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清明诗句古诗范文

清明诗句古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清明诗句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清明诗句古诗

第1篇:清明诗句古诗范文

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3、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新添声杨柳枝词》

4、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李白《三五七言/秋风词》

5、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6、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7、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佚名《上邪》

8、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9、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白头吟》

第2篇:清明诗句古诗范文

这只是互联网指标股,也是年前12月底提示低吸关注的,前天回调到支撑点附近提示还可以低吸,结果当天收盘破了14.20,所以第二天提示逢高先出局,因为预示着后市还会调整。

这只最近一次提示是在跌停的时候,激进的朋友可以关注,并提示如果不放量站回去,最多能持有三天,出局后果然继续下跌。

出局理由同上,相信你能看的明白。

这只也一样。

我发这些图,不是讲老师有多历害(因为回调过程中,有些个股也会损失本金),只是希望你们以后遵守纪律,不管是牛市还是熊市,盘面给了信号,就要去执行,未来才会赚多亏少。

以上个股有两个共同点,你是否发现?

发现的朋友可以留言给老师来验证。

今日指数受外围股市大跌影响下大幅低开,午盘低开低走,板块系数下跌。

软件板块今日比较抗跌,软件,互联网板块都是领涨创业板指数的,大家可以看到无论上主板还是创业板指数都是连续大跌后今日上证还留下了跳空缺口,理论上连续下跌后留下的缺口视为衰竭缺口,短期股指有回补缺口的要求。

第3篇:清明诗句古诗范文

1.创设情感氛围,提高兴趣

教师要教好古诗,学生要学好古诗,这必须要求我们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首先从这一氛围中感受到一种心灵的触动,从而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本诗为李白游览庐山时所写,庐山锋岩奇秀,泉瀑飞流,无限风光。为了营造庐山瀑布气势的宏大,在讲解之前,利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其瀑布的图像、声音,使学生受到情感感染,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在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就更充分的理解诗句的含义。引导学生入其“境”,学生才能悟其“情”,真正领悟到古诗的意境美。学习中先创设出恰到好处的意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他们浓厚的参与意识。教师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波澜,顺利进入课堂的最佳状态。

2.打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新课标呼唤人文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情”产生于生活,并植于教材。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教学,教师若能创设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样的学习氛围,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有趣、有序的进行。如教学骆宾王的《咏鹅》,这是一首从七岁儿童的眼光中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开始上课先不要直接讲课文内容,先播放相关歌曲,让学生听一听,猜一猜是什么动物,让学生回忆自己看到的鹅是什么样子,并分成若干个小组讨论,还可以把自己心目中鹅的样子画下来,这立刻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到了特定的情境中去了,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在教学“曲项向天歌”时,还可以让学生模仿鹅向着天“嘎嘎”叫的样子,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这句诗的含义;其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句,形容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戏水图”。通过学生的想、画,能更生动的表现出这首诗的内在含义。在教学中,根据孩子爱表现的特点,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开放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发挥,可以让学生演一演古诗表达的意境,如李白的《赠汪伦》,诗中描述了汪伦送行李白的情景,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通过学生的表演,更能体会诗中送别时的不舍和感激之情。这样的古诗讲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学生在玩中学,画中学。这样的开放式教学,是学生最为活跃的学习与探究,通过画画、表演、讨论的方式,每一句诗甚至一个词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快速的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手、眼、口表达自己对所学诗句的理解,并能充分发挥想象,已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3.反复朗读,读中悟情

古诗,是诗人在一种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情感中写出来表达感情的文章。古诗篇幅短小,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意境、含义还不够,必须领悟诗中的情感,正确理解诗的含义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杜牧的《清明》写出了清明时节的气候特点,也写出了清明时节易使人缅怀逝去亲友的那种心情。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通过理解,要读出诗人当时想念逝去亲人难过的心情,所以在读的时候必须缓缓朗读,让学生感诗人所感。有句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多了,学生的感悟也就多了,其中的含义也就明白了。

