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规划的作用范文

社区规划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规划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规划的作用

第1篇:社区规划的作用范文

论文关键词:城市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

一、应科学编制新区规划

城市规划是一项极具全局性和综合性的工作,同时还具有很大的战略性,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城市规划要与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相一致,应当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统筹全局,综合布置。要妥善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眼前与未来、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一系列关系。城市规划的成功进行,直接关系到城市总体功能的有效发挥,关系大到社会、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着眼于全球,但凡在设计、建设、管理方面有所成就的城市,都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

二、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

根据生态学理念进行城市规划,运用生态新区生态学来引导城市规划,就要在生态系统能承载的基础上,通过使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设计方法,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利用区域范围内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能力,建设人与城市,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相协调发展的城市,从而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要避免城市规划的“大众一致化”,就要摒弃以追求物质形态规划为主,把目标锁定在人工秩序和功能效率的层面上,而要尽可能地保护好城市的不可比拟的自然原生态。在新城区的规划中划定生态敏感地区等,如:湿地、河流、林地等生态景观价值优越的绿色空间,使其成为新城区的绿色开敞空间。

三、因地制宜,彰显特色,打造宜居新区

城市规划要因地制宜,突出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建筑景观、人文特色。我们既要总体参照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要具体到地区的实际情况,确立适合的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做到“个性化”。为了突出城市特色,城市规划者应该在熟稔区情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有效的借鉴中外城市建设的经验和建筑风格(切勿盲目模仿和照搬),使我们的城市规划特色鲜明、别具一格。

四、用循环经济模式引导新区工业园区发展要遵循“3R”原则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倡导节约型、集约型、生态型的发展模式,把节约放在第一位,鼓励绿色生产,倡导绿色消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节约能源和综合利用为基础,有力推进以资源再利用为主体的静脉产业;实施全面清洁生产检验,杜绝落后的设备、技术、产品及布局落后的污染企业,抓好环境友好型企业示范及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推广工作;树立开发区生态工业园榜样,发展生态工业园,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有利保障;建立以水资源梯级利用、分质供水和循环利用相结合的水资源体系,提高海水和中水的利用率,改进技术,淘汰高耗水工艺和设备,逐渐达到区域污水基本零排放的目标。

五、正确处理“两个关系”是做好规划的关键

其一是经济总量增长与环境总量控制的关系,其二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做到科学确定新区产业布局和功能区布局,又要科学确定新区环境总量,合理制定总量控制目标和控制战略,加快落实污染物排污许可证制度,科学和有效的利用有限的环境容量资源;确定经济增长中的科学能源消耗指标,坚持节约、开源与保护并重的方针,进一步完善资源再利用,实现最大限度的经济增长、最少数量的能源消耗的目标,继续实施以重点污染源烟气脱硫为主的大气环境污染综合整治,要进一步加强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发展环境。

六、科学编制绿化方案

(一)采用乡土物种。无论种树、植草,最好采用乡土物种。采用乡土树种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容易成活,即植被重建容易成功;二是容易形成特色,因为是本土物种,就有本地特色,而有特色就是美的;三是可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减少生态风险。

(二)生态绿化。就是讲求生态系统综合环境功能的绿化。换句话说,重建的植被不仅是为了点缀、美化,而是出于注重其实际的环境功能,使其能综合发挥涵养水源、保持土壤、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制造氧气、净化水汽废物、提供野生生物生境等功能的目的。

(三)因土种植。土壤是植被重建的地质基础。一般而言,土壤肥沃、土层较厚的立地可(应)种植乔木;土壤贫瘠、土层甚薄的地方,则只能(应)种草本植物或灌木。由此可见,土壤条件的准备是绿化成功与否的关键,尤其像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区、水土流失严重的石山区,土层薄、土壤缺乏,成为这些地区植被重建、生态改善的制约因素。因此,在建设项目环保措施中,保存表层土壤是大多数建设项目都应采取的重要措施。

七、应注意避免“高楼风”、光污染、光遮挡的影响

由于高楼风产生的背风涡和下洗现象,使得地下车库排气口排出的废气和污染物,难以扩散,因此要科学合理布局排气口的位置。在高大建筑物设计中要增加裙楼,种植高大乔木以及增建围墙拱廊等遮挡物,起到对高速气流的剥离作用。光污染是由于高大建筑物的玻璃幕墙反射光带来的污染,对交通安全和居民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要通过减少玻璃幕墙的面积,采用反射比较小的玻璃,采用不反射的材料,对玻璃幕墙进行分割,周边种植绿化植物,减少光污染的影响。每栋楼的间距要合理,其日照间距系数要满足规范要求的1.5以上,以使每层楼在大寒日的日照时间多于2小时,住户的采光不受遮挡。对高大标志性建筑要注意其与周围景观的协调。

第2篇:社区规划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城市理念;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continue to improve, more attention to cityplanning and community-based, the traditional planningmodel because contrary to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y, is no longer suitable forcommunity plann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w urbanism community planning for sustainable city under the concept of value in this context.

Keywords: the idea of sustainable city; New Urbanism; community planning

新城市主义思想的产生源于对地方地理、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新经济”时代的理解,它代表了人类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新探索。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社区环境建设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被暴露。如何营造人性化的社区,成为一个越来越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摆在设计者和建设者的面前。新城市主义针对郊区化蔓延发展产生的弊病,提出旨在提供更加完善和完整的生活品质,重建社区和邻里关系,重塑多样性、人性化的城镇生活氛围。其核心思想中提倡功能混合,促进邻里交往与交流,对地域传统文化的重视等一系列人性化设计内涵对我国目前的社区环境建设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

一、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城市不是“城市”与“生态”的简单叠加。城市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如果用牛顿拉普拉斯决定论的观点来研究城市的运动规律,并用一个方程式来表达的话,其中每个参量所涉及的自由度的个数将非常之多,况且很难对每个参量进行定量描述。因此,假设存在一个描摹城市的方程式,恐怕也是很难求解的。尽管人们为建设生态城市作了不懈的努力,但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专门测度生态城市的标准,也许这个所谓的标准永远也不会有,因为生态城市具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地域性。

生态城市是人类理想的栖息地,人们采取不同的方式、途径,就是为了实现“生态城市”这一目标。例如,巴西的库里第巴市、德国的Erlangen市从交通入手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我国的一些城市则从绿化、生态恢复入手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走向生态城市虽然任重而道远,但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可持续城市理念下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的空间价值观

城市建筑师和设计者发起新城市主义理念,并通过市场运作方式来实现目标。不同的城市规划理念有不同的空间价值观,很多学者认为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原则就体现在具有意识形态且又能够反映社会公平的空间公正观方面。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理念在可持续城市发展理念的前提下强调公共空间的公平性,不仅能够实现空间公正的规划理念,还能兼顾社区的空间功能。

