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银行业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通过学习借鉴国内外相关业务建模成熟理论和实施经验,结合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兴业银行提炼出一套业务建模的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现状梳理初步建模模型修正”。
1.现状梳理为了进行业务建模,需要梳理和分析一个企业或某个业务条线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职责分工、管理制度和现有IT系统等基础信息,也需要了解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企业或业务条线所处外部环境、企业的IT架构等。在这个阶段收集了兴业银行企业金融业务发展规划、总分行企业金融条线相关部门和处室的职责分工、相关业务制度和管理办法以及外部的相关行业前景和展望分析报告,同时还收集了兴业银行总体IT架构框架和现有相关系统材料等。材料收集完成后,工作小组在内部进行了专门的学习和交流,对本行企业金融业务现状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工作小组根据业务领域划分,分工对上述材料进行梳理和分析。
2.初步建模进行业务建模先要搭建模型框架,再根据业务现状的梳理成果在模型框架上“添砖加瓦”。工作小组参考了IBM的业务组件模型,将企业金融条线业务模型定义为一个业务组件图和多个业务活动图。业务组件图框架在形式上是由纵向的8个业务领域和横向的3个职能层级划分成的24个格子组成的矩阵,每个格子中包含若干个业务组件。核心业务领域是根据对企业的业务贡献度、业务成长性、内部导向性和外部政策等要素,对银行的业务能力进行分析评估后确定的,是银行业务价值链的主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服务渠道、客户管理、产品服务、作业处理、业务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和基础支持等8个业务领域。职能层级是按照企业的管理职能,自顶向下分为规划层、管理层和操作层。规划层属于企业高层管理者负责的范畴,主要负责明确战略发展方向,建立总体的方针政策,调配资源,管理和指导各个业务板块;管理层是中层管理人员进行的管理活动,主要负责把战略落实到日常的运营当中,监控和管理业务指标和企业员工;操作层是指进行具体操作的员工从事本组件负责的业务功能,处理业务请求和业务数据,注重效率和处理能力,典型的岗位如银行柜员等。业务组件可以看作是相对独立的业务模块,在企业中承担特定的职责,每个业务组件由一系列活动组成,组件内的活动紧密关联,与组件外的活动通过一定的接口进行关联。理论上,业务模型需要按照自顶向下的方式建立,即先在模型框架的基础上识别业务组件,再根据业务组件识别业务活动。但是现实中抽象的业务组件很难一下子识别出来,为此,在初步建模时,采用了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的方法,即在8个业务领域框架基础上,先根据各部门职责梳理高层管理人员的活动,根据处室职责梳理中层管理人员的活动,根据各类制度文件中的操作流程梳理操作人员的活动,然后对上述三类活动进行“聚类”和“耦合性”分析,将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相同的活动进行聚类,按照组件的定义,将紧密关联即耦合程度高的活动组成一个个业务组件,同时,根据经验判断组件是否有遗漏,补充新的组件并进行活动分解。经过初步业务建模,得到了由70个业务组件组成的业务组件图和320个活动组成的业务活动图。
3.模型修正当初步的业务模型建立后,需要通过认真的复查和审核进行修正,实践中通过对管理人员的访谈完成模型复查和审核,复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检查业务活动的识别是否合理,有无冗余的活动需要删除,有无类似的活动可以合并等,确定之后,再检查根据业务活动提炼的业务组件定义是否准确合理,颗粒度是否适合等。工作小组结合业务模型和工作职责,按部门和关键岗位编写了访谈提纲,分别对总行企业金融各部门负责人、处室负责人和业务骨干,部分分行负责人和骨干等进行了20多场访谈。在访谈过程中展示并讲解了初步的业务模型,最后根据访谈建议和意见进一步对模型进行了完善和修正。
二、业务模型在IT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业务模型对IT规划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业务模型和现有系统的对照关系了解系统对业务的支持程度,从而进行系统差距分析;二是结合管理层访谈的成果,在业务模型上识别出业务热点,并将业务热点作为系统规划的重点。
1.差距分析(1)找出现有系统与业务模型的对照关系现有系统与业务模型的对照关系,即现有系统的功能模块与业务模型的具体业务组件的对应关系,相关模板如表1所示。(2)评估现有系统对业务模型的支持程度现有系统对业务的支持程度分为五种类型: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和暂不需要,定义见表2。根据现有系统与业务模型的对照关系,并结合访谈过程中各层级人员对系统建设反馈的意见和建议,采用专家判断法对所有业务组件的系统支持程度进行分析和判断,相关模板如表3所示。(3)差距分析和改进建议差距分析的重点是系统支持程度一般和较差的业务组件。结合之前收集的外部分析报告、企业战略规划、相关制度文件和IT现状分析报告以及管理人员访谈过程中受访者提出的未来业务发展的方向、对系统建设的要求等访谈记录,并将这些材料的内容分解到相关的业务组件,从业务功能和IT系统建设两方面,进行分析挖掘,提出具体的差距分析和改进建议。相关步骤如图1所示。
1.灾难性故障的影响目前,人民银行几乎所有的涉及金融服务的业务都是通过信息系统开展,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愈来愈高。与此同时,灾难事件或系统故障导致的系统运行中断,从而导致业务中断的风险和威胁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诸如支付结算业务、国库收支业务、征信查询等涉及国计民生的业务,一旦发生故障影响巨大。因此,在灾难性故障发生时最大程度地保障提供信息系统服务,进而保持业务的连续性开展,设计一个合理的灾备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2.容灾备份能力的可靠性目前,人民银行已经建设了本地数据级备份与异地数据备份,重要业务系统与网络设施采用了双机 热备的灾备模式,但信息系统在灾难性故障发生时保障业务连续性能力还有待检验。双机热备并不能保障在主服务器因故障停止服务后,备用服务器可以立即接替主服务器即时提供服务,原因是备用服务器必须进行数据与进程环境恢复。对于人民银行信息系统而言,在灾难性事件发生时确保数据完整、网络畅通、服务不断,是检验人民银行信息系统容灾备份能力的主要目标。
二、云灾备技术
虚拟化指的是对计算机硬件或软件资源进行抽象,从而对上层应用或用户隐藏其不必了解的一些细节属性,类似于面向对象技术中的封装。对于信息化领域而言,虚拟化技术解除了服务提供者与服务使用者的紧耦合关系,服务使用者根据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接口使用服务,至于服务是如何实现的,对服务使用者是不重要的。云计算是基于虚拟化发展起来的,虚拟化的云隐藏了服务提供者的细节。也就是说,对终端用户来说,他关注的是云所能提供的服务,而不需要关注服务是由云中的哪台服务器提供的。正是由于云计算的虚拟化技术分离了服务应用与服务实现,才使得无中断的信息服务得以保障。随着云计算研究的日渐深入,作为云计算与灾备交叉技术的云灾备,为企业信息系统的容灾备份与连续运行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云灾备主要研究数据灾备与系统级灾备两个领域的问题,数据灾备涉及了重复数据删除与存储安全两种技术,系统级灾备则涉及了检查点和操作系统虚拟化两种技术。在灾难故障发生时,最理想的系统级灾备由其他服务器接手故障服务器的业务,保障业务的连续性开展。为了实现故障中断时服务器中间的业务迁移,需要使用检查点技术来对故障服务器的运行状态进行拍照,然后在其他服务器上进行状态恢复。虚拟化衍生出操作系统虚拟化技术,进一步发展出基于虚拟容器的检查点技术。虚拟容器将信息系统每个进程运行的上下文环境虚拟化为一个独立的进程运行容器,实现对进程状态的拍照。进程从故障服务器迁移时,恢复这个虚拟容器就可以继续运行进程。
三、人民银行系统云灾备框架
