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扶贫工作不足工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主要工作
(一)认真学习,全面贯彻中央和全省扶贫开发会议精神。及时召开了全市扶贫办主任、专干学习贯彻会议,学习并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
(二)广泛动员,启动“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认真总结了“十一五”扶贫工作经验,表彰了“十一五”扶贫开发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分析了“十二五”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三)明确责任,建立扶贫工作新机制。明确了全市“十二五”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建立了一个市领导挂点帮扶、市直单位定点帮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帮扶的工作新机制,将市直各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情况列入全市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
(四)科学规划,勾画扶贫发展新蓝图。举办了全市“十二五”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培训班,共培训人员380人。我市100个扶贫村“十二五”规划总投资56390.5万元,规划拟建设完成基本农田建设及改造3.126万亩,新建通村公路454公里、村内道路修建257公里,危房改造1418户,建设维修学校及幼儿园86个,建设改造卫生室56个,发展种植业6万亩,养殖业103万亩,安全饮用水入户16663户。
二、存在困难与问题
一是需要扶持的贫困群体数量依然庞大,消除贫困难度加大。
二是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不足,基础建设欠账多。
三是扶贫主导产业的发展不平衡,产业培植难度大。
四是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和扶贫济困的力度不够。
五是扶贫系统干部的管理机制、业务培训不足。
三、下步打算
(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扶贫开发会议精神,全面实施“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
(二)督促落实整村推进规划,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做好100个扶贫村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
(三)努力培植发展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引导贫困村结合本地特色资源、传统技术、农民意愿和市场需求选定贫困农户有能力参与并能成功的项目,并把扶贫主导产业的发展与产业项目龙头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
(四)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认真实施“雨露计划”,加强贫困农民职业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做好扶贫系统干部的培训工作。
(五)发挥党员干部帮扶作用。主要是督促市直帮扶单位副科级以上干部与贫困村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帮扶工作的落实。
(六)完善和落实定点扶贫工作考核制。市直各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情况列入全市年度同标管理考核内容,扎实认真做好年终考核工作。
2014年12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指出“积极引导社会组织扶贫”,以及“支持社会组织承担扶贫项目的实施”[3],在中央精神的指导下,2015年6月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向全省印发了《关于深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实施意见》,指出“支持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各类组织通过开展志愿服务、专业人才支持、扶贫募捐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2016年4月,制定《关于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开发的实施方案》,以“扶贫济困、与爱同行”为主题,号召和动员全省广大社会组织开展了志愿服务、专业人才支持、行业咨询服务、扶贫募捐等多种形式的扶贫活动。在中央和四川省的指导下,在中央和四川省的指导下,各市州也纷纷出台了具体的政策措施
一、社会组织概况
社会组织泛指那些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各个不同社会阶层的公民自发成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社会性特征的各种组织形式及其网络形态。在国际上,由于各国在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方面存在着不同,社会组织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多种不同的称谓。如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公民社会、第三部门或独立部门、志愿者组织,慈善组织、免税组织。等等。这些叫法在内涵上区别不大。
我国将社会组织分为三类,即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是由公民或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按章程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基金会是利用捐赠财产从事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包括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是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二、在精准扶贫中引入社会组织的必要性
第一,有利于精确识别贫困户。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识别贫困农户,然而在目前的精准扶贫中,政府单一制定贫困标准,在一起地方甚至引起了一些上访上告事件,村民们觉得有利可图,出现纷纷争当贫困户的现象,不能不引起重视。如果在贫困户的识别上,我们引入第三方中立机构――社会组织,在社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贫困标准,有利于化解邻里纠纷,减少社会矛盾。
第二,有利于专业化扶贫。社会组织有专门的组织机构,专业化的员工,在扶贫工作上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深入农村,扎根一线,开展长期工作,进行生产性扶贫。当前的精准脱贫中,抽调了大量的党政人员,有一些缺乏扶贫工作的经验和能力,不仅难以有效开展扶贫工作,同时也给党和政府的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发挥专业化社会组织的作用,推动精准脱扶规范化、精准化和专业化。
第三,有利于构建良性互动的政社关系。政府的能力和作用是重要的也是有限的,公共服务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社会组织作为政府的好帮手,补齐政府工作的“短板”。政府通过购买公共服务,政府向社会转移管理职能,社会组织通过承接一些公共服务,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满足公众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
第四,有利于撬动社会资源。当前我国精准脱贫遇到“政府热、社会弱、市场冷”局面,与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大发展局面极不匹配。社会组织作为社会一支活跃的力量,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精准脱贫中去,改变政府单方面投入资金、单方面实施项目的现状,撬动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到精准脱贫中去。
三、四川省社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面临的困境
(一)扶贫公益类社会组织较少
在成都市两大社会组织孵化平台,以入住云公益为例,280余家公益机构和志愿者团队,服务领域覆盖了扶幼、助老、医疗服务、灾害应对、社区服务等5大类14小类,很难找到一家是在农村地区开展扶贫工作的社会组织。成都市从2014年起设立“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每年预算安排2000万元支持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服务项目重点支持4类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也没有针对扶贫类社会公益组织的扶持。
(二)社会组织分布极不均衡
截止到2013底,四川省已登记的社会组织35461家,2015年成都有8540个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成都,绵阳等省内发达地区,且这些社会组织主要在城区开展项目,而脱贫任务艰巨的甘孜、阿坝、凉山等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社会组织数量相对较少。
(三)社会组织自身的问题
四川省虽然社会组织众多,但还处于探索阶段,远未成熟。一是许多组织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处于不规范运行的状态。二是人员职业化水平不足,人才缺乏,且人员流动量大。三是缺乏对组织的长远规划,许多社会组织没有自己的发展规划,盲目发展。四是财务紧张,许多社会组织处于“僵尸”状态,无项目可做。五是政府和公众对社会组织认识不足,开展工作难度大。
四、如何推动社会组织与精准脱贫衔接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细化政策引导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将社会组织参与精准脱贫纳入省十三五规划、政府工作报告和扶贫工作规划中。二是完善法规政策。制定社会组织参与精准脱贫的法规、政策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制定社会组织参与精准脱贫工作实施方案,编制社会组织参与的精准脱贫项目目录和意见,规范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扶贫开发的具体领域和具体项目,确保各类社会组织有序、有效参与扶贫开发行动,增强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推进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
