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少年闰土教案范文

少年闰土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少年闰土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少年闰土教案

第1篇:少年闰土教案范文

(师课件出示一段自我介绍的文字:徐俊,字沐修,号栖心斋主,别号横舟子。一个爱写诗、爱读诗、爱孩子的小学语文教师。) 

(师动情诵读《我想》片段:“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看白云多柔软,瞧太阳多明亮,望啊,望——蓝天是我的课堂。”在课堂里,我看见了30朵云彩,30朵云彩,每一朵都有神奇的想法:这朵云彩用眼睛看着我,他 

在想——) 

生:我想变成一只蝴蝶飞啊飞。 

师:变成一只蝴蝶在课堂里飞啊飞,可是你的心不能飞到教室外面。这朵云彩他在想—— 

生:我想变成一棵大树,在阳光下成长。 

师:好的,一棵大树。蓝天是我的课堂,这朵白云在想—— 

生:我想变成一株小草。 

师:变成一株小草,但是你不能无声无息。 

师:知道我刚才朗诵的这一段诗是哪篇课文里的吗? 

生:《我想》。 

师:课文当中是这样写的。(出示课件《儿童诗两首·我想》)我们唱和一下,一唱一和,我一唱,你们一和,很有味道的。 

(师生唱和: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 

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 

憧憬。) 

师:真好,我真的非常喜欢你们,你们帅呆了。童年是最美好的,就像冰心先生在诗中写道——谁来读?(大屏幕出示) 

生:童年呵!(师指出“呵”读 

na) 

生:是梦中的真。 

师:我的童年,已经是过去的一场梦,但那梦却是真实的,想起来令人心醉,是梦中的真。 

师:你们的童年呢? 

生:是真中的梦。 

师:你们现在就是美好的童年时代,美好得像梦一样。 

师:一起读。 

(生齐读) 

【点评:未成曲调先有情。上课之前,课堂便有了浓浓的味道。首先,课件首页是徐老师的简介加照片,以三味书屋为背景,中装折扇的徐老师潇洒儒雅,边上注着一行小字:“徐俊,字沐修,号栖心斋主,别号横舟子,一个爱写诗爱读诗爱孩子的小学语文教师。”其次,学习资料里给我们提供了两份教案,这两份教案的呈现,徐老师一定做过很多次思考,5次,10次,甚至更多,在许许多多的思考中,他最后择取了这两份呈现在我们面前,努力、严谨、上下求索的精神令人感动。再次,课前有几分钟的诗话酬唱,美的嗓音、美的诗歌、美的互动,特别是孩子们的朗诵,给人梦一样的感觉。】 

一、破题开篇 

师:今天的语文课,我们一起来读一个一百多年前的关于童年的故事。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少年闰土) 

师:“少年闰土”这四个字有两种读法。第一种,强调“少年”,该怎么读? 

生:少年闰土。(重读“少年”,中间停顿。) 

师:是少年闰土,不是中年闰土,也不是老年闰土。 

生:少年闰土。 

师:中间不要停顿开来。 

生:少年闰土。 

师:很好!再请两位孩子来读读。(生读题)还有一种读法,强调“闰土”这个人,该怎么读? 

生:少年闰土。(重读“闰土”) 

师:很好,少年闰土,不是少年迅哥儿。 

生:少年闰土。 

师:好的,不要咬牙切齿的,再读一遍。 

生:少年闰土。 

师:好。这篇文章选自鲁迅先生的自传体小说《故乡》。认识鲁迅吗?刚才课前你们看到的照片就是老师在鲁迅小时候读书的三味书屋前拍的。少年闰土是小说当中的人物。文章写的就是小说当中“我”的儿时小伙伴闰土。 

(师板书:“我”“儿时伙伴”“闰土”) 

师:小说的后面还写到成年以后的闰土。那么在这篇课文中,我们该用哪种读法? 

生:第一种。 

师:对,强调少年时候的闰土,我们一起读——(生齐读“少年闰土”)但是你们看,老师为什么给这个“我”加上双引号,知道为什么吗? 