考虑到目前人民银行信息系统的数据备份已经比较完善,进一步建设系统级灾备体系是一个趋势,以确保在灾难性故障发生时,能够迅速进行业务切换,实现业务的无间断运行。基于虚拟化的云灾备技术的核心是数据与系统在服务器之间双向复制,数据与系统同时保存在热备服务器上,主服务器发生故障时热备服务器立即可以接手业务,当中断恢复后再还原回去。这里用到了虚拟化过程:物理服务器向虚拟机迁移(PhysicalServertoVirtualmachine,P2V)与虚拟机向虚拟机迁移(VirtualmachinetoVirtualmachine,V2V)。这两个虚拟化过程是可逆的,用来进行灾备恢复。考虑到人民银行信息系统集中部署、用户地域分散的特点,可以基于虚拟化技术、中间件、路由技术设计一个兼顾云计算与云灾备的信息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1.信息系统的部署与同步每个集中部署的信息系统只对应唯一的一个IP地址,被分别部署在两个到多个数据中心中,其中一个异地灾备中心。在信息中心中为信息系统设置多台服务器,其中一台为镜像服务器。镜像服务器之间可以交换数据,也可以相互恢复;镜像服务器与主服务器之间可以交换数据,也可以相互恢复。这多个数据中心构成了服务云。
2.基于路由的服务与灾备工作原理服务流程:终端用户根据每个信息系统唯一的IP地址访问服务器时,由服务路由中间件确定由哪一个数据中心的服务器接受访问。访问请求到达某个数据中心后,由负载均衡中间件指定由哪一台服务器(如果服务器较多,镜像服务器可以不参与指定)最终提供服务。访问完成后,提供服务的服务器根据一定的策略与镜像服务器交换数据,镜像服务器再与其他服务器(本地其他服务器、异地数据中心的镜像服务器)交换数据,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灾备流程:某一服务器因故障无法提供服务时,由服务路由中间件发送的访问请求将自动由负载均衡中间件指定一台正常运行的服务器(如果服务器较多,镜像服务器可以不参与指定)提供服务,同时使用镜像服务器对故障服务器进行恢复;若某一数据中心因为灾难性事件无法使用时,由服务路由中间件指定一个正常运转的数据中心提供服务;待该中心恢复正常运转后,通过同步正常运转数据中心的镜像服务器来恢复所有服务器。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
200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商业银行经央行审批后可以办理金融衍生业务、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这使得商业银行在现有的政策和法律框架内探索投资银行业务拥有了巨大的实践空间和发展空间。
一、国内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重大意义
1.大力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可以更好满足客户的需要
近年来,人民银行、银监会相继推出信贷资产证券化、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等资本市场改革措施,股票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也稳步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为大型优质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渠道和更低的融资成本。
这种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一方面,使得大型企业有更多的机会来发展自己,提高自身实力;另一方面,这些大型企业又需要更多和更好的金融需求,需要有实力的银行对其给予帮助和支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满足大型优质客户需求、抢抓市场机遇的必然选择。
2.大力拓展投资银行业务,是增强商业银行竞争优势的需要
随着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的金融市场对外完全打开,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在方便消费者的同时,也对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造成不小的冲击。
随着外资银行的逐渐进入,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从事投行业务有利于增强国内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通过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可以拓宽收入来源渠道,实现收入多元化,提高风险规避能力;通过对客户提供存贷款传统服务的同时,满足客户融资、并购重组、上市财务顾问等多种需求,提高银行客户服务水平,增强对优质客户的综合营销能力;通过为企业提供财务顾问等投行业务,商业银行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为商业银行的定价、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等。
3.有利于实现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
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国内商业银行需要调整其业务结构,实施业务转型以适应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业务转型主要是通过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符合未来综合经营的中间业务、增值服务,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来实现,而投资银行业务则是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具有占用资本少、风险低、收益高的特点。因此,大力发展投行业务成为当前商业银行实现业务转型、盈利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策略分析
1.平衡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和传统业务的关系
投资银行业务,是一项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的业务,其直接效益体现在能够取得顾问费等中间业务收入,形成新的收入来源;其间接效益体现在能够促进商业银行占领新兴市场、竞争高端客户、营销优质贷款、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化解不良贷款和保全信贷资产等,带动并促进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发展。
因此,在兼顾投资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促进,实现各项业务发展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应将投资银行业务作为一项主体业务,注重和追求投资银行业务自身的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形成依托传统业务促进投资银行业务发展,通过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带动传统业务发展的良性循环,才能真正体现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初衷。2.以投资银行部为核心,建立与行内和行外机构的有效合作
投资银行业务的拓展需要与公司业务、同业业务、资金业务等部门进行有效的合作,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综合优势,在竞争中形成合力。另一方面,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大多在投资银行业务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和经验,我国商业银行在保证自身权利的同时,应该多向外资银行学习这方面业务,多开展一些相互交流学习的活动,借鉴他人的技术和经验来发展自己。
另外,投资银行部可与行外金融机构建立策略联盟,并借助其他金融机构的渠道和交易资格使客户能够间接参与各类金融市场的交易,以满足客户对综合性投行业务的需求。
3.提高投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塑造一支优秀的专业的投资银行家团队
