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脱贫攻坚集体材料范文

脱贫攻坚集体材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脱贫攻坚集体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脱贫攻坚集体材料

第1篇:脱贫攻坚集体材料范文

(一)包村帮扶工作情况

1.扶贫档案精准规范。坚持应档尽档的原则,在开展纸质档案收集、整理的同时,重点还对影像档案进行了收集整理。将帮扶责任人每一次进村入户,每一次脱贫攻坚工作任务落实,都按照相应材料收集清单,一一对号收集归档。纸质材料与照片、音频、视频资料的收集相辅相成,做到有图有文、图文并茂,使脱贫攻坚工作做到有据可依、有迹可循,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保障。

2.帮扶机制创新完善。一是对接帮扶到位。认真落实帮扶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每一户贫困户明确一位帮扶责任人。在每周四的脱贫攻坚集体下乡工作日时间外,还采取帮扶责任人分小组不定期下乡,对包保对象进行“五净一规范”督促指导和帮助。通过这些经常性的关怀行动,切实加大对困难弱势群体精神上的关怀与帮助,鼓励和引导他们树立创造新生活,改变命运的信心和勇气,确保救助活动取得长效。二是措施管理到位。定期召开扶贫工作会议,对每月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梳理总结,并根据贫困户的需求细化帮扶措施,制定新一轮扶贫工作计划。同时,建立帮扶工作进展和措施落实情况反馈机制和督促检查整顿机制。

3.基础设施改善明显。一是协调县文旅局投资18万元,分别对赤松镇双桥村实施新建占地1000m2的文化广场建设和购买健身器材,此项举措将为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提供极大的方便;在双桥村主干路两侧共栽种花苗4000余棵,完成了对村庄的绿化和美化建设。二是协调县水利局投资20万元,为长胜村村民修建一口深水井和一座水井房,使长胜村村民的安全饮水得到了有效保障,目前工程已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为充分保障长胜村村民的安全出行,协调县扶贫办投资67万元,重新修建长胜村村口大桥,目前该工程正在施工建设之中;为确保长胜村村民春耕秋收顺利通行,协调县扶办投资21万元,修建机耕路。三是协调县委组织部,投资6.5万元,对马架子村进行村部维修工程建设,使其更好地发挥为群众办公办会的功能;协调县扶贫办投资8.2万元,对马架子村进行边沟和村路升级改造建设,全面提高了村民的出行质量和安全。通过对贫困村道路基础设施水平的全面提升,为贫困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极大地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

4.对接帮扶及时有力。在传统佳节来临之季,为包保的赤松镇双桥村、长胜村和马架子村全体村民,送去价值9.6万元的大米、面、油和月饼等节日慰问品。不仅增近了帮扶干部与贫困对象的感情,也极大地提升了困难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5.宣传报道及时跟踪。走进新时代,击鼓新征程。新闻战线牢记使命,进一步扎实工作,推出一大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用生动的笔触、鲜活的镜头全方位呈现我县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从低保兜底、产业脱贫、易地搬迁、健康扶贫等重点扶贫领域入手,开专栏、讲故事,一系列有深度、有广度、有力度的报道持续推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极大地调动了党员干部投身扶贫的激情,有效地激发了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推动了脱贫攻坚深入开展。

截至目前,在全国各级主流新闻媒体,共发表新闻稿件54篇。其中:国家级23篇、省级17篇、市级10篇、县级4篇。通过生动的笔触和鲜活的镜头,全方位呈现了我县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传递了民政事业在脱贫攻坚战中的好声音。

6.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努力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进一步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运用土地流转、转变土地经营模式等方式,持续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依托当地土壤有机质丰富、气候适宜的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引领,投资1万元,选择适应金莲花生长的土地3亩,对赤松镇双桥村大力发展金莲花种植产业,帮助贫困户实现增收。同时,投资0.5万元,在对12户易地搬迁贫困户的旧宅基地进行平整后的场地上,种植大豆11亩,增收1.2万元,不仅为扩大村集体经济增强了力量,同时也使该村整体环境得到了有效整治提升。

二是本着“村有当家产业,户有增收门路”的发展思路,立足优势,投资5万元,对赤松镇长胜村进行2.5万袋黑木耳种植发展,全力打造以黑木耳为主的特色主导产业,预计创收0.3万元;利用山菇茑根茎可以多年繁殖的优势,由村干部自我垫资1万元,在村内绿化地种植山菇茑4亩,共增收0.55万元,实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铺就了一条乡村振兴快车道,帮助贫困群众捧上金饭碗。

三是通过租赁土地和种植黄豆,共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其中:村集体向外租凭土地80亩,增收0.8万元;投资3万元,进行60亩地的黄豆种植,增收4.2万元。通过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以合理的劳动力报酬,吸纳更多的贫?困户就业,使其在家门口打工,有效兼顾家庭和农业生产,充分开发了农村人力资源。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光伏发电持续增收。光伏扶贫是利用光伏发电产业项目,让贫困户改善生活、脱贫致富,是实现“村村有物业”和“人人有收入”的重要举措。2020年,包保的双桥村、长胜村和马架子村共发放光伏分红补贴15.89万元,受益群众共计87户132人。其中:双桥村发放光伏补贴7.8万,受益群众为44户70人;长胜村发放光伏补贴4.7万元,受益群众为24万37人;马架子村发放光伏补贴为3.39万元,受益群众为19户25人。实现了光伏分红覆盖全村所有贫困户,带动了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使他们在家就坐享“阳光收入”,享受到了政策红利带来的幸福感。

8.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精准发力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事关民生福祉。围绕县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人居环境整治部署要求,多点突破、精准发力,全力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攻坚行动,外增颜值,内提气质。投资1.2万元,对赤松镇双桥村村路两侧进行植树、栽花环境美化建设;对三个帮扶村的沟渠、水渠、道路、人居等综合环境进行集中整治,共清理垃圾480m3;协调县移民办,投资84万元,对长胜村开展4700延长米的围栏建设,使帮扶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得到显著提升。

(二)行业扶贫工作情况

1.低保兜底提标扩面。2020年,全县低保救助标准由2019年的年人均3840元,提标至年人均4080元。

2.持续开展低保兜底“四个一批”专项行动。继续实施《全县脱贫攻坚低保兜底保障“四个一批”专项行动方案》,据统计,截至目前,“无力脱贫”兜底一批贫困对象7161人;“支出核减”纳入一批共纳入295人;“重点保障”改善一批共重点增发3318人;“脱贫渐退”扶助一批共扶助190人。

