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化教师研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专家教授的讲解引领,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促使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而适用“新教育”“新技术”“新课堂”的要求。
二、研修目标
1、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及各科教学中应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2、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语文及各科教学不断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3、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
三、研修方式
1、认真聆听专家们的教授,虚心向专家及同行请教
在学习中对专家讲解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及时上网查询并向同行请教,努力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2、在学习中总结、反思,在总结、反思中提升
加强业务学习与进修,主动关心国内外及周围教育信息和专业理论,每周至少抽出几个小时,并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己的思想和技能水平,如各种信息技术教学相关的刊物、多媒体技术、观摩、听讲座,上网等,汲取信息技术的新知识、新技能。⑴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在线研讨。⑵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合理利用软件、数字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⑷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养成网络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积极学习
俗话说“长到老,学到老”,我决心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并做好必要的记录。无论专家报告何种风格,都坚持在最快的是时间内调整思路,融入专家讲解思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积极参加教育科研能力研修,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并拟写质量较高的教学反思、教学或者教学设计与同事交流,把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积极参加教育系统组织的教科研成果征集活动。
三、具体
1、上课期间每天利用1至2小时登陆网络研修平台(假期可以每天适当延长3至4小时),认真完成培训期间各项任务及作业。
2、认真聆听专家们视频讲座,做好笔记,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3、培训期间多与同行研讨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和反思,力争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
4、多阅读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掌握教学中常用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远程培训项目;网络研修社区;混合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1/03-0025-04
一、对远程培训项目的理解
要深入理解远程培训项目的内涵,需要组织策划管理者思考如下问题。
(1)教师内驱动力唤醒,让学习成为自觉。
(2)理念、方式的变革切实解决工学矛盾问题。
(3)培训目标如何融于日常教育教学中,将学习转化为一种习惯。
(4)远程研修(学习)方式转变为校本常态教研的一种工具。
(5)培训内容如何转化为教师发展需求的养份。
二、对远程培训项目的规划
有了这些层面的思考,将远程项目从事业发展角度来进行规划,总结出项目的发展理念、目标、策略。
发展理念:纵向,借助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多元的网络研修培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持续改进提高;横向,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推送优秀资源至最边缘区域;核心理念,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发展目标:为广大师生搭建丰富多样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平台,让优质教育资源之泉流向偏远、贫困地区,使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就近接受良好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构建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新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发展策略: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构建“人――桥――物――人”的发展之路。“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是要有能够推进其发展的人才,因为培养一批适合信息化发展的人才是决定信息化发展进程快慢、优劣的根本;“桥”,两个维度:“人才”借助“桥”梁(网络研修社区),组织开展资源建设、网络学习等活动,“人才”要成为“桥”的创造者、开发者;“物”,在以各类培训活动、研修活动、竞赛活动等为载体的推动下,优质资源得以丰富;“人”――最终丰富多样的资源,服务于人(教师、学生)的发展。
三、远程培训混合研修模式发展历程回顾
整体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目标是关注学习内容,关注完成结果;第二个阶段目标是关注学习目标,关注学得效果;第三个阶段目标是关注学习内涵,关注学有所用。而在整体的发展历程中,由关注内容、目标向关注内涵发展转变、关注学得结果向关注学有所用转变是由第一阶段顺利迈进第二阶段的关键所在。内涵发展,学有所用是相当长一段时间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深度融合的重要任务。而构建基于网络研修社区的混合研修模式将是信息化推进的最有效的路径之一。具体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各阶段对比
[时间\&第一阶段
2008年-2010年\&第二阶段
2011年-2013年\&第三阶段
2014年-2016年\&关注
点\&关注培训内容
关注完成结果\&关注培训目标
关注学得效果\&关注学习内涵
关注学有所用\&培训
效果\&理念培训
技术培训\&1.由理念学习向教学行为转化
2.学习成果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3.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尝试阶段\&1.学有所用,学有所赢
2.真正将培训学习融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
3.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成果
形式\&平台作业\&1.平台作业
2.生成性成果
如(1)课标学习后生成各学科中考模拟试题库
(2)复习课教学设计\&1.平台作业
2.生成性成果
(1)县区、坊主、
校本、学科小组混合研修方案
(2)教学设计、微课程、培训课程、教学资源……\&组织
形态\&1.团队的构建
构建省、地区、县管理团队
2.研修方式
基于远程学习平台、QQ工具相结合的线上学习\&1.团队构建
(1)构建省、地区、县管理团队
(2)省级研修活动组织策划团队
(3)省级本土专家团队
(4)省级研修活动技术支持团队
2.研修方式
基于远程学习平台、YY、QQ工具相结合的线上学习与线下自主研修活动\&1.团队构建
同第二阶段
2.研修方式
(1)线上:网络学习空间、YY研修社区相结合专家《YY研修社区讲堂》、坊主智慧《平台学习策略》课堂、技术高手《教手一招》
(2)线下:(县区、学校)+集中
《同课异构》磨课活动、《微课交流》互伴互助交流学习、县区活动专场展示\&]
从这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伴随着关注点不同,培训效果、成果形式发生的不同的变化,组织形态日趋成熟,远程培训学习更具实效性。
四、构建远程培训混合研修模式方法
(一)理性思考,远程培训中要直面的几个问题
1.教育需求问题
一是学校、教师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二是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他们更需要优质资源。
2.远程培训自身问题
第一,内容针对性不够;
第二,组织形式单一,平台学习往往流于形式;
第三,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第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仍不够深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其完成远程学习活动的阻碍。
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一是由于长期以来远程培训的评价管理不够系统全面,仅注重以学习轨迹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式,忽视了研修过程中“质”的考核;二是远程培训校本研修的实践层面与线上学习呈平行线形态,无法实现学以致用,制约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不论是远程学习的考评问题还是学习研修方式问题,其主要根源就是远程培训组织者学习模式构建与落实问题。
笔者自2010年开始尝试构建远程培训混合式研修模式,直击远程培训中面对的核心问题,为教师网络学习打开了一扇窗。
(二)科学规划
依托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以学科为基础,采取临近原则组建网络研修小组,按照省、市、县、校、学科一体的层级管理体系,实现校本或区域性研修。
(1)构建由“学校组织“、”家长组织“构成的“家校链”实施路径(如图1)。
<E:\2015电\2015.01\013.jpg>
图1 “家校链“实施路径
