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前言
新课程标准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提出的。然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旧式教材的传统教法已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体育老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只有顺应新课程标准的潮流,随之转换体育教学观念,并领悟体育教学的新理念,重新认识、定位、建构学校中的一系列现象和行为,才能担负起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任。只有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水平。
二、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入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多。可以说,参加体育锻炼,现如今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要从娃娃抓起,因而小学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悟其精神实质,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把“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落实到每个小学生身上,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指导学生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具体到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都要考虑到小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使小学生从心里能接受并乐意学习。尤其是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教师都应向学生传授,这更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养,陶冶情操,发展个性。
三、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应从以往的决定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及参与者。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适时、全面的指导上。为使自己达到适时、全面的指导,就应适应时代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更要了解自己所教小学生的心理、情感、能力基础、态度等。只有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为小学生提供学习的信息,提高指导效果。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应充分转变以往角色,把自身的指导作用突显出来。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
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比如,教师在各年级重复出现的一些动作上,可以让学生自己为讨论、去解决,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去完成,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让学生自己去组织。这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更好的完成体育教学。
为了更好地弘扬小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使小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教师应在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上多下功夫。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小学生成为主要角色,提高小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自觉性、主动性,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主动参与学习带来的喜悦和成功。其次,教师的教学态度影响着学生的情绪,而学生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体育教学实践课大多在操场上,小学生容易受干扰,教师更应精神饱满、和蔼可亲。这样小学生才能感到轻松、亲切,才会产生积极的情感,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即使有一定难度的动作,也会开动脑筋,想办法掌握它、学会它。此外,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机会,使他们的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同时,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加深学生对体育原理的理解和对运动的体验,这也有力于帮助学生树立自我锻炼的意识,培养自我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要儿童化、游戏化、兴趣化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表现形式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即“四段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可以说,这种固定模式的教学结构,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丧失了兴趣,这完全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来选择最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
1.儿童化
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可以说,小学生的“本性”往往是毫无保留的反映在体育课中,因此体育教师要按照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组织体育教学,以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
2.游戏化
游戏作为一种活动形式,趣味性很强,又能够全面发展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愉快教育的好帮手。把游戏贯穿于体育课的始终,渗透在课堂的各个环节,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便于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可以加强小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3.兴趣化
根据小学生很好动、爱新鲜,不喜欢过多的重复练习的特征,小学体育教学手段应多样化,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在小学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同一动作而感到厌烦,因此教师可采用游戏法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整个课堂的气氛。
总而言之,教学方法力求儿童化、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小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体育的教学目标。
六、结束语
体育教育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这就进一步促使教师在对待小学生体育教育工作上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作为小学体育教育的教师,除了要了解和掌握体育教育教师的行为规范并形成相应的态度和情感外,还应当密切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爱新鲜、求知欲望强烈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始终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新颖多样为教学模式。同时,更要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以适应新时代小学体育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朱琳.再议新课标下的小学体育教学[J].教学研究(新课程・小学),2010,(8).
[2]吴建刚.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改进[J].中国教育(教海探航),2009,(6).
“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的主要目标,对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学生来说,英语阅读能力的高低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将结合本校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开设,就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效果作些探讨。
一、精选阅读材料
高中学生对周围的事物较为敏感,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想获得更多的信息。在英语学习上,他们不只是想把英语作为一门死记硬背的课程来学,更希望能学到知识性和趣味性兼有的内容,从英语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阅读课的传统做法是选用一本现有的阅读教材,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量,然后完成文章后面的判断正误题或多项选择题。教师在此基础上核对答案,并作一定的讲解。这种教学过程和方法主要的缺点是学习的机械性大,容易使学生感觉紧张又索然无趣。
因此,在进行阅读训练时,首先从材料的选择上进行改革,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拓展题材范围,从新近出版的英文报刊、杂志上精选阅读材料。这些材料的特点是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包括文化 、教育、体育、明星、时事、新闻报导、幽默故事等;另外,这些文章文字难度适中,如有的文章仅为二三百字,能够为学生所接受。
二、进行限时训练,注重方法指导。
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的, 这就要求阅读者必须具有一定的速度和准确性。要想达到这个标准必须改正不良的阅读方法和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一)克服逐词阅读,养成成组视读的习惯
有些同学阅读时总是一个词一个词地读,且常伴有一些习惯动作:用手指、 摆头等,这些都是速读的障碍 。成组视读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
1.它要求把所读的句子尽可能分成意义较完整的组群,目光要尽可能少地停顿。
试比较:
(1)DO/you/read/word/by/word?(目光停顿6次)
(2)Can you read/phrase by phrase?(目光停顿2次)
2.读的时候不要把目光停在第一个词上,而应停在第二个词上;用两眼余光看这个词两侧的词。眼睛不要盯在字行上,要高一些,这些映入眼帘的便是词组而不是单个的词。 转贴于
3.读的时候要少眨眼、不摆头,只要眼球来回转动就可以了。保持坐姿端正,书本应放到眼睛正前方,眼睛与书本距离大约一尺为宜。这样才能保证同一适当距离、同一视角范围内尽可能多地摄入文字信息。
4.成组视读的关键在于它既不是默读更不是朗读,而是通过目光在外语与大脑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即外语思维。这是一个简捷快速的过程,不经过大量阅读训练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的。
试做下面训练:
Four weeks ago/I was late for work./I left my house/five minutes later than usual, /and I saw /my bus coming/toward the bus stop./I began to run, /but I was too slow./I waited ten minutes/for another bus,/and I was gasping for air/when it arrived.
