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给老师的一封信300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您好!一两年不见了,我特别想您。老师我现在学会写信了,这算不算个好消息呀?我想您会替我感到高兴的。这是我第一次给您写信,不知道写的好不好!
您知道吗?当您走的那一刻我心里事多么痛苦!因为您不再教我们了,当您走的时候我一直埋愿您干吗要走!现在我长大了,懂得了您为什么要走,原来老师也不愿意走。
现在我懂得知识越来越多了,现在的我也长高了,要是比起以前我还是个小丁点。老师只不过我的数学成绩让您失望了,不过我一定会努力的,不会再让您失望了。
老师我想你,一定要给我回信呀!
祝您万事如意、身体健康、越活越年轻。
此致
敬礼
您好!
我们已经分别了几个月了,我真想念您!您还好吗?工资要回来了吗?还在昂立外语学校上班吗?不知为什么您因为总部的需要而突然离去,虽然您在临走的那天晚上给我打来了电话,但我还不相信这是事实,当认清了这的确是事实时,我惊呆了,捂着耳朵不听您亲切的话语,一霎那间,我害怕!害怕您突如其来的离别!
对不起,因为最近学习比较紧张,所以学生不能经常给您发短信。中秋节那天您一定赏过月吧,当我仰头看月时,不禁回忆往事,忆及您教诲我的那段时光,我感慨万千!您给我用打字机抄题、查资料的事在我脑海中始终挥之不去。您还每天和我交流,愿意做我的心理辅导老师,您在我身上寄予了多少期望哪!等着,老师,学生一定会出人头地的!
祝您
身体健康,心想事成!
你的学生武曌
您好!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间我们即将小学毕业了,感谢您对我们精心培育!还记得有一次我上课做小动作,您批评了我,当时我满脸通红,心里很不是滋味,对您恨之入骨,可我静下心来想您是为了我好,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您为了我们的成绩常常在台灯下批考卷,感谢您为我们日夜操劳!我们的每一点成绩都离不开您悉心的指导,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浸透着您的关怀和爱护。每一次我要做小动作只要想起您的批评我就自觉的停了下来。在您的教育下,我们的许多陋习都改掉了。每次我们做错的题目您都仔细的讲,把难的题目化简让我们容易看懂!只要有同学还不会您就会反复的讲,直到每一个同学都会。
祝您身体健康!
方法一:找出自己平时比较模糊的知识点。
比如“大约”不一定要“估算”,这是两个常弄混的概念。
例1:一条蚕大约能吐丝1500米,小红养了6条蚕,大约吐丝多少米?
【分析】因为题目条件里的“一条蚕大约吐丝1500米”是近似数,因此计算结果9000米本身就是个约数,不需要再估算。
例2:用一根长2米的木料,锯成同样长的四根,用来制作凳腿,这张凳子的高大约是多少?
【分析】因为题目条件里“长2米的木料”中的“2米”是个测量数,所有测量的数据都是近似数,所以问题里虽然有“大约”两个字,但也不一定要估算。
你有哪些知识点是理解得比较模糊的?像上面一样,通过一些例题、比较来弄明白吧。
方法二:多角度思考问题。
例3:冬冬和兰兰在同一所学校上学。冬冬说:“我家离学校有1200米。”兰兰说:“我家到学校的路程是冬冬家到学校的路程的80%。”老师说:“冬冬家、学校和兰兰家刚好在同一直线上。”冬冬家和兰兰家相距多少米?
【分析】此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如果冬冬家和兰兰家在学校同一侧是一种情况,冬冬家和兰兰家分别在学校的两侧则是另一种情况。这样可以得到两个不同的答案。
方法三: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例4:粗心的小敏给远方的叔叔写了一封信,信中出现了几处数学知识错误。现摘录其中一段,请找出错误并改正。
我的新家宽敞明亮,面积足有120立方米。家里新买了一个容积为220立方分米的冰箱。我在冰箱的速冻空间放上体积为0.1立方米(也就是100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杯子做棒冰;在冷藏空间里可以放装菜的盘子,盘子面积大小为300平方米。新冰箱真是有用极了!
方法四:收集题目,做解题能手。下面列举了一些经典的毕业考试题,你能做出来吗?
