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教材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材,尤其是地方自编教材,不难发现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内容重复;二是部分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三是部分不教即会的生活基本技能内容多余。潍城区经过充分调查论证,本着既维护教材的系统性,又符合素质教育需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原则,对小学思品、劳动、自然、社会、健康教育等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合理删并,并将有关课程进行了适当调整。这项改革干1997年在永安路小学开展了试点,1999年3月在全区推开。他们的做法如下。
一、调整教材。一、二年级取消劳动课。该段只保留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小部分篇目,调到三、四年级学习。
删减合并重复或简单的教学内容。对同学科教材简单的内容,按照大小课时间进行合并。对教材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学会的内容及脱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知识,进行了较大程度的删减,并将这部分知识列入学生自学范畴和考察内容。
二、安排大、小课。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一是压缩部分小学科目的学时。将删减后的自然和劳动合占一个课时,社会与健康教育合占一个课时,每学期上完自然、社会,再上劳动、健康教育,缩短教师授课时间,既解决教师备课繁重的困扰,又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实行大课与小课相结合的方式。大课40分钟,小课30分钟,每天安排7节课(其中大课3节,小课4节)。既不超出小学生每天在校时间6小时的规定,又使每周课时量由原来的30节扩为35节。一、二、五、六年级每周增加了7节小课,三、四年级每周增加了6节小课,满足了英语、计算机、创造教育等增设科目的教学需要。每周还设两节体育活动课。
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执行新大纲就是要牢牢把握好素质教育的方向。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4个方面。
长期以来,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的应试教育严重地影响着我国初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为了提高升学率,片面追求高分,各级学校大搞题海战术;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领导压教师,教师压学生,各科之间挤抢时间,把学生变成了“考试机器”,而学生的健康却被严重地忽视了。据统计,城市初中毕业生的近视率达50%~70%。
因此,与原大纲相比,新大纲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许多调整,适当降低了对概念、理论的要求和化学计算的难度,拓宽了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知识及联系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工农业生产、材料、能源、环境等)的内容。这无疑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二、突出公民教育的内容
什么是合格公民必备的基本化学知识?新教材作了认真考虑,删去了原教材中物质的溶解过程;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定义;单质、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等10多个知识点,大量增加了体现公民教育的内容。
增加的知识有煤、石油、天然气三大矿物燃料和“绿色能源——酒精”;几种常见的盐、农药和黑火药知识;常见金属及合金的应用;金属元素与人体健康。既增大了教材的可读性、实用性,又增强了弹性及各类学生对它的适应性。
在学生实验方面,增加了分子运动;从KClO3制取O2的残渣中回收MnO2;水样和土样酸碱性的测定;晶体的制备;几种常用有机物的鉴别;用废干电池锌皮制取ZnSO4晶体等。提高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生产的能力。
三、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新教材注重结合化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我国钢铁、煤炭、石油等工业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新设的铁一章,从我国古代钢铁生产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谈起,并附有我国古代冶铁图和近半个世纪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的数值,说明了西汉的“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章还增加了钢和铁的冶炼、钢和铁的区别等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内容,突出了时代的需要。
四、增强环保意识
新教材用较大篇幅阐述空气、水的污染和防治;水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应该指出,化学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在化工生产和产品使用过程中又向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排放出大量有毒物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三废污染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环保教育应从两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材 话语文化 传统文化
在话语风格方面,中国人多依赖暗示性的陈述,避免直接阐述,并偏爱使用比喻和类推解释阐明观点。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中国人在陈述、解释、阐明、辩论其观点时是循环性的,缺少英美人那种复杂而有力的辩论方法和辞令。在批评或劝告对方时,中国人常常使用委婉语、双重否定、低调陈述或历史典故,虽然间接,但很有效;在提出请求时,中国人会尽力避免说出伤面子的话,避免表现出妄为、渴望、自私的语气和态度。汉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在语文教材中,这种积淀了传统文化的话语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常体现为:
称呼。《阿Q正传》中阿Q宣布“造反了”之后,赵太爷为何要叫他“老Q”?赵白眼也要叫他“Q哥”?而假洋鬼子在未庄人面前为何要称“革命党”为“洪哥”?这里便有一种文化的意义:在汉民族文化传统中,称“老”意味着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称兄道弟则说明双方关系十分密切。在欧美,“老”则是衰弱、无用的同义词,人们最忌讳称老。只有了解了这些称呼背后所隐含的意思,才能对人物的心理状态和作品的主题有更深刻的把握。
谦称。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古代君主自称孤、朕、寡人、不谷,一般人自称臣、仆、愚、蒙、不佞、不敏、不肖、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小人、小可、后生、晚生、侍生等,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荆屋、山妻,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息男,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主要用于口语,常见于戏剧。但很多时候,谦称的背后表现出的是说话人的高高在上和虚情假意。《林黛玉进贾府》中有这样一段对话: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贾母说话的语气比较明显地表现出,她对迎春姐妹们的念书态度不以为然,谦称“不是睁眼的瞎子”的背后反映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文化观念牢牢地盘踞在她的内心深处。对此,聪敏乖巧的黛玉也听懂了。所以,后来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她便答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可见,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是多么的脆弱敏感、小心谨慎。
穿着。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句子,为何湿的是“青衫”呢?这就涉及古代衣服的质料、颜色表示地位高低的服饰文化。古代“白衣、白丁”是指平民百姓,穿红着绿者是有品位的官员,而黄色则只有帝王才能用,“黄袍加身”即是登基为帝。依唐制,朝廷命官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知晓了这种服饰文化背景,我们才能深切地理解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两句的情感内涵:他由一个朝廷谏官一贬再贬为着“青衫“的九品小官,心中该有多少郁愤和凄苦,“青衫湿”也就不足为奇了。
座次。《鸿门宴》中有这样的描述:“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古代礼俗,室内的席次是有等级、地位差别的。以东向(坐西面东)的为最尊,其次是南向,再次是北向,最后是西向。鸿门宴是在军帐中举行,排席次,同室内。依礼,刘邦为客人,本应居首席,东向坐。但项羽自己东向坐了,项伯因是项羽的叔父,辈分高,故与之同坐首席,次席也安排自己的谋士范增坐了,而把客人摆在了第三等的位置,连范增也不如。至于刘邦的谋士张良,则只有“西向侍”的资格。这种座次安排是颠倒的,由此反映出项羽对刘邦的轻辱。这一细节,深刻地揭示了项羽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刚愎自用的性格。
