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学研究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音乐;趣味教学;兴趣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乐。”想要教好音乐课,必须要引起学生学习的乐趣,进行有针对性的趣味教学。所谓趣味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下学到知识和技能。进行趣味音乐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论述音乐课堂的趣味教学。
1用不同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课开始的时候,学生往往沉浸在上节课的内容或者课间的玩闹中,这个时候,能否将学生的注意力牵引到本节课的内容上来,关系到本节课的教学成败。在导入新课的时候不妨先用几个小动作引起学生的注意,比如“剪羊毛”这首歌,教师在进教室的时候,学习机器人走路,并且模仿机器人一板一眼的说话,在成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之后,蹲下来,双手做剪羊毛的动作。时间不用太长,然后站起来问同学们,我刚才的动作代表了什么意思?之后开始这首歌的教学。小学生爱玩,这是他们的天性。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他们,并利用他们爱玩的天性,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到学习上来。再比如“快乐节日”这一节课,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元宵节有关的短片,当然,开始的时候不要告诉学生影片中体现的节日,通过影片中的吃元宵、猜灯谜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影片播放完以后,可以提问学生几个问题,比如:有谁知道影片中播放的是哪一个节日?还知道那些节日?等等。在成功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这节课相关的事情上之后,就可以开始这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跟随着老师的思路,开始音乐学习。
2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引发探索兴趣
音乐课本中的乐理知识、发声、节奏练习以及试听等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的枯燥乏味,如果这些内容教师单靠讲解,小学生会很难接受,甚至开始厌烦学习音乐,使得令人愉悦的音乐教学变成比其他学科更加难学的学科。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的喜好,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教师可以在课上播放这首歌曲,然后自己走调的唱一遍,之后提问学生刚才在哪里走调了,当然,在开始的时候,需要教师唱的夸张一些,使学生一听就能听出哪里出现了问题,然后让学生分别模仿自己和原唱,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怎样去发声。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讲解这首歌的时候,可以让几个同学上台表演,伴随着歌声的响起,台上的三五个学生坐在凳子上,随着节拍轻轻地滑动着双手,仿佛真的荡漾在湖中。这个时候还可以让台下的学生打节拍,每打一次节拍台上的学生就滑一次手臂,还可以换不同的学生为他们配乐。这样我们就成功的将音乐的发声、节奏练习等融入到了表演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乐理知识。
3身体力行,增强学习兴趣
教师的情感、行为等会直接影响学生审美情趣的建立,这里的身体力行,就是对音乐教师而言的。如果教师有着饱满的教学热情和生动的教学语言,以及形象的示范,势必会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做到声情并茂、身体力行。放下教师所谓的“架子”,平等地对待学生,努力和学生“打成一片”,只有教师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才会把积极的情绪传递给学生,使课堂活跃起来,创造出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比如上文提到的“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如果教师纠结于类似我要不要唱跑调?我唱跑掉以后,学生会怎么看我?以后学生还听不听我的话?会不会以后故意唱错来嘲笑我?等等这样的问题,那么也就没必要进行兴趣教学了,因为教师本身都没有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音乐教师在教课的时候,更应该把自己当成一个演员来看,把要讲的内容,演绎出来,通过自己的行动感染学生,让学生随着自己的一举一动感受音乐的魅力。总之,音乐教师应该抓住一切用利条件,努力为学生创设愉悦学习环境,从课堂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身体力行,把音乐知识融入到表演中,和学生一起互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作者:梁园园 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七小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课程改革带来的不仅是变革,在探索中也带来了不少争议。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在困惑中不断地反思,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新课程理念下该如何进行数学教学?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受。
一、更新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是根本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课堂上,我们应激发学生积极回答老师问题的欲望,给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前研究教材,我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考虑怎样把教材上的知识点教会学生。现在,我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每个知识点,考虑的是学生该怎样学?学生怎样带着兴趣去学?
