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年度生产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民主管理工作 实践 开展 创新
陕西省煤炭物资供应公司是一家有着数十年历史的国有物资贸易企业,经过几代职工的拼搏与奋斗,公司规模及实力不断壮大,业务范围涉及物资采购供应、进出口贸易、招标、施工监理、工程造价、设备调剂和废旧物资处置、民爆物品购销管理、煤炭销售等多个领域。公司非常重视企业民主管理工作, 坚持“依靠职工发展企业,坚持民主管理企业”的原则,夯实基础,健全制度,不断加大民主管理工作力度,创新民主管理形式,一系列民主管理工作为促进公司经营指标的全面完成、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和公司科学、健康、稳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文从民主管理工作的开展与创新两部分,对公司民主管理工作的实践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 公司民主管理工作的开展
(一)以职工大会为基本形式。
公司在处理国家、公司、职工三者利益关系、保障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调动职工积极性方面,一直遵循合法、有序、公开、公正的原则,采用召开职工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来实行公司的民主管理。公司根据的实际情况,每年召开职工大会,就公司发展规划、年度生产经营管理、公司改革和制定重要规章制度,公司用工、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签订履行情况等,组织职工参与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二)实行厂务公开。
公司严格实行厂务公开制度,遵循合法、及时、真实、有利于职工权益维护和企业发展的原则,将公司经营管理的基本情况、招用职工及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集体合同文本和劳动规章制度的内容、使用和职工培训计划及执行的情况、投资和生产经营管理重大决策方案等重大事项,按照《陕西省煤炭物资供应公司厂务公开制度》规定的程序向职工公开,听取职工意见,接受职工监督。
(三)规范、完善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具有强制力,可使劳动关系在合同框架内达到高度的协调,按照《劳动法》、《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各类企业应当与劳动者订立《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协议》,以此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公司为了制定一个操作性强、能经得住检验的集体合同,在对家兄弟单位进行走访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经全体职工表决通过,制定了《陕西省煤炭物资供应公司集体合同》,同时每年年初都与职工代表签订《工资集体协商协议》。明确公司职工所应享受的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福利待遇、职业技能培训等权利,极大地规范了劳动关系,使职工的劳动报酬、保险福利、职业技能培训等合法权益得到了进一步保障。
在每年的“法制宣传月”活动中,公司都要去下属子公司检查《劳动合同法》等劳动类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等方式,了解下属单位执行劳动类法律法规的情况,这些措施对公司全面贯彻、落实劳动制度和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筑起了坚强可靠的“防护墙”。
(四)民主管理理论研究及民主管理活动。
公司结合具体实际进行民主管理理论研究,积极组织动员员工撰写企业民主管理类论文,公司员工积极投稿,其中《厂务公开与党风廉政建设的互动作用》在集团公司“深化创新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论文评比活动中获得优秀奖,《浅谈对工会组织履行维护职能的几点思考》、《推进厂务公开的四个环节》等多篇论文在省级报刊上发表。同时公司积极组织参加上级单位组织的各种形式的民主管理活动,形成了学管理条例、倡导民主管理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召开知识竞赛选拔职工,组队参加集团公司工会组织的民主管理知识竞赛活动。
二、公司民主管理工作的创新
(一)组织开展思想大讨论活动。
为了汇聚职工集体智慧,激发职工敬业、爱岗、奉献的精神,公司组织开展了以“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怎么办”为主题的思想大讨论活动。大讨论活动中,公司党政工领导深入到公司各单位、部门,与广大职工面对面,就当前公司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座谈,职工们畅所欲言,积极献策,针对公司业务开拓、经营管理、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提出了200多条建议和意见。公司对这些合理化建议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总结,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五个调整”和“三个提升”,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思路。同时组织开展了以“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怎么办”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广大职工积极响应征文活动号召,结合本单位、部门的工作实际和自身岗位的特点,积极撰写征文数十篇,为公司发展建言献策。针对职工提出的建议,公司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把其中一些合理的建议进行了整理,这些建议对公司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推动作用,并把其中的优秀论文结集成册,为职工之间交流学习、相互促进提供便利条件。
(二)公开竞聘选拔管理人员。
作为一家“智力技术型”公司,人才问题是公司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公司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公开选拔事业心强、作风过硬、敢于开拓、勇于创新、德才兼备的中层管理人员,为想干事、能干事的职工创造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在公司形成一个“能者上、庸者让”的风清气正的用人氛围。
撰写人: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
2021年安监局安全生产总结
__年前半年生产处全体职工在公司领导下,在各矿和有关处室的配合下,紧紧围绕安全,效益的主题,以狠抓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为基础,加大现场检查力度,排除重大隐患为主题,认真贯彻执行各级安全指令和安全文件精神.积极吸取事故教训,针对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全年生产任务不断加大;采掘方法的多样性,采掘衔接紧张;搬家倒面次数频繁;顶板,运输,水害防治安全管理难度加大等现状,以狠抓安全质量标准化为主线,坚持不安全不生产的原则,积极深入现场查隐患,堵漏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__年前半年安全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为龙头,促进安全生产
年初根据集团公司安全一__文件精神,制定了生产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采煤,掘进,运输,地测,调度,综合管理专业的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并___了每季度一次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动态(范本)检查,和安监局共同牵头___了一季度,二季度生产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静态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上报.同时参加了省安监局___的安全大检查和省煤炭工业局___的生产许可证年检,并对生产许可证年检存在的问题处理进行了通报和上报.由于严格考核,措施得力,奖惩分明,全公司质量标准化均保持了部级标准,形成了一个各矿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极大地促进了全公司的安全生产.
二,以顶板,运输,防治水,生产衔接为重点,积极开展各种竞赛活动,确保安全生产
1,今年以来,我们始终以顶板,运输,防治水,生产衔接管理为重点,经常深入现场,除自己牵头___的质量标准化检查和雨季三防等一系列检查外,配合公司有关业务处室对七个矿井的安全进行了评估,对所查问题均进行了三定限期整改.
2,为有章可循,严格考核,制定下发了__年掘进竞赛文件,安全技术措施评优___万文件,生产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边角煤小块段和仓房煤竞赛考核管理办法,__年防治水计划及雨季三防工作安排,__年地质预测工作安排,__年度高产高效矿井申报文件,__年生产系统劳动竞赛考核办法,晋煤集团土地复垦管理办法(试行),__年生产系统重点工程管理考核办法,《煤矿生产技术管理制度汇编》第一,二册的编辑,校对,印刷工作等一系列管理文件.
3,狠抓分管专业隐患排查工作,每月对采,掘,运输,地测专业隐患工作及时进行了排查,总结,上报,并检查落实,提出整改意见.
4,对__年矿井灾害预防计划进行了___,并上报安监局.
5,对各矿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问题及时深入现场,帮助基层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
6,完成了集团公司顶板灾害防治所需的装备,仪器计划等.
7,按要求撰写了两篇关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安全研讨论文.
8,给安监局上报了各矿井安全状况调查报告.
9,根据集团公司统一安排,派出二名同志参加应对紧急___应急预案学习,新编制了五个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晋煤集团破坏性地震应急处理预案,晋煤集团重特大水灾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晋煤集团顶板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晋煤集团煤山滑坡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晋煤集团井下材料火灾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10,___有关处室对各矿雨季三防工作进行了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了通报.
三,以技术管理为核心,指导生产,保证安全
1,为严格把关,保证综采面的设计和仓采安全技术措施更加合理,科学,积极开展了综采面设计___和仓采安全技术措施的审批,前半年___有关处室共___有关处室审批工作面设计___份,巷道支护设计___份,成庄___库设计和凤矿二仙掌改造方案,地质说明书___份,并对王街煤矿越界进入寺河矿进行了多次现场办公协调,下发纪要,审批贯通措施,确保了安全贯通.
2,积极开展了综采面设计,采掘作业规程等项评优活动,___生产,机电,通风,安监,地测等有关处室对各矿上报已实施结束的综采面设计,采掘作业规程按有关规定进行了考评,有效地促进了工程技术人员搞技术,学技术的积极性.
3,为全面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形成一个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在第___届集团公司职工技术技能比武活动月中,制定下发了生产系统16大工种技术比武实施方案,并___了各工种的理论考试命题,判卷,现场实际操作,日常能力评价的考评及比武汇总,总结工作.
4,为使煤巷锚杆支护技术规范化,更好地指导生产,保证安全生产,在广泛征求各处室及各矿基层单位的基础上,又制定下发了___落实煤巷锚杆支护技术规范,加强支护管理的有关规定.
