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国农业论文范文

美国农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国农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国农业论文

第1篇:美国农业论文范文

掌握必要的检索方法是快速、准确获取网上信息的捷径。常用的检索方法有:

1.1概念检索是指使用网上某一检索系统提供的叙词、主题词表上提问词进行概念层次检索时,能同时对该词的同义词、近义词、广义词、狭义词、缩写词等进行检索。概念检索包括同义扩展检索和相关概念联想检索两个方面。前者检索能够提高文献查全率,后者检索则增强了检索系统与检索者间的交互性。

1.2分类检索多用于目录搜索系统。无需愉人任何字词,只需根据目录搜索系统提供的主题分类目录层层点击进人,便会查找到所需的网络免费农业文献信息。

1.3关键词检索这是检索系统提供的最基本功能,无法确定所需要检索的网络资源的撰捌时,可以使用关键词检索。只需在检索系统的提问框中输人合适的关键词,便会显示与之相匹配的结果。

1.4词组或短语检索是将一个词组或者短语用双引号括起来作为一个独立运算单元进行严格匹配,以提高检索准确度的一种方法。

1.5字段检索该检索方法可有效地限制检索的范围,进一步提高检索的准确率,但需注意各种检索系统所支持的可检字段的种类不尽相同。

1.6布尔逻辑检索是利用布尔运算符号阴d、or、not、衍山等进行2个或多个检索词的匹配检索,可获得比单词检索更高的查准率。注意检索时体现主题概念的检索式、层次问题,以防部分相关文献漏掉。

1.7基本检索对反映所检主题内容的提问式的要求较低,比较直观,检索过程相对简单,适合于网络检索经验较少的检索者使用。需注意此检索方法费时,查准率和查全率较低。

1.8高级检索要求检索者按检索系统的检索规则和检索语法去构造完整的检索提问式进行相对比较复杂的检索方法。另外,注意在弄清所检项目主题概念的基础上,还需熟悉其专业知识。

2获取网上农业文献信息的途径

2.1利用网上农业数据库检索

(1)以BI国际生物和农业中心数据库(httIJ,八酬,.以山1.鸣)。以BI数据库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文献数据库,收录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出版的14仪刀万余种期刊、图书,涉及70多个语种,库中约有记录420万条,年增文摘约巧万条。内容涉及农业、生物科学、林业和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

(2)AGRIS(httP刃~lao.。习吨血)国际农业科学和技术信息系统。AGRIS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根据各国农业科研和生产发展需要编制的世界农业领域的文献目录,它覆盖了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文献内容。库中文献量约320万条,每月增加14仪犯项、收录范围几乎搜盖全部农业领域。

(3)AGICOLA(httP:111四淤汕吐usd‘govl卿8)。Aclc0LA数据库是由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编辑的书目数据库,目前被视为世界上报道农业文献最多的目录型数据库,内容主要以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馆藏文献为基础。现有文献记录约340万余条,年增记录约12万条,内容包含了农业及相关学科的各个方面。

(4)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httP刃)(简称CASDD)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研制开发的中文文摘-目录型数据库。是国内信息量最大、文摘率最高、文献时间跨度最长的综合性中文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它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丰富的馆藏资源为依托,涵盖了我国近1以幻种中文科技期刊、论文集、资料等文献上有关农学、园艺、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畜牧、兽医、农业工程、农产品加工、农业经济等领域的文献信息,是农业科技信息机构、科研院所、教学单位、科技推广部门进行文献信息查询中最全面、最可靠、最专业的信息资源。

(5)农业经济数据库(httP站丹W.血讯朋.c川山浏g28.asP)。这是“中国自然资源数据库”的一个子库,提供全国历年分省区农业基本情况、农业生产条件、农业总产值、畜牧业情况、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主要农产品产量等相关数据。

2.2利用一些农业信息网站进行检索

(1)中国农业信息网(bttP办曰卿哪乒招,,.cn)。是国内最有影响的农业网站之一。提供农业管理信息和全国农业形势分析方面的信息等。

(2)中国农学会信息网(httP刃喻WW.~.)。该网站提供中国农学会的会员信息、会议活动、交流合作、教育培训与新闻动态等相关信息。

(3)中国农业在线(httPJ产WWw.chi翅咖。如)。开设今日要闻、科教新闻、科技、教育、专家论坛、经济、专题、人才、法律、企业等信息频道。

(4)中国农网(http刃~.眯eb.c‘cn)。是在中国农业信息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型农业综合门户网站。

(5)欧洲农业网(httP刃料w.e山魅雌户.net)。主要为农业从业人员和农业综合企业提供虚拟论坛园地。并可链接到政府机构商务公司和有关协会的网站。

(6)美国农业部(httP办旧卿.usda.gov)。该网站提供美国农业部及相关行业方面的信息,有农业部介绍、最新新闻、各分支机构信息、出版物、信息检索服务等。

(7)美国农业研究所(httPJ际脚.o.usda.gov)。该网站提供农业科学、农业经济、自然资源和环境、农产品等方面的信息。

(8)国际农业研究咨询组(CGIARO址tP刃~c参盯.鸣)。这是国际农业研究咨询组的机构网站,该网址覆盖16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的资源信息,其主题涉及热带农业、林业、早地农业、水产资源、农林系统、畜牧等。

2.3利用农业类信息检索工具

(1)农业冲浪(http:llWWW刀幼吕川王~)。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相关网站的搜索引擎,提供了大约2加00多个农业相关网站。提供95个国家与地区的有效链接。

(2)农业网站链接(httP:Ilw,W娜州如k.co.uk)。A脚ink是英国最大、更新最快的农业网站链接服务网,提供各种与农村的农业有关的组织网站链接,现在该网站包括超过800条的网站链接。

(3)全球农学网站链接(httPJ尹~.a目丁.p耐ue.ed川场止s)。这是由美国普度大学农学系创办的一个农学网站的链接集合。从本网站可以直接通过大量链接访问全球农学网站。

(4)农业界(httP刃架州cultUre油记eWOdds.cotn)。该网站由毛忽北w。祝公司创办,是面向农业的垂直门户网站。

(5)农业网站搜索引擎。这是“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提供的农业网站导航服务,提供国内外大量有关农业科学技术的相关网站。

