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

第1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228-02

学科,是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过去,我们虽然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知识和许多理论观点,但却分别被包含在教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体系之中,尚未分化出来。直到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才被提到议事日程上。在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探讨和研究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分别从教育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体系中分化出来,又综合起来,加以系统化,使之自成体系,发展成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学科。经过20多年来的探讨和努力,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并开始了学科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个性”也日益显现。

1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涵义

哲学认为,范畴是概括和反映客观事物的普遍的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是各个知识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它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概括出来的科学成果,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产物。一定的范畴标志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一定阶段。人们认识世界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范畴在这个过程中将得到精确、丰富和发展。

广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的各种现象及其特性、关系、方面等的本质的基本概念。这样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就广泛地包括了论证、论述和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实践历史、理论渊源的所有基本概念,揭示、论证和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规律、地位和作用及环境的所有基本概念,确立、确定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方针及机制、载体的所有基本概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由一系列不同层次的范畴所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单元和骨架。

从狭义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教材提出了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如思想与行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疏通与引导、言教与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内化与外化、个人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塑造与改造、个体与群体、教育与环境、动机与效果、个性与共性等等。无疑,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起码应该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对象的特点,具动态联系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政治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人为的实践活动,是各种因素有机联系而形成的综合性动态过程。因此,作为其反映形态的基本范畴,也应该是一些动态联系性的概念,而不是只能表述思想政治教育组合成分的静态因素性的概念。二是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分析方法,具有层次梯级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包含多因素和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学对起其研究与认识必然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正如列宁所讲的,认识的深化是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再到三级本质。作为表达这种认识成果的基本范畴,就要具备逐步深入的层次梯级性。三是要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知识的特点,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思维的范畴不是人的工具,而是自然和人的规律性的表述。'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的系统性和基本规律,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体系中得到体现。四是要合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规范要求,具有现实指导性。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要求其基本范畴能够直接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成为指导教育工作者认识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2 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骨架

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理论,从其范畴体系上看,必须有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起点。思想与行为就是这个起点。因为,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一对范畴,它不以任何东西为前提,不经任何事物为中介,它可以用来说明其它范畴而本身不需要说明,而且 思想与行为这对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着密切联系。一方面,要揭示人们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人们首先要探讨思想与行为这对范畴以掌握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规律的研究和把握,又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对象,即“两个规律”研究和把握的前提和基础。从思想与行为这对基本范畴出发,一步步、一层层地推演和展示出其中蕴涵的具体内容,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对象及其基本属性逐步表露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表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才不断地把自己的研究对象确立起来。

恩格斯曾经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方针、原则,都是在以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为最基本因素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和确立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原则的内在依据。这些方针、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表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遵循这些准则,它们是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规律在指导下,为帮助教育客体为实现内化与外化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所必须遵循的准则。这样就从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这对基本范畴中,引申出了处于方针、原则重要地位四对基本范畴,即疏通与引导、言教与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就这些范畴本身的内在联系而言,它们彼此之间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发挥其特有的整体功能,很大程度上是它们相互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正如前面所述,处于方针、原则重要地位的范畴是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规律的指导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帮助教育客体实现外化与内化的有机结合的辩证统一,所以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教育主体通过疏通与引导、言教与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就能够产生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即教育客体实现了内化与外化。外化与内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系统中占有特殊地位。因为这对范畴不仅具体展现了作为教育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思想教育成果,更为重要的是它再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两个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转引自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2]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学[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第2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逻辑起点;思想;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86-02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逻辑起点的定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起点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体系中居于起点地位,引申出思想政治教育学其他范畴和全部学科内容的最基本范畴,它是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的必由之路。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起点的研究现状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起点确定的问题上,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

1.“利益说”。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历代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围绕利益尤其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产生和发展的,无论是现在围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还是历代剥削阶级的利益都属于利益范畴。而这种利益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全部发展的萌芽。前面提到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起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中居于起点地位,引申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其他范畴和全部学科内容的最基本范畴,应该具有其独特的规定性,即从逻辑起点出发只能引出唯一的一条发展路径,而反观利益说,这种观点的定义过于宽泛,从它出发引出的发展路径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路径不相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也相去甚远。所以说利益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的说法不是十分准确。

2.“个人与社会说”。有的学者认为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一定社会或统治阶级所宣扬、主张的价值规范与社会、个人实际思想品德现状之间存在差距”。[1]统治阶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逐步缓解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可见这种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以发生的根源,所以把个人与社会定义为起点范畴。一定社会和阶级的思想品德规范要求同个人原有的思想品德基础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即一定社会统治阶级所宣扬的价值规范与社会、个人实际思想品德现状之间的差距。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社会成员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阶级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全部思想政治教育都要围绕这个根本任务来开展活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总是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和社会思想品德规范个体化的过程,这使个人与社会这对范畴达到了思维中的理性的具体,这种具体是把对事物的各个抽象规定综合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的整体,简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期望实现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最终目标。所以我认为将个人与社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终点范畴更恰当。

