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科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结课环节所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淡薄的结课意识教师对结课重要性方面意识比较淡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作用,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容易形成自我固定的见解和思维,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方式,而这些固定教学方式中,教师并没有将结课视为十分重要的环节,意识比较淡薄.另外还有些教师由于自身教学能力有限,不能对教学进行及时的中介和归纳,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融入新的数学知识.还有数学教师认为所教授的数学内容太过于简单,不屑于对所教授的内容进行总结.
2.单一化的结课方式教师的结课方式单一化,单一化的结课方式会使得学生对老师结课失去兴趣,这就无法起到结课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高.场景1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紧促,很顺利完成了公式推导,例题讲解和练习巩固.师:同学们,下边总结一下我们所学的内容.首先,请大家掌握公式(a+b)2=a2+2ab+b2,并且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其次,对于所学公式达到灵活运用,能够利用公式进行运算;第三,需要明白公式中a和b在实际运算中代表的可能是一个数字或者是一个代数式整体.掌握三点,这节课大家就算是学得很好了.师:下边布置作业……教室里安安静静,学生大都面无表情地忙碌着翻看着书上的课后作业,或者扭头看看教室里钟表等待下课;或者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在做着小动作,大家都不会关心老师在结课时所说的内容.针对这种结课方式,老师不去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不懂得通过学习,实验以及讨论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深化,只有老师在不停的讲解,这样仅仅是教师代劳的枯燥小结.
二、如何解决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结课问题
1.教师是授课引导者在数学课堂中数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需要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改变自我传统固有的教学思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和深思,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出适合自我和学生的结课方式,不断挖掘实践知识,使得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场景2在讲完“不等式组的解法”一节后,把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的取值规律编织成为口诀: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小大大小取交叉,大大小小为空集.
2.转变思想观念教师应该清楚认识到结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认真对待结课,这是每个优秀的教师需要具有的教学态度.越是临近课程结束,学生的注意力就更加容易被教师所吸引,所以,这就说明了,一个好的结课能够起到承上启下以及发人深思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得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高,而且,好的结课环节,会激发学生对下次数学课程的期盼和兴趣.场景3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在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结课时,需要提出问题,问题可以是这样的“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小学时候就学过乘法分配律,如果给你一个单项式和一个多项式相乘,应该如何进行运算呢?”从而埋下伏笔,使学生在急切期待中研究演示实验,积极预习,为上好下节课“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多项式和多项式相乘”做好铺垫.
3.建立良好教学机制然后,在结课环节,需要建立良好的教师教学机制,教师的课堂发挥程度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有着紧密的联系,有时候会严重地使得教师受到影响甚至受到束缚,与此同时,不利于教师对课堂的设计和思考.
4.多样的结课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尝试不同结课方式,而在初中教学过程中,采用总结归纳法、问题回顾法、设置悬念等方法,这些都是比较优秀的结课方式,值得教师采纳实施.
三、常用结课方法
总结归纳法是目前课堂最常用的方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在课程结束前,使用简练的语言对课堂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串讲并加以总结,从而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思路.设置悬念法主要是在结课时教师提出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问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实践活动法需要教师进行事先的精心设计,挑选一些与学生息息相关,有意义的活动,使得学生学会用理论解决实践问题,在实践中总结理论,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而且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
四、总结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历史教师要善于根据所要讲授的教材知识,来创设情景,更好地贴近历史情况,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比较丰富的图片、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多地将自己的兴趣投入到历史课堂之上。比如说在讲解初中历史巴黎和会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情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美国、英国、法国和中国的代表,然后按照教材的基本内容进行陈述,并且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时候,恰当地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充分地表达当时情况下中国在巴黎和会中面临的处境,以及中国的大无畏精神。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对祖国的感情。
2.丰富历史教学手段,增强课堂趣味性。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要善于与当前的科技手段结合起来,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服务,让学生可以摆脱传统的单调的教学模式,增强初中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活动教学的方式,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还可以通过知识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比如说在讲解关于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相关的视屏,比如说比较著名的,,通过这些视频,让学生积极地想要了解的经过,这就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开展知识竞赛,教师提问关于的知识,看哪些同学可以又快速又准确的回答上来,这种类似的竞争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历史成绩。
3.创设新颖的问题,提高学生兴趣。在历史教学中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将心思都放置在历史知识的听讲中。教师在历史知识的提问时,不能够盲目的按照教材中已有的问题进行提问,要善于根据教材的基本知识,创设新颖的问题,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这样的问题创设,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服务。比如说教师在讲授清朝末年签订的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时,有《》《》《》《》以及其他各种条约,这些条约包含着很多方面的内容,学生在掌握起来非常困难,很多知识容易混乱。这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记忆。比如说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哪个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台湾人们的反抗,为什么?这时候学生就要进行思考,哪个条约的签订,关乎台湾人民的利益,然后通过回忆各个条约的内容,知道答案是《》。这样的提问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水平。
