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实务手工实训报告范文

会计实务手工实训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实务手工实训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实务手工实训报告

第1篇:会计实务手工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会计实验室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验室建设的意义

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高职会计专业着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岗位业务知识和实践技能。实践是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核算、分析、纳税筹划等实验,不但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其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主体意识。但是,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实习单位能同时接收实习学生的人数有限,同时出于保密性与安全性考虑,企业一般不愿让实习学生直接接触账本,这给会计专业校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带来较大的难度,会计学生进行校外实践的效果也不甚理想,因此,校内实训成为会计专业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主要途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进步,网络信息化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进入实际工作的桥梁,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网络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开展会计实训实习,是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是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验室建设的思路

全方位多功能会计实训室,分设手工模拟实训室、分岗模拟实训室和网络模拟实训室,实训室能够进行各个阶段各种模式的会计实训,包括从单项会计实训到综合实训,从单一会计业务实训到多岗模拟实训的全方位实训过程,手工和计算机双重实训模式兼备。为学生提供一个质量优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的仿真实训场所,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完全按仿真效果进行实习,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的系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达到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验室建设的内容

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资源等信息技术重新构建全方位多功能会计实训室,为会计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塑造提供优良的环境。实训室可供学生进行单项实训、综合实训和岗位模拟实训,各项实训均可通过手工和电脑两种模式进行。全方位多功能会计实训室包括三种功能实训室:

(一)手工模拟实训室。

手工模拟实训室可供学生进行各项手工操作练习,单项实训可以锻炼专项技能,综合实训以一个企业的基本业务为基础,通过一整套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模拟企业财会部门会计实务处理,可以系统掌握会计核算的流程和操作方法。与手工模拟实训对应的电算化实训可以合并在信息化模拟实训室进行。

手工模拟实训室是较为传统的实训室,也是使用率最高的实训室,其场地大小应该适应实训学生的规模,设施配备要满足学生的专业能力需求。

(二)分岗模拟实训室。

分岗模拟实训室在设计上应仿真企业真实环境,包括财务部门各个岗位之间的业务模拟,财务部门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之间往来业务模拟,以及企业财务部门与社会其他组织之间的往来业务模拟。通过不同形式的岗位模拟,使学生不但熟悉财务部门内部各岗位之间的关系,还对本部门与其他部门以及外界各往来组织之间的关系做到心中有数。

岗位模拟实训室建设的关键是实训环境的仿真,包括实训室桌椅的摆放、场地的划分等,需要营造出实际工作的氛围。

(三)网络模拟实训室。

网络模拟实训室除了具备传统电算化实训室的功能外,还能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电脑上虚拟仿真会计实务中的工作环境、主体、客体和流程等,使会计实训实习更加直观形象,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指导教师根据会计实务和实验教学的要求,设计多个实验角色,比如,财务主管、出纳、工资、存货、固定资产、成本核算、财务报告、审核等,采用分组的形式组织学生,每组模拟各自企业建立各自的账套,通过上网在各自的工作站完成诸如工资、存货、固定资产等方面的核算,将各自系统产生的凭证,通过网络传递到总账系统,再由使用总账的同学完成审核和记账。期末处理时,可由总账系统完成结账,报表系统完成报表的编制。在每次模拟实验过程中,同组的同学进行角色互换,使得每一个同学都能体验财务软件的所有的操作,从而,掌握此软件的所有功能。

网络模拟实训室的建设,重点是要做好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师资队伍和管理制度四方面的建设。

1.硬件环境建设。岗位模拟实训室信息化模拟实验室的硬件不同于传统的会计实验室,它是信息化会计实验室赖以存在的物质技术基础,包括场地、教学设备、计算机及配套设备等。硬件的配置要充分考虑前瞻性和性价比,要用最经济的价格购置尽可能实用而先进的硬件设备。

2.软件环境建设。软件是信息化会计实验室的灵魂,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实训数据和案例资料等。软件环境决定信息化会计实验室的品位和质量,在进行软件建设时,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和资金预算选购适用的实训模块,从而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实训教学效果。

3.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会计实验室的师资队伍包括实训主讲教师、指导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要具有深厚的会计专业理论基础和熟练的会计操作技能,还有具备过硬的信息化素养和较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4.管理制度建设。信息化会计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财产物资管理制度、机房上机管理制度、安全防护与卫生管理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以及教学与考评管理制度等,它们是信息化会计实验室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保证。

第2篇:会计实务手工实训报告范文

1. 高职会计实训教学的必要性

高职会计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具有较高会计知识技能水平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为了加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之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单位的要求,高职院校大多开设了会计实训课程.然而,实际操作中却仍然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问题的存在,将直接影响高职会计教学的质量,进而影响毕业生的就业.为此,本文将重点分析高职会计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 高职会计实训教学现状

2.1实训教材建设具有局限性

本文由收集整理

目前我国出版了很多实训教材,但不能满足实训的需要,这主要有以下的局限性:实训教材内容陈旧。近年来会计准则不断更新和颁布,新的会计准则和通则对会计工作和会计教学的影响都相当大,并使会计实训教材过时,但很多会计实训教材重复印刷,实训内容一成不变,严重地影响了会计实践教学的效果,急待创新。实训教材缺乏岗位性。大部分的实训教材都是综合实训教材,一般都是选取某个单位一个月或者二个月的业务,不分岗位,学生自己一个人承担所有的角色,缺乏岗位性。

2.2实训教学体系的建设缺乏系统性,教学计划偏重于理论。

会计实训性教学仍停留在应试教育模式上,在实训性教学安排上缺乏系统考虑。实训教学应该是通过多环节、多层次的会计实训活动来完成的。通过实训教学的总体设计,明确每一个实训环节的目标、要求、内容、步骤和程序,使各环节互相联系、互相衔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生通过会计模拟系统实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熟练掌握会计专业技能。另外,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安排上仍“重理论,轻实训”,会计实训教学课时比重较轻,这种格局与会计学科的特点不相适应,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实训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这种教学计划下培养的人才,很难达到会计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要求。

2.3会计实训教学的教学环境欠完善

在当前情况下,会计实训一般都要在专门的实训室里进行,因此会计实训室是完成会计实训教学的重要条件。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手工会计实训室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设置了类似于财务部门的仿真工作环境,使学生能够实际模拟和操作会计流程。但是随着市场需求以及实训教学内容的更新,在企业的实际业务中,会计部门已不再是孤立存在的部门,而是和其他部门高度整合进行会计信息共享。因此,在实训教学当中,还是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比如在进行手工实训教学时,不能进行涉及银行、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的实训内容;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中也没有相关硬件或软件的相应设施的配备,仅局限于财务软件等会计实践教学,更没有配备使用包含供应链、生产制造、人力资源等模块的erp管理软件以及集团财务管理软件等。这样就造成大部分高职院校所进行的会计实训内容是孤立的,在当前这种企业和社会信息高度共享的情况下,用这种实训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2.4师资队伍缺乏实践经验

会计实训教学的好坏与教师的经验和能力密切相关。高职院校师资来源渠道相对单一。一方面教师绝大多数来源于各大高校,从学校到学校,未亲身经历企业具体的业务环境,进修机会少缺乏实训经验,在实训中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进行实训指导,无法做到理论和实训相结合,致使实训成为纸上谈兵。另一方面师资数量相对紧张,大多数教师忙于校内教学,擅长于理论研究实际工作经验比较欠缺。对实训教学的理念、技巧和使用方法掌握不够,使实训教学在实施中不能达到最佳效果。大多数教师没有专业技能证书,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远远不足。

3. 高职会计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策略

3.1加强实训教材建设

实训教材建设要根据实训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按照实训教学逐渐扩充的内容体系以及梯次提升的层次体系的要求,在处理好了基础与应用、知识与技能、单项与综合等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开发,进而满足会计实训教学的需要。对于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组织

校外岗位能手和校内专业人员,根据开设的实训课程以及各门实训课程的实训要求和目的等自编实训教材,这样可使教材更具针对性,才能更好满足教学需要。

3.2合理设置实训课程,加大实训力度。

以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突出实训教学,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原则。企业委托式、订单式培养模式,彻底改变理论与实训教学脱离的现状,做到实训课程设置和实际工作紧密衔接,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紧密衔接。调高实训性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加强培养实训动手能力,制定出符合高职会计教育要求的教学计划、发展规划、课程建设和实训教学。

