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技能评估论文范文

技能评估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技能评估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技能评估论文

第1篇:技能评估论文范文

一、培训效果评估的原则

培训效果评估是整个能级护士培训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质量控制的角度来说,是达到患者期望护理结果的体现。评估应遵循客观性原则,以客观的标准和方法评价客观存在的事实;遵循系统性原则,用系统论的观点进行评价标准的建立、评价方法的选择;遵循连续性原则,进行连续的、长期的监督评估,才能综合地、完整地反映培训的最终效果;遵循定量评估方法与定性评估方法相结合的原则。

二、培训效果评估模型

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培训效果评估模型是柯氏四层次经典评估模型。柯克帕特里克依据行为学的研究结果,将培训效果分为:反应(Reaction)、学习(Learning)、行为(Behavior)、结果(Results)四个递进的层次。该模型为能级护士培训效果评估提供了一种较为完整的思路和操作流程。

三、培训效果评估方法

1.反应层评估。

反应层评估主要是衡量护士对培训项目总的反应和感受,是在培训结束后了解护士对培训内容、培训教师水平、培训设施等的评价,以及自己从培训中得到的收益。常采用问卷调查法,可对能级护士的培训组织形式、培训目标及课程满意度等进行调查,了解护士对培训的看法、态度或培训项目的有效性,进而改进和完善培训项目。此评估方法易于实施,也易于分析和总结。

设计一份能够量化护士反应的调查表,是问卷调查评估的关键要素。调查表的设计应保证护士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且便于统计分析,注意围绕反应层的评估重点。满意度的衡量尺度宜采用Likert量表的五级记分方式,主要采用封闭式问题,开放式问题可适当结合。笔者所在医院对层级培训的理论和技能项目,均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培训项目的有效性,调查方式采用的是现场集中发放问卷,填写完毕即刻收回。收集护士对培训的感受和意见,能较好地体现培训项目的有效性。然而,问卷调查存在主观性较强的缺点,容易以偏概全,护士的个人喜好很容易影响评估结果,因此,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小组讨论等评估方法,可获得更深入的信息。

2.学习层评估。

学习层评估是衡量护士通过培训后,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知识、技能及态度的转变,宜在培训进行时或培训结束后立即对护士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估,常采用测试法、情景模拟法等。测试法在能级培训中主要使用书面测试法和技能测试法。书面测试是能级护士培训及晋级考核中评估护士培训后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方法。技能测试以操作技能评价标准,了解护士通过培训对与岗位胜任力密切相关的操作技能、流程、工具和方法的熟悉与掌握程度。测试法在护士培训效果评估方面直接且有效,但不能完全反映能级护士的态度、行为,所以应结合情景模拟法、问卷调查法等补其不足。情景模拟法可用于评估能级护士的临床能力和操作技能。该法对护士的应变能力、抢救能力和合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评估作用,常用的方式有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标准化病人、角色扮演法等,能够最直观地反映短期培训效果。缺点是专业性强,模拟情景如果设计得不科学、不合理,就达不到考核成效,且须占用较多的时间、资源,成本较高。笔者所在医院的护士晋级考核中使用以上方法,从不同角度、层面考察护士的临床能力和操作技能,能较好、较充分地观察能级晋级护士各方面的能力和绩效。

3.行为层评估。

行为层评估是在培训结束三个月或半年后对护士学习行为的改变进行评估。该层次的评估能较好地反映培训的效果,常采用360°绩效评估法、观察法。360°绩效评估法主要是对能级护士培训后在工作过程中的态度、行为方式的变化和改进方面进行评价,可考察护士能否将培训中所学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是否具备承担岗位责任的能力。通常是向能级护士所在科室护士长、医生、同事及服务对象(患者和家属)开展问卷调查或访谈,同时开展护士自我评价,对护士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转变形成综合评述,从而得出被评价护士的全方位绩效。其中,患者满意度调查是最关键的调查部分,因为患者是护士培训行为转变后的直接感受对象。笔者所在医院对患者的调查内容包含:护士的健康宣教、护士的态度、护士的专业技术等。科室护士长及同事则着重被调查护士层级培训前后岗位胜任力、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交流能力等的转变。

观察法是护理专家或护理管理者在工作环境中实地观察能级培训后的护士回到岗位工作的行为变化,是对护士的能力进行评估。该法在真实的环境中切实地反映护士的实际能力。徐新菊等应用迷你临床演练评量工具对护士临床跟班考核进行直接观察,就护士临床工作综合能力进行观察判断,效果良好,值得借鉴。

4.结果层评估。

第2篇:技能评估论文范文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c)-0093-01

高等院校毕业设计(论文),不仅是实现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业务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衡量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为了确保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必须对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进行全面质量管理。

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最为关键的就是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创作的全过程构建质量管理体系,旨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形成制度化、标准化,以利于进行全过程全面跟踪管理,使质量管理在环节上、阶段上紧密相联,从而使质量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全程管理体系、协调监控体系、条件保障体系、目标管理体系、文件管理体系、和综合评估体系等。

一、全程管理体系

毕业设计(论文)是一个由不同阶段和多环节组成的创作过程,其质量管理应具体落实到不同阶段和环节之中。一般说来,毕业设计(论文)创作过程,通常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以及八个环节,即前期主要包括选题、搜集资料、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四个环节,中期主要包括本文创作、教师审阅二个环节;后期主要包括答辩、成绩评定二个环节。

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管理,应该对其全过程跟踪管理。作为全程管理,就是要对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确定管理目标和要求,管理人员应对每个阶段和环节进行定期检查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解决,从而保证毕业设计(论文)顺利完成。

二、协调监控体系

建立协调与监控体系,就是为了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工作正常运行,从而保证毕业设计(论文)创作的质量。在毕业设计(论文)创作过程中,经常出现质量管理工作环节不协调和相互脱节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一些学生忙于找工作而不能按时间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从而影响设计或论文答辩进程,干扰了院系教学工作的节奏。此外,一校多区的高校,特别是新校区由于教学设备和设施还不完备,如学生查阅和搜集文献资料比较困难,教师指导工作不到位,从而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因此,当出现上述问题时,必须加强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尤其是各个校区在质量管理环节上容易出现漏洞和盲点,应及时做好协调工作。

