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专业硕士论文范文

会计专业硕士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专业硕士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专业硕士论文

第1篇:会计专业硕士论文范文

一、会计论文的现状

目前我国会计论文主要分为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又称科研论文、研究论文、专题论文,是会计学界和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及科研人员总结科研成果,送交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学术出版社或学术会议发表或宣读交流的论文。

毕业论文主要是指学位论文。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论文写作。学位论文是各类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员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写出的论文,即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对于学士论文,要求能较好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技能,解决不太复杂的课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论文,要求能够充分地反映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研究课题要有一定的见解;对于博士研究生论文,则要求反映作者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该学科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创造性成果,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毕业论文还包括在我国接受高等专科教育财经类学生的毕业论文。

二、会计论文作用和特点

(一)会计论文的作用

1.会计论文的写作是会计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会计研究的必要手段。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广大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及会计学者,紧密结合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围绕贯彻执行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撰写会计论文,对企业会计制度转轨和企业改革(如兼并、破产、关闭、出售、公司制改建、债转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中的财务管理、资金成本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等方面,以及会计新领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社会会计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会计论文是总结会计经济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发展会计理论,以指导会计实践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国,有上百家财经类期刊刊登会计论文。中国会计学会秘书处为了总结前一年度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每年还组织前一年度会计学论文评选活动,并将获奖论文汇编成册出版,由此激发了广大会计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以正确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会计改革深入进行。

3.写作会计论文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考核会计专业人员和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等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会计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学术性即科学性,是指在论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会计论文的学术性不仅表现在应用价值上,而且表现在理论价值上。主要表现为:

会计论文的写作目的是建设与发展会计学科领域,描述会计经济活动中某一新的现象、新的发现,对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实践上的价值;

在理论上,对新的发明和创造有深入的理性分析,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通过严密逻辑推导,求得规律性认识,丰富原有理论体系或者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第2篇:会计专业硕士论文范文

摘要:本文讨论了会计问题的当前职业大学英语教学,试图材料和教师,教学和评估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建设,所以要提出对策,以促进这些机构,英语教学的会计专业。

关键词:英语教学,会计专业,职业

会计专业英语是一门语言的应用紧密结合的会计专业知识的实践为基础的训练,使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现场用英语有意义的沟通和业务流程。会计作为国际商业,全球化,国际经济和政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自己的语言的发展趋势。随着中国与国际会计惯例全面接轨,国家需要国际会计专业,复合型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要懂会计,还可以用于通信处理和会计英语,所以,在一般会计语言的人沟通对方。目前,无论是在国内的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外贸企业,会计,英语已成为从业者不可缺少的工具,也为提高在校职业岗位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讨论了会计问题的当前职业大学英语教学,试图材料和教师,教学和评估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建设,所以要提出对策,以促进这些机构的会计专业英语教学。

会计界面临的问题英语1现有材料更难以选择的主要国内和国外英语教材的教学课程内容的书面材料。在简单的书面材料国内结构最根本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为主,并配套练习不足。原始材料,但其真正的真实的语言,但如果作为一个职业学校教材使用,则有其不足之处:对职业学校的学生缺乏明确的重点和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方式1)可能无法完全与职业教育机构特点; 2)虽然原始材料,样书及帐目长期标准处理案件更具有参与性强,但大多没有反映一步一步学习语言的基本原则,教材及以上职业难学生有知识,阅读教材的主要形式,听不足,口语训练和衔接基本的英语能力差,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会计界的困难阶段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实践和应用。 3)的翻译,文化差异,在专业的原版教材外语翻译造成教师的能力不能很好地挖掘出原有的意义。这些都是在教学实践英语教学严重影响,可(教学实用性),这也影响了英语教学的可接受性和​​有效性。

陈旧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提高基础英语要强调的意思是,知识和综合语言能力和英语语言知识的积累,并强调在实际应用技能的专业活动。作为一个专业性较强的会计实践中,必须是大量的业务报表和专业实践模拟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会计方法的实际操作。然而,在实践中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当的会计专业知识,而且能够熟练使用英语,比较缺乏这些教师,学生在基础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等原因,教师一般仅限于阅读和翻译的会计基础知识,讲解多,对术语和翻译的和句法和语法解释的文字内容为重点,主要老师,同学们都很好,学生很少有机会参加,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涉外会计业务的一小和案例研究的实际操作机会缺乏,导致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职业学校,有些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的中,英文会计专业的未来是不是足够的认识有重要关系;加上原有英语基础薄弱学校后,许多学生反映会计界提供英语词汇参考太小并不多见,理论性较强的文章,晦涩难懂,所以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丧失,导致学习有畏难情绪。同时,目前英语教学或教师教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从而更其懒惰情绪增长。以上情况表明,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会计专业是难以满足的情况和它的教育的改革发展势在必行。 1英语教学改革会计专业。注意建筑材料,选择了适当的会计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业务流程和外部沟通英语收集使用。学生应能够读取基本英语会计文献中,经济才能做出正确的业务流程,并在与会计和财务报告和分析国际标准的要求编制账目,并具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的专业英语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3篇:会计专业硕士论文范文

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02-0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22-0115-03

摘要:文章从目前就业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现状出发,提出构建现代师徒制育人模式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在坚持实训课程真实化、课程标准职业化、人才培养长效化和校企合作常态化等原则的前提下,构建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素质”“职业化”的特色,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实现学生顺利就业、课程理论教学与职业实践能力的零对接,最终提高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会计专业 现代师徒制 课程体系

一、高职会计专业现代师徒制育人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目前就业市场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大多要求从业者除了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要具备工作经验,但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在就业市场初次就业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岗位的高职学生可谓凤毛麟角,而市场上随着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其对会计从业人员的需求不但量大而且质量要求也高。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不对接,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低,高职教育及会计专业特点的内在要求,迫切需要高职院校从实际出发,构建符合职业市场需求特色的新的现代师徒制育人模式。

