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优化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内在的,学习目标是自觉的,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监控的。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就得想方设法使学生想学、会学、能学。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应设计真实、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这类应用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事先设计好一些与生活有关的应用题,如调查自家的年总收入、月平均收入、一家人的平均年龄等,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对自家的收入、平均年龄感兴趣,所以都会有目的地找方法与答案。
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就得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做,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让学生习惯动脑子想问题,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建立自信心,形成独立思考能力,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质疑。
二、要让课堂教学得到优化,学生课外合作学习必不可少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之间的配合与协调学习。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不是教书,也不是在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在工作中,笔者把陶行知老先生的这一观点进行了扩展,也就是让学生在知道学的同时还要和别人分享。用这样的方法需要知人善任,选出“小助手”扮演“老师”的角色,扶苗就得先整土。美国的威廉・詹姆士说过:“一个人最殷切的希望就是得到别人的认可。”让学生当教师的小助手,学生也乐意。让他们都有苗可扶,让扶苗活动(与教学有关的活动)走进他们的生活。例如:“小助手”把自己的“苗”叫到室外,以做游戏的方式对他们进行辅导,当然这些方法开始时教师还得亲临指导,以后就可放手让他们自行去组织。其中有一个游戏,它的规则是:“小助手”让自己的“苗”带着提出的问题轻盈地、慢步地走完一段距离,当然问题是当天书本上所探究的问题。就在这段时间里思考解决一个问题,谁在规定的时间里能正确完成就是哪一对搭档胜利,接下来是“小助手”根据回答情况对问题答案作必要的补充。看着他们开展得有声有色、各具特色,笔者心里如蜜一样甜。他们团结奋进、共同进步、取长补短,在做中学,学中做。这样的合作和交流,让学困生日有所进,“小助手”们有所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了,培养了学生合作、协调、团结互助等方面的能力。
三、课堂要得到优化,也要依靠家长在生活中引导学生体验知识
关键词:课堂体验;职业教育;教学策略
一、“课堂体验”:职业教育课堂教学应有的视角
“课堂体验”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看法和态度,是从学生视角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课堂体验”不是我国本土化概念,但我国学者已经开始了“课堂体验”的本土化实践。厦门大学史秋衡教授的课题组对中国大学生的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对课堂教学环境的体验主要有四个维度: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师生缺乏交流、同伴关系和教学组织。[2]这为我国开展课堂体验的调查和研究奠定了实践基础,也使课堂体验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变量受到关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推进,职业教育学员的数量和质量受到影响。因此,从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除了职教院校的常规招生外,职业教育未来的生源可能主要来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企业员工在职培训等职后继续教育群体,他们的教育需求从学历补偿逐渐转向能力提升,对知识的需求更注重实用性。故而,当前的职业教育学员对课堂教学的体验与以往相比会更加重视。好的课堂体验是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那么,职业教育课堂教学引入“课堂体验”何以可能呢?
(一)终身学习理念要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关注学员的“体验”
从知识的学习理念角度来说,新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传统僵化的知识观念急需改变,职业教育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更不是僵化的。国际上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已经对大学的知识观提出了挑战,大学毕业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终结,大学生在“象牙塔”里学习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的学习伴随着个体整个生命的进程。随着社会就业岗位对专业化水平要求的提高,学校中的任何一门专业都不可能完全对应社会中的某个职业,社会知识需求的精细化对个体知识的积累和更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作为提供知识的学校来说,面临着大批走出高校后“返回”学校接受“再教育”的人员,作为职业群体对课堂效果会有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从知识的需求角度来看,社会上各行业的新学员培训和继续教育的需求量在不断提高,这要求学校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来获得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信任,而学生的认可是从良好的课堂体验开始的。因此,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直接指向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为“课堂体验”介入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能性提供了现实依据。
(二)重塑职业教育质量观需要从学生体验的角度着手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仍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技术型人才的缺乏已经影响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当今高校毕业生无法满足产业经济转型需要,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与企业所需的管理人才存在结构性矛盾,高技能应用人才数量与质量都无法满足社会需要。”[3]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就业市场岗位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与市场“用工荒”的现实矛盾,这需要从人才培养的“供给侧”进行改革,将我国当前的人力资源转换为市场需求的人力资本,让学有所成的人能够学有所用。职业教育面向市场的特殊性无疑具备这种转化能力,对化解高等教育与人才市场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有极大的帮助。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方面的诸多限制,职业教育在面向市场需求上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一些市场上急需的专业人才职业教育都能够及时的予以回应。但是,受制于职业教育质量不高而导致的市场认可度不高的问题内在地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要通过职业教育化解人才市场上“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现实矛盾,必须实现从课堂知识到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进而重新塑造职业教育质量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因此形成积极“课堂体验”为重塑职业教育质量观提供了具体路径。