三、条件保障体系

条件保障体系,是毕业设计(论文)顺利完成的物质基础,也是毕业设计(论文)创作的载体。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学校及院系一定要为学生开放图书馆和实验室,提供必要的图书资料和实验器材。与此同时,还要保障学生能够及时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由于毕业设计(论文)都是在同一时期进行的,因而不可避免出现争抢图书资料和排队实验的问题,所以,学校及院系主管负责人要统筹规划、协调安排,保证每个学生能及时查阅资料和进行实验。与此同时,要协调专门管理人员为学生排忧解难,确保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四、目标管理体系

在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建立毕业设计(论文)目标管理体系。目标管理工作的目的,旨在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其中,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主要包括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技能水平、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能文能武”的应用人才。

五、文件管理体系

教学管理文件,是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体现。要使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进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就必须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过程纳入文件之中,从而形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文件体系。在质量管理文件体系中,主要包括管理标准、管理程序、管理规则、管理计划、管理措施、管理目标、管理监控等,并将选题结果、开题报告、答辩记录和成绩评定等纳入文件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使质量管理工作文件化。

综上所述,构建与创新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就是使质量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这不仅对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而且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全方位质量管理,将质量管理工作深入到毕业设计(论文)各个阶段和环节之中。它实质上是质量管理创新的过程,也是逐步规范管理工作的过程,更是将质量管理制度化的过程。这是培养和造成高级专门人才最为关键的教学环节。因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具备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六、综合评估体系

建立评估体系,就是对答辩、成绩评定两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答辩与评估,是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进行综合考查和评价,其中主要对毕业设计(论文)理论与实践的现实意义、学术价值、创新观点、应用性与操作性等进行综合评估。从质量管理角度来看,在答辩和成绩评定过程中,是否符合学校有关规定,成绩评定是否客观、公正。当答辩专家小组成员出现意见分歧时,应组织重新答辩,然而,再依评定标准作出成绩等级。质量管理最为重要的是制定客观而详细的成绩评分标准,各项标准要明确,如创新性的标准要具体化。

此外,评估体系也包括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对指导教师和质量管理人员进行评估。把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都纳入评估体系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断地促进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闻亮.《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析》.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4

第3篇:技能评估论文范文

一、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控制

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包括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撰写、定稿、评阅、答辩和成绩评定等环节[2]。要切实保证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首先,要制定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明确指导老师和学生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其次,要切实加强本科毕业论文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

(一)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遴选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应选派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含讲师)或具有硕士学位、科研水平较高、思想作风好、工作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应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格要求学生,重视对学生独立工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二)严把选题关

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应符合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题涉及的知识要符合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训练的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应用文献资料、设计与策划、实验操作与计算机应用、创新与写作等能力。同时,选题还应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实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难度适宜,分量合理,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题研究或取得阶段性研究的成果。

毕业论文选题要坚持一人一题的原则。毕业论文题目由指导老师提出后应交教研室主任和系教学主任审查,对于达不到要求的题目要坚决更换。

在毕业论文的题目确定以后,指导老师要制定指导计划,填写《××学院毕业论文任务书》,对学生各阶段的工作任务提出明确要求。毕业论文任务书经主管系主任审查签字后发给学生。任务书一经审定,不得随意更改,如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须提出书面报告,说明变更原因,经系主任同意并报教务处备案。

(三)把好开题报告关

毕业论文选题后必须进行开题。学生按照指导老师的要求,在论文题目所涉及的领域内,充分查阅文献,了解研究动态,设计研究方案,填写《××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经指导老师修改后,由院系统一安排开题报告。在开题报告会上,评审小组不仅仅要审查选题的质量,还要审查其研究方案,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进入实验研究和论文写作阶段。

(四)加强实验研究和论文写作的指导与检查

在学生进入实验研究和论文写作阶段以后,指导老师要经常检查工作进度和质量,做好答疑和指导工作,对每个学生指导4次以上并填写《××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教师指导记录表》,督促学生按《××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规范》的要求按时完成毕业论文,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要修改2稿以上,直至满意为止,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在毕业论文工作过程中,各院系要按要求进行前、中、后三阶段检查。

1.前期:检查指导老师到岗情况,课题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否具备,安排是否合理,任务书是否下达到每位学生。

2.中期:检查工作进度、教师指导情况及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的措施。

3.后期:检查答辩准备工作。对学生进行答辩资格审查,根据任务书及毕业论文规范要求,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组织对毕业论文文字材料、图表质量、实验数据及软、硬件成果的验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指导老师的要求和开题报告拟定的方案,完成研究,取得预期成果,完成论文的初稿撰写工作。

(五)把好论文评阅和论文答辩关

在毕业论文定稿后,指导老师评阅并给出恰当的评语和成绩,然后交评阅老师进行评阅。评阅老师不能由本论文的指导老师担任。评阅老师对学生完成课题的情况、论文的质量和价值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给出具体的评阅意见。评阅老师应按论文评审标准逐项评分,评定论文成绩和等级,并签名负责。凡被评阅老师评定为成绩不合格的毕业论文,必须由论文指导老师小组进行复评,决定是否进行修改或答辩。经评阅老师评阅后,指导老师将全部材料和修改意见反馈给学生,并指导学生进行答辩前的准备。

全日制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都必须答辩。各院系成立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按专业成立若干答辩小组。毕业论文的答辩以公开方式进行。答辩过程包括学生陈述、答辩小组提问与质疑、学生答辩、答辩小组评分等过程。

各院系根据专业和学科特点及学生论文的实际情况,统一答辩要求和评分标准。答辩主要考核毕业论文的观点正确与否,内容的新颖程度,论述的严谨程度,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与应变能力,等等。答辩秘书负责记录学生的答辩过程,答辩日期必须按实填写,答辩会纪要内容要详细具体,所有答辩小组成员签名都要亲笔手写,不能打印。对有异议的毕业论文,各院系答辩委员会可酌情组织二次答辩。