以强制性适宜居住环境为标准的社会平等价值观。城市居民追求的最基本的人本空间就是城市社区空间的适宜居住性,也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最基础的居住空间,不会因为国家、地区不同而有所改变。

以混合居住为主的社会平等空间的适宜居住性。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的通用模式就是混合居住模式。混合居住模式是处于社会各个阶层不同人士居住空间融合的体现,每个国家的每个地区都有这样的居住空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隔膜,体现社区的融合。

强调社区公共区域各个阶层的平等可进入性。“空间错位”指的是居民居住地和工作地的空间设置不合理,即错配。在城市经济影响下社区的建设倾向于中上层居民的居住空间,下阶层居民的居住空间处于被中上层“剥夺”的状态之中,导致城市社区构建中空间不公正。

三、可持续城市理念下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的社会价值观

可持续城市理念下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将社会环境和人为居住要求、空间功能多样性以及社区平等结合起来,协调四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居民对现实居住环境的期盼,体现了健康、平等的人为居住环境。可持续城市理念下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的社会价值观主要有四个,分别是社会环境的协调性、空间的多样性、人文性以及社区空间的平等使用性,下面进行逐一介绍:

1.社会环境的协调性。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开发以及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产生了极大的冲突,为了调节三者之间的冲突,城市建筑师和设计者在可持续发展城市理念的前提下提出了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可持续城市理念下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提倡在充分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下,构建具有人性化的城市生态社区。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人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本质理念。

2.空间的多样性。可持续城市理念下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的空间多样性充分体现了社会居住环境的公平与对应空间的公正性。新城市主义倡导居住空间的多样性,这个多样性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城市社区居民居住空间功能的多样性,即在一定范围内居民居住、生活、上班、上学、休闲和娱乐等的空间功能统一;二是城市社区居民居住阶层的多样性,即一个社区内居住的居民来自各个阶层,体现了社会居住环境的公平与对应空间的公正性,减少了由于“空间错位”带来的空间歧视。

3.人文性。可持续城市理念下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提出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注重实现人类生活、居住的便利性,将生活工作、休闲娱乐、公共交通、体育活动设施等进行有机结合,充分考虑社会生态环境、空气质量、社交网路以及社会就业等对人类居住生活的影响,努力构建更为合理、健康的居住环境。

4.社区空间的平等使用性。可持续城市理念下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的空间平等性提倡各个阶层平等使用公共设施和服务,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便利可达的公共通如公交等增加了各个阶层人群的通勤流量,最大程度上了消除了社会空间歧视隔膜,有助于促进社会各个阶层人群关系的融洽发展。还有一些公共娱乐设施如社区公园等,体现了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中社区融合的构建理念。二是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建造了价格不同的住宅,不同阶层的人群都可支付使用,提高了社会居住空间各个阶层居民的可进入性。

四、结束语

新城市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我国城市并没有经过完全类似西方郊区迁移往返的过程,但是在快速发展条件下也显现出许多问题。随着全面信息时代的来临和全球化的冲击,新城市主义为城市提供了人文,自然和社区平衡发展的思想,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及社区生活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武贤慧,沙爱民.美国新传统邻里道路设计对我国小城镇道路设计的启示[J].中外公路,2007,(3).

第3篇:社区规划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城市空间正义;社区治理;政府责任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镇化是城市空间的重组、生产、扩张、分配等一系列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空间会发生剧烈的变动。而过渡型社区是城镇化进程的一个典型缩影,社区空间的治理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应对城镇化进程中各种问题的治理水平,因此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空间治理对城市空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城市空间的生产过程,城市空间的生产必须要符合空间正义的原则”。【1】然而,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城镇化进程也处于加速缓冲期,因此近几十年高速度的城镇化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反映在社区空间层面上主要是城市社区空间正义的缺失。由于“城市社区空间可以分为物质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这‘三度空间’”【2】,那么也就是“三度空间”正义的缺失。

第一,空间协调不善,社区空间利用不甚合理,社区的物质性空间正义遭到严重侵蚀。其一,商业性的资本占据着社区的大量公共空间。根据我们的调研情况来看社区内大量本该属于公共所有的空间变成商业用途,社区的一层几乎全部是商业经营机构,缺乏具有公益性、大众化的场所与机构。这一方面得以印证了资本逻辑充斥着城镇化进程的每一个角落,商业的逐利性过分进占了城市社区空间;而另一方面由于公共资源的特性:非排他性、非盈利性、非竞争性进一步导致了公益性空间的“搭便车”行为。其二,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存在冲突,一部分社区居民挤压公共空间,例如在我们调研的过程中有些居民在公共的体育设施乱晾晒衣物;社区的公共道路也停满了各种私家车;一楼的住户甚至乱占公共绿化空间等不和谐的现象。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冲突一方面反应出社区空间在最初的规划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长远发展的考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们难以适应日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飞速的城镇化进程挤压了人们的精神心理空间。其三,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的规划有待改进。据调研,一般过渡型社区并未利用地下空间,地下空间几乎处于闲置状态。有一部分社区地下空间的利用也仅限于地下停车场以及地下的一些缆道和公共的水电暖管道。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地下停车场利用率极低,绝大多数居民并不把私家车停在地下停车场。究其原因无非是地下停车场设计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停车环境脏乱差;没有考虑到居民的生活习惯。

第二,过渡型社区空间治理处于半自治化半行政化状态,社区空间的公共性与公益性遭到侵蚀,社区中的社会空间正义缺失。社会空间主要表现为公共空间的分配、公民的社会参与、公民权益、民生工程、公共设施等进入的机会。由于社区治理缺乏符合空间正义的完整的配套公共政策,社区社会空间必然得不到有效维护与运行,势必会损害人们的切身利益,那么社区治理就隐藏着不稳定的因素。社区空间如果缺乏空间正义塑造,社区居民将会产生社会落差感,认为自身处于社会相对不公平的位置,这将给社区的社会空间治理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矛盾找不到合法合理的释放渠道,集体事件发生的几率将大大增加,势必会酝酿更大的危机。

第三,城镇化进程中的过度物质性空间挤压了人们的精神空间,造成人们幸福感下降,背离了人本空间的价值追求,社区精神空间正义缺失。城镇化的到来意味着资本化的到来,在一定意义上城市由资本的聚集而产生的,那么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对空间产品剩余价值是其唯一追求。但是单纯的资本力量所形成的城市空间、社区空间仅仅是一个利润空间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符合空间正义原则的城市社区空间,因此社会空间与精神空间在强大的物质空间的挤压之下势必会处于萎缩状态。精神空间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状态与民主参与,主要表现在心情愉快、社会分配公正、在社会分配中处于公平的位置、机会均等。然而事实不然,不符合空间正义的城镇化难免使物质空间侵占了社区精神空间,也不符合人本主义的价值理念。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空间正义的实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市场、社会、公众、政府都需要参与进来,而且政府力量既不能过于强大也不能微乎其微。罗尔斯主张为了维护公平与正义扩大政府职能,使之具有强大的再分配功能。然而诺齐克却主张“最小政府”“有限政府”,用管的最少的政府来保证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无论什么观点,维护公平,保证权利,维持正义已成为历届政府的基本责任,也成为人们的共识。

