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1篇: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初中地理课程要学习的知识可谓是既广且深,涉及到了宇宙、地球、大洲、国家、地区等诸多内容,实际上包括了“天文地理”两方面的部分知识,初学者在学习某个单一知识点的时候,也许并不觉得有太大的困难,然而一旦进入了复习阶段,需要前后综合,能够举一反三,要求融会贯通,因此内容显得空前繁杂,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在复习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能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从各个概念中找出地理知识的规律,再将知识融会贯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一个难题。

以下是笔者在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得到的关于地理复习教学的一点浅薄之见。

一、重视基础,培养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打好基础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在地理复习教学中,同样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作用,复习教学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只有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联系实际,发展能力。可以说,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罔谈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地理复习中,不可忽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加深对地理概念、原理的理解;将地理事物的物质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在巩固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所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观点来说明、描述、识别地理事物,注意知识的逐步深化,使学生做到基础知识更加扎实。继而注意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能力,两者相得益彰。

二、温故知新,举一反三

在系统复习时,我们应该使学生在巩固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认识未知,获得新知,一方面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同时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

在湘教版地理教材中,大陆漂移学说、板块学说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实际上,有很多的地理现象可以用它们来解释,因此可以说,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与它有关联的知识,在复习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像对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形成原因的分析,对大西洋扩张、东非裂谷的形成分析。在复习“火山之国”印尼、日本、智利等内容的时候,也同样要引导学生温习板块学说来进行分析解释。

三、构建体系,融会贯通

复习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彼此相关的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能够一目了然。

各类地理知识之间,本来就存在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为了教学的需要,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将分散的系统的知识再根据一定的联系,将之有序地集中起来,尤其注意充分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构建成有机联系的整体,使各知识点既能化整为零,又能化零为整。以利于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学生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重视地图,抓住核心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图一身,可以说,很好地掌握了地图,就把握了地理知识的脉络。

在知道学生复习时,可让学生把地理分布、地理规律等都落实在地图上。如复习中国地理时,可着重看10方面的地图,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甚至自己根据需要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可以牢牢掌握了。

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容易混淆那些相近的概念、名词以及类似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难以把握他们之间的异同。在复习教学中,为这些容易混淆的内容找出一个连接点,一一列举出来进行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就可避免张冠李戴,可以加深学生印象。

如学习长江、黄河这两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时,教师如果把二者的发源地,长度,分段,支流,水量,水文特征,所注入的海洋,流域面积,生态环境等等列举出来加以比较,学生就会对这两条河流的特征产生深刻的印象,易于更深一步的掌握。再如我们教学日本、英国两个国家时,它们都是海洋岛国,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处于温带,这样,就有了可比性了。让学生去找关于这两个海洋资本主义强国的相关资料,然后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对人口,民族,面积,地理位置,经济特征,工业分布,对外贸易等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在比较中再把各种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这两个国家的同和异就凸显出来了。在讲世界的气候类型时,也可以把相近的两种气候进行比较,找出差别,也找出相同点,例如,同是属于亚热带气候,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之间就有较大的区别,一个处于大陆的东端,一个处于大陆的西段,就造成两种特征完全不同的气候。这样指导学生学会将不同的地理事物归类,就会形成坚不可摧的知识系统。

六、关注焦点,与时俱进

地理知识与我们人类的生存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当今世界的许多热点、焦点问题就与我们所学地理知识有很大的关联,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注重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分析、阐释、评价、解决实际问题等也是我们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

许多考试试题也重视自然和社会热点问题,多以此来立意命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复习中要十分关注社会热点和国际焦点问题,例如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环境是全球人们最关心的五大问题,同时温室效应、臭氧空洞、赤潮、地震、漏油、南水北调、能源问题(如石油)、三农问题、中国人口迁移、中部崛起、环渤海经济圈等等是目前广泛受到关注的问题。