3.3加强会计实训教学环境

针对会计实训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各级人员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意识到会计实训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加大投入,推动会计实训室的建设与发展,提高实训室的仿真度,甚至可以建立记帐公司。积极筹资,运用各种筹资渠道,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校友资源,大力进行实训室软硬环境建设。 另一方面,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实训队伍的建设。 主要通过各种激励机制吸引和鼓励高水平人才到实训室从事实训教学, 使实训教师、兼职实训教师、专职实训人员比例趋于合理,增强实训队伍管理能力。加强校外实训基地与学校的深度融合。可以探索“订单式生产”的方式进行学校可以与实习单位签订用人协议,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实习单位上班,在学生前往实习单位实习时,实习单位也无须担心企业的财务信息会泄露,反而因为让学生提前了解了企业的真实情况而在毕业后能够马上进入状态,节省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加强校外实习的管理。 首先要制定保证实习质量的规范文件。 其次,加强实习过程的管理与控制。最后重视实习后的评价工作。实习结束时,要求每位学生提交实习单位出具的接收函、实习鉴定和所撰写的实习计划、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 实习答辩是审查实习过程的一种补充形式。

第3篇:会计实务手工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岗位职业能力 学习领域 课程体系

一、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才培养的挑战

(一)会计职业岗位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体现层次性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代,随着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关系的日益密切,会计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和深入,会计工作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面向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与面向中小型企业的会计职业岗位对会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业务规模大,组织机构庞杂,具有海量会计数据,数据处理体现跨区域、多元、快捷、个性化特征。为了满足报告使用者深度分析的需求,随着大型数据库技术及高级语言的发展,企业已从单纯使用财务系统转变为在整个企业范围内使用面向供需链管理的ERP系统,会计信息化与经营管理信息化日趋融合。同时,随着国家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健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作为一种在互联网环境下披露企业信息的标准化语言将在大型企业全面采用,财务报告的内容将大为扩展,并实现资源共享与实时披露,会计岗位也将以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过程的复杂多变的复合型工作为主。反观相当一部分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却由于管理观念陈旧、资源有限、管理基础薄弱、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决策过程随意,加上本身业务规模小、会计数据量少、实时性要求不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信息化步伐依然缓慢,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仅仅停留在手工模拟的EDP阶段。有些小型企业甚至刚刚实现由手工会计向电算化会计的转变,会计岗位仍以简单重复的技能型工作为主。正是由于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在会计信息化技术平台、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的较大差距,对会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要求。大型企业ERP系统功能结构的集成化需要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该类人员必须要熟悉各业务部门具体的运作流程,要能从传统的对数据进行输入、分类、报告提升到从海量会计信息中快速选择与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动态性与多元化披露。因此,这种复合型会计人才需要充实更多的软件操作知识,除应具备传统会计人员和一般电算化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外,还应具备会计信息化的专项工作技能,还要增加必要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贸易往来等相关领域知识,从而完成使会计信息资源创造价值的重任。而中小型企业需要的则是中高级会计电算化应用型人才,该类人员需要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娴熟的会计业务操作技能、较为熟练的电子会计档案维护与管理能力、一定的职业判断力,以及熟练的office办公系统处理能力。

(二)层次性的信息化人才需求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标准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通过5年至10年左右的努力,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XBRL分类标准〕,全力打造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基地,要顺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大力开展会计信息化教育。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几乎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课程,建立了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作为工学结合的教学场所。该课程既是会计从业资格准入的必备课程,也体现了社会对信息化会计人才的需求。但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财政部会计电算化证,甚至初级会计职称证的学生进入企业会计信息化岗位后,其胜任能力并不理想,根本原因在于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仅定位于对初级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侧重于对财务软件操作技能的传授,教学做过程中主要讲授对会计数据进行电算处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不能更好地服务于信息化下会计职业岗位的变化性需求。高职会计教育并非只是让学生成为具有相应专业能力的会计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依据主要是社会的现实需求。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软硬件环境的变化要求高职会计专业减少教学与实务的差距,在人才培养中体现不同类型企业对信息化人才需求的层次性,除注重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还应加强对学生岗位复合和职业转换的方法能力培养,以及对学生职业素养、自主学习意识、往来应对的社会能力培养。信息化社会对会计岗位人才需求状况的这种变化带来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而这种调整势必对高职院校原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提出新的挑战。如何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不仅是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职业发展,也是关系到高职会计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以下简称“我院”),在分析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人才必备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提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拓展性设计思路。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我院会计专业提出了以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关键能力为本位,结合对学生的身心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共有2个平台,即职业素质课程平台、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平台。前一个平台由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财经职业入门、管理学基础等在内的13门通识课程构成,后一个平台由包括会计基础操作、初级会计实务、财务软件应用、税收基础操作等在内的12门专业通识课程、包括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审计实务、税务会计实务等在内的15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以及包括毕业设计(校内)、毕业实习(校外)等在内的5项综合实践训练三大模块构成。该课程体系中涉及会计信息化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见(表1)所示。我院会计专业这种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目标和方向是正确的。现行课程设置主要有三个创新点。一是,增设《财经职业入门》课程(第一学期,2节/周),向刚入校门的学生介绍财会专业性质、财务岗位设置、财务工作所面临的环境、技术发展及就业前景,帮助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使学生能尽早感受职业氛围,及时把握会计职业岗位发展动态。二是,将阶段性实训调整为同步式训练课程。例如:在《会计基础操作》课程(第一学期,4节/周)的同期增设了《会计基础操作实训》(第一学期,2节/周),在《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第三学期,3节/周)的同期增设了《成本会计实训》(第三学期,2节/周),改变了传统的将实训单独安排在课程结束后、学期结束前最后2周进行的阶段性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协同一致,有助于学生及时理解并消化理论知识,摆脱了因提早求职、扎堆考证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窘境。三是,针对信息技术在会计实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增强了会计与审计、税务等相关领域的衔接。在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基础上,在《税法实务》课程的同期增设了《纳税申报软件实训》(第四学期,2节/周),以网上纳税申报系统为背景,模拟企业包括流转税在内的各税种的税费计算和完成申报资料的全过程;在《审计实务》课程的同期增设了《审计软件实训》(第五学期,2节/周),运用相关知识对软件中的案例进行全面分析,并形成审计工作报告。这些调整反映出专业教育对信息化认识的提高,既体现了会计电算化基本业务流程的训练,也考虑到了相关复杂业务的岗位实训。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中没有充分体现会计信息化人才分层次职业能力的培养。围绕信息化会计职业岗位,我院会计专业只开设了《财务软件应用》、《财务软件技能实训》两门课程,以某一个特定版本的主流财务软件为蓝本让学生进行功能认识和操作流程学习,教具基本是单机式,教学内容基本上定位于对系统初始化以及账务、报表等常用财务模块的应用,缺乏对网络财务软件、ERP集成管理系统的深入阐述和实战演练;未能充分实现会计信息化课程与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信息化教学侧重于围绕出纳岗位、基本会计业务岗位,还没有有效地渗透到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其他执行或管理等岗位中去;也缺乏针对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能力拓展课程,无法体现实现财务与业务的事前预测、事中监督、事后评价的全面信息化特征。然而,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企业对专门的会计软件操作员岗位需求已经逐步减少甚至消失,对会计电算化初级人才的培养已经失去了专门化的必要性。此外,信息技术类基础课开设较少,只开设了一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生对于网络、数据库系统,以及Word、Excel等常用办公软件应用能力明显不足,也没有开设资料查询与信息检索等方面的课程以加强对学生会计资讯能力的培养。(2)缺乏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领域课程体系的整合。我院会计专业虽然已经意识到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转换能力和岗位复合性的培养,但缺乏与电子商务、工商管理、金融管理、投资与理财等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有机结合。在现行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适当的课程或者实践训练项目,以实现对学生基本的管理操作实务能力,制定销售、成本计划和现金流量计划的能力,利用电子商务平成在线款项结算、商品销售及客户管理的能力,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业务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上述问题的存在归根到底在于将会计信息化教学简单地等同于会计电算化教学,粗浅地将会计信息化理解为财务软件操作。