(六)规范成绩评定

毕业论文成绩由三部分构成:指导老师评阅成绩占总评比例的30%,评阅老师评阅成绩占总评比例的30%,答辩成绩占总评比例的40%。三部分成绩相加构成总评成绩。三部分成绩均需及格,否则,论文要修改或重做。

二、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档案管理

毕业论文及毕业论文过程所有的原始管理材料都要归档。毕业论文统一用A4纸单面打印。各院系统一封面用纸,按学校要求统一封面格式。论文装订与归档的具体要求是:毕业论文一式三份:学生自存一份,交给指导老师一份,院系保存一份。毕业论文的具体装订顺序如下:(1)封面;(2)毕业论文诚信声明;(3)毕业论文任务书;(4)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5)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指导情况记录表;(6)毕业论文评审表一(指导老师用);(7)毕业论文评审表二(评阅老师用);(8)毕业论文评审表三(答辩小组用);(9)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一(指导老师和评阅老师用);(9)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二(答辩小组用);(10)毕业论文正文(包括题目、目录、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致谢和附录等)。各院系将以上材料送印刷厂装订,一人一册,然后分学年分专业分班级存档。同时,论文还要录入光盘保存并拷贝一份给教务处。一般论文保存五年以上,优秀毕业论文长期保存。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11个重要指标之一[1],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论文与相关档案的规范管理是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的重要凭证[3],因此,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控制及相关档案的规范管理工作,值得每个高校认真对待、积极探索、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教高厅[2004]21号.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Z].2004.8.12.

第4篇:技能评估论文范文

高职国际贸易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院校常规教学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施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以及检验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办公厅于2004年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通知》,这进一步指明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江苏省高职院校人才水平评估工作中,也将毕业设计(论文)列为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不仅组织了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选,而且对高职毕业论文进行不定期的抽查考核。面对高职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日益突出,而别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毕业论文的质量日趋低下,甚至很多高职院校得出取消高职毕业论文。其实,我们需要反思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出应对的措施。结合我执教国际贸易专业以来多年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的经历,试着对此进行分析。

一、高职国际贸易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偏离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国际贸易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应培养具备一定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涉外实践应用型人才。而目前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还是沿袭学科本位下的“学术性”的论文模式,“学科本位”观根深蒂固。近年来,部分高职教育老师认识到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差异,并在相关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不少重大成果,如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定位、高职教育的课程观、教学方法等。然而,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目标、选题、撰写要求等方而,仍然采用传统“学科本位”的论文标准,强调毕业论文对学生学术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训练功能,强调毕业论文的学术性、理论性、创新性。这与高职教育以实用性、应用性为目标的要求背道而驰。

2.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不合理

通过对我校及周边四所高职院校近五年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的查阅发现,目前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学术性”影响根深蒂固,近五年四所学校的论文选题中绝大部分都是理论性的,平均选题理论研究型占比达到86%;而实践研究型、调查报告以创业计划书,这些反应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方面的选题占比都不过10%,具体见下表1。而且在查阅四所学校国际贸易专业论文时发现,很多选题连年选用,选题固守没有创新。

3.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方面存在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大多(83.8%)为扩招后普通院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而普通院校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和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基本模式与高职生毕业设计(论文)基本相同,很多论文指导老师当年本科毕业论文或研究生学位论文就是这么东拼西凑“写”出来的。由此看来,高职国际贸易毕业设计(论文)的重学术轻实践应用是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一种延续。另外,有国际贸易专业青年教师参加工作后一周两三门、20多节课的教学任务已使他们难以招架,很少有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对学生论文所涉及的问题知之甚少,其结果必然导致毕业论文指导成了师生间“空对空”的文字和思维游戏。更何况,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师生比逐渐拉大,教师指导毕业生论文写作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外聘指导老师又受资源所限,管理者不得不“赶鸭子上架”,让那些并不具备论文指导能力的青年教师去指导。

4.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方面存在问题

毕业设计(论文)在绝大部分院校都是放在大三的下学期,即第六学期。而这段时间内学生需要顶岗实习、准备就业。这就使得学生为了实习和找工作,花在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方面的时间和精力就相对少了很多;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实习和工作时,与论文指导老师缺少面对面的指导,这都影响最终毕业设计的质量。在与应届毕业生的交流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与自己的实习内容甚至学校所学关联性不大;也有学生把这段时间内的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视为一种无意义的负担。

二、高职国际贸易毕业设计(论文)的改进

1.紧扣培养目标做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工作

对于类型和层次不同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应有区别对待,这便是教育界一直推行的“因材施教”。“应用性”人材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目标,高职国际贸业专业的教学特点决定了,高职学生不可能、也不应该写成“学科本位”意义上的高质量毕业设计(论文)。因此,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应从:学生岗位实习或社会调查等实践中遇到的与本专业相关的问题着手,以贴近“实用生”和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方面来选题。毕业设计(论文)可以是调查报告(综合性的或专题的)、以顶岗实习单位经营管理分析、创业计划书的设计等等。

2.合理安排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时间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大都安排在第六学期,由于学生需要进行顶岗实习和找工作,这样的安排使得学生对毕业设计与论文的写作与生活中的其他工作安排相冲突。因此,建议将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时间适当前移:从第4学期开始,对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应用文写作课,同时指导学生开展文献检索、社会调查、数据统计等写作准备性技能;第5学期指导学生选题(选题可以结合学生顶岗实习单位及实习岗位),并确定写作进度,并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准备;第六学期学生进行论文的撰写,并定期与指导老师联系、商量论文写作。

3.强化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的师资

由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应重“实践性”轻“理论研究”所以,在对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的选择上应该选择懂高职教育理念又具备国际贸易实践经验的老师进行。在具体论文指导时可以形成: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学生顶岗实习单位及企业兼职专业老师为辅的论文指导团队进行。突出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1]教高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Z].2004.

