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医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有机化学是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使医学有机化学的教学面临不少困境,如理论课时的减少,学生人数的扩增,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等。对此,本文作者分别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法,并在实践中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有机化学论文
有机化学是一门集理论性、实践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学科。医学有机化学是医学、药学以及生命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衔接无机化学,并为后续的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药物化学、药理学和医学检验等课程提供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医学有机化学的内容虽与化学、化工、生物工程等专业的有机化学课程大致相同,但教学的侧重点、教学的方法须有所差异,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从以下4个方面谈医学有机化学教学实践中。
一、了解学生化学基础
笔者所在学校的医学专业面向全国招生,而现阶段各省或地区的高考政策不尽相同,部分新生参加了化学学科的高考,因而具有较为系统的中学化学知识结构,同时对基本的元素、物质以及化学反应有一定的认识,这类学生具备较好的学习医学有机化学的基础;另有部分考生,未参加化学学科的高考,在高中阶段学业水平测试之后便停止了化学的继续学习,这部分新生的中学化学基础薄弱,普遍存在概念模糊,对元素、官能团的认知不清以及对化学反应几乎一无所知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这部分学生学习困难,课堂参与度低,进一步导致学习兴趣和信心的丧失,最终难以顺利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任务。
针对不同生源的中学化学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我们不仅需要在合班上课时考虑班级合理编排,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照顾到基础薄弱的学生,同时满足基础较好的学生更高的学习需求。另外,我们尝试适当安排时间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单独进行中学化学的重要知识点的回顾和讲解,将有利于这部分学生跟上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进度,也有助于他们对后续课程的学习。
二、引导学生系统建立有机化学知识结构
多数有机化学教材,包括该校使用的医学有机化学教材均按照化合物类型(如烷烃、烯烃、炔烃、芳烃、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糖、氨基酸和蛋白质……)进行章节编排,虽利于学生依据化合物类型建立知识结构,但各章节内容仍稍显分散,知识点较为繁杂,学生掌握不易。为了学生能够从最基本的有机化学概念、原理出发建立完善的有机化学知识体系,我们有意识地加强了绪论部分尤其是关于有机结构和有机反应的基本理论的阐述。
比如:绪论中我们介绍有机化学反应包含两个基本的组成:反应物共价键的断裂以及产物共价键的生成。共价键的断裂方式只有两种:异裂和均裂。前者产生自由基,后者产生离子对,两者均为有机反应的活性中间体,大多数有机反应与这两种活性中间体的生成及参与有关,从而派生出有机反应的三个基本类型:自由基反应、离子型反应(亲核或亲电反应)以及协同反应。
在后续章节的讲解中,我们将具体反应归属到上述基本反应类型进行讲解。比如:讲解烯烃的化学性质时,引导学生关注碳正离子如何形成、如何稳定以及如何参与化学反应;讲解羟醛缩合时,引导学生关注碳负离子如何形成、如何稳定以及如何参与亲核反应。这样不仅让学生能够从根本上理解反应,并且能够围绕基本反应的类型及活性中间体,将内容庞杂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并逐步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
三、注重有机化学与医学的学科交叉
有机化学之所以成为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不仅因为有机分子是构成动物、植物体的基本单位,体内的物质转换及能量传递也均与有机化学反应息息相关。在医学有机化学的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引入相关的医学知识,在强化对知识点理解的同时,阐释相关的生物学或医学现象,从而提升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在讲解立体化学这一章节时,我们开篇即以“反应停”(沙利度胺)事件为例,让学生认识到确定化合物立体构型的重要性。在20世纪50~60年代,“反应停”在临床上被普遍用于抑制孕妇的妊娠反应,但随之而来的大量“海豹畸形婴儿”的出生使该药物被禁止使用。后来的研究表明,当时使用的药物“反应停”实际为一对对映体混合物,即安全的R构型及致畸的S构型的混合物。通过这一实例,学生自然意识到立体化学对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重要性,课堂专注度也显著提高。
在具体章节的讲解中,我们还尝试以常见药物分子为例来阐释相关的官能团或者分子片段,做到医学、药学知识与有机化学知识点的融合。比如:在羧酸及其衍生物的讲解中,我们以青霉素等为例向学生介绍了含特殊结构片段――“β-内酰胺”的一类抗生素,使学生对酰胺的理解得以强化。同时,我们还对青霉素的发现、发展和临床应用背景进行了介绍,从而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医学研究的兴趣。如图1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原理,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融入相关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使学生更好地从物质的角度来理解身边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化学教学能够使学生对客观事物有更为直接的认识,通过分子结构、中子等概念的学习和实验操作,使学生对物质的构成有更多的了解,使其能够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和思考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唯物主义精神,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将环境教学渗透于化学教学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环保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理念和措施.在化学教学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也相对较多,如化学元素的学习、化学反应等,都会涉及环保的话题.将环境保护理念与化学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环保的意识,使学生更为注重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的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观的内涵.结合环保教育的内容,对化学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并且完善教学方式,对于化学教学效果的提升以及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环境教育的融入,能够使学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化学问题以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使其对环境、资源等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使其更为关注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问题.