4.展开想象,训练写作

抓住学生年龄段特有的想象能力,引导他们对诗文中描写的情景和祖国大好河山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既能深层次的理解诗文含义,还能增加学生的说话、写作能力。如孟浩然的《春晓》写的是春日早晨的景色,教学这首诗时,正是百花盛开、细雨不断的春天,把诗文移出课堂,带到校园外、带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体会其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情景,各种鸟叫的声音,好像在演奏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唱会;昨晚下了一场雨,那些美丽的花朵不知都落了多少。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中,自然而然对大自然产生了向往和热爱。

第4篇:清明诗句古诗范文

听诗词

故事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字形式,其优美的语言、典型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讲述,使幼儿深受感染。以听故事的形式导入古诗词教学,幼儿听得认真,学得主动,也会对将要学习的古诗词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例如:在学习唐诗《池上》时,我先把诗句内容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幼儿听:“从前,有一个小孩,他很顽皮,有一天,他一个人悄悄地撑着小船到池塘中去,偷偷地采摘了一些……”在学习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我以故事的形式向幼儿讲述着:“有一对老夫妻,他们住在一个美丽的地方:低矮的茅草屋,附近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小溪里长满了又大又嫩的莲蓬,小溪边长有青青的小草。他们家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很勤劳,在小溪东边的庄稼地里锄豆;二儿子也很能干,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只有最小的三儿子很顽皮,他正趴在小溪边剥着莲蓬呢!”幼儿听得津津有味。教师讲述的语气、表情和动作,都有助于幼儿进一步理解古诗词。

背诗词

组织幼儿学习古诗词,尽量不要让他们死记硬背,我一般采用以下几种背诵方法:

据意背 教师说句子的意思让幼儿猜出相应的诗句。比如教师说:“小的时候离开了家乡,到年老的时候才回来,虽然家乡的口音没有变,但须发已经变少变白了,小朋友们见了都不认识,笑着问这位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幼儿听后便迅速背出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教师在说句意时,幼儿都能认真倾听,且反应很快,思维敏捷。

表演背 教师做动作,也可请幼儿做动作,然后大家猜句子。例如:我做出使劲划船的动作且表情夸张,接着又请许多小朋友学水鸟飞。此时,幼儿便轻松地背出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请一名幼儿上来做边走边害羞的动作,走到门前倚门回头看,再做嗅一嗅的动作,幼儿便能轻松背出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中的“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据画背 教师任意出示一张图画,请幼儿根据画面内容猜出是哪首唐诗或宋词。例如:我出示了由大树、明月、喜鹊、知子、青蛙、稻子、星星、雨点等物体组成的画面,幼儿便迅速背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出示一张图画,上面画有凋零的、枯萎的荷花、橘子树、茅草屋、竹篱笆等,幼儿便立即背出苏轼《浣溪沙・咏橘》。另外,我还将幼儿平时画的诗词画进行收集和整理,然后选出一些特征明显的优秀作品装订起来,逐一翻看,让幼儿看画面背出相应的诗词。

问答背 教师说上一句,幼儿对下一句,同时说出这首诗词的名称及作者。例如:我说“燕子来时新社”,幼儿接着说“梨花落后清明,是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我说“外湖莲子长参差”。幼儿接着说“霁山青处鸥飞,是张先的《画堂春・外湖莲子长参差》”。此外,还有接龙背、分组背等方法,形式灵活而富有变化,让幼儿巧背、想背、乐背。

改诗词

在幼儿已经能熟练背诵所学诗词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诗词中的人物改掉。此时,幼儿的兴趣更浓,亲切感倍增。但须注意:宋词字数有规定,不能随意增减;且讲究平仄押韵,所以押韵处也不宜改动。例如:在复习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时,我把“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中的儿童改成班内任意一名幼儿的名字,把老夫改为老师,这样一改,一首现代版的《清平乐》就完成了;在复习唐诗《池上》时,我将诗中的小娃改为班里任意一名幼儿的名字,他们听后觉得很亲切,犹如身临其境;在复习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时,我将词中的大儿、二儿和小儿改成班内幼儿的名字,八百多年前的词一转眼成了身边的事,令他们兴趣勃发,教学效果很好。

