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养殖技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介绍了泥鳅池塘高产养殖技术,包括养殖条件、池塘清整、放养、日常管理、疾病防治等,以供泥鳅养殖户参考。
泥鳅是一种分布广泛、适应性很强、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的小型淡水鱼类。我国几乎从南到北的河流、池塘、稻田等都有分布。泥鳅肉清淡味美,营养丰富,其蛋白质含量达21%,磷、铁、钙、锌等含量丰富,素有“水中人参”之称,药用功效显著。因此,泥鳅作为一种滋补食品,具有补中益气、滋阴壮阳、清热利尿的功能,越来越为人们喜爱。其市场价格一直较高,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工业废水及农药大量使用的污染,天然泥鳅资源大量减少,但市场需求却在扩大,泥鳅的价格高达15~25元/kg,在春、冬季市场销售较旺。泥鳅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的销路,年出口量数百万千克,且价格好,换汇率高。泥鳅的养殖前景十分广阔,江苏、山东、安徽等地都在大力养殖泥鳅。池塘养殖泥鳅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养殖方式,单产水平高,技术操作水平要求也高。一般产量可达22.5~37.5t/hm2。舒城县从2007年开始有养殖户进行池塘规模养殖,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收益。现将泥鳅生物学特性与池塘高产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生物学特性
泥鳅(又名灰泥鳅)为小型经济鱼类,属温水性鱼类,生长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为22~28℃,水温高于32℃则钻入淤泥中,水温低于7℃潜入泥中冬眠。泥鳅不仅能用鳃呼吸,还能利用皮肤和肠进行呼吸,对环境适应能力强,耐缺氧能力较强。通常生活在水底层,有钻泥的习惯,喜欢中性及微酸性的黏性土壤。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常摄食的有水蚤、丝蚯蚓、水草及水中的泥和微生物,常用堆放鸡粪、牛粪、猪粪等方法来繁殖饵料或投喂人工颗粒饲料喂养泥鳅。泥鳅摄食一般多在傍晚和夜间,如在产卵期和生长旺盛期,白天也摄食,产卵期的泥鳅比平时摄食量增大,雌泥鳅比雄泥鳅摄食多。泥鳅一般2龄性成熟,一年可多次产卵,产卵期为4~8月,其中5~6月是产卵高峰期,受精卵具弱黏性。
2池塘养殖技术
2.1养殖条件
泥鳅虽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但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对鳅池环境条件的选择仍很重要。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最好能做到自流自排,光照充足,土质以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质土壤为佳;大小池塘都可,一般面积200~500m2的较多,池深80~120cm为多,水深50~70cm,淤泥厚度15~20cm。
2.2池塘清整
泥鳅苗下塘10~15d前,应进行清塘消毒,先将池水抽干,检查有无漏洞,然后用生石灰清塘。池水深7~10cm时,用生石灰1125~2250kg/hm2。如果池水无法排干,用漂白粉20mg/L进行清塘。清塘后7d注入新水,注入的新水要过滤。注水后施基肥,培育水质,方法是在池的四角堆上鸡粪、猪粪等有机肥,用量2250~3000kg/hm2,施肥5~7d后可以放养泥鳅。
2.3放养
泥鳅、大鳞泥鳅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生长快,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是比较适宜的养殖对象,因而养殖户最好选择这2种品种进行养殖。放养时间一般在9~10月或3~4月,养殖时间为8~9个月,放养规格3~6cm,放养密度为150~500尾/m2。鳅种放养前用5mg/kg硫酸铜或4%~5%食盐水消毒,水温10~15℃时,浸洗20~30min。
2.4饲养
泥鳅属于杂食性鱼类,在养殖过程中既需要利用肥水培育天然饵料,又需要进行人工投饵。泥鳅下塘后,要根据水质肥瘦及时追肥,一般每隔30~40d追肥1次,每次900~1125kg/hm2,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cm,水色以黄绿色为好。及时投喂人工的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颗粒饲料。投饵做到“四定”,即定点、定时、定质、定量。鱼种阶段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5%~8%,成鱼阶段为5%左右,水温高于30℃和低于10℃时应减少投喂。开始时每天傍晚喂1次,以后驯化改为白天投饲,上、下午各投饲1次,高温季节应在食台上搭遮荫棚。
2.5日常管理
泥鳅池水质要求“肥、活、爽”,溶解氧要求3mg/L以上,pH值7.5左右,鳅苗培育期间,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3次。第1次巡塘应在凌晨,如发现鳅苗群集,这是池塘中缺氧的信号,应立即加注新水或开增氧机。午后的巡塘工作主要是查看鳅苗活动的情况,勤除池埂杂草;傍晚查水质,并作记录。日常要勤观察,发现水色发黑或过浓时要及时加注新水,一般情况下,7d加水1~2次,每次换水30~40cm,注意定期对食场进行漂白粉消毒,每次用药125g。此外,还应注意随时消灭池中的有害昆虫和蛙,经常检查有无鱼病。
2.6疾病防治
泥鳅适应能力很强,只要管理得当,避免鳅体的机械损伤,一般很少发病。平时应注意预防,要经常消毒,抓好“三消”,即鱼体消毒、池塘消毒、饲料台消毒。若发现病死的泥鳅应及时捞出,以防止感染其他泥鳅,并及时治疗。
2.6.1水霉病。在泥鳅苗的孵化中,冬秋两季水温较低时容易发病,特别是泥鳅受伤更容易发病。水霉病症状为体表有白色绒毛状的水霉丛生。防治方法:鳅卵防治用1m3水放食盐400g加小苏打400g的溶液洗浴1h。病泥鳅可用3%的食盐水浸洗5~10min。重者可用0.5mg/kg的水霉净浸洗5~15min。
2.6.2赤鳍病。此病对泥鳅的危害很大,拉网损伤、长途运输、水质恶化等都可引起发病。症状为泥鳅的鳍、腹部皮肤与周围充血,有时肠道也出血,在鳍条腐烂处容易感染水霉。常与烂鳃、肠炎并发。治疗方法:外用1mg/kg的漂白粉泼洒;苗种放养前应用4%的食盐水浴洗消毒;内服药饵,用达克菌、氟哌酸等制成药饵投喂。
2.6.3寄生虫病。泥鳅苗阶段的常见寄生虫主要是车轮虫、三代虫、舌杯虫等。症状为被寄生的泥鳅苗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镜检可发现寄生虫。防治上可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0.5~0.7mg/kg泼洒;或用晶体敌百虫0.5mg/kg泼洒。
2.6.4打印病。病灶一般呈椭圆形、圆形,浮肿有红斑。患处主要在尾柄基部。流行于7~8月。治疗可用1g/m3的漂白粉或2~4g/m3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
2.6.5其他敌害防治。养殖泥鳅的池塘,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注、排水口应设密网拦滤,严防有害的鱼类、水生昆虫、蛇、蛙等进池塘危害鳅苗种或成鳅。若发现池中有水蜈蚣,应用90%的晶体敌百虫按5g/m3浓度全池泼洒杀灭。
参考文献
[1]黄浦东.池塘泥鳅高效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272,275.
