导干部,包括机关各科室科(站)长、负责人、主任;各基层单位的站长、副站长,书记、副书记,经理、主任、负责人,共计21人。
二、学习讲课活动的时间安排
此次学习讲课活动定于8月28日—9月28日,计划分四批进行,每人讲课时间不少于60分钟。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三、学习讲课活动的主要内容
学习讲课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结合个人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自承担的实际工作,对自己多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做以回顾与总结,对今后工作做以思考与谋划。各科室、各单位领导干部的学习讲课内容安排如下;
1、开发办:主要围绕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认真准备学习讲课材料。
2、农业科:主要围绕农业科技推广和技术服务创新并重,全面提升我区农业的综合生产力水平,认真准备学习讲课材料。
3、产业办:主要围绕加快农业资源配置,建设现代都市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促进我区农业的提档升级,认真准备学习讲课材料。
4、林业科:主要围绕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道路村庄的绿化美化,建设生态家园和4条10里长街的绿化美化工作,规划设计我区林业的产业布局与发展方向,认真准备讲课材料。
5、经管站:主要围绕在现行的二元经营体制下,如何进一步转变和提升农业生产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稳定基本经营制度,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与生产积极性,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认真准备讲课材料。
6、信息中心:主要围绕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网络建设和如何更好发挥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的作用,认真准备讲课材料。
7、财务室:主要围绕依法依纪科学理财、合理安排、服务机关做好后勤保障方面和加强涉农项目资金的规范管理,更好地服务全局工作,认真准备讲课材料。
8、局办公室:主要围绕加强机关日常事务的管理,发挥办公室的“革命化、信息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四化”作用,努力提升综合服务能力,认真准备讲课材料。
9、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主要围绕瓜、菜产业良性发展,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无公害化、标准化的生产与农作物的科学管理方面,认真准备讲课材料。
10、区农业机械管理站:主要围绕农业机械(具)的引进与推广,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方面,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认真准备讲课材料。
11、区畜牧兽医工作站:主要围绕我区畜牧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畜牧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治和防疫体系建设方面,认真准备讲课材料。
12、区林业科技中心:主要围绕我区果品生产与品种的更新选育,生态经济林的发展规范和技术服务指导方面,认真准备学习讲课材料。
13、区种子公司:主要围绕小麦种子统供和良种繁育,探索种子市场的企业运营,盘活单位效益等方面,认真准备学习讲课材料。
14、区畜禽良种场:主要围绕现有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如何搞活单位的管理方面,认真准备讲课材料。
15、各基层单位党支部书记或副书记:主要围绕党建、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工作,认真准备学习讲课材料。
四、学习讲课活动的检查考评
1、检查考评的组织机构
为确保这次学习讲课活动开展地扎实有效,为今后工作提供更加有益的科学依据,局里成立学习讲课活动检查评委会,其组成人员如下:
评委会主任:。。。。。。
评委会副主任:。。。。
成员:全体科站长、党支部书记和业务技术骨干
评委会下设办公室,由局办公室韦超同志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
2、评审的事项标准及打分标准
评审的事项标准主要从以下7个方面,即①学习讲课材料的字数要在5000字左右,标准分15分;②材料的结构要合理,观点要明确,逻辑性要强,理论阐述要有深度,实际运用要有新意,标准分25分;③讲课内容与实际联系要紧密,对自身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性,标准分20分;④书面语言的组织表述要规范得体,标准分10分;⑤讲课口头语言的表达要精确利索,标准分15分;⑥对工作的设想要有瞻前性、科学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标准分15分。
3、奖励办法
本次活动经评委会打分评出特等奖一名,奖励500元;一等奖2名,各奖励300元;二等奖3名,各奖励200元;优秀奖若干名,各奖励100元;并对比较优秀的稿件,由区农林局优先推荐到市区。
五、学习讲课活动的几点要求
1、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开展学习讲课活动是局党委加强联系和领导基层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机关各科室、基层各单位的每位领导干部都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此项活动的开展。
2、精心准备,认真开展。每位参加此次学习讲课活动的中层领导干部,要认真回顾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情况,查阅有关学习资料,认真准备讲课材料。在组织开展学习讲课前,局党委领导班子将对每位中层领导干部的学习讲课材料进行初评,提出改进意见,后再组织集中学习讲课,以确保活动认真开展。
3、加强调研,务求实效。每位中层领导干部在写学习讲课材料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好规划工作的思路与设想,使其成为领导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科学有效地指导工作。
2006年8月23日
主题词:精神文明理论学习讲课安排
[关键词]森林公园 开发模式 人才培养
森林公园旅游要经历较长时期的发展才能成为旅游者的目的地。如何对黑龙江省森林公园进行有效的开发,使其发挥最大的功能作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是旅游管理部门必须认真研究的大问题。
一、黑龙江省森林公园开发的原则
1.可持续旅游发展原则
以绿色休闲为主题的森林公园旅游,实质上属于生态旅游范畴。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为各行各业所接受。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保持其原始性、完整性和生态性。
2.市场导向发展原则
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以市场的需求为前提。所以,要加强市场调查,选准目标市场,开发适应旅游市场客观需求的旅游资源,建设符合市场要求的旅游项目。