(二)跳读和略读相结合。
熟练的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内容和文体调整阅读速度,并利用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借助尽可能少的文字信息进行选择、推测和推理,必要时还可跳出读物客观地判断作者意图。这便是跳读和略读。跳读和略读的关键是要抓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以及各段的关键词和主题句。主题句可能在各段开头也可能出现在结尾。
(三)符合逻辑的推理。
关键词 新课标;教育改革;体育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100-02
随着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成为教育部门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部的多项有关文件强调了学校体育发展在学校教育中的突出地位,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新开展的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的认知评介、情感体验与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体育态度包括学生对体育教育重要性与目的性的认识、较为持久的个人情感、体育活动的意向反应倾向等。情感是态度的核心成分,因此学生的体育态度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从一定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中习得的对体育意义的认识,它表现在具体的某项体育活动的项目、内容和方法中。
在整个施行“新课标”的过程中,笔者认为体育态度的转变是最关键的一个方面。因此,本文以“新课标”的贯彻与实施为背景,通过调查小学用人单位对体育教师的需求以及小学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分析学校实施新课标后学生体育态度的变化情况,以期为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推进提供有价值的理论线索。
1 研究目的
目前我国正在掀起一场体育基础课程改革的浪潮,其通过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转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认识和态度,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最终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从富平县四所小学选择各个年级的学生回答问卷。入选标准:按时上体育课,并按要求进行体育运动的学生。排除标准:因各种原因未上体育课,或未按要求进行体育运动的学生。回答完问卷后,进行问卷资料整理,剔除不符合问卷要求或没有意义的问卷。
研究方法
1)问卷法。向小学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三个年级的学生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300份,最终收回问卷276份,回收率为92%;其中有效问卷224份,有效回收率为81.2%。总的调查人群分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班即实施新课标的班级,对照班即未实施新课标的班级。本次问卷调查中,实验班84人,对照班140人,共224人。其中,四年级学生实验班30人,对照班54人,共84人;五年级学生实验班26人,对照班44人,共70人;六年级学生实验班28人,对照班42人,共70人。
2)文献资料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查阅国内外关于教育改革的相关资料,了解当前国内外体育教学现状及体育改革的新方向、新要求,熟悉目前教育改革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搜集到的各种观点进行分析整理,从而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结果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用相对数进行统计描述,满足正态性、方差齐性的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不满足正态性或方差齐性的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
3 结论与建议
结论
1)不同年级的学生体育态度是不同的,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三个年级中,选择选项5的分别占42.6%、18.2%、16.4%,选择选项1的则分别为16.7%、20.5%、19.0%,不能保持良好的体育态度的人数有下滑的趋势。可见随着年级的增高,能够养成较好的体育态度的学生逐渐在减少,学生对体育课的热爱程度也有所下降,大多数学生体育态度由好的一端向差的一端转移,学生的积极性逐渐降低。
2)施行新课标后,不同年级的体育态度均有所增高,三个年级总数的t检验的结果为:t总数=4.667,P
建议 小学体育教育改革虽是教育改革的一小部分,却是教育改革的基础,是教育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颁布以及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施行,体育教育隐性教育的功能越来越显著,大大增加了教育价值的深层意义。但是通过调查也发现,新课标实施后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体育教师要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手段,满足学生希望在体育课中获得愉快情绪体验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地位关系,同时注意师生的互动性,通过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转变体育学习的态度,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我国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2)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教学,因材施教。对于体育运动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可适当地降低运动的难度和标准,多给予适当的鼓励,避免其产生不健康的心理,使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学习中的乐趣,从而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体育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
【关键词】新课标;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
0 引言