第2篇:脱贫攻坚集体材料范文

凝聚组织力量破解贫困难题,坚持尽锐出战,配强攻坚力量。夯实基层基础,筑牢战斗堡垒。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公文写作政务材料提纲,欢迎大家阅读。

 

强化人才支撑,打造智力引擎。

1.强化“六项措施”,扎实推进“三排查三清零”回头看工作

强化“清底数”措施。强化“夯政策”措施。

强化“抓清零”措施。强化“建机制”措施。

强化“回头看”措施。强化“交总账”措施。

2.凝聚组织力量破解贫困难题

坚持尽锐出战,配强攻坚力量。

夯实基层基础,筑牢战斗堡垒。

强化人才支撑,打造智力引擎。

3.专技人才下基层建功立业新时代

教育人才定点帮扶。

农技人才上门培训。

卫生人才签约服务。

4.推行“三四五”产业扶贫模式巩固脱贫发展成果

紧扣“三有”目标,明确主攻方向。村村有集体经济。户户有长效产业。人人有稳定就业。

围绕“四扶”重点,强化工作措施。扶企业。扶集体经济。扶能人。扶建档立卡贫困户。

发挥“五带”作用,突显益贫效果。全域旅游带动。龙头企业带动。集体经济带动。社区工厂带动。能人兴业带动。

5.为脱贫攻坚注入“加速剂”

审批提效——上下扶贫协作跑出“加速度”

服务进村——农民合作共赢开出“致富花”

功能延伸——标准优化服务擦亮“金招牌”

就近快办——便民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6.坚持“五化”闭环管理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服务识别精准化。

服务要求规范化。

服务手段多样化。

服务过程务实化。

服务督导制度化。

7.“五抓五提升”破解农民工党建“五大难”

抓责任体系,提升机制运行效能。

抓组织建设,提升两个覆盖水平。

抓平台搭建,提升教育管理质量。

抓就业服务,提升致富造血功能。

抓选育管用,提升人才回引实效。

8.抓好“四个环节”——推动脱贫攻坚监督工作提质增效

抓节点,聚焦“关键少数”增质效。

抓统筹,强化整治督办聚合力。

抓整改,深化以案示警堵漏洞。

抓培训,做实“师学帮带”提能力。

9.“十个一”推动“爱国奋斗、建功立业”活动持续升温

开展一轮学习研讨。举办一轮专题研修。

开展一批主题活动。引领一批立岗建功。

推动一批人才下沉。选树一批先进典型。

举办一轮宣传宣讲。形成一批活动成果。

表彰一批典范楷模。建立一批长效机制。

10.东西部协作开启人才建功立业新篇章

坚持“双向对接”,构建帮扶机制。

坚持“双向挂职”,建强骨干队伍。

坚持“双向交流”,推进资源共享。

坚持“双向保障”,优化协作环境。

11.“危”中化“机”业更强——疫情之下产业查漏补短逆势突围

“政策+资金”,实现转“危”为“机”

“线上+线下”,扩大销售半径

“创新+转型”,延长产业链条

12.开展三排查三清零“回头看”县级抽查核查工作

对标清零,解剖麻雀。

精心部署,严明纪律。

以上率下,精锐出战。

13.深化产销对接助力精准扶贫

同心谋划搭起“连心桥”

同力助推带动“产业链”

同行致远铺就“致富路”

着力打造政务服务金字招牌

14.推进省级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侧记

政务服务标准化——企业办事更省心

政务服务高效化——企业发展有信心

政务服务精准化——企业投资更安心

诉求渠道多样化——企业办事更放心

15.“四抓四治”深化软弱涣散村整顿

抓班子整顿突出治软。

抓党员队伍突出治散。

抓集体经济突出治弱。

抓基层治理突出治乱。

16.从“衣食住行”着手暖民心解民忧

“以情感人”让贫困户穿的暖心

“改厨改灶”让贫困户吃的放心

“厕所革命”让贫困户住的舒心

“四好公路”让贫困户出行顺心

17.技能培训掀热潮就业创业稳民心

订单定向培训促就业优服务。

县校合作培训提技能强素质。

实用技术培训兴产业促增收。

网红带货培训扶创业促消费。

18.搬来幸福的“红色密码”

建强新堡垒,构建红色先锋家园

提供新服务,构建金色阳光家园

发展新就业,构建橙色乐业家园

培育新市民,打造绿色和谐家园

创造新生活,打造蓝色关爱家园

19.念好“四字诀”脱贫“加速度

念好“实”字诀,基础设施“强筋健骨”

念好“特”字诀,农业产业“百花齐放”

念好“美”字诀,乡村旅游“逐步升温”

念好“心”字诀,民生福祉“情润万家”

20.“三抓三提升”完善新民风建设长效机制

抓好阵地建设,提升服务群众能力。

抓好活动组织,提升宣传教育效果。

抓好典型培树,提升示范引领效应。

21.脱贫产业的“破冰之旅”

因地制宜,时尚魔芋有“魔力”

持续发力,茶叶发展初成园

六畜兴旺,生态养殖齐绽放

实现突破,万顷绿叶变“金叶”

22.用“严管厚爱”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突出政治导向“严管”。

积极减压减负“厚爱”。

聚焦关心关爱“激励”。

23.“小热线”产生“大力量”—汉阴12345便民服务平台获好评

荣誉——从这里聚力

服务——从这里生力

便民——从这里给力

联动——从这里发力

24.践行“两山理论”走绿色发展新路子

保护生态环境,打造青山绿水的生态美

优化生态布局,打造协调发展的城乡美

发展生态产业,打造低碳高效的产业美

弘扬生态文化,打造绿色环保的风尚美

共享生态红利,打造美好幸福的生活美

25.青山绿水助力脱贫

立足区情,变绿水青山为群众脱贫“希望山”

用活政策,在守护好绿水青山中脱贫致富

壮大产业,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26.八项举措有序推进校外培训机构复工复课

精心安排部署。完善管理机制。

夯实培训指导。做细健康排查。

落实环境消杀。充实物资筹备。

严格资格审查。强化监督检查。

27.“三端”发力服务市场主体

聚焦“前端”优化,实现自主式服务。

强化“中端”协同,实现引导式服务。

完善“后端”管理,实现保姆式服务。

28.多措并举促创业稳就业

一是实施“三百三千”创业工程。

二是实施“三个一”创业服务工程。

三是开展“三个十”创业精英评选活动。

四是打造“三个一批”创业示范工程。

五是推进稳就业“三强三有”工程。

29.实施重点项目集中攻坚“稳投资”

