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弟子规手抄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明确诵读中华经典的意义
国学启蒙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学瑰宝,凝聚先人智慧,蕴涵民族美德,具有永恒的传承价值。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国学启蒙经典中包含了很多美好的思想品质,如:孝老爱亲、诚实守信、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学校作为促进学生成长与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如果能将中华经典文学与诵读紧密结合,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就能让他们在经典诵读的熏陶中成长,提高道德素养。
当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化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我国文化在与外来文化接轨的同时,也在努力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我国现今正处在多元文化侵蚀的危机中。西方文化凭借各种不同的方式影响我国传统文化,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的开展,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思想素质的提高;还可以从行为上指引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营造良好的经典诵读环境
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可以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激发诵读经典的兴趣,同时也能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丰富的教学资源,将校园中的一些小角落改造成学生学习经典、感悟经典的宣传园地。例如:教师可以利用黑板报,让学生发挥才能,搜集自己喜欢的古诗文或经典国学,在班级环境的感染中提高道德修养。
同学们还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古诗词通过绘画和剪贴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粘贴在教室的经典展览栏里。教师可以在教室的图书柜里存放一些经典的书籍,如:《弟子规》《三字经》《诗经》等中华经典图书。教师还可以在教室粘贴一些名人名言、书画以及学生的手抄报,使学生在经典文化的氛围里成长,将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渗透到德育教育中。
三、开展各种形式的经典诵读活动
为了使学生真正地从经典的国学诵读中获得思想和行为的提高,我校开展了“诵经典 我成长”活动,周一至周五晨诵时,由教师选择内容,如古诗、《弟子规》《三字经》等,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语文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诵读的方式加强德育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诵读后,学校内开展了“《三字经》讲故事比赛”及“经典诵读伴我成长”主题演讲,举行了古诗文默写比赛及经典文化手抄报、优秀经典书画展览等活动。通过各种活动让同学们了解了经典国学,走进了传统文化,获得了思想上的共鸣。
四、在活动中巧妙进行德育教育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或祖父母的过分溺爱,导致很多孩子出现蛮横无理、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不讲信用、不懂得谦让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笔者认为,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正面引导孩子。而经典诵读正是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水平的教育形式和载体,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道德修养。
我校以《三字经》为内容,进行了一次讲故事比赛。比如通过讲《孟母三迁》的故事,让孩子明白母亲为了孩子的成才,不惜几次搬家,让孩子有读书成才的好环境,从中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孩子通过这次活动,可以明白很多的生活道理。把这样的思想教育融入到了一个个小故事当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们的道德修养。
一、拓展学生课堂阅读内容空间
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实践证明,随着学生阅读空间的不断拓展,学生的阅读兴趣随之不断提高,遣词造句能力、写作能力也在阅读的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
二、拓展学生课堂阅读方式空间
同样的课堂,同样的40分钟,怎样拓展学生课堂阅读方式空间 ,做到有效阅读,高效阅读,课题组老师集思广益,采取的措施有:
1.1分钟课前演讲。
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提前准备,将自己的课外阅读以1分钟演讲的形式呈现出来,有效地拓展了学生阅读空间,提高了阅读兴趣。学生演讲内容涉猎范围五花八门,题材不限,占用上课时间不多,但收效甚大,1人讲,全班听,日积月累,所有学生的阅读空间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2.开辟美文欣赏课。
通过默读感知、指名朗读、集体美读等多种形式,拓展学生阅读空间,提升学生阅读欣赏水平。