(三)职业教育的交互性特点使“体验”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现代职业教育是从传统的“学徒制”演变而来,教育活动是老师与徒弟在既定的场域中发生的互动行为,互动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结果。因此,职业教育课堂与普通的高等教育课堂不同,它不仅要传授传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等基础知识,还要提供基于求职学生现实需要的实践知识,这需要学生在情感层面对课堂所学产生足够的信任,这样才能够提高职业教育课堂教学学生的互动性参与程度。基于此,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不是照搬经典的教学理论或照抄一些现成的教学模式就能完成的,职业教育的课堂在师生互动中更加具有生成性特征,教师和职业院校学生在互动的基础上完成知识的生产过程。在此过程中,如果缺乏师生之间的理解、沟通或配合,则无法实现课堂良性互动,而好的课堂“体验”正是这些互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以“体验”为切入点进行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策略优化,可以为改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二、基于职业“课堂体验”的教学维度分析
结合我国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提升职业教育学生“课堂体验”的教学策略,可从“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互动、同伴互助以及教学监控”这四个“课堂体验”的维度入手。
(一)学生主体维度
课堂体验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切身经历,这是学生对课堂教学诸要素的一种综合感知和评价。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课堂体验对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高低、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结果都有显著的影响。可以说,课堂体验的视角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这在普通高等教育过程中具有普遍的意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特殊形式,由于职业教育课堂感知的主观需求,职业教育学生课堂体验关系到其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和满意度,甚至课堂体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是否有人真正“上课”的问题,即所谓的个体真实“在场”。因此,职业课堂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强调学生主体性理念,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育评价的实效都要充分考虑到职业教育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以提高学生的课堂体验为核心,让因材施教的理念在职业教育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
(二)师生互动维度
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人际关系的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源于人际互动,而互动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避免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关键环节。良好的课堂体验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是一场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在课堂场域内的每个个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因良好互动而产生积极的课堂体验。在现实中,职业教育学生往往是带着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来学习的,与教师良好的互动不仅会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而且为学生积极的课堂感知奠定情感基础。因此,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课堂互动在教学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保证师生之间进行良性互动,使职业教育的课堂成为知识与情感并重、态度与价值观兼收的过程,让职业教育学生在更新知识的同时也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提高对课堂教学的认可度。
(三)同伴互助维度
“体验”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但也受到一定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制约。从物理环境来看,高校职业教育的课堂与普通本科生的课堂没有明显的差异,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使得学习经常在教室之外进行,学生之间的交流并不像普通本科生那样集中,往往是小组或几个学生一起共同实施某个教学实践环节,这为同学之间进行信息共享、知识获取以及价值养成搭建了桥梁。从心理环境来看,职业学生主要接受面向工作岗位的技能型教育,技能的学习要通过不断的沟通、模仿和练习来进行,这就形成了职业教育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心理基础,而积极的课堂体验有助于职业教育学生构建相互沟通的良好心理环境。因此,从同伴互助的物理和心理环境入手,发挥学生同伴群体之间的相互积极影响,可以为职业教育学生形成积极课堂体验奠定基础。
(四)评价监控维度
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效果不好的部分原因在于教师在观念上对职业教育学生存在“不学习、底子差、混学历”等思想认识,这种观念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投入度不够,缺乏应有的教学激情。因此,要提高职业教育课堂体验需要对职业教育课堂进行监控,把课堂评价的结果与教师的绩效挂钩,激励教师主动改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看,对职业教育课堂的评价监控,既是改善职业教育松散课堂的现实需要,又是对教师教学行为规范进行监督的有效手段。通过外在的约束机制确保课堂的良性运行,进而为学生形成积极的课堂体验提供保障。职业教育生源与普通高等教育生源相比的多样性、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受教有别于普通高校学生的期待,因此必要的评价监控亦是对学生的一种“规训”手段。
三、积极的“课堂体验”:职业教育课堂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基于“课堂体验”的视角,发挥课堂体验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课堂体验的产生,可以为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注入新的活力。从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进的具体策略来说,可以从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理念、“互联网+”式师生互动以及教学的过程性监控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进而形成职业教育学生积极的课堂体验。
(一)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主体性体验:基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
“社会义务性”决定了职教学生相对于普通本科生有着更加明确的学习任务,他们知道自己通过学习要获得什么知识。因此,在职业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为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是明确课堂教学目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要开门见山,直接瞄准知识的要点,不要“旁征博引”式地任意发挥,毕竟他们的知识需求注重实用性而非学术性。二是要及时处理学生的课堂提问,职业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职业课堂的知识必须和社会紧密结合,有些问题就是学生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往往也能激发教师对理论知识的深入探索,而及时处理学生的课堂反馈也会赢得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积极回应。三是要强化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来自于课堂内容对学习者求知动能的激活。因此,教师务必要把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强化课堂知识的生活“带入感”,帮助学生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进程的自然化。