(一)高职教育特色的内在要求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突出体现“高”“职”两个特色。“高”字是针对特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必须的“全面综合的职业能力”;“职”字是以职业能力为本的教育,也就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因此高职院校要抓住“高”与“职”这两个方向和切入点,认真把握好高等职教育的基本内涵,应用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模式,提升和促进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实现高职培养的学生顺利就业。

(二)会计专业特色的必然选择

高职会计专业的育人目标具有鲜明的“会计职业”特性,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与输送服务于企业的、具有扎实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应用型会计人才,追求的是会计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目前用人单位对高职会计专业的用人标准是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具有较强的会计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使职业教育既要加强会计基础理论课与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加强对会计各岗位操作方法、技能的训练。”而现代师徒制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搭建高职校教育与企业顶岗实习的桥梁。笔者认为,要搭建这个桥梁,课程体系就不能完全与学校教育割裂开来,应是在学校完成理论教学任务后的实训环节展开,利用现代师徒制育人模式的思路构建实训课程体系,以达到良好的实训效果。

二、现代师徒制育人模式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为了使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顺利就业,完成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的零对接,现代师徒制的课程体系要从实训课程真实化、课程标准职业化、人才培养长效化、校企合作常态化等原则入手,构建具有职业特色、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一)实训课程真实化

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实训课程开展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用实训教材模拟企业业务,由实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理论知识带领学生进行模拟操作;二是学校利用会计实训教学软件在计算机上模拟企业业务由教师指导进行实训。这两种方式开展的实训课程都是经过理论整理和加工的,实训课程缺乏真实性,学生进行实训时也缺乏真实职场环境的压力和责任感,实训课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目前已有一些高职院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无锡某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上海一家会计事务所合作,了3 000多家中小企业的记账业务,共有三十名会计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学生来完成,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两年专业理论课完成之后,在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带领下顶岗完成企业的记账业务,并能根据工作完成的质量和数量经教师评审后获取相应的报酬。学生通过实现顶岗实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顺利完成学校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化,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效果也不错。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在学习理论课的同时,参与观看记账业务,通过随岗的形式,更直观地理解真实业务如何利用会计原理来处理,理论教学也更加直观、更加真实。真实的经济业务不仅让学生切实体会业务发生的实质,而且能让学生有真实的职业环境体验,使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热情被有效的激发起来。

(二)课程标准职业化

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组成专家论证委员会共同制定符合职业特点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由行业专家和高职院校教师共同探讨按照职业标准来设定。同时课程体系构建能满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使学生能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例如河北某职业技术学校以6名会计专业教师为股东,发起成立会计服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认缴)30万元,公司主要经营范围为管理咨询、会计咨询、记账。公司实行企业化运作,从社会上聘用主管记账工作的会计师1名,外勤会计2名,对外承接记账、纳税申报业务。每名会计专业教师作为组长,组建一个工作组,组员包括10―20名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大三学生,全面承做记账、发票开具、认证与纳税申报工作。目前服务的客户达122家,包括一般纳税人(生产性企业)12家、一般纳税人(商贸企业)20家、小规模企业65家、营业税企业25家。每月25日作为账务处理截止日,外勤会上门取得原始凭证后,根据分户情况,交给组长。组长结合各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对组员进行针对性培训,讲清楚企业需要进行会计核算的关键环节,与组员一起探讨、分析,形成个别企业的做账模式,并建立会计电算化账套。每个月月底至次月10日前,教师和组员一起分析、整理原始凭证,提炼原始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业务,并手工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同步用计算机软件(A9财务管理软件)制单、登账、出报表,手工、电算数据核对无误后,交组长审核,审核无误后完成网上报税、税款缴纳。由于课程标准的制定来源于实际工作,因此,效果较好。

四、会计专业现代师徒制育人模式课程体系构建实施建议

(一)技能培训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并重,使学生顺利进入职场,实现就业

现代师徒制育人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重点突出现代师徒制的内涵实质。现代师徒制不是传统意义的师徒制,其现代体现在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体现在利用现代高科技模拟手段,例如:利用微课、模拟仿真实训平台更好地实施教学过程。由于会计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财务管理人员,而财务又是企业最为敏感的岗位,所培养的学生不可能像产业工人一样批量实习和就业,因此充分利用财务模拟教学软件,在虚拟的网络资源库中模拟真实企业业务,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现代化教学资源库的使用,对职业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专业技能的师傅,更是导演,引领学生进入职业角色。只有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素质培养并重,学生才能顺利进入职场,实现就业。

(二)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为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它既是职业教育的外在特征,也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在职业素质本位的前提下,会计专业现代师徒制育人模式的课程构建,要将校外企业的实习、实训和实践场景,企业师傅角色与校园内各类专业课程空间与资源,尤其是校内专业课教师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校企两类空间及资源的拓展与利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高职会计专业现代师徒制育人模式课程体系构建,要以职业素质为核心,课程体系要具有职业特色,才能真正现高职教育的“高素质”“职业化”的特色,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最终实现学生顺利就业,实现课程理论教学与职业实践能力的零对接,最终提高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维护社会稳定。J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0).

[2]成丙炎,姜燕.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调查与分析[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8,(1).

[3]王祥林,杨凤翔.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高职普通文化课改革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4).

[4]邓洵.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工作过程分析[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0.

