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信息技术课件范文

小学信息技术课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信息技术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信息技术课件

第1篇:小学信息技术课件范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微课程 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微博、微信等微文化的主体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微课程的实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当前学生学习的需求,微课程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发展,由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独特的特征性,这样为微课程的实现提供了发展的机会,本文就微课程的设计和实践提出了探讨。

一、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定义和特点

微课程教学的定义,是将信息技术的课程按照学生学习的规律,将其中的模块分解为目标、任务、方式、材料、作业以及反思六项微课体系。它是将信息技术微课程的学习方法作为核心,同时,将小学生学习中的材料知识进行整合,并且将知识点进行细分,围绕这些知识进行的视频创作,借助于学生设计任务目标,让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的课程。其特点如下:

1.学习时间缩短,学生的注意力更加的集中。微课程的设计是按照学生学习特点进行的设计,通常时间设定在10min以内,这样的视频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与老师进行互动课本中的内容知识点,同时,老师结合知识点提出有趣的知识点,这样能够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多层次教学,让学习具有针对性。由于小学生成长环境与教育环境的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微课程教学,只采取一种微课程教学是片面的,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在进行微课程教学时,可利用分层次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自己的水平选择自己的层次需求,这样因人制宜,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3.减轻老师负担,投入更多精力对学生进行辅导。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满堂灌和重复教学,微课教学能够将学生的学习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来,可以做一次科学的策划,构建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共享机制,自主学习,减轻老师教学负担。

二、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教学模块设计

(一)微课程课前准备工作设计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是微课程设计的第一步,也是设计的非常关键性的一步,课前准备工作时将学生的需求信息做全面的了解和分析的,不仅仅是对微课程主题的构思,也是对教学计划目标进行的细化,同时针对学习需求的分析,对学生的信息水平和学习经验、态度、问题能够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在微课程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学习需求的实现只有从微课程的角度展开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后期确定微课程主题后,能够根据老师讲解的内容和学生学习微课程自学的内容两个方向进行提出教学内容的实现,这样针对性强,主题鲜明。

(二)微课程学习过程设计

对微课程学习过程的设计就是对微课程视频教学内容的设计,其中主要包括人、微讲解以及微作业三个环节,主要的设计分为教学画面和教学语言,画面的呈现是给学生图片、文字的体现。微课程视频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通过拍摄录制的方法把需要讲的课程录入到视频中,再对视频进行剪辑处理,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制作周期较短,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录制,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反馈回来的视频效果进行及时有效的更正,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三)微课程学习的支持设计

对于微课程支持设计而言,其支持的对象就是主要的微课程素材和相关的资源信息,比如微课件,要通过进行信息技术的设计,将一系列不关联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将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演示,手段为PPT模式。微课程上体现什么内容,传递什么内容,需要老师进行可操作性的设计,以便教学的实现,不能太过于繁琐。

(四)微课程教学课件的设计

微课程教学的课件设计,是依据课前准备工作和教学计划模块设计基础上实现的,老师可以根据微课程学习过程方案和微课件、素材等资源,利用视频录制技术对教学活动实施录制,后期进行必要的剪辑,制作出10分钟之内的微课程视频资源。常见的微课程视频制作的方法有专业屏幕录像软件、智能手机拍摄、交互白板+专业屏幕录像软件、数码摄像机拍摄等等。这些微课程制作的方法依据的是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制作的,能够充分将视频分为讲解型和操作演示型两种方式,完成之后,借助一定的专业媒体进行微课程的发病,相应地展现给学生学习。

三、实践的效果

微课程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微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程的使用更能实现对重难点知识的解决和突破,有效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小足,大大增强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同时,在微课程的使用过程中,广大教师要正确看待微课程的作用,正确而对、理智处理微课程与教师、教材的关系,这样才能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四、总结