小学教学中的许多概念,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际,概念教学应尽量从实例引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可让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问学生黑板的长度是多少米。学生度量的结果是3米多,那么不够1米的部分用小数怎样表示呢?就容易诱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如"除数是两位数商中间有零的除法",例题教学前让学生运用判断商是几位数的方法,说说3264÷24=16的计算结果对不对,设下"计算结果错在哪里"的疑惑,激起学生想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原动力,是数学学习的源泉。要使数学教学迈上新的台阶,必须从多角度、多层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数学学科的学习便不再枯燥乏味,不再晦涩难懂,而是充满魅力,充满情趣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需要教师设计好情境的程序,让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并在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同时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要让情境有效的为教学服务,首先,情境的创设不在于外在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定要紧扣所要教的数学内容,要突出数学的实质,要让学习内容本身吸引学生,要有数学味,否则再新的形式,也只是换汤不换药。其次,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合乎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现实,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去探寻、去发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同样,数学问题也来源于生活、生产实际。教师巧妙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合理地组织好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一种认同感,亲切感,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具体化,形象化。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问题的倾向,最初只是一种潜在的动机力量。这种潜在的因素要通过实际生活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方能逐渐形成和稳定下来。新《课标》也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方法的积累、数学规律的总结,都需要学生能从数学对象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而这些数学模型的成功抽象,又都需要学生有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的优点,可还给学生一个微笑,这是对学生莫大的鼓励。在教学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尽可能地找出更多的方法,每发现一种好的方法时,老师要微笑、点头,以表示对学生的赞许,这就会大大激励学生的思考兴趣,使学生有一种向往思考,乐于思考的冲动,把动脑思考视为一种乐事,对于个别差生,老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给与赞许的评价,是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很好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古希腊,哲学被称为“爱智慧”。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总是不断的追求智慧,正像花草树立需要阳光雨露一样,人们的生活也需要智慧的启迪。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哲学的智慧联系在一起。[1]哲学不是技术教育,也不是政治教育,而是人性教育,是人追求智慧的途径,而是人们对人本身、人的活动以及人所生活的社会的一种理性反思。黑格尔就在书中阐述:“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2]
但是,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哲学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就在于将哲学的本性及教育目的被曲解。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的本性被枯燥的教学所取代,哲学理论成为了停留在书本上的符号,照本宣科的填鸭性教学方法使哲学的魅力被掩盖。老师讲、学生记的模式不但失去学生对于哲学的兴趣,还造成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哲学课程成为了知识教授,丧失了其本性与功能。
哲学的教学目标应从以下三点着手:
1.1教育学生了解哲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与他们关系密切的有关基础知识,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2指导学生提高理性思维的能力,提高他们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判断是与非的能力,用正确的哲学观点指导自己学习和实践,提高综合素质。
1.3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正确的哲学观点为指导,解决好如何做人的现实问题,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确立正确的人生道路和人生目标。
哲学是一门富有“智慧”的学科,是一门学习“智慧”的学科,更是一门运用“智慧”的学科,决不是一门讲授理论知识的学科。
2哲学课程的考核标准
对于一门课程,考核和评价标准至关重要。目前,各高校的哲学课程多以标准化试卷为主要的评价标准,通过一张由选择题、填空题、名字解释、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的试卷判断一个学生的哲学知识。这样的考核标准是将应试教育的模板搬入了哲学教育中。它考的不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背诵和记忆的能力。为什么目前我们的教育中,“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与课程的考核标准有着直接联系。只须花上几天甚至更短就能获得高分,又有几个学生愿意认真的思考问题?哲学课程的考核应采用平时表现与论文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论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哲学课程的实践性,而不单单停留在其理论性。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于哲学知识真正的领会和运作。
3哲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传授哲学知识的时候就采用了精神助产术。“在讨论知识和伦理道德等各种为您提的时候,关于采用问答法,双方一问一答,通过诘难,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其无知,逐渐修正意见,从而导致真理”。[3]时隔数千年,我们哲学教育还在采用讲授型模式。如此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怎么培养学生对于哲学的爱好,更甚至是提高学生的哲学水平?如何改进哲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成为哲学课程改革的讨论热点。
笔者认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关键在于如何突显哲学的实践性?哲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苏格拉底曾经采用的精神接生术说明锻炼思维与达到真理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练习。单纯的讲授根本无法满足。相比之前,以下两种模式对于哲学的教学更有利:
3.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出现于哈佛大学的法学院,经过长期的实践,案例教学法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成为教师们较为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哲学的案例教学法就是选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通俗易懂的、富含哲学原理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辅以教师适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悟出其中的哲学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创造了思考问题的条件,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了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4]
3.2PBL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L教学法与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较为相似,也是近年来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5]
现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才是哲学教育的本质要求与哲学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
摘要:哲学课程是高校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随着现代化教学的发展,目前的哲学课程教学过于陈旧,急需改进和创新。本文就哲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哲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赵家祥,王元明.哲学基础知识.第二版[M]:1.
