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维导图自我总结范文

思维导图自我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维导图自我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维导图自我总结

第1篇:思维导图自我总结范文

【摘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使学习变得更加科学高效的工具,是一种依据辐射状思维建立起来的图解工具。初中生物概念的复习教学设计中采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的突破概念复习难点。本文从思维导图的构图、绘图、说图、默图等角度,以“血液循环”复习课为例进行了尝试,试图找到一种有效的概念复习方法。

关键词 思维导图;生物概念复习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内容属于微观的人体内部生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且既有主干的、核心的知识要点,又包含了众多的与生活相联系的零碎知识点。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复习,往往成为教师教学的难点,学生复习的难点,急需为学生找到一个有效的能够系统归纳知识要点又不是教师生硬灌输的复习方法。

一、思维导图的作用

研究表明,思维导图能够帮助人们在认识事物方面拥有一个整体的全局化的观念。它注重表达与核心主题有关联的内容,并可展示其层次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它以放射性思考模式为基础的收放自如方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效思维图形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开启了学生大脑的无限潜能。生物概念复习中引入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具有其可操作性、高效性。

思维导图不仅涵盖了大量生物概念,且梳理了生物概念之间的彼此关系。学生可以利用少量时间浏览知识要点,然后回忆每个要点下涵盖的二级要点,依次类推下去。此回忆的过程即是知识的在现和再加工过程。这样知识就可以在头脑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其保持效果就可以得到提高。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进行自我梳理,自我总结,可以很好的发现问题,找出不足,并及时的解决不足之处。在生物知识的实际运用中,即使学生不能在头脑中准确查找到知识要点,但通过紧密的“思维导图”网络,寻找知识点彼此之间的关联性,非常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思维导图的“构图”

在绘制思维导图之前,首先要学习如何构图,而不是把纸张当成草稿纸,随意的乱画。

(一)思维导图的“设计”

生物教学中采用思维导图即是用图形、符号、曲线表达生物思想、记录生命现象、总结生物规律的方法。它展现的是大脑抽象思维的过程,对

关键词 、图像、符号、线条建立记忆链接,从一级主题开始向四面八方辐射、延伸,产生二级、三级主题,直至学生现有、特有思维的暂时终结。

思维导图的“设计”首先是要明确一级主题,所有的思路、想法都围绕一级主题展开。第二步,展开联想,从这个主题我们想到什么,越多越好。不管属于什么层次,不管正确与否,不要去管他,尽管想出来,写下来。第三步,进行分类,围绕一级主题确定好二级主题,这些二级主题不应该重叠,把他们写在一级主题的四周,用线条链接起来。第四步,围绕二级主题,重复前面三个步骤,找出三级主题。依次类推,直到穷尽所能,不能再发散开去了。以上步骤全部结束后完成最后一步,也是尤为关键的一步,寻找和确立各级主题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关系。(有些类似,但不相同)

如本课例中,我们将一级主题确定为血液循环系统;围绕这一主题我们联想到的是血管、心脏、血液循环路径,便将它们确立二级主题。三级主题便是血管、心脏的形态、结构、功能。

(二)思维导图的“摆布”

有了思维导图的基本构思后,绘图时,要从一张白纸的中心开始绘制,周围留出空白。东尼·博赞认为“从中心开始,可以使你的思维向各个方向自由发散,能更自由、更自然的表达你自己。”因此,我们应该在白纸的中央写上“血液循环系统”,然后在周围写上“血管、心脏、血液、循环路径”等,用线条将之与一级主题之间联系起来。

思维导图的分支要注意自然弯曲,而不要经常性的使用一条直线。通常人的大脑会对直线感到厌烦。有了曲线更像一棵“知识树”,有主干、有分支、有绿叶、有花朵和果实,让人赏心悦目。

(三)思维导图的“形式”

绝大多数的思维导图都采用文字,通过简单的点和线的结合来进行表述。这对于其他的学科来说理所当然,但生物是有生命的,有其独特的外部形态和结构。如果只是文字,很难将之完美的表达出来或者非常的繁琐。如“心脏”的结构、“血液循环”的路径,我们就可以采用图形的形式予以快速简洁的表达,其涵盖的信息量将更加丰富。

研究表明有时一幅图甚至于可以抵得上10000 个词汇。

如果我们尽可能的用图形来代替文字,这样的思维导图将更加让学生喜闻乐见。图画越有趣,学生越能精神集中,调动多元智能的表达形式,让学生更愿意去学习。

(四)思维导图的“色彩”

如果思维导图始终是黑色,会让人感到压抑和无趣。和图像一样,色彩丰富的的思维导图更能让人兴奋和有兴趣。颜色让我们的思维导图增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而且也可以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添了巨大的能量。如我们用红色箭头表示动脉血的流动,蓝色箭头表示静脉血的流动,这样不仅让人一目了然,更可以表示出不同的生物概念及其之间不同的关系。

三、思维导图的“绘图”

(一)学生独立绘图

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很好的掌握思维导图,首先可以从最简单的思维导图开始绘制,经过两三节课的绘制基本就可以绘出比较完整的、能够反映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思维导图了。

学生自行、独立、闭卷绘图,是学生自我建构、梳理知识体系的过程,也真实反映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找出不足,加以复习。对于“血液循环”这一复习课中,学生若能够在课堂上当堂绘图,效果最佳。如有时间有限,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独立完成初步的、核心概念的构图,课堂上再进行完善,这样可以很好的节约有限的课堂时间。

