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记叙文大全范文

记叙文大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记叙文大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记叙文大全

第1篇:记叙文大全范文

一、强化学生写记叙文的动机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逐渐成熟的阶段,写作动机尚不明确,因此教师在进行写作指导之前,必须对学生加强写作动机教育。强化写作动机,是写作教学事半功倍的首要手段。

第一,变革记叙文写作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教师要不断变革写作教学组织形式。要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就必须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写作的魅力。以写人和记事为主的记叙文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指导时应该唤起学生对自己某种生活的回忆,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使之产生表达的欲望。具体来说,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活动加以引导。如以“挫折”为话题的作文,可以先让学生讲讲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或是困惑。学生可能会提到来自家庭的烦恼,来自学习方面的困惑。接着教师就学生提出的困难和困惑组织大家讨论,让大家畅所欲言,然后讨论如何解决这些困难,争取让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阐明自己的理由。还可以就学生关注的或是一些敏感话题展开讨论或辩论,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文章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让他们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让他们有话可写。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等因素激发学生写作动机,学生自然能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第二,减少记叙文写作内容限制,营造宽松写作环境。传统的写作教学常常是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个命题作文,这种方式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形式上对学生的写作内容都加以了限制,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抑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如果教师在布置作文时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生生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事先在学生中征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以挑选,甚至让学生一起参与命题,重视学生的内在情感需求,针对学生的情感特点进行命题,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每次布置作文时,尝试减少对作文命题的限制,多采用半命题、话题作文形式,或出几个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学生才会有话可写。

第三,转变记叙文写作评价观念,建立写作激励机制。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给学生的写作评价不够及时。个别教师过了至少一个星期才将作文的意见反馈给学生,而这时学生对上次写作的期待心理已经消失,印象淡漠,反馈意见作用并不大。教师应转变写作评价观念,在写作评价时除了要给予鼓励外,还应让学生及时地知道自己作文中的问题。评语应有针对性,而不是流于形式。

二、凸显记叙文文体特征

第一,充分体现记叙文的“六要素”。完整的叙事是记叙文文体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要交代清楚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哪个人或哪些人发生了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缘于什么、经过了什么过程、取得了什么结果。这样写出的文章记叙的文体就比较明显。

第二,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无论是写人、写事还是写景,既要写成记叙文,就得有个故事情节。或一人一事,或一人多事,或多人多事等。

第三,要巧妙体现出记叙文的顺序。初中阶段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插叙、补叙、倒叙四种。写记叙文这种文体,就要在写作时充分体现这些写作顺序。

三、建立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梯度

要使记叙文写作教学真正成为帮助学生发展的重要阵地,就必须建立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梯度,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梯度训练应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文体目标要求记叙“六要素”,认知目标要求“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结合实践经验,我初步构想初中三年的记叙文写作教学梯度训练如下:

七年级:能将记叙“六要素”记叙清楚;作文中心明确,能围绕中心选材;能通过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通过神态、心理的描写展现人物神韵;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描写景物,能确定观察的立足点;能用修辞手法写出景物特点;结构方面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注重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多读多写,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在素材本上。

八年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一个人;可灵活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根据中心安排详略;能够调动人体的感官描写景物;使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写环境描写,烘托主题或衬托人物心情;结尾点题,深化主旨;学会写提纲、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九年级:学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衔接过渡,巧妙无痕;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来文章的色彩;让文章的形式与众不同(参考:小标题、并列结构);让叙述的事件既生动又深刻;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陆丰.关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若干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1).

第2篇:记叙文大全范文

1国内大型活动需求工程研究成果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笔者发现国内大型活动需求研究涉及的领域还仅仅局限于交通需求管理领域。由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刘小明教授带领的北京工业大学交通工程实验室是我国交通管理研究领域的权威部门,它在智能交通、交通安全、交通规划、交通仿真和交通管理等方面都有所研究。其中陈艳艳教授在交通需求管理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著有多篇论文。

交通需求管理(TransportationDemandManagement,简称TDM)就是通过交通政策等的导向作用,运用一定的技术,通过速度、服务、收费等因素影响交通参与者对交通出行方式、时间、地点、路线等的选择行为,使交通需求在时间、空间上均衡化,使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间保持一种有效的平衡,使交通出行结构趋于合理化。

