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范文

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

第1篇: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范文

【关键词】小学古诗文 诵读教学 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42

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文阅读是开展语文课程改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古诗文特有的韵味、情味、意味、个味决定了最适合开展古诗文教学的方法是诵读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古诗文更加深层次的精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的目标

科学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小学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根据课程安排制定学期总目标以及分阶段目标,还要制定课堂上具体实施的目标。就小学古诗词的学习来讲,进行诵读教学主要希望达成三个目标。首先,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诵读、自主感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提高学生古诗文诵读的技巧。古诗文中往往饱含深厚的情感,为了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并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学生需要掌握充分的古诗文阅读技巧,包括如何诵读的语调、诵读的速度、诵读的停顿等等。最后,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语感是对文字灵敏的感觉,语感的获得来源于对古诗文大量诵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领会到语言表达的妙处,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丰富的词语和局势,为今后的写作提供帮助。

二、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内容

中国古典诗词浩如星海,如何从庞大的素材库中选择适合小学生诵读的篇章,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一般来讲,诵读教学选择的古诗文的来源有两个途径。首先来源于课本,课本中的古诗文都是经过教育专家精心挑选的,符合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但是课本中古诗文的数量十分有限,从量的角度来看不符合学生诵读的要求,因此在学习课文古诗文之余,教师还要自选一部分诵读内容,为了不使这部分增加的诵读内容成为学生的负担,古诗文的难度应该根据每个年级的教学目标来制定,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古诗文诵读是提高古诗文理解能力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但是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调查中发现,不少教师没有认识到诵读教学的作用,也有一部分教师尽管在课堂上重视了诵读教学的地位,但是往往采用老一套的诵读方式,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脱节,没有发挥诵读教学的作用。因此需要对诵读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科学探讨。

1.以教师诵读带动学生诵读。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习诵读的过程更像是模仿诵读的过程,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诵读环境,教师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具备较高的诵读水平。如果教师在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字正腔圆、和谐悦耳,那么学生也就会不自觉的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作品中来。因此,教师在诵读教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需要带着他们一起诵读古诗文,这样能够消除生僻字的干扰,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使用泛读代替领读,使学生整体把握诗文整篇的情感和节奏。领读和泛读的前提是教师具有良好的语言朗读功底,能蚴褂帽曜嫉钠胀话诵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咬字清晰准确。其次,教师要能够根据古诗文所描述的环境和表达的情感熟练灵活把握文章节奏,包括句子的停顿、缓急、语调等等。最后,教师要在课前多次诵读古诗文,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更多的感悟,在领读或泛读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内涵和文化底蕴,加深对古诗文的喜爱。同时,高超的诵读水平也会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不仅能够得到学生的赞美,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

2.加强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主要包括近体诗和词两种,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每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分。不论是绝句还是律诗都有十分严密的格律,词是古代一种重要的是诗歌题材,句式长短不一,但是不同词牌的词的句子有固定的字数和固定的平仄押韵,因此同绝句律诗的诵读也是相同的。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小学教师并不重视学生的诵读技巧的提升,而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古诗文内涵的剖析方面,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古诗文的本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帮助微乎其微,“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吟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比较有层次的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们对于诗人“内心情感”的体验,训练学生们的语感。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专业的诵读指导,教师要为学生安排专门诵读的时间,在诵读之前,简要介绍作者创作诗文的背景,提高学生对诗文情感的把握,同时正确把握字音,初步保证能够顺畅的朗读句子。在通读的基础上,通过控制诗句的缓急、轻重、停顿等来丰富诵读的情味,彰显诗文独有的情感。

3.对比诵读,提高鉴赏能力。对比诵读是鉴赏古诗文行之有效的办法,对比诵读有同题材诗文的对比诵读、同作者诗文的对比诵读、同时期诗文的对比诵读等等。

以同题材诗文的对比诵读为例,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这一题材的意蕴风格,同时也可以对比不同作者在这一题材诗文写作上的特点,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小学诗文更多的题材是山水风景的描写。将唐代贺知章的《咏柳》同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拿来对比诵读,《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描绘了春柳枝条飘扬,葱翠袅娜的美好画面,而《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描绘了江岸两边美丽的春色,但是在同时能够送诵读者能够感受到诗句中饱含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泊船瓜洲》与《咏柳》虽然都是描写春天的诗句,但是在情感上形成明显的反差,因此在诵读的过程中,平仄起伏要注意区分。

