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人才培养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 会计人才 国际化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全球高校教育实践中,美国以学术研究、人才训练及社会服务为宗旨,实施专业训练,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澳大利以接受教育与训练者为中心,实施以能力为基础的训练,根据职业结构来提供训练方案。日本高等专科学校重在培养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技术人才。韩国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宗旨是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使职业教育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发展。[1]
在我国高校教育实践中,人才培养模式尚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单一型轻复合等方面的问题。刘淑莲(2005)从会计学科的目标界定入手,根据目标定位、价值定位和市场定位的要求,提出“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构建模式,使课程体系在结构上与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相一致,在内容上与执业岗位的需要相一致。孙小梅(2007)从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入手,指出人才培养应在更新思想、转变教育观念的基础上,设计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尽管许多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但这些建议主要从课程体系、业务培养目标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非实质意义上的调整。与现实中的需求仍有脱节。[2]
二、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现状
1.国际认证:学历与职业资格的双重保证。中国大多高校在培养会计人才时往往注重的是学历教育,而部分高校则双管齐下,开设了类似于加拿大注册会计师的相关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加强学历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国际职业资格。受教者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可以累积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其会计专业的学识,有助于其日后就业。现下,我国多所高校(上海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都开始注重在会计教育上与国际接轨,不仅开设了国外职业资格考试,还与国外高校合作联合办学。[3]
2.联合教学:采取三加二或者其它形式的教学方式与国外高校加强合作,使得学生在取得国内外高校学位认证的同时,掌握丰富的会计知识。
三、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过分注重会计知识的灌输,并没有分析中外经济文化存在的差异。会计学具有其特殊性。其一,会计需要技术的支撑,就业人员需要通过数据与资料来对经济事件产生客观理智的判断与分析。其二,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需要与法律、文化、社交进行紧密结合。因此文化、经济的差异性会对会计教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不同地区国家的会计学加以区分,这样才能促进学术知识的融合。例如现下部分高校在开设会计课程时遵照的是欧美的模式,但是在教学时并没有批判地吸收其中的思想,也没有融入本土的社会人文与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教学。较为常见的现象有以下几种:一、专业课教学未对教学内容进行区分。教师在叙述案例时引入的都是发生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涉及的也是当地的人文与社会背景,并没有从我国的社会背景入手加以区分,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2.过分依赖于教程的要求,忽视了国内会计学的学术知识。很多高校在开设有关课程、教授准则时都未按照国家的不同进行差异化教学,中国传统的教学手段与西方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使得会计教学陷入一种尴尬的局面。
3.并未深入了解国际化、职业化会计教育的本质及客观规律。我国部分院校以与国际化、职业化接轨为目的,对人才进行针对性的定位培养,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的专业课程进行重设,并改变了教学培养的方案、课程结构与实践教学方式等多个方面。但是诸多高校却将国际会计资格证书作为人才考核的标准,在课程教授时也围绕着此目标,忽视了国际化、职业化教学的本质,没有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与学习方式的传授,与传统的“应试教育”其实并无区别,使得学生不具有创新思维与自我学习的技能。[4]
4.缺少国际化教学师资力量。目前高校在教师启用上仍然选用了国内教师,国际化、职业化会计人才的培养不能缺少具有国际化应用性教育理念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发掘教育的内涵,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
5.教育模式过于单一。部分高校未从社会、市场的需求出发对会计专业人才进行培养是目前我国会计学教育存在的不足之一。首先,高校并未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与环节,缺少与实践部门的沟通与交流,也没有根据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具体的研究与探讨,案例教学也缺乏活性,没有强化原有的实践教学管理评价机制,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较高,对于现实案例的分析能力却不能得到有效提高。另外,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样性的,不仅要求员工的专业素养,也要求其具有高素质以及优秀的品质,但现下高校并未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加以重视,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开始认识到职业价值、道德等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在课程设置上仍未找到合适的方法。[5]
四、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建议
1.以国际化、职业化为会计教学目标。我国各大高校在制定会计教学目标时都依据了相同的标准,即培养综合素质的应用性人才,其实教育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对于教育程度、教学方式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该重新对会计学教育的目标进行定位,培养理论与实践操作的高素质人才,并注重与国际化、职业化接轨,在此基础上确立培养人才的具体方案和教学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资源,提高就业员工的应用能力与管理能力。[6]
2.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在设立基础的会计课程的同时,进行国际化课程的教育。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迫切需求改进现下的课程体系,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案,一是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增设国际会计及准则方面的课程,二是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高校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明了自己的义务与准则,将国际会计有关知识与先进的思想观念融入到我国会计教学之中。[7]
3.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全面改进,注重个性化教学与实践教学。我国传统教学方式一般是以教师为中心,但只能进行单方面的知识传授,不能提高学生自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变传统课堂封闭式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互动,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发展,将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个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信息技术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更多的教学资源,提供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增加实践课程,通过案例分析来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创造讨论、合作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拥有更高层级的能力。
4.引入优秀教学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立拥有先进教育观念、国际化素养以及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学队伍是培养会计人才的重点,教师在传授会计知识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责任与意义,其素养与能力会对教学质量、学生个人素质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重视会计教学师资队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低素质教师进行甄别。优秀教师应该注重自身能力与学识的不断更新,并且关注有关于会计学科的发展与走向,根据国际经济市场的需要来制定一定阶段的教学计划。另外,高素质的会计学科教师应该主动吸纳国外会计学科中的精华,提高自身外语沟通交流的能力与会计的实际应用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及相关活动。最后,学校也要鼓励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发实践性、横向性的课题,利用业务流程设计、管理流程设计等多个课题的开发,来培养教师应用实践的能力和专业性知识,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检验教师的职业水平。
五、我校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2013年初,为了对金融以及会计人才进行专业化培养,促进人才资源的国际化、职业化,我院对经济管理学院的原有院系进行了改革,将金融系与会计系统一设立为金融学院。但我院多年来以农业类综合人才为培养重点,因此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受到局限,想要不断提高会计人才培养水平只有改进原先的培养模式,注重人才的国际化、职业化与小众精英化,使得会计人才能够符合市场的变化。我院也以实践为基点,将会计专业培养模式与现有教学资源进行紧密结合,深入探究与我院人才培养现状相符的国际化、职业化教育新模式。