一是明确任务,狠抓落实。

二是强化措施,夯实责任。

三是加强督办,严格考核。

30.“三加四亮”引领搬迁群众乐业安居

落实组织覆盖,打造小区“聚心核”

建立“三加”模式,搭建党群“连心桥”

第3篇:脱贫攻坚集体材料范文

1.强化收入支出管理。

截止到目前已完成预算收入9507万元,其中:财政拨款收入7181万元,其他资金收入2326万元。

2.全面落实惠农强农政策。严格执行惠农补贴资金管理工作纪律,确保惠农强农政策落实到位。上半年共发放涉农补贴10大类,惠及18264余人次,发放金额1475余万元。其中:农村五保补助73.77万元;农村困难群众补助937.22万元;农村残疾人补助109.73万元;农村贫困生补助27.64万元;孤儿补助11.92万元;临时救助0.93万元;农村计生奖扶57.77万元;危房改造补助资金23万元,农村产业扶贫补助资金54.19万元;村组干部报酬和补贴资金179.6万元。各项资金全部通过一卡通发放到农民手中,切实做到了乡镇扶贫等资金在内的惠农资金准确、及时落实到老百姓存折卡中。

3. “三资”监管有效规范。镇“三资”监管中心在镇委、镇政府及财政所的正确领导下,加强财务管理,推进阳光村务,“三资”监管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建立健全资产资源运行平台,严格合同管理;依照省、市“十四项管理制度”要求,充分发挥村(居)监委会职能,民主理财,实行“六字合章”和“七关联审”制度,严把收支关、公示关;盘活村级存量资金,发展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积累。截止目前为止,上半年度监管村级资金:收入合计为475万元;支出合计为730万元。通过有效监管,增强了财务收支的规范性和透明度,运行机制及各项指标逐步提高。

4.稳步推进民生工程实施。

作为民生工程联络单位,积极统筹协调全镇民生工程的实施、宣传、迎检、考核,落实民生工程材料、信息、报表报送等工作。加大民生工程的宣传力度,在制作宣传录音不断播放的同时,发放宣传公开信、悬挂宣传条幅、更新大型宣传牌等方式进行有效宣传,真正提高了民生工程知晓率,提升了满意度。

我镇民生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人居环境和群众满意度,为打赢脱贫攻坚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确保我镇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积极参与新农合资金的收缴工作,此项工作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财政所积极配合,及时收缴划转参合资金并按时向镇政府报送进度。

5、扎实推进扶贫工作。在推进脱贫攻坚包保帮扶工作中,镇财政所13名同志参与结对帮扶,承担包保贫困户任务。按照对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的要求,包保沈圩村、尖山村、站东居三村41户贫困户,贫困人口92人。(其中低保户16户43人,五保户3户3人,一般贫困户22户46人)。定期入村入户与干部群众谋划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因人因户制定帮扶计划、采取帮扶措施。

第4篇:脱贫攻坚集体材料范文

县政协委员、***乡党委副书记 ***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农村基层组织服务功能,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公信力、战斗力、凝聚力的重要物质基础。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实施了光伏发电、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等一批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在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助力脱贫攻坚和全面振兴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产业支撑能力不强,稳定增收动力不足。一些村虽在着力探索和促进产业形成,但产业支撑能力弱、带动性不强等弊端仍比较突出,很多村集体收入来源是靠出租集体土地和闲置学校校舍等形式来实现,根本未达到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增收的目标。

二是资源优势挖掘不深,个性发展方式不多。大部分村集体实施了一批集体经济产业增收项目,但在项目选择过程中往往不能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紧跟市场需要精准选择,这些项目大都集中在特色种植、规模化养殖、粗放式加工等领域,差异化、个性化发展的特色没有体现出来。

三是市场调研论证不够,项目确定决策不慎。通过工作中的了解,许多项目建成后收益较低,甚至交了学费,项目投入生产后,市场价格和销售业绩与预估利润相差甚远,算下账来不仅没利润可挣,有些项目甚至连老本也搭进去了。这种项目不仅不能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还使集体背上了债。

四是规范管理制度不全,科学经营模式未成。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大多由村两委干部进行管理,有的村由能人大户牵头,实行合作社运作,有的包给公司或个人经营,经营管理模式各不相同,但有一部分项目存在制度不健全、管理粗放、财务开支不规范等方面的问题。

下面,就如何做好我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提几点建议:

(一)引导扶持差异化发展,拓宽增长空间。致力于最大限度的发挥各地区自身优势,必须采取因地制宜策略,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一是利用好存量资源,走资源经营之路。将村级集体所有的闲置养殖场、闲置学校,水面、山林,存量土地等可利用资源进行摸底、整合、打包,既可以自主创办,也可以以资产入股的形式和企业能人开展合作,共同办一些养殖项目、加工项目和实体产业项目,实现集体资产的效益最大化。二是利用好新县城、经济开发区、高铁站、公路沿线等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房地产开发、养老服务等新型产业,多轮驱动壮大集体经济。三是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的村庄要利用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开发农事游、风光游、农家乐等乡村生态旅游项目。此外,我县地域面积广阔,资源丰富,还有许多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村级集体可以立足于自身特点和优势实施项目,开拓出更多的集体经济壮大发展新路子。

(二)做实做细可行性论证,保障平稳高效。村级集体经济能否增收,项目能否平稳高效发展,选择一个好的项目非常关键。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做好市场调研,真正搞清楚市场需要什么,市场的前景怎么样。二是要做好项目实施条件的论证,看一看我们这个地方生产原料、生产技术、建设材料、气候条件等等是否有可行性。三是要确定好项目建设的规模,然后根据生产规模设计好项目的建设内容,确定好建设工艺和生产工艺。四是要算一算投入产出帐,也就是项目建成后能不能挣钱,能够挣多少,多少年可以收回投资。项目规划设计过程中涉及好多专业方面的事情,各村集体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实做细。

第5篇:脱贫攻坚集体材料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ylping”为你整理了这篇农场连队“访惠聚”工作队先进事迹材料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初春的皮山农场万物复苏、春意萌动,走在皮山农场九连的主干道上,文化宣传牌整齐排列,道路干净整洁,一股现代文明之风扑面而来。

“‘访惠聚’工作队亚克西!”说起“访惠聚”工作队,皮山农场九连职工群众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

刚刚过去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兵团司法局驻皮山农场九连“访惠聚”工作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多年来,该“访惠聚”工作队真情为民,倾情做事,短短三年时间,让九连旧貌换新颜,职工群众安居乐业,赢得了职工群众的称赞。