3.“现实的人说”。认为现实的人即有物质需要、社会需要和全面发展的人,人的思想行为都是在需要的支配下产生的,真正社会发展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前提,社会发展最终也要以人的需要的满足和发展为落脚点,应从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模式的观点出发,他认为传统的研究方法很少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意义与价值,但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现象中现实的人是不可或缺的,应该将现实的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观念纳入研究领域。从现实的人出发去认定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客观事实。他们认为现实的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领域的高度抽象,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历史起点,是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应该说在现在的时代大背景下,在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的,理应重视人的作用,但是单纯地把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有失偏颇,这种说法模糊了思想政治育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体现不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立性与特殊性。

4.“思想与行为说”。这种观点的研究上比较深入的是徐志远老师。他将逻辑起点的基本要求概括为:(1)它是一门科学或学科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2)逻辑起点应与研究对象互相规定;(3)逻辑起点是一切矛盾的“胚芽”,是事物全部发展的雏形;(4)逻辑起点同时也是历史的起点。[2]这也是我个人比较推崇的观点,下面我结合徐老师的观点和我自己的一些看法进行陈述:

首先,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按照马克思的方法论,“一个科学体系的形成要借助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即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作为一个精神上的具体涌现出来,而这个思维行程所开始的地方即逻辑的起点,它必须是最抽象的规定,是不以任何东西为前提,不以任何东西为中介的。”[3]所以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要对思想与行为进行说明与阐述,引入的范畴都比思想与行为复杂,所以思想与行为在逻辑上是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

其次,思想与行为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相互规定,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了思想与行为应作为基本范畴的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而要揭示这两个规律决定人们首先要探讨思想与行为这对范畴,来掌握人们思想与行为活动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思想与行为作为逻辑起点也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正是从思想与行为这对范畴出发,一步步一层层地推演和展示出其中蕴含的具体内容,也就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及其属性逐渐表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才不断把自己的研究对象确认和设定下来。

再次,思想与行为固有的内在矛盾,蕴藏着往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萌芽。思想与行为这对基本范畴,以胚芽的形式内在的隐含着后继规定的内容,一切后来的东西都可以而且必须从中合理有序地演化下去,因此他一定是整个理论体系得以进展开去,赖以建立起来的客观根据和实在基础。

最后思想与行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的起点。因为思想与行为是人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起点,是人类思维中最早出现的认识对象。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关系的原因,思想政治教育与行为活动一般是结合着生产与生活实践进行的,在把生产经验传授给下一代的同时,也将礼仪、宗教等传递下去,所以思想与行为是人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始对象。其次,思维的逻辑行程与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的一致,人类的认识史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是如此,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史上认识最早最深刻的范畴,主要表现在知行合一的论述上,既是思想与行为的统一,可见思想与行为是历史的起点。

徐志远老师的“思想与行为说”表述相当严密与完善,对逻辑起点的研究提供了不少借鉴,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我们期待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起点问题能够得到进一步的研究与深化,从而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乃至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文营.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体系划分的新视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1).

[2]徐志远.思想与行为应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

第3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6)0005-000115-01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简介

(一)单一主体说

单一主体说认为教育者是主体或者受教育者是主体。单一主体说虽然坚持了认识中的一元论思想,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之间并不是纯粹的对立问题。

(二)双主体论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主体,也可以成为教育的客体。当教育者或受教育者进入行为者行为对象系统,成为行为对象时,他便居于行为客体地位,进入客体系统,成为客体。”[1]双主体说看到了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但把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活动分成了教与学两个方面,可能造成教育的形式主义。(三)主体间性说“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两种关系的统一: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另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构成‘主体-客体’的关系。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2]主体间性说突出体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的平等地位,却没有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出现这么多分歧,归根究底是对主体、客体的定义以及二者内涵的问题。科学回答这些问题又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依据。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层次性划分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主动教育功能的组织或个人”[3]主体作用的对象即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根据现实情况自觉将自己客体化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是正在逐步主体化的客体。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肯定阶段

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一类是教育他人的人,另一类是受教育的人。教育者有自己的教育目标,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相比,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还不深刻、不全面。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否定阶段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自我否定面对学生以及家长情况反馈时,教育者会不知不觉地在不同程度上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将自身客体化,此时教育者以一种更为平等的态度、身份与客体共同成长。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客体的否定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一种主体的意识和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学习,这就是教育者这一主体对受教育者开始时客体地位的否定。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有意识的减少自己的参与掌控度,给予受教育者更多机会,受教育者得到充分锻炼。3.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自我否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分别经历了对自身的否定阶段之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要充分发挥能动性,消化吸收所学知识,独立思考,完善自身,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否定之否定阶段

在经过了前两个阶段之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通过对自身的否定这样的实践活动,得到了提升,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对自身以及对方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们通过对结果的反思,又回归于自身,投入到下一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如此循环往复,不断进步。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主客体关系分析的意义

(一)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发展

“作为中心范畴或逻辑基项的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基本的范畴,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系统中具有奠基石的地位和作用。”[4]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学科发展中的一个基础问题,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原则,对这一对范畴理解缺乏正确性,会影响该学科的发展方向以及内容设定。我们在一些根本性问题上该有比较统一的认识立场。

(二)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

“概括地说就是要提高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5]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能找准自身位置,履行各自职责,外化为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2]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陈秉公,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4]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第4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范文