关键词:网箱;设计;养殖技术
由于山区池塘少、面积小,池塘养殖没有经济效益,水库网箱养殖效益可观。网箱养鱼是利用竹、木、金属网片或合成纤维等为网身材料,装配成一定形状开放式或密闭式的箱体,设置在流水中,通过高密度的投饵精养或不给饵而利用水中的浮游生物作为食物达到高产的一种养殖方式。这种方式具有机动、简便、产量高及适应水域广等优点,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特别是一些大中型水库,为网箱养鱼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网箱的设计
1.1网箱的结构与材料
(1)网衣。目前最广泛采用的是合成纤维,渔业上采用的有聚酰胺类、聚脂类、聚乙烯类和聚氯乙烯类等。在网箱中最常用的是聚乙烯类,其中比重为0.94~0.96,能浮于水面,几乎不吸水,并有较好的强度,耐日照且价格较便宜。渔业上使用得最为普遍。
(2)框架。对于浮式网箱,一般用竹木或金属管搭成“口”字“田”形框架,用来固定网衣和使网衣张开成形。(3)撑桩架。对于固定网箱主要用撑桩来支撑网箱,一般用圆木或毛竹打束好4个角桩,再在每个边上间隔距离打上间桩,网衣可直接挂在桩上。
(4)浮子。目前常用密封油桶、玻璃浮球、泡沫等作浮子来支撑框架浮于水面。
(5)沉子。材料主要有铅块、铁块、石块,将这些材料包装好不要露出棱角划伤网衣,在网箱中4个角用绳索系在框架或角桩上,压沉网衣,箱中央再放入一个稍轻的沉子,保证箱底整体下沉。目前也有部分养殖户用镀锌铜管焊接成“口”字型,四角用绳吊在桩架或角桩上,沉入箱中,其中大小比网箱面积略小一些即可。
(6)固着器。一般使用铁锅作为固着器,有时也可用2个桩来固定网箱,将绳的一端系在箱角上,另一端系在桩上,固定绳索一般要留长一些,以须水位上涨时,箱能随之上升。
(7)底部衬网。为了减小饲料浪费,可以在箱底铺上一些100目的密眼衬网。
1.2网箱类型
常见的网箱类型有浮动或固定式,水库等深水域中多用浮动式网箱。
1.3网箱的设计
(1)网箱的形状。网箱的形状有正方形、圆形、多边形、长方形。一般情况下人们习惯用正方形和长方形。
(2)网箱的面积。一般面积为9~36m2、96m2或192m2。
(3)网箱深度。网箱深度视养殖水体水深而定,应保证网箱底部在养殖期最小水位时不触到底泥。水库网箱有时可增加3~4m。
(4)网目大小。确定网目大小的原则是在不逃鱼的前提下尽量大。一般可根据体高的2倍小于鱼体周长的原则,选择网目大小要求破1目后不逃鱼。网箱应选择在向阳背风的深水库湾安置,一是避免枯水期网箱搭底,二是风浪小,减少鱼群应激反应。
2网箱养殖技术
2.1适合网箱养殖的品种
一般吃食性鱼类都可用网箱养殖,我们这里的水库网箱养殖目前最多的是草鱼、鲫鱼、鲤鱼、鳊鱼、鳜鱼。
2.2网箱培育鱼种
(1)网箱以聚乙烯单丝编织而成的网片经裁剪缝合而成,网目根据进箱鱼种规格面定,一般有0.5~1.1cm,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为12~32m2,网深2~4m。
(2)培育技术。夏花一般体长不应小于3.3cm,如果是分级饲养,夏花网箱放2cm左右的鱼苗,仔口网箱放5.5~8.0cm的鱼苗,单一品种放养方式。放养密度主要由箱的容纳量,出箱要求规格及饲养管理技术水平灵活决定,一般人工投饲培育吃食性鱼,鱼种可按600~1500尾/m2投放。投喂技术与池塘养鱼的投喂技术相同。
2.3网箱养成鱼
(1)进箱鱼种规格。生产市场需求的商品鱼,进箱鱼种50~75g/尾,可养成750~2000g/尾。
(2)放养密度根据水中溶氧量而定,只要网箱中溶氧量能保持在5mg/L以上,放养密度越大,单位产量越高。
(3)投饲技术。①投饲方法:小把撒投,鱼上浮水面抢食。②驯化方法:每日定时投料,每次投料前先敲打网箱框架等产生音响,然后再将1小把饲料撒投到网箱中间,间隔10s左右再投。间隔期继续敲打产生音响,使鱼形成条件反射。每次投饲时间,在饲养初期,鱼个体小,水温低,摄食量小,一般需15~20min;7月份以后逐渐延长,一般每次要投喂30~40min。投喂量与投饲次数参照产品使用说明书。投喂要坚持“三看”和“四定”,即:看天气情况、看水质水温、看鱼的活动情况和定时、定量、定质、定人。
养殖池塘的水深以2.5~3m为宜,养殖池塘的面积以3335~10005m2为宜。黑壤土是最适宜养殖鲟龙鱼的池塘土质,其具有较为适中的通气性和黏度,有利于分解有机物、保水。为了便于调控池塘水质,塘底少淤泥,尽量保持平坦。池塘水质要无污染、清新感觉,且与水源充足的地方较近,这样才能够确保养殖过程中进水需要。进排水设施务必完善,配备饵料台、增氧机及水泵,还应该准备与养殖必需的其他工具、设备、设施等。
2强化日常管理
2.1池塘的消毒和修整
饲养前,务必要清整干净池塘,还要用漂白粉或者生石灰等药物来清塘。
2.2鱼池注水和施基肥
鱼池注水应该在清塘工作完成之后,注水时为了避免野杂鱼随水混进池中,应该将密网设置在进水口来进行过滤。鱼种下塘前3~4d后,可施入400~500kg/667m2畜禽粪,或者200~250kg/667m2粪尿,还可施入5~7.5kg/667m2的磷肥和氮肥,对水溶解后,全池遍洒。
