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师专业技术人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专业技术培训机制 培训方法 师资选聘 教材创新 远程网络 培训平台建设
现代世界经济迅猛发展使得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生产一线关键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原先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如果不能及时刷新就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对这些技术骨干与精英的继续教育,即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等领域培训是刷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因而,改革陈旧的培训机制,建立适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机制势在必行。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大规模开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基地”这是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推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如何完成“纲要”提出的任务是摆在我们培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根据我中心多年来的实践,总结一下创建一流专业技术人员过程中的体会。
我单位—大连交通大学所属中日友好大连人才培训中心是日本无偿援助的中、日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中心举办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培训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大连交通大学是原铁道部继续教育东北基地,作为具有行业特色院校的培训中心,承担着对铁路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铁路企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行业技术已经走到世界的前列,尤其高铁技术,需要培训出一大批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校长(兼中心领导)及中心有关领导在短期内走访了哈尔滨、呼和浩特、北京、沈阳、南昌、成都等铁路局,先后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详尽了解了路局对培训内容的需求,根据需求及铁道部有关技术人员培训规章,制定了相应培训计划,除了选聘本校教授外还特别聘请行业一线技术主管担任主讲,例如:北京铁路局客运集控中心主任、运输处技术主管、铁科院有关研究员、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寒动车电气主管、北京铁路局调度所高级工程师、大连交通大学电气学院有关教授等。授课内容以现场运用急需实用技术为主,基础理论为辅,基础理论为实用技术服务。中心2006年运行以来为有关路局、地方铁路、大连城市轨道交通等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了五万多人次,2012年被批准为大连市专业技术培训基地。
根据“纲要”提出的“依托知名跨国公司、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其他培训机构加强企业经济管理人才培训”精神,中心加强了自身培训水平。培训水平的提高的标志很重要的一点是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授课教师,中心的运营单位大连交通大学同日本早稻田大学、立命馆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有多年交流合作历程,并签署了有关方面的合作协议,双方每年都有两至四次校级领导与教授互访、进行学术、科技交流与讲学。
随着大连市进行的东北亚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以及物流中心的“三个中心”建设过程以及我国铁路运输业的急速发展,对所需的人才的知识结构、信息化科技更新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每年的几次交流与讲学满足不了需求。针对有些国外和外地教师因地域因素不能及时授课问题,经过充分的调研我们认为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通过网络数字平台进行远程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我国教育部十分提倡与支持远程教育,目前211院校均已建立了远程教育平台进行学历教育,我们认为在培训领域创建远程教育平台也是可行的,且具有很高的前瞻性与实用性。选聘远程培训教师,优先从曾在中心任过教的优秀教师中进行,中、外籍专家及志愿者教师回国前,通过征求本人意见并留下联络地址,输入师资库。远程培训选取专用软件,专用软件可师生远程相互交流,课堂提问、课件演示、多人讨论等教学方式运用自如。远程培训网络系统是把原有网络系统进行改造,增加视听设备,因设备操作简单易行因此授课教师及学员很快便可适应这种教学环境,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在原有网络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教师、学员能利用的网络资源,增添课件服务器、信箱服务器、网络出口与公网(INTERNET)、中国教育网(CERNET)、铁道部局域网(DSTN)兼容,选定好视通远程培训(会议)软件,拟适当修改显示界面并启用中心服务器,同合作单位、院校远程教育机构保持常态联系,选聘的远程教师分配给固定的用户账号,中心设远程培训教研室专项负责。中心两个计算机教室(60座),报告厅(180座),加装云台摄像机,投影机,音响麦克等视听设备作为远程教育教室。担任远程培训授课任务的教师可在当地选适当的场所—例如办公室、家庭书房等,具备一台电脑及摄像头、麦克即可轻松上课。
经改造的远程培训平台拓扑结构图如下:
一流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模式应对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脱离传统的近乎学历教育的培训,而应主要是能迅速提高他们适应本职工作的综合素质,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领等的专项培训,使之通过培训成为本单位技术工作骨干。
目前,大连市政府“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战略规划,围绕市委、市政府“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重大决策和“建设创新型城市”战略目标,重点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和科技研究,积极推进科技体制、国际合作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借鉴和利用国际资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人才支撑提供服务。由于“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属于区域战略性规划,涉及的内容广泛,需要现有从事相关工作的政府、事业单位、企业人员迅速调整知识结构,掌握国际前沿的专业和管理知识,接受战略层面的思维训练,组建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队伍,形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核心动力。随着全球经济区域化、一体化的深化和拓展,港口及航运业加大人才开发力度,加强各类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加快形成支撑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人才市场体系,加快培养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紧缺型商务日本语、航运、物流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师资是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国际间交流尤其是高校间一流师资的交流与讲学是解决师资水平的有效途径。
2011年3月中心与日本立命馆大学、大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大连市港口与口岸局共同合作签署了“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人才培养基地”的协议,并在中心挂牌成立了“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人才培养基地”。使得培训中心为全面开展“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高端科技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学队伍进行了重要的延伸,确保了高端科技人才培养的核心资源,即国际水平的专家,这一举措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并且具有战略意义,基地的目标是构建港口城市商务日本语、航运、物流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运用创新科技环境建设思路,填补了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空白,具有标志性意义。 以日本立命馆大学为主进行策划培训项目,同时与日方的大学专门机构的专家和实际管理干部共同合作实施,旨在借鉴日本在航运建设方面的经验,取长补短,加快实现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提升大连在航运中心建设方面的地位。近年来,日本专家立命館大学名誉教授、经济学部教授、株式会社理事顾问、公益社团法人等均为大连市港口与口岸局所属各部门相关人员、学校管理学院相关教师及研究生70余人授课取得较好培训效果。
依据航运国际化,船舶大型化、高速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航运人才需求发展趋势也需要与之匹配,须培养四方面能力。一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国际航运面向世界的需求,它决定了从业人员必须适应国际化工作环境,很好地融入国际大家庭,并善于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国航运人员打交道。二是动手操作能力,这是国际航运这一实践性和风险性很强的工作性质决定的,也是船舶作为流动的国土,需要从业人员依靠智慧和能力来灵活处理问题的特性所要求的。三是独立处事能力,打破传统工作分工体制的海事事业,经常需要自主决策、随机应变、科学综合地处理各种事务,这种能力正体现了航运的发展方向。四是组织协调能力,由于国际航运是一个受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直接影响的行业,因此必须强化政治意识、法制意识和规则意识,并通过科学的技术与管理手段,让学员学会如何最大限度地在世界航运市场上争取到主动权、话语权和经济效益。
