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范文

高中语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高中语文范文

一、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开放的教学环境,就是指开放性的教学空间和开放性的教学气氛,就是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创设一种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就是营造一种浓厚、向上的知识环境。“亲其师,信其道,乐其行”,开放式的师生关系,是诱发学生求知的剂,使每一节课不再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而成为一种享受。在开放式教学环境下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动作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堂上,为了便于学生多向交流、主动探索,在编排学生座位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采用四人或多人围坐的形式,以便学生开展小组间的协作交流,打破拘束呆板的学习模式。同时,仅仅在课内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还不够,语文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内,还要将学习带出课堂,将活动引向课外。比如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考察、实地采访、社会调查等,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对事物的是非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精心设计开放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创新

传统的教学内容较少为学生的主动探索提供服务,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才能,教师要精心设计开放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了语文。要使语文知识渗透于实际生活之中,就必须开放语文教学的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才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再创造。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语文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应用性,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打破教材的限制,创设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主动灵活地设计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此外,教师还应该用一种整合的观点,将各种学科知识自然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善于捕捉时代气息,进一步拉近教材和现实生活的距离。

三、采用开放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在多媒体信息的时代,飞速发展的媒体网络技术必将对我们的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开放教学手段,必将给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带来巨大的变革。开放现代教学手段更加直观、生动、灵活,丰富了教学情景,是让课堂开放的有效方法。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内容包罗万象、纷繁复杂,单凭教师讲授,很难吸引学生。而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无疑给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它以其独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能够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心理需求,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认识活动中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得到锻炼,使学生的学习充满生活情趣,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提供“开放式语文作业”,全面训练听说读写能力

“开放式语文作业”是指学生的作业,不拘泥于课本的限制,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去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和社会交际活动,通过丰富的文化传播媒体,去“接触到大量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材料”。在教学中我每天确保有一定的语文课外活动时间为基础设计作业。这不仅有利于摆脱语文训练的随意性,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关注生活,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能力是由多方面知识技能综合而成的。因此,人们自然希望听、说、读、写这些语文能力能通过作业获得全面训练。然而,至少在目前的条件下,还只能是以读、写为主干的书面作业。“听、说”作业一般只适合于课堂内进行。要解决的问题是:书面作业的形式不应单一化、重复化。应充分注意从有利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以全面训练,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有利于促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出发设计,而不能仅仅考虑应试的需要。

五、课堂组织形式灵活多样,调动学生的多元智能因素

第2篇:高中语文范文

一、高中语文“少教多学”策略及方法研究

(一)高中教师们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们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要意识到高中语文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老师们在教学中积极地去引导学生们能够自主独立地去学习,制定好学习的计划和目标,在高中语文的课题上,能够让学生们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们再根据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对学生们进行引导,通过这种引导的方式能够使得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不仅能够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的习惯,而且还能从这种教学方法中克服学生们对老师们的依赖性。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发挥出主导的作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们不仅要少教学生,而且还要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去教学生,有了一个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们在进行教学中,如何做到少教,在少教的过程中怎样才能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在高中语文课中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怎样才能利用这一节课的时间发挥出最大的学习效率是非常关键的。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要保证学生们能够自主地去学习,不仅保证在课堂中能够自主地去学习,而且还要保证在课外还能进行自主地学习。在教学的改革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明确学习的重点以及学习的要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三)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高中教学中要营造出平等、愉快的学习环境,只有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发挥出学生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对于教学的效率也有所提高。在高中学习中,由于学生们学习的压力过大,加上老师们对学生们强权压制,就会导致学生们丧失学习的动力,只有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对高中语文实施“少教多学”的策略。老师们还要对高中的学生们一视同仁,能够构建一个师生平等、积极向上、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这对高中语文实施“少教多学”的策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结语

第3篇:高中语文范文

关键词:初高中语文;差异;衔接方法

“语文才子”的窘境:我初中语文在班级算好的了,可现在都“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高中语文怎么学呀?

高中语文教师的无奈:这么简单的内容怎么不会,初中没学过吗?生(异口同声):没学过。

英语教师向语文教师的抱怨:你们初中语文不学语法吗?学生怎么连动词、名词都弄不清,主语、宾语更是鸭子听雷,语文没学语法,英语很难上呀!