第5篇:技能评估论文范文

高中 英语听力 听力理解 研究述评

随着高考英语听力技能的实施,国内学者对高中听力理解的研究有所加强。为真正了解该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笔者拟对近20年(1994-2012)中国知网(CNKI)上刊登的有关高中英语听力理解研究论文进行综述,以期为该领域研究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文献检索情况

笔者首先在中国知网上以“高中英语听力”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从1994年截至2012年仅有206篇有关高中英语听力研究的论文,其中包含77篇优秀硕士论文,目前还没有就这个主题进行较深入研究的博士论文(见表1)。以此为研究高中英语听力的有效资源,笔者通过统计、归纳和分析概括出过去近20年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理解研究的特点和趋势(见图1)。

统计结果显示,当前国内有关高中英语听力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所占比例仍然较少。1994-2002前9年刊载文章19篇,占文章总数9%;而2003-2012后10年刊载文章110篇,占文章总数54%;优秀硕士论文77篇,占37%。同时,高中英语听力研究多以非材料性研究为主(178篇,占86%),而实证性研究只有28篇,其中期刊论文3篇,其余皆为优秀硕士论文;实证研究也主要是以问卷调查和访谈及教学经验总结为研究手段。但总体说明高中英语听力领域的研究越来越科学化。尽管趋势有所波动,但总体研究呈稳定的上升趋势。从2002年高考加试听力开始,高中英语听力研究明显增多并呈现出稳定的态势,该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近二十年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理解研究状况

笔者把有关近20年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研究所收集的资料详细分析并加以分类,从研究内容上主要分为六类(见表2)。统计数据表明,近20年有关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交叉学科关系的研究居多,各约占总数1/4;其次就是影响听力技能因素的研究,占16%;又由于高科技快速发展以及英语技能的重要性,近几年有关听力评估体系的改进和多媒体技术的研究也提上日程。

表2 近20年高中英语听力论文研究内容的分类情况

1.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方法研究

近几年高中英语听力技能日益受重视,教学方法、听力教学模式、教材处理及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总体而言,任务型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研究探讨最多,认为有备而听有助于激活已有信息、预知即将听到的信息,因而听力训练提倡听前布置任务、听时丰富任务、听后分析和输出任务[1]。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自己喜爱的英语听力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以提高听力输出能力[2]。同时,由于听力理解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迅速接受、加工和处理信息并与所听材料互动的复杂心理过程,因而依据“活动教学理念”,运用交互教学和合作学习模式可加强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均衡发展,听者和听力材料间的相互作用[3]。听力教学模式的实践,需要老师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探索,同时还要提高对听力材料或教材的研究。为此,卢冬等指出听力材料选择要以真实性、广泛性、适应性为基本原则;听力与材料之间存在着促进与制约的关系,要根据材料的内容和长度等因素来选择真实语言材料[4]。此外,分层阶段教学法也不失为一种新的听力教学方法改革。

2.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研究

近20年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策略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学习策略理论,进而探索适合中国学生的听力训练技能和培训方法。“学习策略是个人用以理解、学习或保持新信息的思想或行为”,而听力过程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心理认知过程,因而作为较高层次的认知或元认知听力策略探讨最多。元认知意识是指学习者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控;学习者一旦具有良好的元认知意识,就能有效地选择学习策略,因而元认知知识的高低是造成学生间听力能力差异的原因,其运用对于学习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5]。

探索适合中国学生的听力训练技能和方法是学者们关注的教学策略重点。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近几年学者们认为比较有益于听力提高的做法是:提高语音素质,强化语音语调知识[6];培养掌握主旨大意,获取关键词具体信息技能;训练听写结合,边听边记技能;强化听力记忆训练,提高识记能力;布置课内外不同听力任务,增加信息输入和词汇量积累能力;培养预测、联想、猜测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6]。该研究大多以实践经验为总结,实证性研究较少,今后应该向材料性实证研究转换。

3.高中英语听力与交叉学科关系研究

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与西方言语理解理论的影响,应用认知心理语言学和语用学等相关理论研究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文章不断增加。从认知和心理语言学角度,倾向于将听力理解看成是一个积极地对信息进行分辨、筛选、储存、预测的过程,因而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是元认知和图式理论的应用。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元认知理论使个体会自我认识和反思,在听前制定听力计划、听中监控自身策略、听后对听力效果评估[7]。而元认知知识包含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者运用“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两种信息处理模式交互处理这些知识,把输入信息与听者已有知识结构图式联系起来,进行积极的意义构建和信息解码,因而图式对听力理解起着预测和推理作用[8]。

4.高中英语听力技能影响因素研究

由于听力理解过程本身就是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因而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语言知识因素和非语言知识因素。李文芳指出语言知识主要是指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难点;而非语言知识指文化背景知识、情感、兴趣、动机等难点[9]。对影响高中英语听力技能的语言知识因素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倾向于认为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发音不准,词汇量缺乏,辨别语法结构能力较弱。王炜、罗玉梅等具体概括了学生主要语言障碍是学生语音基础知识掌握不准确,识别不出连读、弱读、爆破等语音变化;学生语义的判断能力差,只根据自己所熟悉的词义误下结论;还有些学生没有扎实的语法功底与习语的积累,因而听时误解句子的实际意义。

在探究非语言知识因素影响方面,徐雄丽认为主要有文化背景知识障碍、心理障碍、母语干扰障碍和逻辑思维障碍[10]。她认为学生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听时学生心情高度紧张,因而对听力材料内容一知半解,不知所云;再而,汉语与英语逻辑思维模式的差异,导致英语思维常受母语干扰,因而听完材料只记住一些零碎的词语,而不是主旨大意。因而,徐军宏观地概括出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是教学设计单调,教学活动和教法形式单一,听力材料选择范围狭窄,缺乏必要的听力训练环境,忽视学习策略的指导,缺少听后任务,听说写环节脱节[11]。上述研究总体来说研究内容相同,重复现象严重,而且多以教学经验为主。