以同作者诗文的对比为例,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作者的情感也是不同的,通过对作者不同时期诗文的诵读,能够对作者的人生境遇有更加深刻的感受。例如,王之涣的两部作品《登鹳雀楼》与《凉州词》,前者表达了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后者描述了山川的雄阔苍凉和戍边战士处境的危险孤独,因此在诵读的过程中,前者语调更加激昂,后者则略显悲怆。

第2篇: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范文

对一首古诗词进行学习,首先要对诗词的写作背景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把握,要知道诗人在进行这首诗的写作时是什么样的处境和心态,在此基础之上再对诗词进行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想要表达的情感意向,就能够对诗词具有整体的把握。

在对诗圣杜甫的作品《春夜喜雨》进行教学时,教师先要对学生讲述本诗的创作背景,即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时,正逢陕西旱灾严重,因此诗人来到成都定居,已有两年有余,这两年间,诗人亲自耕种,对春雨有力着浓厚的感情。因而,写下了这首赞美春雨的诗篇来表达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通过教师对写作背景的讲述,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就变得容易很多,很轻松的就能对这首诗有整体的把握。

2发挥充分的想象力,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对诗词的大概含义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在此基础之上,学生还要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对诗中的意境和感情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和品味,将自身放在诗词的意境之中,感受诗人在进行创作时的情感,让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在自己的脑海中浮现。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会很大程度地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对诗中情感的体会。

教师在教授学生《锄禾》这首诗时,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进行画面的描绘,“在一个太阳高照,天气炎热的午后,农民伯伯在田地里辛苦地除草,他的汗水淋湿了土地……”学生在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之后,很容易就会体会到农民伯伯的辛苦,进而联想到自己每天吃的米饭都是农民伯伯通过这样辛苦的劳动换来的,这一认识,会使学生不自觉地产生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3加深对诗句中重要字、词的讲解,增强学生的理解

每句诗词都是由几个字和词组合而成的,其中必然有重点的字或词,起着重要的联系和突出作用。因此,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对于了解整首诗的意境和情感是重要的步骤,通过对这些重点的字和词的了解,能够加深学生对整首诗的把握和记忆。

在《梅花》一诗中,学生通过对“凌寒”“独自”“唯”“暗香”这几个字词的理解,马上就会知道这首诗是作者用来赞扬梅花的。在寒冷的冬季,所有的花都在“冬眠”,只有梅花,不惧怕严寒,仍然开放着,散发着香气。这会使学生感受到梅花不惧严寒,凌寒开放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在《泊船瓜洲》这首诗中,只是以一个简单的“绿”字来带动整首诗。“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个“绿”字将整首诗的意境描绘得有形有色。所以说,加深学生对诗句中重点字词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4总结

第3篇: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范文

一、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中让“查、解”成为习惯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曾兴起从“知诗(词)人,解诗(词)题”入手开始古诗词教学的热朝。时过境迁,不再时髦,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创设情境、图画音乐导入等花招,虽然表面繁华,但实效性低。其实,在古诗词教学中长期坚持“知诗(词)人,解诗(词)题”的训练,有如下好处:第一,可以养成查阅古诗词资料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查阅中了解诗(词)人的生平、写作个性特点,了解诗(词)的时代背景,为理解全诗(词)做铺垫;第二,从诗(词)题目入手解题,可以培养审题能力,可以整体感知全诗(词),了解全诗(词)大意。由此看来,古诗词教学伊始,我们要坚持进行“知诗(词)人,解诗(词)题”的训练,让其成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终身习惯之一、

二、在“读诗(词)句,晓诗(词)意”中让“释、换、猜、调、补”成为习惯

试看新课改下古诗词教学对诗(词)句的理解,不管是名师课堂,还是一线教师的普通课堂,大都利用多媒体、注释等粗知大意,不求直译(古今词义对译)。长期这样教学,何谈翻译古诗词、理解古诗词的能力?在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要坚持训练学生用“释、换、猜、调、补”的学习方法直译古诗词,让其成为学习习惯,终身受用。

1.释──看注释。这是学习古诗文的常用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时时提醒学生利用这一学习资源,直译诗句。

2.换──古今词对换。如我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册《古诗词三首》《牧童》一诗,理解“草铺横野六七里”中的“铺”时,我先让学生查字典,学生找到词条“把东西展开或铺平”,联系诗句大致理解意思后,再让学生给“铺”组词,学生很快想到了铺天盖地(把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铺”换成了现代汉语的多音节词“铺天盖地”),一下子就理解了草长得茂盛,草野辽阔的意境。

