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范文

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

第1篇: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范文

1.做到中考说明与“大纲”的统一。中考说明规定的只是考点,教学大纲不仅规定了知识的内容,而且规定了对教材知识的评价要求,因此必须分清哪些属于识记,哪些属于理解,哪些属于运用,要在复习中找准知识的定位。通过对以上情况的分析,在复习时,中考说明中未涉及的知识大胆舍弃,增加部分要及时的补上,这样复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立足教材,善于总结,理清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实现对基础知识的活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共分三个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教师要纵观整个教材内容,体现综合性和地域性。地理环境及各个地区的地理特征都是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的综合表现,都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特别要注意地理环境中的位置、自然、人文等要素的综合。突出地域特征,比较地区差异,分析产生特征和差异的原因,明确区域发展的方向。例如,印度和我国有什么相似之处,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既分析特征,又要综合考虑。只有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联系实际。在“博”的基础上要求“活”。基础知识要求记住重要的地理事物及空间分布状况。一些重要的地名、数据应当牢固记忆,并能落实到图上,例如东西半球的界线、经度等。理解地理概念、原理,地理事物的物质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为重点和难点。运用所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观点来说明、描述、识别地理事物,尤其在基本技能方面,应教会学生注重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获取地理知识,分析解决一定地理问题的能力。

3.紧扣中考说明,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复习,复习要注意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给学生印发中考说明,依照中考说明进行一轮地毯式复习讲解,目的是让学生对考点内容和要求有全面、大致的了解,同时查漏补缺,把学生在初一、初二未掌握好的知识盲点消灭。老师要把各个考点的要求、掌握尺度向学生交代清楚,使学生在复习时做到心中有数。中考说明内容覆盖了初中地理四本书,知识点多而杂,记忆性内容所占比例大,而且这几年的中考命题大多考那些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怪题、偏题较少。因此,不必要也不应该让学生面面俱到、不分轻重地去复习每一个考点。一定要有详有略、有主有次,重点内容要多留意,次要内容简单看看,大体了解即可。

4.规范练习,多角度思考,举一反三,做到“讲-练-考”相结合,实现知识的消化和巩固。复习时,除了要讲解考纲外,还要选择一些合适的、编写水平较高的课辅资料供学生自学和练习,同时,由老师定期出题进行阶段性考查。通过大量练习和考试检查,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考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可以发现自己还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使知识得以消化和巩固。

第2篇: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范文

从2012年高考选做试题的总体水平来看,各省的选做试题着眼于生活,着重考查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透过2012年高考地理选做题目,考生可以深切感受到高考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切实关注。

考点一环境保护

从2012年高考地理选做试题的分布来看,各省有关环境保护的试题集中考查了土壤盐渍化、城市内涝、水源地保护、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和城市生活垃圾问题。这些问题又是我国目前环境保护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

【典型例题】(2012・全国文综新课标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百年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1910年为苏州河,1928年改至黄浦江中、下游,1978年改至黄浦江中、上游,2010年改至长草沙(见下图)。

(1)分析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原因。

(2)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1)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需水量增加。

(2)控制污染源,加强水质监测和日常管理,防止水污染;制订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加强城市水环境教育,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强化水资源管理等。

试题分析:试题材料给出了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近百年来的变化情况,并且配以示意图。据题干信息分析,饮用水源地变化也恰好发生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年份。1928年,随着民族经济的发展,上海市人口增加,需水量也迅速增加,水源地也就由苏州河改到水量较大的黄浦江中、下游;1978年,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经济形势大好,上海工业迅速发展,人口数量增加,下游水源污染导致主要水源地改到黄浦江中、上游;2010年以后,黄浦江上游沿线工业发展逐渐成熟,用水量大且污染较重,水源地被移到长草沙。由此可知,上海水源地迁移的原因主要是用水量增加和水资源污染。

结合水源地变迁的两方面原因,针对水源污染,解决措施应该是防止污染,对于已出现的污染事件要积极处理,降低水污染的危害程度;相对于用水量增加,可以从制度和经济上开源节流,即制度上鼓励节水,经济上采用阶梯水价、增加节水设施等。