[5]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第4篇:会计专业硕士论文范文

一、创新创业教育概述

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具备创业基本素养和创新型人才的现代高等教育模式,通过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熏陶,重点分层次、分阶段的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素质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顺应时展需要,满足社会对专业型、创业型人才的需求而建立的实用性教育体系。因此,在民办应用型高校实施教育改革和“互联网+”时代的推动下,需要结合民办高校在校生的专业特点,积极开展“专业教育+创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更好地推动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1.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薄弱

民办高校的学生多为二本或专科学历,起点较低,基础也相对薄弱。因此大多数学生普遍关注自身发展方向,而对学校的认可度却比较低,学生自身也缺乏自信,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执行能力也较差。加之会计学这个专业的特点,导致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普遍比较沉闷,思维相对固化。对于就业的选择也比较保守,大多数学生倾向于从事本专业的会计工作,而对于创业只有少数家境富裕的学生萌生过想法,但也没有具体的规划和实施。由此可见,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相对薄弱。

2.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一方面,民办高校针对会计学专业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多是在会计学专业课程基本完结的基础上,针对大三、大四的在校生开设的虚拟创业实训课程,缺少创新创业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锻炼。另一方面,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资源相对欠缺。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不仅没有多样化的创新创业资源进行指导,而且学校购买的虚拟创业的软件也存在一定的漏洞,不能真实的模拟企业创业环境,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性学习。

3.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

大多数民办高校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师资队伍,这往往是制约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而言,首先,民办高校所需的专业的、有实战经验的创新创业教师数量相当不足。其次,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多是由专业课的专职教师甚至是行政人员或者辅导员担任。最后,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师一般不具备专业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储备和丰富的创新创业实战经验积累。因此,现有的创新创业师资力量无法满足民办高校开展“专业教育+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

4.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力度不够

由于民办高校的体制与公办院校的体制大不相同,办学所需的资金主要依靠自身投资,而创新创业教育更是一项巨大的系统性工程,所以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实践平台的建设也需要民办高校自身进行投资与开发。由于受学校体制和资金来源的限制,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实践平台相对匮乏。比如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示范基地、实践基地和孵化产业园等数量相对较少,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训练,而且也无法满足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需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办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步伐。

三、改善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1.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民办高校通过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可以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同时也有助于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所以,针对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学院应积极制定“专业教育+创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会计专业课程的讲授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此外,学校还应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电台广播、图书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的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另一方面,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或知名人士来校开展经验分享座谈会,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

2.构建有层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石,对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民办高校应建立有层次且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就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应在大一阶段开设通识教育,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通识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在大二阶段开设专业教育,将“专业教育+创业教育”相融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创业所需的基本素养。在大三上半学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教育,掌握创新创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大三下半学期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在模拟训练和体验中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在大四阶段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促成学生创业与就业的全新局面。此外,丰富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开发创新创业网络课程,建立创业公开课等,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加强专业的创业师资队伍培养

师资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攻坚力量,有利于保障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因此,民办高校应加强专业的创业师资队伍培养。首先,为了满足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不同阶段的创业需求,应建立“四层网络”专业教师体系,即由经验丰富的企业家、专家构成的“战略专业网络”,由企业精英和职业经理人构成的“教练网络”,由初创型企业校友构成的“同行网络”,由教研能力较强的教师构成的“教师网络”。其次,应采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师资激励政策。一方面,鼓励缺乏经验的教师进行自主创业或者到企业挂职锻炼;另一方面,聘用有创业经验的社会人士或者企业经理人担任创新创业教学任务。

4.建立多元化的创业实践平台

实践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检验环节,是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民办高校应通过引入企业、政府等社会力量共同建立“空间+教研+活动+孵化+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创业实践平台。首先,通过建立模拟创业环境的实训空间,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其次,学生参与教师申请的创新创业科研项目,可以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再次,学生通过参加创业竞赛等活动,可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另外,通过建立产业孵化园,为学生提供自主创业所需的场地环境。最后,为学生创业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技术咨询、项目策划、人员培训等多类创业服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的推动下,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民办高校刻不容缓的攻坚任务。因此,民办高校需要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结合民办高校体制和不同专业特色,积极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构建有层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加强专业的创业师资队伍培养,建立多元化的创业实践平台,实现“专业教育+创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型、创业型人才。

【会计学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王硕.基于“互联网+”的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分析[J].纳税,2018(07):236-237.

第5篇:会计专业硕士论文范文

一、有关问题的引出

1.引入实训一体化教学的初衷

在以前的观念中,很多学校都将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看作是职业学校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这种观念下,与以往传统授课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分歧。引入实训元素经济一体教学,实行“知识+理论+实践”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但是这种新时代下的新型教学方式能够在逻辑理论上有所保留,在经济专业上又能为更多学生提供专业所需知识与前瞻性思维。而在实训一体教学模式下,就需要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做好对学生重点内容的强化与理解,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其他课程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另外,在传统理论经济课程教材相关的知识结构与理解体系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有的内容可能引导学生产生误区。因此,引入实训一体化教学,能够让学生明确理论知识与实际理论之间的正确关系。

2.带入实训元素的方式

受到传统经济学教学的影响,很多职业学校都将经济学课程重点放在微观教学活动中,而这种微观教学内容主要又以消费者行为来做行为理论、厂商理论以及市场结构为中心内容的教学活动。而着重于微观经济学虽然能够系统化结构,但是却给实训元素带来了影响。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实训元素在教学体系中会打乱相关知识体结构框架,这会给系统严谨的理论知识造成逻辑上的误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传统经济学课程本来就没有什么有效的实践经验,如果大范围引入实训元素势必也会给整个教学活动带来一定的风险。所以整个实训一体教学活动的开展,就需要让教师着重于对消费者行为积极、厂商理论以及一些主要内容与实训相互配合的方案来进行教学,通过有效的配合与操作,制定科学化的教学流程。

3.关于实训元素的评价

实训元素的加入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于经济学课程的理解,而引入实训评价体系,将更加科学化地对整个教学活动做出客观评价。教师还应该强化学生对于重点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对于整个实训教学,引入评价体系就能够通过创新模式掌握是否达到教学预期。不过说到这里又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就只能等待在以后专业性课程中在慢慢体现,而这种评价体系也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在目前教学活动中引入评价体系,能够对教学质量做好有力监督。