三、高职会计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基本框架

(一)主要就业岗位和服务面向对应的职业能力分析 我院会计专业应将会计信息化能力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之中,结合信息化社会对会计岗位人才的现实需求、会计信息化工作任务及学生的就业去向,将培养适应会计信息化要求的,系统掌握现代会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从事第一线工作所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基础上,确定了会计信息化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专业能力。即主要就业岗位应有的信息化职业操作的专业能力,达到相应的参加会计从业资格和会计职称考试所要求的能力。(2)方法能力。即应有的计算机与网络的基本操作、管理和维护能力,在海量数据中收集、归纳、整理关键数据和有用数据的能力,经济统计与分析的能力,安排工作过程和评价工作结果的能力,系统化思考、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等方法能力。(2)社会能力。即具备责任、团队、法律、探索等社会能力,并明确了与能力要求相匹配的包含通用知识、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知识的知识要求。

(二)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与目标 我院会计专业应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设计理念,从会计信息化工作岗位入手,以就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课程体系总体目标,遵循“工作过程系统化”和“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化”设计方法,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将达到会计信息化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整合形成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建立起与上述方面能力相匹配的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发展课程构成,见(图1)所示。

(三)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拓展性设计方案解析 (1)对部分现有课程进行调整。将《财务软件应用》和《财务软件技能实训》重新整合为《财务软件应用Ⅰ》和《财务软件应用Ⅱ》,分设在连续的两个学期,分别以不同软件公司的财务软件为蓝本,使学生发现并掌握不同财务软件相同的操作流程和设计原理,旨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主动思考能力。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改为《计算机与网络应用基础》,增加有关计算机及网络常见故障解决、网络互联、网络资源共享、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应用等基本知识和技术。在《计算机与网络应用基础》之后增设《职业格式文档处理》课程,以常用商务文档的电子化处理为主线,主要涉及office应用能力培训内容,培养学生熟练使用office套件制作、编辑会计、商务、贸易、工商行业中相关文档和表格;掌握数据操作和图表制作技巧,以及函数应用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掌握更多快捷而实用的办公软件应用技能和方法。(2)增设适应层次性岗位需求的课程。针对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设置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建议增设ERP系统相关的课程。第一,增设《ERP系统应用》课程,重点填补学生面向Web的,在财务管理及分析、全面预算、资金运作、成本控制、审计及内控,购销存管理、项目管理以及ERP软件全方位应用等方面的能力缺口;第二,增设《企业ERP沙盘模拟实训与竞赛》课程,通过角色分派和职能定位、模拟企业基本情况描述、对抗规则约定、沙盘初始状态设定、企业经营竞争模拟、模拟企业剖析与总结等环节,让学生了解在企业资源有限条件下企业的经营运作,培养学生用战略眼光解决问题及做出有效的资源规划及决策的方法,分析不同决策方案对企业整体绩效的影响。同时将XBRL技术应用到信息化教学环节中,可以增设《网络财务报告XBRL化》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或者采用讲座的形式,通过XBRL的技术基础、规范、分类标准、财务报告解决方案等内容,培养学生对XBRL的基本认知,以及利用XBRL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能力。针对中小型企业对财务人员的技能要求,应当设置Excel应用能力系列课程。现有的诸如《成本会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等实训课程在从事手工训练的同时增加Excel建模与应用项目。但不是只设置一门Excel财务应用的课程,而是要将Excel与统计学、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甚至纳税实务与筹划等多门课程中的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成本会计实训》改为《Excel成本会计建模与应用》,增设《Excel财务管理建模与应用》、《Excel管理会计建模与应用》,使学生能够利用Excel建立财务比率分析、投资决策、流动资金管理、筹资分析与决策、财务计划等各种分析与决策模型,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用人单位灵活、实用的需求,弥补通用的财务软件难以满足不同企业具体或特殊要求的缺陷。(3)加强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融合。在《计算机与网络应用基础》之后增设《电子商务实务》课程,主要使学生能够建立起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框架,掌握基本业务处理流程和操作技能,应用互联网完成基本的网络信息收集、、推广,网店开设、商品销售、安全支付结算及客户管理等工作。在《银行会计实务》同期增设《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主要介绍银行柜台业务组织和管理、银行柜台业务规范,让学生模拟银行柜台储蓄、对公等业务操作,并传授点钞、小键盘等银行柜台基础业务技能。在《管理学基础》之后增设《企业运作仿真(中小企业管理方向)》课程,让学生模拟企业创建时风险计划制定、经营场所和设备选择、资金需求确定和筹集,企业运行时如何进行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存货管理和财务管理等。重构后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学习安排见(表2)所示。课程体系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重构后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打破了专业之间、课程之间的传统界限,把会计信息化教育融入到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周期,强调专业核心课程深度,职业拓展课程适度,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也为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和落实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四、结论

高职会计专业为了适应并满足市场对会计人才信息化能力的要求,应当在了解ERP环境下会计的工作模式以及会计人才必备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及时更新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重塑工学结合新课程,积极主动顺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当然,优化的教学项目体系还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复合型师资队伍、实用配套的教学资源,规范化的教育管理,以及校内、校外两大实训基地的坚实保障相互配合,才能把人才培养规格落到实处。

*本文系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信息化环境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SJM201006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吴小蕾:《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以会计专业为例》,《职教论坛》2009年第6期。

第4篇:会计实务手工实训报告范文

【摘要】高职财会专业学生的目标工作岗位为出纳(含收银)、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四类。本文从会计目标工作岗位出发,分析职业技能,整合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设计会计实践教学资料等方面进行讨论。

基于对高职财会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各院校都非常重视会计实践教学在专业培养教育中的作用。虽然我们在会计理论教学、会计实践教学、会计资料建设等方面都在不断的改革和探索,但仍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与目标工作岗位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以应用为宗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标、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教学强调针对性和适用性。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中占有较大比重。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会计教育的重要特征。离开了实践,什么技能、技巧、运用能力、操作能力等都无从谈起。作为高职会计专业,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面对新的会计环境,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加大实践性教学的课时比重,边教边学边做,使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一个或多个职业、若干工作岗位所需的本领。

高职财会专业学生所适应的目标工作岗位应分为会计岗位和非会计岗位。会计岗位是基本的,是本文讨论的核心;非会计岗位是辅助的,如统计、物流管理、物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本文不加讨论。会计岗位是指财务会计的基层工作,包括出纳、收银、车间成本核算员、工资核算、资金核算、费用核算、账务核算、报表、稽核、财务管理、会计主管等;而不是财务经理和会计科研教学人员。因此,我们把目标会计工作岗位概括为:出纳(含收银)、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四类。

二、目标工作岗位与岗位职业所需技能

每一个岗位都需要有相应的基本技能才能胜任其工作。这些技能可以分解为职业能力和能力要素,它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切入点,是指导实践教学的中心,是应用型人才的具体表现。

下页表中岗位对能力的要求既相互依存,又各有侧重。这些职业能力和能力要素应作为我们制定会计实践教学计划、实施会计实训、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宗旨。

三、整合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夯实会计职业技能

实践环节教学是任何专业都必备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如何把它的功能发挥到最佳效果,使我们的教学活动达到质的飞跃,这就需要我们对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我们将会计实践教学分为渐进的、相互依存的四个部分。

(一)认识实习的新内涵

当高中毕业生跨进高职学院时,“职业”和“技能”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或是肤浅的。我们通过认识实习,使学生了解会计主体,从不同侧面了解会计这个职业,从而获得对会计的感性认识。首先,由专业带头人进行实习动员,互动方式探讨、交流会计热点问题、会计的未来,激发同学们热爱会计,并为之付出努力。其次,外出参观制造企业、商品流通企业(商店和物流)、物业管理企业等,使同学们了解各类型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工艺流程、资金循环、企业组织结构和内部制度,为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专家讲座,分别由大学会计教授、会计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企业的财务总监分别从会计、审计、财务的角度让同学们全面了解会计的内涵,树立作会计人的目标。