5.高中英语听力测试评估与多媒体教学研究

高考英语听力测试考试改革后,对高中英语听力理解与听力测试关系的研究已提上日程,但文章相对较少。研究较多的是听力题型、解题技巧及听力测试对教学的反拨效应等。朱云翠等对高考英语听力考试类型进行分析,指出高考听力试题模式化;提出浏览试题、听前预测、听中抓住要点、边听边记等有效的应试技巧[12]。针对高考增加英语听力测试的影响,李宏采用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测试的反拨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听力测试对高中听力教学产生一定的反拨效应,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方面,因而要充分发挥测试的积极反拨效应,消减其消极的负面反拨作用的建议[13]。

三、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研究的特点及建议

近20年来,国内学者对高中英语听力理解的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为该领域研究展示了新角度与新观点,从注意语法形式到注意培养学生预测、联想等语用能力转变,并运用心理语言学、认知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听力实践,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从研究内容、角度和方法来看,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的研究首先是研究内容重复,都是阐述听力教学和指导听力教学方法的内容,创新研究较少,多为自身教学经验总结,且其理论研究高度不够。其次,研究方法单一,非材料性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且实证研究仅以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缺少定性定量结合、动态静态结合的多元化和科学化的描写和分析研究方法。最后,研究范围和领域狭窄,从统计结果来看,听力教学、听力策略以及听力与相关学科关系研究较多,而听力测试评估、多媒体应用以及听力教材的研究尚需加强。

通过以上综述,可知未来高中英语听力研究还要在以下几个领域有待深入探讨。首先,加强对听力理解过程本身的研究和理解,不仅要深入探究听者在听力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还有分析听者的背景知识对听力的重要性。其次,提高听中对听力的教学方法的使用能力,要加强研究听者在实际听中任务时迅速反应的技能以及提高听者整体听力的方法的研究。再次,拓宽听力学习环境,实施双向听力方法,即课堂听力环境与课外真实听力相结合。进而,整合听力与多媒体技术研究与应用,提高听者利用新技术和媒体的技能。最后,深入研究听力理解能力评估方法和标准,进一步研究听力测试信度和效度的构建。总之,高中英语听力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需要今后更深入的拓宽和加强。

――――――――

参考文献

[1] 郑海霞.高中英语听力任务型教学设计方法.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9).

[2] 王云,马国芬.高中英语课外听力自主学习探讨.教学与管理,2009(36).

[3] 周海明.新课改背景下交互模式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6).

[4] 卢冬.高中听力材料的选择对学生学习听力的影响.福建论坛,2011(1).

[5] 杨善江.基于元认知策略培训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6.

[6] 陈国清.高中英语课堂听力教学中的几点尝试和反思.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8).

[7] 李霞.关于元认知训练纳入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之探讨.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6).

[8] 符祝平.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1).

[9] 李文芳.高中英语听力理解难点分析及对策.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10] 徐雄丽.浅析高中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及对策.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12).

[11] 徐军.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2).

[12] 朱云翠,许振宇.高中英语听力测试的特点与应试技巧.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4).

第6篇:技能评估论文范文

关键词:医护结合模式;骨科;护理;临床带教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330-01

临床护理工作是对疾病进行医疗的重要组成环节,目前,法律知识日渐在社会普及,使公众的维权意识增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是患者最根本的要求,同时也避免发生护患纠纷的保障[1]。选择有效手段,加强护士带教对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护理人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00名,其中50名为2011年7月-12月我院骨科采用医护结合模式实施临床带教的护生(观察组),将相关资料与2011年1月-6月未实施相关模式行常规带教的50名骨科护生(对照组)进行对比,现回顾性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所选择的对象共100名,女67名,男33名,平均年龄(21.4±1.4)岁,将2011年7月-12月50名设为观察组,2011年1月-6月50名设为对照组,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50名采用临床传统带教模式,即骨科各项护理操作技能和操作由固定带教老师带领,对护生行示范和讲解,使指导其参与实践,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定期开办理论授课,并组织护理查房。观察组50名应用针对性的医护结合模式的方式开展带教工作[2]。具体操作步骤为:入科时讲解:行全面、整体的入科介绍,具体如医院及病区情况、环境,护理常规、常见疾病、护理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医护人员简介、物品管理方案等。促进护生尽快适应;临床带教方式:将医疗知识内容在护理带教中融入,在完成护理操作的同时使护生对医疗常规有一定的了解:a. 加强查房:在主治医生每日查房时需安排护士随同,以对疾病的进展及具体情况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可对患者行主动的、及时的有效干预;b. 参观骨科手术:如椎体融合术、股骨切开腹位内固定术等,使护生对手术操作步骤和术后检查知识加强掌握,明确观察并发症及行管道护理的重要性,以依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行合理干预;c. 医疗讲座:定期开办和日常工作相关的医疗讲座,对骨科专业知识行全面学习,提高护生的专业知识掌握,以提高操作技能。

1.3效果评定:实习完毕对护生进行考核,内容包括操作技能、护理评估、沟通能力、护理相关诊断、制定的护理计划、人文关怀等,每项为10分。

1.4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第7篇:技能评估论文范文

【关键词】学术英语 实证研究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5-0034-03

学术英语课程(EAP)产生于1974年,与行业英语(EOP)共成为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两大分支。EAP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与语言学尤其是英国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密切相关,是侧重于特定的交际需要语言教学与研究,即“基于学术目标情境认知与语言学需求而开设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而非通识教育(Beseech 2001.xv)”,以研究学生学术交流能力为目的,旨在促进学习者的学术交际能力。Flowerdew & Peacock认为EAP 是“以帮助学习者学习,进行科研,或者从事学术英语教学为特定目的英语教学”。

国内学者曾建彬等(2013)认为EAP教学是指以教授学术英语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语言教学模式,主要是帮助学习者提高专业课程学习需要的语言综合能力,包括学术写作、学术讨论、文献查阅、论文宣读和陈述等各学科和专业通用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研究表明,在许多非英语国家和地区,如罗马尼亚的大学根据所设专业有选择性地开设EAP,新加坡的大学中EAP也是高校英语教学的绝对重点。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的英语教学与专业挂钩,也开设学术英语。同样,国内高校如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等也都开设了针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英语课程,旨在规范学生的学术行为,增强科学精神和学术素养,提高国际学术交流水平。早在1978年,杨惠中就已在国内最先介绍ESP形成与发展,但相较于西方国家ESP课程的繁荣发展,中国的ESP课程研究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同时目前国际学术领域各学科的主要著作、期刊论文、研究成果等都以英语为媒介公开发表,而中国学者在学术英语交际能力方面还存在欠缺。大连海事大学老师孙文抗以问卷形式调查了147位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学士论文写作情况,结果发现相当数量的调查对象在领会论文要求、查找资料和英语表达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半数以上的人并未从写论文中得到应有的收获。三峡大学老师刘凌玲指出目前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论文写作水平普遍较低。英语专业本科论文甚至研究生论文存在学生论文抄袭的情况。因此隶属于ESP的EAP课程在国内虽然属新领域,但是毫无疑问,其研究定会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

