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戏原文范文

社戏原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戏原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社戏原文范文

关键词:德育课程;改革;校园文化建设

德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德育课程改革是由传统的“说教课”、“讲大道理课”转变为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德育课程的实用性,增强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使教育内容具体化、生活化。校园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学校环境中人为创造、长期形成的所有有形与无形的客观存在、可深层反映学校特点的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力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品位,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当前德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笔者谈了4个方面的体会。

1确立素质教育观念,重视校园大环境的建设

德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德育教育观念的深刻变化,是确立以育人为背景,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即在教育中确立素质教育观念。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化”环境,首先必须是从“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即提升校园的育人能力,是否能真正建立、形成一种和谐、健康、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校园氛围。所以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从确立素质教育观念,重视人的生活环境做起。

建设校园大环境应着手于优美的校园、整洁的环境、典雅的建筑物、恰到好处的宣传栏、精美的雕塑、繁茂清馨的花草树木、规范整洁的教室、美观整齐的实验室和实习场所、富有朝气和生活气息的宿命园区,充分体现着校园特有的人文风格;校园内人员整洁的仪容仪表、谦和得体的言谈举止、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及特有的待人接物的习惯等,则反映出人员的精神面貌。优美的校园大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有意无意地影响、同化着环境中的每一个人,人们都在自觉与不自觉地经受着这种文化的熏陶。所以,美丽的环境氛固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德育手段,它是一种无声的熏陶和感染。是德育的教育观念——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以及做什么样的人的一种重要途径。

2努力拓展校园文化空间。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发展

学校文化环境是指校园内操场和行政办公楼上的五星红旗、校园内的雕塑、楼台亭榭的对联、校园内的文字标语、墙壁上的书画、碑林、学校师生的书画作品展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变精神”,作为育人场所,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学生在学校活动的时问非常长,如果耳濡目染优良的文化,可以洗涤心灵,潜移默化地获得优良文化意识的渗透。拓展校园的文化空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2.1让校园充满文化气息

学校应该着力建设“文化长廊”,充分发挥宣传窗、黑板报、校史陈列室、阅报栏、广播站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合理地在校园里布置“警句”、“雕塑”、“校训”等。校园文化渗透各个角落,小则一句简单的问候标牌,大则一座建筑物,如校园中随处可见的“糖甜一口,心甜一生”、“护士是没有翅膀的天使”、“不摘果子是高尚的”等温馨警句,让学生看了产生会心一笑的感觉,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2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

为了使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学校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全校性的文化主题活动,让整个校园动起来。

2.2.1结合德育的有关课程,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开展以“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反对”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的“祖国在我心中”教育活动;以优良公民教育为宗旨的“做个优秀公民”的教育活动;以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主题的“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主题活动等,作为促进优良校风形成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这些活动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原则,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从点滴的事情做起,从平凡的事情做起,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

2.2.2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在德育课程

改革背景下,对学生的评价是德育、教学、学生就业三者有机的结合。应结合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力开展学生科技学术活动,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如举办“护士节”、“读书节”、“科学节”等。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同时,逐渐感受到“合格+特长”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才有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学生的学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品位。因此,学校在扩大办学规模,加大硬件建设的同时,不要忘了校园文化阵地的建设,为学生创设进步、文明、健康、高尚的校园氛围,以满足他们正常的精神需求。

3加强精神文明环境建设。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在德育工作中,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弘扬人的主体性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主体精神是素质教育的精髓,具体到德育更是如此,没有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再好的德育内容和方法也只能是低效的。我们在十分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还给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地位,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而校园精神文明环境的建设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3.1提高学生自我完善的能力

我们重视开展“争三好、创优秀”和“文明班级”的评选,为学生树立起身边的榜样。让学生可以看看别人,对照自己,对学生自身完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2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加强班集体的建设,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交往群体和环境条件。一个有凝聚力的班集体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健康、有序的班集体活动可以使学生走进群体,多与同学沟通交流,可以提高集体荣誉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3为学生搭好自我展示的舞台

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形成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我们在学校的德育活动中努力把学生的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参与组织评价文明宿舍、文明班级。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参与开展学校的各项文化体育活动,实现教师指导下的自我管理。如开展文化艺术节、学生辩论赛、校运会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

4完善心理健康环境建设。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学生的竞争压力明显增加,焦虑程度不断加大,情感领域的困惑与冲突也日益增多。德育教学内容的很大变化就在于加入了心理品质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开展心理健康环境建设。学校应开设“心理话聊天室”、“心理咨询信箱”,增强师生交流的渠道,使有心理困惑或障碍的学生有处倾诉;设立心理辅导室,举办心理辅导讲座,帮助学生确立自我意识,坚定学生“我能行”的信念;开展“挫折与人生”、“我的快乐学校生活”等演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正确对待生活、学习、成长中的困难与逆境,培养学生内在的、永久的乐观感和自信心。

第2篇:社戏原文范文

一两者的内涵与特征

(一)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包含了和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的一项系统工程。它反映的是学校的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办学特色及学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大学不仅用先进的文化培养各种优秀人才,而且在此过程中将其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和文化精华、高尚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源源不断地传递到社会,成为和谐校园的重要元素。

(二)个性化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具体来说,个性化教育就是面对独特的生命个体,通过适合每个独特生命的手段,发掘个体生命的潜能,促进个体生命自由发展的教育。它的具体特征是,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和谐教育、突出自我教育、突出渗透式教育等。

二个性化教育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一致性

(一)两者都强调

“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发展

个性化教育的实质是以承认个体的个性差异,尊重个体的个性需求和重视个体的个性发展为特征,以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人格健全为目标的一种教育。个性化教育的理念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案,选择多样化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从而能够有效提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也是人,建设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就是把人的发展作为校园建设和发展的出发点。因此,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也强调树立“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理念,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个性化教育与和谐校园在内涵上是高度统一的,它们的立足点都放在了人的高度发展上,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都把重点放在学生的成长成才方面。个性化教育强调“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当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了,这样的校园文化才能是和谐的校园文化。

