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哲学与人生范文

哲学与人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哲学与人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哲学与人生

第1篇:哲学与人生范文

关键词 哲学人生 教学探析 课程特点

进行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的探究,深刻认识哲学对人生的指导作用,深入分析“哲学与人生”课程特点,准确把握其教学内容,努力探索“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特点,对中职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深刻认识哲学对人生的指导作用

对中职生的成长来说,他们有很多人生的困惑需要解决。在中职生德育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哲学与人生”课程占据着主导地位,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他们的人生具有统领作用。一个人拥有了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具有正确的人生方向,才能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才能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优秀的心理素质。用哲学点亮学生的人生,引导他们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能更好地提高中职生人生发展的能力;能更有效地引导中职生自觉思考人生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深入分析“哲学与人生”课程特点,准确把握其教学内容

(一)“哲学与人生”课程特点

“哲学与人生”课程改变了过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强化了德育课特点,既学哲学又用哲学。

课程将哲学知识与人生发展问题联系起来,发挥哲学的指导性,用哲学指导人生;将人生问题与哲学道理的运用结合起来,用人生体验哲学,用智慧感悟人生。将学哲学和用哲学结合起来,用哲学影响、感染、引导和鼓舞学生,帮助他们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结合,体现了哲学与人生的内在结合。

(二)“哲学与人生”的教学内容

“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

本课程的每一个教学内容都设置了二个重点,一是哲学基本观点的重点,二是人生问题的重点。每一个教学内容的难点主要是哲学与人生的结合。一是如何从人生的具体问题中提升出哲学问题,二是如何以哲学的观点来感悟人生。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内容的每一单元,每一课都有两条线:即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人生问题。分为三个教学单元:唯物论-尊重客观实际;辩证法――一分为二看问题;认识论--知行统一提高能力;历史观--历史规律与人生理想,人的本质与自由。

第一单元的两条线是:哲学观点的主线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人生问题的主线是走好人生路。第二单元的两条线是:哲学观点的主线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人生问题的主线是人生态度。第三单元的两条线是:哲学观点的主线是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人生问题的主线是人生实践。每个单元分为三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按照两条线。

三、努力探索“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特点

(一)“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整体设计思路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坚持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原则,遵循中职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坚持知、信、用相统一,引导学生既提高哲学的素养,又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要遵循教材内容的基本线索即哲学基本观点、人生哲学知识和解决人生问题的方法基本线索来设计教学过程。

在实施两条主线内容的教学中,讲哲学知识,要注意以解决人生的问题为目的,把握重点 ;讲人生问题,要注意哲学知识的运用,把握人生问题中的哲学意义 。实现哲学与人生的内在的结合。

(二)教学创新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教学活动。

内容设计要跳出学科知识体系框架,为学生而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使教学内容精炼化、生活化和生动化。以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丰富教材资源,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教学方法提倡讨论式、体验式教学。重视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感悟人生。

(三)“哲学与人生”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和基本环节

“哲学与人生”作为德育课应该是直通学生心灵的教育:应以生动案例内化于心;以多样形式体验于心;巧设情境感染于心。最终实现德育的终极目标:教会学生做人。

“哲学与人生”教学方法的选择,倡导启发式教学,采取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是以大量的来源真实的案例供给学生分析探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哲学与人生”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导入、理解分析、实践等教学的基本环节。

导入环节:案例+问题。选取案例导入或者情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情趣 ,把学生融入其中、营造和谐氛围,理解尊重学生、营造语言情境,感染其心灵;精心设计问题,具有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理解分析认环节:案例+体验。包括认知理解、问题分析和讨论。以案例理解基本观点,用基本观点分析案例 ,提出问题讨论,加深理解和掌握基本方法(应用)。

实践环节:活动+方法。设计学而思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思考、讨论探究,老师引出哲学观点和方法,进而分析人生中的实际问题,最后,教师归纳评价(我们应该怎样做)。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课堂充满生命力,实现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结合。

参考文献:

第2篇:哲学与人生范文

“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德育必修课程,同时也是职校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门课程根据职校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案例教学和丰富的栏目设置,引导学生自觉思考人生问题,初步掌握分析和解决认识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人生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

“哲学与人生”;职校学生;综合素质

在党的十会议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立德树人不仅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要求,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培养有德有才、德能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哲学与人生”课程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要求,立足于基本观点展开的人生讨论。这门课程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实际中去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进而实现其人生价值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1有助于学生正确选择人生道路和理解人生价值

苏格拉底说“人生是一次无法重来的选择”,面对人生我们不禁要问:人生是什么,人生应当是什么,人生能够做什么?“哲学与人生”课程立足于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将哲学与人生有机结合,以哲学指导人生,以人生体验哲学,展开了对人生问题的讨论,同时突出了生活的真实性和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并且试图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进而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人生理想,为人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哲学认为,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物质世界的多样统一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然而,面对人生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我们不仅需要理想和激情,更多的是面对客观实际,脚踏实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把积极的行动与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本门课程的第一单元正是从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三个角度分层次进行阐述的,教材引用了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以及国内外的名言警句,将原本抽象的哲学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具体,学生掌握和理解起来更加简单。例如,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教材列举了中职生小赵的事例,结合事例,学生就会明白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而对于人生的选择只有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才能选择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人生道路。人生的发展过程,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教材在第十四课详细阐明了人生价值贵在奉献,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在社会实践中积极能动的劳动创造过程。所以,只有诚实劳动才能更多地奉献社会,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哲学与人生》教材根据职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旁征博引,启发思考,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哲学的无穷魅力,也使学生理解了人生的价值和真谛。