第2篇: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完成区域位置判定,培养区域定位能力

确定区域位置是区域地理学习第一步,学会空间定位是区域地理复习的出发点和基本点,一般而言可从两方面指导学生完成区域定位。

1.利用经纬网和海陆位置等完成大致定位

阅读区域地图须学会利用图中经纬度确定区域位置,需要在区域地理学习时帮助学生在脑海中记住一些经纬线,而非让学生背一些重要经纬线穿过的地理事物。指导学生通过画图、用图,总结出一些重要地理事物的经纬度特征与范围更实用。从世界角度看,重要的地理事物首当其冲是七大洲和四大洋及它们的分界线。如非洲大多位于东半球,大部分位于20°W~40°E地区;从纬度位置看,可知大致位于热带区域,最南、最北都是什么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侧。非洲大部分位于0°~30°南北纬之间,所以非洲经纬度特点为“小号经度,小号纬度”。欧洲叠在非洲之北边,欧洲经纬度特点为“东半球,小号经线,大号北纬”。美洲为“西半球,23.5°N以南为拉丁美洲,以北为北美洲”等。学习区域地理应注重通过画图、读图总结归纳地理规律。

2.利用标志性地理事物形状和相对位置关系完成精确定位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标志性地理事物。区域地理学习应引导学生利用区域地理环境的标志性地理事物进行区域定位。例如,海陆轮廓形状、地形起伏特点、河流、湖泊、城市、人文建筑等。除此之外还可用相对位置记图定位。例如,中国地形分布难以记住,可引导学生用相对位置掌握分布(图1)。

在此基础上可以叠加中国的河流,得出中国主要的农业区;叠加中国主要铁路干线,找出交通枢纽城市,其中很多交通枢纽还是重要工业城市,再联系工业布局区位因素等。通过上述方式学习,可帮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比较清晰且完整的“脑图”,以便迅速解决区域定位难题。

二、学会区域分析方法,把握地理区域特征

第3篇: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字:初中地图;地图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251-01

地理和地图的关系十分密切,用好用活地图是进行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方法,最突出的特点,也是上好初中地理课的重要手段。我在教学中依据《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注意利用地图辅助教学,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其体会如下。

1.借助地图,联想记忆

地理知识之间有各种各样的相关联系,地理联想是理解、识记的途径与回忆线索。联想的方式途径很多。例如:从图中看到印度乞拉朋齐的位置为临西南季风多地形雨,而联想到我国的火烧寮多地形雨的位置特点;面对北美洲地形图,了解其"两边高、中间低,山地高原主要集中在西部",联想到澳大利亚的地形特点;看到热带雨林的常绿高大植物和猿猴、犀牛、鳄鱼等景观,可以联想到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学习完大洲后,亚洲南部自西向东排列着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联想到欧洲南部的伊比利亚、亚平宁、巴尔干三大半岛。借助地图,通过联想,不仅掌握了新学的地理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巩固原来学过的知识,使之记忆得更加牢固。

2.作好地图笔记,加深地图记忆

这里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在自己的地图上用钢笔作笔记,以帮助学生准确落实各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扩大地图的信息量,读懂地图中所隐含的地理信息,使读书、读图、绘图和填图四者统一起来:(1)描出轮廓和线条。勾画地理事物的轮廓或打上斜线,描出线状物等,可落实地理事物的具置和大致范围、方向、长度等。(2)标出地理事物成因的文字和符号,可深化对地理事物的认识。如在欧洲西岸标上"大西洋"、"北大西洋暖流"及其流向、"风带"及其风向,表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3)用关键符号画出图中重点掌握的内容。目的是明确记忆和复习的重点。如将容易写错的地理事物名称圈注或作下划线,以避免重新犯错。(4)补充新的事物,目的是适应地理事物的变化,较快接受地理新信息。如图上只写地理事物的名称,要求学生画出其范围;新出现的地理事项(重大事件、新建铁路等)在图上的相应位置标出来;更正地名或填上相关历史地名。⑤写出读图记录,目的是及时记下所看所想所问的问题,如图中隐含的知识点和图中的疑难点等。这样做,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耳,多种感官的活动能及时加深对地图的记忆,回顾时,地图笔记能再现原来记在地图上的大量信息,明确记忆重点、难点。

3.运用地图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地图知识覆盖面大,信息量丰富。而地理各体系之间、各区域之间、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逻辑性联系在地图上可充分加以连接和延续。因而以地图来展示自然条件的特点并分析其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就可让学生经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过程,这种过程通过直观具体的表象而进行,避免了抽象复杂、难以想象,从而让学生对地理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认识。并能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图上以上海为例,引导学生从位置、河流、地貌、农业、交通、资源等方面分析上海布局钢铁工业的有利自然条件及经济因素,并触类旁通联想武钢、攀钢等布局的影响因素。

