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越王勾践破吴归范文

越王勾践破吴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越王勾践破吴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越王勾践破吴归范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江万丈,非一日之功。如果没寒冷的积累,那么也就没有三尺的冰冻;如果没有长江的日积月累的流动,也就没有绵延不息的河流。所以,厚积方能薄发。

成功需要在积累中成长,才能薄发。有着”天下的第一行书“的王羲之便是如此,他那”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经历了许久的积累才致此。在他少年时,他随着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学习到忘我的地步。他日日夜夜地废寝忘食,不断地思考,认真地推敲,才将家门前的水池变为墨池。他在练习中不断成长,不断积累,最后在厚积中薄发,成为著名的书法家。

沈从文历经人世间风风雨雨,考察各地绫罗绸缎,分析有关的照片,阅读记载相关内容的典章书籍,这是他厚积的过程。尖毛草,一种耐寂寞的植物,它亦是如此。它不断汲取土中的各种营养,疯狂地成长,最终成为草地之王。这是尖毛草沉淀的成长。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勾践十年生聚,卧薪尝胆,终于破吴。也正是他在厚积中薄发的最好证明。十年里他不断激励自己,不忘记自己所收到的耻辱,想着一雪前耻,随着时间的积淀,他一举薄发。

我们学会在积淀中成长,经历那积淀过程中的痛苦,尝到苦尽甘来的味道,因为厚积方能薄发。

第2篇:越王勾践破吴归范文

关键词 吴王夫差 帝王形象 新探

历史剧《卧薪尝胆》在央视已经热播完毕,剧中塑造的吴王夫差的帝王形象,与人们心目中的传统帝王形象大相径庭,可以说,《卧薪尝胆》中的吴王夫差形象,是对传统帝王形象的颠覆。

在大多数观众的传统心目中。吴王夫差是个是丧志的君王,昏聩、残暴、只爱美人不爱江山,而该剧塑造的则是一个非常阳光的、有雄心大志的帝王,并不是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残暴和昏庸,近日翻看诸多史书。吴王夫差基本如此,可以说,《卧薪尝胆》还原了吴王夫差这一历史性的悲剧性人物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在于刻画性格。就艺术对生活的把握而言,创作者的才华,集中体现于对人物性格的发现与创造。一部影视作品如果想超脱平庸而获得新鲜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话,就必须把人物性格的刻画放在创作的核心位置上。诚如高尔基所说的“一个严肃的作家的任务,是要用具有艺术说服力的形象来编写剧本,努力达到那种能使观众深受感动并能改造观众的艺术真实,这就是创造性格的工作。”很显然,《卧薪尝胆》正是遵循这一原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吴王夫差的人物性格,正是通过夫差和勾践,夫差和伍子胥,夫差跟西施,夫差和伯豁之间的恩恩怨怨而凸现出来的,使得观众对这样一个重道猖狂的君王又爱又恨。

先说夫差和勾践。夫差和勾践的斗争是全剧的主线,他们之间从国家到个人。从身体到心理甚至于精神上的较量,是整个《卧薪尝胆》的精髓,也是最吸引观众眼球的部分。夫差对于勾践并不存有什么心软,他一直不愿意杀死勾践,更大的源于他自己的猖狂和自信,他践踏勾践的尊严,摧毁勾践的自信,培养勾践的奴性,从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多么的正确,他在勾践面前永远是多么的强大和不可征服,夫差重王道,讲信义,夫差有“仁”,但他并不“慈”,他对勾践的所作所为是残忍的、令人发指的,他不消灭勾践的肉体。而一直折磨勾践的精神,从开始对勾践征服的心理,到后来鄙视勾践的恭顺木讷的奴性,从重视勾践到轻视,逐渐到失去警惕的无视,夫差对勾践决心征服的张狂姿态的变化过程被诠释得层次分明。夫差,作为与勾践有着不同价值观的帝王,胸中怀着对江山社稷的抱负,一心想让吴国成为世界的中心。但历史、命运的选择,却没有让夫差走到最后,在向越王勾践投诚之后,夫差留下了“勿伤我国民,勿毁我宗庙”的“请求”,最终自刎。(《左传,哀公二三年》)“冬,十一月,丁卯,越灭吴,请使吴王居甬东,辞曰:孤老矣。焉能事君?乃缢,越人以归”,他是非常有骨气的。使其居甬东,既不给越王当马夫,更不尝越王之大便,只是当越王之虏臣,也有荣华富贵可享,但吴王拒而不事,硬是走了一条杀身持节之路。岂不壮哉?人们在赞美勾践伟大的同时,却没有注意到他曾经有过的奴才丑象:人们在咒骂夫差无道失国的行径时,却没有注意到他不甘为奴,视死如归的壮举。因此夫差不再是如商纣夏桀般的昏君,而是一个性格真实丰满、抱负远大的吴王夫差,还了夫差一个历史的公正。