2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辨品质

一个成功的人一定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同样一名优秀的学生也一定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哲学与人生”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教材通过从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知行统一与明辨是非几个不同角度的阐述,以此引导学生用辩证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用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人际困惑以及人生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困境。无论是对和谐人际关系的深入探讨,还是对顺境逆境的从容应对,这些都充满了哲学的智慧和思辨品质的精华。“哲学与人生”究其本质是从哲学的角度看人生,学生在探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通过结合教材中的人物事例,慢慢领悟到如何正确地看待社会、看待自己身边的事物,从他人人生的发展历程中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同时,学生将书本理论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在课堂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懂得,实践对认识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提高我们认识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同时,学生在综合探究的过程中,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明事理、辨是非,在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事物和自身的思辨的能力。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职业学校的学生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在中学学习阶段,他们的文化成绩相对较差,以至于在基础教育过程中经常被忽视。进入职校以后,由于父母对子女扭曲的期望,再加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导致职校学生有着其特殊的心理特征。在这样的情境下,他们容易发生心理冲突,产生心理问题。第一,缺乏自信,逆反心理强烈。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进入职校学习都是因为文化成绩不理想。进入职校以后,部分学生抱着混日子的心态觉得人生没有目标毫无意义,他们不仅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不能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逆反心理严重。作为德育必修课之一的“哲学与人生”,它是启迪学生心灵的一把金钥匙。哲学认为,人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自觉能动的过程,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在发挥自觉能动性的过程中实现的。教材引用了残疾青年郑心意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自信自强,不断积极进取,树立远大理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闪亮人生。同时,在教材第五课,洪战辉的事例告诉学生,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顺境和逆境是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面对顺境,我们要居安思危,在逆境中奋斗崛起,逆境也可以转化成顺境。所以,作为一名青年学生,我们应该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人生,使自己拥有积极心态,这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关键。第二,盲目追求个性自由,人际交往障碍。职校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在急剧地变化。进入职校以后,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全新的环境,这与他们以往所在的中小学有着较大的差别。学业负担相对减轻,校园氛围更加宽松,进而他们的心态和行为也会由紧张、压抑转为盲目追求所谓的个性自由,从而违反校规校纪甚至触犯法律。另外,他们渴望与人交往,却又缺乏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部分学生甚至会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给他人,长此以往导致人际交往障碍。针对这些职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教材在第十五课《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中结合具体事例引导学生,个性自由不是无拘无束,完全摆脱约束、不受任何限制、为所欲为的自由是不存在的。人的自由是在遵守纪律、道德和法律前提下的自由。作为学生,我们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活动中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通过学习教材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和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学生懂得,人的本质是社会的人,人不能孤立和封闭地生存和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要学会共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以积极的心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4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哲学与人生”课程不仅具有哲学的智慧,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学生通过学习“哲学与人生”,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和思辨品质以及健康的心态,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相信,在“哲学与人生”的启迪下,每个职校学生都能拥有阳光人生、快乐人生、幸福人生、成功人生!

作者:傅娟 单位:盐城高等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1]《哲学与人生》德育大纲(引言).

[2]王霁.哲学与人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第3篇:哲学与人生范文

当前,山区职校生绝大多数都来自农村和城镇的弱势群体,他们是中考的失落者,其中大部分是学校“问题生”或“特殊生”,他们在学习或生活遇到不顺利时,往往就把郁闷、迷惘、痛苦深埋心底;在个性伸展、独立意识受阻,自立性被忽视或被妨碍时,会通过无视或漠视生命等方式来表示他们的反抗,具体表现在:

1.不务正业,虚度青春。一些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上课睡觉、玩手机、看视频或聊天;部分学生经常旷课,沉迷于游戏厅或网吧,在校得过且过,荒废学业,虚度青春。

2.斗殴伤人,漠视生命。近些年,从学校违纪学生处分的情况分析来看,其中一半以上受处分的是打架斗殴的学生,部分学生漠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3.违纪违规,伤害生命。如上学、放学时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发生车祸的;违反游泳禁令下水溺亡的;违反学校管理规定爬墙、爬窗摔伤的;上体育课不按教师要求活动导致受伤的;上专业实训课时不按规程操作发生事故的;课后吸烟、酗酒,个别学生还与社会青年一起吸毒,自我摧残等。

4.偷尝“禁果”,践踏生命。有的学生放纵自我,与社会不良人员交往密切,践踏自我;有的学生陷入早恋,不懂得自我约束、自我保护,从而发生“早孕”,不得不采取措施终止妊娠,这是对生命极不负责的态度。上述现象无不反映当今部分中职生对生命的漠视和践踏,对生命价值认知的不足及态度上的偏差,反映出中职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紧迫性。

二、在德育课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尚未系统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中职学校生命教育更多的是停留在生命安全知识教育上。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探究,将生命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中职德育课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体渗透途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挖掘哲学与人生课程各单元知识点,有计划地渗透生命教育内容

从生命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来看,中职德育课程哲学与人生五个单元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教学大纲进行分析,梳理了各单元知识点,并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渗透生命教育内容,具体表现在:

1.渗透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教育。在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使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让中职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使学生了解到,人类的祖先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都没有放弃对生的渴求,而生活在当代的我们没有理由去虚度光阴,漠视、践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相反应该倍加珍重和爱惜,从而促进学生牢固树立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

