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受到普遍关注,始于去年国务院《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随后又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中,说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开始了大发展的进程。未来五到十年,国家将致力于建设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规模集成电路、新一代显示技术、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发展阶段,正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代表了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对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重要的战略作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极大地推动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需要充分运用政府、市场、企业的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产业趋势与机遇
信息技术产业仍然是发达国家的战略制高点。随着核心技术重大突破的即将来临,信息技术的集成化、融合化成为产业发展新途径。目前,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呈现出创新引领、融合发展的特征。表现为技术升级换代速度快、产业组织形态及商业模式创新频繁、新兴增长点多且拉动性大;资源整合步伐持续加快,促使旧有垄断格局瓦解,带动新兴格局逐步形成;全球同步进入一个领域更为宽广,增长更为迅速,竞争更为激烈的新战略发展阶段。
基于软件、内容和终端的产业链整合,成为推动产业增长的新引擎。苹果公司构建了“终端+渠道+内容”的运作模式,在移动智能终端市场强势崛起。这一模式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模仿,为众多新兴企业提供了规避低端竞争、开拓高附加值市场的新思路。
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为核心派生而出的大批新兴应用快速兴起,在满足消费者日新月异需求的同时,将进一步刺激各类新需求的出现,催生出大量的商业模式创新。
与此同时,绿色IT成为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在北美地区,能源消耗的10%都用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产业的巨大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各国高度重视,节能环保和绿色IT的理念无疑会进行到底。低能耗芯片必将带领信息技术整个产业链向着节能的方向迈进,诸如节能主板、节能电池、节能机箱、节能显示器等产品将会成为市场主流。
力争实现新跨越
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制定信息技术产业专项发展规划。应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各细分领域的创新性发展要立足现实,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光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要率先发展,三网融合、无线城市要加速推进,有些技术不成熟、应用需求不足的前沿领域更要做好顶层设计,明确短中长期的发展目标,积极研究和推进技术标准的统一和产业化应用。比如物联网、云计算,目前有四方面工作需要做:一是培育物联网、云计算高端应用;二是打造关键核心技术;三是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四是打造物联网、云计算产业链。
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做大做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软件等核心基础产业。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应用需求,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工程的实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特别是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器、基础软件、应用软件、计算机存储芯片、数字音视频处理芯片、移动通信专用芯片、信息安全芯片、嵌入式终端用SOC芯片、汽车电子专用芯片、数字化仪表专用芯片、RFID芯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芯片、物联网感知与信息识别芯片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做大做强我国信息技术基础产业。
大力发展应用信息技术。着力开发涉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撑“两化融合”的信息技术,重点发展汽车电子、医疗电子、机床电子、工业控制、传感器等拉动作用强的应用信息技术,尽快发展物联网应用。
推动绿色IT产业的发展。绿色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要推动IT产业向节能、高效、低碳转型,涵盖从技术的研发、智能化应用到产品的绿色制造和信息服务的升级转型整个产业链,特别是充分利用云计算的共建共享、统筹规划优势,构建绿色IT平台,实现IT资源的节约和利用最大化。
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应用。加大对网络黑客攻防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数字签名与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信息安全相关研究成果的市场转化,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硬件产品。
加强标准的制定。对于市场规模大的领域,比如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广电网,应在行业标准占有一席之地,对于与世界同步发展的领域,比如物联网、云计算,应尽早参与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此外,还应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注重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等等。
政策要有针对性
需要强调的是,应根据不同的新兴信息技术领域,制定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新一代信息技术涵盖技术多、应用范围广,技术和产业成熟度参差不齐,国家的产业扶持政策要具有针对性。
对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核心技术、关键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等要加大支持力度,并出台细化的有关财税、投融资、研究开发、进出口、人才、知识产权、市场、用地等政策措施,吸引企业、资本和人才向这一行业流动,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
对已有一定发展基础的软件、集成电路、显示器、三网产业,要顺应产业发展形势,加大优惠力度,包括加强对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的支持。
找准切入点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了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的目标,并制定了产业发展路线图,提出了各领域发展的标志性目标。
《规划》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到2020年,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规划》的对于正努力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实现区内经济提速发展的滨海新区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机遇。首届“战略性新兴产业(滨海)国际论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召开的。
本次论坛分为“高层及趋势论坛”和“创新先锋论坛”两部分,主要就如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研讨主题包括:国内相关行业如何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利用标准、专利等知识产权策略来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新时空服务体系及其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影响,智能交通如何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咨询中心主任曹冲结合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系统的发展,谈了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看法。
曹冲表示:“卫星导航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要素之一。实现卫星导航应用的快速发展,不仅要依靠先进技术和产品,还需要完善的服务以及整个产业的转变。有人认为,卫星导航服务将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标配功能。卫星导航如果能与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相关产业联系在一起,那么这对于促进卫星导航产业做大做强,并且实现跨越式发展将十分有利。”
