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范文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型教学法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

第1篇:研究型教学法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摘要:本文从我国学术界对双语教学的不同观点入手,分析了双语教学的优点和我国发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性,指出我国在实行双语教学时,要注重保持母语和英语的平行发展,既要强化母语的优势,保证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又要兼顾现代社会国际化的发展趋向,重视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地位,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国际型人才。

2001年国家教育部在《有关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为更好地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需要,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引进原版外语教材,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1由此,我国的双语教学发展进入时期,许多高校相继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实践。

然而,双语教学在我国学术界引起极大的争议。一方面,学者肯定了双语教学对改善我国英语教学耗时长,见效慢的弊端所起的积极功能;另一方面,一些闻名的学者纷纷撰文,对双语教学的发展表示质疑,甚至提出反对的意见。马庆株教授指出,英语在中国学校教育的地位严重地影响了汉语作为母语的地位。[2包天仁教授认为,采用不适合中国国情、教情、学情的双语教学,不仅不可以解决中国的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新问题,而且轻易出现母语学不好,英语也学不好的局面。[3本文从我国学术界对双语教学的不同观点入手,分析了我国发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性,指出我国开展双语教学应该兼顾母语和英语的平行发展。

一、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双语教学关系到中国长远的切身利益。不可否认,世界经济和文化的重心在美国和欧洲,其传播方式从来就是从中心向边缘地带扩散。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处于边缘地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必须加强英语学习,才能够较快地学习和把握发达国家的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

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领域为例。印度软件业远远胜于中国同行摘要:印度出口软件年总值在62亿-85亿美元。而中国1999年的软件出口只有1.3亿美元,历年出口累记总值还不到10亿美元。中国软件工业创汇只有印度的1/50-1/60。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印软件同行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别?印度是一个双语国家,官方语言是英语。从形式上看,一个国家讲一种语言,似乎是独立的象征,但英语作为一种工具,却无意中使印度人更快地走向实质上的独立,顺利地走出种群的约束。很多人未必会想到印度是世界上位于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的第三个科技大国。自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世界的高科技需求,印度迅速地,甚至奇迹般地发展了自己的软件产业,软件生产量已经占世界软件总量的16.7%。比尔·盖茨惊呼“印度将会在21世纪成为软件的超级大国”。这个实例提醒我们,外语教育质量的优劣会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以及“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双语教学”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加入WTO,互联网普及的大背景下,应21世纪新型人才的需要而产生的。世界的发展,需要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和合作。新世纪的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国际意识和国际视野,既懂得东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又能以欣赏的态度,汲取西方文化中优秀的传统和价值观念。因此,高校双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把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能较好地把握一门外语。学生既能继续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吸收借鉴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既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又具有开放、平等和尊重的全球意识。开展双语教学,不仅涉及到未来一代的语言交流和语言水平的提高,更涉及到多元文化的认同和和世界各种文化的和谐发展。其目的是为了改变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单语制教学模式,促进我国多元文化的发展,培养一大批精通外语,具有全球化思维观念和广阔的全球视野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加强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的需要

英语是最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目前,许多非英语国家在开设外语课程时,都不约而同地首选英语,在实施双语教育时,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母语/英语双语教育。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英语已经成为了国际化语言。

我国历来非常重视英语,始终把它作为中学三大核心课程(语文、数学、外语)之一。和其它学科相比,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最多的。但是,多年来我国英语教学存在着一个严重的弊端,即学英语而很少用英语,英语应用能力差,英语学习和专业学习脱节。因此,英语成为了一门费时多,收效差的课程。很多学生经过8年甚至12年的英语学习,却不能比较熟练地阅读英语原版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和外国人直接交流。传统的教法、学法已经很难适应新的发展需要了。

用教学语言来促使外语语言能力的发展,这是双语教学的优点之一。由于学习的需要,学生自然会产生努力学习外语的动机和喜好,而且这种动机和喜好比在单纯的语言课程上所产生的更加持久。和专门的语言教学不同,双语教学使学生通过对教学语言的感受来达到提高外语水平的目的,学生在努力弄清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意思的同时,外语听力和外文知识将在有意和无意之中得到强化,其中外语听力的提高将对学生外语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关键功能。

二、双语教学应注重母语和英语的平行发展

批评或反对实施双语教学的学者提出,双语教学会弱化我国学校教育中母语的地位。南开大学教授马庆株认为,双语教学的推广侵犯了汉语作为国家教学语言的地位。[22005年度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强调,对于重视外语学习和使用而忽略或者削弱自己国家语言及其文字学习和使用的现象,要进行纠正。[2那么,双语教学中应如何对待母语和英语的关系呢?笔者认为,在进行双语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保持汉语和英语的均衡发展。

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不同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文化和先进技术,发展本国的经济和文化,同时保持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难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作为世界主要通用语言的英语,在中国学校教育的地位不断加强。双语教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对中国外语教学的补充,受到学者和学校的青睐。

中国双语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加强英语的教学效果,培养一批能熟练应用英语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是通过专业学科的双语教学方式,让学生接触、了解该领域最新的、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帮助未来的一代更快的接受国外的先进技术,同时也促进中国先进文化技术的传播。学好英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世界,还可以加强中国的对外宣传,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为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提供语言的保障。

然而,发展双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不能以削弱母语的地位为代价。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还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语言“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4语言作为本民族的文化成果,凝聚着该民族对世界的看法,体现了本民族的价值观念。语言不是单纯的交流工具,也是民族的一种标志,是一种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文化归属意识”乃至世界观建构的媒介。

因此,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会重视保护本民族语言的母语地位,控制外来语言对本民族或国家语言的冲击和同化,并且加强自身语言在本土以外的推广,提升自己语言的国际地位。历史上,很多征服者在武力征服一个民族的同时,都力图通过推行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在思想和意识形态上完成对被征服者的最终同化和奴役(如历史上诺曼征服时期法国语言和文化对英国语言和文化的冲击,大英帝国时期英国对被殖民地的文化和语言的渗透)。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独立的国家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后,纷纷摈弃原殖民地的语言,确立自己国家民族语言的母语地位,以保证在文化和思想上摆脱原殖民地的统治,完成真正意义的独立。

然而,目前在我国国内某些领域却过分强调英语的地位,甚至在双语教学中使英语在教学中的语言地位超过母语,威胁汉语的国家语言地位。“中国双语教育网(www.bilingual.com.cn)”上公布的“双语教材系列”和该网站统计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显示,中国的双语教学实际上就是英语的单语教学。过度地强调英语在学校教育的地位,挤压学生汉语的使用,结果会剥蚀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影响学生把握汉语和汉民族文化。马庆株教授指出,在幼儿教育中实行双语教学,甚至在有些地区汉语学习让位于英语学习,这样会使孩子从小就产生一种英语的地位高于汉语的观念,从小亲近西方文化,认同西方文化,而丧失对中国传统语言和文化的认同感。[2这种过分重视英语,忽略母语的双语教学既不利于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又具有开放、平等和尊重的全球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也违反了双语教学目的——让学生把握汉英两种语言,成为双语人才。

汉语是汉民族交流的语言,传递了中国古老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新一代的中国人不仅要有全球化的国际视野,也要继续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中国要发展,要向发达的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文化,最终的目的是建立拥有强大经济实力和优秀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中国。因此,中国的双语教学既要增强英语教学中的西方文化含量,又要在多层次的双语教学中系统引入和加强中国文化教育,保证学校教学中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平行发展。

三、结语

双语教学是中国在国际化大背景下采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我国在实行双语教学时,要注重保持母语和英语的平行发展,既要强化母语的优势,保证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又要兼顾现代社会国际化的发展趋向,重视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地位,培养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国际型人才。

参考文献摘要:

[1燕庆明.信号和系统教程[M.北京摘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彭泽润.“英汉双语教学”跟“国家汉语战略”矛盾--语言学家、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马庆株教授访谈录[J.北华大学学报,2005(2).