投资银行业务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智力密集型金融中介业务,需要一支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作为支撑,所以,商业银行既要培养一批精通金融、财务、企业管理等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又要引进证券、法律、营销、IT通讯、房地产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因此,塑造一个具有“能力纵深”并具有合作精神的业务团队,是实现投资银行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的前提。
4.金融主管部门应完善法律法规,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但目前国内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仍是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金融主管部门应尽快予以完善,商业银行也应该规范自身业务,积极参与相关法规的讨论与建设。
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相融合,需要有效隔离风险。对于金融控股公司,可以根据其主要业务范围确定具体监管部门,负责对整个控股公司的监管,同时各个子公司监管部门负责对其范围内的监管责任,明确其业务范围,禁止一些风险大的业务。建立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注意培养员工职业道德和风险防范意识,在业务流程上建立健全风险约束机制、建立内部防火墙,规范内核制度,积极研究创新改善和转换风险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尹毅飞: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重点研究.金融论坛,2004.12
[关键词]商业银行网上银行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网上业务的现状
自1995年10月加拿大皇家银行在美国建立世界上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以来,网上银行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近年来,国内多家商业银行,如招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也纷纷推出网上银行服务,发展网上银行业务无疑已成为当前商业银行竞争的新热点。
从1996年中国银行首次将传统银行业务延伸到Internet上,目前国内几乎所有大中型商业银行都推出了自己的网上银行或在Internet上建立了自己的主页和网站。2005年,中国排名规模最大的50家商业银行中设立银行网站的已有37家,提供网上银行业务的有25家。一些目前尚未开展网上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也正在加快网上银行建设步伐。中国的网上银行业务正保持着快速发展之势,截至2005年,我国网上银行用户数更是飙升至3000多万户,网上银行业务已高达72.6万亿元,网上银行已成为各商业银行实现业务创新、提升品牌形象、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主要方式。
在网上银行数量和规模扩张的同时,网上银行业务品种也在不断增加。国内网上银行除了普遍提供一般信息服务外,大部分银行都能为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账务查询、资金转账、账户管理、支付、网上支付、银证转账、挂失等服务。一些银行对企业集团客户还能够提供资金监控、指令转账、财务管理、资金划拨等服务,对个人客户提供电子汇款、国债买卖、外汇交易等服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网上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网上银行业务还是一种新鲜事物,如何看待将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走向,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处理的好就会像脱胎换骨一样得到重生,处理不好反而会割伤自己,所以对待网上银行这个敏感问题有待我国商业银行去摸索和总结。
1.我国商业银行安全性与立法制度的滞后
网上银行是新生事物,我国的各家银行可以说是仓促应战,相应的管理手段和管理制度都没有及时到位。目前,我国涉及计算机和网络领域的立法工作还相对滞后,有关金融法规更少。《商业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均未涉及网上银行业务,仅有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这一部门规章,致使银行在可能发生的与客户的纠纷中处于无法律依据的尴尬位置。电子合同形式是否合法,电子记录可否作为证据等均无明确规定。
2.我国银行电子化基础薄弱,网络环境存在技术风险
按照《网上银行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金融机构要开办网上银行业务,必须由经过人民银行认可的独立的、权威的、有能力的机构进行安全检测评估。但由于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在前,《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在后,金融机构开展网上银行业务大部分没有经过安全检测评估,安全状况堪忧。
3.我国还没有就网上银行业务制定可行的技术规范和实施标准
对于身份认证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数据加密强度、商用密码产品、通讯安全控制措施等网上银行业务的核心技术,传输数据包括格式、用户接口(如IC卡)标准等关系行际互联的技术参数,都没有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各家银行各自保密,互相制约。更有甚者,某一商业银行系统内部也不统一,其各省级分行自行开发运行网上银行业务,自己建立身份认证中心。这种状况后患无穷。商业银行自建认证中心,自己为客户颁发数字证书,自己验证客户身份的做法,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一旦发生法律纠纷,商业银行将处于被动局面。
4.行业的经营水平不高
我国尚无纯粹的网上金融机构,网上服务大多通过金融机构自己的网站和网页提供,业务规模有限,收入水平不高,基本上处于亏损状况。我国的网络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多是将传统业务简单地“搬”上网,更多地把网络看成是一种销售方式或渠道,忽视了网络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创新潜力。同时,我国的网络金融各业发展不平衡。银行业、证券业的网络化程度大大高于保险业及信托业,这种结构的不平衡,不仅影响到网络金融业的整体推进,还有可能会影响网络金融的稳定及健康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网上业务的对策分析
1.加强银行内部使用网上银行的管理
要想加强银行内部使用网上银行的管理是指对银行内部操作网上银行系统、办理网上银行业务的机构和人员建立逐级管理和分级授权的制度。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1)建立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准入机制。如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开办网上银行业务必须进行审核一样,商业银行总行或管辖分行对下属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营业机构也需具有相应的报批和验收手续,进行业务、技术方面的可行性分析和安全评估。只有满足规定技术条件和具有良好风险防范措施的营业机构,才能取得受理客户使用网上银行申请、处理客户通过网上银行发起的各种交易的资格。
(2)对网上银行业务内部人员的管理。虽然网上银行的各种交易由客户通过网络发起,但进入银行内部网和业务主机系统后,一般仍需由银行内部业务人员进行相关的后续处理,如打印网上银行的交易凭证,然后通过同城交换或电子联行等资金汇划渠道将付款人的指令发送收款人。例如中行的网上报税业务,因为是时实走帐,选择的业务人员就是熟悉网络和业务操作,能够做到及时、准确处理客户提交的交易税单,定期与客户核对交易信息,避免未出帐、走错帐或重复出帐。