陈艳艳教授在论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交通供需出现矛盾。在被动地增加交通供给后,人们意识到有限资源无法满足无止尽的需求,应通过控制交通需求总量,削减不合理的交通需求,实现交通供需平衡,保证系统有效运行,缓解交通拥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在大型活动期间,大型活动造成的交通影响只是暂时的(或几天),因此一般情况下解决大型活动带来的交通问题不会利用增加道路容量(道路的建设)来解决因为这样的解决方法既难以奏效也很不经济。纵观国内外大型活动的成功经验,系统、科学合理地制定并实施大型活动交通管理方案才是缓解大型活动期间交通供需矛盾的关键。陈艳艳教授在文章中制定了减少出行总量,调整出行方式,调整交通流时空分布,交通信息等交通需求管理措施控制大型活动期间的交通需求,提出了大型活动相关道路交通流量预测流程构架及各类需求预测的方法。她通过意向调查研究居民对各项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的接受程度以及在不同的交通条件下机动车使用者的交通方式选择意愿。然后将这些措施进行不同实施力度的组合,得出了若干组合方案,建立了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方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统计法实现对非定量指标隶属度的确定,通过专家调查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和评价准则的权重向量,最后利用多级模糊评价综合方法进行方案比选,得出最佳方案。

国内学术界除了在大型活动交通需求领域进行了研究,还在大型活动物流管理的相关论文中提到了物流需求,并从发生主体多样性、时间阶段性、空间集中性、不确定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对大型活动物流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一些物流管理对策。文章充分认识到了需求对于大型活动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从物流需求的角度给出需求分析和预测的方法,或者有效地需求管理措施。

大型活动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求工程理论使用的范围十分广泛,并且对于大型活动的组织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笔者在查阅的大量国内大型活动文献后,并未发现针对大型活动需求工程的一般性方法研究的论文,由此可以看出这一领域还是国内大型活动研究的一个空白。

2国外大型活动需求工程研究成果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专业的P.Loucopoulos教授是需求工程领域的专家,它是需求工程杂志的联合主编,信息系统杂志的副主编。P.Loucopoulos教授研究主要是为大型复杂动态组织提供信息处理系统。它的理论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工业、银行业、公共事业、政府机关等。

第3篇:记叙文大全范文

很多学生在作文指导书的引导下,作文选材紧盯古人、古文、古事,造成选材的古代化。如关于“意气”,有学生写道: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粗读乍看,恐怕大家都会惊叹小作者的丰富积累,斐然文采,磅礴气势。但留心细读则不难发现,在华丽的背后尽是套话。

很多学生在作文指导书的引导下,把作文立意也模式化处理,结果造成作文表意的虚泛化。如关于“等待”,有学生写道:

在漫长的生活路途中,我们只有明白等待花开的道理,才能在时间的长河的边上发现一棵‘四叶草’。在每一片叶子的脉络上都镌刻着等待的印记,褪去浮华,蓦然回首,才发现因为有了这样的等待,生命之花才分外地美丽。

这段文字很有特色,小作者深谙作文之道,他把话题“等待”硬生生地镶嵌在浮华空泛的文字里,看似才气十足,实则鬼气有余。

齐宏伟在《当今文化的七宗罪》一文中写道:“在中国,人整个儿就静不下来,普希金谓:急匆匆生活,来不及思想,当今文坛是急匆匆制造,来不及感动,甚至来不及感受。”一语中的,大人们的文坛焦躁不安,小孩子的文苑岂能纯洁。功利化、公式化的作文教学让学生幼小的心灵失去了个性化的生活感受,作文变成批量生产的文字产品,丝毫也不奇怪。

要想改变考场作文的“新八股”之风,写作的时候必须感情真挚。感情是文章的灵魂和生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真挚的文章,往往能获得阅卷老师的好评。在写作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感情真挚”呢?

一、叙事传情

作文叙写的事件必须以生活体验为依托,其中的情感才能打动读者。

《父爱昼无眠》通过叙事传达父子深情:一位下岗的父亲为了凑足儿子的学费,夜间到浴池替人擦背;为了让儿子静心学习,白天在浴池的客座上躺睡。父子在浴池相见时,父亲反而觉得自己给儿子丢了面子,“父亲的脸被热气蒸得浮肿而失真,他红着脸嗫嚅道:‘原想跑远点儿,不会让你和你的同学看见,叫你没面子,哪料到这么巧……’”这些不加雕饰的叙写,展示了父亲的纯朴和对儿子的挚爱。文章结尾,作者再次叙写了替父亲擦背的感人一幕,“我泪眼汪汪地望着父亲,认真地说:‘爸爸,我想为您擦一次背……’‘好吧,你小时候经常帮我擦背呢。’父亲以享受的表情躺下来,我双手朝圣般拂过父亲条条隆起的胸骨,犹如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岗。” 叙事传情的结尾,将父子之情推向了极致,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二、写景寓情