2.4利用电子期刊网址检索

(1)凡朋朽e沼cienc全文电子期刊皿哭朽er出版公司出版的期刊约占全世界印刷型期刊的4%,是世界上公认的高品味学术期刊。近年来该公司将其出版的n00多种期刊全部数字化,建立了scienceD诫t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提供服务。现该数据库的全文期刊已达1700多种,收录期刊全文已达300多万篇。

(2)万方数字化期刊子系统。集纳了8大类100多个类目的3500种科技期刊全文内容,其中农业期刊250种。除提供期刊的浏览、检索外,还可以进行网上投稿与在线订阅以及英文期刊的链接。

第2篇:美国农业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问题,农民工,全球化

起源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爆发两周年,国内外各种有关研究和反思这场危机的著作和文章铺天盖地般不断涌现。从中国的角度考察,这场金融危机正在深刻影响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一方面,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初,我国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出口下降曾带来农民工大规模失业返乡的问题;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沿海地区某些出口行业的产业结构偏低和工资待遇偏低又使得很多企业出现了“民工荒”和“招工难”的问题。

国内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研究和讨论非常多,由于观察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最后得出的研究结论也千差万别。当今的世界已经是一个全球化的共同体,从国际经济政治大背景演变的角度来研究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影响并找出应对之策,应成为今后我们重点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农民工返乡和“民工荒”现象都是“开倒车”

20世纪的几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都是西方国家金融政策的失误和金融市场管制的失灵,而发达国家总是试图把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对中国而言,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直接后果就是欧美国家消费中国产品的能力锐减,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外贸出口。金融危机发生后,南方许多出口加工型企业大量减少员工雇佣数量。据农业部的统计测算,全国离开本乡镇外出就业的农民工总量约为1.3亿人,2008年,其中约有15.3%的农民工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人数达2000万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致使大批来自中西部省份的农民工不得不从沿海地区返乡。这种农民工返乡的“倒流”现象是极不正常的,将大大减缓我国正在迅速推进的工业化进程,大大减缓我国的城市化速度。而且我们知道,我国政府出台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鼓励农村地区开展大规模机械化农业,使留在农村的农民能够迅速富裕起来,实现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农民工返乡的新情况,导致我国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的数量重新扩大,使未来的农业规模经营变得很困难。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农业的发展,将给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带来巨大的阻力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有效的处理方式,这种“开倒车”的形势在短期内将得不到扭转,将给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出口形势出现复苏增长的较好局面,然而又出现了新的“民工荒”问题,东南沿海很多出口加工型企业的劳动力严重不足。以用工大省浙江省为例,浙江省人力资源市场2009年7月的供求报告显示,企业需求总人数为60.3万人,求职总人数为35.4 万人,用工缺口达25万人!用工需求无法满足使出口企业不得不放弃大量海外订单,企业生产设备大量闲置。“民工荒”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沿海地区原来的很多出口企业生产的产品附加价值很低,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非常慢,以致工人的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吸引力越来越小。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低附加值产品需求的减少,加上未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民工荒”问题可能会愈演愈烈,并将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从宏观经济层面考察,我国现阶段在农村人口比例依然较高的背景下就过早出现了“民工荒”问题,实际上减缓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开倒车”,应引起国家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资本和劳动力要结合起来“走出去”

当前,随着我国企业资金实力的逐步增强,“走出去”投资的企业越来越多,对外投资的总量和投资的产业也越来越多。但是,由于企业本身属于赢利性组织,其投资决策的目标主要还是在国际市场上追逐更高的利润率,因而有可能忽略国内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最终的情况可能是大规模的海外投资将打造更多的中国跨国企业财团,使更多的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行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同时却又导致大量的工作机会流失到海外,而我国国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依然居高不下。

资本和劳动力在经济学上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两大生产要素。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时出现了资本过剩和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现象。一方面,国内的过剩资本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机会,大量涌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有可能造成股市泡沫和楼市泡沫,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国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依然较高,“民工荒”现象反映出的不是我国就业机会过多,而是能够提供给农村剩余劳动力预期工资水平的就业机会严重不足,并且使得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现在的国际投资战略,也应该紧密结合当前的国内就业问题,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必须以对外投资为依托,在国内就业市场的基础上去开辟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就业市场,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就业市场,为农民工出国就业、创业提供服务,将国内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向国际就业市场。

三、在“全球化”视野下解决国内就业问题的若干政策建议

从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采取的若干应对措施来看,主要侧重于保就业、保增长、保稳定,如果从国内层面分析,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我国的出口行业也出现了企稳回升的势头,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但我们有必要打开视野,从全球化的角度来进一步研究探讨我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全球就业问题,让资本和劳动力结合起来“走出去”变得切实可行。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通过海外直接投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去”创造机会

当前,我国的主权财富基金和外汇储备资金主要都是通过国外资本市场进行投资。主权财富基金操作的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中司对美国黑石基金的投资,但投资的效果并没有我们设想的明显,投资的风险却又大大超过我们的想象;我国庞大的政府外汇储备主要投资美国国债,虽然能避免较高的投资风险,但这种投资的收益率又比较低。在西方国家资本市场遭受金融危机重创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轻工业、矿产资源开采、服务业等方面的直接投资,这种海外直接投资不仅能够开辟外汇储备对外投资的新渠道,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我国国内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向国际就业市场。

在以上的海外直接投资中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必将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很大的国际压力。坚持商业化、市场化运作,将有利于降低我国海外投资面临的种种国际政治阻力。例如,我国很多省份都有一整套完整的农垦系统,都是由政府部门具体管理,可以考虑将这些机构逐步改制为大型的农业公司或农业投资公司,通过股份制改造来优化资本结构并同时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然后重点考虑对海外地区进行农业投资,与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开展农业技术合作,承租大片的可耕种土地,再招聘国内的农民工去发展规模农业,进而带动我国农民工出国打工、种地、定居、创业。这种投资以市场化为导向,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可以很好地解决深层次的经济体制问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国际政治阻力,顺利实现对外直接投资,帮助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海外就业。而且,这种对农业技术项目的投资,有利于吸引广大农民工在海外长期扎根工作,可避免以往海外工程建设项目劳务输出中普遍存在的用工短期化、不稳定、临时性等问题。