2.加强银行对网上银行客户的管理
银行对网上银行客户的管理是指银行对哪些客户可以使用网上银行,客户可以使用哪些网上银行服务,以及客户操作网上银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管理。对客户的管理是网上银行管理最为重要的环节,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对申请使用网上银行的客户资格条件的审查。鉴于网上银行业务的风险性,商业银行应对申请使用网上银行的客户规定严格的申请和审批手续。申请网上银行的客户分为单位和个人两大类。单位客户又可分为一般客户和集团客户(如总公司或母公司)。由于账户管理和结算制度方面的要求不同,银行一般对单位的资格审查严于个人,对集团客户严于一般客户。另外,银行还需依据《合同法》等法规,制定规范、严密的网上银行业务服务协议文本,根据平等、自愿、公平的原则,明确银行与客户在网上银行交易中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2)网络银行可以使客户群体进行重新划分并对银行业务范围重新定位。网络银行为银行吸引主力客户创造重要条件,频繁使用网上银行业务是那些已经成为网民的年轻人,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力,收入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客户群体,能为金融服务业带来丰厚利润。抓住这个客户群体,将是银行提高效益,降低成本的重要策略之一。在现代金融体系中,网络银行与资本市场在资金层面的互动对接,必然导致两个市场业务的交叉产生,所以,带动金融业务范围逐步向资本市场边缘业务、部分核心业务甚至衍生业务拓展。3.加强网上银行业务的宣传和营销
网上业务创新应该从方方面面体现,而体现的是否完美就只能从实践入手,使网络银行可以提供更具价格竞争力的金融产品。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子商务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广大商家和消费者希望金融界能提供更丰富、更方便、更快捷、更安全、更高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对使用新型的电子金融工具产生了强烈欲望和要求。借助网络银行,各种新的金融工具、金融服务项目不断产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各种产品需求和多样化服务需要。
关键词:国际融资;创新;商业银行;表内业务;表外业务
一、国际融资创新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国际融资创新是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趋势,其表现为国际融资工具不断地开发和运用,国际融资模式理论根据及其运作机理不断演变。
1.国际融资工具创新及其演变发展趋势
国际融资工具是国际资本流动的承载工具。国际融资工具创新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以银团贷款为标志的国际信贷融资工具创新是第一阶段;国际融资证券化创新标志着国际融资工具创新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国际项目融资工具创新标志着国际融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次大战以后,国际融资工具创新首先表现为国际信贷融资工具的创新。它是国际融资工具创新的早期发展阶段。国际信贷融资工具主要包括国际商业性质的信贷融资工具,如普通商业银行贷款、银团贷款、具有优惠性质的国际金融机构信贷和外国政府信贷、具有贸易融资性质的出口信贷融资方式以及福费廷等。
20世纪80年代,国际融资创新主要表现为国际融资证券化创新,主要包括国际股票融资工具的创新和国际债券融资工具的创新以及票据融资工具创新。国际股票融资工具创新是有价证券融资工具创新的较早形式,包括普通国际股票融资工具以及ADR和GDR。国际债券融资工具创新是国际融资证券化创新的主要形式,主要包括外国债券融资工具创新和欧洲债券融资工具创新两个方面。正是由于国际债券融资工具的不断创新导致了令人瞩目的国际融资证券化趋势出现。与此同时,共同基金创新迅速崛起。
20世纪末,国际融资呈现了崭新的特征,国际项目融资方式应运而生。国际项目融资工具是国际融资创新的新趋势。所谓项目融资是以项目本身的经济强度为融资依据,或者说以项目本身未来的现金流量为融资依据。据此人们又称其为表外融资或者非公司负债型融资。
2.国际融资模式内涵及其演变
国际融资模式是指国际资金融通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总和。迄今为止,随着国际融资的发展,其融资模式分为传统型融资模式和新型融资模式两种。所谓传统型融资模式是指融资者利用本身的资信能力为主要融资依据进行的融资活动。此时,债权人在决定是否对融资者提供贷款或者购买债务人发行的债务凭据,依据的是该融资主体作为一个整体的资产负债、利润及其现金流量的情况,对于该公司所要投资的某个具体项目的认识和控制,则放在较为次要的地位。因为,借款者注重的是融资者的历史和目前公司的信誉、业已形成的资产负债状况,以及从无形资产等状态中获得应有的安全感。或者说传统型融资模式是注重融资者过去和现在的经营业绩,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资产,并以其为融资基础进行的融资活动。
传统型融资模式主要包括信贷融资工具和有价证券融资工具两大类。这种融资模式主要特点是:(1)融资规模相对较小,风险较小;(2)属于公司负债型融资或者表内融资;(3)融资的保守性;(4)融资期限较短;(5)融资成本较低。此种融资模式难以满足那些资金需求规模庞大、风险相对较高的大型工程项目的资金需求。
所谓新型融资模式又称为项目融资模式或者非公司负债型融资模式。它是为一个特定的经济体安排的融资,其借款人在最初考虑安排贷款时,将该经济体的现金流量和收益作为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并且将该经济体的资产作为贷款的安全保障。项目融资用来保证贷款偿还的首要来源被限制在项目本身的经济强度中。项目的经济强度是指项目本身未来的可用于偿还贷款的净现金流量以及项目本身潜在的资产价值。新型融资模式主要包括项目融资和特许权融资。新型融资模式的主要特点是:(1)融资规模庞大,信用结构复杂,风险相对较大;(2)属于表外融资,即依赖于项目本身的未来经济强度作为融资的基础;(3)融资活动具有开放性;(4)融资成本较高。因此,新型融资模式可以为项目安排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实现其按传统的融资模式无法实现的一些特殊的融资要求。其主要优点表现为:为超过项目投资者自身筹资能力的大型项目提供融资;为国家和政府建设项目提供形式灵活多样的融资,满足政府在资金安排方面的特殊需要;为跨国公司安排在海外投资项目中的债务追索权提供便利;创造一个适当的融资保证结构;能设计出一个具有竞争性的融资安排计划。
二、国际融资创新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
1.国际融资工具创新促进了商业银行表内业务发展
国际融资工具创新推动了国际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迅速发展。以银团贷款为标志的信贷融资工具的创新促进了商业资产业务发展。20世纪60年代,银团贷款作为一种新型信贷融资工具被开发出来就显示出它的极大优越性。首先,分散了风险。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是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所遵循的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三原则中首先应该考虑的原则,而银团贷款很好地解决了信贷风险问题。一般而言,银团贷款可以起到分散信用风险的效果。其次,克服了资金来源的有限性。随着经济发展对资金需求规模的不断扩大,普通商业银行贷款无法满足大规模的资金需求,而银团贷款可以为融资者提供巨额的资金。因为银团贷款可以吸纳多家大中小银行参与融资,同时其市场运作空间极其广阔,除传统国际金融市场外,欧洲货币市场也是银团贷款运作的主要市场。其三,扩大客户范围,带动银行其他业务的发展。任何一家银行都希望与更多借款客户建立贷款关系,并通过这种联系,扩大客户资源,并带动其他业务经营范围的扩大。因此,银行提供信贷融资时,即使能够满足单个借款人巨额的资金需求,也不愿意将贷款借给少数。而是希望通过参与银团贷款与更多的融资客户建立业务联系,提高银行的业务半径。
