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代诗词鉴赏范文

古代诗词鉴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代诗词鉴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代诗词鉴赏

第1篇:古代诗词鉴赏范文

关键词:时代背景;创作风格;思想情感;风格和意境。

【中图分类号】G633.3

中国是个诗的王国,古典诗词是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人的喜与忧,憧憬与希望,理想与追求,都深深地蕴含其中。在古诗词的长河里徜徉,我们领略到李白的潇洒飘逸,感受到杜甫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体会了东坡的旷达豪放,还为易安居士掬一把辛酸的泪。对中学生来说,不仅要积累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还应当了解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近几年在中招考试中考查古诗词阅读的试题越来越多,为了加强中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的兴趣,更多的汲取古代文化的精髓,了解一些古典诗词鉴赏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要想鉴赏古典诗歌就需了解一些有关的古诗歌的基础知识:

一、掌握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诗歌”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诗歌包括诗和词,狭义的只指诗。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诗的基础知识。

(一) 诗

我们这里说的诗,指的是中国古代诗歌(狭义)。

1、 诗的种类。古诗根据情节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根据表现手法,可分为现实主义诗和浪漫主义诗;根据题材,可分为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等;根据格律,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2、 近体诗的押韵、平仄、对仗

【1】押韵: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之一。押韵又叫压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多个字放在不同句子的同一个位置---------一般是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2】平仄:古人把四声分为平声和仄声,简称平仄

【3】对仗:诗词中的对偶,也叫对仗,就是把同类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可以是句中自对,如“风急天高”;也可以是两句相对,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二) 词

词的种类:词最初叫“曲子词”或“杂曲”。词的形式是长短句,全篇的字数、句数,乃至每句的字数、平仄都有一定的规则。

二、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1、理解所学作品字词原有的意思,对学生来说教容易,因为通过课文注释和教师讲解都会很清楚。许多学生往往容易满足于此。其实这只是作品的表层意思,离真正的学好还相差甚远,因此必须再深入一步。

2、 了解作者的生平及该诗的写作背景十分重要。因为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倾向及创作背景,才能深入理解其思想情感的内涵,从而进入较深层次的理解。

在了解和掌握了一定诗歌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来谈谈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的一些技巧:

一、正确理解词句,品味表现力机强的词句

回顾近几年的中招试题,正确理解词句一直是诗歌鉴赏的一项基础要求。正确理解词句首先要求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境、背景分析原则,其次要能正确分析句子结构和词性,有时还要注意词句的修辞。

二、准确把握形象理解思想内涵

诗歌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景物和人物,而形象又常常蕴藉了作者的情感。准确分析形象意味着我们应该能分析诗中的景物特征和人物特征。,凡此都说明准确把握形象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地位。

三、鉴赏表现手法

这是一个庞大的阅读知识系统,它包括诗歌的整体写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情况,也包括修辞手法的判定及其效果分析以及联想、想象、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的识别等内容。这是对古诗写作艺术技巧的赏析,也是中招必考的能力点。以下试分论之。

1.整体结构的把握

诗歌整体结构的把握既涉及诗歌写作的构思,又涉及诗歌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常见的结构方法。阅读时我们不仅要注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写法,还要注意诗歌意义单元的划分。结构上的总结与前后照应等内容。

2.表达技巧的赏析

用典、想象(虚实)、衬托(正衬、反衬)、 动静结合、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描写的角度与层次等均可作为表达的角度去赏析。

3.修辞手法的分析

古诗词曲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修辞手法来表现。

诗歌中常用的比喻、拟人、对比、起兴、夸张、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我们不仅要能准确地识别判断,而且要能分析其效果。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的体会诗词的意境,感悟诗歌的艺术形象,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要求我们熟悉常见的修辞手法并作出准确的识别判断;其次要求我们能结合修辞运用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其效果。比如比喻,我们不仅要熟悉比喻的定义、类型,而且要能分析比喻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要能分析运用比喻所带来的更为形象生动的修辞效果。

此外,联想、想象和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既是诗歌写作常用的,还是鉴赏诗歌必需的知识,在平时阅读鉴赏训练中要多加体会。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正是借助了象征艺术手法的运用,才为后人津津乐道。