再说夫差和伍子胥。夫差和伍子胥在剧中的关系其实是很微妙的,伍子胥一直对夫差是恨铁不成钢,更多的时候他把夫差当成了自己的儿子,两个人有着共同的个性,心里有话都是当面讲出来。吴王觉得伍子胥一直不支持自己的北上称霸,甚至几天不上朝来威胁伍子胥,这更有点像小孩对大人的恶作剧。伍子胥聪明一生,糊涂一时。他当面呵斥吴王“荒唐”“胆大包天”。却忘了在他面前的不是他的孩子,而是一个万人之上的君王。夫差对伍子胥又爱又恨,他明白相国的忠诚。也知道相国谋略过人,但他讨厌相国无视他君王的地位,阻扰他称霸的计划,因而用杀掉相国安排给他的十八位卫士,来警告伍子胥。夫差自从得了西施,就一直住在姑苏台。一年四季享乐游玩,不理政事。朝中大臣屡有劝谏的,都被训斥驱逐,大家渐渐也就不敢说了。只有老臣伍子胥,见吴王如此无道,就在姑苏台下进谦劝阻,但吴王也是不理。伍子胥觉得吴王如此势必取祸,劝谏又不听,于是称有病不再上朝。当时,越国在勾践的治理整顿下,国力日益增强,军队已训练有素。吴王夫差感到威胁,想要征伐越国,被伯呵裳宰枘印N樽玉闳衔,越国才是心腹大患,不宜远征齐国。但伯喝戳χ鞴ゴ蚱牍,并保证出师必捷。由于平日里西施和伯豁一起,总是讲越国的好话,说越王是如何地恭敬吴王。必无二心等等。此时的吴王夫差也就放松了对越国的警惕,一心要攻打齐国,但伍子胥坚决反对。一向与伍子胥有矛盾的伯褐霉家安危于不顾,乘机挑拨吴王和伍子胥之间的矛盾。吴王于是将伍子胥赐死。可怜一代谋臣,精于谋略却不懂为臣之道,英明的吴王,虽未昏庸。却不懂得珍惜国家栋梁。因此,夫差虽有北上称霸的雄心,但却不识竭尽全力效忠的贤臣。兀自狂妄自大,骄纵自满,目空一切,终于败亡。

三说夫差跟西施。西施自古被称为“四大美人”之一的同时,也被冠为“红颜祸水”、“祸国殃民”的恶名。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夫差与西施之间不仅仅是占有和被占有的关系,应该还有深厚的感情。夫差一边有着对江山社稷的宏伟抱负,一边有着对心爱女子的深切柔情,是个性情中人。西施初入宫时,一开始是根本不接受夫差的。而夫差也不强迫西施。他每次经过西施窗前察看情形。如果西施不理他就去找郑旦了。夫差对西施的呵护是慢慢积累起来的。西施想念家乡,夫差就在吴宫内修造了一处越国的山水让西施散心,找来一群儿时的玩伴与西施叙旧,让歌伎跳越国的舞蹈让西施欣赏:尤为让人感动的是,夫差对西施说,“我出去征战,当这块玄冰融化之时,就是我得胜归来之日……”这是一个男人对心的刻骨柔情,这样一个对女人怜香惜玉的男人,怎能说是残暴的君王?关于西施的结局有种说法:说她感觉已为国尽忠,但夫差对她百般疼爱确实出自真心,在与他相处的日子里,西施越来越感觉他的好,到完成任务的时候,她发觉自己已真正地爱上了夫差,而战争又让她失去了夫差,夫差战败自杀于越国大殿后,西施才跟范蠡走的。实际上,西施对吴王是有感情的。可惜由于多种原因,夫差最终成为了没有被历史选择的君王,没有被心爱女子选择的男人。从此种意义上讲。西施并不能完全影响夫差的行为。因此。吴王夫差的亡国,应该是因为夫差一贯骄傲自大,一心想北上称霸,耗费国力、财力、民力。而导致亡国、亡身。跟西施这样一个弱女子有何关系?