(二)两者都突出了“和谐”的意义

和谐是指各种要素之间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稳定状态。个性化教育也突出和谐的氛围。个性化教育不是对个性某一方面的教育,而是以全部现实个性为起点,以理想个性为归宿和目标,对完整人的全部个性的和谐教育。个性化教育中的和谐教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二是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和谐统一;三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和谐统一。和谐校园当然也是一种和谐教育。即一种以校园为纽带,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为合力,各种要素之间全面协调、优化发展的育人氛围。

(三)两者都重视营造文化氛围,优化校园文化建设

个性化教育能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例如,笔者所在的徐州工程学院在个性化教育方面经过多年探索,自身特色凸显。学校提倡在学生教育中,以生为本,提倡“小人物”要有“大生活”。学校倡导每个学生在大学期间要完成“五个一工程”,具体内容是:一是要系统研读一本书。学生在读好专业书籍外,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系统精读一些书,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净化心灵。二是要学会一些音乐知识或者一种乐器。人类虽有不同语言,但有共通的情感,能够于语言文字之外传达这种情感,并引起共鸣的就是音乐,音乐能消除烦恼、陶冶性情、激励斗志。三要爱上一种体育运动。可以是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也可以是游泳、瑜伽、健美操或者桥牌,因为运动可以增强体魄,激发活力,绽放青春,快乐生活。四要认认真真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是结对帮扶孤寡老人的义工型,也可以是到工厂企业参加锻炼的学以致用型。五要参加一个科技创新团队。可以是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团队,可以是独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也可以是参与科技竞赛小组。在团队里,锻炼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五个一工程”的实施,校园读书节活动异彩纷呈,乐器培训班火了,运动场上热闹非凡,各种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合作共建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产业园。“格物致知,敬业乐群”的校训精神得以彰显,校园育人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它反映了学校的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办学特色及学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和谐校园的重要元素。和谐校园建设同样需要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丰富和谐校园的内涵。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走进社区,服务社会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着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为学生搭建展现风采的舞台,打造实践、体验、发展、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能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思想感情,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创造力,有效提升个性化教育质量。综上,个性化教育与和谐校园创建是有机统一体,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紧密相连、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三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对个性化教育的促进作用

(一)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为个性化教育搭建舞台

大学生一般都有参与活动、实现自我的强烈愿望,以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虽然大学生的兴趣点各异,需求也不同,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能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和形式是多样性的,为大学生参与活动、展示自我提供了空间,从而满足大学生的参与欲。展示个性、表现自我是大学生的突出特点,他们希望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来表现自我,从而获得心理满足感。在异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能充分彰显大学生组织领导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突出他们的文娱特长,表现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才能。大学生的个性是多样的,需求也必然是多样性的,他们都可以在校园文化这个舞台得到精神娱乐、情感宣泄、人际交往需求的满足。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特点,不同程度地满足了大学生的表现欲、需求欲,在为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提供广阔舞台空间。

(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为个性化教育拓展空间

高校校园文化一经形成,就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这种个性特征对该校大学生个性化教育具有渗透力和感染力,深刻影响、指导和规范着每个校园里的大学生,使之逐步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风格。另一方面,校园文化能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大学生生活在校园中,校园文化活动占用了他们大部分的精力,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对活动本身的评价和态度,容易和他们对社会的评价相联系,从而对大学生自身世界观的形成与转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对个性化教育的影响,最重要的价值便是它对大学生创新才能的积极作用。高校是科学精神最为活跃的阵地,必然赋予大学生敢于创新的气质,不断对原有文化突破和创新。高校是先进文化的聚集地,不断激发着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为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的开展拓展了空间。

(三)和谐校园文化为完善个性化教育创造条件

个性化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环境熏陶、教育引导和实践锻炼。校园文化是一种科学精神和文化氛围,这决定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个性化教育功效的环境熏陶作用。不同风格的校园文化特征,使得参与活动的主体———大学生在意志、情感、认知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个性化特征得以改造和强化,形成与校园文化环境特征相协调的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人。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也是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和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通过参与大学生走进社区、服务社会等社团活动来达到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目的。通过丰富的文娱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健康身心。大学生实践活动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学生锻炼自我提供了机会,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个性得到强化,意志得到锤炼,不断地在实践过程中完善个性。校园文化对个性化教育具有教育引导、实践锤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淋.高校创建和谐校园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4(1):90-91.

[2]崔亚虹.和谐校园背景下的文化建设与发展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53-154.

[3]刘献君.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1(3):1-9.

[4]郝秀娟,申万兵,等.实施个性化教育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成人教育,2013(2):11-14.

[5]寇跃灵,毕鑫.高校个性化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探究量[J].中国成人教育,2014(3):46-47.

[6]宋官东,王思惠.高校个性化教育改革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4(10):48-51.

第3篇:社戏原文范文

关键词:新闻信源;用户认证;短信开发

中图分类号:TP31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7-0000-01

News 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Zhang Peng

(Hunan People's Broadcasting Station,Changsha410007,China)

Abstract:From the broadcast news media,the source user's needs,expand the elaborate structure of the 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 and overall design,the core sub-function module introduces the proces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function,and provides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functional modules Ideas.