3.猜──联系上下文推测古诗(词)中词语的含义。如我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册《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理解“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测其含义,有的说是“躺”,有的说是“趴”,双方争持不下。于是,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结果是既可解释为“躺”,也可解释为“趴”,两个意思都表现了儿童天真、顽皮的天性。

4.调──调换顺序,即古诗词句中的词序有时与现代汉语语句的叙述顺序不同,需要调换才能正确直译。如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册《古诗词三首》《牧童》一诗,理解“笛弄晚风三四声”时,应调换为“晚风笛弄三四声”,翻译为“晚风中牧童吹笛嬉戏,不时传来悠扬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

5.补──补白,即在直译古诗词遇到意义跳跃性大、意义含蓄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补充意思,补充含义。如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九册《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一诗,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时,学生对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名,只是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却不明白其含义──作者心里的想法。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补白: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的所见所闻。作者的心飞过长江,飞过几座山,就到了家乡钟山,心理距离近,特想“还”;而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不能“还”。作者通过心理距离和实际距离巨大反差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王安石人在旅途,却心系家乡的强烈思乡之情。

三、在“寻诗(词)眼,悟诗(词)情”中让“寻、想、悟、诵”成为习惯

这是古诗词教学的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教师要在学生理解诗词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全诗(词)寻找诗(词)眼,紧扣诗(词)眼想象诗(词)的意境,体会诗词理与情,在正确、流利地朗读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全诗。如我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册《古诗词三首》中《舟过安仁》一诗,(通过“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晓诗意”的学习,理解了诗句意思后)到最后一步“找诗眼,悟诗情”,学生找到了诗眼“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中的“使”时,我首先让学生把“使”换成“让”,体会诗句中是用“使”,还是用“让”更能表现其意境。学生联系前面学习中对“使风”的理解(即借风),进行了一次“使”好,还是“让”好的讨论。通过争论,学生最后一致认为还是原文的“使”好,其理由是:这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恍然大悟: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这里的“使”是“借、利用”的意思,是“利用伞借风顺风顺水行船”;而“让”的意思是“指使、容许或听任”的意思,没有“借、利用”的意思。这个“使”字,把渔童玩耍中透出的天真烂漫、聪明顽皮的天性写活了。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儿童天真烂漫、聪明顽皮的天性,品出这首古诗表现出来的古代儿童独特的生活情趣。最后,要求学生背诵这首古诗,并把它改写成300字左右的记叙文。这一训练过程,不但体味了诗人杨万里用“使”的精妙,而且玩赏吟诵了“张伞借风行船”的美妙意境与精妙诗句,培养了学生“寻诗眼,想诗境,悟诗情,诵诗文”的能力。这样坚持几年、十几年即可形成习惯。

第4篇: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范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并不算多,可是却异常重要,如何使其保持原汁原味而又为学生所理解接受,这在教学中是一个难点。有时总会面临这样的矛盾:学生希望我将这首诗一字一句讲解透彻,而我却不忍破坏其原有的诗韵,有时候讲了很多,学生却不知所云。为求两全其美,我认为在古诗词的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观其人,读其言

所谓观其人,读其言,即在学习诗词之前要先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古人认为“诗言志”,作者见诸于文字的必是其有感而发,所作为一时一地之感,而非无中生有,任意妄为。其间或是触景生情,或是借物抒怀。所以对于作者和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有时还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解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就应该提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平定。翌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词人由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出关时冰雪未销,千山万水,对于生于关内,长于京城的纳兰性德而言,一切都是那么荒凉,那么寂寞,于是不由得思念亲人朋友,作者有感而发,填下这首《长相思》。如此一来学生必然会想象出一个羁旅怀乡人的形象,理解起来也较为容易。

二、读百遍,意即现

读百遍,意即见,顾名思义即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小学所接触的诗词,一般说来篇幅不长,而且还要受到句式拘束,表达上言简意赅,而现代汉语和其却存在着千差万别,在读时应注意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即其音韵节律,因其本就是音乐文学,所以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就不难体味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乃至化为心中之本。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其切切思乡情,读者完全可以通过“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诵读来体味,从景至人,读时应舒缓而有顿挫,不可急促,否则就其情难感。