5,经常深入现场,帮助基层单位解决技术难题.针对各矿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积极深入现场,和矿方共同出主意,想办法,研究和制定实施方案,确保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6,积极开展了技术交流,邀请焦作工学院张教授来公司进行瓦斯,地质专业技术交流,在听取成庄,寺河两矿地质人员有关瓦斯地质情况后系统地拿出了开展瓦斯地质工作的方案;邀请中科院地质所专家来公司进行技术交流,就三维地震勘探,瞬变电磁仪,槽波地震勘探等作了讲座,并到凤矿,赵庄矿现场技术指导,对地质构造探测,防治水等提出建议;邀请___理工大学教授来公司针对煤矿地测数字成图系统作专题讲座,并与公司及各矿地测人员进行交流.三,加强公司重点工程的监督考核,及时掌握工程进度,确保各项工程按期完工.公司重点工程关系到集团公司的长远发展,是集团公司实现二次创业,十年百亿宏伟目标的关键所在.为此,根据集团公司领导的安排,对重点工程项目进行了安排和明确责任,并制定了考核办法,每月在生产调度会议上协调落实,及时掌握工程进展情况,确保了各项工程按部就班的进行.
四,加强生产指挥调度,确保生产任务按期完成
1,根据集团公司的方针目标,每月召开调度专业会议,将全年原煤生产计划指标,商品煤外运计划指标,安全奋斗目标等,及时贯彻到每个职工当中去,还针对工作在各个阶段的不利因素和可能遇到的困难作了具体分析和安排,使每个职工对集团公司全年工作的总体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在执行___小时不间断调度的同时,注重抓好重点时期重点工作的调度指挥.
2,在安全方面除了抓好业务保安和现场的安全调度外,对矿井瓦斯,监测监控进行了重点调度,并及时传达上级领导和集团公司领导的指示,指令,指导全公司的安全生产.
3,加强生产管理,及时掌握生产动态(范本),每月__日按时___召开生产专业例会,重点在生产任务,采掘衔接,重点工程,生产许可证管理,技术管理,质量标准化等方面进行了及时的___,协调和安排,确保了生产管理有条不紊地进行,顺利实现了全年目标,同时为总结经验,表扬好的作法,每月按时编写了《生产动态(范本)》.
4,重点对古矿92302过逆断层,11306下过薄煤区,12309过薄煤区;王矿6305,92345面末采搬家;凤矿刨煤机工作面生产管理,末采方案研究;成庄矿掘锚队4214过断层及试验期间的进展情况;寺河矿2308面过断层,2302撤架通道维护和3302面掘进___试生产;以及各矿___,收尾搬家等进行了多次现场办公和调度协调。
总之,__前半年在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全处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下,完成了本职工作和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为__年全面完成各项生产经营指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产技术处__年__月__日
【关键词】南开大学滨海学院;信息管理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科技大学青年创新基金“创新驱动下的知识动员研究”(项目编号:2014CXJC02) 研究成果之一。
1.实践教学的内涵
1.1 实践教学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强调能力培养,进而优化与完善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及学习能力,促进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融合。实践教学则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处于主动参与的地位,通过高智力投入、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以及有目的的现场体验,理解知识、发展技能、提升能力。实践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点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方法,提升其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以满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为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社会适应及应变能力,为学生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实践教学需要协调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学习的关系。
1.2 实践教学范围
实践教学是以学科专业为平台,以课程实践教学为主体、专业实践及社会实践教学为支持构成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工程训练、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或设计)两大部分,此外,还包括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教学需要完善和落实实践教学、课堂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三者的融合。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发现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契合模式,探究实践能力培养规律,从而建构时间及应用能力导向的知识网络和培养方案。
2.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构成
2.1 课程实践教学
课程实践教学是根据培养目标,围绕某一课程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和实施策略,从而提升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学方式。例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依托专业实验室,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开发系团委信息管理系统,将课程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中可以进行企业基础数据录入,编制年度生产规划,编制月生产计划,编制日生产计划,生产管理软件的开发与使用等实践活动。
2.2 专业实践教学
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参与校内及校外社会活动,从而发展其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允许学生参与到更广泛的社区范围中,彼此之间可以共享经验和体会,从而形成归属感。专业实践教学是依靠专业实践基地或专业实践活动,针对某一专业的全体学生设计并开展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专业实习、综合性问题探究和职业实践及模拟等。例如,工业工程专业安排学生进行金工实习,将专业知识和生产实践现结合,提升其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2.3 社会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可以为教师提供学生的学习反馈,这又促进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实践教学包括学校和社会组织或团体等共同交互下,进行的跨区域、跨学科及多学科的实践方式,主要包括课外及校外实践教学。例如南开大学滨海学院信息管理系企业文化课程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将企业作为社会实践基地和实践教学场所,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天津市顺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天津市科林自行车有限公司)进行讲授和学习,让学生参与生产实践、社会体验与问题调查,提升其社会实践能力。如下图所示。
图1 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构成
3.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实施策略及经验总结
3.1 实施策略
3.1.1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独立学院为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及实践能力,需要建立了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并与多所企业共建第二校园,在企业建立了固定的学生实践基地。例如,南开大学滨海学院信息管理系的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包括:天津科林自行车有限公司、天津科林电动车有限公司、天津三和铁制品有限公司、天津鹏翎胶管有限公司、天津顺达汽车零部件厂、天津津滨石化设备制造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天津昊航集团有限公司、大港仪表有限公司等。
3.1.2 实践教学资源整合
实践教学中的科技资源活动包括工厂参观、工厂实习和企业在学校组织技术讲座。例如,南开大学滨海学院信息管理系举办多次校企联谊,邀请天津科林自行车有限公司、天津三和铁制品有限公司、天津鹏翎胶管有限公司、天津顺达汽车零部件厂等企业进行校企联谊等,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各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的联系与合作。信息管理系通过调研、座谈、走访、参观考察等多种途径,利用并整合校外实践基地的教学资源。
3.1.3 实践教学涵盖范围
独立学院需要构建集实验、实训、实习、社会实践于一体的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注重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生产实习、企业实训、企业参观等多项实践教学环节,既要延长学生的实践教学周期,又要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例如,南开大学滨海学院信息管理系按照学院制定的相关方针政策,调整实践教学比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竞赛(例如参加第九届“用友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天津赛区并获得三等奖),促进学生的思维及能力在竞赛与实践中得到历练,培养知行合一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建有校外多家实践教学基地及3个校内实验室,初步建立了涵盖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了实践基地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3.2 经验总结
3.2.1 强化实践教学各环节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观看直观演示并亲自参与,在脑海中建立牢固的印象,既益于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消化与理解,又保证教学合一的连贯性。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安排或者采用先理论讲解紧接着实践的方式,或者理论讲解与实践并行的方式,将理论讲解和实践进行安排在一起,这样保证了两者时间和空间的融合,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始终与具体实践相对应,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赋予大学及学生之间有意义的沟通交流和有效的互赢关系。实践过程中,注重先行课程的知识应用,注重知识的连贯与衔接。既鼓励学生将之前学到的知识及技能应用于实践中,又支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例如人因工程实验中人体静态尺寸测量的实验结束后,鼓励大家通过之前学习的Pro/Engineer操作软件进行实验设计,这有效地进行了专业知识的衔接与关联。
3.2.2 开放式实践设计
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可以提升其理解力的深度和层次。在实践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任何问题,都需要学生完完全全地反映出来,并作书面记录,然后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既强化了实践的目的,又培养了大家对于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并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问题,让其在后面写出具体问题点在哪里、错误原因、解决的方法和方案,可以培养出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智能电网;调度控制技术;EMS;SCADA
一、引言