思维导图的绘制中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是“简单的抄袭课本”、“有的学生所列内容只有原理、概念等,而有的学生却又过于详细,繁杂,没有重点”。教师行间巡视时要着重指导学生明确思维导图应该绘制的一、二、三级主题,拨冗存精。

(二)小组分工绘图

“血液循环”的思维导图由于内容丰富,如果将知识要点全部绘制完成,耗时较长,可以进行分组绘图。分组绘图可以集中全小组同学的知识储备和智慧,将思维导图尽可能的完善化。但分组绘图也有其局限性,学生没有能够将全部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因此,是否分组分工绘图的选择应由教学内容决定,根据教学内容予以判断,如果分组不影响知识的整体掌握,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也可以采用另一种方式进行绘图。

(三)小组完善绘图

由于分组时关注了组内异质,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位同学都能绘制比较完善的思维导图。这时,可以指导小组长,让全体小组成员参与,选出一份相对完善的图画,在这份图画上,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善这份近乎完美的思维导图,以便组间的交流。其过程中充分调动了组内成员的全部知识储备,发散思维,多元智能,还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合作习、探究学习,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思维导图的“说图”

自行绘图、小组讨论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说图”过程是对学生掌握情况的检测、思维过程的重演过程,某种程度上说,这个过程通常是学习过程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重视“说图”过程

由于时间关系,图形的绘制可以简单一些、不那么完美,有些零碎的知识点可以采用关键的词语、短语甚至图形进行标示,但说图要尽可能的详实、精炼,充分展示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成果。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实现组间的观点的碰撞,实现共同学习。

(二)开展“说图”评价

小组代表“说图”之后,通过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发现自己小组成果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最终实现不断完善“思维导图”。

(三)运用多样“说图”

如果我们将“说图”过程简单的理解为就是让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绘图,并只是口头的讲解的话,学生将会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在“说图”过程中,尤其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突破这个重难点。小游戏、动画展示说图、顺口溜等形式的“说图”,同学们尤其感兴趣。

1.小游戏:

(1)游戏准备:在教室地面用粉笔按右图绘制游戏路线图。将全班学生分为A、B、C三组,每组10 人,分三次参加游戏。表演时,在主动脉、肺动脉、左房室瓣、右房室瓣各站2 名学生扮演瓣膜。2 名同学手牵着手时表示瓣膜关闭,而将手放开表示瓣膜开放。请A组10 名同学手握红色海洋球(红色海洋球表示动脉血,蓝色海洋球表示静脉血)依次排队站在左心室内,请B组10名同学手握蓝色海洋球依次排队站在全身毛细血管处,请C 组10 名同学手握蓝色海洋球依次排队站在肺泡外毛细血管处,准备开始游戏。

(2)开展游戏

体循环:A 组10 名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从左心室走向主动脉,表演瓣膜的2 名同学把瓣膜打开,当队伍通过后,2名同学手牵着手瓣膜关闭。A 组同学继续走到全身毛细血管处,A组和B 组的同学依次相互交换手中的海洋球,此时表示动脉血转变为了静脉血,然后继续行走到上下腔静脉,回到右心房,体循环结束。肺循环依此类推。

游戏过程中,每走到一处时,可以让学生代表说出该处的血液的行走路径,经过的心脏、血管结构名称、血液成分的变化等等,让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实现“说图”的作用。

让全体同学都能通过切身的游戏体验,掌握“血液循环”的路径,主动参与到了过程性生物概念的复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经验世界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获得事物意义的表达方式。

2.播放动画

血液循环的动画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说图”方式。动画可以真实的呈现给学生微观的生命现象,且交互式教学媒介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动态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动画中整体把握“血液的循环”过程。

3.创编顺口溜

在“心脏”结构环节的“说图”过程中可以采用顺口溜进行说图:上房下室向下通,左右房室不相通,房连静脉室连动,静房室动不倒流。简短的顺口溜很好的帮助学生总结了心脏的基本结构,心脏四腔联通的血管名称和血流方向。学生易记有趣。

五、思维导图的“默图”

通常绝大多数的复习课中都是通过“当堂检测”来检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采用思维导图的生物概念复习课中,我们依然要抓住复习的重点,依然是这个图。由于前面的思维导图的形成过程是全体学生共同复习完成的,可以在本节课结束前让学生独立默写出“思维导图”的主干部分内容。这样全体同学都能够自行检测出本节课的最重要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

2011 版的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尤其提倡了要重视对于核心概念的教学。关注学生核心概念知识体系的构建将是今后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思维导图”目前已在高中阶段被广泛的利用,我们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中如果能够有效的加以运用,每节新授课都采用这种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总结,一个章节,一个单元的复习中再采用这个思维导图将本章节、本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链接,将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对整个生物知识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曾华.知识网络图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2012(02)

[2]高清仓.例谈思维导图在生物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素质教育论坛,2011(06)

【作者简介】

第2篇:思维导图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乙烯;自主学习;导学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6-0059-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一、问题的提出

自主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目标之一,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课堂教学减负增效的重要途径。自主课堂的主要体现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1]。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基于自主学习的学案导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本文以人教版化学必修2[2]第三章“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第1课时)“乙烯”为例,讨论以导学案为载体,从“想学、能学、会学”三个层面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学设计及实录

1. 课标分析

2. 设计思路

3. 导学案实录

【学习导言】

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是合成很多有机物的母本。乙烯的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2011我国乙烯的产量达1527.39万吨,2013年全国乙烯产量累计达1623万吨,同比增长了8.5%。目前工业上主要从石油中获得乙烯。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要掌握乙烯的分子结构,理解碳碳双键的结构特点,能够书写乙烯的电子式、结构式,掌握乙烯的化学性质,了解加成反应的特征,了解烯烃和不饱和烃的概念。在学习乙烯的基本知识的同时,了解石油产品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了解化学在帮助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重要性。

【模块1实验观察、小组合学】石蜡油分解实验

观看视频,阅读课本P67,完成实验报告,并思考相关问题。

[想一想,议一议]

请试着分析石蜡油分解实验的反应物、反应条件、产物。

如何理解课本中“从石油中获得乙烯”这句话?

