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教育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b)-0207-02
根据波特的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创新型国家是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国家类型,而作为创新型国家的主体之一的高等学校,其基本作用就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高层次的创新人才,肩负着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输送后备人才的重任。
《机械设计基础》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面向工科类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如采用切实有效的课堂创新能力培养教育,将使得创新能力教育落实到教学工作的最广泛平台,受益学生面更广,使得其作用具有更广泛的普遍性。因此通过最广泛的课堂教学的方法改进落实提升整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部分优秀学生创新能力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该文以《机械设计基础》的课堂教学为研究平台,结合机械学科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色,面向大学生群体,采用头脑风暴、研讨式教学及试验观察等教学方法,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创新,探索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方法。
1.教学方法的改进
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及缺乏创新的教学方式,使得我国大学生习惯于跟随性学习,形成了依赖的心理,思维方式较为固定和单一,缺乏灵活、变通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为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自我觉醒和发掘,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有关章节设计了话题引导、头脑风暴、研讨式教学和实验观察的互动机制,培养学生逐渐形成能动学习、发挥主动性的局面。
1.1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头脑风暴法主要原则有:集中注意力积极投入,不消极旁观;不私下议论,以免影响他人的思考;发言要针对目标,开门见山,不要客套,也不必做过多的解释;与会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切忌相互褒贬等等;并且不进行是非判断,即延迟评价原则,这是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明显区别之处。
为了培养大学生群体的整体创新意识及开发其主动性,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课堂教学中,对“机构的组成”章节进行了基本原理的讲解之后,根据课题组的研究现状,对学生们提出了磨粒排布机构设计的要求,给予他们一周的思考时间。在随后的头脑风暴教学中,教师作为主持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参与探索和交流,仅规定发言秩序及鼓励学生发言,学生们则提出的设想,并不断激发出新的设想。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同学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争相发表各自观点与主张,课堂气氛紧张而又活泼,培养了学生创新性思维。
1.2研讨式教学
头脑风暴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师主导的教学形式,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但《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头脑风暴教学中仅是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与见解,但这些思想的正确与否及能否付诸实施,还需对其进行进一步教学方法的改进,否则难以为继。因此,在进行头脑风暴教学后,随之进行了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尝试。
同样针对上述的机构设计问题,让学生们根据机构的组成与运动原理,开展课堂研讨。同学们对不同的见解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几种从理论上行之有效的方案得以保留下来,同学们也对原来的方案进行了不断的修正。通过研讨式教学方法既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锻炼了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论辩能力,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1.3实验观察
通过头脑风暴与研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培养,但创新能力的培养还需通过实验观察环节加以完善。传统的实验观察一般是大学生按照教师讲的或者实验教材上写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只是机械地重复实验操作,达不到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目的。
此处所指实验观察,是指通过头脑风暴与研讨式教学方法后,大学生的创新观点在实验中得以实施。如针对上述的机构设计问题,借助开放实验室,将大学生们确定的方案在实验中进行进一步实施,并在实验中不断修正具体的设计细节,最后由学生们设计的磨粒排布机构终于出现在同学们面前时,同学们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创新能力也得以培养。
2.教学内容的合理创新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面向的学生来源广泛,有机械类、近机类以及非机类等众多专业的工科大学生,各专业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要求与目标并不一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因材施教,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创新。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材在内容上主要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缺乏将理论知识合理地运用于实践。因此,需根据不同专业特点与背景,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以及引入与专业相关的最近的教研与科研成果,使大学生能够了解本专业的新知识及发展趋势,拓宽知识面,开阔思路,从而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2.1教学内容的适当增加与删减