(二)改变师生互动的交互式体验:基于“互联网+”的师生互动策略
课堂互动是师生双边活动,是积极课堂体验形成的重要环节,而职业教育课堂互动因其授课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不够充分,授课结束后师生难以在一起进行当面交流和探讨,而“互联网+”为打破师生互动的这种时空限制带来了机遇。首先,“互联网+教师”可以打造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问题解答平台,教师可以采用在线答疑解惑(如:微信群、QQ群等),安排学习任务,观察学习进度,也为师生在课堂知识以外的情感培养提供了条件,进而为积极的课堂体验奠定基础;其次,“互联网+学生”可以为学生之间相互沟通搭建平台,不仅可以发挥学习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实现知识和信息的共享,还可以共享课堂上的学习体验,进而通过互联网链接起学生之间情感细带,让课堂从物质形式延伸到情感形式;第三,“互联网+”的虚拟性也可以帮助部分职业教育学生克服现实交流的心理障碍,当大家都以匿名的身份加入到互联网空间时,这个平台就实现了一种“脱域”功能,个体“不在场”发表意见也就不会有心理负担。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课堂的教学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激发职业教育学员课堂参与的主动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
我国的教育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在以前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大都是“满堂灌”式的教学。大多学生在面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时,脑海里是大量的数学定理、数学公式、几何的证明题,还要面对各式各样的题型,传统的题海战术异常泛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个阶段的数学应该把数学逻辑思维的训练融入到日常学习中,因为学生要对知识点加深理解,并且要加以渐进式延伸问题的思路。这个环节很重要,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与思考才能完成。在面对新知识的教学时,数学教师要把其中的逻辑思维整合清晰,告诉学生学习目标,也要加深对某个数学问题相关的知识融合,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面对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教师要适时给予正确的评价
面对数学教学改革,初中数学教师要根据形势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的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观点是否具有创新意识,继而在此基础上去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的解题方法。如面对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时,除了一些最基本的证明方法,还有没有新的证明思路可循。在这一过程中,数学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以点拨引导,启发学生学会用新的证明思路去解决问题。又如学了相似三角形后,教师可以提问:如何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到旗杆处进行实地观察、分组计算、总结测量,在真实的实践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写出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经验感受,在课堂上进行总结交流,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结果,这样收到的效果就十分明显。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生活实践中给学生提供机会去思考,锻炼自己的思维意识,能够真正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初中数学的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其发展
在初中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要把义务教育放在首位,并体现出义务教育的特点。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变化。我们初中的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性,有针对性地去实施自己的教学目的。给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针对他们启发引导出一些新的思维点,帮助这样的学生延伸或者把一些生活实践中数学知识引进给他们;面对一些基础性差、逻辑思维低的学生,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些学生要有更大的耐心,面对数学问题时,要给他们加以引导和指点,最大程度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让学生先学会认真分析问题间的关系,慢慢积累在实践中获得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兴趣,并且有兴趣去积极发现问题,进而产生乐于学习的学习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表扬,加以鼓励,给予他们更多信心,让他们走入到数学殿堂中。但是,教师在提出问题时一定要体现出义务教育的特性。
三、平时的测验与考查要体现公平公正,评分标准要适合不同的解答方式、表现形式
在初中数学讲解到一定的阶段以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检测与考察。在检测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平时的教学制定出合理的试题,试题的题型要体现出公平性,一定要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参考答案时要体现出科学性,评分标准要适合不同的解题方式与表现形式。试题要体现出本阶段学生学习的知识点,同时还要体现融会贯通的特性,只有这样,学生在解题时,他们的阶梯思维和解题方式才可以体现出多样性,制作出的标准答案才更具科学性、灵活性。有时候一些新鲜的解题思路或许可以成为一种最为简便的解题方式。面对一个问题多个解题思路引发的多种解题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在评卷时就要给予肯定,并鼓励他们要在以后的学习中坚持下去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灵活地发展自己,在数学的天空自由飞翔。
四、加强对学生思维水平与思维特征的考查
初中数学的考察,一定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思维水平与思维特征的考察。数学试题的命题过程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在平时的试题练习过程中,要选择灵活性大,基础知识考察准确的试题给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的解题思维体现在练习题中,从中发现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特征,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培养,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锻炼思维方式,竭力提高思维水平。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的实施者,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良好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尽情地发挥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意识,进一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中掌握运用数学的能力。数学训练的背景要具有现实性,符合学生所具有的数学现实和其他学科现实,面对学生的需求,教师要让自己教学理念适合时代的发展,为了更好提升教学的效果,还要重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训练,并及时地给予他们肯定的评价,通过这些方法来优化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永周.浅谈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4).