帮扶就业出实拳

“让全连职工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兵团司法局驻皮山农场九连“访惠聚”工作队队长胡宝华说。

约麦尔·阿巴拜克热以前一直待业在家,没有致富好门路。在该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开了一家凉皮店,现在一年也有1万多元的收入。

该工作队在走访中发现像约麦尔·阿巴拜克热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他们赋闲在家,想致富没门路。工作队坚持“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2018年以来组织召开职工大会93次,参学职工群众2300余人次;邀请专家给种养植户授课,科学发展林果及畜牧养殖业;组织38名群众参加电焊、缝纫、泥瓦工等培训,提升其就业技能;筹集资金55万元建成一座1300平方米的托幼所。

为民办事有实招

“胡队长,我们的红枣连个晾晒的地方也没有。”这是胡宝华刚到连队时听到的最多的话。作为一个红枣种植连队,红枣收入是职工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为职工群众建立专门的红枣晾晒场就成了工作队迫在眉睫解决的问题。

胡宝华带领工作队队员,多次与相关部门实地协调,选择合适地块,投入资金12余万元,建成110亩的红枣晒场,解决了红枣种植户的晾晒、分拣定级和销售难问题。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好晒场建设工作,全体队员轮流驻守工地。此外,为了方便运输车辆进出又为晒场铺设了5条沙石路。

另外,该工作队还组织实施84亩沙枣林下养殖项目,通过能人带头,合作社经营,多点养殖,形成了产业链条。工作队先后投入资金12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购买家禽幼苗、饲料等。向33户家庭困难户分发成品鸡525只、成品鹅517只、鸭子204只。同时,带动65户有养殖条件的职工在自家林下进行家禽养殖。将151户691.4亩富余土地集中流转给种植大户,25名家庭困难户与土地承包户签订劳务合同,累计增收56万余元。还帮助有特长的群众开起了烧烤摊、拉面馆、缝纫店,既服务了群众生活,又增加了群众收入。

法治连队有实效

该工作队有效整合并充分利用司法行政业务优势资源,通过建立固定法治宣传阵地、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结亲帮扶、建强基层调解组织、完善法律服务网络等多种形式,不断夯实法治连队创建基础。

在九连,随处可见法律标语。精心设计制作的标准化宣传板面,图文并茂地展示职工群众耳熟能详的法律知识、法律服务、民族团结以及团场综合配套改革等相关内容,易记易懂、可视性强,使学法的过程从被动灌输变成了主动学习,一举扭转了以往“要你学”为现在的“我要学”。

针对深化改革后,连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习借鉴“枫桥经验”,做优做实连队调解工作,2019年1月,在该工作队的协调下,九连在皮山农场率先打造并规范了以连队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基础的调解接待室和两个调解信息网络、13个纠纷信息小组,5个家庭调解室,构建起完善的社情民意和纠纷信息收集网络。特设周一为固定书记坐班时间,其余时间随时接待,真正做到让职工群众有理诉求解决有门,无理诉求教育有法,让职工群众形成遇到问题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维护权利靠法的理念。至今已解决困难诉求240件,化解矛盾纠纷150起,帮扶安置就业86人,协调解决拖欠职工群众工资50万余元。

第6篇:脱贫攻坚集体材料范文

盛夏时节的六盘水市,万木葱茏、生机盎然。

2015年6月16日至18日,亲临贵州省视察指导,希望贵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六盘水市328万各族人民牢记视察贵州时的指示精神,以农村“三变”改革为突破口,把发展蓝图变为生动实践,在“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征程中阔步前行。

守底线:

生态与发展比翼齐飞

过去,位于珠江上游北盘江畔的水城县营盘乡荒漠化、石漠化严重,上世纪九十年代全乡森林覆盖率最低时仅有10%,是名副其实的“穷乡僻壤”。近年来,营盘乡广泛发动村民种植经果林,既增加森林覆盖率、保护生态环境,又增加了种植户的经济收入。现在,该乡森林覆盖率达64.49%,各个村寨果树成荫、果林成片,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一条“绿色大道”。

营盘乡的变化只是六盘水市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一个缩影。

六盘水作为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在经济新常态下,以煤炭、钢铁等为主导的传统产业受到资源、环境、市场容量等的严重制约,传统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同时,作为“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六盘水生态区位十分重要。过去,由于对煤炭资源的无序开采,加之地质地貌独特,生态基础脆弱,六盘水曾一度成为生态的“重灾区”,森林覆盖率降至7.55%,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荒漠化、石漠化现象严重。

因地制宜补齐短板、因势利导做强长板,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六盘水实现同步小康面临的当务之急。全市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要求,以“5个100工程”为平台,以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为载体,规划建设了26个省级农业园区,启动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320.75万亩,真正把产业做成了生态,把生态做成了产业,成功获批第七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同时,结合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等政策, 以“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工程。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8.5%,有力地支撑起“两江”上游的生态安全屏障。让曾经“傻大黑粗”的“煤都”六盘水,摇身变为“美丽中国・十大生态文明城市”“全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绿色画卷不断延伸。

走新路:

催生“三变”改革样本

每天下午6点,盘县普古乡舍烹村54岁的村民陈琴都会坐上考斯特通勤车准时从地里“下班”。

与陈琴一样,舍烹村的村民几乎都实现了从“农民”到“蓝领”的变化。他们有统一的工作服,坐着专属的“公交车”上下班,吃着丰富的工作餐,除了工作对象还是“庄稼”外,舍烹村的村民与在大企业里上班的工人并没有什么区别。

更有甚者,部分村民除了“蓝领”的身份,还是“股东”,他们自己筹资10万元、借贷10万元,入股成为当地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小股东。

出现这种“蜕变”的并不仅仅只有盘县的农村。六枝特区新华乡推进核桃产业发展,富民又富山;水城县青林乡探索“山上经济、林下经济”产业脱贫路径,带领群众增收致富;钟山区大河镇周家寨发展葡萄种植,村民“种”出好日子……六盘水四个县区通过“三变”改革,闯出一条山地特色产业生态路、山地特色现代农业路。

推进资源变资产,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推进资金变股金,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推进农民变股东,让增收的渠道多起来。2014年以来,六盘水市共整合财政资金6.5亿元,撬动村级集体资金1.21亿元、农民分散资金2.94亿元、社会资金39.4亿元参与“三变”改革。