四、把握思想情感、主旨、风格和意境

1.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主旨往往依附于诗歌所写的景物与人事,所以我们在分析时,不仅要注意诗歌所写的景物特征和人事性质,把握情由景出,情由事生等普遍性规律,还要注意诗歌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用典等手法的运用情况。

作为指导者,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归类:

如古诗词中常写内容:军旅、送别、思乡、游历、怀古、爱情

常表达的主旨:爱国、忧民、伤时、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寄情山水、怀才不遇的伤感、归隐田园、时光易逝的感叹

常选择的意想:花草、风雨、山河、鸟兽等

常见的手法: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直抒胸臆、动静结合、虚实相应、以小见大、政策面描写、对比烘托、典故的应用等

语言风格:简洁洗练、淡雅自然、华美瑰丽、豪放飘逸、沉郁顿挫、雄健浑厚、苍凉悲壮等

2.把握作品的风格和意境

欣赏古代诗歌的风格和意境是较高的要求,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素养各不相同,也就形成了他们各部相同的艺术风格。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诗词曲的意境又是诗词曲肩上的最高层,它可以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诗词曲的艺术境界。领会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至于意境的分析,我们要把握意境的种类:如清雅幽静、孤寂冷清、明丽清新、萧条凄冷、宁静和谐、欢乐祥和、雄伟壮观等。

第2篇:古代诗词鉴赏范文

一、古诗词鉴赏存在的问题

古诗词鉴赏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关注的对象。我校从七年级开始就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在每节课前5分钟安排演讲活动,其中星期三安排的活动是“古诗苑漫步”。几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有了初步提高。但是仍存在一个问题:大多数学生在“古诗苑漫步”活动中,只停留在对诗歌字面意思的解释上,而对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涉及较少。因此在平时的单元测试及历年中考中,古诗词鉴赏仍然是多数学生的一个主要失分点。

笔者对自己的两个教学班共100个学生做了一个调查,调查内容是:古诗词鉴赏你认为哪方面最难?

A.分析诗歌语言(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语体色彩等)。

B.分析诗歌意境(即诗人所创造的一种特有的氛围和境界)。

C.分析评价诗歌的写作技巧、风格(包括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等)。

D.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调查结果如下:

从中可以发现,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最难把握,答题时也往往答不全。

二、古诗词鉴赏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不强的原因有多种。

一是学生的学识水平有限。古诗词中有很多知识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等领域,而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有很多知识还未学到,学识水平较低,对完全解决问题还有一定难度。

二是学生的古诗词积累有限。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建议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初中生必背古诗词50首。这些诗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典之作,大多比较容易理解。但这120首古诗词仅是沧海一粟,还需要学生不断向课外扩展,学习和积累古诗词知识。

三是学生的理解水平与表达能力有限。笔者认真分析了学生在历次考试中的答题情况,发现初中生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都不很理想,这直接影响了他的得分。理解偏差,表达不清晰、不完善是导致失分的主要原因。

四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指导不到位,方法单一。大多数教师思想意识上虽然对古诗词的学习重视了,但是在指导上又觉得难度颇大。主要途径莫过于两方面:平时诗词教学中注重方法的指导;在复习迎考时的强化训练及指导解题。但根据笔者几年教学的经验所得,收效甚微。

三、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的策略

古诗词鉴赏的学习,是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可在七年级起始阶段,就制定学生三年的古诗词积累计划,并为学生搜集更多、更好的古诗词让他们诵、读、背,而且坚持每天定时定量,力求让学生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方法进行了归纳。

解读关键信息,初步了解诗歌。一看标题。无论哪一类诗歌,标题都很重要,它常常为我们读诗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有的点明写作背景,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有的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如曹操的《观沧海》;有的点明诗歌意象,如刘禹锡的《秋词》就点明了描写的对象。因此,仔细读标题可以让我们知晓多方面的信息,为接下去的鉴赏作好铺垫。

二看作者。人们常用“文如其人”来说明与作者人品相对应的文品。因此,鉴赏诗歌、体会思想内容,必须了解作者,以此了解他在创作过程中形成的独特风格。如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加上自己仕途也不如意,所以其诗就显得沉郁顿挫,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

三理头绪。古代诗词,头绪纷繁,类别较多。我们只要分清门类,就能对症下药,很好地鉴赏诗歌。如古代诗歌在抒发感情方面有咏怀古迹诗、伤春惜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