(二)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持,鼓励国内企业与劳动力结合起来“走出去”

从发达国家的国际投资发展路径来看,来自大型企业的国际投资是主体。目前我们要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同时对于大型国有控股企业而言,其资本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然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解决我国国内就业问题方面。因而,在指导思想上,我国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控股企业对外投资战略的目标定位之一应是为国内失去就业机会的农民工开辟一条全球性的就业道路,将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起来“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有强烈的海外投资意愿,但在海外投资实施方面又存在种种顾虑,包括不熟悉海外的经济法律制度、缺乏国际投资经验、担心海外投资中遭遇政治障碍等等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在法律法规制度、金融资本支持、外交外事服务、信息系统管理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和支持。我国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控股企业的对外投资应以企业为独立主体,以市场化运营为基本手段,以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为背景,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带动我国的商品、资本、劳动力等同步走向世界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这其中,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全球化尤其要关注考虑,为国内出现的农民工返乡问题提供一条新的解决方式。

(三)提供培训、外交协调、护照办理等系列服务,切实帮助农民工“走出去”

由于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局限,国内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国际经济政治知识缺乏了解,在出国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许多现实困难。国内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做好信息支持、技术、语言培训等方面的保障工作,为中国劳动力进入世界就业市场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要在海外使馆设立专门的部门,协助解决我国农民工在海外遇到的种种困难,帮助中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能“出得去”,出去后能“站得稳”,并尽快在海外取得较高的预期经济收入。

由于中国现在具有比较充沛的外汇储备、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梦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但这一趋势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不愿意看到的。现在西方国家在宣传“人权高于主权”等意识形态的同时,又同时利用签证护照等国家行为限制中国人走向世界,这些都客观上限制了我国农民工顺利走向国际劳务市场。为此,国内外交部门应尽量协调解决农民工去非洲、拉美等国家的签证问题,争取更多的非洲、拉美国家给予中国“免签证”政策或“落地签”政策,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也应尽量配合简化农民工的护照办理手续和其他出国手续。

(四)提供贷款资金支持与保险保障服务,切实支持农民工“走出去”

目前一个农民工要出国就业,办理包括体检、培训、签证、机票等各项手续的费用,至少要花费1-2万元,高的甚至可达3-5万,这笔钱对许多农村劳务工人来说,无疑是非常沉重的经济负担。我们建议,为鼓励更多的农民工“走出去”,自筹资金不足的出国打工农民工,可申请不超过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由政府财政予以全额贴息,将小额信贷作为出国务工的启动资金,鼓励返乡农民工借助贷款方式“走出去”。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这项鼓励政策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同时在鼓励更多的农民工“走出去”的同时,还必须向农民工提供必要的保险保障,结合海外劳务输出现状,开发在海外推广适用的保险产品,为外出农民工提供包括意外险、医疗险等在内的综合保险服务。保险服务的提供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建议采取“政府资助引导、商业保险运作”的方式,由政府对出国务工农民购买保险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让农民工以更少的保费支出获得更高程度的保障,引导农民工积极购买保险,为农民工“走出去”提供有效的“保驾护航”;同时还应鼓励出国务工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对于出国务工期间按时缴纳养老保险金的农民工,返乡后可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外出务工者的后顾之忧。

既然西方国家把金融危机的影响带到了中国,那我们也应该在全球视野下考察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减缓我国国内因为农民工返乡问题带来的压力,确保我国国内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不被中断,解决我国人口多资源少的矛盾,我们必须统筹安排,从战略角度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考察国内剩余劳动力走向国际就业市场的问题,扎扎实实做好“走出去”战略的引导工作,将国际投资战略与“走出去”战略结合,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向国际市场服务,确保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也要“走出去”,在“全球化”视野下解决国内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婧、纪志耿.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民工荒”问题探析——基于小农“生存伦理”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0,(2).

[2]简新华,黄锟等.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蒯鹏州.后金融危机下的“民工荒”问题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第3篇:美国农业论文范文

汪小勤,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跨世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会员,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湖北省分会理事,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发展经济学分会理事,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学术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主要研究方向:工业化中的经济结构问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人口、教育与人力资本投资,农地制度、农村金融,中小企业、中小金融,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等。

二、主要学术背景及经历

1977―1980年,华中工学院政治理论课部师资班经济学专业毕业,1981年9月―1982年1月武汉大学经济系学习进修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世界经济等课程,1985―1988年华中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系外国经济思想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2―1996年武汉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外国经济思想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9年10月―2000年3月德国杜伊斯堡大学东亚经济研究中心访问教授,2001年7月―2001年9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应用哲学研究所休假访问,2004年8月―2005年7月,美国富布莱特学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农业与资源经济系访问学者,2009年9月2日获得国家汉办海外孔子学院院长候选人资格。

三、主要论文

1、《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问题》,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2期。

2、《农业国工业化与发展经济学》,江汉论坛,1993年第3期。

3、《论结构变动与工业化》,江海学刊,1994年第5期。

4、《论第三产业的就业效应及意义》,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3期。

5、《解决失业:一个世纪课题》,中国改革,1998年第1期。

6、《农业技术进步路径与劳动力的利用》,经济纵横,1998年第1期。

7、《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发展述评》,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1期。

8、《论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9、《从“退耕还林”和“禁伐”政策的实施看对农民利益的补偿》,改革,2001年第3期。

10、《论我国城乡人口迁移中的不确定性及其影响》,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7期。

11、《浅谈我国农村金融的支农作用》,武汉金融,2001年第6期。

12、《农村“绿色板块”在我国农业产业化中的融资效应》,武汉金融,2002年第5期。

13、《比较优势与中西部发展战略》,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14、《货币联盟理论的新发展》,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4期。

15、《教育与农业发展关系实证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5期。

16、《振兴东北的产业选择》,经济学消息报,2004年7月23日。

17、《关系型贷款与中小企业融资》,武汉金融,2004年第8期。

18、《区域传统文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机理研究》,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6期。