现有的研究,大多以演绎和归纳两种方式为主要的手段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理性思维和经验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研究对象的部分根本规律和共性与特性。但是,过多地依赖于这两种研究方法难免会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概括不完全、不能充分发挥根本规律的功能,且较少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对象进行跟踪,实证的方法运用少,缺乏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实验、比较的研究。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心理状态,提出的对策方案缺乏可操作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争议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创建时间不长,在许多研究领域存在较多争议。

一是关于研究对象。学界普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但对于研究对象未形成一致观点。主要观点概括为:

(1)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胡凯指出“:以人们的思想行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依据这种规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王新山、王玉婷认为:“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乔立骐、梁丽萍认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笔者认为,如何把握一般心理过程来探究新的、更具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各种互动因素的心理特征和规律。施春华认为研究对象包括四个方面:社会环境、个体心理状况、教育内容和教育者的心理。针对第一种观点,本学科要特别注重研究如何根据人的心理规律来实现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转变和提高,若不能把握好“在思想政治教育框架中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这一基本原则,将很容易被认为是偷换普通心理学的概念、照搬其内容体系。第二种观点的范围更加宽广、全面,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有利于学科的内涵丰富、外延拓展。但可能会使研究范围泛化,致使学科边界模糊。现有研究表明,对于研究对象的阐述已经在对过程进行“心理分析”、“心理研究”上保持了原则性的统一,实现了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教育对象和过程的突破。但是尚未形成定论,不够清晰、明确。

二是关于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学研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的研究,对心理环境、心理效应、心理机制与心理功能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将思维、情绪、需要、动机等内容纳入研究内容,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知识体系。

(2)对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心理学研究。致力于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和职业类别教育对象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其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差异性及其对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寻针对性对策;研究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心理品质、能力结构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学科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内容,上述研究内容符合学界对于本学科研究的普遍观点。但是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没有切实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甚至是简单地借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学科界限比较模糊,不利于确立其学科地位。三是关于学科归属。由于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具有牵丝挂藤的联系,学科归属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目前,代表性观点有:

(1)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王瑞雪从学科成立的背景、研究对象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等方面论述,认为应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有学者从“心理学”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角度出发,论证其学术立场。

(2)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此观点被普遍认同,因为学科交叉,兼具了两个学科的共同特点和性质。胡凯,王希永、杨芷英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关系分析,指出,一方面,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原则和内容,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出发点对教育过程进行心理研究;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心理现象与特殊的心理规律,其范围包括在一般的心理现象和规律之中。明晰学科归属问题,是构建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重要动力是开展多学科的协同研究,但必须以明确的学科归属为前提。目前对此缺乏权威性的论证,致使学科体系和内容体系构建方面也颇有分歧:主要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纲”与“以心理学为纲”的对峙。需要不断深入研讨,推动其逐渐走向成熟。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新兴学科,困难和不足尤为突出。主要面临着一些在短时期难以得到完全解决的困境。

一是理论建构不完备。

(1)研究的基本范畴存在较大争议。学界普遍认同本学科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也有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对主体、相对客体以及教育过程的心理研究来解释其研究范畴。

(2)学科归属问题存在较大争议。大多学者认为本学科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部分共同的特点和内容,应归属于这两门学科的分支学科;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

(3)学科体系建构存在较大争议。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主张以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来构成学科体系;也有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因素出发,主张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纲。

(4)学科理论整合程度不够。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有机整合,构建特有的理论体系是一个现实难题。首先,对于二者在理论、方法上的联系和区别缺乏系统的论述,导致在理论建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含混不清、特色不够鲜明;其次,需要长期探索如何有效地将心理学的方法、工具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二是缺乏科学的范式。具体表现在:

(1)在教育范式上,在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指导实施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依然大量采用传统文本教育范式,封闭、知识化、教条化以及一定程度的泛政治化,未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方法有效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未能实现相对主体同相对客体的良好互动;

(2)在研究范式上,高校具有广泛的教育网络和丰富的研究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实践和研究的主要阵营,其主导型研究范式是经典教育学范式,以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伦理学等为主要理论资源,以演绎法和归纳法为主要思维特色。但是实证研究还不够,其广度和深度还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的要求和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研究结构不够优化。

(1)相对主体业务素质有限、整体协作程度不够。缺乏既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系统理论知识、方法,又精通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同时,研究者缺乏联系和沟通的氛围和平台,协作不够,致使研究力量分散,学术观点难以达成一致。

(2)相对客体覆盖面不够广泛。研究人群主要是高校学生,较少涉及不同年龄层和其他行业的群体。

(3)动态研究、对策性的研究有待加强。针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和思想变化而进行的动态研究以及个案和小样本的长期、追踪研究相对薄弱;同时,用于解决教育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的可操作性、对策性研究有待加强。

(4)对教育过程本身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待深入。当前,较多关注于从理论上探讨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法和效果,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过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心理功能开发、利用的研究鲜见,需要借鉴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此外,对于受教育者如何把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获取的信息外化为行为的研究少,不利于受教育者良好行为的强化与教育效果的反馈和改进。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建议及展望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应该坚定发展的信心,攻坚克难。基于对现状和面临困境的理性分析,笔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展望。