2.3幼鱼放养
应该基于鲟龙鱼种的不同规格来对放养密度予以确定。混养时,应选择如鳙鱼、鲢鱼之类的滤食性鱼类,切忌不可混养会与鲟鱼争饵的种类。
2.4生产记录
要实现鲟龙鱼规范化养殖,还需要完善生产记录。包括购买单位、放种入库数、引进鱼苗来源、数量及日期,防洪、水温、水质记录、培育日期、放养规格及日期、饵料粪肥投入量、消毒剂用量及名称、鱼种培育苗数、起水规格等。每日要坚持观察鲟龙鱼的活动状况、摄食状况及水色,务必要坚持巡塘。为了确保饵料生物丰富、溶氧充足、水质清新,可以综合性采用一些措施,例如开启增氧机、泼洒施肥、注水等。要定期对池塘进行杀菌消毒和杀虫,为了避免出现鱼病,让鱼苗抗病能力得以提高,还可以定期将VC等添加到饲料中。
3饲养管理
3.1饲料投喂
应该采用定时、定量、定质的原则来进行饵料投喂。投喂时间不可随意改变,必须要定时投喂,投喂频率控制在2~4次/d;投饵量应该控制在2.5%~4%鲟龙鱼体质量,每次投饵量宜让鲟龙鱼在30min内吃完;合理配比、营养要全面、颗粒大小应适口,还可以添加一些提高抗病力、促进生长的营养剂。人工配合饲料的成分含量为:颗粒粒径控制在2.0~3.0mm,水分12.28%、粗纤维8.48%、粗蛋白37.82%、无氮浸出物20.55%、灰分14.91%、粗脂肪5.96%。
3.2水质管理
为了保证水质清新,应该做到2~3次/d的水交换。池塘清洗应该隔天进行1次,并对水质理化因子定期测定,持续对养殖池充氧,一旦发现问题,那么应该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处理。池塘的水质要定期进行监测,务必要符合鲟龙鱼的养殖标准。
3.3水温管理
鲟龙鱼生长速度的快慢会直接受到水温的关键。因此,要每日都对水温的变化予以检测,在夏天,为了防止出现阳光直射养殖池的情况,应该在养殖池架设遮阴设施,以确保养殖池水温控制在25℃以下。在冬天,特别是当水温降到12℃以下时,有条件的鲟龙鱼养殖者可将鲟龙鱼从室外池塘移入到室内水池越冬,若是北方地区,可选择667~3335m2的长形土池,将简易塑料大棚搭建在长形土池之上,让鲟龙鱼在大棚内越冬,可使水体温度保持在2~3℃以上。
3.4疾病防治
1.地点
海口桂林洋罗非鱼养殖基地。
2.池塘条件
面积1.8亩、平均水深2.8米、全池用地膜护坡,池底无淤泥,地下水源,动力排灌,配备3台1.5千瓦的叶轮式增氧机,备用15千瓦的发电机组一部、投料机一台。
3.苗种放养
苗种为经标粗培育、平均个体规格达100克的吉富品种,为避开高温期易发生链球菌病影响试验效果,投苗时间选在2013年9月25日,按常规池塘消毒进水后投苗10800尾,亩均6000尾。
4.饲养管理
(1)增氧机的使用:3台机分别安置在远离池堤1.5米处且用扦杆固定、形成三角对称,调整后同时打开作业,以在水流动中没有出现死角为最佳选择点。鱼体重300克/尾前白天开一台机,傍晚视天气、鱼活动情况打开1~2台机;中、后期白天开2台机,晚上12点前一般开2台机,随后看天气或鱼活动情况增开1台机,其原则是鱼不浮头少开,反之则多开或延长开机时间。(2)投喂饲料:个体重250克前投喂粗蛋白质含量40%、日投饵率4%~6%,后期改投粗蛋白质含量28%、日投饵率1%~4%的浮水膨化料,每天分2次投喂。中、后期由于池塘载鱼量较大,投喂时应注意鱼摄食及活动情况,适度控制关停机时间,一般至少保持一台机正常作业,每周停料一天。(3)水质调节:每半月泼洒一次生石灰,用量20千克;前期每周加水一次,后期采取每天微量排灌,且每隔10天大量排灌一次,每次换水量不超过池水的1/2。对水质进行不定期检测。(4)专人专池管理:定期检查增氧机及供电线路、发电机,及时排除故障,切实保障增氧机正常作业;勤巡视池塘,观察鱼活动摄食是否有异常,制订应急方案。检测水质,做好试验记录及建档等。
二、结果
2014年4月5日起捕销售,饲养时间6个月左右,最大个体重750克、最小个体重550克、平均个体重650克;收获商品鱼6669千克,成活率95%,亩均单产3705千克;扣减苗种重1080千克,净增重5589千克,投入饲料8271千克,饵料系数1.48。
三、讨论
1.在和目前海南一般性养殖池塘对照分析中可见,亩均单产提高将近2.5倍,亩纯收入增加1倍多,尽管其电费支出是一般性饲养池塘的近3倍,但饵料系数下降了0.12,经济效益是比较可观的。
2.本试验主要通过增氧机改善水质条件,达到增加放养密度、提高产量的目的。检测数据可见试验池塘的各项有害物质指标均处在安全可控范围内,尽管后期有个别超标,但笔者认为只要使用微生物制剂或及时销售就可回避,表明了通过池塘增氧机的控制可大幅度提高池塘养殖生产的高密度集约化程度,降低养殖生产成本,且只要管理措施到位,就可避免高密度放养带来的养殖风险。
3.本模式主要是对管理上具有较高的要求,为此饲养者应视其技术水平、池塘水深、面积、单产要求,电价、鱼价等综合考虑。尤其是高温期高密度饲养易暴发的罗非鱼链球菌疾病尚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的现阶段,在饲养中应当尽可能地避开高温季节,降低病害风险。