19、《从香港和大陆税改看制度变迁的时空约束条件》,经济学消息报,2006年8月4日。

20、《“人口红利”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经济学家,2007年第1期。

21、《我国农村社会资本变迁的经济分析》,福建论坛,2007年第12期。

22、《基于农业公共投资视角的中国农业技术效率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5期。

23、《科学工业化理论历久弥新》,经济学消息报,2010年1月15日。

四、主要参研项目

1、1992年参与主持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湖北省‘中部崛起战略’研究”。

2、1998年主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农业产业化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3、1996年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农业”,代号96BJL018。

4、2001年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业产业组织、技术进步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之关系研究”,代号01BJL003。

5、1999年参与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与加快中西部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第4篇:美国农业论文范文

职称论文致谢范文

【职称论文致谢范文一】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六年多的博士研究生涯转瞬即逝。回首我在浙江大学这几年的求学之路,感触良多。于我而言,在职读博,求学之路充满艰辛,有无数次想着放弃。幸运的是,一路上有那么多师长的呵护和引导,有那么多同学和朋友的帮助和鼓励,有家人在背后默默的奉献和文持,让我终能完成学业。值此论文付梓之际,怀揣一颗感恩的心,谨向所有关心、支持与帮助我的师长、家人、同学及朋友,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非常感谢我的恩师陆文聪教授。六年前,陆老师不嫌弃我才疏学浅,将我收于门下,打开了我的人生幸运之门。陆老师学贯中西、敏锐的学术眼光、严谨的学风和治学态度、睿智的思想和高尚的师德,对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我一生求学、治学和为师的榜样。从紫金港行政楼管院9楼会议室到启真卡特12楼会议室,陆老师放弃周末的休息,每隔一周召开例会组织出国留学网团队学习。

在例会上,陆老师就研究选题、框架构思、方法设计、论文撰写、遣词造句,无不倾囊相授、用心指导。更多的,是平时点点滴滴的耳提命面和深夜飞鸿,“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有师如此,幸甚!因此,本文的写作,从题目选取、框架确定、研究设计、论文修改到遣词造句,无不倾注着陆老师的心血,如若本文尚有可取之处,首先应归功于陆老师的教诲和悉心指导。

感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韩洪云教授,张忠根教授,阮建青副教授、金少胜副教授等在论文开题及进展过程中给予的建议和指导,感谢霍宝锋教授、周洁红教授、宝贡敏教授和熊伟教授等在论文答辩会上提出的宝贵建议和意见,使我的论文更加严谨、臻于完善。

在浙江大学读博期间,有幸聆听了王重鸣教授、黄祖辉教授、吴晓波教授、钱文荣教授、魏江教授、张钢教授、宝f敏教授、贾生华教授、王端旭教授、熊伟教授、刘南教授等众多师长的授课,令我受益非浅,在此谨致以我深深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感谢一路陪伴走来的陆师门团队,各位同门在例会上的真知灼见、知识分享让我受益匪浅。感谢黄小丹、刘聪师妹无私提供的信息网络,感谢许为博士对我计量模型方面的答疑解惑。

同门情谊,皎如曰月,“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衷心感谢ChinaVenture投中集团郑经理、Clark经理给予的数据收集支持,你们热心的帮助使我的论文得以顺利完成。感谢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对本研究的资助。

博士论文的完成与家人的支持密切相关,感谢我的父母、妻子及儿子。父亲年逾古稀,母亲岁过花甲,均为普通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把我培养成才。父母从不知博士为何物,电话中只能叮嘱我要注意身体,好好读书。父母远在云南,子不能陪伴在身边,每思至此,深感愧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只愿父母安好!感谢妻子胡金叶女士的一路相伴,给予我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妻子的宽容、理解、支持和关爱使我能够兼顾工作的同时并安心学业,在艰辛中体验学术与科研的乐趣职称论文致谢范文职称论文致谢范文。最后要提及我可爱懂事的儿子万泓睿!读博期间,儿子正处于孩提到童龀期间,最需要父亲的陪伴。可由于要工作、看书和写作,只能不断的告诉他,自己去玩,爸爸要工作。每次儿子都默默的接受,从未对我工作学习造成困扰,并且总能给我欢声笑语,让我在艰辛的读博期间平添了许多乐趣,也是我生活、学习、工作的不竭动力。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帮助、鼓励、支持和关怀过我的亲人、师长和朋友们。

【职称论文致谢范文二】

杭州的冬天是寒冷的,我的心却是温暖的。此时此刻我想衷心地感谢所有关心帮助我的人!

感谢我的导师黄祖辉教授!从2007年我第一次通过电子邮件向黄老师请教合作社理论至今巳有8年时间。这8年里我的每一份成长都离不开黄老师的帮助:

从教授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到指导论文理论框架的构架,从指导设计调研问卷到帮助联系参访单位到组织汇总问卷数据,从辅导论文写作到给予对初稿的修改意见,黄老师的高瞻远瞩和学识渊博使我能够一步一步向梦想迈进!我还要感谢师母谢莉莎老师!在大学学习期间,谢老师给予了我非常多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每当遇到困难时,听到谢老师温暖的鼓励话语,我都能振作精神克服困难。

感谢我的导师郭教授!2011年郭老师从电脑里找与大学论文直接相关的文献资料供我阅读、带我上统计学课程以及在办公室的白板上与我讨论设计技术路线图的场景历历在目。郭老师对农业产业化尤其是订单农业的研究成果丰硕,我的大学论文正是产业化的一个领域,能够得到郭老师的指点我倍感荣幸!曽经无数次我纠结于问题的表面现象徘徊不前,郭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实质后,我马上茅塞顿开,问题得以迅速地解决,这对我而言是相当幸运和幸福的!

感谢我的老师徐教授!从2009年第一次见面,徐老师对我学习生活上的关心从未停止。每次研究所会议,徐老师都会问询我近曰的情况,向我提供多种帮助,令我倍加感动!