二、结语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初中物理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知道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方式。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不论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教师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初中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来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成为一种必然。
物理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基础课。我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尝试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终解决问题的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顺应时展要求
顺应时展要求,“研究性学习”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正以十分快的速度发展起来。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知道下,通过一系列自主的探索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培养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文摘周报》2000第44期的文章《研究性学习要换脑》指出,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
1、教师不是把知识和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提出问题或提供线索,让学生一步步自己去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己获得结论。
2、研究性学习不太在乎知识本身,而在乎学生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本领。
3、重视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了解和探究过程中科学观念及科学精神的形成,不十分在乎探究的具体结果。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要注意两个问题:
1、要改变学习方式:变原来的“接受型”学习为研究型学习,要改变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怀疑的传统习惯,在探究过程中要向现成的知识和结论提出疑问,用自己的研究去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
2、要变“怕”为“敢”:不要怕自己知识少,基础不扎实,更不要怕在探究中出错。
二、“研究性学习”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由于物理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感到很难学,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课程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经过学习和研究探索,我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尝试了一段时间“研究性学习”法的教学,取得了一定效果。具体教学思路是: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的方向,然后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目标和做法如下:
目标一:使学生真正学会阅读、分析。
“读书”是学生的基本任务。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每进行一个新的教学课题,都应当指导学生学会读书,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通过一边读一边思考的方法,理解定义、概念。通过阅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学习者的阅读,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的活动中接受知识。教师在这个阶段中的作用是准确地把握课题内容的深度广度、知识点、组织学生掌握知识及其学习方法。
方法:例如,在苏科版初二物理第二章《物态变化》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明白本节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交代给学生阅读的内容,同时设计一些思考题,布置给学生,例如:
[摘要]在当今信息时代,新知识不断膨胀,人民必须找到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从大量的知识信息中,去分析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学习和掌握自己需要的新知识,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创新,立于不败之地。学校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革其主渠道之一的课堂教学方法。目前初中物理教育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有新思路、新方法。因此,课堂教学方法的变革迫在眉睫,研究性学习方法,正是适应了这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初中物理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知道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方式。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不论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教师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初中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来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成为一种必然。
物理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基础课。我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尝试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终解决问题的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顺应时展要求
顺应时展要求,“研究性学习”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正以十分快的速度发展起来。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知道下,通过一系列自主的探索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培养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文摘周报》2000第44期的文章《研究性学习要换脑》指出,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
1、教师不是把知识和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提出问题或提供线索,让学生一步步自己去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己获得结论。
2、研究性学习不太在乎知识本身,而在乎学生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本领。
3、重视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了解和探究过程中科学观念及科学精神的形成,不十分在乎探究的具体结果。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要注意两个问题:
1、要改变学习方式:变原来的“接受型”学习为研究型学习,要改变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怀疑的传统习惯,在探究过程中要向现成的知识和结论提出疑问,用自己的研究去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
2、要变“怕”为“敢”:不要怕自己知识少,基础不扎实,更不要怕在探究中出错。