三、知古今,辨异同

古诗词作品距今都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随着时世变迁,古人的语言表达、古时文化习俗与现在都有一定差异,古典诗词语言的言简意赅,其表现往往一个字、一个词,而一个字一个词都可能有其较丰富的内涵,古今意义不同也会造成理解上的变化。如唐代张籍的《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其中“行人”并非为我们现在普通意义上所理解的“路上行走的人”之意,而是指捎信的人,这还只是古今意义差异较小的。再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的“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赖”同“无赖”,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无赖”一般即指蛮不讲理之人,而在词中意为顽皮可爱之态,这在理解上就存在很大不同了。

所以在理解古诗词时并不能以我们今天所知的意义去理解,而应区别其古今意义的不同,这样才能达到正确理解的效果。

四、会其意,感其情

第5篇: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范文

关键词:读中品味 语言魅力 多元探读 感染情绪

众所周知,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缺少了语言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朴归真,充满浓浓书香。

一、抓住文眼,读中品味

如执教巴金写的《鸟的天堂》,我这样导入:

1.请同学们看老师写两个字(板书:天堂),知道什么叫天堂吗?

2.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这句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把苏州和杭州比作“天堂”,是因为苏州、杭州的风景很美,如诗如画,让人留连忘返。

这节课,我们将随着著名作家巴金写的文章游览一个像“天堂”一样美的地方,不是苏州和杭州,而是广东新会市的“鸟的天堂”(在“天堂”前面板书“鸟的”)。

3.“天堂”是指人们生活得很幸福的地方,那么“鸟的天堂”是指谁生活得很幸福的地方呢?

我抓住“天堂”这个题眼,从释义着手,引出“天堂”指“美的地方”和“让人幸福的地方”两层含义,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步品读课文中能够体现“鸟的天堂”的美的文段和体现“鸟的天堂”是个幸福快乐的地方的文段,文章思路自然凸现,不用浪费多少语言,学生一目了然,思路贯通,与文本对话轻松多了。

二、讲解范读,感染情绪

如教学《泊船瓜洲》,诗人以饱蘸深情的笔调,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到江南”的美景,抒发了作者怀家思亲的浓浓乡情。诗中的春景正是通过“绿”这一韵味颇深的词表达出来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好好品味这个字的韵味,讲解背景,激情范读,感受“绿满江南”的美景,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腻,从而陶醉于诗人所勾画的美景之中,真切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眷恋。

三、潜心会文,推敲揣摩

例如下面是我设计的《三打白骨精》教学片断:

师:“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人们百读不厌,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写“三打”的经过时没有重复、没有雷同,你注意到这一点了吗?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文中的“三打”,想想其中有些什么不同。(潜心会文)

生:“一打”、“二打”、“三打”,对白骨精的描写越来越少,而对孙悟空的描写越来越多。

《三打白骨精》中的“三打”在文本内容上是一以贯之的,但在文本形式上却是同中有异的,这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式”潜心会文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我捕捉住这一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写法上关注“三打”中的差异,引发学生在对比中潜心会文――“相似的情节、不同的写法”。在这种“对比式”潜心会文中,学生不仅明白了文本中“三打”的异同,还会为自己以后相似的写作提供有效的借鉴。

四、多元探读,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如我执教《翠鸟》一课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并想想它美在何处。回答时,有学生说喜欢描写翠鸟羽毛的句子。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找美的地方,同时在大屏幕上打出下述句子:“翠鸟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的,背上的羽毛是翠绿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并附上一幅翠鸟的图片。学生通过对课文中的句子和老师写的句子的比较,得到了这样的感受:书本上的句子用词优美,准确、精致地刻画了翠鸟羽毛的色彩和花纹的美丽,还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写生动具体,使翠鸟显得更加活泼可爱;而老师出示的句子则缺乏这种美感。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亲身体味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句子的优美形象,进而受到了语言美的熏陶。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语文课就应该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得到人文的关怀,受到语言的熏陶,努力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相信,这样以“品读语言”为核心的语文课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都沉浸在“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会说”、“能说”,使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参考文献

第6篇: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词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05-01

一、从背景入手进行诗词分析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触、不同的思维,例如杜甫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伤怀之作,孟郊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乐观心态,这就是由于作者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时代背景造成的差别。所以想要引导学生学好诗词,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春夜喜雨》一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人杜甫在创作此诗时,因陕西旱灾严重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已有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浓,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这与《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观心态有着天壤之别。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诗词的时候进行背景的分析理解,才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打好基础。如此一来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诗词,就会水到渠成,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进行诗词内容的分析、理解。