随着电网的规模的扩大以及电网结构的日趋复杂,汇集到调度中心的各种信息增长迅猛,如何有效的进行调度是如今电力调度中心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因而导致了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产生。该系统的体系结构、基础平台和应用功能按照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一体化思路设计,充分考虑各级调度的业务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一体化运行、一体化维护和一体化使用,能够满足各级调度机构及调度各专业的需要,满足一体化智能电网调度体系和备用调度体系的要求。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人员、工程师、研究机构和应用单位在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理论和应用等诸多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文献[1]通过对智能电网调度支持系统与传统调度系统的区别进行了分析,并就智能调度支持系统的结构体系进行了探讨;文献[2]提出以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为基础,通过功能完善的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进行电网风险防范,实现在线分析电网运行状态,从而来实现电网调度的精细化管理。
文献[3]提出一种智能电网条件下面向地区级调度支持系统总体设计方案,该系统由网络基础平台及应用类组成,其中应用类包括实时监控与分析类、调度计划类和调度管理类,同时详述了实时监控与分析类、调度计划类的具体内容。文献[4]在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背景下,分析了建设智能调度的意义、目的,阐明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描述了智能调度的内涵、特征、体系架构,剖析了建设中国智能调度所需的关键技术;文献[5]针对电网调度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多Agent的智能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并详细阐述了相应的体系结构和各Agent的功能;文献[6]分析比较了目前国内外发展较为成熟的六类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
通过结合我国智能电网调度安全运行要求,文献[7]对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安全运行应用方法和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安全运行应用进行了探究和阐述;文献[8]从电网实时动态监测技术、电网动态监测预警与辅助决策技术、电网运行方式在线分析技术、基于FCL的短路电流控制技术、电力系统元件参数在线辨识技术、电网经济运行与优化技术以及基于广域网的输电线路测距技术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实现智能电网调度运行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文献[9]以2010年相关国际会议论文为基础,对国外关于智能电网控制中心在电网控制中心结构设计、状态估计、N-1-1安全分析、动态安全评估和智能恢复控制与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文献[10]对智能调度的需求、考虑因素等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一种智能调度中心层次结构;针对中国未来互联特大电网的运行控制需求,文献[11]分析了未来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的业务需求,提出“物理分布、逻辑统一”的全网集散式调度与控制技术支持系统的架构;文献[12]指出智能电网运行的核心在于能够在电网控制技术中融入现代化的通信技术,进而实现对智能电网的安全管理;文献[13]表明智能电网控制决策技术是智能电网的关键内容和电力系统的神经中枢,也是维系电力系统安全、经济和优质运行的重要保证;文献[14]从信息流的角度探讨了未来智能电网控制形态的演变,认为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出现和大规模应用是新型控制中心的技术支撑;文献[15]分析了电力系统中电力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变化规律和相互之间的制约关系,并通过对信息流的调控来改善电力流和资金流;文献[16]指出在智能电网中调度环节相当于电网中的神经中枢,以及智能电网中的调度控制架构是最需要智能化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最能体现出电网智能特征的环节。
文献[17]针对现有操作票管理系统不能实现在线实时开票、开票过程中缺乏严格的校验及其规则定制复杂等不足,基于新一代调度自动化系统OPEN-3000 平台开发了电网智能操作票管理系统;文献[18]分析了我国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从数据采集和监控(SCADA)到能量管理系统(EMS)的发展历程;文献[19]指出电网不仅只有一个网络互连发电机和加载通过输电和配电系统,而且与通信和控制的系统紧密相关;文献[20]针对下一代高级灵活和高效的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问题分析了相应亟待解决的重点科学问题;文献[21]从模型、算法、接口和策略等多个方面对大规模风电接入后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的适应性进行深入分析;文献[22]将多智能体系统(MASS)、能量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相结合,研究基于移动Agent的调度决策支持系统模型建立,提出了基于MAS的智能电网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的初步实现过程,并在基于移动Agent模型的基础上对故障针断部分做了具体设计;文献[23]对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维护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一种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的集中运维技术方案。
三、总结
通过上述研究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研究可以总结其具备以下特点:
1.数据传输网络化。通过电力调度数据网络,实现电网运行信息和生产管理信息的快速、可靠传输,为大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可靠的数据通信保障。
2.运行监视全景化。从时间、空间、业务等多个层面、多个维度,实现调度生产各环节的全景监视、智能告警,实现电网运行分析资源的全面整合、数据共享、可视化展示,对电网的运行状况更加全面、快速、准确、直观呈现。
3.安全评估动态化。通过稳态、动态、暂态多角度在线安全分析评估,实现大电网运行的在线安全自动监测、告警、辅助决策和多维多层协调的主动安全防御。
4.调度决策精细化。通过对年度方式、月度检修、实时计划编制与安全校核等核心业务的集中开展和规范化、流程化管理,实现调度决策的精益化、智能化和运行风险的预防预控。
5.运行控制自动化。能够在全网AGC、AVC、切机、解列、低频低压减负荷等控制策略统一协调优化的基础上,进行电网频率、电压、潮流等的自动调整和控制,实现大电网的一体化分级协调控制。
6.机网协调最优化。适应大型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快速发展,实现包括常规电源和新能源的标准化并网、优化调度和灵活快速调控。
参考文献
[1]骆韬锐.智能电网调度支持系统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0).
[2]冯松起,等.基于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的电网风险防范措施研究[J].东北电力技术,2011(6).
[3]郝文斌,等.智能电网地区调度支持系统框架研究[J].四川电力技术,2011,34(4).
[4]严胜,等.智能电网调度关键技术[J].电力建设,2009, 30(9).
[5]余腊生,钱奕兰.多Agent 智能电网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1,30(7).
[6]K.Tomsovic,D.E.Bakken,V.Venkatasubramanian,et al.Design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real-time control,communication,and computations for large power systems[J].In Proceedings of the IEEE,2005,93(5).
论文关键词:“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政策建议
1、“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产生的原因
1.1、“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产生的背景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的比重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68%,但是农业的产值仅仅只有全国GDP的13%(2006年数据),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农业生产力的低下,农业作为一个弱势产业、农民作为一个弱势群体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农业作为一种产业有着不同于其它产业的特点,首先,体现在产品上,农业生产受到天气、气候、季节、土壤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农业产品的生产,而控制这些影响农业生产的外生因素又是极其困难的,农业的先天敏感性注定了农业产品很难做到规模生产;其次,农业生产面临着很大的市场风险,农民的生产活动往往远离市场,而且农业的生产周期又比较长,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很难接受到市场信号的指导,因此常常会发生收成好了,却卖不了一个好价钱,这就造成了“谷贱伤农”的现象时有发生;再者,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开始实行,这虽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生产,但是这又引发了一个问题,就是农户过于分散,无法产生规模效应,形成产业集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扩大了农业生产的风险,使农民无法得到产业化生产所带来的好处。
1.2、“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存在的理论基础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社会的分工需要各种合约来进行安排,有效的合约安排造就有效的社会分工,有效地社会分工会产生有效率的生产方式,而一种产业组织形式,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合约安排。根据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人贝恩的理解,产业组织是指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怎么样创造一种既能避免垄断的弊病,又能使生产者获得规模经营的有效条件。而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农业产业的研究中,重点就是探讨农业产业部门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经济成果之间的关系(SCP分析框架)【2】,即在特定市场条件下,使农业的生产不仅能够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而且能够给农户带来稳定可靠的经济效益,同时有较强的能力抵御市场外部条件的变化给农户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美国、日本的农业产业之所以能取得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是它们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农业产业组织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国要实现农业产业化也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农业产业组织模式。这种农业产业组织模式,既要体现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能够给农户带来切实可靠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符合中国的地少人多的国情,以及农村试行的的客观实际【1】。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这就决定了中国不可能照搬国外成功的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实施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农业产业组织模式。众多实践证明,“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能够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我国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的有效组织形式。