生:知道。“我”不是我,“我”指闰土。 

师:对吗?想一想,请坐。 

生:“我”不是我,而是指鲁迅。 

师:是指鲁迅吗?这个“我”,不是指作者,是小说当中的一个人物。在他身上,有很多鲁迅小时候的影子。因为它是自传体小说,但是这个“我”不代表作者,也就不等于鲁迅。 

师:时间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当“我”回忆起少年时的这个伙伴时,脑海里有一个非常非常深刻的画面。(舒缓幽静的音乐起,师出示第一自然段,并范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从作者回忆的这个画面当中,你感受到作者回想起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我觉得作者是一种思念、向往的感情。 

师:是一种思念、向往的感情。赶紧打开课文纸,找找这段话,静静地去读这段文字,把你的感觉批注在边上。(生默读,写批注。)这里面有思念、向往的感情,还有什么感情? 

生:我觉得应该还有留恋的感情。 

师:对。对逝去的童年伙伴留恋的感情。还有吗?还有怎样的感情? 

生:还有一种怀念的感情。 

师:是的。一种怀念的感情。写下来,写在课文纸旁空白处,做好批注。(生批注,师电脑批注。)再读到这幅画面时,这是一种让人思念的、渐渐远去的怀念。深蓝的天空中——(音乐起,指名读。) 

(生动情接读) 

师:是的,在记忆中,这个儿时的伙伴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多么令人怀念的一段往事。来,你读—— (生动情地读) 

师:是啊,这个美好的夜晚,有一轮金黄的圆月,还有那猹,都给“我”留下深深的回忆。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点评:起——定调、立意。徐老师让孩子们在课题的两种读法选择中明白,要强调“少年”闰土;让学生在了解文章主人公的时候思考文本介绍“我”为什么加引号,因为这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鲁迅。这篇文章虽然经典,但毕竟和学生之间有着半个多世纪的时空距离。如何用文本的魅力化解这种距离感呢?徐老师选择了用“读”立意。他用课件出示画面,配乐中唯美地范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下子抓住了文章的基调。徐老师用那份追忆、那份怀念,把学生的心与文章与课堂融合了,课文的立意也有了,一个学生一下就回答出了“思念、向往”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 

1.认识闰土 

师:这少年便是闰土。(切换课件,出示画面) 

2.浏览课文 

师:三十多年过去了,当“我”再回忆起闰土的时候,你觉得留在“我”记忆中最有趣的是些什么事呢?不着急说,再浏览一下课文,把这些事情找出来。 

(生浏览课文,师巡回关注。) 

师:提示一下,你们可以用简单的小标题把一件一件的事情标注在旁边。 

师:好,来看一看,在作者的记忆当中,有哪些特别有趣的事儿?一个人就讲一件事。 

生:“我”看到他在抓鸟。 

师:他在抓鸟。没错,抓鸟这事儿没错,但是,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取一个概括性强,而且又比较有意思一点的。 

(生:思考) 

师:你们想,在哪儿抓鸟? 

生:他在沙地上抓鸟。 

师:在沙地上。这沙地跟平时的沙地不一样,这儿是——文章中是怎么说的? 

生:雪后的沙地。 

师:对了,雪后的沙地。怎么抓鸟? 

生:用竹匾。 

师:课文中有一个字——罩。来,你来写一下。 

(生板书“雪地缚鸟”) 

师:他写的不一样。来,读一读—— 

生:雪地缚鸟。 

师:雪地缚鸟。“缚”这个字很难写,他能写出来,非常棒。再看看课文,缚住什么? 

生:棒子。 

师:对了。你把那个句子读一读。 

生:(读)我远远地将…… 

师:用绳子缚的是棒子,不是鸟。文中用哪个动词说的? 

生:罩。 

师:用“罩”字。这个“罩”字很有意思,你看,(板书“罩”)上面就是一个器皿,是一个罩子,下面一个“卓”。 

师:“雪地罩鸟”是一件事。还有吗? 

生:海边捡贝壳。 

师:海边捡贝壳。刚才用了四个字概括。你能不能也用四 

个字? 

