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鹰式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适性教育”主张个性与创造性协调发展,教学方法主张以学生为本。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应用于中学语文教育中,教育者要分析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条件、影响等等,以至于能够更好的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好的实施,切实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适性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外在条件
“适性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向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个性化培养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全面发展、推进社会的创新等等。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和合作、个性和情感的教育。如今,几乎从小学到大学各个院校都意识到这一问题:由于学生最初在不同的教学机构接受教育,基础学力、学习氛围、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等千差万别,于是各学校开始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与个性和情感的教育。在加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上,强调“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学校创建了新的教学理念,即“适性教育”。学校大力深化改革,全面实施个性化教育。一方面,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基本思想,在教学上,以学生及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另一方面,以“个别化教育、多元化发展”为办学理念,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环境、考试制度等都加以改善。在管理上,以教师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本,具有个性化教育思想教师的教学风格能够为学生引导至良好的发展个性的环境。
二.“适性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在要求
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语文教学对于中学生来说不仅仅是相互交流与沟通的工具,更是积累与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适性教育”下的语文教学不再是“应试教育”那种机械模式,它更加能够体现出语文教师责任的重大,使命的神圣。
首先,“适性教育”注重培养完整的人。语文科目的教学,不仅仅只向学生传授书本里的知识内容,也要尽力实现学生在心智、理智、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其次,“适性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认可并尊重各学生的差异性,要细微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及生活中的那个“他”,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个人经验可以令其在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再次,运用“适性教育”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创建和谐的学习气氛来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优质的课堂教学环境能够创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这就要求教育者需要与学生培养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同时要格外重视对学生的兴趣和情感的培养。
最后,“适性教育”强调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以情为基础开发学生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有各自发展的潜能,也都有其发展潜能的内在动力,而情感可以作为精神发展的核心,因此,教师应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三.“适性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确立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传统的语文教学目标是以同一水平的固定不变的教育目标去要求所有学生,这样很容易导致不同理解力或者不同领悟力的学生不能同时接受,使教师的教学目标失去了预期的导向与激励作用。“适性教育”则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学生意识到其与教师相统一的学习目标,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追求并实现适合于自己的目标。
另外,“适性教育”要求根据语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学习语文课程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世界,以促使学生的性格、情感、心态、意志等相协调,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适性教育观下的语文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学模式要从教师为主体逐步向学生为主体实现转移,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领悟能力、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而且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需要与发展是“适性教育”良性发展的根本保障。
讲《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抓住“皇帝赤身参加游行大典的原因”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认识这位皇帝的昏庸和社会的丑恶,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既发展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并与师生之间纵向交流相互交织,构成立体型信息传递。讨论课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活动的机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展示才智的机会,让他们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
2、关注学生兴趣爱好,改革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
语文教学不能单纯的只讲授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必须重新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体系。具体来说,新的教学内容要根据社会需要及学生个体的基础差异性来设计,适当淡化内容教学,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其中,可接受性是重中之重。我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虽然带的都是中学生,但学生在我的眼中都是小孩子,都还是贪玩的,如果把他们的“玩”能够通过一种媒介转化为“学”,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那个媒介就是他们的兴趣。因为我老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比较关注,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总会见识到各种新花样。讲鲁迅的《风筝》一课时,我带来一只亲手做好的蝴蝶风筝,大大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课下还教学生们一起动手制作。《音乐巨人贝多芬》那一课,更是满足了那些爱好音乐的学生,我带着学生共同欣赏了贝多芬的著名作品。喜爱表演的同学也在学习《孔乙己》那篇课文时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表演天赋,分角色表演得惟妙惟肖,同时也深刻领略了文章的内涵。过去传统的教育就好像是把老鹰、鱼和兔子集中在一起,让它们学习同一个本领―――譬如在陆地上跳。这个本领兔子学起来很容易,但老鹰和鱼就显得能力不足或力不从心了。适性教育注重挖掘每个人的不同资质,给予不同方式的培养,以促使他们在最优势的领域取得成功。这样一来,老鹰就更能够展现出它在空中飞翔的能力,鱼儿也可以显露出它遨游江湖的天赋……人尽其材,物尽其用,最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个体的优势。
尊重学生体现了适性教育的道德性。适性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含义是丰富的。尊重学生,意味着教育对象的内在尊严, 意味着师生的人格平等,意味着无限地相信学生,意味着对儿童个人世界的尊重,意味着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因此,我们认为:不尊重学生的教育是扭曲的教育。
新颖的教学内容要搭配合理的教学方法,当然,教师仍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主动作用,以因材施教为基本原则,根据学生个性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让学生从本质上钟爱于语文这一科目,在日常生活能够自觉运用课本知识和学习内容,享受语文学习带来的乐趣,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学习同时,要本着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创新为动力,可以对课本内容转化为亲身实践,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加强自主学习意识,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3.创建情感交融课堂环境,构建融洽师生关系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创设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是实施适性教育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同时也是师生情感相互融合和不断沟通的过程。具体的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用敞开彼此心理的方式进行教学。福建的一所中学在实行“适性”教育后,多数老师将重点放在课堂学习气氛。每当语文课一开始,会让两名同学表演才艺,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的喜好选择:朗诵课文、背诵诗歌或是讲述原创的幽默故事等等,为课堂打造一个轻松的开端。在课堂中,能够给老师启发或灵感的学生,会得到老师的奖励,激励学生珍视自己的独特见解。在布置作业时做到“量力而行”,多鼓励基础差的学生,让他们以巩固知识为主;成绩优异的学生重在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教师要尽量使用关切的语气,使自己的言行能真正与学生融在一起,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尊重与爱护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同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确立教育者的主体精神。只要两者在教育过程中统一起来,就能够产生真、善、美的教育成果。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率,创建师生共同发展的的教育体系。
如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我在朗读时注意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无限怀念、热爱之情,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学习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表现方法;提高朗读自由体新诗的能力。这样,他们自然而然把握了本诗的感情基调,也领会了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发挥评价体系科学导向作用
传统的教育考核基本上多是片面地追求分数,以此来衡量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正是“应试教育”的体现。学习成绩应与身心修养相结合,所以必须改革语文课程的考核体系,教师评价应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通过综合评价来真实反映学生的语文成绩状况,用客观及全面的评价标准来检验语文教学水平,进而不断合理且科学的提高评价标准,使每个学生都能从新式教学评价中受到启发,不断获取新的前进目标和动力。
结束语:
对“适性教育”这一改革来说,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是最适宜的一个科目。学校教育要从基础抓起,以学生为本,不仅要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心态、思想、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个性化教育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它能够给学生带来新的体验、新的观念,用新的思想武装头脑,以理论更好的指导实践。由此看来,以人为本的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个性化的人才、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是促使科技进步、弘扬中华文化和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参考文献:
[1]靳希斌.教师教育模式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美)弗谷森、(美)拉尔.个性化学习设计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多元评价过程;结果发展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58-01
一、重视评价过程,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得自信
我认为适合素质教育的评价,任何一个评价内容,任何一种评价方式都应该是学生人生旅途上的一次“加油”,都应该为学生坚定目标和向着目标前行提供动力。在评价过程中,人文精神要不断增强,要把平等和发展放在首位,不要过于强调“等级”和“成绩”。在平时的评价中,要把尊重、理解、关爱、信任、激励融入到过程之中。特别要尊重事实,免除成见,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态度表现、日常行为表现、成绩表现要区别看待,不能一好遮百丑,也不能一丑遮众好。“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对于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应从正面加以引导。对于那些学困生或后进生,不应抱有“一碗水看到底”的悲观态度,要坚信任何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基础和美好的未来。要通过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昂起头来“走路”。我们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在推行素质教育的道路上留下坚实的脚步,也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教育的智者和善者。如果这样,我们在突破“素质教育评价”这个艰难的问题上不就充满希望了吗?