将感情寄寓于物象中,会收到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在借助物象时,一定要注意所借物象在本质上与寄寓的感情相似、相通,不能牵强附会。

一考生在描写爷爷的去世给自己带来的巨大悲痛时,运用了写景寓情的方法。文章写道:“这是一块向阳的山地,阳光从苍松翠柏间隙中闯入,在枯黄的草地上落下斑驳的影。深秋的阳光苍白无力,在晨风的摇曳下甚至有些阴冷。我看着它——那个承载着生命的小盒——一点点的被黄土掩埋,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下来了,我知道,我永远的失去你了,我的爷爷。” 通过“苍白无力的阳光”、“枯黄的草地”这些景物,渲染了凄凉的气氛,烘托了“我”悲痛欲绝的感情,达到了“以情动人”的效果。

可借鉴的如《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是典型的写景寓情之作,情真意切,富有感染力。

三、细节衬情

优秀的记叙文,能通过细腻真切的描写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把内心的感情准确、细致、充分、生动地抒发出来。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够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艺术境界。描写细节一定要逼真,这样,人物形象才能描画得栩栩如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比如,《战胜脆弱》中描写了这样一个场面:“清晨的风吹着,倒也不怎么热,其实并没有我什么活干,只是把整堆的土粪撒开就行了。我坐在地头看爹犁地,因为爹没有我叫我走。随着牛铃声一次次由近到远,又一次次由远到近,天气也越来越热。把一块地犁光是不可能的了,我心里想。果然,在火热的太阳下,那头老牛的汗开始顺着布满一根根突出的血管的瘦腿往下流,喘气越来越重,走得越来越慢。我抬眼望父亲,他也一脸的汗水,眼望着牛,眼神中分明流露出关爱和感激,这头牛为我们家出力已六七年了,但父亲并没有停止吆喝,手中的鞭高高地扬着,不肯放下。”文中的“牛铃声”、“布满一根根突出的血管的瘦腿”、“手中的鞭高高地扬着”都是细节描写,生动细腻地传达了父亲对老牛的深厚感情。一个成功的细节,顶得上千言万语。作者笔下的父亲形象饱满、真实、可信,极富时代特色。初中生写记叙文,一定要在细节描写上下功夫。

四、修辞显情

恰当运用修辞手法能彰显情感,比如,对比手法就能鲜明地突出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突出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故都的秋》一文,作者拿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作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特别得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的特点,抒发自己对故都之秋的钟爱之情。排比手法能将情感行云流水般地抒写出来。比如,“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尽情抒发了作者对居里夫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比喻手法能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凸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这里以脸作比,通过设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湖的表情,从而抒发了作者对瓦尔登湖的喜悦之情。除此之外,衬托、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都能彰显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4篇:记叙文大全范文

【摘要】英语这门学科长期以来一直与语文、数学一起列为高考的必考科目,因此受到考生的广泛重视。本文将简要分析2016年高考英语全国卷的试题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提出在日常教学中的应对措施及教学新思路,以供参考。

【关键词】全国高考 英语试题 分析 教学反思

2016年全国25省区市使用了教育部命制的三套高考英语全国卷,本文从试题特点、试题分析和教学启示等维度进行比较分析。

一、试题特点

和往年普通高等业院校全国统一英语考试相比,在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中呈现了注重基础,强化应用,语篇丰富,题材多样,选材新颖,突出能力的特点。

1.注重基础,强化应用。与当前考查方向大体一致,2016年英语全国卷保持了近几年高考英语学科命题的一贯思路和风格,题型设计严谨科学,符合国家命题规范。立足于应用的前提下,2015年和2016年全国卷题型与往年保持一致,难易程度基本相当,都较为侧重于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试卷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听力部分,阅读理解,基础知识综合与写作,从考查目的上来看,试卷并不再是单纯的考查词汇和语法,而是注重通过语篇,对日常生活,人文交际,科学文化等进行逻辑推理和综合判断,从而突显了英语高考试题的社会性、新颖性、综合性、文化性、实用性,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趋势和要求。

