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波通信范文

微波通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波通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微波通信范文

1微波通信技术概述

微波通信技术是利用微波进行信息传递的一项高科技,主要是利用1m~0.1mm的波长、频率为0.3~3000GHz的无线波进行信息传递。微波通信的工作系统主要是由发信机、收信机、用户设备和反馈线等若干个机械设备组成。微波通信中微波具有频率高、波长短的特点,因此,在应用过程中要通过抛物面天线来进行信息传递。另外,微波通信不受地形、距离和建筑物的阻碍和影响,可以准确传输信息。

2微波通信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

第一,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过程中,应用微波通信技术可以加快信号的传输速率,扩大信号传播的覆盖范围,降低设备维护的难度,进而减少信号传输工作的成本消耗。正因如此,在广播电视中应用微波通信技术可以轻易实现多通路的传输,同时满足多个用户的不同需求。第二,利用微波通信技术进行信号传输时需要先将信号传播到控制中心,再由控制中心向各个卫星进行发送。这种借助地面微波和卫星进行传播的方式对信号形式没有限制,所以微波通信技术可以实现对音频及视频等信号的采集、转换与传播。第三,由于微波通信技术是借助卫星与地面微波的形式进行传播,且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广,所以广播电视行业可以利用微波通信技术进行大型现场直播。除此之外,微波通信技术还能为有线数据通信提供技术服务,或者作为电台网站的多路视频指标信号采集系统,为观众接收节目提供方便。第四,微波通信系统可以应用在干线光钎传输中,在干线光钎传输中做到备份和补充,当发生自然灾害或环境恶劣等情况时,微波通信系统利用点对点的SDH微波以及PDH微波等各种微波对传输过程中遭到破坏的部分及时修复,保证信息的正常传输。

3广播电视微波通信技术的优点

3.1图像传输画质良好

再生中继技术是微波通信技术的核心,该技术能够减少广播电视的微波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的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降低干扰强度,从而保证图像画质良好。

3.2传输信息的安全性有保障

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或者人为因素的破坏,广播电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受到干扰或损害,从而无法正常传输。尤其是当前社会形势下,很多不法分子贪图利益或恶作剧心理作祟,蓄意破坏传输信号,导致广播电视节目无法正常播出。而微波通信技术可以有效避免此类问题发生,微波通信技术将图像、声音等信号转化为微波进行传输,因微波难以破解,使信号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有了保障,进而提升了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

4广播电视微波通信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4.1信号源配备

为保证信号传输的安全性,在利用微波通信技术进行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时,广播电视台的微波站内一定要配备两种或多种不同路由的信号源,每一个信号源都要根据需要配置相应的仪器设备。并且,为了使广播电视的设备管理端口与所有的信号处理设备相吻合,一定要严格控制应急人工跳线端口。除此之外,需要在微波首站内设置完善的监测系统,时刻监测信号码流的设置,从而保证微波信号传输系统涉及到的各项设备运行情况都在微波首站的监控范围之内,保证微波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4.2外接电源配备

为从根本上促使使用的方便性与快捷性,微波站需要接入两种不同的外接电源,并且在整个接收过程中,严格降低配电行业的基本标准与要求。微波播出符合供电主要采用独立低压的回路方式,为保障微波电路首站能够按照相应的配置进行电源自备,需要不间断运行,并且微波站的直流电源需要设置得比较冗余,还要保证蓄电池组的后备时间超过8h。

总而言之,微波通信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具有传统信号传输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为保证微波通信技术能够在广播电视行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并真正提高信号传输的质量和效率,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微波通信技术应用注意事项,正确配备并连接电源和信号源,避免发生传输故障。

作者:赵志强 单位:新疆广电局节传中心694台

参考文献:

第2篇:微波通信范文

关键词 微波通信 数字微波通信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TN95 文献标识码:A

1微波通信技术概念

微波常指频率在1000MHz以上的电磁波,利用微波传播进行的通信称为微波通信,它是随无线通信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通信技术。微波传播具有似光性、极化性等传输特性,所以微波在空间中只能沿直线传播,其绕射能力很弱,而且在传播中遇到不均匀的介质时,会产生折射和反射现象。一般利用微波进行视距内通信,而对于长距离通信,则采用接力方式,称为微波接力通信或微波中继通信;还可利用对流层反射进行通信,称为对流层散射通信,或利用人造卫星进行转发,即卫星通信。

2微波通信特点

微波通信技术问世已经有半个多世纪,是国家重要的辅助通信手段。微波通信相比其它通信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通信频段的频带宽,传输信息量大。微波频段占用的频带约300GHz,而全部长波、中波和短波频段所占有的频带总和不足30MHz。一套微波中继通信设备可以容纳几千甚至上万条话路同时工作,或传输电视图像信号等宽频带信号。

(2)通信稳定可靠,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当通信频率高于100MHz时,工业干扰、天电干扰及太阳黑子的活动对其影响很小。由于微波频段频率较高,这些干扰对微波通信的影响极小。数字微波通信中继站能对数字信号进行再生,使数字微波通信线路噪声不逐站积累,增加了抗干扰性,因此微波通信比较稳定和可靠。

(3)通信灵活性较大。微波中继通信采用中继方式,可以实现地面上的远距离通信,并且可以跨越沼泽、江河、高山等特殊地理环境。在遭遇地震、洪水、战争等灾祸时通信的建立及转移都比较容易,这些方面比有线通信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4)天线增益高,方向性强。当天线面积给定时,天线增益与工作波长的平方成反比。由于微波通信的工作波长短,天线尺寸可做得很小,通常做成增益高方向性强的面式天线,这样可以降低微波发信机的输出功率。利用微波天线强的方向性使微波电磁波传播方向,对准下级接收站,减少通信中的相互干扰。

(5)投资少、建设快,数字通信网的构建十分简单易行。与其他有线通信相比,在通信容量和质量基本相同的条件下,按话路公里计算,微波中继通信线路的建设费用低,建设周期短。

(6)保密性强。数字信号的加密十分简单,因此在数字微波通信设备中,不仅设置了扰码电路,还依照实际需要设置了加密电路。此外,在数字微波通信中,数字信号发射具有极强的方向性,如若不能精准地找到数字微波射线射线的方向,就不可能接收到信息发出的微波信号。

3主要应用

现阶段微波通信在通信系统中的主要应用场合如下:

(1)干线光纤传输的备份及补充。如点对点的SDH微波、PDH微波等。主要应用于干线光纤传输系统在遇到自然灾害时的紧急修复,以及由于种种原因不适合使用光纤的地段和场合。

(2)省内电信传输支线,专用网等领域。过去通信网的微波干线发展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之间的建设,而省内微波支线的建设,今后有望有较大的市场潜力,特别是有线光纤传输通信由于地理环境复杂难以铺设,或代价昂贵的地区,更需要发展微波通信。

(3)城市内的短距离直线连接。如移动通信基站之间基站控制器与基站之间的互连,局域网之间的无线联网等。既可以使用中小容量点对点微波通信,也可以使用无需申请频率的微波数字扩频系统。