1.3、“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产生
正是由于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决定了农业生产必须寻求一个更稳定和低风险的农业产业模式,“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因此孕育而生。“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采用“订单农业”的方式来指导农业生产,即龙头企业在农户进行农业生产之前就与农户签订产品购销合同,这就保证了农户产品的销路,无疑是给农户吃了一颗定心丸,大大的降低了农户的风险。其次,该模式中的公司往往对农业产品的需求量很大,需要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多家农户进行联合生产,扩大产品生产规模,这样就有利于形成产业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再者,在该模式中,基地作为公司与农户的“中介”,在其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代替公司负责组织农户的生产活动,并对农户的生产活动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另一方面,它也充当农户的“代言人”,一旦发现公司有损害农户的行为发生时,它会作为农户的代表与公司进行谈判,这有利于农户提高自己的谈判资本,降低自己的谈判成本,从而使公司的违约成本提高政策建议,降低了公司的违约可能。总而言之,“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是对传统农业生产的一种组织创新,使农户原本处于农业产业组织之中的弱势地位提到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生产。
2、“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运行方式
2.1、“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在我国的发展
“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在国内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泰国正大集团在深圳建立了第一家合资饲料厂,至今在国内有100多家企业和合资分公司,它们围绕蓄、禽、水产饲料的生产和销售,建立了配套的种鸡场、养猪场以及多级技术服务体系,采取有中方联营公司和农户签约,向农户提供鸡苗、饲料、防疫药品和饲养技术,按预定的价格回收成鸡等方式,推动养鸡业的发展,带动饲料销售。20世纪80年代末,瑞士的雀巢公司与黑龙江省政府达成生产奶制品协议,建立了双城雀巢有限公司。此后国内一些加工企业争相模仿,出现了像四川希望集团、广东温氏集团等一大批大型饲料企业【1】。
2.2、“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运行方式
“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作为一种合约的成功必然有着它独到的优越性。农户作为农业产品最基本的生产单位自然希望能够进行持续稳定的生产,公司作为工业产品的加工生产单位自然希望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原材料供应,而“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作为一种组织创新使农户的持续稳定生产、公司持续稳定的原材料供应都成为现实。农户在这个合约中得到了更有利的交易条件,如技术服务,公司在这个合约中不仅使处于自己产业链上游的产品供应得到了保证,并且降低了这个环节中的交易费用,使公司能够专心应对下游市场,扩大生产以提高市场占有率。
“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是以一个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农业公司为龙头,利用基地的作用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最终以合约的形式把农户和公司连接起来。农民负责生产,公司负责加工和销售,而基地充当二者的“中介”作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公司利用自身靠近市场信息的优势提前对农产品价格进行预测,通过与基地签订合约的形式确定本年度生产数量、品种及主要品质和技术指标。公司不仅与基地签订合约,也与农户签订合约。公司与基地以经济合同的形式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同时为了保护农户的利益,公司在合约中会指明一个最低收购价,这个最低收购价有可能低于当年农产品实际价格,也可能高于当年农产品实际价格,目的是当市场价格突然下降很大时,农户那不至于受到很大的损失,这对农户的利益起到了很大的保护作用,因此也被成为最低保护价。在生产过程中,基地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农户实行技术培训、物资采购、生产期间的日产管理或标准化的生产规程。待农产品收获之后,由基地根据公司与农户签订的合约,进行检验、收购,最后由公司进行最终加工和销售。
2.2.1、公司起主导作用
公司在整个生产经营模式中起着主导作用,正是公司对农产品的需求,才使得公司、基地与农户连为一体。公司作为一个对市场信息时刻保持高度灵敏度的生产单位能够把生产的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并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来调整产品的生产,并且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具体来讲,公司通过自己的信息网络了解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品种、品质、规格等的需求,然后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将这些信息传达到农户和基地手中,引导农户合理确定产品结构和生产规模。公司作为一个富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能够带领农户与市场接轨,实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公司通过农户集中生产的方式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从而使自己的生产成本下降,有利于扩大产品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形成当地的主导产品,并最终创造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2.2.2、基地起关键作用
基地在这个生产经营模式中充当公司与农户的“中介”,对于“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这个合约安排的实施,基地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基地一方面与公司签订合同确定本年度农产品收购的数量和价格,一方面负责组织农户的生产,确保产量。基地的表现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又可以分为农民专业协会、村级经济合作社和贸工农一体化企业,其中农民专业协会表现形式为农户一起共同开发、生产、经营,或就某一产品的生产技术进行交流、推广和学习,属于多功能的农民合作组织;村级经济合作社表现形式为农户共同生产和经营,实行民主决策制度、农户进退自由的原则,进行共同生产经营、服务活动的“民办、民管、民受益”的互经济合作组织;贸农工一体化企业是为了拉长产业链,扩展生产经营范围而介入了农业生产的贸工农一体化联合经营企业,为实现了纵向一体化的进行农业生产的企业,一般属于法人机构【3】。本文研究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第二种,这也是现实中存在最多的一种形式。基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基地是公司与农户之间的桥梁,充当了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的断层,将农户与公司结合在一起,使产、销连成一线,降低了公司与农户之间的交易费用,减少了市场风险。其次,基地有助于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多家农户集中进行生产,有利于规模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再者,基地的存在有利于农户提高自己的谈判资本,降低自己的谈判成本,从而使公司的违约成本提高,降低了公司的违约可能,是该合约安排能够长久的持续下去的有力保证,从长远来看,这对双方都有利。
2.2.3、农户起基础作用
农户是现代化农业最基层、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农户的职责是按照公司对农产品产量、质量、规格的要求进行生产,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免费论文。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很难实现规模生产,一方面,虽然可以通过机械来部分代替农户进行农业生产,但是在一些农业生产环节中,至少在目前农户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决策主体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农户在农业生产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虽然“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作为一种组织创新有着很多内在优越性,给农业产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好处,被认为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形式,但是作为一种合约安排,它仍然存在它的局限性。部分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地区的农业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它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
3.1、信息不对称
“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存在着信息和履约方面的缺陷。新制度经济学中关于合约理论认为,由于信息费用的存在且不可能降为零,这就导致了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所以合约是不完全的,也就是说合约存在着违约的风险。
从公司的角度来说,由于在“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中,公司直接面对市场,可以时刻掌握最新的市场信息,因此公司在与基地的合约中处于信息优势,而且每年农产品的交易价格一般都是公司确定。具体表现为,在市场价格低于合约价格时,公司存在强烈的压低交易价格的动机,另外,他也可以利用合约的不完全性,在合约制定时就向自己的利益偏移而去损害农户的利益,而处于信息劣势的基地和农户无法阻止这种行为发生。按照博弈论,当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能够遇见未来行为的结果时,如果预期的结果对己方不利,它就不会选择合作,或者利用自己信息优势地位去改变合约的某些条件,以使预期的结果对自己有利【4】。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只有在预期的结果对自己有利时,公司才会选择合作,这就加大了合约的不确定性。
从农户的角度来说,由于大多数农户的法律意识淡薄,普遍缺乏长远意识,可能为了短期的利益而不惜放弃长期的利益。具体表现为:当合约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时,农户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可能虚报产量,以增加履约的数量,而增加的部分可以从市场中购买,以赚取合约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反之,当市场价格高于合约价格时,农户可能隐藏产量,以减少履约的数量,而将隐藏的产量按照市场价格卖出。这也加大了合约的不确定性【4】。
3.2、基地中介组织的不完善
在“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中,基地的组织法律地位不明确。在市场化不断深入的今天,许多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仍然是以民间组织的形式存在,无法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