二、从细节入手进行诗词品鉴

诗词大多言简意赅,字字都是作者几经斟酌的经典。著名的“推敲”故事就是诗词写作过程中细节的体现: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思考这事没决定下来,便在驴背上吟诵,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看到的人都很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京兆尹(京城地方的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部分,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忽然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诗句的事,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想得出神了,忘记了要回避。韩愈停下马车思考了很久,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马和驴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字、词是诗词的组成单元,学懂字、词是进一步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重要步骤。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诗词教学中的重点。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细节、善于关注细节,以便能够从细节着手,加深对于诗词的理解程度。如《梅花》一诗,学生通过对“凌寒”“独自”“唯”“遥知”“暗香”这几个词的理解,很快就会知道这首诗是在赞美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散发着芳香。如果我们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就能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将“绿”换成另一个字,是否更好?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再告诉学生作者曾试用“来”“到”“入”“过”“满”等字,使学生领悟到这些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能动性,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更富有诗意,更具有灵性。

三、从识记入手进行诗词朗诵

朗诵是进行诗词学习的重要一环,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书的重要性。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也便于学生熟记背诵。又比如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电视剧版《》的主题曲让学生进行欣赏,通过主题曲中气势磅礴的歌词唱法来让学生进行诗文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进行诗文的朗诵。

第7篇: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实践与探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文学博大精深,它们内涵丰富,意境高远,富有哲理,而且语言凝练,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传承着祖国文化的命脉。如何让小学生学习古诗、热爱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由于古诗中所描写人物、景物、事物及诗人的思想意识都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一定时间和距离上的差距,学生们并不能很好把握它的内涵。然而,古诗在语文教学中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下面谈一些自己对古诗教学浅显的认识。

一、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正如《老子》中所说的这句话,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就是教给学生们打开古诗宝库的钥匙。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①析诗题与知诗人:分析诗歌题目,了解作者写作风格及创作背景。这对掌握所学古诗基调,了解所学古诗内容,体悟所学古诗情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学好一首古诗的基石。②读诗文与晓诗意:通过学生预习,能够读通诗文,在此基础上,能够读出古诗的韵律美和音乐美。通过结合注释、查字典等方法了解古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二者是相互交融的,读诗文是了解诗意的重要方法,晓诗意能促发学生更好地读诗文,不能将这两点割裂开来。③入诗境与诵诗情:在理解了古诗意思之后,教师就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及年级班级特点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们进入诗歌的情境。

二、把握好诗人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都是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编选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②描写自然景物和吟咏天成之美的。如骆宾王的《鹅》。其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一句,寥寥几字将鹅的外貌、优雅的在水中游动的身姿描绘得栩栩如生,从而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小动物的品质;③抒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亲情、友情、乡情的,如:李白的《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热爱亲人、朋友的健康情感。

三、读懂诗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诗句。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教师应抓住重点字、词,让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引导学生理解语言,了解大意。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是开启古诗大门的金钥匙。对于音韵和谐、形神兼美的古诗来说,要想把握它们的节奏、韵律、意境、内涵之美,第一要领就是反复诵读。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读诗训练,通过读顺句子、读准字音、反复吟诵来体会古诗的语言魅力和情感真谛。①定好基调,体会情感。这样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去读。一般来说,情感明快的,读起来语调轻松,语速较快,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感情悲愤的,读起来语调低沉,语速较慢,如《示儿》。②把握节奏,体会韵律。古诗的语言富有节奏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读诗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读法指导,引导学生把握好重音、语气和语调、音长等,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古诗的韵律美。③注意变音,把握不同。由于古今语音的差异,一些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要指导学生按古音去读,这样才不至于影响古诗的声律。例如“斜”这个字,古音读“xiá”,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乌衣巷口夕阳斜”。还有“见”这个字,有时读“xiàn”,这是一个通假字,表示“出现”的意思,如“风吹草低见牛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④抓住关键,细细揣摩。从古至今诗人都十分注重锤炼语言,古诗中“吟安一个字,捻断三茎须”之类的炼字佳话屡见不鲜。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诗人独具匠心的关键字句细细品味。如《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山行》“白云生处有人家”中的“生”字等等,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四、领略诗意境界,产生情感共鸣