生:可以,“海边拾贝”。 

师:写上去。 

(生板书) 

师:(在文档中插入批注)他刚才说“海边捡贝壳”,用的动 

词是—— 

生:捡。 

师:我以为他接下来要说“海边捡贝”了。为什么说“海边拾贝”比“海边捡贝”要好? 

生:读起来顺口。 

师:同样的意思,我们用字的时候有讲究,选择读起来更顺口的。这就是咱们中国语言的特点,注意音韵。你觉得“海边拾贝”这件事哪里有趣? 

生:我觉得拾贝壳有趣。 

师:拾到哪些贝壳了? 

生: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 

师:见过吗? 

生:没有。 

师:最为有趣的是—— 

生:鬼见怕。 

师:肯定是长得—— 

生:很恐怖,很丑。 

师:还有什么事儿?接着来。 

生:夜里刺獾(ɡuàn)。 

师:那个字读獾(huān)。是夜里刺獾吗?可不可以表示得更准确一点?自己再想一想。 

生:夜里刺猹。 

生:瓜地刺猹。 

师:写到黑板上去。 

师:为什么我会选她这个答案呢? 

生:因为她把面积缩小了,把范围缩小了。 

师:主要是地点,在干什么,讲得很清楚。 

师:还有一件什么事儿? 

生:吃西瓜。 

师:吃西瓜这事其实跟哪件事是一起的? 

生:瓜地刺猹。 

师:还有什么有趣的事儿? 

生:海边瞧院。 

师:海边瞧院是什么意思? 

生:课文中说“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师:这个是不是闰土讲的 

事儿? 

生:不是。 

师:但这句话很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下。闰土讲的还有什么事儿? 

生:潮汛来的时候有许多跳鱼儿。 

师:简洁地说。 

生:海边瞧鱼。 

师:“瞧”比较难写,用一个简单一点的字叫—— 

生:观。 

师:可以写“海边观鱼”。这个鱼和别的鱼还真不一样,是什么鱼? 

生:跳鱼儿。 

师:对了,是会跳的鱼。“我”觉得这种鱼特别有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师:有两个字特别有意思,“潮汛”这两个字,发现什么特点了吗? 

生:都是三点水。 

师:知道为什么吗?潮就是汛,汛就是潮。潮分潮涨、潮落,潮涨在前,潮落在后。就像“朝夕”一样,朝是早晨,夕是傍晚。潮涨的时候叫——

生:潮。 

师:潮落的时候叫—— 

生:汐。 

师:你看,汉字多有意思。 

【点评:承——演奏、合作。在整体感知部分,徐老师用一个问题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指导批注,渗透学法,归纳课文”的环节——当“我”回忆儿时记忆中的闰土时,还有哪些稀奇的事呢?这样的设计,不仅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更借助师生合作指导了批注阅读的实践,将学法渗透其中。这正是汪潮教授点评时所说的“环节上的大气是教学的大智慧”。课堂上,关于“潮汛”,“瓜地刺猹”与“夜里刺猹”,“拾贝”与“捡贝”,“罩”与“缚”的区别等,让学生亲历了语言学习的过程。】 

四、披文入情 

1.发现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再来看一看,理解了“我”回忆的这四件事,同学们有什么问题? 

生:我有个问题。这些事都是闰土小时候发生的事,而不是“我”的事,这只不过是在闰土的讲述中,在“我”的梦想中实现的。 

师:都是闰土给“我”讲的事儿。我们现在来看一看,文章当中,给“我”印象最深最有趣的是事儿。可是先看题目,文章应该是写什么的? 

生:闰土。 

师:写人的。是不是出问题了?文不对题。鲁迅这个大作家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我们再来想一想,对于“我”来说,在见到闰土之前,“我”看到过这些事儿吗?经历过吗?这些事儿对“我”来说都是怎样的事儿? 

生:新鲜事。 

师:对于“我”来说,都是新鲜事。(板书:新鲜事)都是怎样的事儿?还有一个词,都是—— 

生:稀奇的事儿。 

师:(板书:希奇事)这个“希奇”的“希”,我们平时是怎么 

写的? 