在基地的内部构架方面,由于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实行农户进退自由的制度,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合约价格大于市场价格时,农户觉得有利可图,便加入农村合作组织,一旦发现合约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时,便觉得自己的利益受损,马上就宣布退出农村合作组织,这就导致了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资产和成员的不稳定。这使得基地无法履行合同中规定的对农户的权力和义务,因此有些地方即使有基地的存在,但是当地农户还是“单打独斗”,基地的作用没有凸显出来。而且当基地一方违约时,公司即使向法院起诉政策建议,基地也可以以法律地位不明确为由不承担法律责任,这导致了基地的违约成本很低,加大了其违约的可能性【4】。
在基地的人员管理方面,由于基地成员的流动性和资产的不稳定性,导致基地很难在组织内部实行标准化管理、制度化运行政策,从而使基地服务农户的职能难以得到实现。由于基地几乎对农户没有实行任何约束性的制度,处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农户往往都表现得很松散,农户之间的凝聚力很低,缺乏集体行动的意识,农户背离基地分配给自己的生产任务而自行决定生产的事情时有发生,这违背了基地最初组织农户统一进行生产的意愿。
因此,基地中介组织无论是在内部构架方面,还是在人员管理方面,都亟待进一步加强。
4、政策建议
为了在弥补“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制度缺陷,需要一定的制度优化安排,即在不改变该模式的优势的同时,对该模式存在的缺陷进行修正以避免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4.1、制度优化安排存在的理论基础
杨小凯—博兰德的专业化分工演进模型认为,人们对专业化水平有一个最优决策,所有人的专业化决策一起决定了当时经济的劳动分工水平,分工的水平决定了当时的经济增长率。分工的演进扩大了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的扩大又反过来促进了分工的潜力,同时提高了交易成本。只有分工演进到一定水平并保持进一步分工的潜力,人均收入的在增长率就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提高,从而经济增长率的持续提高是有可能的【5】。
该理论认为,专业化分工在产业生产过程中扮演者很重要的角色,同时专业化分工存在着进一步分工的潜力,当专业化分工进一步细化时,就可以使原有的合约安排更有利于产业的生产,在理论上,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分工可以进一步进行细化和优化,使之达到一个最优状态,这是“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制度优化安排存在的理论基础。
4.2、制度优化安排的具体体现方式
“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合约安排的完善。当合作将无限期地合作下去时,或者说任何一方的违约成本都高于其的违约收益时,任何一方追逐短期利益、背离合作的动机和行为都是不理智的,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会根据遵循经济人的假设,实施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于是就会选择履约,此时,合约能够长期稳定的持续下去。因此在“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合约中,应加强任何一方的违约成本,具体来讲,可以引入信誉度指标,公司可以给每家参与生产的农户的信誉度评级,一旦发现某农户出现违约的现象时,立即降低该农户的信誉度级别,采取不予再次合作或与之类似的措施,使农户的违约成本提高;同时基地也可以代表农户给公司的行为进行信誉度评级,一旦发现公司有损害农户的行为发生时,也可以采取不予再次合作的措施,使公司的违约成本增加。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当某个行业所面临的竞争变得激烈时,处于合约双方的违约成本就会提高,因此增强公司和农户的竞争意识也很重要。
完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内部构架。基地作为“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中的公司与农户的桥梁,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针对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在内部构架和人员管理上的缺陷,需要政府、基地和农户的共同参与。首先政府作为一个公共机构应当支持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要在关于建立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舆论宣传、政策引导和提供市场信息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广大农户对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中必要性的意识,同时对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信贷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措施。其次,作为农户来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摒弃追逐短期利益的狭隘思想,科学合理的参与基地的相关工作。最后,对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本身,一定要加强修炼自身的“内功”,在花大力气在完善组织的内部构架上,加强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人员管理,成立相关职能部门,在市场信息的收集、技术方面的培训、生产计划的制定等诸多方面对广大农户服务,尽最大可能维护广大农户的利益,在广大农户中凸显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
增强政府在“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作用。政府作为一种重要的外生力量对于农业生产模式的运行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农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具体来讲,政府要健全和完善农产品市场的市场竞争法规,进一步规范农产品市场,杜绝农产品交易过程中强势一方利用自身的优势压榨弱势一方的行为发生。同时,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鼓励农业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进行一体化经营,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使农户的收入得以增加。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如皋226541)
摘要:为探明江苏稻麦轮作农业的固碳减排效应,以江苏沿江地区稻麦两熟田块为研究对象,利用基于秸秆全量还田的不同耕作方法下(麦稻宽行交互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和稻麦周年机械化耕作方式)作物产量、系统物质投入以及人工投入等资料,估算稻麦生产的碳投入、碳产出、碳效率以及经济收益。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方式和机械化耕作方式下稻麦轮作系统年度碳投入总量分别为1836.3 kg/hm2 和2290.5 kg/hm2,保护性耕作的种子、化肥以及机械的碳投入较低,但劳动力碳投入高于机械化耕作方式。2 种耕作方式的年度碳产出总量分别为18.23 t/hm2和16.15 t/hm2,保护性耕作较机械化耕作增加了12.9%。年度的碳效率在两者之间也存在差异,保护性耕作的生产效率、生态效率以及经济效率分别较机械化耕作提高了40.4%、40.8%和40.3%。另外,保护性耕作的年度纯收益为20.25×103元/hm2,较机械化耕作增加了22.8%。研究结果表明秸秆全量还田下采取保护性耕作方法既可以提高碳效率也能增加经济收益,取得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关键词 :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碳效率;经济收益
中图分类号:S344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980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项目“稻田条带耕作低碳生产及周年高产关键技术研究”[CX(12)3040];“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长江三角洲集约农区循环技术集成与示范”(2012BAD14B12);南通市应用研究计划项目“稻草还田腐解过程中化感物质鉴定及其对小麦化感效应的研究”(BK2014021)。
第一作者简介:薛亚光,男,1986 年出生,江苏如皋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研究。通信地址:226541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Tel:0513-87571017,E-mail:xiaoqiyaguang@126.com。
通讯作者:刘建,男,1965 年出生,江苏如皋人,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耕作栽培、生态农业等研究及农业综合开发推广工作。通信地址:226541 江苏
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Tel:0513-87572390,E-mail:ntliuj@sina.com。收稿日期:2014-10-14,修回日期:2014-12-14。
An Evaluation of Carbon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Income for Rcie and Wheat Production underDifferent Farming Methods with Full Straw Returning
Xue Yaguang, Liu Jian, Wei Yafeng, Li Bo, Wang Bo(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long Yangtze River in Jiangsu, Rugao 226541, Jiangsu, 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rice- wheat rotation system in JiangsuProvince, the rice-wheat cropping fields along Yangtze River in Jiangsu province were chosen to estimate thecarbon input, carbon output, carbon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income in rice and wheat production. Theresearch was based on data of grain yield, material and labor inputs under different farming methods whichwere wheat-rice wide-row alternative protective farming mode and annual mechanized farming for rice andwheat with full straw return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mount of annual carbon input under protectivefarming (PF) and mechanized farming (MF) were 1836.3 kg/hm2 and 2290.5 kg/hm2, respectively. Comparedwith MF, carbon inputs of seeds,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machinery under PF were lower, but carbon input oflabor was higher. The annual carbon output under PF and MF were 18.23 t/hm2 and 16.15 t/hm2, respectively,and PF had 12.9% more annual carbon output than MF. There was als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F andMF in annual carbon efficiency. Compared with MF, PF increased production efficiency, ecological efficiencyand economic efficiency of carbon by 40.4%, 40.8% and 40.3%, respectively. Besides, the annual net incomeof PF reached 20.25 × 103 yuan/hm2 and was 22.8% more than that of MF.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protective farming method with full straw returning could increase carbon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income andachieve a win-win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 benefit and economic benefit.