首先,政府确保合理的城市社区规划,合理的城市社区规划是城市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石,以科学的城市社区空间规划来保障社区物质性空间稳定有序的空间生产,进而使其进一步符合空间正义的原则。显然,城市规划是政府的主要责任,是一种政府行为。城市规划是政府用以协调不同利益主体在关乎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空间规划、城镇扩张等城市发展行为的有力手段。而社区规划主要涵盖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地上地下空间的分布、公共私有空间的协调等社区空间规划。城市社区规划可以做到防范于未然,将以后可能在城市社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最大程度的扼杀在摇篮中,因此做好了城市社区规划,也就为美好城市社区发展的未来打下了坚定的基础。由于在城镇化进程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异常激烈,城市社区规划是一种政府行为,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同时做到最大程度的维护城市社区的整体发展与社会正义。众所周知,政府不是天使,因此需要监督,在城市社区规划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团体,个人,市场等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尽可能的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空间正义的实现既不能只顾当代人的发展而过分挤压后代人发展的空间,也不能仅仅为了一部分人的权益而损害其他人的利益。总之,城市社区规划不仅仅需要的是以政府在内的有关技术人员的科学、精密规划,更加需要的是包括公众在内参与的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人本空间规划。诚然具体的社区空间的治理更加需要以上两者的实现,社区空间的规划还要考虑到人们的生活习惯、传统观念、以及人文情怀,以便民、利民、服务于人民为主要宗旨。

其次,政府以公共政策为主要武器,明确自身责任,做到放权与收权的辩证管理,使社区的社会空间符合空间正义的原则。政府必须要以恰当合理的公共政策来引导和规范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使城镇化成为能够带给人民大利的主要途径。中国社区空间走向真正的空间正义需要科学合理公共政策为支撑,毫无疑问,公共政策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是政府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也就是公共政策也要符合空间正义的原则。现阶段我国的公共政策制定是政府主导型制定,完全的政府主义色彩。而西方制定公共政策主要表现为各种社会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社会运动的结晶。有效的公共政策发挥效用有两个必备条件:高质量的公共政策和高质量的政策执行机制。具体的公共政策主要包括完整的就业政策、户籍政策、土地产权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以及生态环保等政策。种种政策构成一套完整地社会整合机制,优化公共政策机制,使其成为构建符合空间正义的新型城镇化的制度基础。良好的政策还需要必要的监督与评估,目前我国的公共政策缺乏制度化的第三方评估监督机制。非官方的政策评估是必要的,它会弥补制定政策的漏洞与执行政策过程中的不当之处。承认政策的不当之处并非政策的失败而是追加的政策修改机制,只会让政策更贴近实际更发挥效用。此外政府的研究机构也需要对其所制定的政策进行评估反馈。二者结合起来,公共政策势必成为政府构建公平正义的社区空间一大利器。

最后,社区治理提倡多元化的主体参与式治理,增强社区治理的多中心化取向,发扬民主精神,构建符合空间正义原则的社区精神空间。政府不是万能的,任何单主体的治理都无法解决社区空间的非正义化问题,自由民主式的社区空间治理才能保障社区的精神空间得到正义之神的守护。确保空间正义的治理机制, 是一种以政府为主导, 社会、市场、公众力量介入的参与式治理。公民公平地参与城市化政策的制定和城市发展的治理过程, 是实现城市化符合正义原则的关键机制。与此同时,在社区空间里精神空间被物质空间所挤压,造成人们的幸福感普遍下降的背景下,可以借助公民、社区、社会、市场等多重力量的参与,使人们彻底融入到社区中,增强人们的幸福感。社区居民分享自治权利同时也是对空间资源在另一种意义上的分配,因此也是空间正义原则的范畴。社区治理的纷繁复杂不是某一个力量所能驾驭的,也不是众多力量混杂横行的结果,需要的是各种社会力量在制度、法律的架构下有序运行,伸张自身权利的同时更要维护社区空间正义。

总之,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空间治理出现的种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归咎于城市社区没有符合空间正义的原则。社区空间正义的塑造就是“三度空间”的协调发展与空间正义的彰显。承然,“民主的体制和强大的公民力量可以迫使政府为所有人的权益服务,保持政府‘社会公仆’的本色”。【3】社区空间正义的塑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城市社区规划与公共政策如同社区空间的两翼。城市社区规划不科学不合理那么社区空间发展就偏离了方向,配套的公共政策没有紧跟其上,社区治理就会乱象丛生。因此做好科学的城市社区规划、完整科学的公共政策、加强民主治理是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基本路径。

参考文献:

[1]任平.空间的正义——当代中国可持续城市化的基本走向[J].城市发展研究,2006,(5).

[2]刘钊:城市发展的正义与合法性[J],兰州学刊2012(10)

[3]钱振明:走向空间正义:让城市化的增益惠及所有人[J],江海学刊2007(2)

第4篇:社区规划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低碳社区;发展历程;主要研究方向

[F292]

一、研究背景与目标

1.碳排放与气候变化现状

根据气象观测资料,过去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74℃,与此同时。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CO2和其他温室气体,大气CO2当量浓度增加了约60%左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2008年3月16日报告说: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冰川正在以最快的速度融化,并且许多冰川可能在数十年内消失。科学家调查发现:世界各地近30条冰川,1980—1999年平均每年退缩0.3m;但自2000年起,后退速度升至每年平均0.37m:2006年平均退缩了1.5m(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信息中心等编,2008)。2007年政府问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报告说:当前气候变暖的原因90%以上的可能性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叶笃正,2009)。为了应对气候变化,200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并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文件包括了美国、欧盟、日本等国提供的资金计划,以及升温控制目标,即确保全球平均温度的升幅不超过两摄氏度。

2.中国碳排放现状及目标

中国工业化、社区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导致中国CO2排放增长越来越快。2006年中国以消耗世界30%的钢材,54%的水泥和34%的煤炭作为代价仅仅创造了占世界5.5%的GDP。同年,中国CO2排放量接近世界排放总量的20%,占全部发展中国家的37%。国际机构普遍认为,未来中国能源需求有可能进入快速增长期,且油气等优质能源需求增速会更快,相应地,碳排放将开始进入“快车道”。国际能源署(IEA,2007)和美国能源信息署(EIA)认为,如果2030年前中国GDP持续保持6%~7%的增速,2020年中国能源需求量将超过40亿tce(吨标准煤),2030年超过60亿tce,其中石油需求量2030年将可能超过9亿吨,相当于美国目前的消费水平。全国、地级以上社区与100强社区CO2排放情况(2006年)2006年 CO2排放总量(万吨)地均CO2排放量(万吨/平方公里)人均CO2排放量(吨/人)GDP均CO2排放量(吨/万元)。2006年,全国地级以上社区的CO2排放量占全国CO2排放量的54.84%,100强社区的CO2排放量占全国水平的41.26%;另一方面,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和100强城市的地均和人均CO2排放量远远高于全国水平。可见,城市是我国CO2排放的集中区域,也是CO2排放强度最高的区域。