在本次论坛上,泰斗微电子有限公司展示了其全系列北斗2/GPS芯片和模组,包括北斗车载应用小组定义的全部四个模组,其中体积最小、功耗最低的模组产品TD3020C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成都天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则展示了全球首款基于北斗卫星授时的指针式授时手表。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作为论坛的主办方,天津滨海新区希望将此论坛打造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内能整合各种创新资源的平台。今后各届的论坛将围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逐一研讨,并将培育一个国际化的全新的展览和研讨平台。
滨海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定的优势,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截至2011年底,已有累计超过500亿美元的资本投入到滨海新区,摩托罗拉、三星电子、空中客车等125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了270个项目。滨海新区已经成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一片沃土。
[关键词]教育公平;质性公平;和谐社会;新一代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11—0022—05
一 高速发展的中国呼唤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当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更高层次发展,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就一个国家而言,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与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水平和人民受教育程度直接相关的,当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后,精神和价值追求也将随之提高。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我国正在实现由“效率优先”向“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社会转型,在此基础上人们对教育公平必然有更高追求。
教育公平是最重要的社会公平。我国是人口大国,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发展极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尽管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上学难、上大学难的问题,但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群众希望获得更加平等的和高质量的教育,不仅能‘有学上’,而且能‘上好学’,盼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并且,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突飞猛进,教师总量剧增,优秀师资占总师资的比重大大下降,使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显而易见,我国教育的发展现状与人们对教育公平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形成巨大差距,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已刻不容缓。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将教育公平作为2012年教育取得的五大成绩之一,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二 我国教育公平现状分析
在我国,教育公平的概念最早由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谈松华教授于1994年提出,而成为广为关注的社会议题,是在同志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理念之后,在此之前的社会主导观念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并非不存在教育公平问题,而是政策重心更偏向于经济发展。2007年,教育公平首次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我国提出教育公平的概念较晚,然而推进教育公平的脚步从未停止,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在教育公平方面的政策频出,比如: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义务教育是教育公平的基础。义务教育的本质,是为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条公平的起跑线。我国城乡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使几千年来“有教无类”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公共财政保障体系,为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建立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目前每年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近8000万人次,资助金额980亿元),在中西部地区启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路费资助项目等等。
缩小区域差距方面,国家对中西部采取特殊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如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等;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如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提升中西部高考录取率,组团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扎实推进教育援疆、工作,扩大内地高中班、中职班招生规模等。
缩小城乡差距方面,国家坚持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仅2011、2012年两年中央财政投入350多亿元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实施招聘30万名毕业生、80%留在当地从教的特岗计划,执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每年近万名毕业生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
缩小校际差距方面,国家采取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合理流动、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办法,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2年开始,教育部启动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的评估认定工作。
我国教育公平进展迅速,所取得的成绩和巨大进步举世瞩目,但是教育公平的现状仍不能令所有人满意。党的十新闻中心举行的网络访谈中,教育公平作为专门议题之一,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实现教育公平必须要有新思路,寻求新突破。
目前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途径与发达国家相类似,主要采用物质配置和师资调配的办法,存在重硬轻软、重传统资源轻数字资源和手段的问题。寻找实现教育公平的更好更快的新路径,是本文探讨的主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7年在《教育公平与公共政策:十六国比较结果》文件中,将教育公平划分为入学公平、资源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维度。入学公平可以纳入量性公平范畴,而资源公平和结果公平则可以纳入质性公平范畴。教育量性公平只是教育公平的初级公平、表层公平;教育质性公平才是教育公平的高级公平、深层公平。量性公平实现之后,人们必然追求质性公平。然而,我国教育在量性公平实现之后,却遭遇到新的质性不公平:花同等时间、同等精力、同等经济成本,虽所获学位层次相同,但所获教育内容或教育质量之层次却大不相同。质性不公平,在相当程度上,引发与助长高等教育学历歧视或学校歧视以及中小学的择校风等社会问题。
办学条件的保障有硬资源和软资源两个方面。实现教育公平的硬资源往往通过政府资助和经济手段进行强制性配置,而软资源通常只能靠自生与积累,政府调控下的种种对口支援只能促进这个过程,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教育质量的保障与提升,硬件资源很重要,但是教师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理念等软资源更重要。70多年前的西南联大,在抗战的硝烟中长途跋涉,流离失所,师生破衣蔽体,糙米果腹,以茅屋为校舍,以破庙为教室,躲警报,避轰炸,钻山洞……从1937年长沙建校至1946年以三校复原,在校学生不超过8000人,毕业生3800人,却培养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8位中科院院士、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批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和政治家。由此可见教学质量并非决定于硬件条件,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师资与理念。
如何让更多的人接受大师思想和理念的教育,是未来更高层次教育公平之必须,而有效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使我国教育公平迅速跃上新台阶。
三 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