2.语篇丰富,题材多样。2016年英语全国卷充分利用语篇考查考生的听力,阅读和写作等综合能力。全卷19篇语篇,涵盖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题材,语言真切贴合实际,语篇短小精悍,题材丰富广泛,听力语篇更加口语化,交际化,改善了往年部分句式复杂,高难词汇较多的状况,更适用于听力测试。阅读语篇话题涉及到日常人际交往,传统民族文化,英雄人物传记,科学学科文化,稀有动物保护等方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更能贴近生活,为考生所熟悉,并能给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正面的引导,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考生只要抓住“逻辑的连接,关键词的呼应,结构的一致”这一技巧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

3.选材新颖,突出能力。相对以往年的全国卷体现出2016年的全国卷对考生的英语语法,词汇和御用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考生实施了新的战线。

(1)把单项填空取消更换短文填词。从2014年开始摒弃了卷中通过句子考试语言知识的做法,新增了短文填词,要求考生阅读200词的短文,能写出词汇提供的正确形式,以此检测考生的语言知识。

(2)增加短文改错。改错短文中试题的目的,主要是考察考生运用的准去形式。

(3)阅读理解加大全语篇题型。要求考生根据语篇中的内容写作空格中的最佳语句。利用语篇的形式对考生考试的语言知识,要比以往运用单项填空要求更高。一是因为语篇不含有选择项,根据考生自己已有的知识来做出答案。二是要求考生根据运用词汇使用正确的形式。

二、试题分析

总体来讲,2016年高考英语全国卷选材合理新颖,命题科学严谨,难度适中,注重基础,强化应用,重点突出对考生综合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的考查;题量适中,时代感强,选材新颖,重点突出,能够全面、真实地考查出考生的英语语言语言运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充分体现了普通高校招生命题一贯遵循的“稳中有变、稳中求新”的原则。

三、教学启示

2016年全国卷呈现出的上述特点对英语教学具备积极向上的特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自己及的教学方法,从而更能顺应高考的变革。

1.夯实基础知识,重视平时积累。“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夯实语言基础知识。学生应熟练的掌握词汇以及充分运用。

学习,掌握和综合运用语言知识是一种积累的过程。语言知识的积累是离不开积累的语境与语篇,如果只靠单纯的传授是融汇不了语篇其中的,在语篇接触学习中可以提炼语言知识提炼词汇,可在语篇中阅读理解确切的意义。

2.当语篇输入,提升阅读能力。阅读教学在当今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对于高中考生来说,阅读在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中举足轻重,因此相对稳定的阅读量为保证试题的质量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照目前来看,教师往往较为注重语言形式的教学,常常逐字逐句的翻译和讲解一段完整的阅读材料,重点放在词句的分析和语法的讲解上,有时还会进行无谓的对比和引申。这种方法非常不利于当前的教学开展,更加不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最终不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培养和提高。因此,要改变现状,就需要通过适当语篇输入来提高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借助语言教学,提升综合素养。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然而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一直延续着单纯的传授知识是教育的最重要的目的,导致我们的英语教学教出了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位教育家曾说:“知识可能被遗忘,但能力不会被丢弃,他将伴随你的终身。”可见,借助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第5篇:记叙文大全范文

困惑之一:阅读课中,究竟谁来主导探究?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刚刚脱离童稚的七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存在大量的知识缺陷,他们在实际的课文自主或合作探究活动中,往往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意思这样的肤浅层次,而很难达到课文的深层意蕴,更不要去奢望他们提出来一些视角新颖的、有价值的问题了.每当这时,语文老师们就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两难选择:讲,还是不讲?若讲,对一些正在思考且马上就要接近胜利终点的爱动脑子的学生来说,似乎有一点强行剥夺他们思考权利和成功喜悦的嫌疑,显然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精神.而对另一部分不爱动脑子的学生来说,正好满足了他们的“不劳而获”的懒惰心理,可谓害处多多;不讲吧,眼睁睁的看着孩子们在真理和成功的花园围墙外乱撞而不得其入门要领,心中总是于心不忍,况且宝贵的时间也随着孩子们的叽叽喳喳而悄悄流走,教学任务眼看无法完成,又不由得让人心生焦虑.再说,就算是讲,又该如何确定介入学生探究活动的深度与广度?讲深了,不仅学生难以听懂,且属越俎代疱之举,似乎又走回了“满堂灌”的老路;讲浅了,对学生的理解又没什么实质的帮助.或许正是出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同,在很多的“公开课”“示范课”中,主讲老师们经常会选择这样两种极端的处理方法:一种可以称之为“保姆式探究教学法”,即由于唯恐学生找不到“标准答案”,在学生开始深入探究课文之前,教师就先明确地给出了讨论的问题或范围,以便让学生们的讨论时“有的放矢”,少走弯路,而且在讨论中还时不时“欲说还休”地给学生们提示一下,直到最后圆满地完成找到“标准答案”的任务.另一种呢,则恰好相反,或者可以称之为“放羊式探究教学法”,即教师在学生的整个探究活动中始终以旁观者自居,任由学生有那里艰难地摸索,甚至于连教师作一下点评和总结的权利也彻底下放了.