本研究目的旨在找出中南大学本科生学术英语课程现状存在的问题,结合EAP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试图为推动EAP教学与研究提出相关的可行性建议,为以后EAP课程教学面临或将要面临的问题提供指引。

一 研究设计

1.研究内容

调查采用五级量表以及开放性问题的形式设置了6个大方面的问题: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教学目标;教材使用;教师和教学方法;课程评估和自测以及学生的课程期望。开放性问题主要涵盖受试者认为当前中南大学非语言专业EAP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对于教学方式改革的期盼,专业英语教材及专业英语改革方向上的要求,对授课教师的期盼以及改进建议。

2.研究对象

本调查的研究对象为来自中南大学12个不同专业的不同年级,选修学术英语课程的本科生以及该课程授课教师(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教师),共发放问卷35份,回收35份,有效问卷33份。

3.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主要通过问卷量表收集数据。量表采用Likert五级量表形式(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问卷参考了上海外国语大学谷志忠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以及济南大学刘红婵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同时考虑到学校的具体开设特点不一等实际问题,在正式施测前邀请课程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最终确定包含25个题项的量表。为确保所得数据真实性,研究者除了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得数据外,还设计了开放式问题对学生进行无记名调查,同时在此过程中,笔者还对老师及学生进行了随机访谈。

4.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

问卷由任课教师在课堂发放,并充分保证学生回答时间,在学生回答完毕后当场回收,以尽量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和数据的可靠性。问卷原始数据输入SPSS20.0进行统计。调查问卷共28道题,其中1~25为客观选择题,26~28为主观题。分6个聚类:(1)学生课程学习动机及目的;(2)课程教学目标;(3)课程教材使用;(4)课程教师与教学语言;(5)学生课程评估与自测;(6)学生的课程期望。另设3道主观题,一方面为了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中南大学EAP课程的开设情况;另一方面与部分客观题相呼应,使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多角度的互证。

二 结果与讨论

1.信度与效度

根据Likert五级量表的计分方式,每个题项的分值介于1~5分之间,以3分为检验值,3分以上表示符合,得分越高说明题设越符合研究对象自身情况。研究者采用单一样本t检验,以3分为检测值,综合反映出中南大学EAP课程开设总体情况。

显著性(p)值介于.000与.05之间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下同)。

反映出该量表单项总平均分和总分都远远超过检测值,并与检测值呈显著差异(P<0.05)。

2.定量数据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一,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调查显示学生“选择EAP课程主要是为了修学分”题项均值在3分(2.6)以下,而其他几项均值均高于3分,意为学生选择该课程动机完全是主动而非被动。

第二,教学目标。调查结果综合反映出学生们希望通过EAP课程学习提高听说读写综合技能,尤以提高专业的英语水平为最(mean=4.0)。学生希望通过提高专业的英语水平进而提高从事本行业内科研的能力,这与多数EAP教学目标相符。

第三,教材、授课教师与授课语言。教材考量题项设置希望使用的教材,与当前教材评估,调查结果显示学习者更多地青睐英文原版教材(mean=3.6)。而当前使用的教材不论是是由EAP教师在课前选定的,或是沿用前任EAP教师所用教材,抑或是教师自行决定使用的改编自文献或期刊或网络资源,却都符合大部分学习者要求,不论是在内容编排(mean=3.5)还是使用者需求(mean=3.5)方面。至于上课语言,学习者更希望是以英文为主(mean=4.0)。学习者不过于要求授课教师为英语专业教师还是课程专业教师(mean=3.7),他们所期望的是:教师本身英语水平要好,尤其口语要好,同时能够加强个人素养,学识渊博,上课幽默风趣。

第四,课程评估与自测。“ESP教程各异,我们作为外来的评估者并不能为学生设计出高信度和高效度的测试模式,因此对于ESP的学习效果由学生自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他们在ESP课上的收获。”调查结果反映: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习者普遍反映其各方面能力提高了,总体对学校EAP课程赶到满意,同时该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学习者的肯定,“我对该门课教师教学方法满意(mean=3.3)”收到了一定的实效,认为该门修课程的实际效果不好均值为2.7。

第五,学生期望。作为实用性强的科目,学习者强调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mean=4.1),同时希望语言类教师能够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mean=4.0)。由于选课学生英语基础不一,所使用教材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生,因而学习者认为使用的教材难度能够因人而异(mean=4.0),这也在开放性试题中得到了佐证,有同学提出希望能够实行分班分级教学。

3.定性数据分析

开放式问题,12各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各自因专业、需求不同而对EAP课程期望各异。

第一个问题,“你认为我校当前开设的学术英语课程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还存在哪些问题?”33份有效问卷中,18人做了回答,都认为EAP课程开设是成功的。存在的问题则是课堂上学生罕有机会开口说英语,他们希望以后的课程能够更多注重提高口语技能,在写作方面,希望能够熟习整个写作过程及学术要求。

第二个问题,“你心目中的该课程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特点?本门课程教师是否具有这些特点?”有76%的同学认为,该课教师应该具有除流利的口语外,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另有31%的同学则认为是个人素质,比如严肃认真,幽默风趣。在所有这些答题者中间,有近70%的学生认为该课任课教师基本符合自己的要求。