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云计算等技术,其产业链之长,产业规模之大,远远超过以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第一代、第二代信息技术。专家预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几十倍于网络产业。深圳市规划,到2015年该市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规模为1.1万亿元,而我国“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5.8万亿元,由此可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之巨大。
如此规模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必然对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都与信息传播有关,因而教育受之影响将更为广泛和深刻,在对学习的支撑上产生质的变革。韩国规划,到2015年取消传统的纸质书,这是基于对时展趋势的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普及后的数字化环境,能够真正满足人们数字化学习的需要。
探讨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必须建立在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特点把握的基础之上:
物联网将计算机间的互联拓展到世界万物,使网络传播模式又来了一次革命性的颠覆,在信息的“人一人”、“人一机一人”传播模式之外,又诞生了“人一物”、“物一物”、“物一人一物”等传播模式,这将大大拓展人们的课堂视野,将学习场所与遥远的真实事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下一代通讯技术是以软交换为核心,将打破现有的通信网针对不同业务而建设多个网络的模式,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视频和多媒体业务的基于分组技术的综合开放的网络架构,能够给数字化学习者提供更方便(随时、随地、以任何方式)、更快速、价格更低廉的通信服务。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大网络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通过技术改造使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将打破广电在内容输送、电信在宽带运营领域各自的垄断,进而大大降低信息传输成本,使泛在学习成为可能。
新型平板显示技术将向人们呈现更宽阔的、更清晰的视觉画面,真正匹配人类的视觉分辨率的极限。最新的平板显示器像元之间的距离已小到0.1毫米,在正常读书和观看距离上的视角已小至1’(六十分之一度),即1.0视力的人在观看平板电脑显示画面时肉眼无法看出像素点的存在,已不会感受到画面由像素构成,平板显示器上的屏幕文字、图片,与纸质印刷品上的图文在清晰度上已无区别,数字化学习的视觉之累,有可能得到改善。
云计算的教育应用具有多样特点:一是资源配置动态化,能根据用户的需求动态划分或释放不同的物理和虚拟资源,当增加一个需求时,可通过增加可用的资源进行匹配,实现资源的快速弹性提供;如果用户不再使用这部分资源时,可释放这些资源。该特点实现了IT资源利用的可扩展性。二是需求服务自助化。能为客户提供自助化的资源服务,用户无需同提供商交互就可自动得到自助的计算资源能力。同时,能为用户提供一定的应用服务目录,用户可采用自助方式选择满足自身需求的服务项目和内容。三是网络访问便捷化,用户可借助不同的终端设备,通过标准的应用实现对网络访问的可用能力,使对网络的访问无处不在。四是服务可计量化。能针对用户不同的服务类型,通过计量的方法自动控制和优化资源配置。即资源的使用可被监测和控制,是一种即付即用的服务模式。五是资源的虚拟化。借助于虚拟化技术,将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计算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基础设施资源的共享。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在云计算环境下,学习资源是开放的结构,用户可以参与内容编辑,赋予了学习资源持续进化的能力,从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云服务,保证了学习资源的及时性、适用性,更加适合泛在学习、终身学习的需要。
增强现实是在虚拟现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提供的信息增加用户对现实世界感知的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场景或系统提示信息叠加到真实场景中,使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到同一个画面或空间同时存在,呈现给使用者一个感官效果真实的新环境。增强现实技术为学习者提供情境性的学习体验,在教育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发展潜能,将对教学、学习和创造性表达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
四 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更高层次教育公平的路径设计
1 建设以名师高清教学视频为核心的教学资源,促进教育模式的改变
西南联合大学的成功说明办学理念和名家大师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名师资源是教育中最宝贵、最稀有的资源。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阶段,几乎所有本科高校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名师,名师的高深学问、深邃思想与人格魅力润物细无声的感化、影响了一代代人,为年轻学子树立了风范,造就了一代代英才,然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名师的成长周期漫长。随着高校数量的增加与招生规模的扩大,原本就稀缺的名师资源在高校教师队伍中的比例被极度稀释。在上大学难这一长期困惑中国人的教育公平问题基本解决的同时,又带来了不能接受名师等优质教育的新的教育不公平。
2020年我国要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不仅要有丰富的学习信息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优质的、可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信息资源,而名师的教学视频资源能促进学习型社会的高起点高层次发展。名师的教学视频能够让广大教师通过揣摩其授课风格、授课内容、学术精神等特质,尽快成长为名师:能够让全国的学生通过名师的视频学知识、学认知、学思维、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学会创新学习、创新研究的方式方法。
向名家学习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央视“百家讲坛”曾经的高收视率,国外哈佛、麻省等这些大学网络公开课在我国兴起一股“淘课热”,是最好的写照。我国精品视频公开课学问高深的名师并不多,更加注重形象佳、气质好、口齿伶俐的“播音员”,其点击率反而不如预期的高。
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使用名师高清视频进行教学创造了条件。一是高清摄影、编辑、传播设备的价格都已平民化,相应的技术已经普及;二是随着我国2012年正式启动的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宽带网络将通到所有学校,并己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网络带宽允许高清视频的流畅播放,利用分布式存储,可有效地解决视频传输的问题;三是计算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甚至手机的高清显示和高保真的声音还原,让人们能够仿佛面对面学习全面了解教学信息和领略名师的风采,高清投影、高清电视同样可将名师“请入”普通教室“授课”,让同学以班级为单位甚至更大规模地在老师组织下听名师的课。随着基于名师教学视频的增多、完善,这种量变可产生质变——学习者接受系统知识的学习或者说学习知识的传播与获取,可以采用视听名师视频的办法,班级学习形式转化为师生共聚一堂的讨论、设计、研究、创造,是基于头脑风暴的思维碰撞和创新,是基于仂、作的探究式的设计与创造,到那时就对传统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颠覆,工业革命产物的“班级授课制”就变成了“班级研创制”,教室就成了“研创室”。
这里探讨的名师高清视频与电大教学有本质区别:一是由名师讲授,视频建设有团队支持,所讲授的内容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经过精心设计研究;二是内容专题化、微型化,脱离传统授课固定时长的要求,以学生认识能高度维持的时长为上限,每段视频一般在20分钟之内,便于学习者反复观看关键内容、重点内容、难点内容,更有助于因材施教的实施;三是视频放在云服务器上可随时观看,随时下载(改变精品视频公开课不给下载的做法,应该将其作为公共产品由政府出资运营,公共产品以效益最大化作为追求);四是与名师视频相结合,提供网络互动、答疑交互辅导平台。利用该办法,还可以加速名师培养的进程。
2 建立以物联网、增强现实为基础的虚实结合型资源
现代社会变化迅速,教学必须反映这种变化,教学内容要时代化、形象化、现实化,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认识世界、感受时代、适应社会,从而更好地引领社会发展。
我国地域差异大,社会发展不平衡,如果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充分感知外部世界的先进技术、先进方法、先进文化等,与名师视频互为补充,则可能实现用最先进手段支持的高层次公平。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物联网、增强现实、新一代网络和平板显示技术综合应用,可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例如:
在全国先进地区的一些典型区域(譬如生产车间、街区、养殖场、植物大棚),安装物联感应装置和摄像头,并与全国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连接,学习者可以从该平台上调看实物、实景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实际过程,这将真正使教学与先进的社会发展密切结合,让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滞后地区的学习者能够与先进地区的学习者有类似的视野、阅历,很显然这将是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
当然要将此变为现实,必须转变观念,重点在两方面,一是人才培养的公共产品性,以及培养的优秀人才将会促进社会发展。对具体人的培养,不仅是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的事,企业、全社会和每个公民要有大局意识、国家意识,协同支持办学和人才培养意识,不能仅从个人以及小团体的利益出发。二是树立新的开放办学观,学习不能局限于书本、课堂和老师,学校、学习者在设计课程、规划学习时要将通过网络学习、向社会学习作为重要方面,充分发挥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巨大作用,向社会学习并不单纯意味着学习者到社会现场,新一代信息技术已为我们提供了人不到现场视觉到现场的技术可能,教育与学习必须充分利用新技术给人类带来的这一可能。
科学系统的设计在于需求导向、统筹布局、公益建设、预约开放。需求导向是各级各类学校提出远程观察教学的具体需求,层层统计上报后,国家层面上分析、选择,价值大、共性程度高的加以规划,制订周密计划及财政预算,由中央政府买单后分层分级地建设,建设后按学习者所在学校的预约进行开通。预约开放是为了传输质量、观看效果以及保护相关人员的隐私的需要。
3 建构中国教学和学术数字信息资源大门户云平台
信息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是现代社会生产资料的基本要素。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信息资源分为若干种类,比如按用途分,可分为新闻信息资源、生活信息资源、娱乐信息资源、商业信息资源、教学信息资源以及学术信息资源。教学信息资源和学术信息资源是教育界特别关注并加以利用的资源,对人的发展最为重要,而目前该类资源最为薄弱,原因在于其他几类信息资源与人的吃住行密切相关,任何人都可以获取,理解起来几乎毫不费力,因而访问量大,吸引大量资金投入建设。教学、学术资源则不同,它更多地属于小众式传播资源,需要受众下功夫才能学习、掌握,对建设者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因而网络信息资源的现状是信息资源量很大,但教学、学术资源相对较少,而且零散分布,学习者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许多资源是纸质资源的数字翻版,离多媒体化的要求相距甚远。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倡导数字化学习以及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学习已有多年,然后数字资源的建设远未能够有效满足这些学习的需要,正因为如此,青少年上网更多的是游戏、聊天、浏览新闻。教师、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对此进行深刻反思,探讨如何创造让学生可以有效利用网络进行协作性学习、探索性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环境和资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提供了建构面向所有学习者的优质资源大门户来支持这些学习的条件,我国已具备了让所有人在同一个平台上共享优质资源的可能性。
人们网上学习和学术研究查找资源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通过自己知道的网站,一是利用搜索引擎通过关键词搜索。两种方法都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前者的局限在于网站数量太多,新网站不断涌现,无法浏览全部网站以获取相关资源;后者局限性在于搜索得到的资源鱼龙混杂,要在海量搜索结果中找到自己所需通常要花费大量时间甄别。建构深度聚合优质教学和学术信息资源的大门户云平台,就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建设大门户必须把握“分类”、“公建”、“优质”、“系统”、“多媒体化”五大关键。
(1)分类。信息资源门户应提供多种信息资源分类方式和检索方式,使学习者可以快捷、方便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提高检索的效率。例如按学科、专业、方向等方式对信息资源设置分类,按层次、文理、功能等设置检索等。
(2)公建。公建是指将信息资源作为公共物品,由政府出资并组织建设,建设的信息资源供人们广为享用。
公共物品理论表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征。一旦某种物品或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则没有使用这种物品或服务的人,不能被排除在使用这种物品或服务的效用之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效用是强加的;具有非排他性的物品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额外的消费者提供的边际成本为零,每个人最有效率的消费单位是无穷大。
公共物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从公共物品与市场的关系来分,公共物品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即当一种公共物品的消费者群体,从部分成员一直扩大到全体社会成员的过程中,其边际成本始终为零,那么这种物品就是纯公共物品,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
教学信息资源及通常意义上的学术信息资源,具有典型的纯公共物品属性,因此由政府出资建设是理所当然的,政府应该承担这种责任。而且,教学及学术信息资源在国家建设中具有战略性、基础性的地位,理应由政府投资建设,由“自建”、“共建”走向“公建”是彰显信息化优势的必然要求。
政府出资建设教学和学术信息资源,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可充分彰显大国优势,而且,无论是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还是从扩大世界影响的角度考虑,政府都应该切实承担该责任。
(3)优质。这里的优质是指当前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质量,要像张尧学院士所说的那样,用拍电影大片的方式来制作网络教育资源。
公建信息资源的最大特点是:可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更为优秀的人建设资源,从而确保建设质量:可供更大范围的人群分享优质信息资源,具有更高的建设与应用实效,将会缩小信息资源使用上的差距。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科信息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利用率低、优质和原始资源少、寻找合适资源困难的问题,将使学科信息资源由小范围的共享,上升为广泛的无限的共享。
(4)系统及多媒体化。系统是指以系统观来科学设计与建构门户,使之内容可以满足使用者的绝大部分需求成为教学和学术研究浏览、查找信息以及进行数字化的学术讨论、交流的统一平台。
多媒体化是指内容是为学科门户特别打造,不是纸质文本的简单数字化,而是具体的内容以恰当的媒体加以表现,使之符合数字化学习的需要。
五 结语
教育公平的实现方式有开放式与封闭式之分,封闭式方式是仅仅着眼于物质手段,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传统依赖,开放式方式既着眼于物质手段又着眼于信息手段,是信息时代的新的路径。从教育公平的实现效果来看,有拉平式与共同提高式之分,前者主要是利用财政手段和师资调配手段使之向薄弱地区和学校倾斜,以补齐木桶效应中的短板,后者是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开辟新领地,创新搭建新信息平台,使不同区域的人共同受益向更高目标迈进,在新的更高目标上达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公平。信息时代已给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条件,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因势利导地、创造性地加以利用。
参考文献
[1]谈松华,王建.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J].人民教育,2011(1 8):2-6
[2]谈松华.论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公平问题[J].教育研究,1994,(6):14-18
[3].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OL]
[4][5][6][7]李曜明.教育部长袁贵仁等四位代表与网友共话教育公平[N].中国教育报,2012-11-14.
[8]刘中.优质课程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是促进高等教育公 平之良方[J]现代大学教育,2012,(5):8-13
[9]不朽的教育史上奇迹:西南联大[OL]
[10]2015年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将达1.1万亿元[OL]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OL].
[12]下一代通信网络[OL].
[13]云计算[OL].
[14]杨现民,余胜泉.生态学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设计[J].教育研究,2013,(3):103-110
[15]王萍.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移动学习研究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13,(5):5-9
[16]陈琳,王矗,陈耀华.终身学习信息资源建设的战略意义与模式创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4):41—46
[17]陈琳,王矗等.创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公建众享模式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2,(1):72-76.