考查内容:该题主要考查了上海市水源地变化原因及水源地保护措施。

能力要求: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题要求考生能够从文字、图片信息中分析出随着上海经济发展水源地不断变化,并且能够根据相关的原因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方法和技巧:读材料,时间变化是一个突破点。该题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能从水源地变化总结出其变化的规律。水源地变化的目的是保证水量充足,水质好。

易混易错点:由于不具备一定的近现代史知识,对材料中的年代不敏感,考生容易漏掉水源污染这一原因。

考点二旅游地理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旅游地理侧重于培养考生的基本学习技能,以及考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以达到考生对旅游资源开发、评价及保护等充分认识,积极参与的目的。2012年高考有关旅游地理的题目中,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是最为突出的考查内容。旅游资源的开发为经济发展提供平台,旅游资源的保护又为这个发展平台提供可持续性。这样的考查既符合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形势,也充分考虑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途径,同时也为未来旅游地理试题的命题提供了一个指向标。

【典型例题】(2012・山东文综卷)下图为我国某5A级沙漠生态旅游区景观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该旅游区旅游资源的优势。

(2)针对该旅游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提出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

答案:(1)旅游资源独特,价值高;旅游资源类型齐全;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好。

(2)植树种草,保护植被;根据旅游环境容量控制游客人数;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答对两点即可)

试题分析:试题给出了我国某生态旅游区景观分布示意图,主要考查考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对旅游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据图可知,该地景观类型多样,既有自然景观(如瀑布),又有人文景观(如艺术长廊),旅游资源类型齐全,地域组合好,对游客的吸引力大。同时,该区域的沙漠景观具有独特性的优势。对于我国东部发达经济区的居民来说,通过各种媒体或者在文学作品中了解到的沙漠景观都有独特的吸引力,其增强了该旅游区对游客的吸引力。但是,沙漠生态旅游区又具有生态环境脆弱、可恢复性差的特点,所以在开发该地旅游资源的时候,最首要的是要保证其生态旅游环境的可持续性。人们可以通过节制开发、针对性保护等措施积极保护该区域的旅游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考查内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能力要求: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题要求考生能够从图片信息中分析出图示区域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组合状况;根据隐性信息――沙漠景观具有独特性,分析出该旅游区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大。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上,该题还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分析出该旅游区域的开发可能带来的后果,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方法和技巧:图片信息是重要的突破口,准确解读不同旅游资源的类型是解答该题目的关键。

易混易错点:考生读图能力差,对旅游资源类型分辨不清楚,难以有效认识图示地区旅游资源集群状况的优势。

考点三自然灾害与防治

2012年高考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相关题目集中考查了飓风、洪涝、干旱、风暴潮、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考查内容主要是灾害的类型、成因和防范措施。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危害既是当前社会所出现的现实问题,也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这些题目,高考引导考生关注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促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典型例题】(2012・全国文综新课标卷)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

(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2)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1)甲为地震。(西邻太平洋)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乙为飓风带。东部处在北大西洋飓风侵袭路径上;南部接近飓风源地。

(2)加强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制订防灾应急预案;修建避难场所等工程性防御设施;加强防灾教育和培训。

试题分析:试题给出了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示意图,主要考查考生读图分析能力,自然灾害类型和防治的措施。据图判断,甲灾害主要分布在美国西侧太平洋沿岸,恰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乙灾害主要分布在美国东部大西洋沿岸,为大西洋飓风频发区。

考查内容:自然灾害的分布及防范措施。

能力要求:获取信息和推测地理过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题要求考生能够从图示信息中区分地震灾害和飓风灾害,并且能够提出防范这两种灾害的有效措施。

方法和技巧:掌握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大西洋飓风侵袭路径是解答该题目的突破口。

易混易错点: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不能区分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大西洋飓风侵袭路径。

通过对以上题目分析容易看出2012年高考地理选做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1.趋向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从以上代表性题目容易看出,地理选做题目的设问基本以常规方式出现,主要考查了考生对基础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

2.以社会关注的现实问题为背景。全国文综新课标卷中的上海水源地保护,山东文综卷中的旅游景区开发与保护,以及全国文综新课标卷中的飓风、地震的防范等都是现实社会问题,并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第3篇: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范文