在“三变”改革中,全市建立了159个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打造了175个农旅产一体化旅游村寨,实现了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旅游价值“四个最大化”。同时,以“三变+旅游”思路创新产业业态,培育冬季滑雪、温泉度假、户外运动等旅游新业态。让“中国凉都”这颗镶嵌在磅礴乌蒙山中的高原明珠、绿色翡翠,日渐成为休闲旅游的“香饽饽”,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和农业的“接二连三”。

“三变”改革通过股权纽带,把农村各种资源要素聚集到产业平台上来,创新了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激活了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全市农业总产值由2013年的93.81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184亿元,农业增加值由58.26亿元提高到114.51亿元,增速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助农增收综合考核连续五年排名全省第一,走出一条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路。

奔小康:

精准脱贫梦圆可期

在贵州视察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握时间节点,努力补齐短板,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六盘水地处贵州西部乌蒙山腹地,喀斯特山区地貌突出,全市山地面积占97%,山高坡陡、耕地破碎、生态脆弱,难以发展传统农业。2013年,全市“空壳村”超过半数,村集体经济空心化严重;2014年底,全市有农村贫困人口50.99万,贫困发生率高达19.55%,4个县区中的3个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新时期脱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

六盘水以“三变”改革为抓手,创新了扶贫工作的精准机制。一方面,贫困群众通过把扶贫资金转为股金投入到经营主体,获得长期、稳定、可持续的收入,变“输血”为“造血”,变短期效益为长期效益;另一方面,经营主体通过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和资源整合,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为精准扶贫提供强大的物资支撑。

土地入股、林地入股、水域入股、房屋入股……2014年以来,全市共有106.75万亩农民承包地经营权、45.28万亩集体土地、24.34万亩“四荒地”、67.65万平方米水域入股。通过股权收益,新增村集体经济收入1.08亿元,累计达到2.7亿元,2015年全面消除“空壳村”,形成乡乡有产业、村村有实体、户户有门路的增收格局。

截至目前,该市参与“三变”改革变为股东的农民人数达到35.26万户116.53万人,其中贫困户10.78万户32万人,农民通过股权收益年均增收1200元以上,带动22万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可确保到2018年实现全部贫困人口脱贫。

第7篇:脱贫攻坚集体材料范文

大家好!很感谢组织提供的这次机会,让我能和大家这些优秀的同志们一起学习、交流。6个月前怀抱着“筑梦基层”的热血我来到了XX县XX镇,从此开始了我的基层工作之路。经过半年的洗礼,我不再仅仅是一个徒有一腔热血的青年,更是一个牢记使命与责任的干部。接下来,我将和大家一起来分享我这近半年来的感悟。

一、提高认识,努力成长自己

1、坚定信念,牢记使命。基层锻炼是每一个后备干部成长的必修课。乡镇是整个社会的缩影,通过乡镇工作可以更快的了解和熟悉社会。只有在基层,才能最真切的了解百姓的所思、所需,主动与群众拉近距离,我们的工作才能少走弯路,少出偏差。刚来XX镇的时候,我们书记就对我说,基层工作经历将会成为我人生的宝贵财富,我当珍惜这宝贵的机遇,努力增强本领,通过实际工作来锻炼自己的意志,磨炼自己的品行,坚定信念,好好工作。

    2、调整心态,耐住寂寞。我算是独自一人来到外地工作,远离亲人朋友,孤独是不可避免的。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一句话“寂寞渗透沉默的双眼,往往也会掘出生命的泉水”。其实,孤独与寂寞往往是一个人对人生重大命题进行思考的最佳时期,也可能是一个人在认识上、习惯上发生蜕变与进步的关键时刻。在工作之前省委组织部为我们组织了一次岗前培训,我记得安处长在开班动员讲话上就向我们提出希望,在基层工作一定要志存高远,耐得住寂寞,以苦为乐,与寂寞为伴,多思考、多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同时,多读书、读好书,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所以,每天下班后我就会看几页书,关注每天的时事新闻,努力加强自身的政治修养。

二 、脚踏实地,努力锻造自己

1、主动学习,进入角色。刚来到XX镇的时候,我被安排在党政办公室工作。其综合性,对我迅速熟悉镇上情况提供了很大便利。在工作中我虚心向同事学习,积极向有经验的前辈请教基层工作方法。在工作业务方面,我学会要及时准确的把党政信息上传下达,认真做好各种会议的会议通知、会场布置、会议材料等各项准备工作,细致周到做好公务、来访接待;在工作态度方面,我努力增强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以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自觉维护好办公室形象,时刻注意加强自身的修养。

2、崇尚实干,善于攻坚。在党政办工作了两个月之后,我镇党委书记找我谈话,准备让我着手扶贫工作,邱书记指出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需要,党的十以来将脱贫攻坚的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扶贫工作也是我们乡镇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选调生,不仅要有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意识,更要有攻坚克难、舍我其谁的魄力。我清楚的知道,领导不仅仅是在压担子,而是在给机会让我更快的成长。

第8篇:脱贫攻坚集体材料范文

今年以来,我镇紧跟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以“两不愁三保障”动态排查整改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结合,围绕“四个不摘”,持续强化“三个落实一巩固”,确保劲头不松、力度不减、标准不降,抓扎实推进防返贫和后评估工作。

一、迎接后评估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二台镇查漏补缺再核实、落实政策再夯实,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扎实做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一)梯度管理、补齐短板,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持事前预防和事后帮扶相结合,精准施策、对症施策,持续做好“三类户”帮扶工作。一是制定方案。制定了《二台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回头看”工作方案”》,先后2次召开党委扩大会明确18类问题责任领导,4次召开镇村干部碰头会全面梳理排查问题,深入查漏补缺,目前发现的4类4条问题均已整改到位。二是梯度管理。坚持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全覆盖、无死角排查,形成横行到边、纵向到底的“大监测”格局。对全镇29个村11029户依据返贫致贫风险程度划定了4类监测等级,实行分层分级、梯度渐进式帮扶。全镇29个村设立了193名防返贫监测员,实时掌握包联监测对象动态,及时上报、随时处理。三是立体防御。根据常态化监测数据和信息,建立《防返贫重点监测对象台账》、《低收入群体台账》、《稳定脱贫户台账》、《一般农户台账》、《预警信息核查台账》5本台账,“海陆空”立体掌握全镇防贫对象状况,做到数据清晰。四是全时段跟踪。针对县级各部门每月反馈的预警人员信息及时进行集中走访,经过村级入户核实情况,镇防贫监测工作站进行综合评估认定,进行适时跟踪,全镇累计摸排199人次。同时,对边缘易致贫户、脱贫监测户实行月走访,对低收入户进行季度走访,对稳定脱贫户半年走访,对一般农户实行年走访,通过普遍排查分类查找致贫、返贫风险点,主动掌握全镇动态数据。