[18]吴英。公共物品理论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研究[J].学理论,2011,(23):75-76
关键词: 新一代信息技术 高职院校 软件技术专业 差异化培养模式
随着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信息技术越来越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温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十二五规划”也提出:“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1]可见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国家未来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带来巨大的需求市场,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根据国际经验,合理的软件人才市场应该是软件蓝领、软件工程师、软件架构师与分析师并存的金字塔形状,人才基数由大到小形成梯次,其比例结构应为7∶4∶1[2]。高职院校作为软件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特别是“软件蓝领”主要培养基地,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需要认真思考、探索高职院校在经济发展与转型中软件人才培养的角色定位,创新、改革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以确保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
本文针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养手段、课程开发、校企合作等方面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形成一个有别于本科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适应于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特点和技术潮流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
1.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现状
各高职院校对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做了许多探索与改革,不断适应软件行业需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具体实施来看,依旧存在不适合经济发展形势和技术发展要求、培养模式僵化等问题,具体如下。
1.1培养目标不明确,形成两个极端。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当前出现两个极端。现有大部分高职学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宽泛,培养目标和本科院校雷同,但又受制于培养时间,所培养人才只是本科学生的“浅薄版”。另一种培养目标则与培训机构的短训班类似。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出现软件外包、WEB方向、JAVA方向、.NET方向等,但培养方向频繁变动,对政策倾向、产业发展、技术升级不了解,使得人才培养缺乏科学分析、特色体现,所培养人才像“培训班学员”。
1.2专业方向开设陈旧,人才培养不能适应新经济形势和新技术的发展。
现在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风起云涌,然而经过调研分析,发现许多学校的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一致,专业方向多年无根本变化与差异,开设诸如java方向、dot net方向等,专业方向的设置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基本的编程与软件开发能力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涌现在专业方向设置上毫无体现,导致各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及时跟上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就业中IT基础技术岗位人才供大于求,IT新技术人才供不应求。
1.3专业课程体系混乱,课程开设与安排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现有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只是简单地照搬本科学校,甚至课程的深度、学时与本科院校一样。课程体系长期无变化,依旧按照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课程安排教学。部分学校为了校企合作,片面听从企业人员建议,未经过科学论证少开、增开、乱开课程,对课程名称、学时、课程标准随意变更、调整,使得课程体系混乱。同时为了强调工学结合,未经过系统设计便实施,使得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效果差[3]。然而,生源质量及仅仅两年半的学习时间都要求高职院校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高职类IT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1.4校企合作内容空乏,效果差。
很多学校盲目实施校企合作,想方设法联系软件企业开展所谓的人才培养合作,实际就是企业帮学校培训、推销学生,向学校推销产品,真正与企业深度合作不多。这使得一部分软件企业利用学校急需校企合作的心理,使学校变相地成为企业赢利的市场,致使校企合作变味[4]。同时部分专业课程为了实现工学结合,满足兼职教师指标,盲目聘用教学基本功较差的企业人员上课,教学效果不好,引起学生反感。
1.5就业质量差,缺乏可持续性。
现在大型软件企业引进的人员很少,一般都是几个,最多十几个,因此学生进入中小型软件开发企业居多。这些中小软件企业发展不稳定,导致学生就业也不稳定,致社会效应不好。学校的软件人才培养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只靠中介培训公司转包就业,忽略长期与可持续发展,社会效应不好。
2.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职差异化软件人才培养探索
在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如何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软件技术开发人才,特别是与名牌大学的本科学生相比,如何使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在IT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笔者进行如下探索。
2.1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明确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差异化培养目标。
现在大部分高职学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宽泛,培养目标和本科院校雷同,又受制于培养时间,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差异化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可较好地解决高职学生难以在三年之内掌握现有各种IT技术的问题,使高职学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某些领域的竞争力超过本科同类学生,可使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所培养人才在就业市场成功突围。
2.2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开设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软件技术专业方向。
高职学生普遍具有喜好猎奇、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强过逻辑思维的特点。软件技术专业所开设的专业方向应该是门槛较低,对技能深度掌握的要求弹性大、社会需求量多,这样,既可培养学生具备企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又可为优秀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方向差异化设置,使之始终紧跟技术潮流,符合高职学生特点,以便满足就业市场的日新月异的人才需求。
2.3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高职类软件技术的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课程不能只是简单地照搬本科学校,因为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仅仅两年半的学习时间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都要求我们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充分调研和分析高职软件专业人才的岗位职业能力后,设计与之适应的层次化课程体系。
2.4适当降低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习难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将先进复杂的软件技术,让学习基础差的高职学生能够消化,吸收,这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要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3.实施方案
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职软件人才差异化培养探索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软件技术人才需求到专业方向设置,再到差异化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效果考核,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具体实施方案见图1。
3.1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软件人才需求调研,归纳差异化人才培养目标。
可采用走访用人单位、问卷调查、资料收集与分析等手段,就相关行业和企业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高职软件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调研目标主要可集中在广州和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的大中型企业,进驻广州(深圳)软件园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软件公司、外资企业、大中型国有企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营企业,涉及省内及周边地区的人才交流中心和人才交流会,还可访问51job和job168等人力资源网站。在人才需求调研之后,根据需求信息归纳出软件技术专业差异于一般本科的培养目标,该目标应保证高职学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某些领域的竞争力超过本科同类学生,较好地解决高职学生难以学懂软件技术及毕业即面临失业的尴尬问题。
3.2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软件技术差异化专业方向设置。
在通过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软件人才需求调研得到人才市场的反馈信息后,可针对市场需求紧缺、代表未来发展方向、难度高职可以接受、普通高校尚未重视的软件专业人才需求开设软件技术方向。在开设新方向的时候应根据学生特点和师资力量,在原有学科方向的基础上,适时地对软件技术专业方向采取渐进式改革,增加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我院软件技术专业开设了软件测试方向、移动互联网方向、互联网方向。
3.3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中低级软件技术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软件人才一般分为3类:一是懂技术、行业知识和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即“软件金领”。二是进行系统分析及设计的软件工程师,即“软件白领”;三是从事编程、测试、维护和支持的一线技术人员,即“软件蓝领”。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是培养“软件蓝领”的主力军,因此课题主要关注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软件蓝领”所需的职业能力。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中低级软件人才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在移动互联网编程能力、云计算编程能力、web 3.0技术等上。
3.4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方向的差异化课程体系设置。
课题组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知识基础融合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科的课程体系结构中,一方面在保留软件技术学科核心课程的同时,剔除难度大、内容抽象,与专业技能掌握关联度不大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将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建立符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技能知识课程体系。为了迎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冲击,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在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方向开设了web3.0课程和云编程课程。
3.5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差异化多维培养手段确定。
课题组一方面在课程授课上减少抽象不直观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实训、比赛、商用项目的承接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开展一对一的指导,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并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软件技能。具体手段主要有3个:(1)以赛促学。导师团队指导学生参加一系列的软件比赛,激发学生斗志。(2)以研促学。大胆使用学生参与老师所承担的科技项目,激发学生动手热情,实现毕业后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3)互助促学。按爱好建立互助化学生学习型小组,优秀学生出任组长,小组内通力协作,小组相互竞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谦虚好学态度。我院软件技术专业近三年有人才模式的培养手段革新产生了一系列的成绩,近三年共获得了师生共同完成近100万元的科研经费项目,学生共获得国家级比赛二等奖4次,省级比赛一等奖5次,省级二等奖比赛14次。
3.6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人才培养效果评价。
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效果评价不能只局限于课程考试,而应该引入动手能力的评价和综合素质的评价,考核手段和培养手段实现对接。以赛促学培养的学生中,凡获得市级以上比赛二等奖及以上的学生,比赛中用到的核心课程(教师委员会评定)知识,凭获奖证书可以申请免考获评课程成绩优秀,同时获奖证书可代替学校毕业要求的技能证书。再以研促学培养的学生中在科研中有较大贡献的学生,也可申请特定课程免修、免考,由教师委员会裁定是否可免修及成绩。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近3年来共有23人次由获奖或参研项目获得免修课程资格或免考课程而获得课程成绩。
4.结语
在分析新一代信息技术涌现条件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后,我院针对问题进行了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形成了高职软件人才差异化的培养目标、差异化的专业方向、差异化的课程体系、差异化的培养手段。这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社会影响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软件技术差异化人才模式的探索还在继续进行中,具体实施方案的实现和改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江天仿.基于岗位分工的高职软件人才职业能力模型构建及培养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2,VOL33,(2):36-40.