Keywords:News source;User authentication;SMS development

一、前言

面对当今新闻媒体在网络新时代的竞争态势,“拓宽新闻信息资源的获取途径”、“加快新闻信息资源的一手掌握步伐”以及“从不同深度和角度挖掘不同媒体共享的一手资料”等等成了新闻媒体在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在本文中,我们将新闻信息资源简称为新闻信源。

二、系统总体构架设计与功能模块设计

(一)总体设计方案

新闻信源管理系统紧紧围绕新闻媒体的新闻采集需求而设计。该系统必须具备系统进入方便,不论在台内还是台外,在本地还是外省,都可以方便进入系统,还必须有快速浏览和查询信息的能力。为此,该系统我们采用B/S架构。整个系统程序分为用户客户端、WEB服务器、数据库及服务器后台处理程序四个部分。客户端使用WEB浏览器,采用ASP动态网页技术开发管理页面,通过WEB服务器对外进行;采用SQL2005数据库进行信息存储和查询管理;建立服务器后台处理程序实现短信的自动监测与发送。

此外,我们还在电台局域网内部DNS上做了WEB访问地址的域名解析,在局域网对外的ISA防火墙上WEB外网地址,并在外网做了相应的域名解析,这样台内台外用户均可以通过相同域名对页面进行访问,在电台内部局域网内,设置用户优先访问的是内部DNS所解析的域名,故内部人员访问速度相当于内网的传输速度。

(二)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我们依据湖北新闻综合广播的新闻信源管理运作流程,开发这套新闻信源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它包含:信源业务子模块、用户管理模块、短信模块、用户即时会话及会议交流模块、用户个人工作助理模块。这5项模块包含若干子功能,由于考虑到信源系统日后新增业务的可扩展性,我们将各项功能模块的代码设计相对独立化。当相关功能业务需要进行渗透时,我们只需要调用相关的页面代码即可。如信源业务子模块需要读取用户的相关角色、权限,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方能开展后期的工作。为此,我们设计的方法是针对用户的身份验证这块单独编写程序代码,形成独立的身份验证程序,所有需要进行身份验证的页面只需要在页面代码之首调用对应的用户验证ASP文件即可。整个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如图1所示:

图1.新闻信源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图

三、结束语

新闻信源系统的建立,为新闻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提供了即时的资讯信息,同时实现了各个不同新闻媒体间信息的共享与交互,满足了不同媒体对同样信源的不同需求。

整个系统的应用层采用B/S模式的WEB开发设计,用户使用快捷方便,不需要安装客户端软件。系统设计采取模块化方式,各项子功能模块可独立化地相互渗透,便于今后业务的不断扩展以及子功能模块与其他平台系统的兼容与结合。

此平台系统按照湖北新闻综合广播的工作流程,为其量身定制,但系统数据库设计及各项功能模块设计灵活,易于今后的功能扩展与修改。目前此系统平台已在新闻综合广播开始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4篇:社戏原文范文

城市文明的象征和城市环境建设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城市园林的发展,它不仅能够绿化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还能够为城市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提供保障。本文主要分析城市园林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几点改进措施。

关键词:

园林设计;问题;有效措施

1城市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设计者职业道德缺失,过度追求利益

只有进行大量的科研分析,才可以进行园林规划建设。不进行科研分析,就不能使园林设计满足于城市的规划中,不能使园林在城市中得到最大化的价值。设计园林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够为整个城市提供服务。若要真正发挥园林中绿地的效果,只有在科学合理的地方建设城市园林,才会对整个城市的环境都有帮助。由于城市人口的日渐增多,用地紧张,再加上资金不到位,加上城市绿地规划不科学、得不到实施,没有被充分运用。现在的设计者职业道德缺失,不以业主的要求为出发点,只考虑如何获取更多的利益,对城市园林的设计过于浮夸,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1.2园林植物随意配置,忽略配置的多样性

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绿化就是保证其生态化和可持续化,任何城市的绿化都要有其基本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城市绿化才会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用到最多的是植物,而植物如何搭配就非常重要。完美的搭配不仅能够为园林增添景色,也能够为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也为城市的可持续性做一份努力。现在设计者在设计园林时只考虑带来的经济效益,根本不考虑城市园林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对园林植物进行随意配置,不考虑当地的气候、环境等因素,就对园林植物进行搭配,会导致园林植物毫无生机,而有的植物不可以种植在一起,但设计者没有考虑这样的问题,自我感觉搭配在一起好看,就把这样的植物搭配在一起,这样就会导致植物死亡。在设计时,为追求所谓的完美,只考虑引进外来植物,没有把本地植物栽种进去,也会导致市民心中的不满。

1.3园林设计缺乏人文关怀,忽视人的需求

园林设计只有以人为本,园林才会被人们接受,被人们使用。而现在大部门的园林设计者过于追求艺术,设计出来的园林过于浮夸,导致园林缺乏实用性,没有起到为市民服务的宗旨。园林设计要依据人们的需求来设计,才会为市民服务。所有的园林设计只有把人文关怀放在首位,才会被市民所接受,但现在大部分的园林设计,没有考虑以人为本,所设计的园林根本不能为市民提供服务,有的设计甚至与当地的文化发生冲突,严重影响市民的心理归属感,让市民从心里排斥,达不到设计园林的目的。

2解决城市园林设计问题的有效措施

2.1提高自身修养,加强职业道德

园林的建设不单单满足人们观赏和休闲娱乐的需要,同时也要为整个城市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不仅需要我们园林工作人员的参与,也需要我们每一个公众共同参与,城市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家园,只有我们共同为城市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城市将会更加美好。在园林建设上,要多宣传,多做活动来提高民众的园林绿化意识,让园林建设和保护融入到民众的生活中,成为城市的特色。也要加强园林的管理制度,保证园林事业的进行。

2.2园林的设计要遵循一定的美学效果

科学合理的园林设计就要遵循一定的美学效果,只有这样在园林设计中才会保证生态性和可持续性。在园林设计中,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地域温湿度等因素,结合不同的气候温度来进行种植不一样的植物,根据不同的季节来进行不同植物的搭配,不仅保证园林的景色美,也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植物特点。在园林设计中不仅要学会把各种植物完美地搭配在一起,也要把各种植物的特点突显出来,在保证园林植物特点的同时,也要考虑园林本身的实用性,设计园林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在园林设计中要合理利用园林的植物,保证美学的同时,也要把可持续性突出出来,只有这样,园林在为人们服务的同时,也为这个城市增添许多绿色。

