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范文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

第1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范文

关键词:数方格法。平行四边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12-13页例1、例2、例3。

[教材简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共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第二课时主要是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本设计是第一课时。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例1从比较方格纸上每组中的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入手,引导学生把少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相对简单的熟悉的图形,让学生初步感受转化方法在图形面积计算中的作用,并为进一步的探索活动提供基本思路。例2引导学生通过平移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教材一方面突出了平移在转化过程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实现转化的目的。例3的重点则放在探索平行四边形与转化成的长方形之间的联系上。

[教学目标]

1、懂得用转化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探索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理解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操作、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探究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进行了《面积是多少》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你们还记得求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吗?(学生回顾并交流了上节课学习的“四种”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来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1插图。判断每组中的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

(1)观察每组的两个图形说一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生1:我是通过数方格的方法知道每组的两个图形面积相等的。

生2:我是通过平移的方法知道每组的两个图形面积相等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方法一:数方格法。

方法二:平移法。

(2)师问:比较上面两种方法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呢?学生经过比较和交流,一致认为方法二比较简便。

(3)师小结:把每组左边的图形经过分割平移,就转化成了和右边一样的图形。转化法是我们以后经常要用到的方法。教师利用课件演示。

2、课件出示例2插图。你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

(1)师问:怎样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呢?(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课前准备的方格纸、直尺和剪刀动手操作)。

(2)组织学生汇报。

①从平行四边形左边(或右边)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向右(或向左)平移,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②将平行四边形沿高剪下,然后向右平移,也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设计说明:学生可能想出很多方法,分割平移转化成长方形,让学生体验各种方法的合理性,并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掌握简单、易于操作的方法,并且在头脑中形成表象

3、课件出示例3。

(1) 要求学生从教材第127页上剪下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操作。

(2)组织学生把它转化成长方形,求出面积。完成例3中的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填表)。

(3)指导讨论:(课件出示讨论提纲)

① 转化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②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4)、教师启发性小结:我们用割拼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什么发生了变化?,从什么变成了什么?,什么没有变?。再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板书:(略)。

如果用S.a.b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和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S=ab

(5)教学“试一试”(先独立完成,集体反馈时指名说一说所应用的面积公式。)

设计说明:学生经过动手操作、转化、计算、填表、比较等一系列实验活动,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探究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三、巩固练习

1、选择题、(把正确答案前的编号填在括号里)

右图的面积是( )

①15m ②15m2 ③15cm2

2、操作练习:(先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测量出有关数据,再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设计说明:练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公式计算面积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同桌交流自己的体会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资料链接]《新课标》九年义务教育学段的“空间与图形”部分,和平行四边形有关的知识有:

1、平行四边形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3、平行四边形性质:(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第2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范文

1.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转化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转化的思想探索知识,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体验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唤醒,引入新知

1.复习旧知。

师(出示一个长5cm、宽3cm的长方形) :这是什么图形?面积怎么算?(课件演示:球撞长方形,长方形动态变成平行四边形)

师:你已经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哪些知识? 你还想学习它的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课始,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灵活、交互性强的特点引入新知,并以此为学习切入点,有效唤醒学生已有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等学习经验。同时,在图形的动态变化中,隐喻平行四边形由长方形而来,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揭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课始以问题驱动教学,用精心设置的三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由浅入深地锁定讨论范围,明确探究方向,指向本课的教学主旨。]

二、化静为动,探究建模

思考(一):与什么有关

1.猜想。

师:根据你的学习经验,你认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预设学生会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可能与底和高有关)

2.观察(课件演示)。

师:请仔细观察,下面的平行四边形什么变了,什么不变?你发现了什么?