[2]丁晓梅.浅谈新课改下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7).
一、教学培养目标
信息技术要求教师要以生为本,把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作为教育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让学生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探究和初步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把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作为情感目标。
二、信息技术优势
1.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由模块组成,任务驱动内容十分丰富,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立体感、动态感、能见度差的特点,直观地再现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直接参与操作,在做中学,在做中体会到求知的乐趣,营造了活跃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练习中轻松的学习,通过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激发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
2.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学生可以更多地参加到某项任务制作中,让大家一起合作地完成某一具体特定的任务。例如,学习用Word制作板报、网页,学生可分组操作,根据版式的不同,学生分工不同,根据爱好可分别选择文字的处理、插入图片、声音排版等任务,由小组中的同学分别来完成,使每位同学根据自己对软件的掌握程度、各有所长,选择任务,共同完成作品制作。同时教师可以有的放矢的教学,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自然会向教师质疑,向同学请教,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促进了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互进互助,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
3.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有创新意识,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发挥创新潜能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智力活动的过程,它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追求真理的勇气。信息技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是培养学生多向、逆向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自己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让学生体验完成任务的快乐,使学生热爱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挖掘一些应用实例、设计一些环节,让学生显示自己的才能,让他们自己去想象、去思维、去设计、去创新,在高中阶段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优化教学策略
作为新时代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导适应学生生理、心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时效。
1.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和谐课堂。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不同心态往往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同的情感影响,教师要带领学生共同去探究新知,就必须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自觉地领悟知识,理解原理,发展能力。
2.精心设计课堂,了解学习差异。
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必然存在,教师必须尊重这种差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想把最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所以做到课前精心设计,课上了解学生学习特点,课下及时与中差生交流。
3.设计活动主题,实现各科整合。
关键词:课堂教学 优化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126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优化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永恒追求,也是巩固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要从优化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入手,做到“教”与“学”、教书与育人、继承与创新、学科性与艺术性、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
1 优化教学设计,做到“教”与“学”相结合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策略和具体安排。精彩的教学设计应是“教”和“学”的统一,必须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个性化的文本解读上,在对学生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一定要关注学习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教学要做到合理、有效,教学设计就必须激励、唤醒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学会正确地理解和表达,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当前,教学设计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师的问题设计多,而学生的活动设计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具等,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在准确解读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思维习惯和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2 优化教学目标,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合理的教学目标是高效课堂教学的保障。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学目标重心应向非知识领域转移,要充分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位目标,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要使教书和育人这一教学目标统一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深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教师应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深刻体会并掌握国家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目标和方向的要求。二是要真确解读教材。教师要认真对照课程标准,通览教材,知道本学段本学科的教材包括哪些基本知识,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思路是什么,进而明确这一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性质,明确教学中德育的目标和任务。三是要找准切入点。教书和育人密不可分,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书必然育人,这是客观规律。教师要在掌握教学内容科学性的同时,深人挖掘教学内容中内涵的哲理,适时点拨、引导,将教书育人有机融为一体,逐步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学习品质。