管理会计师公会(CMA)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性管理会计师组织,作为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创始成员之一,该公会以审计为主要工作内容,对企业的会计以及经理进行认证。CMA之所以能够提供全球最具权威性的高端财务职业资格认证是因为该组织自成立以来一直不断改进其认证标准,为企业财务管理、战略经营的开发与研究出谋划策。例如在认证的过程中,CMA不仅重视申请认证人的财务技能,更重视申请认证人在企业经营管理与制定战略决策时能力的发挥,该公会认为财务与经营决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申请认证人要拥有制定战略决策与掌握财务技能的双重能力。足以可见,CMA与国内外会计组织在会计师能力培养与个人发展认证上有着极大的差别,CMA认为合格的管理会计师不能仅仅掌握一般性的会计知识,更应该以财务技能与财政数据信息为基础,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行性的意见,通过全面预算、财务分析、风险与绩效的防范与评估来促进企业战略性经营。CMA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为基准,以培养商业学院或会员为方向,而并非只是单纯的会计从业人员,它将企业经营管理与财务管理进行了完美的结合。综上所述,CMA在国际众多会计机构中具有其特殊性,它能够加大管理会计,通过制定更多的管理项目和策略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而CMA的人才也走向了全球,国际化水平最高的会计资格证成为他们的敲门砖。因此,CMA教学的经验与大纲都值得借鉴的成分。
但是我校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能够全部引用CMA的教学方法与经验、大纲,应该在开设基础课程之外,引入其进行提高性教学。CMA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人需求,培养国际化、职业化的人才,还具有中英文两种不同的考试语言,为职业认证提供了保证。另外,我校应该注重实践性人才的培养,通过开设实践课程、制定实践方案与策略来加强实践性人才的培养。创新学分的增加、实践必修课程的增设以及实践导师制都是有效的方案,能够加强学生对于财务实际管理、处理状况的了解。校方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到企业运作的规范,培养其综合能力。为了促进会计人才的国际化与职业化,校方还可以主动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中型企业合作,借助这些企业的力量与优势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工作学习态度,共同制定会计实践人才培养计划。这种人才培养方式不仅有助于学校在会计人才上的培养,还有助于人才输入企业,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1] 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大趋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2] 陈艳.试论高等学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J].经济师,2006,(5):103-106.
[3] 陈亚玲.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述评[J].现代大学教育,2011,(4):36-38.
[4] 孔锴.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9,(2):15-18.
[5] 李灵稚,胡雪.对我国高校培养国际通用人才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9):17-20.
[6] 申渝.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J].中国人才,2012,(9):4-6.
[7] 王垒,胡晓琼.国际化人才的评价与测量[J].New Capital,2011,(3):14-17.
会计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和事业单位、各类企业的信息化在本质上基本相同。会计信息化代表的是社会的又一大变革。但是现阶段对于信息化的定论并不明确。我国研究人员从构成要素、过程以及技术等方面研究信息化的内容,认为信息化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是对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的利用,也是利用信息技术组织社会活动以及经济活动的过程。从这些内容中不难发现,所培养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将具备以下特征。
(1)所培养人才应具备职业道德以及思想品德等基本素养,同时还要具备会计、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知识,能够为决策者提供更多准确的会计信息。
(2)要求他们具备自主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能够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会计业务处理能力,从而适应信息技术、经济发展以及企业经营对于他们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
(3)要求他们能够对会计基础信息、财务数据、业务流程以及经济交易活动所产生的数据资料等进行有效地整合,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以及通信技术等,处理好会计业务。
2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高职院校要想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就需要遵循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并从全局角度出发,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其一,遵循教学培养人才的原则。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应将教学作为首选措施。其二,遵循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对于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就是要求高职院校充分利用教育以及环境的积极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实践积极性,指导学生建立完善的能力结构以及知识结构,指导学生拓展自身的知识视野和能力视野。其三,遵循信息教育的基本原则。现如今,各种信息技术的变革成为了必然趋势,使得数字化技术渗透到各个行业中,对传统会计理论知识、会计业务实践等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信息教育的基本原则,将信息教育渗入到教学过程中。其四,遵循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强调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备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等能力。此外,学校还应创新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3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
3.1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
现阶段,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中,高新科技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中,给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带来较大的变革,同时也严重影响着会计工作。而信息化时期的来临,各行各业对财务会计工作做出了新的调整,并建立了以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核心的开放型会计信息系统。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主要机构,学生应掌握哪些技能,怎样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已经成为了学校改革教学模式的切入点。通过分析市场人才的需求情况,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让学生具备以下知识技能。其一,有关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因为会计信息化的适应性加强,包括了审计、信息技术、会计、管理以及财务等诸多知识,是一门综合型边缘学科。对于该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基本的会计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有关常规技能等。如: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外语以及税收等其他有关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技能。其二,对于职业技能的基本要求。会计信息化工作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实务操作能力、判断能力、执行能力、控制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能够结合外部环境的具体变化情况,更新自身的思维模式,以此满足环境的要求,从而做好会计工作。所以在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应着力培养学生解决会计实务的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等。
3.2传统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的限制
高职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虽然能够满足市场对会计人才的实际要求,但是会计信息化人才仍旧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说明了中国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水平偏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已经难以适应现阶段的会计环境变化要求,也无法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其一,从高职院校现行的教育系统而言,对于会计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力度不足。现阶段,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已经设立了会计专业,然而并没有设立会计信息化专业,这限制了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对目前的教育系统而言,多数人认为加强会计信息化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减轻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量,以此提高会计信息的输出速度和工作效率。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直接导致了学校无法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使得所培养的会计人才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离现象。其二,学校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强调的是会计理论教学,忽视了会计信息化教学。现阶段,我国多数会计理论研究人员注重的是对传统的会计理论的分析和探究,导致会计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忽视了信息化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教学脱离实际,学生对教学活动并不感兴趣,无法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掌握相关的技能。其三,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强。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实践经验不足,难以展开人机交互型教学活动,难以让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力度不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无法进行实际操作,无法独立解决有关会计问题。
4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教学中,加强人才培养的有效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要想培养更多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更好地满足市场人才需求,就需要采取下列对策。