第2篇:研究型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法;创新意识;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282-02

大学是高层次的教育,其培养的人才不但应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当今世界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内容。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科研能力的大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研究型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

1 为什么要采用研究型教学法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通过建立一种合适的体系,采用一种合适的模式,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让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研究型教学法以学生及其探究式学习为主体,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很好地体现了指导与自主、规定与开放、统一与多样、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和辨证统一的教育指导思想。

研究型教学法是与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讲授型教学法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它将研究与讨论贯穿全课程的始终,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做学问的门径对大学生进行科研入门的初步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研究型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资料的分析、研究成果的整理等。它打破了旧模式下的"满堂灌"和"一言堂",实行在教师指导学生研究问题基础上展开讨论的师生群言堂,重方法传授和能力培养,重学生主体作用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通过指导学生研究和讨论问题,强化了包括科研能力在内的多种能力的培养。

研究型教学法遵循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对立统一、相互制约的规律,体现启发发现式教学的指导思想,实现教学的民主化原则和主体性原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和成就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者、思考者和发现者,从而能够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让学生学会思考,进行研究性的活动。研究型教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大学课程的教学一方面承担着传承知识的重任,另一方面也肩负着创新知识的使命。因此,大学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使他们能更快地适应未来的工作需求。研究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将成为综合性实践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根据学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大学生的教学要求和模式,我们在专题课教学中推行研究型教学模式,将单纯讲授、传授式教学形式转变为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实践训练、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汉语语言学专题"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包括词汇学、语法学、方言学、语言学名著选读等方面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开设的,是对学生所掌握知识和理论的深化,能够促使学生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因此,在"汉语语言学专题"课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法是非常必要而且又很重要的。

2 研究型教学法在"汉语语言学专题"课程中的应用

研究型教学法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汉语语言学专题"课教学中应用研究型教学法,重点应该把握的是教学的具体目标:首先是要达到激发创新情感、培养创造能力、学会掌握信息、树立团队精神、养成科学态度、形成责任意识的目的;其次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贯穿新型的教育理念和负责的工作态度、开放性的教学组织、互动性的教学方式、综合性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努力寻找研究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使研究型教学法真正在 "汉语语言学专题"课教学中应用开来。

2.1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型教学法把过去传授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讨论式、交互式的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课程教学中的引导者,学生成为主动的思考者和积极的参与者,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研究型教学中,被强调的是教学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探索与创新的机会,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看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讨,能够吸引并维持他们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讲"吃了他三个苹果"是单宾结构还是双宾结构时,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两组,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展开辩论。这次辩论非常成功,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下课时,不少学生仍兴头不减,说回去要再找些资料充实自己的观点,还要辩论。

这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和探索,并自觉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寻找并建立它们的联系,从而加深了对句法结构的理解,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改变传统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科研化,科研项目教学化。

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不同,不是仅仅传授已有的和整理过的知识,而是引导大学生独立去从事"研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诱导学生"研究"的兴趣。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必然会导致整个教学体系的革新和创新。

研究型教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教学活动,强调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发展的影响及其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其教学内容一方面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还要有规范的学科特色,要尽量体现汉语语言学方面的最新的学术动态和最高的研究水平。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把系统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具体的科研课题结合起来,把教学内容科研化,科研项目教学化。例如:在讲课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选择一些有新意、有一定的前瞻性、对实际有指导意义但又不超出学生的研究能力的一些课题:"网络语言中的数字词"、"广告成语中的变异现象"、"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分析'有N可V'结构"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自由组成小组进行课题研究。通过在几个班级的多次实验,发现效果非常好,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也都得到了不断的丰富,进而形成一个轻松活泼的研究型学习氛围。

2.3 解决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无论是实例分析还是问题的解决,都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每个人在自己知识积累和经验基础上所得到的答案是个性化和富有创造性的,对于一个个真实的开放性问题,老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因此,衡量学生解决问题优劣的主要标准是学生解决问题时知识的综合运用、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的合理性、组织讨论的效率、最终的报告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等。例如:在讲解偏正结构短语时,对"春天的到来"是"插入式的'的'字短语还是定中偏正短语"的问题,对"春天的到来"和"家乡的红桔"的异同问题,让学生课下查找资料、展开讨论。结果发现学生的劲头非常高,课堂上的发言超乎想象,给我很大的启发。

通过对开放性问题的探讨、分析,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学习更加主动,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4 强化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动力。

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是专题课教学的一个总体目标。而研究型教学法在专题课教学中的实施,有助于这个总体目标的实现。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对学生的称赞和激励,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陈规;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对那些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学生给予比较高的平时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直接给予学期成绩。这种做法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动力,效果非常好。

2.5 把握课题研究的正确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研报告(论文)的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它讲求科学、严谨,马虎不得。一般来说,课题研究包括这样三步:(1)分析论证,确定论题;(2)多方查找资料,整理思路;(3)归纳综合,形成报告(论文)。

首先,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由选择自己要研究的课题,对课题的价值和研究可能性进行论证。教师可作为一名参与者、组织者,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共同确立研究课题,使课题具体化、可操作化。其次,指导帮助学生,获取相关信息资源。建议、指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期刊杂志、相关书籍, 到学校电子期刊网查阅相关研究成果,到Google 、百度等搜索有关的知识信息,为课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通过对搜集到的信息资料的选择、分析和加工,整理出一个明朗的思路。最后,在思路明朗的基础上,将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概括,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自己的结论,提出自己的建议,形成研究报告(论文)。我们曾经在两个班组织学生查询资料、分析讨论,确定下来了两项值得做的课题,经过近一年的整理、分析、论证,最终课题圆满结项。这项活动得到了校学术委员会的高度称赞和充分肯定。

结合具体实例感受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不仅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6 交流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把研究成果以适当的形式展示出来。成果展示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只要有利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都要给予肯定。学生可以撰写研究报告、学术论文,也可以开展研讨会、辩论会,相互交流,共享成果。

研究成果的交流,可以使学生对整个研究过程(包括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研究成果的质量和研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体验感受及其他方面的得失)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反思,以获得更深一步的理性认识。不少学生因此而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改进的方向,增强了自信心,研究热情也被激发出来。

2.7 建立多种评价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科研指导。

教学评价体系是整个研究型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全面、科学地评价教学,对教师与学生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要想有效地实施研究型教学,就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过去,学生的学习成绩绝大多数都是由期末的一张试卷来决定的。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全面、不客观的,很多情况下甚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至使有些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前猛突击,考试完头脑中仍是一片空白。因此,我们应该对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考察,综合评价。把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都考虑进去,再与期末测评相结合,共同确定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质量。例如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是这样做的:学习态度是根据听课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的,占期末总成绩的15%;课堂表现和自主学习主要反映在课堂上对问题的回答以及主动提问等,占10%;实践能力主要依据平时搜集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情况不同而决定,占40%;期末考试的成绩仅占35%;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体现在每个环节的评价过程中。

这种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渗透在研究型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是提高研究型教学的有效手段。多种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学生成绩管理制度的完善,也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指导的进一步加强。

3 结语

研究型教学法在"汉语语言学专题"课程中的应用使我们认识到了: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操作模式,但不是一种确定的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中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立足于基本的教学形式,在常规教学中增强研究性成分。这种教学法不仅使学生在掌握语言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而且使学生学会了如何获取新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解决问题时的科学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研究型教学法,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创新欲望和科学探索欲望。

参考文献

[1] 黄亚平等.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14):38-39.