同样,讲黄土高原时候,可引导学生从地图上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先让学生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在秦岭以北、太行山以西、远离海洋,所以降水少,自然植被就很少,植被少就不能很好地涵养水源;再引导学生分析地形图,它的地形破碎;再联系上这里多暴雨和人为破坏,所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学生象这样借助地图边学边观察边理解,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很容易对知识加以消化,并达到以研究方式去学习,以结论来巩固或检验知识的目的。

4.运用地图教学有利于教师总结和学生复习

第4篇: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新课标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113

虽然高中地理作为一门文科类学科,但是它在很多方面又有理科的思维和学习方法,我们的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一定要在端正学习态度的前提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何为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讲究三点:眼到、手到、心到。眼到:需要学生用眼睛仔细去观察,去探索未知的知识;手到:要求学生用笔去记住关键的知识,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心到:需要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将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许多高中生觉得地理的学习很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缺乏对地理这门学科的理解,他们认为地理有自然、人文、国土、区域四大板块,融合起来对他们来说非常困难。这是因为这些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而某些学生的逻辑思维混乱、考虑问题缺乏条理性,这就导致这些学生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动机和兴趣,因而,加重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困难度。下面通过五个要点来讲述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效果。

一、学会高效地利用地图

学过地理的人都知道,要想学好地理首先得看懂地图,在学习自然地理和地球的时候,学生必须得记住那几张春分秋分图,这些图的判断需要学生拥有一些数学方面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可以根据阳光照射地球时,地球俯视图凹凸的两面来区分夏至和冬至。在学习各种地质图、地形图、地理数据图、地理漫画图等时,需要学生学会以下三点:1.要学会读图,即首先要读懂图的主题信息,还要看清楚图上的细节。2.要学会图像转换,要学会将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还要求学生学会图文之间的信息对接。3.学会利用图上的信息,学会将图上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学会将图上的要点进行形象化的记忆。例如:在学习中国地理的时候,要学会记忆中国的地形图、中国气候图、中国资源图、中国作物分布图、中国人口图等。记忆这些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这些图中的区域进行定位,利用各种图的特征与不同的图的区域相结合,从而做到一看图就想起该图的特征,看到图的特征就联想起对应的图。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之中,教师需要教授学生看图识图的技巧,还要教学生画图的技巧。最好让学生经常练习画图。久而久之,就加深了对图形的记忆,学生经常练习作一些等温图、洋流图,这样在考试中遇到了就能游刃有余地面对了。

二、加强对教科书的理解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融合了立体几何、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同时它所涉及的范围又很广泛,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科学,方方面面都与我们的生活相关,然而,有些学生缺乏对教科书的理解或是对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入分析与鉴别。例如:在分析我国青藏高原太阳辐射能丰富的原因时,大部分学生只会从太阳辐射方面考虑,只有少数才会从日照时间这方面考虑。这些学生在考虑问题时,缺乏思维的跨越性、缺乏思维的宽度与广度,没有对教师所讲内容进行深刻的分析,缺少对教科书的深度解剖,从而形成了思维的定式,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也相应大打折扣。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严密性,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在课前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在课上鼓励学生踊跃提出问题,老师可以为其解答,若是有个别异议的地方,大家可以一同讨论,一同解决。万事开头难,要加强对教科书的理解就得学会从基础抓起,学生要扎扎实实打牢基础,脚踏实地的学习地理原理。在掌握了这些原理、规则以后就能够找到其他相似事物的规律,然后分析问题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

三、注重学习地理的过程

学习高中地理和其他学科有着相同的环节,学生在课前进行仔细的预习,把自己第一遍看不懂的内容记下来,然后回过头来看第二遍,如果还是不懂就做上记号,准备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若老师讲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可以及时向老师提问,要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不留历史问题。在课后将当天所学知识的重难点进行归纳总结,适当地结合一些典型的题型进行强化训练,然后将做错的题目归类,看看自己那些方面比较薄弱,然后对症下药进行更正和补充。

四、提高联想记忆力

高中地理各方面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关联的,这就表现在众多的地理知识之间所存在的关联。许多学生缺乏对地形、地貌的理解,这就在于他们对这些地理事实和地理原理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没有将抽象的事物立体化,这就加大了学生的解题难度。学生想要提高对这些知识点的记忆需要以下三步:首先,要培养一种地理思维,分清新课程标准对这些地理事物的要求,在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然后,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听、说、读、写)。在学习中,学生不仅仅要听老师讲,还要学会自己将重要知识点说出来;其次,在早间还可以多读读所作的笔记;最后,在读图之时,同学不仅仅只需要读图,还需要多动动手画一画,同学们在进行地理学习的时候,除了感官记忆外,还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所学知识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关联。如:在记忆我国省区轮廓时,就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来形象地记忆,把陕西省比作一个跪着的兵马俑、把海南岛想象成一个硕实的椰子等。