[模块2观察模型 个别学习]乙烯的结构特点

观察乙烯分子结构模型,书写乙烯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思考总结乙烯分子内各原子的空间相对位置。

了解烯烃和不饱和烃的概念。

[模块3演示实验 教师辅学]乙烯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课本P68图3-9)乙烯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思考溶液褪色的原因?结合甲烷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理解乙烯和甲烷的结构差异。

演示实验(课本P68图3-10)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思考溶液褪色的原因?从结构的角度思考反应的特点。

试着书写反应方程式(用结构简式表示有机物)

总结加成反应的特点,并与取代反应比较。

完成乙烯与H2、HCl、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乙烯与H2反应:

b.乙烯与HCl反应:

c.乙烯与水(H2O)反应:

[模块4小组合学 教师辅学]乙烯的应用

根据微模块3的学习成果,阅读课本p.68[思考与交流],试着阐述乙烯中“性质决定用途”的实例(至少举出三个)。

[模块5]达标测评(略)

[模块6]总结反思

归纳整理“乙烯”部分的重点内容,查找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并记录。

回忆本节内容的学习轨迹,熟悉和理解“结构―性质―用途”的研究路径,并在后续的学习中学会自主运用。

三、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基本遵循教材顺序,挖掘知识的规律和价值,围绕主题、紧贴实际,在生产生活及实验中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关注情境、关注实验、关注问题、关注反思,从而实现学习过程中从“知识”到“能力”的价值追求。

1. 基于让学生“想学”的教学设计

只有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价值,亲身体会化学知识和社会实践及生活的联系,感受所学知识对社会和自身发展的意义,才会有发至内心的学习激情。学案导言部分说明乙烯是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是有机化学工业的核心、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以乙烯为原料的有机化工产品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知道学习的价值,以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2. 基于让学生“能学”的教学设计

这节课的设计原则是扎扎实实挖掘课标和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规律和价值,帮助学生理清前后知识的结构化联系。以“能否从石油中得到乙烯”引入模块一,通过探究实验讨论两种溶液褪色的原因,结合“烷烃”部分对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征分析,要求学生独立写出乙烯的结构式并总结烯烃的结构特点(模块二)。引导学生从结构的角度比较甲烷和乙烯分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不同现象,从结构的角度认识加成反应并比较加成反应和取代反应的区别(模块三)。最后根据生活经验结合教材介绍深入认识乙烯的用途、理解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模块四)。

3. 基于让学生“会学”的教学设计

“乙烯”是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的学习内容,在上一节学习甲烷和烷烃的性质时,学生初步体会了从组成和结构的角度认识甲烷的性质的学习路径,因而本节内容设计重点是引导学生用“甲烷”的学习经验来帮助理解乙烯的相关知识,运用旧知,将乙烷到乙烯比较,展开思绪,由结构的特殊性讨论性质特殊性。 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水平,引领学生搭建知识内部的结构化关系,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 以导学案为载体引领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必须以一定的学习策略做保障,导学案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主学习的途径。(1)上课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导学案、 看清学习目标要求,浏览导学案中要思考的问题。(2)带着问题独立阅读教材,做好笔记,把简单易懂的内容学会,不懂的疑难问题标出来记下来,待组内交流时再提出。(3)课堂中将“乙烯”的学习任务分解成四个模块,同时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分别采取个别学习、小组合学、教师辅学等方式,降低学习的难度和风险。(4)设置课后反思小结的模块。在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既定目标之后,引导学生反思、小结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

本节课作为笔者学校的校际交流研讨课,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大家认为本节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3篇:思维导图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导读单;深思;活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7-0074-02阅读是读者主观投射和带着问题深思的认知活动,更是读者主动质疑探索的延伸,应让学生有更多自我决定和实践的机会。英语阅读的前置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给学生提供必要的阅读补给,让学生能够针对实际主动尝试运用。而导读单模式,可以帮助教师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利用导读单,围绕阅读理解的综合运用,注重引导配合,能使学生不再陷入依赖教师讲解的听学模式,而是在主动自我探索的基础上大胆探究和深入感知,让学生在自觉丰富语言感知思维方法中不断强化整体理解,促进知识技能的生成。

一、导读单创设应体现“丰富性”,让学生悦读

1. 围绕背景创设导读单,开阔视野

英语阅读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是一定语言文化知识的积淀和生成。导读单的运用应该注重知识导入,更应该注重对语言素材背景的关注,使学生在主动探寻背景知识的过程中开阔知识视野,让课堂具有一定的丰富性和情趣。背景导入,能使学生从相关前置性话题中找到学习重点,理清学习思路。如,在译林版八年级上册Unit 8 Natural disasters的“Reading A An earthquake”的阅读导学单设置中,可围绕“The reason about earthquake”“The character about earthquake”“The famous earthquakes in the world”等环节,给学生展示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等场景,让学生从中挖掘有效信息。利用导读单找出学生关注的热点,并通过融入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在解开其神秘面纱的基础上开阔他们的视野。同时,针对学生的学习探知,可设计“What do we should do in the earthquake?”“What do we should do for the people in the earthquake?”等,让学生在借助背景知识融入的过程中找到学习切入点。