为了充分利用学生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从2001年秋季起,全国各地的小学逐步开设了英语课。然而随着小学英语教学的不断深入和开展,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教育部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1](以下简称《课标》)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从义务教育阶段起,建立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系统而持续渐进的英语课程体系。根据该思路,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以小学3年级为起点,初中毕业为终点,形成循序渐进、持续发展的课程。但在教学实践中,中小学英语存在着各自为营、相互脱节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英语教学的全面发展。为了使中小学英语教学活动符合《课标》要求,有必要对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方式进行探索。
1 研究目的和方法
1.1 研究目的
通过问卷和访谈,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小学英语教学活动进行调查,真实地反映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衔接方法和思路。
1.2 研究对象
依据研究目的,选取了焦作市三所小学的六年级和三所中学的初一学生为研究对象,也包括相应年级的英语教师。调查以年级为单位进行。
1.3 研究方法
本研究分别针对中学和小学的英语教师和学生设计了不同的问卷,即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初一学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六年级英语教师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初一英语教师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发放和回收的问卷均为1852份,经筛选,有效问卷为1839份。其中六年级学生856份,教师4份,初一学生971份,教师8份。
2 调查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从六年级、初一学生英语学习情况对比和六年级、初一英语教师教学情况对比两大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2.1 中小学生英语学习情况对比分析
2.1.1 学习兴趣
问卷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行了了解。六年级喜欢上英语课的学生为77.45%,不喜欢的占5.84%;38.66%的学生会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相比之下,初一仅有34.64%喜欢英语课,不喜欢的达17.13%;课堂活动只有14.86%的人会主动参与。数据表明初一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与六年级相比有所下降。
2.1.2 对教师教学方法的看法
该部分是从学生角度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受欢迎。六年级75.46%的学生喜欢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喜欢的占8.67%;最喜欢的教学活动是游戏等(占83.53%)。上初一后,面对全然不同的教学方法,即背单词、讲课文、学语法、做练习等,只有39.69%的学生喜欢,不喜欢的比例上升到25.07%;和六年级一样,初一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活动也是做游戏,为44.28%;同时,喜欢做练习和听讲课的人相比六年级比例有所增加。
2.2 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情况对比分析
2.2.1 教学目标
问卷调查了教师对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关注情况。无论是六年级还是初一教师,对中小学英语衔接的关注度都不太高,六年级4名教师都没特别关注过,也没参加过中学教研活动;初一只有12.5%的教师非常关注,且仅有25%的人参加过小学英语教研活动。
六年级英语教师都没系统研究过初中教材和教学目标,75%的教师认为小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和《课标》要求基本一致,但不全面;25%的教师认为应该是培养兴趣和掌握知识并重。初一教师也存在同样问题,87.5%的人只熟悉初中教学目标和教材,认为没必要研究小学教材;62.5%的人认为掌握英语知识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25%觉得培养兴趣和掌握知识一样重要,12.5%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根据上述数据,中小学英语教师有必要对各自和相互的教学目标与教材予以了解,以更好地进行衔接。
2.2.2 教学方法方面
该部分对六年级和初一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查。六年级教师比较注重口语、听力和阅读,也有50%的教师侧重于让学生认读单词(根据访谈,教师要求学生认识,但不要求拼写),另有25%要求学生知道课本中对话的意思。初一的所有教师则都对单词拼写、语法和阅读非常注重,另有一些教师对翻译、写作、说和听也有所侧重。
另外,还调查了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六年级教师比较重视学生读书背书和认真听讲的习惯(分别占75%和100%),个别教师注重学生课后复习(25%)和记笔记(25%)的习惯。相比之下,初一教师要求更加严格,所有教师都要求学生上课记笔记、认真听讲,并在课后进行复习,除此以外,还有部分教师比较重视学生读书背书(62.5%)、课前预习(50%)、课外阅读(37.5%)、看英语节目(25%)以及用英语进行交流(12.5%)的习惯。
综上所述,可看出六年级教师比较注重听说训练和学生认真听讲以及读书背书的习惯。初一教师则更注重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3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中小学英语教学重点不同
小学英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致使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单词书写不过关,句子和写作能力达不到要求,这成为他们比较薄弱的环节。初中英语进入了语言的扩展和使用阶段,内容逐渐复杂,难度也随之增大。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由于小学阶段英语学习的特点,升入初中后面对大量的生词和长篇幅文章,会感到巨大压力,英语学习就会变得缓慢而艰难。中学教师就不得不加强课堂上对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训练强度,致使课堂趣味性下降,学生学习兴趣减弱。