论文摘要从养殖前准备、放苗、投喂、饲养管理和敌、病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淡水龙虾养殖技术,以期为水产养殖户提供参考。
淡水龙虾是一种经济型淡水虾种,它具有6大特点:一是体大肥美;二是生长快、产量高;三是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四是适应性强,能在恶劣天气、环境中生存;五是食性杂,既能吃动物性饲料,也能吃人工配合饲料和腐殖质;六是经济效益高。经矶滩乡高乐村水产养殖场小面积试养,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并初步摸索了一些养殖经验。
1养殖前的准备工作
1.1养殖环境与水质要求
选择通风向阳、环境安静、水源充足无污染、饵料来源丰富、植被茂盛、溶氧量充足、排灌方便、交通和供电便利的地方建养殖场,可利用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的水,井水和泉水也可使用,要求溶氧4mg/L以上,pH值6~8。
1.2虾池环境
虾塘面积大小不限,但以0.20~0.67hm2为好,要求长方形,长宽比为1∶3,水深0.7~1.5m,最好东西走向、向阳,池内四周略有坡度,池底平坦,向排水口一侧略有倾斜,便于排干池水。池的四周必须是泥土护坡,主要让龙虾打洞栖息,使其安全过冬;池埂高出水面40~50cm,池埂宽度要达到60cm,主要是防止龙虾打洞滤水,如果池水面积超出0.2hm2,可在池中另建1~2条田埂,呈田、井、十字形均匀分布,主要让龙虾打洞栖息,产卵繁殖。淡水龙虾有怕光的习性,可在塘底多放一些纹瓦、旧轮胎、PVC管、竹排、砖头瓦片、旧筐等隐蔽物,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在池上适当搭设遮阳棚。几种方法相结合,为龙虾创造一个半阴半阳、安静而舒适的栖息环境。
1.3防逃措施
龙虾喜欢夜间活动,沿地爬行。防逃方法是:在水池埂用石棉瓦、花绸布、塑料薄膜或钢纱网等,用木桩作支架,建一高50cm的防逃墙,底部埋入土中约30cm封严,保证无龙虾逃出即可。
1.4水池消毒
(1)生石灰。留5~10cm池水,将生石灰打碎均匀洒入池水内溶化,用量一般为600~750kg/hm2,第2天,用铁耙搅动池底,使石灰浆和淤泥充分混合。
(2)漂白粉。排干池水,漂白粉用量7.5~15.0kg/hm2,未排水的池塘漂白粉用量22.5~37.5kg/hm2。使用时先将漂白粉放入木盆或铁桶内,加水稀释向池塘中泼洒。消毒后的水不要放走,继续留在池里,第2天开始进水,达到饲养要求的水位即可。生石灰含钙量在50%以上(理论值71.4%),因龙虾生长过程中会蜕壳,须摄入足量钙。
1.5水池培肥
达到饲养要求的水位后施有机肥,如施经过发酵后的猪、牛粪等动物性粪便2250~3750kg/hm2,使水深80~120cm之间,3d后,如果池水不肥,可多次少量泼洒经过发酵的有机肥水,使池水逐渐转化为适当的肥度。要求水的透明度25~35cm,以清绿色为宜,池中逐渐有浮游生物生成,消毒5d后即可放入种虾。
2放苗
2.1放苗时间
一般是在4月至6月初,当春季水温上升至16℃以上时即可放苗。放苗时水位要求0.8~1.0m以上,由于放苗季节气温变化较大,较深的水位有利于水温保持相对稳定。如果是低温采用充氧法运输来的虾苗,应先取出虾苗,注意缓慢调整温差,待袋内水温与池水温基本一致时,再放入池中。
2.2虾苗选择
选择体表光洁亮丽、肢体完整健全、体质健康的苗种进行放养。
2.3放养密度
依虾苗规格、养成要求、虾池条件和饲养管理水平等因素而定。一般体长1.5~2.0cm以上的龙虾苗,投放量7.5~9.0万尾/hm2,成活率通常在70%~80%以上。每口虾池投放苗要一次放足,且要在虾池四周浅水处分散投放。
2.4混养鱼类
池塘养殖淡水龙虾不宜混养肉食性、杂食性鱼类,但可适当放些鲢、鳙鱼,一方面使水不至于太肥;另一方面这类鱼对水中溶氧较为敏感,也能为池中缺氧起报警作用。
3投喂
3.1饲料的种类
(1)植物性饲料有黄豆、豆饼、小麦、玉米、山芋等。必须注意的是,如果选用豆类植物作饲料,一定要经过加温处理,以去除抗胰蛋白酶,有利于对植物蛋白的吸收。龙虾也会摄食一些鲜嫩的水草,可在池塘内浅水区或池边种植适量的当地能生长且对龙虾有利的水草。
(2)动物性饲料有鱼粉、鲜杂鱼、螺蛳、河蚌肉、蚯蚓及畜禽内脏等。
(3)配合饵料。目前市面上尚无淡水龙虾专用的配合饲料,可用对虾、毛蟹配合饲料代替,也可自己配制。
3.2投饵量
日投饵量干料大体是小虾体重8%~10%,中虾体重5%,大虾体重3%~4%;如果是投放鲜料投放量可适当高些。龙虾摄食情况应视天气、水温、水质等状况灵活掌握,及时合理进行调整。
3.3投饵方法