(二)单项实训重基础训练

单项实训是针对技能课程设置专项训练,每项时间为一个星期。其目的是熟悉内容、流程,掌握基本技术和方法,为综合实训打下良好的基础。

会计基础实训:学生规范地书写阿拉伯数字、中文大写数字、汉字;熟悉各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基本要素;各种账页、报表的格式与用途;掌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方法、传递程序、整理与装订;账簿的启用、建立、登记、更正、结账、对账等方法;会计报表的格式、内容、编制方法;熟悉会计流程,为学习专业会计和综合实训打基础。

点钞与传票实训:学生掌握点钞的指法与基本技能,熟练运用单指单张、多指多张的点法;会用点钞仪器,鉴别人民币的真伪;掌握键盘录入的指法,运用小键盘进行各种运算;具有胜任出纳工作的能力。

成本会计实训:学生了解制造业的生产特点、工艺流程;掌握制造业的成本费用账户设置原则,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计算技巧;熟悉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的具体计算程序,结转方法、会计处理,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具备成本会计的能力要求,为综合实训打基础。

财务管理实训:以案例贯穿整个环节,学习典型案例,运用典型案例。掌握资金筹集方式;杠杆原理的运用;投资的预测与决策,资金的营运;收入的管理和分配政策;财务预算的编制方法、控制方法、考核方法、分析方法。具备财务管理的工作能力,为综合实训打基础。

审计实训:选用中外资本市场上审计成功与失败的案例。从案例中吸取精髓,掌握审计的程序、方法、技术;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审计证据与审计质量;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报告。具备审计的工作能力,为综合实训打基础。

(三)综合实训是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团队精神培养

综合实训是在单项实训基础上,将会计岗位群的全部技能集中训练,是在校期间最系统、最核心的实践教学环节,每次时间为一个月。它要求有仿真的会计环境、真实的会计用品、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合理的会计流程,进行必要的反复,以达到巩固与提高的目的。

1.会计分岗实训:基于大中型组织将会计分为若干岗位,采用一岗一人或一岗多人形式,会计工作就形成一个团队,既分工、又协作。我们选用中型制造业的典型业务来设计会计机构,按内控制度和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把它分为财务负责人(兼财务管理)、制单会计、记账会计、出纳、审计等岗位,它共同组成一个实训小组,定期轮换。为了达到实训目的,每组按成绩和能力均分,选好第一任财务负责人,进行岗前培训,充分发挥其组织、领导、协调作用。

会计分岗实训是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以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它具有积极互赖性、个体职责、小组自我管理、社交技能、面对面交互五个基本要求。使学生树立诚信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它的基本做法是:首先,熟悉制造业的生产特点,产品流程,企业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及相关的税法和银行结算规定。其次,明确各岗位的任务与职责、会计核算流程、分配会计用品。再次,启用和建立相关的账簿,登记期初数据并试算平衡。最后,根据设计的业务资料,填制原始凭证,履行相关手续,按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凭证、账簿、报表处理,写出财务分析说明书和实训总结。

2.会计综合实训:它是会计分岗实训在核算程序上的巩固、内容上的更新。它基于小型组织将若干会计岗集位于一人,即多岗一人,每名同学独立完成一套实训资料。第一阶段,我们选用商品流通业的典型业务,以相邻的两个月来设计资料,除掌握分岗实训的基本技能外,还突出期末和期初的核算与结转工作。学生以手工方式用三周时间完成两个月的商品流通业的会计核算后,将上述资料带到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进行对比实训。第二阶段,用一周的时间,运用电脑和会计软件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训。掌握系统管理的设置,会计软件的初始化处理及试算平衡,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修改,记账,对账,结账、期末自动转账。熟悉账证表的查询、打印。掌握会计报表的设计与编制。熟悉会计流程,为今后从事会计和会计电算化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对比实训中感悟手工账与电算化账的优劣与差别,以达到对会计技能的巩固与提高的目的。

(四)毕业实习

由于校内摸拟实训与现实的会计工作仍有差距,毕业前夕,学生直接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或顶班参加会计实务工作,由企业会计人员讲解企业发生的各项业务,学生身临其境,动手处理会计实际业务。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检验,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帮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和整个工作过程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还能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校外实习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锻炼和培养。

为了全方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必须通过看账、做账、查账、用账等多环节实训。会计实践教学分为手工实账和电算化实账两个部分。分别建立手工和电算化演示实训室:利用各种流程图、会计档案资料、会计课件、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看账学习;建立手工和电算化核算实训室:在仿真的会计环境中,提供真实的业务与凭证,完成做账;建立手工和电算化检查分析实训室:学生运用自己完成的会计资料和我国资本市场的典型案例进行审计检查和财务分析,以达到查账和用账的目的。

四、“双师型”教师的再认识和实训教材(资料)的新要求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教育部明确提出,到2010年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达到80%。当前,对“双师型”教师出现了认识的误区:“双师”即“双职称”或“双证书”或“讲师+会计师”。而今,我们有相当数量的会计学讲师从事会计实务工作的时间累计不足一年,甚至没有,却往往持有“双职称”或“双证书”,他们的会计师职称或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的等值性值得怀疑,这样的“双师型”教师是难以胜任会计实践教学工作的。

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以下内涵:既具有理论教学又具有指导技术操作的“双能力”;既具有教师风范又具有行业岗位道德思想的“双品质”;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教育知识的“双知识”;既具有面对学生,处理师生关系又具有面对企业、社会、人际关系,与人共事的非技术的“双职业素质”。“双师型”教师为我们的学生在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了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我们的老师必须走出去,请进来。会计教师必须到制造业的会计实务岗位上工作至少一年,且具有较强的自学新知识能力,并取得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等证书;同时,聘请具有教师素质的、确有专长的企业会计师作为实账训练教师。

实训教材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物质保证,是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会计实训教材仿真度要高,教材不宜有账页和报表;各种结算凭证和业务单据要真实,各联凭证的用途和传递要清晰;实训资料应突出针对性、互补性、系统性、综合性,最好有连续两个月的业务;业务类型要多样化,尽可能全面反映会计核算时可能遇到的各种繁杂的经济问题,拓宽学生视野,引领学生掌握必要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第5篇:会计实务手工实训报告范文

2004年实施的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将高职专业划分为19个大类,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是财经类专业中的一个小类,该专业的特点有:(1)理论性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特点是应用性极强,理论学习依据的是会计准则,会计实务的依据仍然是会计准则,因此理论学习内容转化为实务工作的跨度不大,也就是说,理论学习在会计类专业的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理论学习好的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能够迅速适应会计工作的需要。因此,做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衔接,以体现专业知识的应用性显得尤为重要。(2)逻辑性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逻辑性较强,遵循会计的思维模式从原始记录到最终的财务成果,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模式形成最终的会计报告,所以必须经过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系统学习才可以掌握这种逻辑思维方式。怎样通过学习模式的改变使得逻辑性较强的专业学习变得容易、清晰也是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探索的方向。(3)实践性强。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性极强,如“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电算化会计”“国家税收”等课程更是实战性课程,所以必须加强练习,达到学以致用。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缺陷

1.学科教学体系痕迹严重,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受传统学科教学体系的影响比较大,一些课程的内容不适应职业的需要,像“统计学基础”“管理会计”等课程的内容,理论与实际工作衔接较少,仍然停留在理论层次。而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依然占据主要地位,具体体现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很多学校开设了会计实训课,但由于受资料、师资等各方面条件限制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形成实践课程体系,教学效果不明显。

2.教材、课件适用性不强。(1)对项目的理解不正确,有的教材、课件把以前的章节改为项目,没有对职业的工作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对工作项目进行区分。(2)项目之间的内容衔接有空当,有的教材、课件试图以岗位为核心来展开会计工作,岗位之间的衔接没有很好地组织,或者直接空缺。(3)教材、课件缺乏教师的活动设计,一个项目就是一个知识单元,能力目标表现为以前的需掌握的知识点,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根据项目特点进行创新的教学活动设计。

3.师资教学水平有限。从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来看,多数教师教学任务重,培训机会少,长期脱离会计工作,甚至有些教师毕业后直接被安排到教学岗位,会计工作经验严重缺乏。相对于会计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师资水平尚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无法承担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任。