四说夫差与伯豁。伯豁为人。好大喜功,贪财好色,为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安危。内 残忠臣,外通敌国,溜须拍马,投机钻营,蛊惑夫差,使吴国在吴越争雄中拥有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丧失有利时机,逐渐走向衰败。而一度挣扎在亡国边缘的越王勾践却“卧薪尝胆”。终于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励精图治中东山再起,一举灭吴,史称“三千越甲可吞吴”。在这场戏剧性的历史较量中,伯豁是一个举足轻重、至为关键却又极不光彩的人物;而夫差的命运也是与伯豁紧密相连、休戚相关的:越国夫椒之战败亡后,文种将大量珍宝、美女贿赂伯豁,使伯豁在夫差面前说好话,越国才得以保全:勾践入吴为奴三年,又是伯豁在夫差面前极力周旋,方得以保全性命,安然返越;西施、郑旦入吴,越国借粮、还粮,也是借伯豁之力、得夫差之允方得以成功:至于夫差伐齐,赐死伍子胥,筑邗城,盟黄池。导致越王乘虚而入,杀太子,破吴都,求和不成。愤然自杀。更是脱不了伯豁的干系。纵观夫差由强盛转向荏弱亏虚、衰败破落的过程。伯涸谄渲谐涞绷艘桓黾端丑恶的角色。伯豁一人当然不能有那样大的力量,造成堂堂强吴的一朝覆亡。但是却因为他的能够发挥作用,不仅依赖于外敌,也利用了吴王夫差的骄狂和轻信。因此仔细推究起来,这一幕吴亡悲剧。毕竟是被“宝器”、“美女”所打倒的伯豁所导演的,夫差所主演的,伯豁对强吴的覆亡。还是要负一定的责任的,但这种责任,却还是维系在夫差对伯豁的绝对信任上的。对于伯豁这位奸相,当时孔子的弟子子贡对他所作的评论是:“太宰否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历史选择了夫差,夫差又选择了伯海历史的必然和偶然造成了吴越相争的结果,教训是极其沉重而深刻的。

最后谈谈对夫差的历史评价。吴王夫差。因为他亡了国,一直被后人痛骂。骂的罪名很多:听信谗言、残害忠良等等。但是,清代人写的《扬州画舫录》,却发现在扬州,夫差有着很好的名声,很长一段时间内,当地的老百姓筑庙祭祀他。

《扬州画舫录》是这样写的:“邗沟大王庙在官河旁。正位为吴王夫差像。副位为汉吴王濞像。《左传》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此今之运河自江入淮之道也。自茱萸湾通海陵、如皋、蟠溪、此吴王濞所开之河,今运盐道也。”:是王夫差开邗沟,沟通了江、淮这两条东西向的大河,也就沟通了中国南北之间的联系。使扬州处于南北交通的枢纽要地:和吴王开邗沟相联系的。便是吴王造邗城。正因为夫差选择了这一块靠近长江、有利于沟通南北交通的丘陵地区建立邗城。把原来主要用于军事运输和用作后勤保障基地的邗城,发展成长期经济繁荣的城市。夫差建造邗城和开凿邗沟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更不是为了个人的享受,而有他全盘的战略考虑,是为了实现他的称霸的雄心。从长远来看,他的这些措施。把吴文化引入了长江以北,加快了这一块区的开发;同时,也促使吴文化和中原文化进一步结合。对中华文化的融合,夫差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扬州人不管夫差因为亡国而遭骂名。而是由于他在当权的时候确实做了对扬州人民有好处的事,扬州人民就崇敬他。这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朴素的历史观。