(1)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图①动态生成图②。

引导发现:平行四边形高不变,底变小,面积变小。

(2)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图②动态生成图③。

引导发现:平行四边形底不变,高变小,面积变小。

(3)通过观察和讨论,你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与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充分调动了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正确猜想,有利于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猜想应在观察、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思考(二):有什么关系

1.初步交流。

师:平行四边形面积和它的底、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怎么来研究?(学生通过举例子、做实验、小组合作等来研究,师指导学生选择学法)

2.独立探究。

师:请同学们取出学习卡(卡上有三个画在方格纸中的平行四边形,如下表),先独立数一数,再想一想,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探究后,汇报交流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

3.画图验证。

师:请每位同学在方格纸中再画一个你心中的平行四边形, 再次验证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学生研究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数格子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及相关数据,意在让学生自主架设起平行四边形底、高与面积之间联系的桥梁,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为引发初步猜想提供有力的支撑。紧接着,通过画一画心中的平行四边形,进一步验证猜想的准确性,丰富了学生的探究体验。]

思考(三):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

1.深入思考。

师:尽管平行四边形大小不同,形状也不一样,但它的面积都等于底乘高,为什么会有这么奇妙的关系呢?(学生疑惑)

师:从你们的眼中,老师看到了“困难”。这样,老师给你们一个友情提示:观察手中的平行四边形,想一想,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已学过会计算面积的图形? (板书:转化)

2.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师:转化是我们数学上一种很重要的思想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利用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试着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完成转化后和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方法,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

3.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汇报展示。

(1)从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画一条高,沿高剪开,把直角三角形向右平移,拼成长方形。

师:转化后,图形形状变了,面积的大小变了吗?为什么?

(2)从平行四边形的一边中间画一条高,沿高剪开,把直角梯形向右平移,拼成长方形。

师:为什么都沿着高去剪?

4.师(利用课件再次演示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它的高剪开,通过平移都可以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长方形。

5.沟通联系,归纳小结。

师:“转化”像一根神奇的魔杖,它帮助我们把各种各样的平行四边形都转化成了长方形。那么,转化后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配合课件演示,如下)

[设计意图: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而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功能较之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让学生体会、理解。本环节是全课的重点,多媒体课件很好地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了解释,比学生的动手操作更有序、更清楚、更利于发现规律,能有效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学生的学习难点。]

6.学习字母公式。

师: 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用字母公式可以怎么表示?(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S=ah )

三、分层练习,发散思维

1.出示练习1。 2.出示练习2。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涵盖了不同角度的问题,不仅使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内化,也使数学思维在练习中得以发展,数学素养得到提升。 练习1是基础练习,意在检查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细心审题的良好习惯;练习2旨在有多余信息干预的情况下,发展学生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有效选择数据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强化了对公式的理解运用。]

3.设计停车位。

[设计意图:课尾设计这样一道开放题,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同时,明确还需联系生活实际来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四、回顾总结,提炼方法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回顾一下,我们是怎么来学习这个知识的?

……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那么,如何让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使之与“有效”共舞?

1.简洁省时,直奔主题。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学习效果。课始,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灵活、交互性强的特点,引发思考,并以三个问题为引擎启动本课研究。这样的设计扎实有序,省时高效,充满着浓浓的“数学味”。

2.动静相融,化难为易。

常规的教学手段有时给学生观察和想象带来一定的困难,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或动画模拟,能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突出教学重点、分解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课中借助多媒体演示三个平行四边形的变化过程,化静为动,让学生在“变与不变”中揭示表象,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为下一步探究积累了巨大的内能。

3.新旧整合,优势互补。

教学过程中要科学地处理好传统教学媒体的合理继承和现代教学媒体充分应用的关系,实行多“体”并存,新旧整合,达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目的,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课中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带着问题展开动手操作,完成“转化”活动,再请各组选派代表到实物展示台上交流转化过程和探究结果,让学生亲历知识“生长”的动态过程。紧接着,利用多媒体课件再次清晰演示剪拼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全过程,搭建起转化前后两种图形之间的联系,有序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更深刻地明晰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有效突出本课教学重点,化解学习难点。

第3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范文

【关键词】课堂互动 优势互补 智慧共享

教师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保障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本学期学校组织数学组同课异构教学,五年级三个班都讲授《梯形的面积》。