第三个问题“你对改进学校学术英语课程有哪些建议”问题显示,有50%的学生认为开设学术英语课程最好能够联系学生具体的专业类型。

三 结束语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EAP课程以及EAP授课老师持肯定态度,并且对EAP课程具有很高的热情。可以看出中南大学EAP课程总体来说是成功的,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学术英语课程过于理论化,不论是课堂还是课下都缺乏具体实践,对于学生来说,理论越是深入,信息量就越大,课程也就越难;其次,由于授课老师为语言类教师,本身是文科,不擅长理工科目,并且因选课学生专业不一,众口难调,因而课程更多地倾向于通识语言教育,专业性不强;第三,开设仅有一个班级的课程,授课对象却涉及多达12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时间安排在周末,4节连上,导致学生因基础参差不齐而参与度不高,课堂缺乏活力,临近期末逃课现象严重。因此,在之后的学术英语课堂中,扩大宣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学术用途英语课程,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类型,英语层次进行分班分级教学,练习学生专业实际,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学术英语教师除了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外还应加强和专业素质培养,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为本科生所开设学术英语课程仅有一个班,并且在调查开始前,已近期末,选修该门课的学生忙于备考专业课,学生时有逃课,因而所能纳入的样本数量较少;同时因时间仓促,未能就当前学术英语课程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出深究,未来的调查研究可以再扩大样本,更为全面地了解探讨大学学术英语课程,并能针对问题提出更为广泛的可行性建议。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和教学方法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30~35

[2]韩松、王金霞.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多元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

[3]罗娜.EAP,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领域[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1):85~88

[4]鞠玉梅.国外EAP教学与研究概览[J].外语教学,2006(2):1~6

[5]孙文抗.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现状分析[J].外语界,2004(3):59~64

[6]王蓓蕾.同济大学ESP教学情况调查[J].外语界,2004(1):35~42

[7]曾建彬、廖文武、先梦涵等.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79~83

第8篇:技能评估论文范文

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包括计算技术、点钞技术、会计书法、基础会计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成本会计模拟实训、税收实务模拟实训、财务管理岗位实训、会计核算岗位实训、企业管理模拟实训、审计实务模拟实训、ERP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14门,共计874个课时,在整个必修课1845课时中占47.37%。从这样的实践教学安排来看,整个体系“大而全”,贯穿了会计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涵盖了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体现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对于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来说,还缺乏深度,实验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实验内容相对简单

我们的会计实验相对比较简单,对会计分析、预测、决策等涉及较少,缺乏锻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创造性地分析复杂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内容,缺乏深度,无法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也只把实践教学看成是完成一次大作业,感觉在实验室中进行的教学实践和在普通教室进行的教学基本没有区别,学习主动性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还存在迟到、早退、缺勤、抄袭的现象,尤其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一般都是由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而学生把实习时间大多花在联系工作单位、参加面试上,根本无心实习,所要求的实习报告也是想办法编出来的。而毕业论文也大多是照抄网上的论文,或东拼西凑,这就使得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这两种重要的实践课程流于形式。

1.2实践教学与实际有脱节

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往往被设计成“个人全能项目”,发给学生一套练习题,以及凭证、账簿,让学生一个人包揽全部业务,自己操作整个过程,学生自己既是出纳、又是会计;既管记账、又管复核;既是会计员、又是会计主管。这样一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对各自岗位的工作流程、任务职能等并不十分清楚,无法形成鲜明的岗位意识。另外,一些在实际工作中发生较多的业务,比如说银行结算和纳税申报,在实践教学中往往都是在实训教材中以文字性材料来说明经济业务发生的过程、内容和结果,实验也只是要求学生根据事先填好的结算凭证进行账务处理和填制某些税种的纳税申报表,学生根本不知道银行结算和纳税申报业务的实际发生过程,这使得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知道怎样与银行和税务部门打交道,缺乏进行银行结算和税务处理的能力。

1.3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有些教师自己未从事过实际财务工作,也少有机会到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岗位进行实践锻炼,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有时仅按自己的理解或想象来指导实习,造成与会计制度、会计规范或实际会计工作的冲突,从而使实践教学的质量没有根本保证。

2构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增强实践,强化应用,体现特色,突出创新,搭建多维度、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如下图所示:

2.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三大平台

2.1.1实验教学平台实验地点主要是校内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创业实验,基础实验是学生在学习完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后开设的,包括计算技术、点钞技术、会计书法、基础会计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成本会计模拟实训等,一般安排在大一、大二,使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的基本业务内容、会计处理和操作过程,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专业及岗位实验是在学生学习完专业课程后开设的,包括税收实务模拟实训、财务管理岗位实训、会计核算岗位实训、企业管理模拟实训、审计实务模拟实训、ERP实训等,一般安排在大三,使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的系统的、综合的技能,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创新创业实验,一般是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或创建模拟公司,安排在大四上学期,使学生熟悉创业真实过程,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增强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在实验教学平台中,在现有的高职高专实验的基础上,要注意尽量创造真实的经济环境,培养学生办理银行结算、进行纳税申报的能力,可以考虑将学生分成若干大组,每个大组包括企业小组、银行小组、税务小组,每个小组中,“一人一岗,各司其职”,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不同小组之间有业务往来,不同大组之间也发生业务往来,比如说不同大组的企业之间有采购、销售等日常业务,同时与其他小组之间还会发生银行结算和税务处理业务等。

2.1.2实习教学平台大学四年每年安排一次会计实习,第一次是认知实习,让学生去校外实训基地参观、了解,对企事业单位所处的环境和实际工作情况有一个感性认识,一般安排在大一;第二次、第三次是岗位实习,在部分专业课程结束后,到校外实训基地或其它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熟悉各岗位的职责分工和具体工作内容,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会计业务处理流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大二、大三各安排一次。第四次是毕业实习,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的实际会计工作岗位上去,一般时间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要加强实习平台的建设,首先要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但长期以来,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企事业单位对与高校建立会计实习基地的意愿很淡薄,会计专业的学生实习一直以来就是一个难题。作为高校来说,一方面要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多多沟通联系,实行校企共建,互惠互利,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另一方面,以投资、担保、管理、财务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师事务所等一大批中介机构为突破点,加强会计中介机构实训基地的建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样一大批会计中介机构已经开始壮大起来,他们把会计工作当做是一种对外提供的技术服务,不再排斥实习学生的参与,而且在业务旺季对于实习生助理有很大的需求。这样,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担保、咨询、审计、评估等项目,在实践中加深对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3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社会调查一般安排在大三的假期进行,可以针对会计教学或会计改革的热点问题定出要调查的内容,采取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网上调查和实地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会计机构设置、会计制度建设等情况,了解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人员素质、会计核算、会计管理等情况,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提供写作素材。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都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双重性质,学年论文是学生对一学年所学专业知识在专业实习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总结,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毕业论文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在各类实习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总结,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作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来说,要强调从实践中选题,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那些通篇理论论述,缺乏实践内容支持的论文,可以考虑要求重新选题和定位。