4发展趋势

微波通信在通信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曾与光纤通信、卫星通信一起合称为通信领域的三大支撑技术。微波通信经历了一段非常光辉的时代,但现在遇到了困境和挑战。当前光纤通信以其巨大带宽、超低损耗和较低成本成为干线传输的主要手段。而移动通信技术则取得了迅速发展,它们成为通信网的两个主流方式。从电信技术的发展历史上能看出通信传输向来都是多手段的,不可能由某种传输方式包打天下。微波通信技术需革新技术弥补不足,才会有更好的发展,以找到更好的市场空间和价值。微波通信技术发展趋势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

(1)向高速大容量发展。SDH数字微波中继通信,将采用多状态的QAM调制,继续向更高容量发展,移动通信则凭借OFDM技术,开发更快速的宽带互联技术。

(2)向更高频段和兼容方向发展。根据电信主管部门的规划,3GHz以下要分配给移动和个人通信,而3-10GHz赫兹的频段也以十分拥挤,由于该频段内传输的条件好,设备已经成熟,这些频段要更好的利用,则需要利用抗干扰技术扩频及跳频等技术来解决兼容问题。还有许多数字微波通信设备厂家,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向10GHz以上的高频段进军。

(3)向高集成度、微型化方向发展。采用微波单片集成、数字专用集成电路等,朝着设备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功耗更低的方向发展,天线也进一步朝微型化方向发展。

(4)向智能化、低成本方向发展。采用软件无线电技术使数字微波通信系统成为一个较为通用的平台,能够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完成各种功能。

第3篇:微波通信范文

关键词:数字微波通信技术 卫星数字通信技术 广播传输

中图分类号:TN9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4)05-0056-01

1 引言

在广播传输中,为了促进传输质量的提高,为人们接收广播创造良好的条件,离不开相关技术的运用。数字微波通信与卫星数字通信技术在通信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对提高传输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是广播传输中不可忽视的技术类型。下面将结合广播传输的实际工作,对这两种技术的运用进行探讨分析。

2 数字微波通信技术在广播传输中的运用

2.1 基本的原理

在空气中传播的时候,微波与光波的传播特性相同,呈现出直线前进的方式。传播中如果遇到阻拦就会被反射或者阻断。数字微波通信的方式主要是视距通信,传输中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负面影响,例如地球曲面等。如果需要进行远距离通信,应该采用接力传输的方式,对信号进行多次中继转发,从而满足传输工作的需要,到达指定的地点。在数字微波传输线路中,终端站位于线路的两端,而中继站则位于传输线路上,一般隔50km设置一个,整条线路上设有几个甚至几十个。它们的作用是接收数字信号并进行放大,转发至下一个中继站,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提高数字信号传输质量的目的。数字微波通信常用频段为1.4GHz、4GHz、7GHz、8GHz、13GHz、15GHz,广播系统常用8GHz频段。

2.2 功能与特征

微波频率高,波长较短,可用频带宽,频率在300MHz―300GHz之间,具有其他电波不可比拟的优势。数字微波信息容量大,传播质量高,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包括卫星数字通信系统在内的数字通信系统都工作在微波地段。另外,数字微波网络组网灵活,传播质量高,建设速度快,能够节约投资,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具有较强的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是网络传输的重要方式,得到十分广泛的运用。

2.3 具体的运用

数字微波通信通过地面视距进行广播节目信息传送,传输过程中运用数字化处理技术,这样不仅能够抵抗传输中遇到的干扰,还能够提高传输质量,更好满足广播传输的需要。广播电台运用多路数字传输终端设备,设备包括发端机和收端机,并拥有数字微波接口和光端接口。发端机可将信号、数据转换成数字序列,送往微波调制机和光调制机传送,然后通过功放和天线发射出去。收端机将收到的码流进行信道解码,纠错解码电路。对广播电台节目信号来说,它能够通过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完成,传输线路两端设有传输设备,发挥各自的功能,完成信号的传输,满足广播对信号的需要。

3 卫星数字通信技术在广播传输中的运用

3.1 基本的原理

广播卫星有C波段和Ku波段转发系统,发射站将广播电台播控中心送来的信号进行处理,调制、上变频、高功率放大后,向卫星发射C波段和Ku波段信号。同时也接收卫星下行转发的微波信号,监测卫星转播节目质量。星载转发器接收地面上行站送来的微波信号,经放大、变频、放大后,发射到地面服务区。

3.2 功能与特征

卫星数字通信能够实现两个或者多个地面站的长距离大容量通信,是广播传输的主要方式之一,具有自身显著的特征,其覆盖面积十分广泛,信息传输质量高,能够节约投资,方便维护,信号容易处理,可以满足更多用户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3.3 具体的运用

3.3.1 卫星数字广播

在广播电台数字传输系统中,卫星数字广播传输是不可缺少的。整个节目的采集、制作、播控,所有节目信号通过光缆、微波传输至卫星地球站,实现广播电台节目全面上星。

3.3.2 卫星转播车

在传输过程中有多种不同的传播方式,卫星、地面微波、地面电信线路都能够实现传播,传播内容包括视频、音频、网络节目。在具体运用中,主要为大型转播现场提供综合传输信号,同时可以作为现场视频、音频信号采集、播控平台,能够实现四路标清视频转播信号,多路音频转播信号的采集,控制。

3.3.3 现场直播车

通过运用该方式,能够实现广播节目、网络视频、音频直播,系统包括车载平台、节目操控系统、电信传输系统等。通过现场直播车的支持,能够为节目直播提供平台,为频道提供现场直播机房,有线数据通讯,卫星传输等,还能够为电台网站多路视频直播信号采集系统,控制系统等等,满足现场直播的需要,更好的为观众接收节目提供方便。

4 结语

总之,数字微波通信与卫星数字通信技术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和优势,满足广播传输的需要,在具体运用中具有重要作用。今后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多元化、网络一体化是这些技术的发展趋势。在具体工作中,通过这些技术的运用,不仅会提高系统集成化水平,使系统的功能进一步增大,增强广播传输的安全性,还会提高广播传输的质量,更好的满足人们需要,推动广播传输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微波通信范文

关键词:现代通信SDH数字微波关键技术

一.引 言

SDH微波通信是新一代的数字微波传输体制。在SDH数字微波通信中,微波只是作为一种载体,其主要任务就是传送数字信息到终端站,因其具有直线空间传输的特点,因此,SDH微波通信又称为视距数字微波中继通信。本文主要介绍了SDH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其采用的关键技术,同时探讨了现代通信中数字微波的应用。

二.SDH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组成

数字微波中继通信线路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中直线表示数字微波中继通信线路的主干线,其长可以达到几千公里;短划线表示中继线路的支线,在一条主干线上会出现若干条支线,而一条数字微波中继通信线路就是由主干线、若干支线、线路两端的终端站、大量中继站和分路站构成。数字微波传输线路的组成形式也可以是一个微波枢纽站向若干方向分支。微波站可分为数字微波终端站、数字微波中继站、数字微波分路站,但若微波站具有2个以上方向的上、下话路,则可称为数字微波枢纽站,这些都是由其工作性质的不同而分类的。