在上课之前的头一天晚上,我给学生留的家庭作业是预习新课。全班共同的作业:自己先试做课本上的例题、做一做、练习题;不同的作业: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种学具,第一组每个同学都剪一个梯形,并把这个梯形沿着它的对角线剪开,把这个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运用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第二组每个同学都准备一个梯形,然后把这个梯形沿着它的一个顶点向底边画垂线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再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之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第三组同学,每人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是完全一样的等腰梯形,也可以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还可以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一般梯形,用拼摆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第四组同学,每人准备一个等腰梯形,然后沿着两腰的中点剪开,变成两个梯形,然后把剪开的这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上课后,先检查了预习作业,引导学生回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方法。再引导学生回忆了一下梯形的特征: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梯形的分类:等腰梯形、直角梯形、一般梯形。接着,让他们四人一组,利用自己准备好的学具,用学过的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第一组推选杨利明汇报,他把一个梯形分成了两个三角形,用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计算梯形的面积。方法是:s=ah÷2+bh÷2=(a+b)h÷2;第二组推选刘佳蔚汇报,他们把一个梯形沿着它的一个顶点剪了一刀,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大梯形的上底就等于平行四边形的上底,大梯形的下底就等于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底之和,大梯形的高就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大梯形的面积就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面积之和,因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s=ah+(b-a)h÷2=ah+(bh÷2)-(ah÷2)=(ah÷2)+(bh÷2)=(a+b)h÷2。第三组推选杜莉婷汇报,杜莉婷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大的梯形,大梯形的底就等于小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之和,高就是小梯形的高,面积就等于两个小梯形的面积之和,因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s=(a+b)h÷2;第四组推选刘慧欣汇报,他们把一个大的等腰梯形沿着两腰的中点剪开变成两个梯形,把剪开的这两个小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等于原来的大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之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就等于原来的大梯形的高的一半,原来的大梯形的面积就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s=(a+b)h÷2.各组汇报完之后,同学们比较得出,四种方法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大梯形的方法最简单。为了让同学们加深记忆,我又用多媒体课件在电子白板上演示了一遍推导过程,最后用课件出示了课本第89页的例题3,让同学们利用推导出的公式进行了计算,小结全课。

这节课运用多种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同学们开动了脑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知道了在数学中一道题要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但由于推导公式过程花的时间太长,导致学生最后没时间进行课堂练习。

五二班韩照忠老师,先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四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然后让同学们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叫了两个同学在讲台前进行演示,一个同学拼成了平行四边形,另一个同学由于用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的是长方形。接着韩老师着重引导大家用第一种方法推导了梯形的面积公式,让同学们自己做了课本第89页的例题3,做一做,练习十七的第2题,然后进行了小结全课,布置了作业。我觉得他这节课,简洁、清楚,体现了精讲多练,让学生练习的多。不足:只用了一种方法进行了公式的推导,使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拓展。

第4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范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积极参与、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方格纸、剪刀、长方形、纸质平行四边形、透明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激趣导课

1.情景引入(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继续研究图形面积计算,请看主题图。看情景图有哪些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2.从平行四边形的花坛中引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请同学们看这幅图的下方有两个花坛,你认为这两个花坛哪一个大?

师:到底是哪个大,我们该怎么办?

生:算它们的面积。

3.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

A、指导学生有序的读图,从整体(你发现在哪儿有哪些图形?)到局部(两个花坛)。

B、“这两个花坛哪一个大?”带着问题引入探究,突出课题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研究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猜测、试算、验证。

师:既然大家已经会算长方形的面积了,你们敢不敢试着算一算平行四边行的面积。

学生动手测量、试算按比例缩小的平行四边形图形的面积,老师观察出现的情况。

汇报并板演出现的各种情况。(生成有三种情况)

生1:6×5.5=33(平方厘米)

生2:6×4=24(平方厘米)

生3:(6+5.5)×2=23(平方厘米)

说理:

生1:相邻两边的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2:底和高,底乘高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3:两条邻边的和乘2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

从贴近学生的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花坛,抽象出来的图形,学生动手测量并试着算一算。从试做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2.归纳意见,提出验证。

(1)归纳意见

师:你们对以上三种方法有什么意见或补充?