随着高中教育的慢慢普及,上述这些现象正日渐突出。那究竟为何会产生这种现象呢?下面我们就从初高中语文的差异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从几方面探讨做好衔接的方法。

一、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差异

1.两个阶段目标要求的基本内容不同

初中课程标准:识字 写字 高中课程标准:积累 整合

阅读 感受鉴赏

写作 思考领悟

口语交际 应用拓展

综合性学习 发现创新

初高中课标在对课程基本理念的阐述上有共同的内容,即都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从上列对比可以看出,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偏重积累,而高中阶段则偏重积累基础的运用。这种不同在于:初中是要让学生掌握基础性的东西,而高中是要把学生引上自我发展的轨道。二者的衔接点是“语文基础”,是从知识本位到知识本位发展模式的转变。初中是能够一般应用,高中是达到较高素养。

2.培养目标(理念)不同

初中课程标准: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

高中课程标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

从这方面来说,初高中的语文衔接点也是“能力培养”,初中的能力培养是为高中综合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高中的能力培养是为形成应用、审美和探究所必需的综合能力提供支持。

3.阅读能力不同

初中课程标准: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的作用。

高中课程标准: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效果。对阅读材料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

例如:(1)现代文阅读方面:①阅读方法上,初中“熟练运用略读浏览”;高中“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②理解方面,初中“理解主要内容”;高中“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③分析评价方面,初中“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高中“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④鉴赏方面,高中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2)文言文阅读方面:初中“理解基本内容”;高中“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译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由此看来,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对高中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初中的阅读应当是以读懂作品为主,高中的阅读应当是以鉴赏作品为主;初中的阅读应当是读出共性的认识,高中的阅读应当是读出个性的理解;初高中阅读的衔接就在于由对文本的理解到个性化解读的转变。

4.表达能力不同

作文内容方面要求:初中要求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高中要求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从写作时长和平常积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初中作文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初中作文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从内容上看,初中要求能够把观察所得和自我感受结合起来;高中要求能够把不同角度的观察所得与个人的独到思考结合起来。从表达上看,初中要求掌握常见文体的表达,高中要求具有个性和创意的表达。初高中在写作上的衔接就在于由一般的规范表达到根据不同的目的有个性地表达。

二、初高中语文教与学的差异

1.从选文角度看,高中比初中篇幅加长,难度明显加大

内容也更加广泛、丰富。例如,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角度看,高中涵盖从《诗经》到明清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而其中初中几乎未涉及的虚词、句式、修辞、文学鉴赏以及语言的运用等,都在学习范围之内;而外国文学则重点学习历史上著名作家、政治家的有较大影响的诗歌、小说、散文、演讲词等作品。从风格看,更是不拘一格,例如,在二战后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也选入教材中,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2.从初中的教学目标来看,与高中教学有一定的脱节

近年的语文教育在语法教育方面着重于语言文字的解释方面,而是“淡化语法教育”,其结果是使学生缺乏严格的语言训练,在写作中形成语法、修辞、逻辑上的严重混乱。纵向与高中与语文教学脱节,横向也与其他学科不能融合,也才会出现前文中所提及的现象。

3.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受年龄的限制,在语文能力方面要求较低

语文中考大部分试题是知识型的,能力型的相对较少,以课本为依据,使很多初中生停留在死记硬背上,教师也停留在以本为本的教学上,形成了很不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能力没能发挥出来。到了高中,不再以机械记忆为主,而是注重平时的积累及综合能力的运用,所以仍用以前的学习方法固然是行不通的,就会出现前面“天之骄子”的困境。

4.学生学习心理的不同

初中语文是基础型知识为主,学生大多在教师指导下猎取知识、获得能力,考试也是以课本为依据,所以能读读背背,会写作文,相比其他学科花的时间不多,成绩一般都不会太差,在心中大多把语文定位为简单学科。而到了高中,进入一个全新的学习阶段,对新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不了解、不适应,在心理上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做好准备,给新阶段的学习带来很大障碍。

三、做好几方面衔接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以自己浅显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与大家探讨。

1.做好知识层次的衔接

高中课文不仅篇幅长,而且知识容量大。它在知识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加深,迁移性强,体现了语文和其他学科的交叉性,渗透性特点。