[2]黑格尔.小逻辑.中文第2版[M].北京.商务印书社.1980:7.
[3]全增嘏.西方哲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上册:128.
关键词:学生评教;弊端;局限性
中国是一个以教育为本的国家。随着近代中国的迅猛发展,教育当然也就随之蓬来。尤其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教育越发成为国家关心的头等大事。由扩招引发的诸多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国家关注的核心,比如投入、设备以及师资等资源的不足问题,而由此类问题导致的最根本的影响则是各大高校的教学质量。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约束机制,如何构建一个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已成为高校最为关注、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而教育教学质量又是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许多高等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多年实践已证明,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则是改善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针对这一问题,各大高校也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来应对此类的问题,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生评教也就应运而生。
学生评教就是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安排、教学效果、语言表达、科学性与板书、教态、批改作业情况、作业量、辅导情况等进行评价,给每一项内容打上相应的等级,如90以上表示优,80以上表示合格,60-70表示基本合格,60以下就是不及格了。然后由有关领导合计成明确的分数,反馈给任课教师。这个结果往往会被作为评估与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教师的评优、评职、晋级都有着直接关系。
站在学校的角度来说,学生评教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对领导了解与管理教师教学业务也有一定帮助。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随之而来的争议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到底学生评教存在哪些弊端呢?本文将分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从学生角度来看
首先,学生评教具有局限性。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应该拥有发言权。与专家评教、同行评教、领导评教等方式相比,学生评教结果较少受到人际关系因素的干扰,信度更高,这一点已经为大多数学者和教师所公认,但是,学生评教也具有局限性。学生社会阅历较少,知识层面也较浅,因此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理解难免片面,在评教过程中甚至还会出现情绪化。这也决定了他们对评教缺乏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学得好的学科或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其任课老师往往能得到学生的认同,而学生不感兴趣或认为不重要的学科,其任课老师往往不太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教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具体去实施的教学过程,甚至是如何去布置作业都是非常具有专业性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没有当过教师的人是很难领悟的,更别提没有过任何社会经验的学生了。这些因素决定了学生评教具有明显的弊端,对教育教学工作不利。
关键词: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
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它是体现教师教育专业性的一门重要课程。因为师范生未来从事的教师职业是专业化的职业,要求教师不但有专业知识,更要有专业的教学技能等。
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为师范生专业化发展提供实践训练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培养者和人生发展的引路人。那些只有专业学科知识,而不懂学生学习与发展心理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只能成为“教书匠”,最终也将被淘汰。
所以,高等师范院校应高度重视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但是,目前为基础教育培养专业教师的高等师范教育在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却上存在很多问题,学生不仅自身无法从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中获益,更不会主动将心理学知识与教学实际相联系,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针对目前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全面改革教材体系。
师范类院校的公共心理学教材体系,基本沿用普通心理学的体系,主要阐述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心理产生的生理机制。这些内容可以为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但对师范生来讲难度较大,而且与他们要从事的教育工作关系不大。另外,师范生将来面对的是中小学生,他们应该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而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年人为研究对象,这就与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不相符合了。因此,高师心理学教材应全面改革教材体系,删减实践意义不大的内容,如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内容,压缩普通心理学基本理论、生理基础等内容,以摆脱普通心理学体系的限制;适当增加应用性、实践性强的内容,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心理等内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促进自身发展,成为健康发展的专业人才。
二、改革教学内容。
针对目前心理学教材存在的理论知识无法实际应用的问题,同时也为了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必须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