(2)构建工作性质不同,能力相近的坊主团队培训任务、目标能不能有效地落地,取决于“人”,执行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坊主团队能力,为此,我们在坊主团队构成上做了这样的设置:市、县进修学校教研员,它们有教学研究经验与能力,能在混合研修策划中发挥引导作用;电教群体中懂得教学的人员,他们能为整个学习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与指导;培训群体中懂得教学的人员,他们有丰富的培训组织管理经验,可以为整个的学习过程提供良好的组织管理建议;教师群体中的骨干教师,他们有充分的一线教学经验,能抓准课堂教学实际问题,并且能够带领本学校的学员开展校本线下实践活动;名师工作室人员,可以发挥长春地区的名师作用,将名师请进我们的研修活动,起到引领作用。弥补个体不足,解决师资资源,将培训目标更好地与学科相融,实现“学”与“用”的有效结合。真正让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得以提升。这样一支团队构建,旨在充分发挥团队集体智慧,在执行上有分工、有合作,在组织策划上落实“做学科本位应用研究、抓学科应用真问题、寻找科学破解方法”的原则。
(3)采用按县区分坊、按学校为组、按学科划分学习共同体的分坊策略,便于校本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与落实。
(4)带着问题学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带着目的学,才更有动力,在实践中形成辩证性的结论才是真研究的研修活动执行思路(如图2)。
<E:\2015电\2015.01\014.jpg>
图2 研修活动执行思路
五、实施亮点
亮点一:关注远程培训队伍的建设。
(1)关注坊主队伍阶段,开展坊主研修培训策划与组织能力培训,将一群几乎没有经验的坊主们在短时间内培养成为具有完成远程培训管理、研修活动的组织策划以及技术服务能力的、适应远程学习需要的合格的坊主队伍,生成了一套混合式研修策划集,为后续工作提供可借鉴资源。
(2)为了便于学员有效地开展线上研修活动,构建了YY研修社区服务支持团队,开展线上研修工具等技能培训,使每个坊都有一支可以支持研修活动有效开展的服务团队,这些团队的成员,他们能熟练地运用YY研修工具组织研修活动,用录屏软件录制每一次的线上研修活动,他们可以及时将自己的研修成果撰稿,为培训课堂及时提供更接地气的生成性学习资源。目前,我们形成了一支较为成熟的固定YY研修服务支持队伍,每天活跃在YY研修社区活动中。
(3)为了能使平台学习与线上研修得以实践,通过坊主遴选与学员自荐,我们建立了以学校学科为学习小组的线下活动组织策划核心团队,在培训项目学校中由坊主选定了线下活动组长,他们在坊主的指导下,针对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平台学习内容相结合,制作了切实可行的晒课计划,选取优秀案例整理成册。正是由于有这样一支优秀的线下活动组长团队,使校本实践研究真正得以实现。真正实现线上线下相融相生的良性循环的研修环境,实现研训一体。
亮点二:关注学员差异,采取平台课程与生成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满足学员个性化学习需求。
每年的学员由于所在学校的环境,学员的信息素养都不相同,因此,为了更大化地满足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远程培训课程除了在平台的课程中加大了“四种教学环境”的全国优秀案例之外,还加强了生成课程的建设。如:为了解决学员对平台学习的方法不熟悉的问题,在启动仪式融入了“课程导学”环节,通过YY研修社区,实时讲解,录制课程,放入平台课程及各坊QQ群共享中,供学员学习。
再如:在发现大多数学员提交的晒课计划写成了教学计划的时候,我们在线上及时组织《晒课计划》分享交流活动,在专家指导、同伴互助的交流中,解决这一问题。
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面对不同区域、不同学科学员对技术工具需求不同,我们分别开展了PowerPoint2010基础、几何画板、音视频下载、录屏软件、在线测试、美图秀秀等相关软件的YY研修课堂,或请专家讲解,或是坊主、学员分享。并及时将学员关注的资源上传到平台及QQ群,让学员可以反复研习。目前,生成的课程已达到百余节。
亮点三:充分调动县区、学校的积极性,开展有效的县、校本研修活动。
远程项目培训中可采取遴选项目基地校的形式,在县区遴选出项目基本校,带动县区各学校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
如:“能力提升工程”中农安县在项目基地校的引领下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现场会”活动,全县246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农安实验小学8个学科,10名教师在会上进行了展示;双阳区在项目基地校的带领下开展了“双阳区小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会”,全区小学数学、语文、英语骨干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榆树六中克服网络不畅、电脑配置不足等困难,利用班后休息时间参加观看视频、阅读文本、撰写笔记、提交作业、搜集资源、开通YY等线上研修活动。
亮点四:关注服务品质,在人性化中求发展,助推信息化建设。
(1)坚持雪中送炭原则。把农村落后地区作为重点优先保障网络培训,通过资源倾斜等方式,加快缩小区域的“数字差距”。对于一些硬件条件较差的地区有针对性地派送学习资源。
(2)坚决执行“问题”不下移的原则。所有在平台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学习障碍全部由平台技术层、管理层来解决,保证平台技术电话的畅通。
(3)人性化的学习任务要求。例如:“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培训中对于已具备一定信息技术素养的学员,强调用好,对于受硬件环境影响,信息技术素养较弱的学员,强调会用。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能力提升项目,真正使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紧贴师生现实需要,让师生容易用、喜欢用。
(4)开展多样化的线下研修活动,推动线上研修成果线下实践研究,线下实践成果线上分享,通过同伴研修、专家引领,进一步修改、完善研修目标、方式,提出新的目标及策略,以促进后期研修学习更具实效性;使县区、坊主、学校负责人、学员团队对研修学习的目标更明确,研修学习活动更接地气、提升研修活动的实效性、成果的价值性。
六、阶段成果
(1)学习(研修)态度转变:要我学――我要学――按需学,这是网络研修活动有效性的根本。参加本次培训的榆树市第二实验中学郭洪侠老师认为本次研修技术含量高,且网上学习与网下学习紧密相连,网下学习是网上学到的技术的一个延伸应用。这种方式促进了参培教师学习态度的改变。由原来不愿意学,到后来主动学。
(2)学习目的转变:为学而学转变为为用而学,这是网络研修活动有效性的核心。
(3)远程培训研修内容直指课堂:研培分享转变为研培一体,远程培训学习走进常规校本研修,融于学校教学,远程培训助推教师成长(这是网络研修活动真正价值所在)。
七、未来展望
在现有模式基础上应建立科学、全面的远程培训的评价体系,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所谓职业教育信息化,就是职业教育的师生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来推动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过程。它的内涵涉及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网络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化的政策法规和标准等方面。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
教师专业发展,从构词方式角度有两种理解,即“教师专业”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前者意指教师职业与教师教育形态的历史演变;后者则强调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从目前国内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来看,正体现这样两种思路和视角:一是侧重外在的、关涉制度和体系的、旨在推进教师成长与职业成熟的教育与培训发展研究;二是侧重理论的,立足教师内在专业素质结构及职业专门化规范和意识的养成与完善的研究。应当说上述两种认识和思考过程密切相关,但却是和而不同的,是在一致的研究旨趣下包含并牵涉不同的领域与概念范畴,甚至研究方法和逻辑也有所区别。因此本文探讨的是第二种视角,即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
(三)信息化背景下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面向职业教育的,其任务是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推动职业教育教学和改革的发展,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劳动者,即在信息化社会条件下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能够在自身原有知识领域的基础上进行信息搜索、信息加工整合、信息创新的劳动者。要实现这一目标,职业学校的教师肩负重要的责任,他们自己首先要成为信息能力的掌握者,在此前提下才能培养出信息化时代的人才。因此,在信息化的背景下,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由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中所含“信息化的法规政策和法规标准”属于教育主管部门的范围,所以在具体职业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中,不应包括信息政策和标准,仅包括网络设施建设、信息技术的应用、人才培养及资源建设四方面。而网络设施建设属于学校层面,鉴于此,笔者对“职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做出如下界定,即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职业学校教师以专业自觉意识为动力,以教师教育为主要辅助途径,专业知能素质和信念系统不断完善、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它主要包括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反思与评价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内容(如图1所示)。
二、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专业发展具有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共性,但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职教师资专业发展的内涵又具有自身的特性。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是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将已经掌握了的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促进信息技术向教育、教学、培训、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渗透,而教育信息资源的设计开发、建设运用是实现教师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效果不断提高的基础和主要任务。鉴于此,在信息化背景下,笔者将数字资源建设引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提出了校企合作、校本研修两种专业发展模式。