Key words: Straw Returning; Protective Farming; Carbon Efficiency; Economic Income
0 引言
稻田是中国最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在中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保障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稻田总面积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0%,却生产了全国48.2%的粮食[1]。江苏省常年麦稻轮作制集约化稻田约160 万hm2左右,占全省水稻面积70%以上,是江苏确保粮食安全的主体农作制[2]。随着江苏省农业的连年丰产,秸秆产生量越来越大,其中水稻秸秆和小麦秸秆分别占总量的45.8%和25.3%,可利用潜力巨大[2-3]。秸秆直接还田是当前江苏省秸秆肥料化利用最主要的途径,也是最现实、最易推广操作的秸秆利用方式,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江苏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划中指出,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机械更新的加快,全省将全面推行稻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4]。但同时快速腐熟还田、覆盖还田、稻麦双套还田、留高茬还田等非机械化还田方式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利用[4]。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提出了一种基于秸秆留高茬原位还田、埋沟还田、覆盖还田等方式的保护性耕作方法[5-7]。关于秸秆还田方式和耕作方式的研究,以往主要集中在稻田粮食生产力提升和光照、水、肥、土地等资源高效利用上[8-11],对稻田低碳生长及如何提高碳效率的关注较少。碳是农业生产系统中一种重要资源,其效率是指投入单位数量碳所产出的经济产量和经济价值等有效价值量,提高碳效率是农业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12-13],随着人类对气候变暖重视程度的提高,对碳效率的研究逐步开展。有研究表明,通过提高农业中碳效率,可以增加农业的碳汇能力,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13-14]。史磊刚等[15]通过对不同作物生产的碳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夏玉米综合碳效率最高,棉花次之,冬小麦最低。李洁静等[16-17]通过对水稻-油菜和双季稻模式的碳固定量与碳投入和经济收入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作物生产系统的碳汇总量很大,并且具有巨大的固碳减排潜力。但关于江苏稻麦轮作农业的固碳减排效应以及碳效率的研究,目前还鲜有报道。笔者拟通过对基于秸秆全量还田的不同耕作方式下稻麦轮作系统的碳效率及经济收益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江苏沿江地区稻作农业的固碳减排效应,说明稻田良好管理可以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在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试验田进行,土壤类型是潮土。该地区位于北亚热带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距海较近,受海洋调节较明显,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小,年降雨量在1000 mm以上,全市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476090 J/cm2。试验时间为2009年至2010 年。小麦品种为‘扬麦13’,水稻品种为‘南粳44’。
1.2 试验设计
研究基于稻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主要设置以下2 种耕作方式:
MF:稻麦周年机械化耕作方式,简称机械化耕作方式(对照)。于作物机械收获时,开动机械切碎与分散装置,做到秸秆切碎(5~8 cm),全田均匀分散,并用较大功率拖拉机旋耕埋没秸秆。稻季应用旱育壮秧机插技术,总施氮量为300 kg/hm2,氮肥运筹为基肥:分蘖肥:穗肥=4:2:4,P2O5和K2O均为120 kg/hm2,作基肥施用;麦季应用半精量机条(匀撒)技术,总施氮量240 kg/hm2,前(基肥、蘖肥、蜡肥):后(穗肥)=6:4,P2O5和K2O均为90 kg/hm2,作基肥施用。
PF:麦稻宽行交互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简称保护性耕作方式。稻季肥料运筹与对照相一致;麦季化肥总施氮量为144 kg/hm2,均作前期肥料施用,返青期增施9.6 t/hm2鸡粪,P2O5和K2O均为90 kg/hm2,作基肥施用。其主要技术特征有以下几点[5-7]:(1)在“麦-稻”两熟制田块形成作物带和空行带的带状结构,1 个作物带+空行带构成1 个组合,1 个组合宽(即带型)60 cm左右(作物带宽20~25 cm、空行带宽35~40 cm),麦子可线条播(即宽行行距为35~40 cm、窄行行距20~25 cm)或带状撒播(麦带20~25 cm、空行带35~40 cm),水稻可宽窄行栽插(即宽行行距为35~40 cm、窄行行距20~25 cm)或摆栽、直播(稻带20~25 cm、空行带35~40 cm);(2)麦子收获后种植水稻,实现作物带和空行带互换,即麦带转换成稻田的空行带,麦田的空行带转换成稻带;(3)利用麦田沟系填埋麦秸,麦田的沟系转换成稻田的草沟,麦收后、植稻前不进行土壤耕翻;(4)稻麦秸秆采用留高茬原位还田、埋沟还田、覆盖还田等方式全量还田。麦秸秆采用留高茬、埋沟相结合的方式还田,水稻秸秆采用埋沟、畦面条带状覆盖(主体集中在小麦空行带内)相结合方式还田;(5)实现条带状的耕作与施肥等方式管理。
2 个处理小区总面积均为0.13 hm2,保护性耕作模式为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6 年。2 种耕作方式相应的农机农艺配套技术见表1。
1.3 研究方法田块物质的投入和产出的数据为2009 年和2010年的平均值。研究涉及的只是作物从播种到收获期间的物质循环及经济价值,不涉及产品的去向,农产品收获后的经济效益均以2010 年的市场价格进行估算。所有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及作图。1.3.1 碳的投入量(E) 作物的碳投入量(E)是指从播种到收获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投入种子、农药、化肥、机械、灌溉和生产相关的人工造成的间接碳排放总量[12,18]。碳的投入量(E)=种子碳排放(Es)+灌溉碳排放(Eir)+机耕碳排放(Em)+化肥投入碳排放(Ef)+农药投入碳排放(Ep)+人工投入碳排放(El)。
各种碳排放估算参照李洁静[16]和陈琳[19]等的方法,见式(1)~(6)。
种子碳排放:Es=Vs×Ws ……………………… (1)
式中:Vs 为种子的碳排放系数,水稻取值0.795 kgC/kg[20],小麦取值0.11 kgC/kg[21];Ws 为每公顷种子的用量。
灌溉碳排放:Eir=Vir×w×h×n ………………… (2)式中:Vir为煤电的碳排放系数,取值0.92 kgCO2/(kW· h)[22];w为灌溉所用的电机功率(kW);h 为每次灌溉工作时数;n 为灌溉次数。
机耕碳排放:Em=Vm×L ……………………… (3)式中:Vm为柴油的碳排放系数,取值2.63 kgCO2/L[22];L为每年单位面积机耕总耗油量(L)。
化肥投入碳排放:Ef =Σi =1
3
Vi ×Wi …………… (4)
式中:Vi为生产及施用肥料引起的碳排放系数,i表示不同的肥料种类,N肥生产的碳排放为1.74 tC/t[23],而P、K 肥的碳排放系数则分别为165.09 kgC/t 和120.28 kgC/t[21];Wi为单位面积的化肥施用量(kg/hm2)。农药投入碳排放:Ep =Σp =1
2
Vp ×Wp …………… (5)
式中:Vp为生产农药的碳排放系数,p 表示不同的农药种类,杀虫剂生产的碳排放系数取值4931.93 kgC/t,杀菌剂生产的碳排放系数取值5177.52 kgC/t[21];Wp为农药施用量(t/hm2)。
人工投入碳排放:El=Vl×T …………………… (6)式中:Vl 为成人(体重60 kg)每天呼出的CO2 体积,取值0.92 kgCO2/天[24];T 为一个作物生长季投入的人工总数(天/hm2)。
1.3.2 碳的产出量作物的碳产出量是指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总生物量中的C量,主要包括地上部分生物量中的C量和根系中的C量,其中地上部生物量中的C量以及总生物量中的C量可以通过作物的经济产量推算得到[12,18]。碳产出量计算参照史磊刚等[15]方法,并略做调整,见式(7)~(9)。
经济产量中的含C量:CG=Y×(1-w2)×a ……… (7)式中:CG的单位是kgC;Y为经济产量,单位是kg;w2为经济产量的含水量,水稻和小麦分别为14%和13%;a 为生物量与含C 量的转化系数,水稻、小麦分别取0.41 和0.48[25]。
地上部生物量中的含C量:CA=CG/H ………… (8)式中:H 为经济系数,水稻、小麦分别取0.45 和0.40[25]。
总生物量中的C量:CT=CA/(1-R)……………… (9)式中:R为根冠比系数,水稻和小麦分别取0.17 和0.14[18]。
1.3.3 碳效率作物的碳效率主要包括碳的生产效率、碳的经济效率以及碳的生态效率3 种[26]。作物生产中碳的生产效率是经济产量与碳投入量的比值,是衡量碳投入的经济产量的指标;作物生产中碳的经济效率是指经济产值与碳投入量的比值,是衡量作物生产经济效益的指标;作物生产中碳的生态效率是指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体内的碳量与碳投入量的比值,是评估农业生产可持续性的指标之一[18],其数值越大,表明碳汇能力越强,农业生产可持续性越高。3 种碳效率计算参照史磊刚等[15]方法,见式(10)~(12):作物生产过程中碳生产效率:CC=Y/E ……… (10)式中:CC的单位是kg/kgC,Y 为经济产量,E 为碳投入总量。
作物生产过程中碳经济效率:CE=(Y×P)/E … (11)式中:CE的单位是元/kgC,P为产量的价格。作物生产过程中碳生态效率:Cs=CT/E …… (12)式中:Cs 单位是kgC/kgC,CT 为总生物量中的C量。
1.3.4 经济效益通过记录不同耕作方法下作物生产中的物质(种子、化肥、农药、灌溉、机电等)投入和劳动力投入情况,统计不同作物的实收产量,按照当地的投入与产品的市场价格分别计算不同耕作方法的成本与产值,进行经济效益评价与分析。笔者主要采用纯收益、劳力成本收益率以及物质成本收益率作为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其计算公式见式(13)~(16)。
纯收益= 产值- 物质成本- 劳力成本…………………………………………………… (13)物质成本=种子投入成本+化肥投入成本+农药投入成本+灌溉水投入成本+机电投入成本……… (14)劳力成本收益率=(产值-物质成本)/劳力成本…………………………………………………… (15)物质成本收益率=(产值-劳力成本)/物质成本…………………………………………………… (16)式中:纯收益和物质成本单位为元/hm2,劳力成本收益率和物质成本收益率单位为元/元[27]。调查得到的农田物质投入的数量与价格见表2,可用于物质成本和劳力成本的估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碳的投入量及构成
水稻和小麦2 种作物从播种到收获整个过程中,碳的投入包括种子、化肥、农药、灌溉、机耕和劳动力6个部分。根据试验记录的各种农资和能源的投入量,利用式(1)~(6),计算出2 种耕作方式下稻麦的碳投入量(表3)。与机械化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下稻季和麦季的种子和机耕碳投入均有所降低,麦季由于施用有机肥,化肥的碳投入量也有所降低,但劳动力的碳投入均有所增加,但其增加量要少于物质碳投入减少量,所以保护性耕作在稻季和麦季的碳的总投入量均低于机械化耕作。稻季和麦季的碳投入量相加之和,则为年度碳投入量,保护性耕作和机械化耕作的年度碳投入总量分别为1836.3 kgC/hm2和2290.5 kgC/hm2,保护性耕作减少了19.8%(表3)。
从图1 可知,2 种耕作方式下年度碳投入构成中,均以化肥部分所占比例最大,占总量的45%左右;灌溉消耗电能部分所占比例也较大,均在20%以上,而机械投入消耗柴油部分的碳投入,机械化耕作显著增加,占总量的25%左右,保护性耕作仅占13%左右,投入较少。劳动力消耗的碳投入均较少,但保护性耕作要高于机械化耕作。农药部分和种子碳投入占总投入量的比例最小,均在5%以下。
2.2 碳的产出量
作物生产中碳产出量与作物的经济产量和总生物量密切相关。保护性耕作下水稻和小麦的产量分别为10.17 t/hm2 和7.19 t/hm2,较机械化耕作增加了10.8%和15.4%(表4)。2 种耕作方式下作物的碳产出量与产量表现相一致,保护性耕作均要高于机械化耕作,其年度的碳产出总量为18.23 tC/hm2,较机械化耕作增加了12.9%(表4)。
2.3 碳效率
根据水稻和小麦的生产数据,利用公式(10)~(12),分别得到不同耕作方式下2 种作物的生产中的碳生产效率、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率(图2)。