由于各专业的教学目标不尽相同,因此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与背景,增加与各专业相关的特色机械设备,删减课程中与专业特点与背景相去甚远,以及陈旧和重复的内容。使教学内容尽可能贴近专业背景,从教学实例的选取到相关实践环节的安排,尽可能贴近专业背景。如对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增加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各类发动机,并对其运动原理、结构及应用等进行详细地讲解;而对于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则增加物流设备方面的教学内容。
2.2教研与科研成果的适时引入
随着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深入,新的理论、方法、技术手段不断被更新因此,将近期的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大学生了解本专业学术和技术应用发展的最前沿知识,可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如同样对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将国内外在航空航天发动机的研究进展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同样,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引入了与专业相关的前沿知识。这样既促进了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又加强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培养。
通过上述两个方面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创新,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其知识面,从而加强了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3.结语
我国目前学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对道德教育价值认识上狭隘与功利,把道德片面地视为对人的意志与行为的限制与防范;(2)对教育目标设定的虚空或低谷,因而缺乏号召力;(3)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把学生单纯地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的接受者,普遍采用灌输的方式。综上原因,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学生看成被加工的对象,而没有把学生看成是现实生活中的有机体,而学生需要有自身的价值判断,自身对现实的感悟和体认。我们教育学生谦虚使人进步,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不善于表现自己却被别人视为无能。这就要求学生自主地选择道德,有自身的道德衡量标准,找到自身发展的空间,在事件中才能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的道德人格逐渐健全。麦克莱伦曾经说过:“任何人都不能被灌输或施加条件来诚实地讲话或公正地判断,因为实施这些美德都需要一种自觉的意识或自由选择的品质。”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主体性的唤醒和弘扬,培养学生独立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因此,研究道德教育中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培养,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中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将如何唤醒和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人格,来促进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
一、主体性人格的培养,应该重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
地处江苏锡山小镇的锡山中学,90%的学生来自农村,98%的学生是农家子弟,可该校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制订了课程总目标:学会交往、学会自信,具有现代中国人意识。在该目标的指引下,学生毫不客气地拿走“自行车维修”“就业指导”,写上自己需要的“交际课”“心里辅导课”。调查显示,98%的学生按本意选择了自己开设的课程,满意率几乎达到100%,这就告诉我们,教育者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并培养其独立的思想意识,让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有独立的见解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发展成为建设性和研究性的人。
二、主体性人格的培养,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活动与交往
伴随着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我们将如何教育学生待人接物、处理人际关系,让学生融入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我认为,首先应当把学生从家长和教师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让学生自主地做一些事情,自发地组织活动,教师加以正确引导,只有这样,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到自身的地位和作用,遇到问题才能自创地解决,并从实践中明辨是非,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另外,教师应从包办学生的一切事务中解脱出来,鼓励学生大胆交往,让学生去应付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学生才有自己的思维,而我国目前学生在学校接受的价值与态度无法应付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所受的教育成了“善意的欺骗”,使学生浪漫的理想破灭,不得不顺其自然,而无独创性。尊重学生的自主活动与交往是当代主体性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加以充分认识。
三、在教育过程中应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道德教育的任务是把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依赖性较强的学生逐步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能够独立的待人接物的社会成员。这就要求学生对自身进行道德教育,即“主体性道德教育”。苏联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深信,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就告诉我们,学生的自我教育是道德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只有当主体的心灵受到深深的触动,才会激发学生新的发现和新的行为,促使学生奋进,追求新的目标,达到新的境界。这就要求主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并在生活中能自主寻求自身发展的空间和适合自身发展的条件,来促使人格健全、道德行为的完美。