4.1学校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教学计划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主要机构,要想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综合型人才,首先就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并对教学目标有较为准确、清晰的认识。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难度大,培养方向较为特殊。高职院校在掌握企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会计教学方案,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完善的职业规划。因为各所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不同的能力,所以应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合理选择人才培养目标。从目前的市场人才需要求情况而言,市场缺乏了会计信息化的技术类人才、操作人才以及管理人才。因此笔者建议高职院校应从以上三种人才的培养方面入手,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把握重点,注重人才培养的特色;进一步完善培养方言。高职院校还应结合不同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打好基础,凸显教学特色,培养更多管理类、技术类以及操作类人才,从而使得他们能够灵活适应各种岗位需求。
4.2灵活设置各种课程,完善教学体系
市场所需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以及实践技能的教学,并设置相应的课程,明确教学目标,将信息化作为整个专业的教学核心,突破传统的课程模式,课程进行优化设计;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并将成本会计教学、财务会计教学、基础会计教学、审计教学以及管理会计教学作为基础内容,将电算化、资源规划、计算机管理等课程作为主要内容,设置相应的模拟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培养,激发学生不同的潜能,以此满足市场人才要求。此外,学校还应采用双专业或双学位教育模式、跨专业或跨学科教学模式等,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并进行系统化学习,从而为企业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高职院校还应优化本校教学资源。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存在着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即学生高度重视外贸以及外语的学习,对于会计信息化学习并不重视。这种问题的存在对拓宽学生知识面产生了不利影响。所以笔者建议学校应合理设置信息化课程,并正确引导学生,提高他们对信息化课程的学习兴趣。
4.3全面提高师资力量,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
[关键词] 知识经济;电子商务;网络经济;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
会计电算化人才是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基本因素,实现会计电算化,人才是关键,只有会计人员都普遍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实现会计电算化才能有保障。人类进入2l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些新技术、新观念将贯穿于新的商品交易和商品结算过程中。而这些新的交易方式将不可避免地使现代财会人员的知识库面临着严重的冲击。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状况
我国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工作开始于1984年,其标志为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招收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上海财经大学等财经类院校也陆续招收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本、专科学生,并将会计电算化课程作为会计专业主干课程。财政部于1994年5月也专门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等文件,为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各部门各地区也都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会计电算化应用人才。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有三种:
1.正规教育
指高等院校开设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通过正规学习,学习计算机知识、会计知识、程序设计等,成为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最关键的人才。
2.委托培养
主要是基层单位的会计业务骨干,他们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特别是手工账工作的经验,他们主要是通过专业学习达到提高理论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目的。
3.在职短期培训
主要是通过各级财政部门组织的会计电算化的培训,学习会计电算化初级知识,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二、新形势下对财会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济业务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的经济内容,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对我们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为适应新形势、新发展,会计电算化教育所培养的财会人员必须具有新的知识结构。
1.更新会计专业知识
随着网络经济为代表的知识经济的发展,网络会计、知识会计也随之产生,另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跨行业跨国界多主体的集团业务的出现,这一背景下也出现了“网络财务”、“全能erp软件”、“数字化管理”等多种定位。这就要求我们的会计电算化教育必须适时充实或增加上述内容。
财会人员必须时刻警示自己,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才是会计工作人员事业的根本。
2.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信息时代,最重要的工具无疑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平台来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财会人员不会打算盘就不算合格的财会人员的话,那么在信息时代那些不懂起码的计算机知识的财会人员无疑也很难算合格的财会人员。
在新时期,会计电算化人员除掌握会计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掌握计算应用基础知识、网络知识、系统分析技术、internet、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因此,高校会计电算化教育应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必须加强计算机网络及应用的教学力度。
3.学好英语,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根据国际有关权威机构统计,互联网(internet)信息量中,有90%是以英文为基础的,常见的网页设计及一般程序都以英文为基础。虽然近年来中文网站显著增加,但无论是信息搜寻、文件编辑、还是电子邮件的收发,都仍然是大量以英文的形式出现。另外,在经济发展全球化,商品交易日益国际化的趋势下,国际之间的交往已存在大量英语的商业信函,重要合同文本,往来凭证,支付手段。因此,作为目前高校培养出来的财会人员如果不掌握英语,在将来的时代里,就很难算作一名合格的优秀会计人员。
4.熟悉相关学科知识,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以其更低的交易成本和无可比拟的信息优势备受企业青睐。基于电子商务的新的财务软件亦得到大量的开发,即:把企业的物资采购、产品销售、往来核算等业务处理逐步与电子商务密切融合,实现“网上理财”,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
基于电子商务的财务软件把实现“网上理财”业务作为最主要的技术目标,这样核算、管理也将在一个虚拟的办公环境下进行,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提高对网络的驾驭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的电子商务挑战。为此,未来的财会人才必须是能够应用电子商务理论与技术以及精通财会理论与实际的复合型、全方位人才,这也是信息时代会计电算化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因此,会计电算化教育必须及时充实、更新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以使学生不仅掌握既有的必不可少的专业知识,更能掌握随时展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及边缘知识,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在未来的信息时代有立足之本。所以我们设置课程时,一方面要有学生必修的一些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应有与其专业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供学生选修,以便扩展他们的专业视野。通过对相关现代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知识的学习,可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本专业知识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使其知识结构更趋合理。
三、完善会计电算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中运用的深入发展,各种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sc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专家系统(es)、决策支持系统(dss)等将在企业中得到更为广泛的使用。企业生产经营趋向更加敏捷、智能和虚拟化,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柔性、敏捷性和适应性,当然也对会计电算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摘要:高职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面向现代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相关岗位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关键。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任务驱动;角色体验