对策:(1)了解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学习特点,做到心中有数。(2)做好由关注基础知识的了解,到关注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拓宽加深的转变。(3)初高中教师常进行教育教学探讨,罗列出其中的不同之处,温故知新,设法在衔接阶段教学中补上其中的差距。加强初高中语文内容的直接对接,做到融会贯通。

2.做好思维能力的衔接

初中主要加强识记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而高中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文化熏陶。从知识的记忆理解到分析运用,这一思维能力的转变是初高中语文的又一关键。

对策:了解学生语文学情,了解学生课内课外相应的知识结构与层次、学法层面、语文素质素养层面,并选择相应的方法实施教学。

3.做好教与学方法层次的衔接

针对前文所举教与学的不同,相应对策:(1)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的上、方法上使用一些衔接、过渡手段。问题设计中初中更多的是问“是什么”“为什么”。到了高中,应当问“发现了什么”“如何去评价”等。(2)除此教师还要在学生心理、意志、性格等培养方面加以指导,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燃学生学习语言文的热情。(3)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会多角度阅读;学会自我钻研,会做读书笔记,加强课外练笔,提高读写效率。

第4篇:高中语文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2-0026-01

高中生正处于一个各方面能力都在快速提升的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以及世界观都未成型。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高中阶段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高尚人格以及树立终身学习观点。高中语文教材充满着艺术气息和人文魅力,包含许多深刻的哲理,教师要灵活运用这些素材,帮助学生正确提升审美能力。

一、引导学生寻找文字中的美

文字是文学作品的基础组成部分,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修饰,所以了解文字中的美是审美的第一阶段。有的作品语言华丽给人以惊艳,有的作品语言雄奇秀丽给人以震撼,有的作品语言端庄给人以坚实,有的作品语言平实却给人以深思……阅读不同的作品就会有不同的体验,了解不一样的美。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描写到少女采莲的画面“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通过文字,我们了解到了少女的神情和动作,同时,我们也从中体会到了一种轻盈之美。文字的巧妙运用可以让人体会到不同的美。再如鲁迅的《药》,在文章结尾作者写到“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的静”,这段话可以让我们体会到枯草般的寂静,语言并不是特别华丽,但读起来就如同身临其境一般。

高中语文审美教学要从文字抓起,分析不同的作品、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景象描述,同时也要分析作者的表达方式,从文字中捕捉作者的内心情感,发现语句中不同寻常的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去阅读更多的文章,用感情去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悟美

有一些文学作品的美是体现在字里行间的,通过阅读就会发现,给人以直观的美感,而有些作品的美是潜藏于内的,读者往往需要深思才会发现其中的奥妙所在。所以在教授这类作品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品,透过作品的文字,帮助学生在脑海里展开联想,充分利用他们的想象力,了解其中美的所在。

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塞外黄昏雄奇壮观的景象;“直”字描写孤零零的一股浓烟,后句则是描写地平线上贯穿千里的黄河上空一轮孤悬的红日。学生如果只是简单阅读根本无法发现其中的壮丽景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先找寻与《使至塞上》相关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再在大屏幕上展示图片。这样,相关的图片及背景音乐就能烘托整首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以多媒体营造意境也能帮助学生融入作品当中。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和意境美。

三、引导学生模仿创造美

创造美更多的是要创新,以及“再审美”,让学生运用自己积累的审美知识在作品中表达出来。这是一个较难的过程,高中生可以先模仿,再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美的理解在作品中表达出来,尽可能多地鼓励学生,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会创新。

学生想要创造美就必须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这就需要有很大的阅读量,才能厚积薄发。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收集一些好词佳句,养成收集、积累、整理的好习惯,让自己的素材库更为完善。教师可以推荐学生看一些高考的优秀作文,了解其他人是如何通过文章表达自身情感的,也可以让学生在收集优秀作品中选择适合的模仿对象,模仿其中的构思或者情感,在不断模仿中寻找突破,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以及表达技巧。许多优秀的高考作文就是通过模仿一些学过的文章,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变换审美角度的,让人感觉眼前一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挖掘教材中的审美资源,让学生理解到语文并不是简单的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让学生学好语文知识的同r,得到美的熏陶。

[1] 胡倩.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策略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4).