一是搭建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信息服务平台,及时精准脱贫实施进度情况,确定需要开展精准脱贫的项目和地区,确定向社会组织购买脱贫的项目,利于社会组织开展定点、定向扶贫。二是创新社会组织参与精准脱贫的方式,采取政府委托、购买,社会组织承接的方式,加大对社会组织的财政补贴,政策奖励。通过这些措施逐步实现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
(三)完善扶贫公益类社会组织培育孵化机制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怡也”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街道扶贫协作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高度重视,确保资金拨款到位
按照区发改局关于扶贫协作工作部署,根据高庄镇给我办致函诉求,上半年解放路街道向沂水县高庄镇拨付扶持资金100万元,用于高庄镇王家庄子村病房楼项目建设,目前病房楼项目正在装修中,今年年底有望投入使用。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改善当地居民的就医条件和就医环境。同时,解放路街道将密切关注项目进展状况,保证扶贫资金使用到位。
二、密切联系,开展互访交流
今年解放路办事处与沂水县高庄镇互访交流两次,其中7月份高庄镇领导到解放路街道办事处开展互访交流,8月份解放路办事处领导带队赴沂水县高庄镇,。通过与镇党委、镇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了交流座谈面对面了解帮扶意愿,并在扎实摸清沂水县高庄镇贫困人口就业情况的基础上,积极引导辖区企业履行社会职责贡献力量,为高庄镇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
三、提供帮扶,关爱困难学生
在拨付100万资金用于项目建设的基础上,解放路办事处不忘关注高庄镇困难学生。今年8月份,办事处联合辖区爱心企业山东大智教育集团有限公司捐赠网络教育课程卡1000张,价值28万元,极大缓解了疫情延迟开学带来的教学困难,为贫困学生献出一片爱心。
四、扶贫协作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力度略显不足。解放路辖区内企业多以金融保险、文化传媒、专业技术服务等为主,批发零售、劳务服务等类型企业偏少。因此造成投入到精准扶贫中的批发零售、劳务和教育类型企业偏少,扶贫帮扶的主体略显单薄,解放路辖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巨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帮扶方式还需更加多样化。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参与精准扶贫企业经营范围受限,辖区参与企业的主要贡献也仅限于特色农副产品销售、教育培训等方面,扶贫项目略显单一。不能够全面针对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
五、下一步扶贫工作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致力于大规模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减少到现在的5 575万,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进入21世纪后,产业扶贫逐渐成为政府反贫工作重点,扶贫方式由传统的救济型向开发式转变。产业扶贫是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利用贫困地区特有的资源优势,通过发展地方产业,促进贫困地区人口脱贫致富的一种扶贫方式。产业扶贫可以为贫困地区注入造血机能,唤起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自觉性和能力,对于改变欠发达地区的“久扶不脱贫”现象有显著效果。
贫困人口的参与是产业扶贫效果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是扶贫开发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在农村地区,由于缺乏足够的劳动力或是农民参与热情不高、参与程度低、参与渠道受阻的原因,导致产业扶贫无法真正解决农民贫困和农村发展的问题。山西省是我国扶贫开发重点省,21个县被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连片特困地区,本文以地处吕梁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的S村为案例,分析农民参与扶贫的内外条件、农民参与的现状及原因,提出推动农民积极参与扶贫产业的思路。
一、农民的参与条件
产业扶贫中的农民参与条件包括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内部条件指的是农村的气候、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人口数量的情况。外部条件主要指扶贫政策支持、个人和社会团体的帮助情况。内外条件共同作用,潜在影响着S村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实践。
(一)农民参与的内部条件
S村位于山西省西北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内,总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0亩,林地面积400亩。该村属于高寒沙石山区,平均海拔1 600米,无霜期一百天左右,昼夜温差大,年降雨量多,气候湿润,牧坡广阔,水草肥沃、适宜牛和羊的牧养和马铃薯、藜麦等作物的生长,其主导产业是种植业、养殖业。全村总人口280人,有低保户25户。由于土地沙漠化严重,传统种植的农作物产量低,年人均收入偏低,村民的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本村距离县城五十多公里,长年外出打工或者在城镇定居人数为二百人左右,村内剩余人口约为八十人,其中具备劳动能力的人不足六十人。一直以来当地村民靠传统的救济式扶贫只能起到暂时性缓贫作用,返贫率较高。致富渠道的阻塞使得当地村民生活较为单一,思想观念保守,参与理念和实践处于一种待激发的状态。
(二)农民参与的外部环境
从2013年开始,加快改变贫困地区面貌,推动全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山西省在贫困地区启动实施了“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百企”主要指以山西省属国有企业为龙头,包括中央驻晋企业、市属国有企业、省内民营骨干企业以及省外企业在内的各级各类规模以上企业。“千村”主要指以吕梁山、太行山两大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县为重点,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 300元的贫困村[1],S村在此范围内。2014―2016年间,当地县政府发挥企业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优势,充分利用该村土地、气候等资源,开展并实施了3个产业扶贫项目,分别是藜麦种植项目、优质绒山羊养殖项目、高科技温室大棚项目,资金累计投入六百余万元。组织当地村民专业技能培训3次,吸收农村闲散劳动力约五十人,扩大了村民收入来源。除此之外,由市、?h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组成的驻村帮扶工作队对该村定点帮扶,有明确到户的帮扶责任人。工作队为当地村民争取扶贫产业项目,争取和提供资金支持,制定脱贫计划,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活动。由于该村扶贫工作比较突出,经常有上级领导来考察工作,以及媒体、记者的采访报道。扶贫产业和社会团体、个人的介入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农民传统的参与观念,为农民参与创造了条件,改变了过去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习惯,影响着农民的参与实践。
二、农民参与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产业扶贫虽然在S村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当地村民参与情况并不乐观。首先,S村“空心化”严重,扶贫产业缺乏足够劳动力。其次,S村“熟人社会”的瓦解导致农民合作困难,缺乏参与热情。在此背景下,农民能够参与扶贫产业中来本身已经“尤为可贵”,但现行的产业扶贫模式中,农民参与程度较低,难以获得一定力度的支持。当地村干部“人情扶贫”,进一步阻塞了农民的参与渠道。
(一)农村空心化导致产业扶贫缺乏足够劳动力,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农民是农村发展产业的主体,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决定着产业发展的水平与效益。而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需要大量劳动力,农村大部分有文化、有体力、有能力的青壮年都进城务工,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十二五”期间,山西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年工资性收入由2010年的1 081.6元增加到2015年的2 662.62元,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外出打工已成为农户增收的重要途径。①S村剩余劳动力不足六十人,而且呈现出老龄化、女性化的特点,部分耕地抛荒。与传统农业相比,发展特色扶贫产业投入较多、见效时间较长、市场风险较大,形成一定的规模才有效益。劳动力的缺乏使得当地村民只能选择发展一些小规模的种植、养殖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难以带动整村经济发展。
(二)农村“熟人社会”的瓦解导致农民合作困难,缺乏参与热情
认为,传统的乡村社会是“熟人社会”,处于这种社会类型中的主体有着较强的集体认同感和自我认同感,容易达成集体内部的共识和做出符合群体利益要求的一致性决定[2]。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民生产、生活范围日益扩大,农民之间的观念差异也随之增大,村庄出现了与之前熟人社会大不相同的逻辑。农民对村庄的主体感逐步丧失,在自己的生活中形成了特有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维持生计”成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行为准则[3],“熟人社会”的瓦解使得农民之间的合作变得越来越难。与农民以往接受的救济式扶贫不同,产业扶贫以市场为导向,所以它的市场风险也需要企业和农民共同承担,所以在面对有风险又陌生的扶贫项目时,个体农民在理性指导下谋取个人利益,缺乏参与热情。2014年,当地村干部和种植能人争取到一个藜麦种植项目,但由于近些年村民们共同合作的机会减少,集体意识减退,该项目推进较慢。加上过去的救济式扶贫使他们养成了一种“等靠要”的懒惰习惯,头一年项目开展的并不顺利。第二年,由于第一批种植藜麦的村民尝到了甜头,其他村民才逐渐有了参与热情。
(三)扶贫项目运作模式脱嵌于村庄导致农民参与程度低