四平职业大学会计电算化专业2004 年被吉林省教育厅确定为吉林省高职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同时被我校确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009 年被吉林省教育厅确定为吉林省特色专业。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提高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质量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将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考试模式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关键点,从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不断修订、教学效果的不断评价、教学实践和考核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三分六结合”的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明确
通过人才需求调查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论证,确定本专业培养面向中小型企业、事业和金融机构,具有良好的操作规范、严谨细致的会计职业素养,掌握助理会计师必备知识、专业能力和业务技能,从事出纳业务、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财务管理等工作,具有一定职业发展空间的会计电算化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概括为:讲诚信、会做账、有发展的会计。
二、教学团队专兼结合
四平职业大学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团队,2012 年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目前有15 人,其中专业教师13 人,校外兼职教师2 人,高级职称1 人,副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2人,企业专家2人,1人既是注册会计师又是注册评估师、注册税务师、高级会计师,会计师4人,经济师4人。有经验的教师被企业聘为企业的技术顾问和企业人员培训工作,并得到企业的好评;中青年教师利用假期课余时间到企业一线学习相关的会计专业经验,掌握企业实际会计业务流程和要求,然后再把经验和经过加工的企业经济业务资料带回学校,运用到各科教学中,提高了教师“双师”素质,也提高了实践教学水平。为了更好地体现工学结合,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熟悉企业财务流程的专家、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作为兼职教师,承担一门核心课程,对学生的校内实训、顶岗实习进行指导。一方面,使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更贴近企业需求,增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另外一方面通过与企业专家的交流和学习,带动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及时适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势必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专业教师根据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社会调查在界定的专业建设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与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共同商讨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整合课程内容,不断适时地调整专业教学模块。
四、职业岗位能力设置科学合理
通过综合深入企业会计一线岗位调研分析和企业专家的建议,会计电算化专业主要职业岗位有出纳岗位、结算会计岗位、成本核算员岗位、材料会计岗位、总账会计岗位、往来会计岗位、收入和利润会计岗位、资金会计岗位、工资会计岗位、固定资产会计岗位和会计电算化会计岗位。
五、构建“三分六结合”专业技能培养教学模式
“三分”。即教学案例分行业,教学体验分角色,教学内容分岗位。根据用人企业对不同行业会计人员与工作岗位的需求,进行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专业教学与分项实践,增加就业上岗的针对性和专业综合性。“六结合”,实现课程内实训与课后实训相结合、会计阶段实训与会计综合实训相结合、学校校内实训与企业顶岗实习相结合,手工会计实训与会计电算化实训相结合,课程学习内容与考核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学校实训内容与企业实际业务内容相结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
六、课程改革、考核改革等教学改革效果明显
会计电算化专业有5 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所有的教学案例资料均来自企业的真实资料,课程教学实现各课程均使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改革,加强了对学生平时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督,重在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进行的指导和检测,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
七、教学手段、方法突显实践能力
1.案例教学法,教师利用假期走出去到企业实际岗位找案例,把企业的专家和一线的会计师请进课堂来,把企业的业务资料拿到课堂给学生使用。
2.网络多媒体一体化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理论学习与实际的脱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3.实务引导法,即通过让学生观察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消除书本与现实之间的“断层”,这种方法在讲解凭证、账簿和报表时运用。
4.角色体验教学法,让学生扮演企业不同的会计岗位角色来体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角色扮演能够使学生在自己扮演的角色中体会、领悟会计职业的内涵和精髓。
5.以会计电算化岗位的任务驱动法,在课程的教学中以各项工作岗位为具体任务,采用真实企业的案例资料,以完成每一任务为目标,让学生根据会计实际工作过程所需技能的操作方法和规范要求进行学习和训练,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产生对会计核算基本技能的需求,针对其需求引入相关理论知识,用工作任务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训练,有效地调动学生对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实践理论一体化。
6.以赛促学教学法。每学期会计电算化专业均开展与课程相关的财会技能知识竞赛、数码字书写竞赛、珠算、点钞竞赛等,让学生参与到各种竞赛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业务处理水平和标准化操作技能,通过开展各岗位技能比武,为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积极带领学生参加省级会计技能大赛,并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八、完善实训环境和实践基地建设,创建良好的实训条件
本专业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优势互补,是实现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会计电算化专业现在已经在四平及周边地区建立一正药业、修正药业、四平红嘴油脂有限公司、四平红嘴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四平隆百洲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四平巨元换热器有限公司、吉林健隆实业有限公司、四平禾丰农机制造有限公司等十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基本满足了学生在毕业前的顶岗实习需要。会计电算化专业现在校内有一个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室和一个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基本在现有的这个手工模拟的基础上,准备再构建一个集银行、税务、企业财务各岗位为一体的模拟实训室,并购买必需的模拟工具;更新了会计电算化实训设备,新近更新了计算机,升级了erp财务软件。
九、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不间断
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习、实训由于受到会计工作本身保密性的限制,长期以来一直困扰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影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继续完善现有的“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室”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校内专业实训量,同时以实际企业的业务资料为载体,依托“用友”财务软件,进行边教边学边练的一体化教学,进行专业课内的实训;第一学期设置独立一周的会计阶段模拟实训,第二学期设置独立一周的纳税模拟实训,第三学期设置独立两周的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第四学期设置两周的分行业分岗位的会计实训,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全部为毕业顶岗实习,做到了岗位技能训练不间断,缩短了与实际工作的偏离,也满足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实习的教学要求。
十、与企业进行课程开发,教材开发走校企合作之路
会计电算化专业正在与四平阳光能源有限公司和吉林帝达饲料有限公司两个企业合作开发《基础会计实务》和《会计电算化》课程,同时开发教材。在企业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与企业专家共同进行岗位分析和课程设计,参照职业标准,与企业人员合作开发课程标准和教材,企业专家参与整个开发过程。结合职业能力要求,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和实训项目,将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
十一、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考核方案
继续深化会计电算化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与测试,增加“校内会计电算化专业基本技能证书”。在取得会计从业职业资格证和毕业证同时,增加了“校内会计电算化专业基本技能证书”证书,“校内会计电算化专业基本技能证书”在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中贯穿始终,此证书包含如下几项会计电算化专业基本技能,第一项技能为财会专用字书写和数码字书写,此项技能在《专业基本技能》课程内完成,该技能训练的要求是会写大小、高度、倾斜度均规范的数码字,会写规范的财会专业字;第二项技能为财经应用文写作技能,该项技能在《财经应用文基础与应用》中开设,最后以课程成绩作为此项技能审核依据;第三项技能为计算机技能,该项技能包括汉字录入,办公软件的使用,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开设;第四项技能为珠算运算能力;第五项技能为点钞技能。高职学校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改革的过程,优秀的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更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我们将继续实践、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张洪波.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29期.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与深入,会计作为一门全球性的商业语言逐渐显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随即对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国际化和应用型的新要求。随着西安打造内陆开放高地进程的推进,一方面,诸如AICPA、ACCA等国外著名会计教育培训机构进驻西安,以西安为前沿,深化与当地企业和高等院校的合作,为更新西安本土会计人才培养理念,推进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构建提供了优势资源。另一方面,国内外企业特别是全球大型企业抢滩西安,为西安地区会计人才的国际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西安欧亚学院(以下简称“欧亚学院”)会计学专业终秉承学校“国际化,应用型,新体验”的总体教育发展思路,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现代会计学理论基础,掌握国际会计准则和跨国财务会计学基本知识,精通国际经济规则与惯例和中国相关会计法规与准则,具有全球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自主创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一、欧亚学院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