搜寻关键字句,明晰作者意图。古代诗词是高度浓缩的文学作品。鉴赏时如果能从关键词句人手,我们就很容易领略到诗歌的艺术内涵。所谓关键词句,就是指那些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准确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者脉络层次的词句。就诗词而言,可以从几个方面人手寻找关键词。

第一,搜寻带有冷暖色彩的词语。暖色给人温暖的感觉,所表达的情感一般是欢乐愉快的;冷色给人冰凉的感觉,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一般是凄凉、悲哀的。如宋祁《玉楼春》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两句,写出了红杏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流露出作者要享受大好春光的情趣。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的“青”、“白”两字却给人凄清的感觉,最适合表达作者愁苦悲戚的情感。

第二,搜寻议论抒情的语句。“诗言志”,“志”即思想感情,如汉乐府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句就是思想情感的明显表露,表达了作者不想光阴虚度的愿望。

第三,抓住诗眼,找到突破口。诗眼往往就是诗人着力锤炼的那个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绿”字,把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江南,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感受到了春绿江南、万象一新的情景。

准确把握诗歌艺术特色。第一,注意体会诗歌的意境。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如人们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这“诗中有画”便是对其诗歌意境的最好概括。如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描绘了一幅粗犷的画面,表现的就是坚毅的意境。

第二,注意动静结合的手法。诗人在写诗时很注意运用“以动衬静”或“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创设意境。王维诗《鸟鸣涧》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以动衬静的名句,对厌烦了尘世纷扰的人来说,这远离尘世、人迹罕至之地显然是无比幽静的。

第三,注意隋景交融的特点。古人写诗都是为了抒情言志,很少有为写景而写景的纯写景诗歌。马致远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中,把许多形象串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营造出萧瑟的氛围,为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调动知识储备,把握语言特点。第一,注意比喻、夸张、借代、对偶等修辞格的运用。古代诗人作诗时很注意运用修辞来表情达意。如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中“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的诗句就运用比喻表达自己深深的惜别之情。

第二,注意“正话反说”等曲笔的运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古代诗人有时在写诗时采用曲笔表达情感。如杜牧《泊秦淮》中的后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表面上看像是在谴责不知亡国恨的歌女唱歌卖笑,实则不然,诗人批判的矛头指的是正在酒楼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因为“商女”所唱,正是达官贵人既点。

第3篇:古代诗词鉴赏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 现状 对策

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初中语文教材共收录课内外古诗词百余首,它在语文中招考试的地位举足轻重(古诗词默写8分,诗词赏析4分,约占基础知识与阅读总分的17%)。因此,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古诗词诵读与赏析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应考复习中更是对学生进行了“大运动量”的训练,然而效果却不大理想。下面我就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大家进行一些探讨。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予以批评指导。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疏于学习,文学素养不足。

应试的压力使得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不能潜心研读古诗词,领会其精髓,平时对诗词的阅读积累不是很多,缺乏厚实的诗词艺术功底和驾驭诗词的理论厚度。一些教师疏于学习,特别是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不够,对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知之甚少,其研究创新能力缺失,唯教材、唯教参,热衷于搞标准答案,使得古代诗词教学效率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

(二)以讲代读,烦琐讲解。

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不少教师往往在古诗词教学上,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欣赏,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用烦琐的分析替代了阅读,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进行分析,往往把一首韵味十足、意境优美、情感丰富的诗词分析成索然无味的一堆文字符号。重标签式的分析和结论,而忽视诗词本身的审美和情感的共鸣,忽视学生个性的情感体味。老师过多地分析,学生少了诵读,少了欣赏,没了感悟,诗歌成了抽象的说教,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诗歌的兴趣。

(三)以练代读,本末倒置。

古诗词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本末倒置,以练代读”的做法。为了应付考试,许多教师不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尤其是忽视对课外古诗词的指导,舍弃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广泛阅读与积累感悟,在诗词教学中除了讲析外就是操练。让学生做大量的机械性默写和赏析练习题,背大量的老师总结出来的鉴赏知识。繁重的训练使学生疲于应付,其结果是剥夺了学生学习古诗词应有的趣味与快乐,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急功近利,随意增删。

