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秋节最好的诗词范文

中秋节最好的诗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秋节最好的诗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秋节最好的诗词

第1篇:中秋节最好的诗词范文

关键词:语文学习 综合性学习活动 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语文教学中,应怎样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给孩子学习语文带来另一片新天地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瞪大双眸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教学《三打白骨精》后,让学生讲讲《西游记》的故事;学习《牛郎织女》,也可以让学生谈谈另外三个民间故事的内容。另外成语归类、古诗词积累、故事集锦等,都能进行这样的拓展训练,都能把学生的视线由课内引到课外,既开阔了视野,又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也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的教育理念。

二、放飞心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来设计和实施相关学习活动,这样学生才会对活动倾注全部的热情,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语文教材中其实就有很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由课文内容产生了很多的问题,但有的问题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也就很有必要了。如,三年级教材《跟踪台风的卫星》,学生对这个题目中的“台风”、“卫星”很好奇:什么样的风叫台风?它有多大的危害?卫星是什么样子?它有哪些种类,分别有什么用处?老师可以就这些问题带领学生进行探究。

三、张扬个性

我校借助爱国、感恩、诚信、学习、生活、惜时等十大主题,通过演讲课、课前演讲、班会演讲、国旗下演讲、广播演讲、活动演讲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感恩、诚信、学习、生活、惜时等教育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和胆略,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尤其是通过巡讲,通过点讲验收,通过口才之星、口才能手的评比,推动学生演讲的开展,也张扬了学生个性。

另外利用口语交际中的话题,如,小学生要不要看电视,小学生能不能上网等,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展辩论会也能锤炼学生的语言,还可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四、眺望窗外

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把世界作为学生的教科书,让学生在非文本内容中学习、感悟。老师可以把语文课延伸到大自然,延伸到社会,把书本知识融到开放的综合实践天地中。

《桂花雨》一文通过回忆童年在家乡赏桂花、摇桂花、食桂花的趣事,表达热爱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学完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说说你爱家乡什么(或家乡什么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对于灌南人,灌河是家乡河、母亲河,素有“苏北的黄浦江”之称。可以开展另一个综合实践课题《走近灌河》,并指导学生通过外出调查、采访,或上网搜集、文献资料查阅等,了解灌河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民情、习俗、传说、特产等。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形成子课题,然后帮助他们制订计划,准备摄影机、照相机、笔记本、笔、自行车等调查工具。根据计划进行实践,培养学生调查、社交、合作、运用、处理资料和信息等能力,培养团结协作、努力奋进的品质,培养学生热爱灌河、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他们努力学习、建设家乡的热情。

五、穿越时空

如,《孔子游春》生动地向我们描述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带着弟子到泗水河畔游春,巧借河水教化弟子的情形。你对孔子了解多少呢?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及言论呢?这些思想在今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可以以“走近孔子”为主题,利用网络资源感受孔子。在教学《嫦娥奔月》时,可以开展综合实践课题《走进中秋节》。小孩子对中秋节的概念就是苏北农村所说的“八月半”,中午好好地吃一顿,晚上赏月、吃月饼。那么对于中秋节的起源、传说、相关的诗词、风俗习惯等学生了解的不多。可以设计不同内容和不同层次的板块,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资料,阅读收集一些“我国传统节日”的名称、习俗、传说等,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加深对中秋节的认识。还可以开展关于月亮的研究,把学生的视线又带到深邃的宇宙。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六、身体力行

第2篇:中秋节最好的诗词范文

中秋节前,我给在北京读书的儿子寄了月饼。同事笑我,“北京稻香村新出炉的月饼多好吃,还用你这么费钱费力的。”“你没有孩子,你不懂。”

一丝不苟地吃,是所有母亲爱孩子的仪式。

儿子在家时,每到中秋夜,我们全家会在露天阳台上赏月。白色的折叠方桌上,紫砂壶里泡着醇厚的黑茶,月饼是朋友从广州寄来的,每个切成四小块,葡萄、南国梨等时令水果和瓜子什么的放在盘子里,新煮熟的蟹子冒着热气。青春期的儿子并不爱和我们掺和这种“无聊的事”,他的心思都在电脑上,但他架不住我的软磨硬泡,只好不情愿地过来。茶放他眼皮底下,剥好的一壳蟹肉浇上姜醋汁。记不清是从什么话题开始的,反正越聊越热乎,儿子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说了许多平时我千方百计想知道,他却无论如何不肯说的事情,比如那十字绣的手帕是某女生给他的,被我蒙在电话上,所以才好几天不搭理我;他不喜欢作文,是因为本来一句能说明白的事,非要一段话来渲染,等等。我让儿子看圆月,看月光下花草的形态,跟他一起背有关月亮的诗词……