综上所述,借助于微课程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教学应用,学生不仅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够自主地进行选择性学习,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将知识变得简单、好记,让知识点更加的立体化,通过以上的设计,充分地证明了微课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晗阳.微课程在小学Scratch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2]傅小力.基于BL环境的项目学习设计与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第2篇:小学信息技术课件范文

一、抓硬件设施和网络环境建设

俗话说:要致富先造路。信息化系统的硬件设施就好比是致富的“路”,这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其它各科整合的前提条件,所以政府部门和学校领导必须先抓好学校的计算机网络的硬件设施、网络环境建设。为了让学校的新课程改革顺利展开,各级教育部门必须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尽快让学校建立起“校校通”工程,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室,添置教师办公电脑,建立教学应用平台,使教师能电子化备课,把信息技术融合于各科教学中,让电脑进课堂,丰富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前面条件一时实现不了,最起码也要建立计算机教室,使学校能真正开设信息技术课,让学生真正掌握一些信息技术本领,这是改变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方式最基本的条件,也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条件。

二、转变教、学观念,加快课程整合

“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教学“双主”性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好比是舵手,教师好比是太阳。教师的观念不改变,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就会被社会所淘汰,被学生所遗弃。至于对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解,现在虽然还存在不同的观点,目前国内对课程整合比较主流的观点是大整合论:即让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各科教学中,将课程整合的重点放在CAI(计算机辅助教学),即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为此,我们作为学校教学的第一线教师,必须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学整合论的全新教学理念,观念的改变重在以下几方面:

1、肯于学习,重视信息技术。

目前,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科整合已是大势所趋,可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还存在一种观望的心态,认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处理能力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任务,与我无关,我用我的老办法、老经验同样能教好学生,有时甚至比年轻人利用多媒体教学还管用。更有甚者,有一部分老教师认为,我都快要退休了,过几年安稳日子算了,我学那么多的东西还带到哪里去呢?殊不知,家长把孩子托付给你,包含着多少的殷殷期望。学生是人,不是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创造能力从小开始,你这样做对得起自己的天地良心吗?说重一点这是在误人子弟。其实,老教师也可学电脑,从一些简单的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学起,学习一些日常备课所用的知识,学习多媒体使用等并不难,只要思想重视、肯于学习就行了。

2、灵活运用,激发兴趣。

自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都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探索教学新模式,从传统的教师口授、板书知识,学生用耳朵静听、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手段,逐步演变到教师利用录音机、投影仪、实物投影、语音实验室,甚至利用多媒体教室、多功能厅、计算机网络教室及CAI课件等信息化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也不泛有高品位的课,真正做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科的整合。但也有很大一部分课,正如行家所说“课上得有点做作”,他们只是在手段上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整合,他们没有真正在思想认识上、教学理念上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想而知,有的知识的传授不需要信息化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只需三言两语就可解决了,那就不用信息化媒体;而有些知识的传授则必须借助多媒体设备及CAI课件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来演示、解决重难点问题,则必须要用这些设备。总之,课堂教学中作为辅助教学工具的各种信息化设备,必须视传授知识的结构、特点、难易程度、 学生的认知特点等加以灵活运用,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改变学习方式,实现课改目标。

多年来各级各类学校的传统教学结构中,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来源,老师讲这本教材,复习和考试都是依据这本教材。学生只不过是知识的接受器,缺乏知识性。而大整合论的观点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不仅是一个辅助教学的手段,也不仅仅起展示作用,更重要是把它作为一种认知工具整合在各学科中去,让学生掌握这种工具,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进行知识的重构和创造。利用各种信息化媒体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借助各种媒体的呈现,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联想、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借助虚拟的人机互动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精神;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提供学生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等。只有这样,才算真正达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完整整合,才能达到新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

三、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好计算机的硬件设施和网络环境后,作为小学的学校领导来说最难解决的是师资问题。虽然教师想学习教学信息化技术,但苦于小学信息化人才奇缺,教师信息技术素质普遍低下,而计算机知识却日新月异,老师们急得无从下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行政领导必须重视信息技术师资队伍建设。为此,可从以下两点做起:

1、引进专业师资,带动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是课程整合的领头雁,是新课程改革的生力军。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是决定课程整合和课程改革的关键。而目前小学即使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教师有一部分也是“半路出家”、临时充数,计算机基本功还远远不足,还那里谈得上管理、维护、修理各种媒体设备和网络环境呢?因此,学校必须花大力气引进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以改善这种境况。

2、加强师资培训,促进课程整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由于当时人才环境和学校财力的限制,全靠引进信息技术人才,也是不可能的。那么,全体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提高就靠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了,老师们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参加由他们组织的信息技术技能知识培训,以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培训内容可包括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培训;各种媒体使用培训;先进教育理论培训;课件制作培训;信息分析、处理能力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培训等方面。

四、资源共享

第3篇:小学信息技术课件范文

关键词:边缘化教学工作理念对策课堂教学对策课外教学对策

一:对信息技术学科边缘化认识

“边缘”一词按照《现代汉语词典》2解释有两层意思,一是沿边的部分,二是靠近边界线,同两个方面或多方面有关系的。而按照《高级汉语词典》1说法同样具有两个意思即周边部分和临界,这样更突出的这个词汇的两个本质属性即边界性及多方关联性。

引申到信息技术学科用以标识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以及在中小学教学中的现状,则可以描述为“信息技术学科边缘化”。

1.强调其“边界”属性。

其具体表现是,一是信息技术教师地位边界化,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信息技术教师类似打杂的;信息技术教师在工作量考核、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各个方面与考试科目教师相比明显低下,形成现状是信息技术教师工作量大而不受承认,造成信息技术教师转行或者流失情况十分普遍。二是信息技术课程本身边界化。课程开设不规范随意性强,很多学校在信息技术课程开设问题上随意性强,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一费制”后因为学校收不到“信息费”或者“上机费”因此不少学校干脆不再开始信息技术课程。三是教学内容系统性差,衔接性不好,特别是技术性内容小学阶段中学阶段重复内容多,如word、ppt等小学在学习,中学也在学习,笔者并非反对课程内容的逐步深入,但在教材安排上应该明确强调同一个内容在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在后期教学内容安排上应更为突出培养学生应用技术进行创作的能力。

2.强调其“多方关联性”特点。

一是因为信息技术具有边界属性,特别是当前现代教育技术的逐步推广使用,使得信息技术在辅助其他学科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当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研究和应用方向,从而反映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关联性特点,但信息技术是在与其他课程整合中消失还是得到加强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二是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来看,包含很多学科内容,如:平面设计、动画设计、数据库、程序编制、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等等,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到数学、物理等知识,从内容角度看信息技术同样具有多方关联性,从这个层面看信息技术学科具有综合性。

二:教学工作理念对策

从两个方面论述此问题,一是信息技术教师自身工作理念转变,二是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理念探讨。

1.关于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理念转变

⑴:变什么都能干为走专业化道路

在实际工作中,信息技术教师往往是多面手,只要是和计算机有关的工作都可以安排信息技术教师顶上,造成信息技术教师形同勤杂工,而自身主要工作教学却在大量非专业工作中被大大淡化,更为有害的是正是信息技术教师被迫做大量其他事物,造成自身学习时间被大量挤占,难以有时间提高专业水平,长此以往信息技术教师将变得更为无足轻重。那么摆在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如何拒绝大量其他事务性工作?”首先把自己当做学校一名信息技术专职教师,而不是勤杂工,从学校发展的角度考虑去做一些重要且对自身专业发展有益的工作甚至是学校领导尚未顾及考虑的工作。

⑵:努力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信息技术很多内容都要通过计算机来完成,而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很快,这样从本质上就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师是一个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行业,这与其他学科恒久不变的学科内容比确实是一个难题,重要的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怎么看这个问题,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师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永远保持活力。