第一,推进范畴及体系的理论完善和创新。对学科范畴及其体系进行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探索和提升一些新的范畴,使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和充实。

(1)推进学科化建设。要创新理论体系,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术语和话语体系从本学科研究的“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领域中概括、提升和创新范畴,避免从心理学中简单照搬、机械拼接;要整合学科资源,借鉴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最新成果中提炼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点,如: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为切入点,研究受教育者的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态度和行为,探讨激发其兴趣的方法与对策。

(2)推进科学化建设。学科发展“科学化”的趋势要求教育过程更加关注对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的研究。以现实为基础,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借鉴和运用心理学甚至自然科学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分析教育现象,作出能准确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本质和规律的概括。

(3)推进现代化建设。以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并重的方式进行新的理论分析,对本质和规律进行前瞻性的概括,总结出预见性的理论和应对方法。对现有的范式理论框架加以检验和论证,并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以新的观点、范畴、原则加以补充;构建既能够充分反映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和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又适应时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的学科理论体系。

第二,发展“人本”的研究范式。范式是学科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的信念、遵循的一套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与方法。

(1)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本学科逐步向科学化和时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学范式强调以人为本,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的同时又要教育对象生存方式的优化提升。在坚持用心理学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事实进行客观、数据型分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整体、系统的探究,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关注其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

(2)要扩大研究对象的覆盖领域。研究的相对客体由以大学生为主,逐步涉及中学生、儿童、其他群体,如:少数民族地区、军队、企业、社区等群体。同时,群体与个体心理的比较研究,以及针对群体人际互动、集体意识的研究将受到重视。

第三,扩展新的载体和方法。

(1)在教育实践方面,探索公共、虚拟空间的运用。教育过程呈虚拟化和模糊化的发展趋势,要突破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形式,加强公共环境的开发和利用;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的作用,提高无意识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能力,强化互动性和渗透性。

(2)在研究方法方面,注重量与质的研究相结合。研究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其相互关系及整体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开展过程研究的起点。在用实证方法进行宏观概括的同时,也要注重小样本、个案研究,进行深入、动态的跟踪。借鉴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实证研究范例的标准化工具、实验来研究心理学理论、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融合的具体途径;研究已有的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并用代表性的数据和研究结果为参考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和验证。

第四,加强复合型的研究队伍建设。

(1)从长远来看,应当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训,针对研究者或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关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操作技术的培训,使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既能够熟练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同时又能够恰当地运用心理学的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方法。

第5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德育教育;对比分析;学科性质;紧密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观念、政治观念的引导、教育。而德育教育侧重一种道德规范的教育,思想政治的核心是思想观念与政治观念,而德育教育的核心是道德规范,道德规范又包括社会道德、社区道德、学校道德、家庭道德等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只有明确二者的区别,才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分开来,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工作。 为了简要地说明这二者的区别,我们以下将就几点来进行讨论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学科性质对比

德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有着本质的区别。德育教育并没有收录在高校开设的课程之中,德育教育也不在专业目录之内。德育原理曾经被分类于教育学,独立设科。但是,后来重新改革,德育原理被包含于教育学科之内。不管德育是否自成一科,德育基本可以归类于教育学,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德育的学科性质应该是教育学范畴。不同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和专业来开设的,并且,随着改革开放和教育改革,它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越来越成熟和完善。根据教育部门的规定,思想政治教育是被明确归为法学学科门类中的一个学科专业。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是属于法学的范畴。这是思想政治与德育教育的本质区别。从学科性质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教育学和法学的本质区别。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核心概念对比

一方面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概念是我们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围绕这三个核心概念来展开的。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我们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是使他们对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在世界中的地位有科学的认识。人生观的培养是使他们对自我价值、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有正确的认识,使他们能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去影响和有意识地改变世界。而价值观的培养则是使他们对事物的价值大小、自己的价值取向有正确的认识。科学的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明辨是非、努力维护社会价值体系。

另一方面,德育的核心概念是道德。德育教育的工作围绕道德教育展开。道德是人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处的社会关系或环境的一种处事原则和方法论,道德是正确认识这些关系的结晶。一个人只有具备道德意识,才能够对自己进行约束,根据道德准则去理解自身和周围关系,成为一个具备道德修养的人。二者核心概念的区别是一种最根本的区别。这个核心概念的不同,导致二者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有所区别。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教育目标也是不相同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主要内容对比