高中地理学科内容广泛,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许多高中生表示在答题中没有思路无从下笔,那么这就需要好的复习方法,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地理高效的复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地理高效的复习方法口诀法

在地理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把许多地理规律总结简化成一些简单的口诀,会使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简化。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描述极点俯视图中南北半球自转方向,可以总结为"北逆南顺";概括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的流向可以用"夏顺冬逆";可以用"凸高为低,凸低为高",来总结等值线图中弯曲部位与两侧数值的高低差别。

总结归纳法

在考试中,会发现许多学生都会错在一些难记忆的知识点上,并且这种错误反复出现。那么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觉得难记的重要知识点及相应图表专门摘录在笔记本上,时常查阅,反复熟悉。常见的,比如,冬春小麦的种植和收割季节,世界大洋表层洋流分布简图,有关两分两至日的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规律,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对比,此外,在区域地理中需要摘录的知识点更多,这需要学生自己在平时及时的整理归纳。

专题练习法

许多学生在复习中总是一味埋头看书,记忆知识点,不愿意做题,结果每次考试都很不理想。复习中通过各种方法掌握知识点,最终都是为了学以致用,能够解答问题。实际上,做题是巩固和检测所复习知识点的一种最好方式。在每复习一个考点之后进行相应的专题训练,运用刚复习到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复习巩固了知识点,又培养了解题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并且这种解题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中。

图像图形记忆法

在复习中,常常发现这么一个现象,老师安排学生自己看书,往往学生就是把教材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结果,考试中考查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比如"宇宙空间的特点为辽阔、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大部分学生却总是选择错误的选项。这说明学生看书后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掌握了。那么,这就需要学生在看完每一章节后,合上书本,仔细回顾一下,所看过的主要内容,自我检测,如果不大清楚,则需要再次查阅。并且,地理知识点多的这一特点也需要学生有一个好的知识点检测方式。

比较法

比如,复习气候类型时,可以把各类型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做比较;复习天气系统时,我们可以把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图形、符号、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等做比较;复习区域地理时候,可以把岛国英国和日本的一系列地理特征做比较。还有,把东南亚、非洲、中美洲的热带作物做比较。总之,只要善于挖掘,总会发现有许多相似的地理事物。通过各项特征的比较,我们能够更好的把握比较对象的相同特征与不同特征,从而达到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的目的。

自我检测法

在地理这门学科中,地图是大量地理信息的载体。并且,地图是非常形象化和直观化的地理知识。我们通过地理图像图形,可以很好的掌握许多的地理知识点。比如,亚洲季风包括很多的知识点,但我们只需要记住亚洲季风的冬夏季风两幅图,就很容易的掌握冬夏季风的各自成因、源地、风向、性质、影响地区等。地质构造对于许多同学来说也是个难点,特别是背斜和向斜,实际上一幅褶皱示意图就能解决两者概念问题。还有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也可以通过一幅"马鞍型"图来掌握。图形记忆能够很好的简化地理知识点,减少我们的记忆强度。

摘录法

在复习过程中,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地理知识更具价值。

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推理、分类、总结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总结归纳常常采取的方式是绘制知识结构图。比如,高一上册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主要知识点可以归纳成如下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高中地理的背诵方法读图

其实地理最主要的就是要会读图,知道这个图代表了什么意思,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做题,在背高中地理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会读图,我们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可以把每一个题目所要用到的地图都仔细的看一下,在看一下它旁边有什么,我们在读图的时候一定要带着目的去读,根据要求找出相应的信息,看到一个图我们要知道它的维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位置和其它相关位置、这样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是非常的有帮助的。

释图

我们在看到一个地图的时候,我们不仅要会读图,还要学会释图,我们要知道怎么才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地图所表达的内容清楚的写出来,还要让别人明白,这也是考验我们的一种能力,其实我们要用文字把地图表达出来,这也是考验我们的各种能力,其实学会解释地图对我们是有非常的大的帮助的。