西安欧亚学院会计学专业作为学校综合实力强、社会影响大的学科专业之一,依托学校“大商科”的整体优势,实现了会计专业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在陕西省高校同类专业中的综合竞争实力不断得以提升,在陕西省特别是西安地区的社会影响力及美誉度逐年提升。
1.建设具有国际化视野特色会计专业
近年来学校已与众多知名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依托学校的开放办学优势及与国外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2013年与全球最大的国际会计师公会ACCA(英国皇家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使西安欧亚学院成为西安市民办类高等院校中第一家开办ACCA项目成建制教学班的学校。2014年开设会计学专业美国注册会计师AICPA方向,使西安欧亚学院逐渐形成内陆地区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高地。
2.打造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的国际化师资队伍
会计专业所属教研室共有专职教师25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4人,占教师总人数的96%,校级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7人。专职教师有出国学习和培训经历的教师有11人,占专职教师人数的42%。在此基础上对ACCA、AICPA全球考试的核心专业课程聘请资深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拥有稳定的专业课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学院积极培养专业教师进行ACCA、AICPA资质的引进培训,选派多名教师到上海、北京等地参加ACCA、AICPA项目培训,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培训和交流的力度在逐年加大。
3.拥有先进的教学基础设施及研究平台
欧亚学院财务实训中心搭建了先进的财会经济管理实验平台,能够确保财会、经济管理各专业所需实验课程的教学,其中建有会计信息化实验室、企业经营与财务决策ERP沙盘演练室等多个会计专业实验室及跨专业、跨学科经济管理综合实训室,且配备有先进的设备装置,功能齐全,保证了各类会计专业及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需要,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提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优越条件。
二、欧亚学院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经验
1.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是学校和教师自娱自乐的科研游戏,学生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者。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做到:教学模式改革的唯一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模式改革过程需要学生的全面参与;创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能全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制定实施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对国际会计人才的需要,结合现有国内各高校成功开设国际资质证书及合作办学的经验,合理确定各方向人才培养定位;按照“固基础、强外语、重实践”的思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国际化会计人才课程体系,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国际会计执业资格,能在大型跨国公司、大型涉外股份制企业、会计师事务所或证券金融等机构从事高级财务、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国际化会计与管理人才。
3.积极拓宽与国际知名高校和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范围,加强双语型师资队伍建设
依托学校开展的国际化开放办学优势,进一步加强与国(境)内外国际专业教育机构的合作关系,加强与美国芝加哥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的全方位的师资互访、学生互换活动。本实验区在适度引进国外留学的高水平、高学历教师的同时,积极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培训,力争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团队。
三、结语
近年来人才培养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通过培养方案的全面改造和提升,确保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特色化和现代化。特别要在理论课程的安排和社会实践、实习的搭配上进行较大改革,从而使专业培养方案成为一套适合我国特别是符合民办高校会计需求的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方案。
所谓会计电算化就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过程。随着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对于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层次也越来越高。纵观国内,我国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课程设置普及化,但培养模式略显落伍 20世纪90年代,在《关于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财政部层明确指出:到2010年的时候,基层单位会计电算化力争超过80%以上,对于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将有明显的提升。为此,会计电算化专业在全国会计类院校中都有设置,几乎所有的会计类专业必开会计电算化课程。培养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设置一门或多门“会计电算化”类似的课程在高职院校会计学科的课程体系中成为主要教学内容。实际上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上只是稍微调整一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做法是:为实现通过采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做账的会计人员的目标,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在本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计算机基础和会计电算化等课程。长期以来,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实习、考核设计等环节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致使该课程形同虚设,学生学不到精髓,走向工作岗位后无法挑起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大梁,更无法胜任网络时代对会计工作的新需求。
1.2 师资力量薄弱 在会计专业中,由于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因而缺乏相应的专业教师。因此,在高职院校中讲授该课程的教师主要来自:一方面对原来的会计教师进行计算机和软件知识方面的短期培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计算机的实践知识比较薄弱,只能把计算机当做处理会计工作的工具来讲解;另一方面是授课教师来自计算机专业,对于这部分教师来说缺乏相应的会计理论知识,进而将会计电算化当成软件开发课。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交叉性系统的学习,计算机知识和会计知识两者之间没有进行整合。再有,近几年会计电算化教师师资队伍比例失衡,老中青教师队伍脱节比较严重,中流砥柱力量日益减弱。
1.3 教学内容落后,方法单一 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计算机产业发展迅速,在这种大环境下,进而带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在现实中表现为教学内容的滞后性,例如以网络为基础的ERP软件逐渐成为会计软件的主流技术,但是,我们的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与技术的发展速度之间明显存在着差距。导致社会应用水平高于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又高于教材的内容。在会计电算化课时方面,很多学校给予的课时较少,以及教学软件的滞后性,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往往简化或省略一些章节和模块的内容。课堂上,教师一般采用“讲授+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和以学生为主导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还未很好地融入教学理念。
2 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定位不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产业化时代的到来,会计市场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学生比较认可会计职业,甚至一些高职院校盲目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根本不顾忌自身的教学条件,导致将会计电算化误认为是计算机与会计学的叠加,认为会计电算化人才就是所谓的既懂会计又会电脑的人。在论及培养目标时,由于对环境以及适应环境缺乏周全的考虑,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会计电算化工作难以相互匹配。
2.2 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理念落后 按照财政部的相关要求,基本会计电算化操作是会计人员必须要掌握的,所以在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仅局限于培养技能,进而满足于通过计算机代替手工做账。着眼于某种商品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受这种理念的影响和制约,导致高职院校在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时,使用某种会计软件进行财务处理,以及编制报表等成为教学的重点,学生们均只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学习一种会计软件的操作与实践,并且在一个学期完成这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人才质量,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应变方面,适应性都表现出不足。