在历史的时空里,人是那样渺小,所有的得失更可以忽略不计,而眼前的亲人,暖暖的一抱,畅快的交流,你给我续杯茶,我给你一块饼,不是最好的天伦吗!只能用那个滥俗的词“岁月静好”来形容了。

儿子在电话中说,就他收到了家里寄来的月饼,同寝室有的家长多打了生活费,让自己买;有的家长说节日就是商家炒作卖东西,不必放在心上,该干啥干啥。儿子把月饼切成小块,和同学一起分吃了。末了,他说:“若在家,和你们一起赏月就好了!”

赏月的仪式,成了儿子“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坐标之一。

现在,不管物价怎么涨,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是提高了,吃已不是问题。那些特定时间才能吃到的美食,如今想吃就吃,但我们还是喜欢应时应节。比如“打春吃春饼”,即使我们告别了农耕时代,生活在城里,我们也要在立春这天吃春饼,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祈望自己的人生平安走过四季……“吃”的仪式里,有课堂上学不到的家教,有家的烟火味,平常、珍贵,足以让孩子回味一生。

把春节烙在记忆里

前年,我特意带儿子陪母亲去乡下亲戚家过年。看到堂屋中供着的祖宗牌位,母亲感慨万端。多少年了,人们不再敬神敬祖宗。母亲说她小时候,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人们都沉浸于春节的气氛中。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年三十置天地桌、吃年夜饭、守岁;初一穿新衣、拜年、不碰扫帚;初二祭财神,吃馄饨,俗称“元宝汤”;初三女儿回娘家;初五送穷、开市……直到正月十五。这期间,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都备享人间香火。

“你们都信神吗?”儿子问。“不一定。”我说,“这是中国人才有的民俗,人们通过敬神,表达对天地的敬畏,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祭祖也是,缭绕的香烟和纸钱,只是人们表达对先人的怀念,是告诉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有所敬畏、天人合一,不正是现在孩子所缺少的教育吗!

城里人敬神敬祖宗的少,可庄重过年的人很多。

比如小米。四十出头的小米是个普通工人,也是一个传统女性。每年一进腊月,她就开始忙。先是在商场打折时采买衣服,包、围巾,啥都有,作为给亲友的礼物。年根底,她又开始准备吃的,各种干果、酒类大包小包往家拎,做酱菜,熬皮冻,还蒸几大锅面食放阳台上冻着。年三十上午,她带着孩子贴对联、福字,挂红灯笼,有条有理,一丝不苟。丈夫有病卧床不起的时候,她也从未愁眉苦脸过。年三十晚上,在婆家,一大家子十多口人的团圆饭,她主厨。半夜,放过鞭吃了饺子她就跑回娘家,母亲早泡好一壶好茶等着,她和弟弟妹妹还有欢天喜地的孩子们看电视聊天守岁到天亮。

第3篇:中秋节最好的诗词范文

关键词:文言文;兴趣;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155-01

文言文包含了优秀的文化,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但是因为文言文的特殊性,使得其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虽然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发挥的作用还是较低,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文言文教学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不够,只重视字、词的解释,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的效率不高。为了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一、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在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热情。文言文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因为其艰涩难懂,学生在字词理解方面的问题较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参与学习的热情不足,往往是教师充当教学中的主要角色。为了增强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知识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将文言文学习转变为学生的需求,降低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抗拒性。例如,教师可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讲述古人的逸闻趣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归园田居》的时候教师可以现讲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对理解课文思想情感有很大的帮助。在学习《岳阳楼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看一些有关岳阳楼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加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二、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