唱诗词

诗源于歌,歌促成诗,宋词也是如此。但时代久远,古谱多已失传,且仅有的那些音律唱腔也太老了。这就需要教师大胆突破,可以用幼儿熟悉的儿童歌曲取而代之。例如:在唱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我选用了歌曲《小格桑》的音乐,其节奏合拍,字数相差不多,音乐风格与词内容所表达的感情也基本吻合“欢快、愉悦”,幼儿唱得投入,学得轻松;唱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一词时,我选用了《柳树姑娘》的曲调,词中美景被优美的曲调诠释得淋漓尽致。只要在日常教学中善于动脑,选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并能让之接受的歌曲去唱古诗词,将会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第5篇:清明诗句古诗范文

一、正确地理解古诗词曲的内容

解读一首文质兼美的古诗词,把握其内容是非常必要的。首先,熟悉与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读诗,不仅读内容,还要读作者,读写作背景。这里的背景,一方面指宏观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还有诗人个人的身世、荣辱、人生经历等。因为,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为揣摩诗作情感打下基础。我们在赏析唐代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一诗时,必须先要明确这首诗歌的缘起。公元810年,元稹因弹劾不法官吏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这对一直在政治上颇有抱负的元稹来说,不啻是一场沉重的打击,他因此忧郁了很长时间。时隔五年后,诗人的好朋友,同样身为大唐著名诗人的白居易也因事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惊闻这一变故后,提笔慨然写下此诗,来表达自己为朋友蒙受不白之冤的愤懑和对朝廷奸佞当道,残害忠良的控诉。了解了这个背景,我们自然就很容易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回答题目也自然能比较深入地进行分析。其次,概括诗词曲的大意。对于诗歌的解读,千万不能字斟句酌,过分地求“甚解”。诗歌本身就是高度凝练的,主要凸显的是意境美。如果用大白话的文字去直接翻译,会使诗歌的内涵大打折扣。所以翻译诗歌,力求神似,达到意会即可,当然,对诗词中比较精辟、传神的字词的解析除外。再次,注意诗体及作家风格。中华民族的诗歌文化源远流长,其流派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同流派的诗歌所体现的风格也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作家的写作也是自成一派的,自然也是根据各自的独特风格来赏析的。最后,体味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态度。“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词的精髓就在于它用最少的文字营造了最优美的意境,传达了最深刻的情感。例如,2011年陕西中考语文试题的古诗赏析题第二题:在《农家望晴》和白居易的《观刈麦》中,两位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此题以课内外衔接的形式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题干中说到了与《观刈麦》思想感情上的相同点,降低了此题的难度,即解题时可从《观刈麦》一文出发进行考虑,再与本诗做印证性理解。从诗人角度讲,将农事入诗,表达了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现状的关注。诗人对劳动人民贫苦生活的同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二、品析诗词曲的语言

首先,从遣词用语、修辞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曲中重点词、重点诗句的含义。一首优秀的诗歌,诗人必定在选词用语等方面费尽心血,力求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至高境界。里面的一字一句必然是意蕴无穷的,尤其是那些历来都被人们所吟咏的妙词佳句,更是神来之笔,让人折服。还记得那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吗?还记得“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字吗?这些,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感悟、去品评。其次,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诗词曲在语言上所寄寓的深意。一直为苏轼的“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而深深折服。东坡此诗似伤春而实为惜春,一点也没有颓废的调子,只是纯美的欣赏与人生哲理的透视。何尔见到如此“繁花”便“惆怅”?是因梨花“淡白”似“雪”,那时的诗人本沉浸在春天的喜悦中,看到此情此景,想到今日似乎有点“人生看得几清明”,清明意味着开始,那我们是否该珍惜这人生中难得的“清明”呢?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常,生命的短暂。最后,还要品味欣赏诗词的表现手法。《回乡偶书》中的对比手法是明显的:“少小”与“老大”,“乡音无改”与“鬓毛衰”,“儿童笑”与“我”回家的悲凉心情,这几组对比表达出了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感怀。