由图2 可知,保护性耕作方式下稻季、麦季以及年度的作物碳生产效率分别为7.39、15.62和9.45 kg/kgC,机械化耕作方式下作物碳生产效率则分别为6.00、8.18 和6.73 kg/kgC。保护性耕作下的碳生产效率均高于机械化耕作,其中麦季的碳生产效率高出的最多,达到91.0%。作物的碳生态效率、经济效率与生产效率趋势相一致,也均表现为保护性耕作在稻季、麦季以及年度均高于机械化耕作,麦季增加的最多。保护性耕作下年度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率分别为9.93 kgC/kgC 和18.36 元/kgC,较机械化耕作增加了40.80% 和40.26%。表明保护性耕作方式下作物的碳汇能力强,农业可持续性高,单位面积碳带来的经济价值也要高。2.4 经济收益
2 种方式下稻麦的生产均能获得收益,但保护性耕作增加的更多,稻麦年度纯收益达到20.25×103元/hm2,较机械化耕作增加了22.8%(表5)。保护性耕作方式产值的显著增加是收益增加的主要原因,2 种耕作方式下稻麦两季年度的总投入成本分别是13.47×103元/hm2和13.50×103元/hm2,没有显著差异(表5)。从成本构成来看,与机械耕作方式相比,保护性耕作降低了稻麦生产上的物质成本,却显著增加了劳动力投入的成本,因此保护性耕作下稻麦生产有更高的物质成本收益率,而较低的劳力成本收益率(表5)。
3 讨论
3.1 不同耕作方式下碳效率的比较
研究中发现2 种耕作方式下作物生产的碳效率差异显著,保护性耕作下水稻、小麦以及年度的生产效率、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均显著高于机械化耕作方式。碳投入量的不同是造成2 种耕作方式作物碳效率不同的重要原因,保护性耕作下作物在种子、化肥和机耕的碳投入量均要低于机械化耕作方式,但由于没有机械的投入,需要更多的人工进行播种、育秧以及有机肥施用等,其人工的碳投入要高于机械化耕作,但人工方面增加的碳投入要显著低于在其他方面的减少的碳投入,因此保护性耕作下总的碳投入量要显著低于机械化耕作下的碳投入量。另外保护性耕作下稻麦的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也均高于机械化耕作,这也是造成2 种耕作方式碳效率差异的重要原因。
在研究中,笔者也发现保护性耕作和机械化耕作2 种方式下年度的总碳投入构成中,化肥约接近总量的一半,灌溉消耗的电能约占总量的1/5 以上,化肥和灌溉两部分约占总量的70%左右,而中国农业尤其是集约高产区的农业,化肥和水分普遍存在浪费的现象[28-29],因此,降低肥水的投入量,提高其利用效率是提高作物生产碳效率的关键。另外,与保护性耕作相比,机械化耕作消耗柴油的碳投入接近碳总量的1/4,主要是由于大功率机械进行秸秆粉碎旋耕还田需要消耗大量的柴油,而保护性耕作则采用秸秆覆盖或留高茬方式还田,减少机械的投入。因此,稻田秸秆还田少、免耕也是提高作物生产碳效率的关键。
3.2 不同耕作模式下稻麦生产的成本投入与收益前人研究表明[30-31],提高粮食价格和粮食单产是促进农户增加收益的重要因素,而生产成本的增长是阻碍粮食生产收益的主要因素。生产成本的增长又主要源于物质服务费用、人工成本的增长。研究结果表明,2 种耕作方式下稻麦两季生产总的成本投入差异不大,从成本构成来看,保护性耕作减少了种子,化肥以及机械等物质投入,但增加了劳动力的投入成本。这主要是由于保护性耕作方式采用了化肥有机肥的配施,精确定量播种以及湿润育秧等劳动密集型技术,需要更多的人工投入。这些栽培技术的采用也有利于提高稻麦的产量,因此保护性耕作下稻麦两季总的纯收益较机械化耕作增加了22.8%。这表明保护性耕作既能提高作物生产的固碳能力,也能增加经济收益,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但孙昊等[32]研究表明,近年来工日价快速上涨,造成了生产成本中人工成本比例显著提高。2010 至2012 年,每公顷用工日累计减少了22%,而工日价累计上涨了200%,这并不有利于保护性耕作下稻麦经济收益的进一步提高。因此,笔者课题组在今后的研究中将重点探讨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模式相应的低功率配套机械开发与研制,减少人工成本的投入,但同时不会显著增加机械投入带来的碳投入量从而降低碳效率。
3.3 研究存在不足
笔者计算了稻麦生产中主要的碳投入和碳产出量,初步评价了保护性耕作方式和机械化耕作方式下的稻麦生产的碳效率,研究结果加深了对农业固碳减排的认识,为今后开展低碳农业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但笔者对于秸秆还田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碳库的影响未有研究。前人研究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翻耕、旋耕、免耕均能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积累[33-34],但秸秆还田后会通过影响土壤中微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以及改变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等来提高土壤呼吸强度,增加土壤CO2排放[35-36]。李成芳等[37]研究表明,免耕稻田秸秆还田不仅能提高土壤固碳量,加大稻田固碳对减缓全球变暖的贡献,同时也能有效降低秸秆还田后稻田温室气体增排对稻田土壤固碳效益的抵消作用。试验中基于秸秆全量还田条件的保护性耕作方式下稻田土壤固碳的效应如何,还需做进一步研究。
4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与稻麦周年机械化耕作方式相比,麦稻宽行交互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在稻麦生产中减少了种子、肥料以及机械油耗等碳成本的投入,增加了碳产出量,提高了碳效率,起到固碳减排的效应,同时也能增加稻麦的经济产值和收益,最终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谭淑豪,张卫健.中国稻田节能减排的技术模式及其配套政策探讨[J].科技导报,2009,27(23):96-100.
[2] 江苏省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江苏省农林厅统计资料[Z].2009.
[3] 汪翔.江苏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5):2945-2947.
[4] 省政府办公厅文件.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划(2010—2015 年) 的通知( 苏政办发[2009]133 号)[Z].2009.
[5] 刘建,魏亚凤,杨美英,等.稻麦带状互套耕作模式及其高产高效种植技术[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8,24(3):52-57.
[6] 杨美英,刘建,魏亚凤,等.南方稻田麦稻宽行交互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的创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07-708.
[7] 魏亚凤,刘建,李波,等.稻麦秸秆行(沟)式套埋轻简还田模式与配套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2013,25(4):15-17.
[8] 陈文林.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稻麦生产力的影响[D].扬州:扬州大学,2008:14-44.
[9] 夏炎.高产稻麦两熟制条件下秸秆还田效应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0:19-59.
[10] 石玉林,封志明.开展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7,12(4):293-298.
[11] 付雪丽,张惠,贾继增,等.冬小麦-夏玉米“双晚”种植模式的产量形成及资源效率研究[J].作物学报,2009,35(9):1708-1714.
[12] Lal R. Carbon emission from farm operations[J].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2004,30(7):981-990.
[13] Canadell J G, Le Quere C, Raupach M R, et al. Contributions toaccelerating atmospheric CO2 growth from economic activity,carbon intensity, and efficiency of natural sinks[J]. Proceedings of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7,104(47):18866-18870.
[14] Burney J A, Davis S J, Lobell D B. Greenhouse gas mitigation by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0,107(26):12052-12057.
[15] 史磊刚,范士超,孔凡磊,等.华北平原主要作物生产的碳效率研究初报[J].作物学报,2011,37(8):1485-1490.
[16] 李洁静,潘根兴,张旭辉,等.太湖地区长期施肥条件下水稻-油菜轮作生态系统净碳汇效应及收益评估[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7):1664-1670.
[17] 李洁静,潘根兴,李恋卿,等.红壤丘陵双季稻稻田农田生态系统不同施肥下碳汇效应及收益评估[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12):2520-2525.
[18] Dubey A, Lal R. Carbon footprint and sustainability of agriculturalproduction systems in Punjab, India and Ohio, USA[J]. Journal ofCrop Improvement,2009,23:332-350.
[19] 陈琳.农业生产投入碳成本及生物质炭肥料应用探讨[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16-23.
[2] 曹黎明,李茂柏,王新其,等.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上海市水稻生产的碳足迹[J].生态学报,2014,34(2):491-499.
[21] West T O, Marland G. A synthesi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carbonemissions, and net carbon flux in agriculture: comparing tillagepract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Environment, 2002,91:217-232.
[22] BP China. Calculator of carbon emission[EB/OL]. http//bp.com/sectiongenericarticle.Do?Categoryld=90113&contentId=7025421,2007-02-03/2007-11-03.
[23] 逯非,王效科,韩冰,等.中国农田施用化学氮肥的固碳潜力及其有效性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0):2239-2250.
[24] 杨士弘.城市绿化树木碳氧平衡效应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6,9(1):37-39.
[25] 赵荣钦,秦明周.中国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部分碳源/时空差异[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7,23(2):1-6,11.
[26] 王丙文.保护性耕作农田碳循环规律和调控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3:17-22.
[27] 赵强基,郑建初,赵剑宏,等. 稻田经济绿肥玉米稻、麦玉米稻和麦稻种植方式的生态经济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1995(1):11-13[28] 张智峰,张卫峰.我国化肥施用现状及趋势[J].磷肥与复肥,2008,23(6):9-12.
[29] 罗其友,唐华俊,姜文来.农业水土资源高效持续配置战略[J].资源科学,2001,23(2):42-45.
[30] 彭克强.中国粮食生产收益及其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6):13-26.
[31] 曾福生,戴鹏.粮食生产收益影响因素贡献测度与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1):66-76.
[32] 孙昊.我国农户种粮收益问题实证研究—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31-40.
[33] 韩宾,孔凡磊,张海林,等.耕作方式转变对小麦/玉米两熟农田土壤固碳能力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1):91-98.
[34] 王立刚,李虎,邱建军,等.田间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的模拟研究[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0(6):29-36.
[35] 贺京,李涵茂,方丽,等.秸秆还田对中国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0):246-250.