(一)基于教学工厂的校企合作模式
基于教学工厂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指职业学校立足目前校企合作中的具体实际,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环境优势,运用现代教育设备和设施,将信息技术融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教学研究中,通过教学仿真软件、动态课程、虚拟工厂、校企课程认证等手段,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和实践,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加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环节的衔接,在师资培养、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建构起与教师专业发展相适应的模式(如图2所示)。这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决定了这种模式是以企业为源头,以专业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工厂为主题,以资源建设为载体,最终谋求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与途径。校企合作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为了企业” “基于生产实际”和“在学校企业中进行”。它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参与设计教学资源阶段、学习研究教学资源阶段、校企课程的教学整合阶段、教学反思与评价阶段。
1.参与设计教学资源阶段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达成一定的协议,中等职业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制订一个具体的发展计划;企业组织有经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对所需人才进行严密的规划,并为所需人才量身制作出他们应当具有的技术水平或管理水平等。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技术人员、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研讨,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制作出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仿真软件、教学网站、生产视频等数字化资源,形成教学软件(包),其中内容包括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企业在生产第一线的具体操作流程、企业在生产科技中的成果、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科研方向等,并及时向校企双方反馈,选拔具有相关专业技能的教师作为培养和培训对象,增强实效性。
2.学习研究教学资源阶段
教师在企业提供的教学软件(包)等数字化资源的指导下,在校内通过网络掌握企业生产第一线的新工艺、新技能、新方法以及企业的先进管理方法,并可通过远程视频、录像来接收企业内部的新信息、新动态。教师通过对企业发送的教学软件(包)的学习和研究,了解到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流程、技术更新、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另外,教师有疑问时,也可以通过网络与企业联系,请教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
3.校企课程的教学整合阶段
教师通过 一定时间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在掌握了企业的管理制度、技术技能、生产一线的诸多实际问题之后,再结合自身理论知识,通过动态课程、虚拟工厂、在线辅导等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努力把学生培养成能快速适应企业生产的员工。教师通过对教学软件(包)的学习,也能够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企业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尤其要充分反映企业文化的内涵,把握其实质;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研究并发现企业在某方面的不足之处,并结合教学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和及时反馈,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与技术改革中,进而达到校企双方互相依托、互相支持。
4.教学反思与评价阶段
教师通过企业方在线、电子邮件或网络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传送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场景,与企业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等一起进行集体备课和探讨,在充分渗入相关企业文化、企业专家在线点评及相关技术培训提升后,企业适时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作品做出评价和认证,并及时将所拥有的知识能力水平通过相应教学手段反馈给师生,做到“教学做合一”。另外,通过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的培训,将一批有工程技术背景的人才融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中,适时地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辅导,进一步拓展了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在校企合作的专业发展模式中,教师跟踪、了解企业发展信息、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掌握本专业最新技术,熟悉企业操作规范,摸清市场对人才规格培养要求等诸多内容,促进教学观念不断更新、专业领域不断拓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出许多独特的教学方案,开发出一些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这种合作必将为中等职业学校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企业也可以通过整合中等职业学校的优质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为社会开展信息资源和远程培训服务。因此,对校企双方而言,这种合作是双赢的。
(二)基于教学案例的校本研修模式
基于教学案例的校本研修模式是指中等职业学校利用网络共享交互的特点,通过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以教学案例研究为核心,利用网络远程授课、在线辅导答疑、网上讨论、现场研讨、专家引领等方式把学习、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把中等职业学校办成开放的学习型组织,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反思、探索、研讨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专业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基于教学案例的校本研修模式是以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这就决定了这种模式是以中等职业学校为基地,以任课教师为主体,以教学案例为主题,寻求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与途径。校本研修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为了学校”“基于课堂教学”和“在学校中进行”。它主要有四个阶段:教学案例选题阶段、项目独立实施阶段、项目集体研讨阶段和总结成果阶段(如图3所示)。
1.教学案例选题阶段
校本研修首先就是选题的问题,我们最需要研究什么问题,我们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这应该是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讨论的决定。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由教研(备课)组长组织相关理论的学习,通过网络征集、调查、讨论提出活动的主题,明确活动形式和任务,在研修活动前要对研究主题和内容进行充分而精心的准备。此阶段活动设计一般分为五个步骤:集中讨论、确定主题方向→分期搜集、学习相关理论资料→提出个性化主题→集中讨论、交流→确定活动主题并制订方案。
2.项目独立实施阶段
在本阶段,教研组全体成员首先以独立探索的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网络资源、开展网络讨论、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科学理论等,开展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活动,从而形成自主化的符合企业实际特点的工作途径和方法。此阶段流程一般为: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自我反思。其次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每位教师要利用网页、博客、BBS、网络空间等手段轮流汇报自己研究实践的情况,汇聚众长形成教研(备课)组主题研究实践方案。
3.项目集体研讨阶段
教师以集体研讨的方式,就教研组形成的教学方案,通过上课、听课、评课研讨的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在此过程中,全体成员都可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各自的观点,教研(备课)组长及时提炼和总结,达成共识。此阶段主要以组员独立实践反思与集体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分三步走:首先,组员围绕主题独立或合作完成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后,展开对比性课堂教学实践,并撰写出各自的课后反思;其次,集思广益,交流、讨论并确定一份能够体现教研组集体意图的共性研讨教案,并开发设计相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由其中一位组员公开执教(根据需要也可以让一人多次或多人次执教),所有组员集中进行现场观摩并进行课堂录像;最后,组员就集体教案的课前预设和课堂实际效果进行客观的、综合性的分析与整理,准备现场研讨交流,通过交流来,达成共识。