2. 围绕难点创设导读单,掌握要点

导读单是基于课程知识要点基础上的导学,凸显出一定的前置性特征。围绕课程知识难点创设导读单,便于学生在主动查找自身问题的前提下丰富理解感知方法。围绕学生阅读难点设计的导读单,更利于学生在有的放矢的探究中产生学习的激情和好奇,可以给予学生更加具体明确的理解方向。如,在八年级下册Unit 2“Reading B About Hong Kong Disneyland”的阅读引导中,根据“The character about Hong Kong Disneyland”的主要特征,建议学生就“The history and the story about Hong Kong Disneyland”和“What are there in Hong Kong Disneyland”等话题进行认知阅读,引导他们结合Kitty和Amy的对话筛选出相关信息。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紧扣学生阅读理解难点,能使学生在发挥自身主动性的基础上积极查找问题和不足,便于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形成整体综合运用能力。

3. 围绕差异创设导读单,发现问题

导读单制订能使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助手和帮扶,要围绕学生的学习认知差异,多给他们创设具有多样化和层次性的导读单,使学生在自觉对照中找出相关的问题。创设导读单,能使学生根据导读话题进行主动运用,让他们围绕相关问题主动查漏补缺。基于学生差异性基础的导读单运用,一方面,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有更多自由运用的主动权,能帮助他们在相互选择中深化认知感悟;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理解实际能力,自觉选择运用,让他们在自我发现问题的同时找到学习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导读单的运用,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选择的机会,让他们结合导读单能有效发现自己在阅读理解中的问题。

二、导读单创设应突出“协作性”,让学生深思

1. 突出同伴对话,互通有无

多给学生同桌交流机会,让他们在主动说出阅读感知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和充实,便于他们获得更为有效的理解方法。运用同伴对话的方式进行合作,便于学生在群体协作交流中理出问题,更好地探学疑难,让他们在互通有无的过程中形成更为敏锐的语感。比如,在七年级下册Unit 4 Finding your way的“Reading A trip to the zoo”中,根据“The character about Sunshine Zoo”让学生结合各自的疑难问题与同伴进行对话,建议他们就“How to get to Sunshine Zoo”“Do you know what are there in Sunshine Zoo”等问题进行交流,让学生间深入交流,形成更加敏锐的语言感知。

2. 突出小组讨论,集思广益

通过群体讨论的形式找出各自学习的优势和不足,便于学生在主动集思广益的过程中找到学习方法。小组讨论模式让课堂不再沉静,使学生在享有足够表达权的基础上便于他们更加集思广益,帮助他们在大胆随心所言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的策略方法。小组讨论模式,使学生能紧扣重点进行相互对白。如,在八年级下册Unit2 Travelling的“Reading A Welcome to Hong Kong”的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围绕“What do you know about Hong Kong”设计相应的导读单,让学生针对相关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围绕学生在讨论中的问题,建议他们就搜集到的相关意见和方法进行整合,使学生形成更丰富的语言感知和体验。

3. 突出实践互动,学以致用

借助实践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利用问题进行互动,帮助他们在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主动深化感知和体验。导读单开启的互动模式,使学生有了更多交流基础,让他们能结合相关内容进行主动调整和交流。导读单创设的实践互动,使学生有了更直观和具体的学习模式,让他们走出为了阅读而交流的单一模式。导读单使学生有了互动的脚本,帮助他们在主动尝试的过程中不断转变探学方法,引导他们形成更全面的认知。导读单指导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主动尝试中获得了深刻感悟。

三、导读单创设应注重“发展性”,让学生活学

1. 鼓励学生自觉反思

导读单是学生阅读的牵引绳,更是学生主动总结、反思的载体。多给学生留下主动总结、反思的空白,让他们能针对自身的学习实际进行弥补完善。通过导学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学生有更多自我总结的余地和深入学习的载体。让导读单成为学生学习的帮手,更应该注重从学生整体感知体验中查找相关问题,让学生能够进行有效反思。鼓励学生运用笔记的形式相互总结,能使学生不再停留在为了完成任务而被动应付学习的境地,能使他们对导学单内容产生更加深入的体验。

2. 支持学生主动拓展

借助导读单帮助学生进行拓展,让他们在不断补充足够文化知识基础上有更全面的感知。主动拓展,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多丰富想象的空间载体,让他们进行更加主动灵活的探究。引导学生围绕导读单进行拓展,帮助他们在主动修正思维方法中更加有效深入探究,能使阅读更有层次感。学生依据导读单主动拓展,能使阅读更具长度和宽度,利于学生灵活运用。

四、结束语

由此可见,导读单运用凸显了助学引导的推动作用,让学生在前置性阅读引导中找出学习的窍门和方法,让他们能在带着问题的主动探究中激活思维灵感。导读单的运用,应在围绕学生阅读需要的前提下,多给他们自我引导和尝试的机会,鼓励他们各抒己见,深化理解和感悟。

参考文献:

[1]李晴.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实践[J].新课程导学,2015(21).