3 优化教学内容,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教学内容是解决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新课改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教师要根据“教”和“学”的实际,解读教材,活用教材,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的策略。在着力寻求新知识和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的同时,要积极扩展、延伸知识,积极诱导学生去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教学生成的创新性有机结合起来。
4 优化教学方法,做到学科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科特点、学生基础和教学条件等实际出发,积极倡导参与式、启发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方法,推行探究式学习, 培育推广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科教学的学科性与教学的艺术性结合起来,力求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质性提高。
5 优化教学过程,做到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
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在教学中要着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的关系表现为双方目标一致,共同参与,协同配合,紧密联系。高明的教师引导学生走路,笨拙的教师牵着学生走路,无能的教师代替学生走路。教学中,教师要要完成角色的转换,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分析、总结。这样,才能真正使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效果好起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赵薇,荆秀红.解密高效课堂[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 美术课堂教学 问题 有效性 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就是教师让画什么学生就画什么,教怎么画学生就怎么画。它的着力点,就是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习得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但是,教学方式方法机械单一,只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忽视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忽视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这极不利于对学生美术兴趣、美术素养、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应既注重教师的教,更注重学生的学,尤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方式;既重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更注重“多基”,即连同“双基”在内的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意志,强烈的学习愿望,坚韧的学习品质;强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中,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教师之于学生,是平等中的“首席”,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应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术课堂教学必须改革。历经数年的课程实践,小学美术教育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上凸显许多亮点,课堂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课程改革是超越经验的富有创造性的实践,发展中,教学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滥用课件、表演作秀、无效讨论、满堂发问、滥用赏识、放任自流、死守预案”等只追求教学形式而不注重教学效果的现象,导致课堂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无效或微效的状况突出,违背课改的宗旨。甚至连传统美术教育诸多弊病中“基本技能扎实”的唯一亮点也不复存在,这是十分危险的。问题出在哪里?我认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学习方式的变革还未能真正实现。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应该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创新,追求教学的有效进而高效。
有效性既是一种客观属性,又是一种价值属性。有效乃至高效,均应以教学活动结果即目标的达成与否作为客体是否符合主体需要的依据。因此,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教育价值的需求。
二、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参与活动的因素是教师和学生(主体)、美术教材(客体)、教学手段(中介)。教师、学生、教材和手段规定了小学美术课堂空间结构。这个空间结构就是教师、学生、教材、手段。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受这些参与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师生关系、师资水平、学生素质、教材组合、教材目标、课时目标等关系的制约。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认知活动,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如何凭借教材,并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标,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最核心的问题。所以,在研究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时必须考虑这一因素。
针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现状,我结合实践与反思,对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思考。
(一)提高素质策略
提到提高素质,部分美术老师认为仅指学科专业素质,因而不注重综合素质。我认为:做一个合格的、优秀的美术教师,在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素养的同时,要做有文化底蕴的人,才会担负起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任。教师良好的素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如何提高美术教师素质?
1.加强理论学习。美术教师一般忽视理论学习。须知,强化理论学习意识,自觉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是提高教师素养的关键。因为,实践呼唤理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容易盲目,容易囿于经验,常常失之肤浅。美术教师必须在意识上解决问题,要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意识,加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全面掌握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了然于胸。理论需要实践的支撑,在实践中丰富、完善。所以,要有实际行动,要有行动计划,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美术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才能真正站在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人才这一高度,组织丰富多彩的、充满活力的、有效高效的美术教学活动。
2.提高专业素质。美术教师在专业技能上不要满足现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掌握新的美术知识、技能及表现手段,在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我曾亲眼见到一位参加9县1市“十佳教师”评选活动的年轻教师,一开课,以简练、生动、传神的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了课堂上几个学生的可爱形象,博得满堂喝彩,为密切师生关系,营造良好氛围,实施有效教学奠定了成功的基础。现在部分美术教师不敢在课堂上示范。不敢示范的教师,算得上称职的美术教师?