二、实训视角下职业学校经济学教学意义

1.提升整体经济学教学质量

从目前我国职业学校开展的经济学课程教学来看,它处在一个特别尴尬的位置。第一;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再适应现有教学内容,传统施教不仅仅质量不高,反而会增加学生的负面情绪。第二,由于职业学校学生所涉及的传统理论知识减少,比如缺乏高等数学理论,也会在教学思维上给学生带来负担。如果将这些问题具体化,不再抽象呆板地进行理论知识讲授,在实训角度下将经济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实用化,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领会能力,整个教学质量水平也会有所提高。就目前来看,当务之急是要解决经济知识实用化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不仅能够很好地融入职业学校教学内容,也能够为学生专业素质提供保障。

2.培养具有前瞻性、灵活性人才

这里所涉及的前瞻性可以换一种思维方式来理解,就是通过对学生专业性知识的培养来提高他们具有前瞻性知识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灵活地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而这种思维方式需要与实训内容相配合,让学生有系统化的思维,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3.培养自律性思维习惯

整个实训一体化教学的初衷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学教学内容,而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最终将依赖于自我的努力。所以在教学上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单一授课学生没有自主思考的习惯。而在实训视角下的教学将更加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摆脱以往教师单一说教的方式,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而这种习惯的培养将推动学生对于职业能力的重视,强化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实训视角下的问题分析

1.教学内容选择上的问题

实训教学模式由于不再仅仅限于教室,这就导致教学内容无法完全贯穿书本知识,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就需要做出选择。与以往传统课程相比,它不再仅仅以某一个知识作为重点,全方位地照顾学生的理解,而是更加系统化地对书本知识做一个梳理、贯穿,让学生能够串联起整个内容的联系,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在内容的选择上就会更加集中于理解,而不在集中于深入,如何选好教学内容就需要结合实训要求做好相关安排。

2.教学资源整合上的问题

实训资源也属于教学资源的一部分,所以整个实训的开展,就必须要结合以往传统课堂上的教学资源,只有学生掌握了经济学相关基础性知识的储备,才能够很好地将师资资源与实训资源融合起来。并且就当前职业学校教学环境来看,教学内容是普适性知识点,所以很多专业也会涉及于此,因此如何将其合理整合到教学资源中就需要好好斟酌。

3.教学形式上的问题

对于职业学校而言,在经济学教学上一般采取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而要在此基础上引入实训元素,对于原有的教学形式会带来相应的改变,通过这种调整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活动。这就需要对学生负责,对教学质量负责,并以此建立一套适合学生的教学形式,而这种形式的具体化也是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4.课程质量上的问题

职业学校课程教学中引入实训教学,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就目前来讲以实训方式进行的教育活动还不能有效地体现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只有等到专业课程中才能体现课程质量。所以就需要在学生入学初期做好教学质量信息的统计,从而对开展实训活动进行相关质量控制,这也是一个重点问题有待解决。

四、实训视角下职业学校经济教学的策略

1.完善教学项目,具体教学内容

要切实做好相关教学改革工作,就需要合理利用相关教育手段对教学项目做出完善,具体教学内容。而相关职业改革的优秀方案也要具体落实到经济学教学实训任务中,让整个内容项目在实训中更加具体化。在相关专业所涉及的环节,消费者理论中的效用论,就需要在其中做好细分,明确内容结构。所以,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这些知识融入项目建设中,完善实训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实训所带来的知识零散问题。

2.重点知识与理论一体化的实训教学

经济学教学活动应该在教学内容中避免出现专业素质实训所出现的问题,这种问题主要指的是出现实训的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不相符。对此教师在指定实训教学计划时,就需要具体抓住教学理论核心,从而将理论重点延伸到实训中,避免教学内容与实际要求不符等问题的出现。

3.带入情景教学,激发学生思维

就目前而言,越来越多职业学校都将情景教学带入教学任务当中,而对于经济学实训而言,也可以在其中融入情景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利用教学中的环境设计环节来凸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体的方案可以在专项实训内容中加入应用场景,比如在针对某一品牌的商品消费,引导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等,这样别出心裁的安排教学内容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够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建立有效的信息化知识共享平台

学校在相关理论授课与实训授课中,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平台,通过互联知识平台的共享,实现学生知识的延伸。此外教师也可以在网络平台建立一套完善的共享群组,提高学生课后知识的问答,也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水平。五、结语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教学任务中引入实训元素。实训教学的引入能够减少很多传统教室授课所存在的问题,随着教育工作的深入,将会有更多的职业学校引入实训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

【经济学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牛莉萍.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实训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科学

[2]王东云.“互联网+”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训、管理、服务方面应用的调查研究——以天津市信息工程学校为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3]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变革——访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实训中心陈二军主任[J].教育信息技术.

[4]发改委:支持职业学校加强支撑基本教学型技能实训基地建设[J].汽车维护与修理.

第6篇:会计专业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

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这三门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之间在内容和方法体系方面存在着交叉和重复,理论界对此一直颇有争议。这不仅导致了研究资源的浪费,而且给会计教学带来了困难。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三门课程的性质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对三门课程进行整合的基本框架。

一、管理会计课程的留舍

目前,高校采用的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这三门课程的教材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率非常高,毕业论文主要表现为管理会计的很多内容与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相关内容重复。有学者主张将管理会计课程取消。笔者认为,仍应保留管理会计课程,不能简单地将其取消。理由如下:

1.社会的发展需要管理会计。1952年世界会计师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管理会计”一词,这标志着管理会计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正式形成并得到公认,促使了现代会计被划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管理会计在西方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世界上许多会计组织也都成立了研究管理会计的专门委员会。