五、将地理与生活相联系

许多学生只是单纯地将地理的学习作为一门任务来完成,有这种思想对于学习地理是极其不利的,学生需要将高中所学的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这样才会增加学习地理的兴趣,大家都知道,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有极大的d趣,他就会高效地完成这件事。例如:我们平时登山的时候会发现,人越往高处走,空气就会变得越冷,这其中就有我们所学的地理知识。

第5篇: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心理地图学习能力

地理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要有利于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但新课改实施几年来,在地理教学中这样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学习地理仅仅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只会死记硬背,没有空间、方位概念……不会归纳分析,更没有地理思维和区域分析能力等。我认为目前地理教学效率难以提高的原因主要是:教学时忽视了地理的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对于地图没有充分应用。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地图表象,导致空间概念模糊不清,因此,学生的地图能力培养就成为了初中地理教学的瓶颈。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是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而心理地图的形成则是地图学习的关键。什么是心理地图呢?心理地图就是包含各种地理信息的地图在人脑中的记忆表象,是各类地图在头脑中的保持和再现。也可说是地图思维,即地图不在眼前也可以凭借心理地图进行形象思考,从而解决地理问题。

所以心理地图的形成与积累,是学好地理的重要前提。帮助学生构建并能灵活运用心理地图就成为照亮初中地理教学的一缕阳光。那么如何才能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建构和完善系统心理地图的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各种地图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首先,要注意多种教学地图的组合使用。地理事物本来就是综合的,把表示不同地理事物的地图组合起来使用,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全面、更真实地认识地理事物,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地理教材中的各种地图、景观图、示意图,与教学挂图、板演简图和电子地图等共同构成的“图像系统”来说明和解释各种地理现象。这种习惯将直接影响学生,使学生逐渐形成定式思维:地理离不开地图。

其次,在教学中应频繁地使用地图,把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述都落实到图上,通过读图析图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如,在地图上分析问题,凭借地图记忆信息,在地图上找出规律得出结论,用地图进行归纳、概括等。地图的反复运用,在学生头脑里能积累丰富的地图信息,多方位、多角度的训练刺激也有助于心理地图的形成,在不断读图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二、反复训练,增强读图析图能力

要把以地图为重点的训练贯穿始终。围绕地图进行的勾绘轮廓、填充、仿绘及对地图信息进行分析等练习,促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通过多次练习,学生对接触的地理区域的位置、轮廓、区域间的相对关系等地图信息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手到脑,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最终把感观信息积累成为记忆。特别是让学生边看边填,再亲手绘图,既能增强记忆的准确性,又使头脑中的地图辨析能力加强,从而形成更加准确的地图形象。

多种形式练习使学生逐步形成清晰、准确的心理地图,而且不断丰富并积累起来。不断地训练能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同时,教师的示范也会对学生培养绘图习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教师要为学生做好绘图表率

随着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成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越来越多的使用电化教学手段来展示各种地图和相关信息。但我认为传统的板图、板画简单明了、重点突出的优势是电子地图所不具备的。

教师精准的板图能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板图排除了无关信息的干扰,使地图更加清晰、鲜明,重点突出。教师边讲边画,使每一个知识点的出现,都能及时落实在图上,图文融合。学生习惯看图、记图,顺利进行图文转化,会大大促进心理地图的形成。教师在上面边讲边绘,学生在下面边听边绘,变单调、枯燥的接受为听练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动觉思维,也使学生的绘图能力、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板图、板画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著的。它不仅充分体现了地理的基本特点——知识和图像的不可分割,而且,它以黑板作为地理图像的载体,还具有使用频率高、容量大,清晰易懂,近视效果好,可以迭加发展等突出优势。同时也反映了地理教学中的改革趋势——知识图像化。

四、充分培养图文信息的转化能力

图文结合是地理知识最显著的特点,图文转换能力是地理思维的具体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地图,使学生在各个学习环节多接触地图,养成紧密结合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

在授课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图中查找地理事物,通过读图观察地理现象、总结地理规律,逐步培养学生习惯于将所学知识对应到相应的地图上,不断丰富自己的心理地图,同时养成随时读图、用图的习惯。这是培养学生把文字知识转化成为心理地图的能力。