2.渗透认识生命、感恩生命的教育。在第二单元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事物和周围的事物是紧密联系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自己的存在和发展不是孤立的个体,没有大自然恩赐、父母养育、教师教诲、他人关爱和国家守护,我们就不可能健康地成长。教育学生对周围的一切常怀感恩之心,学会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能够妥善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和矛盾,学会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坚决反对无视自己、践踏他人生命的暴力行为。

3.渗透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在第三单元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让学生认识身边或全国优秀人物奋斗事迹,真实地感受和体会到生命意义和价值,从而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参加生活实践,提升文化素养,促进专业成长,实现对自我的超越,享受生命的快乐和幸福,活出人生的滋味,绽放生命的光彩。

4.渗透理想信念对实现生命价值追求作用的教育。在第四单元顺应历史潮流,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教学中,要强调理想和信念作用,让学生明白理想对国家、民族、社会、个人的重要作用。懂得一个人只有拥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克服悲观的情绪,才会充满生命的激情和渴望,发挥人的潜能,促进生命价值的实现。

5.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在第五单元的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的教学中,通过对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学生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明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正确处理一切人生问题的前提。要加强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提升生命质量。

(二)在哲学与人生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内容

第二课堂是课堂内教学的课外拓展和延伸,由于侧重在实践中体验,符合中职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和好“玩”的心理需求,因此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深化并践行生命教育的内容。

1.围绕单元知识,开展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如让学生在校园内采访校园“成长之星”或在寒暑假去采访我校优秀毕业生成功创业的事迹或收集家乡成功人士故事等,再从哲学角度辩证地去分析成功的原因,探究正确对待人生的态度,寻找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撰写文章并在学生中交流分享。如2013届水电专业的苏德敏同学在暑期采访了我校1991届优秀毕业生余作旗,撰写了《从职专生到“水电大亨”的人生启示》一文,并被主人公的信念和行为感动和折服。同学们在采访中感悟到中职生生命的多姿多彩,体会到生命在曲折中成长,潜能在磨难中激发,进一步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不仅如此,我们也安排了学生对残疾人、孤寡老人、特困家庭、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进行调查,增进他们对苦难的理解,珍惜现有的生活状态,学会感恩等。

2.组织学生参观监狱、法庭旁听。如每年的6月份,组织部分学生到县看守所视察,目睹这些犯人失去人身自由的无奈与痛苦,感受生活中违纪违规、漠视生命、伤害生命、践踏生命的严重后果,自觉改正在校我行我素、不计后果的行为,促进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用法纪来呵护和保障生命健康成长。

3.结合学校“关爱生命、珍惜生命”主题月教育活动。如每年3月份的主题是“综治安全教育”;6月份的主题是“珍爱生命、远离”;12月份的主题是预防艾滋病的“红丝带行动”等,在教学中把教学内容与学校月主题有效结合起来,开展“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主题活动,探究中职生如何正确面对人生发展道路上的诱惑,促进中职生掌握运动、交通、消防、游泳、心理健康等安全知识、增强识毒、防毒、拒毒、禁毒等意识,引领学生崇尚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制,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的精神保障。

三、总结

第4篇:哲学与人生范文

课程改革实例研究。以《正确认识和学会处理矛盾》一课为例,我是这样实施课程的。

一、团队破冰―活动引领吸引兴趣

拓展游戏――心心相印

比赛要求:略

比赛场地:学校篮球场

比赛评价:第1名四次抽牌机会、第2、3名三次抽牌机会、第4、5名两次抽牌机会。第六名1次抽牌机会。

二、小组讨论――活动分享引出新知

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团队里,每个人的存在都是以对方为依存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对抗又互相支持才能让整个团队顺利前行。

事物具有两面性:成功与失败、先与后、快与慢等等。

尊重规则、才能事半功倍。

一分为二看问题、一分为二解决问题。

合作探究―深化理解不断掌握。

下列成语、俗语或名言各包含什么哲学道理?

1. 居安思危

2.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3.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4. 乐极生悲

5.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生活中处处有矛盾

其一、不要把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其二、怕麻烦、怕问题、绕着问题走,都是否认、回避矛盾的表现,这样的心态和行为对我们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视频《扁鹊见蔡桓公》

合作探究―承上启下启动新知

面对感冒我们该怎么办?

1.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学生活动――打破节奏改善注意力

小游戏(略)

视频《白马非马》―激发兴趣引出新知

(1)矛盾的特殊性

《医生给猪打脉》漫画

(2)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

量体裁衣的故事

①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含义

合作探究――请你想想在生活中有哪些说人用简单教条方式处理矛盾的成语?