生:有个禾字旁。 

师:这里没有,因为鲁迅生活的时期是近代时期,用的是近代白话文,我们现在用的是“稀少、稀有”的“稀”,这个修改是有道理的。来,我们再来看一看,写人的文章为什么写到事情上去了?答案就在这地方,自己快速浏览,看看人跟事之间 

到底有什么联系,这当中有一 

句话。 

(师课件出示文本: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生:应该是“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师:这位儿时的伙伴带给“我”的只有这四件事吗?——无穷无尽。你从这儿发现了什么?写人的文章为什么要写这些事儿呢? 

生:借事抒情。 

师:抒发的是对闰土的思念。你看这些事儿都是在谁的心里? 

生:闰土。 

师:闰土的心里不仅有这四件新鲜事儿、稀奇事儿,还有—— 

生: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儿。 

师:对,闰土心里还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板书:无穷无尽)让我们近距离认识一下闰土。(课件出示插图:闰土和“我”)哪个是闰土?哪个是“我”?为什么? 

生:戴银圈的是闰土。 

师:对了,课文里说闰土脖子上戴着—— 

生:银圈。 

师:还可以从什么地方认出闰土? 

生:脸黑黑的那个就是少年闰土。 

师:用课文里的话说,是怎样的脸? 

生:紫色的圆脸。 

师:还有呢? 

生:那个正在比划着什么的少年。 

师:为什么? 

生:因为闰土在告诉主人公一些新鲜事儿。 

师:嗯,讲得非常带劲儿。很好。戴着红帽子的就是“我”,正听得津津有味。看得出来,闰土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 

2.练说故事 

师:这四件事中,哪一个故事是最吸引人的? 

生:瓜地刺猹。 

师:那么我们就来学这个故事。先把文中写这个故事的句子找到,然后说给同桌听。等一下我们试试谁讲得好,开始吧。 

(生找句子,自由练说。) 

3.交流故事 

师:谁来试一试,把这个故事讲得很生动?(指名交流) 

生:月亮地下…… 

师:讲得真好(掌声),不仅讲得好,他讲得跟书上的文字不一样。发现了吗?有哪些不一样? 

生:把我和闰土对话的提示语省去了。 

师:这不是故事内容。省去了,真好。再请一个同学来讲。 

生:(屏幕出现改写后的文本)“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月亮地下……” 

师:讲得好。但注意一个字。(板书“奔”)还有一个读音是—— 

生:bēn。 

师:奔跑、狂奔。但是在这里读bèn,表示向一个方向跑去。 

师:再注意看这段话,这段话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每个句子都很短。 

师:知道为什么吗?为什么这么简短? 

(生答) 

师:自己再读读看,读着读着就有感觉了。 

(生自读) 

师:发现了没有,为什么句子都这么简短? 

生:因为这一切都过得很快,还非常吸引人。 

师:因为吸引人,会给人一种紧迫感。句子如果拖沓,那么长,有没有紧迫感? 

生:没有。 

师:你来读一读。 

生: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 

师:来,一起讲讲这个故事,紧凑一点。 

第2篇:少年闰土教案范文

关键词:课堂;评价;语言

一、腹有诗书气自华

文化底蕴,不仅决定着为师者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只有师者自身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创造一个丰富的课堂,才能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给予孩子们切实风趣的评价。那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教师呢?唯一的途径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可以没有知识;一个人可以不进学堂,但不可以不学习;一个人可以没有老师,但不可以不读书。读书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母乳,读书的目的就是使我们今天比明天更有智慧,更有眼界,更有力量。博览群书,厚积薄发。吴玉燕老师的课堂灵活多变、妙趣横生,有旁征博引的课堂讲解,有恰如其分的比喻引用,还有信手拈来的诗词歌赋……真是“才知源海文始为,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为什么她的课堂就能如此的精彩纷呈呢?后来听了她的成长经历明白,原来吴老师自幼爱书,古典的、现代的、文学的、艺术的、通俗的、哲学的都会去看。像《史记》《论语》《庄子》《孟子》这些一般的女孩子从不去碰的书,她却情有独钟。饱读诗书而又富有灵性,这样的老师上课能不神采飞扬?以书为伍,书香作伴,这样的老师,语言比蜜还甜。