[2] 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75.

第3篇:研究型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内涵;实施基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204-02

早在1852年,纽曼在其《大学的理想》一书中指出:“我对大学的看法如下,它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这意味着,一方面,大学的目的是理智的而非道德的;另一方面,它以传播推广知识而非增扩知识为目的。如果大学的目的是为了科学与哲学的发现,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学应该拥有学生;如果大学的目的是进行宗教训练,我不明白它我为什么会成为文学和科学的殿堂”。 以纽曼为代表的传统大学观主张大学就是传播知识和训练心智的场所。距离纽曼一百六十年的今天,高等教育的结构和职能、形式与内涵都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现代大学的职能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柏林大学”的建立以及“威斯康星思想”的付诸实践,现代大学的职能得到完善,形成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职能体系。因此,现在的大学所教授的知识比传统大学所教授的知识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作为教学的主要支撑――课程,与知识具有天然的逻辑联系。关于什么是知识,1998年3月,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关于知识经济与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研究报告》中作出如此定义:“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的信息、数据、形象、意向、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它符号产物,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知识中最重要的部分,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商业活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经验和知识,人们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以及面临问题做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法的知识。”由此可以看出知识的研究和自身发展呈现出的动态之一:知识的内涵与外延的扩大,知识不仅是过去的符合,更是现在与未来的信息以及它所预见的未来创造。

一、研究型教学法的缘起及内涵

研究型教学由研究性教学法发展而来。研究性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中小学课程。1916年,杜威在科学探究的基础上创立了“问题教学法”;至1959年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1983年4月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在危机之中》的调查报告。要求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和问题探讨的方式进行学习,以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的社会实践能力。在国内,研究型教学于2000年开始受到关注,并且日益收到推崇。尤其在意识到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的事实后,传统型教学方法成为批评的焦点,研究型教学呼之欲出。

研究型教学,首先是一种教学方法,什么是研究型教学?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在众多的解释中,我倾向于这样的诠释:“研究型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训练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以研究课题为主线,以研讨法、讨论法、案例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开展教学。”

二、研究型教学与传统型教学

所谓传统型教学,即主要以班级授课为主,教师通过口头讲解、文字阅读、直观演示等手段传递知识信息,学生通过课堂听讲、理解教材、练习巩固等手段接受知识。教师所讲授的通常是可以用书面文字、概念、命题、公式、图形等加以陈述的知识。这是学生学习和累积知识的主要方式,通过此方式,可以用较短的时间掌握前人也许花一生时间所发现的知识,可以为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的知识发现奠定基础,是知识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传统型教学,在人才培养和知识发展上,其贡献不可磨灭。

但是,我们不得不注意到以传统型教学为基础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尤其的知识更新率和知识老化速度加快的现代。传统型教学是教师把教材中的知识点“传授”、“移植”或“灌输”给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以知识代替对真理的探究,以学识代替对智慧的感悟,以最大可能地存储知识为最终目的,学生成为“容器”,头脑中充塞着过多僵死的条条框框,限制了学生创新力。杜威曾指出:“知识作为一种资料,是进一步探究的资本,必不可少的资源。知识常被视为目的本身,于是,学生的目标就是堆积知识,需要时炫耀一番。这种静止的,冷藏式的知识理想有碍于教育的发展。”传统型教学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

正因为传统型教学所带来的有碍于教育发展的种种问题,研究型教学被认为是传统型教学的替代品而被广大教学工作者所推崇。但是,任何事物都应当辩证地看待,对问题也应当理性分析,我们认识到传统型教学的弊端的同时,首先要肯定它对教育的贡献,对传统型教学不能全盘否定。回顾这些年来关于研究型教学的研究论文,多数论文对于研究型教学的论述都是站在传统型教学的对立面,在批判传统型教学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型教学,全盘否定传统型教学的作用,笔者认为这是极为不妥当的。学生对静态知识的学习,大多数需要由教师讲授,此外,还要通过他们自觉地努力学习,才能获得和保持信息,因此,根据学生这样的学习特点,传统型教学和研究型教学在不同的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研究型教学是传统型教学的发展和提高。作为两种教学方法,其关系类似于科学研究方法中的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其关系主要体现在:

1.传统型教学与研究型教学是两种教学方法,不存在贵贱。作为方法,主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实施何种方法,在教学中,根据知识的性质来决定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其共同的目的是解决学生关于知识的疑问。

2.传统型教学与研究型教学是作为知识传授的两个阶段,传统型教学作为研究型教学的基础阶段,研究型教学是传统型教学的高级阶段,在整个教学过程,在不同阶段分别承担各自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3.传统型教学与研究型教学是连续的统一体,并没有截然的界限。在教学过程中,并不存在使用了前种方法,就不能使用后种方法。教学过程中,一个知识点的传授,同时采用传统型教学和研究型教学,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三、研究型教学的实施基础

研究型教学尽管受到广大教学工作者的推崇,但其实施是有条件的。

1.选择合适课程

研究型教学旨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培养创新人才。不可否认,创新人才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标尺,作为一个多维的名词,它似乎成了各个层次各个类别的高校的目标。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权威学说的意识,有助于创新人才的产出,同时也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当下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热门话题。

研究型教学模式并不是每个学科每门课程都需要实施、都可以实施。研究型教学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院校里有着不同的实施环境。在同一学校也由于学科、课程之间的差别而存在不同的实施可能性。甚至一门课程由于各章节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不同实施可能性也不同。忽视具体条件,盲目地去谈研究型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并不能达到期望的结果。

2.提升教师水平、能力

研究型教学有其实施的基础。它必须是以解决问题为前提,在问题的引导下实施教学。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研究课题的支撑下进行研究型教学,根据具体的问题,实施研究型教学就有了内容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方向的创新前瞻性。让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运用知识,掌握知识,是实施研究型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之一。

在研究型教学的基础上,教师的角色应该有新的定位。在信息网络时代,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作为教师,不光是知识传授者还是知识获得的引导者。