二、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可以说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与性质却呈现许多不同。正确的评价方法是以多种途径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估,进而审视他们的多元智能的综合成长,发现每个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并据此反馈,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学、训练和激励,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励学生张扬个性。
评价中,传统的书面测试也是评价的方法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应有口试、访谈、现场观察、专题作业、制作、杰出表现记录、答辩、轶事记录、学生自评与互评结果等多种方法。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这些方法并不是单独或孤立地进行的。一次优秀的评价活动往往需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并加以综合。所有这些手段的运用,一方面可以作为对学生的平时评价,另一方面可以供终结性评价时参考。其结果可以是显性的分数,也可以是等级评定。目的都是为了鼓励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理解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以逐步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和素养的水平,而不是强调科学探究的结果与结论。
评价的方式为:
1、制定学生阶段学习情况表。对学生每一个学习阶段(或一个单元)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和总结。让学生本人或学习小组成员根据实际情况如实填写。
2、填写学生自评表。学生对自己一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回顾、总结,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
3、填写家长评价表。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通过家长观察该子女在家中学习的情况,每当学生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填写家长评价表。
4、另外还要填写教师、同学的评价表。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最后,结合总体评价得分和单元测试得分,教师或学习优秀的同学可以对学习稍差的学生提出下一步的学习建议,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评价结果的处理多元化,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突出发展
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自信、自尊、自爱、自强,满怀信心地迎接明天”是“我能行”教育思想的宗旨。评价的目的是强化激励,而不在于甄别优良。评价结果的真正意义应在于能够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对他的健康成长产生深远影响。为此,我们在评价结果的处理上采取了多元形式。
1、设“激励卡”。学生将其在各科学习和各项活动中所得的激励卡保存入《成长手册》或通过某种形式在班内展示,如:每个学生都是一棵小树,得一个激励卡就长一片树叶,十片树叶收获一个苹果,十个苹果教师要满足学生一个愿望等。
2、一改过去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少年”等综合性评价方式,采取单项评价的形式,让每位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比如我们运用“十项奖励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励,促进不断发展。
十佳奖励形式即:(1)评选班级、年级、校级“十佳之星”;(2)颁发升旗手荣誉卡;(3)“我能行”“塑像前留个影;(4)颁发鼓励卡及时表扬;(5)在小主人电视台“今天我上镜”栏目露面;(6)小主人广播站事迹介绍;(7)评选“进步生”;(8)在升旗仪式、校会上颁发奖状;(9)少队部向家长发喜报;(10)评选颁发雏鹰奖章。
总之,评价的目的,不是“选拔”和“淘汰”,而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建立一个多维的、多主体的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系统,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师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和配合评价工作,又可以增强他们的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有利于自我反馈、自我调节、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动机,促使学生重视每一个学习活动和认真完成每一个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的天赋得以充分的施展和表现。
参考文献:
[1] 《多元描述统计方法》 李伟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心理个别差异》
一、实践教学的概念及起源
实践教学方法是当代教学理论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法。从高等教育到学龄前教育,这一方法在教育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运用。而“实践教学”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的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Dewey)。约翰•杜威(1859-1952年),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进步教育(ProgressiveEducation)之父”,又被誉为“美国十大伟人之一”和“近代四大哲学家之一”。他1879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884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担任教授多年从事教学工作,还担任过美国心理学联合会、美国哲学协会、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主席。1896年他创立一所实验中学作为他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并任该校校长。杜威一生撰写了大量的著作,包括《我的教育主义》《学校与儿童》《民本主义与教育》《实验逻辑》《创造的智慧》等,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实践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口号。其教育理论强调个人的发展、对外界事物的理解以及通过实验获得知识。
杜威以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论思想。传统观念认为教学就是传授知识。然而杜威认为学生从教师口中被动听来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只能抑制学习者的活力和阻碍其创造才能的发展。而正确的方式应该包含以下五个方面:(1)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即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2)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3)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4)他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5)他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杜威指出,能否“引起思维”是传统教学方法与他的方法的根本区别。
基于杜威的教学思想,美国的全国教育组织联合会曾推出一项十年计划,在全美范围内大力宣传从实践中学习,并由此改造美国的旧教育,建立了延续至今的新体系。杜威的思想不但影响了美国的教育,也影响了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1919年5月1日,约翰•杜威到上海,在中国住了两年零两月。他到中国后第二年,就受聘为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及北京高等师范教育研究科教育学教授。从20年代起,杜威的教育思想就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全面和深远影响。
二、影视创作实践教学与课程设置