第5篇:高中语文范文

(一)经典性与现代性相结合

经典性是指所选定的专题学习内容是经典的和带有经典性的。“经典”即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最能表现文化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经典的读物,能对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起到有益的作用,让经典伴随着高中生的精神远行,让他们终身受用。卡尔维诺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你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的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可是,我们发现,现在的大部分高中生已经远离了经典,他们不知《论语》、《老子》为何物,而是追逐迷恋于郭敬明、韩寒等人的博客文章和琼瑶小说,将种种言情、奇幻的书籍作为主要阅读活动,被它们造作的情感、离奇的故事、批判的观点、另类的表达所吸引,尽管这类作品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但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毕竟无法和那些名著相比,价值之高下不可同日而语。当然,对这类作品偶有涉猎,无可厚非,但是,若把有限的课外阅读时间全部或大部分消耗于此,就本末倒置了。高中语文主题阅读应该走进经典,排斥平庸,让阅读经典成为一种文化时尚,一种社会流行的风气。现代性是指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打开胸襟,放出眼光,广采博取,使学生能吸收多元文化的营养,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造就现代人的品质和人格。《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现代性是在尊重阅读主体的前提下提出来的,它要求我们在选择阅读主题时除了走进经典,也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满足学生需求,适应时代的发展,选取具有现代气息、紧扣时代脉搏、彰显时代主题的作品。语文教学要用人类最先进的文化给学生以熏陶和感染现代性,为高中生的阅读注入了“时代的活水”,同时弥补课内阅读教材陈旧的缺陷,让学生到多元、开放的时代的源头活水中去学习语文。经典是根,是主食,经典阅读,可以给今后的阅读一个参照。经典不能丢,因此,主题阅读少不了《诗经》、《论语》、《红楼梦》。现代是枝叶,它可以不拘一格。现代性阅读主要体现在学生自选主题进行阅读上,阅读内容可以师生共同商定,没有固定的内容。

(二)系统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高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渴望认识世界、了解自己,在心理上形成了很强的阅读需求,因而在阅读主题的选择与确定中,除了关照整个主题阅读的系统性,还应尊重学生需求,具备一定的开放性。系统性是指每个主题所选入的文本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要求主题阅读必须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开放性是指主题的设定可以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为适当更换留下较大的余地,包括主题和主题内的文本。其依据是教师思想业务素质的提升和学生思想、学习状况的变化。

(三)广博性与简约性相结合

广博与简约是指阅读的内容而言。广博指阅读的广度,强调的是阅读内容的丰富,可以是纯语文的,也可以是多学科的;可以是课内的拓展,也可以是课外的时文。著名作家贾平凹建议:“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张志公先生也指出:“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广博的阅读是增加高中生大脑输入、扩大储存的一个重要渠道,它使得我们高中生的眼界更开阔可见,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开眼看世界。简约指阅读的深度,“简约”二字更是“精深”的概括,强调的是阅读的深度。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能抓住重点,研读某一个角度,两者结合才能融会贯通。这样的阅读是横向和纵向的结合,使我们的高中生广博而有深度。因此,高中语文主题阅读要求从广博的信息输入到简约的深度研读。