3.充分利用读报时间,拓
展学生阅读空间。
开展《弟子规》经典诵读活动。
开展3分钟中外名著赏析活动。
三、拓展学生阅读的情境空间
为了使阅读内容空间得到有效落实,实验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阅读情境空间予以了指导:
1.查工具书。
2.互相借阅。
3.分小组在社区书店合办
借书证。
4.假日去书店看书。 5.上网查阅。
6.借助媒体。
7.走进大自然,去阅读“大自然的文字”。
从以上方法指导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空间在逐步从个人拓展到周围环境,直至广袤的大自然,阅读空间在不断扩大。
四、拓展学生阅读展现空间
《心理学》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重视和肯定,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展现自我的欲望,小学生这种“好表现自己”的天赋尤其强烈而不加掩饰。因而,学生阅读空间得到拓展后,课题组指导学生以各种形式展现自己的阅读收获,具体展现形式有:
1.诗海拾贝集。
2.亲子阅读笔记展。
3.“感恩师生情、品味书墨香”活动。集表演、表彰、演讲,家长、学生、教师全员互动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拓展了学生阅读空间。
4.各类手抄报展。(安全、感恩等系列主题)
一、国学经典进教材,物人交互使国学经典更显生机
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国人对国学经典的继承和发扬。作为炎黄子孙,批判地继承中国古文化,辩证地学习外来文化,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使国学经典得到不断丰富和延伸,从而使中华文化更具有生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纵观中小学教材,内容无不渗透着国学经典的精髓。孔孟之道、国学精粹在每个学科中都不断呈现。在学习的过程中,现实与历史的交汇,学生与国学的交融,让国学经典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得以延伸和发扬而显得生机勃勃。
二、经典诵读进课堂,师生互动使国学经典流光溢彩
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中,除了教材中渗透着国学经典外,我校积极探索“经典诵读进课堂”。我们的做法是:
在经典诵读内容上,采取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分配原则,分学段进行古诗文的诵读。低年级的以语文课本、唐诗、《三字经》为主,重点是诵读,意在培养兴趣和习惯;中高年级扩展到《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片段等,其中对《弟子规》的学习纳入每学期考试考核的范畴,重点是理解,意在引导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经典诵读方式上,创造“三条途径”,即“听”“抄”“赛”。听,即听广播。学校开设有“校园之声诗文小广播”,其内容有诗文朗诵、赏析以及有关古诗文的趣闻轶事等。抄,让学生做诗文卡、办手抄报、制诗文集。赛,即按班级、年级、学校逐层举办诵诗会活动,全校师生参加。
在经典诵读过程呈现上,力求灵活、多样、有特色。我们通过“古诗角”“古诗配画”“诗词表演”、伴奏诵读、改编诗文剧表演、书写古诗文等形式,营造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学生在精彩的学习过程中,兴趣更浓,参与度更高,创新意识更强,达到“抛砖引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三、国学思想进家庭,家校共营使国学经典发扬光大
通过“小手牵大手”“家校联手”等方式,使学校与家庭因教育联系得更紧密。我们学习国学,我们诵读经典,目的就是要让国学思想得到继承和发扬,能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影响社会形成健康的舆论、习俗。国学思想通过学生带到家庭、带到社区,我们欣慰地看到通过孩子,国学经典在影响家庭、影响社会。
关键词:语文教学 渗透 国学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同时还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国学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在语文教科书中也得到了应有的体现,不论是经典名著、谚语民俗等,都是学生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国学教育给老师和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也是小学语文改革的一个倾向。这一点具体落实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让孩子多吟诵古文,多背诗词,将国学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让孩子能在小学的学习阶段对国学有个基本认识,可以借此进入国学这扇大门,同时还应该注意培养孩子们对国学的兴趣。近年来,学校领导结合我校实际,将国学教育纳入特色教育,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实践和领悟而真正爱上我国传统文化,帮助他们完成早期的文化积淀,下面就我在语文教学中对国学渗透的有效尝试教育谈谈我的体会。
一、课堂中积极渗透国学教育、让学生理解国学经典内涵