实践教学对于电影创作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北京电影学院一直都是备受重视的。而实践教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的贯彻体现首先在于课程的设置。50年代建院初期,针对新构架起的电影摄影艺术课,吴印咸曾建议把该课涵盖的全部内容分解成几个单元,根据教师的所长分单元研究备课,并强调“理论讲授不宜太多,适可而止,要多一些安排作业,在作业实习中加强基本功训练和掌握”,“教师的专业基本功也能在指导实习中得到加强”①。在理论和实习的比例安排上:《摄影技巧》,授课时间:一学期,讲授与实习的比例1∶3;《电影画面的光线处理》,授课时间:一学期,讲授与实习的比例1∶5;《新闻纪录、科教片摄影创作》,授课时间:一学期,讲授与实习的比例1∶5;《故事影片的摄影创作》,讲授与实习的比例1∶5;《特技摄影与特殊摄影》,讲授与实习的比例1∶5。这一方案在及后来的时期被迫中断,改革开放之后,电影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又被迅速地恢复了起来。北京电影学院在2007年参加高校教学评估时,总结了多年来的实践教学经验和理论,提出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实践教学”,并在2009年莫斯科格拉西莫夫电影艺术学院成立90周年国际电影教育论坛上,提交了题目为《北京电影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论文。今天,在北京电影学院的课程设置中,除学科基础课程和历史批评类的课程外,大部分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是包含实习的。在重要的专业课程中,理论与实习的比例基本达到1∶1。以电影摄影专业为例,在其所包涵的所有44项课程及项目中,含实习项目的课程占了17项,占38.6%,而学分比重达到了64%。以上课程的设置,正体现了60多年来的教学中,北京电影学院发展出适合中国特色的电影教学思想,即“正方向、厚基础、重电影、强技能”。而这种教学思想在具体教学方法上的体现,就是实践教学体系,即通过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技术基础和技能培训,使学生成为具有职业电影制作能力的专业人才。
与北京电影学院一样,约翰•杜威的实践教学理论对美国的大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电影制作专业的学习中,“实践是学生学习理论的最好方式”,对于这一点,我所采访的纽大和南加大的几位教授都一致认同。AngeloPaci?ci教授在采访中强调过南加大电影教育的一个概念“onthe?oor”,即:电影“在拍摄中”,意指通过拍摄实践来推动理论的教学,让复杂的理论变得直观,不以空洞的理论迷惑学生。在南加大和纽大这样的美国大学电影教育中,能通过实践理解的知识,教师就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讲述上。许多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往往整个学期都是在摄影棚或者后期机房中完成的。因此学生对于电影各方面的认识也更多基于实践中获得。在所有课程中,代表美国综合大学通才教育基本思想的核心制作课是完全以实践推动理论的方式来进行的。在一年级的《单幅与连续画面》课程中,学生要使用图片蒙太奇学习基本的叙事和拍摄技巧。课程强调现场工作的安全性和规则,介绍照相机和电影摄影机的功能,照明的基本知识,叙事结构以及构图。序列影像通过FinalCutPro在苹果工作站上完成。每周课上学生要交流制作信息,展示作品,教师负责作业讲评以及数字编辑的讲解。学生要分为4人一组共用学校提供的数字单反相机。测光表、基本灯具和录音设备也由学校指定提供。每个学生都要完成序列画面叙述的故事,并帮助同组成员。
在二年级的《电影视听基础课》中,学生要分成4人一组,每人拍摄5部非同期声的黑白反转片短片。头3部为默片;第4部可以使用动效或叙事音乐;第5部允许使用多轨声音。学生应按技术指导逐步完成逐项练习,但也鼓励其表达个人的创意。每个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影片的剧作和导演,还要在别人的作业中轮流担任不同的职务。学生要学会保持自己的表达方式时又能与他人合作。作业要在课上放映并接受教师和同学的点评。三年级的《中级核心制作课:叙事制作工作坊》是一门完全实践性的课程。在这门课中学生被分为4人一组,通过实习和班级讨论来接触和了解多方面的制作技术。每组学生要完成4部彩色同期短片,以探索和学习工艺、创作和制作方面的知识。作为小组成员,每个学生都要轮职做导演、制片、录音、灯光和摄助。四年级的《核心制作课:制作工作坊I和II》一门为期一年的课程,分两个学期完成,参加的先决条件是学生必须完成中级制作工作坊的学习。希望在这一实践课程中担任导演的学生必须在中级工作坊中担任过导演,完成最终剪接和混录,并经过相关导师的确认。除此之外,其还应该在课程开始前准备好以正规剧本格式打印的剧本,以提供给全班进行讨论。影片类型不限。经选定的方案会获得拍摄许可。学校建议希望在拍摄中担任具体职员(制片人、摄影师、剪接、录音等)的学生应与各自的导演形成组合后参加这门课程。对于最终完成片,限制长度为20分钟。纽大制作专业的学生按课程要求必须独立或参与完成一共15部完整的学生短片。在电影摄影专业要学习的40门课程中,含实习项目的课程有16项,占其总课程的40%,占学分比重49.6%。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纽大制作专业的很多课程实习学时是多于理论学时的。例如在《摄影机II》中,理论讲授只有6周,而拍摄实习长达9周。此外,纽大和南加大的实习往往是和教师的理论及演示交替进行的。即:讲解示范—实习—再讲解示范—再实习。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学生犯了错误,可以通过分析讲评在下一次实践中修正。如果我们将北京电影学院和纽大的电影制作的相关课程做一个对比就可以看出:北京电影学院除学科基础课程和历史批评类的课程外,大部分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包含实习。在重要的专业课程中,理论与实习的比例基本达到1:1。在电影摄影专业的所有44项课程及项目中,含实习项目的课程占了17项,占38.6%,而学分比重达到了64%。
纽大电影摄影专业含实习项目的课程有16项,占其总课程40项的40%,占学分比重49.6%。由此看来,纽大有实习的课程项目百分比略多于北京电影学院,而这些课程所占的学分比又低于电影学院。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纽大制作专业的很多课程实习学时是多于理论学时的。此外,纽大和南加大的实习往往是和教师的理论及演示交替进行的。即:讲解示范—实习—再讲解示范—再实习。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学生犯了错误,可以通过分析讲评在下一次实践中修正。而电影学院的方式更倾向于一次性完成理论讲授后,再进行实践。学生如果犯了错误,教师会在作业讲评中指出,但往往没有机会在课程中修正错误。在作业的形式方面,纽大制作专业的学生按课程要求必须独立或参与完成一共15部完整的学生短片,而电影学院摄影系的学生独立或参与完成的完整短片也就在5~6部左右,而其它大量的都是作为专业训练的片断练习。电影创作的教学就是实践的教学,在这一点上,电影学院和南加大及纽大的认识是非常一致的。但在具体操作上,美国的大学比我们更注重实践。正如飞行员的培养是以飞行小时计算而不是听课量,绘画、音乐、表演和摄影这一类艺术人才的培养也应该是基于大量的练习和实践的。在电影技术迅速数字化,实习成本大幅度降低的前提下,我们是否可以借鉴美国大学的经验,进一步贯彻电影学院实践教学的思路,提高实践比例,精炼理论讲授,让学生在技术控制、语言把握、合作能力和工作熟练程度上都有大幅提升,让电影学院的专业教学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影视实践教学与教师队伍
除课程设置之外,实践教学理念的贯彻和实施,也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实践组织、指导和评判来完成的。如果只有实践的理念而没有实践的指导者,这一理念就会变为空谈。“教员没有实践经验或者只有较少的实践经验能不能搞实践教学,我们说也能。但是这种从理论介入实践的教学靠的是一种推论和间接经验,这对于电影摄影这样的专业教员是难以实施的,而绝大多数一线专家没有受过专门的教学训练,即便他在实践中多么叱咤风云,没有长时间积累的教学经验,也是很难胜任教学工作的。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我们现有的既具备教学能力,又具备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的教员去大量参与实践创作……”②“艺术与技术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师资首先要有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第二要有耐心与爱心,手把身教,教艺育人。所以,在师傅带徒弟时期和国外院校的影视教育教师,多是45岁以上的,从创作、制作第一线上下来的专业人员。”③
在北京电影学院,为了保证教学不只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让制作前沿最新的知识和经验能够进入到教学当中,学院多年以来都一直鼓励教师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从事艺术创作活动。以摄影系为例,在职的教员中有一半以上都是电影、电视、广告的从业者。为了让教学和创作不发生冲突,摄影系在课程安排上将教师的工作集中到一年中的一个时段,使教师可以在这一时段中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在完成教学后,教师又可以在剩下的时段中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从而使教学和创作成为了相互促进而非相互干扰的良性循环。在教学中,教师总能够将自己最新完成的作品、总结的经验,对最新技术和设备的了解及时地介绍给学生。当学生的创作碰到困难的时候,教师也总是能引导其用最实用、最贴近实际创作的思路和方式来解决。北京电影学院实践教学方法的贯彻,使其与其它高等院校的影视创作教育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学院的毕业生在创作能力上具备比较成熟的掌控能力。很多毕业生在毕业后数年内就能进入影视、广告和MV的创作一线,成为创作的中坚力量。这也是在中国的电影高等教育中,北京电影学院的专业教育区别于一般大学的影视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教师的构成上,南加大电影艺术系和纽大帝旭艺术学校与北京电影学院的情况很相似。南加大和纽大把他们所具有的大量有创作经验的教师看做其高质量电影教育的标准,也是这两所学校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电影学院所代表的美国电影专业第一梯队区别于美国众多开设电影制作专业的院校的重要标志。“像电影学院一样,我们的教师大都是专业人士,他们的工作密度相对较小,或者是有一些外延的工作。