另外,增强学生运用地图简化地理知识的能力。利用心理地图记忆信息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对旧知识的巩固,使心理地图的形成更为清晰、更有条理。学生将所学地理信息总结为一张心理地图,有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尝试回忆,构建心理地图

每节课新授部分结束以后,可以用尝试回忆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知识总结。教师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要求学生闭眼回忆地图轮廓,然后把这些知识都落实到想象中的地图上去。如,在学习中国地理的四大地理区域之后,出示中国轮廓图,让学生看过以后闭上眼睛回忆,尝试在头脑中勾绘出轮廓。然后师生共同归纳位置、区域特征、区域差异等知识点,学生把这些知识逐一对应到脑海中的轮廓上,逐步完善自己的心理地图。

第6篇: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更新教学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1)结合生活讲地理

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我们注意把生活的某些片段恰当地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如在讲“地球的运动”这一内容时,我们借助地球仪的旋转,提出如下问题:“地球上为什么有昼夜交替现象?”“假如地球自转而不绕太阳公转,昼夜和四季有何变化?”以上问题来自现实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他们结合课本知识展开讨论,很快就得出了正确结论。

(2)联系生活学地理

我们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物候现象的来临与哪些因素有关,以争取农业的大丰收。通过观察和查询资料,学生明白了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地理对生活的作用。

2.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如下:

(1)引导学生分析探究

在学习了板块构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大陆漂移假说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题为“为三个理论找证据”的小组比赛。学生从轮廓、形状、地形、气候、生物、化石、地层、火山、地震等方面进行分析,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2)穿插故事引发兴趣

在讲述“陆地与海洋”一章时,讲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并启示学生:哥伦布之所以能发现新大陆,是因为他拥有渊博的地理知识。他对欧洲、非洲及大西洋沿岸的风向、海流及气候等自然知识十分熟悉,正是这些地理知识帮助他远航,横渡大西洋,到达今天的美洲。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到有关陆地与海洋知识的探究之中,兴趣极浓。

(3)借用妙语联系实际

在讲乡土地理的时候,我们引用谚语,讲到诸城人在预测气候变化方面的独到功力。如讲天气炎热,就有“日头乌云托,明朝晒坏乌龟壳”这样的夸张。学生通过这些谚语,能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产生身为诸城人的自豪感!

二、改变教学方式

1.改变教法,引导自学

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后相互探讨,启迪思维,得出初步认识,再由学生归纳总结。如在讲“天气和气候”前,我先让学生观察当天的天气怎样,最近一段时间天气是如何变化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说一说诸城的气候有什么特点?这样学生很容易明白,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变化的;而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它一般变化不大。

2.把握重点,搞好复习

在综合复习时,把主要精力投放到重点知识点和重点章节上。如《地球和地图》部分的经纬度和半球划分、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不同地形的等高线形态;中国地理部分的突出自然特征和自然资源以及区域地理等,都是我们重点攻克的内容。因为地球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础,东南亚和南亚是我国的近邻;西亚和北非是世界关注的焦点地区;北美是当今世界经济最发达和最具影响力的地区之一;中国突出的自然特征和自然资源以及区域地理是学习重点。由于我们做到了有的放矢,就保证了复习的高质高效。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培养学生对地理空间格局的观察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运用地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7篇: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目录教学的优势

目录是一本书的编排顺序,反映的是作者的思想与意图。教材目录及其下的内容是依课程标准制定的,反映的是新课标理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通常忽视目录的作用和意义,致使地理教学成为“条块分割”,学生难以形成知识系统。笔者认为教师讲目录有利于师生把握教材重点,有利于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率;可以帮助学生贯通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讲目录使地理教学凸显出科学性、逻辑性和高效性。