二、吃透文本言自如

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文本,精心地设计每一个环节,熟悉教案的每一个步子,才会成竹在胸。有了自信,语言才能声情并茂,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才可以营造语文教学的生动气氛,开辟语文教学的新天地。范宗妙老师讲的《》,诗歌里有一句“金沙水拍云涯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首诗我也非常地喜欢,很早就会背而且还会唱。可是我却从来没有想过其中的“暖”与“寒”包含着怎样的意思。在范老师的引领下,我才明白:原来其中的“暖”指的是胜利的喜悦,“寒”则指获得胜利所付出的血与泪。范老师把文本读透了,才真正地走进作者的心理。也只因范老师对文本和课堂都胸有成竹了,课堂评价才会熠熠生辉。如“当着那么多的人,读得那么流利,真不错。”“听出来没有?刚才这位同学,把自己的感情也放到句子里读。”“读书就应该这么读。”“如果把‘不怕’强调一些,会读得更好。”“‘逶迤’是什么意思?(五岭一座连着一座)请读出五岭的逶迤,‘逶迤’拖长一些。”拨云见日,把学生带入一座又一座高峰。

三、善于倾听靓生成

学会倾听,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学生面前,教师应该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师长,师生平等相待,和谐相处,因为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为此,这就要求教师能蹲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心声。倾听时,一要专心。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回答时要集中精力、神情专注,多与学生的目光接触,并适时地点头表示肯定或赞许,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话,也不要随意插话,要让学生感觉你用心听,并欣赏他的发言。二要虚心。学生的思想可能是零碎的、简单的、幼稚的,教师面对学生幼稚的想法,要善于接纳,尊重学生的观点,不要轻易表态、乱下结论,也不要挑剔批评。三要有耐心。教师对学生的质疑、反驳和争论,要耐心地听完学生表达。有时课堂中的精彩往往就是在倾听中诞生的。如,宁波新城实验小学的何丽萍老师,在上一年级上册中的《菜园里》,在品文时,一个学生把“辣椒长个尖尖嘴”读成了“青椒长个尖尖嘴”。声音虽不大,但何老师听到了,她并没直接指出学生是读错了,而是说:“有一种辣椒的颜色是青青的。”这么一提醒,不仅让学生自己发现了错误,还让学生认识了青椒,一举多得,导而无痕。又如,一位老师在上鲁迅的《少年闰土》,在分析少年闰土这个人物形象时,提到了书上一段有关跳鱼儿的文字。一个学生突然问:“跳鱼儿怎么会有两只脚?”这位老师自然地接过话:“是啊,鱼怎么会有脚?”这时,另一个学生大声说道:“娃娃鱼就有!”老师着说:“你的知识很广博!我想跳~儿也有两只脚。可是我没见过,你们谁见过?”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没见过。”这位老师又借机引导:“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同学们又七嘴八舌地回答,说明闰土见多识广,因为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稀奇事。“跳鱼儿怎么会有两只脚?”课堂上的这种怪异声音常有发生。如果深入探研,意义不大;如果置之不理,学生的思绪或许就会失控,但是这位老师非常巧妙地一问:“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转移到教学的重点上来,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主题和人物的认识,又回到原先的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倾听,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精彩点,适时点拨,收放自如,在课堂中亮起一片片精彩,真是“润物细无声”。