一方面,德育教育的内容基本固定,它受到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不大。德育的主要内容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道德理想、公民道德规范、人道主义、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爱情婚姻家庭道德教育等等。德育教育内容跟人自身的发展有紧密的联系,德育主要强调对人自身的影响。比如说,道德理想教育是要让人能够通过理想追求,完善自身,不断地鞭策自己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变动性较大,它除了固定的部分,比如历史政治等,还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随着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政策方针变动而变动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受到国家经济政治的影响比较大。这是因为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工作的侧重点不同,而且社会经济,文化程度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动,因此,在不同时期,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会有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根据某一具体时期来看待,而不能够简单地总结出来。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逻辑关系对比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高于德育教育。从以上对核心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没有建立对自身以及自身所连接的各种关系的正确认识,就无法谈其对社会各种关系的认识。也就是说,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比方说,世界观没有建立在自身对世界发展规律的认知、了解的基础上是无法形成的。人生观没有建立于对人生意志的正确选择和认识也是无法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高于德育教育。并不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比德育教育来的重要,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要凌驾于德育教育才能更好地进行。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教育层面有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层面相对来说比德育教育高,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关系到一些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等,而德育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德育教育常常跟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比如一些学习态度、处事原则等等。因此,德育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德育教育的教育效果更明显,比如辅导员开个德育教育讲座,针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进行教育,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后,可以马上做出实践,只要他们对一些日常生活习惯进行改变就可以做到。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往往是一种无形的,它扎根于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要经过时间的积淀才能够体现出来。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比德育教育更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更强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教育内容的关联性更强。比如,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而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另外,没有对社会主义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地理解思想等。而德育教育的教育内容就没有这么系统化的理念,德育教育针对“德”和“育”来展开,“德”是一个独立的教育范畴,而“育”也可以是另一个独立的教育范畴。德与育并行展开,不需要明确的先后顺序,相反地,德与育往往要同时进行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五、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教育途径的类同

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都是以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为基础,从知、情、意、行等几个人类的行为出发,将教育内容贯彻到自身修养的问题中去,并体现和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原理。因此,他们二者又有很多的类同之处。

首先,他们的教育形式类同。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教育形式都包括理论教育和实践操作两大部分,理论是教育的基本途径,而实践是检验理论成果的准则。其次,组织教育的形式类同。通过日常工作开展教育是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学校中,通过教师、辅导员、系主任、班主任等角色利用各种机会,比如讲座、会议、班级建设等等形式去展开教育是实现的主要形式。最后,舆论引导作用类同。通过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实现思想道德教育和德育教育是最常见的形式。现代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上的作用是类似的,媒体的教育效果也是差不多的。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虽然有本质的区别,但是,他们的也有类同之处。

总而言之,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进行对比分析时,可以得出结论,即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们的学科性质不同,核心概念也不同,还有其他很多不同之处。但是,二者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教育与德育教育是相互依存的,二者的联系是紧密的。二者都是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而言,是提高一个人素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韦冬雪.对“道德教育”、“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之辨析[J].探索,2007(1):120

第6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范文

一、已取得的成果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有了新的研究视角,即从心理现象、心理问题以及心理规律入手,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此种研究方法既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科学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又是其“科学化”的现实需要。总的来说,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首先,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诞生十多年来,学界对其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的不懈研究。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基本范畴、内容体系、学科特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等等。”^学界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基本形成了共识。以其研究对象为例,学界看法大体一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有着特定的研究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胡凯、荣复康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人们的思想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以及依据这种心理规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0。姜相志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是这样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H郭崇岳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们心理活动规律及如何遵循人们心理活动规律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门科学。”4可以看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问题,表述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原则上大体没有分歧。那么可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基础性问题上,学界达成了普遍的共识,也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

其次,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的发起者、组织者,可以说,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者的心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育,也事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教育能否取得一定的实效。而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践行者,其教育的“好与坏’“成与败”直接体现在受教育者的身上。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都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学界关于教育者的心理研究中指出:其一,需要定位教育者在教育中的角色,提法有“政治的引路人’“精神的指导者’“心理的咨询师’“人格的示范者”等。提法虽然不同,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的提法对教育者有了不同的定位,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其二,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来论述教育者的心理品质。如智力方面的良好认知能力、敏锐观察能力、较强分析研究能力等,非智力方面的高尚的人格、顽强的意志力、良好的表达、决策及人际沟通能力等。其三,指出了改善和提高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途径,即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以及自我修养。关于受教育者的心理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个体心理研究和群体心理研究。个体心理研究集中在个体的学习心理、接受心理、个性心理以及个体差异心理研究等方面。群体心理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二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研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成果的一个方面。

再次,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引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单一,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引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种研究手段,有利于加强、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如心理学研究中的心理咨询法、心理刺激法、心理诱导法等都对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所帮助。科学的方法及手段有利于科学教育的实施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实践表明,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摈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教育方法。因为实践证明,这种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方法是有很大弊端的,同时,也会引起受教育者的抵触和逆反心理,而只有引入尊重受教育者心理及其心理规律的方法,才会取得教育的效果。而心理学的一些方法能给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这种现实的需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借鉴和引入心理学的方法是有所批判和保留的引入,缘由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特殊、独立的学科,有其特殊的教育方法。如果毫无保留地、不加批判地全盘引入心理学的方法,那么就会丧失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独立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引入心理学的方法时,需事先把握好—个度,即引入的前提与目的是‘‘为我所用’以便‘‘充实和完善自我”。

最后,关于教育环境的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时,一方面离不开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离不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学者指出,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小环境,同时包括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等社会大环境。自然环境有地理条件、气候、季节等。从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入手,了解受教育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而研究受教育者的心理环境。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关于教育环境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进步。因为教育对象的思想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有关,而研究外在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并进一步研究受教育者内在的心理环境,对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并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有很大的益处。

二、面临的难题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新兴的学科,自成立以来,其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面临一系列的困惑与难题,等待研究者进一步进行研究。