第6篇:清明诗句古诗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主题阅读;传统节日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古诗词杰作。这些古诗词浓缩了几千年的文明成果,是历代先人们智慧的结晶。对于处在记忆力发展黄金时期的小学生来说,大量地阅读、积累古诗词,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审美情趣、文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站在时代的讲台,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项历史使命:有效引导小学生积累经典古诗词,让中华灿烂文化走进学生心灵,让他们在口诵心记、含英咀华中受到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精华的熏陶,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古诗词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光大。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应只停留在教材上,而应该延伸到课外的名家名篇,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词,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而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g里,获得更丰富的古诗词文化的浸润与滋养呢?在探索、实践与反思中,我将古诗词阅读活动分为两个相辅相成的阶段:

一、主题阅读进课堂

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中,编者有意识地把同一主题的诗词,放在同一单元中教学,以开阔学生的认知视角,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功效。这样的主题编排方式给了我们启发:古诗词的积累与学习可以采用“主题阅读”的方式,沟通学生课内、课外的横向学习,连点成线,拓宽学生古诗词阅读的空间。

(一)文本研读定主题

在浩淼的古诗词长河中,有许多诗歌都是诗人心路历程的写照,抒发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或感慨人生,或思念家长或讴歌大好河山……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为例,安排了两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细细咀嚼,便能深深体悟到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在研读文本之后,继而从主题出发,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拓展阅读《赠汪伦》、《别董大》这两首表现送别之情的诗歌。学生在阅读同一主题下的古诗词时,多角度获取信息,并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得到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

当然,灿若繁星的古诗词,主题的归类也是不胜枚举的,有思乡诗、山水诗、边塞诗、爱国诗等题材。在教学中,如果能以点带面,拓展同一主题教学内容,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需要教师能够以《新课标》为指导,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教材,善于挖掘,勇于思考,勤于课堂实践。

(二)传统节日觅诗情

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春节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都有浓郁的地方风俗来庆祝这些节日,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是代代中国人贡献给世界和未来的文化财富。然而现今,无论是成人还是学生,都对舶来的外国节日趋之若骛,他们知道西方的“情人节”,却很少能说出秦少游笔下美丽的“七夕节”;他们对于“什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知之甚少,却能准确的说出西方“圣诞节”的时间。可以说这些现象的背后,显示出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漠视。因此,我们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将古诗词的学习与传统节日融合起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学习蕴涵着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词;同时大力借助古诗的学习,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民俗文化与民族精神。

传统节日前后,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古诗词,并带领学生用各种方式来吟诵,让学生深刻领略民族文化的内涵。比如,元宵节前后,吟诵宋代欧阳修的《生查子 元夕》,让学生感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美好景象;于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中,感受“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热闹场面;清明节前后,带领学生吟诵《清明》,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中了解古人扫墓的习俗;七夕节,学生在“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中了解七夕的传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给我们展示了古人在重阳节登高和佩带茱萸的习俗;中秋节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张九龄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欢度节日之际,我们亦可以开展丰富的节日主题活动。如端午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等,并重点开展“走进屈原”活动,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重现屈原的故事: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同学们在故事中了解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于屈原诗词中体味他那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在这样入情入境的传统节日主题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否别有一番风味呢?

(三)春夏秋冬赏诗境

每一个季节都有许多著名诗人留下的经典之作,每一个节气都有每一个节气典型的物候,我们跟着经典诗词的韵律,带领学生开启了穿越四季之旅。

在万物复苏的春天,我们聆听、诵读着诗词给我们带来的一个个春天的故事: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欣赏柳树婀娜的身姿;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聆听春天的歌声;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里,感受在田野上奔跑的快乐。

在热情奔放的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孩子们一睹西湖盛夏的风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让孩子们领略了夏雨的滂沱。

在高远辽阔的秋天,学生读杜牧的《山行》,品王维的《山居秋暝》,诵刘禹锡的《秋词》,吟李清照的《一剪梅》。学生陶醉在秋天的意境中,陶醉在动人的诗篇中。

在大雪纷飞的冬天,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或者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无需老师再做过多讲解。