画图

我们要根据自己的题目的要求画出相应的地图,这样我们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轮廓,知道这个地图反应了什么,我们在画图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其中的精髓,知道有哪些东西是必须画的,有很多的小地方是我们必要注意的,一些地质、地貌、河流等,这些都是要在我们的画地图的时候体现的。

说图

我们在拿到一个题目时,回忆这个地图主要讲了那些的内容,然后自己在回忆的过程中把它表达出来,并且能够让别人明白。

高中地理六大技巧答题技巧一:审题慎重,注重信息获取。

试题信息可分为:题目文字信息、图像图标信息、问题信息和答案信息。了解试题信息的呈现方式,快速获取、准确解读试题信息,明确出题者考查意图是解题的关键。

技巧二:注意比较,甄别筛选最优答案。

在对客观题的答案设置中,往往按照思维定式、答题细节、主要地理知识误区、主干考查设置考查内容和答案选项,一些试题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在两个答案之间差别不大。因此,在做客观题时,要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思维尽量开阔一些,思考问题时辩证一些、全面一些,在比较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技巧三:准确空间定位。

地理试题以地图为载体,定位是入图解题的关键。掌握正确的定位方法,有助于理解题意,进一步解题。常见的定位方法有:经纬网定位法、自然人文特征定位法、特征地理事物定位法、特殊注记定位法等,关键是灵活使用。

技巧四:训练思维能力,实现问题归类。

地理客观题强调对知识理解层面上的能力考查,注重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地理主观题更能体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近几年高考命题的设问大体分为以下几类:①就图填空:在区域定位基础上的地理事物的再认,主要从图或材料中获取信息;②原因类问题: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回答;③区位因素分析类问题: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分析;④环境问题分析: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角度考虑;⑤措施类问题:主要从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和管理措施四个方面结合实际考虑。

技巧五:答题列要点,体现层次和主次。

列出要点,体现层次和主次是针对具体答题而言的,是要落实在卷面上的,是要答题者将自己的思维表现在规定空间内。我们的答题必须按要点体现在卷面上,分出层次,而且要将重要的观点写在最前面,在书写时还要注意字间距和行间距,语言表述要准确、简约、到位。

技巧六:适当研究分值,确定答案要点。

第4篇: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范文

一、试卷结构与测试内容的比较

1.地理单科卷试卷结构的统计

在全国3套地理单科卷中,上海卷卷面分值最高,满分为150分,选择题占40%,综合题占60%;海南卷卷面分值最低,满分为100分,选择题占60%,综合题占40%;而江苏卷的总分值及各部分所占比重均居中,各占50%,如表1所示。

2.地理单科卷测试内容的统计

2015年3套地理单科卷依据相关《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考查学生主干知识,涉及考点范围广,考试内容均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选修地理,图1为3套单科卷中各部分分值所占比重统计图。统计结果显示:3套单科卷中上海卷、海南卷的自然地理占分比例较高,都占53%;江苏卷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比例相当。三套试卷中江苏卷的选修地理占比最大,为17%。相对而言,江苏卷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选修地理的比例差异最小,较为均衡地考查了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结构。

自然地理内容比较

表2统计信息表明,3套地理单科卷中江苏卷、上海卷对自然地理各大圈层及地球仪与地图、地球运动的重点知识均有考查。考点主要集中于大气、水文与水循环、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资源污染灾害等考点,如图2所示。值得指出的是,秉承了近几年来不断缩小的趋势,地球仪与地图、地球运动考点的比重较小。此外,海南卷的大气与水圈部分所占比重最大,这两部分加起来已超过试卷的40%,笔者认为其结构不尽合理。

总体看,自然地理的考查具有以下特点和趋势:考题灵活多变;注重从新视角切入或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注重以区域空间作为载体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人文地理内容比较

从表3信息可知,人文地理的考查内容丰富多样,但依然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工业、农业、城市的相关知识是高考永恒的主题,分值所占比例均较大,如图3所示。这说明高考试题贯穿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这一主线,关注人类的生产活动,关注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这也正是高中地理教育“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培养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的使命所在。如海南卷中第10~12题,考查埃及兴建新首都的目的与优势条件,第18~19题让学生依据材料判断小明旅游的省份;上海卷中“某商厦屋顶农庄的影响因素和环境效益”问题;江苏卷中“‘清明上河图’中东京城的有利条件及功能”问题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地理,关注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