四、调控导向趣横生

评价语言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不足,既对学生出色表现之处给予肯定,同时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醒与纠正,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语言的调控导向作用。如果能在富有调控导向的基础上,再加点趣味性,会使课堂更加生机勃勃、妙趣横生。如,本学期为了养成学生爱读书的习惯,为了调动学生阅读习作的积极性,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我是书虫”“我是一个小作家”等活动。同学们为获得这些荣誉,纷纷活动,每天中午的12:20分至1:00是我们的课外阅读时间。孩子们看20分钟后,后面的20分钟就是佳作共享的时间。看着他们争相发言,举起的小手,我发自内心地鼓励:“刚三年级你们就知道这么多成语,真让人佩服!”“这个句子多好呀!再说一遍,让每个同学都听清楚。”“你是怎样积累了这么多好词语?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经验吗?”“你可真行!把课外书里看到的好词佳句都用到自己的作文里。”“读你的作文对于老师来说,简直就是一种享受。”这些生动的评价语言,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对阅读和习作的兴趣更浓厚了。孩子们的词语日渐丰富,视野日渐开阔,我也笑了。

提升自己,学会倾听,把握教材,学会关注,及时准确地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给予评价。评价内容翔实,有根有据,不简单地说声“好”就完事,也不简单地以“对”或“错”来判断,而应恰如其分地给以褒奖,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有效地调控评价的过程,促使学生的心理常常处于“蠢蠢欲动”和“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源源不断动力,让课堂生辉。

参考文献:

第3篇:少年闰土教案范文

关键词 教学艺术 提问 教学方案 教学组织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最主要、最基本的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最能展示教师才华、体现教学基本功的重要环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特别细腻、高超的艺术。因此,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的终生追求,以下是我对课堂教学艺术肤浅的看法。

一、课堂提问的艺术

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所以课堂提问的技巧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设计问题时应贯穿以下几个原则:

(一)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问题应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如在教学《滥竽充数》一文进,如果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南郭先生后来要逃跑”这样的问题,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会认真地看书以寻求答案。

(二)提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

针对性就是强调教师的提问要紧紧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问在关键之处,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如能针对小弗朗士上课前后的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学生会在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到问题的关键,这对文章主题的挖掘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

(三)提出问题要注意循序性

就是说提出的问题应先易后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而不能东一榔,西一棒槌,如在《故乡》中讲到少年闰土的肖像描写时,为回答“通过肖像描写,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的问题,可精心设计三个台阶式的问题:A、“紫色圆脸”说明了什么?(日晒,雨淋,健康)B、“头戴一顶小毡帽”说明了什么?(农村孩子)C、为什么“颈套银项圈”?(父母疼爱他)经过这样三个层次的提问,一个小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教师要解答的问题水到渠成了。

二、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艺术

教案设计的“灵感”,来自于对教材的深度挖掘和广度把握,没有对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料的“懂、透、化”(懂,即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一个字、每句话都弄清楚;透,就是对教材非常熟悉,能够运用自如;化,即教师的情感性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化在一起),就不可能有一个精彩的总体方案及其个案设计。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参阅大量与本门课程有关的书籍,根据教学要求和授课对象,进行比选,博采众书之长,先编写出最佳讲义,最后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案。

三、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艺术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的吸引与保持维系于吸引源的生动性、奇异性。如何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和谐互动?组织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堂课中要把课堂教学开头组织好,教学的亮相帮学生把精神转入课堂,可能教师溢于言表的语言,会被学生所觉察并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转化到学习中,其次,适当掀起课堂教学的小有利于学生对教学的消化。在教学中掀起,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达支教学目的,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催化剂。最后要讲究结课艺术,也就是说要善始善终,切不可虎头蛇尾。

具体来讲,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融洽师生关系,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威信,进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要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讲课艺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以及对学习客体价值的肯定和褒扬,非常有利于调度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应对学习客体进行合理“剪裁”。

三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即给学生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之外,还要凸现基本公式的推导、基本作图的再现。

四要注重课堂语言艺术,活跃课堂气氛。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教师在提高自己专业素质的同时,必须不断提高自己教学语言的水平,研究探讨教学语言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努力做到语言的情感美、形象美、音韵美、哲理美和趣味美。因此,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语言,使它生动形象,拨动学生的心弦;为了使教学语言具有美感,具有意境美,形象美和音韵美,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便于将教学语言加以文学化和哲理化;要通过演讲训练,掌握朗诵的技巧,能恰当地处理话语的轻重缓急,使语言流畅,清晰,富有感情和激情。