在山西省农村地区,产业扶贫项目主要以“农民+企业”或“农民+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运作。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民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将农民与龙头企业组成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可以帮助农民抵御个人、单个家庭进入市场的风险,帮助解决农民合作困难的问题,政府也能从面对一个个百姓的细碎工作中解脱出来,减轻工作压力。
S村由于集体经济力量薄弱,没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项目以“农民+企业”的模式运作。调查中发现,为了尽快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县、乡级政府将扶贫资金、土地等公共资源投入与村庄社会相脱嵌的“龙头企业”后,只负责项目“落地”,忽视了农民在项目中的参与程度。2015年,县政府和一所中央驻晋企业共同出资五百多万元在S村建设一座占地四千多平方米的温室大棚。村民们接受了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在温室大棚中负责种苗培育工作,每人每天劳务费80元。虽然该项目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但是农民在此项目中只是一个“打工者”的角色,参与程度低,他们并没有掌握市场资源、技术资源、产品资源,在产业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对企业依赖性强。这种低参与度的产业扶贫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农民很难获得一定力度的扶贫支持,造成了“扶富不扶贫”的现象,违背了产业扶贫精准化的初衷。
(四)村干部“人情扶贫”导致农民参与渠道受阻
在S村,村干部推荐参观的产业扶贫项目“看起来很美好”,但通过走访当地村民后发现,有村干部的家庭,参与扶贫项目的比例较大,而参与该项目中的贫困户并不多。村民们说:“上面的好政策,下来就变了样”,他们对这种“人情扶贫”现象也很无奈,当扶贫项目由省、市、县、乡各级政府一步步推进到村一级时,村干部从个人利益角度出发,对项目进行变通,通过自身参与分配的优势和权力,使扶贫项目向自身家庭倾斜,造成项目实施不公平,阻塞了贫困农民的参与渠道,阻碍了他们摆脱贫困,进而导致农民对村干部缺乏信任,不利于后续产业项目的开展。
三、推动农民积极参与产业扶贫的思路
农民参与产业扶贫是一种社会行为,农民的参与态度和行为与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相关联。政府作为扶贫产业的主导者和实施者,应鼓励和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协调农民之间、农民与企业之间、农民与村干部、政府之间的关系,推动产业扶贫深入发展。
(一)突破村庄边界,实行连片扶贫开发建设
像S村这种剩余劳动力较少、产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光靠一个村的力量无法将产业做大做强,县、乡级政府必须突破村庄边界,打破区域壁垒,实施跨乡镇、跨村组连片扶贫开发建设,实现协同发展。通过对原有的小型种植项目进行整合,改造中低产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增加扶贫产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这样不仅能解决S村的发展问题,也同时带动了周边其他农村、乡镇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但农民有清晰的边界意识,这是当前连片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农村的社会关系结构是差序格局,农民以自己的亲疏远近来划分人际格局,农民在寻求帮助时,首先想到的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其次是有地缘关系的本村村民。连片开发突破了村民之间血缘、地缘的联系,需要政府对各村村民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
(二)培养农民合作意识,激发农民参与热情
农民参与扶贫产业的过程,也是合作的过程。曹锦清认为,中国农民的最大特点是“善分不善合”[4]。农民的合作能力差并不代表农民不需要合作,处于一盘散沙状态的农民,靠单打独斗无法摆脱贫困。因此,政府要帮助农民培养合作意识。首先,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相关部门应多组织一些电影放映活动、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等文化活动;建设图书室、老年活动室等文化场所,让农民通过参加文化活动来增进感情、促进彼此之间信任,信任是农民合作的心理基础。其次,加强文化教育和宣传,培养农民的诚信意识、法律意识。诚信意识有利于克服农民的个人算计行为,减少合作的成本;法律意识的形成可以帮助农民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利益,增加农民参与合作的可能性。最后,“身贫好扶,心贫难治”,农民自身应逐渐改正“等靠要”的思想,充分发挥自己在扶贫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主动参与合作,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完善农民与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转变扶贫项目考核重点
农民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由于话语权和地位不同,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充当一种“打工者”的角色,参与程度低。这样的扶贫产业无法真正帮助他们脱贫。扶贫产业的发展应该是企业、农民双方受益,应建立一种科学可行的利益联结机制来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一方面,农民应增强法律意识,与龙头企业签订合同,约定农产品最低收购保护价,避免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做出与广大农民利益不一致的行为;另一方面,完善“公司+农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企业起到一个平衡和制约作用。探索以劳动力、技术、土地入股等方式,通过股份制保证入社农民的基本权益,实现经济效益和扶贫效益的平衡,使农民真正成为产业化扶?的受益者[5]。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应转变扶贫项目考核重点,重视农民的参与程度。地方政府施政动力来源于政绩,考核指标也集中于“地方GDP”和“人均收入”等经济发展指标上,忽视了农民在扶贫产业中的参与程度。所以,考核重点应由经济指标向扶贫综合成效转变,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实现社会公平”纳入考核范围。
__侗族自治县位于__最西部,总面积1508平方公里,辖7镇16乡297个村。境内聚居着侗、汉、苗、回等26个民族,总人口26万,其中侗族占80.1%。1956年成立自治县,是全国较早成立的民族县之一。__地理区位偏远、立地条件差,经济发展滞后,全县现有110个贫困村,有贫困人口近5万余人也是__省重点贫困县之一,扶贫开发工作任务还极为艰巨。在当前,__的扶贫开发工作仍然面临资金投入不足,基础建设薄弱,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缺失,贫困人口数额较大、隐性贫困现象严重,扶贫产业规模较小、结构不优等突出问题。必须立足新阶段、研究新形势、采取新举措,才能加快推进我县扶贫开发进程。
新阶段我县扶贫开发工作面临三个方面的新形势。
一是扶贫开发的任务更重。国家的扶贫标准将调整至1067元,扶贫开发的首要对象从没有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调整为新标准以下的全部人口,并对其全面实施扶贫政策,从此不再区分绝对贫困与低收入的概念;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也不仅限于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而是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目前我县家庭人均纯收入不足683元的绝对贫困人口还有8300人、家庭人均纯收入在683至944元之间的低收入人口还有23240人。国家上调后的贫困线标准1067元计算,我县的贫困群众还更多,贫困面更大,需要扶助的贫困群众将多达5万余人。这些贫困群众,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差、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都十分困难,扶贫开发的任务更加艰巨。
二是扶贫开的工作难度更大。受自去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以出口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势头严重受阻,外向型企业生产萎缩,我县外出就业的农民工大量返乡,农村新的转移外出就业十分困难。据调查统计,我县目前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工人数已多达57999人,占外出务工农民总数的39%,而且返乡人数还在持续增加。农村劳务转移输出困难,返乡人数增多,将导致我县农村人口、资源及各类社会矛>文秘站:
三是扶贫开发的工作要求更高。当前,我国扶贫工作进入开发扶贫和救助扶贫两轮驱动阶段,专项计划扶贫、惠农政策扶贫、社会各界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局面正在形成。国家扶贫战略、扶贫政策体系即将进一步调整完善。以专项扶贫政策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大扶贫”的格局,实行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将是今后较长时期扶贫开发的基本政策取向。对此,作为基层民族贫困县,必须在工作中更高更严要求,在基础数据收集、基本政策研究、基层举措探索上做更多、更细、更扎实的工作,为上级的扶贫战略和政策决策提供科学客观的基本依据。
立足于以上形势,__扶贫开发办将从四个方面着力,全面推进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
一、坚定一个目标。即坚持以提升__扶贫开发层次为重要目标,积极应对新阶段、新情况和新问题,从高处着眼、从重点入手。要深入抓好抓实扶贫工作调研,全面掌握新形势、新标准下我县的贫困状况,充分听取并掌握贫困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深入研究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提升工作水平,并积极为市、省和国家制定新的扶贫开发政策措施提供依据。积极争取国家和社会各界扶贫开发资金投入扩大我县扶贫开发规模,扩宽对贫困群众的扶助范围,全面推动我县扶贫开发工作上水平,出成绩。
二、突出两项重点。一是研究开发扶贫项目。针对我县贫困农村现状、发展需要和农民愿望等实际,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重点研究开发一批能够较快、较稳带动群众致富的好项目、大项目,丰富我县扶贫开发项目库。二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在扶贫项目研究、开发、储备的基础上,积极向上级汇报,争取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加强对外宣传,用好项目、好前景、好效益争取企业投资和社会帮扶资金投入,通过项目建设,促进贫困乡村经济发展,带动贫困农民多增收,快增收,稳增收。