2.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理念探讨

⑴:生活化、实用化需求

信息技术很多教学内容都是在信息社会里不可或缺的技能,如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进行学习不懂相关知识如何能完成,面对众多美轮美奂动画不学习如何能制作,面对互联网上海量信息不掌握相关技能如何能获得有用信息等,一个重要的经验是把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的需求当中去,逐渐引起学生重视。

⑵:特长生教育

信息技术特长生教育的方法在于发现、培养、引领。在学生中发现对信息技术有强烈兴趣的,当做特长生培养,由于特长生的引领或榜样作用进而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目前信息技术奥赛、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大赛等权威部门举办的比赛以及相关的考试加分政策为此教育理念提供现实保障。

三:课堂教学对策

笔者在长期一线教学实践中,总结发现一个非常有用的教学方法,经过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乐于接受,对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精神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具有实际效果,由于从没有在信息技术书籍资料中看到过相关的教学方法,暂且命名为“模型化”教学法。

四:课外教学对策

信息技术课外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以及拓展,有自身特点,根据笔者实践课外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创作能力为主要目标。具体做法如下:

⑴:根据教学内容开设分类化的兴趣小组

根据学生兴趣可以开设诸如:计算机绘画(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程序编制、音频视频编辑等兴趣小组。鼓励学生结合其他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进行创作;并及时予以指导评价。

⑵:利用学校网站、论坛以及其他沟通根据对学生进行辅导

具体做法,利用学校网站开辟相关的学习内容(文本、视频等学习资料),提供给学生随时上网学习,利用在线沟通工具及时对学生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方法不拘一格只要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总之,选择信息技术教师这一行注定是一条荆棘之路,在当前信息技术课“末位”条件下,注定信息技术教师要做好辅路石,努力找出信息技术课在中小学发展之路,笔者相信只要信息技术教师把自己当做学校教学工作中的有用之才,进行不懈努力就会有收获,就会有成功。

参考书籍:

1.《高级汉语词典》王同亿海南出版社出版

2.《现代汉语词典》吕叔湘和丁声树商务印书馆出版

3.《软件工程基础实践教程》吴洁明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4篇:小学信息技术课件范文

一、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这意味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整合方式融合信息技术教育,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其四大指定领域的内容又是以融合形态呈现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指出: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而这种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方式作为培养创新意识的利器,贯穿于信息技术教育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

在教学中可以横向纵向延伸,使综合活动课不受到各种限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体现了21世纪的综合活动的教育模式。网络信息丰富、容量大、不受教材的限制,更有利于小学生开放思维,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实行创新、创造。

通过网络开展综合活动的过程中,有一个信息再次加工的过程。小学生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学生在运用网络时进行主动学习。参与式、启发式教学,打破了单一的获取知识的模式,开阔了视野,将整个学习过程变成科学探索的过程。学生参与科学探索的过程是培养协同创造精神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不是作秀

1.眼中有人

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演示课件、展示网站,而且要关注课堂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强调眼中有人,就是要求教师克服以单纯的机器操作与展示为中心的教学倾向,牢固树立“以学论教”的教学原则。

2.人机互动

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信息技术的强化功能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师生与计算机的多边交流沟通机制,使教学信息在师生心灵碰撞中迅捷传播。强调人机互动,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明确课堂是学堂,计算用起来不是目标,学生动起来才是目的,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才是整合的出发点和归宿。

3.突破重点

要求教师在动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时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强调“突破重点”,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所需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好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以及操作规程,然后通过信息技术这一手段“重锤”敲击,这样才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

三、整合不是被动地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整合,将对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性的影响。确切地说,信息技术本身不能引发课程的变革,但却是课程改革的有利促进。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学习革命诞生了知识经济,才使人类迈入信息化社会。现代教育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整合要求变革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和教学观等,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和合作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

1.以现代信息技术理论为理论指导,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协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地获取信息,综合提取信息,正确的概括要学习的文字、音像等知识,查阅各类在线图书馆,做到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以获取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在活动课程的内容设置安排上,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能力。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参与性学习环境