在我的语文课前,我都会让学生利用两三分种教他们背诵一段《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朗朗上口的文字,读起来容易记忆,比一般的说教更易深入学生心理。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被宠被惯,与父母的隔阂渐增,亲情教育必不可少。而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歌唱和描写和谐社会、和谐自然方面的内容。如《我的母亲》、《背影》等课文,都是在歌唱亲情,提倡爱父母、爱家里的每一个人,在讲这类文章的时候,我就把亲情放在首位,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通过具体事例的阐述,让学生感到亲情的可贵,从而在心中能够体会到父母的无私与不易,平时的点滴积累,孩子们很容易就理解了“爱”及如何向父母表达“爱”.“爱”的火苗正在所有人的心中点燃,当有学生在课堂上讲“只要爸爸妈妈高兴我就会很高兴”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将会燃起“大爱”的火苗。
二、课内外大量诵读国学经典、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诵读诗词的重要作用。在诵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在逐渐提高。国学和古诗词,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可以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从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让学生懂得惜时;从《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中,让学生懂得仁孝,明白做人的道理。由于农村小学生受地理环境和家庭条件的限制,孩子们接触国学经典的书籍较少,我就从网上给孩子们下载了一些国学经典和唐诗宋词,每周给孩子们发一张,要求他们在家诵读;周一到周五,我们学校的图书阅览室都全天开放,供孩子们自由阅读;我还鼓励孩子们利用节假日到图书馆、新华书店去阅读国学经典。到了每一个月末,我班就举行“经典诵读朗诵会”比赛活动,孩子们在台上自信大声的读,在他们声情并茂的经典诵读中,使自己轻松记住了一生受用的礼义廉耻,懂得谦卑,懂得真诚,懂得仁孝。这些经典的教诲,不也正是我们家长和教师需要教给孩子们的吗?
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的经典记忆
关键词:校园文化;育人作用;育才
校园文化包括校容、校风、师生的道德规范、心理趋向和价值观等内容。校园文化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将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巨大作用。校园文化的育人育才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完成的。
一、营造成才氛围
事实越来越证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健全道德人格、提高综合素质,营造成才氛围,将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传统教育中我们比较重视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而对文化育人与环境育人有所忽视。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在学校中及早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学习、生活习惯十分必要。比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中最基础、最基本的文明教养,如果学校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落实和督促,及时奖优罚劣,在教室内、校园内张贴,在班会上、校会中大力宣传,在课堂上、校园内时时检查和评比,营造一种时时处处自觉遵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成才氛围,那么,长期熏染学生就会自然形成良好行为习惯,逐渐培养其高尚道德人格和综合素质,这样,学校教育能够使人人成才就不是一句空话了。校园文化营造育人氛围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点。
(1)耳濡目染,塑造自我。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会做人。做人要有一个榜样、目标和基调,否则,就不会有压力和动力。在校园墙壁、教室中悬挂名人名言警句,传统文化中的《三字经》《弟子规》图文,每天在课前全班集体分段朗读、背诵,每人抄写一本名人名言笔记,通过榜样的力量时时感染教育学生,可激励学生奋发图强、立志成才的动力。
(2)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素质教育的人才观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优势,激发潜能,相信人无全才,但人人有才,人人可成才,这也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学校文化建设的任务就是帮助每个学生树立自信和人生目标,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并努力提供其发展的各种条件。如学校党支部、团委、学生会可举办“成才之路讲座”,邀请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校领导等,就学生人生道路上、成才之路上的疑难困惑来作针对性解答,在每周党团活动或其他时间举行,全校学生自愿参加。同时通过主办普通话演讲比赛、升国旗仪式中的演讲、各科竞赛和比赛,各种文体、文娱活动,竞选学生会干部的自荐演说、理化生兴趣晚会、小组探究、自主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学生的特长、潜能和优势,从而实现学校教育虽然不能保证人人考上大学,但可以使人人成才的庄严承诺。
(3)自主创新,培养人格。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对黑板报的主办和更换,教室的布置,学习园地的更新,手抄报的设计,校园和环境卫生的净化和美化等活动,正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创新的机会。让学生自愿参加、自行选择、自己创作,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同时,举办书法、绘画比赛,自办手抄报比赛等,全由学生自己设计策划、筹办主持。这些活动寓教于乐,各得其所,对学生自我意识、自律精神的培养与发展,对健全学生道德人格大有益处。