社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低碳社区是我国实现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关键(中国社区科学研究会,2009)。中国政府不久前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然而,实现这一目标绝非易事。根据中国社区科学研究会研究报告中的“低碳方案”预测:全国CO2排放总量在2035年出现拐点;全国地级以上社区CO2排放量在2029年出现拐点;100强社区CO2排放量总量在2023年出现拐点。

二、相关概念及研究意义

1.低碳社区概念解析

自工业革命以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过度依赖矿物燃料,这已被证明是一种不明智、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气候变化促进了世界各国对以往发展模式的反思和求变。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社区”、“低碳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新理念应运而生。“低碳社区”概念是联合国自然基金会提出的,是指:社区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型社会为建设蓝图的社区。其目标,一方面是通过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社区建设,保持社区能源的低消耗和CO2的低排放;另一方面是通过大力推进以新能源设备制造业为主导的“降碳产业”的发展,为全球CO2排放作出贡献。

2.低碳社区规划策略的意义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太阳活动强度变化、大气气溶胶浓度的变化、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状态变化和海洋的作用是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的因素(丁仲礼,2008)。CO2浓度的升高与人类活动有关,尤其与百年来工业化推进社区化有关,社区化过程可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最重要的人类活动因素之一。从碳排放源头看,社区是人口、建筑、交通、工业、物流的集中地,也是高耗能、高碳排放的集中地。碳排放的来源可以分为产业(industry)、居民生活(residence)和交通(transportation)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以美国为例,由建筑物排放的CO2约占39%,交通工具排放的CO2约占33%,工业排放的CO2约占28%(Brookings,2008)。工业总量的增加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原因。加快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对于我国减排仍存在很大的潜力(CNC-IHDP,2008)。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工业生产的高排放状况完全可以通过技术升级,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大幅度改善。发达国家已经同意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工业减排的技术支持,我国自身也完全有能力通过生产方式的更新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实现减排任务。然而社区化进程中CO2的排放不可忽视,因为随着我国社区化的不断推进,建筑及交通能耗将如发达国家一样居于主要的位置。社区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对社区空间结构及土地利用模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旦规划通过法定程序得以确立,则对社区内部社会经济要素,如人员、物资、交通行为、设施配置再进行调整是非常困难的。如前文所述,工业化带来的碳排放完全可以通过技术的更新,在短时间内产生明显的效果。然而,社区空间结构及土地利用模式一旦定下来,几十年内都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制定科学的低碳社区规划策略至关重要。

三、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1.国内主要研究方向与人物

笔者查阅目前学术界对低碳社区的相关研究。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低碳经济的研究方面。对低碳社区的研究多停留在宏观层面的战略分析及政策建议方面,大量研究集中在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的实例论证。国内的低碳社区规划研究以顾朝林及潘海啸教授为代表。顾朝林总结了国外低碳社区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适合我国的低碳社区发展方向。潘海啸以交通规划作为切入点,探讨了基于公共交通模式的低碳社区空间结构及土地利用方式。

2.未来方向

未来中国城市面临着大面积的社区转换,即现有社区的低碳改造。社区需要找到方法,以适应他们的基础设施管理过渡到低碳时期。在社区区域的关键基础设施的责任通常分布在多个公共和私营服务提供者和传统管理模式与利润最优化的头脑,而不是资源最小化。

在低碳发展的战略应对气候变化所面临的挑战是发展为全身性的的基建反应产生阶跃变化。解决这些问题,使现有的专门知识,使多个合作伙伴,在多个层面和理解不同的中介机构的作用,在供给和需求,在公共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工作。

论文工作,探讨知识的需求,政策变化,行为改变和基础设施方面的转变,必须制定更全面的当代问题的方法。一个主要挑战是如何的生态代谢和社区的重要基础设施,可以系统地重塑创造更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

在社区规模的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需要整个包装系统的改变的关键基础设施,支持社区和一代的跨学科知识,结合相关的技术,工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和专长。

这需要了解知识是如何产生的传统的和新的供应商之间的 “知识是如何使用的政策和实践,并嵌入到新的工作方式。活动中介需要各方之间的最佳开发实践可持续发展,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相关专业知识。

从信息的情报系统制定,加入政策反应,需要跨社区区域的存在方式的转变。注意需要给本地创新和升级,在他们的成功更广泛地实施多层次背景下的特定地区和条件。

论文应探讨预留空间,为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和从业者进行批评性思考如何,可实现社区和区域的过渡,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样的影响。

结束语

一个特定的重点一直在社区区域基础设施的重新定位。在北方地区和社区的公共机构工作研究的机会和限制社区地区的企图,塑造系统过渡的重要的能源,水,废弃物,电信和通信基础设施。这涉及到分析的网络服务提供经济竞争力的目标和网络支持社区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社区”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丁仲礼.试论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核心问题[C].CNC—WCRP、CNC-IGBP、CNC-IHDP、CNC-DIVERSITAS 2008年联合学术大会交流材料.2008.

[2] 顾朝林,谭纵波,韩春强,等.气候变化与低碳社区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靖,戴慎志.低碳社区技术在社区规划中应用初探[A].2009社区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9: 367-369.

[4]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HDP),2008:14.

[5] 潘海啸,汤諹,吴锦瑜.中国“低碳社区”的空间规划策略[J].社区规划学刊,2008(6):57-64.