作为培训机构,把握人才需求的变化方向,应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结合国家经济形势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技术转化表面上是成果的转移,但实际上转移的载体是人,而非成果“转移”。因为研发的知识主要在专家的头脑中,尤其在某些领域,这个特点非常明显。因此人才知识的转移是近期技术转移的主要形式,周边多所高校提供各领域相关优秀师资的支持,各高校优秀师资资源集中运用,发挥的综合培训效果是明显的,在过去的5年中,数十名高学历高职称并且有经验的教师为中心的短期高端管理干部培训班授课,确保中心教学质量的核心之一即高水平的师资,也确保了学员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收获。
中心还不定期聘请国内外企业或机构的知名专家或管理者开展讲座,使相关培养对象有机会接触更宽阔视野的思维和知识,例如丰田汽车工程公司、日本住友电工旗下的日新电机公司、日本能率协会、中国安全生产研究院、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人民教育出版社等,使得培训中心的师资队伍更为广泛更为专业。
由于中心长期注重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的质量与社会效益,受到委培单位好评及学员的信任,不少返回生产岗位的学员工作中遇到了不懂的问题还经常通过电话、电子邮箱等方式与教师交流,取得了良好效果。
综上述,创建一流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重要的是要创建一个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所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相衔接的开放式的培养体系。”
我院属于“二级甲等”医院,现有职工271人,有男职工92人,其中少数民族28人;女职工179人,其中少数民族56人。有专业技术人员234人,其中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72人,占总数的31%。有副高级职称15人,其中少数民族8人;中级职称107人,其中少数民族32人;初级职称118人,其中少数民族31人。本科学历38人,其中少数民族19人;大专学历89人,其中少数民族22人;中专及以下学历115人,其中少数民族43人。20~30岁28人,其中少数民族12人;31~40岁95人,其中少数民族24人;41~50岁124人,其中少数民族40人;51~60岁24人,其中少数民族8人。医院领导班子由藏、回少数民族人员组成,班子内部团结,大事共商量,小事常通气,为医院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医院有科主任18人,其中少数民族11人,占61﹪。医院下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在去年任用的年轻高学历的12名中层领导中,有3人为少数民族。
二、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和发挥作用情况
医院在推荐参加省、市、县有关会议和选定进修、上学人员时,均有少数民族职工占到一定比例。近年来,医院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强化重点学科建设,花大力培养业务骨干、高新技术人才,先后与××、××医院等结为友好帮扶单位。每年投资5~10万元,自20__年以来,先后选派了48名专业技术人员到××、××及省内等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其中少数民族15人,占培训人员的32%,如:内科学科带头人、院长××(藏族)、骨科学科带头人、业务副院长××(回族)、外科主任××(藏族)、外科主任××(撒拉族)等,带回了泌尿外科、普外、胸外科、骨科、妇产科、内、儿科等专业的新技术和新知识,培育了一批年富力强、确有造诣的医疗人才,构建了一支爱病人、精业务、勤服务、尚医德的职工队伍,使医院的业务水平、科研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20__年至20__年开展“三新项目”91项,其中17项新技术经省卫生厅认定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顺利实施了全国!县级医院少有的“××、××、××等高难度手术。由于开展“三新”工作实绩突出,20__年被省卫生厅评为开展“三新”工作先进单位。
三、存在的问题和意见建议
㈠如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日新月异,医院要发展,要在激烈的医疗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靠科技兴院。但医院目前经费严重紧缺,无法大力的培养人才。
关键词: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4;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186-01
一、四川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四川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多借鉴或照搬本、专科的培养模式,基础、专业、顶岗实习,这种分段式的培养,或者专业必修、专业选修等学科背景的学分式的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学习不能直接与岗位的实际需求相对接,在教学过程中趋于模式化、程式化,教学内容不能有效的与生产过程对接等。究其原因,导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1.四川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起步较晚,大部分学校真正建校时间不过几年或十几年,还处在规模扩张的初级阶段。在内涵建设方面,民办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系统的理论研究缺乏,无成功经验借鉴,尚处在探索阶段,没有建立起实用性较强的适用于四川民办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2.各个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严重。随着艺术设计传媒大类毕业生就业率下降的现状,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率也不容乐观。近年来艺术设计专业招生人数的增长,专业领域的细分,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造成了较大的压力。但专业和人才培养的特色不凸显,也导致了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始终处于短兵相接的冷兵器时代;
3.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监管和师资队伍结构都有待改善。民办院校的身份特点决定了其始终处在自力更生的状态,在硬件投入上不高,软性建设不够。
二、创新四川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策略
(一)建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理念
立足四川,面向西部,当前四川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到职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该随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四川民办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培养首先是立足和服务于四川,满足四川省经济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然后面向西南,再不断拓展至整个西部。艺术设计的市场是包括了设计开发与制作等一系列的综合市场,因此,四川民办高职院校在确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时应立足于市场的需求,走艺术设计教育综合化的道路。
(二)探索现代学徒制等,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实行的一项育人模式,培育对象既包括学生,也包括企业的员工。在学徒制中,就学就是就业,学习的过程是工作的过程,学生在完成相应工作之后还可以得到报酬。作为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学徒制非常适合运用于艺术设计专业之中。现代学徒制不仅有利于学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实现专业的学习与产业需求的对接,还可以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将学徒制运用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上,是现代职业教育服务于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是推进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战略选择,也是深化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运用现代学徒制,是时代的要求,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是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主要举措。因此,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应该高度重视开展学徒制试点工作,加大对学徒制的支持力度,大胆探索,全面提升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
(三)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的表现,当今的艺术设计不再是机械的再现和重复,而是需要创新和个性的体现。因此,四川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上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再现。艺术的生命力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体现的,讲究顺其自然,水到渠成,除了职业能力的培养外,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十分重要,通识、博雅、拓宽、犁深,基础与专业,专业与职业的对接与发展,课程的开发与完善等使学生后劲十足,不局限于初次就业的满足,为学生提供更高、更广的发展空间。
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课题名称:四川省民办高职 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对标”研究项目编号:14SB0564。