二、多种方式促积累

(一)日常活动作保障

1.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古诗词的积累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推行每周两诗,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我们的具体方法是:将教室黑板一角辟为诗词园地,每周一抄上两首新的诗词,让学生读、悟、吟、诵。

2.开展“课前一诵”活动。每节课上课前学生诵读古诗词一首(两遍),课任老师负责。

3.放学路队诵诗词。每天上午、下午放学时,各班学生在教学楼前排好队,边诵读古诗词边走出校门。

(二)趣味实践展收获

第7篇:清明诗句古诗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经典古诗;教学策略

一、幼儿园经典古诗阅读的内容选择

我国历史文化长廊中有着丰富的经典作品,但是很多著作并不符合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从而增加了阅读的难度,这样容易降低幼儿的阅读兴趣。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在开展此类活动的时候,切忌盲目选材,毕竟不是任何经典著作都适合幼儿。在选择内容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贴近生活的作品

幼儿园的孩子正处于人生初始阶段,他们没有多少经历。所以在选择内容的时候,应该从幼儿的生活出发。如《咏鹅》,这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事物,而且朗朗上口,利于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2.篇幅精短的作品

幼儿的词汇量较少,对词句的理解能力较低,作品太长不但阅读困难,而且也不易理解。一般来说,幼儿缺乏耐心,如果选择了篇幅过长的作品,大多数孩子没有耐心完整阅读,所以应该选择篇幅精短的作品。

3.山水、借物言志、农家辛劳的作品

经典著作描写的内容也是教师选材过程中关注的重点之一,从幼儿实际情况来看,应该倾向于选择描写山水、借物言志、农家辛劳的著作,如:《画》《草》《悯农》,这些都有利于陶冶幼儿的情操,提高他们的认知。描写山水的帮助幼儿认识我国的大好河山,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山水著作的阅读,幼儿从中产生对祖国美好和善的向往。

二、对经典古诗著作的讲解

对于幼儿来说,经典著作比较抽象,用他们的思维很难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情感。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提高讲解的效果。

1.借助视频

有些经典著作描写的事物在生活中并不常见,幼儿会感到比较陌生,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视频进行解说,如,描写瀑布的诗,可以通过观看瀑布的视频,让小朋友从视觉上感知瀑布的气势,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情感进行解说,这样孩子就能明白这首诗的意义与赞美之情。

2.展示实物

因为幼儿没有多少生活阅历,对作品中描写的一些物体很难理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实物,让抽象的古诗具体化、形象化。如《咏鹅》,教师可以先让幼儿在现实生活中观察鹅,让孩子真实地感知鹅的外形特征与生活习性,然后学习古诗《咏鹅》,这样孩子就能理解诗中描述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3.结合节日、季节

经典古诗的很多作品都与我们的生活有关,教师可以结合节日与季节来设计。在节日期间幼儿能从中感受到节日的气氛,那就更容易引导孩子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如:中秋节、重阳节、清明节的时候可以选择相关的古诗,孩子在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会了解到节日的习俗,加强孩子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同时作品中真挚的情感也会感染他们。有些古诗又与季节相关,如:《咏柳》《小池》《梅》,这些古诗中的景象是生活中可以看到的,教师可以先引导幼儿观察季节中的景象,再理解古诗热荩这样古诗就会更加简单易懂。

三、以游戏结合,提高阅读的趣味性

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进行经典古诗阅读的时候,有的教师让孩子死记硬背,有的认为阅读就应该坐着安静地阅读,这样的方式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所以教师应该将阅读活动与游戏融合起来,通过游戏的趣味性来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

1.猜谜游戏

幼儿的记忆力不强,需要反复巩固加强记忆。在这方面可以抓住幼儿喜欢猜谜的特点进行,如,教师可以出示古诗的欣赏图片让孩子猜测古诗名,这时可能有孩子猜不出名字,但能回忆出诗句;有的孩子也许能猜出名字,但记不清内容。孩子们在相互弥补的过程中就能加深对古诗的印象。