二、塑造校园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除了提升校园文化的品味外,还要重视人的塑造。通过考验和提炼、升华,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就是一个学校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的高度提炼,是一个学校的生命活力、独特财富和宝贵资源,它集中体现了一个学校的优良办学传统和教育教学特色。精神文化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它虽没有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直观形象的特点,但由于校园精神已经渗透在校园各种文化设施及其全校师生身上,故校园精神每时每刻反映出的独特的精神文化感染力和吸引力,使每一个进入学校的人都能感受到它的真实存在。我们每当走进一所具有良好声誉和优秀校风的学校,校园里的每一物、每一处都似乎具有一种丰富的生命力,在无声地、不断地撞击和启迪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感动,使我们振奋,并受到激励。对一个已具备良好校园精神的学校,由于在校园和学校所有活动中起核心作用的精神文化已经形成,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形成一定的分辨能力,能够自觉有效地抵制社会上各种腐朽文化的侵蚀和影响。对一个具有优秀校风和浓厚学风的学校,抄袭作业、考试作弊之风就很难形成气候。所以,我们说校园文化的集中标志就是校风,其最高体现形式就是校园精神。校风是一面旗帜,它体现了一所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思想道德、精神风貌和行为习惯等文化素养。它在激励教师为人师表、辛勤育人的同时,也鞭策着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
三、提高人文素养
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更全面,不仅要求具有广博专精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道德人格。人文素养说到底是一种精神、一种性格和综合素质,它能够充分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程度,从更高境界上体现人才的综合素养。因此,在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中切实强化人文教育,是有效促进中学生自我完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迫切要求。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国学宝库中的《三字经》《弟子规》等教育资源,努力继承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谦恕诚智、节廉容舍”等优秀美德,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人文氛围,打好每一个青少年的人文底蕴,从小培养学生诚信善良、无私奉献的精神支柱,有效促进学生高尚道德人格的形成。
总之,校园文化是师生在特定环境中创造的具有校园特色的成才氛围、学校精神和育人环境。只要我们坚持以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全校师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基础,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育才功能,就一定能够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谢中清.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的辩证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
育,2008(24).
一、完善班级干部组织,真正实行自主管理
班级班子的建设是个大问题。首先要建立一个团结向上,工作能力强,有一定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的班干部队伍。2010年9月我担任初一(7)班的班主任。开学初,我制定的教育目标是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掌握他们的真实情况,与此同时,班委的组建工作也在民主、竞争的氛围中进行,通过毛遂自荐和他人推举、采取竞职演讲、民主投票,竞争上岗形式产生。让学生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选出他们信任的班干部,根据这些班干部的特点,给他们明确职责,让他们制定自主管理的目标、切实可行工作方法,一级向一级负责。安排每天的值日班长全天负责制,并作全面的记录。更全面了解了学生每天在校的表现。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班级工作开展的井然有序。如让责任心强、吃苦耐劳的同学担任卫生委员,及时督促值日生做好值日,使班级和卫生区情况保持良好。再如由学习主动、成绩优秀的同学担任学习委员,对上交作业的情况详细记录,而且能够带领其他同学预习功课。如此一来,既帮学生找准位置,发挥他们的特长、又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何乐而不为?当然,对班干部善用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指导、培训,最大限度地保护其工作的积极性。
二、良好的班风具有潜移默化的力量
1.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作为班主任我注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制定了班级格言:习惯造就人生,知识改变命运。班训:态度决定一切。把它贴在班级醒目的位置,让学生每天都能看到,熟记于心,时时提醒他们付诸于行动。