4.总结成果阶段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企业技术人员是中等职业学校校本研修的四个核心要素,共同构成了校本研修的四位一体的关系。因此本阶段要充分体现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企业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四种力量。教研组全体成员通过回顾参与主题研究的过程,就自己亲历主题研究的收获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积极修改教学案例及相关的数字化资源,并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组长在汇总组员总结和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及企业技术人员的实践完成本教研组的符合企业实际的主题研究报告、教案学案、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和教学设计等网络资源库。此阶段的活动程序为回顾过程→撰写论文→交流评比→总结成果。
在校本研修的专业发展模式中,教师借助网络平台的开放性、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网络交流的互动性,打破了“空间”“环境”“对象”的限制,促使教师、学生、专业研究人员、企业技术人员等多方合作参与,凸显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 、专业引领、企业实践的校本研修特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教师与教师间的互动、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融合”。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走校本研修之路,构建有效的校本研修模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选择。
三、对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思考
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又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和途径,而专业发展模式能否在实践中落实,能否切实提高职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性、实效性,就必须对其内在运行环境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在此,仅就影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谈一点思考。
(一)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
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带来了新理念、新课堂、新教研,从而对职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职校教师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因此,教师信息化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媒体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迫在眉睫。
(二)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数字资源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面对越来越丰富的数字化资源,职校教师要有开发、整合、管理、应用的能力,要求建构起区域内的网络教研平台和数字资源库的共享中心,搭建多样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从而最大效益地发挥联动学校的各自优势,实现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三)改革信息化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数字化学校数量的不断增加,提供数字化社会公共服务,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提供数字课外学习支持服务,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是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应用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特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教师专业研究的努力方向。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将重点转移到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数字资源库建设为主的层面,校企合作和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正在突破以往关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认识,它不仅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的创新,而且也有利于职业学校将教育服务融入社会,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3(8):17-20.
[2]范如涌.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模式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3(9):25-29.
[3]杜玉霞.基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7):77-80.
[4]刘万海.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问题与趋向[J].教育探索,2003(12):103-105.
[5]谢海波.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和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8):104-109.
【关键词】教师培训;翻转课堂;可行性;操作性;结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07/08-0039-04
所谓“翻转课堂(反转教学、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其核心一是“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二是互动的个性化指导。教师培训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方式单一、质量监控薄弱等突出问题。导致针对性不强的原因很多,其中可能包括:没有以参训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培训者为中心;缺乏多元主体交往互动;个别化指导和跟进指导缺位。“翻转课堂”的理念对解决当下教师培训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借鉴。
“翻转”教师培训课堂的可行性
1.“翻转课堂”是否适合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需要以参训教师为中心。有效的教师培训应该是以参训教师自主学习为基础,参训教师主体参与的培训。不论是教师职前培养还是职后培训,学习者如果没有主动参与、缺失自主性的话,那么真正的学习活动就没有发生,何谈学习效果?以参训教师为中心的培训,首先要实现主体参与,应该根据参训教师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围绕参训教师的现实问题,设计教学、组织活动。
“翻转课堂”对于改变教师教育,特别是职后以专家(专兼职培训者)为中心的培训现状无疑具有很大的冲击力。一是需要在培训前向参训教师提供学习资源,能够杜绝“因人设课”的情况,使“因课寻人”,寻找切实能够承担培训教学任务的培训者。二是对培训者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挑战,不能课前提供学习资源的培训者将无法胜任。三是习惯于讲授法的培训者,必须改变教学理念和方法,充分关注参训教师的学习需求和岗位实际,否则即便提供了课前学习资源,也难以应对培训课堂上的提问和针对性指导。四是促使参训教师必须在培训前通过网络手段下载学习资源,提交前置作业(问题、案例等),为培训做好专业准备;否则,培训中将无法参与专业对话。这将使参训教师自动激发学习动机,主动掌握网络学习技能,自觉梳理训前学习资源,从而为培训学习做好准备。
教师培训需要互动的个性化指导。有效的教师培训应该是以参训教师自我导向为指引,参训教师多向互动的培训。凡是有效的培训,其绩效在于实现问题解决和行为改善,促进参训教师在对学习进程的自我监控、自我反思和自我发现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导向的“自我”既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当参训教师的个体需求符合群体需求时,培训指导将具有普适性,更为有效。
传统意义下的教师培训注重统一告知,漠视个体差异;信息传递方式单向,忽视多元主体交互。“翻转课堂”因课内时间较为充分,这为教与学、学与学的主体间互动提供了可能,因前置作业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了内容和对象。如果培训者将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培训课堂的话题,或将具有典型性的案例作为培训活动的议题,可以促成参训教师之间的问题研讨和经验交流,培训者自身也往往从中受益。这样的培训课堂迫使培训者不能够“一份讲稿次次用”、“自定问题,自问自答”;培训者必须课前认真研究参训教师的前置作业,认真分析所提问题,分清主要问题和个别问题,分别进行全班重点解答和个体针对性指点;精心选择典型案例,引导分组讨论和班级交流。课堂内指导不到位的问题、研讨不充分的案例,必将延伸到课外、训后,促成培训者的跟进指导甚至训后跟踪、参训教师之间的面对面或网络交互的实现。
因此,实现有效教师培训可以借鉴“翻转课堂”的理念,遵循成人学习特点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对教师培训课堂进行“翻转”:培训者训前提供学习资源,要求参训教师课前自学并提交前置作业;课上突出对问题的针对性指导,组织典型案例分析研讨;课外跟进指导、训后跟踪指导,以及促进参训教师同伴间的互动交流。
2. 教师培训能否进行课堂“翻转”
教育信息化为“翻转”提供了物质条件。
首先,信息化教学环境为“翻转”培训提供了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三通两平台”[2]的建设将全面改变教学环境和培训环境。云服务、云端资源和云端教室将助推中小学教学模式和教师培训模式的改革;信息化教学环境不仅为“翻转”中小学课堂,也为“翻转”教师培训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全方位的交互形式。