SDH 数字微波终端站具有相当多的功能,具体有:公务联络方面所具有的全线公务和选站公务2种能力;网络管理方面的网管系统配置管理及遥控、遥测指令,这个功能是通过软件将终端站设定为网管主站,然后将各站汇报过来的信息收集起来,再监视线路运行质量并执行,需要时还可通过Q3接口与电信管理网(TMN)连接;另外还具有识别倒换基准、发送与接收倒换指令、启动与证实倒换动作等的备用倒换功能。微波终端站的发送端与收信端的工作是不一致的,发送端的主要工作包括纠错编码、发信差分编码、扰码等调制工作,还包括提取旁路业务、插入微波帧开销、插入与提取SDH开销以及变换CMI/NRZ等主信号发送基带处理工作,以及放大发信混频与发信功率等。而收信端的主要工作有含纠错译码、解扰码、收信差分译码、基带或中频时域均衡、中频频域均衡等的解调工作,完成主信号的低噪声接收(根据需要可含分集接收与分集合成),包含变换NRZ/CMI、插入或提取SDH开销、插入或提取微波帧开销、提取旁路业务等处理收信基带工作。当终端站基带接口与SDH复用设备连接时,可用于上、下低价支路信号。微波分路站是指需要上、下话路的中继站,其必须与SDH 的分插复用设备连接。信号的双向接收和转发是微波中继站所应完成的主要任务。再生中继站是指有调制与解调设备的中继站,其具有汇报站信息、线路运行质量至网管系统,全线公务联络,执行网管系统的配置管理,进行遥控、遥测等能力。

三.SDH数字微波采用的关键技术

SDH微波传输设备所采用的基本技术除了传输方式的特点不同,其他大致相同,以下是SDH所采用的关键技术:

(1)编码调制技术

微波是一种传输媒质,其频带是受到限制的。根据ITU-R建议,我国在4~11 GHz频段大都采用的波道间隔为28~30MHz及40MHz(ITU-R相关的频率配置建议)。只有采用更高状态的调制技术,才能使SDH信号在有限的频带内传输。表1所反映的是在相同的波道间隔下SDH微波与PDH微波所需调制状态数的区别。

表1 SDH微波与PDH微波所需调制状态数的区别。

注:表中(cc)表示采用交叉极化干扰抵消技术实现交叉极化同波道传输方式。

(2)交叉极化干扰抵消(XPIC)技术

交叉极化干扰是交叉极化鉴别率(XPD)在数字微波系统出现多径衰落时随之降低而产生的。因此,为减少来自正交极化信号的干扰,我们需要一个交叉极化干扰抵消器。交叉极化干扰抵消(XPIC)技术是指适当处理取自所传输信号相正交的干扰信道中的部分信号,并与有用信号相加,以此来抵消叠加在有用信号上来自正交极化信号的干扰。抵消干扰在射频、中频或基带上都可以进行,对干扰的抑制能力在使用XPIC技术后可达15dB左右。

(2)分集技术

分集技术是指合成或切换多个不同特性的收信信号,以对抗多径衰落和降雨衰落的影响,最终得到良好信号。因此,对抗多径衰落、提高数字微波电路传输质量的重要手段即为分集接收。路由分集、角度分集、空间分集和频率分集是几种常用的分集技术。在SDH 微波系统中,分集接收的应用比中小容量数字微波和模拟微波要来得更加广泛的原因是,它们对频率选择性衰落由于采用了多状态调制方式而显得更加敏感。

(4)自适应频域和时域均衡技术

当系统采用多状态QAM调制方式的情况下,如果要达到ITU-R规定的指标,且额外的差错性能配额也不再提供给数字微波系统时,必须采取相应的且强有力的抗衰落措施。而自适应均衡技术是除分集接收技术外最常用的抗衰落技术,其包括自适应频域均衡技术和自适应时域均衡技术。若要减少频率选择性衰落的影响可使用频域均衡技术,而若要消除各种形式的码间干扰,可使用自适应时域均衡技术。

(5)2.5大规模专用集成电路(ASIC)设计技术

使用大量大规模专用集成电路(ASIC)设计技术可以帮助数字微波设备的体积大大减少,功能也相应地提高,且还可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使设备的维护强度降低。

(6)高线性功率放大器和自动发射功率控制(ATPC)

多状态调制技术对高功率放大器的线性等传输信道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其对微波高功放采取输出回退措施及非线性补偿技术可满足系统总传输性能的要求。高线性功率放大器和自动发射功率控制技术的特点是当接收端接收电频发生变化时,微波发信机的输出功率在ATPC 的控制范围内也自动地随之发生变化。而非线性失真、电源消耗降低、多径衰落对系统影响的减少及同一路由相邻系统干扰的减少等是ATPC所具有的独特优点。

四.在广播电视网中SDH微波的应用

在广播电视网络中,SDH微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SDH微波网虽然在容量方面没有光纤传输网好,但其仍是光纤网中不可缺少的补充和保护手段。在现有模拟和PDH微波网的基础设施建设中,SDH微波网可以应用的方式有:自成链路或环路;可使光纤电信网形成闭合环路;保护SDH光纤网,解决整个通信网的安全保护问题;与SDH光线系统串接使用等。

五.结 语

SDH数字微波通信具有大容量、灵活组网、传输质量好、低成本、建设速度快等特点,其灵活性、移动性、抗灾性都是光线通信无法比拟的,在通信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数字微波通信已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电信部门,并且已逐渐进入公路管理系统、港航企业、海事管理部门、边远地区及一些大型企业中。

参考文献:

[1]房少军编著.数字微波通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第5篇:微波通信范文

1.2通信原理

微波信号在空间传输与光波特性比较类以,以直线方式向前运行,如果碰到阻挡物就会发生发射或阻断,所以,该种通信方式为视距通信,视距通信受到地面因素影响比较大,电波在自由空间传输的损耗计算公式为,式中d是信号源至宿间距离,单位为m,f是电波发射频率,单位为Hz,C为光速,LS是空间损耗,单位为dB,如果距离单位为km,运行频率单位为GHz,可以将公式简化为LS=92.4+20logd+20logf,所以,传输损耗是由宿间距离与发射频率来决定。自由空间下的接收电平计算公式为Pro=Pt+(Gt+Gr)-(Lt+Lr)-LS,Pt是发信机输出机功率,Gt、Gr、Lt、Lr是分收发馈线损耗,LS为自由空间损耗。微波在空间传播还会受到地球曲面及空间传输产生衰减,如果想要达到远距离通信的要求,需要通过中继方式来实现,也就是使信号频率进行调整和放大,避免传输到对象的信号变弱而无法识别,这就是地面数字微波进行中续传输模式。微波信号的终端站点为通信线路两个端部,中继站为数字微波传输线路设置最多的站点,需要每间隔50公里左右就设置一个中继站点,为完成有效的信号传输,站点数量需要多大数十个。中继站点可以获取数字信号,通过滤波和放大再发送给后面的中继站,可以更好地保证数字信号的传输质量,该种微波传输方式也可以被称作接力传输模式。为实现长距离数字微波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可以通过多达数十次的中继,这样就可以将信号传送到几千公里,还可以实现较高质量的传输。广播电视信号数字微波多采用8GHz来实现信号传输,通过微波中继来保证信号传输,可以避免受到自然灾害影响,是地面有线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更有效保障手段。