眼睛紧盯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在诗词鉴赏方面,目标相对单一,只指向中考的34首诗词,直接针对中考的几个普遍考点进行教学(如重点字句的赏析和作者情感等),其他基本忽略不计。不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古诗词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要求进行教学,随意增删教学内容和课时,任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学生们得到的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点,不能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重鉴赏技巧的灌输,轻自主感悟、审美愉悦情感的培养。

在中考这支指挥棒的指引下,初中语文诗词鉴赏长期以技术性训练为主导,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而忽视了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感悟、审美愉悦情感的培养,文学教育的任务并没有很好得到落实。尤其在初三阶段,老师们更加注重鉴赏技巧的灌输,各种诗词鉴赏的秘诀如潮水般涌向学生,忽视了诗词鉴赏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违背了诗词鉴赏的规律,错误地认为只要“狂轰滥炸”就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对策探讨

(一)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诗词鉴赏素养。由于时代、教材的局限,教师曾经的诗词知识储备毕竟有限,教师要有一桶常流常新的活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清纯的新鲜水。所以在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加倍地弥补,要围绕教材大量阅读诗词,不仅要积累古典诗词,而且要关注现当代诗词,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诗词鉴赏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鉴赏主体。

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中,用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从心灵自由感受诗词,去想象去认识作者眼中的世界,心里的世界,洞见作者的人品性格,逐步培养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愉悦的情感。

(三)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就诗词鉴赏教学来说,初中学生处于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初步形成的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设置情境,巧妙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去体味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广泛的联想活动,从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产生共鸣,得到启迪。及时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积极地研究,敢于质疑,鼓励学生自主研习,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来理解诗词的内涵,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让他们自行把握、模仿,通过自主研习学会鉴赏诗歌的过程。

(四)引导学生熟悉积累诗词创作的常见手法,掌握诗词欣赏的常用技巧。

诗词表达技巧的获得不能依靠教师的灌输,而需要学生结合自身鉴赏实践进行总结。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一些零星的鉴赏体会总结成规律性的东西。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深入,这样学生的水平才会慢慢提高。当然,鉴赏经验的获得,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要经过多次的反复练习,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诗词鉴赏的语感。

第4篇:古代诗词鉴赏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诗词鉴赏 学生能力

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且在语文考试中所占比例较大,学生的鉴赏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并进而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做好诗词鉴赏的教学工作,以提高学生进行诗词鉴赏的能力,从而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诗词鉴赏教学进行了探究,希望对广大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一、做好诗词背景教学

诗歌的写作背景是领会诗歌写作主旨与情感的重要途径,看似相似的诗歌,因为写作背景不同,很可能有着完全相反的情感,因此,做好诗词背景教学是教师进行诗歌鉴赏的重要前提。教师可从两个方面切入鉴赏课程,首先是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此时的写作背景是唐军平定安史之乱。因为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重大的灾难,领土纷争四起,民不聊生,作者也随之颠沛流离。杜甫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因此盼望早日能评定此乱,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作者难掩心中的喜悦,喜极而泣。学生了解此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中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和情感。

教师在教学时也可将其他相似主题的诗歌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如“三吏三别”,可作为学生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知识背景。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介绍诗歌的写作要求进行切入,例如诗歌的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五古等,词的词牌名,如《望江南》、《如梦令》、《念奴娇》、《菩萨蛮》、《长相思》等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写作规范,丰富诗词的基础,强化学生对诗歌写作规律的印象。以宋词教学为例,词的词牌名往往与某种固定的情感有着很大的联系,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多表示缠绵哀婉的情感;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在婉曲哀怨中又带几分激切与期待;如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多表现男女相会之事等等。虽然词牌名不一定完全对应诗歌的情感类型,但是也可作为理解作者情感的一种辅助手段。教师可在正式的鉴赏课前完成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从而提高课堂鉴赏教学的效率。

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中国诗词特有的审美内涵,也是反映作者创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意象是集客观与主观为一体的产物,它既是诗歌所描写的对象,也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投射,是心灵的再创造产物。中国诗词具有简短凝练,含蓄蕴藉的特点,意象成为切入诗词的一把钥匙,离开了意象,也就无所谓诗词了。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全章都是用意象组成,诗意的发现就在于理解诗中意象之间的联系,从而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因此诗词鉴赏离不开意象鉴赏这个重要环节。