其次,信息化教学技术为“翻转”培训提供了手段。互联网和现代移动信息传递沟通工具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远程网络和移动通讯等是新一代教师(包括教师培训者)普遍的生活方式。教师及学生不仅能够通过学校、网吧或个人计算机,还可以通过手机、iPad等随时随地上网学习。教学视频的录制与点播、学习资源的上传与下载等“翻转”培训基本条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掌握和使用。
“翻转”教师培训课堂具备了基础能力。第一,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普遍增强。教育信息化深入应用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应用能力。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对600多万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约占应培人数的76%。如,2012年通过实施英特尔?未来教育、微软“携手助学”、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联合国儿基会教师培训等国际合作教师培训项目,培训中小学教师15万人。这为教师参加“翻转”培训奠定了学习能力基础。第二,混合式学习方式被教师培训采用。《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2011年1月4日)要求,积极开展教师远程培训,将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促进远程教育与校本研修相结合,采取混合学习模式,开展大规模的教师培训。“国培计划”和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积极探索和采用混合式学习方式,如教育部开展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试点[3],培训模式的改革创新为教师培训机构及培训者实施“翻转”培训积累了实践经验。
可见,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翻转”教师培训不仅具备了基本的物质条件,而且参训教师、培训机构及其培训者基本具备了基础能力,实施“翻转”培训有了现实可能性。实施“翻转”培训将有效促进参训教师和培训者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和学习方式、培训方式变革,推进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创新,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翻转”教师培训课堂的操作性
其实,“翻转课堂”的理念在教师培训特别是远程培训中已得到渗透,并逐步被推行。如“国培计划”要求置换脱产研修和短期集中培训积极利用网络研修平台,开展网络研修,进行跟进指导;远程培训建立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机制,推动网上研修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式学习。但是,“课内面对面培训+课外网络跟进指导”、“网上学习研讨+网下教学实践”等混合式培训,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结构比较,不难看出其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先教后学”,后者是“先学后教”。那么,怎样构建教师培训的“翻转课堂”,将“先教后学”翻转为“先学后教”呢?
张金磊等认为,其一,“翻转课堂”使得教师从传统课堂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成了学生便捷地获取资源、利用资源、处理信息、应用知识的脚手架。其二,在课堂中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活动时间,让学生在交互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并且通过教师评价反馈控制自己的学习。其三,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但并非完全独立地进行学习,需要高度参与。他们根据学习内容反复地与同学、教师进行交互,以扩展和创造深度的知识。“翻转课堂”的这三个特征,是“翻转”教师培训课堂首先应该具备的。
作为成人教育培训范畴的教师培训,其课堂结构有着自身必须遵循的规律和要求。2012年10月12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了《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术语》、《成人教育培训组织服务通则》、《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者服务能力评价》等三项国家标准,是构建“翻转”教师培训课堂结构的基本准则。同时,还必须落实教育部有关教师培训工作的文件要求,如当前“国培计划”项目的培训课程要执行《“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和三个“国培计划”《项目管理办法》[4]等。
基于上述对“翻转”教师培训课堂的可行性的思考,根据“翻转课堂”的基本特征、成人教育培训国家标准和教师培训的有关文件要求,笔者构建了“翻转”集中培训的课堂结构并提出相关建议。教师集中培训大致可分为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两类。由于目标定位不同,“翻转”培训的课堂结构有所区别,前者是“学习新知指导解析网络研修”,后者是“示范观摩要领点拨岗位实践”。
1. 知识更新类“翻转”集中培训模型
知识更新类课程结构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图1),各阶段的主要活动及操作建议如下。
图1 知识更新类“翻转”集中培训课堂结构
课前——学习新知。在这个阶段,参训教师主要通过“自学”和“作业”实现知识反思。教师的自学一般分为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网络阅读培训者提供的学习资料,如浏览指定网页,或下载文本资料;二是在线或下载培训者的教学课件(如PPT演示文稿)进行阅览。在自学的基础上,完成培训者布置的作业。作为成人学习者,不宜向他们布置记忆类的作业,而要基于他们的工作需要和专业发展需求,突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提出问题,提交案例,促进他们理论联系实际。
课中——指导解析。培训者和参训教师(学员)的专业性对话是课堂教学的目标指向。对于培训者来说,要在课前分析参训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提交的案例,梳理出主要问题和典型案例,课上进行问题指导和案例解析。而参训教师则在培训者的组织、引导下,围绕主要问题(话题)展开研讨,针对典型案例结合经验进行交流。课中,培训者在必要时才讲解知识,或者将知识嵌入指导、解析、研讨、交流等专业对话活动之中,也可以组织参训教师变换角色,“客串”培训者讲解知识和开展对话活动,让教学富有针对性和吸引力。
课后——网络研修。通过课后的网络研修平台互动,促进知识内化和深度对话。这是不同于中小学“翻转课堂”之处。一是由于中小学生的学习是长期连续的,而参训教师的集中培训是短期的且往往围绕一个主题。如果没有课后的网络互动,就会使所学知识得不到巩固和深化。二是由于中小学生是以学习为主的,而教师却是以工作为主,他们通常是利用课余和休息时间进行学习。网络研修平台,不仅为教师学习提供了环境和空间,还构建了学习型组织(如学科研修共同体)。
2. 技能提升类“翻转”集中培训模型
技能提升类课堂结构也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图2),各阶段的主要活动及操作建议如下。
图2 技能提升类“翻转”集中培训课堂结构
课前——示范观摩。技能提升类培训课前的“自学”重在“观”(观看、观摩),不同于知识知识更新类培训课前重在“看”(阅读、阅览)。参训教师在线(或下载)观看“微课”,如教学技能的操作视频,或者是指向教学技能的课堂教学片断。所谓“微课”,即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通常针对某个特定的主题,长度维持在10 分钟左右,通过媒体播放器,可以实现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笔记和进行思考,能够提高自学的效率。而参训教师的课前作业,则主要是由“微课”引发的个别化疑难和个性化需求,并在线反馈给培训者。
课中——要领点拨。技能提升类培训的课堂对话实现途径是培训者的精讲点拨与参训教师的技能微格训练相结合、培训者的评价反馈与参训教师的技能测试相结合。这四种方式的结合,有效促进了“师生”对话和“同学”对话。培训者的“精讲”针对的是参训教师的难点或弱点,“点拨”指向技能的规范和提升。参训教师的技能训练离不开要领讲解和示范点拨,需要培训者对技能使用的诊断评价和即时反馈,同时也可以从同伴处得到启发和帮助,因而技能培训会更具实效性和感染力,促进教学技能的掌握和提升。
课后——岗位实践。同中小学生学习技能一样,教师的教学技能学习也一定要反复练习,要利用教学岗位“在游泳池中学会游泳”。教学技能的实践运用能够得到同伴的批评和专家的指导,可能是许多教师训后的需求。为此,培训者要通过网络研修平台或实地回访等途径开展训后跟踪,参训教师也要利用网络研修平台或校本教研活动积极寻求同伴的帮助和指点。这是“翻转”教师培训与传统教师培训的不同之处之一,是信息化培训环境对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积极作为。
摘 要:作为“国培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的辅导者和研修者,通过亲身实践,得出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的共同心声,即:树立了教师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及专业发展,开创混合式培训新模式、有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效果
作为“国培计划”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的辅导者和研修者,通过亲身实践,得出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的共同心声。
一、树立了教师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师的信息素养
此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每一天都使教师在观念上有一个更新。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作为一线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补充新识,更新观念,从根本上提升专业素养,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这次培训不但全面,而且针对性强,既有专家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详细解读和分析,也有信息技术名师及教授们精彩的视频讲解,更有各种软件供教师们具体实践。学习期间,专家们精彩的讲座一次次激起了老师内心的感应,也激起了我的反思。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中,老师们收获专家们思想的精髓,理论的精华。听了教授的讲座,老师们进一步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尤其是交互式电子白板、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出现,让大家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需要与时俱进。