1.3数字微波通信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的运用

数字微波通信技术为地面条件下,进行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手段,是通过微波信道来完成数字信号的传输,这就要求基带信号采用数字信号,建立起完善的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在进行微波数字信号传输过程中,有用数字技术对信号进行处理,可以保证很高的传输制裁量,还可以抵抗外界信号干扰,达到较长的信号传输距离。广播电视台大多采用多路数字传输终端,该终端设备有发送和接收端接口,可以为微波机与光端机进行很好的技术对接,发送端可以把传输来的模拟信号通过模数转换转变为数字信号,也可以把数字节目源样点信号等转变了串行通信的数字序列,通过对信号进行纠错编码,将各自的信号输送给微波调制机等进行信号传送,再经过微波调制机进行功率放大,然后利用天线将信号发送出去。接收端将获取到的码流完成信道解码,解析出来的信号再进行交织、纠错来形成样点信号、独立数据信号,再经过每路接口电路恢复成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广播电视信号,通过播控系统主控机房对数字信号进行矩阵切换,再将不同的电台节目信号发送到微波信号输入端,再采用数字微波终端对信号进行传送。信号传输线路两端都有用数字微波传输处理设备,一端安装于广播电视台,另一端安装到信号接收方。例如,四川宜宾数字微波通信系统设计,采用二级微波干线,信号传输速率为34Mb/s,为一用一备的传输线路,为解决基带信号超长距离传输问题,对备用微波通信线路进行了模拟,测试传输特性和误码性能,根据测试结果对选择通信路径,确定频率配置和极化,并对通信性能进行评估,再对微波干扰源进行分析,制定对抗干扰办法,最后对通信设备进行调试,达到理想的通信效果。

二、卫星数字通信技术

2.1功能与特征

卫星数字通信技术是由航天技术不断发展而来的,是将电子技术与航天技术进行结合的产物,具有空间通信诸多特点,不会受到地面条件的影响。将地球卫星作为是数字通信的中继站点,地面站点作为信号接受终端,地面站点可以通过地球通信卫星实现长距离、大容量的通信,通信卫星位于距离地球赤道3.6万里上空,运行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保持同步,为静止通信卫星,地面站点与卫星通讯就变得更为容易。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数字传输技术优势变得更为明显,可以实现在更为广泛的覆盖面,投资建设成本更低,可以达到更高的传输质量,比模拟信号卫星更节省频率资源,运行成本与维护费用更低,数字信号更容易处理,可以与计算机技术进行结合,便于地面站点的后续接收与调制。

2.2通信原理

卫星广播电视传输系统为地面卫星接收站、上行信号发射站、测控站点和星载转发器构成,广播电视通信卫星上安装C波段、Ku波段信号转发系统,通过上行站点将广播电视台传输过来的数字信号、模拟信号等进行处理、调制,调整上行信号频率,通过大功率放大利用定向天线对通信卫生发射C波段、Ku波段信号,也可以获取到通信卫星下行微波信号,可以对通信卫星转播节目质量星检验。星载转发器可以获取到地面站点发送的上行微波信号,再对信号进行放大、改变运行频率、再放大,再将信号发送到地面信号通信服务区域,所以,星载转发器也就是在地球空间中作为中继站,更好地降低附加噪声及失真,更好地保证广播电视传播质量。广播电视台节目信号利用通信卫星将其传送到世界各地,上行站点系统是保证传输质量的关键部分,对信号上行站点有着更高的安全要求,需要每台设备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靠性。当上行站点设备存在运行故障,则会引起广播电视信号中断传送,容易引起不良的社会影响。地面上行站点频率采用S、C、Ku和Ka波段,通信卫星下行频率比上行增加L波段,上行发射站点可以对通信卫生发送一路或多路信号,转发器设置有C、Ku波段信号发转系统,可以获取到地面上行发射站点节目信号,对通信卫星地面接收站点发送下行信号。上行站点通信设备中有调制解调器、高功率放大器、监控系统、天线分系统、上下行变频器等构成。天线分系统为地面上行站点重要通信设备,会地上行信号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天线可以把上行站点发送功率转变为电磁波,并对通信卫星定点发射信号,把地球空间通信卫生发射出的微弱信号进行转换处理,再将同频信号发送给接收机。高功率放大装置可以把地面上行站点发射信号进行最后放大,低噪接收设备对上行站信号进行首级放大,上下变频器可以将信号在射频和中频相互间实现频谱搬移,调制解调器可把广播电视台机房信号进行调制处理,并向地球空间传输微波信号,可以进一步提升微号信号传输信噪比和抗电磁干扰能力。地面上行站点还需要配置监控设备,可以对站点内的通信设备进行监控,可以实时了解通信设备运行状态。星载转发器为通信卫星关键构成部分,可以使通信卫星发挥出到信号中继作用,转发性能会对卫星通信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需要转发器具备很小的附加噪声和失真,这样才能更好地对接收到的地面上行站点信号行放大和转发。转发器运行噪声为热噪声、非线性噪声,热噪声为转发器内部运行噪声、信号天线外部噪声,非性能噪声为电路或电子元件非线性特点引起的。处理转发器获取到地面站点的信号,再进行前置放大、变频,对中频数字信号进行解调处理、纠错编码处理。再通过信号发射单元进行数字调制、变频和放大,再将其发回到地面站点,应用处理转发器可以去除掉噪声积累,在保证信号通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转发器发射功率。上、下行通信线路还可以选择不同的信号调制模式,可以达到理想的传输效果,并对基带信号信号进行多种处理,可以在通信卫星上完成数字交换,卫生通信原理框见图1所示。2.3卫星数字通信在广播传输中的运用广播电视通信卫星必须要与地球赤道保持相对静止,具有精准位置和姿态,这样就不再别外设置跟踪卫生及具有定功能的接收天线。广播卫星还应该具有足够大的辐射功率,这样就可以使地面微波信号接收设备得到简化,还要求卫星有着较长的使用寿命,较高的稳定性、可靠性,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节目信号停播率,也可以防止更换通信卫星所带来的资金浪费。一颗广播电视通信卫星信号可以将地面30%覆盖,如果地球赤道空间间隔120°放置三颗通信卫星,就可以将广播电视信号传送给全世界绝大部分区域,建立起全球性的广播电视通讯网。将广播电视节目通过数字矩阵切换送送到卫星地面站,备路信号被输送给微波端机,通过微波通信技术传送给赤道上的卫星。卫星转播车、现场直播车可以将实时发生新闻事件进行直播,通过高质量的无线数字传输来解决应急制作和节目传播的需要,该技术节目采集、制作、传输集于一体,可以作为独立的体系来实现节目直播、传送,是一种功能强大的移动微波通信技术。