首先,增设可操作性知识,如心理实验、心理测量等内容。在心理学教材中引入一定的心理实验的内容,使心理学知识更直观、形象,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更符合学生学习的习惯。通过心理实验内容的学习,可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记忆,轻松地掌握理论知识。如在学习认知过程内容时,以往过于注重心理现象规律的介绍,导致学生只记住了规律的文字描述,却不会用这些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引入心理实验后,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再通过操作实验加强理解,实验结束后还要及时讨论总结这些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教学实际中应如何利用。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主动从心理学的视角思考问题的习惯。
其次,增设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心理健康知识是高师生必须具备的。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中小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可以帮助高师生在将来的教育教学实际中解决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要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首先就要有健康的心理。近些年很多相关调查都显示出中小学教师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逐年增长,而教师的心理健康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鉴于此,应对高师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的教学,使其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并且在以后的工作中能适当、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消极心理状态,同时,还能有效对抗由于职业倦怠给教师带来的巨大损耗。
三、改革教学方法。
以往的公共心理学课程之所以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上课时便难以投入其中,以致于学生最后只记住了一些心理学概念和心理现象的名称。新课程理念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习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因此,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应让高师生切身感受到学习的愉快,为其以后的教学提供可以模仿的行为范式。也就是说,除了沿用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应结合多种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1.心理实验。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验教学的比重。对认知过程的各章内容的学习,应在理论学习后利用心理学教学软件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如记忆广度、注意的分配、错觉等实验。这样可以让抽象的概念等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个性心理的内容,则可结合心理测量,如进行气质、性格、能力等的测量。这样既可以达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也可以达到了解和掌握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的目的。
2.案例法。首先,由教师搜集整理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和学生关心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从心理学视角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最后由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如何解释隐含在案例中的心理现象,如何利用所学的心理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利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教学进行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3.教育见习。通过在实习基地的教育见习,不仅是让学生真实体验教学实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观察每个教师的教学技巧。如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言语和肢体语言对教学有什么影响,如何利用非言语信息影响学生等。利用课后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技巧进行总结,既可以促进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4.模拟教学法。这是根据角色扮演的方法,围绕中小学生常见的问题,如怎样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何解决学生厌学情绪等,设计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将其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整再现。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其解决方法进行讨论总结。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使高师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
5.观看经典影视作品。在教学中可适当观看一些经典的心理学电影,如《爱德华大》、《第六感》、《美丽心灵》等,通过撰写观后感引起学生思考。超级秘书网
6.自我心理分析法。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具备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有良好的自知能力,即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悦纳自己。自我心理分析就是要求学生更深入地分析自己、了解自己,即结合自己的经历,分析自己的个性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完善与发展的措施。
总之,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如何才能为基础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教师是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应在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规范下,进行公共心理学课程在教材、教法方面的全面改革。
参考文献:
[1]徐英。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5):100—101.
[2]钟贞,谢龙华。高师心理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08,18(2):96—99.