三、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初中化学具有一定的基础性,一些化学元素以及化学反应是以发现它们的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在初中化学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化学家的故事来展开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通过思想道德教育相关内容的引入,教师可以将化学家与爱国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并且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播放一些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以及与化学相关的新闻事件、视频或者著名化学家的相关视频资料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化学学科,引导学生从人生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学习和以后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从而为其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四、以初中化学教学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化学对于初中生而言是一门新鲜的课程,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作为一门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化学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使其综合能力得以提升.此外,在化学实验的操作中,教师应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范进行示范教学,使学生掌握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法,也使其认识到规范的重要作用.通过教学实验的开展,教师对学生的一些不规范行为进行及时的纠正,使其能够掌握正确的规范和标准,并且养成做实验记录和填写实验报告的良好习惯.这些都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将两者有机结合,使化学教学中贯穿更多行为规范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化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结语
通过变异维度创设学习空间,使预想的学习内容顺利转化为实践的学习内容和经验的学习内容。”这种承认并尊重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核心地位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把学生看做有独立思考和沟通能力的课堂主体,在强化知识内在关联性意识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经验方式和前知识对于目标新知识学习的潜在影响,最终引导学生建构更加客观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当前西方文化教学中往往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并没有经过对事物差异性的辨析,排除非本质因素影响,真正掌握本质特征,而是通过简单的重复强化来建立概念。”变异理论明确指出知识的建构要以学习者的经验心理结构和已掌握的信息为基础,充分体现了学习的关联性,主动性和社会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向学生介绍概念的定义,而没有呈现这个概念的正反例,学生往往只学会了死记硬背,而无法真正掌握概念的关键属性。”因此,教师能够有效列举正反例是建立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深入考察和全面掌握的基础上的。
2以学生前知识为出发点的教学安排
变异教学理论强调,“为了领会事物的本质特征,就必须注意它与其他事物有何差异。要注意到该事物在哪个方面与其他事物不同,在差异的比较过程中,逐渐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教学策略上,变异理论指出,‘分离-变异-对比’的教学操作模式正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理解事物的关键。”这种以变异、对比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明确目标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对于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结构进行细致考察,然后客观筛选和提取学生前知识中,能够有效构成目标学习内容正反例的知识信息,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关键属性的差异对比,深入理解和掌握目标教学内容的本质内涵。基于教学实践并结合对于这一科学教学理念的反思,笔者对于如何将上述操作模式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步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总结如下。
2.1分离基督教文化的关键属性
首先,基督教文化知识体系是庞大而繁杂的,有效分离出这一文化知识体系中的关键属性能够“化解知识难度,揭示知识的内在道理,使庞大数量的知识呈现出清晰而严密的内在联系结构,又能使结构复杂的知识体系清晰化,简约化。”基督教文化中的关键属性主要包括神论,人论,救赎论和末世论,而基督教对于人性的观点即是这四个基本教义的基础也是其联系纽带。“作为一种善恶两重的人性思想,基督教的人性论对西方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今天的人类生活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学习和掌握基督教的人性论是把握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精髓的一把钥匙。由此可见,在基督教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人性论这一关键属性与其它次要属性区别并分离开来,并将其作为基督教文化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2.2对关键属性进行变异