4.实践教学模式单一。校内实训室是学校开展实训课的主要方式。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配有会计实训室,提供实验条件。但就实训室建设来说,有场所但教学软件不达标,仿真度不高,多数实训资料是以制造业手工账为主,经济业务类型简单,资料陈旧,脱离会计实务,学生难以通过一套账了解会计工作全貌,全面掌握会计技能。特别是税收管理征收方面实训欠缺,相对于纳税实务在企业的重要性,学校的实训课内容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最多的模式是建立合作企业,目前会计电算化专业与企业的合作进展缓慢。需要学校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见习机会。基于以上几点,我们认为有必要在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模式上进行全新改革。文章提出“双主体、三因素、四阶段”的人才培养理念,希望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双主体、三因素、四阶段”人才培养理念

任何一种培养模式都需要首先考虑谁来培养人才、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双主体、三因素、四阶段”的人才培养理念主张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

1“.双主体”解决谁来培养人的问题。“双主体”即将学校与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主体。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提供者、企业作为人才的需求者,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共同诉求,两者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动脑与动手、教育与就业、专业与职业紧密结合起来,并体现在职业教育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中。

2“.三因素”解决培养什么规格的人的问题。“三因素”指双证书、能力、实力三个因素。双证书是指学生除了获得毕业证书外,还需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以此增加学生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能力是指学生需要具有的岗位职业能力之外所必需的核心技能、基本技能、知行技能、必要技能。因此,我们所定义的能力内涵由最初的岗位职业能力演化为岗位职业能力与基本技能的结合。实力是人的综合素养,包括个人性格、品德、与人相处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总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文化素养及会计职业道德,熟悉会计制度及财经法律法规,掌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纳税申报、内部审计等基本知识,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具备会计实务操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能够在中小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胜任出纳、会计、审计、财务管理岗位等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3“.四阶段”解决怎么培养人才的问题。“四阶段”包括企业认知、理论教学、实训教学、顶岗实习四个阶段。企业认知应该放在教学的第一环节,通过企业实地考察、企业专家讲座、模拟实验室、视频资料等各种形式使学生对以后工作岗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向往未来职业。理论教学是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一环,为会计实训奠定基础。选择任何一种高职会计教材必须注意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逻辑性,教师应认真组织教学活动,以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示范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续实训课程教学做好铺垫。实训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续和深化,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职业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在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搭建模拟企业平台用来进行模拟企业实习,提供真实企业的业务处理环境和业务流程,训练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动手能力。学校在安排教学时,应该根据学生认知需要灵活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可以先理论教学、后实训教学;也可以理论学习和实训教学穿行;也可以将一个学期分成两个小学期,一年实行四学期制等。顶岗实习是最后的环节,通过前三个阶段的认知和学习,在毕业前夕,采用专业安排和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投身于企业,独立完成一个岗位的工作,达到合格职业人的要求。

四、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1.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1)按照“双主体”的思路,在教学计划方面应考虑企业作为一方主体的要求,根据职业发展需要制订教学计划,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和环节,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陕西工商职业学院通过多方努力,与本地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的良好关系,双方在人才培养问题上积极沟通,达成共识。在制订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时,尊重企业对人才的品质和能力要求,力争将企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2)在课程结构方面,调整理论课与实训课的开设顺序,部分课程采取理论课和实训课穿行,部分课程采用半学期理论课、半学期实践课的模式。整体上增加实践课课时比重,实践课课时比例应达到总课时的50%以上。(3)将会计资格考试课程与相关课程结合,增加课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考前训练,提高学生过关率。

2.加强会计实训教材建设,建立实训课程体系。(1)面对实训教材不适宜的问题,专业教研室应积极推进教材编写工作。根据教师上课心得和课程设计的要求,按照工学结合的目的组织素材。(2)重视会计职业岗位分析,根据岗位需求设计课件。课程设计中要体现具体工作过程,以真实的企业业务作为实训资料,并不断更新,体现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性。(3)编制实践课程项目指导书,使得教师在执行时有依有据。根据会计岗位,学校设置出纳实训课、基础会计实训课、成本实训课、中级财务会计实训课、审计实训课、电子报税实训课、财务管理实训课、财务分析实训课,形成完整的实训课程体系,增加学生对岗位工作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在课程安排方面,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理论到实践,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逐渐过渡,最终完成整个职业能力的训练。

3.重视实训实施过程,建立动态监控机制。整个实训过程在机房或实训室完成,做好对教学过程的监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1)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每周召开教学工作交流会。(2)专业教研室共同制定实训课件,科学筛选材料,重点完成岗位职责和业务流程的设计。(3)建立学生实训操作手册,由学生记录每次实训内容、实训步骤、实训心得及意见,专业教研室定期总结,发现问题,探讨改进方法。(4)建立听课制度。每月每个任课教师需听课2次,并填写听课记录,提出意见,由教研室反馈信息。

4.多途径提高师资团队水平。(1)建立教师社会实践制度。教师每年至少需要参加社会实践两周,到企业学习交流,以更新知识体系,获取新信息。支持年轻教师接洽校外记账业务,更多地接触会计实务,增加工作经验。(2)聘用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兼职教师,并长期合作。(3)组织教师集体参加会计继续教育和行业会计知识培训,扩展知识领域,提高专业水平。

第6篇:会计实务手工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能力建设;能力目标体系;会计模拟实验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一、会计学专业学生能力目标体系分析

国际会计联合会确定的会计教育目标有三个:对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从事专业的态度和方法。将其落实到教学要求中,实质就是解决学生能力建设的问题。能力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经过后天的培养和锻炼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在实验体系的建设中应以学生的能力建设为导向,不断提高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对高水平会计人才不断增长的需要。学生能力建设是以能力目标体系作为构建的依托,并结合学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培养定位而实现的。通过对能力目标体系进行分解,可以包括基础能力目标体系、综合能力目标体系、创新能力目标体系三个部分。(表1)

(一)基础能力目标体系。基础能力目标体系是会计学专业学生能力建设的基石,它包括对原始凭证的处理能力、记账凭证的填制能力,对账簿和报表的编制能力和计算机运用能力。作为基础能力目标体系中的各项分指标,原始凭证的处理能力主要包括原始凭证的解读能力和编制能力;记账凭证的填制能力主要包括会计业务的处理能力和核算能力,对账簿和报表的编制能力主要包括对明细账、总账及各类报表的编制和处理。计算机运用能力主要是具备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的能力。对会计专业的学员来说,基础能力的培养是会计学习过程中极其关键的步骤,这一目标体系的建立,为我们选择好培养的基点,提高办学的针对性指明了方向。

(二)综合能力目标体系。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综合能力目标体系着眼于现实的要求,从多个方面来加以定位。综合能力目标体系包括综合分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等方面。综合分析能力要求会计人员应当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利用财务报告等信息资料,结合企业管理中的落后环节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通过对财务报告的解读,对企业进行全面、透彻、综合的分析,是高层次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的重要能力。财务管理能力是指会计人员要完成记账员角色的转变,由过去会计人员对于企业经营的协助(主要对企业经营结果的汇总与解析),转变为要能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并协助企业建立实质竞争力的服务。职业判断能力是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经济事项日益增多,会计人员应该改变原来会计制度下较少运用职业判断的思维习惯,提高对会计准则运用的职业判断能力,如实地确认和计量财务状况,提升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三)创新能力目标体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人才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学校教育中主要体现为创造性意识和思维的培养。在目标体系的构建上主要由能够带动学生思考,提供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翱翔空间的指标体系构成,它主要包括会计管理创新能力、内部控制设计能力、税务综合筹划能力等指标。会计管理创新能力指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的突破和改革,需要会计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并根据经济活动的变革,相应地创新财务与会计的管理工作模式,使会计工作适应经济的发展。内部控制能力是指作为企业会计人员,应具备内部控制的驾驭能力,承担起企业内部规范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等工作,把最敏感的环节和岗位控制住。税务综合筹划能力指会计人员能在企业做出重要的经济决策之前,以顺应税法的立法意图为前提,综合考虑市场因素和税收因素,寻求未来税负相对最轻、经营效益相对最好的决策方案的能力。