同时,国际融资促进了跨国银行业的发展。国际融资方式的创新为跨国银行也提供了广阔的资产负债业务以及表外业务的运作空间。1960年美国仅有八家银行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总资产不到40亿美元,而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已有100多家银行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总资产5000亿美元。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迅速扩张,需要国际银行提供服务,特别是国际融资方式的不断创新,与之相应的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迅速发展。比如花旗银行在海外的业务主要为包销证券和推销保险,并成功获得了丰厚利润。为了支持大型国际融资工具的运作,推动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更为了抢占海外投资银行业务以及相应的服务,跨国银行纷纷拓展海外服务业务
2.国际融资创新促进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扩张
国际融资证券化创新,标志着国际融资方式出现新的变化。1984年国际融资总额中,国际证券融资比例首次超过国际信贷融资的比例,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了所谓的证券化的趋势。证券化融资过程,主要表现在股票(国际股票、ADR和GDR)、债券(国际债券)、商业票据以及共同基金这些代表着融资发展新趋势的融资工具取代了传统的信贷融资工具,成为国际融资市场的新宠。
在过去的20年中,美国商业银行大宗贷款业务逐步失去主要市场,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利差越来越小,传统借贷业务优势地位逐步下降。以花旗银行经营来看,表外业务的收益不断增加,在总收入中已经超过利息的收入。由于融资工具的创新,融资模式的转变,商业银行作为借款人的资金来源大大降低。1974年,美国银行贷款由占融资总额的45%降低到90年代初期的15%。银行的负债业务也有大幅度下降,表内业务的收益不断下降。而与此同时,银行的中间业务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在传统上,资产负债管理是银行关注的重点,但是近年来竞争越来越激烈,银行一直在积极地从事表外业务寻求利润。表外业务是指金融工具的交易以及收费和出售贷款等取得收入的业务,但却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这些表外业务主要分为几个方面:首先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其次是出售贷款,又称为二次参与贷款,是这样一种合约安排:将某一笔贷款现金流量全部或部分销售出去,应将该贷款从资产负债表上消除。银行出售贷款的价格比该贷款的原始金额高一些,由此得到利润。另一方面是银行通过向客户提供若干专业化的服务来收取费用。如客户买卖外汇、代收抵押贷款、贷款承诺,在这种安排中,银行同意在规定的时间内满足客户的要求,随时提供一笔一定限额内的贷款。
3.国际融资创新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国际融资创新首先对传统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经营模式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商业信贷模式是根据借款者现有的资信能力和其潜在的偿还能力提供信贷安排。这种融资模式注重的是融资者业已形成的资产负债状况和一定的融资清偿能力,因此属于表内业务融资。同时,传统型融资模式中债权人对债务人有无限的追索权;也就是说,当银行贷款出现风险时,银行对借款人可以行使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追索其财产。
而国际项目融资打破了传统的融资模式,是依据项目本身的经济强度、项目未来的现金流量或者项目具有的潜在价值为融资依据提供的信贷安排。因此项目融资属于表外业务融资或者非公司负债型融资,而且债权人对债务人具有有限的追索权或者无追索权。也就是说项目融资中的债权人只能对项目本身的资产价值和现金流量享有有限的追索权,而对项目以外的其他任何资产无缘染指。可见,项目融资突破了传统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模式。
按照传统的商业银行信贷运作模式,银行在安排信贷融资前要对借款人资信能力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对从信用级别到资产负债状况以及关联交易状况进行彻底的审查分析,作为提供融资的依据。而项目融资是根据项目本身的未来现金流量或者说项目未来的潜在经济价值进行融资安排,这就大大超出了现有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规则。也就是说,银行安排项目信贷融资,所考察的是项目未来的现金流量状况以及未来的潜在经济价值,作为融资安排的依据。不仅如此,银行为了确保自身信贷安全,还必须考察项目融资的信用担保结构。总之,项目融资对传统的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国际商业银行对项目融资及其相应的信贷安排管理还尚未形成相应的管理架构。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强有关项目信贷融资安排的制度建设。
4.国际融资创新对未来银行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银行业的发展像其他一切事物的发展历程一样,经过了不断异化、否定之否定的曲折发展过程。所谓传统银行模式,一方面,作为金融中介,充当资金借贷交易的融资主角,连接资金的提供者和资金的消费者,即商业银行;另一方面,是经营有价证券业务的投资银行。传统银行模式经历了混业经营阶段、分业经营阶段以及又重新回归混业经营三个阶段。随着融资工具和融资模式的不断创新,直接融资必然是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博弈的最终结果。这又意味着传统商业银行存贷业务将走向边缘化,传统银行模式的没落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
珠三角经济圈内遍布重要的金融城市,金融机构相对集中,发展态势良好,对金融行业的专业人才需求量非常大。根据前程无忧指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1月,全国热门招聘以金融/投资/证券业的网上职位数增长幅度最为喜人,已位列热招行业的第三位。银行业近年发展相对稳健,人才需求显著地增长集中在快速发展中的二、三线城市,特别是随着外资银行进军中国市场的脚步更加激进,不仅是传统的欧美外资银行,新加坡银行等也明显加大了投入。银行业的技术型高端人才相对匮乏,并在未来5年内都会十分紧缺。在现有专业毕业生社会反映状况良好的基础上,本专业每年招生数量逐年增加。广东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培养学生对应银行业的岗位简单分为四大类:①客户经理;②运营职员(代表职员:柜员);③零售岗位(代表职员:理财经理、大堂经理);④后台职员(代表职员:风险治理、人力资源岗)。调查显示,全日制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大学毕业生都是从大堂经理做起的。
2本专业学生对货币银行服务行业人才需求的适应情况
广东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毕业生主要服务于珠三角经济圈内的基层金融企业和微型金融企业。专业设置主要针对银行、证券、保险等企业一线岗位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由于金融各类从业资格证书扮演着行业“敲门砖”的角色,实施双证教育,培养技术型金融从业人员,符合社会对人才梯队的预期与需求。本专业毕业生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认可,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比例,以南华工商学院为例,该校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近年一直维持在98%以上,2011年更是达到全部就业状态。为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就业状况,进行本专业就业相关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人员设计组织并完成了两个针对本专业往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所在行业分布情况的调查工作。