1. 平均每小时有36至45人乘坐游览车,那么3小时中约有多少人乘坐游览车?( )
A. 少于100人 B. 100人与150人之间
C. 150人与200人之间 D. 200人与250人之间
2. [25]+[27]的估算结果( )。
A. 大于1 B. 等于1 C. 小于1
3. 将下列各数按从大到小排列: > > > 。(填序号)
① 0.4567 ② 101% ③[20062007] ④[11001]
4. 用所给的5个数填空,把下面这段话补充成一个合理、完整的事件,每个数只能用一次。
12.5 100 62.5 37.5 5
张老师拿( )元钱去买( )本《新华字典》。每本字典的价格为( )元,总价钱是( )元,最后找回( )元钱。
在《乔家大院》之前,陈建斌一直在等待,他用十几年的时间等待一个机会,等待一个角色,等待一件艺术品。直到《乔家大院》的出现,“乔致庸”走进了陈建斌的视线里,他终于等到了自己心中的艺术。
乔致庸这个角色在陈建斌心里的分量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从1988年陈建斌决心当演员开始,就希望能够有一部作品走进每一个观众的心里,给观众带去不同的喜怒哀乐,通过自己对这个人物的表演感染每一个人。漫长的十几年时间里,陈建斌在等待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奋斗。当乔致庸这个人物展现在观众面前那一刻,他非常激动,也非常自豪。
《红高梁》
陈建斌小的时候就很喜欢电影,是一个小影迷。但他从来没想过做演员,因为在他眼里,电影里的人和生活中的人是不一样的,男演员都是双眼皮、大眼睛、高鼻梁,说的话、做的事和生活都是有距离的。而他觉得自己眼睛小、鼻梁塌,当演员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
当不了演员,于是他当了一个特别忠实的观众和影迷,直到电影《红高粱》的上演才改变了他一直只想当个观众的想法。看完这部电影后,陈建斌发现片中的男主角姜文长相也很普通,和生活中的普通人比较接近,他的表演方式也非常生活化,这让陈建斌对电影有了新的认识,原来电影里的人也可以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于是一个新的想法在他的心里慢慢萌芽了,那就是当演员。
不过从小在体委大院长大的陈建斌并没有去考艺校,而是顺理成章地选择了考体校,和院子里大多数的孩子一样,长大了当运动员。陈建斌曾经练过乒乓球、速滑、篮球,从事体育训练的经历让他得出了一个结论――缺乏体育天赋,结果考体校没有如愿。虽然还有一个可以子承父业的机会放在他面前,但是考虑了3天之后,他选择了放弃。“那你想干吗?”父亲问道,当陈建斌说想当演员的时候,父亲哈哈地笑了起来。对于陈建斌的父亲来说,儿子的理想离他们的生活实在是太远了,八杆子都打不着,陈建斌祖宗三代都找不出一个跟艺术有关系的人。尽管如此,陈建斌还是坚持,没有父亲的帮助,一切都只有靠他自己。
中戏
陈建斌开始思考自己是否应该重新选择。虽然有人建议陈建斌去考艺术专业院校,像上戏、中戏,但是对于不到20岁的陈建斌来说,从来没有离开过乌鲁木齐,没有坐过火车,一直认为翻过自家后面的那座山再走没多远就是北京,可他一直都没勇气走出去。直到有一天家人告诉他,中央戏剧学院来乌鲁木齐招生了,你不是喜欢这个吗?去考吧。陈建斌意识到机会来了。
专业考试的过程格外的顺利,中国最高的戏剧学府――中央戏剧学院此时就在陈建斌的面前,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在了已经高中毕业两年的他的面前,以前学的是理科,要顺利地进入中央戏剧学院,还需要参加文化课的考试。
为了这次考试,陈建斌把自己住的小屋子全部拿报纸糊起来,房间里白天和晚上一样。屋子里没有桌子,只有一盏灯,他把灯放在床上,坐在一个小板凳上趴在床边学习。就这样复习了4个月的功课没出门,才顺利地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4个月没见阳光的生活,给陈建斌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以前的他不喜欢看书,老是想着玩,但是经过那几个月以后,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以前家里人老是催他去学习,现在家里人老是催他去睡觉。
在中戏度过的4年时间,陈建斌一直都很快乐,因为他学的专业是自己喜欢的,他非常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同时他也很平和,对于身边总有一些同学不断地因好机会而一举成名,红遍天下,他只是淡然一笑。
四根白头发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4年的大学生活转眼就接近尾声了。1994年,对于作为定向培养的陈建斌来说意味着马上就要离开北京回到新疆。当一个人习惯了自己喜欢的环境,要离开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回来,或是还能不能回来的时候,他会感觉到绝望。当时的陈建斌就是这种感觉。
虽然陈建斌极力想留在北京,但是他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当时有的同学决定留在北京,那就是所谓的“北漂”,生活状态基本是混,这样的生活是陈建斌接受不了的,他要名正言顺,堂堂正正地回到北京。
当他坐上回新疆的火车时,心里就已经开始盘算着以后的日子。回到新疆以后,看着同学们一个一个离开新疆……两个月以后,和他一同回来的同学就剩他一个人还留在新疆了。为了能名正言顺地回到北京,陈建斌选择了考研这条路。在给中戏老师的一封信里,他写到:“一段时间没跟您联系了,挺想的,这两天打过电话,办公室、家里均无人,就写封信简单地汇报一下我的学习情况吧。经介绍我找到了一位家庭教师,是新疆大学90级的毕业生,一星期上3次课,一个月300块钱,就等于话剧团的工资拱手让给了他。目前我学得很刻苦,已经在短短的十几天里学白了4根头发,并且晚上开始说梦话,据我二姐反映,有一晚说的是马夫利奥台词中的一段。”
陈建斌又回到了1990年考中戏的那种日子,当时他的生活非常单纯,每天主要只有两件事情,学英语和锻炼身体。他希望能通过拿出以前复习考中戏的那个劲头来,在研究生考试上也能取得好成绩。