常言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班主任不仅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更是学生的效仿垂范者。我和学生接触的时间长,在学生面前就是一面镜子。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每天让学生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等,我自己先做到。并且还可以杜绝抄作业的现象。久而久之,学生们也不好意迟到,也没有抄作业的机会。在工作中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给学生一种效仿压力——我们应该像老师那样做。我记得,在2011年春季学校举办的运动会上,班上许多同学怕累怕苦不愿参加,思想工作也做了,同学们的积极性还是不高,怎么办?我想,我带头去参加运动会上老师的短跑项目,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感动学生。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班主任对班级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给学生留下了深深地印象。这种实际行动胜过老师许许多多的说教。
2.细心是工作之源
我教育的对象是情感丰富的人,要真实的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就要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我采用周记评语形式与学生交流,学生在周记中或反应班级情况,或对自己的一周表现作出评价,或对班级管理提出意见等。我用亲切之语或鼓励其进步、或解答其困惑、或采纳其建议等,这样,轻而易举实现着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默契和沟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美化教室小天地
开学初,为培养学生班级主人翁的责任感。我在认真布置班级教室上下功夫,结合班内的现状,从挖掘班级文化和展示学生才艺两方面下手,在班内大量张贴学生们的绘画和手抄报作品等,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从美誉着孩子们眼睛的角度出发,愉悦着孩子们的心灵、感受着感受着孩子们的成就、开心的生活,在团结上来的大家庭中。另外,还在教室里种植一些盆栽,一年四季常绿不仅让教室变得美观,空气变得清新,也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读书环境,而且活跃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畅快。
因此,抓好班级学风建设,就抓住了繁杂的班级工作之关键,就掌握了班级教育教学的主动权。
三、学习哪有那么难,好习惯是成功的保证
有一句话叫: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成功。好习惯和成功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我们习惯于告诉学生最终的学习目标,而忽略告诉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达到这样的目标。为了让各位同学在学习的路上少走弯路,我专门为学生找到了一套学习方法。并在网上找到学习视频利用课余时间播放给学生观看。大部分同学都能正确的使用这套学习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实践提升能力,是成长的阶梯
能力来自实践,我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的实践活动,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在每天早上升旗仪式结束,我安排全班同学齐诵《弟子规》。《弟子规》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知识精华,诵读文学经典,提升学生品德素养、教会学生做人、意义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弟子规》的诵读为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开启了又一扇心灵之窗。
一、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儒家文化亦即宋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其著名的《朱子家训》中言:“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进而具体来讲,“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故此,笔者在每周一节专设的国学诵读课上普及国学经典常识之外,还对学生吟诵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利用晨读15分钟,课前5分钟和中午10分钟时间,每天保证半小时的诵读国学经典的时间,坚持在固定的时间内诵读古诗文,培养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好习惯。此外,每天大课间,在学生做完体操之余练习“太极拳”、通过“太极加吟诵”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独具特色的“经典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浩然“正”气。