①学识更高更广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自古以来为人师者的基本要求。但是在今天,知识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迅速的今天,教师的学识早已经不是静态的了。要想在研究型教学中对学生在知识方面具有指导作用,这就对教师的知识容量提出很高的要求。对自身专业的前沿知识的掌握以及动向的了解,有助于根据知识发展现状提出研究课题,实施研究型教学。另外,因为科技的发展,人类正在步入信息时代,人类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得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的拓宽,这就造成了在某些方面教师的学识反而没有学生全面,这并不是可悲的消息,而应该觉得可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不正是我们教育的目的之一吗?在信息时代,一方面对教师在学识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为研究型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技术保证。

②能力更全面

研究型教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也需要教师在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具备有一定的组织行为能力。研究型教学讲究建立“学习化团队”,作为团队的负责人的教师,如何分配团队成员的研究任务,如何实现资源共享,如何激励学生的学习的兴趣等等,都是对教师能力的挑战和考验。

总之实施研究型教学,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任重道远。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安排研究型教学。忽视传统教学作用、好高骛远、盲目跟风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第4篇:研究型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教学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139-02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研究型大学的首要任务,许多高校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与实践[1,2]。近年来,创新药物的研制日益受到重视,对创新型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随之增长。为此,本校药学院将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从事药学基础研究与创新药物研究的研究型通用药学人才,实现本科教育向创新基础人才培养的方向转型[3]。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学院各学科都在不断探索培养创新药学人才的途径[4-6]。《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课程是本教学团队于2004年开设的本科药学专业选修课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在10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融合多学科,涉及的知识广,包括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方法、流程、法规,以及相关的中医药基础知识等。我们并不是通过安排更多学时数来达到教学目的,而是在18学时的小型课程教学中,以中药新药研发为主线,将知识介绍和能力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科研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为从事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奠定基础。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本课程涉及多学科领域,包括生药、天然药化、药物分析、制剂和药事管理等。若详细讲述各方面的相关内容需要大量的学时数,可能会使学生重复学习一些专业知识,甚至会让有些学生感到课程繁重而却步。因此,我们在有限的18学时中,围绕中药新药研发,精心选择各研究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更注重介绍了解各领域的途径,提供各学科“接口”,便于学生在课后自主拓展知识。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政策法规,研究内容与方法,中药的现状与发展等三大部分。中药新药研发的相关政策法规较多,且不时更新。在课堂上,我们重点介绍《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以及中药新药申报的基本流程,让学生了解中药新药的类型、申报资料和流程的基本框架;同时分析近年注册分类的变动内容及原因,让学生体会我国中药新药的研究方向。其他的诸多法规,在课上仅指引学生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查询最新版法规,并强调在研发过程中应随时关注法规的变动。中药新药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涉及多学科的专业知识,本课程选择提纯工艺、制剂工艺、质量评价、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这几项重要的研发内容展开讲述。由于每一方面仅2学时,因此我们让学生在课上掌握核心环节,初步但较全面地了解传统和现代的方法;增加自学的内容,将各种方法、技术的具体原理和应用,以及一些易于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外自主拓展;介绍相关的参考书,并让学生关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相关的技术指导原则。中药的现状与发展部分是让学生了解和思考我国中药新药的现状以及研究与开发中药的策略。这部分以学生研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研讨主题不追求知识的系统、全面,而是根据中药的发展以及社会热点问题适时调整,在促进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发展中药新药的使命感。

三、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课程内容多样,且学生层次不一,高、低年级的学生都有,单一的方法很难适用于所有内容与学生,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混合式教学法在国内教育界颇受认可,是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已逐步推广应用,但在具体课程中尚需摸索。我们根据这门课程的内容、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的设备,灵活运用了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和研讨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讲授法。该法是传统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由教师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学生可以直接、快速地掌握知识。我们主要应用该法介绍中药新药研发与申报的基本流程、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各研究领域的核心理论知识与重要方法,使学生,尤其是没有专业基础的学生,很快了解研发的概貌和重点。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穿插提示学生可拓展的自学内容并介绍相关的参考文献。这样,学生在短暂的课堂学习中能够了解主线和重点,课后可以有的放矢地根据兴趣自主学习。此外,讲授法还用于介绍新药研发的实际经验,因为经验很难从书本中获得,是教师多年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积累。

2.案例教学法。现代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由哈佛大学法学院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最早应用于法学教育中,教学效果良好,因而逐渐推广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7,8]。在这种教学法中,教师提出案例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分析,扮演的是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我们在讲授基础知识之后,常引入典型的实例,让学生分析。比如在介绍完提取工艺的各种方法之后,给出一个不完全合理的提取工艺实例。多数学生通过回顾当堂课所学的知识,能够找出工艺方法的不合理之处,并设计出新路线;少数思维活跃的学生能联想到之前讲过的,甚至是课外获得的知识,延伸至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标准、环境保护、药物经济学等方面的探讨。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3.研讨教学法。该法源于早期的德国大学,现已经成为各国高校中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9]。在这种教学法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互相研讨,最后教师补充并总结。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与案例教学法类似,案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问题,但研讨法中的问题更宽泛,不局限于案例。

关于研讨主题,我们设计了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案例,这在上一点案例教学法中已介绍;第二类是较具体的问题,如新版中药注册分类与上一版的改动之处及变动原因。这种主题的范围较窄,目标明确,学生查阅和整理文献比较容易,刚开始的研讨通常设计这类主题,让学生体会研讨的过程,但又不会感到漫无目标、无所适从;第三类是宽泛的主题,学生可以自行拟定具体题目,如增强我国中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策略,学生可以自拟题为提高质量是我国中药产品走向国际的关键。这类主题只是定方向,具体目标不太明确,学生需要广泛阅读文献,缜密思考,提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问题,难度相对较大。学生经过一两次前两类主题的研讨之后,我们设计这类主题,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提出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创新药物的立题与设计至关重要。

学生研讨的形式也分为三种:一种是学生独立准备并汇报,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第二种是小组合作准备,然后各组推选代表发言;第三种是以所持的观点不同分为两组进行辩论。无论采用上述哪一种形式研讨,学生从准备到课堂研讨的整个过程,自主探索、积极思维、相互学习,不仅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增强了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四、不断更新参考资料

全课程采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授课。由于课程内容涉及生药、天然药物、药物分析、制剂和药事管理等多学科的知识,而且需紧跟政策法规,所以参考资料不是固定的教材,而是不断更新的书籍、文献、法规等。我们除了建议学生参看一些书籍和最新的文献外,还教给学生查阅和获得文献的方法,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使可以吸收新鲜知识,课程结束之后能够自主摄取新信息。

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兴趣都有重要影响。刚开课的几年,我们采用传统的笔试考核,学生靠死记硬背课堂知识就可以应付考试,使得部分学生对拓展课外知识的热情不高。为此,我们将考核方式改为课堂交流讨论的表现情况(占40%)与课程论文(占60%)相结合的模式。在课堂讨论占部分成绩的驱动下,一些原来对讨论热情不高或因不善言辞而不愿发言的学生,也认真投入课前准备与课堂交流。虽然这些学生的积极性是被考核压力所启发出来的,但在参与研讨的过程中,他们逐步体会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乐趣,逐渐增大胆量、敢于表达观点。全部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得研讨气氛活跃,迸发的观点更为全面、新颖。课程论文代替闭卷考试,可以综合展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尤其是独立学习与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创新思维的激发十分重要。

总之,本团队在10余年的课程教学中,以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为目的,在教学内容、方法、教材和考核方式上不断改革,不仅“授之予鱼”,更注重“授之予渔”,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为今后研究与开发中药创新药物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在余.论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药学教育,2007,23(2).