刻苦的学习,执著的信念,让陈建斌终于如愿以偿,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让他至今难忘。估计录取通知书快到了,陈建斌每天都在家里的阳台上望着父亲回来的路,看父亲有没有从他们单位给自己带回来一封信。直到6月的一个早晨,陈建斌家里要安装电话,安电话的工人来了以后,母亲让他出去买点饮料。在门口,他看见父亲急急忙忙从单位回来,一看见陈建斌就说,有你一封信。虽然父亲当时也很想知道信里的内容,但没有表现出来,只是看了儿子一眼就走了。当陈建斌既紧张又激动地打开信封时,一眼就看见了录取通知书。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他连忙对售货员说,我考上研究生了,售货员却说:“什么?”陈建斌连忙说:“钱不用找了。”拿着饮料就回了家。到家后,他让母亲给他照了张照片,记录下了他当时的喜悦心情和光着膀子的“光辉形象”。
艺术人生
再次来到北京的陈建斌是以研究生的身份,而不是“北漂”族。3年的研究生生活,陈建斌重复着单纯的学习。学校不允许研究生拍戏,所以他也没有收入。尽管他很想得到一个角色,希望能够有些收入。
这种状态持续到1997年,一部名为《爱情蚂蚁》的话剧改变了一切。那是陈建斌成为研究生以后排的第一部话剧。说起这部话剧,陈建斌的加入非常的偶然,只是在学校操场遇见了这部话剧的导演,于是就礼节性地问候了一下,然后就顺其自然地加入了。
排话剧一直都是一件为艺术献身的事情,当时因为经费紧张,演员们吃饭都是轮流请客。用陈建斌的话说,大家在一起排话剧是一种爱好,因为大家喜欢排练过程中的集体生活。
1998年,陈建斌和自己的偶像姜文合作了一部话剧《科诺克或医学的胜利》。在这部话剧的排练过程中,陈建斌从姜文身上学到了很多:如何纯粹地去创作艺术,如何演戏……后来,陈建斌又和著名导演林兆华先生合作排了几部话剧。
陈建斌在话剧舞台施展着自己的魅力,延续着自己的艺术生命,他在话剧《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中扮演一个精神病患者,这个角色让他得到了圈内,尤其是圈内很多知名专家的一致认可,包括自己的同行都非常地认可这个角色,觉得人物塑造得很好,很有张力。角色的服装是陈建斌自己设计的,一件条纹状的“囚服”,灵感来自于一幅外国著名漫画中的一个幽默的形象。
大家都认为陈建斌在话剧舞台上一定能有更大的发展,可是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就是基本的生活需求。当话剧《恋爱的犀牛》找到他演男主角的时候,他不得不因为生活出现困难而退出,开始接拍电视剧。
2001年前后,是陈建斌接拍电视剧最多的一年,一共是4部20集的电视剧。基本上是每一部拍完以后,休息10天或是半个月就接着拍下一部。
在这样的一个城市,西北大学显得有些形单影只。
西北大学在省外的名声确实有点不够响。在我报考西北大学时,我还不知道它究竟在哪座城市,也没有听说过还有这么一所大学。如果说兰州大学是中国最孤独的大学,我想,西北大学应该就是中国最容易被人误解的大学。“西北”这两个字本身就是一个让我们有些误解的名词,总是让人想到戈壁、沙漠、风暴、干旱、黄土等,也更让人觉得学校就在甘肃、青海等更西部的省份。上大学的时候,我经常写些小文章投给报刊。写得多了,有时就连回信地址中的省市名也省略了,直接写“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然而,在收到的回信中发现有些信封很有意思。有一个信封上面贴了个“退改签”的字条。我细看,原来信封上只写了“西北大学”,没有写具体省市,从邮戳上看,这封信是从兰州大学转过来的。最离奇的一封信,地址写的居然是“甘肃省西安市”。编辑是好心,只想让信件能准确到达,却没料闹出了笑话。这一则小插曲,从另一个侧面或许也可以看出西北大学的尴尬。
虽然西北大学遭遇了这样那样的尴尬和误解,但它从不抱怨,不慌张,只埋头做着自己的事情,像极了这座城市:一座城墙圈住洗净浮华的沧桑,与外界相安无事。记得我还在学校的时候,地质学系的舒德干教授正处于科研高产时期。他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和《Science》杂志共发表研究论文10篇,获得了空缺了好几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对古生物进化的研究使他获得了世界级的声誉。当北京一所著名高校想用重金挖他过去时,他只说了一句:我爱西北大学。
舒教授是个工作狂,一天十几个小时他都在实验室里寻找早期生命进化的真谛。有幸去过一次他的办公室。他的办公室就像一个采石场,桌上摆放着一块块大大小小的碎石,地上堆满了一摞摞还未开封的装满化石样本的木箱,屋内飘浮着细细的尘土,只有桌上的那台显微镜还能时时提醒人们这是一间实验室。就在这间实验室里,舒德干教授从一个绿色的大保险柜中,双手捧出那块为中国科技界带来无上荣誉的“昆明鱼”化石,开始为我们讲解这块不起眼的石头。难以想象眼前的这条小鱼儿就是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整个脊椎动物的“老祖宗”。舒教授说,当时找化石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地人要他们每天交300元的开采费,否则便不准开采。他们经费紧张,拿不出这笔钱来,开采工具经常被收。没办法,舒教授他们只好偷偷摸摸地去采,采下来后赶紧运走,否则也有被没收的危险。“昆明鱼”的那批化石就是连夜运走才免遭“劫难”,要不然那位“老祖宗”便无出头之日了。舒教授还有一个更令人惊讶的“癖好”。他经常喜欢睡觉前躺在床上想问题。他说这不仅能起到“催眠”的效果,而且还会有更奇妙的“灵感”。第二天醒来时,舒教授忽然来了灵感,就马上从床上跳下来,找杆笔把要点记下来,生怕忘记,然后心满意足地刷牙洗脸,推上他那辆破旧的永久牌二八自行车,开始他的工作和生活。
西北大学就如西北老农一样朴素、踏实,面朝黄土兢兢业业地潜心学术,百年间,从这里走出的名人数不胜数,、廖仲恺、舒德干、何炼成、张维迎、贾平凹、迟子建、牛汉、雷抒雁、陈宗兴、……曾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青年经济学家的摇篮”、 “作家摇篮”,位列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省部共建高校行列,这在众多地方性大学里的确不多见。我总是想,这也许是因为西北大学面临的尴尬让许多学子终究要承受这种默默无闻的坚守,他们更愿意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来证明自己。经济学家张维迎的导师何炼成在多年后回忆说,张维迎的研究生3年,除了最后一年忙于毕业论文,前两年,大多捣鼓他的读书会。他的大量时间,都耗费在研读现代经济学的原著上。一次,张维迎从外文书店买回一本台湾的翻译版本《中级微观经济学》,繁体字,非常厚,鼓动读书会成员人手一本。一个月后,何炼成再次看到这本书时,上头已被标注得密密麻麻。这本书,张维迎至今保留在手。如此多久仰大名的校友,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我们的自豪感。那时候我们在宿舍经常卧谈,说西北大学应该合并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重新组建新的西北大学。每每听到或者看到别人对学校的误解和偏见,我们总是要乐此不疲地鸣不平,校史、科研成果、名师……一切都可以作为佐证。