推进残疾人扶贫攻坚
xx县地处浙西南山区,地域面积1400多平方公里,设5个镇15个乡,全县总人口22.3万人,是个传统的农业山区县,全省欠发达地区县之一,我县共有残疾人12300名,占全县总人口的5%多,以全县贫困残疾人的调查为依据,当年共有贫困残疾人2950名,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46%。现将我县扶贫工作做法总结汇报。
一、 基础扎实,措施到位。
近几年来,我县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依靠政府、动员社会,形成合力,采取各种措施开展残疾人扶贫开发。特别是1998年以来,在县级残联牵头组织下,进一步加大了残疾人扶贫解困 的力度。一是县人民政府专门制订了《xx县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实施方案、修订出台了《残疾人优惠政策》,县扶贫办制订具体扶持残疾人的措施。二是县乡(镇)两级残联都成立了残疾人服务总社和残疾人服务分社,开展了三次全县性的贫困残疾人情况调查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调查。做到贫困残疾人口有依据,扶贫工作有人抓,组织有保障。三是为筹措扶贫基金,1998年县委办政府办联合发文件号召全县干部职工向“残疾人扶贫解困基金捐一天工资,献一份爱心“筹集了部分扶贫基金;落实了中央康复扶贫贷款和地方配套资金,累计68.7万元,为扶持残疾人打下了基础。四是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为残疾人扶贫解困形式合力。民政部门做好救济、低保等;工商部门为个体就业经营户减免费用,方便摊位;妇联开展贫困残疾儿童妇女专项救助;团委建立志愿者助残联络站帮助困难残疾人等等。使整个扶贫解困工作措施到位,氛围良好,基础扎实。
二、 根据山区特点,走出扶贫之路。
科技扶贫,脱贫有路——县残联、科协、农业局等单位每年都要为残疾人举办3—4期科技培训班,传授科学种养技术和其它方面的技术,使残疾人得到信息,掌握一技之长,走上脱贫致富路。培训内容,农村以农业开发种养业为主,如种香菇、名茶、干水果培育管理、蔬菜类、养殖技术等;城镇残疾人以电器维修、缝纫、理发业和工艺品加工等为主要内容。三年累计为1000多名残疾人培训,部分残疾人通过培训后掌握技术已经走向小康路。
劳务输出,走出山门——我县是个山区县,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差,农村劳动力相对剩余,残疾人就业门路不宽,创办福利企业规模小经济效益也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实际我们走劳务输出之路。几年来,连续向绍兴、宁波、富阳、温州、乐清等地输送残疾人9批(次),300多名残疾人在外就业。这部分残疾人在发达地区就业不但收入甚高,还能够享受养老保险等福利待遇。为解决残疾人劳动力就业需求矛盾,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查,深入到乡村走家串户,建立了“残疾人就业档案”、还在城镇建立了“就业信息服务站”专门为残疾人劳动就业提供信息和方便。得到广大残疾人的赞扬。在劳务输出以后,我们还及时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协助有关单位为在企业劳动的残疾职工解决劳动纠纷、工伤事故、维护其合法权益等方面出力。同时还经常到企业进行电视跟踪采访宣传,使企业满意、职工满意。
扶贫基地,以点带面——以县级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所和残疾人扶贫服务社为基础开展农村种养业扶贫开发。我们在抓好面上残疾人种养业项目扶持的同时注重抓好扶贫基地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更多人走上致富路。累计落实扶贫资金68.7万元,其中:中央康复扶贫贷款30万元,县扶贫基金15万元。分别扶持到农村贫困残疾人和扶贫基地点上。建立扶贫基地3个,其中:以残疾人杨裕宗为代表的养殖基地,养猪年出栏商品猪500多头,养鱼60亩(水面积)、养獭兔1000多只,还搞山地开发水果,生态种养,带动6名本地残疾人致富,县服务社扶持2.5万元;以残疾人李建新为代表的新开发养田鲤鱼、罗飞鱼20亩(水面)、养鸡2万多只、鸭2000多只,还有加工饲料等配套项目,带领6名残疾人脱贫致富,县服务社给予扶持1.85万元;以黄卫亮残疾人为代表的养甲鱼、养猪基地项目,带领5名残疾人脱贫致富。通过基地养殖业的开发扶贫,农村一些残疾人也纷纷开始搞个体家庭种养业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县残联和扶贫服务社积极做好技术指导,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经常深入到田头、山上和基地,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如今年四月我们到了三都乡酉田村残疾人叶木生的桃子基地,当了解到他无资金买化肥时,当即送500元资金,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由于县残联的大力扶持,残疾人叶木生的水果基地开发规模越来越大,已初见经济效益。
2001年9月8日,xx省省长xxx,副省长xxx等领导在xx县调研时,来到三都乡酉田村,县残联扶贫的残疾人叶木生的水果基地,高度评价了县残联的扶贫方式,x省长当着市、县委书记的面说:“你们全乡村的正常人要行这位残疾人学习,身残志坚搞开发生产。”
结对助残,扶贫众帮——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扶贫帮困活动。主要是以“一助一”结对助学、提供资金、技术等方法。
如开展“人人结对”活动和“万户种养、共奔小康”等活动,全县417名残疾人结成扶贫对子,取得成效。如今年5月份我们就发动机关部门单位16个单位与17座中小学校的56名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结成长期帮扶助学对子,这些学生们每学期能得到近2万元的捐助资金,保障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三、 扶贫见成效,辛劳结硕果
【题目】民企参与精准扶贫的问题探析
【第一章】精准扶贫中民营企业介入研究绪论
【第二章】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方式与作用发挥
【第三章】 【第四章】民营企业参与扶贫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五章】国内其他地区企业扶贫的经验借鉴
【第六章】民营企业参与扶贫问题解决之道
【展望/参考文献】民营企业精准扶贫研究展望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 鹤壁市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动力及参与机制
一、民营企业自身经营与扶贫的关系密切。
(一)参与扶贫有利于自身经营。
根据目前的金融环境来看,鹤壁市民营企业向银行贷款的审批越来越严格,而且不低的利率也给民营企业的运营带来压力。但根据鹤壁市现行的金融扶贫政策,可以使民营企业几乎零成本的进行扩大生产规模。据调查,鹤壁市政府为了推动产业扶贫的发展,主要通过为民营企业贷款贴息来提高其参与扶贫的积极性。由政府搭建平台,增加民营企业参与产业扶贫的贷款供给,实行每帮扶一户得到五万元的贷款,这些贷款的利息本身就很低,年息百分之二,而且政府还补贴利息,也就是说民营企业拿了几年的无息贷款。贷款是由政府作为担保,民营企业在还贷的心理上压力相对较小,对于一个民营企业来说,无息借用国家资金来进行扶贫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扩大经营、周转资金、加深政企联系等一系列的好处。
鹤壁市政府对民营企业参与扶贫还实行补贴,每安置一个贫困户便得到一万元的补贴。就鹤壁市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大多数民营企业只要是参与扶贫,仅政府的补贴性资金就可以使民营企业获得丰厚的利润。以鹤壁市新亚服装厂为例,帮扶 100个贫困户,得到 500 万的低息贷款,仅用了 260万就完成了以钢架结构为主的新厂建设和缝纫机等生产设备的购买。鹤壁市某食品加工厂,聘用了 35 名贫困人员作为员工,仅提供岗硕就获得政府 175 万元的补助。另外按照政府政策:连续发放给贫困帮扶对象 6个月的工资,视为安置妥当一个贫困户,即获得一万元的补贴,共计 210万元的补助,对于该食品厂的作用是巨大的,不仅帮助政府安置了扶贫户,还对自身发展起到了积极地帮助。
此外,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在资金方面的优势,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手段,采取多种合作方式,整合资金对该地区的优势资源进行联合开发,具体合作方式要因地制宜,可以投资入股,也可共同经营,这样一来,就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而且民营企业在参与扶贫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对人才的开发,充实自身企业硕化。在具体参与扶贫的工作中,民营企业需要处理一些新的问题,协调一些新的关系,这些都是过去生产经营中没有的事情,可以更好的历练人才,丰富民营企业管理人员的思想,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对于企业的硕化建设,对于企业今后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二)鹤壁市民营企业参与扶贫优势突出。
鹤壁市民营企业在参与扶贫的过程中,是有独特优势的。
1.民营企业的根基在基层,而且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构成元素,参与产业扶贫,既能扶到点子上,又能帮到根子上,能促进民营企业和贫困户之间、民营企业和政府之间、民营企业和市场之间实现最佳的衔接和配合,能把各种资源优势发挥到极致。
2.有利于拓展社会扶贫的领域和空间。以鹤壁市来说,当地政府财政支出压力较大,仅仅依靠政府投入资金时间脱贫是不可能的。民营企业的参与,丰富了扶贫工作的模式,克服了政府财力不足的短板,为扶贫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扶贫力量得到极大提升。
3.总体来说,鹤壁市民营企业多为经营模式较简单、生产成本低、劳动密集型的民营企业,能提供丰富的就业岗硕,就业岗硕门槛低、技术要求不高,有助于贫困人群就业机会增加。有部分企业主要业务如农业深加工等与农村产业扶贫项目较为一致,能延长扶贫产业链和农副产品和轻工业附加值。
以鹤壁市山城区为例,鹤壁市山城区现辖 1 个镇和 7个街道办事处,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1370户、4509人,通过历年转移就业、产业带动等措施,共计实现 516户、1928人脱贫。目前,还有贫困户 855 户,2614 人。近年来,山城区按照政府引导、项目投资、产业富民的工作思路,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不断发展壮大当地扶贫主导产业。通过龙头企业结对帮扶、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硕化旅游带动以及在贫困村附近建立卫星工厂等一系列措施,走出了一条山城产业扶贫的特色之路。
二、鹤壁市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动力来源。
从根本上讲,任何民营企业都离不开逐利的本能,这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基础。
对企业的发展有利可图的事情,都必然能激发出企业的百分百主观能动性。那在扶贫这件大事上,鹤壁本地的民营企业的动力都来自何处?
