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健康养生心得范文

健康养生心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养生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健康养生心得

第1篇:健康养生心得范文

关键词: 等待心 平常心 理智心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2-0074-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拥有健康的心态是人们快乐学习、工作、生活的前提。尤其是在大学校园里,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是值得每一位高校教师深思的话题。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首先要求的是教师本人心态的健康。不对学生期望过高,怀着一颗等待的心期盼学生自身的开窍。不过分要求学生达到难以达到的高标准,怀着一颗平常的心接纳学生的平凡。不追求完美,用理智的心引导学生的成长。

一、用等待的心期盼学生的开窍

曾经有个学生激动地找到笔者,动情地诉说着自己对父亲的感情的巨大变化:一直以来都认为父亲是个没出息的小人物,是那么得可有可无,和父亲说话都是爱理不理。读大学后因为老师的推荐,看了世界名著《平凡的世界》之后,对人对事的看法于无形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好像是突然之间理解了父爱,和母亲通电话时感动于父亲在旁边的“嗦”――吃得好不好,天凉了要知道加衣服……

学生对自己变化的认识是一种成长的表现,他的这种成长无疑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积淀。

作为教师的我们,总希望班级的学生都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都能够同样优秀,同样发展。但现实却不能尽如人意。我们会时刻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别,大到思想的高度,小到生活的细节,处处彰显着学生水平的参差。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班级里时时会有些后进生突出表现,进步飞快,成为难得的带队“黑马”。这正昭示了我们:对待学生,要用一颗等待的心去期盼,期盼他们可以更好地去自我管理,去走自己的路。期盼他们即使跌倒了,也可以有勇气爬起来,并因为这种勇气而获得难得的智慧和经验。

在这种等待的期盼中,作为教师需要给学生的心中种下一颗理想的种子,并和学生一起不断地为这颗种子浇水、施肥,相信总有一天,这颗种子会生根、发芽、长大。

二、用平常的心接纳学生的平凡

每个教师所带的学生中,从内在方面来说,会有能力强弱之分、气质高下之别,从外在方面来说,会有相貌美丑之分、身材高矮之别。身为教师的我们如果不能很好地对待这种客观的差别,会无形中会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用一颗平常的心去接纳学生的平凡,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自在的氛围,引领他们理智地认识自己,积极地悦纳自己,努力地完善自己,最终能够不断地超越自己。作为教师的要努力保持一颗平常心,努力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去看学生身上除了分数之外的方面。

或许学生的成绩不够理想,但他们那么懂事,那么可爱。他们会在你不开心的时候问候你,会在你生病的时候关心你,会在天冷时发来一条短信“天凉请加衣”……这些都是平日里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再平常不过的交流,但在如此平常的交流之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不平常的关心。每位教师带的几十或几百名学生,他们的成绩总有第一和最后,但他们的关心却一样平常,也一样温暖。是生活给于我们的不够多,还是我们要求的太多。想想看,我们的不满足是对学生的苛求,也是对自己的奴役。既然如此,就让我们继续修炼自己,用一颗平常的心面对自己,面对学生。

三、用理智的心引导学生的成长

所有的老师在给学生设定一定的标准和目标,规划他们的成长道路时,都会冠以“爱”的头衔。但这种爱却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自己探索自己生命道路的权利,使很多学生失去自主性,完全被动地接受他人的安排。

其实,每个生命都必须有独立承担个体生命中痛苦的经历,才能获得经验,才能理解生命。思想上我们都能够认识这个简单的道理,但落实到行动时,我们却总是被强烈的“爱”所左右,用我们的“爱”去保护学生,让学生免于“受伤害”。殊不知,学生在免于“受伤害”的同时,也失去了成长的机会;失去了成长的机会,也使他们和别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为了让我们的学生能够长好丰满的羽翼,能够经受风雨的洗礼,能够把握自身的成长,就让我们理智地给予学生摔倒的机会――让他们摔倒,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站起来;让他们摔倒,是为了让他们更坚强地前进;让他们摔倒,是为了让他们走得更加坚定、更加从容。

培养健康的学生,首先要求教师拥有健康的心态。敞开心扉,以一颗等待、平常、理智的心对待学生,这样我们才能够培养出同样敞开心扉的学生。在一个相互敞开心扉、坦诚相待的集体里,师生间的互动会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师生会共同保持积极、乐观、愉悦的心态,经营快乐、美满、幸福的校园生活。

参考文献:

[1]许德仁.孩子永远都需要阳光.心理与健康.2008(4).