当然,这些都只是笑谈。西北大学在这样的一座城市,终究要承受这种默默无闻的坚守。它虽然无法给予我们巨大的光环,但是西大的老师们对学生却无限关爱。学院资料室的朱老师就是这样。朱老师烧得一手好菜,同时具备南方的特色和北方的风味,煞是让人羡慕。她每天早晨都给我们带些早点和小菜。早晨起得很晚的我,常在睡梦中被她打来的电话唤醒,叫我去吃早餐。后来才知,朱老师是有意改变我晚起床、不吃早餐的习惯。朱老师最喜欢煮稀饭,往往一煮就是一大锅。一到吃饭时间,那些中午不回家的老师就跑到她的办公室,坐在那儿等着她把饭做好,然后瓜分干净。夏天的时候,朱老师常给来资料室看书的学生熬绿豆汤,天天能喝到。到后来,平时几乎不到学校来的人,也要来喝碗绿豆汤再回去。
还记得开学接新生的时候,有一个海南来的女生,第一天晚上哭得泪眼婆娑,哭着嚷着嫌西北大学条件太差了,要回家。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在食堂安慰了她半天,情绪才算有所好转。结果后来,她本科毕业以后,又接着在西北大学上了研究生。可见,她对西北大学的感觉终不是无可救药。我觉得,这里的学生大都如此,刚进校的时候,怨言很多。但慢慢地,就像恋爱,就发现出学校的好来。
学校档案:
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1923年8月改称国立西北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等内迁来陕,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8月复称国立西北大学。现为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省部共建高校。学校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经济学家的摇篮”。学校是后备军官培养首批试点院校之一。
招办电话:029-88302211
总结仙绣平的成功经验,除了那700多封感人至深的温情家书,更可贵的是她作为母亲的那份不放弃、不抛弃的果敢决心。
为救儿子,弃商提笔对决网瘾
2004年10月的一天,下午4点多,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北郊的汽车货运场,东昌府区肖香坊村村民仙绣平和丈夫一起指挥着,将一套庞大的重型机械装入一辆集装箱卡车准备运往伊犁。长厢卡车车身上的大红油漆映得仙绣平满面红光。仙绣平和丈夫文化都不高,但凭着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良好口碑,他们的运输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这时,邻居张大姐跑过来,把仙绣平叫到一边说:“你儿子这段时间放学后总去阿山家里上网……你还不知道吧?”
仙绣平的脸色立即沉了下来。十几分钟后,她赶到阿山家,透过玻璃窗,她看见儿子正坐在阿山家的电脑前,兴奋地玩着网络游戏。屏幕上,一个形态夸张的日本武士擎着一把战刀奋力地挥来砍去。激烈刺激的场面调动起孩子的每一根神经,却让窗外的母亲怒火中烧。
仙绣平当即把儿子拉回家给他一顿臭骂:“原来你说去同学家一起学习只是借口,去阿山家玩电脑才是真的!谁都知道,阿山两口子就是一对网虫,阿山初中都没毕业,他的老婆本来在南京读大学,却因为和阿山网恋,导致怀孕生子,不得不辍学。你看他们两个,刚满20岁就生了两个孩子,生活一塌糊涂,他们家除了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几乎没有别的电器……一个好端端的女大学生就这样被毁了,难道你也要走他们的老路吗?”
第二天下午放学时,仙绣平在儿子就读的小学校门外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终于等到了儿子的班主任。班主任对她说:“我也正要找你呢,小华这段时间成绩下滑得厉害,上课总是走神,本来三四名的成绩,现在落到了三十名以后!”
仙绣平只觉得一股无名火冲上心头。她哪里想得到,电脑里那把锋利的战刀竟有如此大的杀伤力,它迅速将孩子变成了另一个人。那晚,仙绣平急得一夜未眠。
翌日,仙绣平开始每天在儿子放学时接他回家,严加看管,不让他得到一次接触电脑的机会。两个月后,儿子的成绩终于回到前五名。仙绣平这才放心地回去帮丈夫做生意。后来,小华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省重点中学。
儿子进入初中后,仙绣平夫妇的生意更忙了,有时还要押货去外地。放松了看管,儿子的成绩再次下滑,他又迷恋上了网络,竟以生病为由旷课去网吧打游戏……当老师把他多次“生病”请假的事情通过电活告诉仙绣平时,她赶紧从外地赶回来。找了大半天,她终于从一个网吧里将正埋头“砍杀”的儿子揪了出来…
面对痛苦而焦急的母亲,小华承认了错误,答应以后再也不进网吧。可没过几天,他又克制不住地“生病”了,仙绣平又得一家一家网吧去找……儿子反复不断的“发作”让仙绣平几乎绝望了,这时老师告诉她:“你儿子染上了‘网瘾’。”
精神上对网络游戏极度依赖,希望全身心地投入到网络之中,否则就萎靡不振,对学习感到索然无味――从老师、朋友那里,仙绣平终于了解到网瘾的可怕。她惊恐地意识到:再这样下去,儿子就毁了!
这天晚上,仙绣平想和儿子好好交流一番,劝他回心转意。可是,心烦意乱的儿子很不耐烦,完全抗拒这种语言上的沟通,即使仙绣平发脾气了也无济于事。最后,儿子干脆倒在床上蒙头大睡。
仙绣平气得掉下了眼泪。走出儿子房间,她禁不住提起笔来,将要对儿子说的话都写在纸上。儿子,爸爸妈妈十多年前靠几百元做起生义(意),受过的苦十天十业(夜)也说不完啊!你7岁那年,咱家代(贷)款买的车,一年出了9次事(故),我不知哭了多少回,身上被扒掉了几层皮,才挺过了一道道的难关啊。可那时我们再难再苦,也不能对你说半句实情,因为只要你快乐地成长,妈妈再辛苦也是有盼头啊……可是现在,你完全被网络控制了,前图(途)没有了,我和你爸爸赚再多的钱也是没有用的啊!仙绣平的眼泪一滴一滴打在了信纸上……只有小学文化的她,写写停停,近七页稿纸的长信竟写了个通宵达旦,直到太阳出来,直到儿子在睡梦中苏醒……“儿子,上学带上这封信,抽空一定把它读完,妈求你了!”