2.3园林设计应正确定位,以人为本

园林设计者在设计园林时要明白一个道理,建造园林就是为人们服务,若园林不能为人们服务,那设计园林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在设计园林时始终要以人为本。设计者在设计园林时,要考虑当地的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情况,了解当地市民的娱乐追求,把园林设计的定位找准,学会听取不同的意见,多向市民请教,园林是大家的,只有市民共同参与,园林才会满足市民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为市民服务。

作者:张婧 单位:景德镇市园林管理局

参考文献

第5篇:社戏原文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文化建设;文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1-0071-01

一、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文化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校园文化是学校所有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幼儿园校园文化则是指幼儿园师生在整个幼儿园生活中所形成的精神、理念、行为规范等,它决定着幼儿园的发展方向,是激励师生、促进幼儿园科学发展的关键力量。它包括幼儿园的物质文化(物质环境)、制度文化(规章制度)、精神文化(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幼儿园精神文化的培育,就是要使全体教职员工持有先进的价值观念,并且将这些共同认定的价值观落实到教师与孩子日常接触的言行举止中去。

二、当前幼儿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幼儿园文化建设片面化。许多幼儿园将幼儿园文化建设片面理解为幼儿园文艺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更多的认为成功地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就是幼儿园文化建设。有些幼儿园非常注重教育教学工作,但忽视了幼儿园的文化建设,不经意间将幼儿园的文化建设与教育教学工作割裂开来,没有将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二)幼儿园文化建设标语化。在部分幼儿园看来,幼儿园的文化建设就是用一些美好的标语提出来。因此,我们通常会在幼儿园看到一些醒目的标语。或者在幼儿园漂亮的橱窗里工整地写着诸如“对待孩子要有爱心、对待家长要热心、对待工作要有责任心”等字眼。似乎只要这些标语提得越是精彩,越是标新立异,越是能够表明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品位。

(三)幼儿园文化建设盲目化。在市场经济驱动下,文化包装越来越盛行,许多幼儿园深受这种潮流的影响,将幼儿园文化建设盲目视为幼儿园的形象没计。把幼儿园的文化建设视为改造装修建筑、宣传形象、提高知名度等。

三、幼儿园文化建设内容

(一)创造健康优美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具有外显性和感官性,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幼儿,对教师、幼儿和家长等成员有着极强的影响作用和教育意义。幼儿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园里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校园环境、师生生活设施等。根据笔者多年的幼儿教育实践,认为幼儿园物质文化建设大到校园的布局规划,小到一室、一梯,乃至一厕设计等。教师办公室文化中要注重培养教师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室文化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拟定主题活动内容,定期更换主题环境,发挥其教育与文化宣传功能。室外文化建设要利用每一个空间和角落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

(二)打造“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幼儿园制度文化是指幼儿园的园纪园规、公约以及习俗等。是幼儿园管理思想和管理风格的重要体现。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建设,始终为幼儿和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使他们都能愉悦地生活和成长。笔者认为在制定与幼儿有关的各项规章制度时要严格依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不强制幼儿去学习什么,在合情合理的前提下,幼儿学什么和怎样学都允许幼儿自由选择。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每一位教职员工的积极性,群策群力逐步健全完善制度,做到任何事项有章可依,确保有章必循。因此,幼儿园制度文化建设应符合学校发展需要和教工现有水平,能引导员工实现办园理念,建设本园特色。

(三)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精神文化是隐性、深层、无形而又抽象的,它像一只无形的手,引领着每一个人前进。一是加强积极向上的校风建设。校风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最重要内容,它包括政风、教风、学风,是一项系统工程。二是促成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校园人际环境是校园精神环境的支点,它主要包括幼儿园领导与教职工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三是优化公正健康的舆论氛围。校园舆论环境是校园精神环境的根基,集体舆论作为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信念,规定着他们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行为方式。

四、幼儿园文化建设实践

一是立足县域文化优势,建立园外教育基地。陇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有着“崇文重教、诚信质朴、创新进取、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依托县内云田陇渭支部旧址、菜子董家门革命旧址、首阳陇右工委旧址等革命遗址,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怀。依托暖泉山、文峰营盘、巩昌西河川等仰韶文化、西周文化、齐家文化等遗址,建立“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培养幼儿的历史自豪感与责任感。

二是立足兴趣小组活动,推动文化大众化建设。学校根据不同年龄的幼儿有目的、有计划地广泛开设兴趣小组,开展一些文艺、体育、科技、学科兴趣小组形式的活动,可以发现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其特长的发展,使每一位幼儿能够在愉悦快乐的环境中体味现代文化的魅力。

三是立足幼儿园教育,推行园内外一体化建设。以学校、家庭、社会为网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形成教育的同步性、一致性和整体性。本着“开放”的宗旨,从与孩子交往最为直接、最为亲密的父母、师长、同学、亲友的人际关系为起点,开展以“孝亲、敬长、爱友”为重点的既体现民族特点又符合时代风尚的文化教育,使幼儿逐步形成文雅大方的举止,亲切得体的言行,整洁合适的衣着,高尚健康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吴静如等.国际幼儿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J].幼儿辅导.2010(6):22-23.