[3]林良全.论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其差异化[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1,VOL24,(2):6-7.
【关键词】4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能够满足国际电联提出的IMT-2000PFPLMTS系统标准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要求具有很好的网络兼容性,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多个不同系统间的漫游,不仅要为移动用户提供话音及低速率数据业务,而且要提供广泛的多媒体业务。根据ITU的标准,世界各大电信公司联盟均己提出了自己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方案,主要有WCDMA、CDMA2000以及我国提出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TD-SCDMA。人们开始期望4G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能够提供高的数据速率,更大的容量和带宽。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此外,4G可以在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部署,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很明显,4G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一、4G的概念
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集成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4G可称为宽带接人和分布网络,具有非对称的超过2Mb/s的数据传输能力。它包括宽带无线固定接入、宽带无线局域网、移动宽带系统和交互式广播网络。第四代移动通信可以在不同的固定、无线平台和跨越不同的频带的网络中提供无线服务,可以在任何地方用宽带接人互联网,能够提供定位定时、数据采集、远程控制等综合功能。此外,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是集成多功能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也是宽带接人口系统。
二、4G关键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以OFDM为核心技术。OFDM技术实际上是多载波调制的一种。其主要思想是:将信道分成若干正交子信道,将高速数据信号转换成并行的低速子数据流,调制在每个子信道上进行传输。正交信号可以通过在接收端采用相关技术来分开,这样可以减少子信道之间的相互干扰。每个子信道上的信号带宽小于信道的相关带宽,因此每个子信道可以看成平坦性衰落,从而可以消除符号间干扰。而且由于每个子信道的带宽仅仅是原信道带宽的一小部分,信道均衡变得相对容易。
OFDM技术之所以越来越受关注,是因为OFDM有很多独特的优点:
a)频谱利用率高,频谱效率比串行系统高近一倍。OFDM信号的相邻子载波相互重叠,其频谱利用率可以接近Nyquist极限。
b)抗衰落能力强。OFDM把用户信息通过多个子载波传输,这样在每个子载波上的信号时间就相应地比同速率的单载波系统上的信号时间长很多倍,从而使OFDM对脉冲噪声和信道快衰落的抵抗力更强。
c)适合高速数据传输。OFDM自适应调制机制使不同的子载波可以按照信道情况和噪声背景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调制方式。当信道条件好的时候,应采用效率高的调制方式;而当信道条件差的时候,则应采用抗干扰能力强的调制方式。再有,OFDM加载算法的采用,使得系统可以把更多的数据集中放在条件好的信道上以高速率进行传送。因此,OFDM技术非常适合高速数据传输。
d)抗码间干扰(ISI)能力强。码间干扰是数字通信系统中除噪声干扰之外最主要的干扰,它与加性的噪声干扰不同,是一种乘性干扰。造成码间干扰的原因有很多,实际上,只要传输信道的频带是有限的,就会造成一定的码间干扰。OFDM由于采用了循环前缀,故对抗码间干扰的能力很强。
三、4G特点
4G是多功能集成宽带移动通信系统,其技术特点主要有:
(1)具有很高的数据传输速率,从2Mbps到最高100Mbps的速率。
(2)实现真正的无缝漫游,能使各类媒体、通信主机及网络之间进行“无缝连接”。
(3)采用智能技术,可以自适应地进行资源分配。采用的智能信号处理技术对不同信道条件的各种复杂环境进行信号的正常收发,有很强的智能性、适应性和灵活性。
(4)达到用户共存,4G能够根据网络的状况和信道条件进行自适应处理,使低、高速用户和各种用户设备并存与互通,从而满足多类型用户的需求。
(5)具有业务上的多样性,未来通信中的多媒体通信:个人通信、信息系统、广播和娱乐等结合成一体,4G能提供各种标准的通信业务,满足带宽和综合多种业务需求。
(6)4G利用无线电技术,提供话音、高速信息业务、广播及娱乐等多媒体业务接入方式,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接入系统。
(7)4G网络是一个完全自治、自适应的网络,可自动管理、动态改变自己的结构以满足系统变化和发展的要求。
四、4G缺陷
对于人们来说,未来的4G通信显得很神秘,不少人都认为第四代无线通信网络系统是人类有史以来发明的最复杂的技术系统。的确,第四代无线通信网络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出现大量令人头痛的技术问题,大概一点也不会使人们感到意外和奇怪,第四代无线通信网络存在的技术问题多和互联网有关,并且需要花费好几年的时间才能解决。总的来说,要顺利、全面地实施4G通信,可能遇到下面的一些困难:
1、标准多
虽然从理论上讲,3G手机用户在全球范围都可以进行移动通信,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各种移动通信系统彼此互不兼容,给手机用户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开发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必须首先解决通信制式等需要全球统一的标准化问题,而世界各大通信厂商会对此一直在争论不休。
2、技术难
尽管未来的4G通信能够给人带来美好的明天,现已研究出来,但并未普及。据研究这项技术的开发人员而言,要实现4G通信的下载速度还面临着一系列技术问题。例如,如何保证楼区、山区,及其它有障碍物等易受影响地区的信号强度等问题。日本DoCoMo公司表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公司会对不同编码技术和传输技术进行测试。另外在移交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使手机很容易在从一个基站的覆盖区域进入另一个基站的覆盖区域时和网络失去联系。由于第四代无线通信网络的架构相当复杂,这一问题显得格外突出。不过,行业专家们表示,他们相信这一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但需要一定的时间。
五、结束语
移动计算机是当前IT领域内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其发展趋势是高性能、低功耗、小型化和无线互联。一般认为,高速数据通信能力和无线网络互联能力是移动计算机性能评价的主要方面,因此,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对移动计算机发展的意义就显得非同一般。各大计算机企业已纷纷把目光投向移动通信领域。