二、“研究性学习”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由于物理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感到很难学,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课程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经过学习和研究探索,我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尝试了一段时间“研究性学习”法的教学,取得了一定效果。具体教学思路是: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的方向,然后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目标和做法如下:
目标一:使学生真正学会阅读、分析。
“读书”是学生的基本任务。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每进行一个新的教学课题,都应当指导学生学会读书,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通过一边读一边思考的方法,理解定义、概念。通过阅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学习者的阅读,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的活动中接受知识。教师在这个阶段中的作用是准确地把握课题内容的深度广度、知识点、组织学生掌握知识及其学习方法。
方法:例如,在苏科版初二物理第二章《物态变化》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明白本节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交代给学生阅读的内容,同时设计一些思考题,布置给学生,例如:
总之,我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尝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希望达到培养学习方法的目的,进而希望把这种良好的习惯引入到其它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要适当地指引学生,而不急于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让学生进行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解决不了的难点问题,最后才由教师帮助解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我想,在新的课程理念中,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是简单地对教材中既定知识结论的接受和记忆,课程知识成为学生反思、批判、运用并促进学生重新理解的材料。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走向“研究性学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应了这种趋势。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适时性地应用研究性学习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物理学科、物理教师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由于目前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新的成功经验和突破性进展还比较少,实际困难也很多,还需要做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时代性强
在初中的教学中,有些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几乎不变的,如历史课程、地理课程和生物课程等,这些课程的教育相对比较保守一些,但是与此不同的是政治课堂教学的时代性非常强,因为政治课堂教学不仅是弘扬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华美德和优秀传统,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对当下国家的政策进行解读和普及。国家的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而变化的,这样一来国家才会根据不同时期、不同要求进行政策改革,才能跟上社会和国际的步伐,国家才能发展。在政治课程的教学中,一定要与时代保持紧密的联系,教育学生形成比较先进的思想和认识。
2.论性强
在初中的教育中,理科教学大多比较注重实践的教育,需要动手和观察等,而政治课程是一门文科类型的学科,这就决定了政治课程的学习中理论是大于实践的。新的国家政策颁布时,政治课程就扮演了传播政策思想的传播者,在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对国家政策进行解读和分析,使得国家政策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大多都是一个理论的过程,并且在解读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述的规范性,所以说,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的问题
1.教学思想落后
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思想落后的现象,一些老师在传授政治知识时,并不考虑教学的效果,只是强调初中政治课本的重要作用,并且在教学中一味给学生灌输内容,并且只是强调学生的死记硬背。教师这种封闭落后的教学思想,与当下的新课改教学思路是相悖的,不仅不利于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容易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厌倦心理,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政治课程在升学考试中所占的分数不多,在落后的教学思想中,初中教育普遍注重语文、数学、英语课程的教育,而对于政治教育,则没有给予基本的重视。在平常的教学中,老师只是对政治课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讲述一遍,课堂效率非常低,而临近考试的时候,又要求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拿高分。在初中政治课堂的教学中,没有足够的重视去传授政治课程内容,即使学生拿到了高分,也没有达到政治教学的根本目的。
3.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在当今初中的政治教学质量不高的最大原因就是政治课堂教学的方法存在问题,许多老师和学生对于政治课程都没有足够的重视,觉得政治课程不用太深理解,只是一些重点能够记住就行。在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普遍使用灌输的方式和督促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没有达到政治教学的根本目的,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而且还容易使得政治教学变得越来越乏味,课堂教学效率不升反降。
4.学生学习态度存在问题
初中学生在学习中的压力越来越大,而政治课程又不是主干课程,因此在学习的时候,难免会出现重视主干课程,忽视其它课程的现象。但是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过于忽视政治课程就是学生的一种错误态度,学生给予政治课程的学习和复习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这样的学习态度使得政治教学的质量得不到提高,也不利于国家政策的普及和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三、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途径
1.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要想提高初中政治课堂的教学质量,先要保证教学的教师具有比较高的自身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在初中教育中,教师是传道授业的重要传播者和教育载体,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否合格是对学生的一个交代,也是对教育的负责。要想提高初中政治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非常重要的,教师不仅要经常进行专业进修,提高文化素质,在教育中还要完善自身的修养,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来说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提高学生对政治的兴趣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提高学生对政治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帮助学生对政治课程有更多的理解和更多的兴趣,使学生学习起来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可以改变一些教学方式,或者是在宣传一些政治思想时,可以列举一些大家熟知的事件,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治教学的内容,学习起来更加容易一些。