文言文的句式表达与白话文之间的差距较大,所以必须要加强文言文诵读,从而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的诵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而且对于领会文言文意义有很大的帮助。与现代白话文相比,文言文的韵律性较强,古人一般都是采用吟唱的方式诵读诗文,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加强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之前学生通过辅助工具了解文言文中的生僻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生僻字注音解释,首先由教师通读一遍,学生注意教师的语气、停顿和读音,然后学生自己进行诵读,时刻注意要把握文章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对文章的意境和思想有所掌握。例如,学习《天净沙.秋思》中,虽然文章的字数较少,但是每个字中包含的内容和感情是非常丰富的,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脑海中能够产生文章描述的画面,对作者情感也能有准确的把握。

三、发挥引导作用

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体,同样的,在初中文言文学习中教师也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当知识的探索者。但是文言文教学与一般性语文教学是有区别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相对较多,如果教师不加以辅导往往很多学生会对学习产生惧怕心理。所以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还应该充当引导作用,利用个人的文学素养在教学中扮演好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例如,在《五柳先生传》学习中,课文内容较长,学生在断句、字词方面的问题较多,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适时引导,辅导学生开展学习,指导学生采取其他方法进行解决,如查工具书。

四、创设语言学习情境

创设情境是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对于文言文教学来说,创设情境的难度更高,教师不仅自身要对文言文了解够深入,而且要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情境教学,教师必须坚持走进故事、走进人物。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中秋节的相关情境进行回想,试想如果在一个万家团员的时刻,却不能与家人团聚,心情会是怎样,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同时提出一些其他关于月亮表达团员的诗句,让学生对比品位其中的内涵,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李白的《静夜思》。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兴趣。

五、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初中课本中选取都是非常有名的文章,这些佳作经过几千年、几百年的流传,艺术价值是非常高的,其中不仅凝聚了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而且还包含了较高的语言艺术,学习文言文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欣赏和审美情趣。大量古诗词的学让学生在有意识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情感体验和感悟,能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和情感之美。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美和语言美进行探索,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加强个人审美情趣。例如,在《诗经》相关篇章的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赋比兴的手法,感受诗经的形式美,同时学习诗经中一些优美、韵律感强的语言。

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课文中字词的意思,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知识性的东西,还需要传递优秀的文化底蕴,让学生欣赏美、感受美,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从教学方法来说,教师要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兴趣,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文言文教学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 李晓舒.走出沉闷课堂感受古文神韵——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J].教育教学论坛.2011.25.

[2] 马 婷.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09.04.

第4篇:中秋节最好的诗词范文

【关键词】提高汉语兴趣;民族学生;激发自信心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人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从对学习的促进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从由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所以,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

这样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贫困地区,能否实现跨跃式发展,关键取决于科技教育的发展,取决于我们能否为自治区各项建设事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培养德才兼备、民汉兼通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劳动者和科技创新人才。多年来的实践反复证明,“民汉兼通”人才培养工作是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根本大计,而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则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培养“民汉兼通”人才的“突破口”。双语教育已成为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特色,成为影响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人做贵德县民族寄宿制学校的一名汉语教师,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思考谈一谈,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汉语教学质量的问题。

1民族学生对汉语不感兴趣的原因分析

目前,少数民族学生对学习汉语兴趣不高导致汉语水平不高,所以对民族学校的汉语教师来说搞清这个问题是很有必要的。少数民族学生对学汉语兴趣不高的的原因只要有如下四种:

一是学生对汉语的重要性的意识不够。缺少了对学习汉语重要性的认识,学生就缺少了学好汉语的内在驱动力。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汉语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由于缺少交流的对象,学生读、说汉语的时间也仅仅为课堂上那有限的时间,回家后交流都是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加之学生不喜欢学汉语语法、词汇等,就会在心理上觉得学汉语很难,于是逐渐放弃学好汉语的念头,从而导致汉语成绩一再降低。

二是民族学生缺少学习汉语的氛围。汉语虽然是一门基础课程,但部分学生尤其是牧区的纯民语学校的学生,由于所生活的区域地处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区,汉族居民较少,加之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用汉语交流的时间几乎不存在,还因为是民族学校,学生全部是民族学生,学生平时相互之间的交流也都是用母语,因为以上原因所以导致缺少汉语学习的氛围。