这天,仙绣平一口气跑了聊城市十几家书店,购买了30多本如何戒掉网瘾和如何教育孩子的书籍。她打电话给丈夫说:“我不能再和你一起做生意了,我要全力救儿子!”
家书传母爱,默默感化走偏的儿子
当天下午,仙绣平早早来到校门口等儿子放学。就在儿子看到母亲的一刹那,他的脸一下子红了起来。仙绣平感觉到,那是一种愧疚、一种不敢直面的胆怯……一路上,母子俩几乎没有说一句话,到家后,儿子放下书包,就拿出书本开始学习了。
仙绣平知道,那一夜的长信没有白写。
儿子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书桌的另一头,母亲也坐下来埋头读书了。她看的是一本名为《好方法成就好妈妈――完美教子300例》的家教专著。儿子有些诧异,因为在他的记忆中,母亲从来没有这样安心地读过书……有几次,儿子有些坐不住了,但看到母亲专注读书的样子,他只好坚持下去……过了好久,他实在坐累了想起来活动一下,此时母亲开口了,是向他讨教那些已经用钢笔圈定的生字。儿子惊讶地发现,小小的一页纸上,母亲竟有十多个不认识的字!母亲的苦心让儿子又坐定下来,继续埋头读书。
然而仅仅十几天后,儿子又管不住自己逃课去了网吧。
到底怎样才能让儿子彻底摆脱网瘾?仙绣平苦思冥想,痛苦不堪。为了防止儿子旷课进网吧,她干脆从儿子入校起就守着门口,以防儿子溜出来。一天中午,刚刚吃过午饭儿子便溜出校门,被仙绣平堵了个正着。面对母亲一脸怒色和痛楚,儿子只好返回……
与此同时,仙绣平急切地想从心理学书籍中寻找办法。根据多部心理学著作上的说法,教育问题孩子,要从“立体战略”的高度实施教育。按照这个理论,仙绣平苦心动员了儿子的老师、同学来监督管理儿子。可她没想到的是,儿子本来就内向,这种限制、监督让儿子变得自卑、抑郁起来,尽管不能进网吧了,可他也无法安心学习,成绩下滑得更厉害!眼看儿子快憋出心理问题了,她只好妥协,答应让儿子有节制地上网……
守着字典查生字,将读书体会记录下来,以便实施更新的教育方法,是仙绣平每天都在努力的事情。腰坐酸了,手写累了,她仍然挺着;当疲劳和烦躁袭来时,她总是提醒自己:为了救儿子,一定要坚持!
仙绣平从多本书籍上了解到,“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平等地做孩子的朋友”……为此,她尝试了十几种书上的教育方法,可
收效甚微。看来,许多理论都是纸上谈兵,至少是小适合自己的儿子!
眼见书中的理论在实践中屡屡碰壁,儿子依然我行我素,仙绣平心中火急火燎,整个胸膛像被一团无名烈火熏烤着,她病倒了……
病床上,高烧的仙绣平依然放不下儿子的事。她思来想去,自己尝试了那么多的教育方法,几乎都没有效果,只有最初写的那封长信,管用了一阵子。或许,写信教育儿子是最适合他们母子的方法!病床上,仙绣平开始慢慢地给儿子写信。
儿子,妈妈这次高烧只是季节性的感冒,几天就会好,你不必挂念,更希望不要应(影)响你的学习……上个周六我和你爸接你回家的路上,你对爸妈说,你现在不愿意和同学上课说话了,我觉得是你义(意)识到了学习的压力,儿子,这说明你知道上进了,是件好事啊。你也许感到成绩要回到尖子生水平有些费力,但没关系,老师都说你是最tong明的,慢慢来,只要你稍稍收回点心来,就会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就拿我来说吧,十个妈妈也比不上你一个人cong明,可我在识字上一用心,就跟着你学会了不少字,重新学会了拼音,学会了查字典,能独立读那些教育孩子的大书了。你不是说感到吃惊吗?我想比我cong明十倍的你要是稍稍用点功,成绩就会上来一大截……
三页纸的信中,仙绣平没有一个字要求儿子远离网吧。她完全把儿子当成一个正常的好孩子来交流。这还是从教子的著作中得到的知识,只不过,她结合了写信的方式。甚至,在信的结尾,她还谦虚地写上这样的话:妈写了一些错字和病句,千万别笑话。
当天,小华读了母亲病中写的信,深为感动。他格外细心地照料病床上的母亲,而仙绣平也感受到这封信起到了谈话无法比拟的效果……
此后,仙绣平每隔一两天就有针对性地与儿子进行书信交流。每当夜深人静、儿子入睡的时候,仙绣平总要把这两天的感受写出来,然后在他上学的时候交给他……
前两天我和你爸去和你的班主任郑老师见了一面,郑老师说你这一段时间学习专心了不少,我听了后心里像开了花一样美。老师又说你是班里少有的聪明孩子,看问题的角度也很新,很有自己的想法,他说你是全年级里成绩最有提高空间的学生,是最有浅(潜)力的学生……
儿子,初二已经开始,你能不能再把上网吧的时间压缩一点,从每周7个小时压到5小时……
母子都成才,书信沟通见神效