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各项实验、练习、操作。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的实质是课程信息化。在实践上它包括两个方面:信息技术课程化和学科课程信息化。信息技术课程化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它的目标、内容与评价。学科课程信息化是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课程的各个方面去,让学科课程内容信息化、课程实施过程信息化、课程评价信息化。

第5篇:小学信息技术课件范文

关键词: 构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不断推向深入,新课程实施需要高效课堂,如何进行高效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使小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得到提升,提高信息技术的课堂效益,通过对高效课堂理论的学习与理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认为构建高效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

精心备课是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我们在备课时要做到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位一体。

备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学科知识、技能的载体,教学设计必须源于对教材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备教材应通过钻研教学新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通过深钻、细研、熟读、精思,把握课程目标的总要求与局部要求的关系及其程度,课程目标及内容体系、各章节各单元的重点要求及其相互关系,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层层渐进,逐步突破重点、难点。并根据课标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开发和创新,灵活,删减教材中比较滞后内容,增加同学们感兴趣的内容,及时关注时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备学生:新课程明确指出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做好准备。无论从课程的设计,还是从课程的实施和评价,一切都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备学生要要从学生的发展着眼,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要仔细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做教学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学活动。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备学生是备课的核心环节,备学生的工作效果对于备课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备教师:新课程强调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注重课堂结构、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形成正确的学生观、师生观、课程观、教学质量观等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自我反思,充分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我。教师在教学前的教学设计中反思和设计自己,明白自己的强项和缺陷,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和自己的个性特长、性格特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风格,要注重积累,丰富、优化方案设计,在“反思―实践―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二、上好课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让每名学生都获得新知并且熟练运用,实现高效课堂,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新课程改革首先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诱导学生发挥其最大潜能,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要让学生举一反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再过渡到“会学”。

上好课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到你爱他,让学生信任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实现课堂的高效。

上好课要科学的学法指导,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课堂教学要坚持以学为主,以练为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通过激趣导入 、巧引任务、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团结协作、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展示作品、交流评价、归纳小结、拓展提高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实现高效课堂。

上好课需要学生的有效合作,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按照不同的层次搭配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结成学习小组,开展小组之间的竞争,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以实现高效课堂。

上好课需要有效的教学评价, 评价是学生学习的导向,评价是学习学习动力的来源之一,我们在完成一个内容后,都必须进行有效评价。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立体评价。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又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创造了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与其他同学分享乐趣。

第6篇:小学信息技术课件范文

1.认真钻研并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教学任务是构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前提

信息技术课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实施教学前,首先自己要认真钻研并吃透教材,在备课过程中,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分出主次和难易,并把使用过程中自己发现的问题和预见学生会出现的问题逐一记录下来,然后在设计教学任务时体现出来。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任务推动学生利用所学技能展开自主学习直至完成课堂任务,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及时给予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如果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过程中,遇到要使用其他较高层次的技能时,应尽量鼓励学生自己或与同学合作大胆去尝试、探究。很多时候学生完成情况,往往会超出教师的想象,这样不但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会给学生自己和教师带来了一个个惊喜,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从教乐趣。学生愿意学,教师愿意教,课堂气氛其乐融融,这样就达到了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目标。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构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关键

构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关键之一就是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好的大环境下学习信息技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多让学生展示。在教学中,每次授新课时,教师可询问是否有人已经掌握将要学习的内容,试着让学生来示范,而不是老师全节课在做演示;第二、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教学设计时教师巧妙地设疑,启发学生从疑难中思索如何解决问题,从而得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课堂上多留给学生一点创造的时间,学生在这种引导下往往会得出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第三、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第四、开展师生互动活动。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以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生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时,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对事物的唯一标准的理解。因此,教学要使学生超越自己原本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的另外的一面。互动性活动能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丰富他们的认知,以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大胆的创新。