其次,对关键属性进行变异,即在学生已有的文化知识体系中寻求能够区分人性论这一关键属性的相关信息。“在变异理论看来,不经历可替换的事例就不可能掌握任何一样东西。”显然,“人性”是一个具有理解难度的抽象概念,但是对于熟悉儒家思想的中国学生而言,他们对于儒家思想中的人性论也并不陌生。“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一般认同传统的儒家伦理意识模式并加以承继。”儒家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主导价值观。“著名的美学大师李泽厚先生曾在《中国思想史论》中阐明‘由孔子创立的这一套文化思想在漫长的中国社会中,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在广大人民的观念,行为,风俗,信仰,思维方式,情感状态……之中。”而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人性论“如所周知,至少可以归结为四种:性无善恶论,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其中对中华民族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三字经》开篇即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妇孺皆知的经典。与儒家文化人性本善论相反,基督教文化人性本恶观又被称为“原罪”的观点,指的是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堕落随着生殖行为传给子孙后代,成为人类各种罪恶的根源,代代相传,绵延不绝。它与“人之初,性本善”的论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迥然不同又互为变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所熟悉的“人之初,性本善”这一观点为引子,循序渐进地引出基督教文化中“人之初,性本恶”的论点,这既能在对立观点的碰撞中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能迅速开启学生对于“人性”这一概念的记忆与思考,启发学生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去重新审视自身已有的对“人性”的理解和判断。
2.3运用变异的反例展开对比
最后,将基督教文化人性本恶观与儒家文化人性本善论,从理论基础和社会意义以及理论局限性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入的比较,以引导学生形成对于不同文化知识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并构建自身更加完善的文化知识系统。具体来说,在提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的同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索和发掘这两种论断产生的不同理论前提和基础。孟子提出的人性本善论的理论前提是人作为特殊动物群体的本质,它是从社会伦理角度出发做出的判断;而基督教人性恶的观点是以人作为上帝创造物的本质为前提,从宗教历史渊源角度得出的结论。这种承认并畏惧“原罪”的观点也促进了西方社会对于法律的推崇、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和政府权利的制衡。与此相反,儒家文化人性本善观反映了对人性和人生积极的态度,它塑造了以‘善养浩然之气’的圣人贤人为代表的理想人格也维护了人的尊严。但是性善论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它往往只是强调贤人政治和道德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社会法制体制建设的重要性。对于两种文化不同人性观进行对比是学生深化“人性”概念的理解、拓宽文化视野、完善文化知识结构体系的过程。“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系统运用变异理论的课堂在帮助学生学习上更为有效。”
3结语
一个班级几十位学生,他们来自几十个不同的家庭,生活经历不同,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也不同,但他们有一个相同点:每位学生都需要老师、同学的关心、认可。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天真活泼的小学生也是如此,尤其是所谓的后进生更是如此。我班有一位人称“大头”,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都认识他,因为他爱打架,学习成绩也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开班队会时,我抓住学生都想给新班主任留下好印象的心理,我亲切地说:“同学们,现在你们是六年级学生了,也就是毕业班了,不管以前表现如何,从今天起能做到守纪律,勤学习,关心班级,就是好学生。在老师眼里,你们个个都是很可爱很聪明的孩子,我相信在咱们的共同努力下,你们一定会不断进步。”话音未落,学生们已使劲地鼓起掌来。我趁热打铁,又说:“我们班的阿峰同学,以前大家都叫他‘大头’,这样是不讲礼貌的,不尊重同学。从现在起大家都得改口叫他阿峰。阿峰同学个子比较高,力气大,组织能力强,我们选他当劳动委员,以后劳动由他负责,全班同学一起协助他把工作和学习搞好,你们说好不好呢?”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好,好极了!”第二天,我特地检查他的作业,作业中有一道是用部首查字法,写出一些字的部首和再查几画,意想不到,他竟然连字典也不会查。当时,我立即拿来字典,耐心细致地教他查字典,教到他会自己查为止。后来,我每天都检查他的作业,发现有错的地方,及时提醒他纠正过来。他慢慢地变了,学习认真多了,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有一次,我感冒了,他跑到办公室为我倒来一杯开水,同学们都说阿峰真的变了。
二、以身作则,榜样效应