他们并非学者,除了从事批评研究的老师之外。我们聘请了很多电影专业人员来任职,如管理剪辑试验室,跟学生一起实习,还有所有技术方面的问题。他们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然而我们对于教员的要求是,无论他们教授什么科目,一定要尽职尽责,完满、优秀地来完成他们的教学任务。因此,所有(身为学校教员的)摄影师、导演等都要去身体力行的拍电影。从事批评研究的老师们需要著书论作,需要去做研究。我们不希望教师只有理论,没有实践。举例来说,剧作部主任杰克•埃普斯(JackEpps),他编剧的电影有《壮志凌云》(TopGun)、《狄克翠西》(DickTracy)、《法网神鹰》(legalEngels)等。他的作品远不止我们目前看到的,他从未间断过写作。我们的剧作部副主任去年也有两部影片(编剧)参加了圣丹斯电影节。他们所做的只是取之于斯,用之于斯。他们也需要谋生,(当他们去拍电影时)我们会让他们找一个代课老师,直到他们回来为止。我们从未要求他们必须拥有学术文凭,除了批评研究的教师之外,我们也要求他们去从事一些批评工作。”④在我所采访的南加大和纽大的七位教师中,除了JohnTintori是全职的行政管理者兼教师外,其他的六位都是教学和创作兼顾的专业人士。其中SandiSissel是美国最著名的女性摄影师,是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ASC的会员,拍摄过许多故事片,具有丰富的电影创作经验。ChristopherChomyn是好莱坞著名的青年摄影师,他与导演格温•温内(GwenWynne)拍摄电影《早期的美国》(AmericanPrimitive)时,由于对于超16拍摄宽银幕画幅以及在数字中间片方面出色的实践,被2008年4月的InCamera杂志采访和推广。
对于电影创作实践教学而言,具备创作和教学能力的教师的在教学中意义是不可替代的。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一个有实践能力的电影工作者在教学中所能获得的报酬远远低于他们在创作时的收入。因此只有那些足够优秀的影视院校,能给予工作者学术荣誉和学术水平与创作者能力相当的院校,才能将那些具有创作能力的人才吸引到学校来,成为教师的一部分。在这一问题上,北京电影学院、南加大和纽大的教学组织者的看法是一样的,而教员的构成情况是也一样的。
四、影视实践教学与硬件环境
实践教学理念在电影创作教学中要得以实现,除具备了实践课程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后,学校还必须具备实践的条件和环境。北京电影学院作为一所政府出资的公办学校,在过去十年中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在硬件配备上获得了焕然一新的发展。各系各专业都将教学实践设备更新到了世界一流的专业级水平。运动采集、MotionControl、3D影像、Redone、阿莱爱丽莎数字摄影机等前沿技术和设备都被使用到了教学实践当中。新的摄影棚也即将建成。
[关键词]影视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的高等影视艺术教育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高新技术、多元的社会生活、腾飞的产业界直接接触,产生了密切的关系。加上全球化进程中各种文化思潮特别是后现代文化语境的影响,影视艺术教育在发展变革中呈现出许多新观念、新思想、新机制、新方法,为传统高等教育注入了活力与生机,同时也产生了不少新的问题和矛盾,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并成为当今影视艺术教育的瓶颈。
湖南大学广播影视艺术学院创办于2002年,学院通过综合分析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确定了自己在影视艺术教育体系格局中的位置,并对资源要素进行整合和不断创新,为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机制。本文拟通过审视湖南大学广播影视艺术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实践过程,进一步探讨影视艺术人才培养的改革。
一、战略分析——审视内外部两种环境
当今的高等教育正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与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密切融合,并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模式发展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也走向多元。高等影视艺术教育尤为典型。因此,湖南大学广播影视艺术学院在人才培养的改革中,首先是正确审视内外部环境,在注重教育本身变革的同时,关注与之相关的影视产业和社会文化语境,以全局的观念、发展的眼光确定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
1.流动多元的外部环境
多元文化思潮并存的后现代文化语境:众声喧哗的时代氛围,消解权威、消解永恒、消解深度、游戏至上的时代风尚,使我们置身于后现代文化语境。詹姆逊认为它是“我们的社会和文化作为总体的更深层结构转换的表征”。大众文化成为消费主流,多元思潮涌现并存,影响着传播的意义建构、传播形式与价值体系,震荡着人们的世界观、消费观和价值观。后现代文化语境赋予了我们全新的视界,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影视文化信息传播和影视艺术教育的建构与发展。
湖南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影视媒介经历改制、重组、变革、发展,形成经济学意义上的“影视产业”,成就了不少产业话题,如电视湘军——湖南广播影视集团。近年来“金鹰”、“超级女声”等新品牌铸造了多赢产业链。2005年湖南卫视以“快乐中国”的新概念,创造了收视收入双飞跃的奇迹,成为新的关注点。湖南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急需新型人才,而且人才需求呈现多层次、多维度趋势。
高等影视艺术教育的竞争态势: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影视艺术教育蓬勃发展,打破几大院校垄断的局面,群雄并起,形成竞争态势。如仅办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或专业方向的本科院校就有近百所,而且正在跨地区发展。一些北方优势院校纷纷南扩,抢滩南方生源市场,对南方办了同类专业的综合性大学造成冲击。如何在竞争中发展,优化人才培养,也成为重要课题。
2.发展变化的内部环境
教育主体的变化:后现代文化语境中,教育的培养对象(学生)呈现出新的特点。他们喜欢无厘头文化,不喜束缚,追崇个性,拥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判断。面对如此多元而富有独特思想的培养对象,培养模式也趋向于注重个性、多元发展。
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发掘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综合性院校某些固有模式压抑了这种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所以首要任务就是改造和激活传统机制,创造自主、宽松和开放的人才培养环境。随着“概念经济”的出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这些市场力量渗入到影视艺术教育领域,丰富了教学手段,引发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教学理念的更新,对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教学模式急需创新。
优势资源的充分利用:湖南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极为活跃的校园文化、综合性的学科背景、交叉融合的学科特色、厚重的人文底蕴以及开放的办学传统和敢为人先的办学理念,形成了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是难得的可利用的优势资源。
二、与影视产业对话——解读新型影视艺术人才
流动多元的外部环境和发展变化的内部环境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要与时俱进,和市场需求接轨,与影视产业对话。当前的影视艺术人才市场一边是多如牛毛的求职者,一边是人才急缺的影视媒体。不少媒体不拘一格招揽人才,扩大自己的人才储备。人才市场出现了一些新元素,我们必须对影视艺术人才进行新的解读和剖析,探讨最新的影视艺术人才观,确定人才培养的战略发展思路。影视产业的发展需要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善于创新、富有创造活力的高素质人才梯队,有生产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和营销研发型人才。影视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用人标准发生变化,急需的人才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
自主创新型人才。“文化产业从本质上讲是创意产业,最大的生机是根植于头脑中创新不止的超级精神”,需要自主创新型人才。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影视产业把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中心环节,重点开展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开展原始创新来提高竞争力,尤为需要具有自主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创新生产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开发能力的人才。