2021年,全镇现有重点防贫对象89户144人,其中边缘易致贫户40户71人,脱贫不稳定户49户73人。目前,除1户2人(一卜树村的闫万宝)外,已全部消除风险。

(二)动态跟进、精准保障,持续提升“两不愁三保障”水平。全镇以动态跟进为主线,聚焦新问题、关注新短板、落实新举措,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稳定不反弹。一是教育保障。今年以来,对2886名适龄人口进行了全面摸排,未发现失学辍学现象。全面落实学前教育资助、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营养餐改善计划”、高中教育“三免一助”、家庭教育困难大学新生入学资助等各项教育扶贫政策。目前建档立卡学生243人全部享受“两免一补”、“三免一助”, 48人享受“雨露计划”(每学期1500元)。二是医疗保障。全镇脱贫人口4399人,低保户2819人,边缘户73人全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对建档立卡患者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并实行一站式服务(即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报销);开展家庭签约服务,共签约11065人;办理慢病证1014人(其中建档立卡人口564人);对监测户实行代缴医保,对边缘户报销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出院后费用政策内超过一万给予30%的医疗救助,如:一卜树村边缘户闫伟(患有骨肉瘤),一共花费49万,医院报销20万,防贫保险报销10万,医疗救助1.2万元。三是住房安全保障。从2013年至今,全镇共计实施危房改造 783户,其中新建496户,维修287户。建立了住房安全月排查机制,对全镇7042户户籍人口进行安全住房摸排,2021年根据排查情况确定危房改造户44户,其中5户维修、39户新建,现已全部完工。同时对全镇19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全部进行了核验。建设互助幸福院。投资318万元,在原敬老院院内建设互助幸福院,共建设配备有电采暖炕、可洗澡卫生间、厨房以及有线电视网的房屋42间,现在已有39户47人老人入住。通过以上措施,有效化解了精准扶贫中的养老难题,彻底解决了全镇“留守”、“独居”、“空巢”老人问题。四是饮水安全保障。向县水务局申请资金115万元,对全镇34个自然村阀门井实施维修,彻底解决因阀门年久失修跑水、漏水等导致吃水不畅问题。全镇20个村除淖海营庙滩房保留一处集中供水点外,其余村均实现自来水入户。2021年在防贫监测走访同时对农户安全饮水情况进行全覆盖摸排,共计摸排2333户,未发现安全饮水问题。同时制定了饮水安全抽查制度,每季度抽取7-8个村,每村抽取3-5户,检查水质、水量、取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确保供水安全。五是社会保障。全镇60岁以下社保缴费4049人,60周岁及以上1,840人享受了养老保险。全镇共有双女户 96人,其中达到60周岁共有 33人,每人每年补助960元,共计补助31680元。共办理独生子女证290个,享受18周岁以下每人每月10元独生子女奖励有290人,其中男性149人,女性141人,累计发放奖励3.24万元;享受60周岁每人每月960元独生子女奖励共有 560人,其中男性 250人,女性 310人,累计发放奖励 53.76万元;2021年新办理7个独生子女证。独生子女死亡、伤残特扶共有14人,其中独生子女死亡的8人,每人每年11530元,共计发放家庭困难补贴9.22万元;独生子女伤残的6人,每人每年9000元,共计发放家庭困难补贴5.4万元。全镇共有手术后遗症 17人,每人每年4200元,共计发放 7.14万元。全镇20个村4087户按照每亩95.16元标准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737.37万元,全镇15个村休耕种草37431亩,每亩补贴160元,共计补贴598.9万元。六是兜底保障。把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农村低保对象1624户2199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A类户387元,B类户270元,截至到目前共发放低保金478.48万元、物价补贴5.6万元。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共764人,其中一级残92人、二级残267人、三级残200人、四级残205人;享受残疾人生活补贴471人(必须有低保才可以享受),每人每月补助66元,共计发放补助31086元;享受残疾人护理补贴281人(必须一、二残才可以享受),每人每月补助60元,共计发放补助16860元。享受分散特困供养74人,发放特困供养金29.99万元,特困供养护理补贴10.97万元。同时对家庭特别困难和突患大病人员,根据不同贫困程度对全镇124人实施临时救助,人均享受2000元,其中10000元以上8户,特别是对2个严重困难户,每户救助23760元。

(三)统一标准、规范管理,扎实做好档案资料整理工作。二台镇把扶贫档案整理作为扶贫工作质量提升的总抓手,进行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管理。一是成立专门工作队伍。成立以扶贫办成员为骨干的档案整理专班,对照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要求,12次召开小组会提前研究,归纳注意事项22条,并对包村干部、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开展了3次系统性培训。二是细化分类规范平衡点。从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再到精准脱贫等材料,全镇1916户建档立卡户逐户核对,1916册逐册分类整理,查漏补缺,做到档案标识明确、内容详实。同时,建立业务交流群,专班巡回发现的6个共性问题及时推送,分享好的工作方法11条,避免了返工。三是数字信息化管理。建立了全部档案目录电子数据库,通过计算机可以随时进行档案检索、查阅,极大程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截至目前,全镇20个村高质量完成了43类台账,并做到了月月更新。

(四)适时推送、多方帮扶,确保有劳动能力人员稳岗就业。适时进行岗位推送,对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邀请张家口志诚职业培训学校教授到安置区提供免费的面点、烹饪、电工、护理技能等培训。通过为期14天100课时的教学,培训专业人才200余人。为73名外出务工人员发放了交通补贴70800元。持续发挥公益岗位作用,将弱劳动能力人员,特别是“三类户”吸纳到公益岗位中,目前全镇公益岗位789个,其中护林员124人,巡河员5人,卫生保洁员555人,代办员79人,监督员巡逻员26,实现人均年收入4800元。对无劳动能力903户建档立户,通过实施光伏特困救助,户均增收1000-5000元。2021年16至60周岁脱贫劳动力就业1064人,其中县内就业955,市内就业25,跨市就业11,跨省就业73。同时,全镇75户148人脱贫不稳定户,36户36人安排了保洁员、沙场看护员等公益岗位,为34户37人免费办理了门诊特殊病证,对收入偏低的1户1人实施临时救助660元,35户实施特困救助82600元,对符合条件的39户53人办理了低保。对全镇边缘户22户42人,4户4人安排了保洁员、水管员等公益岗位,安排13户特困救助32800元,为9户9人免费办理了门诊特殊病证,对收入偏低的任旺1户2人实施临时救助660元,对符合条件的13户16人办理了低保,并缴纳了养老保险。