二、构建以学生能力为导向的会计模拟实验体系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现在大多数高校基本上是依托学校建立的会计模拟实验室来开展实验教学的。不容否认,这样的实验教学体系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实践操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大纲不完善。在许多高校中存在着部分实践教学大纲不完整和不适用的问题,或者即使有完整的大纲也存在着许多执行方面的不足,从而导致实验教学面临许多难题。比如,在教学设计上存在着忽略教学大纲,把会计实验作为会计理论课的补充和辅助的思想,没有从学生能力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它,在运转中产生了许多协调配合的难题。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学设计和实践设计不相匹配,使得教师在进行会计教学时难以兼顾,往往会形成重视课堂教学设计,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设计,导致学生的能力建设与培养目标的定位产生脱节,使会计实验应有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造成资源的浪费。由于实验教学大纲的设计问题,使得实验课时的安排上也存在着缺失,与学生实验操作相关联的实验课程没有安排足够的课时,造成教师在实际执行时产生比较大的困难。同时,由于缺乏科学严密的论证和切合实际的实验教学大纲的指导,许多学校在构建会计模拟实验室过程中,引进了许多非必要软件,导致利用率低下,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而且引入的软件在内容上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内容的老化、资料的错误、系统操作的过分复杂等,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未能产生充分的效力。

(二)实验教材协调性差。现在许多院校在实验教材上基本上是依托着所购买的实验软件的配套教材,与教师理论课教材经常发生脱节的现象,使教师在进行理论授课和实验操作时,陷于一种无法取舍的困境中,有时就会出现教师将实践部分减少或删除的现象,达不到实验的要求和效果,学生也会产生很多消极的情绪,从而不配合教师的实验教学,达不到实验的效果。现在,市场上有许多自编实验教材,实验内容多取材于企业实际经济业务,但由于没有统一的规范和要求,以至于在企业类型、内容安排、体系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伴随实验教学体系的缺失,实验教材也缺乏层次。例如,基础会计的实验案例是一套业务,财务会计的实验案例又是一套业务,手工会计流程使用一套企业实例,会计电算化实务使用另一套企业实例,不利于学生透过繁杂的业务掌握会计核算的一般规律。实验教材的建设和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教师有必要加强实践教材的建设,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三)实验教师理论化现象突出。高校会计学教师是实践课开展的主体,会计模拟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加上新时期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这就要求担任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会计实务实践经验。目前,高校的会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到高校任教,虽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的锻炼和培养,加上学校也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中,使得部分原来具有会计实务实践经验的教师,其实践经验也只是定格在以前的水平,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在实验课的进行过程中,往往对一些具体的实践问题缺乏解决的手段和经验,这样的实验教师指导出来的学生是无法适应社会需要的,并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分工不明确,许多学校都没有专职的实验课教师,也就没有教师更深入地去探讨和研究实践教学开展的深层次问题,影响了教学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

(四)学生考核机制弱化。学生对学习某一方面知识往往需要靠兴趣或某种利益的驱动,会计实验对学生的吸引也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实验课重视不够,许多学生在实验课过程中采取了一种消极应付的方式,这样的实验效果就可想而知。这一方面是学生存在认识上不到位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则是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和考核弱化,导致学生没有把精力充分地应用在实验课教学中。考核机制弱化主要表现为许多实验软件内设的考核系统不适用;考核标准不统一;考核的操作较为复杂;未能建立统一的开放式平台;实验课时不够,无法进行有效考核。

三、构建以学生能力为导向的会计模拟实验体系的思路

会计实验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主要是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未能以学生能力建设为实验构建依据,培养目标未能在实验教学中体现出来而产生的一系列后果。为了实现从全新的角度去构建会计模拟实验新体系,使实验教学真正发挥其人才培养的作用,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我们的构建目标:

(一)着力加强实验环境建设。实验基础环境建设包括实验的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硬环境的建设包括实验的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实验资料的建设。而软环境建设包括实验的执行能力建设和考核体制建设。

1、加强实验硬环境建设。实验硬环境建设需要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要设立专门的模拟实验室,如手工模拟实验室和电算化模拟实验室,配备实验材料和用具(如凭证、账簿、报表、票据、科目章、装订机、打号机等)、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等)和充足的实验用电脑,依托校园局域网建立开放式实验平台等硬环境。同时,各种实验设施应随着会计核算管理要求的变化、会计实务的发展、各种新仪器设备及软件的普及应用而不断更新、扩充。

要提高会计实验教学的体系化水平,实现实验教学资源更广泛的整合,必须要解决实验资料的建设问题。实验资料包括实验大纲和实验教材,实验大纲的编写必须明确实验课程的性质、定位和目标、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课程的执行进度和学时分配、成绩考核标准等,在不同课程的衔接上,尽量体现不同的侧重点,避免实验内容的重复。实验教材建设要坚持时效性、有用性、前沿性的原则,要考虑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和循序渐进,不断完善学生对会计职业领域的认识。教材资料要体现仿真性和实战性,满足学生能力建设的目标,就要加强与企业界、会计职业界及相关政府机构的研究与合作,提高会计实验教材的有用性。

2、加强实验软环境建设。要提高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执行能力,当务之急是加强会计模拟实验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首先,应配备专门的会计模拟实验教师,尽可能让那些具有丰富会计实务经验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并创造条件让他们经常到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第一线了解、掌握会计业务的处理流程、处理方法和技巧等,以强化其会计工作的实战能力。其次,教师自身也应不断学习,随时了解和掌握会计相关政策法规的动态,并随着会计知识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实务经验,将会计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保证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与会计实务不脱节。再次,学校可以与一些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有计划地派教师到这些单位交流,以提升其会计实务水平。另外,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或注册会计师到学校进行教师培训,来提高和丰富教师的会计实践经验。

传统的会计实验主要是依靠会计模拟实验室来完成,在培养实用性会计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实验手段单一、实验课时偏少、学生实验主动性不足等问题,由此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来改善实验的方式和手段,提高实验的效果和针对性。在实验的方式上应立足于校园网,构建开放式的实验平台,使学生在课余也能够利用实验资源主动来开展相关实验,从而解决实验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的状况。同时,应充分利用与实习基地合作的关系,让学生利用空余或寒暑假时间到实习基地或实习单位去体验实践操作的过程和环节,让学生能获得更加直观的会计体验和感受,提高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在会计实验中,考核方式应采取灵活和多样的方式进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可以笔试或口试,可以给单个学生打分,也可以在会计实务案例分析时的辩论赛中给团体打分,可以根据实验的进程进行测评,也可以依据实验的结果进行互评。在考试的手段上既可以采用传统的纸质考试,也可利用计算机进行机考,还可进行远程考试。不管形式如何变化,最终是要通过考核来督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强对自己的要求,提高实验质量,并达到提高学生能力建设的目的。

(二)推进实验体系建设

1、实现基础能力目标的会计实验。基础能力目标建设的要求决定了在构建该体系时应围绕其分目标来完善实验环节的链接,以充分体现实验的育人目标。在这一实验体系中应涵盖基础会计实验、财务会计实验、用友或金蝶的会计应用系统实验、会计综合实验(手工)和会计综合实验(电算化)。在实际操作中,每一实验项目的独立进行,会导致资源的未能有效整合,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因此,在整合资源的时候,我们应该明确每一个基础能力实验项目的不同侧重点,基础会计实验的重点应放在原始凭证的填制和解读,财务会计实验的重点应侧重于记账凭证的填制和账簿、报表的编制,用友或金蝶的会计应用系统实验主要让学生熟悉利用计算机软件系统来处理会计实务,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水平。通过会计综合实验(手工)和会计综合实验(电算化)则可以达到在更复杂的业务条件下实现业务处理的实战化模拟,对于培养学生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竞争力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

2、实现综合能力目标的会计实验。要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需要对综合能力目标体系的内在要求进行认真研究,提高操作的实战性要求。可以通过开展成本会计实验、财务分析实验、企业财务管理实验、会计分岗位模拟实训、案例分析实训等实验来实现第二层次的目标。成本会计实验、财务分析实验侧重于锻炼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在实验过程中以财务会计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通过成本会计实验和财务分析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将大量的报表数据转换成对特定决策有用的信息,提高学生的成本费用管理能力、企业偿债分析能力、运营分析能力和盈利分析能力和抵抗风险分析能力,并预测企业未来的报酬和风险,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通过开展企业财务管理实验,运用相应的理论知识,处理实验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可以提高学生进行投资管理、资金管理、财务监督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的能力。而会计分岗位模拟实训、案例分析实训则通过多岗位、多角度、多样化案例来实现学生在不同条件下,进行会计处理的能力,提高对会计实务的实战化感受,由此达到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会计职业判断的能力和水平。