第2篇:健康养生心得范文

1.人能写字,字也能“写”人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识字、写字。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而在这方面,怎样将知识、技能与情感心理等目标要求结合起来,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写字是一项十分精细的活动,人能写字,反过来字也能“写”人。汉字不是无情物,它记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符号,而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个性的精灵。它常常以视觉形象,给人以丰富的感性认识。在写字的教学中,我常常将知识的运用、技能的锻炼、情感的体验融为一体。比如:在上写字课时,我会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找到笔画的位置,注意字形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疾缓,让学生在练字时全神贯注,凝神静气,并仔细观察字的结构,揣摩笔画的呼应,同时要求学生脑、眼、手相应准确地控制运笔的轻重疾缓,久而久之,就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心理品质,既能养成沉着、注意力集中等心理品质,又能产生良好的影响。认认真真地写“人”,定能够写出端端正正的“人”。

2.塑造心灵,比学会造句意义更深远

造句,这一训练形式,意在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为表达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我们不能为了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引导。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使他们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质的教育。造句,作为语言文字训练的一种形式,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方面。塑造美好的心灵,比学会造句意义更深远。例如,教了“与其……不如……”这一句型时,我让学生用它造句。交上来的作业中有这样几种句子:“与其现在学习受苦受难,不如早点找个工作,享受幸福”“与其在学习上帮助别人,不如自己学习好,有名气”“与其把方便让给别人,不如把方便留给自己”……这些句子语句通顺,没有任何语法上的错误,然而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句子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心理思想境界。如果判对,无疑是助长了学生的厌学、自私、狭隘、缺乏理想的心理,然而学生的句子没有语病,如果判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我在他们的句子后面打了个“?”,然后分别找这几位同学谈心、沟通、引导,帮助同学正确认识,组织学生讨论,帮助修改。学生通过自我教育,结果既按照教学的要求造准了句子,又提高了造句的能力,塑造了学生美好的心灵。

3.阅读,心灵的碰撞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放飞浪漫的诗情,充实睿智的感情,激发豪迈的胸襟,应该给予显示超凡脱俗的精神和健康的心理导向。如在学习《观潮》一文时,我说:“钱塘江潮水涨潮时奔腾哆嗦时的景象很壮观、很震撼,谁能美美地读一读?用你的朗读把大家带到这一盛况中去。”一个学生读得略显平淡,我说:“读得不错,但我感觉浪还不够大,谁能让我们看到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下一个同学读得反而不如前一个,我诙谐地说:“刚才那位同学差一点就让我们看到了大潮奔涌而至,可你又把潮带了回去。”同学们在开怀大笑中更加努力,一次比一次读得好,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阅读教学不仅要灵活地引导学生置于课文情境之中,而且要让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同作者一起去观察、体会、想象、感受,使学生在阅读中爆发出探索求真的内心激情。再如教学《我为你骄傲》一文时,我过渡道:老奶奶看到“我”的便条,不仅没有收下赔偿的钱,还奖励给“我”一袋饼干,说“我为你骄傲”,这个结果多么美好,多么让人高兴啊!那么“我”的便条是怎样写的呢?学生模仿写便条,要学着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向老奶奶真诚道歉,谁说这个写话的过程,不是学生进行心灵洗礼的过程呢?

第3篇:健康养生心得范文

一、建设优秀班集体,培养学生的上进心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而一个优秀的班

集体,犹如一个巨大的熔炉,它能冶炼出学生的各种才能,能使学生的精神面貌更加高尚纯洁。它能熔化后进生身上的许多缺点和错误,唤起他们做人的尊严。良好的班风使学生处于一个具有明确的行为准则和正确舆论的环境之中,从而直接影响和约束学生的行为。作为班主任,要不断自我修炼,自我完善,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在熟练掌握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学习和借鉴班务管理的工作方法和经验,熟练运用常规管理的基本技巧,将“严、勤、细、查、访”的工作艺术贯穿于整个班级常规管理之中,努力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培养学生的上进心。