讳饰。《礼记・曲礼上》有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讳饰作为礼数渗透了汉民族文化。《药》中华大妈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儿子“痨病”,便感到不快。《祝福》中祥林嫂在别人的祝福时离开人世,短工用“老了”代替“死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通过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回避“死”字,既委婉含蓄地表现了作者不愿承认“马克思已死”这一残酷事实的极度悲痛心情,又表明了马克思虽死犹生,他将永远活在革命者的心里。“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中的“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永远地睡着”,都是指“死”。对于马克思的死,作为最亲密战友的恩格斯,内心悲痛欲绝又不忍心直接说出,因而用了“讳饰”手法。而对于读者和听众来说,经过作者这么一“讳饰”,就感觉刺激小多了,情调也缓和了,并且与追悼会的氛围相吻合,更便于人们接受,这在教学中应加以细辩。
信仰。以下两例可看出东西方的信仰的差异:一是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窦娥冤》);二是父亲,父亲,看在圣母的面上,看在十字架的基督面上,看在所有的圣灵面上,看在你灵魂得救面上,看在我性命面上,你不要动它(《守财奴》)。
总之,话语的文化意义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学习时要结合课文语境和汉文化传统对教材中话语的文化意义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深入发掘,促进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心理、情感状态和思想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参考文献:
1.1理论与实践无法有机结合。
传统的财务会计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以理论为主,通常先进行会计理论教学,然后再进行会计实践训练。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由于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抽象性,加上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填鸭式"的教学常常使学生感到晦涩、难懂,逐渐产生厌烦情绪,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在进行实践训练时,难免又会忘记前面学过的理论知识,造成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实践操作中,影响了学习效果。
1.2实践操作能力弱。
财务会计实训的资料不够真实,与实际经济业务相差较大,而且实践训练过于简单,通常是一些常规性的业务,缺少难处理的业务。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都相对较弱,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
1.3对学生的考评过于单一。
现阶段对学生学习考核依然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此种考核方式缺乏灵活性,考评内容不够全面,考评结果不够客观,这不能更好地体现财务会计教学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会计教学改革的发展。
1.4师资力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中职学校担负着为社会输送会计人才的使命,而完成这个使命就需要依靠高质量的会计师资队伍,会计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而且还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实际能够满足真正意义上的会计教师条件的人员并不多,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只是掌握会计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所以教出的学生也同样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1.5培养方向比较单一,会计人员不能满足多岗位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有调查显示很多会计毕业生不仅从事会计工作,而且他们还从事统计、文秘以及其它工作,但是学校对这种市场需求变化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学还局限在单一专业培养方向上。这些都是中职学校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它们对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财务会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新形势下,就业市场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目标,企业更强调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和会计专业技能,不仅需要掌握会计基础知识,还要具备综合业务处理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时,不但要教会学生会计的基本原理、技能和相关处理办法,并且训练学生将理论知识熟练地运用于实践当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会计技能人才。同时,财务会计课程的实务性、操作性很强,因此,提高财务会计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核心,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和变化的会计专业人才,并推动会计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
3财务会计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财务会计一体化教学简介
财务会计一体化教学指的是在会计教学中突破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将会计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师生双方边讲边做,边练边学,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最终形成一套"做中教,做中学,学中做"的会计教学模式。财务会计一体化教学涵盖了很多的内容,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包含了工作情景与学习情景一体化、专业知识与会计能力一体化、会计实训教材与理论教材一体化,同时还包含了理论与实训教师一体化、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一体化等。一体化教学围绕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组织教学,开展岗位仿真实训。把学习场所模拟成仿真的工作环境,根据日常会计岗位让学生模拟企业员工,分组分岗位轮流进行仿真业务处理,实现体验式学习。教师把理论知识穿插于实训环节,并结合理论内容和实训项目编写工作页,使教学内容贴近实际工作过程。学生在仿真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会计部门整体工作任务,充分理解各会计岗位不同的职业能力要求。
(二)财会会计一体化教学改革基本思路
财务会计一体化教学的实现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而且要根据会计岗位的素质要求进行整合。一体化教学改革主要是围绕着会计理论和实际操作进行,具体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即对会计职业岗位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培养目标;在提炼典型工作内容的过程中确定能力目标;根据能力目标,设计学习任务,再根据学习任务,设置训练模块。具体实施包括以会计职业生涯发展为背景,对会计职业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流程进行分析,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教师按照工作任务的要求将有关知识整合起来,把课程设计成和工作任务相对应的若干个一体化实训模块,主要有出纳岗位模块、往来岗位模块、财产物资岗位模块、纳税岗位模块、财务成果岗位模块等。老师通过指导学生完成一体化实训模块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做中练,训练内容就是工作内容,达到在校学习内容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教学目标。一体化教学改革思路为中职财务会计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为教学改革效果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三)财务会计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第一,建立和培养一体化教师队伍。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教师是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师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改革的效果,所以在财务会计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想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可以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种途径。中职学校要在教师培养方面投入一定的资金,邀请有关专家到校做专题报告,对教师进行现代教学理念和教育理论的培训,帮助教师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让教师的能力得到不断地提升。还要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财务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会计实务实践,及时了解行业的新知识、新信息,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中职学校还需要在校外引进一些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丰富一线操作经验的企业会计人员到校任教,增强教师队伍的会计实务处理能力。