1.感知性强。目录反映的是教材的知识结构,具有直观性,教师讲目录一是让学生直观感知教材和章节的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对教材或章节的知识框架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并带着这一知识框架听课、学习。二是让学生感知地理学习方法,教师每一章节都讲一讲目录,可以使学生形成知识系统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2.串联性强。教师讲教材目录,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运用知识迁移解决问题。如运用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知识解释地球上五带的形成,运用每个温度带获取太阳热量不同理解地球上各种气候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这种知识内在联系可以形成“逻辑链”,将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串联起来,使学生学习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3.新颖性、兴趣性强。教师通过教目录、读目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冲动。首先目录章节标题具有概括性、简明扼要性,其次目录具有指向性、具体性,这样教师的教学活泼、扼要,可以摆脱空洞的说教,使学生把教材抽象、繁杂的知识简明化,学生采取这种学法学习地理会感受到有趣。例如:实际教学中,教师每上一新章节教材时,可以让全体学生朗读将教学的章节目录,从朗读中刺激学生,对即将展开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4.实用性、可操作性强。教师讲目录;运用目录教学;运用目录给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有很强的实用性。目录展现在我们面前,师生看得见、摸得着,教师可以从教学目录中进一步感受和吃透教材,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目录掌握知识结构、掌握地理知识的方法;由此可见,教师教目录如同“向导”,与学生的学法指导相融合,这样在实际教学中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讲目录该讲些什么

1.讲主干目录。新学期始,地理教师在教新课之前要介绍全册新教材,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目录;总览教材学习内容、教材章节数,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本学期学习的“地理知识框架”,进行“知识骨干”思维反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望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2.讲主干中的分细节目录。在每章节教学之初,教师要对教材目录结构进行分析:每章中分几个细节单元、逐章逐节讲解目录,结合地理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要求,说明地理教材的编写思路与内容安排,教师要熟悉教材的教学思路,从而在实际教学中结合班级实际学情,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学习思路,或形成学习地理模式化思路。

3.讲学习目录计划。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目录内容,同时提醒学生回忆上学期教材目录与章节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学期新课程的学习目标、提高成绩的措施、改进地理学习方法、如何克服困难等,同时做好学习地理新课准备(如教辅材料、地理资料、地理模型、挂图等)。

4.讲目录讨论和消化。在实际教学与复习小结中,组织学生对目录进行讨论和消化,因为目录体现了教材的知识结构、框架、骨干,所以教师依目录指导学生学习,引导拓展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领域,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交流经验: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过程与学习方法,进而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地理课程标准目标),同时要求学生进行地理信息传播和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培养学生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观。

三、地理教师如何讲好目录

1.通读教材目录。大致了解“知识框架”(即教材的章节与内容)。任何一册教材课本或其他任何一本新书(所谓的“新书”指未读过的书),首先是将目录通读浏览一遍,在脑海中留存、反馈记忆信息:书中“大致写什么”“多少章节的内容”总体上有“框架”印象,了解书本知识的“框架”之后,进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地理的信心。

2.细读教材目录组成部分。教材目录中章节与内容是“部件”,能体现作者的编书意图、思路、过程、内容、容量或知识体系。

3.研读目录重点与难点。指导学生从目录中制定与标记自己的学习内容与重点,实际由于学生学习地理的求知欲望、兴趣、接受与学习地理知识能力存在差异,针对这个实情更需要教师因材施教,用科学办法引导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具体操作过程两步骤:教师起引导作用,首先,开学之初指导学生看教材目录,点出本册教材教学内容与范围、教学重难点。其次,期末与总复习阶段,在学生学完本学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总领指导学生针对本册教材目录与所有本学科教材目录,特别是中考与高考必考的目录下知识点更要反复强调。如筛子起过滤作用,选取出重难点、主次,各个击破,让全体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与方法,同时学生地理知识的提升是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也是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目标之一。

4.读目录常态化。目录是书本框架、是主干知识归纳、是“向导”。目录就如“纽带与线索”,它联结了我们在读书与学习教材初期、中期、末期各个分阶段,读书与教材都是按章节来阅读与教学,各大章中分小节、大章节中有大块知识结构也分散零星知识,知识点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内在联系,熟读目录与教材之后,就能将知识系统化、“链条化”,将感知印象转化为理智。期中与期末复习时读目录,使学生在记忆地理知识上有清晰的方向,归纳地理知识点串联起来有线索、有条理,应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目录分类归纳。引导学生对中学地理教材目录分类归纳。如现行初中地理教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目录安排是世界地理,八年级地理目录安排是中国地理,此外各地区学校还学习乡土地理。地理教材版本多样,教学内容不同,目录上有差异,如果将不同版本教材目录对比研究,可以发现教材特色。这方面而言,老教师一生教过不同版本教材,因此对教材目录安排有深厚的体会与见解。通读教材所有目录并分类归纳,会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线索与条理性,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技能与方法,同时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水平,因此意义重大。