2.接龙游戏

幼儿单独阅读会显得单调而乏味,注意力容易转移,从而记不住诗句,更不能理解内在含义。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设计接龙游戏,将孩子分组,每个成员接一句,看哪个组能够先接完。另外,教师还能与幼儿互动,如,教师念了第一句开头,幼儿接下一句,如果有幼儿能够接下去,应及时表扬增加孩子的自信。这样不但能够提高阅读古诗的趣味性,还能提高幼儿的主动性,同时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让幼儿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综上所述,由于幼儿还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没有多少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一些经典作品对他们来说会显得尤其深奥难懂,如果采用重复朗诵和背诵的方式让他们进行阅读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本文认为教师应该结合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兴趣爱好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来引导幼儿开展经典古诗的阅读活动,这样才能降低难度,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第8篇:清明诗句古诗范文

已有学者就翻译中如何再现源语语言的模糊美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翻译中模糊与模糊、精确与模糊之间的转换策略[5,8]。翻译过程也就是理解和表达的过程,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在古汉诗模糊语言的理解过程中,我们应该利用思维的模糊性对纷繁复杂的语言进行分析和综合处理,即模糊理解,从而准确把握全文。在模糊表达阶段,要积极运用目标语中的模糊语言来替代原诗的内涵,跨越语言文化差异,尽量减少原语损失,实现成功交际。同时,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其语言和文化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因而汉语古诗和英语诗歌在表现模糊美感的价值功能和审美效应上都存在差异,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灵活采用恰当翻译手段对古汉诗模糊语言效果的遗失进行补偿,从而使译诗与原诗在表达效果上达到有机的、模糊的、动态的对等。语音模糊与翻译语音模糊性是一个十分普遍的语音现象。区分语音的主要因素是人的发音器官和发音方式,人的发音器官主要分为发音的动力器官、发音器官和共鸣器官,这几个部分的分割并非泾渭分明;发音方式主要表现为口腔的开合度、舌位、唇形等因素,而这些因素都没有一个精确的划分标准,因而语音的模糊性也成为一种客观的必然。语音中的双元音、半元音以及语音中的同化、连读、失去爆破等现象都可以说是语音模糊性的表现。

汉语古诗语音模糊性主要表现在双关修辞手法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利用语言中的一语多义或同音异义现象,表达双重含义,表面言此,实则及彼,达到一语双关的目的。翻译时,首选方法是在译入语中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实在没有则选择相近的双关表达方式;最后还可以选择释意的方式。例如:(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獉獉獉獉獉獉獉。(刘禹锡:《竹枝词》)Thewestisveiledinrain,theeastbasksinsun-shine,/Mybelovedisasdeepinloveasthedayisfine.(2)春蚕到死丝方尽獉獉獉獉獉獉獉,/蜡烛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Thesilkwormtillitsdeathspinssilkfromlove-sickheart;/Thecandleonlywhenburnthasnotearstoshed.[10]以上诗歌中,“晴”和“情”同音,表面上说天气的阴晴,实则指人的爱情;“丝”和“思”同音,字面上讲春蚕吐丝,却隐含人的相思。古汉诗中的这种语音双关很难在英语中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取得相当的表达效果。许渊冲的译文将汉语的一语双关转化为英语中的“二语双关”,例(1)中,译入语分别用“thedayisfine”和“deepinlove”来表达原文的双关;例(2)中汉语的“丝”分别译成“silk”和“lovesick”,两个译例将汉语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都表达了出来。语法模糊与翻译语言中的语法模糊性主要涉及语法范畴分类模糊和语法界限不清的现象。语法模糊性以词法和句法两个层面比较明显,就词法层面而言,词的词类归属往往不确定,同一个词可以属于不同的词类;在句法层面,英语的时态就具有模糊性,如现在进行时既可以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也可以表示即将发生的动作。汉语句法模糊也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汉语句法基本特征是“意合”,词与词、句与句之间重意合对接,它们之间不用表示语法关系的结构标记,使汉语的语法范畴高度模糊化[11]。语法模糊性在汉语古诗中比较常见,较之英语,主要表现为代词、连词缺省和单复数不分而引起的模糊现象,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Ihearosmanthusbloomsfallunenjoyed;/Whennightcomes,hillsdissolveinthevoid./Therisingmoonarousesbirdstosing;/Theirfitfultwittersfillthedalewithspring.(许渊冲)Manatleisure.Cassiaflowersfall./Quietnight.Springmountainisempty./Moonrises.Startlesamountainbird./Itsingsattimesinthespringstream.(叶维廉)诗中没有出现一个人称代词指称人物关系,诗中的“人”究竟指的是“我”自己,还是指的别的什么人,原诗并没有作出明确交代,这就造成汉诗指称的模糊性,不同译者就会有不同的阐释,许渊冲选择第一人称“I”,而叶维廉将其译为第三人称“Man”。原诗也没有连接词表明逻辑关系,对于“夜静春山空”一句,许渊冲的译文增加连词“When”将时间顺序补译出来,而叶维廉则完全直译。原诗中的山鸟没有交代是一只还是一群,指代模糊。许译为复数,而叶译为单数。由于汉语古诗的语法模糊特征,在英译转换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英汉诗歌语法上的差异进行补偿,同时,因原诗语法成分的缺省产生的模糊性导致不同译者的理解差异,从而导致译文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尽管补偿方式各异,表达效果上却基本达到动态对等。