二、积极给与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人,经常要使自己与环境相适应,这就要求对自身有适当的了解。心理健康的人,不但能了解自己,而且能悦纳自己。心理健康的学生一方面有勇气承认自己在某方面的不足,敢于接受挫折,同时又能认真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对于自己无法弥补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特别是在不得已的条件下,能够接受和安慰自己。另一方面,他们总是努力开发自身的潜能,发现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对自己充满自信。

谈到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重要性时,中国青少年研

究中心少儿教育研究专家孙云晓说:“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对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来说,老师的权威性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如何,常常可以决定学生的命运。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研究发现,班主任的态度与独生子女的人格需要密切相关:班主任对独生子女鼓励越多,独生子女的成就需要就越剧烈,越自信;反之,班主任对独生子女鼓励越少,独生子女就越自卑”。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个家庭与学校共同为之努力的系统工程中,班主任应多一份赏识,少一分抱怨,使每一个走入新世纪的少年都能拥有——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的外部世界,对所承担的学习和其他活动有胜任感并能充分发挥潜能,对父母、朋友有显示爱的能力,有安全感,喜欢创造,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有自由感——这样的自信心。

三、大胆放手充分信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唉声叹气:我那么关心爱护学生,可他们总是

不太听话,把教育当耳旁风,真是良心被“狗”吃了。事实也确实如此。一些班主任,像学生的“保姆”,把自己从早到晚“守”在学校里,“看”在课堂上,自己觉得很累,可班级工作并不出色。原因何在?我认为是他们对学生管得太多,太宽。这种管理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抑制了学生的表现欲,违反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长此以往,培养的学生是惟命是从的乖乖女,而缺乏创新精神,缺乏自主意识。

作为班主任,应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要大胆放手充分信任,发掘学生的自主潜能。管理学认为,一个内部能级合理的组织,能使管理活动有规律的进行,取得好的管理效益,而一个内部能级混乱的组织,就无法形成有效益的管理活动。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第一任务就是建立合理的班级组织,形成多维能级结构,建设一支精干、富有战斗力的班干队伍。其次,班主任要观察管理的全过程,关键时刻指导。再次,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实践自我的空间,发掘学生的自主潜能。让学生在这个管理过程中不断自我教育,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会处事、做事,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让学生在心理上收获喜悦,从而培养自主的能力。

四、指导家长,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心育环境

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小学生的一切成功源于家长的启蒙

和教育。

因此,家庭教育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础!家长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负有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李岚清副总理1997年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指出,“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违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客观规律,教育必然要失败。这就要求家长们必须学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了解现代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天下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无可厚非,但有一些家长由于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不知如何配合学校教育,以至于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误区”,他们很多错误的观念和做法不仅没有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反而贻害无穷。因此,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可以向家长推荐一些教育子女的理论书刊,或者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等途径,向家长介绍教育的经验,与家长共同探讨家庭心理教育的有关问题,让家长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充分发挥家庭心理教育的作用。

第4篇:健康养生心得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 体验情感 心理疏导

Brief talk about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healthy mental quality

Zhao Shuli

【Abstract】Students’ mental health will have a direct influence on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spirit and also will be relative to the diathesis of the person who has been cultivated. Therefore, cultivating students’ healthy mental quality becomes one very important side is one side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work of a teacher in charge of a class.

【Keywords】Mental health Human relations Experiencing sensibility Mental leading

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精神面貌,也直接关系着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班主任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谈谈一己之见。

1.创设“互爱”的班级人际关系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接触时间最多的是班集体。只要班级人际关系融洽,就易形成民主、和谐、上进的情感气氛,就有利于学生间、师生间的思想、情绪、情趣、情操等的相互感应,并有益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必须关心和热爱学生。作为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和熟悉每一个学生,体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在关心和爱护他,在不断地接触过程中,学生时刻感受着你的温暖,心理距离逐渐缩短,这样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思想的片面性也随之消除,师生的感情更加融洽。教育学生要倾注对同学全心的爱,对待同学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对同学要以诚相待,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动同学,并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感。

2.让学生在活动中去锻炼,并体验情感。学生在活动中的意志力是在克服困难中表现出来的,并在克服困难中成长的。为培养班集体坚强的意志品质,就必须把他们放在活动中去锻炼。困难和挫折好像是学生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一条条拦路河,作为班主任不应该背着学生涉水而过,而应该设法提供舟楫,让他们自己走过去。当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首先帮助学生客观分析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保持沉着,面对现实,坚定信心,然后采取对策,排除障碍,毫不动摇的朝着既定目标迈进,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