2.1第一个调查调查工作于2014年2月进行,问卷题目为《南华工商学院金融系金融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本专业2011年毕业生,问卷发出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5份,问卷数据统计结果显示:2011年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行业领域分布情况为:银行占16%,保险占10%,会计、期货、贵金属各占4%,其他行业占24%。
2.2第二个调查调查工作于2014年2月进行,问卷题目为《2014年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状况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本专业2005年至2012年的毕业生,发出问卷共50份,收回有效问卷45份。调查结果显示:第一,50%的学生认为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能满足当前银行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要求,50%的学生认为不能满足。第二,55.17%的学生认为自身所具有的素质条件符合对自己的预期,44.83%的学生认为不符合自己的预期。第三,72.40%的学生尝试过用新的方式去开拓业务,而27.60%的学生没有。问卷包括开放性问题——“目前你在什么行业就职?你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程度有多少?对此你有何建议?”回收问卷的答案显示:目前还处在银行业的同学反映,所学知识很少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因为工作不能只靠理论,还要结合当地银行的发展状况;但在校所学的技能还是可以在实际工作中用上,例如点钞、翻打传票等。至于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同学们称:“在职称考试中的运用率会比较高”。之所以造成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很少运用,是因为知识学得不够牢靠,很多东西只是学了皮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次,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知识要到实践中检验并融会贯通。这一点就需要老师更好的引导,老师在授课的时候要更多的联系实际案列,有针对性,最好结合时事热点。回收的问卷中,有50%的学生认为现有的专业技能设置不能满足当前银行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要求,他们称:在本专业该有的基础上,应该加设与营销、礼仪相关的课程,因为学金融离不开营销,金融行业主要是营销和服务,有客户才能服务,有服务才有收入!而且,在这一行业上,常常要与人打交道,会涉及到许多礼仪,如电话礼仪、餐饮礼仪等等。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实践课程的开展,培养个人应变能力和交流能力。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和问卷中开发性问题的答案分析,得到的初步的结论:我系的课程设置能够满足学生就业工作的要求,在知识培养和能力培养及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面具有相当优势,但是还可以精益求精,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能力。
3对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意见和建议
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课程教育能让学生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个人储蓄业务、现金出纳业务、会计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和客户经理业务,熟悉各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临柜交易、客户服务营销、业务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能胜任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个人储蓄业务处理岗、现金出纳业务处理岗、会计结算业务处理岗、银行卡业务处理岗、客户经理岗等工作岗位,成长为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金融人才。针对本专业给学生提供的课程,以南华工商学院为例,其中九门基本素质与能力必修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素质。金融业是直接与金钱挂钩的行业,稍有私心杂念都可能会误入歧途,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注重服务,“顾客就是上帝”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职业素养要好,专业的服务也要做到位。因此,我们建议在本专业中开设关于“服务”方向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切身体会何谓“服务”。
[关键词]逆营销信用卡业务“无价值”客户
一、引言
由于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生产方式逐步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企业开始认识到资源的稀缺性。不管是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也好,自然资源也好,都不是无限的,相反,却是很有限的。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也要同样面对着可利用资源稀缺的考验。
著名的20/80法则认为,在顶部的20%的客户创造了企业80%的利润。谢登(Sherden)把它修改为20-80-30,其含义是在顶部的20%的客户创造了公司80%的利润,然而,其中的一半给在底部的30%“无价值”客户丧失掉了。而且这些“无价值”客户还占用了银行大量的资源,使得银行的优质客户不能得到足够的资源,降低了银行的利润率。为了能够为银行优质客户提供更多的资源,同时降低银行的运营成本,银行就应该适当地配置其资源,放弃一些对银行没有贡献的“无价值”客户。而应该采取什么策略来规避“无价值”客户呢,就是本文讨论的重点,逆营销策略。
二、逆营销相关概念介绍
逆营销,顾名思义,与营销相对的,是要通过配价、减少促销和服务等等这样的活动来设法暂时或者永久地降低需求。通常用于应对产品超饱和需求的情况。逆营销有如下的三种形式:
1.普遍逆营销(Generaldemarketing)
所谓普遍逆营销,就是面对过度的需求,销售人员要全面地打消客户购买的欲望,至少要暂时的打消或者充分地降低。一般被应用在无法控制的暂时性缺乏,比如:石油危机;或者应用在长期过度流行的产品中,比如:应对旅客对巴厘岛的旅行的过量需求等等。
2.选择性逆营销(Selectivedemarketing)
所谓选择性逆营销,是指营销人员有针对性地大小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应用范围较广。是企业为了避开不被需要的“无价值”客户常常采用的手段。比如:不给“无价值”客户提供充足的产品信息。
3.有意逆营销(Ostensibledemarketing)
所谓有意逆营销,就是指企业采取一些貌似降低客户需求的逆营销手段,但是事实上是为了达到相反的目的,使得企业的商品得到更多的需求。比如:音乐会的主办人声称音乐会人数众多,票马上就要被卖空。
三、逆营销的4P营销组合策略
本文进一步讨论逆营销理论在银行应对信用卡客户中的“无价值”客户的具体应用。
1.产品策略
(1)提供更为专业的信用卡。银行可以提供给客户更为专业化的信用卡。举例来说,可以针对优质客户比较集中的金融界人士推出特定的信用卡,这种更专业的客户市场划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不受欢迎的“无价值”客户排除在外,而且可以树立企业的高端形象。