②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学习小结―总结归纳把握重点

矛盾就是既对立又统一,要学会一分为二看问题。矛盾又是具体和特殊的,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要学会应对矛盾、解决矛盾;还有懂得不同的矛盾要善于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作业布置――活学活用学会感恩

教师举例关于三行诗

课外作业:给妈妈写一首“三行诗歌” (建议内容上体现今天学习的矛盾观点)。

三、《哲学与人生》中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概述

第5篇:哲学与人生范文

    纵览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史,儒、道、佛三家的哲学思想不断地斗争、融合,其他如墨家、法家等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主流的哲学思想。对于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哲学思想,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而对于有些内容,我们亦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中有用的部分,使之成为对今天有所助益的思想要素。

    一

    纵观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我们基本可以理清中国古代哲学具有以下特征。

    (一)注重人生。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往往从生活的实践出发,来研究各种哲学问题,所以特别注重对人生的研究。儒家哲学重所讲的心、性、情、意、良知等都表示出对人生、人性,以及对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道家所关注的理想的人生境界——逍遥与解脱,向往着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神韵;佛家追求成“佛”,将达到涅盘境界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两千多年来,对人生的审视,对人的自我追求的关注,始终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孜孜以求的核心问题。

    (二)注重践履。

    知与行的关系向来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简而言之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国古代的哲学成就不仅仅表现在理论方面,更体现在这些理论的践行上。诚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所谓的“乐之”,就是依其所知以实践,从而获得一种乐趣。道家的退隐,墨者的身体力行……无不表现出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不仅关注理论的构建,而且能做到言行一致。

    (三)注重道德。

    中国古代哲学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道德哲学,儒家的“五伦”、道家的修身、佛教的向善都是以道德为第一要义的,封建社会的秩序也是通过道德来维系的。道德实践可以提高人们的修养,从而达到社会整体关系的良性互动。

    (四)注重和谐。

    中国古代哲学不仅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且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道家创始人老子在追寻万物产生的本源时,体会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的就是要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各种关系,以达到“人和”的境界。中国古代哲学极力通过各种方式追求一种和合的境界。

    二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哲学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形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心理积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许多思想,不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对促进世界的文明与进步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诚然,中国传统哲学作为封建社会经济、政治的产物,其中自然存在着一些糟粕,至今仍会产生一些消极的作用。因此,有人曾质疑:21世纪,我们还需要接受这些传统哲学思想并使之作用于我们的行动吗?这些传统的哲学思想是不是已经过时,应该被扔入故纸堆中了呢?

    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很多思想,我们应当客观、理性地来看待,其中有很多精华部分与当今的时代并不相悖,只要我们能够赋予它们新的涵义,给予它们新的理解,那么它们仍然会给人们以启迪,对现实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今天,当我们重新翻阅中国古代的哲学典籍,细细品味,仍然会获得很多感悟,而这恰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魅力所在。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受到外来的冲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一再地受到冲击。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但一些西方消极的、错误的思想也随之而来。

    生活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1世纪,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任重而道远。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给予了他们很高的期望,但很多社会现象却不得不让人警醒,很多大学生的现状不能不让人担忧:人本精神的缺失、精神文明的真空、公民意识的淡薄、生命尊严的淡漠、责任感的缺乏、社会道德的沦丧……这一切已为高等教育敲响了警钟。将中国传统哲学导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并非是一种倒退,而是希望能用传统哲学思想中一以贯之的那一部分优秀思想和观念来震慑当代大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三

    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接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精华部分的熏陶,会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塑造、道德的养成、为人处世等各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一)中国古代哲学重视个人的修养和理想人格的培养,对当代大学生塑造具有高尚品格的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很多大学生进入高校后,便放松了自己,对未来感到很渺茫,于是把精力放在上网、恋爱上,白白地虚度了宝贵的光阴;有些大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取得荣誉,甚至不择手段……殊不知,大学时代正是一个人加强自身修养,培养理想人格的时期。未来的路究竟应该怎么走,将自己定位于何处,这些都离不开个人修养,以及思想认识的提高。

    中国古代哲学的各家各派都非常注重个人自我修养的充实。在儒家看来,人只有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才有完善的理想人格,因此就要努力充实个人的学识和涵养。孔子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孟子认为,人无论在何时,都要做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保持自身的操守,不因名利损毁个人的品格。道家哲学认为,虚假的名誉会给人带来伤害,庄子认为:“名止于实,义设于适,是之谓条达而福持。”只要名誉与实际相符合,善行与能力相适应,就可以了。墨家也非常重视“修身”,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

    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应当注意自身修养的提高,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地学习,老老实实地做人,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正是古人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今天被时代赋予的深意。

    (二)中国古代哲学主张正确地对待义利之间的关系,对当代大学生面临义、利的矛盾时作出正确的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义和利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代哲学争论的焦点,在义利问题上,各家各派都有各自的观点。在义利问题上,当代大学生又当如何去抉择呢?当前,有的大学生为了赚钱,误入传销组织,为不法分子所利用,害人害己;有的大学生为了获取蝇头小利,向自己的同学兜售一些“三无”产品;有的大学生违反学校的相关规定,为了获取利益铤而走险……

    中国古代的哲人们在义利问题上曾做出许多不同的选择。儒家承认谋取物质利益和祈求幸福是人们的共同追求。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孟子也说:“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但儒家哲人又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在他们看来,物质利益只是人们为了生存的一种基本的、低层次的需要,还有更高层次的需要,那就是对道义的追求。在道家哲人的面前,名利富贵皆烟云,“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认为应当去掉过分的追求、过分的欲望和过分的企盼。庄子反对争利,特别反对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

    今天,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一个人都应当正确地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的关系。首先要肯定每一个人的正当利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难免会产生矛盾。当发生这样的矛盾冲突时,应当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个人应以大局为重,必要时,还应为集体利益作出牺牲。当代大学生如通过合法的手段去赚取生活所需,这无可厚非,高校往往也鼓励学生勤工俭学,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择手段谋取利益,其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三)中国古代哲学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于当代大学生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在的大学生往往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是父母长辈关爱呵护的对象,这也就造成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但是进入大学以后,远离父母,大学生开始了集体生活。如果还继续保持“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凡事只考虑自己,那么,这样的大学生将很难适应大学生活。