第3篇:越王勾践破吴归范文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开。”破鞋,破帽,破袈裟,执一把破扇,整天嘻嘻哈哈。“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试问还有谁敢如此嘻哈。正如他说的只是别人看不开吧!每每从电视上看到疯疯癫癫的他都会觉得很搞笑,与此同时,又会很佩服他的神通广大。其实他早已给自己磨了一面心镜吧!无论他人言语,无论世化,坦然接受不同,只图逍遥自在。

“当你觉得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想想我弹钢琴的样子。”是啊,试问谁的一生总是顺风顺水,无论何时,必须给自己坚持下去的勇气。这位坚强乐观的无臂钢琴师,用他的成功给我们诠释了勇气的力量。当刘伟在无奈与彷徨中独自守着上帝留给他的窗时,他给自己磨了一面心镜,用乐观与坚强接受不同。无数次失败后,他最终还是取得了成功。正如许三多说的;不抛弃,不放弃。乐观、坚强,勇敢接受不同,散发属于自己的光芒。

“左右苍茫时,总得有条路走,这条路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遭受一连串的打击后,还能如此豁达,不禁让我怀疑他是否是寻得涅磐。人的力量是无穷的,认识史铁生,我感受到生命力的顽强。磨一面心镜,正视苦难,用自己的顽强去挑战世事的劫难。对于突发变故,保持一颗坚忍的心,时刻接受不同,给自己一片宁静。

俗语云: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磨一面心镜,接受不同,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接受他人的不同,但我们可以接受不同人的不接受,接受自己的不同,因为生命不同,价值同在。

不是每一条江河都能流向大海,但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同是绝对的,但价值是相对的。

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价值,磨一面心镜,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接受不同,让自己活得开心自在。正如迁徙的大雁,坚持寻找自己的春天。

接受不同,立志成功,贝多芬成就《第九交响曲》;接受不同,疯狂执着,凡高成为表现主义的先驱;接受不同,卧薪尝胆,越王勾践破吴归。

第4篇:越王勾践破吴归范文

关键词: 古诗词鉴赏 情景关系 动静结合 虚实相衬

一、情景关系

1.以景衬情。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蜜意时,往往通过写景来衬托。“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一一对应,人之常情。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通过景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实现情景交融,最佳妙境在于“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如:

绝 句?摇?摇?摇?摇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以眼见之美景引发对家的回忆,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2.以景衬景。

诗歌离不开景物描写,同为写景,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次要之景在行文中是用来衬托服务于主要之景的。“万绿丛 中一点红”,使用“绿”就是为了衬托“红”,突出“万绿丛中”的一点“红”。“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诗人写景时用“星垂”衬“平野阔”,“月涌”衬“大江流”,使得写景雄浑扩大,“开襟旷远”。这种以景衬景的写法使主要景物的特征更加突出、鲜活。如:

宿建德江?摇?摇?摇?摇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以情衬情。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摇?摇?摇?摇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此诗以水的自然流淌的无情反衬人的无比情思,同时又以自己被贬的苦闷写友人被贬之地的遥远和途中孤寂的担忧,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牵挂和别时的恋恋不舍,达到了以情衬情的艺术效果,不仅显示了情之真,而且流露了情之浓。又如:

壬戌清明作?摇?摇?摇?摇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颔联以落花与啼鸟各自情感的对比,凸显受到打击的抗清志士的伤感,极言清廷帮腔的小人的麻木不仁,感情表达得含蓄委婉。

二、动静结合

1.以声衬静(幽静)。

钱钟书先生说:“寂静之幽深者,每得一声音衬托则愈加其静。”如:

鸟鸣涧?摇?摇?摇?摇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显示了春涧的幽静。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声音衬托山涧的幽静,收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不仅是生活体验,更包含朴素的辩证法。又如:

题破山寺后禅院?摇?摇?摇?摇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本诗自始至终静得让人掩卷之余,也受到禅心的洗礼,特别是末句以钟声写幽静,与“时鸣春涧中”可谓异曲同工。

2.化静为动(生机)。

化静为动,对本来静止的景物加以刻画,使之具有动感,静物写活,从而使作品富有生机,充满活力,情趣盎然。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将静态的视觉形象动态化,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摇?摇?摇?摇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山衔好月来”一句,十分巧妙,它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句诗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化静为动,与上句大雁带走愁心,相互映衬,使诗人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更加突出,且富有新意,耐人寻味。