论文摘要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关系到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培养。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功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心得。本文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从几个方面谈了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一些做法,那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我认为创造力是个体在支持的环境下结合敏锐、流畅、变通、独创、精进的特性,通过思维的过程,对于事物产生分歧性观点,赋予事物独特新奇的意义,其结果不但使自己也使别人获得满足。支持环境,是指能接纳及容忍不同意见的环境。
目前,语文教学中强调“以读为本”,但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一味强调读,甚至让一些无目的的阅读占去了大量的时间,读固然重要,然而,不加思索的读,恰恰忽视创造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创造力呢?在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摘要:
一、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动机
以往的教学一般从学科知识开始,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过渡。这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开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课以学生感喜好的语言新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喜好。值得注重的是,语文课的新问题和杜威的喜好观不同,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喜好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新问题"作为活动的开始,因而不仅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索喜好,而且使之和系统语文知识的把握相联系,从而使由喜好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二、扩展延伸,培养思维的敏锐
思维的敏锐力,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平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对新问题的敏感度。教材是为学生学习提供的例子,教学中既要依靠它又不要受它的限制,这样才能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学习了7、8自然段后,我问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新问题时,有同学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抖”中的“有一个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在颤抖”按以往的要求只让学生理解“榕树的生命力强”,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平时的积累,说说你的理解。结果,学生的回答真是出色极了摘要:有的说是风吹,有的说是鸟动,有的说是太阳的照射,有的说是树叶绿得可爱,让作者看花了眼,产生了错觉,有的说是因为榕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以上几点,不难看出学生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找到了新的生长点。这说明学生思维的敏锐力大大提高了。
三、善教善放,引导学生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喜好的新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靠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轻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喜好。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把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把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索,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碰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索所学知识的习惯。
事实证实,从教导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创造能力
我在教学画面感强的课文时,就让学生读读画画;碰上诗歌,就让他们背背唱唱;要是上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就让学生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心得,而且发展了自身的语言,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原来喜欢采用问答式教学方法,但是使用过分了也不好。每个词语怎么解释,每个句子怎样理解,每个段落怎么朗读,全都由教师提问学生作答。这样的教学只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现在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当重视探究、发现的环节。一方面我重视读书思索的环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上几遍书,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另一方面,我很重视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机会,互相启发,在讨论中加深理解,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示。
五、把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我经常鼓励学生观察四周的事物,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有的同学把甘蔗渣乱丢,我引导他们写倡议书。我还让学生围绕“保护益鸟”、“保护环境”等主题,搜集资料写成文章。我让学生调查长江大桥的修通对我们有哪些好处,并写成简单的调查报告。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把课内所学用于生活之中,既能提高语文能力,又能增长才干。
六、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非凡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在赞扬声中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和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总而言之,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和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切入点,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动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会激活,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摘要:
一、英语教材内容要包容英语国家的本土文化、民俗和本地区的民族特色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小学英语教材,绝大多数都是从"What''''syourname?"(“你叫什么名字?”),"Howold……