    中国传统哲学崇尚“仁爱”的原则,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认为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应当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荀子强调:“仁者自爱。”墨子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从仁爱精神出发,我国的古人主张“和为贵”,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相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始终坚持与人为善。

    今天的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同样应奉行这样一种“仁爱”精神,努力搞好与同学、老师的关系,凡事多做换位思考,平等待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中国古代哲学注重道德的实践,倡导言行一致,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第6篇:哲学与人生范文

人类技术和物质力量发展到今天,从一定意义上讲,已成为反对人类自身的力量,使自己产生了异化。21世纪的人类急需一种平和包容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否则人类极易走向自我的毁灭。

笔者认为,中国以儒家和谐思想为核心的传统哲学思想,正是解决当下我们面临问题的可借鉴的价值观,21世纪的人类,应该在重温中国古老哲学中,再回到“和而不同”行“仁”的儒家思想以及道家的“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去,才能达成人与人的和谐,才能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解。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是解决21世纪人类生存危机的一剂良药,是化解人类焦虑和人与自然矛盾的人生指引。

[关键词]儒家 道家 中国古代哲学 21世纪人类生存

[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009-02

一、儒、道的哲学思想是解决当下社会焦点问题的良方

(一)儒家的“和文化”是国家、地区之间和平相处的最好理念

近期,中国航母试水,“天宫一号”即将发射,中国这些原本正常的和平发展的事实,总是引起西方一些别有用心国家的紧张,但是,这些人忽略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以及这种力量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深远影响,这就是中国儒家的和平思想,它已经铸成我们民族的性格,沉淀在华夏子孙的血液中。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主张“和而不同”,《论语•子路》上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儒家提倡的“和而不同”思想的要旨是,各个事物是不同的,不同事物之间相济互补,整个局面因不同和互补而呈现和谐。今天,“和而不同”这一古老的观念仍然具有强大的活力,仍然可以成为当代国际社会交往的一项基本准则。承认不同,但是要“和”,这是世界多元文化必走的道路,否则就要出现纷争。目前人类拥有的核武器能量已经可以将地球毁灭数次,如果只强调一种价值观的“同”,而不讲求相互包容的“和”,那么纷争到极端,人类只能最终走向自我毁灭。

中国一贯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其根源就在于中国几千年儒家“和文化”的传承,我国从1954年万隆会议开始就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仍然是今天国家和地区之间外交的基本准则。中国的强大和崛起,并不能改变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而这种“和文化”正是当下国家、地区之间避免战争,和平相处的最好理念。当前世界越发不太平,稍有不慎,擦枪走火,就会酿成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各国家要克己复“礼”,各文明之间应该相互包容,“和而不同”,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很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

(二)儒家的“仁”爱与老子的尚“俭”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些思想,就是让人们关心爱护他人,遇到事情能够设身处地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利益,如果人与人之间在当下能以此为立身之本,那么社会的公平以及种族之间的纷争就会减少或止于无形,世界也会因充满爱心而一片光明。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和友好,以礼待人并希望得到回报。”[3]中国传统的儒家“仁爱”思想,使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文明而不衰,由此推断,这种思想自有它博大精深的内涵,是更高层次上的朴素价值观和人类存在的哲学,远不是西方单纯地追求竞争所能体察到的价值观。这就好比中国古代的剑客,剑术的高下不在于剑如何锋利(竞争),而功夫在剑外,剑道的最高界,即使竹剑亦伤人于无形(爱人)。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尚书•大禹谟》就有“先勤于民,克俭于家”的记载。老子将“俭”视为三宝之一,“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4]孔子也曾说过:“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宁固”。[5]近半个世纪以来,某些西方国家主张高消费理念,向自然无节制地索取,地球已不堪重负。人类在整个生物链中居于最顶端,是没有天敌的,因此人类的欲望和人类的数量是无法受到外界的控制的。有学者统计,如果全球现有人口都按目前西方国家的消费方式,那么全人类需要六个地球的资源才能承担起,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有学者认为,人类之间的战争是大自然隐蔽的计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地球生物种群的平衡。如果就目前人类的做法来看,这样认为也不无道理。2008年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的人们也在改变自己的消费观念,逐渐减少提前消费和过度消费,年轻人也在慎重地过一种节俭的生活。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无节制地使用,而中国传统的“节俭”思想是当下解决资源问题的最好理念。

(三)人与自然间“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

由于人类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进入到21世纪,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已经难堪重负。特别是近几年,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土地沙漠化、沙尘暴已经是家常便饭,厄尔尼诺现象、地震、洪水、火山等自然灾害频繁出现,说明大自然已经开始报复人类。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与自然达成和解,那么人类终将被自我的行为异化掉。

中国传统哲学的另一重要思想就是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的思想讲求崇尚自然,天人合一,无为而治。《老子》第二十五章中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作为古老的农耕民族,天生就有对自然的一种敬畏和崇尚:四季依序而行,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饭的农耕民族特点铸就了中华民族热爱自然,保护和有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的民族传统。当然,从这一时期开始,东西方的哲学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西方开始摆脱自然的束缚,而我们依然停留在靠天吃饭的宿命论思想中,这是其消极的一面。在对自然和规律的认识上,道家甚至反对正统的儒家思想,在老子看来,天地人按道运行,根本无须人为地加以干涉,反对孔子的“克己复礼”,主张无为而治,一切依自然法则运行。