[6]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R]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第5篇:社区规划的作用范文

由××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市分会、××会展业发展办公室承办的200#第11届中国××国际建筑装饰博览会于200#年8月27日30日在××国际会展中心顺利举办。在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组委会的精心组织、安排和参展商的共同努力,200#“建博会”基本达到预期目的。版权所有!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展会初具规模本届博览会共有78家参展企业,现场设置展位140个,其装展位占了85%以上,展出总面积2000平方米。一些海外机构如马来西亚上海领事馆、韩国贸易馆、新加坡国际企业局等也都组团参加了展会。展品主要涉及建筑装饰材料、消防设备、家装设计、市政建设设施及材料等建筑装饰材料。一些新产品及设备达成了意向性成交协议。会议期间,××电视33频道房产在线、5频道和四川电视台新闻频道均作了报道。

(二)组织工作有序自200#年5月起,组委会就着手开始组展、招商及宣传工作。组委会设立了招商招展组、宣传组、综合会务组等,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组委会招商人员通过邮寄、电话、传真、网络等方式向全国近万家建筑装饰材料企业发出参展邀请,并对当地企业实行登门拜访邀请参展。从展览现场反馈情况看,本届博览会组织的外地企业及产品占参展企业总数的75%,本地的企业仅占25%。为了加大宣传力度,组委会成立后就陆续在中国建材网、中国洁具网、西南建材网等12家专业网站本届博览会相关消息,并在《建材商报》、《装饰市场》、《城市建设》、《建材快讯》等专业媒体上刊发了大量广告与信息。7月份,组委会在《华西都市报》家居专版、《××商报》居周刊等主流媒体上刊登了三次题花广告、平面广告及新闻文字宣传。同时,利用收集、积累、整理的数据库向省市的建筑工程公司、建筑设计单位、企事业单位发寄参观券与邀请函共计5000封。组织专业工作人员分别在绵阳、广元、达川、德阳、乐山、峨眉、夹江、××市七区十二县建筑装饰材料市场和销售点派发参观门票6万张。此外,组委会还通过联络和动员行业协会、参展商向其会员单位、客户发送邀请,最大限度地组织专业观众,提高展会的影响力。

(三)合作形式较好本届博览会,组委会采取了整合资源的方式,与一家曾多次举办建材展览会的展览公司合作,利用各自优势与资源,实行合作双方共同投入,协调运作,做到风险同担,利益共享,责任明确,为会展业运作模式的市场化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四)配套活动有新意为使本届博览会有所突破,组委会得到了市建委、市规划局的支持,确定展会期间举办“城市社区规划与建筑设计论坛”,旨在促进城市规划与国外学者互相交流,提升我市社区规划与建设的发展水平。8月27日,由××市规划局、××市贸促会联合承办的“城市社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国际论坛”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会议厅成功举行。××市副市长孙平出席本次论坛并致开幕辞。大会邀请的来自法国夏帮杰设计事务所、加拿大佳宝、新加坡、澳大利亚四国的著名建筑设计师以及我省知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规划专家在会上就“城市社区规划与建筑设计”主题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展开了精彩演讲。四川多家建筑设计院所、市规划设计院、地市县级的规划局、房地产开发商及建筑装饰公司共计75人出席论坛。会后,我们对听众作了抽样调查,双流县规划局代表、房地产商代表、建筑装饰代表均认为参加本次论坛收获不小,认定演讲专家准备充分,内容精辟,让与会者开了眼界。“城市社区规划与建筑设计论坛”的整个组织安排得到了演讲专家听众、赞助商赞誉和好评。论坛期间,新闻媒体给予了广泛的关注与特别的报道。

二、下届建博会构想要使“建博会”长期举办,成功举办,并把她培育成为我市品牌专业展会,需要在办会思路、服务水平和资源整合等方面予以改进。因此,下届“建博会”构想如下:

1、高起点早策划。从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商家等多方面多渠道深入了解目前建筑及装饰材料行业的发展状况及企业的需求,制订出正确有效的招展招商工作目标及实施计划。避开专业市场的特点,办出自身的特点,突出新产品、新技术、新信息科技含量高、学术性强,使展会领先于市场的前瞻性和专业性。

第6篇:社区规划的作用范文

1、 目前我国社区商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社区商业发展潜力巨大,我们仍然应该认识到,目前我国的社区商业发展仍然是不完善、不均衡的,究其原因,一是政府在城市建设和开发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划,各个小区由开发商自己独立操作,在布局上也自成体系,在规范标准的制定上更是没有考虑到区域的差异,套用千人指标,造成了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二是开发商和设计师对于社区商业价值和其使用群体需求的认识不够全面,没有运用商业的开发模式去进行开发设计。

2、 社区商业的核心价值

社区商业的价值体现在其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便捷、舒适的消费环境,营造了良好的社区文化和促进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也为开发商品牌的打造奠定良好的基础。一个成功的社区商业设计必须依赖于政府、开发商和品牌商、设计师的共同协作,有力的政策保障、精确的前期定位、合理的规划设计和专业化的运营,将会对社区商业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将有助于提升区域价值。

3、 社区商业从规划抓起

商业地产的特性决定了在其产业链中,各个环节需要紧密联系、相互贯穿,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规划设计不能仅仅从规范角度出发,只满足相关的指标要求,而不考虑各个社区、地块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目前很多郊区大型社区的开发,往往需要分期进行,一定要根据区域商业市场、消费群体的分析,确定开发模式、商业定位,在选址、规模、流线组织、用地价值等方面与整体规划相协调,从而营造一个开放的、可达性强的、具有活力的社区空间,切忌追求大规模或是个性化的空间。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八通线双桥站东北角的北京三间房创意产业园是“北岸1292”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组成部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准确的商业定位为社区的商业注入了活力,提升了区域的形象和价值,营造了一个开放的社区(图1)。

3.1整合资源

在社区商业开发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社区内外的居民,还有租户、开发商、投资商、政府等等,不同群体的需求对社区商业产生了不同的要求。在这些群体中,政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这其中包括规划标准的制定、资源的合理配置、城市市政设施的提前规划等等,新加坡在社区的规划包括低收入人群住房的规划上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社区规划不仅包括基础设施、社区商业等硬件设施,还加强了社区服务的提供,包括家事服务、保健服务等,使得社区居民的基本需求都可以在社区内解决。

3.2立足社区

社区商业是一项利民工程,加强社区商业配套设施的建设,是一件非常紧迫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不同地段、不同规模的社区,居住的人群的生活方式、消费水平及需求是不同的,在前期应该进行充分的调研,2011年国家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提出要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这对应的社区商业规模是非常巨大的,而在这类居住区内,许多社区商业仅仅是以沿街店铺的形式分隔销售,降低了社区的品质,并可能形成恶性循环。时展了,我们需要新兴的商业业态来丰富生活,但是也不能忽略一些基本的需求如早餐、修理自行车、杂货店等,目前政府在社区的规划中引导在商品房开发中配建保障性住房,形成混合社区,更应该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造成不同人群的心理隔阂,引发矛盾。

第二是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显得非常不足。良好的设施规划为老年人不仅仅是提供一个舒适的物质空间,还应该同时从硬件和软件着手,增强老年人的心理安全感和舒适感。台湾的社区规划提倡居民参与式的社区规划,主张老人福利家庭化、社区化,将文化、医疗、康体的功能与社区设施有效的结合,是比较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养老观念和居住模式的。

第三是我们在看到新社区的兴起带动社区商业的繁荣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在旧城区、城乡结合部还存在着很多危改小区、平房区或者家属院区,在这些地方,社区商业是非常缺乏的,这需要政府进行引导和统一规划,开放周边成熟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加强道路的改造、对现有商业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改造保留看似影响城市形象的“露天市场”,充分尊重居民的生活习惯。