仙绣平从戒网瘾的专著中得知,要想完全让孩子与网络绝缘几乎是幻想,即使强制性地控制他,让他无法接触网络,效果也会适得其反。当初儿子产生抑郁心理正是这个原因,因此,仙绣平一直试图通过书信交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带领儿子走出网瘾的樊篱。孩子,下个月开始再压缩一点上网时间如何?你如果不愿意就算了。根据心理专著上所讲的知识,仙绣平始终用一种谦和、平等的态度在信中表达想法。妈什么时候都尊重你的安排……
每天晚饭后,仙绣平总是和儿子一起坐在书桌上看书学习。几乎每隔十来天,这位母亲就会读一本新的育子书籍。而书桌上,雷打不动地摆着的两本书,就是《汉语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两本书已经被她翻得越来越厚。母亲如此用功,对儿子是一种无声的激励,更是一种无形的鞭策……而在儿子看来,给予他最大激励的,还是那一封封家信……
儿子,致(自)从上次考试后,妈妈一直想对你写点什么,看到你那篇写我关心你的成长的作文,我真的激动万分,禁不住流下了眼泪。你在作文里讲,妈妈为了你而放弃生意重新学习文化,天天陪你一起学习……这都说明你越来越懂事了。学习成绩姑且不说,单就这一点妈就知足了……
……到初三了,你的成绩已经从中下等上升到了中上等,妈妈对你很有信心。尽管你现在还不能完全脱离网吧,但我能痛快地接受这一点。因为两年来你有这么大的进步,我已经非常知足。再说年轻人都爱玩,只是这种玩要控制时间,控制程度……
两年多的时间里,仙绣平先后为儿子写了五六百封信。这些信字字带情,如和风细雨般滋润着儿子的心田,他对网络的热衷也渐渐被母亲给予他的感动所代替,网瘾渐渐被淡化、再淡化,每周上网的时间越来越少……而这时,仙绣平依然坚持给儿子写信,以巩固这两年来之不易的成果……
儿子,给你补课的刘老师看到你这两年的进步非常吃惊,几次都说很佩服你。说实在的,就连我都感到很吃惊,因为你认识的那个小余,同样爱上网,两三年了也没有一点转变,你比他真是强上百倍!可见你是个很有自制力的孩子。
昨天晚上你回家对我说,老师让你当化学课代表了,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你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你的实力和才能。儿子,好样的,你的提高就是妈妈的骄傲!
儿子,我今天听老师说你们学校要开办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培训班。我想,你既然喜欢上网,参加这个班正对你的兴趣。如果学得好的话,在全国比赛中拿个名次,高考时还能加分呢!如果能得一等奖,还能直接去国外留学。关键是,学这些知识比学习打网络游戏正规,能在同学中甚至社会上证明你的聪明和能力。你有这个想法吗?
儿子,我今天太高兴了,因为你痛快地答应了参加计算机奥赛培训。当我提出学习计算机就要减少一半上网打游戏的时间,你也答应了,我里感到意外又感动……
今天,我把一台电脑买回了家,并装上了宽带。一是奖励你愿意减少打游戏的时间,用来学习正规的电脑知识;同时也是妈妈用行动来支持你走上计算机竞争的wu台……
2008年9月,已基本脱离网瘾的小华以“搭边”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这个成绩对于他来讲实在不容易。
儿子上高中后,仙绣平仍然根据不同的情况,因势利导地通过书信影响和教育儿子。尽管她的每一封信只有短短的三四百字,却时刻激励着儿子与网瘾斗争……
儿子,当初你是“搭边”考上这所好学校的。但一学期下来,你的成绩却在这些尖子生中达到中等水平,就连老师都说你进步最快,你越来越有信心了,我也替你高兴!
……昨天,你说要彻底与网络游戏绝缘,至少坚持一个月不上网打游戏,并让我监督你。我悄悄流泪了。你真有毅力,我一定帮你!
儿子,真没想到你得到了奥林匹克联赛二等奖!当初我只是想顺势把你从网瘾中拉出来,哪知你不但做到了,而且还得了大奖。难怪老师一再说你是最有潜力的学生啊!
唯有踏进那间充满鲜花、绿植、流苏与阳光的办公室,靠近她,才隐约感到,她内心有种天然渴望――渴望对世界获得崇高意义。
她是浪漫的,醉心于伟大、光荣。任何事物,她认为具备这些特点的,都是奋力献出自己的地方。因此,她从事什么行业不重要,本质上,她是一个导演,一个创造故事的人。
奔跑,甩开如影随形的恐惧
朱华林很难忘记三十多年前那一幕。她还是小学生。学校离家5公里,中途有两片坟地。冬日傍晚的寒侵袭衣着单薄的她,更渗透骨髓的,是对暗沉荒野中不可知事物的恐惧。她硬着头皮跑过浓浓的黑,大喊:“我是正义的女战士!我不怕冷,也不怕死!”