第6篇:微波通信范文

关键词:卫星数字通信技术;广播传输;运用

1卫星数字通信的概述

卫星数字通信是航天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通信方式,有着重要的作用。卫星数字通信通过中继站和终端站来实现通信目的的,具体来说卫星数字通信的中继站是人造卫星,终端站为地面站,可以有多个终端站,来实现两个或者多个终端站之间的通信,这种通信具有容量大、区域广的特点[1]。在卫星数字通信中应用的人造卫星叫做通信卫星,它与地球的自转的周期与方向同步,所以也叫做地球同步卫星,通信卫星始终固定在天空中某一位置上,方便地面与卫星的通信。卫星数字通信技术是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应用到的主要技术之一,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它在广播电视传输中的优势更加鲜明。与微波数字通信传输相比其优势具体表现在:一是覆盖面广;二是投资成本低且建设快;三是传输信号的质量高;四是便于维护;五是运行成本低。与模拟卫星广播相比其优势具体表现为:一是可以节省卫星频率资源;二是,节省运行成本;三是节目信号质量高;四是数字信号处理与开发更加方便。

2卫星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

2.1卫星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在广播传输中卫星数字通信系统主要由卫星上行发射站、测控站、星载转发器以及卫星接收站这四部分组成。广播数字卫星上设有C波段转发系统和Ku波段转发系统[2],上行发射站的主要作用是发射C波段信号和Ku波段信号,并接收卫星下行转发的微波信号。具体机制为:上行发射站将广播控制中心发送来的各种信号进行处理与调制,将上频率与高功率进行放大后,将上行C波段信号和Ku波段信号通过定向天线发射给卫星。上行发射站接收卫星下行转发的微波信号的作用是对卫星转播节目的质量进行监测。星载转发器的作用是将地面上行站发送的上行C波段信号和Ku波段信号进行接收,并将接收的上行微波信号进行放大以及变频处理后,再进行放大,然后将经过一系列处理的信号发射给地面服务区。星载转发器相当于中继站一样发挥作用,它的优点是保障广播信号以最低的附加噪声和失真进行传送。

2.2卫星上行发射站系统。广播电视台的覆盖性广的特点,起到最重要作用的部分是卫星上行站系统,上行站的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就会导致整个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会全部中断,这就要求在上行站应用的设备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可靠性要非常高,并且要存有备份。广播卫星上行发射站可以将一路或者多路信号传送到卫星,卫星转发其在广播电视卫星中设有C波段信号转发系统和Ku波段信号转发系统,它的作用是将上行发射站传送的信号进行接受,另外也将下行信号转发给广播地面接收站。卫星上行发射站的主要由天线分系统、高功率放大设备、低噪音接收设备、上下变频器调制解调器、系统监控设备以及附属设备构成的。其中天线分系统中天线的作用是将发射功率转化为电磁波能量由上行站传送给卫星,同时也会将及微弱的有空间卫星发出的电磁波能量进行转化,转化成为同频信号来传送到接收机。在卫星上行站系统中低噪声接收设备是进行第一级放大的,高功率放大设备是进行第二级放大的;上下变频器的作用是搬移在射频与中频之间的频谱;调制解调器的作用是对信号进行调制,将广播控制中心发出的信号调制后传输到空间卫星,可以降低信号传输的噪音干扰的影响;系统监控设备的作用是对上行站的所有关键设备进行监控,来方便掌握每台设备的工作状态以及主要指标特性等。

2.3星载转发器。星载转发器在数字卫星通信系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起着中继站的作用,它的性能好坏可以对数字卫星通信系统的工作质量造成直接影响。所以星载转发器在放大和转发地面站传送的信号时其附加噪声以及失真性能应该保持最低。星载转发器的噪声包括非线性噪声和热噪声,其中非线性噪声的来源主要是转发器电路或者器件特性的非线性,而热噪声的来源主要是设备的内部噪声以及通过天线传来的外部噪声。转发器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透明转发器;其二是处理转发器。其中透明转发器的作用是将地面发来的信号进行低噪声、频率以及功率放大后进行转发,它主要应用于模拟卫星通信系统中。另外处理转发器不仅可以转发信号还可以进行信号处理,多应用于数字卫星通信系统中,它可以很好的消除噪声的积累。

3卫星数字通信系统在广播传输中的应用

3.1卫星数字广播。将卫星应用到广播节目的传输中,是为卫星应用技术的重大突破,并且卫星数字传输在广播节目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节目信号到达播控系统后,数字矩阵被中控机房进行切换,然后将要输出主路和备路节目信号分别送到光端机和微波端机,通过光缆以及微波传输到云岗卫星地球站,卫星站接接收到来自主路和备路信号后,通过卫星上行系统来实现广播电台节目的全面上星[3]。

3.2卫星转播车与现场直播车。卫星转播车与现场直播车不仅丰富了节目的传输手段,而且保障了直播节目的安全播出。卫星转播车与现场转播车的车系统的作用有:一是,可以传输高质量无线数字,提供高质量的转播传输以及支持节目直播的制作;二是,还可以解决部分主要节目的应急制作以及传输问题;三是,具有采集、传送以及直播音频、视频、网络音频节目、网络视频节目的能力。卫星转播车和卫星直播车不仅可以组合使用,而且可以独立完成节目的直播与传送任务,它们的存在可以为广播节目的直播与传送提供一个强大而又灵活的移动技术平台。其中卫星转播车可以通过三种传送方式实现转播的目的,分别为卫星传送、地面微波传送、地面电信线路传送,它主要用在大型转播现场的,为现场提供移动技术平台,支持信号的双向传输。卫星转播车技术系统主要包括:车载传送系统、卫星转播车音频系统、以及固定地面站传送系统等。现场直播车主要应用在国际台各调频栏目在各直播现场提供一个移动技术直播平台。其系统主要包括车载音频系统、车载视频系统、传送系统等。现场直播车的传输能力也很强大,可以实现数据的双向传输,并可以进行多业务传输,现场直播车可以在大多数的传输环境中进行独立作业,能够很好的完成直播传输任务。

4结束语

卫星数字通信技术一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在广播电视传输的作用也将会越来越不可替代,系统功能不断的完善不断的强大,会更加有效的推动广播传输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这一技术的有效应用,让其在更多的领域内发挥作用。

作者:孙雪柳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763台

参考文献:

[1]喻强.数字卫星通信在广播传输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5,12:111.