第4篇:思维导图自我总结范文

"1+1251"新型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中第一个"1"指的是课前完成复习巩固旧课练习、自主预习共10分钟( 要求学生提前一天通过查阅课本、资料,完成学案课前活动区的"复习旧课练习"和"新课知识体系梳理"),第二个"1"指的是课堂上用10分钟检查互批,并引入新课,"2"指的是用20分钟"自主或合作探究-展示、点评-精讲点拨( 完成学案课堂活动区的"探究点"),"5"指的是课堂上用5分钟"总结当堂知识(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规律方法和知识体系),第三个1"指的是课堂上用10分钟检测巩固( 完成学案课堂活动区的"课堂检测")。"

高三一轮复习在整个高三阶段占有很高的位置,奠定了学生搏击高考的知识基 础。因此, 高三一轮复习的课堂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效果与一轮复习课堂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合理的、科学的课堂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的关键,现与大家交流一种新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模式。由于高三一轮复习课的特殊性,特在1+125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高三一轮复习模式做一些改动。老师要根据单元复习任务和复习目标要求,编制复习导学案,教学模式环节如下:

1.课前准备

这个环节对于学生有针对性、带着疑问和目标的听课,起到重要的作用,可 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1.1 解读单元学习目标。教师要有针对性、有层次地确定教学目标,并通过对目标的解读,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有比较系统的了解,感到内容清晰, 层次分明。明确单元复习任务。

1.2 知识梳理,明确重难点。通过预习,让学生找出在本章知识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1.3 绘知识结构图, 让学生自主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4 教师要认真检查预学案,以便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缺陷,在课堂探究的精讲点拨环节中做针对性的点评,提高复习效率。

2.课堂重点合作探究

2.1 学生合作讨论。教师用案例的形式,针对在预习环节学生出现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首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发挥学生的 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小组内对疑难问题展开讨论,对问题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合作的形式解决疑难问题。

2.2 精讲点拨。教师针对预习和讨论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分析。讲解和分析要做到语言简练,善于运用启发式,注重从分析问题的方法人手,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地投入课堂教学中。根据老师的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的地理规律和方法。

3.课堂小结提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绝大部分学习任务,但这种方式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这要求老师从学生做的导学案中和学生合作探讨的问题 过程中发现疑难之处,作为精讲点拨或拓展的内容并进行小结提升。

3.1 需要精讲点拨的问题:① 学生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②学生解答不准确的问题; ③ 学生解法缺乏条理性的问题;④学生有议的问题;⑤针对易错、 易混、热点、考点需要进行强化的问题等。

3.2 需要拓展的问题:具有开发价值.拓展学生思维的问题。① 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归类总结的系列问题,由此归纳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的逻辑 思维能力,如" 影响类" 的问题的答题方法;② 能够由点带面、点面结合, 进而加强本学科知识前后联系或与其他学科知识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③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生活、 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课堂练习

通过经典案例,巩固重点,学生对典例的分析、交流、解答和教师对典例的 解析起到如下作用:

第5篇:思维导图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教学模式;思维能力培养;教学方法;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64-01

在教学模式改革这个整体行为中,教学目标的定位和设计是基础,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设计是核心,教学结构的过程和方法的选用和设计是手段。启发式教学模式应该是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基础,推导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结构、过程、方法设定的有机整体。

近几年来,我在化学教学实践中为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整体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现就一些感悟简述如下:

一、导入要奇――兴趣性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该课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阶段可直接作为新课导入,也可以设计在新课导入和进入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过渡,但它决不等同于导入过程,而是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因为它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如果教师通过导课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以设计几个非常有趣的实验:(1)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热水中,水会沸腾起来,为什么?(2)向盛氢氧化钠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观察显示的颜色。同学们带着一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一下,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二、精讲点拨――科学性

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学生基本上都能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但千万不要认为直接讲授知识的时机已经成熟,否则,将截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过程。教师应当承接第一阶段给学生呈现的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内容,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对于知识的讲授,无须讲求立论、讲解、分析、小结的完美程序。要知道这种完美的程序,只对教师“完成任务”的自我感觉有用,甚至是一种变相的对学生不负责任。教师必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的障碍和思维的灵感方面,并及时开导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胆识,培养他们的能力。

在教学结构上,该阶段表现为通过教师的非定性讲述,勾勒出知识结构的模糊概况。学生在形式上是被动的,但在思维活动中,仍然居于有意义的主动地位。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通过讲解,勾勒出知识结构的轮廓,教师处于主导角色的位置。教师若要成为“主导”,重点应放在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上。那么,教师必须转变备课只熟悉教参和教材,上课“照本宣科”的轻备课,重授课的教学思路,确立重备课,活课堂的教学思路。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仅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线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而且要着重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广泛搜集现实的材料,设定使用的媒体和教学方法,并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扎实、科学、全面的备课,将会使课堂教学厚积薄发,游刃有余。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备课的工作量要远远超过上课的工作量。

三、巧设疑问――思维性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日本的课堂提问研究者把提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徒劳的提问”;另一类是“重要的提问”,而区别两者的重要标志,就是看提问是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疑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实验事实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式的”已成为日本教育家集中研究的问题,他们认为:“这是未来不断开发新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传授知识仅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轴心,在教学结构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又可以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这一过程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灵魂,教师要尽可能地有意制造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如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立论,故意误导等,从而使学生在迂回曲折、历经坎坷的多向思维之后,获取知识。在教学技巧上,教师要尊重持不同观点或者是错误观点的学生,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四、小结精简――逻辑性

第6篇:思维导图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教学模式思维能力培养教学方法素质教育

达维多夫说:“要解决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归根结底要通过教学目标、数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而改变思维类型。”显然,在教学模式改革这个整体行为中,教学目标的定位和设计是基础,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设计是核心,教学结构的过程和方法的选用和设计是手段。启发式教学模式应该是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基础,推导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结构、过程、方法设定的有机整体。

近几年来,我在化学教学实践中为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整体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现就一些感悟简述如下:

一、导入要奇——兴趣性。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该课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阶段可直接作为新课导入,也可以设计在新课导入和进入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过渡,但它决不等同于导入过程,而是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因为它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如果教师通过导课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以设计几个非常有趣的实验:(1)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热水中,水会沸腾起来,为什么?(2)向盛氢氧化钠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观察显示的颜色。同学们带着一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一下,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这一阶段,从教育教学目标上,否定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把教学的基点定位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显现的内容,必须和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联,但最好不要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结构上讲,这一阶段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二、精讲点拨——科学性。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学生基本上都能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但千万不要认为直接讲授知识的时机已经成熟,否则,将截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过程。教师应当承接第一阶段给学生呈现的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内容,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对于知识的讲授,无须讲求立论、讲解、分析、小结的完美程序。要知道这种完美的程序,只对教师“完成任务”的自我感觉有用,甚至是一种变相的对学生不负责任。教师必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的障碍和思维的灵感方面,并及时开导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胆识,培养他们的能力。

在教学结构上,该阶段表现为通过教师的非定性讲述,勾勒出知识结构的模糊概况。学生在形式上是被动的,但在思维活动中,仍然居于有意义的主动地位。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通过讲解,勾勒出知识结构的轮廓,教师处于主导角色的位置。教师若要成为“主导”,重点应放在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上。那么,教师必须转变备课只熟悉教参和教材,上课“照本宣科”的轻备课,重授课的教学思路,确立重备课,活课堂的教学思路。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仅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线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而且要着重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广泛搜集现实的材料,设定使用的媒体和教学方法,并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扎实、科学、全面的备课,将会使课堂教学厚积薄发,游刃有余。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备课的工作量要远远超过上课的工作量。

三、巧设疑问——思维性。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日本的课堂提问研究者把提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徒劳的提问”;另一类是“重要的提问”,而区别两者的重要标志,就是看提问是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疑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实验事实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式的”已成为日本教育家集中研究的问题,他们认为:“这是未来不断开发新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传授知识仅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轴心,在教学结构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又可以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这一过程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灵魂,教师要尽可能地有意制造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如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立论,故意误导等,从而使学生在迂回曲折、历经坎坷的多向思维之后,获取知识。在教学技巧上,教师要尊重持不同观点或者是错误观点的学生,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四、小结精简——逻辑性。在经过前三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之后,教师要抓住学生急于鉴别自己的探索结果环节。这一过程带有总结的性质,与传统教学总结不同的是,教师不是对自己的分段讲述进行自我总结,而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疏理学生认识结果,推导出结论。是学生由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迈进。由于学生思维主动性的贯穿和渗透,其教学结构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启发式教学是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在目标、内容、形式及手段上的根本否定和变革,但它并非是一种机械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维模式。谈话法、讨论法、图示法、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将使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充实和丰满。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线,以教师主导为辅线的动态构成。

参考文献:《中学化学》

《中学化学教学》

第7篇:思维导图自我总结范文

为了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进行了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整体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致可以分如下四个层次:

一、导入要奇――兴趣性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应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该课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阶段可直接作为新课导入,也可以设计在新课导入和进入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过渡。但它决不等同于导入过程,而是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因为它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如果教师通过导课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讲氢氧化纳的性质时,可以设计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1)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热水中,水会沸腾起来,为什么?(2)向盛氢氧化钠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观察显示的颜色。让学生带着一些问题自己认识、分析、概括、评价,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这一阶段,从教育教学目标上,把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把教学的基点定位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

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显现的内容,必须和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联,但最好不要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结构上讲,这一阶段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二、精讲点拨――科学性

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学生基本上都能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但千万不要认为直接讲授知识的时机已经成熟,否则将截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过程。教师应当承接第一阶段给学生呈现的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内容,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对于知识的讲授,无须讲求立论、讲解、分析、小结的完美程序。要知道这种完美的程序,只是教师“完成任务”的自我感觉有用,甚至是一种变相的对学生不负责任。教师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的障碍和思维的灵感方面,并及时开导启发。

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胆识,培养他们的能力。在教学结构上,该阶段表现为通过教师的非定性讲述,勾勒出知识结构的模糊概况。学生在形式上是被动的,但在思维活动中仍然居于有意义的主动地位。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通过讲解,勾勒出知识结构的轮廓,教师处于主导角色的位置。教师若要成为“主导”,重点应放在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上。那么,教师必须转变备课只熟悉教参和材料,上课“照本宣科”的轻备课、重授课的教学思路,确立重备课、活课堂的教学思路。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仅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线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而且要着重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习的认知和能力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广泛搜集现实的材料,设定使用的媒体和教学方法,并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扎实、科学、全面的备课,将会使课堂教学厚积薄发,游刃有余。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备课的工作量要远远超过上课的工作量。

三、巧设疑问――思维性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句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惟一的,而是开放式的”。启发式教学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和的素质为目的,传授知识仅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轴心,在教学结构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又可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这一过程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灵魂,教师要尽可能有意制造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如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立论、故意误导等,从而使学生在迂回曲折、历经坎坷的多向思维之后获取知识。

四、小结精简――逻辑性

第8篇:思维导图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协作建构;思维导图;二次函数;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1/03-0074-04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1]为了在高三复习课中引导学生理清数学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协作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学习能力,并兼顾到各层次的学生,笔者尝试将思维导图引入高三数学基础知识复习课。实践表明,这种复习课模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积极性,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本文以二次函数的复习为例, 在以往传统教学中,高三数学复习课主要以讲授法和例题练习法为主,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一般采用展示知识结构图的方式,对基础知识一带而过,一些看起来相对比较简单的知识点容易被忽视,而采用协作建构思维导图方式的复习,不仅能将以前学过的知识再现,而且可将知识系统化、清晰化、逻辑化、结构化,并具有延伸性,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并逐步形成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