老子“反者道之动”[6]的思想也十分深刻,任何事物都是向其相反的方向运动,想保有一种事物,那么就必须允许其相反的事物在其中存在。这种思想对于我们当今世界相互包容,解决文明之间的冲突,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解都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道家的“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蕴含着现代环保因素,对于今天的人类返朴归真,去技术化,主张环保、低碳、减排的生活方式具有更深层次上的哲学指引和价值观上的理论自觉。

二、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是避免和减少人类焦虑的内在依据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对幸福的理解是简单的,“知足常乐”“无疾病、无纷扰”就是人生的好时节,这些传统的幸福观千百年来持久地影响着一代代炎黄子孙,因此中国的先民一开始就懂得节制、节俭,绝没有无止境的占有欲望,从来不过度消费,主张“细水长流”,这些思想对于21世纪解决人类的焦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由于人们对物质过多的追求,造成相互的攀比和内心的焦灼,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而其实我们承受巨大人生压力追求到的不一定是我们想要的东西,我们夙兴夜寐地在赶路,可是我们却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忘记了目标。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使我们的精神变得荒芜,甚至道德沦陷。诸神远逝,而人类一旦失去了人生精神上的追求和支撑那么将变得十分危险。

哲学是人类的普照光,没有哲学思想的民族是盲目和危险的。当前学术界有一种看法:18世纪法国的哲学最有影响力,19世纪是德国的哲学,20世纪是美国的哲学,而21世纪应该到了重温中国哲学的时候了。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文化的崛起和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的复兴和繁荣,21世纪的人类也同样需要中国古老哲学的指引,而中国的古老哲学也需要重新焕发光芒和自我超越。进入21世纪,孔子学院已遍布世界各地,至2010年末,已在96个国家和地区开办孔子学院322所,孔子课堂369个,这固然反映了有随着中国经济政治地位的提高各国人民希望更多地与中国交流的愿望,但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国外学习和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诉求。从一定意义上讲,当今时展选择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浮燥的时代,只有浸润在东方古老的传统哲学中,才能使当下的人们找到生命的平实,才能解除人生的焦虑。

三、中国传统哲学在当代的自我认知和超越

既然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对于当代有其现实的意义,那么中国的传统哲学就有如何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和自我超越的内在要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7]中国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发轫于20世纪初,早期的中国哲学有参照西方哲学的倾向,而今天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和影响,要求我们到了重新对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进行审视和充满自信的时候了。而中国传统哲学其巨大的思想资源和理论空间需要我们不断的加以理清、整合和阐发,现在我们应该实现从关注“哲学”到强调“中国”的转变,回归中国哲学的自我体系与叙述方式,重新确立中国传统哲学的自信和理论自觉,恢复中国哲学的本体性地位,使中国哲学在主体性与世界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中国哲学是“天、地、人”的宇宙论且“人”一直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对“人”的问题贡献良多,我们应该深刻发掘儒家思想或道德精神与现代文明契合,并加以继承和发展。

与儒家相比,道家虽不擅长制度之思,但是道家的心灵哲学对于反思生存的“异化”,以及回归人之本真与自由富有正面价值,于现代社会富有矫正与超越的价值。

应当指出的是,儒、道的传统哲学思想中,除了逾千年仍对今天有恒久价值的闪光的哲学思想外,也有一些是局限于所处时代的见解。如道家崇尚自然,但却主张回到原始;儒家提倡仁爱,但却囿于三纲五常等。“每一种哲学中,都有永久的东西,各种哲学也总有其共同性的东西”,[8]因此,当下重温中国传统哲学的指导作用,我们应当对其中哪些是具有永久价值,哪些是可以改变的,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和辨别。

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以及人类生存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渴求,要求我们对中国传统哲学不断地进行发掘,重新确立其本体性地位,实现自我超越,以期使这一古老的哲学思想给人类的未来带来光明的精神之路。

【参考文献】

[1](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02.

[2](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95.

[3](英)罗素.中国问题[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133.

[4](春秋)李耳.道德经[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156.

[5]张燕婴(译).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56.

[6]饶尚宽(译).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111.

第7篇:哲学与人生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077-01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体制改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改革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调整对人们的传统观念、社会地位认同乃至个人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在部分人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负面情感体验。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每个人在人生实践中,都会遇到义利、荣辱、善恶、苦乐、得失、成败、祸福、生死等人生矛盾,如果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和处理这些问题,就可以正确地把握人生,取得人生的成功。

大学生抱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直接影响着人生目的的确立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生活的质量。加强大学生的人生态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事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然而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凸显多元格局,各种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纷纷涌入中国,一些低俗、庸俗、媚俗文化迅速抢占着人们的眼球,这些都对人生态度教育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伴随着西方种种思潮的大量涌入,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大学生作为思想最为敏感、活跃的特殊群体,他们人生态度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大学生人生态度教育面临的挑战

1.教育理念的滞后。学校是大学生人生态度教育的主要场所,然而目前高校的人生态度教育主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都存在明显的滞后。从教育理念上来讲,人生态度教育主要局限在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没有涵盖整个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很多高校仍然存在“重专业轻人文,重思想轻态度”的教育现实,人生态度教育被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附属,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以灌输等理论讲述为主要教育方式,缺少有效的、契合学生实际的、生动的教育方式。从教育内容上来讲,人生态度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且缺少相关学科的支撑,现实生活中很多合理的人生态度教育成分,如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并没有得到合理利用。