参考文献:
不可否认,我国实施职称制度以来,在发展和稳定我国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尊敬知识、尊敬人才,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作用,激励各行业人才成长和促进经济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职称评审制度暴露出的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如行业评审标准不统一导致评审结果不公平;有些行业论资排辈之风盛行,只要年限够、资料齐全,一般就能评上个工程师、助教。职称评定体现不了个人水平和业绩能力,有时连庸才也能评上个高级职称,造成职称贬值的怪象出现。
由于职称具有一种“品牌效应”,“含金量”褒贬不一,在某些专业成为人才追求的“终极目标”,比如教师、医师专业技术人员获得中、高级职称资格后一旦被聘用,就可以相应地晋升工资,在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障、退休年龄延长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有些人却嗤之以鼻,比如在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即使评上工程师、研究员的职称也享受不了加薪、住房、医疗等优厚待遇。正因如此,一些专业技术人员为了得到相应的职称资格,削尖脑袋花费了不少心思,使本来非常严肃的评审工作也变了味,走了样。
一项科学评价人才的职称制度,在正常的工作中却变了“异类”,剖析原因,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是职称评价缺乏科学性。现有职称评审办法不能与被评审者的岗位能力、业绩、实际贡献和敬业精神完全挂钩。职称评审不严密,缺乏科学性,论资排辈现象严重,这就给一些投机分子在评审材料中掺假创造了“良机”。
二是职称评价缺乏公平性。被评审对象的职数限制,使许多参评对象蒙受了不公平待遇。在某些专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的单位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申报评定职称,而在专业技术人员较集中的单位由于受到岗位职数额度的限制,造成一些优秀人才长期难以“露头”的尴尬状况。
三是职称评定抽象单一。目前采用的资格评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内外因素的困扰与影响,涉及能力和业绩的标准条件又比较简单和抽象,评委们面对一大堆申报材料无法量化考察,只好将评审注意力侧重在学历、资历、论文、计算机等硬件上,这无疑淡化了人才的真实水平和贡献。
四是职称评判标准不一。国家虽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但在同一地域、同一行业的职称评审委员会里,由于评委对评审条件的理解和把握尺度不一致,结果导致了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使同一层次、同一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水平相差甚远。
在今后的职称制度改革中,职称评价不良现象必须得到有效的遏止。
一是推行专业资格结构评价。在职称评价体系中,按照“模块化”运作模式,将评价条件分解为品德、学历、资历、学识、技术、能力、业绩等若干要素,分别实行量化评价。其中为了充分突出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业绩,学识、技术、能力和业绩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要占总分的60%-70%,并且将取代学历、资历、论文等成为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对在职称评价中业绩平平、能力低下、达不到规定条件和分数的专业技术人员,则不授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是调整与完善职称评价制度。为确保职称评审质量,应实行科学的社会化的评价机制。要将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职称工作,逐步过渡到由行业学会、协会等社会团体组织的评价中介机构承担,避免或减少官方干预。政府人事职能部门要从微观的职称评价工作中脱离出来,着力发展和规范社会评价中介组织,指导制定或调整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等宏观管理工作。同时,改革传统、封闭的评价方式。针对不同职称系列或专业,分门别类,采用切合实际的评价方式区别对待。如对职业性强的中小学教师,通过制定等级岗位任职条件,规定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和业绩成果等具体标准,经相应组织形式,直接竞聘上岗,把职称评审所引发的连带矛盾和问题适度化解。在修订评审标准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采取资料演示、成果展示、面试答辩、现场“说课”、实地考核、调查评估等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分类量化,综合评定,评价结果将更加客观公正。
三是实行特殊评审政策。将职称评价向企业或特殊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充分调动有突出贡献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专利,并且专利应用达到一定规模,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不受学历、资历限制,职称评审一步到位;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论文数量不做限制性要求,对论文达不到规定要求者,可提供能反映其能力和贡献的科技改造、技术创造、发明专利、研发项目、工艺方案、技术鉴定报告、项目可行性方案、行业标准等替代,进一步突出对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评价;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等奖项之一的主要执行人,或获得两项以上发明专利的主要持有人及省级以上优秀企业家等称号者,可组织专家评委团,以面试答辩的方式,破格评审专业技术资格。
四是相关职称制度的配套政策。科学制定职称制度相关配套政策,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将研究型与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员分类,收入分配机制分轨,统筹兼顾相关利益主体,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创造和谐共享的社会氛围,激发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更好地提高和促进我国社会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5―0025―01
新课改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新课改还应该给一线教师提供发展平台,给老师更多的发展机遇,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技术层面的智慧变革,丰富每位一线教师的职业内涵,使他们的工作更具技术含量,使他们的生活更加精彩,同时,也使他们通过高水平的专业化工作,获得职业尊严。
事实上,由于应试教育机械式的“满堂灌”,使得教师的智慧越来越被压制,课堂教学越来越成为一种拼时间和体力的简单劳动,专业含金量越来越少。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似乎远低于工程师、医师、律师,教师专业的不可替代性显得越来越弱。因此,社会对教师的专业认可度也比较低。例如,前些年,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学校,有教师生病了,或是调走了,就会由初中生、高中生去顶岗,去当代课教师,这好像是非常正常的事。同理,假如有谁得了急性阑尾炎,需要动手术,村里的屠夫会不会去顶岗动手术呢,显然不会,常识告诉他们,这样会出人命的。但是,一个没有通过师范教育的人去顶岗,将会带来什么后果,却不被人们所理会。这就是教师专业技术含量不被社会认可的最好例证。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现象的长期存在,也是最好的佐证。对于代课教师的问题,尽管国家下决心下大力气通过各种政策加以解决,但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代课教师仍无法彻底清退和解决,这也恰恰说明了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够高。非师范类的大中专学生经过非常短的专业培训,通过一次测试合格后,就可以获得教师资格证,教师的职业准入门槛在一些地方越降越低。这一切,也同样是因为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化程度社会认可度不高的表现。
有一个美国商人与墨西哥渔民的故事能引起关于职业生涯的思考。故事说:有一个美国商人,坐在墨西哥海边一个小渔村的码头上,看着一个墨西哥渔夫划着一艘小船靠岸。小船上有好几尾大黄鳍鲔鱼,这个美国商人对墨西哥渔夫能抓这么高档的鱼恭维了一番,还问要多少时间才能抓这么多?墨西哥渔夫说,才一会儿工夫就抓到了。美国人再问,你为什么不待久一点,好多抓一些鱼?墨西哥渔夫觉得不以为然:这些鱼已经足够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美国人又问:那么你一天剩下那么多时间都在干什么?墨西哥渔夫解释:我呀?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几条鱼,回来后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我的日子可过得充满又忙碌呢!美国人不以为然,帮他出主意,他说:我是美国哈佛大学企管硕士,我倒是可以帮你忙!你应该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抓鱼,到时候你就有钱去买条大一点的船。自然你就可以抓更多鱼,再买更多渔船。然后你就可以拥有一个渔船队,到时候你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然后你可以自己开一家罐头工厂,如此你就可以控制整个生产、加工处理和行销。然后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渔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矶,最后到纽约,在那里经营你不断扩充的企业。墨西哥渔夫问:这得花多少时间呢?美国人回答:十五到二十年。然后呢?美国人大笑着说:然后你就可以在家当皇帝啦!时机一到,你就可以宣布股票上市,把你的公司股份卖给投资大众。到时候你就发啦!你可以几亿几亿地赚!然后呢?美国人说: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边的小渔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随便抓几条鱼,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墨西哥渔夫疑惑地说:我现在不就是这样了吗?