从此,她爱上奔跑,爱上做第一,爱上巅峰体验。远远跑在同龄孩子前面,她觉得,甩下的还有脆弱、恐惧和焦虑。
她一路跑来,做了许多超越寻常的事。小到8岁就能做两桌菜款待客人,才做半年小学语文老师就开了公开课;大到当医药代表时销量达全国同类地区第一,20岁便成淮安城里第一个用自己的钱买大哥大的女孩。
而她不满足,一直寻找可以全然点燃她的事业。
做医药代表时,她常接触病人,他们痛苦的神色、即将被放疗的部分打上的鲜亮红十字,紧揪她的心。她偶去药店,买中药调理身体,又被营业员恶劣的态度触痛。她开始梦想开家药店,不大,有暖色的灯、亲切的寒暄、全球最好的药、附送的可爱民间小验方。这样的小店,可以经营百年,让全城人想到它,心里就轻轻暖一下。
2002年,淮安市淮海路上,第一家广济药房开张。三年中,朱华林都住在药房后面。这里的灯从早上6点,亮到晚上11点,是全城营业时间最长的药店。
一次,省里某厅长到苏北调研,突发眼疾。深夜,他的司机满城找药,最后踏入朱华林的小药房,不抱希望地问:“有乐敦眼药水吗?”朱华林甜甜地笑了,“请问您要新乐敦、小乐敦、乐敦莹、还是乐敦康?”司机呆住了,从宿迁到淮安跑了无数药店,都没人听说过的“大品牌”,这小店竟那么齐全,当时就把货全买了。
要知道,朱华林之前走遍一线城市,把口碑最好、最前沿、价值50元以下的进口药、合资公司药品每样进了五盒。她不在乎是否卖掉,只期待家乡人能接触最好的药品。
对自己和自己的店,朱华林要求高到近乎苛刻,“我胆小,怕的东西很多。因为怕,才认真做事。”
每次引进新药品,尤其儿科药,她都试尝口感。减肥药自己用,有效才进货。对公司动销的两千多种药品的功效,她如数家珍。半夜,有顾客孩子高烧,拨打“总经理咨询热线”,说丢了说明书,不知如何服药。她镇定地逐一问孩子年龄、体重、病症,再告知对策。有爸爸带儿子来买治脚病的药,她不肯随便卖药,非让男孩坐下,细心观察他的脚。做爸爸的原是企业老总,见此非常感动,当下为员工定下每人400元的购药券。
后来,当地药监局、医院的领导晚上也到店里买药,朱华林有点“受宠若惊”,又不明所以。对方干脆地答“相信你”。他们是第一手医药资讯的把握者,获得他们的肯定,可知“广济”的口碑。
与其说朱华林胆小,不如说她有敬畏心。敬畏,让她有所为有所不为,又在不得不为之时,勇敢冲上前,一如她梦想中正义的女战士。
直觉,小说赋予的宇宙视角
朱华林总能在别人想象不到处着力,轻轻一拨,成就全局,像别出心裁的艺术家。
2003年,北京同仁堂北戴河千人经销商大会,三位演讲者,其他两位资本雄厚,经验丰富,第三位是朱华林,初初入行。她的演讲内容,是如何借助同仁堂影响力成就药房。她说,她特推崇同仁堂药品,把价值1元的一款治疗口腔溃疡的散剂,如明星般,展示在店堂第一排。其他昂贵的同类药,被她推到了后面。
她熟悉同仁堂一百多种药品,亲自在店堂做培训,和员工一起把物美价优的药品带给顾客。这份用心热爱感动了同仁堂老总。非典期间,板蓝根颗粒、清热解毒口服液极紧俏,别的药店拿不到货,朱华林却能得到赠品。
做药房,其实做的是与人有关的事。朱华林如是说。而她对人性的好奇与直觉,对世界与众不同的视角,竟是在小说中酝酿的。书是她的忠实伙伴,是单调乡村生活里的唯一娱乐,是通道,让她满足对生活的一切想象。至今,她每天看书平均6小时,一有闲暇都会打开电子书阅读。
但她不像大多爱书人,沉溺于精神世界。奔跑让她拥有强健的腿,这双腿渴望触碰坚实大地。书塑造了她的想象力与诗意,她没耗费它们,去幻想未来,只用它们雕琢当下。
作为经营者,她考虑的不仅是三年五年计划,而是淮安的人文风情、历史传统、地理格局。细致到每道菜品的由来,兴起也亲手下厨。朋友笑称她可做“淮安旅游大使”。对这片土地的了解,让她拥有诸多别人不在意的信息,而做起具体事情,这些往往就能触动关键点。
2012年之前,“广济”一直亏本。朱华林依然在考虑“百年小店”的打造。她说,大道无形,她在意的不是每一步盈亏,而是这事如何做好。
而今,她走过人生故事中最艰难的一段。药店开遍淮安,一百四十家药房、一千余名员工、一万多种商品、六十余万会员,年零售额近四亿,业内戏称“苏北王”。
创造,用绮丽戏剧填满空寂
让人生不空寂――朱华林曾经的微信签名。
从不确信自己,到成为淮安市道德模范、市人大代表、市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百佳青年、全国三八红旗手,朱华林想停一下,享受寻常生活了。
2015年春,她曾在美国洛杉矶度过二三个月。梦幻般的居住地,每片草坪都绿得那么美,随时供人躺下;慵懒时跳下泳池,水温总是恰好……可多年来,她第一次感到寂寞与恐慌。
她终于确信,不想活在恬静、永恒甜蜜的童话里。她需要不断创造故事,并鼓舞周围的人,一起加入伟大绮丽的故事。
不论何时何地,朱华林都是人群中出挑的。
行业协会、名牌药品厂家开会,做活动,需要样板市场介绍,需要演讲者,常想到她。她善用美好的语言,表述激情与妙想,给会场注入生机。人们由此认识了她,愿与她合作。
最精彩的经历,是在一个高级课程里,她和班委积极创意,将只共同上过两次课、极有个性的80位同学团结一致,很短时间,排练出有专业配舞、专业视频背景的节目,夺得整场晚会的“最佳艺术奖”。朱华林还忙中抽空,把同学买来的口哨、塑料鼓掌手,送到坐落于偏僻处的活动场地,鼓动大家营造气氛。
在“广济”,处处可见朱华林的痕迹,她不介意挥洒热情。
公司里十几个学习微信群,她都加入了,平时和一线员工讨论各种小事,比如对嘴边长红疹的男孩,怎么配药。晚饭后,她会逛进附近门店,和店员聊聊,把随口提的建议,当成重要事项带回总部商议。她最爱的享受,是亲自为顾客服务,再把收银小票双手递上。