二、 今年的亮点工作

始终把产业就业作为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通过“特色种植+扶贫工厂+畜牧养殖+光伏基地+公益岗位”模式,打造“五位一体”增收体系。

(一)特色农业促增收。特色西瓜园区引领西红柿、芝樱花和藜麦种植基地发展。一是特色西瓜产业园区。申请东西部协作资金2180万元,建设占地1250亩的2个特色西瓜产业园区,建设每个占地0.43亩标准化大棚共2000个,种植甜蜜蜜麒麟西瓜。园区按照“双轮并行驱动”的模式通过租金、基金实现增收。其中租地资金51万元,覆盖建档立卡户179户。大棚租金155万元设立扶贫基金用于全镇扶贫事业。全镇每年利用该项资金可设置公益岗位320个,其中安置区设置30个,户均增收4800元;园区每年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人均月增收3000-4500元。二是西红柿基地。以特色西瓜园区为中心,辐射在落花营、盘城房两个深度贫困村建立投资150万元的特色西红柿种植基地,建设大棚40个。基地按照“两资金一分红”进行收益分配。两资金:①土地租金。村集体流转村民土地建设大棚,向农民支付土地租赁费,平均每亩每年240元,共流转土地70亩,租金16.8万元(共覆盖贫困户29户,户均年增收5800元)。②打工薪金。村合作社在大棚西瓜种植经营管理过程中,优先选择贫困人口就业。种植季内,每个村大棚基地可安排5-6个长期工岗位,工作时间约5个月,按照每人每月3000元的薪酬标准,实现人均增收15000元。在整个种植、收获期间,可雇佣临时工约1000人次,按照每人每天100-150元的薪酬标准,工作时间约40天,就业薪金每人可达到6000元。一分红:每个大棚平均收获西红7000斤,按照平均每斤2.5元计算,40个大棚共可获利70万元,除去每年的土地租赁费16.8万元,剩余53.2万元。该笔资金由村委会设立扶贫基金,统筹用于公益岗位薪酬、孝善基金、道德银行等,惠及更多贫困人口。

(二)扶贫车间带增收。配套产业园区带动增收,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一是服装加工微工厂。申请扶贫资金320万元,在安置区内建设占地2600平米,年生产量4万件。目前有员工16名,其中贫困人口3名,非贫困残疾人4名;以加工河北港口集团职工服装和全县中小学校服为主。微工厂通过租金、股金、薪金“三驾马车”带动增收。每年按照总投资320万元的7%给付租金,每年租金22.4万元;以港口集团捐赠的38万元资金入股港会服装有限公司,每年按不低于10%的比例(即3.8万元)进行分红;优先新区贫困人口就业,月工资最低2500元。为了更好带动弱劳动能力搬迁群众实现就业增收,租金和股金26.2万元首先用于安置区内设置的40个保洁员、巡逻员、楼长等公益岗位薪金;其次配置10万元开设道德银行和爱心超市,其余部分用于重病重残等边缘户和脱贫监测户的临时救助。二是燕麦加工厂。引进张家口易素燕麦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设占地20亩的易素燕麦加工厂,新建燕麦原料初加工、燕麦胚芽米、即食燕麦片3条生产线,为园区内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50个。同时与贫困户签订种植协议,消化本地1万亩的燕麦原产品。三是手工艺制造基地。河北港口集团捐建,投资500万元,建设1500平米的三层手工艺制作基地,引进祥源和灌装扶贫车间精细化灌装大米、谷子等农产品,引进张垣大嫂服务集团,建设手工草编工艺品制作、皮雕皮画、卫生纸分装销售,全部运营可吸纳安置区内建档立卡户及残疾人就业,预计提供就业岗位80个,年产值预估151万元,实现了“车间建在家门口,勤劳致富靠双手”。

(三)畜牧养殖保增收。依托中粮生猪养殖、中合三农肉牛养殖、伊利奶牛养殖,打造畜牧养殖中心,预计提供就业岗位80个,人均月增收4500元。同时,与中粮生猪养殖、中合三农肉牛养殖、伊利奶牛养殖签订框架协议,通过“代养、托养”方式实现生猪、肉牛、奶牛价值提升,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同时,积极引导贫困户通过金融扶贫解决发展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目前全镇共有25户申请了扶贫小额贷款用于养牛、养羊,共计发放贷款80.7万元,进一步提升了贫困户的防贫能力。

(四)光伏产业稳增收。依托柔性直流电站引进华源多能互补、东旭光发电、绿巨人微电网等光伏产业项目促进增收。一是做大土地流转。目前全镇已流转未利用土地4万亩,每亩100元/年,实现一次性租赁25年,总租金1亿元,人均一次性增收6000元。二是带动周边就业。通过房屋租赁、劳务输出,吸纳就业1000余人次,人均增收9000元。三是村级光伏电站稳定增收。全镇11个贫困村全部建立并投入使用光伏电站,按照乡镇统筹各村级收益资金40%,村级统筹本村电站收益资金60%模式,按照村委会议定、村级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备案的程序进行分配。截至目前,共计支出380万元,其中设置保洁员、巡逻员等公益岗606个,发放工资123.8 万元;对无劳动能力903户特困救助215.2万元;村级公益事业劳务用工18.4万元;其他支出22.6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前期大范围宣传、细致推广,但群众对小额信贷的认识度不高,思想上总存在谨慎态度,同时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低,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户通过申请贷款发展生产的意愿不够积极。

四、下一步计划

下一步,我镇将以省市县各级会议精神为指导,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对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要求,从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巩固成效4个方面对标对表,全面开展“查问题、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行动,确保扶贫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一是动态监测、及时帮扶。重点围绕持续加强动态监测和帮扶,常态化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排查,将“三类户”实行动态管理,制定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致贫返贫。

第9篇:脱贫攻坚集体材料范文

行动开展以来,湖北民企“各显神通”,不断创新帮扶模式,取得了一定成绩。2016年10月,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现场会在湖北黄冈召开,湖北企业帮扶的经验和做法得到推广。

招数一:兴办产业、辐射拉动

萧氏集团在宜昌夷陵区大力推动“茶旅结合、产业互融”的大产业格局,投资15亿元,构建茶饮料、茶食品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深加工产业链条,不仅使茶农鲜叶资源利用率提高2倍以上,更促使茶农增收40%以上,产业辐射周边42个专业村、涉茶农户3.5万户、10万人。