生1:我认为第三种是错的,这样计算出来的表示平行四边行的周长而不是面积。

师:你们对其它两种有什么看法:

生:我认为第二种是正确的,我的理由是: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的面积就是底边乘它的邻边。

师:有同意她想法的吗?说说看……。

师:现在有两种意见,怎么办?

生:验证。

师:怎么验证?

(2)数方格法验证猜想。

师:推导长、正方形面积时,我们就是用数方格的方法。

师:平行四边形不同于长方形,想一想怎么数好数。(题目中不出示“不满一格按半格计算要求”)

学生用方格纸测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1:我是把所有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算,这样数的。

生2:我是把这些半格移到另一边半格上就组成整格了,这样好数。

生3:我是沿着格子的竖线把平行四边行剪下来,平移到另一边,这样组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样很好数了。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这些方法都能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师:根据数格得出的结论,你认为哪种结果是错误的。

生:我们通过数方格法得知,用一条边乘它的邻边的方法是错误的。

【设计意图】

A:让学生归纳意见的同时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能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B:通过数方格验证哪种方法是正确的,并且围绕“怎么数好数”让学生了解、体会方法优化的思想及为接下来的剪拼法做好铺垫。

3.提出疑问,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1)提出疑问。

师:你们同意她的想法吗?齐:同意。

师:那么正确的方法是……

生齐说:底乘高。

(2)剪拼法,科学验证猜想。

师:底乘高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数方格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那么用底乘高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对还是错,需要……

生齐说:验证。

师:怎么验证更合理,更科学?

学生提问:能不能转化成长方形?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怎么做才能把平行四边行转化成长方形?

师:请同桌合作,并动手用学具剪一剪,拼一拼。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3)演示操作,寻求不同,强化过程。

演示学生操作过程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操作过程中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转化”,都是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以后学习中会经常用到。

(4)合作讨论,得出结论

师:小组讨论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相比,你发现了什么?以下面的讨论题进行思考交流。

①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②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你能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学生汇报:

生1:形状变了,面积大小没变。

生2: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对比,发现,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等于平行四形的高,面积没有变化,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老师根据学生的表述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我们通过猜想,数方格验证,产生疑问,转化法验证,从而明白学生的猜想(底乘高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经常用到“猜想”“转化”“验证”等方法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

A:数方格法已确定底乘它的邻边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是错误的。教师设疑让学生体会猜想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激励学生还需要进行一步经历和探究更科学的推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

B:在数格时渗透剪拼的思想,在这里学生想到剪拼法并不难,在同学的相互帮助下能够顺利的完成任务。

C:由学生上讲台演示沿着中间的高剪开,拼成长方形既是强化剪拼法的过程,也是要寻求不同方法。

D:小组合作,观察对比,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小组合组和小结、概括能力。

4.用字母表示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面积,a表示它的底,h表示它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字母什么表示?字母中间乘号可以省略。S=ah

师: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

生:底和高。

三、利用公式,独立完成,解决问题。

1.独立完成,情景图中,两个花坛哪一个大?

生:长方形面积生:平行四边形面积

S=abS=ah

=6×4 =6×4

=24(m2)=24(m2)

答:两个花坛一样大。

2、利用公式解决例1。

例1:一块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米,高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两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S=ah=6×4=24(m2), 6×4=24(m2)

【设计意图】

应用公式解决课前留存的问题及生活中的问题。把数学还原回生活中去。

四、反馈练习,发展思维。

1.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停车位底长5m,高是2.5m,它的面积是多少?