二、有效主题的选题依据及确定方式

(一)有效主题的选题依据

1.以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为依据制定阅读主题(1)可行性。语文教材的编订凝结了语文教育大家和一线教师的智慧,有其鲜明的科学性、合理性。完全抛离了语文教材进行主题阅读,是对现有资源的一种浪费。(2)现实性。一方面,要进行有效的主题阅读实验就必须取得家长、学生和校方的支持,否则实验无从谈起。想要获得以上三方的支持与认可,成绩的保证是前提。就我们深圳市的高中生来说,他们每个学期都要进行区统考和排名。学生在考试中没能尝试到主题阅读带来的成功与喜悦,就会失去开展主题阅读的兴趣;家长在成绩中没能看到主题阅读的优势,会到学校来投诉;学校领导也不会支持没有成绩保证的大刀阔斧的改革。(3)可操作性。以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为依据制定阅读主题能够使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注重均衡性,使课外阅读教学与课内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互相配合,相互促进,均衡、协调发展。可以巩固课堂教学的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使课内所获得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得到具体的运用,发挥课内教学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作用;可以使课内的讲读、课外的阅读、写作指导统一起来,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高中语文教材的几十篇课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尤其是一些名著的选段,充其量只能是“一棵树”、“一掬水”,选文之外,还有更广阔的林和海。比如,我们看到太多的语文老师教《林黛玉进贾府》,不是让学生去读原著,而是围绕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整整分析了两个星期的课文,课件做了一百多张幻灯片,搞得学生头晕脑胀,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过于详细的分析,这种“送去”,反而使学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两个星期下来,有的学生连人物关系都搞不清。与其把时间浪费在脱离原著阅读上的文本解读上,不如拿出这几节语文课来让学生读原著,让他们自己“拿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发思考、探究并进行写作。应将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作为制定阅读主题的依据之一。以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为依据制定阅读主题的阅读,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使课内阅读成为课外阅读的凭借与依托,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扩展与补充。2.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需求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在阅读中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兴趣、需求和选择,尊重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体味人生。靠自己看书,自己感悟,自己提升。有了教师的有力引导,学生对自主阅读的选择品位也会随之高雅起来。如果仅以高中语文教材作为依据指定阅读主题,我们始终无法跳出课本的局限,因此,在主题的确定过程中,还应根据学生阅读的兴趣和需求做补充和调整。3.遵循高中生的发展规律主题与主题之间的内在逻辑是遵循学生在高中阶段语言思维发展是由“感悟”上升到“思辨”,并以“思辨”为主逐步过渡到“研究”的规律。中外名著主题(教师列出书单,学生自定内容)和学生自选阅读主题既弥补了以高中语文人教材为依据制定阅读主题的不足,又尊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需求,遵循了高中生的发展规律。

(二)有效主题的确定方式

第6篇:高中语文范文

关键词:变革 困惑 反思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带来的新变革

1、更新教育理念,重构课程文化。

语文教育的着眼点就由知识本身转变为人的发展。“所谓主体,是指具有社会性的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或社会集团。”学生主体意识表现在选课的自主性方面,教师主体意识表现在参与课程开发方面。学生由“去中心”转变为“课程中心”,课程由“防教师课程”转变为“教师自觉参与开发课程”。教师参与专业培训、参与课程开发,与学生对话、与专家对话,加快了专业发展。近来时兴的教学反思日记就是教师自主参与研究的表征。随着语文选修课程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学文化”“教师文化”“对话文化”“学习文化”正在逐步整合成“语文选修课程文化”。

2、更新教材内容,建构教材体系。

新课改引入了后现代课程理论,语文教材编写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新教材都可分为两大类型:必修教材、选修教材。选修教材按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选读五个模块分解为若干个子模块。以诗歌散文为例,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发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江苏教育出版社开发了《唐诗宋词选读》;语文出版社开发了《中外现代诗歌鉴赏》《唐宋家散文鉴赏》;广东教育出版社开发了《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山东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也都开发了相应的诗歌选修教材。从课程的角度看,这些已经融入了“领域、科目、模块”的课程结构。从语文选修教材编排体系看,“文选系统、知识系统、助学系统、巩固系统”四维体系已被打破。语文教育工作者正在探索建构学习目标体系、学习内容体系、学习评价体系、学习资料体系、学习方法体系、学习指导体系、实践活动体系,这些将共同构成立体的、开放的、多元的语文选修教材体系。

3、转变教学方法,重构方法体系。

“教学方法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教学法手段。它是教学中旨在实现课程(学科课程)所计划的教学目标,旨在接受一定教学内容(教养内容、教材),师生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性的步骤。”中国的语文教育家们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朱熹的“有疑无疑法”,陶行知的“小先生教学法”,叶圣陶的“精读略读法”等,这些教学方法无不凝聚着先贤们的智慧,至今仍有实践价值。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产生的困惑

1、语文选修课程是国家课程还是校本课程。

“所谓选修课程是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这类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教师。“(它)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人们习惯上将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称为校本课程。”课程专家也指出,选修课程与校本课程因划分标准不同不能归为同类课程。选修课程是与必修课程对应的,校本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对应的。然而语文选修课程的目标究竟如何定位?这又成了语文选修课程实践的焦点问题。

2、如何克服语文选修课程资源与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

课标要求,学生可以在第一阶段的五个系列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这种限制性的选修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共性基础。学生可以在第二个阶段的若干门课程中任选3门,这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第二阶段的选修课将直接引发课程资源与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课标指出:“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课程资源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和学校文化资源。学校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性和地域性,难以改变。而最具活力的因素──教师在开发课程时又面临许多困难。首先,教师课程理论知识的欠缺将影响课程开发;其次,教师专业知识的欠缺将影响课程开发;再次,经费短缺也将成为课程开发的障碍。