3.强化自身“双基”。这里的“双基”,即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要多看、多学、多练、多实践、多总结,勤于反思、善于反思。只有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施展娴熟的教学技能,才能全面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
(二)情感认知策略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其存在的必要性就在于,必须肩负起学科应该肩负的高效率地完成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神圣使命。所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既要满足社会需要又要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这一要求。情感认知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一条原则,它是科学的教学有效观与人文主义教学有效观在育人规格、质量上的统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理所当然地包含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引导其对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认知,仅仅将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看做是纯粹的认知过程而漠视情感等非认知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其效率、效益的提高显然是有限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加强对美术的情感认识、知识认知和有效的随堂欣赏与专题欣赏教学。例如欣赏人美版第2册《冬日婴戏图》,这幅画描绘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冬天,一对小伙伴到花园玩耍,手里拿着小旗和羽毛逗着小猫,他们神情专注,样子非常可爱。通过欣赏,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欣赏人美版第6册《清明上河图》,此图描绘了清明时节的北宋首都汴梁的市民生活场景。通过欣赏告诉学生,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载体,是传递情感思想,再现历史的重要文化行为,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和现象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模式策略
教学模式是根据教育科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一种提炼、概括,相对于理论是派生而低于理论,比较形象、具体,容易认识、掌握;相对于实践是升华而高于实践,比较概括、规范,具有一定的智慧含量和迁移价值。它是实践与理论之间的“中介物”,是用理论指导实践或由实践上升为理论的媒介,是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桥梁(工具)。教学模式是个体进行教学创造的依据,任何教师的成长,教学专业的发展,教学素养的提高,都是一个模仿、创造,再模仿、再创造……直至成熟的不断递进过程。教学有法,是先得一法后兼及它法,先学一家后师法百家,然后融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就像练书法一样,先“入格”而后“出格”。
长期以来,美术课堂教学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课堂教学随意性很强,没有章法;一种是“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摸索出了一套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即“参与—合作—选择—质疑—体念—延展”。这个教学模式是根据课改理念设计的。美术活动要求人人平等,人人参与;要求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进步;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选择表现形式;质疑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习技法,动手操作,尝试体验美术活动;延展美术活动,扩大学生视野。我们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了几种基本的教学模式,即“感受体念—讲授示范—实践训练—有效指导”;“感知(认识现实化)—理解(形成新概念)—运用(强化及迁移)”;“体念—示范—训练—指导”等。
在具体操作这些教学模式时,要坚持做到如下三点:
1.学生自己的空间。学生独立人格的空间,即每个学生在班集体中都有人格独立性,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独立思考。
2.学生选择的机会。一是认知过程中的选择。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让学生选择表现形式,从而获得新的领悟。二是参与过程中的选择。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做到人人参与,双向交流,教学互补。
3.学生展现的机会。一是展现个性,如开设“艺术沙龙”;二是展现能力,现场作画;三是展现学业成果,如举办画展、小制作展等。让学生在得到展现的满足中自主认识、规范、评价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
(四)方法优化策略
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学生的知识结构到底是如何建立的,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怎样形成的,不得而知,因而很容易造成机械灌输,使学生头脑里的知识成为孤立概念的堆砌,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绘画能力、创造能力等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和培养。采用这种做法,不仅难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热情。因此,优化教学方法就显得很重要。而优化教学方法,我认为,改变教学信息传输方向(由“单向”到“多向”)和方式(由“单式”到“多式”)是至关重要的举措。
一要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科学选用或自主设计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体念—引导—表现”法。就是将简单的绘制内容先让学生试一试,根据学生的体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和示范,再让学生操作表现,教学效果很好。又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法等。二要注重强化学习方法的指导,如“自主学习法”、“尝试学习法”等。这样,教师及时点拨、释疑,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元化、多类型的特点,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对于“课件”,我认为:该做的就做,做就做好,没有必要做的就不做,不要浪费资源和时间,更不要画蛇添足,一切为有效、高效教学服务,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学科素养服务。
(五)预案实施策略
在教学活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注重备课的有效性。怎样实现备课的有效性,第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科学确定精要的教学目标;第二,要根据教学目标凭借教材组织简明的教学内容;第三,要有效而灵动地设计教学过程;第四,要根据教学过程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有了科学的目标,简明的内容,灵动的过程,有效的方法,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高效。
备课是预案,只是上好美术课的基本条件,要达到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实现上课的有效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美术教师要围绕课时目标,灵活设计教学过程,预设是基础,生成出效果。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策略
在我国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普遍注重对美术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产生了阻碍。新课改下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的美术课程要顺应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使初中生作为美术教育活动的主人。
一、转变美术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要转变以往的美术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对初中的美术教育方式、过程进行优化,有效的提高初中学生的整体美术素质水平。①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对其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②教师转变以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美术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运用情景教学方法,营造出轻松、活泼、生动、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使美术课堂充满活力,实现对美术课堂的优化;③由于初中美术的教学内容涉及范围较广、比较复杂,教学内容整体不同,导致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也不统一,因此,教师要构建美术教学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例如构建情感模式、行为模式、综合模式以及个体模式等,实现优化初中美术课堂的教学目的。
二、结合先进的多媒体技术