复合型专业人才。影视产业是知识密集度、资金密集度、科技密集度、劳动密集度很高的重要文化信息产业。随着竞争环境的改变,它需要随时调整策略,不断创新,赢得更多受众。如精心构筑影视产品符号,满足多元需求,产生更大利润,占有更多市场份额,进行创新生产销售。这要求影视业的人才最好精通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同时还是广告、传播学、影视艺术专业甚至哲学方面的行家。他们不仅要专业扎实,还要拥有宽泛的其他领域的知识。如懂得计算机语言和影视制作的高科技专业人才,既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又具备良好的影视专业素质;懂得资本运作和影视传播规律的金融决策人才等等。这也是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科技文化与市场紧密融合后带来的人才市场需求格局的新变化。
有可持续发展力的高端人才。高端人才是指同时拥有高素质、高专业技能、具备多学科知识储备的高级人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力是指能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有一定应变能力,能进行自我调节获得自我提升,具有长期市场竞争力。影视产业拥有复杂多变的市场、激烈残酷的竞争及高强度的工作环境,需要大量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高端人才,需要他们运用自身储备的多学科知识和能力,在竞争中创造价值、成就品牌,创造出持久的消费文化,而且能使品牌价值直线上升,长久地占据消费市场,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随着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三类人才存量不足的缺陷日益显现。传统影视艺术院校的培养模式也缺失对以上类型人才的培养。比如说自主创新能力虽然成为影视人才培养的重要构件,但为它提供何种平台尚需探索;尽管高等院校大都把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但如何培养复合型的艺术人才还是亟待突破的课题;当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本科生的精英教育似乎被忽视,尤其是影视艺术生,如何加强本科影视艺术生的精英教育、为培养高端人才打下基础也值得深思。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三、创新与实践——构建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分析高等影视艺术教育内外部环境、解读新型影视艺术人才内涵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影视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人才口径窄,知识迁移、学术视野和发展潜力不足,教育资源短缺、专业教育特色缺失、人才培养泛专业化等问题,湖南大学广播影视艺术学院规避盲点、审时度势、因校制宜,依托于湖南大学实力雄厚的综合学科背景和湖南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集合优势资源,以培养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高素质综合性专业人才抢滩人才市场。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想指导下,学院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致力于人才培养和院系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二是走特色化与综合性和谐发展的路子,以产、学合作的形式,创新办学模式,培养特色人才;三是采用“教师传授,自我拓展,实践转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开放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现代化教学;四是着眼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和素质教育,注重他们的创造才能;五是与市场紧密结合,以市场需求为指向,人才培养依托于市场,市场成为教学的延伸。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集成优势资源,创建人才培养品牌平台
湖南大学广播影视艺术学院由湖南大学和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合作办学。一个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全国重点大学,一个是拥有最前沿最时尚而又最敢于创新的先锋媒体的影视湘军。两个品牌强强联手,使学院拥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充分的资源,形成了影视产业和高等教育直接对接的人才培养平台。该平台有四大优势:首先人才培养直接和市场对话,可以随时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培养方式和内容;其次,人才培养和产业前沿的生产、理念零距离接触,使人才更具时代适应性;第三是合作办学、资源共享解决了综合性大学专业资源不足,如一线高级师资匮乏的局面和实践基地缺失的问题;第四是双方采取“存量保值、增量分成”的股份制方式,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拓展了它的产业链,湖南大学获取了人才培养所欠缺的资源。
较为科学完善的师资体系,是该平台的一大特色。湖大本身拥有不少资深教授,学院还利用合作办学的平台优势先后延揽80多位一线高级专业人才任教。如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全国十佳电视剧导演,湖南本土知名人士等等。他们把影视业界最前沿的问题、最新的专业技能和传媒动态带人了本科生的课堂。这些资深的外聘教授和学院的主干专业教师构成了互补性强、老中青结合的教师梯队。加之另外配备的专业班导师和辅导员,形成三位一体的育人队伍体系。
对接市场的实践基地是该人才培养平台的又一特色。湖南广播影视集团的媒体直接成为学院学生的实习基地,学生边学边干,直接参加媒体节目制作,零距离接触媒介最前沿,拓展了眼界,极大地提高了专业应用水平,理论和实践得到最佳融合。
2.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两个特色课堂
一个是专业课堂。影视艺术教育的专业课应当体现教学生动鲜活、教学方式精彩多样、课堂设计凸显实践等特色。湖南大学广播影视艺术学院利用合作办学的资源优势,专业教学设施建设基本和媒体对接,专业课在演播厅、录音室、编辑机房、音频工作站、表演教室展开,打破传统教学的单一课堂环境,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多样。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灵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具体的做法有:改变“灌输式”的授课方式,课堂集讲授、实践训练、答疑、讨论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多学科的融合交流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老师、同学的互动;精心设置课堂教学项目,让学生自己完成指定项目实践,如编辑、主持一期节目,完成一个短剧表演等,实现知识的“实践转化”。同时,专业课比较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较多地采用有利于个体发展的授课方式。一般主干专业课程都是小班授课,在5到15人之间,使教师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性,进行差异教学、个性教学,为每个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发挥特长、发展个性,专业学习效果显著。
另一个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实践课堂。首先是在主干专业课程的指导下,分层次设计和开展社会实践,开拓了学生专业视野。如一年级的学生去媒体见习参观;二年级的学生到湘西凤凰古城等考察采风,进行社会实践,丰富阅历,增强文化底蕴,增强其专业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三年级开始,学生陆续进入各类媒体,接触市场、进行各种专业锻炼。同学们在电视台担任主持的节目非常受欢迎,表演班的同学直接参加电影、电视剧的拍摄,不少学生在全国级的专业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有的学生在读期间就已经挑大梁成为媒体的专业骨干。其次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外实践平台。
3.坚持两个并重,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学院在课程建构、教学方式、学习模式等方面坚持两个并重。一是坚持知识的专业性与综合性并重,强调人才素质结构的全面性。在课程设置上,学院注重文理学科的交叉和基础学科的全面性,扩展了专业大类平台,使学生的专业视野更加宽广;增强了科学与人文素质课程学分,同时加大选修课数量,尤其加入跨系跨学科的课程,扩大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确保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坚持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的培养思想,注重知识的实践转化。如集中实践环节有40个学分,占了培养总学分的22%,专业课程比例相当,突出了强化实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的导向。