2.一个完整的会计学科体系不能没有管理会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及时、正确地做出决策和有效地进行管理控制就需要具有实时性、前瞻性的会计信息,而传统会计已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管理会计是在传统会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是向内部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有效使用和经营管理责任履行所需的信息。完整的现代会计体系应包括两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系统:一个是为外部管理服务的财务会计,另一个则是为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

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三门课程的层次关系与定位

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与会计学应属于同一学科层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二者关系密切,均属于第二层次。成本会计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硕士论文既为财务会计提供资料,又为管理会计提供资料,属于第三层次。

财务管理与会计相互区别,各成体系。财务管理是指对企业的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进行管理,是一种资本运作活动;会计是对以资金运动为主的经济活动进行信息管理,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从资金运动角度来看,财务管理直接对资金运动进行实体管理;会计是对以资金运动为主的经济活动进行信息管理。这应是区分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客观依据。从学科体系角度来看,财务管理研究的是资金直接管理规律,具体研究如何对资金运动进行组织、调节以及监督,以引导和调节资金的流向与流量;会计研究的则是企业资金间接管理规律,即研究如何对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分析和预测,以准确、及时地提供资金运动的历史信息和未来信息。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金运动,属于物质流,财务管理进行有关资金的预测、计划、控制、分析、检查等实体活动,属于职能性管理;会计的对象是综合的信息运动,主要包括能以货币计量的信息运动,属于以资金运动信息为主的信息流。会计对经济信息运动进行直接管理,而对资金运动则进行间接管理,它通过对经济信息的采集、交换、输出和反馈等观念总结活动,参与经济决策,进行经济控制,属于基础性管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着明显区别,但二者在内容、标准、功能以及信息流程上都以成本会计为基础,根据各自的标准和要求对成本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和利用。管理会计侧重于为管理的决策功能提供相关信息,着眼于企业利润最大化;成本会计侧重于为管理的控制功能提供相关信息,着眼于成本最小化。

三、对三门课程进行整合的思路

1.整合的基本原则。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并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是我们讨论问题的出发点。但从教育目标角度来看,为体现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可以允许必要的内容重复,医学论文既要解决好课程内容的协调问题,又要注意教学时间的衔接,力求既保持各门学科体系的完整,又尽量避免交叉和重复。

笔者认为,当前对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三门课程进行整合的目的在于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从教学角度强调三门课程之间的互补性与整合效应,而不是要创造一个新系统。如何针对三门学科未来发展的特性进行“个性化”改造,特别是针对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与文化特征对三门学科进行全方位的系统重构,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在考虑三者之间的关系时,不能总以静态的眼光看待问题,还应从动态的角度加以考虑。各门学科都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教学内容也应不断更新,将三门课程简单合并无法使学科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财务管理课程应以资金运动为主线,以时间价值、风险价值和资金成本为主要考虑因素,以财务决策为核心,以资金的筹集、投放、运用、回收和分配为主要内容,构建其教材体系。管理会计课程应以生产经营活动的规划和控制为主线,以本量利分析为基本手段,以经营决策为核心,以经营活动的预测、决策和控制为主要内容,构建其教材体系。

2.三门课程内容的设计。财务管理课程应包括财务分析、筹资与资本结构、有价证券投资、营运资金管理、财务预算、收益分配、企业并购等内容;管理会计课程应包括成本习性分析、本量利分析、变动成本法、经营决策、项目投资决策、全面预算、责任会计、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等内容;成本会计课程应包括成本核算、成本报表、成本分析等内容。

上述课程内容整合的基本思想是:①成本会计作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基础课程(也是财务管理的基础课程),职称论文应以成本核算、成本报表、成本分析为主,其中成本核算应重点讲述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并兼顾其他行业企业的成本核算,而有关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考核的内容应纳入管理会计课程。②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课程的一个重复点,这种重复是必要的。财务管理课程应侧重于讲述财务预算的编制与考评,这也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管理会计课程应从全面预算角度出发,围绕全面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调控、考评来展开。③投资管理是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课程的重复点。笔者认为,财务管理课程应以证券投资为主,管理会计课程应以项目投资为主,这能够与全面预算中的资本预算内容实现有效衔接。由于二者的内容均以时间价值为基础,出于对教材体系完整性的考虑,二者都应保留时间价值内容,可通过教学计划,根据授课时间先后调整各自的教学内容。④传统管理会计课程中存货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存货资金的安排与占用,应将其列入财务管理课程,作为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归属于管理会计。⑤责任会计应属于管理会计的特定内容,不必在财务管理课程中进行专门叙述。⑥标准成本制度作为成本控制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预算管理的必要手段,应归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不再纳入财务管理课程。⑦资金需要量的预测属于财务管理筹资的范畴,经营杠杆已在资本结构内容中加以讲述,不必再在管理会计中予以阐释。

主要参考文献

第7篇:会计专业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会计;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规模的扩大,环境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大的危害。对于我国环境资源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能够有效地利用资源,另一方面应该认真治理环境污染,让优美的环境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发展低碳经济,发展环境会计,我们事不宜迟。环境会计作为现代会计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在发现经济的同时从资源、环境的角度出发,对企业各项相关的环境资源进行反应和核算,这将促使企业认真履行自身相应的环境责任,改变过去传统会计中对环境资源无节制利用的错误观念。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完善环境会计的实施条件,在我国具有深刻而现实的意义。如果照成环境污染的相关企业都能够重视自身环境会计的发展,保护环境,那么我们就可以获得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二、低碳经济环境下环境会计的发展

(一)我国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1、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助于降低我国的国际政治压力

我国在1998年5月签订于2002年8月核准的《京都议定书》虽然未曾说明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前的标准减排要求,但该协定于2012年到期,我国在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中面临着来自国际巨大的舆论压力,将给我国带来不小的政治影响,严重的话则会波及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商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一继《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会上的问题集中在了"责任共担"抑制气候变暖,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而中国走低碳经济富国强国的道路,可以使我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有更多的话语权,不至处于被动地位。