相信通过这两种方式能够建立起一支理论基础扎实、专业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可以更好地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第二,开发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材是一体化教学的有效载体和必要条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所以编写一套科学、有效的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在编写教材时,邀请企业专家来校参与一体化教学改革,按岗位要求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师编写团队根据经专家审查过的教材编写大纲,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现状和特点,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学习方式,结合当前会计专业就业的情况,编写出符合一体化教学目标的教材。教材的经济业务以原始凭证体现,各种原始凭证、印章、报表的设计力求与企业实际工作相一致,仿真性较强,提高学生对会计岗位实务的适应性。第三,建设一体化教学场所。实现一体化教学必须要有与之相配套的一体化教学场所,否则一体化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财务会计一体化教学改革过程中要重视一体化教学场所的建设。具体做法是按照一体化教学要求,将理论教室与实训室合二为一,把教学场所模拟成和日常会计岗位相同的一体化仿真实训室,教师在实训室里给学生讲解账务处理流程,指导学生完成实训模块的训练。学生通过轮岗实训,转换各个角色,真实体验到不同岗位的工作实际操作,对未来将要从事的工作性质、任务、职责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会计实践能力。
4财务会计一体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改变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对财务会计一体化教学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要想解决财务会计教学问题就必须转变教学理念。传统财务会计教学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中职会计教学的发展,所以要将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用科学的教学理念去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会计教学中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教学效率是非常低的,所以一体化教学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头脑风暴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等,这些方法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可以说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完善考核制度
现行财务会计课程的考核制度主要是以期末理论考试为主,这种考核制度不能全面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一体化教学中要打破以期末考试来说明一切的做法,建立多样化评价方式。在理论知识考试的基础上,加大实际操作能力考核,重实践、重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具体比例为理论知识10%、岗位技能考核40%、作业练习20%、过程表现20%。通过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课堂表现、任务完成状况等各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训练,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5结语
[关 键 词] 中职卫校;化学教学;因材施教
中职卫生学校作为我国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课程教学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和实践应用为重点。化学是中职卫生学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长远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在目前中职卫校的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化学学习兴趣不高、教学的针对性不强、教学的质量水平不理想诸多问题。要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水平,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培养合格职业人才。笔者结合化学教学实践,对开展因材施教进行了应用探索,并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
一、因材施教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因材施教是中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然而对大多数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初中学生来说,受到传统人才观念的影响,还是更愿意接受普通高中教育,上职业学校是许多学生不得已的无奈选择。因此,造成了中职学校学生能力素质不高的问题。在这样的生源条件下,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人才,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由于每个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化学基础、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要求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取得进步,获得发展。
(二)因材施教是中职学生就业发展的需要
对职业学校来说,学生的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因此,课程教学要以就业为中心,要面向市场来办学,根据社会需要来培养学生,要坚持“做中学、做中教”,按照“实用、够用”的原则,注重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和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与主动性,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创新。开展因材施教还体现在:进行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差异,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按照自身学习能力与专业需求合理选择学习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能力。
(三)因材施教是中职卫校化学教学的需要
由于许多中职学生的化学基础比较差,虽然在初中时接触过化学课,但由于学生认知能力不高、学习不努力,不少学生连基本的元素符号、化学式、简单的化学方程式都不会写。而教材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又显得偏多、偏难,同时教学内容安排的课时相对不足,每节课的教学容量较大,造成学生对化学课的学习内容不能完全理解掌握,使学生对化学课的学习感到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化学教学必须实施因材施教,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内容。因此,在中职卫校进行化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因材施教在中职卫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在课程教学目标上体现因材施教
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施教的总要求,它是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的体现,进行化学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在合理教学目标指引下才能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由于中职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和化学基础差别较大,少数学习好的学生,对化学教学内容不满足,而多数化学基础差的学生感觉化学学习比较吃力。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是顾此失彼,此时运用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就显得非常重要。(1)对学生进行分层。在化学教学中要进行因材施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化学基础、学习兴趣、专业需求方面差异等进行分层,把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层次。对优等生要以化学知识拓展学习为主,对中等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适当拓展,对学困生要以基础知识学习为主。对学生进行分层,就能使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订不同教学目标,采取不同教学方法。(2)教学目标分层。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化学基础进行分层后,需要教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各层次学生通过学习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并完成相应层次的练习题。制订的教学目标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例如,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时,对中等以上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能使用电子转移或化合价升降的原理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而且要能理解其反应的本质,会用“双线桥”的方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会进行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对学困生来说,要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了解反应的本质,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别方法。进行了这样的目标分层后,就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能够因人而异开展教学,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二)在课程教学内容上体现因材施教