感谢我的曰本导师德永澄宪教授和纳口列子教授!2012年我作为交换生赴曰本筑波大学期间,德永老师严谨求真的态度使我非常钦佩!他不仅在学习上对我严格要求,在生活上给我细致入微的关心,得知我对曰本农协有浓厚兴趣后,还亲自把我带到纳口老师面前。我永远忘不了2013年春节我离开曰本回国的前夕,德永老师特意安排在中餐馆师门聚会庆祝我学成归国时的温暖。纳口老师亲自带领我赴曰本农协和曰本农林水产省参访,在参访过程中遇到随行翻译同志一时无法翻译出来的专业术语,纳口老师马上亲自为我提供曰英文翻译,令我非常感动!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产业组织体系与农民合作社发展:以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为中心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创新与优化研究”(编号:71333011)提供的资助!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运营模式、治理结构与比较研究”(编号:71020107028)提供的资助!

感谢为我们调研提供巨大帮助与支持的浙江省农业厅朱处长、四川省农业工作干部胡主任等所有政府公务员!感谢接受采访的陈、周等合作社的理事长和成员!感谢2011年利用署假时间参与调研和案例写作的王等浙江大学三农协会的所有同学!

感谢我硕士时期的导师黄教授!是她手把手地教我研究方法,将我带入合作社研究的领域里。在大学学习期间也一直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每次见面都热情款待我,黄瑾教授的师恩我永远铭记于心!

感谢梁巧大学!梁老师对我而言亦师亦友,无论是我遇到专业上的问题还是人生道路上的困惑,梁老师都是我寻求帮助的对象,她沉稳、积极的心态时刻是我学习的目标。

感谢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顾益康主任、林坚教授、钱文荣教授、卫龙宝教授、陆文聪教授、张忠根教授、杨万江教授、丁关良教授、陈随军副教授、叶春辉副教授、周洁红教授、韩洪云教授、鲁柏祥大学、潘伟光副教授、姚卫红老师、金少胜副教授、阮建青副教授、茅锐大学、季晨大学以及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马述忠教授、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开发研究中心宝剑久俊研究员在大学论文写作过程中为我提供的建议和帮助!感谢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徐丽安副院长、办公室毛迎春主任、办公室胡伟斌副主任、资料室陈兴侬老师和张霞老师!

是他们为研究所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研究环境,使我们能够在非常舒适的环境中学习进步!

感谢曹斌研究员对我大学论文的指导和帮助!

感谢邱东茂、李晓康等师兄师姐师弟师妹,是他们将我紧密融入研究团队中,依靠团队的力量学习进取我才能完成大学论文。

感谢陈璞老师。在班集体中,我们学习上互相帮助,学习之余聚餐游玩,是他们使我感到班集体的温暖并获得前进的动力。

2006年我进入研究生阶段时开始学习合作社理论,到今年有十年时间。十年在人生中是一段不短的时间阶段,我从22岁到32岁的青春用在了潜心学习上是无怨无悔的!这十年我从福州到三明再到杭州,从学校到工作岗位再回到学校,现在又即将走向新的工作岗位。无论将来我的研究领域在何处,合作社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一定是我继续努力的方向,为中国广大农民服务是我矢志不移的人生理想!幸福的未来在等着我开拓,我一定要继续努力奋斗来报答这么多关爱我的人们!

【职称论文致谢范文三】

光阴荏苒,近四年的大学生涯巳基本告一段落,心中欣喜之余,多是感激。

回头来看,自己本是农村一懵懂顽童,幸而能获得大学学位,都是源于身边师友和亲朋的帮助:

首先感谢的是导师黄袓辉教授,自从张晓波教授2011年荐我来浙大跟随黄老师学习,四年期间,黄老师在学业、生活和就业上都给了我极大的帮助。他早巳年逾六旬,作为卡特院长,行政事务繁忙,但依然常常托人从国外订购最新的制度经济学前沿书籍仔细研读,每次想来,自己作为年轻人也相形见绌。而给我更大触动则是他对学生的包容、宽容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门下将近200学生,学生们不论是从商、从政或是从学,他都给予了最大的帮助和鼓励,黄老师这种宽厚的胸襟是我们学生永远学习的榜样。

张晓波教授也是我的导师,之所以走上研究农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道路,都是源于张老师的原因。从2007年7月到现在,已经有8年,我几乎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他的帮助,从指导我硕士论文、介绍攻读大学、介绍出国访学、指导大学论文和找工作,这所有的过程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在生活中,自己的执拗和不耐心,也是无数次受到他宽容和耐心的教导,跟随他8个年头,自己碌碌无为,没做出什么像样的成绩,我真心有愧!

陈志刚教授也有太多的感谢,自从2009年他调任至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北京办公室主任以来,对我无论从学业,还是生活上都关怀备至。当年我执拗地想离开北京,他多次单独找我谈话希望我留下,至今历历在目,感动不巳。而后在浙大读博期间,也是多次来看望,在大学论文和就业方面也给予了许多无私的帮助和建议。

金松青教授是我在2012年去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访学认识的,自己第一次出国举目无亲,金老师常常带着我到他家吃饭聊天,待我如作为家中后辈子弟一般,感激之情可谓溢于言表,同时也衷心感谢他的妻子红雅女士。在学业上,金老师也是时常耐心教导,不嫌愚笨。Reardom教授是我在密西根州立大学的导师,对他感激颇多,那时Tom知道我一个人在美国孤单,也是多次遨我到金老师家一起聚餐闲谈,或到他家烧烤。有次知道我要买被子,他还专门带我去找学院的行政人员去征求帮助,Torn自己一个人虽然大大咧咧,但是对我确是关爱有加,照顾备至。如今他也六十有几,祝愿他能觅一良伴,生活安定幸福。

MSU农经资源学院的前秘书RobinsonAnn女士给我了许多感动。记得还未去MSU之前,我尚忧心住处,Arm主动提出帮我解决住宿问题,并给全院学生集体发了邮件为我寻求帮助,我真心感动。从那时起我就记得日后写致谢一定要感谢她,这种无私帮助的可贵品德正是促进自己成长的动力职称论文致谢范文论文。如今她巳退休,祝愿她退休生活过的幸福愉快!