在中国古代诗词教学中诗词意象往往具有一定的认识规律,可作为辅助理解的工具。例如“柳”在古代诗词中多用于送别场合,表示留别、相思、依依不舍之意,因为“柳”与“留”谐音,故有此用。例如王之涣的《凉州词》、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等诗,分别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即是明证。当然,诗歌的内涵可不止这一点,“柳”还与送别相关,也与古代汉乐府的“折柳曲”相关,除了表示送别也可以表示怀乡之意。这都是因为不同的诗人创作主体的情感丰富程度,而在不同的时代给予了不同的内涵。再如“冰雪”多表品德高尚,“”代表心性高洁,志向出尘等等。当然,诗歌意象固然是切入诗歌主旨的重要方法,但是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完全按照此方法,因为不同的作者由于创作的需要,或者别出心裁的需要,时有违背意象的通用使用的现象。

三、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

由于中国诗学倡导“诗言志”与“诗缘情”,讲就含蓄蕴藉的朦胧美感,尤其注意诗意生发的多种可能性,往往一首诗含有多种写作情感,蕴含多重写作主旨。诗歌的背景知识和诗歌的意象都是为了表达主旨与情感而存在的,这就需要教师尤其注意诗歌创作主旨与情感的教学工作。有些诗歌的主旨较为明显,较为容易分析,例如于谦的《石灰吟》是借物寄怀,表达的是诗人高洁的理想和人格追求;有的具有多重的写作主题,例如杜甫的《望岳》,通过对泰山宏伟壮阔的景象描写,展现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表现了作者不怕困难、傲视群雄的壮阔胸襟。另外有一些诗歌存在广泛的争论,典型如李商隐的《锦瑟》,既有悼亡妻说,也有自伤说,更有解读者认为是对唐王朝的衰亡命运的哀叹与无奈,至今缺乏定论,这都表明诗歌解读的多重性。俗话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强调的是读者的再创造能力。

第5篇:古代诗词鉴赏范文

一、诵读:抓诗眼,明基调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和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凝练性、跳跃性,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词语往往就是这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诵读时注意这些词语的运用,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中“绿”为形容词,使动用法,通过化腐朽为神奇,增强诗词表现力。诗词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也是表达作者情感基调的心灵之窗,例如,“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中的“喜”和“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均为洞察诗词旨趣之窗。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是喜悦、甜蜜还是忧郁、愤怒,是淡泊闲适还是激昂、烦躁,抑或寂寞幽怨,抑或高雅恬静,一切都在诗眼中。

二、欣赏:品名句,体情味

诗词中的佳句往往是诗中议论和抒情的文字,例如,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忧国伤时恨离别,寄寓花鸟意像之中。诗词中最具感染力最形象的句子也能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情味,例如,刘禹锡《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幅“秋日晴空”图既给悲秋者的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画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真实意图。

三、了解:知作者,悟风格

要想深入了解一首诗词,还需了解以下几个方面:题目、作者、背景,熟悉著名诗人的基本风格,并关注背景,做到知人论世,苏轼豪迈奔放,开朗洒脱。《明月几时有》寄情人间的天长地久,《题西林壁》借壮观景象抒发豪情壮志。李清照,婉中见直,柔中见刚。杜诗风格沉郁顿挫、清新自然,李诗风格飞腾想象、壮大奇伟。诗词是作者在特定时期思想感情的反映,它既离不开诗人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更离不开产生诗作时具体环境和事件的刺激,故此,诵读欣赏还需要向课外延伸、搜集资料,网上阅读了解作者感情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多层面了解作者思想的格调,深入探究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联想:现意境,学方法

诵读欣赏时引发的联想,对深入理解诗词有推动作用,联想是自然跳出的,不是冥想可得,激发学生联想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由意像入手充分联想把握意境,还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开发智力。

五、积累:重扩展,养习惯

第6篇:古代诗词鉴赏范文

【关键词】诗词鉴赏 标题 内容 注释 题干

诗词鉴赏是高考中一道常考的题型,如何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是我们考生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鉴赏诗歌要从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入手,这几种方法是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提出的,很多人在谈到诗词鉴赏这个问题时也提出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的观点。我也十分赞成这些观点。在高考的时候,如果考的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诗人作品,那么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肯定能用得上了。但在高考的时候,也可能是我们大家不熟悉的作家,那我们一再讲的知人论世鉴赏方法就会无用武之地了。那怎么办?我认为,还必需注意以下这几个方面。