第6篇:社戏原文范文

一、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原则

原则之一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以小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为宗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方案》对小学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这个培养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阶段性质和任务而设计的国家要求,也就是国家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个性发展要求。落实到小学数学课,国家质量标准就是要求小学生具有初步的运算技能、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四项,这个任务主要由小学数学的学科课(或者叫必修课)来担当。至于发展小学生个性的要求,《课程方案》明确提出主要由活动课来担当,其教学目标就是“增强兴趣,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特长”。有人会提出,这个要求在学科课所包含的实际活动中就能做到,或者开展课外活动就可以实现。我认为这是误解。诚然,小学数学学科课所包含的实际活动,诸如观察、实验、练习等,也能培养学生某些个性要素,但它服务的目的不同,它只是为学科课的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学科课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没有具体教学时间的界限;而小学数学活动课应是以发展学生个性要素为首要目标的课型,每节课教学时间与学科课的教学时间相配合。还有,活动课也不同于课外活动:①活动课属于课程的范畴,课外活动则是“在教学大纲范围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它不属于课程的范畴;②活动课有一定的结构性,它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活动方式,而且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具有层次性,而课外活动则没有这种有序的要求;③活动课的设计和实施要具有一定的规范,那就是活动课必须有教学纲要和活动课指导书,并严格按此规范实施教学进程,而课外活动则不具备这个要求。

原则之二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淡化选拔教育,做到“人人受益”。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的教育,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普及教育,平等教育,应当强调其普及性,淡化其选拔性。”这个要求不仅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活动中要落实,更要在各科的教学活动中落实。学科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做到人人受益,比较好操作,因为学科类课程所担负的国家关于知识和能力的各项规定,由统一的大纲和教材所列举,由国家规范的教学、考查等计划予以落实和检查。而活动课是以培养个性特征为标志的新课型,系统的操作硬件尚在建立之中,有一定的难处。但是,我们应当这样理解:小学数学活动课所说的“人人受益”,不应当以分数、成绩的提高来理解,应当从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予以解释。从活动课参予程度讲,不要像组织数学课外活动小组那样,只允许少数数学爱好者参加,而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从活动课的课程设计讲,在学科课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的条件下,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提供发展空间;从活动课的教学效果讲,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有的学生数学知识、能力和爱好都得到提高,这是受益。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有的学生数学知识和能力提高不甚明显,但是通过数学的橱窗对观察课外天地,观察实际生活的兴趣产生了,这也是受益。更有甚者,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虽然没有引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但这种活动课教学尝试在学生记忆中留下思维印象,能成为今后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参考,这也应该说是受益。纵或阻塞了他们对数学的爱好,但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促使他们去爱好其它学科,也同样属于受益之列。一言以蔽之,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受益,就是指小学生的个性要素,主要指兴趣和情感,通过数学的载体而得到发展。

原则之三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注意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保护“童心”。小学生的年龄阶段(6~11、12岁),在心理学上称为儿童期(或称学龄早期)。这一阶段,小学生不但身体发育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阶段,而且由于从一个备受家庭保护的幼儿变成必须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承担一定社会义务的小学生,这就促使儿童心理特征产生质的飞跃,概括起来,就是产生了在幼儿期没有的“好奇、好动、好胜”的“童心”。这三个“好”只有“好奇”“好动”充分得到发展,“好胜”的儿童价值特征才能得以建立。但是要注意,要使“好奇”“好动”的心理状态健康成长,就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控制:①调控环境,促使小学生总是保持向上振奋的心理状态。小学生向上振奋的心理状态的形成是立足于好奇感,而好奇感的永恒程度又依赖于环境(包含教学环境)对小学生接受知识是否有一种愉。因此建立一种愉快接受教育的氛围是调控环境的关键。小学数学活动课基于数学学科的抽象特点,愉快教育氛围的建立,特别要注意杜绝成人期望值的强加与过量过高数学材料的灌输。就是说,不要设想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个个都成为数学神童;也不要认为,实施小学数学活动课教学,就是灌输小学数学之外使小学生难以接受的成人处理数学的材料。②树立模仿典型,促使小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能力体系和健康的行为与习惯。小学生的“好动”,是建立在模仿基础上的好动,通过模仿,一旦成为小学生稳定的心理成分,就左右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因此为了促使小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能力体系和健康的行为习惯,我们的教学活动就应当提供学生认为有趣的、益于拓广知识的模仿典型。小学数学活动课所提供的模仿典型,就是根据数学的特征以及小学生的知识、能力条件,通过游戏、观察、拼图、制作、不完全归纳等思维及操作办法,让学生得到学科课内所没有的、又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数和形的一些结论(但是不要证明)。这些结论,要求学生都记住它是次要的,掌握得到的过程则是教会模仿的本意。只有这样,“好动”的心理特点才可以说在数学活动课里得到健康地培育。

原则之四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突出具体形象思维,给学生以能力的钥匙,不给知识的包袱,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小学生的思维,在四年级之前,是以认识“具体实例”、“直观特征”为标志的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四年级之后,则向掌握“主要属性”、“种属关系”、“实际功用”为标志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不过这种抽象逻辑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为支柱。作为小学阶段思维训练的一门主课,小学数学的学科课和活动课,责无旁贷地要促使小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为了实现这种过渡,可采取下列措施:①提供充足的有趣的数和形的具体形象材料,让学生拓广知识,扩大眼界。怎样选择这些材料?荷兰数学教育家凡·希勒(VanHiele)认为:人类认识数和形有五级水平,小学四年级以前学生,应选择认识“形象级水平”的材料,就是学生通过图形和数的整体形象,而不是通过性质去认识数和形。四年级之后的学生,可选择“性质级水平”的材料,即通过图形和数的性质去认识数和形。至于后三种水平材料的认识,则是中学以后的事情了。这种认识可作为小学数学活动课选择充足有趣具体形象材料的依据。②通过设悬念,设问题情境,积极启发小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促使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换,同时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以及让学生掌握不完全归纳法之类的数学方法。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活动课的思维材料的选择上,一要“不超纲”,即所涉及知识不应超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之外;二要“不超前”,即活动课的教学进度与学科课的教学进度基本保持一致,知识与能力训练尽量做到前后配合。在活动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为要当学生智慧的启迪者,不要当真理的恩赐者,更不能藉活动课之机,把学生当成“仓库”,拼命向学生灌输他们不愿接受的成人化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压,感到不耐烦。否则,数学活动课就不能促使学生个性要素的发展,增长才能的数学目的就会落空。