【关键词】白内障无障碍市;相对集中;白内障;多行政区划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6~2011年视觉2020战略规划会议”全球盲情调查分析指出白内障依然是第1位致盲眼病[1]。由于多种因素制约,我国白内障患者积存数量多,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率(CSR)只有448.7例(2004年)[2],而山东省CSR只有490[3]。广大基层白内障患者往往年老体弱、收入低下,给地域分散、时间相对集中的防盲手术带来多种不利的因素,甚至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白内障无障碍市”创建工作即是一项不同行政区划相对集中免费白内障复明工程,要求对待防盲工作既要坚持医疗安全原则,又要因地制宜,因此技术管理原则成为指导防盲手术重要的内容。现就“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市”实施工作中的技术管理模式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技术指导医院与手术定点医院的组织构架
1.1.1 技术指导医院制定统一资质标准,对全市各县、市、区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及其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评审,核定、考核定点医院及手术医师,统一手术医师培训。技术指导医院负责各定点医院疑难病例的各种形式会诊,必要时接收转诊病例,实施复杂手术,处理疑难并发症。
1.1.2 各定点医疗机构是本次创建工作的主体。各定点医院需要完成眼疾普查、患者资格审查、贫困患者初筛、复筛工作,实施复明手术并及时处理并发症,对疑难和其他有康复需求的白内障患者可采取多种形式的会诊,必要时转入技术指导医院进一步诊治,并对康复出院的患者以及由技术指导医院处理后的患者负责必要的复查、随诊。
1.2 专家组与手术医师和筛查医师的组织方式 技术指导小组成员专家负责各定点医院手术医师和筛查医师的培训、指导工作。定点医院手术医师负责当地复明手术的具体实施,严格围手术期管理,指导当地各级筛查医师工作。各定点医疗机构筛查医师负责眼疾普查、患者资格审查、贫困患者初筛、复筛工作,及时汇报疑难病例。
1.3 统一诊断标准和手术适应证
1.3.1 排除散瞳禁忌证后,受检眼滴用1%托品酰胺散瞳后,在暗室条件下应用放大16倍的裂隙灯确定晶状体透明度。
1.3.2 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校正视力在0.3以下,光感、光定位确切。
1.3.3 排除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呼吸系统或肝肾疾患;空腹血糖高于8.0 mmol/L;合并感染性眼病、活动性色素膜炎或虹膜新生血管;晶状体悬韧带断离超过1个象限、瞳孔区角膜白斑、超高度近视眼、明确影响视力的眼底病、绝对期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的病例。
1.4 手术策略
1.4.1 手术医师专业培训 “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市”技术指导医院成立“技术指导小组”,开设短期专业培训班,专家成员集中授课,各定点医院至少选派一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可以完成常规白内障摘除手术的执业医师参加培训。
1.4.1.1 集中理论授课 由技术指导小组成员专家集中授课,着重讲解精细化围手术期管理以减少和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常见和罕见手术并发症的术中和术后处理经验交流,了解常规手术和疑难手术病例的操作细节。
1.4.1.2 现场观摩 根据技术指导医院安排,各定点医院手术医师分批次跟随技术指导小组成员专家观摩手术,体会手术操作细节,学习相对集中白内障复明手术流程管理。
1.4.2 手术医师资质认证 采取“前期核准、培训-中期考核-最后认证”的流程确定各定点医院手术医生。
1.4.3 手术策略 鉴于本地区贫困白内障患者以Ⅲ级以上硬核为主的特点,结合各定点医院目前常规手术策略、术前全面检查结果及各手术者对术式选择的不同理解,复明手术方式分为三种,即以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为主、辅助以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和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1.4.3.1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常规选择反眉弓型巩膜隧道小切口(弦长约4~6 mm)手法劈核后娩核。
1.4.3.2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对于核硬度为Ⅱ、Ⅲ级的白内障,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手术者个人技术特点选择超声乳化手术。
1.4.3.3 对于Ⅴ级核病例,部分手术者选择了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切口缝合2~3针。
2 结果
济宁市下属12县、市、区定点医疗机构2009年4月至2009年12月住院手术贫困白内障患者10604例(10633眼),年龄11个月~89岁(59±6.67),其中男5585例(5603眼),女5019例(5030眼);左眼5297只,右眼5336只。先天性白内障56眼,过熟期白内障117眼,合并症主要有:糖尿病2643眼,抗青光眼术后372眼,高度近视的有194眼,悬韧带松弛38眼,囊膜钙化62眼,虹膜后粘连145眼,瞳孔闭锁12眼,晶状体半脱位13眼。根据Emery核硬度分级标准,Ⅰ级核132眼,Ⅱ级核1336眼,Ⅲ级核4692眼,Ⅳ级核4214眼,Ⅴ级核259眼。
术后视力≥0.05的10633眼,脱盲率100%,术后视力≥0.3为10343眼,脱残率97.263%,人工晶体植入率为98.166%,其中悬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11眼。9个月内12县、市、区各定点医疗机构共完成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9530眼(89.627%),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739眼(6.950%),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364眼(3.423%)。
术中并发症以后囊膜破裂及玻璃体脱出、虹膜损伤和前房出血为主,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角膜水肿、前房出血、瞳孔变形、高眼压、皮质残留、虹膜脱出、前房明显渗出、角膜上皮剥脱、人工晶状体移位和眼内炎(见图1)。