3.协调发展原则
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一要坚持旅游业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与平衡;二要保持旅游业与当地经济的协调,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三是经过开发的各旅游点要能够组成网络,相互补充,形成优势,避免相邻地区旅游项目的重复建设。
4.旅游精品发展原则
森林公园旅游的开发应具有精品意识和超前意识。森林公园旅游的开发要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创建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旅游形象,应加大广告投入,培育客源市场。在开发初期,要加大资金投入,精雕细刻,推出几个拳头产品,创立一批优、精产品。
5.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率并重的原则
在森林公园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重的原则。经济效益原则就是要注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在对某个景点或景区开发之前要进行周密的调查和分析,认真论证投资效果,避免因决策失误而造成损失。社会效益原则就是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项目的安排既要有利于游客身心健康,丰富游客精神文化生活,陶冶游客情操,又要和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生态效益原则就是要把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做好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规划。
二、黑龙江省森林公园旅游开发模式
森林公园根据距离城市远近的不同,可以分为近城郊型、远城郊型两种类型,开发过程中往往因距离中心城市导致信息不畅,因此,两种森林公园管理形式各不相同,产生不同的开发模式。
1.远城郊型
(1)区位及目标市场。具有良好的可进入性,以多个大中城市为目标市场。
(2)特点。该类型资源丰富而奇特,具有相当知名度,范围广泛。如镜泊湖国家森林公园。
(3)管理形式。由专门的森林公园管理部门管理或者由其他保护区等形式的部门管理。
2.近城郊型
(1)区位及目标市场。距大中城市较近,以一个大众城市为目标市场。
(2)特点。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好。如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
(3)管理形式。独立封闭的组织;集中管理,属性接近人工主题公园。
三、黑龙江省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的对策
森林公园旅游要长久繁荣发展,旅游产业要兴旺发达,就必须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思维,一种战略选择。黑龙江省森林公园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在全面系统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威胁的基础上,科学决策,合理开发。
1.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开拓国内外客源
宣传促销的重要性勿庸置疑,因此促销成为森林旅游开发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确定宣传促销的重点后,要求各级旅游部门及旅游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其宣传要相互结合,各有侧重,注意总体形象,加强单项宣传力度。
森林公园在森林旅游开发的初期,一定要树立市场观念,重视市场,研究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分布特点来开发旅游产品。根据资源特色、地理区位及交通条件编排旅游线路。要在宣传上加大力度、推销自己,只有让人们懂得了森林旅游的价值,了解旅游条件、特色,并发生了兴趣,才会对游客产生吸引力,才会转换为较好的经济效益。
2.认真进行旅游资源评价和综合规划工作
统筹规划、合理开发是形成黑龙江省特色森林公园的关键。在开发森林公园旅游之前,应认真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切实做好旅游资源的调查、分析和评价做好景区环境容量规划,提出旅游景区最大容纳量。在此基础上,根据各森林公园的特点和条件搞好开发与保护的综合规划,分析各项旅游项目对旅游地旅游环境影响,并做好环境监测工作。
由于特色旅游、生态旅游、参与旅游等愈来愈多为人们所喜爱,因而要适应旅游发展趋势,开发专项旅游线路,使旅游向多样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开发森林风景资源,发展森林旅游必须讲科学、重实效,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应该是重点开发、分步实施;由近及远、先易后难。
3.加强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建设
根据市场需求,建设适应于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高、中、低档比例协调的旅游接待和服务设施,建筑风格要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应当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并逐步丰富旅游产品内容旅游产品,包括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而最基本的就是吃、住、行、游。故此,在森林旅游开发初期,一定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住宿、餐饮、邮电通讯设施等,以提供最基本的旅游产品,先满足游客最基本的需要。
4.加强旅游人才培养
实行优质服务,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培养大批的建设、市场管理、旅游营销、服务方面的技术骨干。尤其是森林旅游涉及林业、旅游、环保、管理、建设、文物、地理、历史、文学等多学科的人才要加快培养,提高业务水平、服务质量。进行人员培训就是要培养适合市场经济,尤其是旅游市场的人才。
5.多方集资、加大资金投入
旅游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在森林公园旅游发展之初,旅游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往往需要投入一定的先行资本。要拓宽引进资金渠道,广开财源,并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可通过财政拨款、银行贷款、社会集资、引进外资、回笼资金等多种渠道解决,坚持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外资“六个”一起上,全方位筹集资金可有效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参考文献:
[1]孙静.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研究.商业经济,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