参考文献:
提高教师自身信息素养,营造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软环境
校园局域网的建设、计算机硬件设备的购置与更新,使教师人手一台计算机,为教师尽快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物质保障。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许多一线教师能够利用校园网进行网上教学交流,会独立使用教学软件和网络资源制作课件。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的有机组合,使知识内容以一种更灵活、更具变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占有大量的学习资源。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营造了软环境。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激发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及时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可以获得许多有趣的知识,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的解决,可以开阔眼界,提高文化素养。例如,高中生物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有一个辩论题目是“转基因食品可以放心食用吗”。为了搞好这场辩论会,需要各小组搜集有关转基因食品的相关信息。我设疑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你吃过转基因食品吗?你知道转基因食品是怎么来的吗?你知道我国有关监控转基因生物研究和商品化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吗?转基因食品对身体到底有没有危害?我们能否放心食用?”短短的几句话,明确了查找资料的内容,也激发了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兴趣。课后,学生通过互联网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于是,在第二周进行辩论时,参加辩论的学生都言之有据,所列举材料详实而具体。
依托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获取、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
教师不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设置情境,提出问题,使学生能明确自己将要在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范围内、什么样的框架下进行资料的获取。当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后,还需要把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和运用。为了避免学生简单地照抄照搬,我要求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选择和再加工,即把有价值的资料加以摘录,并就获取的信息,交流各自的感想看法,有时结合信息资料的收集和再处理进行综合训练。
【关键词】现代金属艺术 技术 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贯穿着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技术,在金属艺术的发展中,不断推动着技术的创新,与金属艺术的创新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对比其他艺术门类,金属艺术更加依赖技术和工艺的创新,技术的更新和改造把科技文明的重要成果及时地转化为艺术领域的重新创造。创新是一种美和艺的结合,在不断超越着金属加工工艺的现有技术,革新金属工艺的发展应用,各种使艺术家的作品的标新立异,形成了各个时代独特的金属艺术风格,当今,对金属工艺独特性、前卫性、标新性的探索,已成为现代金属装饰创作的基础和目标,在经过对金属工艺新形式、新手法、新效果不断反复实验,赋予其浓烈的个人色彩和技术革新。因而,不断研究和探索新技术、新材料的创新,结合现代金属艺术技术层面的提升,使得现代金属装饰艺术取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一、现代金属装饰艺术概述
金属作为人类社会最早使用的物质材料之一,经过各个时代艺术家的创造,现代金属艺术已经作为一种时展性的艺术门类。从传统金属艺术发展而来,经过不断地技术形式的创新,结合时代性的创作发展,使得每个时期的金属艺术既有传统金属艺术的色彩,在本质同时上印有工业文化的源缘。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金属用具,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金属工艺领域也传承和发展着技术的创新应用,各种艺术品和实用工艺品的更新使用,具有时代性的艺术气息,广泛地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现代金属艺术作为一门结合技术和艺术的领域,主要包括金属器皿、金属装饰摆件、金属首饰、金属壁画壁饰等。工业革命以来,金属艺术的表现理念和表现形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各种金属加工工艺更是随着科技文明不断进步丰富着。
二、现代金属艺术的技术创新
1.大马士革钢工艺的创新。大马士革钢品质的高低的衡量是以纹理图案的精致及复杂程度来决定的,真正的大马士革钢又叫做结晶花纹钢,主要有窄纹、波状纹、球状纹等晶体图案。钢花纹的设计根据冶炼的不同程度来进行,现代金属艺术创作的创新可以将此技术作为一项发展性的技艺,由于因工艺的特殊性,再结合传统金属工艺的基础上,可以增加技术与艺术的附加值,让这项古老的工艺焕发光彩。
2.金属钛铝及其合金氧化与着色工艺的创新。将铝件浸在含有碱溶液和碱金属的铬酸盐溶液中,生成氧化膜B铝及其合金阳极氧化处理。这是使铝制品获得抗腐蚀性能和装饰性表面的方法。增加了存在于铝表面很薄的强保护氧化铝层的厚度,如阳极氧化法、硫酸氧化法、铬酸氧化法等,铝氧化膜的颜色主要有:淡紫红色、浅灰黄色、浅灰色、灰色、土黄色等。氧化膜的莹光色有:深红、深紫、红、亮红色、亮紫色等。
3.金属氟碳漆技术的创新。金属氟碳漆技术的适用范围较广,具体体现在建筑、金属表面等高级装饰工程上,通过特殊的喷涂技术,粘附于金属表面,由于其具有超强的附着力、高硬度、保色性好、容易清洁等优点被建筑工业广泛使用。从技术创新来看,具有广阔的探究空间,在实践中拓展技术工艺的多种可能性,从而赋予金属工艺更多的创新。现代金属艺术学习者、创作者们勇于创新创新、实践,认真研究金属艺术规律,相信我国的现代金属艺术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邬烈炎.现代金属装饰艺术[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2]赵必洁,郭爱莲.铸造工基本技术[M].金盾出版社.1999.