这是湖北民企扶贫的第一招,也是拔掉“穷根子”的关键一招。在参与精准扶贫中,民企始终将兴办产业作为第一要务和关键举措,将自身的资本、技术、管理、人才等优势与贫困村丰富的土地、劳动力、矿产、生态、自然风光等要素资源有机结合,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推动和发展了一批增强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的特色产业,让贫困户的腰包真正鼓了起来。

在广大民营企业的大力推动下,贫困地区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工业产业不断提档升级,茶叶、油茶、高山蔬菜、食用菌等特色农业产业迅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

招数二:资源入股、龙头带动

枝江市绿生源造林合作社投资100万元,与赵家铺、官土堰等5个村合作造林,吸收250户贫困户以土地入股,栽植了湿地松5万株、意杨8000株、樟树5000株、广玉兰5000株,合作社和入股贫困户的经济收益可期。

绿生源代表的是这样一类民营企业:在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中,他们充分发挥其在所属行业的龙头企业优势,让贫困户以土地、山地、山林等资源作为股本参股经营,并通过一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农产品变商品,让贫困户每年在实现产品收益和打工收入外,还能获得一定的收益分红。

位于荆州市监利县的福娃集团,采用土地入股、劳务入股、资金入股、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新沟镇及周边乡镇土地5万亩,吸纳带动周边农民3万人左右,使当地每亩耕地的产值从过去的2000元提高到6000余元,在盘活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通过分享红利等利益联结机制增加了农民收入。

招数三:合作经营、利益联动

在黄冈探索“五位一体”(政府+市场主体+银行+保险+贫困户)新模式的指导下,罗田县锦秀林牧专业合作社探索出“33111工程”带领贫困户发展黑山羊产业,成效明显,目前已吸纳2600多户贫困户养殖黑山羊;英山县润禾农业公司承包百亩高山茶园,建立茶乡鸡繁育基地和养殖专业合作社,与8个村对接茶乡鸡养殖项目,覆盖了1000户贫困户,可实现户年均收益过万元……

这便是一些民营企业在实际扶贫工作中,针对有些贫困户存在缺乏资金、技术不强、信息不畅、销路不通等问题而采取的解决方式:按照合作经营的理念,采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或者“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与贫困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增加贫困户收入的同时,增强贫困户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招数四:共同开发、资源共享

凯迪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发展生物质能源为主要经营业务的生态科技公司,其在发展生物质能源过程中涉及多个产业环节,最根本的一点在于生物质燃料――秸秆(包括生物质快生林等)。围绕这个核心,凯迪公司将自身的发展与精准扶贫进行有机融合,通过生物质电厂、燃料利用和林地经营三个模块所涉及到的多个渠道,自然带动或主动作为增加贫困户收入。

目前,凯迪公司已在湖北投产运行9个生物质电厂,共建立近1000个乡村级生物质燃料收购点,每个燃料收购点安排4名贫困村民就业,共解决4000名贫困人口就地就业,年人均增收2.5万元。同时,每个燃料收购点吸收约20名贫困村民收送生物质燃料,共帮助约2万名贫困人口人年均增收2.15万元。

这是民营企业与贫困村、贫困户携手发展的一个缩影。按照优势互补原则,民企和贫困人口共同开发贫困村拥有的资源,通过资源共享达到双赢局面,进而推动贫困村、贫困户增收、脱贫、致富。

招数五:全程服务、包保脱贫

地处宜昌的湖北森源集团利用其集地产开发、香菇产业于一体的产业集群优势,以住房安居和产业发展为载体,以茅坪场香菇文化村为基地,对100户贫困户实行包保脱贫,免费提供100套3室2厅1厨2卫格局的简装商品房,对这100户贫困户进行集中搬迁,并无偿为每户贫困户提供1-2个菇棚,对贫困户采取包产包销、技术服务一体化的“保姆式”服务,实行原辅材料统一配送、标准化菌棒统一发放、栽培技术统一服务、产品统一保价回收“四统一”服务模式。贫困户通过该模式发展,每户每年至少可生产香菇10000袋,按利润3.5元/袋计算,每年收益可达3.5万元以上,可实现稳定脱贫。

森源集团是这类民营企业的代表:在帮扶过程中,他们主动对接一定数量的贫困户,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贫困户实行包保脱贫,做到全程服务、稳定脱贫。

招数六:带动就业、劳动力转移

鄂州市天之润幕阜生态农业公司在太和镇投资建设“耕草农场”,流转生态农业用地8000余亩,主动吸纳贫困劳动力近300人就业,有效促进了当地贫困户增收;竹山县宝源V业公司是一家从事绿松石开采加工的企业,其将发展采矿业务与参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吸引附近3500多名村民务工,其中多为贫困户……

民营企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吸纳贫困户就业的主要力量。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他们充分运用其用工灵活的优势,充分吸收贫困户就业,实现吸收一名贫困人口就业解决一户贫困户脱贫的目标。2015年以来,全省民营企业共吸收10.27万贫困人口就业。

招数七:教育培训、扶贫扶智

襄阳嘉恒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捐资1700多万元重建了黄湾村小学,可容纳500余名学生学习生活。同时,每年假期对600余名贫困户进行技术技能培训;湖北赢通公司出资900万余元,在咸宁通城县五里镇左港村新建了一所高规格标准化小学,实行中、英、日三语教学,可吸纳周边贫困村470多名学生入学。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民营企业在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中,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O”的理念,实施扶贫扶智工程。通过兴建学校、教育资助,实施教育精准扶贫;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种养殖专家、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乡镇、基地为贫困群众进行技术技能培训,着力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新型技术人才,有效提升了贫困群众的致富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民营企业共无偿投入教育和人力资源培训资金4784万元,举办各类培训班4352期,累计培训贫困人口18.24万人次,其中技术人员0.86万人次、农村致富带头人3.32万人次、农村劳动力14.05万人次。

招数八:捐资捐物、公益扶贫

宜昌枝江酒业近年来累计捐赠近1亿元,用于帮助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沟渠修建、捐资助学、文化建设、抗震救灾等事业,被评为“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丹江口市润秋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先后出资400多万元,帮助蒿坪镇余家湾村通村公路改建成6米宽的高标准水泥路;投入200多万元,修建了1000立方米的蓄水池,铺设了10公里自来水管道,让乡亲们都吃上了洁净的自来水;出资800万元为35户贫困户建设乡村别墅,解决贫困群众住房困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