在浙大卡特,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师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比如徐丽安副院长、郭红东教授、钱文荣教授、陆文聪教授、卫龙宝教授、张忠根教授、杨万江教授、马述忠教授、叶春晖副教授、金少胜副教授、毛迎春老师、胡伟斌老师、张霞老师等等,在这其中尤其要感谢的是我的师兄阮建青副教授,从我2010年来杭州,一直都是他在各个方面照料,要是没有他在各个方面的帮助,我的大学生涯也将大打折扣。阮师兄勤勉努力,为人正直,如今巳晋升副教授,并承担了系副主任等相关行政工作,深受学生们爱戴,祝愿他未来更加出色!

感谢攻读大学期间的同学,如刁盼盼、李静、嫣贞、张菲、石琦、梁海兵、余新平、伍骏骞、许为、王尧、李宝值等诸多同学,还要感谢黄老师门下傅琳琳、刘颖娴、郑思宁、郑军南、孙海霞、朋文欢、李懿芸等诸多同门,正是有他们的相伴,才使过去四年的大学生涯更为充实和丰富。

此外,还要感谢南京农业大学的钟甫宁教授,自从张晓波教授将我介绍过去,能得以多次机会聆听钟老师的教诲,尤其他反复强调的“间题导向”研究风格,让自己受益匪浅。还要感谢2011年和2012年到江苏沛县调研过程中,给予我们极大帮助的农业部农机司李斯华处长、沛县农机局郭松局长和吴明禄科长及其他领导,以及在2013年农村调查中给予帮助的农业部固定观察点办公室武志刚处长、王欧副处长等相关领导。

最后,在此感谢我的父母,作为一农村出身的孩子,父母将我辛苦扯大,读到大学学位,双亲殊为不易,感激之情无需言表,且祝愿他们日后生活幸福。同时,也感谢我的女朋友杨林芳女士,正是她对我的支持才使得自己顺利拿到大学学位

大学论文写作期间,获得以下项目的资助,在此深表感谢:

1、国家自科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项目:农业产业组织体系与农民合作社发展:以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为中心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创新与优化研究。

2、国家自科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人口变化、城乡人口流动和中国的农业与农村发展。

3、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化模式对农村贫困影响的研究。

第5篇:美国农业论文范文

英文名称:Poultry Husbandry and Disease Control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8-3847

国内刊号:44-1202/S

邮发代号:46-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第6篇:美国农业论文范文

而作为专著于包膜控释肥料的研发、生产、销售的金正大公司,其研制的包膜控释肥料作为优质农用肥料,具有利用率高、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均衡营养等特点,不仅占领了行业发展的制高点,而且引领了中国农业与化肥的一场科技革命。

之所以金正大公司由10年前一家不起眼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包膜控释肥料产业的领跑者,离不开与山东农业大学的紧密合作,更离不开留美归国博士、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专利优秀奖获得者、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民教授等专家团队提供的关键技术支撑。

而张民,也因此成为中国包膜控释肥研制及产业化第一人。

从科技队长到留美博士

1958年7月,张民出生在嘉祥县瞳里镇东高庄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75年高中毕业后,张民在村科技队担任队长。他带领十几个队员,住在离村不远的科技队,在200多亩试验田里搞玉米杂交育种,同时还参加修水渠和引水灌溉等技术推广工作,带动全村的农业生产。

“当时,农村贫穷,仅有的少量作物秸秆用来烧火做饭,没法做到秸秆还田。土地瘠薄,麦穗长的像蝇头,小麦、玉米产量很低,亩产不到100公斤,提高粮食产量主要依靠优良品种和施用肥料。”张民回忆起当年情形,显得有些激动。

“有一次,我们步行10多公里,到县城参观氨水厂,了解氨水的化学原理和使用方法,回来指导农民使用。后来村里建起了氨水池,用大汽油桶运来,放在氨水池里密封保存。在作物生长的关键季节,用氨水耧施到小麦和玉米田里,随后压实,增产效果很好。但是,氨水容易挥发,浪费很大!”

“为了粮食增产,科技队到10公里外的青石山打石头,运回石头修水渠,修排灌站,用12马力195型柴油机,从京杭大运河新挖的引河里抽水灌溉或排涝,以保证庄稼旱涝保收。担任科技队长的经历,让我认识到农民的艰辛,认识到农业科技的重要,作物离开肥水不能增产。”张民说。

1977年,张民考入山东农学院;1986年,张民到南京攻读硕士学位;1992年,他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读博士,并借助山东农业大学与美国肯塔基大学的合作关系,作为合作培养赴美留学。

3年之后,张民回国,并用在美国作的英文研究论文,完成中国科学院的博士论文答辩。继之,张民二度赴美,继续做他的研究。

在美国,他主要从事土壤肥料、土壤化学、土壤环境与植物营养方面的研究,接触到了美国和日本生产的包膜控释肥料,对包膜控释肥料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并在柑橘和柚子上做肥效试验。佛罗里达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雨量充沛。柑橘和柚子的根系主要生长在土壤表层,将包膜尿素撒施在地面,营养随雨水逐渐缓慢释放到达根系,省工省肥,效果非常好。

当时,张民就打算回国后研制自己国家的包膜控释肥。

那时候,国外包膜控释肥料产品的价格比普通肥料高出5至8倍,仅在花卉、苗木、草坪等观赏植物上使用。在中国的土壤肥料学教科书上还鲜有相关内容,产品更是闻所未闻。

从技术引进到技术创新

1996年6月,张民完成研究回国。当时,学校正在组织申报“农业部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948)项目”,张民连夜写申报材料,并以自己在国外参与科研的情况和发表的论文,说服了评审专家和农业部分管项目的领导。

第二年,他联合校内外科研人员申报的“自控缓释肥制作技术”研究课题在农业部立项。

从此,他开始了包膜控释肥料从技术引进、技术创新到产业化的艰难历程。

在国外,张民虽然做过包膜控释肥料的肥效试验,但对它的包膜材料和生产技术、工艺流程、生产设备知之甚少。开始,张民在实验室里分析国外的膜壳材料成分,寻找国内相似的包膜材料,制作了小型流化床包膜塔,并研制出了小试控释肥料样品。