3.对学生严格要求,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构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保证

信息技术课堂纪律是信息技术课堂成功的保证,如果课堂上学生一片散沙,就谈不上什么教学效果。大家都知道,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经常采取一系列组织管理和调节控制的措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更加有效。信息技术课堂也是如此。要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应建立信息技术课堂规矩。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在新学期开学的几天里,不要急着赶教学进度,而要给学生建立一些规矩。例如,上课铃声响了,教师走进教室,面对还没有完全静下来的学生,这时最好的命令是环顾学生的眼神,等学生都静下来后,再开始上课。如果教师在开课前经常这样环顾学生,学生一见到教师就自然会静下来。上课后,老师进行广播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怎样听课,怎样提问等。下课后,如何关闭电脑,整理电脑教室物品,离开教室等等。建立好了这些规矩,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坚决执行下去,使课堂管理常态化,学生形成了学习习惯,可以节省大量的管理时间,为提升课堂效率提供了时间保障。调控课堂的方法有很多种,教师只需要围绕一点:学生是需要爱的,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对违纪的学生,要了解原因,对症下药,切记盲目批评,这样就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为了自己好,从而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

4.尊重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是构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根本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只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展。"主体性"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能够换位思考,当发现学生心不在焉时,要想想为什么,是"吃不饱"呢?还是"吃太饱"了?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去设计自己的教学,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5.开展游戏竞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条件

教师普遍有这种感觉:表面上学生最喜欢上的是计算机课。其实他们最喜欢上的是在计算机课上玩电脑游戏。学生上课玩游戏是令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很头疼的问题。教师通常会严令禁止学生玩游戏,也有老师采用放任自由的方法。上课玩游戏是耽误学习,但一味禁止玩游戏,也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实这两种方法都过于极端。如何才能既不耽误学习又不打击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成为了信息技术课的一大难题。

第7篇:小学信息技术课件范文

1 应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能够产生出积极的情感,主动进行学习,由此方可取得高效收获。在中职数学中,大多数学生由于其高度抽象性,而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枯燥无味,兴趣索然。而通过在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其能够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由此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激发。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较能够非常便捷地对某种数学情境进行创设、改变和探究,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下,学生能够有效地对问题进行观察、发现、思考,并得出结论、归纳分析。

如在点的轨迹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播放这样的两段动画:“嫦娥一号”在太空中飞行的轨迹和太阳、月亮、地球的运动关系及轨迹。通过这两段动画来让学生明白轨迹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接着为学生呈现问题情景:“靠在墙角的梯子滑落了,如果梯子上放着一个物品,那么这个物品是会直直地摔下去呢,还是划了一条优美的曲线飞出去呢?”接着就需要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是员工数学建模的过程。为了帮助探究,首先引导学生猜一猜,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阐述自己的见解,然后让学生试一试,利用几何画板追踪点功能,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做出严格的证明。

2 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探究性学习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学生往往不能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个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通过信息技术创设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视频于一体的动态效果,对实际生活情形进行生动有趣的模拟和呈现,能够使生活与数学有效联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

如对于概率相关的知识,学生往往都只是有一个好像应该如此的感觉,并没有能够真正地理解。特别是抛硬币、抛骰子及摸彩票实验,在传统教学中虽然可以进行实际的操作,但是太费时间,而且次数太少,难以达到效果,又枯燥,因此很多教师都是一句话就带过。这就让学生感觉有那么回事,可又满腹疑问。但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不仅可节省时间,又能进行多次实验,同时还能够进行对比,能够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游戏中归纳出有趣的结论。这样很容易打开学生的思维。

3 应用信息技术将抽象变直观

著名数学教育家乔治・波利亚曾说过:“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另一方面是在创造过程中像试验性的归纳科学。”由此表明,数学研究过程中,通过实验能够将数学进行直观的表达,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教学通过实物操作也能够表现出知识关系,但是若超出实物层面,则不能进行很好的表现。而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这就突破了实物的局限,将抽象的数学内容直观化,由此为数学实验的开展奠定物质基础。