语义模糊与翻译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来讲,语义产生的过程就是概念化的过程,而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类属划分是概念形成的基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类属划分的不确定性导致语义模糊性的产生。汉语古诗语义的模糊性使诗歌产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朦胧美。古汉诗语义的模糊性常常是由于指代不明、语法省略、一词多义等现象造成的。下面以《清明》为例说明古汉诗语义模糊性及其翻译策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IntheRainySeasonofSpring/Itdrizzlesendlessduringtherainyseasoninspring,/Travelersalongtheroadlookgloomyandmiserable./WhenIaskashep-herdboywhereIcanfindatavern,/Hepointsatadistanthamletnestlingamidstapricotblossoms.(杨宪益)TheMourningDay/AdrizzlingrainfallsliketearsontheMourningDay;/Themourner'sheartisgoingtobreakonhisway./Wherecanawineshopbefoundtodrownhissadhours?/Acowherdpointstoacot'midapricotflowers.(许渊冲)原诗中存在多处语义模糊,给读者留下更多更广的阐释空间。翻译者首先是一名读者,理解原诗是翻译过程的首要环节,不同译者对同一模糊表达会产生不同理解,因而会产生不同的译文。“清明时节”没有指明是清明节这一天还是包括清明节前后,杨译(therainyseasoninspring)指的是清明节期间,许译(theMourningDay)讲的是清明节当天;“路上行人”不知指的是诗人自己还是泛指出门在外者,杨译(travelers)指的是在外旅行的人,用的是复数人称,许译(mourner)指的是吊唁者,人称为单数;“借问”没有表明是谁问谁;杨译(Iaskashepherdboy)表明的是“我”(作者本人或其他人)问牧童,许译则没表明谁是发问者;“杏花村”是酒店名?还是杏树环绕的村舍?杨译和许译都选取后者。可见,古汉诗语义模糊性给译者留下更大的解读空间,因为译者理解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英译文,语义模糊性为不同译文提供了理论依据。语用模糊与翻译不同学者对语言中的语用模糊现象界说不一,但大致说来,语用模糊(PragmaticAmbivalence)指的是说话人在特定的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actsorforces)的现象[12]。语用模糊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两方面来考察语言使用的不确定性。诗歌中的这种语用模糊手段,大多是出于语言系统内部以外的考虑,使用迂回的策略间接、委婉表明作者的意图。试看王昌龄《出塞》中前两句的英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ThemoongoesbacktothetimeofCh'in,thewalltothetimeofHan./Andtheroadourtroopsaretrave-linggoesbackthreehundredmiles.(Bynner)Theage-oldmoonstillshinesovertheancientGreatWall./Butourfrontierguardsmanhavenotcomebackatall.(许渊冲)原诗中的名词如“秦时明月”和“汉时关”并不是真正写秦朝的明月和汉代的关隘,诗句的用意是想描写战士巡逻边关、仰望月亮而触景生情的心情。Bynner的译文完全照字翻译,令人不知所云,而许译没提原诗中的朝代,却传达出了原诗的真正语用意义。在翻译这类诗歌时,译者应该超越原诗语言的表面形式,按照诗歌语境揭示其隐含意义或语用意义,从而传达出原诗的真正意图。