2、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提升环境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自然资源消耗量过大,生态环境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导致我国生态环境破坏,这严重威胁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改善经济发展过程中影响到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状况,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要求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自然生态环境状况江河日下的问题。因此,实行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降低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现有的以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求经济的高速发展的模式也将不断改变。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将不断提高与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

此外,十报告中指出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也是调整产业结构不可或缺的手段,目前,我国作为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的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以第二、三产业为主要动力,其别是工业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崛起的最主要动力。而发展低碳经济,可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的消耗总量,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工业结构的完善与升级。而且,低碳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产业结构,寻求环保、低碳、绿色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催生新兴技术产业的,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低碳经济环境下环境会计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由于自然环境资源恶化的现实状况和传统会计不够完善的实际情况环境会计应运而生,然而传统会计却难以对类似于空气、海洋等事物进行核算计量,会计核算主体并没有对这些自然资源的使用和损害记入成本,没有对其进行核算与监督。会计报表中由于不会考虑这部分的成本费用,将会使企业利润虚增,但这也是对以牺牲自然环境谋取经济利益这一不良行为的默许。

在2012年12月十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三、低碳经济环境下环境会计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用于规范环境会计的法律法规仍不完善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环境法律责任的要求,但是我国环境会计起步较晚,缺乏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有实施性、参考性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法律法规以及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另外社会各界和各类企业在早些年对环境保护意识较弱,所以自20世纪以来我国没有形成的可直接拿来使用的环境会计法律法规,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信息披露的相关法规中也很少涉及环境会计相关问题。

(二)环境会计研究缺乏系统性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原来的单一追求经济发展,转变为追求经济、社会、自然环境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要求对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环境资源、排放物、污染物等进行综合研究考察和计量,确认企业为发展经济牺牲的环境成本和得到的环境效益。

但是我国在环境会计领域的的研究还处于理论研讨中,与环境会计核算、业绩考核相匹配的会计研究系统有待完善,政府和企业未能有效了解到环境发展与经济发展中形成的环境成本,所以环境会计的系统建设方面基本上还没有最新研究。因此,环境会计在我国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实际情况下进行推行需要合理的系统性作为支持。

(三)环境会计理论的应用亟待发展

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在现在得到了很大的突破,而面对日趋严重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建设问题,环境会计的研究大多数还是停留在了理论研究上,关于环境会计的学术论文较多。研究的重点也停留在理论上,可真正运用于实践,对实务的操作性问题则缺乏系统的研究。理论和实务真正相结合的方面较少,在进行环境会计的实务操作存在一定难度,阻碍了环境会计可实施性的发展。

(四)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不完善

环境会计的核算、计量、确认和记录是环境会计有效实施的重中之重。核算环境会计的会计核算体系是环境会计得到应用的重点。而目前,没有完善的一整套系统的关于环境会计核算的指导方针、核算体系、会计计量模式;众多企业也只会把污染收费作为管理费用计入账簿。并且学术界对环境会计计量问题还没有统一的看法,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不完善,对企业在环境方面作出的支出、收益得不到有效的检查和监督。

(五)企业仍不接纳"环境会计"

环境会计通过充分强调环境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环境数量的有限性,对其做以价值参考,对环境资源予以成本计量。若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就应该受到相应的经济处罚,若情节严重者,则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但是很多年来,政府部门没有正确引导企业,使得其在进行经营活动过程中,能够将自身的经济效益与实际生态效益综合考虑,实现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进行环境会计的核算与计量,客观上要求企业将自身发展与环境紧密的结合起来,可就是这样的一种"转变",从短期看,这会增加企业核算的负担,在环境会计的计量问题上要做多的功课。而有些企业目光短浅,没有看到自然资源成本、环境影响成本、企业清洁生产、产品市场规律将会给企业未来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

四、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发展环境会计的对策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审计、税务制度

我国环境会计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部分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始将现代环境会计方面的资料和方法引入国内机关,并逐步在校园内展开了相关课程和进行相关人才的培养。但是到目前为止,只是简单的引用外国文献,并没有真正形成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环境会计法律法规,同时我国没有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

基于以上原因,政府部门应该首先考虑完善相应的环境保护体系,同时,将环境会计体系纳入法律保障体系范围内,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环境会计的使用范围,并表明违反相关法律,将受到的处罚。如将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规定列入《会计法》,并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和环境会计制度,强制各相关企业在会计实务处理中采用国家统一的环境会计核算标准。

并且要建立有效的审计、税务检查机制,为环境会计在低碳经济模式下能够正常运行创造条件。如对废气、废物排放征收环境税,对一般性废弃物污染征收成本支付税。对一些治理污染、综合利用资源的非常优秀的企业可以实行优惠税率,对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加重税收,鼓励企业对环保做出贡献。

(二)相关部门要进行监督,明确责任

我国相应的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地方政府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职责,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责,以及各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责,但长期以来以上职责在法律法规中界定不清晰、不明确,有关规定也散见于各相关法律法规,法律法规对此并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规定,造成了环境保护工作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的现状,进而阻碍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会计相关工作,明确界定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监管职责,有效落实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环境保护行政责任。

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环境保护部门也应当建立相应的监察机构和制度,为企业主要污染指标数据并提供理论支持等,要政府部门和审计机关根据环境保护部门和资源部门提供的资料对企业进行更好的监管和审核。

同时,政府应当将相关监督责任具体到各个部门,使得每个责任点有相应的负责机构,以防在发生相应的环境问题时,不同机构间相互推诿,从根本上保障环境会计的顺利实施,以实现政府部门的监察责任。

(三)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环境会计的专业人才

目前在我国国内,从事环境会计研究的主要还是相关的会计人员。他们大部分人受各自知识背景和各人研究习惯的制约,在环境会计理论方面研究相对较多,但是在环境会计实务方面和环境会计的另一分支即环境管理会计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贫乏。