1.利用鹤壁市出台的优惠政策得到直接经济利益。这也是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扶贫的核心动力。比如税收减免、资金扶持、贷款融资、品牌构建等方面,鹤壁市政府都细化和明晰具体的支持政策,建立了互惠互利机制,以此来调动本地民营企业扶贫的积极性。
2.得到当地政府的好感与信任。对于进驻到鹤壁市的民营企业来说,他们非常注重和政府的关系,与政府的亲密度直接关系到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权衡利弊之后,还是愿意主动的承担扶贫任务。而对于政府来说,处于扶贫的大环境中,扶贫工作的压力很大,任务很重,政府的扶贫工作需要民营企业的帮助。这也就促成了这对扶贫工作上的黄金搭档。
3.履行社会责任。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推广下,激发了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全国营造出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浓厚氛围,使得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精准扶贫。
三、鹤壁市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机制。
(一)在政府互惠互利政策引导下参与扶贫。
鹤壁市政府以互惠互利作为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政策遵循,积极营造全社会都来支持参与扶贫工作的浓厚氛围,特别是在民营企业参与扶贫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从信息、税收、贷款等各个方面为民营企业搞好服务,让民营企业在参与扶贫中感受到政府的温暖和社会的认可,调动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尽快让贫困地区通过产业扶贫实现脱贫。市财政主管部门每年安排扶持资金,给予在产业扶贫方面贡献大,且能带动贫困户增收的民营企业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补贴、贷款贴息和信用担保。政府对产业扶贫中涉及农村土地流转的,要全程搞好服务,确保土地流转积极稳妥,并根据需要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等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⑧。并且,鹤壁市政府建立了奖励模范的机制,对在扶贫工作中做出成绩的民营企业给予表彰,并将受表彰民营企业纳入鹤壁市民营企业红名单中,让这些民营企业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从而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进来,帮助贫困户真正脱贫致富。对在帮扶工作中成绩突出、影响较大的民营企业家,政府会组织媒体宣传报道,推广其做法和经验,并在政治上给予关心和鼓励。
(二)民营企业依据自身经营特点参与扶贫。
民营企业扶贫中,企业要把自身的资源和贫困地区的资源实现最佳配置,在充分评估自身的资金、人力资源、技术等优势的基础上,要全面调研所参与扶贫的地区的环境、土地、劳力、资源优势等,然后再进行综合分析,找到企业和当地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发挥优势,探索不同的精准扶贫方式,提升帮扶效应,帮助贫困群众创业就业、增收致富。
(三)民营企业积极引导贫困户有机参与。
二、丙方安置房采取由甲方集中安置方式建设,房屋面积 标准按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 20平方米的原则 建设。
三、 丙方符合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 自愿搬迁到 置点,房号 ,安置房面积为 平方米。
安四、丙方须按甲方制定的自筹资金方案,在入住前交纳自1 筹资金元,且十年内房屋不得买卖。五、丙方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不得弄虚作假,冒 名顶替,违反本协议。否则将不再享受易地扶贫搬迁等扶贫 政策,并依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六、本协议一经签订,甲乙丙三方必须严格遵守执行,双 方未尽事宜,另行协议补充。本协议一式肆份,甲乙丙三方各 执一份,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一份。本协议书自三方 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甲方(公章) : 法定代表人(签字) : 委托人(签字) : 丙方(签字、手印) :乙方(公章) : 法定代表人(签字) :协议签订时间:年月日2
易地搬迁安置工作管理方案_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持工作实施方案(最新)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持工作实施方案(最新)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 自治区和 x 市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决 策部署,根据《x 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区易地扶贫搬 迁就业扶持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x 政办发〔x〕90 号)文件精神, 促进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以下简称搬迁劳动力)就业,现结合 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摸清底数、建立台账、开展职业培训、开发就业岗位、组织 劳务输出、提供就业服务、扶持创业、加强权益保障等多种渠道,引 导和促进 x—x 年已实施搬迁或计划搬迁的 4.13 万名搬迁移民中 0.94 万户易地扶贫搬迁家庭(以下简称搬迁家庭)的劳动力就业,确保每 个搬迁家庭有 1 人以上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劳动力实现 稳定就业。
二、工作措施 (一)摸底调查,建立健全搬迁劳动力就业精准台账。
一是周密准备,落实经费。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易地扶 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情况, 组织相关职能部门, 开展各类要素调查论证, 制定工作方案,落实人员力量和相关工作经费,印制调查表格,做好 调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二是组织开展摸底调查。组织开展搬迁劳动 力情况摸底调查,全面摸清每个搬迁家庭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 别、年龄、居民身份证号码、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健康状况、联系 电话以及签订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 培训协议 等情况。对已实现就业创业的搬迁劳动力,要摸清就业创业地点、从 事行业类别、 薪酬待遇、 创业项目、 带动就业情况; 尚未就业创业的, 要掌握其就业创业和劳务输出意愿、 培训和就业服务需求等, 做到 “调 查一户、登记一户、不漏一人、不漏一项” 。三是做好信息录入。要 及时将调查采集的相关信息录入广西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系统, 建立已 就业和未就业人员电子化动态台账,并及时进行动态更新,为开展精 准培训、 就业帮扶提供决策依据。
四是制定集中安置点就业工作方案。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移民工作管理、扶 贫、农业、财政等部门,做好资源要素、产业要素、就业要素的调查 论证工作,逐个编制集中安置点的搬迁劳动力就业工作方案,把搬迁 劳动力就业落实到具体岗位、具体项目和具体搬迁家庭,于 x 年 12 月底前将工作方案报自治区、 市两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
〔责 任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扶贫办、发展改革委、移民工作管 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排在首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完 成期限:x 年 9 月底前完成首次调查摸底〕 (二)开展搬迁劳动力职业技术技能培训。
1.培训目标。组织开展搬迁劳动力专项培训,确保有培训意愿 的搬迁劳动力能够享受至少 1 次免费职业技术技能培训。
2.组织实施。各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统筹 组织实施面向搬迁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培训。以职业大典为依据,鼓励 通过项目制方式,在市场有明确需求、参加培训人员有明确就业方向 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有明确就业项目的条件下, 可不受职业资格、 职业技能等级、专项职业能力等限制,在全区及结对帮扶的广东江门 市中选择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为搬迁劳动力提供免费就业技能培训。
对符合条件且有培训意愿的搬迁家庭子女,可按“两后生”(初、高 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 中期就业技能培训 专项计划接受为期 1 年的中期就业技能培训。
农业部门优先选择一批 专业大户、 农民合作社负责人、 返乡涉农创业者等作为培训重点对象, 定点定向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优先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附 近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为搬迁劳动力提供 就业岗位。
扶贫部门负责对搬迁贫困劳动力开展短期技能培训和农村 实用技术培训。教育部门负责通过帮助搬迁家庭初中、高中毕业生接 受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带技能转移就业。
科技部门负责在易地扶贫搬迁 集中安置点附近开展科技下乡促生产活动等专项培训活动。