第4篇:少年闰土教案范文

【关键词】课堂魅力;文化形象;激发求知欲

日前,欣赏了罗才军老师的一堂语文课——《少年闰土》,这是充满了无与伦比的魅力的一堂课。我反复观看了三、四遍,每次都沉醉于其中,久久还在回味,这让我又想到了“创建魅力课堂”问题。这节课给我有深深感触,语文课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除了需要教师深厚的文化功底,更要靠教师独特的教学技巧去处理和挖掘语文本身的魅力。

一、课堂要首先构建文化形象的魅力

语文课堂的知识形象魅力起码应该包括知识本身的魅力和语文教师自身魅力两层含义。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如同徜徉在花海中一样得到美感享受,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向往的。让学生在“艺术”的享受中获取正确的知识内容和相应的语文经验,为他们自主地再探究奠定基础。教师的魅力在于睿智,一名充满魅力的教师,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正所谓“学高为师”。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教师的文化形象对课堂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诚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成为教育专家,但语文教师的确不可以不博学。并且能够在广博的阅读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文化资源,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革新,理念不断提升。

二、魅力课堂要以激发、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为目的

阿莫纳什维利认为:“我坚信教育的强大力量!教育的力量就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区别对待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和形成他的个性特点,能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以普通的友爱相与人为善的精神感染他们中间的每个人。”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并非入学前就有,而是在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学习动机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趋向成熟的心理与教材的相关度。有人说“三流的教师在课堂上演绎的是教案,二流的教师演绎的则是教材,一流的教师在课堂内外演绎的是自己的人生。”这种评价,绝非刻薄。当前,我们的语文课缺少魅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教学方法没有真正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和积极性为明确目标。语文课要求教师技艺精湛,掌握某些像演戏一样的舞台艺术的表现手段,如语言技术、脸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等,其目的是为了使教学过程对学生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课堂上每一种教学表情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调动学生求知的激情,使课上得生动有趣,使教学内容印入学生的脑海和心灵,激起他们对掌握知识的渴望和激情。

三、魅力课堂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建魅力课堂,教师应努力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民主氛围,提倡、鼓励、诱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为学生课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如果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能学好他所教的学科。只有当你意识到自己使别人得到了快乐的时候,你才能体验到真正的为人之乐。

四、魅力课堂应充满人文关怀

《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就应该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他们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就应该受到尊重,我们许多参赛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连一个很小的细节都不放过,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哪怕有一个学生没读完,老师也会耐心地等待他读完,甚至把话筒对着他,把他(她)的朗读声扩出来予以鼓励。这真正是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真正凸显了教师的人文关怀。

语文是一门科学,语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新的教育形势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使用各种教学策略,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创设魅力课堂,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达到知识与能力以及素质的全面提高。魅力课堂的打造不仅仅是施教者的梦想,而且应该成为施教者自觉的教育教学实践。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打造属于自己的魅力课堂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阿莫纳什维利.《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的教养和教育职能》

[2]蒙旦(文艺复兴后期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论儿童的教育》

作者简介:

第5篇:少年闰土教案范文

一、掌握好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教材内容的广度就是教材本身所包含的信息的多少、范围等,具体到一节课上面就是这节课通过教材传授给学生多少信息,这些信息牵涉的范围到底有多广。而深度则是对教材内容层次上的挖掘,由浅入深,逐层递进。教材的深度与广度这两个问题都与学生的接受有关,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成长规律成为判断教材内容深度与广度重要依据。