2.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底是4厘米,高是3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它们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

A、让学生明确认识到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它们的面积一定相等。

B、让学生体会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不一定是等底等高。

3.拓展延伸

要求下图的面积需要知到哪两个条件?你能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并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推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让学生能在这道题的影响下,学生对知识和数学思想都有一个延伸。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通过学习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呢?给你有什么启示?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5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范文

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的内容,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在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后进行学习的。

在试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课堂中我们的目标直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说为了这个 “公式”而不择任何“手段”,尤其是在学生得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面积一样时,我们都抛出了这样几个问题:①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②转化前后两图形之间什么没有变化?以下是几个教学片断。

【过程展示】

(一)回顾原型,大胆猜测

1.出示一个长方形模型。

师:这是一个长方形,对于长方形你都了解它什么?

生1:四条边,四个角。

生2:四个都是直角

生3:我们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周长=(长+宽)×2

生4:我们还能计算出它的面积:面积=长×宽

生:可以先量出它的长和宽,然后长×宽就可以算出它的面积。

师:不错,我们可以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去计算,如果告诉你长方形的长为5厘米,宽为4厘米,那面积就应该为多少?(板书:5×4=20平方厘米)

2.想象:如果轻轻向右下压长方形,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模型演示)

生:会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那关于平行四边形你又了解它的哪些知识呢?

生1:平行四边形也有四条边,四个角,而且对边相等。

生2:平行四边形有底边和底边所对应的高。

生3:长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师:说的真好,看来大家对平行四边的了解真多。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认识平行四边形。

3.猜测:长方形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它的面积,那平行四边形也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它的面积吗?

出示:

师:如果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两条邻边分别为5厘米和4厘米,5厘米的底对应的高为3厘米,你认为面积应该为多少?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其算式的计算方法)

生1:(5+4)×2=18(平方厘米)(求周长)

生2:5×4=20(平方厘米)(相邻两边相乘)

生3:5×3=15(平方厘米)(底×高)

师:怎么有这么多的答案?但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一样也是唯一的。那到底谁说得对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验证。

(二)动手操作,渗透转化

师:你认为可以用什么办法验证?

生1: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方格的方法。

生2:可以把它变成一个长方形再计算。

……

1.数方格的方法

(1)师:方法很多,那我们选择两种我们平时较常用的方法去试试。先来看看用数方格的方法。

出示要求:

①数一数,同桌合作数一数纸片上一共有几个方格;

②想一想,你们是怎么数的,你们有什么发现,写下来;

③将纸片放在桌子右上角,准备汇报。

(2)学生汇报:

生:我们数了数发现一共是15个格子,我们是这样数的,首先数满格的,共有10个。然后数不是满格的,我们发现左边的格子和右边的格子凑起来刚好是一个满格,这里总共有5个满格。所以平形四边形的面积应该用底×高来计算。

师:你们的发现真了不起,通过数格子的方法验证我们刚才的想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能用底×高来计算。

2.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

(1)师:那两个邻边相乘得到的为什么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我们来用第二个方法验证下。

出示要求:

①操作要求:利用剪刀,笔,尺子等工具,将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通过剪、拼,变成一个长方形;

②想一想:你是怎么剪、拼的?观察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什么?写下来;

③将工具整理好放在桌子右上角,准备汇报。

(2)学生汇报:

生1:我沿着高剪下一个小三角形,拼到右边就变成一个长方形了,我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生2:我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

(3)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并通过线的闪动突出长、宽和底、高的对应关系。

(4)师:通过上面的实验,你们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理由是什么?

生:我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等于底×高。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而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由此可以推出上面的计算公式。

师:说得非常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强化转化,构建新知

1. 师:刚才通过研究,有同学发现了这个平行四边形(小纸片)的面积是底乘以高。那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底乘以高来算?我们来看一下这几个平行四边形能不能转化为我们的熟悉的长方形?(课件展示转化方法)

2.师:现在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可以用字母来表示:S=ah

【教学反思】

思维是很空乏的东西,在课堂中需要很多有效的活动得以支撑,在挖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我们认为数学课堂中的数学思维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落脚。