2.消极态度的影响。大学生中各种消极人生态度的存在会阻碍积极人生态度的接受,影响高校人生态度教育的实效。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着三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值得关注:有的学生持无所谓的冷漠态度,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的任何事情都难以产生兴趣,因为冷漠经常目空一切,唯我独尊;有的学生持彷徨悲观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方向,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就苦闷烦恼、悲痛怨愤,甚至自甘沉沦、厌世轻生;还有学生持不劳而获的享乐态度,他们不想付出,只想获得,迷恋于物质的享用,吃喝玩乐。这些消极人生态度的存在,不但会使大学生自身丧失人生奋斗的精神,虚度大学时光,而且还会波及周围的同学,影响整个班级和学校的学习风气,甚至影响大学阶段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大学生人生态度教育的着手点

1.贴近现实、贴近学生。高校应该从教育理念上重视人生态度教育,将人生态度教育作为入学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模块,常抓不懈。面对转型期的社会大变革,应该突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充实人生态度教育的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开阔视野,端正人生态度。为更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不应固守老一套,应该贴近现实,紧跟社会发展变化步伐,不断加入新知识、新观点,多关注社会热点,将有代表性的现实热点问题作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教育内容应该贴近学生,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往往是贴近他们生活的内容,因此,人生态度教育内容的选取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联系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大学生人生态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取得大学生人生态度教育实效的关键,就在于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人生态度教育应突破以往的灌输教育和理论教育的范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播放与人生态度相关的、反映社会现实、社会热点问题的电影电视资料,引导学生自主讨论,组织班级辩论会、学校演讲比赛等,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另外,“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实践出真知,人生态度教育必须树立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加强实践教育。制订周密的教育计划,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社会参观、社会调研、社会公益和社会救助活动,并写出自身体悟,在体悟中端正人生态度。

3.优化校园氛围。校园是大学生的主要生存环境,人生态度教育的提升需要优化校园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组成,它对大学生人生态度的形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从整体上讲,校园环境优美高雅、校风文明高尚、学风认真严谨,能够净化大学生的心灵,从而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具体操作上讲,通过弘扬先模人物的先进事迹,树立良好的校园风范和校园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第8篇:哲学与人生范文

1.哲学和人生。那么,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简单的说,哲学是一种看待世界的角度和眼光,同时也是人们面对问题时所选择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但这种眼光和方法不是单一的、个性化的,不是你、我、他任何一人随随便便得出的结论,而是通过许许多多哲学理论家分析、归纳、总结出的一套系统理论,一种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态度和方法,也是一种智慧的表达。

那么人生呢?英汉词典中给出了我们这样的解释:“[human life:life][activity of a life]人生是从出生到死亡的一个过程,其中包括一生中所有的活动。”这是一个基于物质第一性的客观描述,但根据马克思哲学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我们不能忽略在所有过程中和活动背后的那些思想、知识、情感和认识。所以总的说来,人生包括物质条件约束下的客观人生和意识无限延伸的主观人生。

从这两个定义出发,我们或许能摸索到一些哲学和人生关系的简单脉络:哲学以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态度指引着人们的主观人生,丰富我们的思想,强化我们的知识,分析我们的情感,深化我们的认识,并且在这些意识层面的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反作用于我们的客观人生,使我们的行为更具有合理性。同时,哲学来源于人生,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实践。人生这个大的课堂,在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情中屡次地证明着哲学的智慧。

2.智慧的哲学,健康的人生。从对哲学和人生概念和关系的讨论中,我们得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智慧。近代中国哲学大师冯友兰曾有这样的论述:“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在我们的政治书中,关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哲学不是具体的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这就是说,哲学不能具体能告诉我们1+1是否等于2,纳放入水中是不是能燃烧,恐龙是不是真的存在。但是哲学可以教会我们用唯物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和观点去研究1+1是不是只能等于2,去试一试纳在水里究竟会怎样,去收集有关恐龙存在的种种证据,这就是哲学给我们的最大财富。

我们都是幸运的现代人,因为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面对这个世界的。不仅有前人留下的丰富物质遗产,同时还有系统科学,趋于完善的哲学思想来教会我们如何面对人生中的种种迷茫。

第9篇:哲学与人生范文

一、人生哲学和生活观

名言“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点出了海明威人生哲学的精髓。小说主人公桑提亚哥八十四天没有捕到一条鱼却没有丧失信心和希望,仍然独自出海,最终钓到了一条罕见的大马林鱼。他凭借顽强的意志同马林鱼和鳖鱼进行搏斗,最终获得了成功,体现了他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海明威还有一个著名的“冰山理论”。《老人与海》叙述的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但是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却发人深省。这种人生哲理包含三层意义,即处理好与自身、与环境、与未来的三重“关系”。具体来说,首先,要充分肯定人类自身的尊严和价值并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其次,要懂得如何与周围的自然、社会环境和谐相处,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最后,要规划发展的目标并探索人类未来的发展道路,争取早日构建心中的理想世界。人文精神在完善个人人格、推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如果人们读懂了《老人与海》,就不会仅仅只看到小说表面所表达的意思,而能体会到其中“更深的东西”。人在生活中避免不了要经受种种的灾难和挫折,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一味地获得“成功”,而在于享受勇于同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冷漠无情的命运进行抗争的过程。在遇到不幸和困难时,不放弃希望,永远做精神上的胜利者,坚信未来总会获得成功。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懂得收获成功的不易,才能真正地理解奋斗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海明威这部作品无疑代表了一种时代精神,为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二、人类生存应具备的人文精神