3.改善教学方式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死记硬背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并且教学效果也不是很高,要想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水平,务必要改善教学方式。在初中政治课堂的教学中,可以多采用一些生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比如说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等,还可以在学生之间举行辩论赛和演讲比赛,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能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初中政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虽然初中政治教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科目,但是并不是说初中政治教学是可以完全脱离实践的,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最好的方式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为,任何一种理论的得来都是由我们日常生活中领悟的,脱离实践的理论是没有价值的,而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初中政治的教学中,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反过来,实践又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四、结语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那么,教师要怎样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培养兴趣关键在于诱导,对于影响学生兴趣的不利因素,教师要及时排除,扫清困惑学生的各种障碍,不让它们对学生造成影响,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能够自主学习。
学生开始学习化学时,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接触到化学实验时,热情更加高涨,跃跃欲试,想了解究竟。可是,当开始学习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元素符号时,学生往往会因为枯燥难懂而失去学习兴趣,还有甚者将化学比作“第二外语”,抑或是“天书”,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由暂时的转为长久的、稳定的呢?我经过认真摸索、研究,终于找到了好的方法。那就是通过给学生介绍化学史,让学生了解化学的起源以及化学的发展过程。学生对这些非常感兴趣。尤其是给学生讲中外名人探索化学奥秘的故事时,学生听得如痴如醉、津津有味,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化学史的渗透,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化学知识,更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的用语是大家公认的国际语言,学好化学有多么重要,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初中的化学知识需要学生记住的比较多。比如,在学化学元素时,就一下子出现了二十七种符号,学生记起来非常麻烦。我针对这一情况让学生在开始学绪言时就了解并背诵这些元素符号,让学生分期分批记忆,每天记住一两个,并经常检查、提问。这样,学生记起来就容易多了。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牢固性和精准度,我还把这些元素符号制作成小卡片,把元素符号的化合价编制成顺口溜,这些方法都方便了学生的记忆,使学生记得非常牢固。例如,在做用氢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学生总是把顺序搞乱,正确的顺序是先用氢把试管内的空气排干净,然后再用酒精灯进行加热,当看到试管内的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的铜时,反应完毕,撤掉酒精灯,停止加热,等试管完全冷却以后才撤掉氢气流。在讲解这个演示实验时,我在黑板上写上“氢-灯-灯-氢”四个字,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个实验的正确顺序。
我还根据学生形象记忆能力比较强的特点,开展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到我家”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另外,我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各种小实验,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小蜡烛、小塑料袋、铁丝等材料,进行各种小制作,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比如,当学生学习了“燃点”这一知识的时候,学生进行了“烧不焦的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学生的兴趣非常浓,热情很高。
二、精讲多练,提高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教师要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或“放任型”的教学方式,努力提高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过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实验、创新等各种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极强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要善于发现学生所暴露的各种问题,并及时灵活地解决。只有这样,方可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还要精讲,让学生多练习。精讲是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的能力。“多练”是通过练习的方式使学生巩固知识。不能盲目地练,要结合所学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此外,我觉得要想让学生喜欢化学、学好化学,教师还要对书本上的实验做适当的改进,让学生自己思考、亲自动手动脑,完成实验操作,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因此,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探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特定学习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过程。要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我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首先,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20多个问题,然后,从字词、情节、背景、人物、主题、写法上分类组织讨论,对那些角度独特、见解新颖的问题与发言及时表扬与肯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有时候,课堂上会“一片大乱”,可是这也正是学生创造能力集中迸发的时候。当达成一致意见后,问题在讨论中得到了解决。
三、培育学生提出新见解的能力
目前中学生的求知欲强,对社会、人生、自然都有积极的探究兴趣,对什么事都喜欢问为什么,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老化的、不活跃的信息比较少,头脑里没有条条框框,因而敢于说出不同的见解,容易创新。也许他们的见解,如同对待初春的花蕾,需要教师倍加爱护,积极引导,久而久之,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是十分有价值的。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总是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先交到学生手中,让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角度上去思考,有时学生所想到的,连教师和编者也未必想到,对于这些新颖的见解,我如同对待初春的新芽一样重视,倍加珍惜,因为这些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的,标志着他们在思维和语言上上升到一个成熟的新阶段。
四、创设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手法陈旧,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学生慢慢地就会变成被教师“报大的一代”。因此,教师在教法设计上,也应有所创新。
例如,我在讲《勇气》一文时,就安排学生进行课堂剧的表演——当美国士兵脱险后,他会与因为救他而失去丈夫的法国女人有怎样的对话?这一设计一下子打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闸门,也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五、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要在教学评价中,要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重视这种学生方式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针对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的表现设置一定的积分,当这些积分达到一定量时,可按一定的比例记入学生的考试成绩中,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激发。