1998年夏天,课题组花5万美元,从美国引进了实验室用的流化床包膜塔和多种喷涂设备,加快了研究进度。张民在国内筛选了近50种包膜材料,进行了成千上万次的试验。他把引进的流化床包膜塔放大,自行设计制作了流化床包膜塔及配套生产设备,优选包膜材料的配方,用收集到的美国、德国、日本、以色列的包膜控释肥料样品作对比,按照欧美和日本等国外的产品标准检测自己的产品,并于1999年起草制定了与国际相接轨的《自控缓释肥》企业标准,按此标准不断改进和完善产品的内在控释性能和外观质量,为以后缓控释肥料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和工作基础。

研究中,张民带领课题组创新了包膜材料及配方技术、包膜设备研制开发与生产工艺、包膜控释肥料产品的技术指标与质量标准、控释养分释放机理与肥效评价技术、作物专用复合肥配方与造粒技术。

经过大量工作和艰辛探索,张民课题组创新并形成了成熟的包膜控释肥料核心技术,即:可降解膜材料配方精准控释技术、热固性树脂快速表面固化成膜技术……

多次的试制、试验、反馈、改进和创新,终于使张民和他的团队生产出定型的12个系列数百种包膜控释肥料新产品。然后在学校中试车间完成了由小型流化床包膜塔到大型流化床包膜塔的放大调试,产量也由每小时3公斤提高到300公斤。

2004年11月,山东农业大学包膜控释肥料生产技术转让山东金正大公司。

2006年4月,山东农业大学和山东金正大公司合作完成的“包膜控释肥产业化成果转化”项目――年产30万吨的硫加树脂包膜控释肥料生产线在山东临沭建成投产。

第二年底,项目通过了国内11个单位13位权威专家的技术鉴定,形成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包膜控释肥生产技术体系,成为世界上品种最多,生产规模最大的包膜控释肥料生产基地,实现了包膜控释肥料关键技术的集成与大规模生产的历史性突破。

目前,张民与金正大公司已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规模化生产的包膜控释肥料生产新工艺,开发出12大系列100多个品种,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8项,不仅在中国,而且在美国农业部3个试验站和6所大学的试验基地13种作物上推广应用,产品已出口到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韩国、英国、荷兰、美国等10多个国家。

艰辛创业路

张民,回国创业15年,将中国包膜控释肥料研制和生产工艺做到了极致,完成了包膜控释肥料从技术引进、技术创新、集成到产业化的全过程,汗水洒满了创业的道路。

“生产设备由小到大,靠我们自己研制、安装、调试。产量由每小时1公斤提高到3公斤,由3公斤提高到300公斤,由300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由1000公斤提高到3000公斤。每小时生产3000公斤的设备由一套扩大到24套。

这不是几何放大,而是一种物理性放大。在这个过程中,情况复杂,需要一步一步地试验和探索,需要具有顽强的毅力和奉献精神!”

谈到包膜控释肥料由小试、中试到产业化的技术创新历程,许多难忘的情景,张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2003年7至8月,正是泰安最炎热的时节,也是300公斤流化床包膜塔在学校农场的车间进行安装调试的关键时期。要使从3公斤到300公斤肥料在包膜塔中均匀包膜,喷头和气流分布板需要一遍一遍的修正,24小时不能停,困了就在车间睡一会儿。天气热,蚊子多,咬的人们难以忍受。一天夜里两点钟,车间突然跳闸停电,我们急忙找来变电室值班人员,接好了电,继续试验。不长时间,线路再次断电,没办法又去叫醒值班人员,和值班人员说好话,赔笑脸。”张民说:“此前,我们已经与荷兰一家贸易公司签订了60吨包膜控释肥中试产品的销售合同,不尽快调试好包膜塔生产设备,就不能按时交货!”

就这样,张民和助手杨越超带领着研究生,吃住在条件十分简陋的生产车间,昼夜加班,奋战两个多月,完成了生产中试试验。

2005年春节前夕,“包膜控释肥产业化成果转化”项目在金正大公司开始启动。

第一台大型流化床包膜塔及辅助设备,需要吊装到四楼车间,由于机器设备庞大,张民在现场指挥工作人员,拆了四楼的窗户,把机器吊装到楼内。时值寒冬腊月,滴水成冰,北风呼啸,冷风直接吹进楼内,穿着羽绒服都冻得难受,张民带领技术人员,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低温,调试机器设备,从上午一直干到晚上八九点钟,忙到腊月二十九才收工。

正月初六,当人们还沉浸在过年的气氛中的时候,张民已经来到工地,继续指挥调试正在安装的包膜生产设备。

十几年下来,张民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树脂、塑料、溶剂、机械、生产工艺流程等方面的知识,书架上增加了一大批新书。他边学习,边摸索,边试验,边总结,成为包膜控释肥料研制和生产技术专家。

“为祖国服务,祖国更需要我!”

为验证国产包膜控释肥料在国外的施用效果以及新型叶面肥料的合作研究,2000年6月至2002年9月,张民作为访问教授再次来到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在热带作物研究与教育中心做研究工作,一边做中国产包膜控释肥料与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家控释肥产品的对比试验,承担佛罗里达大学热带作物研究中心的试验项目。

曾经担任美国农业部副部长、具有环境生态学专业背景的Dr.WaldemarKlassem,时任佛罗里达大学热带作物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非常赞赏张民的工作表现,极力挽留张民在美国发展,并对张民说“你在这里工作得这么好,你就留下来吧!”

此问,张民16岁的女儿来到美国读书,妻子也从国内来到美国。

当时,只要有工作成绩,有博士学位,有人推荐,是受美国欢迎的人才,很快就会拿到美国绿卡。只要张民有了美国绿卡,就会为女儿在美国的读书、就业和成长带来很多便利。所以,当时女儿也很希望父母继续留在美国工作。

同学和朋友们也好心劝张民“现在,一家人都在美国,应该考虑给女儿争取一张在美国的绿卡,先不要考虑回去了!”张民深沉地说:“留在美国,我主持承担的‘包膜控释肥料的中试与示范’和‘波尔多液营养保护剂制作技术及作物效应研究’两项农业部课题,就无法按期完成。同时,也无法指导国内的3名硕士和1名博士完成论文。为祖国服务,相比之下国内更需要我!”