3.化动为静(形象)。

化动为静,是将动态之景转化为静止状态,从而收到出人意料的新奇效果。如:

望庐山瀑布?摇?摇?摇?摇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个“挂”字,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突出水势之大,犹如白练,没有间隙。在李白的另一首诗歌《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也有类似的意境。“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前一句化动为静,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山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后一句化动为静,使人联想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景象。

三、虚实相衬

1.按虚景与实景的关系,虚实结合手法可分为虚实对比和虚实衬托。

虚实对比是虚景和实景相反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主旨,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常运用虚实对比手法。如:

越中览古?摇?摇?摇?摇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着重写越王破吴后富贵威武的往事,结句实写只剩下几只鹧鸪在故址上飞来飞去的眼前之景,虚实对比,表达了今昔盛衰的无常之感。

2.虚实衬托是虚景和实景相辅相成渲染烘托,委婉含蓄抒情。

如《陌上桑》中“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帽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借少年耕者锄者等人的失常反应(实写)烘托罗敷惊人的美貌(虚写),虚实相生,突出了罗敷的美艳绝伦。如:

邯郸冬至夜思家?摇?摇?摇?摇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前两句实写作者在客栈抱膝孤坐、形影相吊的思乡之情,后两句虚写家人围灯夜谈远行的自己,由实入虚,以虚衬实,充分反映作者孤寂思家的心情。又如:

除夜作?摇?摇?摇?摇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第5篇:越王勾践破吴归范文

关键词:南岛语系;起源;迁徙

中华文明是地球上唯一一个不曾间断的古老文明,在我们文明形成的早期,中华文明就带有多种文化融合的性质,“东南土著与夏、夷集团自史前以来逐步加强地政治、文化交流,使之共同成为建构中华民族统一体的三大主要源头”。[1]

一,南岛语系

南岛语系(Austronesian),又称“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Malay – Polynesian),包括1200种语言左右,人口约有3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个语系。南岛语系的分布,北到美国夏威夷群岛,南到澳洲,西到非洲第一大岛马达加斯加,东到大洋洲的复活节岛,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一个语系。

二,南岛语系民族的早期形态——百越民族

百越,一说百粤(越粤互通)。百越民族是我国古代南方一个古老民族群体的统称。

在春秋战国时代,百越民族曾一度强盛。在与中原文明的互动中,处于太湖流域的吴、越两国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在百越民族中率先吸收了中原文明的精华。同时由于中原各国争霸的需要,北方的晋国为了削弱南方的楚国,扶持在楚国背后的吴国,后来吴国强盛后,楚国、齐国又不得不扶持在吴国身后的越国。随着自身实力的强大,吴、越两国在春秋战国之际也曾与中原列强并立于华夏大地。

后来,楚国灭越,“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於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2]

从那以后,中原王朝从未放弃过对百越民族地区的努力,从秦始皇派50万大军南下,汉武帝平定南越、东越,直到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

在来自北方的强大压力下,百越民族的南岛语系逐渐让位于北方的汉藏语系,一部分百越民族融入汉族,一部分逐渐演化为壮侗语系民族,另一部分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南下东南亚一带。

三,南岛语系民族从我国南方外迁的条件

南岛语系民族从我国南方外迁的条件之一便是气候地理条件,在史前时期,曾经有一点时间台湾海峡并不像今天这么宽,原始的船只是可能通过的,而众所周知,南岛语系民族是个海洋民族,普遍善于远洋航行。

南岛语系民族从我国南方外迁的一个根本物质保证即在于农耕的发展,使得南岛语系民族的先民有足够的后勤保障和外迁动力。大约在一万年前,在人类早期社会发展中,几乎同时在南亚和西亚、中美和南美、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相比采集文明和狩猎文明,它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农耕文明可以为早期人类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从而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其中很多这样的社会毫无疑义会向新的地区扩展并同时将其粮食生产技术的部分或全部带到这些地区”。[3]

四,南岛语系民族的迁徙

今天广义的南岛语系,又称“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民族,在体质特征方面大概包括两类人种,一是黑色人种,即“原始马来人”;一是黄色人种,即“续至马来人”。那么他们是如何迁徙流转的呢?