如在立体几何的相关教学中,一个可以随意旋转、伸缩和倾斜的动感几何体课件的演示,就能让学生实现对相关图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与思考,同时通过课件还能够准确地揭示和把握图形中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十分有用。以三棱锥的体积公式推导为例,在进行推倒时需要将一个三棱柱分解成3个三棱锥,这个过程中图形变化十分巨大,对于基础较差的中职学生来说,一时间难以理解。此时,只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将整个切割过程进行模拟,然后从头到尾地展现给学生,并在讲解的过程中将需要比较的两个三棱锥逐步恢复到切割前的状态再分开。通过分开复原再分开的演示过程,学生能很清楚地得到所要推导的结论,对于教师的讲解也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

总之,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使学生在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中获取知识。

参考文献

[1]张景中,彭翕成.深入数学学科的信息技术[J].数学教育学报,2009(5):

第8篇:小学信息技术课件范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自主学习 创新思维 数字投影仪

信息技术教学从立体的教学环境出发,对小学语文教学体系进行改善,丰富课堂内容,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学习,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构建新型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信息技术的直观性

这一点特性主要体现于教师,一个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可以将要教授的知识通过适当的形式出示在媒体上,在朗读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时,课件中相应地在这些重点的地方改变字体颜色,学生一看就知道这是要重读的词句,一目了然,对于培养朗读能力很有帮助。在这些重点词句中搭配一些动画表情,借助动画让学生理解朗读的语气、语调,读出课文中所要抒发的感情,可以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朗读和感悟,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可谓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2.利用信息技术训练语文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识字能力、朗读能力及写作能力的培养都可以借力于信息技术。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传统的机械化识字方法往往让学生感到乏味,借助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小学生年龄小,玩心重,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识字游戏,助力汉字学习。如摘苹果游戏,将一颗巨大的苹果树展示在大屏幕上,树上结满红彤彤的苹果,每个苹果上都有一个生字,请每一位参与游戏的学生挑选一个屏幕下方的苹果筐并开始报字。每当报对,相应的苹果就落入学生筐中,最终比一比谁摘的苹果最多。除此之外,信息技术在学习偏旁不同的生字时也能够较好地展现不同生字的区别,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朗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借助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语文教学的辅助资料如光盘等,为学生播放朗读内容,也可以借助网络寻找适合的朗读资源,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如在学习《鸟的天堂》、《桂林山水》等优美散文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朗读的速度、进度进行适时的调整,也可以配以图画,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中,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通常只能在下面听讲和做笔记,教师偶尔提问题让学生回答。在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机会较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彰显。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方式明显不再适应课程改革深化的要求,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新型方式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提供良好的平台。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过程中通过整理、归纳、分析和综合,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发散思维,通过表面现象分析事物的根源,从而得出创新的信息。此外,应用信息技术也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4.提高学生参与小学语文网络教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兴趣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方法老套、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工具缺乏,学生很难形成持久性的语文学习。教师认识到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因此广泛进行多种教学的拓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教学主要是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利用丰富多彩的资源进行知识的学习,随时随地地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方法的优化。网络教学还将文字、声音、图片等相融合,学生只需要在搜索引擎中查找相关的文字就可以找到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调控自己的学习时间,选择最佳的学习状态。

5.数字投影仪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比如教学《春天》,小学语文教师利用数字投影仪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播放春天的视频,展现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把关于春天的短片展现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静态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动态的影像,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完全体会美妙的春天,同时结合教师播放的录音,通过以名家的朗诵为背景的声音,使小学生沉浸其中,享受美好春天的到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使他们增加审美体验。小学课本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但是单一地通过课本体现生活,无法开阔小学生的想象视野。教学中数字投影仪的运用开阔了小学生的视野空间,帮助小学生真实地领悟课本里面的生活。通过数字投影仪的运用,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体,开始主动接受教学中学到的知识。数字投影仪在教学中的运用,很好地帮助教师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使教学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可见提高学习效率,帮助教师教学,数字投影仪很重要。