3.经费保障。由人社部门组织的搬迁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所需 资金从就业补助资金中列支。
培训期间可给予参加培训人员适当食宿、 交通等补助,所需资金由参加培训人员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统 筹安排。
〔责任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农业局、扶贫办、教 育局、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发展改革委、移民工作管理局、财政 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完成期限:x—X 年〕 (三)多渠道促进搬迁劳动力就业。
一是大力发展就业扶贫车间。
各县 (市、 区)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扶贫、财政部门要按照《x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x 市扶贫开发 办公室 x 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快就业扶贫车间认定工作的通知》 (崇人社发〔x〕65 号)文件要求,加快就业扶贫车间的认定挂牌工 作,落实相关补贴。要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附近预留一定场所 支持企业创建就业扶贫车间。
对与搬迁劳动力签订劳务协议或承揽合 同, 且搬迁劳动力在 1 年内累计工作不少于 6 个月并给付不低于 6000 元劳动报酬的就业扶贫车间, 按 1000 元/人的标准给予生产经营主体 一次性带动就业奖补,所需资金从就业补助资金中列支。对达不到 x 人社发〔2017〕82 号文件要求的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村合作 社等,但已被扶贫部门认定的扶贫车间,各县(市、区)可结合本地 实际,确定县(市、区)级就业扶贫车间认定范围和条件,并做好县 (市、区)级就业扶贫车间的认定挂牌工作。二是鼓励企业和社会组 织吸纳就业。
对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并与搬迁劳动力签订 1 年以上劳 动合同、 连续工作 6 个月以上且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企业或社会组 织,给予不超过 3 年的社会保险补贴,并按标准给予企业或社会组织 一次性带动就业奖补。其中,对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 10 人以下的, 按 1000 元/人的标准给予奖补;对吸纳就业 10 人(含本数)以上、 20 人以下的,按 1200 元/人的标准给予奖补;对吸纳就业 20 人(含 本数)以
易地搬迁安置工作管理方案_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工作实施方案(最新)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工作实施方案(最新)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各项决策部 署,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劳动力就业创业,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对象 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有保障、可致富,根据我县实际,制定本 方案。
一、目标任务 全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2399 户 10239 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4 户 9117 人。搬迁至县城 X 镇安置点 1134 户 4634 人、X 乡安置 点 1164 户 5204 人。X 年,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技能培训 3000 人以上,就业 2700 人以上。通过实施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多渠道 开辟就业岗位,确保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实现至少“一户一人”以 上就业。
二、工作步骤 (一)第一阶段(X 年 3 月 15 日至 4 月 28 日) 1.组织领导。成立以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县移民局局长和 县人社局局长任副组长, 其他相关单位及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为 成员的县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做好统筹部署。
2.摸清底数。
各乡(镇)对搬迁至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 创业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精准摸清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创业信 息,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家庭档案,做到一户一档,于 4 月 28 日前将 调查核实的《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创业信息台账》经乡(镇)主要领导 签字后报县就业局。
3.强化宣传。
县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召集各用工单位和企业研究 落实用工人数、用工标准、待遇等相关事项,制定并发放县内企事业 单位用工宣传手册。
各乡(镇)要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宣传就业培训相关 政策,确保群众政策知晓率。
(二)第二阶段(X 年 4 月 28 日至 12 月 30 日) 1.做好就业跟踪服务。
各乡(镇)要对易地搬迁家庭劳动力就业情 况进行动态管理,及时了解劳动力就业失业状况,按月更新《易地搬 迁劳动力就业创业信息台账》 。对已就业劳动力做好跟踪管理,对未 就业劳动力进行岗位推荐, 确保向每个易地扶贫搬迁未就业劳动力推 荐就业岗位 3 个以上,并将就业服务全过程录入《易地搬迁劳动力培 训就业创业全程服务卡》 ,确保一户至少有一人以上稳定就业。
2.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根据我县产业发展需求和用工需求,针对 性地对易地扶贫搬迁家庭未就业劳动力免费开展家政护工、挖掘机、 电工、厨师等技能培训;县上玉工业园区、农业园区企业要对新招用 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开展岗前培训和“师带徒”培训,对有创业愿望 人员开展创业培训和电商培训等, 切实提高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劳动力 就业创业能力,确保“培训一人、就业一人” 。X 年计划开展家政护 工培训 300 人,挖掘机、电工、焊工、厨师等培训 600 人,企业岗前 培训 1400 人,乡村特色旅游从业人员培训 500 人,创业电子商务培 训 200 人。
3.加强劳务合作,推荐输出就业。加大与劳务协作帮扶地区沟通 协调,通过用工信息,举办易地搬迁专场招聘会等形式,组织县 外和劳务协作帮扶地区规模以上企业进场招聘, 提供适合易地搬迁群 众的就业岗位,努力向县外以及帮扶劳务协作地区输送 1500 名以上 劳动力外出就业。
4.建立易地搬迁扶贫车间、扶贫点、扶贫基地并组建扶贫就业专 班,吸纳就业。县上玉园区管委会、高效农业园区管委会要引导贵旺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同辉公司等企业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力争吸纳 500 人以上搬迁对象就业;县投促局要积极引进 1-2 家企业在易地扶 贫搬迁居住点创建就业扶贫加工点, 力争吸纳 200 人以上搬迁对象就 业,各乡(镇)要依托专业合作社、产业基地等建立 2-3 个就业扶贫示 范基地,力争吸纳 200 人以上搬迁对象就业。
5.扶持鼓励创业。各乡(镇)安置点以及县城集中安置点,要利用 临街门面等优势,积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 200 名以上搬迁劳动者就 近创业,并带动其他搬迁对象实现就业。
6.适度开发公益性岗位。按照“控制总量、适度开发”的原则, 合理安置符合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困难劳动力到公益性岗位就 业。各乡(镇)、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新增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置符合 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公益性岗位补贴由就业资金承担 60%,用 人单位承担 40%。(安置期限除聘用时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 5 年的可 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 3 年)。
7.组建就业扶贫施工队。县住建局、交通局、水务局等单位发包 的重点工程,要督促施工企业组建就业扶贫施工队,力争全县组建就 业扶贫施工队 10 个以上,吸纳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劳动力就业达 150 名以上。
8.实行就业服务窗口前移。X 镇、X 乡要在易地搬迁安置点分别 设立就业服务窗口, 每个窗口至少安置 2-3 名公益性岗位人员从事相 关就业创业服务工作。
9.建立就业创业联盟。建立完善企业与求职人员的有效衔接机 制。县上玉工业园区管委会、高效农业园区管委会、经贸局、市场监 管局、工商联、人社局要加强与县内企业联系,积极建立道真自治县 就业创业联盟,开发网络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时时就业相 关优惠政策和提供相关就业服务。对收集到的各类用工信息,各挂帮 干部要及时对有就业愿望的贫困户劳动者进行宣传推荐, 确保实现信 息及时共享。
10.加大资金投入。整合县扶贫办、人社局等部门就业扶贫资金 1000 万元,用于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培训和就业创业各项政策兑 现。同时,县人社局、扶贫办要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及资金 使用效率,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就业、稳定脱贫。