并且这些人受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影响较大,研究环境会计的学者大多热衷于探讨环境会计的目标、假设、原则、对象和要素及其环境会计理论结构、框架、体系等相对空泛的命题。而对借鉴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来研究运用于环境会计实践的操作性问题则缺乏实质性的研究。

如果将环境会计不仅需要我们熟练掌握会计学、经济学等会计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要求我们应熟练掌握环境学、管理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综合知识。这就要求现阶段的大学生培养过程中,能够培养一大批懂环境会计的综合性人才,在对在校学生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加强他们对环境会计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积极加强在职会计人员关于环境会计的理论培训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四)积极宣传环境问题,进行环境会计试点推广

现阶段,我们都面临一个日益严竣问题--环境资源紧缺,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是等待相关环境会计理论完善并且成熟后才在单位相关核算中实施审核,而应该两手同时抓的方式--一手研究相关理论,完善相关体系;一手进行实践研究,两者缺一不可。

在进行环境会计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在对传统财务管理体制和其核算成本理解的基础上,同时应该积极主动去完善环境会计的核算体系,尽快出善的核算指南及相应生态业绩考核指标。在进行试点企业的选择适,应该选择业绩较好,服务范围较广的国有企业如中石油、中石化、煤炭局等企业单位,同时认真总结这些企业在施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而完善相应体系。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逐步加以推广,最终确立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主导地位。

(五)增强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

工业污染是城市的主要污染方面,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和守法意识,在防治污染方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国家应通过加强保护环境资源的立法,加强环境保护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尤其是增强企业环境保护意识,鼓励企业实行绿色采购,清洁生产,环境会计核算,企业是国家经济的细胞,每个企业做到了绿色经营,则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可以实现的。我国企业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所以我们应该从根本上着手,应该加大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让环境污染企业承担对社会造成的损失,或者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

同时,政府部门应当以"教育、执法、经济杠杆"手段并行,加强企业的环保法规宣传工作。在执法过程中,注意发现环保工作做得较好的企业,组织企业之间观摩学习,交流推广环保经验,提高企业整体环保水平。同时,认真做好环保服务,在一些企业出现排污超标现象时,不是一罚了之,而是仔细观察、分析,帮助企业查找原因,协助企业完善污染防治措施。

(六)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社会审计对企业环境报告书、环境会计进行审计鉴定,做出环境审计报告,通过对环境政策、环境活动、生产经营及其他正常本职活动的环境影响、环保机构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进行审查和监控,以发现所存在的环境问题和违反环境法规的风险。

人类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因经济发展带来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所以社会大众对环境问题最敏感,只要全国人民都动员起来采用低碳消费,抵制因资源、环境破坏而生产的产品,则视消费者为上帝的企业则会转变经营理念,实现低碳经营,则环境会计的实务操作也将指日可待。

五、结语

本文为解决当下十召开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针对我国现阶段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结合环境会计的研究方法,讨论了中国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环境会计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实施的必要性、以及对环境会计进一步有效施行的对策。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经济高效、持久、有序、平稳发展的理念在论文得到体现。具体研究工作过程中,综合运用前述的各种原则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解与探讨。

《低碳经济下的中国环境会计问题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里我只进行了小部分浅显的研究分析和探讨工作,论文尚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董凯斌.发展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道路[J] .中外投资,2010,(22).

[2]王夏静.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环境会计的可行性研究[D] .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7.

[3]邵芳.绿色会计在我国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 .企业导报,2010,(10).

[4]燕利霞.浅谈我国绿色会计的建设[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7S).

[5]莫文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及策略[J] .广西社会科学,2010,(7S).

[6]刘海英.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综述与展望[J].财会月刊,2010,(5)..

[7]张鹏.浅议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和完善[J].商业会计,2011,(1).

[8]赖建阳,鲍晓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经贸,2011,(2).

[9]曹慧婷.关于发展我国环境会计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0,(4).

[10]孙利萍.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7).

[11]周发亮.我国环境会计研究文献综述[J].财会探析,2010,(6).

第8篇:会计专业硕士论文范文

语言学家Harmer (1990)认为,如果把语言结构比作语言的骨架,那么是词汇为语言提供了重要的器官和血肉。因此,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然而大部分教师在教授词汇时总是采用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学生自己朗读—词汇简单释义—学生课后记忆—听写—测试的传统词汇教学方法,导致学生词汇学习效果欠佳。针对以上问题,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将多模态理论运用到英语词汇教学中去,但他们的研究对象主要针对的是本科生,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研究几乎没有,并且缺少实证研究。笔者试图将多模态理论运用到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去,探讨多模态词汇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是否可行。 

2.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模态(mode)是指同步实现话语和交际类别的符号资源,它可以通过一种或者几种媒介来实现。媒介(medium)指用于符号产品和事件生产中的使用的物质资源,包括工具和使用的物质。(Kress & Van Leeuween, 2001: 21-22) 具体的说就是我们感受外界的视觉、听觉、触觉是感觉模态,而感觉所借助的工具,眼、耳、手就是媒介。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多种感官,采用图像、声音、语言、动作、表情等多种手段和符号模态来进行交际的话语。(张德禄,2009)多模态PPT演示属多模态话语范畴。多模态PPT由于蕴含丰富的图画,声音,颜色,图像,文字,动画等模态,因此它被广泛应用在英语教学中。 