首先,利用好试卷上现有的材料,因为试卷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这些信息可不是可有可无的,对我们解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已知的信息就好像数学应用题中的给出的条件一样,在解题过程中每一个条件必需用上,如果用不上,那么你解的结果可能就是错误的。

诗歌的标题你不能不注意。诗歌的标题包含了作者要写的内容、态度观点或寄托的思想情感。全国一卷《咏素蝶诗》中“咏”是歌咏、吟唱的意思,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素蝶”显示了诗歌描写的对象和内容。全国二卷《梦中作》中“梦”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新课标卷《雨雪曲》中“雨雪”告诉我们诗歌写的内容和环境。标题中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我们在鉴赏诗歌要抓住这些重要的信息,不要落下这些信息。

诗歌的注释你不能不注意。全国一卷《咏素蝶诗》的作者刘孝绰、新课标卷《雨雪曲》的作者江总我们不熟悉,注释给我们介绍了作者所处的时代及经历。全国二卷《梦中作》的作者欧阳修我们大家较熟悉,命题人给我提供了此诗的写作背景,这让我们在鉴赏时可“知人论世”。

诗歌的题不能不注意。《考试大纲》指出诗词鉴赏中考查的是两个考点: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要对这些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熟记于胸,但也要把试题的题干要考那个知识点作出准确的判断。全国一卷“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考查了诗歌的形象、内容。“是怎样描写的?”考查了表达技巧。“这首诗有什么含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考查表达技巧。明确了每道题要考查的知识点,那我们就能有针对地去作答了。

诗歌的内容你不能不注意。对诗歌的鉴赏当然是对诗歌内容的鉴赏,离开具体的内容就谈不上鉴赏了。在鉴赏时由于有部分考生认为自己读不懂诗,其实作者在写诗歌时总有特定的背景(或主体),在这个特定的背景下,把作者描绘的意象(这些意象有时跳跃很大)通过我们的联想和想像贯穿起来,这些意象表达的意思都指向了一个主旨,并与这个主旨结合起来思考,那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就基本到位了。比如全国一卷《咏素蝶诗》围绕“咏素蝶”这个话题,对素蝶的活动展开了描写,把这些活动与作者的经历结合起来,再加上咏物诗的特征,诗歌的用意就明白了。试题也就不难回答了。

其次,在回答这些考题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到标题、内容、注释、题干在回答问题时的相互关系。在全国一卷中回答“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把题目中的“咏”、内容中的素蝶活动过程及尾联、注释中作者“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题干的要求综合考虑在内。可知作者借素蝶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尾联希望得到别人赏识的愿望。参考答案为: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在解答问题并综合考虑到上面提的几个方面的时候,其实你并没有离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等鉴赏方法。只有你在解题过程中心中时刻装着这些方法,并且也感觉到了这些方法在思考问题时的确运用上了,那么你就离成功的解答不远了。

第7篇:古代诗词鉴赏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9―0096―01

古典诗词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个重难点,也是让学生更好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诗词鉴赏教学的重点各有不同。进入高中,诗词鉴赏再也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背诵和理解上,我们要在学生阅历和知识增加的基础上,通过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使他们能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使他们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提升,在诗词独有的艺术美中,引起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感动,形成对美正确的认识、欣赏和评价。

一、“诗词鉴赏”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知识宝库,更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学习中国文学,继承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就必须打好古文基础,提高诗词鉴赏能力。所以高考将诗词鉴赏作为一道必考题型,以此来普及并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高考这一指挥棒过于急功近利,也将教师和学生引入了另一个误区。一是死记硬背导致学生好读书而不求甚解。许多学生为了得高分,只是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规律,而不去深层次品鉴其中美的内涵。二是缺少情感的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知世界的好奇心。过重的负担导致学生将所有的时间用于完成现有的学习任务,将自己封闭于水泥砖墙之内,丧失了对大自然、社会近距离的接触,丧失了对社会和人文的实践感悟,造成学生无法和作者当时的处境形成情感的共鸣。三是教师的强加使学生丧失了自我感悟的能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并不能将学生引进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只是在强加的讲解中完成了填鸭式的教育,忽略了诗词鉴赏中对美的认识、鉴赏和判断,使学生丧失了最基本的美感。