二、开创了教师全新的混合式培训模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线上研修热火朝天
通过这个平台,与全国教育专家进行了一次“零距离”的接触,“面对面”聆听他们的辅导讲座、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专家学者们奉献了他们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让老师们收获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专业方面,通过论坛与同仁们的谈收获、探迷惑,使其在思想、专业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学习安排上,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构建三维网络空间――形成“学研用”一体化的网络生态圈。创设了“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的网络研修体系。每一位研修教师均开设了个人空间,在个人空间中选学任务包、分享资源、撰写日志等学习行为。此外,空间中“我的工具”中,提供了“课件助手”、“微课助手”、“常用模板”等工具。
(二)线下实践求真务实
1.“四步”研修法夯实老师基本功
第一步:小组集中研修。首先,老师们运用自己在网络平台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在组内展示自己精心撰写的原始教学设计和制作的教学课件,讲解自己的思路。然后,开展讨论,评出本组较为优秀的作品;第二步:校本组内研修。将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在学校教研组中进行交流讨论,征求同行的意见或建议,对教学设计和课件进行再修改和完善;第三步:教学实践研修。通过教学实践,检验研修成果,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反复修改教学设计和课件,力求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第四步:集中提升研修。老师们把经过自己精心修改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再次展现在大家眼前,进行研讨,对好的地方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或建议,供作者进行参考。
2.“两引”研修法助推老师展翅高飞
一是知名专家“引领”:研修主办方开展了主题是“技术为我所用,教学因我而变”的送培送教活动。专家们运用通俗易懂的道理,精品教学案例,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融合的方式、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讲解,将研修成果与专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活动重实效,重心下移接地气;二是教育行家“引领”:利用名师、教学能手、知名教研员等实施“引领”。各工作坊安排一位名师,自始至终参与老师的集中研修,在教学设计方面,他们从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性,教学过程的目标性,知识生成的有效性,教学交流的互动性等对老师作品进行一一点评。在教学课件方面,他们从教学课件形象性、具体性、直观性入手,音效与动感有效结合,帮助学生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等方面对老师作品进行一一点评。
3.共享研修成果,分享研修经验
一是作品成果共享:各工作坊在网络平台展示了老师们线下研修活动的优秀成果,每件作品凝聚着所有老师、坊主、专家的集体智慧和心血,代表着最优秀的研修成果。展示环节精彩不断,亮点纷呈,老师作品完美的设计理念、精准的信息技术融合手段以及精彩的团队精神展现,无不给人带来惊喜和赞叹;二是工作成效共享:各坊主对线下研修活动工作进行了汇报交流,一起分享了线下研修活动的成功与喜悦,让我们更加坚信:没有端正的态度,任何事都不可能产生好的结果。
总之,“国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使老师们转变了教育理念,提升了信息素养,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高度融合,有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能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科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二、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需求分析
在项目申报之前,通过对目前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专任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深入一线现场调研等形式进行深入的前期培训需求调研,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调研资料。根据实际的前期调研情况分析,大致情况如下:
1.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背景不足
在各中小学校中,具有正规计算机专业背景的信息技术教师比例不到50%,市区学校相对好一些,县及以下农村学校情况不太理想,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一名正规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教师;而其他专业转行过来担任信息技术教师的,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基础,都是在日常的工作中通过自学等形式学会了一些信息技术相关学科知识,缺乏系统性的信息技术知识。
2.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偏低
在调研中发现,绝大部分中小学校均配备了电子白板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但是在日常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只是简单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取代了传统的“写黑板”的工作,没有有效地利用电子白板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更没有有效利用“三通两平台”的功能。
3.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意识不足
调研发现,信息技术教师大多数还在从事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任务,只有极少部分学校开设了选修课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很少有信息技术教师承担起指导本校或者本地区其他学科的教师有效运用电子白板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运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素材的加工与处理、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方面的任务。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期望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在信息技术的学科系统知识、教学资源的处理与加工、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学科教学软件的使用等方面得到系统化的培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和操作技能。
三、混合培训模式的创新
1.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
在项目课程设置的时候,严格按照“以课程模块定专家”的指导思想,坚持“按需施训、深度融合、实践为主”的原则。充分结合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遵循教师专业成长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规律,以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手段、以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为载体,采取混合式培训模式,引导参训教师将信息技术的应用融合到实际教学全过程,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有效提升信息技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和支持专业发展的能力;以学科案例教学为载体,以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培训为支撑,以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核心,强化课堂案例教学的设计和实施,突出实践导向,将理论技术培训与实践操作培训有机融合,推动教师学用结合。
2.课程的培训目标
了解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掌握信息技术提升工程相关政策,增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意识与能力,提升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和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培训教学技能、培训组织管理和培训指导能力,组建一支稳定的高水平信息技术培训者队伍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信息技术骨干教师队伍。
3.课程体系的设置
根据课程设置的原则和课程培训目标,确定培训课程体系,从信息技术素养、信息技术综合、信息技术专题和教师专业发展四个课程模块来开展培训。
4.混合的课程培训模式