困惑之二:古诗、文言文教学到底该不该逐句翻译讲解?

为继承和吸收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化,在我国的大中小学各阶段的语文课程中都涉及到一定量的古诗词和文言作品,由于年代的久远及语言的变迁,加上初中生的语言知识和理解能力有限,使他们对这类作品的理解相当困难.因此,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给出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浅显要求,并重点强调了朗诵和积累教学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诗文的句意讲解的不够,造成学生对诗文中的语句理解不够深入,很多只是一知半解,致使他们在后面的教学环节如作品主题的探究,课文的理解背诵,名言佳句的灵活使用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多的障碍,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困惑之三:字词积累、病句修改之类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当如何进行?

我在教学中发现,我所任课的七年级班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远未达到新课标中规定的“(5~6年级)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积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会写”学段目标要求:有约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认不全也读不准《汉语拼音字母表》中的声母和韵母,亦不能熟练地使用字、词典等工具书,写起作文来更是病句连天,让人哭笑不得.显然,他们的语文基本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其中又以词汇的积累严重不足表现的尤为突出.而且,由于这种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更多问题的连锁产生,如学生的朗读能力很差,一段很短的现代文在给了相当长的时间预习后仍然读得结结巴巴,动笔写字就是“别字大全”,给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也曾希望从一些市、区两级的公开课中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但令我失望的是从这些公开课中似乎也未看到诸如此类问题的处理方法.

困惑之四:教材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活动是否城市味太浓,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村中小学的实际?

就目前我接触到的七年级上下册教材来看,其中设计的绝大部分活动都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即动手搜集与活动主题有关的大量各种资料,如文字、图片、影像光盘、录音磁带甚至于实物等,有的甚至还需要学生走上街头做实地调查……就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来说,这样的要求无非是为了提高学生们利用现代各种传媒有目的的采集实用信息,以提高他们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有意地调动其社会参与意识.然而这些专家学者们似乎忽略了这样的一个简单而又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即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而其中8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相应地,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中亦有大部分是生活在广大偏远乡村的农村孩子.试问,对于很多当地尚未接通宽带网络,连上一次城都很不容易的农村娃们来说,你让他们到哪里去上网查资料,又到哪里去搞什么社会用字情况调查呢?更不用说让他们去搞什么野外探险活动了,就算孩子们想去,可他们的有那个时间和经济实力吗?可若是不搞这些上网查资料、做社会调查的准备活动,这项综合性学习活动又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对于我们这类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同样感到头痛的矛盾问题.

困惑之五:教学方法在改,中(高)考这个指挥棒会不会随之而改?