3.3 灵活开放

第7篇:社区规划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 ;物理空间;邻里空间;评价体系;“新都市主义”

Abstract:Transitional community, with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with the city community and rural village,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inhabitants ’ live and work, also th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y economy .However, 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re exist a lot of problems in space planning of the transitional community.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ree typical transitional communities in Suzhou Industrial Park, research them from five aspects, including the whole of the community space, physical space, service, facilities, life habits and neighborhood space, then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transitional community ; space planning ; physical space ; neighborhood space ; evaluation system ; "new urbanism"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12-68(7)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需求的增加,城郊农村土地的征用数量加大的同时也出现了由政府投资建设解决失地农民居住问题的聚居社区即过渡型社区。过渡型社区意味着该类社区的过渡性特征,是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中的特定社区演进形态,既包含着城市社区空间形态的特点,又延续着一定的农村社会属性。[1]作为我国城市化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类型社区,其产生不但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而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对立和缺乏应有的关注,过渡型社区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主要表现为社区整体空间规划不够科学合理,服务设施分类配置不完善,物理空间以及邻里空间设计不合理,社区功能和居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不相适应等。与此同时,现有社区空间规划的研究片面强调物质形体决定理论,注重社区物理空间的研究,忽视对社区居民邻里关系和心理空间探究,社区规划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不断凸显,在造成财政损失、资源浪费的同时影响了居民的生产生活。

1 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评价体系建构

1.1 评价体系的设计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方法上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现实中缺少一个科学的可量化的科学体系来评估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的科学性。

结合已有相关学科的研究基础[2],并经实测之后的修正调整,笔者将过渡型社区的空间规划评价体系划分为整体规模、物理空间、服务设施、空间使用习惯和邻里空间5个考察维度作为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下设35项二级指标对社区规划的科学性进行测评。调查采用客观赋值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赋予恰当的权重。

在对苏州工业园区三个过渡型社区社区规划科学性测评体系构建中,m=35; n= 5。实质上,R是U与V之间的模糊关系:即R= U*V [0,1]。

当模糊评价矩阵R与P已知时,就可利用模糊变换原理进行综合评价,得到最后的综合评价值:Q=P*R=(q1,q2,q3,……qn),式中Q即为综合评价度。

1.2 评价体系的量化

社区空间规划科学性评价的本质是一个量化分析的过程,利用某些特殊的测量技术进行量化处理,将有助于使那些居民难于表达和衡量的“主观感受”既客观又方便地表示出来。而在统计学中常用的李克特量表较为容易设计和处理,受访居民也容易理解,本测评体系设计借鉴了李克特量表(表2),数值越高说明对某项评价越高。为了便于分析社区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在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科学性测评体系的基础上需要将符合度由定序转化为定距。对应量表中的选项,必须将其转化为数字,才能为后续的测评服务,符合度转化采用百分比评价法。

2 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评价体系的应用

本研究的调研场域是中国-新加坡合作苏州工业园区的若干社区。苏州工业园区自1994年设立以来,出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伴随着不断地拆迁征用土地,至今已兴建了大量动迁小区。经济发展和对劳动力的需求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包括金益新村、莲花新村、淞泽家园等一些主要由失地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的过渡型社区。

本次问卷调查依据金益新村、莲花新村、淞泽家园三个社区的规模和常住人口确定,调查方式以调查者逐题询问为主,采取多阶段抽样法(Multistage Sampling),一级抽样框为所有的苏州工业园区过渡型社区,二级抽样框为社区内所有单元,抽取整个单元;二级抽样实际操作中为等距抽样,抽样间隔由调研小组进入社区后根据小区楼房幢数计算。共发放问卷500份,实际收回问卷数量500份,其中有效问卷数量为498份,有效回收率为99.6%。样本人口统计信息情况如表3。

对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录入工作,对录入后的调查数据应用SPSS19.0 进行数据处理,即得出实际综合评价度值,如表4和图1。

根据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其权重(总指标为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科学性,B1-B5 为测评度一级指标,C1-C35 为二级指标) ,结合统计数据得出的初步指数符合程度,得出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科学性实测值为:

按照相符度指标标度法,苏州工业园区三个典型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科学化主观评价值为58.75%,在50% 和75% 之间,说明苏州工业园区城乡结合部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科学化程度总体尚可,但尚有较大改进空间。

3 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评价测量结果分析

3.1 社区空间整体评价

社区空间整体评价部分中,主要考察了社区的整体规模大小、日常生活方便程度以及公共交通工具方便程度三个方面。相对而言受访者对社区规模评价较低,测量值仅为0.64,接近16%的受访者认为社区规模不合理,而日常生活方面程度和公共交通便捷程度评价相对较高,指标值分别达到0.73和0.75,均有超过84%的受访者对其表示肯定。这说明过渡型社区空间规模过大是该类社区空间整体规划中的主要问题所在。由于实地调查的三个社区规划建设的目的主要是在园区工业化进程中安置失地农民,部分社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往往规模较大以满足当地居民动迁的需要,如莲花新村五区有148幢居民楼,居民数万人,徒步穿越整个社区绝非易事,在这样偌大的社区中仅有中心地带布置有健身器材、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显然不敷使用;其次导致部分社区公共交通不便,部分居民反映要徒步15-20分钟才能走到最近的公交站台。

3.2 社区物理空间规划

多数过渡型社区居民对自己居住的房屋质量以及楼宇间距存在不满,问卷中房屋质量和楼宇间距的测量值分别为0.47和0.46。社区居民普遍反映作为社区核心部分的社区住宅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此外,社区居民普遍反映楼宇间距不合理,部分居住在一楼二楼的社区居民反映冬季阳光无法照射到自家居室,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如在淞泽家园社区调查时,就有居民反映房屋高度不合标准,根据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动迁安置社区的居民楼房标高2.8米,实测多只有2.68米。金益新村、莲花新村和淞泽家园均有居民反映自家住宅存在着墙壁裂纹、地板渗水等问题,在走访过程中也发现部分住宅存在墙皮、瓦片脱落现象。

社区基础设施上,受访者普遍反映社区道路规划、出口设置、排水系统规划设计较为合理,相应的测量值分别达到0.65、0.72和0.63。关于社区的配套设施,社区居民对于所在社区绿地面积、体育健身设施和社区安保设施评价较低,实测值仅为0.53、0.45和0.43,社区居民普遍反映社区治安状况堪忧,以莲花社区一区为例,由于社区生活着大量外来人口,盗窃案件经常发生,虽然近期安装了监控设备,但是很多居民对其实际作用仍然表示怀疑。有居民抱怨安保人员,保洁人员敷衍了事。相对而言,受访者对垃圾处理设施布点和停车场位规划的评价值较高,分别为0.74和0.67,不过也有人担忧照目前的发展趋势,过不了多久就肯定不够了,因为现在的停车位就已经占用了原先的绿地,所以今后连占用的空间都没有了。可见过渡型社区的空间规划上,涉及到垃圾处理和停车场位等基本生活需求的问题上基本满足了居民需要,但在绿化、健身、安保等涉及社区居民生活质量需求提高的问题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3.3 社区服务设施评价