2.2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现在的高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企事业单位工作过,缺乏实际会计工作经验。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与校外实习基地、企事业单位、会计中介机构的联系和交流机制,鼓励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定期到这些单位挂职,从事具体的财务工作,积累会计实践经验,提高实务处理能力,更好地满足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也可以多组织会计专业教师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交流教学经验,多参加教育界和会计职业界组织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建立校外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财务专家以及经验丰富的会计从业人员档案,保持经常性的交流,促进产学研结合,还可以定期将这些专家学者请进校园作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甚至直接授课。同时支持会计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并要求取得资格证书,达到会计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2.3建立实训技能和质量评价体系

完善和规范实践教学评价,建立实训质量和技能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另一部分是教师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制定评价体系的详细考核指标和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考评可以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手工模拟、上机模拟等多样化的形式;对教学质量可以建立学校、教务处、系部、学生和校外财务专家五级监控和评价体系,采取学校抽查、系部检查、教师自评、校外专家评学、学生评价等多种方式,尤其对实验实习过程进行严格监控,分阶段进行考核,从而对整个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科学的评价。

3结束语

第9篇:技能评估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该论文从学生的角度探讨了高职院校教师必备的高效课堂管理技能。该研究的目的在于确认教师在课堂上应具备的管理技能,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管理。

在中国现已成为世界制造基地之际,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应用实践性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长。高职院校正是在此契机中迅速成长,成为我国应用性人才的主要输出源头。教学及相关教学设备对学生把握知识的实际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高效管理课堂的能力更是对学生是否能最大限度把握课堂知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该文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学生的视觉,探讨教师应该具备的课堂管理技能,从而达到高效的课堂管理。

素质教育对当今的教育者,或是教育管理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尽管素质教育包含许多要素,包括组织性要素和社会性要素,但是教师依然是公认的对教育产品质量起决定性的要素。积极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成就至关重要。进一步说,教师创造积极学习环境的能力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亦至关重要。研究表示,所有关于教师效能的问卷调查无一例外地提到了课堂管理技能对教学成果起着基础性作用。因此,一位疏于课堂管理技能的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会成功的。由此,要求教师提高课堂管理技能,进一步优化教学,是必须的。

据研究,高效课堂管理主要涉及以下五要素。第一,课堂管理应建立在对当今课堂管理理论及学生的个人心理需求的理解的基础上;第二,课堂管理应建立在积极的师生关系之上,积极的师生关系可帮助确认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第三,课堂管理包括可以最大限度优化教学,满足个体学生学习要求的相关教学法;第四,课堂管理应该包括可以放大学生课堂行为的组织管理和团队管理技能;第五,课堂管理还应包括广泛的咨询和行为管理技能,从而使学生能够不断地检查并改正其不合理的行为。

该研究的目的是透过学生的角度,对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确认来达到高效的课堂管理 。数据搜集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来实行。该研究采用随机调查的形式。100位研究对象来自于中国四川两所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问卷内容主要来源于以下材料:

a)Quality teaching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se(2001)

b)The discipline problem analysis inventory (DPAI), James Levin & James F.Nolan(2000)

问卷《学生对高效课堂课堂管理的看法》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关于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专业等;第二部分有27个小题,主要关于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分别包括学科知识,教学法,课堂感染力,学习动力,交流技巧,课堂纪律管理,教室环境以及成绩评估共八个方面。每一题都以李科特五分法进行评估,分别是1(强烈不同意),2(不同意),3(中立),4(同意),5(强烈同意)。

该部分主要是对教师课堂技能作进一步的详细分析。27项所列技能都一一单独评定。结果如下:

根据学生的评定,研究者所列27向教师课堂管理技能中,位于前两位的技能分别是“我的老师很友好,而且很容易相处”以及“我的老师上课前准备充分”,有45%的学生在此两项前选了“强烈同意”。“我的老师专业知识丰富”位居第二,有44%的学生表示强烈同意老师应该具备该项技能。有41%的学生表示“我的老师上课很准时”以及“教学设备很完善”两项技能也属于“强烈同意”范畴之类。

关于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八个方面,在研究中我们运用平均数来排列位次。鉴于问卷中的李科特五分法,平均数越高,表明该类技能越重要。八类技能分别师学科知识,教学法,课堂感染力,学习动力,交流技巧,学习氛围,教室环境以及成绩评估。根据所得到的数据,课堂感染力的平均数为4.17,被认为是最为必须的课堂管理技能;交流技巧位居第二,平均数为4.15,随后是学习动力,平均数为4.08。学科知识和教学环境位于第四,平均数均为4.04。

该结果表明,学生认为教师课堂管理技能中,最为重要的分别是课堂感染力,交流技巧,提高学习动力三方面。同時,在27项教师课堂管理技能中,学生更重视教师的课堂感染力,师生交流及提高学生学习动力这三大技能,这同时也和之前的研究是一致的。希望该结论能给正在努力改进课堂管理技能的教师提供一些帮助,通过进一步的教学实践,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管理模式。

参考资料:

[1]Brophy,J.&Good,T.(1986). Teacher behavior and student achievement.In M.C.

Wittrock(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3rd Ed).,pp. 328-375).

[2]Cothran,D.J., Kulinna, P. H., & Garrahy, D. A.(2003). Students’ perceptions on

effective class management.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9,435-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