二、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形式

1.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是对四年级以前学生进行活动课教学的一种好形式。好的数学游戏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应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兴趣与数学知识自然而然地同步增长。为此,设计数学游戏的思路,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游戏内容要通过丰富而新颖的形象来包装。大家都知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知开始的。然而,数学教师惯用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方法,虽然最初的数学概念能从形象化入手,但最后总下降为单调而呆板的数学概念和“符号”,成人化的思维痕迹很深,这种教法特别不能激发低年级小学生的兴趣,我们教育中应当尽量避免。正确的数学概念的形象化包装,必须结合低年级小学生思维在具体形象方面占优势的认识特点,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爱好来制定关于数学概念的教学形象设计,要不显露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符号”,而是把它化解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而新颖的游戏之中,从而起到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感官,在小学生头脑中树起鲜明的形象,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最佳效果。②游戏展开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戏剧性活动来实现。低年级小学生,刚由家庭进入社会,一切都新鲜,好动和不满足是他们进步的第一要素。数学活动课教学要抓住这一特点,设计适合他们口味的戏剧化数学游戏,把学生引入求知的好动中,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戏剧化处理这座在具体与抽象间的桥梁,把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引到抽象思维,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使思维永远处于兴奋之中,实现活动课的目的。③游戏结构要是美的结构形式。数学游戏美的结构,是指美的语言、美的教学态度、美的板书设计及教具运用。最能直接打动低年级小学生心灵的是美,因此美的教学结构形式,是一股推动低年级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力量,数学活动课的游戏结构也应按此来设计。

2.数学讲座。

小学四年级后开展数学讲座,这是有利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也是有利健康品德形成的好形式。这种以数学讲座为内容的数学活动课取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取材于学科知识的扩张,发展学生能力。这类教学内容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智力型,如找规律填数,奇数和偶数运用,巧妙计算等;②实用型,如利用图形的合理分类的计算题,金融投资的基本计算知识等;③动手型,如绘制图表,用图形解应用题等。另一方面是取材于数学名人的故事,取材于数学史上的典型成果。通过讲述这些故事,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从而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3.数学实践。

小学四年级后的数学活动课可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这是拓宽学生视野的又一种好形式。如去银行了解什么是年息?年息为什么采用“%”的记号?什么是月息?月息为什么采用“‰”的记号?也可到市场去了解怎样用统计表处理变化的市场价格?怎样利用已学过的图形拼成优美的商标图案等等。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不仅会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知道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有广阔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这一大课堂的锤炼,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坚强个性。

第7篇:社戏原文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 和谐校园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目标,它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创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创建和谐的各行各业。建设和谐校园是这一创建活动的具体体现,也是培养全面发展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构建和谐校园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构建和谐校园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以人的生命和价值体现为本,以实现学生自身价值,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本,把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最终目标,使学生能够在和谐的环境中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二、和谐校园与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和谐校园是我国高职院校校规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它是教学事物存在的最佳形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创建和谐校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设和谐校园,就是要使高校中各种有利于发展的要素间形成一种协调均衡的和谐状态,其中主要体现为校园各组织之间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等等。

校园文化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华勒1932年在其著作《教学社会学》中提出的。目前,在国内,对校园文化虽然没有精确的定义,但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以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为主体不断创造并共享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的结合体。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与方法,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内涵建设,所以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途径在于校园文化建设。

三、校园文化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不少问题:

1、对校园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全面,定位不准

有的把校园文化等同于文化活动,注重开展丰富多彩,为师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而对校园精神的的培育和影响重视不够:有的把校园文化等同于学生文化,甚至只是学生的课余文化、社团文化,比较重视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而较少注重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2、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不鲜明,缺乏个性

虽然很多高校都把建设社会主义方向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思想和目标,但相当一部分高校校园文化的表述多为求实、创新、奋进,趋同化比较严重,缺乏风格独特的个性。

3、校园文化的核心地位不突出,辐射力不强

这突出表现在比较注重物化环境的建设,而对营造具有文化深度和文化底蕴的校园精神、人文环境研究不足,校园精神的核心地位不突出,凝聚、感召、教育功能不明显,一些文化活动品位不高,学生对社会不良文化的免疫力不强,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辐射、示范作用发挥有限。

四、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教育环境的巨大变化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变化。一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西方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在我国迅速传播,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民族传统文化造成冲击;二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崇尚物质生活、轻视精神生活,追求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忽视政治方向和人生修养等社会现象普遍存在,师生价值取向尤其是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观念、就业观念、人生规划也发生重大变化;三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手机的普及,知识、文化、信息的传播和接受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甚至极大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行为方式。这三大变化对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去分析、研究、解决。

五、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

1、深入开展校风建设

通过校风建设,可以使全校师生树立全心全意为建设特色社会主义贡献自己全部力量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及不怕困难艰险、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学校的宝贵资源,并结合学校实际规划,在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师德教育,进一步规范师德管理,在学生中宣传师德建设先进典型,积极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和优良教风。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能以完善的人格和优雅的气质去感化和影响身边的人,只有这样,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才能担负起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对于学生必须制定和完善大学生行为规范,严格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形成努力学习、诚实守信、勇于创新的优良学风。

2、大力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将素质教育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中,比如可以充分运用各种教学环节和手段,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潜在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可以邀请名人名家到校讲学,作报告和讲座。通过这种高品位的人文氛围可以潜移默化的滋润学生的心灵,在这种校园环境的熏陶下,是学生们的视野开阔,使之思想和心灵趋于成熟。同时,高校也可以开设一些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课程,通过一些传统的艺术进校园,不仅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还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不仅如此,高校还可以在丰富第二课堂的基础上,拓展第三课堂,让艺术进一步得到升华,一方面,通过积极组织各类竞赛激发学生热爱、向往、参与艺术的激情 ,另一方面走出校门,让高雅艺术服务社会。