《老人与海》中体现了多种可贵的人文精神,具体表现为“硬汉”精神、进取拼搏精神、乐观精神等。正是有了这些精神和信念的支撑,人类才能在历史发展中屡败屡战、永不言弃,这也是人类不断取得发展的关键所在。

1.硬汉精神 小说主人公桑提亚哥是“硬汉”精神的最佳体现者,也是海明威笔下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剧式的英雄。他为了保持自己人格的尊严与荣耀,积极勇敢地面对苦难并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在和马林鱼最后一轮搏斗中,桑提亚哥克服了极度的困乏和疲劳,终于制服了马林鱼,之后他就安心地睡了,这充分体现了人类在走向成功的喜悦时所应付出的努力与汗水,以及在付出之后才能享有的平静。即使有痛苦,但其中却饱含着一种未来胜利的喜悦和激动,隐藏着征服者的自豪和骄傲。桑提亚哥面对种种困难和挫折,始终没有屈服,他的这种非凡的毅力和压倒一切的无畏气概令人由衷地折服和尊敬。勇敢面对才有获得成功的希望,经历了创伤和失败还能继续勇敢地面对,实质上就是一种硬汉的形象,更是一种英雄的行为。无论处在顺境还是逆境,人们都应该学会正视现实,接受苦难并克服、超越它。绝不放弃每次机会,即使失败了也同样不失“重压下的风雅”,保持坦然的心态。即使面对死亡,也不能即刻屈膝求臣,这才是桑提亚哥所执着的人生意义,也是我们人类所应该追求的生存意义。

2.永不言弃、挑战人生的进取奋斗精神 奋斗精神――海明威笔下的“硬汉”都渴望奋斗,虽然他们都有辉煌的过去,但并没有一味地享受胜利的果实,而是更注重现在的自己,希望通过奋斗来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在困难面前不轻言放弃,调整心态、努力拼搏,才有可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表面上来看,桑提亚哥是以捕鱼为生,出海的目的就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其实不然,老人的这场搏斗并非为生存而战。他绝不会因为捕不到这条大马林鱼而无法生活,在他看来更多的是为一种信念而战,为证明自己的能力而战。因此,在别人的嘲笑面前他没有退缩,遵循自己的意愿而斗争,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体现了老人不畏强敌的牺牲精神和良好的心态。这种人格的刚强对那些处于逆境中的人们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这就是一种可贵的进取奋斗精神,能够促使人们不计成败,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因此,人类在改造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斗争中应该时刻保持主人翁的姿态,拥有不屈服的抗争精神,积蓄巨大的精神力量去克服困难,迎接成功。

3.乐观精神 在这场搏斗中,桑提亚哥尽管失败了,而且一无所获,但他的骨子里仍充满着乐观与战斗力并以梦的形式传达出来。这种表面完全失去的失败比刚刚获得战胜马林鱼的局部胜利更能揭示老人的乐观精神。小说结尾写道:“在路那边的茅屋里,老人又睡着了,他正梦见狮子。”狮子在这里象征着积极进取的力量,这就意味着桑提亚哥仍然抱着很大的希望,虽然贫穷,但是一直会乐观坚强地生活下去。精神的胜利是人生的真正胜利。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一个人行动的失败与成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关键在于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应对事情的方法。桑提亚哥一生以捕鱼为业,孤苦无依,历尽艰辛却一直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是一无所获,可见他在行动上是失败了,但在精神上却是胜利了,所以虽败犹荣。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许多文学作品内容也更加注重把笔墨放在激励、鼓舞人类健康的生存意识上。在与自然、社会的斗争中,作品中越来越多的人物乐观地生活、乐观地斗争,对未来的理想充满了无限的自信。尽管经历了失败,但是从来不会轻言放弃、自我堕落,都重新积聚起前进的动力,树立新的追求目标。这种崇高和乐观豁达的精神不但显示出人类“智”者的光芒,也是推动人类不断前进发展的源动力。人类的精神不能屈服,即使是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人类也应当保持优胜者的风度,无所畏惧、不失尊严。处在逆境中时,始终坚信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能减少或改变不利的因素,从而使事情向着更加顺利的方向发展。小说中桑提亚哥正是因为蔑视失败和死亡,凭借着敢于超越生命极限的自信战胜了死亡,维护了人类的尊严,给悲剧的命运增添了闪光的生存价值。

三、理想与追求体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人类所追求的理想实质上是人应当体现出人的真正的生存价值,即在失败和挫折面前永不言败、永葆自信和尊严。从这一角度出发,小说主人公桑提亚哥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在品味《老人与海》的过程中给了读者战胜困难的力量和勇气,告诉人们如何正确地对待困难与失败,如何与逆境抗争,小说所弘扬的乐观自信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现实生活中不断奋斗的人们。

许多评论家认为,《老人与海》“是一部面向未来的作品”。这部小说最动人的地方还体现在海明威对人类、社会、未来的思考。仔细研读这部作品时,读者会发现海明威在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关爱人类、关注未来的博大情怀。因此,从长远来看,桑提亚哥不是一个孤立的人,他的“遭遇确是全人类命运的写照”,他的处事方式和表现出来的精神也是人类未来发展所必备的。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