作者:武宁 单位: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

第9篇:清明诗句古诗范文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语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传统文化的传播工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语文学科性质定位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性质及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理应贯注文化精神。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

1.利用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爱国情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是维系中华民族悠久和灿烂历史文化的精神纽带。语文教材中收集大量爱国的篇章,传递着对祖国忠诚、挚爱的民族精神,学生能够从《黄河颂》中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从《木兰诗》中感受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从《我爱这土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热情。

2.利用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

翻开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一位位民族英雄以英雄气概谱写华夏儿女壮丽的诗篇。语文教材中蕴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民族关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等民族精神,它们如春风化雨一样在学习中渗透,培养学生的民族情节。

3.利用传统文化来净化学生的心灵

由于现在的学生受网络、社会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内心浮躁,我们要用传统文化如春风般吹进学生脑海里,用优秀文化来武装青少年头脑,使民族文化作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支柱,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情操。

三、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

1.传统文化的渗透要接近学生的生活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要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阅历等主观体验,激发学生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体验、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笔者在讲授《散步》时,先设置“请结合文中例句分析句子所传达的人物情感”这个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一家人浓浓的亲情。在深化文章主题的环节中,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年青一代啃老现象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进行德育渗透还是要回归到个人,笔者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请学生谈谈自己的做法。该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把感悟到的道德思想去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最后笔者布置一题作业:请你描写一个体现你尊重长辈、孝顺父母的情景,字数200字。本活动把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孝道”的践行情况,书写自己孝亲的故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道德感受。这种思想文化或许将成为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

2.大力挖掘作品文化内蕴,解读作品所反映的深刻思想

语文教材书中蕴含大量的文化信息,语文课堂教学除了要讲授知识、阅读技能外,还要适当给学生一定的文化滋养。老师在备课时适当挖掘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挖掘语文教学自身文化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要关注作者;关注写作背景;要善于创设情境;善于发散;注重揣摩推敲以及学科沟通。例如,《秋天的怀念》中,“我”与母亲的母子深情固然真挚动人,作者细刻画抒真情的写法固然值得学生学习,同样老师不能忽略作者在这篇文章传达了一种文化精神,那就是古代所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传统文化。笔者给学生展示作者的生平简历:“作者史铁生21岁双腿瘫痪,永久坐上轮椅,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他所创作的《我与地坛》被公?J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2002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是现在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史铁生用辉煌的人生给“自强不息”做了很好的注脚,而文末那句“好好儿活”这种顿悟正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传统文化的传神表达。史铁生这种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精神或许因为这一课而植入学生的心田。

3.积极开展诵读活动,更好地体味民族精神

在开展诵读活动时要注意整体推进,系统布局。诵读什么,如何诵读,必须坚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出发,系统安排,逐步拓宽、提高和深入。在对文化经典的选择上,围绕对“真”“善”“美”的认知和追求,列出学生成长中最具基础性意义的“立人”之本的一些篇目。分阶段确定诵读内容,循序渐进,灵活多样。要注意古今中外的比较,让学生既诵读传统经典,又诵读现当代经典;使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相融相通,融入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环节和阶段。

古诗文聚集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大量精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古诗文深刻的文化内涵,一方面落实古诗文赏析的能力训练,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受文化精髓。老师可以给小组一个诗歌的主题,让学生找出初中阶段能体现该主题的诗篇,例如:爱国篇、隐逸篇、思亲篇、友情篇、抑郁篇、闲适篇、田园篇等,学生在整理古诗的过程中既提高了能力,也感受了古诗文的魅力。老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提取出一个体现深厚文化的主题,然后筛选相应主题的几篇古诗文,中间设置简洁凝练的串讲词,最终形成诵读稿。通过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会得到激发,朗读的技巧有所提升,并从有感情的诵读中更好地体味民族精神。

4.结合中国传统日子,让学生深入了解身边的传统节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