3、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开展丰富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既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观念和文化环境,也有利于营造特有的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对培养符合一定教育目标的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把德育、智育、美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文娱体育等方面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大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道德境界得到进一步升华。还可以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建党纪念日、国庆节、纪念日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班会、团日活动,提高学生的爱国、爱校热情。利用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的实践活动为契机,把素质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养成文明行为,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节、运动会和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4、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开展诸如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建设一批精品网站,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通过平台,让师生通过互联网交流思想,探讨发展,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渠道。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对他们要加强引导,确保校园文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5、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高校可以通过请优秀校友到学校中对学生宣讲其成才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来激励大学生励志成才,借助于开学典礼、入学教育、军训、毕业典礼、各种荣誉的颁发仪式等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活动,激励大学生求实、奋进、和谐、创新。对于诸如教学场所、教学设施、图书馆等硬件设施要进一步完善,优化学习环境,不断满足大学生学习成才的需要。高校可以整合各种资源,建好校史陈列室,让学生认识学校的历史、办学思想和理念,从而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现实中,优美的校园景观往往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爱校热情,所以,可以在诸如教学楼张贴名人名言或师生自己的作品,在公共场所布置内涵丰富的浮雕、雕像、书画等文化作品。让大学生参与到校园绿化的设计、建设、命名及管理中,一方面不仅增强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在自然环境的改善中,使师生的思想品德、人际关系、习惯养成等方面受到感染、激励和熏陶。

六、正确处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关系,进一步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通过对一些高校的取证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还仅仅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中,而忽视了师生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促进师生成长简单的理解为环境与人的关系而忽视了教育的整体性,在不同程度上误导了校园文化的实践。实践证明,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推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好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各种利害关系,这是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保证。

1、要建设好和谐校园文化就是要要切合实际的进行创新发展,继承是基础,创新发展是生命力,没有创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方向。其实,这是一个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问题。我们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在这一时代,东西方文化、不同国家、名族的不同文化、有益文化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同时并存,在这种情况下,全校师生就必须在思想上达到共识,在建设中始终坚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把它贯穿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并成为全体师生奋发向上、共同进取的精神纽带。

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好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师生员工作为校园文化的共同建设者,必须正确对待他们在建设中的角色,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时刻把道德素质培养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而另一方面,作为教师更要志存高远,潜心育人,不断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教育水平和工作效率,把教育育人落实到实处,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3、学风建设既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又对第二课堂教育具有促进作用,而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由此可见,处理好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所以,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结合学风建设和专业特点来开展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一系一节一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比如外语系可以开展“外语文化活动周”、艺术系的服装专业可以组织服装文化艺术节等。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开阔眼界,拓展知识,培育良好学风,进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4、处理好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在关注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更要把精力放在精神文化建设中,最终通过提升精神内涵达到育人的效果和实现物质文化建设的教化功能。校园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在于培养学生成才,最终目的是使大学生和谐发展。所以在文化建设中,即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能够在团队活动中磨练成长,还要关注贫困生、弱势群体的成长,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通过开展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活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做到知识、技能、道德、学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社戏原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

宿舍作为高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宿舍文化作为高校校园内的一种文化因子和现象,时时刻刻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各个方面。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重要特征,在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中,由于制度、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种原因,一直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本文将对这些问题的进行相关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及对策。

一、 内涵及特征

学生宿舍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宿舍活动为载体的宿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是宿舍成员在共同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群体文化。

大学生宿舍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中的一部分,它同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相比较,具有超前性、教育性、感染性、动态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等独有的基本特征。

二、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意义

大学生宿舍,是学生的栖身之所;是学生学习、生活和交流思想的主要空间;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是培养他们成长、成才的必不可少的环境之一。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人格的塑造、以及其人生观、价值观、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等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宿舍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已经成为了校园文化研究中的一个新的课题。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不但对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同时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宿舍管理起到促进作用。另外,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加强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些年来,大多数高职院校加大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和方法来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目前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的人文化特点有待进一步提{。目前大多数高校宿舍的基础设施基本齐全,但有些高职院校只是单纯的注重改善宿舍硬件设施,改善过程中很少与文化建设相联系。这与大学生追求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有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宿舍管理制度的不合理。当今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比较老套、死板和单一,并且操作的可行性不强,只能对学生的行为起一个约束机制,但对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起不了任何作用。

(三)宿舍内存在不和谐的行为。从整体上看,大部分学生宿舍行为是文明和谐的,但也有一些不和谐的行为在宿舍内发生,主要有: 部分宿舍内卫生脏、乱、差、个别寝室有难闻的异味,而且无人打扫,个别学生在宿舍公共区域破坏公共设施、随意扔垃圾、在宿舍内喧哗吵闹和浪费水电资源等现象,这些行为和习惯严重影响了宿舍文化建设。

另外,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宿舍管理不到位和管理人员水平有待提高等原因,都影响着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我们分析,当前优越的家庭环境使学生对宿舍物质追求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过于注重宿舍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了精神文化建设;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制度的缺失;宿舍文化遭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等因素,是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

四、 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

高职院校领导对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宿舍文化建设的水平。宿舍文化建设的机制和体制健全与否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需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制订强有力的措施,加大人力、 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健全以院级领导为中心,学校各职能部门全员参与的工作领导机制,把具体工作深入到学生的宿舍,关注、关心学生,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对学生在宿舍内遇到的问题及时处理。

(二)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党团建设工作进宿舍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 “新三进“ ,即进网络、 进宿舍和进课堂,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学生宿舍为中心,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党团建设工作进宿舍,是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这一课题的最直接最有效做法,这也是创新党、团组织体系建设、 增强基层党、团组织组织活力和保持党、团组织的先进性的需要。

(三)健全和完善学生宿舍内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议中,应当健全和完善宿舍内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应该把通过将宿舍管理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来建立一套完善、 行之有效和全面的宿舍管理规章制度, 才能促进和保证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初衷。