一般2次/d,分上午、傍晚投放,最好是日出前和日落后投饵,并以傍晚为主(占全天的80%),但也有人把下午投饵改在夜间10时左右,因为龙虾有明显的昼伏夜出的习性。投饵方法是“四定四看”,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龙虾摄食情况,确定饵料投量的增减。主要在岸边和浅水处多点均匀投喂,上午投饵应离滩远些,傍晚投饵应近些。也可在虾池四周增设饵料台,以便观察虾只摄食情况。各阶段投饵不同:体长1.5~5.0cm的幼虾,投碎细饵料;5~10cm的中虾,要把饵料加工成一定规格大小再喂;成虾阶段的饵料可稍粗些。虾苗刚放进池时,要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植物性饵料为辅;中期应逐渐转向投喂植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为辅;后期多投喂动物性饵料,做到“两头精,中间青”。
4饲养管理
虾池水质要求保持清新、含氧量高,不受污染。前期以肥水为主,透明度25cm左右。中后期勤换水和加水,最好15d左右加换1次,透明度为30~40cm。做好增氧活水,保持良好的池塘环境,促进食欲和生长,有条件的可采用微流水养殖。中后期每15d使用1次生石灰用量300~375g/hm2(水深1m),间或全池泼洒底质改良剂,以调节水质。如有条件可在饵料里掺入0.1%的蜕壳素或喂虾蟹用的颗粒饲料。
5日常管理
(1)经常巡塘。早上主要是检查有无残饵,以便调整当天的饵料;中午主要是测水温,观察池水变化;傍晚或夜间主要是观察了解龙虾活动及摄食情况。
(2)经常检查维修加固防逃设施,暴风雨时应特别做好防逃工作。
6敌、病害防治
(1)敌害种类主要有老鼠、青蛙、水鸟、水蜈蚣、摇蚊幼虫等。要及时做好灭鼠工作,同时清除池内蛙卵、蝌蚪,在虾池四周装上围网30~40cm,以防止青蛙、水蛇侵入。池内发现水蜈蚣可用捞海捕捞。
养殖试验时间:2012 年 3 月至 8 月
一、材料及方法
1.条件:本实验工作在大涌镇进行,3月初已完成面积分别为5亩和6亩的中央排污池,每池深2.5米,均配0.75kw水车式增氧机4台。2.前期准备:3月底用生石灰清塘,4月初,每个池塘购买海水一船,全池盐度达到5‰,用0.5ppm菌毒净消毒,水深80cm,施氮磷复合肥3ppm。3.虾苗放养:经过十多天的肥水,各池藻类繁殖良好,水色呈黄绿色。4月25日投放经淡化至10‰盐度的无病毒南美白对虾虾苗,规格0.8cm,每池放苗量8万尾。4.饵料投喂:养殖全过程使用南美白对虾配合饲料,投喂次数为每天3次。一般以投喂后2小时内食完为参考标准。通过检查饵料台和投饵区池底残饵的数量来判断其摄食情况,以便确定下次的投饵量。5.水质调控:放苗一星期后,加水淡化,每天一次,每次5cm,直至水位2.5米,放养1个月后,水色开始变浓,每日进行清底排污和加水。增氧机在投饵2小时后开动,每天开动4-12小时。7月份以后每天在投饵后1.5小时开动增氧机,至下次投饵前停机。日常水质检测内容包括:水温、溶解氧、氨氮、亚硝酸氮、酸碱度。
二、实验结果
1.养殖实绩
经过精心的饲养与管理,从2012年7月5日开始收获,取大留小,共分三次收获,到8月16日两池全部干塘,经核算,一共收获南美白对虾7980公斤,平均亩产717.5公斤,是普通池塘的2倍左右,平均规格41尾/斤,平均成活率73.5%。
2.饵料系数
两塘收获对虾7890公斤,总投饵量为8675公斤,平均饵料系数为1.10。3.经济效益本试验南美白对虾销售额为165690元,养殖生产成本为105380元,获利60310元,亩利润5480元。
第二部分中央排污池构造、原理及优点分析
一、中央排污池的建造结构。
中央排污池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1.池底及池堤建造结构:整个池塘近正方形,池底呈锅形,利于中央集污,池底中间有直径8米的中央集污区,集污区向池塘四周上倾,保持一定的坡度(每米上升3cm),池堤铺上地膜(专用塑料膜),选择其中两个池堤(对边)中间用水泥铺设行人梯(长度20米),用来停靠船只和方便工作人员日常管理操作。
2.中央集污区:直径为8米的圆形水泥结构,六条集污槽由圆周通向中心点,用来聚集底层污浊物,中心点有一直径80cm的水泥顶盖,盖住六个集污槽用来汇集污浊物,集污槽与顶盖交接处用网目约为1cm的铁丝网隔着,顶盖下面连接排污管通向抽污井。
3.排污系统:中央集污区底下连接一条排污管通向池塘边的抽污井(两个池塘共用一个抽污井),抽污井的深度低于池塘中间的最低点50cm,井底安装一抽水泵,连接抽污管通向池外。4.排灌系统:池塘边建设入水明渠,建设专用蓄水池,水流由蓄水池抽入明渠到达每个池塘的入口水。养殖污水出口通向净化池,经净化后再抽入蓄水池,以循环再利用。
二、中央排污工作原理
池塘水深1.5-2米,池塘四边各放置一个水车式增氧机,增氧机同一水流方向开动,利用向心力的原理将池塘的污浊物,如对虾粪便、残余饲料、死亡藻类等向中央集污区集中,通过集污槽汇集污物于中心点,排污时,开动抽水井的潜水泵将井中污水抽出,利用水体的压力和连通器原理,将池中污物带水冲出抽水井,如此,潜水泵源源不断将污水抽出池外,净化和保持了池底的清洁,给养殖动物一个舒适的养殖环境。
三、中央排污池的优点分析
1.保持良好的养殖水质,降低养殖风险。养殖过程中,底层逐渐积累过多的有害有机物,有机物能大量消耗氧气、产生有毒气体并且滋长有害细菌,是日后恶化水体和爆发病害的诱导因素,中央排污随时可以将其排出池外,保持了较好的水质,在防病上起到很好的作用。另外,在暴雨天气时,防止了池塘外面的污浊水带入池内,减少了对水体的影响。