1.在新旧知识结合处落脚

长方形的面积为长×宽,这是学生已有知识,学生已经高度抽象地理解了面积的意义。面积此时在学生心目中已成为一些数字,而不是平面的大小。这就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新知的探究产生了极大地负迁移。如果我们一味的躲避负迁移,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在本课例中为充分暴露学生思维,我们尝试让他们大胆猜测,采用积极正视负迁移,有效利用负迁移的方法。于是在猜测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就出现了用求周长的方法、两邻边相称的方法、底乘高方法等。由于面积是唯一的,这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为接下来的动手探索埋下了伏笔,同时也有效避免了旧知对新知的负迁移作用。

2.在疑难处落脚

数方格的方法是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最常见方法,在数方格时由于会产生大小不一的不满格而使数方格的方法受到学生的质疑。因此,教材中都将不满格的无论大小都当成半格算,虽然这样的方法经过验证后也是科学、可行的,但是学生往往都是直观的看的,不满半格的也当半格算,学生从内心接受不了。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课堂中没有强调不满格的都当成半格算,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办法。在课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学生是能够非常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的,通过大小的拼凑,就变成了一个满格。而在这拼凑的过程中,就是转化思想的体现,学生的思维得以提升。

3.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落脚

要重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感观认识,再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积极思维来获取知识。本课例中让学生通过工具剪平行四边形、拼长方形这个活动,使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抽象的知识,因为有了形象的展示,而得到了有效地落实。

第6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范文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课伊始,我根据教材编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本质和内涵,创设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富有数学意义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片断1:

师(课件出示课本P79的单元主题图):在这幅主题图中,你发现了哪些学过的图形?

生1:我发现校门口左边的花坛是长方形的,右边的花坛是平行四边形的。

生2:我发现车窗是梯形的,红绿灯是圆形的……

师:两个花坛,哪一个花坛的面积大?大家猜猜看。(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议论纷纷)

生3:我觉得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大。

生4:不是,我看是长方形花坛的面积大。

生5:两个花坛的面积一样大。

……

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你发现了哪些学过的图形”的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主题图中引出“两个花坛,哪一个花坛的面积大”的实际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二、巧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我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

教学片断2:

师:你能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两个图形的面积吗?(学生动手数方格,并填写表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数的?

生1:长方形每行有6格,一共有4行,面积是24平方米。

生2:把平行四边形左边的三角形平移到右边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再数一数是24格,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平方米。

师:结果都是24平方米,说明了什么?

生3:说明两个花坛的面积同样大。

师:从表格中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4: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等,面积也相等。

师:看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是有联系的。

师:在实际生活中,用数格子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觉得怎样?

生5:遇到计算比较大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会很麻烦。

师:不数格子能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上述教学中,“你是怎么数的”这一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数长方形和正方形方格数的经验,把不满一格的转化成正好满格的。通过动手实践,学生不难发现用剪、移、拼等方法可以实现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转化,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不数格子能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问题,既凸显了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必要性,又为下一步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做好铺垫。

三、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知识形成过程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因此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具有思考性和探究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时,我紧紧环绕教学目标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片断3:

师:你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已学过计算面积的图形吗?(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把你的方法与大家分享?

生1:从平行四边形的顶点向底边画一条高,然后沿着高剪开,把剪下的直角三角形平移到右边就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生2:从平行四边形上边中间的一点向底边作一条垂线,沿着垂线剪开,得到两个直角梯形,把左边的梯形平移到右边,就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生3:从平行四边形的顶点向斜边画一条高,沿着高剪开也能拼成长方形。

师:为什么都要沿着高剪开?