3 讨论
“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市”工作计划实施10000例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实际完成10604例(10633眼),手术成功率高,脱盲率100%,脱残率97.263%,人工晶体植入率98.166%,实现了群众、社会、政府“三满意”。
3.1 “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市”工作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本地方建立消除白内障可治盲长效机制的“启动仪式”。只有建立贫困白内障救助长效机制,才能彻底解决现存和新发生贫困患者的实际问题。“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市”是切实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是有效解决贫困白内障患者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其生存质量的重要举措,符合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
3.2 技术指导医院是创建工作的核心技术部门。创建工作启动后,首先由技术指导医院--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成立“技术指导小组”,制定统一资质标准,对全市各县、市、区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及其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全面评审,核定定点医院及手术医师,统一手术医师培训,不同行政区划贫困白内障患者能够享受到相对一致的优质、高效服务,不因免费手术而降低技术准入门槛。实施过程中,技术指导医院负责各定点医院疑难病例的各种形式会诊,必要时接收转诊病例,实施复杂手术,处理疑难并发症。
3.3 定点医院优化的工作流程是创建工作的基础。各定点医疗机构是本次创建工作的主体,其工作要细致、全面、认真。首先,需抽调优秀医务人员建立筛选医疗队伍,按照当地贫困标准有计划组织拉网式普查;白内障防治门诊进行患者资格审查、贫困患者初筛;病房经治医师做好复筛患者的全面体检工作,完善各项辅助检查,以明确白内障手术是否必要及有无其他手术禁忌证;结合专科及全身检查结果为符合条件的贫困患者实施复明手术;术后住院观察2~7 d,及时有效的处理并发症;对疑难和其他有康复需求的白内障患者可采取多种形式的会诊,如电话、电子邮件,必要时及时提供转诊服务,转入技术指导医院进一步诊治;对于复明手术后康复出院的患者以及由技术指导医院处理后的复明手术患者,各定点医院全面负责必要的复查、随诊。
3.4 因地制宜,适当选择手术方式,保证手术效果,是创建工作的关键。长期以来,脱盲率和脱残率一直是衡量白内障手术复明效果的指标。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在防盲中的优点:①在“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市”实施过程中,救助对象大部分为完全成熟白内障(9265眼,占87.134%),此类患者晶状体失去原有的完整结构,皮质与晶状体核高度浓缩,核心坚硬,皮质少甚至缺乏,囊膜薄而脆、悬韧带松弛,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较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更少受核硬度的限制,因此较适合这种类型的患者;②使用手术器械简单、成本低。由于切口小、不缝线、费用低,无需昂贵设备,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尤其适合基层医院在资金不充足的情况下开展;③因散光程度受角膜切口大小的影响[4],采用反眉状隧道切口,既减小了切口弦长,又保持了切口良好的闭合性[5];④脱盲率达100%,人工晶体植入率98.166%,能极大的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因此,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适合在防盲工作中广泛使用。
3.5 严格、全面的围手术期管理是创建工作的细节服务标准。经过严密组织,集中培训,加强术前筛查管理,统一筛查标准,发现手术禁忌证、相对禁忌证,保证服务、手术质量相对统一,避免同一区域不同患者或不同区域患者之间互相攀比。术前充分准备及术中严格无菌观念、精细操作,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就此次报道的病例来看,术中、术后主要并发症大多与手术技术有关,术中、术后及时发现和治疗并发症,是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手段。对每一位术后患者,每天要查房一次,观察术眼情况。对术后反应较重或有可能出现并发症者,应及时发现,尽早处理。
4 结论
圆满完成“白内障无障碍市”创建工作,在不同行政区划实现低耗、优质、高效相对集中的白内障复明手术需要切实落实以下工作。
4.1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统一思想、协调合作是创建工作的组织保障和前提。
4.2 标准、规范的定点医疗机构是创建工作的重要技术保障。以技术指导医院为创建工作的核心技术部门,以定点医院为技术主体,互相协作,优化工作流程,双向转诊,统一标准,使不同行政区划贫困白内障患者能够享受到相对一致的优质、高效服务。
4.3 加强手术医师培训、资质管理,因地、人制宜,适当选择手术策略,适当推广小切口非超声乳化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保证手术效果,是创建工作的关键。
4.4 规范围手术期管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手术风险,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支出和避免不应有的医疗纠纷。
统一标准,加强技术指导,分工明确,优化组织流程,以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为首选手术策略,实现“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市”工作目标,同时积极的工作态度也是取得较高术后视觉目标的重要因素。
致谢:本研究实施过程得到了济宁市残疾人联合会领导和各级部门诚挚合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鹿庆.2006-2011年视觉2020战略规划会议简介.国际眼科纵览,2006,30(4):285.
[2] 赵家良.我国防盲治盲工作的进展.中华眼科杂志,2005,41(8):697-701.
[3] 王利华.山东省防盲工作回顾与展望.实用防盲技术,2006,8:1-2.