某晚打烊后,朱华林与健康路店的员工盘点货物。凌晨2点,进来一个三轮车夫,有点咳。朱华林让他咳给自己听,仔细分辨症状。对方眼神警惕,生怕被“宰”,看朱华林拿来3元钱的雪梨膏,才放松。朱华林又细致地询问其他情况,配了12元的药,还送了口罩,提醒他防尘保暖。在朱华林看来,尊重的心,对任何人都一样。
因为朱华林,“广济”有了人情味,常年设拆零药柜,为市民免费提供十几种药品。部分离医院较远的大中型社区,“广济”设有免费门诊。多年来,“广济”投身公益,捐资捐物300余万元,建立希望小学,成立“爱心医疗基金”,兴建“广济希望来吧”,成立“慈善药房”……
很多员工,最盼在“广济”工作满五年。每年7月21日感恩分享会,这些员工将有资格穿上晚礼服,穿越两旁喝彩声,走向长长的红毯尽头。在那儿,朱华林会递上手写的一封信,300余字凝聚了对每位员工的了解与感谢。这些信,她要花费一个多月,在难得的闲暇写,在等待飞机的空隙里写。
课本开启收藏之路
走进林棠的家里,宽敞的客厅里唯一的一张茶几上,整整齐齐地摆放了各种破旧的课本和作业本,客厅里还放着一个大箱子,里面同样放满了各种过去孩子们用过的文具、书包等。东西虽然多,但林棠对每一样东西的来龙去脉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俨然一块佛山教育“活化石”。
教育文物种类繁多,林棠集中于收藏佛山以及珠三角城市的教育文物。比如佛山各个时期的学校的校章、试卷,甚至佛山一些现在仍在世的“名人”当年参加高考的准考证,林棠自己60年前上学时用过的“书包”―一个藤箱,都被林棠纳入其中,回看这些“宝贝”,林棠笑得像个小孩。
为什么喜欢上教育题材类物品的收藏?那还得从20多年前说起。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广州市海珠区的一个文物市场里,居然发现了自己小时候用过的一本“古董”课本,想起自己家里还有一些自己小时候用过的课本和文具,林棠顿时备感亲切,冲动之下,花了几十元买了下来,回家后,越看越高兴,也因此萌发了收藏教育文物的念头。
难挡收藏决心
可是,寻“宝”之路并不容易。 20多年来,林棠几乎跑遍了珠三角的所有城市的文物市场,每次去其他城市“逛”的时候,林棠为了省钱,午饭只能以面包和矿泉水充饥,跑完文物市场,当发现无法满足需求后,他又开始拖着一辆自行车,走街串巷,甚至自己跑到佛山许多偏僻的农村和学校去“掘宝”。有一次到农村,林棠的助力车突然爆胎了。结果,已经年过花甲的林棠,居然拉着助力车走了3公里。
不过,这些体力上的艰辛,天性乐观的林棠都当作是寻宝的乐趣。反而让林棠难以接受的是家人的误解。因为下岗的林棠两夫妻每月收入总共才1200多元,女儿刚参加工作时,每月工资也才1000多元,懂事的女儿除了自己留下300元零花钱,其余都交给了林棠,没想到,居然都被林棠拿去买了一堆“破旧书”。为此,女儿还与林棠争吵了几次。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人也渐渐发现,林棠的收藏并非毫无意义。相反,他愿意无私“借出”自己苦心收藏多年的“宝贝”,好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过去,了解教育的发展史,这也让家人对他的态度由不解转变为支持。
藏品展示教育文化
对于自己的藏品,林棠一一视为“宝贝”,小心地收藏在他的“百宝箱”中。说起最得意的藏品,林棠从墙壁上取下了一个“镜框”,里面精心镶嵌着一张中间已经破了的纸,“这是解放后佛山第一任市长何武调动一名教师的‘任命状’。”这张纸虽然破旧,但还是可以看清上面的字,纸上用钢笔正楷写着,要将一名老师从佛山二小调去佛山六小当校长的批文,连这位老师调走后,谁暂时主管二小,批文也写得非常清楚。虽然已经看过千百遍,但林棠每次看,都深有感触,“调动一个教师都需要市长亲自任命,可见,当时政府是多么重视教育。”
在林棠当年小学用过的“书包”藤箱里,则放着许多各式精美的笔刨:像大炮一样的,也有像煤油灯一样的,惟肖惟妙,但也有最简单的小刀,“精美的是富人用的,简单的是穷人用的”。林棠还特别给记者展示了富人和穷人的“书包”。富足人家的“书包”用的是皮箱、藤箱,而穷人家,因为经济困难,只能用牛皮纸或者妇女用的头巾来包裹书本,作为“书包”使用,说到这里,林棠很感慨:“真希望有机会把这些展览出来,让现在的孩子们好好看看。”
林棠最“老”的收藏品,则是一张保存良好的清朝的试卷,作者是福建一家景行书院的学生,作文题目为“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作者用正楷洋洋洒洒写了好几页纸,虽然满篇“之乎者也”,却也得了个第五名。
为教博会提供展品
林棠的收藏并非只为个人“爱好”。渐渐地,林棠心里有了一个更大的愿望,“这么多有教育意义的东西,自己在家里藏着掖着,它们一文不值,只有展示出来,让人们受到触动,它们才是‘宝贝’!”打这之后,他开始了新的心愿之路。
2007年9月 22日,林棠展览教育文物的愿望得以实现,石湾镇街道举办“留住童真”儿童珍品文化展,展出了他的1000多件藏品。说起此事,林棠依然记忆犹新,“当时,有六七万人来参观,有的一家人还专门从广州包车过来看”,林棠显得很自豪。
林棠的执着也感动着很多人。藏品中一直让林棠念念不忘的是,当年他走村串乡无意中看到一个钟,是用时期日军在当地投射炮弹的炮弹壳做成的,后来被当地的学校改造成了一个钟,挂在学校,供上下课使用。得知林棠的心愿后,该学校无偿将钟送给了林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