3.2 中小学英语教学方法不同
小学英语教师大多采用直观法进行教学,通过说唱、游戏、表演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积极性比较高,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初中英语的教学形式由直观模式转化为知识讲授模式,与小学相比趣味性降低很多。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需要迅速从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因此会有些难以适从,兴趣也会随之下降。
3.3 中小学英语教师缺乏必要的交流
中小学英语教师很少有机会进行沟通,对相互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缺乏必要了解,导致了中小学英语教学相互脱节,使部分学生升入初中后感到不适应,对教师和学习都产生了一定的排斥。
4 解决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的对策
4.1 中小学教学内容相互衔接
首先,中小学教师应多交流,熟悉相互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便融会贯通。其次,可对相互的英语教材进行通读与梳理,整理出已出现过的词汇、句型、语法等。若初中教材再次出现,就可进行简单处理,避免机械重复。对于新内容,可考虑学生原有的英语基础,找准衔接点进行输入,避免出现知识断层。
4.2 推进中小学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教师可适当延续小学教师的方法,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设置情景,使学生参与进去,从而既能保持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也能逐步实现从小学到初中的平稳过渡。
4.3 搭建中小学英语教学交流互动平台
教育主管部门可协助为中小学之间搭建交流平台,定期组织观摩课、研讨会、培训等,教师之间进行评课、讨论和学习,了解对方的教学现状,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明确方向。
5 结语
小学和初中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两个不同学段,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它们的英语教学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相互衔接的过程。中小学英语教师应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合理安排教学,使中小学英语教学能有效衔接并平稳过渡,使学生能快乐学习,不断保持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摘 要 2003年新学年开始,小学、中学和高中三个学段的体育新课程标准完成全面修订工作,正式进入实验阶段,最先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一届学生已经进入高校。虽然高校体育教学已经采取了学分制、选项制和俱乐部制等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然而,多年高校体育教学的惯性使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新课程标准培养的生源的反应滞后。新课程标准培养的生源从体育观念到体育行为,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法都与原课程体系培养的生源都大为不同。因此,高校体育教师也应认真学习和体会体育新课程标准,适时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重新审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适应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的体育教育改革浪潮带来的冲击,应对体育新课程标准实施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 高校 体育 新课程标准
一、体育新课程标准培养生源的特点
体育新课程标准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获得、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等五个学习领域对体育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了实施标准细化,详细列出各学段在每个领域应学习的内容和达到的要求。与原课程标准相比较:(一)突出了对学生健康的不懈追求,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二)特别突出教师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性;(三)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四)注重学习主体对体育实践的体验,体育兴趣和习惯的培养;(五)对健康理解更加全面;(六)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将中小学的学习划分为六级水平,并在各学习领域按水平设置相应的水平目标。水平一至水平五分别相当于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和高中学段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考虑到学校和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性,《标准》在各个领域设立水平六,作为高中学段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性学习目标,其他学段的学生也可以将高一级水平目标作为本阶段学习的发展性学习目标。”
因此,按此标准培养的大学生源在体育学习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具有以下特点:(一)对健康的重要性和健康的内容、评价标准有充分的认识,对体育能对健康带来的积极影响有深刻的体会;(二)对各自运动内容的选择有了更为自觉的选择,并且是理性客观的选择,清楚了解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三)对各自选择的,愿意经常从事的运动项目有了较强的自学自练自我评价能力。总之,他们应该是具有较高体育素养的大学生源,具备了《标准》中提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目标要求的,能自主选择、学习、锻炼的体育教育合格者。
二、高校的应对措施
最近几年,总有体育教师谈到一个问题,现在的体育课越来越不好上了。学生越来越越活跃,教学组织难度越来越大,教学效果总是不能尽如人意。这其中有社会价值观、体育观、学习观念的变化,但高中生源培养模式的变化无疑是最大的变化。面对变化了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学体育教学准备好了吗?