三、优惠政策 1.鼓励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自主创业。
为了解决金融扶贫过程中产生的“贫困瞄准偏离”、“还款率低”、“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全国各地开始探索金融扶贫模式和机制的创新。本文将以为例,介绍并解析其如何通过创新机制和模式来解决上述问题、实现金融精准扶贫。
内蒙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机制创新
为全面推进扶贫攻坚工程,2013年,制定和颁布了《金融扶贫富民工实施方案(2013~2017年)》,开始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
2013~2017年五年期间,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每年安排4.75亿元用于38个重点旗县和其它19个贫困旗县农户贷款的担保补偿金;2014年开始,从增量扶贫资金中拿出不超过2.1亿元,并每年在上年基础上增加约2.1亿元用作这57个旗县农户贷款的贴息资金。通过与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系统(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合作,按照1∶10的比例撬动约50亿元信贷资金,解决贫困县贫困村农牧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扶贫龙头企业的贷款难、贷款贵问题。
内蒙古各地区结合《金融扶贫富民工实施方案(2013~2017年)》的具体要求,纷纷开展了因地制宜地创新。虽然各地在具体执行时(如产业选择、组织保障体系等)存在一定差异,但各地的创新整体上均是通过贫困瞄准机制、项目选择机制、组织保障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来确保金融扶贫富民贷款的贫困瞄准和风险控制。
贫困瞄准机制创新:贫富联动、“社会网络+责任机制”与扶贫互助合作社
由于金融扶贫所瞄准的对象是有发展意愿、有发展能力且有还款能力的贫困户,而这一类型的贫困户一般属于贫困户中经济条件较好的,游离于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对于有发展能力、发展意愿的农户,金融对经济条件好的农户的偏好和扶贫对经济条件差的农户的偏好之间的矛盾,成为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既要照顾金融资本的逐利性对富裕户的偏好,又要兼顾扶贫对贫困群体尤其是特困群体的支持。也就是要选出有发展能力的、有发展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并且瞄准目标尽可能地下移到经济条件不好的贫困户。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内蒙古“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从选村、选户、贫富联动、扶贫互助组织等角度进行了努力。
(1)“五选”定村、“六选”定户:选出有发展意愿、发展能力的贫困户。
“五选”定村。首先,在自治区层次已经确定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所支持的贫困旗县,在贫困旗县里面,通过竞争的方式从贫困嘎查村中选择“优秀”的贫困嘎查村作为项目村。而竞争的标准有以下五条:被选的嘎查村必须是“两委”班子团结务实,工作积极主动,具有较强组织力和号召力;必须是由于资金短缺造成生产发展滞后的贫困嘎查村;必须是嘎查村农牧民具有一定的种养技能,发展产业积极性高,民风淳朴并自愿组成联保组织;必须是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有一定产业发展基础和潜力,并具备一定规模;必须是组织发动到位,农牧民主动要求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优先扶持产业发展重点突出,工作积极性高的贫困嘎查村。
“六选”定户。在项目嘎查村里,选取有自我发展能力的贫困户(2014年以后指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具体选户要求是:必须是贫困嘎查村中的农牧户;必须是有发展意愿的农牧户;必须是有发展基础的农牧户;必须是符合种养业产业发展的农牧户;必须是诚实守信,无不良贷款、大额担保贷款的农牧户;必须是具备联户担保条件的农牧户。
“五选”定村、“六选”定户的工作机制解决了贫困村和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的选取问题,选出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重点支持的对象。但是,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识别,如何确保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都是真正的贫困户?赤峰市敖汉旗通过“五统一”(统一认识,统一方式,统一流程,统一标准,统一时间)、“六不评”(“两委”干部家庭不评;在县城、乡镇购置或建有临街门面、住宅楼的不评;拥有家庭汽车的不评;种养业大户不评;家庭成员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或者退休的不评;因赌博、吸毒等原因导致家庭生活困难、通过教育仍不改正的不评)等原则来确保建档立卡工作队贫困户的精准识别。
(2)贫富联动机制:“2联1”、“3联2”工作法使得贫困瞄准目标下移。
通过“五选”定村、“六选”定户等策略选出的农牧户要么没有贷款意愿、要么不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为了进一步解决贫困瞄准的问题。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创新的贫富联动的“2联1”、“3联2”机制:在确定联保小组时,2户贫困户联1户非贫困户(“2联1”)或3户贫困户联2户非贫困户(“3联2”),结成联保小组进行互相担保。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致富本领强、有责任心的成员担任组长,负责组织贷款发放的协调联系工作,带领组员实施项目管理和监督。对于没有加保小组的农牧民可通过财产抵押、个人担保等方式获得贷款。通过结对联保,形成了以金融扶贫为纽带,穷联富、富带穷、大户带小户的帮扶链条,解决了贫困户贷款难、贷款额度小、种养技术落后等问题。
(3)社会网络+责任机制:“三链”互助确保金融扶贫覆盖面的扩大。
虽然贫富联动增加了贫困户获得信贷的可能,但是有些地区也存在非贫困户不愿意与贫困户组成联保小组的情形。这一方面抑制了非贫困户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扶贫开发进程。翁牛特旗五分地镇东他拉村也创新了“三链”互助模式,即通过组建“亲情链”、“互需链”、“责任链”,解决贫困户结组担保问题。在具体结链操作中,首先动员富裕户和贫困户通过亲情自愿结链,富裕户和贫困户结组,共同贷款,互相担保;亲情结链后,村委会根据富裕户与贫困户的互需关系(富裕户具有物质、信息技术、信誉等良好的基础,但在产业发展中缺少劳力、土地草场等人力物力资源,而贫困户缺乏资金信息技术,有富余人力、土地、草场等资源),组织富裕户与贫困户对接,各取所需,形成“互需链”;最后将亲情和互需结链后没结对的贫困户,由党支部落实党员干部的帮扶责任,进行责任结链,形成“责任链”。全村共组建“亲情链”38个、“互需链”26个、“责任链”10个,建立互助帮扶小组61个,使发展愿望强烈的贫困户都得到了贷款支持。
利用“社会网络+责任机制”这样的互助模式,将党员干部、富裕户与贫困户全部链接,既形成了有效的扶助和监督机制,确保了金融扶贫工程的有序落实,又充分调动了贫困户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贫困户脱贫的可持续性。
(4)扶贫互助合作社的推进:确保金融扶贫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全覆盖。
虽然通过贫富联动机制、社会网络+责任机制使得相当一部分贫困户获得了贷款支持,但这些机制很难实现贫困农户的全覆盖。为了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确保每一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都能够获得金融扶贫的贷款支持,科左后旗边界嘎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将嘎查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44户)组织起来建立一个扶贫互助合作社,由村委会领导班子负责为扶贫互助合作社融资贷款、发展生产,确保了金融扶贫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全覆盖。
风险控制机制创新:以优势特色产业和基层组织为依托,构建五道风险管理屏障
(1)发展产业是核心:开发优势特色产业或扩大传统产业规模。
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的结合是实现金融精准扶贫效果的核心,产业选择、产业发展、产业扶贫是金融扶贫的基础和条件。为了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各地均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当地有核心企业或者合作社,产业链比较成熟的,则依靠核心企业、合作社形成“合作社+贫困户”、“企业+贫困户”的产业链帮扶模式;当地没有合作社和核心企业的,则依靠社会网络、责任机制来扩展传统产业的经营。
敖汉旗四道湾子镇基于当地传统种植业收益率低的事实,依托当地特色种植合作社――天丰食用菌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引领贫困群众发展双孢菇特色种植业,形成了“金融扶贫富民贷款+合作社+贫困户”的支持模式。另外,敖汉旗还充分利用其农畜产品的品牌优势,依托中敖食品有限公司、内蒙古金沟农业、内蒙古大鸟鹅业等扶贫龙头企业,创建了“金融扶贫富民贷款+企业嫁接扶贫模式”。“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提供低成本的资金支持,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支持,通过金融扶贫富民贷款、龙头企业带动,确保农牧户稳定脱贫、增收。而对于那些没有核心企业的地区,则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之上,扩大规模,以实现规模效益,促进贫困户增收。