此外,人文地理试题坚持体现生本思想,坚持人文关怀:语言组织力求简洁明晰,话语表述贴近学生用语;试题设问由易到难;综合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选修地理内容比较

地理单科卷中均有选修题,其涉及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灾害防治五个选修模块,每道考题分值都相同,均为10分。其中,海南卷在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个模块中任选一题;上海卷在环境保护和旅游地理两个模块中选做一题;江苏卷在海洋地理、城乡规划、旅游地理、环境保护四个模块中任选两题作答。可见,江苏卷选修模块试题分值所占比重最高,上海卷最低,三套试卷的选修模块考点内容见表4。

按照预期,选修地理各模块的难度应大致相当,但实际命题较难调控。笔者以为,江苏卷海洋地理模块试题、海南卷自然灾害防治模块试题的难度较小;而江苏卷环境保护模块试题、上海卷旅游地理模块试题的难度相对较大。

二、命题指导思想与呈现方式的比较

1.共同取向:彰显能力立意,突出多元化设问

“坚持能力立意,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平”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3套地理单科卷充分考虑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现状,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出发,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突出体现新课程理念,发挥考试评价“能力立意”导向作用

新课改背景下地理高考原有的以“知识立意”为导向的评价理念不断向“能力立意”方向转变。“能力立意”是现今高考试题命题的宗旨,能力的考查具体体现在学生做题的思维过程中,一般概括为高考的四项能力要求,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迁移和调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探讨和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这四项能力要求的层次逐级提高,但在解题中需要综合加以应用,如图4所示。

[题例](江苏卷第27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即将修建的“中巴铁路”北起新疆喀什,南至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图5为“中巴铁路”规划线路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Ⅰ)瓜达尔港最主要的区位优势是 。

(Ⅱ)喀什和瓜达尔两地气候的不同点是 ;喀什终年干燥少雨的原因是 。

(Ⅲ)“中巴铁路”建设难度较大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Ⅳ)印度河的主要补给类型是 。

(Ⅴ)印度河流域是人类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许多繁华的古代城市不断受到沙漠的蚕食。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绿洲地区发展的启示是 。

评析:本题以即将修建的“中巴铁路”规划图为命题载体和素材,考查“港口区位、气候特点成因、铁路建设区位因素、河流补给类型、区域发展的启示”等知识点,同时综合考查了四大能力要求。解答本题需从铁路分布示意图上获取瓜达尔港位置邻近海湾、海峡的显性优势,需读取中巴沿线的地形地势、地表状况等隐性信息,需读取气候资料图和分布示意图中的有效信息;要求调动知识与原理判断该区域中气候、水文、城市特征;要求探索该区域环境变化的影响对我国绿洲地区发展的启示,这属于“探讨与论证”高层次的能力要求。解题过程中均需要进行有理有据的“描述和阐释”。

充分运用地理图表,突出学科的地域性与综合性特征

全国3套单科卷依然凸显图文并茂的传统优势,彰显地图作为地理学第二语言的学科特色。每套试卷均将地理图表、图像作为重要信息载体,创设试题设问情境,突出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另外,图表、图像类型丰富多样,全面呈现中学地理所涉及到的各种形式,统计如表5所示。

从表5中看出,地理图表、图像是地理命题的重要载体,图表材料形式灵活、内容简炼,体现丰富的地理信息。从统计数字上看,江苏卷任何一组试题都有图表信息,更加注重考查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

在充分关注图表内容的科学性、探究性和信息量的基础上,3套单科卷命题设计着力体现地理学科地域性与综合性这两大基本特点,大量试题以区域的真实事件为情境,以区域地理事件的综合分析为归宿,突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原理与规律的综合考查,对学生的地理素养要求很高,说明地理核心素养考查是命题的灵魂。

[题例](上海卷第24~25题)(Ⅰ)图中乙地气候类型属于:

A.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高原山地气候

(Ⅱ)导致乙地降水量与甲地明显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乙地:

A.处于盛行风向的迎风坡上 B.受沿岸寒流影响

C.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 D.受高峻地势影响

评析:该题以南美洲沿22°S纬线的地形剖面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气候类型及成因”的理解,思维过程大致为“通过剖面图确定区域位置、判断气候类型、判断洋流性质、分析气候类型的成因”,其核心是在区域位置判断的基础上考查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体现地理学的区域性和综合性这两大性质。

科学规划命题思路,探索地理试题设问的逻辑性

2015年3套地理单科卷呈现出共性的命题原则,即选择题题干表述精炼准确,各项表述形式尽可能接近,正确选项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错误选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综合题材料表述力争简洁、新颖、真实,各小题围绕一个中心构成有梯度的设问,大致呈由易到难、由限制到开放的递进式要求。尤其是综合题的命题能凸显地理学科特色的设问逻辑,紧密围绕命题的情境材料,多从五个视角进行设问:一是“where”,从地理事象的分布规律、位置关系进行设问;二是“when”,从地理事象发生的时序规律进行设问;三是“what”,从地理事象的具体特征进行设问;四是“why”,从地理事象的区位条件或形成原因进行设问;五是“how”,从地理事象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进行设问。这五大视角形成由易到难的命题逻辑,与地理学习的认知规律一脉相承。

[题例](江苏卷第28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3年,河北省粗钢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11.6%,占全国产量的23.9%。钢铁产业成为河北省第一支柱产业。其中,唐山和张家口分别占全省产量近50%和4%。

材料二:图8为河北省煤铁资源分布与水系图。

(Ⅰ)河北省成为我国主要钢铁工业基地的条件是

(Ⅱ)张家口发展钢铁工业对京津地区环境的影响是

(Ⅲ)分析河北省发展钢铁工业的利弊。

(Ⅳ)河北省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评析:该题基于河北省钢铁工业发展现状展开设问。第(Ⅰ)问考查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体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属于成因类的知识考查;第(Ⅱ)、(Ⅲ)问考查工业分别对不同区域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体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问题类的分析;第(Ⅳ)问考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是对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

合理利用真实事件为命题情境,凸显试题的时代性与创新性

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地理、关注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是这3套地理单科卷的共同亮点与特色。试题对纯粹识记性的知识考查较少,力图通过热点事件或生活情境考查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如表6所示,每一套试卷中都选取了新热点,注重创设新情境。

如江苏卷第一组试题就使用“清明上河图”这幅历史名画作为背景材料;上海卷将电子商务、屋顶农庄搬上试卷;海南卷则关注埃及建都和全球变暖等热点话题。这些命题素材活泼,与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对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2.个性特点:稳定为主,秉承各卷成熟的命题风格

上海卷题组版块主题鲜明,不同题型难度要求有差异

上海卷多年来坚持围绕中心主题进行组题的命题特点。全卷包括选修题共20个主题,每个主题都围绕真实世界的地理问题而展开,如第四题组“赤潮问题”、第五题组“地震问题”、第八题组“台风问题”等;当前经济发展新形势新背景如第一题组“一带一路问题”、第九题组“区域城镇化问题”、第十七题组“经济全球化和产业重组问题”等;新技术下的产业活动和地域联系方式的改变,如第二题组“互联网+商业”、第三题组“屋顶农庄”、第十六题组“绿色之国――新西兰”等。如此鲜活的主题,对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有较大的挑战。

组成上海卷的两种题型中,选择题60分,均由单选题组成,学生答题的难度相对较低;而综合题部分体现了较高的原理运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上海卷的综合题不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多从“原因、影响、措施”三大角度出题,分值较大,试题设问多采用“说明、归纳、概括、分析、推测”等行为动词,更加突出四大能力的综合要求。“说明”即把从图表材料中获取的信息说出来;“归纳、概括”则要在初步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整理语言,加以逻辑表达;“分析”需要迁移和调动知识,综合考虑,得出结论;“推测”要求学生在归纳、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和论证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答题要求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海南卷分值集中于核心考点,综合题设问思维跨度小,难度稳定