2.1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西方国家。尽管至今仅有20多年的历史,多模态理论却已被运用于影视作品、广告设计、语言教学等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1世纪初,我国开始了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研究,国内有关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国外主要代表人物有:New London Group, Kress & van Leeuwen, Stein, Royce, Bartsch & Cobern, Butler & Mautz, Jr, Mills, Guichon & McLornan等专家学者。在国外,最先将多模态理论运用到语言教学领域的是新伦敦小组。新伦敦小组(New London Group, 1996)主张将该理论运用到语言教学中来培养学习者的多元读写能力。Kress & van Leeuwen (2001)研究了课堂多模态教学的方法,分析了除语言之外的非语言符号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国内最早对这一理论进行研究的是李站子,他从社会符号学角度引进介绍了这一理论(李站子,2003)。胡壮麟(2007)认为培养学习者的多模态识读能力至关重要。顾曰国(2007)区分了媒体和模态这两个概念,探索了多模态在网络学习中的作用。朱永生(2008)研究了多模态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张德禄(2009) 构建了一个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综合框架。张德禄(2010)探索了外语课堂多模态教学的设计案例及多模态外语教材的编写原则。张征(2010)研究了多模态PPT演示教学与学生学习绩效的关系,研究表明,该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短时记忆效率,但与长效学习相关性不显著。张征(2013)研究了多模态PPT演示教学与学生学习态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该教学模式可以正向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并且大部分学生都认可这一教学模式。此外,还有不少硕士论文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去,但对于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比较匮乏,笔者试图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是否可行。 

3.研究方法 

3.1研究目的 

(1)多模态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是否可行? 

(2)学生对多模态词汇教学的态度如何? 

3.2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实验时间为2016年9月—2017年1月。研究对象为西华大学彭州校区15级会计专业(1)班和(2)班。这两个班的英语课都由笔者所教授。每个班人数相同,都是39人。随机确定(1)班为实验班,(2)班为对照班。实验前对这两个班学生的词汇水平进行测试,试卷的测试词汇选自《新编实用英语》必修二中前五个单元中的核心词汇,由作者参考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编制而成,试卷满分100分。为了获得真实有效的数据,测试前不告知实验对象,防止有些学生会提前准备,影响测试结果。测试结束后,将试卷回收,由于没有同学缺课,试卷回收率为100%,将所得到的实验数据录入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20.0 进行独立样本T检测。统计结果表明,这两个班的词汇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 

3.3研究工具 

本實验的研究工具为作者参考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自编的词汇测试卷。试卷包括单项选择、根据所给的首字母填单词、选词填空(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同意句型转换(每空一词)四个题型,总分值为100分。试卷前测和后测题型相同。后测选自《新编实用英语》必修三中前五个单元中的核心词汇。此外,还有一份半结构性访谈,调查学生对多模态词汇教学模式的认可态度。 

3.4研究过程 

笔者根据每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作多模态PPT课件。每个单元PPT都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符号模态于一体。在制作课件时还考虑了版面排版,动画、字体大小、 颜色等因素。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本节课要讲的重点单词、短语,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课下先自己预习这些单词、词组。教师课前对班上同学进行分组,每组6~8人,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来完成预习任务,组内成员分工完成词汇预习任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借助网络,词汇学习软件等工具查找与生词意思及例句,并请学生记录下自己在课前预习词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课堂上,教师以提问或任务展示的方式让各小组同学展示他们的词汇预习成果,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展示情况做点评,并给予必要的补充。接下来是教师讲解词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利用自己课下设计好的视频录像,PPT课件,图片等多种模态符号资源,以提问、回答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多模式互动,使学生充分理解目标词汇。当教师讲解完词汇后,会让学生在课上完成一些词汇练习题(事先设计好,置于课件中),比如选词填空,英汉互译等,来检测学生的词汇掌握情况,接着教师会对学生的习题测试情况做出评价。在本次课结束之前,教师会对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进行总结,并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以巩固本次课所学内容。最后安排预习任务为下次课做准备。

   3.5 数据收集与分析 

将实验前测与后测的笔试成绩整理出来,并将整理好的数据录入统计软件SPSS 20.0进行分析,分析如下: 

3.5.1实验前测数据独立样本t检测 

由上表数据可以看出,这两个班实验前测平均分和标准差都比较接近,P=0.784>0.05,即这两个班的前测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因此,把这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是合理的。 

3.5.2实验后测数据独立样本t检测 

在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测成绩无显著性差异的情况下,对实验班采用多模态词汇教学模式,对照班采用传统词汇教学模式。在学生不被预先告知的情况下,于最后一周进行实验后测。根据上表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平均分与标准差都明显高于对照班。实验班后测平均分比前测提高了5.8974分,对照班平均分提高了1.7692分,说明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班学生的词汇学习成绩提高较快。P=0.031<0.05,说明在实验后测中,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表明采用多模态词汇教学模式的实验班后测成绩明显优于采用传统词汇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对照班。 

3.6 访谈 

教学实验结束后,笔者随机挑选了实验班的15位同学进行一次访谈。访谈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多模态教学模式给予高度的认可。这些学生都表示喜欢这种教学模式,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發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增强了词汇学习效果。另外,还有极个别同学更喜欢传统词汇教学模式,他们认为在传统词汇教学课堂中,教师的课堂板书条理清晰,突出重点内容,便于他们课堂记笔记和课后复习。 

4.结语 

笔者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证研究,对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多模态词汇教学,研究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是可行的,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多种感官参与的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词汇学习效果,逼真的教学情景,可以使学习者充分理解和掌握目标词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参与中发现知识,在多模式互动中掌握知识,在练习中提升能力。多模态教学模式符合学习者语言学习的规律,对外语词汇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Kress, G. & van Leeuwen, T.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M]. London: Arnold, 2001. 

[2] New London Group. 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 : Designing Social Features [J]. Harvard Education Review, 1996 (66). 

[3] 顾曰国. 多媒体、多模态教学剖析 [J]. 外语电化教学,2007, (2). 

[4] 胡壮麟.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1). 

[5] 李战子. 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 外语研究. 2003, (5). 

[6] 朱永生. 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 [J]. 外语研究. 200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