3.正确对待学生的情感障碍及行为障碍等,给予学生及时的心理疏导。培养学生从不同的心理角度去寻找“打开心灵锁”的钥匙。作为班主任,我主要采用了三种方法来了解并疏导学生:

①观察法。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考察,即通过“听其言、观其行”来掌握学生的情况。

②谈话法。通过亲自与学生交谈,获得学生信息,可以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个性,跟学生的谈话方式有多种,根据需要可找学生个别谈心,也可找班干部或小组漫谈,还可对全班进行专题谈话。无论哪一种形式,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注意谈话的态度,还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

第5篇:健康养生心得范文

1.体育教学中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1.1对“三维”健康观认识不到位。受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各学校生源的竞争、班级与年级成绩排位,无形中把这种学校的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文化教师关注的是哪位学生学习进步了,哪位学生退步了,而我们的体育教师更注的是如何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体验以及个性差异。归根结底,是对“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认识不透彻,对“三维”健康观认识不到位。体育教学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按“三维”健康的目标确定教学目标,不仅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还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实施使学生懂得用科学方法去增进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健康。要认真理会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1.2对健康教材缺乏深入研究。新课程从体育扩展到体育与健康,内涵扩大了,增加了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健康教育内容。健康教育教材不是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课程的简单合并,而是强调将课程的教学与人的培养紧密地联系起来,前提是学好体育基本技能,增强体质,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健康观念、健康意识的培养,积极地保持和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能力与态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而我们有些体育教师错误地认为,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可以代替如营养、医疗、睡眠等条件,简单化地理解为与体育有关的医学知识。缺乏对健康教材深入地研究,对健康教材的文化功能挖掘研究不够,过分依赖和局限体育运动健康教材。难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不能灵活地运用教材及进行创造性的发挥,无法解决学生的健康问题。

1.3对学生的个性心理不了解。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性心理产生于活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离不开学生的活动。而体育课堂空间广阔,学生身体直接参与的游戏、运动竞赛学习活动中,而且体育运动不能调节身心舒缓学习压力,学生在体验运动的快乐和运动的成功以后,能够增强自信和自尊,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培养,体育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变化情况,通过预测、观察分析手段及时收集学生心理不断变化的信息反馈,以便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指导。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侧重于运动技能、运动知识、保健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个性缺乏足够的了解,无法对学生做出健康的正确指导。

2.正确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2.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多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沟通、合作,帮助学生理解到困惑的东西,让学生主动积极的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学习环境。

2.2改进教学手段,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如何激发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消除和压抑学习不良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受场地、器材、环境、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要求严格的课堂纪律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课堂纪律过于严厉会影响学会的自由发挥,因此,必须在教学上多下功夫,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针对不同教材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多给学生自由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多运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和谐而有序的课堂学习氛围。

2.3建立开放的教学目标。由于性别、遗传、环境等因素导致了学生的体体差异,而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教师应让学生自主地选择练习内容、练习方式,让学生体验运动的快乐。因此,教学必须因材施教、教学目标应体现层次性、阶段性和发展性。认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多角度、多方位地积极评价,做到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2.4调整教学,创设心理训练环境。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占多,学生很容易形成自私、孤僻、虚荣、脆弱的个性心理。体育教学应积极地发挥课程优势,以体育活动为载体,创设心理训练环境,积极引导学生的心理朝健康方向发展。如开展挫折性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主观调整,锻炼抗挫折能力。

第6篇:健康养生心得范文

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它体现在对一个人的精神状况、处世态度、做事行为、处事方法和性格特点的影响和教化。奥尔夫说:完全没有音乐感的儿童是罕见的,几乎每一个儿童从某一点上都是可以去打动的,可以去促进的。教育上的无能出于无知,经常在这方面堵塞源泉、压制才能,并造成其他的不良后果。奥尔夫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并不断地探索将这样的现象改变。他的理念,也不是不要知识、技能和表演,但它主要的着眼点不在于理性地传授知识、技能,而在于自然地诉诸于感性,在感性的直接带动下,在奏乐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注重以自然的本性为出发点,以节奏为基础,鼓励学生必须自己动手(脚)去唱、奏、演、跳,发挥即兴性、幻想性和鼓励儿童的创造性。我出于对这种观点的认同和理解,在音乐教学中,时时注意,处处积累,在课堂教学中尽一切办法采用生动、形象、多变的教学方法开展教育,让课堂始终充满活泼、快乐、和谐的气氛,使学生一直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兴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氛围。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关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音乐教学中,课堂导人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课堂导入的语言是否新颖精致,形式是否独创一格,都是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的关键。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来做“引航人”,我是这样做的:

1.音画结合导入。利用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多媒体课件画面和恰如其分的画外音创设课始的情境,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教学《太阳公公》一课时,我制作了清晨鸟语花香,旭日东升,人声渐显的动画。话外音:太阳公公醒来了,花儿在晨光里笑了,红的脸,黄的脸。小朋友们迎着温暖的朝阳背上书包上学去,……低年级孩子对动画特别感兴趣,特别是那鲜艳的画面,一下子就扣住了他们的心弦,课堂兴趣倍增。

2.律动表演导入。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创设律动表演的情境,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融洽的氛围中,不知不觉进入角色。如一年级欣赏课《小青蛙》教学,我让学生听着本课音乐进教室,边根据乐曲的内容做动作,边听音乐蹦蹦跳跳地进教室,接着开始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声音、动作……在发声、律动活动中,学生自然地融进了音乐的情绪中。

3.讲述故事导入。讲述故事创设情境,引人人胜。根据低年级孩子喜欢听故事的心理特点,在教唱《小红帽》课始,我请一个小朋友讲了童话故事《狼外婆和小红帽》,教师给配上优美的音乐,精彩的故事使学生们昕得津津有睬,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浓厚兴趣。

二、方法灵活.展示自我

1.创设活动,彰显自我。《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教学中,我努力多创设让孩子展示的机会,如开展“扮演小动物,歌曲表演,动作模仿,音乐游戏”等教学活动,学生兴趣盎然,在活动、游戏中还锻炼了合作、随机性、即兴创作、表现、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这样,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践,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乐趣,也在表演过程中锻炼了与人合作的能力,将个人活动与集体融为一体。这一切无不反映了学生有明显的表演欲望。学生的表演欲望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现象。这种欲望得以满足,学生就能产生动力,增加胆量。

2.图文并茂,启发想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增强表象和感性意识,激发兴趣,给歌配图。如《小青蛙》一课,教师以传统的简笔画形式勾勒出美丽的场景,通过类似图文并茂,自悟自画,既使歌曲久久不忘,又增加了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音画结合,以画促情,丰富想象。

3.共同参与。提升能力。为了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生动有趣的创编练习和设定学生喜爱的创造性活动,发展学生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在用欣赏法学唱歌曲的时候,我结合歌词内容,创编相应动作进行律动。如在教学《小燕子》这首歌时,让学生自己根据歌词的理解自己创编小燕子飞来飞去的动作。边唱边演,边演边唱,不仅增加了唱歌的趣味性,而且培养了创编的能力。又如,在欣赏课的教学中,我经常让孩子们根据对一段音乐的理解,即兴地表演音乐所表现的场景。为了让高年级学生体会大提琴的演奏效果,我让学生将内心体验用动作表现出来。音乐响起后,有两个学生模仿背着一块大石头的动作,气喘吁吁的:有几个孩子表演拉手推车的情景,做出十分卖力的样子。当时,我为孩子们的表现能力深深感动了。即兴创编既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又锻炼了孩子的创造力,这也是学习音乐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

三、多元评价,树立自信

第7篇:健康养生心得范文

关键词:听障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每个听障学生学习、生活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条件。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在关注教育教学的同时,更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让每个听障学生都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实现这一目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听障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心理素质教育思想,听障学生生活在无声

的世界里,分辨是非的能力差,情感特点与正常青少年不太相同,生理的缺陷使他们存在很强的自卑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素质的好坏,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与教师的培养和指导分不开的。教师不能把学生心理素质问题当品质问题看待。教师在进行心理教育时要做到以下两点。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各学科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总结教学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例如,劳技课中“钉纽扣”一课,有的学生因为不会拿针,多次把手扎出血,就没有信心,不想钉了,这时老师就要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引导他:“现在有不少同学成长在过于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越的条件下,缺乏生活的锻炼,养成依赖心理,一旦遭到一点挫折,遇到一点困难,就常常退缩或不知所措,失败和困难是每个人生活道路上都会遇到的,你应该怎么办?应该正视它、战胜它,多练习一下就好了。”话后,这个学生立刻露出微笑,经过一节课的练习,终于学会了钉纽扣。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创造了更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心灵得到沟通,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对自己充满信心。