我还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他们展开诸如“辩论赛”等形式的比赛,往往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创新灵感,无论胜方负方,都会得到我的诚恳的表扬。在老师信任的目光中,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是学习的辅助,都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学习。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数学学习中的占有重要地位。数学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枯燥无味,也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反而认为学习数学是一种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作为课堂教学的策划人,教师要精心设计每堂课,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设置各种诱人的悬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1.巧妙设计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比如,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了解所学内容,然后提出几个和新课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培养思维能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问题的设置,设计的问题要尽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还要和学生认知水平相符合,把要学的新知识巧妙地从生活中引入教学,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思考。
3.借助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发展和普及,高中数学课堂也应该顺应时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更有吸引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的视频、动画等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易于理解,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由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想办法激发学生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讲台上走下来,不再以师自居,而要深入学生中间,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真诚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其次,教师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询问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最后,教师要尊重、理解、关爱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精神,让学生“七嘴八舌”自由发言,充分信任学生,给他们提供发表自己不同见解的机会,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自己的不同感受和体会。此外,教师对潜能生和学困生要更加关注,在学生有错时,不要过分地批评和指责他们,而要鼓励他们,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理解学生,对待学生要公平,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欣赏。“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这个教师了,自然就会喜欢他所教的学科。所以,教师要发挥师爱的作用,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四、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要得法。”教好一门课程,方法很重要。数学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在一堂课上,我们可能会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但无论我们采用哪种方法,只要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方法,都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可以根据教学目的选择,因为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方法选得好,就容易实现教学目的。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同,知识点就不同,教师就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不能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程度、不同特点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选择教学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会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同一种教学方法不可能对每个教师都适用,而生搬硬套就会适得其反。不管是哪种教学方法,只有适合教师的教学风格,并被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才会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它的功能和作用。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就要根据自己的专长、个人素质等实际情况,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还可以根据环境和条件来选择。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用粉笔和黑板教学,现在,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教师可借助一些现代化教具上课,课堂品质便顿时提升。教师在教学时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语课堂文化跨文化意识
英语二期课改的课程理念之一是为提高学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交际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恰当的交际方式,促进思维发展。我们知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因此学习英语不能脱离英语文化,要想学好英语就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一.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中学外语教学逐渐由以前的结构主义理论和教学方法转向交际性教学原则和方法,其中指出交际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但层层的升学选拔制度和以分为纲的教育坐标使得学生、教师不得不围着中考的指挥棒团团转,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功利思想,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语言与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忽视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缺乏敏感性和洞察力,对蕴涵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理解不准确不深刻,在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学生往往按照汉语的文化习惯进行表达,造成表达不得体,甚至出现语用失误。有位美国外语教学专家说:“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和意义
“跨文化意识”是指英语学习者通过学习和培养所具有的在学习、理解、交际中,特别是在交际实践中对语言上所表现出的文化差异现象的某种有目的的自觉反映或是某种知晓的状态。文化意识对语言学习究竟有什么意义,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都有过精辟的阐述。著名的语言教育家拉多(Lado)认为:“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著名英语专家邓昌民也曾经指出,学习外语就必须了解与这种外语有密切关系的文化,熟悉有关的文化知识有助于保证使用外语的整体性。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有效地交流,进行跨文化交际。交际能力包括两大方面:语言能力(听说读写)和社会文化能力.这两方而相辅相成.共同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只具备语言能力是无法很好解决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各种问题的。为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失时机地渗透“跨文化”教育,及时挖掘学生潜在的跨文化意识。