一、协作构建思维导图概述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用于表达发散思维的学习方法和工具,其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以便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2]

从知识表达的功能来看,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是隐性知识和思维图像化、显性化、可视化表征的工具,学习者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迅速掌握整个知识框架,从而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形成、促进知识的迁移。[3]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它能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以及发散学习的发生,最终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的目标。

(二)协作建构思维导图在数学复习课中的功能及优势

所谓协作建构思维导图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某一主题或问题情境进行放射性思维,并通过小组的组织形式进行交流讨论,经过组内成员、组间成员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利用思维导图呈现、建构思维过程和知识结构,最终形成可共享的群体性知识体系的模式。[4]在此过程中,协作构建思维导图体现了以下功能和优势。

第一,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可将以往所学到的未经思维加工的知识,包括机械记忆的零散单一的概念、枯燥的知识点等进行自主建构,在建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与其他人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自动查漏补缺,最终生成新知识。第二,思维导图可以作为评价效果的重要工具。[5]教师通过观察学生构图的速度、深度、广度和跨度能有效地评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第三,教师通过与学生协作建构思维导图,自身也在不断检查以往教学过程中对基础知识的教学效果,不断反思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能力。第四,复习不仅仅是重复,也是对知识的综合升华。第五,协作建构思维导图能成倍提高学习效率,首先,学习者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利于增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次,它还能发挥学生的群体能力,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

协作建构思维导图不仅能使学生清晰地理解知识间的逻辑结构以及中间的过渡转折,而且还能将知识从点到线,从线到面,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协作建构思维导图课例

基于以上协作建构思维导图的功能及优势和高三数学复习课的现状,笔者致力于将思维导图引入到高三数学基础知识复习课中,并在高三复习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下面以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二次函数性质及其应用”为例予以介绍。

(一)课前准备

1.学习思维导图

在本节课之前专门给学生作思维导图的介绍。笔者选取的是Mindmanager 9.0,该软件操作简单,且能与 Microsoft软件无缝集成,因此,在教师适当指导下学生即可掌握。

2.分组

采用小组协作的方式来完成思维导图的建构。在布置主题之前先进行分组,分组时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每组六人,先自由组合搭配,教师遵循优势互补原则再作适当的调整,比如:男女生搭配,成绩互补搭配,等等。

3.确定主题

因为,思维导图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所以,课前先确定一个主题。为提高复习效率和质量,可让学生提前准备材料,然后小组成员一起搜集材料,并要求课前先建构出主要知识点。比如:本节课主题定为“函数y=ax2+bx+c”,因为未限定问题及方式,则要求学生发散思维,将与这个式子相关的内容都呈现出来,只要说明所呈现知识与主题之间的关系即可。

(二)课堂实施

1. 课前导引

二次函数的知识从初中就开始学习了,作为中学七大基本函数之一,它贯穿着整个中学的学习,可见,其重要性和基础性,此外,它也是研究函数单调性、奇偶性、对称性、最值、图象变换等性质的绝好素材,并能建构起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有机联系。同时,有关二次函数的内容还与近现代数学紧密联系,因此,是学生进入高校继续深造的重要知识基础。

2.小组合作、师生合作构图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教师可以跟学生一起确定一级主题和二级主题,这不仅可让学生更有方向性,而且也可检验学生课前准备的情况,鼓励学生探求新的关联。其次,进入构图阶段,学生迅速将课前未能考虑到的情况通过小组讨论进行补充,这时,教师主要充当巡视者和疑难解答者的角色,并不断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联系旧知,拓展新知。小组成员对课前讨论形成的思维导图作充分讨论和加工、修改,并分工协作,最后,分别将各自负责完成的部分内容汇总,从而得到本组的全图。

MindManger软件具有很方便的拆分、合并的功能,可保证小组合作顺利进行(若是时间允许小组成员都完成全图则更好)。 图1中展示的是其中一个小组成员分别完成的思维导图。

图1

从该组完成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出,他们对于二次函数的理解还处于比较直观的层面,即对二次函数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也未能对二次函数相关的知识点作进一步拓展或延伸。

3.汇报展示,交流分享

各小组完成思维导图后,教师从各小组随机抽取一位学生进行汇报,让其陈述建构过程中的思路和本小组的构图特色,例如:优点是什么,未解决的问题还有哪些,你对这些问题有哪些思考,等等,以便察看其他学生能否帮助解决问题,同时,也可接受其他组成员的提问和质疑,并做出解答。在这种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氛围下,使学生真正实现知识的建构、交流与共享。教师在该阶段应充当一个合作者,并适时给予适当引导,切忌引导过度甚至直接告诉小组答案,待小组汇报完毕,可引导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图2是该小组将各自图形组合形成的思维导图。

图2

4.汇总制图

通过小组合作及组间讨论协作之后,教师对已有思维导图再进行整合,并对学生没有深入到的地方进行引导补充,最终形成一张完整的思维导图。在此,教师可提前制作一张思维导图,MindManger软件提供了一个演示设置,它可以设置演示的顺序,并在展示与合拢之间自由掌控,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的程序性。在讲解完图之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修正思维导图,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自我完善,自我总结,最后,全班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体系(如图3)。

图3

5.更高追求

在本节课的实施过程中,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看法:最后形成的思维导图虽然知识点完备,但却不够美观,并且认为,他们的图形更能展示本节课的重点,即二次函数的性质以及不等式的性质等(如图4)。