课程体系设置上应遵循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特点,结合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日常工作需求,短期集中培训项目采取“集中培训(9天)+网络研修(30学时)+校本研修(30学时)”的三段式培训模式,遵循实用性、针对性、整合性和创新性原则进行课程设置。集中培训阶段:以解决教师遇到的普遍性、实用性、关键性问题为核心,基于课堂教学现场,走进真实教学环节,采用案例“观摩→解读→研讨→实践→评价”的培训流程,引导教师更新教学设计理念,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手段,提升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的培训组织、管理和指导能力。网络研修阶段: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根据教师需求,分阶段、分步骤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的系列课程模块;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明确线上与线下研修任务;组织教师通过网络研修平台进行网络课程学习、在线交流和探讨、作业互评、同伴互助、案例分析、优秀成果展示等活动,完成网络研修任务;着重解决个人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掌握但在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中尚未掌握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问题。校本研修阶段:依托教师工作坊实施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设计系列校本研修活动,组织教师将所学习掌握的信息技术理论和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打造师生负担轻、教学效果好的优质课堂。加强技术体验,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技术体验,并及时生成优质课程资源,促进教学与教研常态化。
四、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3/15-0021-04
一、项目背景及我们的思考
(一)项目背景分析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2012〕48号)和《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教技〔2012〕13号)要求,教育部组织制定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实施方案,决定全面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旨在通过IP卫星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传输到全国6.7万个教学点,帮助农村边远地区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满足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基本要求。
透过“项目”目标,再一次凸显出农村边远地区由于师资严重不足,尤其是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专业性很强的小学科由于长期没有专任教师,致使适龄儿童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的基本要求,从而导致城市与农村学生在受教育的基础环节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态势,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还是要先解决师资即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使当下现有的教师能够胜任这些学科的教学,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教育均衡。因此,为有效落实国家的项目目标,吉林省将“项目”重点放到教学点教师培养方面,如何有效实施“项目”培养计划,首要任务是要厘清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
(二)直面问题,理性思考
解决教育均衡问题,首先要建设一支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师队伍,而教学点当下的核心问题即教师队伍不建全,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升,破解这一问题之法就是加大对教学点教师的培训力度,而这个培训力度绝对不是短期能解决的,而应是一种持续性、跟进性的培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变革当前的教师培训方式。
当前,农村教学点校的教师年龄群出现两极分化:一个群体是年龄偏大信息素养较低的老教师;另一个群体是近几年通过特岗教师招聘进来具备一定信息素养但执教能力不足的年轻教师。这就使我们的“项目”实施中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老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另一个是年轻教师是否乐于坚守岗位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归为内容针对性不够、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强两方面大问题。
通过对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我们深刻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是由于长期以来行政命令下的自上而下的培训目标、内容、方式不能满足教师成长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二是培训缺乏激励机制和跟进措施,致使教师为“培”而“培”,“培”与“用”相背离,出人不出脑,走“行”不走“心”,制约了教师主动发展的动力和自我实现的价值欲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社会发展中的教育均衡问题,还是教育发展中的教师自主发展内驱力问题,主要的根源是科学的顶层设计问题。
二、科学规划,分层实施
基于科学规划理念,应合理制定培训阶段及研训内容。结合“国家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目标,充分做好各项调研,与各地县、区协商,经专家评估为参训地区量身定制2-3年《教学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目标》,切实将培训与教学实践进行有效融合,给予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持续支持。在“项目”实施中我们主要分如下两个阶段:
(一)第一个阶段:“种子”教师集中培训阶段
1.主要目标
为教学点校培养“种子”教师,这些“种子”教师将组成各县区教学点校的核心研修团队,主要是利用集中培训面授的优势加强对项目的了解、充分发挥参与式培训模式优势,实现引领――体验――内化的过程。带动各区域、学校的教学点项目有效实施和落实,以此促进农村偏远地区教学点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非学科专业的兼职教师,帮助这些教师能够顺利完成音乐、体育、美术、科学、思想品德与社会等学科教学任务;同时,提升语文、数学、英语教师专业素养,以打造胜任各学科课堂的专业教师队伍、以提升农村偏远学校教学质量、让农村偏远学校的孩子享受教育公平的阳光为目标,从四个维度设计了课程内容,开展了递进式的、持续的集中培训活动。
2.主要内容
第一模块:现代教育技术及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旨在通过专家讲座对教师学科素养、执教方法等方面给予专业理论辅导。
第二模块: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及项目终端设备的基本操作使用,旨在通过培训让“种子”教师了解“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课程结构、掌握项目终端设备的基本操作使用和教学点设备维护方法、了解各学科数字资源教育应用指南,找到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点。
第三模块: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制作、获取及运用。旨在通过培训促使“种子”教师掌握适合偏远地区教学点教师常用的信息技术相关的技能技巧,在有效地应用教学点资源的基础上能够为未来构建本土化的课程资源奠定基础。
第四模块:案例分享,实践操练。通过教学活动设计、说课、虚拟上课等活动体验基于数字环境下的教学实施过程,积累教学经验;通过典型案例分享、教研活动策划交流等活动促使参培教师及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展开思考和交流以达到提高培训质量,让每一位参培教师学以致用。
(二)第二个阶段:校本实践研修阶段
1.阶段目标
在这个阶段里我们主要以《中央电化教育馆关于“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资源应用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为载体,组织教学点校开展集中培训后的实践研修活动,其目标即让每个教学点参训教师学有所用,学有所赢。真正达到研、培结合,加强本土化教学资源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实施环节
以县(区)、中心校为核心开展有效校本实践研修活动,结合教学实际的校本集体备课、结合各类教研竞赛及培训目标的区域开放交流研讨活动。
运用教学点资源开展校本实践研修活动分如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浅尝初探。即直接利用“跟我学”视频进行教学,力求达到视频中的教师学生与现实中的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与视频中的课堂融为一体。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地位是组织引导、视频播放。在教学及资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可通过专家的视频讲解、QQ交流研讨等方式释疑。
本环节的校本教学研修目标:
教师能够应用资源完成教学任务,校本实践研修重点是提升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
第二环节:巧用资源。即结合学情,根据不同的课型以及数字资源提供的题材进行教学。具体操作为,利用资源中的教学设计,结合学情对教学设计进行再创设。以《品生》为例,与教学设计对应的一般都有三个活动板块(部分为二个)。三个板块以教材内容(插图)为基础蓝本,同时配有动画视频和音频。教学中,教师只需将上述资源进行合理的搭配使用即可基本达成三维目标。
本环节的校本教学实践目标:
教师能够结合学情有选择地重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校本实践研修的重点是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第三环节:灵活创新。任何一种资源,在使用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显现出它的偏颇与局限性。例如:资源中有的问题设计面过宽过大,大多数学生面对学习内容无所适从。因此,在校本实践教学中采取了传统教学方式与数字资源合理利用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学设计及资源进行再创造,生成出更加契合当地教学点学情的教学资源,让新的资源更好地贴近学生。
本环节的校本教学实践目标:
教师能够结合学情、教情创造性地生成更适合教情、学情的新资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校本实践研修活动的重点是提升教师专业技能、专业素养。