[2]李国强.以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

[3]叶德泳,朱依谆,侯爱君,毛华,常英.实施CHIPS教学探索培养创新药学人才新途径[J].药学教育,2009,25(6).

[4]张伟.从LBL到PBL:《药学文献检索》教学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

[5]卢懿,戚建平,汪亚勤,张奇志,方晓玲,吴伟.基于能力培养的《药剂学》研究型教学的建设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44).

[6]李炜,叶德泳,仇缀百,鹿文博.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药物设计学课程建设[J].药学教育,2011,27(1).

[7]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3).

第5篇:研究型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流体力学 教学改革 互动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30-02

近年来,作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推进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大力开展全面建设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创新教学环节”的教学改革研究。“创新教学环节”由创新方法类课程、创新实践活动组成。包括科研导论课、科研技能实践、以及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等。然而,大学本科生在校的大多数学习时间还是以课堂为主,如何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学体系的需要,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1 流体力学课程的指导思想及定位

流体力学是工程力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为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工具。因此,牢固掌握流体力学课程的基本内容,熟练运用该课程的基本方法,透彻理解其基本思想,是打开力学专业阶段学习的关键。对于流体力学这门课的普遍认识是,老师们难教,学生们难学。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中学没有接触过流体方面的知识,是“懵懂无知”的状态;而到了大学,一开始就要接触流体的性质、模型、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概念,是“被动接受”的状态。这对于大学生来说势必会感觉很难,从上课听不懂,习题不会做到上课不想听,习题抄答案,形成恶性循环,而教师的灌输式教学更使得这门课预期达到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学生的基础没有打好,对于后续课程的学习势必产生不良影响。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独立思考,又能积极响应教师的互动提示,进行有效的互动,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式教学思想[1]在教学工作中逐步得到巩固和落实,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要真正实现“教以学为本”[2],还需要不断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课堂结构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新性的探索与研究。作者近年来一直从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对如何让学生学好这门课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作者认为,启发式教学[3]对于流体力学难教、难学这一问题是一有益的解决方案。通过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以及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启发,能够改变流体力学课堂沉闷,学生不想听讲的氛围,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力学修养与力学能力大有裨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实重视、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悟、质疑、写练的同时,加强学生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教师的适时点拨启导,构建“互动启发式”这一课堂教学结构体系,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提高学习修养。

作者针对上述问题,参考了国内外教学资料,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并以工程力学08级的“流体力学”教学为研究对象,成立了“岩爆研究大学生创新小组”。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参加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活动,在北京市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上了表了三篇论文[4~6]。小组成员的学习热情、学习成绩、研究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由此可见“互动启发式”教学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互动启发式”教学方式改变了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它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主,学生是主动的参与教学,而不是被动的去记忆。作者在教学中发现,互动启发式教学方式是教师学生“双赢”的教学方式,它促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调节了课堂气氛,是符合大学教学大纲的新选择。

2 流体力学的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

《流体力学》课程是计算流体力学、多相流动、非牛顿流体力学的基础性理论。同时,本门课程对于许多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如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流固耦合、渗流力学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理论课。《流体力学》课程中的许多专题:如边界层理论、湍流、涡动力学、水波动力学、气体动力学等都是发展迅速的前沿学科。当前,随着环境和资源探测要求的增长与技术进步,出现了许多或以流体力学为基础、或与流体力学相交叉的新学科,如CCS(碳固存)、煤岩中的瓦斯流动、多场耦合、多相流及非牛顿流体力学;特别是随着高超音速飞行器和运载工具、超静音潜艇、以及现代武器系统的发展,为流体力学学科提出了更多的新问题,也为学习《流体力学》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 流体力学教学改革的尝试和成效

在教学中努力践行“研究型学习”[7]与“创新型人才”[8]的培养。开展“互动启发式”教学法改革,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研究型学习、创新型思维的能力。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增加了“研究报告”一项,指导并鼓励学生针对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创新教育理念与研究性教学相融合上做出了有益的实践。

3.1 教学方式的改革

《流体力学》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很强,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求较高。例如,除了需要了解一般张量变换和指标运算的规则外,还需要了解张量场论、曲线坐标系下的张量微分学、微分几何中关于点、线、面间的拓扑关系;以及由Gaussian定理、Stokes定理、标量势、矢量势、Helmholtz张量分解定理、向量场的梯度来表示流体力学的求解域,需要了解它们的几何意义以及在流场几何描述中的应用。另外,在对不同流动现象的偏微分方程定解问题的求解中,需要讲解有关的数学物理方法的背景知识,如解波动方程的行波法、求解涡旋场中的格林函数法等。仅采用PPT教学,难以表达在定理推导或偏微方程求解中的思辨、引证与推理过程。

因此,将传统“板书式”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各种方法互为补充,探索启发式教学法的创新,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对于建立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或偏微分程求解过程中的数学推导,采用板书讲解为主,PPT为辅的教学方法。由于多数学生的张量场论与张量微分学的基础较薄弱,在从这些定理出发建立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的教学中,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数学推导,很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采用传统的“问-答”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法,往往得到“启发”的只是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多数学生很少能主动响应,容易形成流体力学“难以学懂”的印象。

针对上述问题,创造性地设计了“互动启发式”教学法。所谓“互动启发式”教学,就是在设置启发问题过程中,对被启发对象的思维过程施加以强烈的影响,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方法。具体是,在理论学习、定理推导、或典型例题讲解过程中,由老师首先进行提纲式讲解,针对教材中的重点且难点问题,要求学生进行一定时间(5~7 min)的课堂练习作业,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最后,再由老师进行板书讲解的“讲解―学生练习-提问―再讲解”的课堂教学过程。

“互动启发式”教学法实施的关键,是由教师对讲解的问题进行纲要式分析,给出主要思路并交待相关背景知识,对其中的关键问题设置疑问点;在学生进行5~7分钟的课堂练习过程中进行巡查,发现学生遇到的难点并适时提问,最后,有重点地进行分析与讲解。在这一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创造了一个平等、自由的提问环境,使学生可以毫无顾虑地与老师交流,也便于老师及时发现问题。老师在学生达到思维临界点时的讲解,学生的印象深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对于流体力课程中应用型专题和涉及实际物理现象较多的章节,采用PPT或录像为主的现代化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在使学生充分掌握书中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对相关的物理现象有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以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通过课程建设,编制了实验录像。实验录像介绍流体力学理论的背景知识,如有关流体粘性、压缩性、静力学实验、伯努利方程实验、雷诺实验、边界层流动等,利用PPT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

(3)耐心、细致的课后辅导。对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学生,无论问题对错、难易,在回答问题前,首先用“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你的问题很重要,……”等加以鼓励,然后再回答问题;对勤于思考的同学加以表扬。

(4)改革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实践中,对期末考试进行改革:平时成绩定量化计分制;要求每位同学选择教科书中的一个专门问题进行研究,提交一份专题研究报告;在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出题中与评分中,强调解题的分析过程。通过上述方法,在考试内容上,将知识测试与创新能力测试相结合。