关键词:药房管理;药品管理;服务
质量医院药房是提供给患者药品的集散地,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医院药房的管理要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不仅是要提供给患者安全、有效的药品,更要让药品的价格经济合理。随着近年来人们维权意识的提高,对医疗服务要求也逐年提高,而药房作为医院的服务窗口,应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水平的同时也能保证医院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1]。
1药房管理现状
1.1药房工作服务态度有待改良 一般来说,医院往往由于病患较为集中,取药过程中配药师要根据药单进行药品的领取、发放,外部嘈杂的环境以及快速工作状态很难让药师与病患进行平静、细致的沟通和交流,甚至是与病患交流过程中在言语中透露出不耐烦的语气,致使病患与药师之间关系紧张的事件时有发生。
1.2水平横向差异显著,对整体服务产生影响 良好而专业的服务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操作和执行药品发放工作,但是由于目前药房专业技术人员综合业务素质还处于较为低下的水平上,一方面是人员配备上缺乏核心人员,主要表现在中级及以上职称药师不足,且其自身素质水平参差,我院2011年以前药学本科学历者屈指可数;另外一方面是药师结构不能适应实际发展的需要[2]。在之前医学类学校中所培养出来的具有大中专学历的药剂师,缺乏多媒体教育经历,计算机操作技能严重缺失,只能凭借一定的工作经验从事药品的配方工作(尤其是在中医医院),难以对工作知识进行适时的更新,更无法适应现代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1.3药学管理功能缺失且水平较为低下 由于一般医院内部药房规模和人员较小,囿于局限性的约束,医院普遍不设药师管理相关机构,大多数药房工作人员工作结构单一,履行职能仅限于药物管理,其他相关功能普遍不能进行,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药房人员各方面的相关意识正待提高,如法律意识等。
2提高药房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对策
2.1制度管理 ①建立药师管理委员会,落实监督管理各项工作职能,制定监管制度和相关细则,定期对药品供应工作进行研究,提出对于药品提供企业的定价、种类等相关指导性意见,严格审核药品供货商的资质,确保药品供应质优、价廉、及时、有效,实现监管制度有保障,监管措施有到位,责权明晰,相互制约。②改善监管手段,规范药房运行。随着现实社会需求的变化,若要达成药房管理的品质化,现代化管理的应用必不可少,应逐渐转变药学管理理念,转变操作方法,转移工作重点。药房实行网络化采购,从药品入库、药库领药、药房发药、药品调价等程序管理和变更,都借助电脑进行处理,每种药品精确到药房发药最小单位,可以随时调阅药房、药库各种信息,以便于决策。
2.2人员管理 ①提高药剂人员职业道德,要求其随时充电学习,除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应注重政治,品德文化学习,明确自身责任,做到全心全意服务患者,细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并对药品筛选过程进行必要的审查[3]。②提高药剂师专业水平与职业道德。应该深入落实药剂师的综合业务能力,药剂师提供服务要想患者之想,提供患者切实需要的服务。
2.3日常服务 ①简化服务流程,深入借鉴先进行业管理经验,使用网络统一管理的方法,划价、收款由财务收款员统一完成后,由药房审方取药,提高便捷性,而且,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电子处方等先进的管理技术将更加方便于患者,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目前来看,很多患者还缺乏对一般药物的识别知识,对不良反应、副作用等问题避重就轻,严重影响患者的安全用药,由于药品分类管理,医院药价较高等原因影响,患者越来越多地取向与自行购药, 因此药方服务人员工作趋向于用药咨询与指导,由此可见医院开设咨询窗口的必要性,这也是提高医院药房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必要措施,以次便可以提供医师解答患者疑问的平台,提供全程化药学服务[4]。②医药分开管理。医药分开是指建立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制度。医药分开管理对医院补偿机制的完善、对药物价格的控制,对医药销售不正之风的遏制具有重要意义。两者分开招标采购,可以有效控制和调控药品进货混乱、质量残次状况,遏制回扣,杜绝腐败,提高药品质量,树立医院信誉。
3 结论
总之,随着医院管理模式的转变,不同规模医院药房都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基本原则,不断加强药房管理,提高服务水平,以便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让患者真正享受到药品效用的同时,还能享受到最为贴心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田仲新,赵丽杰.提高门诊药房的服务质量与水平[J].实用医技杂志,2009,16(2):15-16.
[2]骆梅娟.如何提高门诊药房服务质量[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9):52-53.
【关键词】 乡镇医院;中药调剂问题;原因;建议
【中国分类号】 R9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318-01
中药调剂工作是根据临床治疗需要为病人直接服务的工作,是临床医疗的一大重要环节。对调剂的药物品种和数量负责是调剂人员的责任,同时还有监督检查中药的真伪优劣的辨别、是否如法炮制、医师处方配伍禁忌是否存在、剧毒药品的剂量大小、是否采取正确的煎煮方法的职责。这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是发挥中药汤剂疗效的一大重要保证。这一工作对调剂员提出了具备一定的药学知识、受过上岗培训和有很强的责任心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等客观的要求。但在乡镇医院中,多种原因造成中药调剂工作存在很多问题。
⒈中药调剂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审查处方的问题:开展调剂工作首先要审查处方,这是有效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和对差错事故预防的重要途径。可是,很多乡镇医院的实际情况是,一些中药房不是无执业中药师专职审方,就是执业中药师没有在岗位上坚守,结合药品估价审查处方,接受处方后,调剂人员对处方基本很少详细审阅,也就很难及时发现中医处方中可能存在的缺药、药名不规范、炮制方法不确切、有配伍禁忌、超剂量、用法服法有误等可能存在的问题不能够及时发现。甚至有的对看不清晰的处方自己猜测行事,自然存在很大隐患。
1.2调剂剂量存在误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虽然没有对中药调剂误差进行明确规定,可通常都有着实际称量总和与处方总量的误差不得超过5%要求。而目前乡镇医院的实际调配工作中,中药调剂人员大都是以目测估量分份法来进行,有的甚至以手代称进行,有着10% ~20%之间的剂量误差,甚至还有在20%以上。处方的医疗效果势必因剂量的不准确而产生影响。乡镇医院长期存在而未能解决误差现象一直在发展,医师和患者对这一日益严重的倾向有着很大意见。
1.3加工炮制的问题 :加工炮制在很多乡镇医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也不按照挑、拣、洗、切的方法对药材进行严格加工。针对专业化和机械化饮片制造的现状,其中的浸润时"伤水"问题在成批切制中药材过程中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由于浸润不当能够随水流失当归、川芎需水润药片的中药材的有效成份。一些加工不规范的问题也屡屡出现,象混用麻黄与麻黄根、为增加重量在炮山甲加入食盐和莲子不去心、草果不去壳等等。"存性"操作在炒制中药材时没有重视,没到准火候就把药材气味和功效改变。未能根据"成品性状"规格,严格区分极薄片、厚片、短段、块、段、丝等进行中药材切制,对中药干燥和药效煎出非常不利。
1.4存在药材质量问题:有不少药材掺进泥沙等有着高于20%的杂质率。还有用以次充优和以以地区习用药代替正品入药的现象。比如半夏经常以栽培品水半夏来代替,在清热化痰上两者功效有点类似,可半夏的止呕作用水半夏却没有,两者在价格上也有很大差别,差别在6倍以上。因此,出现了严重的伪品、劣品现象,尤其在稀贵药材上,伪品更是横行。
⒉对中药调剂工作问题的原因分析