(一)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最大的亮点在于对健康要求的全面性和教学自主选择性。新课标健康观注重体育教育教学应对健康的良好积极影响和对运动者良好的心理体验,突出体育对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个人积极生活质量和个性品质的积极塑造。体育教学应该是一种对美好习惯和快乐生活的体验之旅。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把握是一种兴趣盎然的主动接受过程,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知识构建均是基于自身快乐和健康需要的自主选择过程,并同时在该主动接受和自主选择过程中形成每一个体最佳的知识获取方法。这就是新课程标准在观念上的最大出发点和设计初衷。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中学体育教育观念的这一重大转变,结合大学生年龄特点强化新课标提出体育与健康观念,这不但是保持教育理念一致性、连贯性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和运动能力的根本要求。
(二)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
体育教学模式包括教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三个方面。首先,教什么指的是教学内容。新旧课程标准的思维方向是完全不同的。老标准是先设定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两大主体按部就班地实施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这种思维的最大问题在于没有将学生兴趣、学校客观条件等影响因素充分考虑进去,完全一刀切,对教学效果的制约是致命的。新标准一改这些局限性,只提出各学习领域应当达到的目标,由教与学的两大主体根据现实情况自主选择能达到目标的具体内容。其次,怎么教指的是教学手段和媒介。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灵活组织教学的能力要求较高,由于没有统一的教学指导文件,自主性的增加意味着难度的增加。最后,怎么学指的是学习方法。新课标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具有学习内容自主选择能力,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和自我评价方法的体育与健康体验者。
三、总结
大学体育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协助者,学习兴趣的培养者,学习方法的传授者。大学生应成为具有研究精神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挖掘者,自主学习的设计者,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者,为终身体育学习与锻炼打下理念、知识体系和方法的良好基础。大学体育教学是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有效延伸与深化,各学习领域都将达到最高水平,完全具备自学自练的能力,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新课程标准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体育教师 体育新课程改革 问题 应对
新课程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历年的教育经验的总结,是经验结合实际的产物,是素质教育发展的产物,能否顺利实施新课程,将对素质教育产生巨大影响。体育新课程是整个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环节,体育新课程提出了五个领域的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旨在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能够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竞争与协作,培养团队精神。
一、体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体育新课程改革所体现出的正是新时代“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改革就是旧制度的终结和革新,在发现我国教育制度中的问题后,就要依据实际解决问题。在解决体育新课程改革这一问题中,体育教师起到一种瓶颈式的关键作用。体育新课程所实施的客体是学生,而体育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媒介。据总结,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体育教育理念的欠缺。新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学校实施,但很多学校的体育课内容依然完全是“清一色”的田径、球类等竞技内容,体操和武术都很少开,中小学尤其明显。一方面是学校的经济能力有限,无法为提供足够的体育活动场地和活动器材;另一方面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学校不注重体育教育,甚至在一些学校中存在体育教师由其它课程的教师兼任。体育课在学校不受重视,被看成休闲课,特别是在学生学习紧张的复习考试阶段,体育课就被取消。
(二)对体育新课程理念的欠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二是改革内容,大力突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引进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和新兴运动项目,同时将竞技运动项目加以改进使之成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深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据我了解,大部分学校的体育课程内容不外乎田径、球类项目,体育教师也因这些项目简单易行而只教于学生。
(三)体育教师创新性的欠缺。我国的体育教育并非走在其它学科教育的前列,体育教材在多年里存在着滞后性的缺点。体育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应死搬教材,要发挥其能动性和灵活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要经历从理解、熟悉到创造性的实施过程,这个过程是体育教师接受培训、自我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是将新课程理念与本校实际相结合且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高、共同成长的过程。
(四)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的解读存在误区。其要求体育教师改变传统方式,但一些体育教师却对教学方式有矫枉过正的倾向。新课程实施中误区的典型表现是:不是根据实际去设计教学流程,而是生搬硬套,不管教学内容是什么,都让学生去“合作、探究、创新”。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以学生为中心,往往形成体育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中心地位,施行所谓的“放羊式”教育,形成完全的“自由化”学习,教师完全失去了引领的作用。
(五)对学生评价系统认识的不足。要求对学生的体育成绩有新的评价,教育部门也制定出新的系统,老师不能以学生的考试结果作为标准。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这同样也适合于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不能因为学生在体质、体能方面存在缺陷,就放弃对学生的教育,而应该尽量发现学生所拥有的优势,对他们进行“因势利导”,激发其对学习的动力和热情。所以,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应以学生对待体育活动的态度、努力程度结合学习结果为评价的标准。