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人格的魅力是无限的,这就要求班主任从身边的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而不是用自己故意装出来的严肃来达到的,整天把脸绷起来,这不但不会在学生面前树立高大威严的形象,反而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心理重压。其实教师的威严是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展现的。学生正是从一些小小事情上来观察班主任的。比如,当我发现贴在教室墙壁上的《小学生守则》快要掉下来时,下课了,我立即拿来透明胶纸和剪刀,把《小学生守则》重新贴好,好几个学生看见了,立即围过来帮忙。又如,我在板书时,偶尔粉笔断了掉下来,我立即弯下腰去把它捡起来,在这样一个简单的、细微的动作中,学生自然意识到保持教室整洁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也包括班主任。发现课桌椅歪了,我就用双手挪一挪。其他同学看见了,赶紧看看自己的桌椅有没有对齐,马上摆好。这种榜样教育效果胜过单一说教,讲道理。
三、互助协作,积极竞争
现代社会处处都有竞争,班主任应根据实际情况,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各种各样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竞赛项目,比如,教师节之际,我在班级组织《尊敬老师》演讲比赛,比赛前,各小组忙得不亦乐乎,有的搜集资料,有的拟稿,而后请老师修改,最后各小组推荐一名选手参与班级演讲比赛,时间由班干部商讨决定,评委是全班同学及班主任,奖状以班级名誉发奖。因为比赛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里的每位学生不仅自己要努力准备,还必须密切配合协作、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发展小组意识、集体意识。平时有计划地开展毛笔字、钢笔字、绘画、听写、学雷锋小组等竞赛,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班级文明储蓄本人人参与登记,可以写自己做的好事,也可以写其他同学做的好事。学生好的作品可以张贴在光荣榜上,让全班同学观摩学习和借鉴。
四、防患在先,杜绝萌芽
有的学生自制能力较差,时不时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有超前防患控制意识,不要老是在事情发生后再补救。比如:现在好多学生都有零花钱,在学生没有进入游戏机室之前就要进行超前控制,讲讲打游戏机的危害,让学生明白游戏机打不得。又如每年天气开始转暖时,我们就要明确地告诉学生严禁到溪河洗澡、游泳,讲讲过去发生的事故,引起同学们足够的重视,使同学们从中得到教训,从而杜绝下溪河洗澡、游泳。不管是课间活动,还是任何时候的活动,都要注意安全。强调老师不在场时,不得擅自樊爬单杠、双杠。楼梯扶手、走廊栏杆也不能樊爬。对于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行为习惯,我们从开学第一天就要讲明确、讲清楚,经常讲,事事做好防患于未然的控制。
五、授权留责,层级控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选择2009级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七年制)两个班级,分为一体化医学教育模式和传统模式组,各30人。一体化模式组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20±1)岁,传统模式组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19±2)岁,两组学生均接受相同的课程学习,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二)研究方法。传统教学组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即完成理论课的教学后,按照教学规定时间安排临床测试;一体化模式组的教学方法如下:完成理论课教学后的第二天即进行标准化病人的练习,根据标准化病人的反映情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上报理论课老师,理论课老师综合意见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课教学。完成上述三个程序后,即安排临床测试。测试的病例选择: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病区患者的病史采集,要求如下:所有患者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排除外伤,肿瘤以及结核等;受教育程度均在高中以上,能够清晰表达个人主观感受,并依从性较强。自2013年1至6月,共选取符合要求的患者30例,分别接收传统教学组和一体化模式组的病史采集以及满意度评分。满意度评分表分为:非常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3分),不满(2分)和较差(1分)。分别对完成授课以及完整采集病史时间进行统计。
(三)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二、研究结果
两组在教学时间中,传统教学组的时间为90min,而一体化模式组为160min。所有学生完整采集病史的平均时间传统组和一体化组分别为(36±12)和(20±9)min,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满意度量表,传统组和一体化组分别为(2.9±0.6)和(4.4±0.9)分,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三、讨论
目前医患纠纷的发生率为98.5%,且多是由于缺乏良好沟通所致[4],而在医学院校中沟通能力学习是关键。但由于我国医学教育缺少医患沟通技巧方面的课程,一些医学院校虽然开设相关课程,但模式落后,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效果多不理想。此研究建立的一体化的医患沟通教育模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与传统模式组相比,一体化模式训练的学生完整采集病史的平均时间,从(36±12)降至(20±9)min,而患者满意度评分有(2.9±0.6)升至(4.4±0.9)分,两者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一体化教育模式在时间上,前后衔接;在内容上,引入了标准化病人反馈机制;在形式上,以小组为执行单位,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上述创新均有效增强学生的医患沟通意识,并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但为完成教学目的,一体化模式组所花费的时间,参与人员和执行环节均明显增加。这提示良好的医患沟通教育模式的运行,需要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需要医学院校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员配比和具体实施方案。