四、启示
高等影视艺术教育要突破人才培养模式的瓶颈问题,除注重教育本身的变革外,一定要延伸人才培养的视角,密切关注与之相关的影视产业和社会文化语境,探讨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影视产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建立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教改 教师角色 大学英语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以及信息社会的到来,对英语人才各方面的素质要求有了新的变化,这也促使大学英语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有所改变,以实现大学英语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对接。2007年教育部制定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地提出了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的自主式、信息化教学,这就要求教改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师重新定位角色,以促进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学习策略的培训者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生主动学习效果提高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掌握正确、高效的学习策略,这也是学生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一个重要的生存和发展手段,因此,学习策略的培训成为目前教学改革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关键。英语学习策略内涵较广,对大学生而言主要是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培训。认知策略的培训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例如可以从写作构思、写作模仿、写作修改等方面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培训。而元认知策略的培训,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实施有效的管理,能够正确地确定学习目标、科学地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等,保证学习过程的有序推进,促进自主学习效率的整体提高。同时,教师也应向学生阐明认知和掌握学习策略的重要性,并引导其发现和应用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策略,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可以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二、学习过程的指导者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具有绝对的权威,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学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是知识的接收者。但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因为学生虽说成为学习的主体,但其只是获得了基础知识,特别是在开放的网络资源平台上,若缺乏必要的指导,会使学生学习过程呈现盲目性和随意性,反而影响学习效率。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及考虑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目标,设计有趣味性的教学环节,筛选有实践性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广泛参与,指导学生积极交流。同时,教学方式上不单一,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基础上,灵活多样,通过探究式、研讨式、虚拟式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英语学习策略以及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指导,使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方法。在此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教学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定位于指导者,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把学习过程完全交付于学生,为了保证学习过程朝着整体教学目标方向发展,教师还需做好学习过程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三、学习资源的提供者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英语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为大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学生可以围绕网上的英语资料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进行英语学习、交流及应用,自我构建知识体系、补充英语技能。但由于网络资源浩瀚如海,如果任由学生自己去选取英语学习资源,难免会汲取一些意义不大、质量不高的信息,直接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主要角色应是资源的提供者。根据学习的主题及资源的作用,通过对大量分散的英语学习资源的收集、分析、选择,然后有的放矢地以多媒体和网络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保证学习资源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为了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资源,教师还需担当资源的开发者角色,要懂得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知识,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制作,为学生提供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学习资源。
四、学习成果的评价者
英语学习成果评价是大学生学习质量提高、学习方法进步的关键,信息时代下的大学生英语学习成果评价要区别于传统的英语学习评价。因为大学生除了参与课堂学习及考试外,还会利用大量时间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这就要求由过去的终结性评价转为注重大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动态的形成性评价。评价大学生的各种学习成果时,应该以解决问题为重点,通过直接向学生提问判断和分析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且根据评价项目建立客观、公开、详细的评价标准。根据评价结果,教师可对学生在知识点和学习方法方面的不足加以引导和修正,帮助学生逐步改进,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另外,尽量多采用一些正面的评价,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激发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角色向着综合化和多样化发展,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英语综合应用水平的提高提供各种支持和服务,并且要随着学生发展目标的变化而转变角色,以适应英语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曲晓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继续教育研究,2012(12)
今天周一本来应该是室外升旗仪式,由于天气阴冷,改成了室内升旗仪式,我还是第一次知道有室内升旗仪式的存在。全体师生收看校电视台,看着电视里学生出旗升旗的画面,所有的学生都一样整齐严肃的站着,班主任,任课老师也都在班级里,少先队员行队礼,集体唱国歌, 听国旗下讲话,没有一个环节少掉,秩序依然一样好。班主任要求每个学生行队礼的时候必须把手套脱掉,站立的时候必须是立正的姿势,双手不允许塞进口袋。我很受感动,有时候,我们不只是有在大庭广众下要求孩子们表现良好,即使是在自己的班级里,也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