6.有机整合自编“目录”。有机整合目录可以将教材中相关、相联系、延伸的知识有机串联起来复习,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这种方法尤其适合中考总复习阶段。知识之间有相互联系。整合与自编目录有两层意思:一是将教材目录打乱次序,根据知识关联度进行串联,重新整编;二是将教材的地理知识按大块分类整合目录(也就是常用的专题复习)。如:“人口”复习目录:

1.世界人口

(1)人口几个概念、

(2)人口大洲分布状况、

2.人口分布稀疏区和稠密区(影响因素)

3.人口问题

(1)人口过多与过少带来的问题(举例)

(2)人口问题措施(人口增长要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

4.印度人口、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巴西人口分布(受地开、气候、经济等因素影响)

5.中国的人口

(1)中国人口增长变化图与因素

(2)中国人口特点(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

(3)人口分布不均(读图总结:东多西少,复习初一人口稀疏区和稠密区影响因素)

(4)人口问题

(5)人口政策(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要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

上述自编目录是将整个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关“人口”的内容进行整合、分类、罗列,对教材中同类型、同性质课题内容“自编”,教师教学复习时,如能将相关知识点进行同类问题串联起来复习,对比异同,使教材有机整合,化繁杂为简单扼要,提升效率。

第8篇: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中学地理;教学

不同于以往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把握,新课标下的中学地理更倾向于对系统地理知识和地理环境的理解与学习,其教学内容不仅涉及了自然事物,更囊括了人文现象,除此之外,更有时间、空间等多维的跨度。在此基础上,中学地理教学也给授课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形象全面地讲解地理要点,高效率地展开课堂教学,也成了中学地理教师颇为关注的教学重点。

一、多媒体技术在地理课堂的具体运用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创新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传统的地理教学课堂仅仅拘泥于老师、黑板和教材,无论是山脉、河流还是自然景观都需要教师用语言去描绘,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而且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课堂效率。因此,中学地理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与趣味的结合,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创新教学模式。

比如在讲热带雨林气候这一模块时,可以播放一段关于热带雨林动物生存现状的纪录片引出该知识点,在学生们观看结束后,进而提出一些问题,比如热带雨林中的猴子为何生出了卷尾,一些动物身上为何生出了蹼,鸟类和昆虫类数量为何如此繁多,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在学生们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于上述问题进行解答,之后教师再对此进行答疑:猴子的卷尾就像多出来的一只手,可以用来抓住树枝;动物身上生蹼是为了更好地在树枝间进行滑行;鸟类和昆虫类数量繁多是为了在风力不足的情况下将植物种子传播到远处。讲到这里,关于热带雨林的生存环境以及气候环境便呼之欲出,教师进而总结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及典型的动植物。

学生听完讲解后恍然大悟,与此同时也在相对轻松、趣味十足的教学氛围里展开了有关热带雨林知识点的学习。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萌生出趣味,更对热带雨林气候概况有了大致的了解,纪录片的播放更是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气候的印象,如此创新教学模式,可谓是事半功倍。由此看来,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地理课堂的运用,可以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点变得生动有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提高了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在地理教学中,除了自然环境的成因、人文地理的保护措施等需要硬性记忆的知识点,还有一些抽象的内容需要理解,比如山脉、河流、分界线、景观遗址等,这些内容如果只凭借老师的讲述,就会变得抽象乏味,学生记不住相关知识,在做题时也无从下手。在此情况下,多媒体技术的教学辅助作用又一次凸显。

比如在讲中国地理概况这一模块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以图像的方式放映中国的山川河流、地形地貌以及一二三阶梯的分界线,让学生们对中国地理概况有大致的了解。如此一来,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便会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相关知识点也在学生们的脑海中留下了较为深刻印象。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多种感官记忆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空间感、位置感、时间感、视觉感等感官缺一不可。如果单纯靠背诵、靠记忆,根本无法全面掌握地理内容。