3、实现创新能力目标的会计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为对创造性思维和意识的培养。就此层次能力目标体系的解读来看,主要表现为在充分学习和掌握会计专业的相关知识后,能灵活运用、融会贯通,并达到创造性工作的目的。其能力目标体系主要包括会计管理创新能力、内部控制设计能力、税务综合筹划能力。在会计管理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主要以ERP沙盘模拟实训和实地考察不同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结合实验要求和企业内外部的基本情况,通过深入的分析和细致的探讨,提出各自不同的调查意见和改进建议,并由此产生思想的撞击和创新思维的火花。在内部控制设计能力的培养上立足于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的结合,通过审计实验的平台,在教师给定企业基本条件的前提下,通过对比设计的方式来显现对内部控制设计方式的不同的理解,以达到提高和完善内控设计水平的目的。税务综合筹划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大有裨益,通过税务实务多媒体实验平台和学生分组实验,可以模拟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税务筹划设计方案对企业的受益程度,来考验和提高学生运用税法和其他相关知识的能力。

(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宗奎.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2009.6(上).

第7篇:会计实务手工实训报告范文

【摘要】会计模拟实验教学是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会计实务的教学活动。本文旨在探讨建设一个模拟环境,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实务操作中学习,以提高感性认识和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从而使会计实务操作技能跟上时代的节拍。

【关键词】会计模拟 实验教学

My view on accounting analog exercitation teaching

Tai Chunhong

【Abstract】Teaching accounting simulations are theoretical knowledge will be applied in accounting practice teaching activities.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a simulated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moderniz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to enable students to study in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perceptual knowledge and shorten the distance between schools and society, thus accounting practice skills to keep up with the beat of the times.

【Keywords】Accounting simulati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教学目标也应该有所提高。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模拟实验教学方法,下面简述之:

1.为学生营造一体化的实习环境。首先,要解决教学与实践的协调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实习环境。就学校而言,早期的实务操作通常是与某些企业单位联系,在完成了基础课程学习后,作为生产实践组织学生到这些单位了解和观摩财会实际操作流程。显然,这种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达到期望的效果,充其量只能算是个“见习”活动。为此,我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实习场地,模拟企业的经济活动,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实际操作,既产生感性的认识,又便于配合课本内容讲解,这样可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1.1 实习环境模拟化。配合一般的会计工作,我在室内的布置上按相应职能岗位划分,由六个岗位组成一个小组,包含出纳、制单、审核、记账、成本核算及主管等。流程式的实习使每个人各司其职,又互有紧密的联系,象征性地代表了一个财务科组,学生实习时可轮流地模仿每个角色,产生一种置身于实境的感觉,在实习中既学到业务知识,又训练了相互协作的能力,更培养了每个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实习道具逼真化。在各个不同岗位上,按职责范围分别配置一套完整的会计道具,从算盘、练功钞、借支单、支付证明单据、记账凭证、转账凭证单据到分类账和总账的账簿,以及全套会计科目章,使学员直接接触实物,亲自操作,从而获得履行职责的感受。

1.3 手工操作电算化。目前财政部已明文普及会计电算化,很多企业单位的手工与电算化操作也已经合二为一,因此应该在每一岗位上除配备手工道具外,还配置一套计算机,建立了局域网,对软件也安装了一套计算机辅助会计实验的账务系统和报表系统,可使学生在手工与电算两种环境下同时实习,相互参照、印证,锻炼了综合操作能力。

1.4 教学手段先进化。有些具体操作,如填写凭证的要求、账账核对的流程,账簿的装订等,还有会计软件的演示,都是在课堂上不容易讲清楚的。我便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并在讲台上设立配套的教师专用微机,把计算机屏幕的演示或录像带的内容直接在大屏幕电视上播出,同时可切换到实物投影仪上播出老师的讲稿或教学图,使学生可参照教师的演示及笔记自己进行操作,达到直观、准确的效果。

2.适当增加且合理安排模拟实验课时。要学生按要求完成模拟实验,应该增加更多的实验课时,并使之安排合理化,以取得最佳的补给教学效果。首先,在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主干课结束之后,进行以工业企业为对象的会计模拟实习。这段模拟实习,初步完成培养报账型会计人员的目标。其次,在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房地产会计、外贸会计等一些部门会计课程结束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某一类型企业进行模拟实习。最后,在毕业阶段,进行为期两个月综合的模拟实习。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还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完善丰富实验教材内容。会计模拟实验教材在会计实验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基础和条件。实验教材是否完整、是否系统、是否新颖直接体现了实验的质量和效果,高质量的实验教材应是内容完整、系统、新颖、清晰、可操作性强,贴近企业实际。职校会计专业教师应加强会计实验教材的研究、建设,促进教材的共享,并根据企业会计实务的发展不断丰富教材内容,综合各专业课的实习教材,自己编写实习教材。

4.加强教师实践活动,提高专业技能水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对实验人员的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是实验教学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是编写实验教材、进行实验教学的直接参与者。财会专业教师可定期深入企业参加实践,结合专业完成实践报告,作为实验教学素材,成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双精通的复合型教师。

会计模拟实验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实验氛围的营造、实验教材的编写、实验时间的安排以及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等是一套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有机组合体。这种组合应该是合理的、科学的、有序的、便于操作的,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树雄.《对当前高校会计模拟实验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02期

第8篇:会计实务手工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 会计专业 普通院校 改革

一、引言

我国许多普通院校都开设了会计学专业,但能否得到社会和会计教育界的认可,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在相应的发展战略定位上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这一问题已受到我国会计教育界的高度关注,早在教育部2007 年1 号文件已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要求增加实践教学在总学分中的比重。目前关于普通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作为会计专业教育过程中重要的教学环节,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是沟通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的最有效途径。普通院校通过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能够正确定位为社会培养新型会计人才的目标,有利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能够提高新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有利于形成各专业方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能够发现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企业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订立培养目标,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管理思想与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需要;能够在学校、企业和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才输入、输出机制,有利于普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深远意义。因此,普通院校会计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普通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 一 )社会实践环节严重缺乏 目前大多数普通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通常以校内实训--手工会计模拟实训来代替,校外实习的社会实践环节建设方面却很薄弱,其课时安排甚少,甚至不予安排。虽然某些普通院校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学期安排的有社会实践教学环节,但学校并不能够很好地统一组织安排,大多实行的是“放羊式”管理,放任学生自己安排实践的方式和内容。大多数学生因为很多方面的因素,并不能好好地把握机会或根本无法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竟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就算有些学生自己找到了实习单位,但实习单位往往以会计部门的特殊性为借口,不给实习学生接触实际业务的机会,或者只能够看不能够实际操作,学生根本不能接触到会计专业的实质内容。

( 二 )实践教学时间不合理 在普通院校中,实验课程大多都采取集中授课方式,但授课时间的安排情况却错综复杂, 有的效仿公办院校采用实习周或小学期,但大多是采用周末集中上课和学生平时的自习时间来上实验类课程。特别是像ERP沙盘等实验类课程的安排一直是普通院校头疼的难题。根据目前普通院校现有的教学体制,这类课程大多只能安排在周末集中上课和学生平时的自习时间来上,但这样会在师生之间会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影响。一是占用教师过多的休息时间,教师的劳动强度加大;二是占用了学生的周末和自习时间,学生心里不乐意,自然会影响到教师的评教成绩,也就会影响到教师的考核奖金。而在普通院校中,一般上实验课的教师大多是担任两门以上课程,工作量加大,但又得不到合理的对待,自然心情就会郁闷。长此以往,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 三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差 目前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的会计教师都比较年轻,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又直接分配到学校任教,缺乏会计实践经验,未曾亲身经历企业具体的会计业务操作环境,到企业锻炼也仅是参观或旁观者。多数“双师型”教师也仅是“双证型”教师,真正既有会计理论教学经验又有会计实务工作经历的教师凤毛麟角,故大多数从事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师缺乏实践指导经验,在教授模拟实验过程中也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进行实验指导,与实际会计业务情景相差甚远,致使“实验”成为名副其实的纸上谈兵,很难达到预期的实践效果。