四、思考
(一)政府财政性教育投入。我国早在1993年就定下的战略发展目标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GNP总量的比重在20世纪末不低于4%,2012年财政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4%,这一步花了近二十年时间才实现。医学教育成本远远高于其他高等教育,国家在教育投入中并没有充分体现,部分医学院校不得不办成“综合院校”来维持生计,无限量扩招,无边际发展边缘学科,削弱了本应重点发展的医学临床阶段的教育。
(二)师生配比。医学院校在制度上应不断推陈出新,有效保障医学教育特别是临床阶段教育的师生配比。重视本科教育,配备一定数量的正高师资,教授、专家要真正有一定的教学量,避免“走场式”“会诊式”的授课;对于承担主要教学任务的临床教师,首先人员要充足,其次要有效促进他们的积极性,人人乐于教学,有热情才会有激情和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演示实验全部变为分组实验,使实验更具有直观性、示范性、启发性、教育性,在各类实验中更具有主导地位。通过教师演示,学生亲自动手做这些实验,体现了在做中教和在做中学,真正达到了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参与、手脑并用;也体现了依学生为主体,依教师为主导,依动手实验为主线的开放式教学模式。通过共同做这些演示实验,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要注意观察、记忆、推理、判断。这样可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规律的能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在做这些实验前,教师要讲解一些正确的操作方法,可以使学生接触正确的规范化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受到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及其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2指导学生参与化学实验全过程
提高了学生环保意识渗透了环保教育化学实验总是伴随着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生成。这些产物中许多是有毒或有害物质,散发到空气中、水中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在不影响观察效果和实验结果的前提下,改进实验的内容及仪器装置、变化实验的形式,从而尽量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更是对学生加强环境教育的好机会。如在实验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不让气体逃逸到空气中。实验中用最少的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及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在实验装置中增加尾气处理装置或及时烧掉。当前,微型化学实验作为一种新兴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正在国内迅速发展。如点滴板实验,通过学生利用点滴板做探究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实验,通过对比,使效果更明显。微型化学实验具有操作简便、反应迅速、现象明显、节约药品、污染小且安全的优点如果我们适当的将一些污染比较大的实验改成微型实验,不仅适应了化学实验改革形势的发展,也减少了化学实验引起的环境污染,达到了珍惜环境、爱惜环境、保护环境的目的。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由于内容抽象、难懂,通过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在黑板上由教师向学生讲授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很难形象准确地描述和讲解清楚。在实验教学中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3],通过视频、图像、音频、动画等,使教学直观生动、趣味增强、形式丰富、易于理解[4]。可以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前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实验课的内容、目的及操作要领,例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实验,不但过程复杂和抽象,而且所用设备、试剂、耗材投资较大,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安排适时放映视频材料,不但可以提高实验水平,而且能提高教学效果。如有关分光光度法的实验教学,教师在课前先制作多媒体幻灯片来演示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及其原理、比色方法等,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仪器的结构和使用、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过程,有利于规范学生对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多媒体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相比,既能提高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做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了实验教学质量和实验效率的提高。除多媒体被用于实验教学外,还可引入案例教学,这种方式属于研究性的学习模式,近年来被用于医学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突出教师“导”,而引导学生“学”。例如在通过电泳法分离血清脂蛋白的实验中,应向学生讲述血清脂蛋白的分类及临床上高脂蛋白血症的分型,也可以进一步深入到临床常用的血脂检测指标及各指标的正常参考值,使学生深入了解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和冠心病等临床典型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同时也可以结合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模式,针对实验内容及相关理解知识,以临床上常出现的疾病或其发病机制作为问题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将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形成以患者问题为基础、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实验内容,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5],同时也是对学生思路的扩展、能力的培养。