(四)优化学生宿舍基础设施建设

高职院校应该把大学生宿舍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规划建设中,并把学生宿舍作为学校后勤工作的一个重点。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自筹资金、引进社会投资和争取政府财政支持等多种方式和手段,来确保学生宿舍硬件建设所需的各项资金到位,不断完善学生宿舍硬件设施,尤其是公共体育设施。公共体育设施能满足大学生锻炼身体的需要,这也是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加大学生宿舍公共区域的人文景观建设

高职院校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应该要突出人文文化。当今,大多数学生宿舍区除了宿舍楼和公共基础设施外,在宿舍内的其他公共区域,几乎就看不到各类人文景观,这与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反差,缺乏人文氛围,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提高。宿舍作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高校要在学生宿舍的公共区域张贴人文标志,特别是名人图像、名言警句、宣传标语等文化艺术类作品,这在宿舍区域内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当学生们在宿舍区散步、交流时,能从这些文化艺术类作品中受到思想启迪和提升,并引发更多的思考和遐想。

(六)积极开展各类宿舍文化体育活动

加强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建设,必须通过开展各类宿舍文化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自我进步、自我实现的机会。例如通过开展“宿舍美化“大赛、”文明寝室“、”星级寝室“评比,为宿舍内同学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氛围;开展各宿舍楼栋、各寝室之间的体育比赛,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友谊,提高他们的合作竞争和团体意识;开展党员和团员形象工程建设,在有党员的宿舍寝室门前悬挂”党员示范寝室“的公告牌,让党员学生接受监督,在有优秀团员的宿舍中创建和评比”优秀团员示范寝室“,这些能有效加强党团组织在学生宿舍区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党员和优秀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五、总结

总之,在高职院校中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对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积极和向上的育人环境,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文明修养的养成,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文精神,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和特殊的意义。(作者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赵政.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J].宜宾学院学报,2008,02.

[2] 崔大勇.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第9篇:社戏原文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分支,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起着引领、影响、教育作用,也是学校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主要标志,更是现代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一、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中的特殊群体,由于历史、建制、模式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得其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加的迫切和必要。

1、转型期大背景下,多元社会文化给校园文化带来重大冲击

在现在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都将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在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各种社会矛盾、各种思潮价值观集中涌现,加之网络的广泛使用,使得各种信息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在他们自身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之时,必须有一种主流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领他们的生活。而独立学院的学生与普通公办校的学生相比,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制力,加之家庭条件优越,自身的吃苦精神、拼搏奋斗精神都较缺乏,这使得他们更容易被消极、散漫的文化所影响,这就更需要独立学院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

2、独立学院自身特点及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

独立学院与其他公办高校比,办学时间短,文化积淀浅,更多时候是在模仿摸索中前进,与母体校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文化理念、规章制度等方面的雷同也使得独立学院自身特色不够明显,同时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师资相当薄弱,教师主要通过聘用母体校或社会人员解决,存在临时观念和雇佣观念,教师上完课即离开校园,与学生接触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较少,加之教师队伍不稳定,使得教师在学生思想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减弱,这更要求独立学院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

独立学院生存发展的需要也需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生源逐渐减少的今天,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鲜明的办学特色、独特的校园文化,是独立学院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

二、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1、独特性与现实性

各个学校由于发展历史、办学特色、学校传统、功能定位等各种因素的不同,都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独特性是一个学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重要标志,因此,对独立学院而言,如何提升、提炼自身建设中的独特性并加以引申、深化为能被全体师生接受,又符合学院发展实际,符合师生思想状态和发展需要的校园文化是摆在独立学院面前的重大课题。

2、传承性与创新性

由于建制的特殊性,独立学院与母体校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母体校多年的校园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为独立学院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种传承性使独立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少走弯路的同时,更能吸收母体校丰富的营养为己所用。

传承基于模仿,模仿成就创新。在传承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品牌是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校园文化建设在抓精品,创品牌的同时还要创新阵地,创新途径。随着独立学院普遍实行弹性学分制,班级概念正在逐步淡化,学生宿舍正逐步成为学校思想文化建设的又一阵地。通过完善宿舍规章制度、实现辅导员入住宿舍、设立责任岗、设立宿舍团支部、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活动等措施,真正把宿舍建设成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新阵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

3、人本性与主体性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同时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大主体,其各种行为活动正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要充分利用学校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依靠学生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此外,开展的所有活动都要以广大学生支持与否,满意与否作为重要标尺,校园文化活动要得到学生的理解、欢迎和支持,并能使他们在活动中学到东西,得到提高。

三、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1、培育精神文化,打造共同观念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校园文化内在和本质的内容。一所独立学院应具备与其他高校不同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并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被广大师生认同的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目标追求,进而逐渐形成校园精神文化体系。

2、完善制度文化,发挥凝聚功能

制度文化是在精神文化主导下的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文化形态。完善的制度建设是其他一切建设的基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完善学院的各项制度,使学院的各项活动都有章可循,并逐渐将制度内化为行动,发挥制度的凝聚功能,并注重制度的执行效果,加强监督、反馈,将制度不断完善。

3、营造行为文化,完善育人氛围

行为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在师生身上的反映。大学行为文化主要通过校风体现出来。校风包括学风、教风、工作作风、思想作风等,是大学师生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等活动中形成的集体风尚。通过设置宣传橱窗,列示名言警句,设置文明事迹栏、作品成果展示栏、教学研究宣传栏等措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4、创设环境文化,赋予人文气息

环境文化主要指校园整体布局、校园绿化、清洁卫生、学术环境等。校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师生员工的情绪和心理。整洁、优雅、绿色的环境可以激发师生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可以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情感陶冶和思想感化的作用。完善环境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在环境建设中突出人文气息。

独立学院在学院的发展和建设中,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自觉的将文化建设与学院的生存发展联系起来,用文化促进学院的发展,在学院的发展中不断改进完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引导、凝聚功能,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巩芳芳,刘彩生.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及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报业,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