2.1缺乏业务素质高的中药专业技术人员:长期的重医轻药观念影响,中药调剂工作在很多乡镇医院中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给予调剂人员比较好的社会地位,没有给予中药从业人员在培训、进修、业务交流等方面足够的机会。在这些医院里,存在很多从事中药调剂工作的人员没有岗位证书也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从业资格不具备的人员。再看中药调剂工作的自身性质,每天一个调剂人员需要对30~40张处方进行调配,以3帖一张处方来计,就有90~120帖要在当天完成,不仅工作繁重而且乏味,这对提高中药调剂工作效率非常不利。
2.2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目前包利润、包指标、包营业额等形式已经在很多乡镇医院实施,与工作量挂钩成为调剂人员的各种收入调整的主要手段,收入多的人是调剂处方多的人,所以,就难免时有发生急功近利、以手代秤、敷衍操作的现象。
2.3质量管理的软、硬件跟不上:⑴用软件人的素质方面看。乡镇医院药品经营者有的缺乏基础知识对药材真伪不能够鉴别,也有的对必要的药材养护技术缺乏,药材变质现象频频出现。有的为了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把药材质量问题抛在脑后,也不乏那些有意销售伪劣药材牟取暴利的行为。 ⑵从硬件方面看。由于自然资源减少的趋势明显,有限的地道药材产量根本无法对市场需要进行满足。再加上繁杂的中药品种没有鉴别的有效科技手段,不可避免地造成混用与冒充那些外形类似、同名异物品。
⒊对中药调剂工作改善的建议
3.1建设高素质的中药调剂人员队伍:医院领导必须摒弃重医轻药思想,大力把高学历药学人才引进来,并不断对在岗人员进行培训,通过人员绩效考核和加深与员工沟通等方式,把中药管理队伍建设好。对中药调剂人员的职业道德、责任心和事业心的教育要加强,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让他们把良好的从业形象树立起来。
3.1把完善严谨高效的管理机制构建起来:教育与管理并重,以制度来管理人。搞好中药调剂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在于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对于医院药品管理这样一个综合体系来说,必须把药品采购、质量检验、炮制加工、中药配方、贮藏养护等各个环节的规章制度建立并不断完善起来,以制度来层层把关各个环节。具体的中药调剂工作必须抓管理抓程序规范操作,坚持"三查七对"(即:查处方内容、药品质量、配伍禁忌,对药品名称、剂型、规格、数量、患者姓名、床号、时间)制度做好处方调剂。还要对中药调配方法进行积极改进,在对配方效率提高的基础上,把调剂剂量误差尽量减少。
参考文献
一、主要工作措施
(一)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深化。一是抢占人口文化宣传阵地。以人口文化大院、人口文化书屋、人口文化长廊为主要宣传阵地,重点在318线、304线、文路等重要集镇、高速路口重新制作高标准人口文化宣传标语10处,每个乡镇街道场头、场尾醒目位置重新制作更换计生喷绘广告宣传画、标语3-5条。今年,结合新农村聚集点,巩固了宝梵镇华山村人口文化大院建设,着力打造明月镇白庙村人口文化大院。在、红江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项目中,投入10万元有机融入人口文化,通过抓点示范、以点带面,充分挖掘资源,深入开展特色化、个性化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了人口文化的宣传氛围。二是开展形式多样宣传活动。利用专场电影、“六下乡”、“科技宣传月”、“7.11世界人口日”、“9.25公开信发表纪念日”、“世界艾滋病宣传日”等重大节庆日集中开展人口计生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大容量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育龄群众受教育率和政策知晓率达到90%以上。三是整合资源扩大宣传效果。充分利用电视台、电台和《日报•周刊》等媒体开辟专栏,广泛宣传优生优育、生殖保健、避孕节育、法律法规等内容,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二)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全县共出生婴儿6336人,出生率8.43‰,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2.37‰,低于市下达指标0.63个千分点;政策生育率83.73%,高出市下达指村1.73个百分点;人口计生数据信息误差率1.15%,低于市指标3.85个百分点;出生性别比104.26:100,市下达指标107:100之内,各项指标均控制在市下达指标之内,人口计生工作始终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今年2月省计生委安排,对我县明月镇何家坝村、高坪镇高河村、吉星乡盐井沟村的15周岁至49周岁的育龄妇女进行人口抽样调查,县人口计生局精心组织,深入村社入户调查核实,顺利完成省级人口抽样调查任务。为全省准确掌握人口现状,科学制定人口生育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三)利益导向工作不断拓展。一是严格落实奖扶、特扶制度。2013年新增奖扶707人,特扶26人,截止2012年底,全县共享受奖励扶助3992人,累计发放奖励扶助金392.118万元;严格执行奖扶、特扶标准,实行银行打卡按时发放,做到不遗不漏。二是及时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全县现有独生子71487人(其中农村70775人,城镇712人),从今年起以10元新标准及时足额兑现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100多万元,受到群众好评。三是超任务完成计生“三结合”目标任务。2013年市下达我县“三结合”新增帮扶任务200户,实际落实455户,超任务255户。帮扶任务分解落实到县直22个帮扶部门,实行“项目、家庭、单位”三落实,纳入县级目标进行考核。每个县级帮扶部门无偿提供帮扶资金10000元,建立了板桥乡等8个特色帮扶基地,每个帮扶基地范围内所有计划生育家庭都能享受相关的政策、项目、技术、物资、信息、培训等方面的扶持和服务,实现帮扶基地项目特色化、集体化,凸显帮扶成效。四是做好全县独生子女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工作。在独生子女家庭自愿的前提下,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为独生子女家庭建立意外事故伤害保险。保费为每个家庭50元,意外事故死亡赔偿5万元,因意外事故造成残疾,按残疾等级予以赔付,最高赔付5万元,医疗费用最高赔偿5000元。
(四)依法行政工作不断规范。一是强化行政执法管理。9月4日市人口计生委代表国家人口计生委在镇隆重举行全国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示范乡镇授牌仪式,10月县委、政府召开了全县计划生育依法行政暨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工作协调会,专题研究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相关单位结合部门职责加强配合提出了工作意见。组织对全县人口计生系统执法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人员“七不准”、“十禁止”等各项规定,严格依法行政,坚持再生育指标审核和独生子女病残儿童医学鉴定标准,做到审查结果公示制,接受群众监督,截止10月全县批准政策性照顾生育110例,病残儿童医学鉴定12例,无一例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发生,切实维护了群众的合法利益。二是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对不符合《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生育子女的,全县统一规定了社会抚养费计征倍数,严格控制了社会抚养费征收自由裁量标准,并以县人口计生局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县计生社会抚养费征收自由裁量权的通知》人口〔2013〕58号文件下发各乡镇,对受委托的乡(镇)人民政府不按照自由裁量标准执行计征社会抚养费的,县人口计生局将按照法定程序及时纠正,并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恶劣影响的,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负责人的责任。三是社会抚养费征收成效显著。今年县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使用的通知》府发〔2013〕4号文件,严格实行收、缴分离制度,在下达处理决定书后,由违法生育对象直接到银行设置的县统一专户交款,再凭缴款单到计生办换取社抚费票据,确保及时全额上解入库。1-10月全县征收社会抚养费入库1745.09万余元(含历欠),年底可望突破2000万元,征收效果显著,创近几年来的最高水平,实现征收率80%以上。