第7篇:微波通信范文

卫星传播是指电视节目由电视台通过卫星地面发射站,用定向天线以上行频率向太空中的卫星发射电视信号,卫星转发器接收来自地面的电视信号,经过放大、变换等一系列处理,再以下行频率向地面服务区转发电视信号的过程。

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速度快,低轨道和中轨道,高轨道卫星一天可绕地球飞行几圈到十几圈,不受领土、领空和地理条件限制,视野广阔。能迅速与地面进行信息交换、包括地面信息的转发,也可获取地球的大量遥感信息一张地球资源卫星图片所遥感的面积可达几万平方千米。

在卫星轨道高度达到35786千米,并沿地球赤道上空与地球自转同一方向飞行时,卫星绕地球旋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完全相同,相对位置保持不变,这种卫星可实现与地面站间的不间断的信息交换,并大大简化地面站的设备。绝大多数通过卫星的电视转播和转发通信是由静止通信卫星实现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微波通信范文

关键词:传统广播 微电台 多级循环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处于web2.0向web3.0过渡阶段的网络媒介形态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以往的大众传播模式。于是,报纸消亡、电视终结、媒介融合的讨论不断,传统媒体为了生存和发展,纷纷触网,建立传媒的网站,随后建立传媒的微博。先是报纸、杂志、广播和网站居多,2012年11月1日,央视在新浪微博上开辟“央视新闻”“央视评论”等微博。至此,各类传统媒体的形态已在微博上聚齐。

从传统媒介的发展史来看,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2009年8月至2010年10月)。①微博缘何有如此大的魅力,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自然与其息息相关,但是微博自身的传播优势和特点也不可否认。微博的多级传播模式有利于增强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这也是吸引众多传统媒体驻扎微博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对于以线性传播方式为主的传统广播来说,由微博而衍生出的微电台,不仅打破了传统广播地域和终端的限制,改变了其线性单向的传播路径,还进一步优化了广播受众的年龄构成,有效地培养了年轻用户的黏性。

一、微博的多级传播模式

在传播学出现的早期,传播学奠基人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等就认为,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并不是直接到达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很多的中介因素,他们把这种传播过程称为“两级传播”。后来美国社会学家埃弗里特·罗杰斯对两级传播的概念做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正,他把大众传播过程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二是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前者可以是“一级”的,即信息可以由传媒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后者是多级的,要经过人际传播中许多环节的过滤。罗杰斯把“两级传播”模式发展成为“多级”或“N级传播”模式。(见图1)

图1 新事物普及过程中的“信息流”和“影响流”

互联网的兴起,带来了传播规则和方法论的巨大变革,传播路径由线性改为非线性。与此同时,传播层级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传统“点对面”的大众传播,变为多级传播。网络传播的革命意义,并不是取消信息链,而是变形信息链,传播层级仍然存在。②

在一级“信息流”的传播过程中,受众通过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获取信息。但是在接下来的多级传播过程中,就主要依靠口口相传的人际传播方式。这样的传播方式在工业化时期,传播范围、传播强度、社会影响力都很有限。但在信息化时期,尤其现在的微博,为多面向、多层次的人际传播提供了几乎无限广阔的平台。

作为一种新的“自媒体”传播形式,微博的传播机理最初是较为简单的人际传播,以140字记录生活琐事以及个人心情或者感悟,“粉丝”之间相互转发、评论,互动后就形成了多重的人际传播,在关注同一事件或议题时形成“圈子”,从而发展为群体传播。当一个微博具有相当数量的粉丝或追随者时,它就具有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从而形成了多级传播模式。因此,作为一种互联网应用,微博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新的传播形态。

人际传播经历了口语和文字等阶段,虽然早期单一的口语传播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信息来源可靠,但传播渠道单一,传播速度慢,影响范围也十分有限。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范围广,速度快且信息量大,但对信任关系的依赖程度较低。微博信息的传播,基于信任关系的关注与被关注来实现,因而结合了传统传媒与人际传播两者的优点。假如一个微博以100个“粉丝”计算,一条有价值的信息之后,如果被10%的“粉丝”转发,会增加1000人看到该信息。随着不断被转发,信息滚雪球似的在不同的受众群中传播,最终受到影响的人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另外,微博信息的人际影响力更加随意和自由,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海量信息中进行“个性化定制”,可以选择接受某一信息源,也可以选择忽略。微博信息的者也是自由的,可以是点对点,也可以是一点对多点,者不需要考虑信息所影响的受众群体。

获益于微博由点到面、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的成功案例很多,常被提到的是2008年美国大选中微博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当时希拉里和奥巴马都在推特(Twitter)上建立了微博主页,并都经常更新自己的竞选消息、竞选口号和纲领。但希拉里从来不主动回复别人,而奥巴马的主动回复高达15万次。最终,奥巴马获得了15万追随者的投票支持,而希拉里仅有6000多。显然,Twitter成为奥巴马竞选成功的重要因素。在竞选中尝到甜头的奥巴马,随后就宣布在Twitter上开设白宫的主页,以示亲民。除了奥巴马,英国学校和家庭事务大臣埃德·鲍尔斯、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都是Twitter的忠实用户。

微博从最初的人际传播到最终的大众传播,既有传播形式的升级,也有传播范围的扩大,最重要的是带来了传播效果的加强。而在传播的过程中,微博用户经历了信息接收者和信息传播者双重身份的转变。当接收到有价值的信息时,他们并不局限和满足于简单的陈述信息,为了使信息更完善、更有说服力,往往会进行更加详尽的解释、说明或评价。如此一来,传播者能够利用微博开放的转发功能,将话题从微博平台转到网络传播平台,当然也可以被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采用,使传播活动的参与者由个人、群体迅速扩大为大众,传播内容、范围、深度、广度和效果都以几何级数扩大,从而微博的“微”内容带来“威”力量。

二、微电台——网络微博造就的广播影响力

多级传播模式造就了微博相对传统媒体的诸多先天优势:信息量大,时效性强,有内容、有深度、有观点,集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信息为一体,并且受众范围广,互动性强。这些优势,成为吸引传统媒体开发和利用微博的关键。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主要以官方微博的形式运转,微博的内容一般为预告报道内容,报道内容的核心提示以及报道的直播跟进,等等。报纸和杂志先天具有文字和图片采集的优势,电视更是视频内容的最大来源,而唯有广播在微博这个全媒体平台上显得有些先天不足。微电台的出现,为传统广播弥补缺陷、寻求突破、提升竞争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微电台是新浪微博推出的将传统电台与微博相结合的新传播形态。受众使用微博的同时,能够在页面通过微电台收听到自己喜欢的电台节目。2011年5月11日,微电台正式上线。上线当天,共有来自北京和上海两地的13家电台入驻。据统计,上线短短一个小时,来自微电台的互动微博数便已经超过1万条。③2011年12月7日微电台改版,截至2013年3月1日,微电台已覆盖了全国34个地区427家电台,有3484位电台DJ入驻。④目前,微电台已经成为广播业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

作为传统广播与网络微博的结合物,微电台成为传统广播适应新媒体挑战的变身形态。微电台不仅打破了传统广播地域和终端的限制,改变了传统广播线性的单向传播模式,实现边听边聊的交互传播,而且有效地增强了年轻受众对广播的黏性,优化了传统广播的受众结构。