第8篇: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范文

>> 如何搞好中学古代诗歌教学的一些想法 浅谈如何搞好小学古代诗歌教学 中学古代诗歌教学现状浅析 中学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探讨 如何优化小学古代诗歌教学 如何搞好中学音乐教学 如何读懂古代诗歌 如何品读古代诗歌 中学古代诗歌教学问题及策略浅析 古代诗歌教学浅谈 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解读古代诗歌 如何鉴赏古代诗歌意象 如何搞好中学历史教学 如何搞好中学作文教学 如何搞好中学数学教学 试论如何搞好中学美术教学 如何搞好中学计算机教学 如何搞好当前中学体育教学 新课改下如何搞好中学体育教学 如何搞好中学语文教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如何搞好中学古代诗歌教学 如何搞好中学古代诗歌教学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武建国")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一个文化的传承从未间断的文化大国,其文字魅力的光芒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掩盖的。而古代诗歌正是其璀璨中的璀璨,精华中的精华。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对古诗文都有一种不可言状的亲切感,也正是这一种精神中深深的羁绊,就更加导致了中国古诗文魅力的源远流长,古代诗歌也就成为了当今教育中浓墨重彩的的一笔,从开学伊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乃至更深层次的学习中,古代诗歌的学习都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本文就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 韵律美 意境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71-01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诗歌,体会到诗歌中的词句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古代优美的词句中体会到诗词的意义,下面,本文就从三个方面分析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

古文常识

字形、字音的变化。文化随在历时长流中一路奔波下来,光阴的巨大力量不可避免的会对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谈到古诗文,我们不可避免的要碰到通假字。例如:《钱塘湖春行》中“绿杨阴里白沙堤”中的“阴”就就通假字,通“荫”,取树荫的意思。其实通假字还是比较有规律性的。一般来说,通假字所通的都是其同音字,只要根据诗文意思就可以轻易推断出来。当然,也有不是同音字的。例如“见”就在古诗文中多通“现”,但是像这种情况也就数量不多的几个,完全可以记忆下来。当然不仅是通假字,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字上,读音也会发现改变。例如“斜”在古代诗歌中就很少念xie而多读xia.在初中学习阶段,这都只需引导学生整理一下基本上就可以轻松的掌握。

诗人的生平、性格。古往今来,文人骚客吟诗作赋多在借景或借自己多描述的事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或喜悦、或悲伤、或高兴、或寂寞、或踌躇满志、或黯然失落。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与性格对诗歌的理解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如李白的诗风就多为豪迈的,充满想象的浪漫主义;杜甫的诗风就多为忧国忧民的写实主义。再如李贺、陆游就是典型的怀才不遇的例子,所以他们的诗歌多就抒发报国无门的凉苦感慨。又如边塞诗人王昌龄,因为其长期身处边塞,寂寞寒苦,他的诗也就多表现的是自己怀恋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了解了诗人的资料之后,一般即可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理解上来即便是有个别字义错误,方向上也不会很大的偏差。

诗人写诗的背景。上述所说的了解诗人的生平多能够先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但是要想更加准确的了解诗文感情基调,还是要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就如李白生涯应当属怀才不遇类型。虽说他的诗歌多豪迈,很少直接抒发悲苦心境,但是也很少抒发踌躇满志之义。而他的《南陵别儿童入京》就是抒发一种踌躇满志,怀有大抱负之心。其原因无非就是其写这首诗之时正当他受唐玄宗之诏入京之时。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也是学习诗歌之所必须的环节。

韵律美

古代诗歌之所以魅力无穷,其美之主要的组成部分就在诗歌的韵律美上。古代诗文多短小精悍,并且都有严格的音律要求以及押韵要求。无论是读还是呤都是朗朗上口。而古诗文多为五言七绝。而五言的音律一般为“字字/字字字”或“字字/字/字字”;七绝的音律则为“字字/字字/字字字”或“字字/字字/字/字字”。而韵脚上就在于第一、第二、第四句,第三则多无要求。同时在对仗上还有其他更为严格的音律要求,例如平仄相对。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严格的要求才有了古代诗歌这种其它语种诗歌无法超越的美。

意境美

第9篇: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范文

一、嚼字品词,充分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1)阅读要感受诗词的语言特色。古诗词的阅读离不开对某一个字或词的鉴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带领学生仔细地品味每一个字词赋予整首诗的特定的感情基调。例如,在阅读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首诗时,“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是诗人反复推敲与修改的结果,其中分别用了“到”“过”“入”“满”等字,但都差强人意,直到用“绿”字,诗人才满意。在阅读过程中,老师要善于抓住具有典型性的字词,通过对生动形象字词的咀嚼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汉字的博大精深,可以增加阅读的有效性。