以往的美术课往往是由一个黑板、一个讲台和几根粉笔组成的,比较单调、枯燥,不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不能满足美术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师通过结合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其集图片、声音、视频于一体,使初中美术教材内容更加生动、更加形象,实现将美术作品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充分的将美术教材作品的意境美与艺术美体现出来,实现美术教学课堂的形象化、直观化、生动化和具体化,提升初中美术课堂的品味,进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美术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美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纯真性和自然性的本性进行把握,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转变过去对美术的“形似、干净整洁”的要求,并改变以样板画为标准进行教学的做法,运用发现学生闪光点的方法。学生的美术画,即使存在着比例不够协调、颜色搭配不当等问题,但是只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有效的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水平。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课程作为一种独特的课程,运用精美的线条、独特的画面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来陶冶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以及审美水平。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时,主要运用课内和课外两种形式。在课内进行培养时,对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因素,例如色彩、线条和质感等,让学生在形式上来对这些作品的自然美和艺术美进行把握。例如,在讲授《中国结》美术课时,首先对中国结的相关历史、概念、文化内涵进行介绍,然后让学生欣赏由中国结延伸出来的各种造型的“中国结”,例如同心结、如意结等,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到中国结的艺术形式和我国传统文化交融的意义,并对中国结的形、意和结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让学生发现美、追求美,并在自己的手中将美表现出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且还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水平。
在课外进行培养时,要求学生走进现实生活,对大自然的美丽景观进行欣赏,对中华民族丰厚的传统文化进行领略,对浓郁的民族风土人情进行了解,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其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自由创作,进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将其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情感进行传达。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目前,初中美术的教学很少和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师布置的美术创作任务和现实生活联系的不够紧密,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时,不能激发创作灵感。在新课改的环境下,要求美术教学要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紧密联系,发挥出美术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发现美术在生活中具有的独特价值。因此,教师要加强美术科目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扩展美术课程的内容,发挥出美术任务的应有效应,实现学生作品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美术来源于生活,教师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让学生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参与到大自然中进行体验,给自己获取丰富的美术创作素材、强化美术理论知识以及扩展想象空间奠定有力的基础。
六、结语
总而言之,进行初中美术的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性、全方位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最终有效的提高美术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174-02
根据新课程的标准,作为中学教师要改变旧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教学设计要把学生的地位提升到核心位置和教学的出发点,根据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如此,促进学生拥有新的学习方式,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将成为主流。因此,优化中学数学的教学设计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为了更好的运用各种措施进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
一、转变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应该建立起新的教学观念。中学数学教学要从中学生终身发展出发,全面提升中学生的素质,其中思维素质的培养尤其重要。要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就要求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增强学生的数学观念。从中学生终身发展角度来看,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虽然重要,但是对生活和工作起重要作用的,还是在数学中蕴含的思想和方法。优化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教师要把蕴藏在具体数学知识中的思想挖掘出来,跟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以促进学生逐步领会。
1.要对中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进行优化,需要数学教师首先对知识内容有充分的把握,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各种不同的解题方法要有深入分析,以便于教学更有针对性。
2.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现有的思维发展水平为依据,选择与学生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辅和学习材料。课堂教学设计时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适应性的教学措施;做到重点突出;实现师生的最大程度交流。
3.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得到数学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允许在学习中存在个性化的特征。允许学习的过程存在“路径差”和“时间差”,注重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不仅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既要开展小组学习和讨论,也要提倡让学生独立思考;既要进行学习规范的展示,还要进行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
二、转变师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角色方式
数学课的课堂教学是知识共生、共创和互补的过程,仅靠教师单方面的知识传授是不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教师的角色也己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拥有者和传授者。课堂教学的重心己经向教会中学生怎样学习而转变,不再是单纯的如何教授知识。数学教师要切实转变角色,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沟通,这样师生才能形成和谐的“学习共同体”。现实的教学课堂不断变化,数学教师还存在许多的未知领域,需要学习、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推进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已经逐步由“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激励机制为特征以学生为主题的启发式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最终要发生在课堂上,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尤为重要,因此优化数学的教学设计应该考虑适应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作为三大学习模式。自主学习对中学生的要求较高,根据当前的教学实际,可以尝试开展探究学习,这要求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让中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数学问题,在参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思想;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设置学生探究学习的环节,从而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合作学习就是数学教师组织中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学校合作和交流,在明确组内每个中学生责任的前提下开展合作互助学习活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形成学习和交流的合作技能。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数学教学活动的最好的方法是演示,多媒体教学可以做到很好的演示效果。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可以进行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比如,几何画板在研究几何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特别是在求解轨迹方程问题时,几何画板能形象地显示出轨迹的图像,体现出动点轨迹的形成过程。要想让多媒体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数学教师选择媒体一定要结合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需要,适应数学知识特征和学生心理结构特点等。在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过程中,数学教师要理清以下几个关系:抽象运算与形象生动的关系、演绎推理与实验归纳的关系、情感交流的关系、实际思维过程与多媒体所表现出的思维过程的“误差”。