在涉及社区空间规划的“软件”方面的服务设施及其质量上,居民的满意度普遍较低。受访者除对社区周边菜场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评价尚可外(测量值分别为0.58和0.59),对社区健身设施、文化娱乐中心和社区居委会功能职能的是否有效发挥均表示不尽人意(测量值均在0.4以下)。体育健身设备数量过少,或器材布点不够合理,部分设备由于长期频繁使用而出现毁坏现象却长期得不到维修。还有些开发较早的小区则没有娱乐健身设施的布点。考虑到健身设施和文化活动中心使用者多为老年人,交叉分析显示59位年龄超过60岁的受访者中,很少使用健身设备和利用文化活动中心的比例分别达到56%和60%,而有些活动场所租赁给个人当作商业用途。需要注意的是,多数社区内部的农贸市场价格相较于周边大型农贸市场的偏高许多,使得社区内部农贸市场便利居民生活的功能难以发挥;也有不少居民反映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生医疗水平有限,很多情况下只能舍近求远;而很多居民对于社区居委会所在位置一无所知,很多居民表示对于社区居委会在什么地方和现任居委会主任是谁不了解。许多人遇到麻烦事也不会找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连结纽带和居民之间凝聚剂的功能还有待发挥。可见社区服务质量的提升,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配备布点,更重要的是“软件”服务质量的跟进。

第8篇:社区规划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城市;住宅区;规划布局;空间环境;设计

0.前言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加速期,社区规划已经逐渐转向人文社会的探索,社区规划建设实践与社会原则相背离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有待于从源头上重新探寻社区规划建设的症结并寻求根本解决之道。从城市规划角度来看,传统社区规划以单一居住生活和微观物质空间为对象的研究,探寻符合社区会社原则的空间必须首先明晰其社会原则的内涵,将空间模式研究与可行性的政策研究相结合则可进一步增强研究的系统性与实效性。

1.城市住宅区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设计的原则

1.1规划布局应体现地方特色

如何创建特色住宅区和舒适环境,要结合多年规划设计的经验和教训,建筑设计和群体布置多样化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考虑的重要内容。首先,要重视地方特色和建筑物本身的个性,以利通风降温。其次, 要根据居住区规划的整体构思,造型结合色调,平面结合空间综合进行考虑。最后,多样化和空间层次丰富,必须强调在协调的前提下,求多样、求丰富、求变化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的建筑比比皆是,深入发掘民族文化建筑,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小区内所有建筑造型设计均以番禺当地一处乡村的古式建筑为依据,配合现代的规划手法及中国园林艺术的拱托,营造出一个世外桃源式的小筑。

1.2合理安排公共配套设施,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

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满足居民生活基本所需而配建的,但若设置不当,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居民正常的居住与生活。由于售出后大多数没有作统一要求,本来高雅的商住小区变成小贩成群的杂市区,小区设公厕是为了服务大众,规划时将公厕刚好设在上风位, 造成对住宅区的不良影响。在临小区入口处设一综合楼,以解决管理及使用上的要求,以求配套设施与环境共存。

1.3注意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

不注重户外空间,特别是宅间庭院的完整性,是目前居住区规划中经常忽略的问题,使空间面貌极不美观。从国内房地产界开发的趋势来看,空间环境设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景观设计又是环境设计中重要的一环。在建筑的实践过程中,建筑规划设计与建筑的景观环境设计是相脱离的,景观设计与建设规划一起同步介入。从总体规划设计开始,除了让景观从建筑里衍生出来、和谐共生外,更应着重考虑的是该住宅区的地域性和地域特点。应重视建筑设计的深层理解,通过营造风格各异的景观环境,深化和升华各住宅区的文化品位和主题。

1.4注意规划空间的有机联系

居住区中的各种规划因素均有其内在联系,而内在联系的核心就是居民,因而要从满足居民居住生活的要求出发,使居住区成为有机的整体和空间层次协调丰富的群体。机动车不进入小区中心,全部停放在大型地下停车场内,停车场顶是小区的中心景观绿化区。绿化景区可结合地形及地下室的高低不同设置各式绿化小品,叠水平台,休闲临水散步径。当地的材料、植物、生态情况、地形地貌、历史人文等情况都成了设计考虑的重要条件,住宅区的文化品位很重要的是从园林景观中体现出来。

1.5规划布局和空间设计要以人为本

人是居住区的主体,环境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本是当今世界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环境设计要按照居住者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追求环境的舒适性,提倡居民参与意识,满足居民的不同需要。居住区环境设计应从人的行为和需求入手,为人的使用创造更有利的条件,重视空间的形式,规划设计中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对使用者的心理和行为等精神方面的需求细心研究。要塑造一个居住园区良好的人文环境就必须突出以人为本,重视居民的便捷出行、安全措施及社区管理等问题,真正体现出一种对人的关怀,使居民在居住园区内生活方便并具有安全感,有较强的归属感。

2.城市住宅区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设计措施

2.1充分考虑物业管理因素

完善的物业管理是环境维护的进一步延伸和持续,为居民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高品位的居住环境,居住区环境的规划与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与物业管理因素的相互影响。总体规划布局中物业管理因素的考虑在后期管理中,与居住区总体布局密切相关的是居住片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总体布局应处理好规划分区与管理分区的矛盾,便于居住管理片区的划分,处理好不同性质用地之间的兼容与搭配。对服务通的规划应有整体细致地设想和规定,为物业管理的后期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根据,有利于物业管理高效规范的运作。

2.2体现文化内涵与居住区环境的个性特色的塑造

居住文化是城市文化的表征和写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用来表达人类生存的意义,居住的环境条件可看作是社会文化的晴雨表,作为城市与大地综合体的有机部分,应深入研究发掘居住区环境特色表象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使居住区环境特色的创造达到城市文脉的延续和发展。规划设计中要尊重和理解地方传统特征和区域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有关的传统和地方文化风俗,理解其内涵和价值,借鉴传统的空间形态,再现环境文化内涵,让居住者产生文化认同感,增进居民之间的亲密和谐。

2.3创造完整有序的小区空间序列

由若干空间组成一个空间群,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可借空间的渗透增强空间的层次感,为室外空间序列设计的完整性提供有利条件。从小区主要入口处起作为前导空间,结合地面铺装成小广场和停车场,利用周围建筑绿化、虚实对比使前导空间构图完整,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注重室内外环境的结合和过渡,成为供全区居民交往休闲的中心地带。这些空间因其数量、大小、形状组成不同成为空间序列设计的颗颗明珠,使整个小区空间序列更为完整,居民在小区各处都感到舒适、富有情趣。

3.总结

综上所述,城市住宅区的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设计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还有很多可研究之处。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生活的环境的更为关注,对居住区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关键,是以人为本,通过规划设计手法,将住宅、道路、绿化配套,在用地范围内进行精心合理的布置和组合令人满意的公共建筑,构思新颖、和谐的建筑。城市住宅区的环境建设是一个综合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借鉴行为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进行精心的规划设计,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才能把人居环境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档次。

【参考文献】

[1]梁永雄.浅谈住宅区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设计[J].安徽建筑,2006,01:15-17.