二、对新课程改革的应对策略
(一)结合实际正确解读新课程改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不能仅是死板的按照着新课程标准文件所言而作。要把解读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相结合,在教学这一实践活动中检验教师的解读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
(二)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体育教师是实施体育新课程的能动者,学校必须引进高素质的体育教师,学校应为已有的体育教师提供再学习的环境,用“终身学习”“终身体育”的理念引导他们,使广大的体育教师成为体育新课程改革的舵手。
(三)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体育新课程改革与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新课程拓宽了原有的体育课的学习领域,现有教师专业技能上的突出并不一定能够适应体育的新形势,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素养,改变陈旧、单一的知识结构,在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与创新能力上比以往要更加勤奋努力。
(四)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体育新课程的实施始终贯穿着素质教育,其要求要改变以考试分数定成绩的评价方法。新的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上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理念,它在教学目标、内容、考核与评价等方面在原来基础上有重大创新和突破,这给教育部门工作一线的体育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小结
[关键词]运动技能 体育教学 主导地位
一、前言
体育课堂上的运动技能的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以后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问题,有一部分认为,运动技术不应该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的教学重点,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上来,在小学让学生对一些运动项目产生兴趣,在高中阶段形成一两项的运动特长。所以,运动技术的教学被人们谈忘。从而使大多体育老师以为,运动技术教学已经不是体育课堂的核心。但运动技术依然是体育课堂的核心。而且,体育课离不开运动技术的教学,如果离开运动技术教学,那体育课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体育课。也失去了体育课的本质。我认为,既然是新课程标准在提倡运动兴趣的培养,也离不开运动技术的教学,技术教学是让学生产生兴趣、形成特长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通过对运动技术的学习,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体验到体育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才能真正产生兴趣,从而形成终身体育的好习惯。
二、运动技术
1.运动技能目标在新课标中的主导地位
身体健康、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运动技能目标是《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五大目标,但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几种目标的关系。使之和谐发展,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而实际的教学告诉我们:课堂上让学生学习运动技能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之间并不矛盾。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相反,课堂上交给学生适当的体育运动技能更能让学生体验到体育的快乐;有目的、有计划的适当强化运动技能更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2.运动技能目标是终身体育习惯养成目标的基础
终身体育习惯与运动技能一样都是自动化的,两者的区别在于:运动技能是人们根据活动的需要可以利用也可以不利用,若不利用它,就不具备实践的意义与价值;而终身体育习惯已经转化为一种“完成自动化动作”的需要,一种惯性,一种良好的习惯。如不去完成这种动作,长期形成的习惯会让我们健康的身体产生不良的反应。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运动技能是培养终身体育习惯的基础,因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与终身体育习惯是密不可分的,只要具备了一定的运动技能,才有可能长期坚持锻炼而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才能不断提高身体素质,才能实现体育教学的长远目标。所以运动技能是终身体育习惯养成必要基础这一结论是毋庸质疑的,体育课上传授给学生一定的运动技能更能促进学生终身体育的信念。
3.运动技能目标是实现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目标的桥梁
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以及实现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运动参与和社会适应的能力,都需要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载体”――运动技能目标。因为,体育不仅仅是锻炼良好的身体素质,真正的体育精神是一种激励,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某种本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找到生活的意义。以昂扬的斗志、顽强的体育精神来迎接未来的挑战。因此学生只有通过运动技能这一“载体”产生身心各方面收效的基础上,才能具有良好的体验。也更能促动新的需要与动机产生。如此良性的循环,运动参与和终身体育习惯也就自然形成了,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也就得到了发展。
另外,体育新课程中对运动技能学习内容具有多样性,不仅包括单纯的运动技能,还包括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和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体育新课程中对运动技能学习目标的设置是最基础的,是全体学生通过学习都能达到的;重视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突出对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基本运动技能对终身体育广泛的迁移价值和促进作用。因此,作为体育老师,更应该义不容辞的在自己的课堂上完成一定的运动技能的训练。
三、运动技能
1.制定多元化的目标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竞技运动的技术规范来确定技能学习的目标,无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动基础如何,都必须掌握规格较高的运动技术为目标,其结果是一部分学生因跟不上学习而丧失学习信心或者因缺乏特长发挥机会而丧失兴趣。因此新课程在运动技能教学中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充分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每一位学生的技能水平在达到一个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在自己的特长上有所发展。如根据自己的喜爱,在运动项目上侧重于对裁判、教练、组织比赛、队员、评论、欣赏等方面的选择。