化学作为中职卫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学习内容与后面的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专业课有着重要的联系。然而由于化学教材的内容较多,教学课时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对教材内容合理选择与取舍,从教学内容上体现因材施教的思想,重点突出医用化学知识这个重点,使学生重点学好相关的化学知识。(1)突出医用化学这个重点。卫校的化学学习内容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课程。在每门课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把与医学相关的化学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样既能突出教学重点,又能节省教学时间,还能降低化学理论知识学习的难度。此外,还可以联系具体的临床实用的化学内容进行教学,既能提高学生对化学教学的兴趣,又能更好体现中职卫校“实用、够用”的教学理念。(2)对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因材施教。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对中职卫校的学生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实验教学,需要教师对不同层次、难度不同的实验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要注重教师课堂的演示实验,又要注重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实验,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在课程教学组织上体现因材施教
进行化学课堂教学需要借助一定的组织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在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中,除了运用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形式外,还应积极运用多种组织形式进行辅助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相互补充学到更多的化学知识,取得更好的因材施教效果,提高化学学习的效率。(1)加强班级教学。在学校教学中,班级教学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能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组织纪律性。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化学教学方式方法,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对学生多种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提高化学学习效率。(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质量、效率有重要促进作用。教师应对全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化学基础、学习兴趣、合作意愿进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按照每组四至六人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对每个学生进行合理分工,以此来开展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学习中学生能够相互取长补短,相互进行帮助,拓展自己的化学思维,以增强学习能力。(3)重视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师通过培养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能力,增强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
(四)在课程教学评价上体现因材施教
在中职卫校化学教学中开展因材施教,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改变传统的仅以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的化学学习评价方式,创新对学生的化学考核评价方式,采用综合全面的方式来考核评价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考评体系。要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考核评价体系中体现因材施教的思想,就要建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思想,通过考评体系的引导、激励来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建立化学考核评价体系,既要注重学生当前的学习,又要注重学生的未来发展,除了对知识和技能的考评外,也要注重对化学学习过程与方法、对化学学习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考评,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化学学科的育人功能。(2)建立多元考评机制。为了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的考评机制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应建立多种考评机制、多元考评主体,加大对学习过程、平时学习成绩和操作技能在考评中的所占比重。例如,可以把学生平时的作业及其完成质量、阶段性测验、课堂提问、综合作业、实验操作技能、实训课的考核、出勤率、课堂纪律等作为综合考评的内容。除了教师的评价外,还应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等。以使考评更加全面客观,更有利于促进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中职卫校化学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水平,就要重视在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等实际情况开展化学教学,并把因材施教的思想理念与方法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从而有效促进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涉外导游人才 跨文化交际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周少蓉(1971- ),女,湖南永州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导游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英语教学和旅游英语翻译。(广西 桂林 5410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117-02
涉外导游是指从事国际游客入境服务和中国游客出境服务的导游人员,主要包括接待国外游客的“全程陪同导游”“地方陪同导游”以及在景区从事外文讲解工作的“景区讲解员”,还包括带领中国团队出境旅游的“领队人员”。涉外导游从事的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所接触的客人来自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价值观念以及思维和行为模式等。如果涉外导游缺乏跨文化意识,就很可能引起“文化冲突”。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此类人才应具备的重要素质。我国高校是高素质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基地。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阶段涉外导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令人满意。
一、现代旅游市场需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涉外导游人才
近年来,我国出入境旅游市场发展迅速。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客源国和第四大旅游目的国。为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正寻求与世界旅游市场全面接轨,实现旅游业的国际化。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不仅取决于目的国是否有一流的旅游环境,更取决于其是否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涉外导游。现代社会人们的旅游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到异地旅游,除了观光之外,更渴望了解当地的独特文化。涉外导游作为旅游文化的使者,在传播我国民族文化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名真正适应市场需求的涉外导游人才除应具备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外,还应具有过硬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良好的中西方文化修养。