3.2 教学改革效果

自我校工程力学专业开设《流体力学》课程以来,作者一直致力于以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型学习方法建立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在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的同时,提出了“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学校教学督导组的资深老师多次听课,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授课中注重板书推演、思辨清晰、严谨、通俗易懂,在课后热情辅导同学们的学习与创新研究活动。作者的授课及辅导受到同学们的广泛欢迎。

4 课程特色

力学专业《流体力学》课程理论性强、对张量分析、场论、数学物理方法与特殊函数等数学基础知识要求高。作者在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下课程特色:

(1)在建立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与求解流场数学模型过程中,板书推演思辨清晰、严谨、通俗易懂,对所需的张量、场论、数学物理方法背景知识可进行详细分析或精讲。为使理论分析连续、易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撰写了近60万字的背课笔记/授课讲义,在板书推导中,多数情况下可以脱稿讲解。

(2)采用“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形成与学生间的良好互动,启发学生的自主思维、深入思考,以达到深入理解复杂数学、力学理论的目标。“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不断充实完善,形成了包括课堂的即时启发教学、平时的考察辅导与期末考试互相支持的系统方法。为研究型学习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该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工程力学系的同仁,如黎立云教授、祝捷副教授等老师都采用了“互动启发式”教学法,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强调“研究型”学习方法。在平时的作业中,要求学生将每一道习题当作一个“模型科学问题”,以论证与推演过程是否合理来评价学生作业的优良等级。对学生的作业认真评分并计入平时成绩。允许作业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可以重作,重新评分。另外,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前,选择书中的问题提交一个研究报告,老师给予辅导、评分,并计入平时成绩。以上措施在培养学生的研究型学习方法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积极引导、支持学生开展创新科研活动。指导学生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开展解题方法、教学方法的研究,并将结果撰写成研究报告或教改论文。在授课期间,对有学生要求给予科研的学术指导,总是热情响应。

5 流体力学教学工作的展望

(1)继续充实、完善习题库、多媒体课件、实验录像等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2)以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型学习方法为目标,继续开展教学方法的研究,不断完善“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内涵。

(3)现有的力学专业《流体力学》教材或深度不够、或难于自学。准备在多年流体力学教学积淀与撰写的讲义的基础上,出版一部通俗易懂、学术水平高、具有矿业特色的流体力学教材。

(4)目前的张量分析、场论的教材大都比较抽象,受众较少。准备集自己多年在微分几何、张量与场论理论的学习心得,在撰写的讲义基础上,出版一部侧重于讲解张量、场论主要定理几何意义及其在流场描述应用的学术论著,作为力学专业《流体力学》课程的参考教材。

(5)跟踪国际上最新研究成果、发表高水平科研与教改论文,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6 结语

用“互动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不但能使学生顺利地接受新知识,而且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归纳总结去认识新知识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这就给了学生一双点石成金的手。同时,由于采用对比、比喻等方法,引进一些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典型直观的事例,不仅使教学双边活动有声有色,而且在重温旧课时轻松愉快的认识和掌握深奥、抽象、复杂的概念和规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互动启发式教学”是传授知识、启迪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总而言之,作为大学教师,为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在了解自己学生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互动启发式教学方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它是大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应该坚持并努力完善这种教学方式,使教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陆以理.探索交流互动式的教学方法[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18-20.

[2] 季哲.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系统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 刘慧.启发式教学思想新论:内涵和特点[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4):50-52.

[4] 胡安琪,宫伟力.湍射流理论与红外热成像及数值模拟研究[C]//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43-44.

[5] 陈滔,杜帅,冯旭伟,等.软岩巷道的变形过程红外热像的混沌分析[C]//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496-498.

[6] 宫伟力,冯旭伟,胡安琪,等.岩爆瓦斯渗流真三轴物理模拟实验研究[C]//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246-247.

第6篇:研究型教学法论文范文

中学日语有效教学的初探

语言负迁移的分析及归因

日语课活动模式的探讨及研究

日汉语篇比较翻译教学法之探索

汉语偏误分析的理论意义

日语教学中的数词用法探讨

来自教学第一线的语法探讨

岛崎藤村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

现代日语动词结合价的考察与分析

论新日本语能力考试改革与对策

浅谈高校日语青年教师的困惑与需求

日语专业人文教学理念之思考与实践

从学生的需求角度探讨大学日语教育

基于学习者语料库的二语写作能力研究

视觉辅助下的日语语法教学研究

试论外来词与汉语词汇的规范化

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专业日语教学

网络信息环境下的可定制日语学习辅助平台

科技日语阅读类教材的编写原则分析

日语中的性别指向用语及其社会性差异

日语的名词叠词的形态特点与语法含义

日语专业职业能力教育现状及模式构建探索

全方位培养听说能力造就日语高质量人才

调整现代日语语法活用表的设想

贵州省日语方向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和课题

浅谈日语学习者对日语暧昧性的误解问题

关于财经方向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的思考

基于视频语料库的日语授受表现的考察

从教学大纲的角度来看日语教学法的选用

基于语料库的日语新闻听力教材编写策略

日本文学课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不赞同言语行为的研究概述——以汉语语境为中心

佛教与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以净土真宗为中心

听解语篇结构解析——基于日本语能力测试一级语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的日语教学研究综述

句子改错题型的导入和评价及学习者习得情况分析

利用电子化语言资源辅助日语教学的实践研究

面向跨文化交际的日语教学的研究——思维模式的导入

日本概况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以日本茶道为例

国内日语专业基础阶段精读教材中基本词汇的计量考察

基于“对话”的日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的实践研究构想

关于大学日语学生对称赞的应答方式问题的实证研究

论在华日资企业的需求的变化对日语教育的负面影响

日本汉语学习者偏误分析补遗(虚词篇)——兼与日语对比

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开展商务日语网络课程教学的必要性探析

日语格助词误用比较分析——以日语专业与日强班的比较为例

探讨日语MTI建设过程中的若干问题——以东华大学外语学院为例

第7篇:研究型教学法论文范文

【Key Words】Impact; Research-Based AEW Class;Academic Research Ability

【摘要】高级英语写作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英语专业主干课,但当下在英语专业高级人才培养过程中,多数中国学校忽略了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引入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研究型教学法。本研究旨在调查学术英语写作课中应用研究型教学方法对英语专业本科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影响 研究型学术英语写作课堂 学术研究能力

I. Introduction

AEW (Academic English Writing) class is a crucial approach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logical and creative thinking,especially in completing graduation thesis. But nowadays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to investigat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AEW class in China. The lack of research capacity prevents English majors from keeping up with the requirement for high-quality talents in the advancement of the society (Wen 38). As can be indicated,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research ability is necessary in universities. Researched-based teaching in AEW class changes the traditional English teaching model and establish a “learning-based,teach-led” (Sun 13). Between the February to September in 2014,the research-based approach was applied in the AEW class in School of English Studies,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of the research-based AEW class’s impact on the research competence of English majors in 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In terms of the concept of academic ability,researchers abroad have not reached consensuses on its definition. Tikunoff (Richards & Nunan 2000) supposed the academic ability is the ability to acquire new skills,assimilate new information and to construct new concepts. For most Chinese researchers,the academic ability was blended with the research ability. Specifically,it includes the ability to raise questiones,collect and gather information,create academic thesis and design the study proces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subject and the cognitive affec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English major,Wang Xuemei (2013) considers the academic ability for English major students consist of language ability,knowledge ability and research ability,among which,the academic research ability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general research ability and innovative research ability.