三、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践引发的反思

1、语文选修课程应该为学生个性发展创设何种空间。

课标指出:“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发展。”必修课要完成培养共性的任务,选修课程更多的是要完成个性发展的任务。“个性发展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个体能力、动机和价值的独特模式的确立,它使个体事先倾向于以独特的方式,对各种情境和环境刺激做出反应。”人的个性发展受先天条件、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第7篇:高中语文范文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散文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散文知识1散文结构形式

(1)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

(2)按空间位置安排结构。记事性散文和游记散文多按此展开,不突出时间因素,或隐没时间因素,只突出空间位置的变化。

(3)按事物性质、类别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4)以中介物组织材料,安排结构。即把中介物作为串联作者思想感情和材料的媒介。所谓的中介物,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问题、概念、思想等。

(5)以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脉络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6)以双线结构(复调)行文,分明线和暗线。明线,作品中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如记事写景的时间线或空间线;暗线,即作品中未直接描述或间接呈现出来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的线索,如记事写景中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

(7)环扣式结构。写两件以上的事,写完一件再写一件,各件之间以特定的方式联系起来;事件间或层层深化,或互相映衬,或互相对比,或相互反复、强调。

(8)“阳光散射式”结构。即围绕一事或一物,写与之相关的事件或事物。

高中语文散文知识2方法小结

1.分析散文的整体结构思路

主要有两大题型:

(1)根据文章内容(线索)梳理思路

(2)梳理文章线索并分析其作用。

解题思路:逐层概括文意,追寻行文的思路、内容上的变化、表达方式上的变化和作者情感的变化。

2.分析散文局部语段的作用

主要有两大题型:

(1)分析局部语段在全篇的作用

(2)分析散文局部语段能否删除。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综合分析)。

高中语文散文知识31、修辞手法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如1998年第29题即可答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

第8篇:高中语文范文

1.切实落实口语交际专题课教学,集中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过去的语文教材尽管涉及到口语交际,但把口语训练放到语文活动中,又因高考不涉及口语表达,所以,口语交际教学不被重视,往往流于形式甚至被忽略,这是语文教育的疏漏。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新教改首次将口语交际地位提升,并单列了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不能不说是一个创新和进步。新教材每册设置一个专题,它们是朗读、演讲、讨论、辩论、访谈。这些专题都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最有效的契机。因此,语文老师一定要转变观念,重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充分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实质有效的口语训练和口语交际知识讲解,让学生真正"能"起来。其次,语文老师要认真组织口语交际教学,保证课堂活动质量。口语交际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占课时有限,所涉及内容也很少,所以,语文老师一定要精心挑选话题,选择材料和教法,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输出量和教学效果。最后,语文老师应向学生讲解口语交际的有关知识、原则、禁忌等,使学生心知肚明。口语交际对语言健康的人来说生之即来,但未必人人都是谈话高手,个个都用语自如。如何提高口语表达的逻辑性、条理性、准确性,如何在交流中恰当地运用体态语,如何把握交际礼仪、选择交际场合、注意交际禁忌等,学生不能不知道,老师也应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予以讲解。

口语交际专题教学不一定是学生学习和口语训练的主要渠道,但它是提高学生某一口语交际专项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知识、掌握口语交际技能的重要途径。切实落实口语交际专题课,让学生从思想上对口语交际学习重视起来,并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其它学习和生活中,指导其口语交际,这会大大促进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2.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与口语交际相关的语文专项活动,强化学生某一口语交际专项能力的培养

语文学习有相当部分来自课外,而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语文专项活动也弥补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局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更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因而,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语文老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演讲、辩论、朗诵、报告、支持人选拔等专项活动,并对参赛学生的作品、表演、口语技巧、服饰、动作等作出合理的说明和科学的指导,还可以通过录音、视频、文字的形式,让学生或学习名人的演讲,或模仿优秀选手的辩论技巧,或借鉴别人的提问、表达的方式,使学生在竞赛压力下、在借鉴学习中、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语言表达精益求精,某一口语交际专项能力得到特别的锻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实,学生的可塑性特别强,一两次的语文演讲赛的成功,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演讲热情和交际潜能,会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多地关注与此相关的内容,不久,演讲就会成为该生语文学习中的"长腿",也会提高其语文学习的兴趣。