二、我国高校涉外导游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分析
跨文化交际是指同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中可以有效实现其交际目的的能力。要成功地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中实现交际目的,人们需要理解和尊重异域文化,能从异域文化的角度去看待他方的行为,同时对自己的言行作相应调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在科技、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都日趋国际化,个人与国际交往也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正成为社会、尤其是英语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般来说,高校阶段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例如通过有关西方文化知识的课程(主要是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和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以及外文报纸杂志、观看外国影视作品和有意识地接触外国人,等等。然而,我国高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作为外语类复合型人才的涉外导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样也令人担忧。不少涉外导游专业的学生缺乏必要的跨文化意识,对自己民族文化和异国文化的异同缺乏了解,以为只要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就可以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了。这种现状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缺失
现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缺乏应有的理解,对民族文化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人格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现状都不令人满意。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少高校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还不够重视。
(二)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没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
长期以来,导游学没有独立的学科地位,大多数本科院校都没有开设导游专业,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英语专业或旅游管理专业来完成。然而,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没能有针对性地培养涉外导游人才所应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虽然近年来有的旅游院校已开设有导游专业以培养专门的涉外导游人才,但由于涉外导游专业的课程覆盖英语和导游专业,所以不可能像英语专业那样开设有一系列的异域文化课程帮助学生提高的跨文化意识;同时,由于导游专业还较为年轻,对于如何通过相应课程设置和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不断完善。
(三)传统英语授课模式的影响
对涉外导游专业的学生而言,英语类课程在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较大变化。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具有时代性、趣味性和可思性,除了突出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还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但是,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和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不少教师在授课时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而忽略了文化知识的输入。这样一来,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三、英语教学是提高涉外导游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最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在大学阶段,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不仅应具备较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还应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人们在价值观念、审美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方面的特点;而且语言的表层结构和使用方式也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要想成功掌握一门语言,并能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中得体地使用,除了掌握必要的语法知识,还要有意识地去理解和接受该语言所蕴含的文化。英语教学是提高涉外导游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不仅要注重讲授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要以课文内容为媒介,加强民族文化和异域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以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和异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当然,要真正地改变“只注重语言知识传授的”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不是一件易事,学校有必要建立一定的考核机制,来督促老师进行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要激励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要为教师的再次深造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提高涉外导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1.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语言的一大功能是帮助人们实现交际目的,语言功能在语言表层结构中的实现是与社会文化环境紧密相连的。特定文化思维模式在言语表现形式上的特点可以通过篇章分析获得。在同一交际情境,不同文化的人为实现同一交际目的采用的篇章形式是不同的。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师较注重对文章中语法结构的讲解,而忽略了对学生语篇意识的培养。这样一来,学生的言语表达尽管符合语法规范,却不符合异域文化的篇章结构特点,不容易为对方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师在分析文章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不同专业篇章整体结构的了解,尤其是对旅游类篇章结构和行文风格的认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言语表达上更符合异域文化的审美习惯,容易为对方理解和接受。
2.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涉外导游的一个主要职责是向外国游客译介中国特有的文化,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以及中国现代社会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状况等各方面的情况。涉外导游译介的过程就是将现有的中文信息翻译成目的语言信息的过程,所以他们需要较强的口头翻译能力。口译是一种集语言信息、预警信息、文化信息、心理信息等于一体的综合交际活动,口译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不断的练习。英语教师可以在教材内容和相关口译教材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设置口译练习题,并通过介绍相关的口译技巧,有步骤地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口译练习题应该与涉外导游以后要译介的内容息息相关,要广泛地涉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各方面。
3.教师应注重文化知识导入。大学英语教材中丰富的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为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英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文化知识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许多学者把增强对他方文化和己方文化之间异同的敏感性作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既要让学生了解西方人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使学生理解和接受异国的文化;也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族文化,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的对比,加深对他们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并讨论中西方在饮食、社会礼仪、节日等方面的异同点,让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异国文化,并让他们在了解异国文化的同时,加深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理解。还可以通过主题讨论、课堂提问和作文等方式,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人生;同时也有助于培养涉外导游人才应具备的品行和素质,即健康的人格、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