( 四 )实践教学内容简单 大多数普通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较简单,涉及面较窄,缺乏特色和创新。由于自身发展条件的限制,普通院校会计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不能根据社会需求及时更新内容,实践教学缺乏运用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行不同行业会计实务的适应能力训练,很难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激发学生运用各种方法创造性地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走出社会难以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目前大多普通院校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方法较落后,基本是手工模拟企业经营或用会计核算软件模拟和操作传统的手工会计业务,教学情景与实际会计业务环境尚有较大差别。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简单、缺乏经费投入等问题。

( 五 )缺乏综合考评体系 由于普通院校的教学体制还不完善,教学计划每学年都在不断地调整,实践教学的完整的综合考评体系需要不断的磨合。作者所在院校的比较重视实践教学,秉承教育部重视实践教学的精神,不断地在增加实践类课程,但每增加一门实践课程,其考核体系就需要调整,就需要上签呈文件让领导部门核批,非常麻烦,也给各院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据作者调查周边兄弟院校的情况大同小异。究其原因,就在于普通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缺乏完整的综合考评体系。

第9篇:会计实务手工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民办普通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实验实训;理念与路径

会计专业似乎“钱”途无限受到学生追捧,一直成为学生报考的热门专业,全国过半数的高校开设了会计专业,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会计专业成为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每年招生人数已突破10万人,反映出招生之“热”。然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著名的咨询公司麦可思的《2009大学生就业蓝皮书》表明,会计学2007、2008届均位列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前十名,就业遇冷无疑是残酷的现实。值得思考的问题是:究竟是培养的会计人才太多,还是输送的会计人才不适应社会需求?当前的本科学历教育是否存在问题?民办普通高校的生存与招生息息相关,跻身热门专业的招生无可厚非,但是,如何立足自身实际,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避免同质化的恶性竞争显然至关重要。

一、民办普通高校会计本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许多民办普通高校照搬一本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该目标无论从民办普通高校生源质量还是师资来看都很不现实。目前硕士教育尚且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为主,三本院校的本科教育不能好高骛远,盲目追求培养从事教学、科研的较高端人才。部分民办普通高校审时度势地提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即所谓既不同于研究型学术教育,也有异于技能型职业教育,但何谓介于二者之间并不清楚。

(二)教学方法仍然以“满堂灌”为主

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依据,进行“满堂灌”教育方式依然普遍存在,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地接受着教师的理论传授,缺乏独立思考,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这既违背会计教学的最终目标,也不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培养的是“应试机器”。这种教学方式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缺乏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认知,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课堂教学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本来就枯燥的会计学课程更索然无味,学生不愿意去思考授课教师没有讲过的内容。如何在短时间内记住授课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会计学知识,顺利通过该课程的考试,是很多学生学习会计学课程的唯一目的。一旦遇到老师没有讲授的业务,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完全无从下手。

(三)实训实习效果不佳,应用型能力培养缺失

从实验实训来看,不少学校开设了实训课程,甚至不惜重金建设会计模拟实验室,但实训课程开设比重较低,指导老师自身实务能力有限,导致会计模拟实验室使用效率低下。模拟实习通常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设计的,很少能将一个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全部包括进来,而且学生对这些案例缺乏感性认识,依靠缺乏形象思考的模拟实践让学生感觉和实践相距太远,不能将其和实际经济业务联系在一起。一些学校尝试校企共建实验教学模式,但由于校企利益不对等,企业热情不高,共建计划往往无果而终。

至于校外实习,民办高校出于节省经费及减少风险的考虑,实习以分散实习为主,集中实习为辅,分散实习缺乏监管,实习往往流于形式。此外,多数学校的实习安排在大学四年级,近些年就业压力加大,学生主要忙于找工作,根本没时间和心思去认真实习。

(四)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由于硕士、博士等高端会计人才紧缺,民办高校吸引力明显不足,不少民办高校的教师是本科应届毕业生,走出校门就直接走上讲台,从未接触会计实务。这类教师的授课至少存在诸多不足:一是所讲授的理论知识不能和实际业务相结合,自身对业务处理生疏,生怕讲错,授课时只能照本宣科,不是将会计知识“讲”给学生,而是“念”给学生;二是缺乏成为一名教师所必需的基本功的训练,如教法、课堂组织、与学生的沟通等方面能力缺乏;三是没有会计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的会计实务操作技能较少。会计学课程本身是融理论性、方法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学科,它要求授课教师要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还要拥有丰富的会计业务实践经验,这类教师显然无法胜任。

二、改进民办普通高校会计本科教育的理念及路径

(一)立足民办高校实际,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主的本科会计专业,首先应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既不同于研究型学术教育,也有异于技能型职业教育。作为区别于研究型学术教育,意味着民办普通高校的会计专业应适当降低理论深度,一方面是其学生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比例较低,教学应以多数学生的需求为主;二是民办高校的生源高考分数不高,反映出学生学习能力不够强或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奥的理论讲述存在理解上的困难;要异于高职高专的技能型职业教育,意味着民办普通高校的会计本科又不能降低到高职高专的纯职业教育的水平,不仅要教会学生怎么做,还要学生知道为什么怎么做,易言之,必要的理论教育不可或缺,这对于学生毕业后的继续学习能力的塑造很有必要,毕竟本科教育不能沦落到培养“账房先生”。

(二)切实转变教学模式,不断丰富教学方法与内容

转变教学模式就是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所谓“以学生为中心”,是指一切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强调教学过程的“互动性”,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启发式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性、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满堂灌”教学模式不仅难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性,而且会扼杀学生的职业判断力。

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集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为一体,在各类教学中广为采用。具体到会计专业,就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将各种会计实务典型案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好地达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案例教学法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以教材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题材要挑选以会计实践为基础的会计案例,将传统的手工会计和现代会计电算化两类案例与会计模拟实务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三)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切实提高实习实训效果

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应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应当具备系列能力,包括出纳业务操作能力、会计核算能力、财务软件应用能力、财务数据分析能力、税务处理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等,上述能力的培养重在实习实训落到实处。

实习基地应以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相结合。民办普通高校一般有企业家创办,学校可通过创办小型校办工厂企业(比如印刷厂、文具厂、超市等),建立全真校内实验教学基地,让学生随时实地学习。校外实习基地可选择不同类型的企业,如生产企业、商业企业、银行等,让学生轮流到不同性质的企业实习。

切实改变实习方式。学校应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实行集中实习,改变分散实习流于形式的弊端。实习时间安排上可以分别利用大学前三年的部分假期化整为零分期进行。丰富实习的经历不仅使学生们变得成熟、自信,同时也能较好地掌(下转第168页)(上接第166页)握会计工作技能。这有助于学生轻松就业,甚至许多学生可能在实习的公司实现就业。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纠正教师评价和激励制度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强调,提高教学质量水平,关键在于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不可忽视。目前国家、地方财政对于民办高校已加大投入,学费收费较高,基本具备以良好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的条件,必须改变为节省经费而出现以临时外聘教师、内聘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局面。对于教师不能片面强调觉悟和奉献,而是应真正建立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面对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存在偏差的现状,笔者认为一是要提高对教学优秀的老师的待遇和奖励力度,奖励从事课程设计、教程发展、进行教学试验、教学创新的教师,适当平衡和科研的关系。二是对老师的评价要以学生为中心,增大学生评价的比例,让部分不太重视教学的教师认真教学,关心学生。

总之,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会计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内容、培养方法等多方面内容,并且与各个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设置、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对会计人才的需要与重视程度等内容密切相关。面对会计专业招生与就业激烈竞争的态势,民办普通高校应立足自身实际,扬长避短,科学定位,避免陷入无序的恶性竞争,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马爱艳,蒋志辉.本科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M].商业会计,2012(19).

[2]申肪,常向东.试论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M].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