在中学的语文课里,一节课通过所上教材传递给学生的信息过多,则学生不能全部接受,造成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浪费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并使课堂显得散漫,教学过程不够紧凑。如对鲁迅先生作品进行教学的时候介绍先生生平和重要作品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把先生生平所有作品进行介绍的话那就会显得很琐碎,学生不会感兴趣,而且这样展开的话对教学进程是一种挑战,如果对相关具体作品的意义进行适当程度的挖掘,那对学生是有所益处的,如对《从百草园三味书屋》进行教学的时候对一些比较重要作品如《少年闰土》、《孔乙己》等进行简单介绍是适合的,但如果对“五四”时期“乡土作家群”的相关作品大肆介绍则有放浪成灾的嫌疑;如果对《朝花夕拾》等作品集进行风格进行简单的介绍属于课文背景和拓展学习,那么对《野草》成因进行分析和介绍则是过深行为,超出《大纲》对学生的要求,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对教材目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的正确理解

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必须妥善处理之处。所谓重点及一节课的精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整节课的中心,是学生学习的首要任务,而难点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和不易掌握的知识,这些知识相对学生来说具有在知识水平上和理解能力上的相对超前性,而关键点则是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部分。

由于重点是是整节课程所围绕的中心知识点,所以教师在教授教材的时候就必然会用大量的时间来处理,同时由于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所以一节课的重点不宜太多,过多则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如在高中语文必修2《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的讲解中,一般都会将课文叙述对象的人物性格和思想作为教学三维目标之一,而将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和对课文中引用的《箜篌引》、《桃花扇》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相关材料的理解作为重点,而如何理解梁实秋采取的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以及对所引用的材料从理解则成为学生掌握文章的难点,对如何激发学生想象将所引用的三则古代文学经典材料的主题思想与梁启超先生性格思想相联系起来则成为学生理解全文的关键点。

一节课的重点主要由课文的内容和学习目标来决定,重点是完成目的主要支撑,而重点的如何达成则通常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而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难点,达成重点而最终完成学习目的便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键点。这些是教师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起着决定地位的影响因素。

三、备教材的顺序

在《高中语文新课标》里面,将高中语文课程设置成必修和选修两个阶段,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修其中一门或者几门。且将高中学生语文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从必修课的完成到选修程度的逐层加深从而划分学生掌握语文水平的层次。这些安排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对学生展开逐层深入的教学力求在每个阶段让学生掌握好本学习阶段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要做到对学生上一阶段所学知识的基础进行了解,对下一阶段即将学习的知识有所认识,力求不重复建设,不过高要求。

中学语文设置的顺序性不仅表现在学习阶段的设置分层上,还表现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任务设置上。比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第五单元和第六单元中都是分别将文言散文和古诗词集中在一块儿,这样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教学时,在字词句方面的讲授上便可以根据情况分散到各课中学习,而不需要在每一课中对遇到的字词句逐一讲解学习,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让课堂显得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同样对于作者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学习也是如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比和迁移,让教学摆脱枯燥的说教模式。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课文的前后顺序有所了解,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背景认识清晰,才能有条不紊,简单明确的组织学生完成教学学习任务,让课堂生趣盎然。

四、备教材中隐含的教学资源

教材表现于课文便是文本,但课文的内涵往往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透过文本这层迷雾我们便可以发现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大都有关于现实生活,或者跟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相通的地方,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课文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可以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或者生活场景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事实上,阅读中发生的对话行为往往以曾经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积淀作为理解的助力。由于语文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相关联,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当将教材中隐含的现实生活教学资源备入教案之中。

将现实生活场景备入教案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如对高中语文选修系列中杜甫《旅夜抒怀》中的孤独感时便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曾经有过的孤独经历,便且对其中的写景诗句的学习也可借助现实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现行语文教材中的一部分课文往往是经过历史沉淀的经典,这些经典在曾经的历史上是一度或一直是接收者所推崇的篇章,但由于时空的变换,现代的接受者与曾经的接收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包括文化背景的差别、地域的差别、习俗的差别等等,因此在阅读这些名篇时便存在着诸多的隔阂。这些课文中为甚者则是那些在历史上曾经一度成为潮流的作品。如郭沫若先生的作品,如果不进入到五四时期的特定历史环境,则绝大部分读者都不是很喜欢其作品。

备课文隐含的教学资源,不仅是对是让学生理解领会课文更容易,也能够让教师在讲解课文时收到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的效果,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学校课堂互动。

五、备教学大纲中分布在课文中的具体知识点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