2.3 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的条件简陋 近几年,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逐渐扩大,现有的校内会计电算化实习实训基地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需求,使得会计电算化校内模拟实训流于形式。会计软件的单一,版本的滞后,都给培养条件带来了困扰。在办学过程中,高职院校一味地以市场为中心,在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学科教师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就盲目开设相关的课程,导致培养出来的会计电算化人才质量非常低。
3 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构想
3.1 目标定位准确,课程体系严谨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是科学培养人才的首要环节。基本功扎实、操作能力强这是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除具备会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计算机操作技能,计算机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使用、维护的能力。构建严谨而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首先,要加强理论基础教育,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学扎实,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的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有效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和会计专业基础课程,来强化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践操作。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其业务素质是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关键。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升教学水平的主要途径,其形式多种多样。首先,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一方面可以接受财务软件公司推出的师资培训,提高实践技能;另一方面,接受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的培训,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技能,更新知识结构。其次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职业资格考试,建立高水平、高业务能力的“双师”教学团队。再次,让教师走出去,到兄弟院校去学习、交流,赴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取其所长,补己之短,将经验成果融入实践工作。
3.3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本文认为,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而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以会计电算化课程为例:第一对于会计电算化原理部分,对于电算化专业来说,这部分知识是基础,专业性相对较强但是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所以教学方式主要以实施计算机CAI为主。教师要从整体的角度设计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形式多样、界面美观、操作简单的教学课件,声形并茂,直观易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教学效果。第二是财务软件应用,这一部分是对应用会计电算化的原理,教学方式通常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向学生演示软件操作的具体流程,然后将备份的练习账套通过网络系统传递给学生,结合教师演示的步骤和要点让学生自行进行练习和操作。第三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在对这一部分进行教学时,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进行全程跟踪,教学方式主要利用网络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为了减轻工作量,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利用网络软件接收、评阅学生完成的账套,并进行在线评阅打分。
3.4 促进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表现为“合作教书育人”与“合作发展就业”。第一,学校可以利用假期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岗位中去实习,在真实的环境下感受财务流程和操作技能,比较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异同。学生可针对校内实训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请教专业的会计人员,从根本上消除知识盲区,培养其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其次,可以定期聘请一些在企业工作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为学生进行案例讲座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会计信息;交易中心;云会计;大数据;免费经济学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01.022[中图分类号]F232;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1-0045-02
0前言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与深入,计算机应用已深入各行业的各领域中,在会计核算方面以及会计工作的管理方面必然会计算机化。会计电算化综合了会计学、管理学、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科学以及经济学等众多知识学科。在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比较晚,在我国进行全面的发展也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计算机的应用技术渗入到会计核算和管理中已势不可挡,因此,高校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开设与会计电算化有关的新课程,并加强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转变会计工作的职能,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并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的科学发展。
1加强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对计算机在企业会计工作与管理中的具体应用,高校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加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对企业而言,有利于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第二,对学生而言,会计电算化学科的综合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其就业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升。第三,对社会而言,有助于满足社会对会计新型人才的需求,提高社会就业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高校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2.1硬性条件的不足
高校会计电算化相关课程的开展需满足一定的硬件条件,如足够数量的计算机、实验室以及计算机的相关配置等。一部分高校虽然也开设了电算化相关课程,但因资金不足,基础性设备等硬性条件不足,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与积极性不高,阻碍了高校培养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进程。
2.2软性条件的不足
除了一定的硬性条件外,会计电算化相关课程的开展还需满足一定的软性条件,如需购买ERP软件等与财会有关的处理软件设施。大部分高校虽然配置了足够的基础性设备,但是由于未能及时更新或配备正版的相关财务处理软件,也无法使实际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培养的人才达不到社会需求的标准。
2.3在师资力量方面的匮乏
只有强大的师资力量,才能培育出更好更专业的人才。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在一定程度上都比较缺乏会计电算化这类的专职教师,使得相关课程的教学水平较为低下,降低了教学质量。会计电算化专职教师的匮乏,致使会计电算化的专业发展缓慢,阻碍高校培养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进程。
2.4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认识不足
一直以来,大部分高校都把专业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与电算化计算机操作员予以等同,其实不然。专业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除了完成电算化计算机操作员的基本工作之外,还需对会计工作进行管理,并对管理工作系统进行设计、维护以及调试等。因此,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认识的不足,也是致使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达不到社会需求标准的原因之一。
3强化高校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要点
就目前而言,各大高校对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工作也在逐步开展,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对高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要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3.1明确教育培养的目标
在开展培养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教育事业中,高校首先就应该制定一个确切的目标,并且转变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认识,区分“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与“会计计算机软件操作人员”的概念。高校应以培养高标准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为目标,更新观念,并制定出实际有效的相关措施与科学合理的规划,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3.2加强有关基础性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教学
高校在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不能忽略会计基础性知识的重要作用。学生只有专业基础性知识扎实,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会计电算化更深层次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能在会计电算化软件更新时,使其能更快、更熟练地掌握及应用新软件。
3.3转变观念,加强实践教学与扩充师资力量