2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在内容设置上有两个主要特点:①保证基本技能的培养,同时体现前沿性;②注重实验的综合性、连贯性、探索性和科学性。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从内容上看有些单薄,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将经典实验方法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从验证性实验向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发展,开设一些提高型、探索型和设计型实验[6]。例如应用考马斯亮蓝法结合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浓度的实验,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查阅资料,了解蛋白质浓度的测定方法有哪些,实验中有不同的标准蛋白试剂,学生自己设计及配制标准蛋白的浓度及待测血清蛋白的浓度,并比较哪种标准蛋白与考马斯亮蓝的结合力最强。然后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所需药品、仪器,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整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以及撰写实验报告等。上述过程以组为单位由学生独立完成,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医学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使已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应用,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师生互动,正确指导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助的教学气氛,必须及时双向协助与交流,包括教师从学生那里了解“教”的信息和学生从教师那里了解“学”的信息。即涉及两方面:①实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交流以及实验过程中的互助协作;②师生情感的相互交流与协调。教师与学生经双向交流后,可以了解学生对实验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进而采取准确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则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学目标,掌握教学内容,夯实理论知识,学习实验技术技能。协作与交流是教学反馈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活跃和优化了教学气氛。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源于对学科的探索,有了探索才可能形成一些自己的独特见解、思路或设想,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大胆地探索[7]。例如笔者改变了过去实验开始之前,从实验目的到实验结果逐一讲解的做法,而是将要讲的内容融入问题之中,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得到解答,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索。在实验进行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操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对于实验出现的问题,一般不采取有问必答的方式,而是采用提示和置疑的方法,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然后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同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开设了创新型实验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生在实验设计过程中,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拟定实验方案及具体操作方法、记录实验过程和整理数据、分析讨论实验结果、最终撰写实验报告等,使学生受到了科研训练,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实践证明,学生对于综合性强、动手多、趣味性强的实验更感兴趣,可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完善实验考核体系
几个月前,我经常看到有许多人踩着轮滑鞋,在广场上像小鸟一样飞快地滑着,心里羡慕极了.就死缠滥打,让妈妈也给我买一双,妈妈拗不过我,只好陪我到文化广场附近的“奥得赛”轮滑专卖店买了一双崭新的轮滑鞋。