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语言内容本身,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到语言中所包含的当地文化和民俗,增强他们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教材中,应更多地体现有关中外历史、地方美食、当地景物、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真正地融入到英语环境中,学到地地道道的英语,而非中国式的英语。所以我们在教学生说英语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英语文化的传播,这些在教材中都应得到体现。
另外,各个地区可以根据所处地区的文化背景,编写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材。比如在我们新疆就有很浓的民族特色,“古尔邦节”“烤羊肉”“哈密瓜”“葡萄沟”“天池”等等,如果将这些内容融入到英语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更多地运用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创设英语教与学的良好情境
正如小孩学说话需要一定的环境一样,语言的学习也是与环境分不开的。在一个全中国汉语式的环境中,让学生学地道的英语,确实不容易。
首先,在英语课堂上可以尝试改变学生的座位模式。我们的课堂座位大多是传统的“横排竖行”分布,师生面对面,教师成了课堂的中心。课改提出之后,“以学生为主体”的呼声也越来越强,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英语课上,教师完全可以打破传统的座位模式,将座位布置成圆形或半圆型,这样学生之间能够面对面地交流。一方面开口练习的机会增多了,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教学气氛更加融洽。
其次,英语课上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场景,这就需要有充分的英语教学场所和英语教学用具。
在课堂之外,也需要营造浓厚的英语氛围。比如开设英语广播、用英语整队集合、全校上下规定用英语打招呼和讲礼貌用语、粘贴英语图片和校训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还可以开展各种英语竞赛和英语夏令营。让学生在浓厚的英语氛围中学英语,感受英语。
再次,英语课要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根据课堂需要,借助电视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计算机课件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更为直观,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这也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三、英语教学应与其他学科内容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
正因为英语是一门语言课,所以它与其他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英语的同时,教师可以适时地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对于初学者,这可以大大提高其学习兴趣。
1.英语课与课文课相结合
这两门课都与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紧密相关,英语的表达同样也需要像中文一样有血有肉,生动形象。我教的一年级学生初进校门,大字不识几个,但他们会认读拼音,我便把学过的单词、句子用拼音写在黑板上,让他们用英语表达其内容,这样一来,既让学生在紧张有趣的氛围中学会了英语,同时又巩固复习了语文课的拼音,一举两得。
2.英语课与数学课相结合
在教小学生数字的时候,可以完全采用教数学的方法,比如:学会十以内的数字后,教师就可以将得数为十以内的算式写在黑板或纸上,让学生用英语进行计算,如:"1+3=4"便可以表述为"oneandthreeisfour",有效地创造了学习英语的气氛。
3.英语课与音乐、美术相结合
大多数小学生都喜欢唱歌、画画,在音乐与图画的情境中学习英语更是其乐融融。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认为音乐与美术都应当是必修课,一首动听的英语歌曲会让学生记住拗口的句子,一幅动人的画面会让学生很快学会单词的读法,并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在音画的情境中既学会了英文的表达,又享受了音乐与画面带来的美感。
4.英语课与体育课相结合
在教“篮球”(basketball),“足球”(football)等与体育有关的内容时,最好的方法是将学生直接带到操场上,一边运动,一边教学,学生兴奋之余学到了知识,教师也轻松地完成了教学内容。
5.英语课与自然课相结合
小学生天生就爱玩,教师可以带领他们到室外去上英语课,走近大自然,告诉他们:"Thisisaflower"(这是一朵花),"Thatisabee"(那是一只蜜蜂)。将他们感兴趣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用英语教给他们,收获一定不小。
6.英语课与计算机课相结合
关键词:概率统计数学教学文化性
数学的文化性特征应该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等特点。概率论是研究大量随机现象规律性的一门数学分支。而随机现象的两个重要特征即不确定性和规律性,却经常使得学生在直觉与科学之间无所适从,给学习与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正是因为如此,从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概率统计的教学,既能促进教学,又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1.概率统计理论的发展史略
纵观历史,自文艺复兴时期的数学家,医学教授Cardan在其热衷的赌博游戏中开始思考获得7点和在一副牌中获得“A”的概率开始,数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概率论,便在对游戏的思考中展开了它的宏伟画卷。我们知道,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随机现象十分普遍,它表面上杂乱无章,但在多次实验后却隐藏着规律性。续Cardan之后大约100年,另一位赌徒Mere继续研究了上述赌博问题,但是由于他数学知识的局限性,不得不求助当时数学奇才Pascal,而Pascal在与Fermat的通讯讨论中逐步明确了概率值的确定方法等理论问题,从而将游戏问题上升到了数学问题。而十七、十八世纪之后,由于商业保险、产品检验,以及军事、选举、审判调查和天气预报等大量随机问题的涌现,概率论逐步从最初为给赌徒提供咨询,转变成为急需解决的数学理论问题。自1713年Bernouli到1917年Kolmogorov,以及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凯特勒更是将概率统计理论不断系统化、公理化,从而确立了概率统计成为数学的一个逻辑严谨的分支。
在教学中,特别是讲授概率统计概念的教学中,还原它的文化性,将历史再现出来,既能够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了解概率统计的源头,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概率统计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科学本质,并了解人类在认识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从而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数学文化的存在性。
2.概率统计教学文化性的外部表现
2.1丰富有趣的生活问题,为概率统计教学的文化性增加了多元性元素。
概率统计的生活背景可谓丰富多彩,这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情景基础。
在概率定义理解教学中,赌博游戏的下注问题、赎金分配问题、比赛优先权问题、无法投递信件比例问题、商场结账快慢问题等。
古典概型教学中,抛硬币问题、生日问题、天气预报问题、男女出生比例问题等。
几何概型教学中,有转盘中奖问题、蒲风投针实验问题、会面问题等。
随机变量及分布教学中,有中奖问题、银行卡密码问题、感冒指数问题等。