这些看似苛刻斤斤计较的要求,对于孩子们的成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他们很懂规矩,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这些二年级的孩子们就已经很尊敬老师,友爱同学,不嘲笑别人,会关心帮助生病的小朋友,会及时把课堂作业处理好,会回家自觉听写单词,自觉到老师那单元过关,会把手里的垃圾分类放进班级的垃圾桶,排着整齐的队伍去食堂吃饭……吃饭的时候,他们会把食堂阿姨端来的饭一一接力往最里面传,也就是最里面的孩子最先拿到饭,等到所有的人拿到饭了他们会很默契的开吃,每五个人一份汤,他们也都是很谦让的帮别人盛到碗里,一起分着喝,如果有时候发饭后水果,最先吃完的小朋友会主动请命,有秩序的一一分发,苹果,橘子,香蕉,大枣,或者是梨子,他们没有任何人挑三拣四,很自觉的接受属于自己的那份。我觉得这很难得,因为我听过有个四年级的班级,发水果很难顺利进行,都沦落到像抓阄一样的摸水果的地步(总有一部分人觉得自己小小了,难看了)。我听了觉得很滑稽,虽然可以理解这些孩子的行为,但是和我们二年级的班级的孩子们比,他们真的有点倒退了。
这是一个习惯问题,和年级无关,和所谓的面子工程无关,好的习惯是孩子们一辈子的财富。我们的孩子经济上可以不富裕,但是,精神素养上一定是不可以缺的。一个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好的班主任,素养的高的老师,树立的良好班风,立下的班规,是塑造孩子们品格的模子。班主任陈老师的的管理班级的方法,我是真心的赞赏。而且我相信,我们班级的小朋友即使是到了六年级,这些好习惯好班风也是会保持的。
班主任陈老师也带他们数学。上周,陈老师评选出12位优秀数学作业 之星,他们是数学作业得的星星最多的同学。并自己掏钱给他们买了奖品--很漂亮很实用的小笔记,作业本,橡皮等,并再班级晨会上公开表扬了这些同学,发放奖品,同时鼓励更多的同学像他们看齐。并许诺,下半个学期的作业从现在截止的算起,重新积累星星,学期末再评选一次。知道老师顾老师,带英语,她也有自己的一套鼓励模式。她用的是自己做的流动小花,每次作业一个a星换一个小花,5朵小花换一个印章,5个印章换一个创意小奖状,最后发放奖品。我看到她自己掏钱在网上买了好多学习用品。看那摆弄哪些小玩意时得意的笑脸,我真心觉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老师,是永远年轻的永远有一颗童心永远都会在私下里对可爱的东西大惊小怪,很喜欢很向往这样的状态。
上周我又在六(6)班上了节新课。顾老师,晓兰,张伟去听我的课的。给了我很多宝贵的意见,晓兰很细心的帮我把每个流程的所用时间都帮我记录下来,也给我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我觉得非常好的想法。真心的感动呢……整体上满顺的。确实不是很紧张了。也习惯了这样的状态。因为内容有点多,所以还剩一个原计划课上完成的小练习,我布置他们课后完成。上课时我怕他们听不懂,对此用中文重复了一遍,可能有点浪费时间了。指导老师说我上的不错,很老道的感觉,只是重点上要更突出些,不要太低估那群六年级的孩子,再多给他们一些难度较高的操练环节,不如让他们自己编对话,可以放心的全英文授课。哈哈,或许是因为我比较放得开的缘故,上下来是蛮开心的,我也可以很投入的和他们一起学习。下次,我一定把老师给的建议和指导加进去,争取再进步一些。
上周五,全校六年级的师生开了一次师生会议,老师也邀请我们参加了,很开心能有这么多参与到学校的各种活动中的机会。会议只要是针对这次的调研试卷的分析,和期末考之前的动员。毕竟他们是毕业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会议流程,显示俞教导讲话,包括分析考试情况和对同学的要求,鼓励。然后是大队部老师讲话,学生代表发言,胡校长总结。三总超过 280的就有二三十个还多,真的是一群不得了的孩子们。会场秩序很好,老师的发言都很有文采,我都禁不住要鼓掌。听说我们那个会议结束后,还有五年级的家长会,小孩子们的家长会,我听到这个名词都会觉得很吃惊,我们那时候好像从来没有过家长会,唯一的一次还是在高三,王庆缘老师带的时候。不由得觉得,这边的孩子的学习重视和紧张状态,是我们初高中的程度。有些羡慕,又有些担忧,怕孩子们过早的失去童心,压力太大会失去很多笑脸,但是,当我看到那些学有所乐的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灿烂时,我理解了。学习并不都是枯燥的,给孩子们多些愉快的方式,换着花样的教授知识,多组织一些活动,丰富起来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放松和享受。教育是需要艺术的。
一、 帮助学生扫除心理障碍,培养学习英语兴趣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促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要打破“一言堂”等传统教学思想和模式,努力营造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合作关系;善于总结学生特点,区别对待每个学生。比如,教师可经常开展课堂讨论,尤其是“小组任务活动”,努力创造宽松无虑的讲英语的气氛,鼓励学生学了就要讲,不要怕出错而被人笑话。在学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老师要少纠正或者不纠正他们的错误,学生的表达应该得到所有人,包括教师在内的尊重并受到鼓励。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语言基础不扎实的,要在知识的掌握上多加强;语言反应迟钝的,指导他们进行遣词造句的训练;性格内向的,要求他们多与人交往,创造条件多表现自己,增强自信心。
二、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加强英语思维能力的训练
用英语思维是指排除本族语的干扰,用英语直接理解、判断的能力。比如,打电话时问“你是谁”时,我们习惯问“Who are you?”而英语里应该表达为“Who is that?”语言是思维存在的形式,而思维则是通过语言反映客观世界的。学习英语的过程被认为是熟悉和掌握各种思维方式的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加强以练习为主的英语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要在交际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听地道的英语,培养他们边听边直接用英语把听到而且理解了的东西储存在记忆里的习惯;提倡学生使用英英词典,用英语解释英语,培养他们克服母语干扰,直接用英语表达的习惯。
三、多了解社会文化习俗,增强文化使用得体性,提高交际能力
语言交流不仅仅是一系列的语法规则及词条,更离不开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及风俗习惯。
一句完全符合语法规则的话,用在不合适的场合,就不合说话人的身份,或者违反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有时会造成意想不到的结果。如中国人听到对自己表示感谢时,常用英语“It’s my duty”来表示“这是我应该做的”。可英语本族人听了会认为:原来他并不想做这件事,但这是他的职责,所以不得不做,这与汉语所要表达的原意有很大出入。所以我在交际教学中注意社会文化知识的导入,采用“原文阅读”法和英文原版影视片,让学生确实感受和了解:英汉不仅只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字,而且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学生增强了文化差异意识,了解了西方的人际关系及交往的深层模式,就会学会得体地进行交际。
四、课堂组织多种多样的语言交际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语言材料
语言像其他的行为一样,是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获取的。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置身于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在练习中求得知识,在运用中获得能力,这是英语教学成功的关键。交际活动是学生在模拟或现实情境中用英语交流思想的最好形式,教师可加强直观教学,开展热身活动、献计献策活动、解决问题活动、猜测和综合、智力测验和竞赛、角色表演等交际训练形式,从听说读写等方面训练学生。
五、创设语言环境,努力培养学生讲英语的好习惯
只有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才能选择语言表达,才有利于语言交际的成功。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并利用语言,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双向交流。情景的创设方式有很多,除了课堂交际活动外,还有学唱英语歌曲、设立英语角、举办英语演讲比赛、表演英语话剧、出英语墙报、表演英语小品、成立英语兴趣小组、组织英语采访活动等等。这些活动能为学生创造说英语的环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检验、应用、和扩展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形成一种“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的积极主动的学习局面。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父母教育孩子:“初中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好的高中,考不上好的高中就考不上好的大学,考不上好的大学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找不到好的工作就不会有好的生活……”可见父母从小给孩子灌输的思想就是学习是为了过好日子。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国家的孩子都以挣大钱、过好日子为学习的目标,那么我们祖国的未来还能指望他们吗?在清末腐朽落后的年代,梁启超尚能振臂高呼: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在动荡的战争年代,12岁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当今这样和平的年代,人们过着幸福和谐的生活,难道我们的孩子们却只是为了贪图安逸而去读书吗?他们还能担当起建设祖国、富强祖国的大任吗?