在此基础上,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参与显得至关重要。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图像等,将教学中所涉及的景观、山川河流、地形地势等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加深学生们的记忆与理解;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相关地理类纪录片或者电影,探究某一地理现象的成因。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对地理课堂的积极作用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课堂教学尤其是地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只依靠教师讲述的教学模式,而且兼顾了地理学习时的趣味性与知识性,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课堂气氛活跃,知识的吸收转化更加迅速合理,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不可过度依赖也不可漠视其作用,唯有合理利用,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才能充分做好课堂引导,扩大授课范围以及知识面,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第9篇: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 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地理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课程改革已由原来的课程目标改革、课程内容改革到现如今的教学机制改革,使得教学改革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在教学上为了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目前,课堂上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有“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编排课本剧”等多种多样,而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地理课堂上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引导,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质疑解难、合作探究,从而达成学习目标”。教学目标不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为终极目标,而是以处成学生的发展能力为导向。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也正是达成这个目标有效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我的地理教学中的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模式在教学中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一些问题,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地理知识为主题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又可以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分析中发现地理知识中一些未解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地理问题,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因此,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它培养了学生地理学习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 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新教育理念,坚持和倡导学生利用有效的教学内容,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在合作中学到了以往所不会的内容,同时学生在每一次交流中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学习“祖国心脏――北京市”时,在分析北京市的环境问题,教师根据北京市的自然环境特点,教师设计了根据北京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分析北京市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哪几个方面?并且如何解决?利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学习的形式,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亲身感受到由于北京市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导致北京市沙尘天气比较多,也正是北京又是我国著名的工业基地,再加上北京市的人口迅速增加导致北京市的车辆增加的比较快,因此,北京近些年出现了雾霾天气比较多,交通拥堵等问题比较严重。学生也正是参与到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深入,因此,在教学中突出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的潜能也会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小组合作可以鼓励和促进班级内的大多数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有效的解决一部分学生不懂的问题。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是教师解决重点、难点的有效方法 之一。教师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学生间的小组合作交流往往有助于学生间的个体问题共同完成,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学生对学科学习的进一步的理解和分析,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主体。

二、 坚持集备,认真准备学案文本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对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备课、授课上都要多角度的考虑学生认识规律,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没有一个固定的教学思路,教师在备课、授课上以及组织学生活动都会存在着认识上困惑,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是难以解决的,因此,教师要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加强组内的集备,在集备之前,主备教师先独立备课, 到了集备时,主备教师将授课流程和教学方法以及导学案的设计,先采用说课的形式逐一叙说,其他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最后,主备人优化教学资源,形成备课时的一整套教案。教师在备课时设计的导学案,是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重要资源,是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一种教学模式,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有效的解决课堂上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学生对所认知的地理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教师在备课时团队力量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我们每一次在制定导学案时都是教师进行精心设计、精心准备完成的,并对试题中出现的知识点也是进行认真考虑的,对于试题的难易程度按照5:4:1的程度设计的,每一次教师对学生做过的试题进行认真研究,并在批改之后进行认真讲评。

三、 教师根据各班学生情况进行分组训练,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教师为学生的组织的学习小组是我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这个学习小组根据学生在教室里的学习座位前后顺序,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性格爱好,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将他们分成4―6人一组,每组根据学生的民主评议设立小组长。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设立组长负责制。教师在每次授课时根据各班的学习小组的情况,事先将印制好的导学案进行分发到每个组,每个组同学根据教师印制导学案进行训练,学生在训练之后,利用小组讨论、进行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时,组内的学生通过相互交流使不会问题迎刃而解,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代表发言,由此达成学生互帮互助的效果,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发言。

四、 利用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探究生活中地理

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培养不仅停留在学校,而是来自每个家庭,学生们从小就接受来自家庭的素质教育的培养,在还没有接受初中教育之前,许多学生在文化知识和音乐、美术等方面就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了,这些正是我们进行初中教育的基础,目前,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生在生活中通过旅游、电视以及网络等方面,就已经或多或少的接触一些有关地理知识,因此,教师利用课堂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因此,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并理解其地理现象,对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都是大为有益的,在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和学习,我们利用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交流中学到自己所没有学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得他们在相互的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五、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观察地理现象,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在教学中为了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理论指导实践,我们在教学时,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教学内容探究课外地理,如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地考察、地理社会调查以及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我在教学时,利用“五・一”或“十・一”为学生布置探究式的问题或研究性小论文,比如:假期里要求学生“观测天气情况,并写出每天的天气预报”、“谁来拯救我们的空气――雾霾成因及影响因素及防治”;“ 揭秘即墨马山地质公园”。初二学生已经接触了中国地理,我们针对中国地理内容,又给学生布置了“引黄济青工程的由来”, “调查青岛市自然环境特点对它发展经济的影响”,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立足教学实际积极培养从生活中观察地理现象,如:一年四季的降雨形式,了解大气降水的形成;从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等等,使学生从生活中了解地理,再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是我们在新课改过程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课堂上关注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发现学生是否学会地理知识,都会有很大的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