Ⅱ.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results

This research employed a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Questionnaires with both closed-ended and open-ended questions and thesis analysis were adopted in combination in this stud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the research-based AEW class contributed much to students’ academic research ability. Under the research-based approach,students in the AEW class were encouraged to work on their own and come up with topics that they were interested in,after which the professor gave feedbacks and suggestions to help students with feasible and innovative research topics. Consequently,when asked about their opinions on the statement that “the research-based AEW class helped to improve the capability of finding and raising questions”,students who agreed occupied 70%. Meanwhile statistics showed that 62% of the students considered research-based study as of great help to broaden their minds,train them to think divergently and stimulate creativity. What’s more,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was trained in research-based AEW class. There were altogether 70% of the informants who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impact of research-based AEW class as it improved their ability of analytical thinking so that they could come up with insightful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In addition,through the analysis towards the graduation thesis,it can be found that students who were conducted by the research-based AEW class had more creative selections on the thesis topic. Student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search frontier and more inclined to further their research in interdisciplinary fields. Besides,seeing from students’ responses,the research-based approach serves as a feasible teaching method to equip students with methodology to search for literature,carry out research,and solve problems in thesis writing. 85% of the students were capable of obtaining useful literature through Internet and in the library. Students’ ability of reading and comprehending academic literature was improved in the project study. 75% of the students approved that they have deepene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literature,academic journals and monographs. In addition,90% of the students aggreed that the research-based AEW clas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my ability of collecting data and they were able to collect useful data by collecting corpus,employing questionnaires and carrying out interviews. This can be also reflected in the thesis analysis. The author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work cited enhanced much compared to the thesis without guidelines in the AEW class and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was more logical through the AEW class.

Ⅲ. Conclusion

Even though the research-based AEW class is newly adopted,it displayed its strengths and achievements in improving English undergraduates’ academic research ability and preparing them for future academic research. In a nutshell,the research-based AEW class provides a fresh angle to conduct English teaching and cultivate academic research ability of the English majors. Although not widely adopted,it still has some references meanings.

References:

[1]Lebow, D.“Constructivist Values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 Five Principles Toward a New Mindset.” Educ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41(3): 4-16.

[2]Richards, J.C& D. Nunan,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Swales, J.M and Feak, C.B. English in Today’s Research World.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0: 120-156.

[4]顾佩娅,张烨,故海波 (Gu Peiya, Zhang Ye and Gu Haibo).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课研究性教学设计与实践[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4):44-51.

[5]孙忠兵(Sun Zhongbing).研究型教学:当代课堂教学新理念[J].基础教育研究,2001(3).

第8篇:研究型教学法论文范文

人生应该有梦想,我们的梦想应该与教育的梦想结合起来。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志存高远,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做思考的实践者,做实践的思考者,做一名充满智慧和诗意的幸福教师。教研员在教研活动中不只是组织者,而且是参与者、引领者。

二、教师成长:爱心、学习、反思、思想

教研员被誉为“教师的教师”,对教师的成长起着唤醒、点拨、引领的作用,引导他们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而更重要的是撞击成功。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靠内在的动力。教研员要引领教师向名师学习,像名师那样关爱学生,拥有一颗爱心,不断学习,拥有一颗进取心,加强反思,形成独特的教学思想。在实践中我始终努力践行着这样的理念。阅读经典使教师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近年来,本人组织开展了英语教师新春读书报告会、激发了教师的读书热情。这样,学生在学校能看到“精神明亮的人”,能找到人生的精神标杆,能跟随真正的读书人在一起学习。

教研员要有大海般的胸怀,真情帮助教师,看到教师的进步犹如自己进步了一样。我开设了“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等有关教师成长的主题讲座,“务实创新追求卓越做理想的教师”发表于《教育艺术》,“与名师为友创精彩人生”发表于全国核心期刊《中小学教师培训》。

三、教学主张:20字教法、比较教学法、任务学习、三轮复习法

一位优秀的教研员应当有也必须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或教学主张,唯如此,我们才能充满魅力,才能有一种精神感召力,才能谱就出一首快乐、幸福的当代教育的和谐乐章。我不断创新,形成了“激发兴趣、指导交际、精讲知识、培养能力、加强反馈”20字英语教学法(获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英语比较教学法(刊于全国核心期刊《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兴趣开路、任务推进、学会学习”英语学习方式(刊于《中小学英语教育》,获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研会优秀成果一等奖)、“纵向搜索、横向贯通、综合演练”英语三轮复习法(刊于《中国高校招生》)及“归纳、浏览、联想?复习法(刊于《学英语》;这两种复习法配套用书由新世界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及青岛出版社出版)。

四、生命课堂:激情、智慧、互动、发展

一节好课是激情与智慧和谐统一的生态课堂。针对课堂教学,我开设了“关于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创造生态课堂,促进师生发展”等讲座。在主持开展国家级课题“任务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过程中,我们提出了生态课堂的主张,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有益的成效。课题成果《实施任务型教学,享受教育的幸福》获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研会优秀成果一等奖,“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获中央教科所全国优质教育成果一等奖。

五、教育科研:敬业乐研,反思前行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教育科研是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分水岭。教育科研不可畏,用心感悟,反思前行,积累、沉淀、思考、总结、内化、升华就是从事教育科研的有效作法。教学是研究不竭的源头活水,研究是教学富有生命与活力的有力保障。教育研究与写作尤其是课题实验为教师的成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教研员是一座桥梁,其优势在于兼具理论工作者的研究经验与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更有优势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用先进理论指导实践。做有心人,做有用功。成就教师,成就自我。我的讲座“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发表于全国核心期刊《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我市主办了“庆入世迎奥运”英语演讲大赛,我将大赛作品整理、完善,形成了《新世纪中学生英语演讲精粹》,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我把新课改以来的讲座、研究成果归类、梳理,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著作《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我主持开展了国家级课题“任务型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实验,作出了积极的探索,课题著作《任务型教学理论与实践》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并获安徽省十年课改成果一等奖;我还指导教师发表教学案例、论文50余篇,辅导学生发表习作40余篇。我与一线教师共研究同成长。我主办过200多场次讲座,在《光明日报》、《中小学教师培训》等报刊上发表了400余篇论文,《英语基础教育前瞻》等10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刊物全文转载,《农村基础教育的困境和出路》等30余篇获全国优秀论文或成果一等奖;完成了四项国家级、省级课题的研究,出版的著作有《课程标准新教案》、《阅读科普》系列丛书,等等。本人被评为特级教师,全国优秀外语教师,省优秀教师,省课改先进个人,享受省政府津贴。近年来,我市英语教师发表作品千余篇,获省级以上论文奖项百余次,指导学生发表英语习作百余篇,出版理论专著两部;获全国优秀外语教师称号、全国外语教师同丁奖10余人,被评为省教坛新星、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40余人次。无数次的实践证明,每一位教师都是可以造就的。