坦率地讲,尽管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倡导素质教育已有多年,然而,在不发达的基本国情和升学、就业的社会环境重压下,应试教育还是客观存在的,个别地方甚至有愈演愈烈的回潮之势.就我们身处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而言,究竟是应该以从国家和民许的发展的长远大计出发,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标呢,还是从个人和学校的短期利益和目标出发,以扎扎实实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为行动指针?也许有人会对此提出疑问说:“难道提高学生的应试技能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这二者就不能结合起来吗?”的确,既能在考场上得到高分同时又能在生活中熟练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聪明学生是有的,但不可否认的是,那种虽然在考场上对答如流,但在现实生活中却见了生人不敢说话,上了台面手足无措,写封书信辞不达意的孩子更是屡见不鲜.什么缘故?就是因为在某些僵化甚至已变成错误的高(中)考题型误导下,在一些教师的题山题海重压和浸泡下,他们早已从原本聪明伶俐的儿童变成了“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天下事”的书呆子.他们在一次又一次“标准答案”的打击下,早已失去了那颗敢想敢干,勇于探索的可贵童心,而变成了一个个只知盲从权威,不敢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两脚书橱”.再说说教师们,其实他们又何尝不知道那种狂轰滥炸式的题海训练对孩子们损害很大呢,但面对动辄教学实效(实际就是升学率)与职称工资、评先表模等个人待遇挂钩的压力,他们又能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呢?正如中药之与西药:面对药效缓慢却治本的中成草药和虽有副作用却药效很快的西药,只想早是解除病痛的你会作出什么样的的选择?于是乎,你就不难看到这样种种此类的怪现象:公开课上,大家争着谈论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学生们也争抢着讨论回答教师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好一幅红红火火探索新课程教学法的热闹景象.而其余时间呢,大家却是毫不相让的大比内功——你给你的学生做《名题精练》,我就让我的弟子啃《黄冈宝典》,一本不够?那就来两本.时间不够?那就加班补课呗!你中考不是总要考点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么,那我就把各册教材中的名篇名段一一点明划出 ,让学生们天天去背诵、默写,直到形成条件反射才算过关;你中考不是总要考以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文体为主的阅读题么,那我就专门找一些历届中考中的精典文段来反反复复的练,还怕他们学不会如何对付这类问题?你中考不是以话题作文为时髦吗,那我就我的弟子们多买几本《话题作文大全》回来读读背背吧,说不定就能碰到原样的话题呢……至于其他方面嘛,那就管不了啦,只要学生们能考个好成绩就行了.如此以来,学生的语文素质怎能真正得到提高?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又怎能落到实处?这种现状和不明朗的中考命题改革方向,给我们一些准备以更大步伐推动教改深入的一线教师们深深的顾虑和疑惑.毕竟相对于已属纯熟的旧教法来说,新课程的教法探索面临的是更多的未知甚至是失败的风险啊!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的感受远不止这些,限于篇幅,我在这里就不在班述.那么,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是如何探索解决的呢?主要的措施如下:

其一,转变角色,服务主体.“教师永远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对于我们每一个教师而言,我们始终不能忘了这一点:我们老师最重要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所谓的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前人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也是此理.在阅读课中,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利用课文这个“例子”(叶圣陶语),激发和引导学生们去大胆而自信地去听、去说、去读、去写.也许,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的想法很荒唐,也许他们的的表达很笨拙,远没有我们心中期望的那样完美,但只要是孩子们在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下的真情实感流露,我们为什么不为他们的真实、坦率和勇敢的精神而喝彩呢?因为我们大人们再多的感受也取代不了他们的自己的体验,终究有那么一天,这些可爱的孩子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还有嘴巴去独立的观察、思考和说话啊!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为了个什么“标准答案”去剥夺他们思考的权利和自由,而应该多在如何给孩子们创造有利于他们打开思维闸门的恰当情境上下足功夫,把课堂的主人公角色还给学生.

其二,分层教学,因势利导.由于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上的水平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了避免教学中“一刀切”造成基础稍好的学生因要求太低”吃不饱”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因为要求相对太高又”吃不了”的不利局面,我在进行有关基础知识方面训练时,都会把这些知识点根据其难度大小进行一定的拆分,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予较高的要求,而对学习感到吃力的学生则给予一些难度较低的要求.如对生字词的积累掌握中,我就要求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不仅要掌握那些词语的读音和写法,还要求他们掌握这些词语的各种常见意思及用法,比如会用这些词语造句等.对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则仅要求他们会在读会写并知道这些词语的基本含意就行了,在学习文言文时也是如此.对那些基础好的学生,我不仅要求他们较为透彻地掌握课文的主旨和写作特色,我还要求他们把每篇精典的文章完整的背诵下来以积累语言材料;而对另外一些学生我只要求他们能基本了解文章的意思和特点就行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常会有意识地针对性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同时也会给出不同的要求.从而避免了课堂上为照顾全体学生而句句翻译费时又费力的问题.

其三,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对于综合性学习中涉及到的脱离了农村实际的问题,我们首先统一对新课标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认识,认为这项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有它科学和合理的意义的,应该积极地实施.而对于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引起的教材内容不能全面适用问题,我们则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解决,即根据我校的校情和学生们的兴趣灵活地使用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或增或删,或加以适当变通.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原为“黄河,母亲河!”,考虑到我们襄樊地处秦岭秦岭以南,距黄河相当遥远,学生对之缺乏直观的感性认识,盲目照搬肯定难以进行.于是,我根据我校地处汉江边的实际情况,将此次活动的主题改为“保护母亲河——关注身边的汉江”,让学生们通过观察汉江江水流量与水质的变化,和调查对汉江水造成污染的原因有哪些等具体措施,从自己的身边去观察去发现现实的环境保护问题,从而使这项活动得以顺利且比较深入的开展了下来.使孩子们在锻炼了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环保教育, 增强了“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主人翁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