(2)减少信用卡供应数量。银行可以减少多数“无价值”客户持有的信用卡的发行,规避那些有意进入的“无价值”客户,这是相对比较简单而直接的方法,是普遍逆营销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无形中可能也规避了一些有价值的客户。
(3)推出替代性信用卡。银行可以开发一些替代性的信用卡产品,举例来说,可以推出新的功能相对比较单一管理成本也更低的卡来代替从前提供给“无价值”客户的需要大量成本维持的信用卡。
(4)开发创意性、个性化产品。银行可以进一步开发创意性的信用卡,使得客户的选择增多,对原先的无法给银行创造利润的信用卡的需求就会随之降低,相对的,开发个性化产品也是产品多样化的体现。不过这样的策略可能会大大提升银行的客户成本,也许会给银行造成更大的损失。2.价格策略
(1)提高信用卡业务价格。银行可以适当提高使用信用卡业务的价格,首先可以弥补银行付出的成本。另外,通过提高信用卡的业务价格,相当于设立了一个“门槛”,使得一些“无价值”客户无法进入,从而达到了剔除“无价值”客户的目的。但是这可能使得一些潜在优质客户转向其他的银行,,容易带来失去过多客户的风险。
(2)有针对性的价格和政策。银行可以采取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的价格及政策来剔除“无价值”客户,提供这样针对性的服务银行首先需要有行之有效的客户细分模式,对于符合“无价值”客户的可以提供较高价格的服务,减少一定的优惠政策,进而使得“无价值”客户丧失对银行的热情,主动退出。这样的策略其风险在于这些退出的“无价值”客户可能会为银行带来不好的传递不好的“口碑”,会影响银行的形象,使得银行失去一些潜在的优质客户。
(3)专家式服务。所谓专家式服务就是为银行的信用卡客户提供比较专业的,比如“一对一”式的服务,这样的服务会提高银行的成本,银行自然会向顾客收取较高的费用,对于优质客户而言,他们更乐于多付费用享受到这样的服务。而相对的,一部分“无价值”客户就会主动放弃业务,而那些优质客户就会拥有更多的银行资源,享受到更为专业的服务。
3.销售渠道策略
(1)目标明确地建立销售渠道。在提供信用卡业务之前,银行应该清楚这样的业务是主要面对什么层次的顾客的。因而,在建立销售渠道的时候,银行就可以自主地选择比较接近客户群的销售渠道,从而避免一些“无价值”客户的渗入。比如:银行就可以选择在优质客户工作的附近区域设立销售点,在这些人士经常阅读的杂志上刊登广告,采取推荐的模式吸纳信用卡业务的客户等等。这样一来可以有助于树立品牌形象,二来可以避免那些“无价值”客户接收到银行的信息,进而规避“无价值”客户。策略的缺陷是过于目标明确的销售渠道,可能会限制了银行信息的流通,在规避了“无价值”客户的同时,也规避了许多有价值的客户。
(2)细分销售点。银行应该根据各个销售区域的盈利情况来设置信用卡业务销售点,在“无价值”客户相对集中的区域,银行可以适当减少信用卡业务销售点的分布,这样能够从一开始就避开“无价值”客户的出现,不过这样的策略,也会使得银行的影响力下降,损失一部分的优质客户。
4.促销策略
(1)营销导向型销售人员。银行可以配备一些专门的营销导向型销售人员。在了解了客户的情况之后,可以根据客户的情况推荐不同类型的信用卡服务,如果是遇到“无价值”客户,则可以委婉的拒绝客户,这样可以针对性强地避开“无价值”客户的进入。但是这样的策略会无形中增大银行的资本投入。
(2)零促销。顾名思义,零促销的意思就是不做任何的促销活动。没有各种各样的优惠活动,自然会降低“无价值”客户的注意力,也可以达到银行的目的。但是零促销会适得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信息很难被众多客户了解,这也降低了那些优质客户对于银行的关注度,使得银行损失一定的客源。
(3)差异性促销。差异性促销就是针对不同的客户群,采用不同的促销手段。一般来说,对于优质客户给予给多的优惠,如刷卡送积分,换礼物等等。而对于“无价值”客户,则提供较少的优惠,或者不提供优惠,每个客户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服务,如果受到这样的区别对待,很可能会让“无价值”客户自动远离。
四、结论
对于银行信用卡业务而言,“无价值”客户不论从规模还是效益上来说,这些客户对银行的意义都不大。因此这部分客户不应该成为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客户关系的对象,对这部分客户应采取逆营销策略对其遏制或者剔除。所谓剔除,是指银行对“无价值”客户不进行关系管理,以最低的代价实现退出,如不鼓励其使用本行产品,委婉地拒绝客户的需求,适当提高产品或服务的价格,降低为这些客户服务的成本以逐渐结束客户关系。所谓遏制则是指银行要开发市场前先进行仔细的客户细分,并且尽量快速准确地判断出“无价值”客户,对其进入设置一定的“门槛”障碍,使其无法进入或者不愿进入,从而将节约的银行资源运用到更重要的客户上,为银行提高经营效益,尽早实现信用卡业务的盈利。
参考文献:
[1]Kotler,Philip;Levy,SidneyJ.Demarketing,yes,demarketing.HarvardBusinessReview,Nov/Dec71,Vol.49Issue6,p74~80,7p
[2]DavidCullwick,Positiondemarketingstrategy,JournalofMarketing,vol.39(April1975)pp51~57
[3]ReichheldF.Theloyaltyeffect:thehiddenforcebehindgrowth,profitsandlastingvalue[M].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1996:225
[4]WilliamASherden,MarketOwnership:TheArtandScienceofBecoming1(NewYork:Amacom,1991)p.77
[5]郝雨风李朝霞:《大客户市场与客户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一)产品定位明确,适应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符合国家的支农政策导向,随着国家对农村支持力度的加大,农村金融已成为关注的重点,农合行充分利用网点覆盖面广的特点,拓展银行卡卡结算功能,支持“三农”发展。
(二)集各种惠农补贴于一体,承担更多业务,降低成本,集中一卡,既方便了农民集中补贴资金,也大大降低了成本。如:怀宁农合行的种粮补贴、养猪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家电下乡补贴、合作医疗报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统一都到“金农卡”上。
(三)低受理成本。银行卡受理成本较为低廉,客户可以使用银行卡通过“安徽农金”布放的自助设备方便可支取的惠农补贴资金,也可以在他行的自助设备上取现,减少柜台压力。客户如果要消费购买生活用品或农资产品,也可以通过pos机直接消费不用再去支取现金。即使同是柜面业务,办理卡业务需打印的资料较少,效率较存折要高的多。
(一)消费习惯制约了银行卡的推广和使用。近几年,尽管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但人们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还很陈旧。经过调查,70%以上的农村居民有保存现金的习惯,现金支付在地区的消费手段中占据很大比重。广大农村居民对现代的金融知识了解不多,对银行卡知识更是知之甚少,消费习惯偏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式的现金结算,对非现金支付的认同感不高。而且有相当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农村留守人员以老弱妇孺为主,这些人更偏好于账户金额能够一目了然的存折和存单,致使农村银行卡的客户群体对银行卡的服务需求低,接受难度大,不愿办理银行卡。有的企业为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对现金结算者给与更多的优惠,助长了现金结算的陋习,制约了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使用。
(二)受理市场制约银行卡的发展规模。一是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偏少,农村居民办理银行业务较不方便。为农村服务的网点大部分只限于乡(镇)一级,无法达到村一级,有些偏远山区村落离乡(镇)较远,办理银行卡业务较不方便。二是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环境较差,导致银行卡无用武之地。由于农村地区atm机交易量少,效益不佳,安装成本高昂,导致农村地区长期以来金融服务设施建设不到位,atm机及pos机数量偏少,银行卡使用效率难以提高。由于银行卡受理机具极少,特约商户少,覆盖面窄,银行卡受理市场的局限性制约了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发展。