教练给我送上轮滑鞋,又给我“全副武装”:戴上护肘、护手、护膝和头盔。我看到他们滑得挺轻松的,就以为站起来没多大困难,于是我大胆地站了起来,没想到,一不留神,只听见“砰”的一声——我摔个“狗啃泥”,教练说:“让你别站,你还站,尝到苦头了吧!”这时,我心里追悔莫及。教练和妈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我搀扶到了文化广场上。教练先教我“站”,她让我两脚成“八”字形,差不多是直角,两腿稍稍蹲下,两手前伸成直角,保持平衡。她看我能站稳了,就教我“走”,她说:“走的时候,保持站的姿势不变,然后,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再把另一只脚放到这只脚前面……”她又给我示范了一下。我也认认真真地学了起来……“哎哟!”原来我又摔了一跤,这次,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就不起来了,妈妈来拉我,我懊恼地说:“学轮滑总摔,反正学不会,还不如不学呢!”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万事开头难,人家不是滑地好好的吗?如果所有人都像你这样。那会怎么样呢?不要灰心啊!”我听了,点点头,又仔仔细细地学了起来……学啊,学啊,终于学会了。虽然我没少摔,腿上、手上,青一块紫一块的,还满头大汗,但我仍然很高兴,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现在我已经在学花样了。一回想起第一次摔倒的情景,就忍不住暗暗笑出声来,我想:“功夫不负有心人啊!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医学的目的是打破基础、临床、预防和药学等领域之间的壁垒,使它们相互沟通、密切联系,避免单一领域研究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缩短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进程。目前,转化医学的研究主要关注:肿瘤(如乳腺癌、肺癌、大肠癌、前列腺癌及卵巢癌等)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分型和个体化治疗研究;生物标志物的鉴定与应用㈤;干细胞转化研究;动物模型开发研究;药物研发(主要分子靶向药物研究和生物大分子药物研究),从而将基础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尽快转化为临床问题的解决方法,将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成果快速应用到临床上门“。
2转化医学与医学各学科关系
2.1转化医学与基础医学近年来,尽管人类在解决健康问题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科研领域,常常出现投入大于产出,基础研究与临床之间脱节等问题的不对应性,而且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我们需要生命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和医学领域专家的通力合作与交叉研究,破解紧迫性的难题:如何将大量的数据转化为解决医疗问题的有用信息?比如,世界各国正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开展的基因与疾病的关联性分析,寻找与疾病相关的易感基因和医学研究模式,从“组学”到系统生物学研究的转变等方法,在肝癌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在肝癌的发生与发展相关的分子机制方面。正因为有这些方法的转变才使得我们能系统解决医学问题,做到基础研究的大量有用数据能实际应用于临床诊断与治疗。
2.2转化医学与预防医学转化医学以推动医疗改革、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战略目标,主要方法就是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及相关的现代科学技术凝聚到4P”医学中n。转化医学就目标而言,就是预防医学,它是健康促进的引擎。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患者在患病初期未加以重视,大多要进展到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时才会到医院就医,从而导致病情延误。因此,医生只注重治病是不够的,人类健康问题的解决根本应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申卫生事业模式转换,要从疾病的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深入贯彻三级预防模式。最终通过精确的诊断与治疗,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减少疾病所造成的各种损害,降低医疗的综合成本,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在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面前,老龄化将带来诸多疾病,肿瘤、糖尿病、神经精神性疾病等慢性疾病,加上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危害,使我们要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
2.3转化医学与临床医学转化医学最终将产生2种结果:分子医学和个体化医学。基于分子分型的个体化治疗,其发病机制复杂、疾病异质性很大,例如各种多病因慢性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等),不能仅采用单一的某种方法来进行疾病诊治。一种尺度或者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人的医疗时代已经不复存在。要实施个体化的治疗必须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等一些基本特征、基础医学的分子生物学特征,选择合理治疗方法和药物,最终使患者在最佳的经济条件下产生最小的毒副作用和最高的效益。研究发现,同一种疾病在机体不同遗传、营养、免疫状态下,对同一种治疗方法或同一种药物的疗效和预后存在较大差异n。因此,临床可利用基因分型、生化指标等生物标志物预测和评估患者药物敏感性及预后,以便合理选择药物和剂量,提高疗效,改善预后。通过临床与基础的关联性分析,找出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并阐明疾病的机制,最终以循证医学的原则实施医疗工作,为疾病治疗反应和预后评估。
2.4转化医学与药学在人类生活质量提高和寿命延长以后,医学重大问题的解决将通过基础研究和药物研发及医学实践三者的紧密结合。药物研究是转化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新药研发的源动力n。在药物的研发过程中,转化医学的典型含义是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成真正治疗患者的手段,主要通过明确药物靶点n,实现个体化治疗的真正目标。其有3个共同的特征n:①以“组学”为代表的系统生物学为研究手段;②以“多学科交叉”为指导思想的研究策略;③以“服务临床”为目的的研究方向。
3转化医学研究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