朱熹在倡导要读书的同时,更注重读书内容要“精。”“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训学斋规》)在诵读内容的选取上,笔者参考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根据学段特点选择不同的国学经典读本供学生诵读。例如:一年级《三字经》、《弟子规》,二年级《百家姓》、《千字文》,三年级《大学》、《笠翁对韵》,四年级《论语》、《诗经》,五年级《中庸》、《礼记》,六年级《道德经》(其中也穿插《春江花月夜》、《出师表》、《岳阳楼记》、《师说》等经典篇章以及一些小学生必背的古典诗词)。这些国学经典的背诵与阅读,不仅增加了低年段学生的识字量(读一部国学经典可识字数千,读国学经典两年最少可轻松认识3000多个汉字),也拓宽了中高年段学生的阅读量,直接、间接地提升了语文素养。学生以书为友,在与古圣先贤对话的过程中,广博知识,淬炼为人“正”气。
二、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班级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充分利用儿童节、学校艺术节(以经典诵读、舞台剧表演等艺术形式展示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情况)、国学书法赛与故事会、国学感想征文、手抄报等活动,不仅使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体会阅读的快乐,同时还以每次活动为契机,带动广大家长积极参与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此外,笔者还建议家长开设“一家经典时刻”,希望家长尽量抽出一定时间,每天在孩子放学后、睡觉前,与孩子一起学习,进行“亲子诵读”。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诵读、调查和评比的基础上,每学期会评选出每个班的“书香家庭”3-5个,颁发学校的奖章和证书,并在学校范围内大力表扬。
我校由初二级部组织了本次调查问卷活动。级部主任组织传统文化任课教师完成问卷。学生问卷由初二四班完成,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问卷。并在家长群里发放了问卷通知,向家长进行了问卷说明,由本班全部家长完成了这次调查。
二、《传统文化》上课情况
我校在初一、初二、初三开设了《传统文化》课程,每周一节,由历史老师、语文老师兼课。学校要求各年级开足开齐《传统文化》课,加强教学常规检查和听评课,以此督促老师们认真完成授课任务。
1.加强教研。加强《传统文化》学科的教研活动,教研组长定期组织任课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具体内容为:过程中对难点的把握,存在的疑惑,解决的办法等相关事宜,进行大讨论,力求最好的解决办法。讨论本学期与上学期有哪些异同;如何重点突出地开齐开好本学期课程;本学期课程讲解过程中遇到麻烦如何解决等。
2.制定计划。每学期教务处都要求教研组长,任课教师制订专门的教学计划。计划中有时间的分配,课时的进度,期中,期末考试时间等。
3.关注上课。上课前要求任课教师全部备教材,备学生,调网络资料。上课时尽心尽力。同时每学期进行一次教学大比武活动。
三、开展活动。
为了加强校本课程实效性,确保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有效地开展,学校成立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工作小组,全面负责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和工作的落实,制定了切实的活动方案,开展了一系列学习传统文化的活动。
1.我校要求保证每天不少于15分钟的诵读时间,为此特安排每天早7:30——7:45十五分钟时间为经典诵读时间。
2.为了营造一个更加和谐、浓厚的校园经典诵读氛围,我校六七年级每周设两节名著阅读课。在这节课上,各科任教师带领学生在教室进行经典诵读,讲解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教师认真备课,分门别类精心讲授经典诗文、加大积累容量。
3.坚持开展德育常规系列活动。根据年级特点,扎实开展学习诵读《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经典活动,培养学生言行举止彬彬有礼良好风气,使优秀传统美德在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4.我校分别在上下学期开展读书征文活动,每年五月份为校园读书节,主要开展了教师、学生诵读比赛、读书征文、读书主题演讲、手抄报比赛、书香班级评选、阅读之星评比等一系列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师生阅读经典名著的热情,使读书深入到学生的心灵。
四、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
一方面,能够胜任传统文化教学的教师十分缺乏,一般由语文教师、历史老师兼任。另一方面多数教师在传统文化方面底子太薄,自身的传统文化积累不够,造成教学效果差,甚至“一讲就错”的现象十分普遍。
2.教学方式单一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些老师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有些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局限于经典诵读,要求学生将指定的经典篇目诵读得朗朗上口,仅此而已。有些教师采用简单的识记型教学,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
关键词:经典诵读 校园文化 办学特色
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华夏文化。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经久不衰的瑰宝。孔子曾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儿童时期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对人的一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把诵读、践行、立德作为有效的途径,让学生从小树立“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的思想,是学校彰显“经典诵读”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润物细无声――让校园呈现书卷飘香的优雅。