(三)银行卡业务知识普及不到位制约了营销环境。由于宣传讲解不到位,缺乏系统的、持久的、长效的宣传机制,多数农户缺乏有关支付工具的基本常识,尤其是对银行卡的认知程度严重不足。80%以上的农民对银行卡使用的操作知识极度匮乏,对使用银行卡的好处知之甚少,以至于大部分农民对银行卡既不会用更不敢用,认为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总让人不放心,没有安全感,普及率很低,市场需求表现不强烈,使银行卡的市场营销环境受限。
(一)加强宣传力度,提高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认知度。发卡行要合理选择宣传时机,加大宣传投入与营销力度,与商户联合开展多种形式的营销活动,通过广播、电视、宣传画等多种形式加大联合宣传的力度,共同宣传银行卡业务,引导公众刷卡消费,必要时倡导公务员带头用卡。通过银行卡及与之相关的金融电子化等金融知识的宣传讲解可以让农户掌握基本的银行卡种类、功能和使用技巧,例如银行卡的存贷功能、电话银行挂失、密码修改、余额查询、转账划款、银行卡网上功能等基本知识,让客户正确认识银行卡高效、快捷的服务功能,提高银行卡在农村地区认知度和应用水平,加大对银行卡的推广和应用。
摘 要 投资银行是一种高收益高风险的行业,在现代资本市场上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及全方位的投融资业务,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体系完善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某J行开展投行的定义,存在的问题,以及拓展投资银行业务策略。
关键词 投资银行 J行 发展策略
一、投资银行的定义
投资银行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投资银行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投资银行表现为众多的资本市场活动,为公司提供融资服务,在企业兼并收购过程中提供咨询顾问的服务,股票的销售和交易、资产管理、投资研究和风险投资等业务 。投资银行的狭义含义只限于某些资本市场,着重指一级市场上的提供证券的承销、并购和为企业的融资提供财务顾问服务。
二、某J行开展投资银行存在的问题
第一,投资银行的产品种类种单一,业务发展规模有限。我国实行分业经营的金融发展模式,使得商业银行在投资品种上的数量有限。允许商业银行从事部分投资银行业务在一定范围内有助于扩大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但是在业务拓展上仍然存在着法律法规限制。不论是在投资工具还是创新上都发展缓慢,总体规模小,不能满足客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从而不利于投资银行业务的开展。
第二,尚未建立一套体系完善的投行业务部门。某J行并没有成立专门的投资银行业务部门,某J行总行将绩效考核指标层层下达到支行,造成某J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片面性,某J行的管理权限一定,不利于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符合本支行投资银行业务开展的制度和法规,制约了投资银行业务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第三,缺乏专业人才。投资银行业务所涉及到的金融产品和工具具有很好的专业要求,而一些创新型金融工具在为投资者获取高额收益的同时,本身带有巨大的风险,因此,在进行投资银行业务操作时,需要一些拥有专业知识和相关经验的人才队伍。目前,某J行由于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时间短,缺乏一些经验丰富且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
第四,某J行业务定位尚不够准确。在某J行内部建立投资银行部门并不能充分发挥投资银行的功能,某J行对投资银行业务的定位不准确,与券商相比,又更像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的问题和困难。目前我国市场结构还是以股票市场为主,一债券为主的市场体系还未形成,市场发展不完善,投资银行业务的监管体系协调性不高,还未形成有效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基础条件。
三、某J行拓展投资银行业务策略
(一)增加投行投资业务范围,丰富投资品种
一方面,努力积极发展自身的业务,另一方面,要积极与金融租赁、证券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或非金融该机构进行业务往来,加强业务合作,互惠互利。同时也可以在法律规定内,适当发展金融控股公司,直接或间接参与到金融租赁公司、基金管理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等。同时要积极研发新的产品品种,增强产品竞争力,打造更适合本土企业或更能适应本土经济发展的服务方式,更好的发展某J行的投资银行业务。 其次,加强信息设备提升。利用信息设备平台的整合与领先,拉开与其它竞争者在产品设计与最终服务的差异。除此之外,相关财务软件设计研发将决定本身财务创新的能力。
(二)打造专业化团队,树立自己的品牌
第一,强化考证制度。除了基本的国内相关认证之外,同时也应当鼓励员工获得国际级的证件,并且在薪资与考核中加入该部分评核,以激发员工潜能、强化某J行竞争力。
第二,招募有经验的人才。由于投资银行乃是围绕着资本与人才为核心展开的业务,人才支出在国外投资银行成本所占比例甚至可高达近50%,其重要性可见一般。近来在外国金融机构不断裁员的趋势下,使得许多投行人才逐渐回流,某J行在人事政策上应当积极招募相关人才,以增加其投资银行经验与人脉资源,有利于其未来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
第三,培训校园毕业生。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金融人才素质也在逐年提高。商业银行在招募学校毕业生的态度上也应该不遗余力,若能吸收适当人力资源加以培训,长期来说对于投资银行发展成功极有益的。
第四,在职学习制度。由于金融知识发展与产品创新非常快速,为保持某J行与个人专业能力,某J行应当鼓励员工利用休闲的时间进行在职训练,以随时补充新的知识与技能,强化某J行整体的竞争力。
(三)明确客户定位,提供优质服务
第一,细分客户群,了解不同需求状况。不同的客户具有不同的需求,需求不同所需要的服务不同,为提供优质且差异化的服务,应当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准确了解客户的需要,对客户进行明确分类。某J行投资银行业务部应在客户群的基础上,对已有客户群进行细分,充分了解不同类的客户需求及其独特的特质,为其制定相应的符合其需求的投行产品和服务。
第二、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投资银行业务拓展的客户。从目某J行所拥有的资源情况来看,应当寻求朝阳型或者稳定型行业,并从这些行业中选择一些高新技术型、管理模式先进、经营思想成熟的企业作为某J行的重点客户。近年来,陕西省政府对省内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努力,一直努力寻找新的发展方案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因此,应当把政府也作为一个重要的客源。积极为省政府或市政府做招商引资项目,在省内基础设施建设中提供财务顾问服务,这些都将是成为一个广大的市场。通过与政府部门的合作,财务顾问的服务以及招商引资项目的进行,可以吸引来更多的优质客户,最终为发展投资银行业务获得市场优势。
四、结语
投资银行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推动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中介机构。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不仅可以优化商业银行的经营结构,拓展业务范围和获利空间,还可以增强商业银行的管理金融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巴珊.我国投资银行发展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