张民感到:“在美国搞科研,尤其是做应用技术,技术再好,成果再大,产权首先是美国的。在那里做出成果来,受益的首先是国外。而且,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不同,理论成果无国界,应用成果和专利技术的推广却受到地域的很大影响。回到国内做科研,就是为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做事!”

第7篇:美国农业论文范文

    范云六(1930.5.16- ) 女。分子生物学家湖南长沙人。

    1952 年武汉大学农业化学系毕业。1960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1980年赴美国, 先后在 Wisconsin 大学Madison分子生物学室及西北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系(Chicago)从事研究工 作。1982年回国后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生物工程学报》、《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副主编。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委员。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委员,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新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审组成员,农业部第二届科技委 员会委员, 国际水稻遗传学会遗传工程常务委员会委员,FAO/UNDP亚洲植物生物技术网顾问、中国项目负责人及棉花抗虫基因工程的区域合作项目主持人。长期从事植物分子学和基因工程的研究,是中国基因工程和农业基因工程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异属外源基因在小肠结肠炎耶氏菌中的转移和表达;Bacillus sphaericus 杀蚊蛋白基因的定位,及杀蚊与不杀蚊菌株在分子水平上的差别; Bacillusthu ringiensis Subsp.galleriae的杀虫晶体蛋白基因;水稻种子储存蛋白(prolamin)基因特异性表达序列的克隆、结构及功能。在植物抗虫基因工程方面,对两个高效杀虫Bt.晶体蛋白基因进行克隆、修饰改造、重组并转化到重要农作物和林木。研究成果“球形芽孢杆菌Bs-10生物灭蚊剂的研制及其 开发应用”获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苏云金芽孢杆菌S-内毒素基因导入水稻原生质体再生植株”获1990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着有《基因无性繁殖》、《微生物与分子遗传学》(合作)等;撰有“杀虫芽孢杆菌的分子育种”等论文140余篇。

第8篇:美国农业论文范文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Zoology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0250-3263

国内刊号:11-1830/Q

邮发代号:2-42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7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第9篇:美国农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江村经济 反思

自我国思想家严复对《天演论》算起,他第一次将民族学、人类学的学科带入了中国的浪潮,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影响着中国早年的学人,以此开始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历程。在学科传入的近百年间,中国培养了众多的人类学家与学者,而则是国内与国外培养的学者中最有成就的人类学家之一,其著作《江村经济》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开启了人类学本土化的历程,同时也是西方由此开始了对中国农村进行了最为细致的描述。本文从先生的写作过程、《江村经济》的贡献以及最后讨论当今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的使命与责任,缅怀大师、追随步伐,人类学、民族学探索在路上。

一、先生与《江村经济》

先生的《江村经济》写于1938年,是先生在英国伦敦政治学院求学于马林诺夫斯基时的毕业论文,因此其还有一个英文名称 “Peasant Life in China”,直译为“中国农民的生活”,这是中文版《江村经济》的副标题;就像先生在题目一样,书中对位于江苏吴江的开弦弓村进行了细致的描述,系统对该村落的现状进行了记录。

当我们翻开江村经济的扉页时,我们会看到一段话“献给我的妻子王同惠”。由此展开了一段先生的奋斗史与不愿被轻易提起的往事。先生早年读书于东吴大学学习医学科,后由于各种原因求学于北京大学学习社会学,深受美国社区研究的归国社会学家吴文藻从此开始了先生的社会科学研究,由于其良好的悟性以及发奋的努力后考入清华大学跟随史禄国教授学习人类学,在学习期间其对体质人类学进行了细致的学习,为其大瑶山的花篮瑶的研究奠定了体质人类学基础。

研究生毕业后,在恩师吴文藻的主持下,先生与自己比翼双飞的才女王同惠喜结连理,开赴大瑶山进行调查;在调查期间,他们定期向吴文藻老师汇报调查状况。但事情有时充满了遗憾,在调查过程中前往下一个村落时先生与王同惠在向导的带领下掉队,因此迷失方面误入抓捕猎物的陷阱使先生受伤严重,为了救助先生王同惠独自原路返回,却在焦急中迷失方向、溺水身亡,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或许是先生最难忘的时刻,新婚燕尔的夫妻就这样各自天涯。先生受伤后返回吴江养病,期间在开弦弓村边养病边挨家挨户的进行调查,这为《江村经济》的写成收集了资料。同时利用先生姐姐的费达生有力资源,并对该村新兴的近代工业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先生由于养伤的机遇,为其博士论文的写成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先生也曾有过表达,是王同惠成就了《江村经济》的书写,或许是命运的巧合与安排,让先生在悲痛交加的情况下,完成两人曾经的愿望支撑先生完成了调查,同时先生也完成了对花篮瑶数据的整理工作,最后使《花篮瑶社会组织》得以问世成为了王同惠的遗著。

二、《江村经济》及其贡献

在《江村经济》的序言中,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功能主义代表人物布・马林诺夫斯基写到:

我敢于预言博士的《中国农民的生活》一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此书的某些段落确实可以看作是应用人类学和人类学的。①

因此该著作对于人类学的发展具有历史的意义。由此我们可以梳理一下人类学的发展史。人类学、民族学的发展伴随着工业革命与殖民扩张,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中也主要集中对异民族、异文化的研究,以及对异社会结构的分析,西方国家认为异文化是落后和野蛮的,希望由原来的文化与社会发展来反观当重构今天西方的发展历程。而先生的《江村经济》便有所不同,是本土中国对自己所生活的本土社会的研究,在这一研究领域研究者不仅仅要掌握人类学、民族学的调查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对主客观的转换中寻找制衡点,使民族志的写作更加具有科学性与客观性。在先生撰写并完成《江村经济》的同时,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也掀起了,各国反对殖民统治,驱赶殖民者,而人类学、民族学主要是以研究异文化以及殖民文化为基础的,此时的学科研究基点被打破,因此学科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中,而先生的著作正在此刻提醒并昭示了学科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即本土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