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环境育人,潜移默化。学校要善于营造书卷飘香的氛围,教室内外、学校的长廊、阅览室及各班墙报也都开辟了相关专栏,真正做到了“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学生走到哪里都有经可读,有诗可诵”。学生漫步其中,脍灸人口的名诗佳句渐渐在孩子们心中沉淀,夯实了他们人文的基础,让校园的每一个空间都被赋予文化的内涵。
二、 学非探其花――让老师散发着满腹诗书的韵味。
教师既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又是学生读书做人的典范。“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学校要搭建平台,使教师成为“经典诵读课程”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智慧者。
1.文化上求深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作为教师有了广博的文化,才能有深厚的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在教学中才能有灵气。教师潜心读书,体察涵咏,走近先贤,不仅把《论语》等书当作教育学,更把它当作哲学,从中吸取精神力量。在广泛涉猎经典文化过程中,儒家的教育思想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这个教师群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泛爱众而亲仁”、“有教无类”、“仁者爱人”等良言古训成了许多教师的口头禅或座右铭。
2.业务上求精
学校要充分发挥各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组建“经典品读沙龙”,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以避免教师们“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的闭塞。组织教师多阅读《国学小常识》、《弟子规细讲》、《幸福人生讲座》等书籍,布置收看百家讲坛于丹老师的《论语》、蔡礼旭的《弟子规》等视频。通过学习不但让老师、家长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提升了每位老师、家长的文化底蕴。
3.活动上求新
除了制度上保证,文化上引领,学校还应特别重视教师各项教研活动的开展,有针对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开展的经典阅读课堂教学比武、识字教学教研沙龙、青年教师说课赛;有检测和促进教师个人素质不断提高,开展的教师素养大赛、教师答辩赛、 “翰墨写经典”的硬笔、毛笔书法比赛,“教书育人风采”演讲比赛,教师配乐朗诵比赛。老师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获得成长,越来越多的教师主动由“经验型”向“学习型”、“科研型”发展,为特色学校的创建奠定师资基础。
三、 让课堂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同时也肩负着弘扬道德文化的使命。
1.经典启蒙 分层研发 ――开发经典阅读校本教材
要结合校情和学情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在选材过程中,本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分年段编写的原则编写,作为国家统编教材的有益补充。在编写、传授上注重联系经典章节内在道德诉求对学生的教育意义。
2.规划保障 课程落实――将经典诵读纳入学校课程规划.
明确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研究方向,把“经典诵读为特色的书香校园”定位为:具有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让经典诵读成为师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养成一种阅读的好习惯成为一种风气,以提升师生生命质量;将“用阅读引领成长”的教育思想,凝聚为全校每一位教师的共识,并真正体现在学校建设与管理中,纳入学校课程规划,体现在班级的特色发展中,体现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里;让学生一步步浸润在书籍的海洋里,丰厚文化底蕴,涵养健全人格。
3.水溶交融 相得益彰 ―――与学科教学融合
语文教学中,进行古诗文诵读学习分析,并建立诗文角、诗文兴趣小组;音乐教学中,欣赏古典音乐、配乐唱古诗唱经典;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国画,学习用图画表现古诗文的情节与意境。而相对于传统道德不明显的教材和科目,可以深挖教材和改变教学方法下功夫,利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图文并茂、生动形象,通过课堂情景教学,让学生能真正品味到经典的涵义和价值。
四、 寓教于乐----让孩子在活动中快乐成长。
小学生对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寓教于乐的活动是进行古诗文诵读的良好途径。作为一项文化工程,不应是一个孤立的活动,只有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之中,才会更具有生机与活力。
1.听看读写诵,全方位互动
听,即听广播、听录音。
看,组织学生观看经典诵读视频,开辟“古诗角”“经典壁”,组织学生外出到博物馆参观,利用网络、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古诗文佳作佳句,从经典故事中受到教育。
读,开设有专门的诵读课。
写,让学生写诗文卡、办手抄报、制诗文集、进行经典诗文摘记等。
诵,熟练成诵,诵出诗文的意境、情感和韵律。
2.活动创意新,丰富班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