1.传播路径:从线性单向到多级循环

以时序为单位的线性、单向传播,是传统广播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传播的一次性,不可重复,接受顺序的强迫性。通过微电台,广播的多次传播成为可能。加入微电台的各广播电台,都会将自己的节目实时同步呈现在微电台上,并可实现节目的回播和点播。受众成为这种信息多次传播的主体,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始终处于被动的单向接收信息的状态。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通过微电台上热门节目排行榜的推荐,选择性收听听众人数最多、互动最强的节目,并将自己获取到的信息通过微博分享、传播给其他人;当然也可以收听听众群很小的自己喜欢的节目。这样,逐渐使得传统广播的信息传播路径由线性单向变为多级循环。借鉴埃弗里特·罗杰斯关于多级传播的示意图,笔者绘制出网络“微”环境下,借助微电台,广播所呈现出的循环多级传播路径图,如图2所示。

图2 “微”环境下广播的多级循环传播路径

如上图所示:传统广播作为信息制作的源头,是信息传播的起点。信息的第一级传播面向固定受众群体,例如老年人、司机等。同时,由于传统广播将节目与信息实时同步呈现于微电台上,从而实现信息从微电台到达更广泛受众的二级传播。随后,利用微电台与微博相关联的评论、转发等功能,受众参与信息相关话题的讨论,并通过网络人际传播实现对这些信息的再次扩散。最后,作为信息源头的传统广播也可能再次参与其中,被推动和反作用,例如相关专题的策划或报道的跟进等,从而实现多级循环传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级传播中,信息流是双向的,受众可能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如图2中箭头所示。因此,在微电台、微博和网民的参与下,广播信息的传播成为一个多级的循环路径。

2.传播方式:看得见、互动性强

微电台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广播线性单向的传播路径,还增强了其互动性。借助微博平台,实现了声音、图片、文字并茂的传播方式,广播电台不再只是听得见,而且变成了看得见、互动性强的广播。

传统广播具有快速及时、覆盖率高、渗透性强等特点,在灾难报道中充分体现了其不可替代性。例如在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和“7·23”甬温线动车事故的报道中,当通信信号中断时,广播发挥出巨大的优势。然而,在受众为传播主体的新媒体环境下,互动性弱成为传统广播所面临的重大发展难题。

广播的互动方式,最初只是听众来信和复信,时效性有限,沟通很不完善。1986年,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了“热线电话加主持直播”这一节目形态的先河,实现了广播电台与听众的直接、双向交流,但这种直播主持的方式,对话只是点对点,听众的参与面仍然很有限。如今的微电台,使得广播的受众获得了边听边聊的平台,收听微电台节目的同时,可以在页面发表评论或与当班节目主持人进行及时的对话交流。

也正因为如此,不少传统广播电台都把微电台作为电台主持人与听众互动的主要平台,定期安排主持人与粉丝直接在线交流。2011年8月10日,中国之声新浪“微电台”正式上线,受众可以直接通过微电台收听中国之声,在微博上看中国之声,与主持人以及编播人员进行互动。中国之声微电台上线第一天,在线收听3899人,发博452人,博文互动1383条次,荣登当天“微电台”收听排行榜榜首。⑤

如今,通过微电台听广播,通过微博看广播,并且边听边聊,成为受众获取广播信息的主要方式。同时,利用微电台和微博平台也成为传统广播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2012年6月16日,中国之声在官方微博上推出了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交会对接时的特别直播“神九飞天”,边发图文微博边进行电台连线,微电台进行实时直播,多管齐下,报道效果显著,受众既能听到也能看到。同时,受众还可以参与互动。当日,中国之声微博上的互动评论和转发累计次数达到了千余次,微博粉丝数也迅速增加。

图3 2012年6月16日中国之声微博的部分截图

如上图所示,2012年6月16日当天,中国之声在官方微博上对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交会对接进行了直播报道,每条微博都得到了很多受众的关注、转发和评论,尤其在“神九”升空时刻所发的那条微博,转发和评论量都达到了最高峰。

再如,在今年两会的报道中,中国之声在微博上发起了“微议提案”“我问两会”等活动,如果受众参与留言,留言的问题将有可能被中国之声的记者带到两会上,得到人大代表的解读。从下图(图4)可以看到,3月13日受众参与“我问两会”活动中的留言,转发、评论的次数已经上千次,互动的积极性很高。这也充分说明,利用微电台和微博平台,受众对中国之声的关注度大大提高。

图4 2012年3月13日中国之声微博部分截图

利用微电台和微博,传统广播打破了只有声音传播的束缚。接收信号的终端由收音机变成了网络,传播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声音+画面+互动,这就自然为传统广播添加了可视和互动的翅膀。

3.受众结构:趋于年轻化

传统广播极强的伴随性特征,使其渐渐被定义为“老年人媒体”和“车载媒体”,因为只有老年人和开车的人对广播的需求最大,因而目前我国传统广播的主流受众被认为是中老年人群,其中55岁以上群体人均日均收听时间120分钟以上。⑥但是最近赛立信的调查显示,2012年广播听众年轻化趋势明显,25~45岁的中青年成为主要听众群,占比达51.1%,广播不再是以往所定义的“老年人媒体”;25岁以下的青少年听众占比15.4%,略升;35岁以下听众中,表示“一年前不听、现在有收听”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表明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收听广播。⑦

广播受众年龄结构得以优化,呈现出年轻化趋势,主要得益于微博与微电台的影响。目前我国网民的最大群体是青年学生,占到网民数量的三分之一。他们当中很多人虽然已经抛弃了传统广播的收听模式,但却正利用电脑、手机收听微电台,现代的青年人正逐渐成为广播的收听群体,只是收听所接收信号的终端和介质发生了变化。

无论是微电台和微博所带给传统广播传播路径的改变,还是传播方式的变化,现在趋向于年轻受众消费信息的习惯和方式,他们是网络环境中对信息进行二级乃至多级传播的主体,更倾向于互动的交流方式。无论通过收音机,还是通过微电台和微博收听中国之声,一旦信息内容使得受众产生了兴趣,就能够培养出受众对其的黏性,即提升对中国之声的关注度,从而提高影响力。同样借鉴埃弗里特·罗杰斯关于多级传播的示意图,笔者绘制出网络“微”环境下,微博与微电台对广播受众结构的影响变化,如图5所示。

图5 微电台对广播受众结构变化的影响

上图中,箭头的粗细代表着不同年龄受众群体对于媒介的关注程度,其中可以明显看到,老年和中年群体对于传统广播的关注度较高,青少年对于微电台的关注更多,但是最终都成为广播的受众,不仅使得广播的受众总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受众的结构得到优化,年轻化趋势明显。

麦克卢汉曾经说过:媒介总是以叠加的方式向前发展,新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媒介的消亡。多一种终端就多一种生存方式,多一分生存活力,微电台作为传统广播与网络微博的结合,为传统广播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探索出了一条很有前景的新路。