2.产量高、效益好。中央排污池的硬件条件比较好,可操作性强,易于控制和管理,而且水较深,水体容积大,水质良好,可以提高养殖密度,增加产量(养殖试验达2倍左右),提高收益。
3.延迟池塘老化,节约养殖成本。普通池塘在养殖2年以后,由于有机物等淤泥的大量积累,变成低产的池塘,不得不选择低产养殖模式或者投资进行翻新整治,而中央排污不存在此问题,一次建造可以使用五年以上,节省了各种费用。
本试验在晋江一河汊内进行,该河汊养殖面积3333.3m2,其底形平坦,底泥软硬适中,两岸间距20m,水位常年变化较小,水深1.5~2m,水源充足,常年有微流水,天然饵料丰富,水质良好,符合淡水渔业水质标准。
2拦网设施
主要有墙网、桩架、石笼、铁栅栏等。墙网为聚乙烯网片,其网目为3cm,上纲、下纲都装有双钢绳,下纲装有石笼。桩架是墙网的支柱,用竹桩做成。石笼是由网片包上鹅卵石缝制而成,其直径为10~15cm,用于固定网角的。铁栅栏是由扁钢焊成可活动装卸的框架,栅条用直径6mm的圆钢筋,按间距1cm的栅间距焊成横向排列。
3拦网设置
在河汊两端最近处,设置两道弧形的拦网,一道为墙网,一道为铁栅栏,两道相距8m。墙网设置在靠近河汊内部,用竹桩固定,其上部高度高于历年最高水位1.5m以上,其底部向内水平延伸1m宽的底卧,并用石笼压住,主要是防止鱼类逃出。铁栅栏则靠近河流,其作用是拦截河流的杂物等,同时还有拦鱼作用。铁栅栏用水泥桩固定。
4河汊清野和消毒
在鱼种放养前15d,采用拉网等渔具对河汊进行清野,清除底层凶猛鱼类,保证鱼种正常生长。然后用100g/m3的漂白粉均匀泼洒,待药性消失后,在河汊内挂用聚乙烯网袋装的发酵过的干鸡粪50kg/667m2,来培养基础饵料。
5鱼种放养
2012年1月20日,平均体重为65g的黑脊倒刺鲃放养密度为450尾/667m2,同时搭配平均体重为75g/尾的鲢鱼80尾/667m2、规格80g/尾的鳙鱼30尾/667m2,以调节水质和摄食残饵。鱼种体质健壮、游动活泼、无伤病,大小规格均匀。放养前用3%的食盐水溶液浸浴鱼种5~10min进行消毒。
6投饵
黑脊倒刺鲃的成鱼养殖投喂草鱼配合饲料(蛋白含量28%),兼投新鲜青饲料。日投饵占鱼体重的2%~4%,一般每日投喂两次,分别在上午9﹕00和下午17﹕00,投饵时坚持“四定”原则即定质、定点、定量、定时,并根据天气、水温和鱼的摄食状态灵活调节。
7肥水
进入5月份,随着气温、水温的升高,鱼类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这时摄食量明显增加,因此,要加大投饵量,一方面可以满足黑脊倒刺鲃生长所需,另一方面残饵又可促使饵料生物繁殖,满足滤食性鱼类的生长需求,一般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50cm。
8日常管理
每天坚持巡逻,检查设施、洗刷网片,及时清除病死鱼,观察鱼的摄食和活动情况,要保持养殖环境的安静,并及时清除池中残饵,做好食台的清场和消毒工作。做好防病、防浮头、防逃、防洪、防偷和养殖记录等工作。
9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方面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首先要进行河汊消毒;鱼种放养前用3%食盐水消毒,每15d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食场和饲料台1次,在病害多发季节,定期投喂药饵。及时捞出病鱼死鱼,发现病害及时对症下药治疗。
10养殖结果
10.1产量经过近一年的养殖,平均每667m2获黑脊倒刺鲃176.8kg,423尾,平均每尾418g,成活率为94%;鲢鱼667m2产量53kg,72尾,平均每尾736.1g,成活率90%;鳙鱼667m2产量20.3kg,27尾,平均每尾751.9g,成活率为90%。
10.2经济效益分析总收入为56113元,其中,黑脊倒刺鲃884kg×60元/kg=53040元,白鲢265kg×7元/kg=1855元,鳙鱼101.5kg×12元/kg=1218元。平均收入11222.6元/667m2。总成本为45315.5元,其中饲料5569.2元,人工费用26000元(管理人员及临时工工资),鱼种6930元,其它费用6816.3元。利润为10797.5元,利润为2159.5元/667m2。
11小结与讨论
11.1在本试验中,黑脊倒刺鲃摄食投喂的饲料,其残饵和粪便则可起到肥水的作用;而白鲢则滤食水中溶解的配合饲料粉末,也滤食水中的藻类,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鳙鱼则摄食水中的浮游动物,同样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为黑脊倒刺鲃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鲢鱼、鳙鱼在不增加养殖成本的条件下,又可增加养殖收入。