<E:\2015电\2015.01\030.jpg>

图4

我们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一直都在谈及数学美的特征、意义等,但具体怎么让数学美的特征显示出来并让学生所感受,却一直都处于探索中,而此时,学生在学习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却在体验着数学美,因此,教师可抓住这样的机会,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中蕴含的美感。

(三)课后反思

从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来看,学生不仅梳理清了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而且让学生体验到现代科技成果如何应用到学习中,这无疑对学生今后合理使用科技成果来帮助其学习,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复习,最后达到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建构的目标。与此同时,利用本节课的成果,还可以结合后续的习题复习课制作二次函数的复习提纲,为学生的系统复习奠定基础。虽然,在协作建构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对应用思维导图建构知识体系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但是,若能够坚持不断地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和复习,那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培养自学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论

作为信息技术在数学基础知识复习课中的应用,笔者从教学中看到了协作建构思维导图给课堂带来的活力和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导向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以及在教学中所展现出的潜能,让笔者更加深理解了“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新的数学教育理念,只有充分相信学生,才能让有意义学习走的更远。

通过协作建构思维导图用于数学复习过程的介绍,对于高三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一节课或一门学科,它还可以成为一种学习模式,成为学生在以后学习和生活中都能用得上的一种方法。当然,该教学模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个整体的知识体系,能够完整掌握知识发展的脉络,而且还要不断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对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能随机应变、及时处理,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课堂组织能力,等等。

在利用协作建构思维导图这种教学模式时,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还必须遵循适度原则,对于不同内容和不同课型,应该有甄别地来选择工具,并能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的基础上慎重考虑,如此,才能使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当然,协作建构思维导图的应用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因此,期望更多的数学同仁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从而建构更优化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托尼・巴赞,李新译.思维导图[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36-40.

[3] 托尼・巴赞.大脑使用说明[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3-10.

[4] 吴志丹.协作建构思维导图在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探究[J].电化

教育研究,2010,(07).

[5] 王淑飞,李玉斌.MindMap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J].现代远程教育

研究,2008,(1):28-30.

[6] 徐东升.高三复习专题:二次函数[J].数学教育,2011,(19).

第9篇:思维导图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老师导;学生学;探究活动;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359-01

教学改革要求教学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的落实。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他们的发展很大程度是由他们的主体意识的形成,以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能力的提升来体现。因此,在教学中要多角度的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他们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要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把知识结论变活,形成探究过程。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联系化学实验的魅力,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生自主、主动、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当“听众”和“观众”,不是让他们只能在课后“鹦鹉学舌”、“依葫芦画瓢”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是要他们知道怎么“渔”,从而提高他们的化学素质。

一、老师导是为了学生学,学生学体现老师的导。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

1、老师的导,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探究式提问、探究式讨论、交流、互评等手段,达到启发引导、自主探究、促进发展的目的。老师需精心创设探究环境,引领学生思维的方向,在导学、导思中精于诱导、引导、指导、疏导。使学生始终保持能动、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探究状态,启发积极地创造性思维和思维碰撞,从而发现新知识、新思路和新方法。当然,老师根据实际情况从旁点拨,对重点、难点、关键的地方,通过点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思考、探究问题,并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循序渐进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老师的学生观,摆正师生之间的位置,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学习,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动的参与,绝不是表面上、形式上的活跃和参与。

3、从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到导与学的关系转变,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学设计过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和自我总结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二、老师导学和学生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已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由于经验或者传统教学习惯因素的影响,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存在些问题:

1、老师的导超前或过快,学生思考时间不够。有时在设计问题探究时,考虑不充分,对学生的认识不足,在放手让学生探究、合作时,存在放手后收手不及时或者收不回来,加之考虑到课时内容的完成情况,讨论不充分,有时候存在先于学生讲出探究的知识点,这样就没有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和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2、老师的导过多、过细,将知识“桥梁”都搭建好了,学生只需“通过”,存在包办太多。在教学中老师包揽太多,讲解过多、过细,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知识内容空间太窄。3、学生学的过程中,他们自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或主体意识淡薄,个别学生喜欢老师安排,缺乏对自己的认识,认为老师教什么,我才学什么。4、在探究和团队合作过程中,有同学存在滥竽充数的嫌疑,个别思维发散大的同学可能牵扯出与讨论问题较远的话题。5、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老师思想观念在更新,教学模式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学生素质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老师导和学生学的合作还需要不断的磨合。

三、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导和学生学均需要做好准备,老师的导要为学生的自主和主动学习服务。

1、老师要精心准备,学生也要认真准备新课内容,落实好预习。

对学生的摸底调查,特别是知识的基础和学习的习惯,小组成员的整体情况怎么样;教学目标的定位,目标分解情况,制定教学程序如何落实分解的目标;特别是情景设置、活动探究、分组讨论等环节,均需要精心准备和设计。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需要了解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规律,并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老师必须在课前安排好预习内容,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并安排好检查预习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结合教学目标在课堂采取各种方式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问题。

2、给学生介绍知识探索的方法,多鼓励学生尝试自学的同时,鼓励他们发现探索出新问题。预习也是自学,按照老师的要求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初步的个体认识和学习,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概念学习、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用途等方面知识的自学,目的是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

3、课堂导入要精心设计,激发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老师设置的一定情景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视频等都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所以,在导入新课时,老师应精心创设一种良好的导入方法,使学生从新课伊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感染和激励,从而唤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参与学习。比如在乙酸的教学过程中,介绍出“醋”的由来,了解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点明本课时的教学主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