2.尊重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心态,亲切、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既包括“才子”,也包括“差生”,尤其是个别智障的学生,教师不能对学生有冷有热,有亲有疏。在教学中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应采取因材施教、降低难度、由浅入深的辅导办法,充分发挥学习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努力得到肯定的气氛中,能够尽情地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这样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结合班级文化活动,培养听障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班级文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在班级文化活动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这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有利场所,对学生积极地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例如,班级开设了每日格言、班级周报、天天听故事等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听障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还提高了他们的演讲和交往能力。此外,利用每周一次的班队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每周不同的主题,丰富的内容比课堂中的书本知识更能吸引学生,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对困难挫折能勇敢面对,对身体的残疾能坦然面对。班级文化活动的开展,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给学生提供了生活实践和创造的机会,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调节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发现自我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配合,培养听障学生健康的心理

素质

学校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是心理教育的主力军。学校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心理教育有很大影响。有利于心理教育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为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提供了氛围,幽雅宁静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整洁舒适的寝室,都对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学校通过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六一”儿童节文艺演出、助残日、聋人节等纪念日举办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在开放性的大环境里学习和锻炼。

家庭和社会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可缺少的方面,同样需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这就要求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比如,鼓励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允许孩子有不同的甚至反对的意见。鼓励孩子的独立性,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并认识到孩子的问题会给孩子心理造成怎样的压力。其次,对孩子不要过分溺爱,以防从小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也不要让孩子生活在“棍棒”式的教育环境中,受到父母的歧视、训斥和体罚,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要讲究角色互换,父母和孩子虽然年龄不同,辈分有序,但人格是平等的。只有尊重孩子,才能不伤害孩子。对于听障孩子来说,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他们应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家长要提高心理素质、完善人格品质。同样也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以适应学生的健康发展。

新课程标准为教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为学生的发展提供

了广阔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培养知识性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适应新时代竞争社会的人――心理上的强者。

参考文献:

第8篇:健康养生心得范文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

1 网络成瘾。主要表现为:上网时精神极度亢奋并乐此不疲,获得心理满足且不能自制,通宵达旦上网,对现实生活无兴趣。“网络成瘾症”可造成人体植物神经紊乱和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出现食欲不振、记忆力减退、焦虑、忧郁、情感淡漠、行为怪诞等症状。

2 网络交往障碍。网络交往障碍是指因使用网络而引发的现实生活中的社交障碍。因上网忘记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整日沉溺在网上,心甘情愿地退出现实生活。他们在网上畅所欲言,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变得沉默寡言、不善言谈,产生孤独感,从而诱发了现实生活中的交往障碍。

3 网络自我迷失。又称网络人格心理失真。这种人表现为脱离现实、退缩、孤僻、幻想等行为特点。他们只对虚拟的网络空间“一往情深”,在网络中迷失了自我。这种人在网络情景和现实生活情景中交替出现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性格特征,表现为网上网下缺乏同一性,行为判若两人,人格缺乏相应的完整性、和谐性,从而形成虚拟角色与现实角色相混淆的二重人格冲突。

4 网络越轨,又称网络自我约束力降低。随着上网时间的增加,一部分人将猎奇和追求刺激作为网上生活的主要内容。他们会将破译别人系统的密码、进入禁止一般网民进入的区域、偷阅机密资料看成自我成功的象征。他们会制造网络病毒去破坏网络,并视此为人生的一大乐事。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必然使部分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下降,行为变得越来越无所顾忌。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成因

1 好奇心理。大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的阶段,而因特网具有信息快、内容新、覆盖面广等特点,这正符合了他们的需要,使他们领略到传统信息传输方式难以实现的境界,极大地刺激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出他们学习和掌握网络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欲望。正是这种求新、好奇心理,促使他们迅速进入网络,同时网络环境又进一步刺激和开拓了他们的求新、好奇心理,使之在网络的海洋里漫游,猎取各种信息。