11.2由试验效益分析可看出利用河汊围栏进行养殖其利润可观,其对于增加水产品产量和增加渔民收入及对于促进渔业生产发展都有积极作用。
11.3为了减少受暴雨和山洪影响的损失,通常在每次洪水过后要泼洒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水质调节,以减少鱼类的死亡。
关键词:甲鱼;生态;养殖技术
目前,从事规模生态健康养殖甲鱼分为2个阶段,即温室育苗阶段和大塘养成阶段。第1阶段是整个甲鱼养殖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密度高、投饵集中、水质易污染和病害多的特点,因此,做好甲鱼的温室育苗工作对提高甲鱼养殖的经济效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2阶段为外塘养成阶段,它不仅能提高甲鱼产量,更重要的是还能提高甲鱼品质,是甲鱼生态健康养殖的重要途径。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将甲鱼生态健康养殖的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和基层技术推广工作者参考。
1建好温室、养殖池和外塘
根据实际需要和规模大小,认真搞好温室、养殖池和外塘的建造,使之便于生产,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并且利于防病治病。
(1)温室建造应符合建筑管理的规定,具备良好的保温性能,并配备相应的加温、增氧、进排水等设备。一般5000m2养殖池配备0.5t的锅炉2台,1.1KW增氧机10台,颗粒饲料机1台,加温池80m3,管理用房100m2左右。
(2)养殖池建造应符合甲鱼生活习性的要求,大小统一,每口面积20m2,池高1m,池壁顶端向内伸延10cm左右,以防甲鱼外逃。饲料台用长3m、宽0.5m的木板或水泥预制板搭设,淹没在水下15cm。池中设置网袋用以甲鱼隐蔽之用。
(3)外养大塘的面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一般1hm2放养1.5万只左右,塘四周要有防逃设施,以高1m的围墙为好,塘中搭建隐蔽网袋和饲料台。
2苗种的选择和放养
稚甲鱼应选择健康、无伤无病、活力强、反应快、规格整齐、体重3g左右、种质优良的品种。放养前,必须先进行消毒。将稚甲鱼放进塑料盆里,用15~20g/L食盐水浸泡10min或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min,浸泡水以没过稚甲鱼背为宜。浸泡过甲鱼的水溶液,要倒到池塘外面,不能随甲鱼倒进养殖池。
温室内合理的放养密度十分重要,一般稚甲鱼的放养密度为20~30只/m2,放苗后应在养殖池中直接开食,这样既可减少苗体损伤,又可使其早适应、早生长。开食饲料可用稚鳖饮料等商品饲料,且从第1次开食就可把新鲜的猪肝按10%~20%的比例添加于开食饲料中。
3温室温度的控制
水温30~32℃为甲鱼的最适生长温度,水温高于20℃时就开始摄食,摄食量随水温升高而增加。若低于最佳温度,消化酶合成水平低,饲料转化率低;若高于最佳温度,甲鱼活动量增加,也会降低饲料转化率。因此,室温一般控制在33~35℃,且尽量保持恒定。
4充分利用微生物和增氧机调控水质
甲鱼生性喜净怕脏,良好的水体环境是甲鱼稳定生长的重要条件。因此,要充分利用微生物的作用进行水质调控,提高水体的稳定性和自净能力。微生物制剂的合理使用可大大节约水质调控及其他方面的投入。一般光线较暗的温室可用光合细菌或活水宝(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来降低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的含量,分解有机质和其他有害物质。采光温室可采用EM复合微生物制剂培养水中有益藻类来创造水体平衡,同时可减少换水次数和数量,节约水电费用。生产实践证明,使用有益微生态制剂是改善水质、净化底质及预防疾病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温室甲鱼养殖池人工增氧很重要,合理的增氧既能增加氧气,又可改善水体环境,加速有机质的分解,提高理化指标,促进甲鱼生长。放养密度为20~30只/m2的一般前2个月,1.1KW的增氧机每天开4h左右,第3~4个月每天开9h左右,第5~6个月每天开15h左右,6个月以后全天增氧,期间可以结合化学增氧制剂来调节水质。
5狠抓病害控制