[2]周萱.促进交往的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初探[D].重庆大学,2005.

[3]罗锦维.高层住宅健康外环境规划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05.

[4]高飞.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

[5]于泳.街区型城市住宅区设计模式研究[D].东南大学,2006.

[6]聂铭.可持续的城市街区型住宅区规划设计[D].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07.

[7]王变娥.现代城市住宅区规划与邻里关系的构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2:142-143.

第9篇:社区规划的作用范文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social chang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the open competition, the commercialization into Chinese society. The increasing pressure for employment and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nervous operation cost of many people choose to SOHO work model. As this boom SOHO enters into the concept inattentive construction field, and developing rapidly, caus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the attention in the academic field. This paper preliminary research community to SOHO, and study on the our country present stage settlements construction areas of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SOHO社区

1.1 SOHO社区产生的背景

SOHO社区是在“新都市主义”思潮影响下,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革命而产生的。

1961年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出版了其第一部论著《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这个时期正是美国大规模的旧城更新计划甚嚣尘上的时期,而雅各布斯的论著对这种大规模的旧城更新计划深恶痛绝。她指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将田园城市运动与勒·柯布西耶倡导的现代城市杂糅在一起,在推崇区划(Zoning)的同时,贬低了高密度、小尺度街坊和开放空间的混合使用,从而破坏了城市的多样性[1]。雅各布斯主张挽救现代城市的首要措施是必须认识到城市的多样性与传统空间的混合利用之间的相互支持。

在雅各布斯引领的这种思潮下,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及规划师着眼于城市中心区衰退化、无限蔓延的郊区化的城市问题。

在这中思潮下SOHO作为一种社区形式引起了建筑师和规划师的注意,SOHO社区所强调的社区感、步行友善、功能的整合等与这种思潮的宗旨所契合。SOHO社区也在“新都市主义”运动中得到完善逐步成熟。

1.2 SOHO社区概念界定

据吴良镛院士的人居环境理论,社区要素系统的可以归纳为:“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2],它们两者的空间关系构成了社区要素的“二元关系”。社区要素的“二元关系”决定着社区的基本结构,“二元关系”的变化形成了各类功能复合及类型的社区。SOHO社区即是在“新都市主义”社区思想的浪潮下,社区要素“二元关系”变化所形成的一类新型社区。

具体来说,由于SOHO社区是“居住”与“工作”功能的复合,所以在SOHO社区,社区的“二元关系”中的要素变化为“居住及工作”与“支持功能”。

综上所述,本文将SOHO社区定义为:在“新都市主义”社区思潮影响下产生的一类,社区要素包含“居住及工作”与“支持功能”的功能复合型社区。

2 SOHO社区空间结构特点

在新都市主义思潮影响下产生的SOHO社区具备了新都市主义社区的典型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包括:

2.1复合性

社区功能的复合是当代各国社区规划的发展趋势,基于柯布西耶提出的现代功能主义思想的“城市更新”运动,曾给西方城市带来诸多问题如:“郊区卧城”、“社区瓦解”等。1960年以后西方理论界开始了对现代主义功能规划的深刻反思,出现诸如英国的“新社区”(New Settlement)、美国的“新都市主义”、德国柏林的IBA等住宅运动,都强调居住社区的功能复合。社区功能的复合是SOHO社区的一个典型特征,据社区要素的二元关系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社区要素的变化社区功能的多元复合在SOHO社区内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2.2开放性

在当代社区规划理论体系中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将人与社区环境视为整体,在非物质规划层面进行了更多的思考。在SOHO社区内人的生活方式的变化要求社区不再单纯是“封闭的卧城”,社区生活要具有活力,提供更多的公共交往机会等。

SOHO社区的开放性主要是指:①社区街道的开放性,即社区内街道与城市街道融合、渗透。②社区公共空间的可见性,社区公共空间的可见性是指社区公共空间对城市空间开放与否。

3 SOHO社区对我国住区建设的启示与借鉴

3.1现阶段我国住区建设领域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小区规划”理论传播到了中国,对居住区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小区规划”理论强调“居住小区”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规划管理者对居住小区内部的规模、居住密度、公共服务设施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划限定,使其作为一个完整而封闭的居住单元。

现阶段我国住区建设依然沿用“小区规划”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他们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大量出现郊区“卧城”,社区活力下降;

(2)、社区人口结构单一,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居化,富人区大量出现激化社会矛盾;

(3)、社区建筑空间形式单一,形成了全国统一的行列式布局形式,缺乏地域独特性,社区居民的归属感普遍缺失;

(4)、由于社区的封闭性,造成了社区服务设施与城市服务设施的重复与浪费,呈现了一种“虚假”的公共服务设施缺失现象。

3.2 SOHO社区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启示与借鉴

SOHO社区强调社区的复合性与开放性,强调社区的人文关怀。这些都有助于解决在我国住区建设领域中出现的问题。

SOHO社区的复合性要求社区功能的复合、社区人口结构的复合、社区建筑空间形式的复合。在社区功能上SOHO社区打破单一的居住功能,在社区中融入了居住、办公、消费、娱乐等功能,使社区活力明显增强,同时由于社区功能的多样社区内人口流动性增加,社区人口与城市人口不断的进行更新与交换使社区的人口结构也具有了多样性,解决了社区人口结构单一的问题。

社区的开放性使社区空间与城市空间得到了有效的融合,如在建外SOHO内没有人能明确的说出哪些空间是属于社区内部的哪些是属于城市的。这种开放性就能够使城市与社区在各方面都进行有机的物质交换与融合,真正的把社区置于城市当中,也减少了公共服务设施的重复与浪费。

结语

通过本文初步的对SOHO社区的研究可以看出,其对我国住区建设领域的启示与借鉴作用非常明显,进一步的研究应该能够得到更为详实、可靠的研究成果。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基本的住区规划管理体制的落后也限制了SOHO社区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对于规划管理体制的调整与完善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 Jane·Jacobs,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rican Cities[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