四、及时的课堂反馈和合理的课堂评价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课堂的教学将是不断变化的。要使数学课的课堂教学这个系统活动更有效,就要做到及时的反馈与控制。教师要设计有效的交流渠道,便于及时掌握学生课堂上的信息,如果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了问题,这些信息需要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通过反馈环节表现出来。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还要慎重用好课堂评价机制。课堂上数学教师做出的评价应该是丰富而有针对性的,在学生提问或回答问题时,应该让他们完整表述自己的观点,哪怕是逻辑错误的,也要对他们的思维给予鼓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正确回答,也不能一味的肯定,要引导和启发其他同学对问题的其他见解,这样会使课堂因学生的互动而变得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杨琴.对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师评价;有效策略
课堂评价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手段,始终贯穿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们现在要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提倡“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注重课堂评价激励作用和促进作用,只有这样,一堂课的评价才是真正科学有效的。
一、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课堂教学评价必须适应这些变化。
1.为学而教,以学评教
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服务于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最终都会在学生方面得到体现。在“为学评教”问题上,以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在课堂内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的行为和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过程等。在“以学评教”问题上,着力于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既要关注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更要把评价重点放在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学”所起的作用之上。
2.重三维目标的落实
三维目标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中不但应注重“双基”和“学科能力”目标的落实,更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方法和思考,关注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评教师的教学能力更多地应体现在能否及时地了解学生在课堂上所做、所说、所想,能否了解学生学会了什么和感受到了什么,能否为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能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等。
3.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先导。教师的角色应由重“教”向如何指导学生去“学”转变,由简单地呈现教材内容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转变。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课程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恰当地选择和使用传统或现代教学媒体,也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整合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能否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宜的学习方法指导,能否恰当地选择和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是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的重要方面。
二、如何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
1.评价要自然真诚
教育的出发点是赏识,归宿点也是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多采取激励和赞美性的评价,这有助于维护学生尊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但同样一个“好”字,可以说得很平淡,让人觉得不是那么真诚,也可以说得满怀激情,让学生体会到被人尊重的快乐。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发乎内心,符合实际,只有这样才能被学生接受,也才能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这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教学技巧和艺术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评价要全面
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应该遵循一个标准:在尊重学生自尊心的同时,要时刻记得,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获取。因此,当学生的见解不正确时,就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评价;当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时,就应直接指出来,不应闪烁其词。
3.评价要多样化
课堂评价由语言评价和动作行为评价两个方面组成。睿智得当的语言评价,既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又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气氛。在语言评价之外,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激励和动作行为的评价也很重要。教师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或者拍拍学生肩膀,都是表达教师评价的有效手段,教师必须学会利用。当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时,教师要极其专心的听,并辅以微笑、点头示意等诸如此类的表情或态度,以传达自己的想法。
4.评价要关注个体差异
在课堂教学时,评价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只有关注他们的个性,才能因人而异地进行教育。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对学习成绩好,容易骄傲的学生,应该采取慎重表扬的态度,因为他们本来就容易因为成绩比较优秀而骄傲,所以过多的表扬不利于他们安心踏实地学习。而对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同学就应该及时地进行表扬,在表扬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学习成绩或者回答问题方面,对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教师也要及时地进行积极的评价。唯有如此,教师的评价才能够真正发挥较大的作用,学生在获得评价的时候,也才觉得比较珍贵,乐于接受。
5.评价要共同参与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时,教师应该把评价分为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个方面。在大多情况下,我们的教学主要偏重教师评价,而对学生评价的关注是不够的。要想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评价的环境和空间。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评价的积极性,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评价,而不要着急把评价结果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评价的能力和兴趣。
新课程教学理念认为,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基于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反省的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消除学生的对立情绪,提高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能够学会用客观的眼光去评价自己,去反思和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时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促进其个性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高中化学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评价不能只做是非判断,而应该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教学机智等于一身的教学智慧。每位教师都应该发挥自己教学长处,给学生展示教学魅力,让高中化学课堂从知识课堂向智慧课堂和生命课堂转化,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罗咏然.关于高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成功教育.2009(03).
2.文吉吉.有效教学及其实施策略.人民教育.2009(11).
3.谌业峰.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