二、加强高中“诗词鉴赏”教学中学生美感的培养

1.关注作者,体悟作者高尚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追求。诗词,不管是叙事抒情,还是议论说理,无不打上作者鲜明的主观烙印,表现作者一定的感情倾向。所以,我们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诗词中感悟作者借此所体现出的高尚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追求,让学生在对照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鲁迅曾说:“看一件艺术品,表面上看是一幅画,一座雕像,实际是艺术家人格的表现。”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所描绘的石灰的形象,既是物的形象,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我们要让学生在于谦身上看到的是他那种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第8篇:古代诗词鉴赏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起着良好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古诗词鉴赏中的独特体验是我们语文教学所必须研究的课题。如何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让学生知晓自主鉴赏古诗词的意义,激起学生自主鉴赏的欲望

平时的古诗词教学我们似乎也在让学生做着自我鉴赏古诗词的一些事儿,但我们总感到,学生仍然是在囫囵吞枣。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总是生怕自己的鉴赏与古诗词的意境有较大的距离,不如张大嘴巴吮吸老师给予的琼浆。再之,老师自身亦存在着一定的倾向性的问题,我们不也在考虑着高效课堂的问题吗?我们总以为利用多种媒体去灌给学生更加省时、高效,殊不知,这只是一种近利,可可持续地发展吗?回答应当是否定的。一个有良知的教师是不能以此为荣的。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未来所需要的人才应当是自主型、创新型的。这人才的得来不能依靠我们现在的灌,而且是经常性的灌。正确而又理想的方法是让学生去自主鉴赏。告诉学生,食他人咀嚼过的食物总是淡而无味的。作为学生必须自己去探究,他人之说终无味,绝知诗境须躬探。我们还必须让学生去充分地意识到,只要自己逐步掌握了一定的鉴赏古诗词的途径、方式、方法,就能叩开古诗词的大门,品出古代文人骚客充满情趣的诗意。教师则可以去做些化难为易的事儿,譬如,介绍一些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等,这十分有助于学生去鉴赏,这相当于为学生架起了鉴赏古诗词的金桥,让学生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

二、努力为学生创造鉴赏古诗词的氛围,激发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兴趣

实践证明,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氛围。初中学生自主性古诗词的鉴赏同样需要一定意义上的、极为良好的氛围。应当说,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有着诸多的美育因素。我们的学生只要做好了鉴赏古诗词的相关事儿,就可以通过对其蕴藏于字里行间的艺术、自然、社会的美学因素得以充分的感悟。但我们也必须充分地意识到,初中学生毕竟还只是学生,他们根本不可能完全凭着自己的水平、技能、技巧去产生或保持鉴赏古诗词的欲望和兴趣。这就需要我们的课堂有利于使学生产生鉴赏的欲望。实践让我们充分地意识到,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教师击以一石便可荡起涟漪。倘若我们能在学生鉴赏古诗词之前、期间适当地运用一些多媒体手段,肯定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努力尊重学生在鉴赏过程中的劳动,持续学生古诗词鉴赏的动力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篇目从文学史的角度可以说是贯穿几千年:先秦、两汉、唐、宋、元、明、清。古诗词的风格亮点各显特色,那么,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就不免会出现个性的认识差异。应当充分地肯定几十个学生亦就有几十个哈姆雷特,其关键是教师应当怎样去对待。笔者认为,保护学生的鉴赏积极性是尤其重要的,虽然学生对某些古人有其反感的一面,但要善于去引导。曹操的《龟虽寿》是一首抒怀言志、富有人生哲理的四言诗。全诗体现了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但笔者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却出了一点麻烦,由于学生看了关于曹操的古装戏曲片和长篇电视连续剧,对曹操的反感亦是情理所在。

如何去解决这一冲突?首先一定要从保护学生鉴赏积极性的角度出发,肯定学生对曹操为人的反感亦是不无理由的,再者,人无完人。当让学生进入到这样的境界时,曹操就远远不是学生眼中的曹操了。当然,在平时的古诗词鉴赏中我们所遇到的还不仅仅是这些,古诗词中的字、词、句、章、意境等,尤其在学生感到莫衷一是时更要去保护他们探究、鉴赏的积极性。荷叶上的露珠是何等的宝贵,能否像善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对待学生鉴赏古诗词的积极性呢?能,也应当那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9篇:古代诗词鉴赏范文