生4:如果不沿着高剪开就没有直角,也就不能拼成长方形了。

师: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生5: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

生6:长方形的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生7:由于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底乘高求出。

……

这一环节的内容是教学的重点,我把动手操作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首先设计了导向性的问题“你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已学过计算面积的图形吗”,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并进行交流,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都要沿着高剪开”。“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又引导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四、巧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学生获得新知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教学片断4:

师:有了这个公式,你会用它解决问题吗?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知道哪些条件?(出示例1,略)

师:你有办法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教材第82页第2题,略)

师: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怎样求高?(教材第82页第3题,略)

师:如果给你一张方格纸,你能不能画出一个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引导学生发现: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不一定等底等高)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

本节课的练习既引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又引导学生巩固了所学的新知,提高他们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数学价值。“你有哪些收获”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获取知识的过程,归纳提炼学习的内容及方法,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应用这些方法去探究问题,自主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能力。

第7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范文

教学目标:1、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4、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等。

学具准备:

导学案、每个小组准备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两个,剪刀。

教学过程:

一、猜想公式,导入新课。

1、复习旧课:怎样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2、谈话引入:同学们,老师变个魔术,想看吗?请看屏幕,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蓝色

红色

之后,让学生猜想,红色三角形的面积,可以怎么计算?然后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汇报交流。

(1)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创设情境:老师让大家看一样东西,这是什么?(红领巾)你们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不知道)怎样计算红领巾的面积呢?你想到什么办法?

引导学生想出用转化的方法进行思考。

(2)应用学具,自主操作。

活动一: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屏幕出示)

让学生拿出三角形学具,根据导学案的提示操作。

(3)反馈交流,感受转化。

请学生拿着三角形学生上台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操作方法。注意着重理解什么是“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

(4)发现联系,推导公式。

1、拼接法。

观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思考:

活动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底与底、高与高又有什么关系呢?

通过操作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高也等于三角形的高。因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底×高÷2。

让学生自己用字母来表示这条面积公式吗?(S=ah÷2)。

齐读公式。

2、剪拼法。(略讲)

让学生边看课件演示边理解,用剪拼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同样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因为长方形的长等于三角形的底,宽等于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

三角形的面积=长×宽÷2

=底×高÷2

三、回顾小结,验证猜想。

小结:不管是拼接,还是剪拼,都可以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是长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渗透转化思想。让学生请阅读课本56页的内容,把公式写在横线上。

让学生自己试着计算出红领巾的面积了在导学案上解答。

然后,验证了学生前面的猜想是否正确。

四、训练检测,巩固提高。

1、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cm)

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强调要找到对应的底和高。

2、填空。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已知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4平方分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2)已知平行四边的面积是50平方厘米,和它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3、判断。

(1)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一个三角形高是6米、底是4米,面积是24平方米。(

(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于三角形的面积。

4、计算下面三角形的面积(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

第8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范文

一、课堂情境要“低碳”

众所周知,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促进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和数学素养的提升。然而,我们如今的课堂在老师们“创新求异”的误导下,情境的创设也发生了变化。记得我曾听过这样一节课,课题是《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课件做的特别美,一条弯弯的小河,河中的小鱼两个两个快活的游着,四簇三朵三朵的荷花矗立在水中,每个茶叶上都蹲着一只小青蛙,岸上的草丛中有五群四只四只的小狗在嬉戏着……课件一打开,马上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教师指着画面问学生:“同学们,今天有好多好朋友一起来和我们上数学课,看你发现了什么?”“老师,我发现河里面有小鱼在快活地游”,一个学生首先发言。“你观察的真仔细,”老师说。“老师,我发现草地上有小狗。”“老师,我发现天上的白云飘来飘去的像洁白的羊群”……孩子们的小手一个个举得高高的,可十分钟过去了,还没有一个学生说到本课的内容。这样的创设情境既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可见,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应该只是课堂教学的靓丽包装,它的本质作用是联系数学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之间的重要桥梁。而创设清晰、真实、贴近生活的情境,更容易已发学生思考问题。

二、学生的自主探究要“低碳”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自主探究也成为了课堂上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如:我在讲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在动手操作、深入探究的环节做了如下设计:

“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这样4个平行四边形。”(贴教具)

“我们利用这些学具,完成下面的深入探究活动。”

“请看探究要求:

①小组交流: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我们把平行四边形变成()形。

②仔细观察:剪拼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相比,()不变。”

③说一说:平行四边形和拼剪以后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这个环节我将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操作的时间。让他们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学生通过思考、操作、探究、交流后,不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了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领悟到了“转化”这一研究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这才是学生最大的收获。

三、习题设计要“低碳”

以往我们的课堂,老师们常常为了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或者给听课老师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效果,会绞尽脑汁地设计习题的类型,怎么花哨就怎么来。实际上,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往往会舍本求末。因此,习题的设计,应当遵循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形成与深化规律,不仅靠感知,还要辅以灵活、有层次的课堂训练,才能达到对知识的有效掌握。一般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练习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就设计了一下习题:

1、校园里的平行四边形花坛,它的面积是多少?