2.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纲要》中没有对运动技能教学内容做出严格规定,也没有具体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这实际上对老师来说更具有挑战性。另一方面为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设置了更广阔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运动技能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要精选教学内容,应将那些具有广泛迁移性和对终身体育学习有深刻影响的基本运动技能作为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位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收获最大教学效果。比如,根据小学生爱跑跑跳跳,打打闹闹,喜欢翻滚玩耍的身心特点,要把简单的走、跑、跳、投、滚翻、攀爬、对抗与角力的内容列为必学内容;根据小学生爱模仿的特点要把简单的基本体操、舞蹈或韵律活动作为必学内容;根据小学生喜欢玩手中东西的天性,要把小篮球简单的拍球、投篮、运球动作作为必学的内容。
关键词:小学体育 新课改 教学创新
小学生处于成长初期,自身潜能和创造力尚需了解,个性不够突出,心理年龄也不够成熟,需要广大教学工作者运用先进、科学、适宜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和运动项目的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这是广大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者进行体育教学需要探索和实践的新课题。
一、高度重视情感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三年多以来,小学体育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都面临新的变革,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融入对健康的新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了对健康的新定义,将生理和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状态都纳入健康标准,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只强调增强体质而忽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不足。
小学生的心理发育处于关键时期,因此体育教学最好避免一板一眼的“书本式”心理辅导与教学,而应当适当地融入情感,促进学生的知识、智力、意志力的发育。情感是小学生心理反应的直观变化,小学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引导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积极性,并有助于养成终身运动、终身体育的意识。广大体育教学者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地融入自己的情感来调节和感染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控制和支配自身的情感欲望,唤醒强烈的认知欲望和情感需求,使广大小学生在热爱运动的同时保持心理发展的健康、积极、向上,并与运动锻炼相辅相成,促进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和知识智力的发育。
二、引入“合作教学”模式
“合作教学”强调合作与交流,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只是在一个教师与多名学生之间进行学习与互动,这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和学生兴趣的提高。在“合作教学”这个新的教育模式下,教学体现的是集体的力量。教师与教师之间会通过集体备课、取长补短、集思广益、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交流,形成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的同时明确教学目标,促进教学效率和最终的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教师精准的讲授、示范与指导,再加上学生迅速的分组实践、学习与合作,以最佳的配合和最有效的信息传达,将教学效率达到最高,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习兴趣;学生与学生之间按照个性、兴趣的差异分成很多小组,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帮助、交流,小组制一直贯穿整个体育学习过程,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助于学生的互补和迁移。
三、寓教于“玩”,兴趣第一
体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学习过程以动为主、以书为辅,体育教学应当结合自身的特点更新观念,将学习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由强制锻炼身体变成享受运动的乐趣。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运用新的教学观念和手段、方法,用全新的教学设计思路赋予了传统的运动锻炼项目内容一个新的载体,寓教于乐,“玩”、“学”结合。小学生的兴趣因为年龄的限制多集中在游戏类的运动项目,小学体育教师应当最大可能地将游戏渗入体育教学,吸引学生的学习欲望,把学习和玩耍融合在一起,以玩引学,以学导玩,玩学互动。例如在教学生立定跳远这项运动的时候,可以先用游戏来引导学生学习动作和方法。教师可以用青蛙儿歌教学生并脚跳:几只小青蛙――并脚跳,要呀要回家――并脚跳,跳跳呱呱――并脚跳两次,跳跳跳呱呱呱――并脚跳三次……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学习新知识,学生不仅学得积极,玩也玩得非常愉快。
小学生学习知识是兴趣第一的学习阶段,用强制性的灌输反而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要适当地改变教学秩序,带领学生做游戏,引导学生进入“有趣”的学习氛围,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和运动项目的兴趣,也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并增强小学生的体质水平。
四、巧用多媒体,进行还原情境教学
小学体育课程有许多运动项目需要老师通过身体或图片演示教给学生,尽管这些偏难的运动都在书上有动作分解图,却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消化。多媒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新课改方针下素质教育的发展让多媒体教学更多地走进了普通学校的课堂,小学体育教学也不例外。
关键词:新课改;田径教学;快乐田径;刍议
一、要树立全新的田径教学观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应该形成关注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的新的田径教学观,告别旧的田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积极开创田径教学改革的新局面。回顾过去主要学习苏联教学模式的时期,过多重视运动技术传授,注重教师的示范,注重分解教学和完整教学的结合。在推崇快乐体育的今天, 过去那种注重课的运动量、运动密度和强度、运动技术规范性等教学模式已退居次位。已开始重视增强学生体质、追求课的内容和形式变化、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田径教学中,在继承的基础上把田径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革新,在强调田径专业性的同时,加快田径运动健身性和娱乐性在田径教学中的发展地位,构建新的田径教学观。以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田径教学向“健康第一”的方向发展。[1]