难题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学界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构建心理学体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主要以童彭庆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为代表,主张从教育对象的心理现象出发,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另一种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总纲,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影响教育活动的所有心理因素,以杨芷英、王希永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为代表。第一种是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第二种是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探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种心理因素。相比来说,第二种比第一种更值得借鉴。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建立,总的来说,还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也是为了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独立的特殊学科,不能将其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否则将使这门学科失去其特有的属性。但是,可以借鉴吸收心理学研究中有益的东西来充实、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难题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范畴的确定。这个争论主要是为了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和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多数学者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同时,另有学者认为,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概括为四大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研究。S可以看出,这种主张,从方方面面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除了研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外,还涉及教育环境、教育过程。但是,又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不应该太宽泛,而是要深入研究,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就会失去其特有的学科地位。无论哪种主张,都有其可借鉴之处,但是需要学者进一步进行研究讨论,以达成一种普遍的共识,这对于构建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大有裨益。

难题三: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者队伍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究竟这些理论成果能否称之为科学的理论,就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因为只有理论用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验证,才能得知其是否为科学的、可行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也不例外,须由实践来证明和验证。那么建立一支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者队伍是必要的,这样也有利于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实际操作。但是,遗憾的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建立时间不长,使得学科队伍建设也比较滞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体系,导致专业化从业人员比较缺乏,从而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实践中困难重重。鉴于此,在未来研究中,大力推动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者队伍刻不容缓。

三、未来的发展构想

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和现实需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构想,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第一,建立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作为一门成立不久的年轻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面临着学科体系方面不成熟、理论准备不充分、理论整合不强等问题。基于这样的现状,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未来的发展中,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并与诸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进行整合,逐步完善其理论体系,形成自己完善的理论体系是当务之急。

第二,加强实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产生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应用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其理论更多的是用以指导实践,因此免不了注重实际操作的研究。同时,加强实证研究,有助于推动理论体系科学化。一个理论能否称之为科学的理论,全仰仗于该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如果理论在实践的检验中被证明是可行的、正确的,那么理论才是可以被采纳的。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的科学化和实践的可操作化。

第7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范文

关键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概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079-01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技术(05定义)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从上面的概念可以看出,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教育技术,两者都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值得探讨的是,目前国内对这两项社会实践活动没有一个系统的概括,这就更加谈不上两者之间的理论关系了。本文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概念的研究,对教育技术学、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两大学科的知识理论进行系统建构,希望对教育技术学或思想政治教育学有一个小小的帮助。本文得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概念主要从以下3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教育技术学是以它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要求及其规律,利用技术与科学、教学系统设计与科学决策方法,通过创造、使用、管理和评价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实现教学最优化、效能(或绩效)最大化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理论与实践。

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教育技术学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地从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等有关的研究成果中寻求理论依据,并且依据各学科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于一个有机整体之中,使它们作为自身进一步发展的指导理论。同时,教育技术学在自己的实际研究领域中,一定要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出发,总结出、建构出、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并将该理论有效地应用于本专业的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和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美学、传播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管理学、人才学以及文学、艺术等学科都有联系。具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理论下一个的二级学科,它与该一级学科中的其他二级学科有着同根同源的关系,而且它们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有很多相似之处。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的理论与实践必须依靠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支撑,从中吸取、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发展本学科的内容。

依据上述,我们大体可以知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在一定意义上是属于教育学的范畴,也就是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一种教育活动。自从教育这一活动一产生,人类的思想活动、政治活动、教育活动以及技术活动就会产生,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技术。

二 从教育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来看

教育技术05定义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资源是指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教学材料、支持系统、学习环境。

通过学习教育技术学导论,我们清楚地知道,教育技术的研究是围绕学习者的学习进行的,学习是教育研究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多种,在这里笔者认为它的研究对象是:研究普遍联系、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与教育对象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发展的关系,揭示、探索如何调节社会环境对教育对象的交叉立体作用,以及教育对象在受环境影响时的能动作用。通过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笔者认为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并且通过改造人的思想规范人的个体行为。

上述关于两者的研究对象,在本质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人。对人而言,从一出生就开始接收教育,而实现教育活动的过程和资源就是教育技术,另外,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接受各种各样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技术实践活动。

三 从教育技术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来看

教育技术学从本质上说是运用了自然科学(如物理学、数学等)、社会科学(如哲学、社会学等)等学科的基本理论来促进教育教学的。它既具有自然科学属性,也具有社会科学属性。也就是说,教育技术学既不是传统的理科,也不是传统的文科,而是融合两者于一体的具有方法论的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是具有阶级性、实践性、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性质,内容的变化,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评价都真正体现了该学科的性质。其实该学科的学科性质一直都蕴藏于、表现于而且作用于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那么,不管是教育技术学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两个学科的性质都具有很强应用性、综合性以及方法论。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一项目的性很强的实践活动。换句话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实际上就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它本身就是一项社会活动、技术活动以及教育活动。

综上所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中,在理论指导下,遵循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和评价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实现教学最优化、效能(或绩效)最大化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理论与实践。它是依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运用教学系统设计,通过对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现代教育媒体等进行系统整合而形成的综合性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第8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范文