高校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在思想上要转变观念,加强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深入认识。在教学的方式上,强化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与此同时,也需要加大对会计电算化专职教师的培养,扩充师资力量,转变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使教师与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共同成长,为培养优秀的会计电算化人才提供可靠的保障。
4总结
会计电算化不断地深入到各个领域,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较大,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强化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现阶段,我国高校在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有明确问题,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并提供一定的措施,就能使我国高校在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教育事业上的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为我国社会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汪江桦.论高校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构想[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23):124-125.
[2]瞿晓龙.技术与技能:浅议高校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10(z1):182-183.
[3]葛蓓.加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探讨[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10(2):124-127.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2
一、引言
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的资源,综合利用以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对这些资源进行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进而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控制决策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可以说,会计信息化是网络环境下按照管理者的需求进行设计、并服务于企业管理者需要的技术手段,更是适应信息化趋势的必然之举。会计信息化便利了当代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使其从繁冗的账务工作中得以解脱,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信息的分析、利用等工作中。因此,作为会计信息化的执行者和受益者,会计从业人员必须掌握更高的技能、更强的技术和更多的信息,以适应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将会计行业工作模式不断推向新的高点。
二、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会计信息化是现代会计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必须由具备会计知识与掌握信息技术的人才来推动,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人才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能够保证会计信息化的顺利推进,还能有利推动会计工作的持续创新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众多企事业单位中,会计从业人员很多,精通会计业务的人才也非常多,然而同时精通会计业务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的会计人才却不多。特别是一些传统的会计工作人员,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非常有限,将计算机知识与会计知识相结合的能力更是不足,当操作软件出现问题时,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这就导致会计信息化人员业务素质不够全面系统。所以,进行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推动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会计信息化人才必须升级和优化知识结构
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信息化条件下,从业人员需要掌握更加丰富和深入的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通常,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应该涵盖以下三个方面: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相关的常规知识。
会计专业知识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管理会计、税务、审计、会计理论等方面。当然,会计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随机应变、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工作中的技巧。
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会计模式之间的根本矛盾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内在因素。在信息社会,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与信息处理技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适合社会进步的新形势,会计行业必须实现信息化,在处理程序与处理手段等方面实现突破。会计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主要有以下方面:信息检索与获取、计算机文化基础、办公自动化、常用软件工具使用、电子汇兑、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系统等商务信息技术、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与维护、系统分析与设计,等。
除了专业知识,对相关的规章制度的了解程度也是一个资深的会计工作者从业水平高低的体现,例如经济学基础知识、金融学知识、税收政策、管理知识、宏观经济常识,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等。
具体的工作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方向有所不同,这就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在具备以上几种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深入拓展知识范围,接受专业的教育培训,不断升级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向全面、全能的方向发展。
2.会计信息化人才需要不断强化职业技能
如今的会计软件的处理流程大体在模拟手机会计处理流程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因此,会计信息化的直接结果是会计工作行程一个高度自动化的实时处理系统。会计报告的电子联报方式也使用户可以实时提取信息反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会计信息化对于专业性与综合性要求非常强,因此,会计信息化人才必须是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的人才,不然就没法在竞争激烈的岗位上胜任。随着会计工作中不确定因素的逐渐增多、业务处理形式的不断演变、技术处理难度的不断增加,会计人员需要掌握更高的分析、判断和抉择能力,学会以IT技术辅助进行会计事项处理,特别是运用互联网进行会计数据的输入输出等操作,以适应信息化环境的发展。
三、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策略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目前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高,但是由于个人素质、职业性质等原因,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这在职业道德上表现得比较明显: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工作消极懈怠、对繁琐的核算工作欠缺耐心、心浮气躁,等等。对会计信息化的忽视更是影响了企业会计工作的成效,信息社会呼吁社会信息化,作为社会的细胞,企业承载着信息化的重担,因此会计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必然结果,对于会计信息化的忽视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工作,所以,加强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加强职业道德开始,因为在市场经济时代,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着会计职能的作用的发挥程度。因此,会计信息化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在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公正公平的基础上更要诚实守信、互助合作。
2.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会计信息化是根据现代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与实时性的特点产生的,从便于管理的角度进行设计,具备业务核算、会计信息处理和决策分析等功能,在与传统会计工作模式结合的情况下,极大程度便利了会计核算工作。首先,会计信息化简化了手工作业流程,同时又承担了复杂的核算工作,使会计工作的人工成本大大降低。其次,会计信息化便于数据的集成处理,可以进行实时报告分析,为企业管理层的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第三,会计信息化系统可以对会计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动态处理,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第四,会计信息化是人机结合的工作模式,既能实现会计信息的多元化和智能化,又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要。可见,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高技术,所以,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对会计部门领导的培训,特别是会计骨干的培训;加强中高级的管理者、IT技术骨干的培训,努力培养复合型的中高级技术骨干;强调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精心设计培训方案,组织科研机构、咨询公司等专业部门为会计人员进行专门、专业的培训服务;加强业务知识与计算机技能结合的能力培训。
3.创新培训形式