第9篇:研究型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英语专业 语言学 研究型教学 课程改革

一、引言

《语言学概论》是英语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知识性必修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研究的丰富成果,提高其对语言的社会、人文、经济、科技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这一要求清楚表明,语言学课程担负着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语言水平,发展学生思辨能力和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等多重职责。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在语言学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过于偏重语言理论的知识传授,较多采取传统的教师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整个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以灌输知识为主要目的,学生丧失了学习者的主体性,被动接受理论概念,而非真正理解并学会运用相关知识来指导英语学习和使用。因此,语言学课程教学亟待改革,而在语言学授课中引入研究型教学模式便是尝试改善当前英语语言学教学现状的一大举措。

二、《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现状

为了后续更好地提高本校英语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程课堂教学质量,在开课初期任课教师就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当前的教学现状和学生对该课程的需求状况。问卷调查的对象为本校英语专业2012级和2013级6个班级共169名学生,其中有效问卷161份。问卷从课程设置、授课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课程评估四方面入手,了解W生对语言学这一专业理论课程的理解与需求,以期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该课程兴趣不高,仅有25%明确表示喜欢或较喜欢语言学课程,而18%学生甚至对其不很喜欢或不喜欢。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开设该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6%认为语言学课程可作为英语专业本科选修课程,8%甚至提议取消该本科课程。究其原因,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内容枯燥(57%),抽象难懂(62%),缺乏实用性(45%),并与将来工作相关性不大(30%)。正是由于语言学知识的抽象性、理论性和专业性等特点,学生往往对语言学课程望而生畏,进而学习索然无味,甚至觉得该课程毫无实用价值。就授课内容而言,超过42%学生觉得授课教材较为晦涩难懂。因而,80%学生认为教师授课时有必要补充相关知识,希望教师能够整合课堂内容,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践并寓教于乐。68%学生认为有必要在课程讲解中增加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83%也乐意接受教师所布置的课外材料查阅并进行相应的课程研究任务。尽管如此,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强,37%能够做到预复习相应知识,仅有8%学生会主动查阅相关信息,但对知识点也多停留于粗浅的了解。在课程评估方面,77%学生认为有必要加大形成性评估的比重,希望教师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汇报、读书报告等多种方式来综合评价学生成绩,但仅有13%愿意把课程论文撰写纳入其中,这也侧面反映了学生对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要求较强的深层次任务有所畏惧。

由此可见,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语言学课程学习的需求。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加强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语言学授课中引入研究型教学模式极其必要,也至关重要。

三、研究型教学在《语言学概论》课程中的实施

研究型教学以研究性思维为指导,以研究性活动为课堂组织形式,突出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注重课内课外的结合,侧重能力的培养。研究型教学要求教师以学科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能动地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而这恰恰符合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因此,为了实现该课程要求,我们需要把握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教育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估等方面有效实施研究型教学,以加强和改善语言学课程教学效果。

1.整合教学内容。语言学教材知识多为专业性较强的理论和抽象概念,学生容易丧失学习兴趣,甚至产生畏学情绪。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首先引入生活中的一些语言现象,并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导入教学内容,力图做到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这些问题情境,自主地讨论并探索相关语言现象,最终汇总小组讨论结果,使学生主动获取语言学理论知识。比如,在讲授语义学“成分分析法”这一知识点前,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猜词游戏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该游戏设计的理论依据,讨论游戏者获胜的关键,即描述词语的“语义成分”。又如,在引入语用学“礼貌原则”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即学生们要求室友在寝室中保持安静时应该如何表达,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礼貌策略在生活中的使用。

此外,在系统教授语言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使该课程和其他专业技能课和其他专业知识课结合起来,寻找其内在联系,真正做到该课程“培养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的目的。语音章节就与语音课程息息相关,相关知识点的了解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刻的理解英语发音规律。例如,语音“同化规则”使学生认识到动词describe的相应名词description存在的合理性以及possible的否定前缀之所以为im而非in的相应依据等。同样,句法章节内容也能够与语法课程密切结合,句法相关规律的学习使学生对语法的认识从“知其然”过渡到“知其所以然”。此外,语篇分析中“衔接与连贯”与英语写作课程紧密相连,而对该章节内容的理解也能够更好地指导英语写作的学习。这些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使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语言学并非遥不可及的抽象理论,它贴近生活,并时常指导英语学习和日常实践。

2.改进教学方式。语言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课堂教学方式密切相关,而语言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教学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模式,教师应根据内容变化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在实施语言学课程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引导并鼓励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在相互合作中自主地探索并分析问题,督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问题,切实加强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主动型。

首先,教师在课前可以向学生分发相关文献材料,要求学生概括文献内容,表达阅读心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提问以便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并布置一些开放性问题使学生能够主动运用图书馆以及网络资源查阅相关信息资料。例如,在讲授“语言起源”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分发有关语言起源不同学说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课前思考这些理论的合理性或局限性,并引导学生探讨他们对语言起源的认识。在讲授语言“识别特征”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动物交际方式和人类语言的区别,并要求学生查找相关例子来论证或反驳阅读材料上列举的区别性特征。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并建构知识体系,也能够拓宽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

其次,教师在上课时应当引入语言学事例,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蕴涵的语言学知识,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n堂讨论,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随后,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实例语料(如本国语汉语,专业外语英语,二外日语相关材料),要求学生尝试分析这些语料以加深其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讲授“语言变体”时,教师便可用一个有关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幽默故事导入,让学生切实了解到这一概念,并让学生讨论不同语言变体的影响因素,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相关知识。此外,在讲解相关知识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汉语不同变体在生活中的使用或二外日语相关实例以加深理解。又如,在讲授“语言与思维关系”时,教师可以从某些典型的英语表达的汉译入手,让学生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从而探讨中西思维和英汉语言间的联系。

最后,教师在课后可以就某一语言专题知识布置任务,学生则小组合作寻找“生活中的语言学”,运用课中所学分析这些生活事例,并在课上做简单小组汇报,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初步培养科研意识的教学目的。此外,学生经过不断研读相关文献,了解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语料,进行分析并试图撰写研究小论文,而这也能为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培养研究能力。

3.变换评估手段。教学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历程,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学方法。研究型教学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侧重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锻炼。因而,研究型模式下的语言学课程教学评估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重视形成性评价,即课内评估(小组讨论和课堂小组汇报),课外评估(文献阅读及查阅和课程小论文撰写)和期末评估(期末考试)等综合评价学生表现。此外,在完成每章节内容后,教师也针对该章节内容设置一定相关知识理解或应用题,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地积累知识,也让学生在不断的主动参与过程中培养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

四、结语

研究型教学理念符合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研究性教学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实现该课程目标,也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使之更符合新时期对外语专业人才的要求。在语言学教学的研究型模式实施过程中,如何呈现抽象的理论知识,如何组织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开拓学生的思维,以及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课内传授与课外实践分析语言现象,撰写研究报告等都是该课程任课教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陈新仁.本科生“英语语言学导论”教学法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

[3]鞠玉梅.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