3.引导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注重其口语交际的学习和指导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强调:"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无处不在,询问、请求、表述、安慰、劝解、辩解等无不是口语交际的精彩上演。但话有三说,巧者为妙。有人说话大家爱听;有人或请求,或劝解立竿见影;有人能把无理的事说的有理有据。这都是口语交际中的"巧者", 语文老师要教育学生向身边的这些"巧者"学习,留心"巧者"的口语交际角度、方式、说话技巧等,并记住简单有用的交际典例,以待己用。当然,口语交际中的败例,也要分析原因,引以为戒。此外,语文老师要通过师生交流关注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过程。对成功的、好的范例大力宣传、推广,对失败的、不好的典例刨根究源,予以分析。

4.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口语交际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此训练和检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第9篇:高中语文范文

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以下是为大家整理及分享的高中语文知识归纳借鉴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高中语文知识归纳借鉴一

大阅读的“人物性格”题型

题型:文章体现出某某怎样的性格特点……某某说传主是一个……样的人,原文是如何体现的。

一、借助“手法”表现传主性格

二、借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来表现传主性格

人物的身份,所拥有的社会地位,以及他的人生经历、个人涵养直接决定了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性格。

三、借助情节来展现传主的性格

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四、把传主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展现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活动的,鉴赏人物如果离开了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人物,更不可能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五、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

作者对待人物的态度至关重要。这种情感态度的评价有两种方式:一是对人物的思想倾向与性格特征进行直接评论,或者借作品中某一人物之口说出;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行为过程来暗示,犹如戏剧演出一样让观众在人物自身动作的观览中获得某种启示。

总结:

掌握基本方法。

一抓描写,即找到有关人物形象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借以体会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二抓情节,即要在情节发展中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和特点;

三抓评论语,作品有时还会借助其他人物的评述或作者的直接评价来揭示人物性格特点。

六、物象的作用

物象即小说中引入的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有三个方面:

①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

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③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

高中语文知识归纳借鉴二

鉴赏文章环境

环境是指人物生存的外部世界,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城市村落等自然景观。

1.内容

(1)描写内容: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味等方面的描写。

(2)描写角度: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3)描写顺序: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或定点换景,或移步换景。

(4)常用技巧:①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写景强调形象;②斟词炼字,写景要求准确传神;③动静结合,写景追求神韵;④点面结合,写景应该全面且突出重点;⑤虚实结合,要合理运用联想与想象。

二、环境的作用

往有大段的具体场景描写,其作用有:

1.如果场景描写在小说开头,那么其功能是给全篇“定调”。或者定下情感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顺理成章。

2. 如果场景描写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功能便是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中,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3. 如果场景描写置于对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功能是揭示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心理。

4. 如果某个场景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如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的斗争。小说中某个场景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这要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5. 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

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模式一: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模式二:-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心理,表现了人物……形象特点;为下文……的情节展开做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对表现中心主题具有……作用(突出了中心主题)。

高中语文知识归纳借鉴三

大阅读考题内容

一、大阅读的类型

文学类文本:小说、散文、戏剧

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新闻、科普文、调查

二、传记考查的切入角度

1、写什么?

(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

(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3)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2、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作用)。

3、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整理2

大阅读的“结构作用”题型

以小说为例(传记同样适用)

一、文本的故事结构(小说情节)

故事开端——发展————结局

二、情节的类型及作用

(一)就整体篇章而言

(二)就文章开头而言

(三)就文章结尾而言

(四)考题问法:

“文章(传记、小说均可)以……(周汝昌“安安静静的离开”)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对待“作用”题型,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 考虑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

2. 考虑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

3. 考虑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4. 考虑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

具体分析:

1.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

①开头的作用:总领全文;照应题目,呼应下文;引出下文,为后铺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欲扬先抑;对比衬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②中间的作用: 过渡(承上启下);由……到……(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为下文写……做铺垫(为议论、抒情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照应;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③结尾的作用: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戛然而止,回味深长;点明题旨;深化主题;照应前文,结构严谨;升华感情,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小见大。

④标题的作用: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2. 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作用。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3.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一般来说,情节有点题和突出、深化主题等作用。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