关键词:初中数学;现代信息技术;整合
1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内容抽象,概念严谨却又枯燥,因此数学教师教学中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让课本知识活起来,而运用信息技术就可顺利达到效果。如:我在讲授无理数时,就做了几张有关第一次数学危机的背景资料和人物介绍的幻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知道了无理数的产生过程。我还利用《几何画板》演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直观地表现了三线合一的现象,让学生从感官上区别具体概念,加深了记忆;运用《几何画板》指导学生自制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积变形课件,同时又引导他们由此推导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起到了形象直观,节约时间和教具,提高了课堂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形成概念总结法则的关键处,在相似易混的知识点,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创新环境,学生才会有主体性,才会主动学习,才谈的上创新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交互特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独立的解决师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还能给于学生更多的观察、动手机会,使学生变过去被动的听讲为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参与的良好品质。
初中数学复习课或习题课,特别适合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因为初中数学教师完全有能力制作这类课件,从设置知识复习,精选例题讲解,到巩固练习作业,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当然还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这种交互陛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
3 巧借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3.1 实现数学教学内容由抽象向直观的转变
数学是一门推理演绎的科学,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的学科特点。由于多媒体不受时空的约束和微感、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借助于大量的图片、动画和影像资料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对事物的形状、声音、色彩以及发展的规律进行形象地观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缩短了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形象直观中获取知识,促进他们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教学,函数的各种表示(代数、图象、表格)之间的联系可以得到明确的展现,像二次函数的系数、指数(对数)函数的底数等如何影响函数图象、函数图象的伸缩(平移)变换与函数解析式之间的关系等得到直观清晰的表达。相对于传统教学中对这些内容的处理学生往往容易消化和接受。
3.2 实现数学教学内容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
计算机具有信息加工的功能,能够描绘静态和动态的图像,从而能展示数学概念形成发生发展的背景和过程,有助于对数学概念的感知和理解,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如:在讲圆柱、圆锥的生成时,如果按传统的教法,让学生展开“想像”,则对那些想像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而言,困难不小。若采用《几何画板》工具软件,就可以轻松地表现圆柱、圆锥的生成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圆柱、圆锥定义中所说的“曲面”(包括圆面),从而达到正确、轻松地理解上述概念。
3.3 化繁琐为简明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优势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初三“频率分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引着学生在“60名女学生身高”数据中,找最大值,最小值;再分组;一个一个地数出每组中数据的个数;计算频率;制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图,既繁琐又费时。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简洁明了,把60个数据输入电子表格,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组中的频数,一目了然,用电子表格还能方便地绘出柱状图,类似频率分布直方图。若教师重点讲透步骤、方法和道理,把非智力过程交给计算机处理,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
4 强化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移动通信;3G;发展;展望
一、引言
伴随着移动通信市场的快速发展,用户对更高性能的移动通信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享受更为丰富和高速的通信业务。第二代移动通信运营商发展速度趋于缓和而竞争越加激烈,为寻找新的增长点,通过发展数据业务来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业务类型,需要3G的支持。同时由于第二代移动通信无线频率资源日趋紧张,已不能满足长期的通信需求发展需要。
二、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它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起源于90年代初期。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在1996 年提出了GSM Phase 2+,目的在于扩展和改进GSM Phase 1及Phase 2中原定的业务和性能。它主要包括CMAEL(客户化应用移动网络增强逻辑),SO(支持最佳路由)、立即计费,GSM 900/1800双频段工作等内容,也包含了与全速率完全兼容的增强型话音编解码技术,使得话音质量得到了质的改进;半速率编解码器可使GSM系统的容量提高近一倍。在GSM Phase2+ 阶段中,采用更密集的频率复用、多复用、多重复用结构技术,引入智能天线技术、双频段等技术,有效地克服了随着业务量剧增所引发的GSM 系统容量不足的缺陷;自适应语音编码(AMR)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系统通话质量;GPRS/EDGE技术的引入,使GSM与计算机通信/Internet有机相结合,数据传送速率可达115/384kbit/s,从而使GSM 功能得到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尽管2G技术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但随着用户规模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频率资源己接近枯竭,语音质量不能达到用户满意的标准,数据通信速率太低,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满足移动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三、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也称IMT2000,是正在全力开发的系统,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智能信号处理技术,智能信号处理单元将成为基本功能模块,支持话音和多媒体数据通信,它可以提供前两代产品不能提供的各种宽带信息业务,例如高速数据、慢速图像与电视图像等。如WCDMA的传输速率在用户静止时最大为2Mbps,在用户高速移动时最大支持144Kbps,所占频带宽度5MHz 左右。
但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标准共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分支,共同组成一个IMT 2000家庭,成员间存在相互兼容的问题,因此已有的移动通信系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通信和全球通信;再者,3G的频谱利用率还比较低,不能充分地利用宝贵的频谱资源;第三,3G支持的速率还不够高,如单载波只支持最大2Mbps 的业务,等等。这些不足点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需要,因此寻求一种既能解决现有问题,又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的需求的新技术(即新一代移动信:next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是必要的。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特点:(1)全球统一频段,统一标准,全球无缝覆盖和漫游。(2)频谱利用率高。(3)在144kbps(最好能在384kbps)能达到全覆盖和全移动性,还能提供最高速率达2Mbps的多媒体业务。(4)支持高质量话音、分组多媒体业务和多用户速率通信。(5)有按需分配带宽和根据不同业务设置不同服务等级的能力。(6)适应多用户环境,包括室内、室外、快速移动和卫星环境。(7)安全保密性能优良。(8)便于从第二代移动通信向第三代移动通信平滑过渡。(9)可与各种移动通信系统融合,包括蜂窝、无绳电话和卫星移动通信等。(10)终端(手机)结构简单,便于携带,价格较低。?
四、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4G系统中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实现无线通信全球覆盖;二是提供无缝的高质量无线业务。目前正在构思中的4G通信具有以下特征:(1)网络频谱更宽。要想使4G通信达到100Mbps的传输速率,通信运营商必须在3G网络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改造,以便使4G网络在通信带宽上比3G网络的带宽高出许多。据研究,每个4G信道将占有100MHz的频谱,相当于W-CDMA 3G网络的20倍;(2)通信速度更快。人们研究4G通信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提高蜂窝电话和其他移动终端访问Internet的速率,因此,4G通信最显着的特征就是它有更快的无线传输速率。据专家估计,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速率可以达到10M~20Mbps,最高可以达到100Mbps;(3)通信更加灵活。从严格意义上说,4G手机的功能已不能简单划归“电话机”的范畴,因为语音数据的传输只是4G移动电话的功能之一而已。而且4G手机从外观和式样上看将有更惊人的突破,可以想象的是,眼镜、手表、化妆盒、旅游鞋都有可能成为4G终端;(4)智能性更高。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智能性更高,不仅表现在4G通信的终端设备的设计和操作具有智能化,更重要的是4G手机可以实现许多目前还难以想象的功能;(5)兼容性更平滑。要使4G通信尽快地被人们接收,还应该考虑到让更多的用户在投资最少的情况下较为容易地过渡到4G通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4G通信系统应当具备全球漫游、接口开放、能跟多种网络互联、终端多样化以及能从3G平稳过渡等特点。
五、总结
总之,随着新问题、新要求的不断出现,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将会相应地调整、完善和进一步发展。纵观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规律和第四代通信技术的优点,我们相信,不远的将来,人们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以自由自在地利用移动网络获取和传递信息。从而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将会发生更深刻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胡可刚, 王树勋, 刘立宏. 移动通信中的无线定位技术[J ]. 吉林大学学报, 2005, 2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