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出精美的课件,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异域文化。或是让学生观看一些英语原声影视作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异域文化,学到更多的社会文化知识。
4.指导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报纸杂志等。文学作品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报纸杂志则更多地反映了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状况和文化模式。所以,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和报纸杂志是间接体验西方文化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和时尚报纸杂志,让他们更多地理解西方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
为提高涉外导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师应告别传统的授课模式,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对所有英语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他们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学习跨文化交际学的相关知识,这样一来,才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输入,从而有效地提高涉外导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乾康,袁静.论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5).
[2]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梁镛.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梅德明.英语口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烃的衍生物,教材的编排依据,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零碎的、片断的知识,是不易掌握和容易遗忘的,只有懂得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网络,才能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知道教材的编排依据,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是有好处的。
我院化学课程选用的是苏州大学出版社的《实用化学》,在“有机化合物”这一章的第二节“烃的衍生物”在教材中,共涉及到九类烃的衍生物,这一节在教材中是有机化学知识的重点,但每一类烃的衍生物的化学性质和有关化学方程式又比较多。因此,对学生学习和掌握本节内容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那么本节的教材编排依据是什么呢?各类衍生物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这往往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同样,如何教好本节内容,对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难点所在。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抓住教材的编排依据,用“一条主线”将各类衍生物的知识联系起来,这对学生学习和掌握本节内容是十分有益的。
在“烃的衍生物”一节中的九类衍生物,从表面上看各物质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实际上教材的编者在编写教材时是将九类烃的衍生物的顺序按照各种衍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这条主线编写的。所以,我在分析和理解编者的编排教材意图之后,将本节烃的衍生物化学性质之间的联系,相互转化关系总结于一图(见下页)
说明:每一箭头上所表示的“+”号,是指该物质加在反应物上,“-”号是指该物质加在生成物上,“+”、 “-”号之间指反应所需要的条件。如:
一、图的特点:
1、将零碎的、片断的知识总结成为内在联系、形成网络的知识,将“烃的衍生物”一节九类衍生物归纳于一图,除了及个别化学方程式无法总结于图内,其它所有的化学方程式都总结于此图。该图对教师的授课,学生的学习、复习和记忆都有较大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2、此图不仅能表示出各类烃的衍生物的化学性质,而且还列出了各类烃的衍生物的工业制法。论文参考。论文参考。例如图中所列的乙醛(CH3CHO),教材中讲述了乙醛共有两种化学性质(a、加成反应,b、氧化反应)和三种工业制法(a、乙醇氧化法,b、乙烯氧化法,c、乙炔水化法),在此图中可以看出乙醛的结构三个指出的箭头即两种化学性质(加氢还原成醇,银镜反应和费林反应)和三个指向箭头即三种工业制法。这对学生复习、掌握烃的衍生物的化学性质和工业制法起到了一目了然的作用。
二、初步效果:
本学期,我在三个平行班讲授本节内容时,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A班按教材的内容逐节讲授,没有揭示烃的衍生物性质的内在联系,B班和C班直接讲此图的部分内容,揭示烃的衍生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节结束时将此图完善,对这三个班用不同的方法讲授,得到的初步效果为:
1、A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应较慢,理解和记忆死板,课堂气氛不活跃,始终由教师牵着走。而B班和C班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应敏捷,各类烃的衍生物的性质,工业制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在大脑中建立联系网,学生学习主动,课堂气氛活跃。论文参考。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效果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2、采用了按教材编排依据,讲授此图的方法教学受到了B班和C班大多数学生的欢迎,用这种方法教学,使学生解除了以为学习烃的衍生物的性质就象学习无机化学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那样枯燥无味的偏见,提高了学习“烃的衍生物”的兴趣,使学生知道了烃的衍生物的化学性质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同时对学生复习本节内容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例如,B班和C班的学生在复习期间,只要对教材精读一、两遍,即可拋开课本,只理解和记忆此图,就能全面掌握本节内容,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在讲“烃”的一节时,没有揭示各类烃的内在联系,该节结束时三个班的测验成绩差别不大,但在“烃的衍生物”一节学习结束后,三个班的测验成绩相差较大,由下表可以看出其教学效果。
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1-0121-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在药学本科的培养方案中,很多医药院校都包含《药学英语》课程,或为专业必修课,或为专业选修课。不同院校所用的教材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而且普遍认为市场可供选择的几种教材各有优势,但是都存在一些不足[1,2],不少院校结合自身特点补充了一些教学资料甚至自编教材,同时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在西部民族地区药学本科中进行《药学英语》的教学,具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右江民族医学院2011版专业培养方案规定,《药学英语》是我校药学本科(四年制)学生第3~4学年的专业选修课程,共36学时2.0学分。从我校2009级药学本科开始,笔者从事了2年的《药学英语》教学探索与实践,下面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浅谈《药学英语》在民族地区药学本科中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1.教学目标的定位
我校地处少数民族聚居的百色革命老区,主要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生的60%以上。我校的培养目标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级应用型医药人才,大多数毕业生到本民族地区的基层单位工作。因此,我校药学本科药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要立足我校学生的实际,服务于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毕业生未来工作和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定位。相对于东部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我校药学本科生的公共英语基础较薄弱,听说水平更低,而且将来多到本地区的基层单位工作,进行专业外语交流的机会很少,专业外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药品说明书的阅读、深造学习、科研前的文献检索和论文题目与摘要的写作上。因此,我校药学英语的教学重点在于中低难度专业外语的阅
2.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安排