2、你能计算出芸芸家这两块菜地的面积吗?

3、绿化队准备在两条路之间修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草地,你认为哪块草地的面积最大呢?

第9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范文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是实现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多媒体技术是我们日常教学中常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一。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视听结合、模拟真实、反馈灵活的特点,使其在教学中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了

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猪八戒吃西瓜”的情境来导入:夏日炎炎,口渴难忍,猪八戒找来一个西瓜解渴。悟空说:“咱们四人平分,每人吃四分之一吧。”八戒很贪吃,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来的,应该多吃一点吧,我至少要吃六分之一或者七分之一吧。”其余三人听了哈哈大笑。小朋友,你知道大家为什么要取笑八戒吗?在这个情境中,火热的太阳、干枯的大地、翠绿的西瓜、滑稽的人物表情、幽默的人物对话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感觉,适时提出的问题,自然就能创设出最佳的学习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大大地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就将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旧知,巧妙地引入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新知。

二、学生的学习难度低了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利用多媒体展现森林中的小猪、小狗、小兔、小熊等小动物分别骑着装有圆形、方形、椭圆形等不同形状车轮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精彩的画面,一下把学生吸住了。比赛之前,先让学生猜一猜谁先到达终点。学生们根据生活经验,猜小狗会得第一。比赛开始了,音乐声中,小狗骑得又快又稳,得了第一,小猪、小兔、小熊虽奋力拼搏,但仍落在后面。学生们情绪高涨,事实果然与猜想一致。这时教师提出问题:“小狗为什么能得第一?”“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为什么要装在圆心上才能跑得又快又稳?”这一连串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带着探求知识奥妙的愿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有关圆的知识的学习中来。

三、学生的参与程度广了

例如教学《行程问题》时,在学生理解“时间、速度、路程”这三个概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同学们要出游上海、北京或昆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这三个城市的地图、景点等图片文字资料,制成网页,网页上提供其它相应的资源。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点击,理解这三个城市的概况。学生在上网的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去上海、北京、昆明各有多远?”“坐火车去还是坐飞机或者是轮船?”“车票是多少?”“路上需要多长时间?”等等问题。确定研究问题后,学生可以分组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有的负责查看电子地图,查询相关网站,有的负责记录数据,有的负责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数据整理、比较结果,制定出游方案。在这个案例中,丰富的网上资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基础,通过交流、协作等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动者,充分表现出学习者的主动性,此时学生已成了认知的主动探索者、发现者和建构者。

四、学生的创新机会多了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师课件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说:“我们来给这个平行四边形做一条高。”接着轻点鼠标,屏幕上的平行四边形从右上角缓缓地向底边做了一条高并出现了“高”和“底”的字样,教师要求学生在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上也做一条高,并用剪刀沿着这条高把平行四边形剪开,然后问:“平行四边形被分成了两个什么图形?”学生回答:“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用这两个图形能不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呢?”学生自己动手拼起来,教师指名学生回答是怎样拼的,学生回答:“把右边的三角形移到左边。”教师操作鼠标,屏幕上小直角三角形闪动几次后缓缓地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向右移动,正好和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教师接着问:“除了这种移法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教师轻轻一按,屏幕上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上又复制出一个完全相同的平行四边形来并移动到刚才的图形下面。学生思维高度集中,大脑紧张地思考。这时,教师按鼠标,只见右边的直角梯形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底边缓缓地向右边移动,和小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移,我怎么没想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