二、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田径教学向“学乐”的方向发展
田径教学在学“乐”的方面长期以来都是一个薄弱点,这是目前中小学田径教学所面临危机的原因,因此,未来的田径教学很有必要向着“学乐”的方向发展。情比而如何让学生“乐”起来,教师得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对于目前已有的,如“情景式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游戏法”、“竞赛法”以及“目标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都是为求学生“学乐”而设计出来的。拿“情景式教学法”为例,其主要主张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田径运动技能和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田径运动的乐趣,并通过对运动乐趣的体验逐步形成学生终身参加田径实践的志向和习惯。例如:在进行小学高年级障碍跑教学时,单元可分为5个课时,在单元的前半部分,教师先采用游戏法让学生跨越不同形状,不同高度的障碍物,充分体验跨越障碍进行比赛的乐趣;随后逐渐转入障碍跑的教学阶段,学习中让学生自定目标并向各自的目标挑战,体验运动学习的乐趣:单元的后半部教师组织学习小组间的比赛,各小组内自定比赛的策略,互相帮助,争取胜利。最后,单元结束时教师让学生写出学习的体会,总结学习成果并以此加深对运动乐趣的体会。这是把障碍跑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相互联结,相互配合,并把技能掌握的目标与体验运动乐趣的目标以及学习创造的乐趣有机地完成。[2]
三、田径运动技术教学要简捷趣味化
田径运动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古人类的谋生手段。上田径课时,老师首先要摒弃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跳出技术论、体质论的框框,注重运动参与,注重学习过程,淡化运动技术。
因为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专业运动员,而是通过我们的教学去帮助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增进健康水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健康第一”、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的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指导思想。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以传统教材为框架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取舍,改变过去那种纯粹为了学习某项技术动作或提高某项身体素质而教学的思想观念。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心理个性、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不一定苛求课程内容的系统和严密性,同一个内容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将课程内容分解、分级让学生选择练习,做到因材施教。尽量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达成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兴趣,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以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另外还可以通过创设情景,结合有趣的活动游戏、比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在学生“玩”的过程讲解一些动作要领,提出一些动作要求这样便于学生更好“玩”。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的动作方法,又“玩”得开心,使田径教学变得有趣、生动。如短跑—追赶猎物,投掷—打野鸭,跳高、跳远—猴子采桃、跨越黄河等。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方式、手段变得丰富多样,进而促进课堂气氛活跃。[3]
四、要注重田径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可迁移性
传统田径教材中没有处理好统一性和灵活性的辩证关系。在新的中小学田径教学内容选择和开发过程中,应充分挖掘田径运动的特有功能和价值,要与学生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兴趣,真正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为学生的生活服务,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由于田径运动能有效和全面地发展人的各种身体素质,而身体索质全面发展的水平越高,对于各项运动的技术发展和成绩提高也越能起积极的作用。新的田径教学内容选择和开发应充分利用这一特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生从事田径运动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其他运动项目的兴趣,在从事其他运动项目学习时,培养学习田径的兴趣和田径教学内容的可迁移性,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个人喜爱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充分挖掘运动潜能,从而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4]
五、引入“快乐田径”、“成功田径”的教育理念
未来的体育课程则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健康、兴趣、主体地位和体育需要,因此在日常的田径教学实践中,我们完全可以引入“快乐田径”、“成功田径”的教育教学理念,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将田径教“活”,使学生现在和将来都喜欢和参与田径,并完成体育新课标中的教学目标,进而经过改造并转化为教材的田径运动。笔者认为,教材化了的田径项目比那种直接按竞技性的田径项目进行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理由很简单:教材化了的田径项目切合学生实际,学生能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在反复练习中有利于掌握运动技术;教材化了的田径项目,难度虽然降低,但学生经过努力能达到目标,因此,学生锻炼积极性高,久而久之,运动技术水平也提高了。所以,我们应主张“田径运动教材化,并呼吁体育教师能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体现“田径运动教材化”。这不仅可以解决以往田径教材直接照搬竞技项目的弊端,而且利于在学校普及群众性的田径项目,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兵.对田径课教学改革的设想[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1):73-75.
[2]戴玉英.新课标背景下我省中学体育课田径教学改革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