目前市场上可供选择的《药学英语》教材有:①复旦大学出版社,章国斌主编,涵盖药品说明书、英美药典、药品生产管理规范、美国《化学文摘》(CA)和药店英语等内容。②高等教育出版社,李有贵主编,以药品说明书的主要内容为纲,对相关内容进行介绍,宗旨是提高学生在药学涉外业务中的英语交际能力。③人民卫生出版社,史志祥主编,分上下册。上册为基础药学英语部分(科普类),除按药学专业学科分单元介绍外,还有药典、药品说明书、新药研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等章节,每单元最后介绍医药英语构词知识。下册为专业药学英语部分(以专业杂志最新论文为主),也按学科分单元。④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史志祥主编,包括临床药学英语、药品英语名称、专业文献阅读和翻译、药品说明书、中药学英语等。⑤人民卫生出版社,李大魁主编,包含临床药学概况、药物评价、药物治疗学、药物安全性、药历文档、专业研究论文与医生和患者的沟通等。根据教学目标定位,我校选用适合分学科深造学习的教材,即史志祥主编的《药学英语》(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版)。由于该教材存在一些不足,尚不完全符合我校的教学需要,笔者汇编了教学资料予以弥补。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下:
(1)专业词汇 该教材没有摆脱公共英语的思维模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文阅读-背单词-做题的老路上[1]。而我校药学英语教学重点是阅读翻译,影响阅读的关键是专业词汇,这正是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的最大区别,应是本课程教学的核心。因此,本课程的首要任务是传授学习专业词汇的方法。很多词汇中包含具有固定含义的前缀、后缀和词根,少量的前缀、后缀可以派生出大量单词,掌握前缀、后缀可以轻松学习专业词汇[3]。尽管该教材课后以15个表的方式汇编了大量医药英语词根和零散的前缀、后缀,改善了第3版教材忽视专业词汇构词法的面貌,但是没有系统汇编常见前缀、后缀,难以与公共英语衔接;没有汇编有机化合物的英文命名法则,难于教学大量药物的化学名称,而这恰恰是药学英语的核心词汇。为了照顾学生的公共英语基础,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笔者补充了英语常用前缀、后缀和词根表,于第1次课(3学时)讲授,实现公共英语词汇与专业英语词汇的衔接;为了便于学习药物的化学名称,笔者补充了英文化学命名简介等资料,于第2次课讲授,这也是第1次课构词法的应用。
(2)课文阅读 第3~7次课,笔者选教了7篇上册的课文,内容分别涉及不同学科,重点引导学生运用构词法和英文化学命名法则推断专业词汇的含义,同时总结翻译技巧。第8~9次课选教2篇涉及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的下册课文,重点是了解专业英语论文的结构。
(3)实践应用 该教材涉及药品说明书,进行了一些科普性的介绍,但是没有对药品说明书的常见项目进行系统介绍,也没有举例进行说明书的阅读,学完后不能真正掌握药品说明书的阅读技巧。此外,该教材没有涉及文献检索和论文题目与摘要的写作,不适应科研和的实际需要。因此,笔者补充了FDA英文药品说明书规定项目、2个药品的英文说明书、CA检索讲义、论文英文题目与摘要的写作技巧和常见错误分析等资料,于第10~12次课讲授。
3.教学方法与效果
由于授课内容包括几个板块,不同板块之间差异较大,宜针对不同板块运用不同的授课方法。
(1)专业词汇板块 从公共英语单词学习经验交流入手,与专业英语词汇进行比较,轻松过渡以增强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如给出一个大学英语四级核心词汇president,提问学生是如何学习和记忆的?引导学生总结出前缀、后缀、词根、复合和外来语等几种构词法。接着分类列出常见的前缀、后缀等,运用构词法分析公共英语单词,再引导学生推测专业英语词汇的意思。例如,表示否定、相反意义的常见前缀有:ab,dis,in, un否定;mis,pseudo错误;anti, contro, counter相反,反抗。分析disappear,“不出现”就是“消失”,推断antibody,“反抗身体”就是“抗体”。对于有机化合物的英文命名法则,先要求记住甲烷methane,乙烷ethane等几个烷烃,指出ane是烷烃的后缀,其余部分是表示碳数的词根,各类有机物命名相应改变前缀、后缀即可,如醇类的后缀是把烷烃后缀的e 改为ol ,甲醇就是把methane相应改后缀即得methanol。课堂中逐一总结,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后布置一些代表性化合物的命名。事实证明,该教学法很受学生欢迎,取得很好的效果,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大增,为专业词汇学习和后续课文阅读奠定了良好基础。
(2)上册课文板块 这部分的课文很多,不可能在短短的5次课内学完,笔者认真选择了几篇中低难度的课文进行教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每次课认真筛选十几个有代表性的中低难度的句子作为翻译任务,进行任务型教学;另根据我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实际,个别难度较大的句子不作为翻译任务,由教师直接引导学生翻译。这样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起到引导、启发作用。上课时,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3人),每组都有一个句子的翻译任务,由各组举手领取任务,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翻译作答。翻译前,允许翻译者提问生词求助,面对求助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构词法和化学命名法则推断生词含义;翻译后,教师引导学生纠正、完善翻译,同时总结翻译技巧。如给出翻译任务: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enetic engineering and produc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it is likely that even more agents will be produced artificially.
引导学生推断生词:mono单,clone 克隆,monoclonal 单克隆的;anti抗,antibody 抗体。学生翻译为: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和单克隆抗体的生产,人工生产的药物会越来越多。此时,教师引导性提问:中成药、化学药品、生物制品都是人工生产的,这里的produced artificially到底是提取还是合成呢?最后总结翻译技巧:必要时适当换词以避免字面直译的歧义,这里的produced artificially翻译为“人工合成”更佳。实践证明,本教学法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阅读翻译能力。
(3)下册课文板块 下册课文难度普遍较大,不适合任务型教学法。为了让学生对科研论文有一定的了解,为将来深入学习和科研打基础,笔者选了2篇具有论文经典结构的课文引导学生学习,重点介绍论文的结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推断文中的专业词汇。经询问,学生表示下册课文较难读懂,难以独立翻译,但是学习后对科研论文结构有了基本认识。
(4)实践应用板块 该板块包括药品说明书、文献检索和写作,需要重视实践练习并检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教师给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和操作步骤后,结合实例进行示范实践,然后给出实践练习任务由学生当堂实践,接着以抽查方式检验学生的练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马上进行补充讲解和纠正。最后,布置课后实践任务,要求全体学生按时完成。从完成的实践任务来看,学生初步熟悉了以上几种应用技能。
4.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授课学期安排不太合理 我校2011版专业培养方案规定,药学本科(四年制)学生第3~4学年选修《药学英语》。根据我校药学本科实习时间安排,可选的学期是大三上或下学期,而学生多集中在大三上学期选修该科目,教务处又安排在上半学期教学,学生还没有药物分析、药物化学、药理学等专业课的中文基础,或中英文同时学习,此时学习专业外语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学生难以学好该课程。建议培养方案规定,只能在大三下学期选修该课程,如果确实需要安排在大三上学期也要安排到下半学期,努力让学生具备药学专业的中文基础后再学习本课程。
(2)学生对该课程重视不足 学生对该课程不够重视,在课前少有预习,在课堂上听课学习的积极性不够,运用任务型教学法要求每组学生完成一个翻译任务,除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外,还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互动教学的进行。学生在课后也很少复习和自学其他课文,布置课后作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复习。但这些手段更多的是强迫学生被动学习,没有真正从学生内心深处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后尝试在课程开始时提出实际工作的一些问题,突出本课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用实例体现本课程的重要性,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本课程。
(3)课堂互动气氛不够活跃 在词汇板块的互动教学中,学生表现得很积极,但是在上册课文句子的翻译互动中表现不够积极,举手主动领取任务的不多,往往要教师指定小组来翻译。领取任务后,小组内部讨论不热烈,往往是由基础较好的同学作答,其余同学较少发言。这些问题反映了很多学生的公共英语基础太薄弱,想积极参与但是底子不足。只有努力提高学生的公共英语水平,才能真正学好药学英语。
(4)教师自身水平有待提高 我校外语部的教师由于缺乏药学专业知识,要教好药学英语有较大的困难,而药学专业毕业的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外语训练,特别是口语和听力训练,也没有国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授课时外语口语表达不够流利、准确,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效果特别是影响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药学专业毕业的授课教师要积极向外语部的教师学习口语和听力,在外语部教师的帮助下努力提高自身水平。
参考文献[1]陈 龙.高等医药院校“药学英语”教学的新思考[J].医学信息,2012,25(2):3233.