贝尔伍德认为,南岛语民族的祖先最初是从中国南方向外迁徙,距今约6 000至5500年进入台湾;距今5000年左右进入菲律宾群岛北部;距今5 000年至4000年期间,发生分化;距今4000年到达大洋洲的汤加和萨摩亚群岛等岛屿;距今4000年至3000年之间,发展到越南和马来亚。[4]

莎菲尔认为,距今6000年左右,南岛语系民族的祖先离开了大陆,由海路到了台湾。然后又从台湾迁到菲律宾群岛,再到印度尼西亚群岛东部。距今5000年至4000年这段时间里,他们中的一些人又继续向东南亚海岛的其他地区和中南半岛东部沿海地区迁徙。距今3500年左右,到达卑斯麦群岛(新几内亚东北部),最远到达夏威夷群岛澳特拉岛和复活节岛。迁徙到太平洋在群岛的人发展成波利尼西亚人,留在东南亚一带的人则发展成马来人。[5]

我们认为,南岛语系民族的迁徙和发展是一个过程,而远非一蹴而就,这个过程也是南下的南方蒙古人种与先到的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互相学习,融合的过程,乃是亚洲东南至大洋洲广阔海洋地带间史前文化延续发展。

五,南岛语系在中国

南岛语系在秦汉以后中原王朝的持续压力下逐渐淡出中国大陆,但这并不意味着南岛语系在中国的彻底消失,相反,在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中,南岛语系深深潜伏在我们民族的底层。

在中国台湾省的原住民中,至今仍然有南岛语系的族群。对于壮侗语族到底归属汉藏语系还是南岛语系至今仍有争论,不过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壮侗语族乃至我国南方闽粤方言、客家方言的一些词汇、发音和南岛语系民族有很多相似之处。

在我国海洋文明方面,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远非中原农耕民族一家能力所及,极有可能南下的中原民族在与南岛语系先民的融合中吸收了南岛语系民族善于航海的优点。(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吴春明:《中国东南土著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观察》[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2] 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M]

[3] 彼得?贝尔伍德:《南岛语系的扩展与南岛诸语的由来》[J].《民族译丛》,1994年 03期

第6篇:越王勾践破吴归范文

一、命题形式

1、立足于具体句子考查修辞手法

例(2007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

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桃花”与“雪”分别指代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考查范围非常明确,往往直接指向诗歌中具体的语句,其实是强调文本细读的意识。解题时我们主要立足于三方面思考:

(1)立足于整体把握。虽然这类题目考查范围只涉及到部分语句,但任何语句的理解都离不开对诗的整体把握。尤其要注意抓取直接反映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这样为把握具体句子的修辞手法提供了基础。《出关》就需要抓住“出关争得不回头”,这句表现了诗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情怀。

(2)立足于句式分析。句子的基本形式往往直接表现着对偶、对比等修辞手法。如上题从该句形式来看,“马后”与“马前”直接构成对比,可以看出是出关前后场景的对比。

(3)立足于意象揣摩。意象虽是诗歌内容范畴,但一定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只有立足于意象揣摩,才能明辨具体运用的修辞手法。《出关》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乡情,而用“桃花”和“雪”表达出关前后的感情,冷暖色调鲜明,所以此处可以看出实际是用这两个意象寄托自己的心情,一是家乡的温馨,一是塞外的清冷。从修辞角度看,这里有对比,也有借代。

2、立足于全诗考查修辞手法

例(2006年安徽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阕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阕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往往从诗歌整体阅读角度命题,要求考生整体思考并作出具体赏析。主要从三个角度思考:

(1)把握诗歌的主旨或情感。此类题目命题往往指向诗歌的思想感情或诗歌主旨表达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所以首先要弄清楚具体的感情,这样既能为把握修辞手法提供方向,又为修辞手法的具体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上例通过题目“送”和词中“伤情”“相思”等词语,可以明确是表现作者对朋友的送别和思念。

(2)把握诗歌的结构。既然此类题目修辞手法运用都是从全诗的高度来理解的,所以整体把握古诗结构也能明确修辞手法。如李白的《越州览古》就是如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从结构上看,前三句和最后一句就构成了对比,表达了今昔盛衰的感叹。