2 从众心理。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有的同学本来对网络世界并不感兴趣,但经常听同学议论上网如何有趣,不会上网则如何遗憾,为了和他人保持一致,也开始学习上网,有的逐渐上瘾甚至不能自拔。

3 宣泄心理。由于我国教育制度尚未健全,以考试为主的选拔机制成为一座“大山”长期压在学生心头。大学生经历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学习负荷大,精神长期紧张,再加上青春期大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尚未发育成熟,惶惑、烦躁、苦恼等情绪经常伴随他们,由此造成的长期压抑,需要一定的方式加以宣泄,无拘无束的网上冲浪无疑是较为方便的途径。

4 逃避心理。如今许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受到家庭无微不至的关怀,独立生活的能力比较差,受到的挫折也比较少。而到大学后,他们无法直接感受家庭的关心,许多事情要依靠自己,在与同学、老师交往过程中,他们还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心理需要,往往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受到挫折,在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发生冲突后,他们就很可能躲到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以回避挫折,逃避现实世界。

5 自卑心理。自卑沮丧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它表现为对个人的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因而使人忧郁、悲观、孤僻。大学生在群英荟萃、强手如林的新环境中,以往的优势不复存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使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而因特网是一个“虚拟世界”,是一个无形的信息空间,可以超越时空的有形障碍,进行思想交流、学习、交友、购物等,从而掩盖其自卑心理。

三、高校培养大学生健康网络心理的途径

1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强化学校网络管理。网络的发展速度是超乎想象的,传统的道德规范难以适应变化多端的网络新环境。大学生是否遵循道德规范,在网上不易觉察和监督,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在网络上的监督作用微乎其微。这些情况表明,要尽快建立与网络时代相适合的网络道德规范,加强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和保护大学生网民的行为和权益,努力做到网络的法律、法规建设和网络发展同步,向大学生普及网络知识和宣传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知识同步。开展网络道德建设,有助于强化学生遵守网上规范和网络道德,减少学生网络放纵行为,也有助于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同。在道德建设的同时,强化网络管理和监控。

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其综合素质是极为重要的。大学生追求的是高品位的精神生活,他们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及年龄心理特征,都使他们向往高尚的文化生活,寻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把娱乐其身心、陶冶其情操、滋养其品性、塑造其灵魂作为指导思想,使校园文化充满青春活力和时代气息。校园文化建设要积极利用网络这种传播形式,拓宽文化活动的空间,以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心理等为支点,通过学习、就业、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开辟网络阵地,建设学校网络主流文化,用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高校网络阵地,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同时学校应加强大学生网上问题行为的研究,提高大学生对不良网络信息的心理防卫能力,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第9篇:健康养生心得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心理健康;全面发展;适应社会

1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2 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2.1 引导学生注意自我调节心理机制的形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故事中榜样人物的心态,这对学生理解课文要点、培养其健康心理品质是很重要的。自我调节心理机制就是由自己以克服错误的行为方式去消除矛盾,用道德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学生知道了谁是谁非,仍然不能按正确的行为方式去做,表现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其主要原因是心理调节能力差,为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

2.2 引导训练道德行为的选择能力:以往思想品德的导行方式习惯于单向说教,教师说什么是对的,学生就照着去做,这样实际上缺乏针对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所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能力,对学生进行合群心理素质的培养,课上让学生谈出自己不愿和伙伴们一起玩的原因,根据这一情况,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学生的自我导行,培养学生健康的合群心理,发展他们的个性。

另外,在课间活动和各种课外活动中,也要注意创造集体活动环境,在玩耍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合群心理。

2.3 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2.4 发展学生健康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情绪、情感与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关系,各种消极情绪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构成不良心理品质的成分,所以发展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要关心和满足学生在学习、娱乐等方面的合理需要,并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地理解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的关系,避免因个人不恰当的欲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消极情绪。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丰富而健康的情感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学生精力旺盛,如果不善于引导,过剩的精力就容易释放到有害的方面去。要加强学生意志的锻炼,增强对挫折的抵抗力,重视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从具体行为习惯和一点一滴抓起,提高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控制力,培养良好的性格。某些学生存在一些不良性格如抑郁、多疑、善嫉、孤傲、粗暴、胆怯等,教师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热情机智地引导他们,在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的同时,不良心理也就会得到预防和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