第9篇:小学信息技术课件范文

关键词:微课 教学模式 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1

微博、微电影、微小说等,昭示着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微的时代,“微课”也应运而生。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仅在大学教育中被广泛应用,在小学教学中也被适用。“微课”是指在10分钟以内,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课程内容短小精悍,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型课程。这段小型课程的学习,不仅包括教师录制视频的活动,也包括学生自主学习流程,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微课”。如果离开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仅仅是录制的一段教师上课的内容,其实质是一段教师课堂授课的实录,不具有“微课”所需要的教学体系。因此,“微课”的评价标准,既需要教师授课的微视频,也需要学生整个“微课”学习活动的具体安排[3]。

1 小学生能否适用“微课”教学模式

对小学生是否能够开展“微课”教学,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与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上纷繁的内容吸引了小学生的注意,在小学教育中使用“微课”教学,特别是课堂后的“微课”教学则会出现很多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家长反映小学生回家后以教师要求的“微课”学习为依据,名义上是学习课程内容,但实际上想的是应付完教师要求的教学内容后,为在计算机上玩游戏寻求一个契机,这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视力,同时也可能造成小学生沉迷网络的问题。

所以,小学生能够开展“微课”教学需要进行详细的论证与研究。现今,“微课”教学已在很多大中城市展开,通过实地考察及教学评估,发现通过“微课”教学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更加牢固,在实际应用中也更加灵活多变。“微课”主要是把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归纳然后进行集中的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全面、系统、深刻的掌握,在遇到有关这类知识点的题型时,也能轻车熟路地做对。所以“微课”教学的系统性及全面性对学生掌握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通过“微课”这样的教学方式,在课后利用极少的时间完成“微课”教学视频或其他形式的“微课”载体,可以从中探索到正确的教学方法及如何采取正确的方法使小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完成“微课”教学,可以显著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1]。

2 “微课”的教学内容

通过对“微课”教学内容的考察,发现很多小学教师设计的“微课”教学内容虽然知识点比较系统、逻辑分明,但是整体感觉比较枯燥,不太吸引人的眼球。再加上小学生对事物的趣味性要求较大,只有吸引他们的注意,提起其兴趣,他们才会去接受,去学习。所以,“微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是需要我们重点研究的课题。

教师在选择或者设计微课程时要符合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信息能力、分析与处理问题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这都与中学生有很大的差别。小学生在学习知识内容时,接受知识的程度与知识的趣味性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微课程设计时,要采取符合小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如采取动画的形式进行“微课”教学,可以将真人的视频授课做成Flas形式,这样色彩鲜明,活泼俏皮的讲解方式可以获得小学生的喜爱,提高其知识的掌握水平。

3 小学生“微课”的教学载体

如何开展“微课”的教学内容,寻求合适的教学载体是我们应该重点研究的。

教师实践环节中开展“微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微课”的学习,对知识点能够系统掌握,理解得更加深刻。所以,只要可以达到“微课”的教学目标,结合中国的国情,其他形式的“微课”载体也是可以适用的。不仅仅是微视频一种形式,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科特性及情境需求通过录音、文本、PPT等形式进行“微课”教学。同时,现在大多数学校中都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教师可以将“微课”教学内容放到课堂中,在每节课前10分钟,对上一堂课的教学知识点进行“微课”教学,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系统、深刻[2]。

4 小学生“微课”日后的研究方向

针对现在小学“微课”的教学实践,日后小学生“微课”研究的重点方向是,教师的“微课”内容及设计方式,如何设计能够最大化地吸引小学生的眼球的微课,使其愿意去学、认真去学,对知识点能够最大化的掌握。

(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南园小学,河北 秦皇岛 066200)

参考文献:

[1]张志宏.微课: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