(3)把握诗歌的形象。诗歌感情和主旨表达主要是通过形象塑造来完成的,所以通过分析形象特征也能洞悉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例“孤雁”“浮萍”是为表现“聚散匆匆”的,以此比喻朋友的远离;而“尘随马去,月逐舟行”则直接表现了思念。也是借自然物象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思,应是比喻。

3、对比赏析修辞手法

例(2007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官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

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 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

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

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官,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答案: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芜。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从比较赏析的角度进行考查,要求考生或者找出相同的修辞手法,或者找出不同的修辞手法,然后作出具体赏析。解题时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比较:

(1)主旨比较。如上例吴诗以帝王权贵不知人间饥寒,表现了统治者生活的荒腐朽和百姓生活的艰难;李诗则发今昔盛衰之感。可知两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2)意象比较。吴诗将宫内的绿树和宫外的飞雪形成对比;李诗将霓裳和树构成对比。

(3)结构比较。吴诗一二句对比着说,三四句也对比着说;李诗则一二句和三四句构成对比。

以上三种比较方式都共同指向修辞手法的运用,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起来使用。

4、立足仿写考查修辞手法

例(2006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________

答案: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

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像新颖,灵巧别致。

[解题方法]此题是一种特殊的考查方式,依据提示采用仿写形式考查,既不为难考生,又全面地考查了诗歌鉴赏,其中修辞手法往往含于其中考查。解题时注意两个方面:

(1)审清提示,明确要求。这类题目强调“根据提示,完成赏析”,所以提示语暗示了答题方向,面对提示要逐句进行分析,看提示内容从哪些方面做出了要求。上例提示语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赏析,一是形象特征和形象表现出的情感,二是从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角度进行赏析。后面的作答必须从这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2)整体分析,重点突破。此处考查的诗句或是另一首诗的语句,或是同一首诗中的语句,不管哪一种都需要立足于整体赏析。但是又必须按照要求作出重点赏析,一是主要赏析考查的诗句,二是必须按照提示要求进行重点赏析。如上例,就应该思考“梨蕊”和“梅花”的主要特点,“梅花”在古诗中多是高洁的象征,所以这里借梅花之“魂”表现了海棠的高洁。然后从修辞角度考虑,一“偷”一“借”自然是拟人手法。

5、题目明确了修辞手法。只要求结合文本赏析

例(2006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凉州词(其一) 张 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给出具体的修辞手法,不在修辞手法上为难考生,只强调对考生结合文本具体赏析能力的考查。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明确修辞手法。这是审题关键,要求在规定的范围内予以解答。

(2)善于一一对应。就是将题目所明确指定的修辞手法放到诗歌中进行印证,明确该修辞手法的具体所指。上例中的衬托对比,有“雁飞低”和“渐欲齐”的高低对比,有“遥过碛”和“芦笋”等近景的远近对比,有“铃声”和“芦笋”初生的动静对比,还有一句与二三四句的抑扬对比。

(3)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是此类题目解答的关键所在,不仅要找出修辞在诗中的具体所指,还要善于表达,具体回答时要注意要点全面,不能遗漏要点,全方面的思考很有必要;表述准确,要抓住重点,切忌长篇大论,联系自己生活作大量阐释,鉴赏不是扩写。

二、备考策略

1、明辨修辞手法类别

一个优秀的考生要有自觉的备考意识,需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只有掌握了常见的鉴赏术语,才能真正让鉴赏由自发走向自觉,真正让鉴赏理论和具体的诗文结合起来。这里不仅要明确修辞手法中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设问、反问等类别,还要注意古诗词鉴赏殊的修辞手法,如用典、比兴手法等,要明确其具体特征。

2、立足整体把握

不管是整体赏析还是局部赏析,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而且修辞手法只是形式上的讲究,一定的艺术形式都是为一定的内容服务的,只有全面把握了文章的主旨,才能更好地体会修辞手法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3、明确命题角度,突出分析重点

首先必须强化审题意识,明确题目的限制性语言,尤其是给出提示的,或者给出具体手法的。其次要明确题目标明的具体范围,抓住这一范围,不泛化内容,随意鉴赏,不到处用力,力求重点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