李阳坦言:“我就是个商人,我要把我的产业做大。”所以他说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挣钱并不奇怪;父母希望孩子过好日子似乎也无可厚非。但作为国家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教育,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把“情感态度”列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其他学科领域相比,语言与情感态度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英语教师不能过分强调本门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忽视了学生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意外事故”一:在一次三年级的英语课上,我在教“lookatme,thisismyhead,thisismyear…”时,由于录音磁带语速太快吐词也不太清晰,学生跟不上来,我便放慢语速带读,让学生跟着读,但几遍下来,有些同学的语速还是有些绕不过来,便产生了畏惧情绪、不愿再读了,当我再次让他们模仿跟读时,有位同学竟然干脆说:“我怎么都读不顺,读不好。”就不愿再跟读了。有些学会了的同学就骄傲起来了,他们在别人朗读时不认真听,随意插嘴或嘲笑别人,有位同学甚至说:“我学会了还要重复读,真没劲!”,当时的我真是左右为难,于是我灵机一动,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来竞赛,看哪两个小组读得既清晰准确又响亮整齐,就给优胜组的每个成员发一颗印有zoom和zip的贴纸,结果这一招还真灵验,每个小组都干劲十足了,都尽量发挥出了自己最好的水平,我给一个较好的小组发了贴纸后,问另外小组的同学要不要再比试一轮,他们齐声说“要!”于是我让他们开始了新一轮的竞争,待同学们基本上都读得很好了时,我看教育的时机已到,于是我说:“老师开始学英语时有很多句子也不会读,读不好,但我坚持一遍又一遍地跟读,直到第十遍才终于学会。”接下来,我叫了刚才说“我怎么都读不顺,读不好”的同学,请他读出“lookatme,thisismyhead,thisismyear……”等句子,在我的鼓励下,他终于拾起了自信,鼓起勇气大声读出来了,虽然读得不太好,但我还是给予他“excellent!”的最高表扬,并对其他同学说“clapyourhands!”在小朋友们的掌声中,我较为轻松地纠正了他的发音,并对其他同学说:“这位同学说自己读不好,你们说他读得好吗?”同学们齐声说“读得好!”我又说:“其实我们每个同学都能读得好,关键是看你有没有自信去读好,这位同学首先不够自信,但后来他不再畏缩,而是勇敢地读出来了,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呀,单凭这股勇气就值得我们学习!”那位同学在我和同学们的掌声中满意地坐。接下来我叫了那位说“我会读了还要重复读,真没劲!”的同学,跟他玩一个“simonsays”的游戏,我很快说出“openyourbook,closeyourpencil-case,openyourmouth,closeyoureyes……”等较难的指令,他开始摸不着北了,结果他那骄傲的情绪大打折扣了,开始有了自知之明。于是我不加评定地让他坐下了。接下来的课堂上,他再也不随意插嘴和嘲笑别人了,而是很专心地听别人读和说。
现象分析:这是一个英语课堂中反复操练的环节,对于没接触过英语音标的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却也是非常枯燥的。无论我们怎么优化这一过程,把他变成一场游戏或一场竞赛,仍避免不了反复地读、说与纠音。教学中,存在着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是很正常的,但我决不能让学生存在不想学的心理。在我的课堂中,我把枯燥的操练变成一场场竞赛,不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熟练掌握了语言,而且培养了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对于操练时缺乏自信的同学,我赞扬他敢于开口说的勇气这一闪光点,并通过用自己作比较,帮助他树立了学好英语的自信心。而对于那些骄傲自满的同学,我通过制造“障碍”挫伤他们的骄傲自满的情绪,让他认识到知识的无穷性,端正了他们的学习态度,达到了不言而明的教育效果;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尊敬他人、平等待人的思想情操。
“意外事故”二:有一次,当我走进一个刚上完体育课的纪律松散的五年级班级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个情景:
教室里大部分同学拿着书本作扇子不停地扇动着,有几个同学围成一堆挥舞着小扑克,正战得难分难解,看到我来了,才恋恋不舍地停了下来,我等同学们都坐端正以后才站到讲台前,给每个小组都加了一面“红旗”后又全部擦掉。这时,全班同学都神色紧张,等待我的严厉批评。可是我却稍稍微笑了一下,说:“同学们,看到你们牌场上那股争强好胜的精神,我很感动。我也很喜欢玩扑克牌,那么好,我现在想和你们来研究扑克牌,可以吗?”面对学生们略为放松又感到诧异的神情,我接着说:“我们知道一副牌有54张,4种花色及j、q、k等人物形象,你们知道4种花色的英文名称是什么吗?j、q、k各是什么字的简写呢?它们各代表什么人物呢?”他们的脸上产生了热切求知的表情,这时我就简单介绍了扑克的由来、4种花色的英文名称、j、q、k的英文全名及其所代表的人物等知识。学生加深了对我知识渊博,语言风趣的良好印象,也对我增加了几分佩服。此时,我感到教育的时机已到,便说:“大家想想,一副小小的扑克牌就蕴藏着这么多的英文知识,可见,学好英语在任何地方都有用武之地,那么你们是否愿意和我一起到英语知识的海洋里去争强好胜呢?”回答我的是一片热烈的掌声。最后,我说:“pleasetakeoffyoufansandcards,thentakeoutyourenglishbooks,let’sbeginourenglishclass,ok?”接下来,我们的英语课终于开始了。
现象分析:这“意外事故”反映了我们英语课堂中普遍存在的课堂纪律问题.玩扑克牌等卡片游戏是学生中最为流行的游戏,尤其在小学。在班风松散的班级,在特殊的情况下,小学生很随意就把扑克游戏带到课堂上来了,面对这种情况,如果老师采取强制停止或没收扑克牌的办法来解决这种违反纪律的问题,就会产生不良的效果:不但无法让学生真正信服你,反而拉开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树立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强权的形象,形成课堂上师生之间压迫与被压迫的不平等关系;学生无法接受老师的观点,进一步对英语产生敬而远之的态度;不仅无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狠狠地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为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划上了一道永不磨灭的伤痕,因为英语老师在某种意义上就代表了英语的某些特征,英语老师不能产生对学生的亲和力,就会给学生留下“英语就像英语老师那样没意思”的印象。我采取了与学生保持一致的立场和先扬后抑的方式,先是表扬了他们一番争强好胜的精神,接着用幽默的语言和渊博的知识来打动和征服他们。不但树立了老师的良好形象,产生了对学生的亲和力,形成了课堂上师生地位平等的关系和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而且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培养了学生对英语的浓厚兴趣。我深深地感觉到我这一做法较好地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
思考与探究:
1,《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小学英语教学应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要将竞赛贯穿与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时的评价是。并把培养学生兴趣看作是小学英语教学的第一要务。培养兴趣可以借助玩玩唱唱,但不等于玩玩唱唱。游戏等直观活动只能激发学生一时的外部兴趣,这种兴趣是短暂易逝的。而要培养学生持久的内部兴趣,主要靠学有所得而产生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最好通过比较和竞赛的形式体现出来,学生才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只有当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才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才体现了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在我的教学中,相对于游戏来说,我更多地采用了竞赛的形式。把竞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更多的学生尝试到竞赛所带来的成就感,让更多的学生保持持久的内部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