正态分布教学中,智力分布问题、线段测量误差问题、一天的气温平均值问题等。
这些问题来自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许多问题都是历史经典问题,因此问题本身的数学思维性加上历史背景性,其文化的气息更加浓厚,甚至童年故事“狼来了”问题,成语故事“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问题,评分术语“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问题,等等,都渗透着概率统计的思想,这无不体现着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文化思想。
2.2大量动手操作性的实验学习活动,是概率统计教学文化性的又一体现。
在抛硬币实验中,学生在抛掷中收集数据,通过操作方式学习数学的结论。
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收集同学的体质健康情况,年龄,身高数据进行数据学习。
在变量的相关关系教学中,收集同学使用计算机时间,物理成绩与数学成绩等,学习变量的相关性。
在随机抽样教学中,设计调查问卷等。
可以看到,以上这些实验性学习方式,是其他数学学习中较少出现的,然而正是这些带有操作性的学习方式,丰富着学生的思维,增加着他们的心理感受,认识到所学的东西有用,能解决现实问题,学习热情高涨,从情感上丰富着他们对数学的感受。超级秘书网
3.概率统计教学文化性的内部表现
3.1科学思维的深刻提升。
概率统计的核心是认识隐藏在随机现象背后的统计规律性,强调随机现象的个别观察的偶然性与大量观察中的统计规律性之间的联系。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通过这种必然性去认识和把握随机现象,而不确定与确定,可能与不可能的集中体现,更是辩证思想的体现,是人类思维成熟的体现。因此概率统计的学习实际上是对学生过去习惯的确定性思维的一次挑战,是一次思维文化的碰创。例如抛一次硬币的结果是无法确定的,学生可以理解,但是大量抛掷的结果却是一个概率确定值,这里具有辩证统一的思想,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这样的事实,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这又使得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及归纳的逻辑思维形式。在学生使用概率模型解决问题的同时,归纳思维、合情推理等思想方法与随机思想方法的交融,都是数学化意识的体现,它深入到内部,不断完善他们的思维,使其日趋成熟,这正是数学的学科特征。
3.2人文精神的不断升华。
概率统计的产生就像它的理论那样带着大量的偶然因素,但是因为有众多优秀数学家的钻研,其产生与发展又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并不断系统化、条理化。如今,概率统计已经渗透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而对于大量来源于生活的概率统计问题,必将教会学生主动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助于培养学生将数学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高中数学必修3[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人民教育出版,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高中数学选修系列(2-3)[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大连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大学数学文化[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82-212).
[4]施业琼.在概率统计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J].教育研究,2009.7.
摘要: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教育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抽象、分析、推断等综合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数学教育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着重阐述数学教育对社会发展、创业教育,以及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对中等职业学校里数学教育的认识误区大致可归结为下列四种情形。
1.社会上很多人认为职业学校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成人,对中职学生成才并不抱太大希望,因此,对文化基础课不必要求太高,尤其是数学课。
2.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职业学校是“迫于无奈”,对孩子的文化成绩要求较低。
3.有些职业学校教师觉得,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教学难度较大,就在教学中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学生要求不严,教学缺乏创新,上课缺少激情。
4.许多职业学校的学生则认为,自己到职业学校学习就是为了学一门实用性的专业技术,对文化知识不感兴趣,上不上数学课无所谓。
数学课程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师、学生必须加以重视。数学研究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它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如分析、综合、比较、判断等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兴趣等,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数学教育与社会发展
1.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时代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他们除了要学好丰富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必须学以致用,这样才能推动时代的发展。我们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也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新课标》中就有如下论述:“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2.当代与未来的发展倚重数学
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应用数学与数学应用的发展,使得数学几乎渗透到了每一个科学领域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计算机的发明和不断更新换代,一方面有赖于数学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更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这一伟大的发明不仅推动了各个科学领域的发展,而且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然科学的深人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数学,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也越来越多地借助于数学知识及其思想方法。比如方程在物理学中的混合运动问题,地理学中的降水量、温度问题,化学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的应用,一次函数知识与经济学中的利息、外汇换算。化学中的定量计算,信息学中的图表等的联系,立体几何在化学晶体结构、美术透视的应用。解析几何在地理中地球的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等的应用,排列组合在化学中讨论由原子、离子等微粒组成的物质种类,在生物中遗传基因自由组合可能性的讨论等应用,三角函数在物理交流电、简谐振动中的应用。向量在力学中力、运动的合成和分解、速度、加速度等的应用。数学知识不仅解决了这些学科中的一些问题,而且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作为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工具。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学习数学,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的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数学教育的开展。