[2]刘 涛,徐玉玲,万德光.基于药学英语特点的教学过程优化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5):7172.
1.系统管理。网络教育教学管理由于受到网络运行状况、计算机性能等因素影响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要有与它契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鉴于西南大学网络学院已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用户管理和安全管理裁们重在研究为有效指导与监督教学过程的系统制度化管理制定了《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育管理办法》和《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师管理制度》成立了“化学化工学院继续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和管理。
2.教务管理。教务管理包括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材管理(学籍管理已由网络学院完成)。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掌院在2001年开始开设网络教育《化学》专业2008年在对培养方案做出调整和修订后,专业更名为《化学教育》专业,同时新增《应用化学》专业。两个专业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等方面都采取不同于全日制本科的方式突出网络教育的继续教育特色。教学计划是根据网络教育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学习年限和教学对象而制定投有盲目照搬普通教育计划。网上教学组织严格遵守教学计划作为考核、验收教学质量的标准。两个专业教学计划各自包含不同的11门专业课程、各有特色的6门选修课程、教育实习或工业见习以及毕业论文。《化学教育》遵循当前中学化学教学的改革模式和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教有所依、学有所用;由于大多数学员都是来自基层教学单位,因此依托基层教学单位完成教育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并设计合理的与学员从事教学相关性强的毕业论文题目精心进行指导。而《应用化学》则遵循当前经济改革浪潮中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来自工矿化工企业的学生实践优势依托企业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化学网络教育教材包括文字类(一般使用统编教材制作为电子课件、题库和案例库)、图形(像)类、音(视)频类动画类等教材洛类自成体系J虫立使用。
3.教师管理。教师管理主要从资格审查、培训管理、责任管理和考核评价上进行管理。学院规定从事网络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并且有一定网络教育经验。教师任课前均需经过岗前专门培训,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和实践技能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能够主导学生的在线讨论活动,准确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客观评价和指导。教师一旦承担网络教学需认真学习管理办法,熟知各项规章制度并与学院签订‘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育教师教学工作责任书”并建立化学网络教育教师档案。教学队伍建设:网络教育师资队伍的学科结构、学位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均有相应要求技照‘化学化工学院关于成立网络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的决定”针对学院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利用不够缺乏国内外知名专家授课情况通过外聘请内培养构建合理的教学队伍。目前已形成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力军的多个课程教学团队。教学研究:为了提高网络教学质量肩效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开展网络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内容涉及网络课程内容的组织、网络资源的利用、网络教学方式的探究、高校网络教学的设计原则、高校网络课堂教学的优化运用、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等。鼓励教师总结自己进行网络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和感想技照科学论文的规范格式撰文投稿始予相应奖励,推动网络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
4.学生管理。学生管理包括学生自我管理和学习评价管理。网络教育具有“师生分离”和“教管分离”性质教师角色淡化教学管理弱化而学生的自我管理凸显。我们在每个年级实行班组管理启选班长,定期轮换赴每一位同学充分参与管理锻炼自主能力加强自我服务,同时重视对学生自治的引导。学生学习评价管理由自我性评价和客观l胜评价组成。自我性评价:学生先完成自测题目和思考题目提交后与标准答案比较而做出自我评价。客观性评价:根据学生平时作业完成质量、设计实验的完成情况等给出具体的分数通过提供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使学生感受到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教学秘书定期分析学生学习评价相关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做相应教学调整。
二、化学网络教学管理模式特点
西南大学校是教育部批准开展远程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化学化工学院是学校较早开展网络教育的传统学科拥有具有学术理论基础的高层次的师资队伍,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为网络教学管理的实施提供智力、人才结合网络教育学院良好的技术支持和教务管理,形成较好的资源共享,为化学网络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特点。
1.制度管人。学院制定了《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育管理办法》、《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师管理制度》。从教师选派、教材选用、网络课件建设、具体教学(直播、录播、网上辅导、作业批改、考试命题和答辩等)一一做出相应规定使管理有据可依肩章可循制度管人。
2.责任到人。教师一旦承担网络教学需认真学习学校和学院的管理办法熟知各项规章制度并与学院签订《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育教师教学工作责任书》责任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