培训内容与环节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培养目标顺利实现与否。以往的会计人员培养内容设置是以理论为出发点的,力求“学科完整”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出能够适应会计信息化要求的专业人才,应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根据电算会计的工作流程,将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构建以“完善工作过程”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可以说,信息化是会计信息化培养课程体系的精华所在,因此,必须打破学科间的传统界限,重组课程体系,建立科学严谨的学科体系,将职业素质教育、专业技能培训与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部分。当然,还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创新培养模式,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根据培养对象的计算机能力设置不同的培训标准,将培训对象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对于具备一定计算机知识的中级学员,在讲授计算机基础操作和办公软件的基本使用技巧的基础上,还应该传授软件的安装、维护、数据库的使用,以及病毒的防护等知识,而对于高级学员,则可以忽略基本的操作培训,或者简化对基础知识的培养,这样既能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又能节省被培训对象的时间。
四、结语
人才是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的关键,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会计集合了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特点,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相对比较复杂和艰难,因此,应当充分利用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实践锻炼、交流培训等方式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在培养业务精通、善于管理和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的同时,提高会计工作的成效,促进国内会计工作者整体素质的提升,同时还要完善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选拔机制,创造性地完成会计工作目标,为推动会计事业的发展、提高会计信息化对社会信息化的贡献度提供优秀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云计算 会计信息化 人才培养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知识经济正改变着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
近年来,新的信息技术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那就是云计算的日益普及。云计算的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硬件、平台、软件)。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并且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这种特性经常被称为像水电一样使用IT基础设施。广义的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或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与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务。云计算的普及使企业的会计工作在从传统方式升级到信息化方式以后,再次跃上了新的变革阶段。在这种形势下,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会计理论及实务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企业会计人员有了更大的自由决策空间。受自身素质的限制,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部分会计人员不能严格地执行国家的财会法规、规章和制度,导致会计行为的扭曲,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误导信息的使用者,损害国家利益。这些问题的泛滥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对会计诚信的质疑。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显得非常迫切。
一 加强领导,不断完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
自1979年开始会计电算化研究以来,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与全体从业人员的认识提高及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重视分不开。为适应云计算时代企业信息化的要求,应该把会计信息化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和通讯为主的云计算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以及社会经济运行、管理提供适时的信息。为促进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样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及单位领导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和支持。
二 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工作
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一个开放互动的系统,系统的安全将直接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首先,要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为了对付日益猖獗的计算机犯罪,国家应制定并实施计算机安全法律,在全社会加强对计算机安全的宏观控制;政府主管部门还应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对危害计算机安全的行为进行制裁,为计算机系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三 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由于大量的会计核算工作实现了自动化,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已经从“事中记账、算账,事后报账”转向了“事先预测、规划,事中控制、监督,事后分析、决策”的全新的管理模式。同时,会计人员不再仅是客观地制造和反映会计信息,也是使得会计信息能够创造更高的效能。会计人员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通过财务控制分析参与企业管理和提供专业决策。因此,未来的会计人员不仅要具有管理和决策方面的知识,还应具有利用云计算技术完成对信息系统及其资源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四 加强在职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
所谓继续教育,是指对从事会计工作会计人员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的,使之更好地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培训和再教育,这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上,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而不是简单地进行知识的更新。要具有较强的时局洞悉力、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在会计继续教育的形式上,应以自学为主、培训为辅,以专门培训为主、其他学习形式为辅,并且要进行定期考核,使会计人员为适应岗位要求而主动掌握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自觉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为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在会计继续教育的手段上,利用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采用现代远程继续教育手段,使会计人员的终身职业教育成为可能。
五 完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评价标准,强化职业道德建设
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是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表现的认定,是培养会计人员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会计职业道德职能和作用的发挥,主要是依靠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来实现的,离开了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会计职业道德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的对象是会计行为,其具有两个方面。一是会计人员之间与社会(会计中介机构和监督机构)对会计行为所作的评价。即对合乎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给予肯定、支持或表彰;对不道德的会计行为,依据情节不同给予批评、谴责、处罚,直至追究行政刑事责任。二是会计人员对自身行为的评价。即会计人员对自身的职业活动经常进行是否合乎道德规范要求的自我检查鉴定。通过经常的自省可以更加自觉地去恶从善,自觉地恪守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值得注意的是,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工作中,应当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教育与奖惩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运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手段,培养文明行为,抑制消极现象,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六 改革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大中专院校财会专业的教学是会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应该深化高等院校会计教学的改革。一是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充分建立会计职业界和会计教育界的联系机制。设定合理的会计教育目标,培养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并且具有创新能力的管理型的会计人才。二是梳理会计学科体系。学科体系应该符合会计教育目标,层次分明,系统全面。三中完善课程设置。会计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覆盖常规知识、云计算技术知识、商务知识及会计、审计专业知识。四是改革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的“填鸭式”的课堂讲授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方法。五是加强会计实践教学。可通过在实验室封闭实习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与会计职业界业已建立的联系机制到会计师事务所、企业等实业界实习。
总之,云计算将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推向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样的变革意味着会计行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环境下,会计人才培养不应只是被动地接受或继承旧的思维方式和规则,而应积极主动地做好准备,开创未来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路正国、毛毳.基于云计算的信息服务模式探析[J].信息科技,2012(11)
[2]王社敏.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工作的影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