二、数学教育与创业教育
1.对创业教育的认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创业教育这一理念,这次会议报告要求把创业能力提高到与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教育同等的地位。上世纪末,日本从小学开始进行创业教育,美国也鼓励毕业生要自己创办事业。
在我国,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职业学校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开展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开展创业教育是我国科教兴国的需要,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缓解当前社会严峻的就业压力的需要。
创业教育是以开发和增强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赋予学生独立创业自谋职业的能力,培养具有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综合素质高思想品质好的学生,它既包括创业知识的传授也包括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2.数学教育对创业教育的影响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作为专业定向教育,其中隐含着创业教育的各种因素,作为施行和推广创业教育的载体,需要将创业教育与其它课程进行融合。数学这门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同时兼顾理论性和应用性的课程,被誉为“思维的体操”,其中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思维的技巧,对创业教育的实行施行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1)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为学生创业奠定了理论基础。例如苏教版教材第一册P83例1讲述的是商品的销售总金额与销售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第二册P182例10讲述的是企业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设备进行创业的事例。而这样的事例在教材中还很多,这些知识的传授能为学生以后创业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2)数学是一门特色非常鲜明的学科,是塑造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载体。数学教学不仅要启迪学生的智慧,而且要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和毅力,尤其需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他们有意识地塑造自我和树立自信。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又要选择具体的探索情境或典型的解题过程,故意设置适度的困难,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信心,从而为学生将来创业磨炼意志树立信心做好准备。
(3)在现代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从思维规律看,数学教学比一般学科的教学对于培养创造能力更为有利。形象思维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尝试。抽象思维则善于按一定的逻辑程序有条理地解决问题,大脑两半球通过联结而相互作用,两半球功能合理互补可以使人的创造性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开发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起着调节、补偿、催化,对于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只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受到科学思维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达到全面优化学生素质和养成良好个性的目标。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固藏曾说:“我搞了多年的数学教育,发现学生们在学校里接受的数学知识。因毕业后进人社会没有机会应用而很快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和着眼点,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数学这门学科蕴含丰富的创业教育的元素。因此广大数学老师应将数学教育和学生的年级、专业特点,以及就业目标结合起来,将创业教育的思想在数学教学中分解为若干个层次,设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努力做到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三、数学教育与素质教育
1.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对于素质教育。目前尚未有确切的定义,就大范围而言,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民教育,也是一种开放的教育,还是一种学生自主的教育,其宗旨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体来说,素质教育主张要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合作意识,创新意识:要发展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数学教育与素质教育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主任李大潜院士于2002年5月18日在数学建模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曾讲过,数学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素质教育,搞好数学教学就能体现素质教育。
(1)数学训练可以使学生树立明确的数量观念,“胸中有数”,认真地注意事物的数量方面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有条不紊地处理头绪纷繁的各项工作。
(2)数学上追求的是最有用(广泛)的结论、最低的条件(代价)与最简明的证明,可以使学生形成精益求精的风格,凡事力求尽善尽美。数学训练可以使学生能知道数学概念、方法和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渊源和过程,了解和领会由实际需要出发、到建立数学模型、再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现实世界中各种复杂问题的意识、信念和能力。
(3)数学训练可以使学生增强拼搏精神和应变能力,能通过不断分析矛盾,从表面上一团乱麻的困难局面中理出头绪。最终解决问题。
(4)数学训练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使他们更加灵活和主动。在改善所学的数学结论、改进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发现不同的数学领域或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展数学知识的应用范围和解决现实问题等方面,逐步显露出自己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