(五)技术服务水平不断优化。一是不断完善技术服务阵地建设。针对部分技术服务阵地日益老化、年久失修的现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对、任隆、文井、三凤等计生服务站进行整修完善。二是加大技术服务机构设施设备的升级改造。今年全县投入百万余元,添制更新医疗设备。目前各人口计生服务站均配备了候诊椅、办公桌、空调、电脑、打印机、便携式B超、半自动生化仪、半自动血球分析仪等器械设备,提升了装备档次,不断提高育龄群众技术服务水平。三是集中开展优质服务。各乡镇计生服务中心服务站组成优质服务工作队,配带B超,深入到村、社集中开展B超,免费发放妇科治疗药品8000多元,发放免费避孕药具7000人份,为退出育龄期妇女生殖健康检查2100例,随访出生、妊娠、各种手术2010人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四是拓展技术服务领域。深入开展了“生殖健康促进行动”,广泛动员退出育龄期妇女取环,进一步深化生殖健康教育、咨询、检查和优生促进服务,切实发挥妇科治疗仪、阴道镜、利普刀等设备的作用,免费为750名育龄群众开展妇科病诊疗服务,不断提高了优质技术服务能力。五是加强队伍能力素质建设。加大了科技大练兵活动的指导力度,选调了一名业务能力强的同志担任县人口计生中心主任。建立专业技术岗位竞争聘用制度,择优聘用了十级岗位3名取得中级技术职称和3名十一级岗位的初级人员,加强了人员培训,选派2名技术人员到泸州医学院参加为期3个月的全省县乡计生技术服务人员进修实习,输送1名到省参加为期1周的全省市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临床医师专业技术培训,提升了技术服务整体水平。
(六)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质量不断提高。自启动国家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工作以来,通过层层精心组织,大力宣传发动,群众参检的自觉性不断增强,检查质量不断提高,有效避免出生缺陷,提高了出生人口素质。今年1-10月共有2789对接受检查,检查覆盖率110.67%,超任务30.67%,查处风险人群214人(其中:查处梅毒5人、乙肝病毒患者176人、RH血型阴性4人、性病29人),全县有25个乡镇检查覆盖率达85%以上,优生知识知晓率97.6%,超任务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经省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组评估验收,我县的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参检率居全省前列,受到上级充分肯定。
(七)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不断均等化。我县属于流动人口流出大县,按照“一岗双责”工作机制要求,做到了机构、责任、奖惩“三落实”,工作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上半年,与山东济南、广东江门、重庆大渡口、湖南长沙、的绵阳、攀枝花等10多个省(市、县)建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互补、服务互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服务新体制。切实推行服务均等管理,为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服务。2013年10月底全县共有流出人口206574余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63100人,流出人口办证率为87%。全县共有流入人口1210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205人,流入人口验证率为100%,流动人口个案信息回复及时率达95%。
(八)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夯实。一是示范村建设工作初具规模。全县按照乡镇类别集中打造示范村50个,将示范村打造成为具有文化特色的“品牌工程”高标准完成了宝梵镇华山村、赤城镇莲珠桥村、城南管理局成龙社区等一批新的人口文化活动阵地。经过验收,宝梵镇华山村申报为全国基层计划生育村(居)民群众自治示范村,推动不同基础的乡镇人口计生工作均衡发展。二是省级监测点工作质量稳步上升。加强了对省级监测点的业务指导力度,强化乡镇党政领导的主体职责,高度重视。截至10月底,监测点数据质量评估15项指标已完成数据修正,按时完成数据清理上报工作,保证了监测点的统计数据科学准确;三是创国优基础工作干劲不松懈。按照“国优”三十三项指标要求,在加强技术服务阵地建设和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软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规范等工作,基本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创优工作各项目标任务。据统计,全县乡镇完成了2009年至2013年创国优资料300余卷,局机关股室160余卷,为迎接国优验收奠定了坚定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3年,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县的计划生育工作呈现出稳定的发展态势,但是面对新形势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新要求,我们仍然存在许多矛盾和压力。
(一)工作发展不平衡。个别乡镇管理和服务不落实,征收社会抚养费自由量裁权较大,有差距。示范村建设选址不合理,基础工作较差的地方,计划生育工作质量有待提高。
(二)计生执法还需加强。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率不高,政策外生育还时有发生。
(三)计生干部队伍人员素质存在较大差异。部分乡镇计生办计生办人员调动频繁、村计生干部年龄偏大,业务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技术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参差不齐,整体素质还难以适应人口计生工作新形势的需要。
(四)机构改革存在隐患。计生行政管理与卫生合并后,基层计生职能弱化,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将出现反弹。
三、下部重点工作安排
2014年,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将紧紧围绕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加强基层基础,深化综合改革,积极开拓创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重点抓好九项工作。
(一)进一步配合人口计生机构改革,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综合治理,健全完善各项制度。
(二)继续强化基层基础,加大重点工作的宣传和督导力度,实现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性县目标。
(三)继续加大人口计生惠民政策的贯彻落实,积极推进计生特殊家庭帮扶模式探索,做好全县独生子女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工作,让计生家庭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实惠。
(四)广泛开展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活动,促进人口计生事业全面发展。
(五)继续巩固和拓展示范村建设成果,扩大人口文化的影响力。
(六)进一步提高全员人口信息库质量,加强统计和信息化培训,全面开展信息核查、补录、纠错,我县将城域内12个社区搞好信息采集新机制试点,提升计划生育信息网点直报项目工作。
(七)积极探索新市民计划生育均等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水平。
(八)继续扎实推进“关爱女孩行动”,严厉打击“两非”,深入开展出生实名登记管理和二胎全程优质服务工作,确保全县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