(本文得到中国人民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自主课题资助)

第9篇:微波通信范文

微博最早起源于美国,在美国叫推特,我国于2009年8月14日内始,开始在新浪网上出现,它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微博是一个集聊天、分享、舆论的一个公共场所,它的出现使人类表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它出现的时候,作为一个观众,既可以在微博上时时关注所需要了解的信息,也可以将自己的感想和意见发表出去,以供他人参考和浏览。虽然用户注册微博之后,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所发生的事实进行评价时,其字数不超过一百四十字,但也因此而得名。因此,当美国的推特进入中国的市场演变成微博的时候,它进入了人们的世界,也收到的人们的追捧和欢迎。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迅速,传播时间迅猛,为广大客户提供了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的方便。因此,从二零零九年八月十四号开始,微博成功上市新浪网,成为了广大网民交流信息、关注信息的平台。

1.1微博最早在中国市场上的成立

微博自从二零零九年登录中国之后,迅速成为了中国网民的关注对象,从成立开始到二零一零年,微博已经拥有了七千五百万的用户注册,其发展实为迅速。微博将新浪网这个资深网站作为突破口,在它的基础上建立平台,使微博成为了广大网民的“新宠儿”。就拿新浪网来说,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通讯信息发展迅速的情况下,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仅有的消息是不会满足的,他们迫切的需要知道国内外的时事政治、娱乐新闻、军事资料以及明星八卦等众多的信息,而新浪网作为一个老牌儿的信息传递网站,确实做到了这有点。新浪确实是一个强大的信息平台。微博的出现,就是看中了新浪这块儿“肥肉”,将它作为打开本国市场的突破口,直到时机成熟,微博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之中,而且它的风格完全与推特不同,微博更加接地气,它的出现使国内网民有了独立的而且还相对自由的发声渠道,很多爆料度来自与草根,就是因为微博能更大程度上将群众想知道的、想了解的信息传播出去,且在不限制言论自由的情况下,它――微博,成为了广大群众发表言论的圣地,成为了网民集体娱乐广场和讨伐的战场,知识分子启蒙的公共课堂。

因此,微博作为一种分享和交流的大众平台,其更注重时效性、随意性。微博更能表达出每时每刻的思想和最新动态。

1.1.1现如今微博的使用状况和发展道路

从2007年中国第一家带有微博色彩的饭否网开张,到2009年,微博这个全新的名词,以横扫千军的姿态,集全球各大流行语言的出现 ,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词汇。而伴随而来的,便是一场微博的争夺赛。随着微博从零七年到零九年这两年的发展,随着网民对于信息量的需求,简单而单一的新闻已经无法满足网民的需求,他们需要知道和了解更多的信息,就像明星八卦之类的消息,相对于比较关注时尚的网民而言,这样的新闻或者消息是非常值得人去刨根问底的,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批量的名人被各大网站招揽,各路名人也以微博为平台,在网络世界里聚集人气,同样,新的传播工具也使得无数的草根英雄,从默默无闻到新的话语传播者,而这一过程,或许只在一夜之间。

就上述而言,微博的发展前景确实毋庸置疑,但是它不得不面对更多对手的挑战和新型传播工具的出现。因此,微博也在不断地发展之中,从新浪网做为平台到腾讯微博,再到网易微博,以及搜狐微博的出现,微博的发展可谓是一路进军,毫无阻挡之势,不仅如此,手机APP的出现为广大网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1.1.2微博将何去何从

微博客草根性更强,且广泛分布在桌面、浏览器、移动终端等多个平台上,因此也造就出微博的三大特点,既便捷性、背对脸和原创性。就是这三大特点,使得微博一路飙升,但是微信的出现,使它的存在受到了挑战,虽然微博为了自己的发展做出了很多的改变和升级,但是微博毕竟是从推特中严办而来,在本国市场上虽然受到了极大地欢迎,但是,与此相比的推特、脸书等国外客户端的并肩运行之下,微博还是受到了挑战和威胁,曾经很多人评价说人间网的这一创新和设计都过于超前,往后不得不面临着诸多,特别是培养用户使用习惯、终为他人做嫁衣问题。

2.微信在中国的成立与使用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的出现将科学技术再一次推上了高峰。自从二零零一年微信的出现,这个类似于QQ的聊天工具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与微博相似的,用户需要时下载微信,并且注册,注册成功之后便可以通过通讯录添加好友,可以在微信上与好友聊天。它最初的功能与QQ相似,是一个与好友聊天的手机客户端,只是QQ比微信多一个空间,最初的微信并没有受到广大群众的重视,因为有了QQ,所以,它的发展开始时比较缓慢,当微信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后,开始系统的对自己进行包装和升级,其中包括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 漂流瓶”、“ 朋友圈”、”公众平台“、” 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而且微信还有消耗流量小的特点,再加上这些插件使得微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而打开了市场,14年12月,微信新增加了“声音锁”的功能,使用户在使用微信时账号的安全性能得以增加,降低了黑客偷盗微信号的风险,而且在15年6月8日,微信正式推出 指纹支付功能。春节期间,微信推出春节“摇红包”活动,送出金额超过5亿的现金红包 。2015年6月24日,微信团队表示认证企业号可以申请开通微信支付功能。微信,被越来越多的网民所认可,微信的出现,使得本土又多了一款交流软件,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2.1微信的发展是否对微博造成影响

微信的发展虽然比微博晚了两年,但是它也算是客户端中的后起之秀,微信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不在无趣,微信表情包的开发,使每一位使用微信的用户都可以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一个表情的发送,或许正代表着他此刻的心情,而且微信的表情包丰富多样,虽然微博中也有表情的出现,但是没有微信中表情包的丰富和夸张,且更具有吸引力。微信的出现更是加大了人们的言语自由,在不违反规定的情况下,人们的言论自由得到刚进一步的提升,虽然在微博中,也可以做到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微博虽然是基于草根文化儿发展,以此来得到更多民众的关注,但是它毕竟依靠推特来发展起来的,没有形成自己的独有的体系,这使得在微信发展起来后,对于微博而言,造成了一个很大的影响,而且两者之间的竞争也是比较激烈的。

2.1.1微信为何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

微信由深圳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于2010年10月筹划启动,由腾讯广州研发中心产品团队打造,微信作为时下最热门的社交信息平台,也是移动端的一大入口,正在演变成为一大商业交易平台,其对营销行业带来的颠覆性变化开始显现。由于微信操作简单,让完全不懂技术的个人或企业通过简单的配置,即可拥有强大的功能。因此,微信不需要太多的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只需要掌握重要的几点,便可玩转自如。当腾讯公司研发出这款手机APP后,实现了广大网民在线交流的途径,缩小了世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将世界推入了一个信息全球化的高速时代,加快了科技的创新和变革,使传播媒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信息出现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是使信息聚集化,微信作为一个细心交流平台,它最大程度上做到的只有提升自己的功能,根据大众的心理进行拉拢,从而将机子推广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