三.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一)转变师生观念
转变师生观念是树立和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前提条件。在以往的教学中,文化因素常常被忽视,其实,对英语语言理解的障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作为外语教师,首先要调整教学思路,重视文化渗透,完善自身的文化修养,以文化教育促进语言学习,帮助学生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同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转变对外语学习故有的概念,让他们把外语作为一种文化去学习和领悟,而并非简单的字、词、句的堆砌。把学生学习外语的方向从应付考试转变到交际实用上来,让他们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逐渐培养他们对跨文化意识的敏锐性,使他们认识到,交际绝不只是掌握语言形式而已。教师还应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感受英语文化,逐步使学生对这些文化规则从不习惯到习惯再到主动使用,发掘潜在的文化意识。
(二)改变课堂教学形式
为了达到跨文化交际的培养目的,必须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在以往的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即使有文化背景介绍,那也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激活学生对于跨文化意识的需求。而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法课堂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获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化知识,通过语言体会文化,借助文化理解语言。
(三)渗透教学全过程
这是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也给学生讲解语言意义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内容以及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做文化背景介绍时,可以把西方的身势语言和中国的作一番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身势语言在不同文化中代表着不同的涵义。比较中西方文化可以加深学生对两种文化之间差异的理解,并激发他们去了解产生这一差异的社会历史原因。从而使他们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还能使他们学会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增强跨文化意识,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同时要用心捕捉教材中任何一个细小的可用资源,不失时机地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
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创设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和文化感知的良好氛围,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文化意识。
(四)鼓励阅读与讨论
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英美文化、习俗等内容的书籍。通过阅读,自己找出两种文化的异同,然后进行讨论和交流。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同时提高了他们运用英语文化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中的谚语俗语不失为很好的适合高中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有用资源。把谚语作为窥探文化的窗口,会使学生更深入地领会英语语言的奥秘,并帮助学生从新的角度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高效课堂 “教” “学” “思”
高效课堂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最高境界。对教师而言,高效课堂就是“教”与“学”的统一:“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困”;对学生而言,高效课堂就是“学”与“思”的统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何才能构建最优化的高效课堂?下面我结合自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突出“民主”二字,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参与者、共同合作和促进研究的伙伴,甚至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成是“导游”与“游客”的关系。教师作为“导游”是为“游客”服务的。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成一个“旅游团”,这个团体的主体是“游客”,而不是“导游”。
高效课堂的建构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转变观念,创造各种条件,把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敢说、会说,充分展示。高效课堂给学生搭建了展示的舞台,这个舞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把教学的民主化、平等化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为,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落实。
二、有充分的课前准备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高效课堂,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工夫。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合作、互助、探究的过程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往往会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对教师要求更高,教师备课要比原来更充分和具有更高的教学智慧,这就要求教师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多下工夫,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避免为调控课堂上突发的环节而浪费时间,尽量避免无效劳动。
三、营造师生和谐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愉悦地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对学生应由传统“传道”、“授业”、“解惑”变为共同参与、精心引领、协力合作,如同“导游”引导“游客”来到“景区”,然后让“游客”自主体验“景区”“胜景”,充分发挥学生“游客”的身份主体性。“游客”从与“游伴”、“导游”和“景区”的对话中获取了“美景”的愉悦体验,就会有新的收获。只有如此,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能力才会得到有效开发。“导游”限制“游客”的每一步,对“游客”的观光行为指指点点,“游客”消极被动地欣赏景色,何如自己去随心游览发现美、品味美的效果好呢?
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导语情境、问题情境、争论情境等,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在课堂中指导学生既要独立思考又有合作交流,不能事事都依赖别人,要在自学中自己发现问题,并且尝试独立解决问题,确有疑问的再进行交流,交流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要针对重难点及疑惑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课后要及时温故知新,等等。
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高效课堂教学要注意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体,让每个学生能获得最好的发展。每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让给学生,让学生设计导语,使学生在激情的引导下,把目光聚焦到课文上来,然后教师“借花献佛”;上新课前让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最后老师总结;在课堂教学中,把提问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及学习主动性,等等。
六、建立合适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