(2)阅读要领会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诗人为了增添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往往会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在《诗经》中就普遍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来满足表达的需要。例如,在我们较为熟悉的《关雎》中,就以“雎鸠”来起兴。为了加强阅读的效果,必须深入地分析诗人在创作上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产生的效果。通过这一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古诗文阅读、鉴赏的水平,还能够对学生的写作产生一定的启发。

二、将思想、情感融入古诗词阅读中

(1)阅读要体现思想性。古诗词的用语具有凝练、旨远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使人回味无穷,能够促使读者反思自己的行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在古诗词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去挖掘诗中表现的思想,并能够帮助他们体会这一思想的美丽。

例如,在学习于谦的《石灰吟》时,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感受诗人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为了加深学生对这首诗所流露出的思想的感受,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诗人于谦当时所生活的社会背景,通过黑暗的社会现实与诗人廉洁正直品质的对比,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诗人如石灰一般“烈火焚烧若等闲”的不怕牺牲和坚守高尚情操的精神。另外,老师可以设置情境“假如你们处在当时的社会里,会做出怎样的抉择?是同流合污呢?还是洁身自好?”通过回答,可以进一步端正学生的思想,从而加强思想教育。

(2)阅读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古诗词以字词为载体,向读者传达了多种多样的情感,或是积极向上、或是悲伤难抑。诗人借助诗词将积蓄的情感宣泄出来,通过丰富多彩的表达手法,使情感具有真实、浓烈的特点,特别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要利用古诗词的这一特点,带领和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在情感传达上的特点,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其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赠汪伦》时,阅读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感受到李白在古诗创作上的精妙之处外,还要让他们在阅读中切身体会到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从小培养学生重视朋友之间友谊的思想感情。首先,老师可以让学生以朗读的形式感受一下李白和汪伦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并分析哪些字词较好地传达了这种感情。其次,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体验上台来表演朋友之间离别时的场面。第三,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生活中是否有非常要好的朋友,两个人是如何相处的。第四,老师可以深化阅读的含义,将朋友之间的友谊上升到同学、亲人等之间的情感,以延伸学生对各种情感的体验,教育他们要珍惜亲情和友情。

三、将美育融入古诗词阅读中

(1)阅读要感受图画美。老师在阅读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将古诗词的“文”与“画”巧妙地结合起来一起鉴赏,使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例如,在阅读杜甫的《绝句》一诗时,老师要特别注意诗人勾勒出的早春图。在阅读一遍后,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谈谈诗人所描绘的空间具有怎样的特点。

(2)阅读要体会音乐美。古诗词具有特殊的格式和韵律。这一特点,不仅使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而且赋予古诗词以独特的音乐美。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古诗词讲究用韵,要求对仗工整,从韵的句中位置来看,《诗经》中句尾韵是最普遍的。作为一脉相承的古诗词其在格式和韵律上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显示出押韵的特点。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运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押韵所产生的音乐美和韵律美。

四、开展古诗词阅读为内容的主题活动

以活动为载体的古诗词阅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够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诗词的内涵,从而强化其对诗词的认识和理解,甚至能够准确地洞悉诗人的创作意图。

(1)诗词演唱。诗词在古代都是以演唱的形式传播的,音乐赋予了诗词以更贴切的情感,也更能够感染到他人。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帮助他们更进一步地理解诗词的含义,老师可以在班内举办诗词演唱活动。其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将词填入某些曲中,然后再进行演唱。这一融入现代流行元素的演唱活动不仅能够催生古诗词新的生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诗词演绎。诗词一般是对某一景象或事件的精炼概括,具有浓缩和集中的特点,在细节的刻画和情节的展现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根据这一特点,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诗词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对诗词的内容进行扩展,写成剧本,然后再进行创造性地表演。诗词演绎是建立在深度阅读的基础之上的,是对诗词的理解和加工。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运用多种手法表现了诗人听到朝廷收复河南河北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想象的翅膀,表现诗人当时的情绪。然后再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再现当时的情境。通过诗词演绎,可以让学生各展其能,发挥所长,能够使学生切身地体会到故事创作的背景以及诗人的思想情感,提高阅读的效果。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