关键词:区域优势资源;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226-03
研究生创新教育是21世纪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和核心,更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其主要内容包括: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塑造、创新知识的积累[1]。陕西理工学院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中。汉中北倚秦岭、南屏巴山,汉水横贯其间,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和“西北小江南”的美誉[2]。汉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国家卫生城市。主产水稻、小麦、油菜等,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q等珍稀动物,区域自然环境与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拥有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宁强青木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略阳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略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公认为地球上同一纬度生态最好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汉中也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源头,2015年被评为中国最美十大城市之一。陕西理工学院正是汉中周边陕甘川鄂渝毗邻地区唯一一所具有硕士授予权的高校。
十三五期间,陕西将持续推进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全面实施追赶超越战略,加速推进陕南绿色循环发展,对陕南各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意义重大。伴随境内高速公路、铁路的贯通,汉中将进一步打破封闭,迎来突破发展新局面。特别是我校所在地汉中市深入推进“经济强市、文化名市、宜居城市”建设,确立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源头、中国西部高端装备制造业循环示范基地、国内一流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陕甘川渝重要物流中心”的发展定位,对我校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找准发力点,在服务区域中实现事业发展将带来新机遇。如何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如何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如何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是包括我校在内的高校面临的共同挑战。
多年来,陕西理工学院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了“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3]。在地方高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从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导师队伍建设、学术交流、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探讨了生物学专业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如何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服务经济发展,努力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创新及实践能力,力求为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借鉴,以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依托学科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是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基础。生物学是陕西理工学院长期发展的重点学科之一,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目前开设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五个二级学科方向,并以“中国最大生物基因库”和“物种分布中心”的秦巴山区的生物资源为研究对象,注重各学科交叉、渗透、互补,紧密结合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积极开展生物科学研究,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建设发展。同时依托陕西省资源生物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食药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天麻山茱萸工程研究中心、红茶研究所、果树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所、秦巴地区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秦巴蓝莓研究所、大鲵研究所、陕西省柑橘产业技术联盟、陕南秦巴山区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协同创新中心、秦巴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院士工作站、维生素D生理与应用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等较为完善的科研和教学平台,将基础理论与应用开发研究紧密结合,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形成了较好的学科特色。并充分发挥各学科优势,培养了一批基础宽厚、勇于探索和创新、善于解决问题、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研究生课程体系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实施直接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保证[3]。鉴于此,认真确定必修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科学设置选修课程,强调体现课程体系的学科特色。开设生物统计学、实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科技英文写作、项目论证与技术分析、文献检索技巧、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改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促使研究生交叉思维及跳跃式思维,从而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灵感,提高其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加强计算机和外语的学习。因为二者始终贯穿生物学研究生教育整个过程,从文献查阅、仪器设备使用、数据分析、图表制作,到论文撰写、学术交流等各个环节均发挥重要作用。
三、强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注重理论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和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创新型的导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在导师队伍建设中,应强化导师的岗位意识,实行动态管理[4]。对导师遴选、上岗后监督和评价考核等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首先按学术论文、著作、专利等科研成果取得情况、科研项目完成情况、科研成果反响、以及科研项目结题、验收及获奖情况等方面综合考虑,严格按条件遴选导师。在导师上岗后建立研究生指导教师业务档案,定期对其进行监督考核,包括治学态度、工作作风、研究生教学基本情况、指导研究生及研究生取得的科研成果情况、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及反响获奖等。从而有效监督导师队伍,保证导师队伍的质量。
另一方面,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社会需求,积极吸纳校外专业人才,先后聘任陕西朱q黑米酒业有限公司、陕西建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陕西东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汉王药业有限公司、城固县振华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导师,加强研究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分析和解决问题,旨在培养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的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
四、积极参与企业横向科研项目,为实用性研发人才培养提供条件
近二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政府和企业迫切地要求高校提供人才和技术,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实现共赢,高校也需要寻求社会尤其是企业的支持,某种程度上产学研的结合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重要趋势。近年来,陕西理工学院生物学科充分依托人才、科技、平台与信息优势,切实体现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立足地方农业资源禀赋,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加强与周边企业的科研合作。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难题和困境。如与周边企业开展了《白芨种子快速繁殖及种苗技术研究》、《皂素产业废弃物种植蓝莓的技术研究与推广示范》、《元胡与黄姜优良品种引种与筛选研究》、《汉荷牌荷叶茶研发》等多项横向科研项目,在助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方面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而研究生通过直接参与企业横向科研项目,进一步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锻炼和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强化其实际动手及操作能力,同时为研究生提供了参与科技创新的契机,为其就业奠定了技能培训基础,也为实用性研发人才的培养提供条件。
五、扩大学术交流,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
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搭建多层次学术交流平台、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有效方式之一,是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5]。陕西理工学院非常重视学术交流活动,把学术交流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必要环节,并设置专门学分进行考核。近年来陕西理工学院以“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为抓手,大力引进“百人计划”、“三秦学者”和国家高端外国专家等高水平人才,积极聘请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等知名专家、教授为学校双聘教授[2]。生物学学科更是充分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和特色,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搭建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构建开放学术环境,营造浓厚学术氛围。一方面,先后邀请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及日本东京大学、德国马普所化学与基因组研究中心、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江南大学、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等院所的知名教授来校为研究生作学术报告,并与研究生进行座谈、交流;同时依托区域资源和学科优势,积极承办组织中国北亚热带大樱桃学术研讨会、中国博士后汉中行、陕西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陕西省植物学会常务理事会会议等各类学术会议。通过与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学习、交流,有助于研究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拓宽学术视野,启迪和提升思维层次,增强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并对提高学校及其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六、依托科研项目,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服务经济发展,努力培养研究生创新及实践能力
依托科研项目开展实验,有利于强化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6]。近年来学校以研究生创新项目和创新基金为导向,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服务经济发展,鼓励研究生的原始创新,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汉中气候温润,非常适宜食药用菌类生长,该地区用于栽培生产的香菇菌株具有多样性。《秦巴山区香菇液体种生产工艺及开发利用研究》以香菇菌丝体生物转化量为主要指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出适合香菇南山1号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氮源,利用Minitab 15软件做Plackett-Burman设计试验,筛选出对菌丝生物转化量影响显著的因子,得到最优的香菇液体种生产的工艺条件。比之传统的食用菌菌种生产方法有明显的优越性,该技术在短期内就能获得大量的菌丝体或菌种。同时,液体菌种接入固体培养料时,具有流动快、易分散、萌发快、发菌点多等特点,使汉中当地袋栽食用菌接种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7]。
汉中素称“天麻之乡”,汉中天麻占全国产量的40%,已成为区域主导产业之一。《天麻中天麻素提取检测方法和加工条件及产品开发研究》首先调研发现市场流通的天麻中天麻素含量大部分未能达到中国药典的要求,而进一步到各县取鲜天麻样品加工后进行测定发现各个产地天麻中天麻素含量远远超过中国药典的要求,从而判定其原因可能源于天麻的加工和炮制。基于此,该项目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天麻素提取条件。优化后的方法比中国药典天麻素提取方法测定的天麻素含量提高2.12倍,可更准确的反映天麻中天麻素的真实含量,从而保证天麻药材及其制剂的品质。该法与传统加工法相比,其天麻素含量提高了43.40%,为提高天麻药材的品质和种植农户正确掌握天麻加工技术提供了依据,进而为汉中天麻产业的规范化发展,以及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8]。
汉中也是国家珍稀动物大鲵的种质资源保护与人工养殖基地,并被中国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授予“中国第一大鲵之乡”称号。大鲵皮肤黏液含有的丰富的药理活性成分,是天然药用资源开发的宝库。《大鲵皮肤粘液抗肺癌活性成分研究》以大鲵皮肤粘液为对象,通过柱色谱法对大鲵皮肤黏液糖蛋白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一种分子量约为30kDa单一组分的糖蛋白。将所得黏液糖蛋白样品利用MTT比色法对A549肺癌细胞的活性检测表明,黏液糖蛋白具有良好的抗肺癌活性的作用。大鲵黏液糖蛋白的抗肺癌细胞作用,可为抗肺癌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给人类健康带来新的福音,同时为养殖大鲵资源的综合利用开辟新的途径,并且进一步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研究生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以区域经济发展作为主战场,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活动蓬勃开展。获得了知识,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除上述研究成果外,研究生创新研究项目《彩色薯花青苷组分及产品加工技术研究》、《维生素D受体在骨质疏松症及肥胖症中的作用研究》等也荣获2015年度陕西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展二等奖和优秀奖。
创新能力是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内在要求。地方院校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复杂过程,和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研究生管理部门、研究生导师和硕士研究生多方的不断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实效。只有立足培养单位和研究生的实际,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将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贯穿于各个环节,在实践中不断改革、探索和总结,加强学科及课程体系建设,强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扩大学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并不断深化产学研结合,形成专业、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双赢”,真正使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江.论研究生创新教育[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1-93.
[2]陕西理工学院概况.中国高等教育[J].2014,(21):64-65.
[3]邵文尧,肖宗源,陈成泉,等.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2):162-164.
[4]超,王云贵,刘卫东.强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1):68-70.
[5]穆丹阳.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7-8.
[6]沈剑英,黄风立.依托科研项目开发综合性实验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3):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