3.实施策略
层级式业务培训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第一层级: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
主要是中心校信息主任对教学点全体教师,尤其是对教学点45岁以上的老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通过几轮培训、验收,使教师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能够对文字进行录入与修改,对演示型电子教案中的文字、图片、图形绘制、音视频下载与播放、动画效果设置等进行修改;能够熟练地接收和使用“远程数字教育资源”,大大提高“远程资源”使用率。
第二层级:学科带头人信息素养培训。
对各个学科、各个年级的学科带头人进行培训。一是掌握演示型课件的制作技术,能够科学有效地把“远程数字教育资源”和“演示型课件”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第三层级:中心校对教学点管理者进行培训,规范监管机制,使“远程数字教育资源”和“演示型电子课件”的使用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从而达成效益最大化。
例如:桦甸市苏密沟红星小学教学点校以“三检一测”的模式来保证电子教案的实效应用。三检:即每周必检二次备课的进度,每月抽检二次备课的质量,每月末检查二次备课流程和教学手记;一测即每次随堂听课必进行当堂教学效果检测,对三率进行分析,指导教师备课与教案的应用,整体管理学校教师电子教案的使用情况。
三、分层管理体系建设是实施培训的有效路径
依托吉林省电化教育馆“电教系统”人力资源网络,充分发挥电教人员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功能,以中心校为核心,构建省、县、校三级管理体系。分级分层为学校提供适时的技术支持与资源支持,真正解决教学点在项目推进实施中的技能障碍(如图1)。
图1
为了使分层管理体系能有效运行,吉林省电化教育馆在项目实施中还分别构建省、地、县(区)、校管理团队,省级研修活动组织策划团队,县区、学校研修组织策划团队,以中心校为核心研修活动学习共同体,本地学科专家团队五支团队,为培训实施提供了保障。
四、创新“研修一体”的培训模式,提高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培训模式:“研―训―赛”一体化,创设良好的研修氛围,使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一)以“培”促“研”
通过聆听专家的讲授,对课程内容分专题、多维度剖析和解读。帮助参训教师从整体上理解培训课程设置的背景、理念等,进而深层次理解课程内涵,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应用所学内容走到教学中去实践研究,从而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二)以“研”促“培”
经历第一阶段学习与实践后,学员带着问题再次走进培训,结合调研情况,“项目”组织实施中预设任务,参训教师带着任务进行学习,使“研”与“培”融合,真正实现按需施培,提高参训教师积极性的同时,更有效地落实培训目标。
(三)以“赛”促“培”、以“赛”促“研”
以中央电化教育馆各类大赛尤其是每年的“教学点项目”评比活动为载体,为参训教师提供各类展示与交流平台,使得学员的学习与实践成果得以检验,从而实现学有所赢、学有所用的目标,以此提升参训教师自主学习的内驱力,破解教师在发展中的职业倦怠以及青年教师如何迅速成长等系列瓶颈问题。
五、阶段成果,初见成效
一、网络研修,教师自主学习提高的平台
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给学校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带来显著变化的同时,也对教师在教学中掌握和应用信息媒体技术带来了方便。茶余饭后,教师可以坐在电脑前,根据自己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网络学习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学习新方法,完善能力结构,学习新技术,完善素质结构。从而实现了教师的自主发展和自我提高。
二、网络研修,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渠道
教师完成工作任务的首要前提是备课。然而,受一定地域的影响,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小学(教学点),学生人数少,教师配备只能一个年级一位教师,有的教学点直到现在仍然采取复式教学的做法,在这样的前提下,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就是一句空话。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大学区”新体制建设切中了解决这个问题的要害,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开辟了渠道。不仅活化了教师集中备课的形式,而且为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注入了新的源头活水,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目前,全市七个学区,在各学区校长联席会议的有效组织和引领下,在致力于“校本研修”的大背景下,同一学段、同一年级的学科教师单元集中备课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正在或已经成为桦甸“创建教育强市”的一股洪流。
三、网络研修,教育教学信息互动的窗口
随着“农远工程”的顺利实施,桦甸市教育系统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媒体网络建设,已形成了天网、地网和人网“三网合一”的网络格局。这种蓬勃发展的教育信息现代化形势,极大地鼓舞了基层学校领导和教师致力于网络研修的积极性,激发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对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不仅使“物,服务教师,服务教学”逐步成为了现实,而且在有效减轻教师工作负担的前提下,使网络研修的效能得到了最大化程度的发挥。
以桦甸市苏密沟中心小学为例。该校是一所农村中心校,下辖5个村完小,共有学生697人。2010年末,该校的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网络媒体建设就实现了中心校与村小的“一键通”。
项目开发之初,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是文稿演示,随着项目开发的步步深入,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项目开发由文稿演示逐步转化为如今的演示性“电子教案”。目前,这种“演示性电子教案”已在全市的小学范围内,在吸收——批判——改进——完善的基础上,得到广泛而有效地利用。不仅成为该校大力开展网络研修的主打品牌,而且成为全市教育教学信息互动的窗口和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四、网络研修,学校教师共同提高的载体
在“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网络研修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中的作用,教师进修学校中小学的各学科教研员都建立了“教研员网络工作室”,基层学校的教师通过网络可以及时地与教研员取得联系,沟通交流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情况,并对教师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解惑答疑,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各个学区的每个学科都分别建立了教师QQ群,指定工作负责,业务能力强的学校业务校长、教务主任或学科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任该学年或学科组的组长,组织带领学年或学科组的教师开展网络研修活动。
这些措施,不仅使广大教师提高了积极参与网络研修的思想认识,更使一些年轻教师(新教师、特岗教师)在互动交流中通过对某一个问题的“网上论坛”增加了见识;通过网络观看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况视频,增长了知识;通过教研员的“网上评课”,增强了信心,通过网络点评他人的博客、说说,增进了友谊。
>> 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研修文化的构建 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研修的意义及其发展与完善 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的本地化实践探索 构建农村中小学教师网络校本研修模式刍议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困境 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化的问题和对策 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中的作用 如何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PDS模式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用策略 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自我突破 北京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研修工作站项目”扎实推进 浅析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现象 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成因分析 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效果调查 农村中小学教师问题浅议 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研究综述 浅谈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 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探究 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功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康桂珍,韩嘉懿.基于QQ交流平台的教育教学应用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4).
[3]马晓玲.QQ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及其传播特性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4]黄复祥.基于网络资源的高中生物课后辅导的研究与实践[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