1. 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试一试:我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1. (2011・湖北省黄冈市)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2) 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11・江苏省泰州市)阅读杜甫的《不见》① 一诗,完成题目。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②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③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①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②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③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1)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11・江苏省扬州市)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有同学在读下面两首诗的时候提出两个问题,请你帮助解决。

【甲】夜雨寄北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芙蓉楼送辛渐①

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②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③。

【注】①辛渐:王昌龄的朋友。②平明:黎明。③冰心:像冰一样纯洁明净的心。玉壶:玉制的剔透明亮的壶。冰心、玉壶都喻指高洁、清白的品质。

(1) “巴山夜雨涨秋池”“寒雨连江夜入吴”这两句中,诗人写“雨”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思念亲友的思想感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甲】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表达了_____________的情感;【乙】诗中“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_____________的志向。

听一听:我一定会深受启发!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天地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是世界诗歌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近几年来,“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在各地中考试卷中以不同形式频繁出现,屡考不衰。它们营造的古典馨香,滋润着一代代学生的心田。

近几年来,“古代诗歌鉴赏”考点重在考查同学们理解古代诗歌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阐述自己的阅读感受等方面的能力。题型上趋向于主观表达;诗歌文本的选择以课内为主,并逐渐有向课外“延伸”的动向。

本课时所选例题均侧重于考查同学们把握诗词的内容主旨、体悟作者情感、阐述阅读感受等能力点;从文本的“取材”上兼顾到当前中考古诗词选材的三种形式:“单一课内诗词鉴赏”(题1,湖北省黄冈市),“单一课外诗词鉴赏”(题2,江苏省泰州市),“一课内诗词一课外诗词比较鉴赏”(题3,江苏省扬州市),体现了中考古诗词选材的最新趋势。

同学们答题中可能存在以下不足:1.难以准确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对词语的理解、句意的理解、文意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还比较薄弱;2.难以把握诗词的具体形象所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对作者的情感体会不准确。

出现这些失误的主要原因在于:1.文化底蕴浅薄,对古代诗词的创作背景、创作习惯缺少了解,造成古今文化理解的偏差。 2.对作者的人生经历、性格品质的了解贫乏,无法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3.想象力缺乏,不能抓住古诗词中的意象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难以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怀。

面对鉴赏诗词时出现的“病症”,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借助注释,了解诗歌本意。

除了单一课内诗词鉴赏没有提供注释,其余两道诗词鉴赏题都提供了注释,帮助同学们理解诗词的本意。古人云“诗无达诂”,对一首诗的理解自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还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的,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读懂诗歌作品,对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确的理解。对于我们来说,古典诗歌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语言障碍,对有些诗歌,我们必须依靠前人的注释才能够读懂。借助注释了解诗歌的本意,是我们分析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基础。

比如题3中的《芙蓉楼送辛渐》,根据注释可以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作者的好朋友辛渐;送别的时间――黎明;作者的品格――高洁、清白。将这些信息联结在一起,就大体疏通了诗歌的内容: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走近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这对我们正确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要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意、作者的感情倾向。

比如题2,就要紧扣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作者的情感。杜甫和李白都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一个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一个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一个是“诗圣”,一个是“诗仙”。虽然创作风格不同,但是两个人物的政治经历都是坎坷的,怀才不遇是他们共同的人生经历。了解了本诗的写作背景: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由此可以领悟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既有对好友的挂念,对李白怀才不遇、命运多舛的哀怜和同情,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结合内容,把握思想感情。

古代诗词,根据题材可分为送别、爱国、思乡、怀古、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等;从诗歌的流派可分为山水田园、边塞、隐逸等。这些具体内容的切分,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比如题1是一首爱国题材的诗歌。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满目凄然,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表露无遗。再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经典的送别诗,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

比较异同,领悟深刻思想。

由于初中生对古诗词接触不多,且对古诗词的创作环境了解不透,因此在理解把握上有障碍。结合与作品有可比性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性。

比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思念亲友的思想感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夜雨寄北》侧重表达对妻子的思念、迫切希望重逢的情感,而《芙蓉楼送辛渐》则侧重表达作者自己高洁、清白的品格。

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 阅读下面《过零丁洋》古诗,完成题目。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 “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杜牧《赤壁》,回答问题。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象征了什么?“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全诗末二句的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