近几年海南卷一直是3套地理卷中分值少、题量少、知识点覆盖少、难度相对较低的试卷。如自然地理试题中天气与气候的比重最大,地球仪、地图和内外力作用的考点则未涉及,地球运动的考题也只占3%,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试题的难度;人文地理试题分数集中在“城市、农业、工业”主干考点上,共占37%的比例,都是学生反复复习的核心考点,所以,让学生有“试题的出现都在情理之中”的感觉。

海南卷中多组试题都建立在区域发展的案例背景上,如西北电解铝业发展及我国电解铝业转移、北美自由贸易区及服装业发展、俄罗斯索契茶树栽培等案例,虽然这些案例不是教材中出现过的,但案例学习法却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培养的重要地理学习方式,学生自然会倍感亲切,也容易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

海南卷综合题的命题有一特色,即只设计一个问题,几乎都集中在“原因”分析上,问题设问语言简洁明了,对综合分析及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要求相对较低。如第21题“分析索契适宜茶树生长的水热条件的成因”、第22题“概述广东省2000―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变化的基本特征,并简述原因”等,主要突出地理学科的核心考点,集中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与原理的理解水平。

江苏卷乡土气息浓郁,选修地理难度加大,试题稳中有变

2015年江苏卷题型、题量与往年保持一致,难易搭配较为合理,各知识点分值占比合理;试题素材与生活紧密关联,如“微信抢红包”、“国际慢城生活模式”、“城市地价与收益”等;试题背景与国家发展形势紧密相连,如“人均碳排放与GDP关系”、“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中巴铁路”等。这说明江苏卷的命题情境涉及面广,思维跨度较大。此外,试卷中有13分设置在以江苏省区域为载体的“城市发展”及“城市地价”问题上,乡土气息浓厚,这是江苏地理卷多年的命题传统。

与前几年江苏卷不同的是,2015年选修地理试题的命题思路有所改变,无论从素材背景还是试题设问来看,难度均有所增加。以江苏卷“30D环境保护”试题为例,该题以美国“泰勒放牧法”、“水土保持法”等法规引入,以“美国过去200年来草地面积变化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原理掌握情况。此题出乎意料,因为近年来环境保护试题的主要考点集中于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而且以研究防治我国的环境问题为主要考查方向,而今年考查内容主要落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上,同时区域背景选取美国,学生感到比较陌生,试题中出现的“黑风暴”、“泰勒放牧法”、“水土保持法”对学生均是新概念,试题中也未有概念解释,因此对现场学习、理解的要求很高;且试题要求回答“美国的土地保护做法对我国的启示”,思维跨度大,能力要求高,成为全卷的难题。

三、地理高考试卷分析对地理教学的导向意义

1.领会“立德树人”课改精神,强化地理核心素养培育

党的十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培养目标中也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从2015年的高考试卷分析可看出,试题内容新颖、形式灵活、设问层次差异大,同样的考点,选用的情境素材、区域背景却截然不同。如考查工业区位原理,江苏卷选择河北省为区域背景,海南卷选西北地区为背景。尽管考查的主干内容离不开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但同样的考点可从多角度入手,如考查气候知识,江苏卷侧重差异对比,上海卷侧重类型判断,海南卷则侧重原因分析,再次突出“以知识为载体的能力考查”意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立足基础,坚决摈弃应试做法,将地理核心素养培育作为地理教育中 “立德树人”的宗旨。如在环境保护课堂中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在海洋地理课堂中建立海洋发展意识;在自然地理教学中注重逻辑思维训练;在人文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还可在地理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

2.研究《考试说明》,把握考试目标与要求,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地理高考“获取和解读信息”、“掌握和运用知识与技能”、“描述和阐释事物”、“发现和探究问题”四大能力要求具有层层递进的关系,如何将这些抽象的能力要求转换为学生可触摸的思维载体与可阐释的思维方式应成为教师不懈的追求。近几年地理试题思维含量明显增加,浅层次识记性的题目明显减少。除多方位、多角度考查考生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基本规律掌握情况外,更注重考查考生缜密的地理思维过程。考生能否全面挖掘材料中显性和隐含的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原理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分析与阐述,是做好高考试题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分析、探究知识的时间,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与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以利于学生感受到地理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这才与当今高考的指导思想相契合。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