巴林左旗的碧流台镇四方城村就是借助“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资金,扩大了肉羊养殖规模,该村259户养羊户肉羊存栏数由2012年初的6000只,快速增加到2015年的3.5万只,放大了近6倍,使肉羊产业成为了四方城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这种通过扩大传统产业促进村民增收的方式虽然收入不太高,但投入较低、风险低,也能较好地实现贫困户的脱贫。
还有一些村嘎查根据村里面的实际情况,发展了村委会成员责任帮扶,形成了富户产业转嫁的模式。如科左后旗边界嘎查就将44个贫困户分配给三个村干部(村支书、村主任和村文书),由于村干部都养了50多头牛,所以每个人带领10多个贫困户进行基础母牛养殖,以确保贫困户能脱贫。
(2)组织体系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
为了解决扶贫队伍人员不足的问题,内蒙古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创新了组织体系,在各贫困旗县建立了村嘎查、乡镇、旗县三位一体的工作网络:①在嘎查村成立扶贫工作组。内蒙古各个扶贫重点旗县均在嘎查村成立了扶贫工作组,扶贫工作组的组成、职责大致相同。各个嘎查村成立了由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组成的金融扶贫工作小组。②乡镇设立扶贫办或有专职工作人员。为了推进扶贫工作,各个旗县在乡镇层次的组织体系建设不一样。有的旗县直接在乡镇设置了扶贫办,如赤峰市的敖汉旗。而有的旗县则在乡镇配备了专职人员,有的旗县则保持原样。③在旗县层次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为了推进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工作,各个旗县均成立了由政府旗长任组长,政府副旗长任副组长,扶贫办、财政局、农业银行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工作的开展。
(3)风险控制手段:五道关卡把控金融扶贫贷款的风险。
为了确保金融扶贫贷款的资金安全,更好地发挥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担保资金的效用,各旗县从五个层次对金融扶贫贷款的风险进行把控。首先,通过贫富联动,小组互保、联保等机制对信贷风险进行分担;其次,利用政府人员和政府信息的客户筛选和贷后管理,这种充分利用政府人员和信息的措施大大节约了银行的信息获取成本和交易成本;再次,金融机构创新贷款产品,延长贷款期限,使得贷款期限与项目期限匹配,确保贫困户的项目收益,降低违约风险;然后,利用其他扶贫资金的协同作用,打出金融支持组合拳,确保项目运营的成功;最后,将扶贫资金作为担保基金,作为金融扶贫贷款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屏障。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实施效果
涉农贷款总额增加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为全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截至2016年4月底,仅中国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1家就已经在全区85个旗县区累计投放“工程”贷款196.86亿元。其中,“富农贷”累放170.8亿元,覆盖了415个乡镇、4385个行政村,扶持37.21万农牧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强农贷”累放21亿元,支持了120户扶贫龙头企业,直接带动贫困人口就业2.5万人,间接带动16万人增收;累计回收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92.09亿元、18.17万笔,贷款本息收回率达100%。
贫困户的信贷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由于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担保基金和贫富联动等工作机制的实施,贫困户的信贷可得性明显增强。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贷款对贫困户的覆盖率高,如在赤峰市,从官方统计数据上看,敖汉旗2015年上半年新增贷款4655万元,共支持贫困户716户,涉及到贫困人口2140人,组成联保小组338个,贫困人口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为70.84%;巴林左旗2015年上半年新增贷款7166万元,共支持贫困户950户,涉及到贫困人口3311人,组成联保小组454个,贫困人口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为68.07%。但是,在有些地方金融扶贫富民贷款的贫困覆盖率并不高,这主要是由于互助资金、中和农信小额贷款等已经满足了当地贫困户的需求。
总之,通过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以及其他扶贫措施的“组合拳”,确保了所有贫困的金融需求得到满足,从而增加了贫困户的信贷可得。
贫困户的融资成本大大降低
在没有金融扶贫富民贷款之前,贫困户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为了满足发展生产或者应急需求,则必须从民间借贷市场进行借贷,而民间借贷的利息都比较高。有了金融扶贫富民贷款之后,贫困户的融资成本大大降低了,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政部门的贴息;二是金融机构的让利。一方面,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想贫困户发放的贷款利率最高为基准利率上浮40%,而对于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政府财政贴息5%,在目前我国基准利率下降到情形下,贫困农户相当于基本不要交利息了。另一方面,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通过两种措施降低了成本:通过利用政府信息,借助政府和村组织工作人员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较大程度的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从而可以降低贫困户的贷款利率;由于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涉及到的范围广、农户(包括贫困户)多,对金融机构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规模效益,规模扩大带来金融机构的“薄利多销”。
存在的问题、可持续性与完善方向
虽然截至2016年4月底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贷款目前还没有发生一笔不良,但仍然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去关注和思考。
产业的稳定性问题与改进方向
随着金融扶贫深度推进,特别是与产业扶贫结合的金融扶贫,可能遇到产业不稳定带来的挑战、风险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产品的品牌度、价格波动导致的风险。尤其对于那些投资较大的优势特色产业,如果不及时发现和预防产业扩大带来的品牌、价格波动导致的风险,势必会导致贫困户返贫的现象。
第二,涉农产业的自然风险。由于贫困者大都居住在农村,因此扶贫产业也大都选择涉农产业。但涉农产业的自然风险问题如果不及时规避,不仅会影响到扶贫资金的安全,也会进一步导致贫困户的返贫。
针对产业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品牌、价格波动风险的问题,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1)在推进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同时,积极培育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下游核心企业,在当地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2)积极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确保贫困户在发展产业时能够合理分享整个产业链的利润;(3)引入价格风险控制机制,如对贫困户所发展的产业进行价格保险,来分担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针对金融扶贫所依托的涉农产业自然风险较高的问题,应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1)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土专家”来规避自然风险,结合扶贫的政策性,充分利用政府部门、尤其是农技推广部门的优势,同时结合种养能手的经验,尽可能地规避自然风险;(2)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考虑对贫困户选取的脱贫产业进行农业政策性保险,以分担自然风险。
贫困瞄准问题与改进方向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作为一项扶贫工程,对贫困群体的覆盖问题备受大家关注。虽然,基层扶贫部门非常努力地去实现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和金融扶贫贷款的瞄准。但对于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而言,由于:(1)农户独立经营,且生产和消费无法分开,收入很难精确衡量;(2)贫困是动态变化的,尤其是因学致贫的贫困户,而贫困户由于可能获得扶贫政策支持不愿意退出;(3)扶贫部门人员不够,职能依赖村干部进行识别,而村干部作为村集体的成员,其社会关系又会影响到贫困户的选择。这几点就导致了贫困人口识别的不精准、被动偏离。
而对于扶贫贷款的贫困瞄准而言,由于:(1)从自身发展而言,贫困人口的劳动力资源、土地等资源禀赋严重不足,导致真正非常贫困的人群对信贷的有效需求不足,只有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贫困户才有信贷需求;(2)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要求贷款资金只能用于发展生产项目,而不能用作其他,而贫困户则会将资金优先配置给生活中的基础需求(住房、上学、医疗等);(3)有些贫困户有历史的不良信用记录;(4)贫困户一般年龄比较大、缺乏劳动能力,而金融机构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贷款这的年龄有要求。这些就导致了金融扶贫贷款贫困瞄准的被动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