关键词:中学 思想政治教育 思路

我国的教育科学有了较大发展,但仍然落后于实践的需要。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远远不能适应现实的需求,表现为理论研究滞后,尤其是对中国国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研究较少,泛泛的理论探讨多,能为实际工作者具体操作的东西少。构建新时期中学思想政治的新体系要求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必须做出重大突破。

一、课堂教学的教育因素

由于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所决定,创设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根本上是要使受教育者形成主体意识和自觉主动的精神。其方法创新主要表现为突破以课堂坐而论道的局限,扩大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影响。当然,我们对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认识不能陷入一种误区,以为仅指那些课堂教学以外的专门组织的政治性活动,如升国旗仪式、听时事政治报告、学雷锋活动。相反地,作者认为师生教学交往是最严密的目的性计划往,学科知识的规律性、严谨性,学习氛围,都是隐性的教育因素,这就要求教育者要站在育人的高度看待课堂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二、自律精神的培养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给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原则和规范,启迪培养受教育者在道德上的认识能力和选择能力。所以教育者应注重对受教育者自律精神的培养。具体地说,就是要注重道德规范的理性阐明,促进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国外有学者提出的一种假设的与真实生活中的道德两难式困境问题讨论,旨在提供给受教育者在社会中做出选择和反省其道德观念的机会,从中学习解决道德问题的办法。传统道德选择方式是以权威的是非为是非,个人进行道德选择又更多地表现为以大众的是非为是非,所以教育者还应注重对受教育者独立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比较合理的教育方式应当是在要求受教育者遵循的基本的规则以外,多提供给受教育者探索世界,发展自我的机会,让他们经常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心理咨询的运用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咨询也被列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范畴。心理学揭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仅是掌握道德知识、训练行为的过程。更是一个注重受教育者潜能开发,元认识能力培养及其他人格因素发展的过程。心理学上所讲的意义障碍,就是说影响教育效果的内在因素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受教育者对道德要求和意义的理解受到阻碍,那么对教育目的要求、措施手段也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这时若采取压制、惩罚的手段,其收效甚微;如果采用心理咨询中的疏泄、自由联想、暗示、系统脱敏、厌恶疗法等精神分析、行为分析、认知分析方法,使教育者的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四、建立科学的测评体系

教育者还需要做出实在的努力,逐步形成实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测评、量化考核。初步建立起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和设计出考评的途径和方式。由于思想政治品德素质具有明显的变动性、主动性和隐蔽性,所以测评如何准确地反映个体品德的全面性、深刻性,比如说如何反映个体外部行为和内在意识的一致性,如何反映个体知、情、意、行的均衡发展,尤其是如何反映个体思想意识的深度等,这些都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所要努力的方向。

五、网络与CAI课件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虚拟现实将成为受教育者学习的重要环境,预示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将更多地走进网络世界。它将一改传统的讲授和灌输的教学方式,而采取科学民主的方式,通过平等对话,坦诚地讨论和无须设防的双向交流,帮助对话者自身对事物做出自主评判正确与否的抉择,自身去确立其价值取向。我们可以预见,思想政治教育网上漫游将是其教育手段的新突破,是一种高时效、泛容量、重自由、较宽松的最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含量并能和现代教育模式接轨的范式。

由于网络是信息传播的准自由世界,其负面效应也是无时不在的。鉴于此,我们需要立即着手的工作是:①建立具有鲜明立场观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网页,主动正面信息,传递正确的思想舆论,展开正面的宣传攻势。如在网上对吕香莲言论的反击,让受教育者进一步看到其分裂祖国的阴谋诡计。②建立国家级“信息海关”,加强信息网络的监控和管理,及时采取措施,清除网上信息垃圾,保证网上环境处于良好的状况。③迅速组建一支既有专业知识又能掌握网络技术的队伍,从事有关研究和实施工作,把原来的堂上教育方式逐步转向在线讨论,大是大非问题如四项基本原则则强调必要灌输外,一般问题可在网上谈天讨论,让受教育者自主分析判断,从纯灌输的强迫性的教育方式过渡到一种宽松自由又尊重主体意识的方式。④组织专家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和超文本结构的思想政治教育电子教材去充实校园网络,形成校园网络对大众宣传教育媒体的整合作用。⑤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立法和执法,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CAI课件制作至今一块空白,其设计应切合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特点,选取既具有深厚中华文化传统底蕴(如仁、义、礼、智、信),同时又具备鲜明阶级特点―无产阶级道德的素材,利用计算机的视听特点来表达教学内容。在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剪贴”手段,尽可能超越时空的束缚,不应只追求形式上的新鲜感而忽视了实质内容。这就是多媒体教育的新思路,将复杂的理论简洁地展示出来,抽象的理论内容形象地表现出来,隐含的逻辑关系生动地归纳出来。

参考文献:

[1] 周进志.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人性化原则的思考与探索[J]消费导刊, 2007,(11) .

[2] 张晓鹏,袁飞. 德育的困境和出路[J]现代中小学教育, 1995,(03) .