三是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使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受到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不注意积极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注意更新教学理念,导致教汉语的方法过时、手段单一,再加上部分汉语授课教师,本身的汉语水平不高,与新形势下汉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不相适应,因而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经常给学生讲汉语语法,课文内容,做练习等等,这些单调的方法让学生学习汉语产生了厌学情绪。部分教师知识更新慢,总是照本宣科,教者感到无趣,学生感到乏味,这样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从而极大的制约了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四是有些民族学生对汉语学习缺乏自信。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由于部分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失去信心,虽然学生意识到了学习汉语的重要性,但最终还是因为基础差和学习方法不恰当,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但收到的学习效果始终不理想。这样就逐渐对汉语学习失掉了信心,失去了学习兴趣,进而产生了放弃汉语学习的心理。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这方面的问题,用各种各样的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自信。

2教师要多角度、多方式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充分潜能,培养学生自信。自信是成功的第一个秘诀,尊重、赞许和鼓励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要注意自己在课堂上通过汉语的使用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潜力。教师对学生点滴的进步应该给予及时的鼓励,鼓励应该有具体的指向,要言之有物,少用“好、很好”这样笼统的鼓励性评价,这样指向性不明确的评价,会让学生产生老师在敷衍自己的想法。教师的鼓励和赞扬要发自内心;要真诚、中肯;要适时;要恰如其分,不过分夸张。

2.2倾注“爱”,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老师的品德和威信甚至能成为学生学好一门学科动力,这就是一种感情迁移的现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和热情,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对他们寄予热切的希望,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个性,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才能信心百倍地学习,在学习中也才能富于探索和创新,教学的效率才能明显提高。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转嫁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没有这种爱,学生理想小舟就会搁浅,用任何努力也无法使它移动。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爱,进而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因此通过师生情感交流达成师生之间的双方理解十分重要。教师要在课堂里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不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这让他们更加努力好好学习,取得的成绩越大就越能提高他们的兴趣,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2.3挖掘资源,介绍灿烂文史。每逢节假日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把节假日的名称、来历告诉学生。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的习俗、饮食以及与此相关的诗词歌赋的内容,凸显节日文化。这不仅使学生了解一些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吃饭,穿衣服,婚礼,葬礼,文学,艺术,历史等等,还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对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差异产生兴趣,进而自己去探讨了解更多的祖国文化。

2.4创设竞争机制,调动学习兴趣。学生通常都具有很强的进取心和荣誉感,将竞争机制引入汉语课堂教学中来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我们可以运用朗诵比赛、课前演讲比赛、课前唱汉语歌曲等形式,再用全班的掌声、教师的评价加以鼓励,效果会更佳。学生乐于参加课堂上适当的竞赛活动,这就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2.5联系生活实际,揭示教学内容。只有学生能用汉语讨论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时,他们才能感觉到汉语的实用性,基于这一点,作为老师就应该尽量让汉语走进他们的生活。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由浅入深的真实情景,如买东西、问路、打电话、就医、应聘、采访、评论等,借这些情景引导学生使用汉语。这样让学生把所学语言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不仅巩固了教学内容,而且还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2.6灵活运用,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是否灵活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这方面的知识,具体来说有如下五种:

2.6.1介绍背景,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对陌生事物很有兴趣,因此,在教学中给他们介绍故事的文化背景更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同时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之余,还能学到课本以外的相关背景知识。

2.6.2分组表演,激活学生思维。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两至三人,内容可由老师规定某篇课文,可自编自演,表演完以后让看的同学和演讲的同学互相即兴提问、回答或辩论,这种方法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2.6.3展开丰富的想象,拓展知识空间。教师给学生出课文标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然后可将自己的想象与课文内容结合,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2.6.4鼓励学生看汉语电影、学唱汉语歌曲。教育过程中给学生教汉语歌,让他们看汉语电影很重要,然后可以采取让学生复述电影情节,讲一个自己最难忘的场景片段,一个最难忘人物形象方式加深对内容的了解,这不仅能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愉悦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听力,口语水平。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汉语,对汉语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厚。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拨打学生的心弦,学唱汉语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汉语的理解。

2.6.5充分利用时间,加强对知识的积累和储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积累知识尤为重要,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教师可以利用每天授课前几分钟时间,向学生推荐一些励志格言、哲理警局、经典名句以及成语、俗语、谚语,然后让学生当天背会,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挑选喜欢的语句、文章片段、诗句等进行背诵。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不断丰富学生汉语知识储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