温室养甲鱼由于集约化程度高,养殖密度大,很容易滋生病菌,引起疾病发生。因此,必须严格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在防治过程中,严格按照《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和《NY5070-2002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执行。要坚持“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强调“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可根据甲鱼生长不同阶段的发病特点,每15d消毒1次,消毒药物有生石灰、溴氯海因、光合细菌及EM菌等,可交替泼洒使用。同时,定期在饲料中交替添加免疫多糖、VC及病毒星等,以增强甲鱼的免疫力。药物防治时尽量使用生物制剂或中草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应用健康养殖技术,适当控制养殖密度,在饲料中添加酶益生菌、复合维生素等来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改善养殖水体的生态环境。若发现疾病立即查明原因,并根据症状,正确诊断,对症下药,及时治疗。
渔药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农业部有关规定,禁止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产品执行标准的渔药,严禁使用违禁药品。药物作用后,要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
6高度重视从温室养殖到外塘养殖方式的转变
甲鱼从温室转到外塘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搞好转塘工作必须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池塘准备
实验所用两口池塘,靠近水库,每口均在5亩左右。东西走向,水源充足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最大池深3米左右。每个池塘配水车式增氧机两台(外配防护罩,防止启动时擦伤鱼体)。
2.清理池塘
2012年冬季将水抽干,晾晒一个冬季。2013年2月初进行池塘清淤,曝晒30天。3月份用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消毒,杀死池中的病原微生物。每亩用量为150千克。
3.饵料鱼培养
10天后进水50厘米,同时施基肥肥水。每亩投放饵料鱼(鲤鱼、鲢鱼水花鱼苗)20万尾左右,每天泼洒投喂豆浆、麦粉、麸皮等。期间不断添水至80~100厘米,饵料鱼到狗鱼下塘时达2厘米左右,亩产40千克左右。
4.鱼种放养
5月10日白斑狗鱼鱼种下塘,规格5厘米左右,大小一致、体表光洁、活力强、无病灶。亩放养量约为1000尾。
5.技术管理
(1)饵料投喂:白斑狗鱼养殖成功的关键是饵料鱼的供应。养殖前期,采用以发塘方式培养的饵料鱼为主、适时补充为辅的投喂方式,因白斑狗鱼以活鱼为食,栖息在水体中下层,平时很难看到。需要注意的是,当塘内四周出现少量饵料鱼长时间在浅水处活动时,可能说明深水区饵料鱼数量不足,此时需及时投放饵料鱼。养殖中期,狗鱼的摄食量增大,发塘培养的饵料鱼已基本耗尽,这时采用水库收购鲜活杂鱼进行投喂,一般每天投喂一次。每半月撒网打捞检查白斑狗鱼的规格来确定饵料鱼的大小。按照白斑狗鱼规格的1/3来投放饵料鱼,按每尾白斑狗鱼摄食5~8尾饵料鱼投喂。养殖后期,白斑狗鱼的摄食量达到最大,除了鲜活饵料鱼之外,还辅以冰冻杂鱼,投喂时将冰冻杂鱼切碎,淘洗干净后投喂。(2)水质调控:水温调控的具体做法:在5月放苗后,水深维持在1米左右,有利于提高水温,促进生长。随着气温升高,不断提高水位,至七八月份气温最高时,水位加到2米左右,使底部水位保持在22~24℃。在夏季高温时,及时换水,换水时从水库下层抽取低温水加注到池塘中,并向水面投放水花生、水葫芦等遮蔽物,降低水温。定期施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保持水质的清新度,本实验换水后泼洒EM益生菌,浓度约为十万分之一,每月泼洒3~4次,高温季节适当增加1~2次。(3)病害防治技术:从鱼种放养到饵料鱼投喂都用3%~5%食盐水浸泡消毒,消除病原菌。由于白斑狗鱼适应性较强,很少发病,但仍然要定期以生石灰或漂白粉等对水体进行消毒,防止疾病的发生。
二、实验结果与经济效益
1.实验结果
2013年10月中旬起捕,每尾鱼的平均体重在600克左右。两个池塘的成活率在70%左右,共收获狗鱼成鱼约7000尾、4200千克。
2.经济效益
2013年白斑狗鱼的市场售价为60元/千克,成本核算为:水电费3元/千克、饵料成本20元/千克、苗种费6元/千克、药品费用2元/千克、人工费13元/千克。收益为4200千克×16元/千克=67200元。
三、讨论
1.白斑狗鱼有阶段性蚕食的特点,特别是8厘米以下,这一阶段要保证饵料供应充足。体长超过8厘米,蚕食现象逐步缓解。
2.白斑狗鱼虽然属于广温性鱼类,但是水温超过26℃,白斑狗鱼活动明显加剧,性情不稳定,易引起打斗,所以在养殖过程中,要密切注意水温变化。在夏季水温超过26℃时,要及时换水,调节水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