[3]余文武;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失误的思考[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第9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环境;区别;联系

学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根本要素。然而,随着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很多政治学者逐渐主张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根本要素更改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同时又提出了大量理论性观点。就功能、关系以及本质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情境的区别与联系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从本质看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和环境本质的联系和区别

1.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环境在一定情况下又存在深刻关联性,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有机结合体,两者相互作用与链接,所以逐渐形成一种思想政治教育中观环境。就两者性质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属于自发与自觉环境混合体,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属于自觉环境。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并非主客观环境的统一、实践主客观的统一,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则是在教育工作者优化、打磨以及改造下,被受教育者所参与、认可以及相应的教育环境。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两者具有本质上的关联性。

2.区别

就广义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和人存在关系而且对人有一定影响的精神及物质条件。就狭义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相关工作人员根据教育目标,选择、创造以及加工能够感染、鼓舞、激励人们的教育环境,这种情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求必须具备充足的条件以及场所等客观因素。而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一种是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创设的情境;另一种是教育工作者依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以对受教育者兴趣进行激发为目的,为达到良好教育效果而设置的教育情境;还有一种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所把握与规定的具体教育环境。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情境的概念可以看出,两者存在本质性区别。尽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情境均属于主客观因素的统一体,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主观因素比较明显,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客观因素则比较明显。也就是说,多数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时运行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外部条件,尽管其中存在教育工作者大量的主观选择与判断,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却不会受到教育工作者主观意识的控制。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却属于有计划、有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是一种教育工作者精心开发或者设计的教育环境,主观判断色彩非常浓。

二、从关系看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环境的联系和区别

1.就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性质范围而言,两者存在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就本质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教育工作者通过主观判断而形成的、能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环境,此为基本而初步的筛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同时也是对无法影响或者无法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与初步的过滤。也就是说,作为比较宏观的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并非纯粹性教育环境,而且也并非被教育工作人员所掌控与甄别,其客观性因素具有无法预测性,不仅包含自发环境,而且也包含自觉环境,不仅包含干扰环境,而且包含良性环境。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属于环境的一部分,而且源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范畴。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其实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领域的自觉环境,同时把自发环境的干扰因素剔除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2.就运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而言,两者存在相互渗透、相互排斥以及相互转化的关系

(1)就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所发挥的作用而言,两者存在相互排斥性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存在多重性特点,属于先进与落后环境、积极与消极环境的混合体,存在不可预测性、不可控性以及不确定性。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则属于自发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人为创设或者开发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存在自觉性、确定性以及可控性特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为有效运转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而服务的。

(2)运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情境与环境存在相互渗透与转化的关系

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情境始终在进行着能量、物质以及信息的交换,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若要对教育系统起正面作用,就一定要由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转换、锤炼与过滤,而若要对教育系统形成一种持久性渗透,则教育情境一定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的转化非自觉因素或自觉因素进行不断吸纳。在两者的信息、能量以及物质渗透超越其性质临界点时,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环境就会发生转化。

3.就思想政治教育境遇而言,两者存在相互容含与彼此重叠的关系

就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一种时空存在,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实践均为在具体场域与时空下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实践中的时空存在,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缺乏具体教育活动和实践,则其就只具抽象性。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而且还是一种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实践,就此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环境具有相互容含与彼此重叠的关系。也就是说,两者存在本质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在以下两方面具体体现出来:(1)物理组成一致性。即具体场域中,将在构成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纳入其中;(2)功能性质一致性。

三、从功能看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环境的联系和区别

1.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既具有体验与认知功能,同时还存在共同体形成功能

教育工作者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中与受教育者的情境经历经验和身心特点进行有效结合,根据教育目标和内容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教育情境开发与创设,承载着能促进人们正确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的符号、信息以及知识系统,具有更为生动、具体、明显以及深刻的体验功能,可以确保受教育者形成某种顿悟,并以此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清晰的认知倾向与情感体验。所以,就某种意义而言,思政教育共同体属于一种教育情境存在形式。开发与运用不同类型的思政教育情境,会思政教育共同体的差异性得以催生。

2.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既存在正面导向功能,同时还具有意义构建功能

对特定社会来说,不管是挖掘历史积淀情境,或是创设现时优化情境,每个情境都会存在一定的符号、信息、技能、知识、观点以及思想内涵,对一定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政治价值导向与信息表征进行传承,暗含统治阶级所制定与要求的道德价值原则与思想规范,以激发、引导并促使社会成员实施统治阶级所规定的道德行为。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在对社会成员道德意识进行隐形灌输的过程中,又在特定情境中促使教育对象通过亲身实践,在真实世界中对实际性问题以及问题情境脉络进行捕获,而后将其转变为自己所创设的问题,并对此问题进行追问、思考及解决。所以,一方面可从教育者处获取知识,另一方面又可在自身参与构建过程中获取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功能意义。

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环境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全面、深刻的理解是科学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科学化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就本质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环境一方面存在共通性,另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分析,应该从动态与非线性思维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环境的样态转换进行审视。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本质内涵以及两者的功能厘定与关系转换进行分析与探讨,其主要目的是:一方面,能从理论方面对思政教育情境与环境的研究进行深化,另一方面,可分析与探讨在实践中怎样使思政育人环境得以提升,而这也是本文对比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环境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