今天,为了我国经济的繁荣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更应该张扬个性。孔子认为,任何人都应该有坚强的个性、坚贞的气节、昂扬的志气以及不屈不挠的意志。他说:“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肖川教授也说:“道德知识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更具有强烈的主体性。”
主体性人格的培养关系着当代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形成,也是当代道德教育的大难题。本文旨在唤醒人们对学生主体性人格培养重要性的认识,激发教育界人士对主体性人格培养的重视。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文化全面的大变革之中,对拥有优秀外语能力的人才的需求也是极为迫切。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其教学质量对于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竞争力有重要作用。现如今英语教学正处于转型时期,许多高校已经开始探究更为有效的授课方式并取得了一定成就,新时代背景下英语专业的教学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创造出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去有效的教导学生的英语学习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了。以内容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将语言指导和学科指导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能够高效提高学生认知语言能力。
1 内容依托式教学模式的含义、特点
内容式依托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是西方兴起的一种以某个学科或某种主题内容为基础进行第二语言学习的语言教学法,这种教学理念目的在于把语言学习同学科内容学习结合起来,将语言作为一种工具进行使用,语言教学的重点不再是讲授语言本身,而是通过学习具体的内容来获得目标语言能力。它更加强调语言系统与内容的整体性关联,是一种目的性的教学。在教学课程中,实现依托式教学需要依托具体的的主题或者其他学科的内容来进行。即:通过这些具体的内容来实现英语语言技能的转化,在有意义的主题活动中得到语言的学习。这种复合型教学方法是极为先进的的:它的实现需要依托其他的学科知识。
内容式依托教学最开始是在西方兴起,它的发展过程主要是经过了三个阶段,即:实践、理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最早的依托式内容外语教学形式是浸入式语言。其中最有影响的项目是跨学科语言教学。它所涉及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有阅读、写作和演讲等内容。这个项目对内容式依托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并且奠定了该理论继续发展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蒙特利尔开启了一项沉浸式的教学实验,这便是依托式教学的雏形,而内容依托式教学理念被引起广泛关注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 。作为内容依托式教学理念兴起的奠基人之一的mohan,他在《语言与内容》这一著作中就指出:“语言和专业的分离,使语言失去了工具的作用,同时也使交际失去了目的性和真实性”mohan认为语言的学习必须依附于具体的交际情境中去,绝不能把它单独隔裂起来,他这种先进的认识被引起广泛的关注,并对依托式教学理念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到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一些外国的教育机构入驻中国,一大波以英语为母语的受访者也进入到中国的大学进行语言和核心课程的教授,同时他们先进的语言教学理念也逐步被引进中国的课堂,并在原本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模式。
内容式依托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以某一学科为背景,掌握语言为核心,培养英语语言交际能力为目的。
(2)直接式教学、真实全面的展示英语语言,创造类似母语的环境氛围,强化学生的英语情感体验。
(3)形式新颖,内涵丰富,考验学生的综合水平,对增强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
(4)对在校学生具有普适性,符合学生的喜好,因而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2 应用内容依托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习惯于滔滔不绝的讲授,实行的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往往是不求甚解,死记硬背而不重视应用。而这样的学习方式则是英语专业中的大忌,语言的学习需要通过相互的交流,需要实际的应用才可以锻炼到口语水平。如果仅仅是通过老师的讲授,而学生不能发挥出主观能动性,那么语言的学习就成了闭门造车,收效也就甚是微小了。
而内容依托式教学法则不同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它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这样的视觉刺激将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极大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因此可以主动去学习并真正的感受到英语的魅力。内容依托式教学最大的特征便是因材施教,它会结合学生的爱好和个性特征来选择依托体,爱好个性的不同,依托体也各有差异。如,有的学生个性鲜明,乐于追求探索新鲜事物,那么就可以选择具有时代性、个性化的内容作为英语教学依托体来为其创造一个新奇的英语空间,以兴趣和个性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同时这样一个接近于真实的学习英语的空间将会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课堂教学的检验标准在于学生。学生综合技能和素养的增强正表明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反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生动,课堂的响应是如何热烈,倘若学生没有收获,其教学结果将是失败的。内容依托式教学法在英语教学应用过程中,明显的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其原因在于,它创造了一种类似于英语母语的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有着极为真实的感受和体验,能够从内心对学习英语的态度发生改变,态度的改变影响的将是学习英语的状态,进而收获一种学习英语的优良的习惯,从根本凸显了内容依托式教学的有效性。
3 内容式依托教学在英语专业中的实际应用
英语专业目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教材过于落伍,跟不上时代,英语专?I教材的编订重视语法规则和词汇训练,依据,语言技能划分为听力,口语,精读,阅读,写作及翻译几个板块,而且教材内容往往陈旧且枯燥无味,学生学起来往往提不起兴趣,学习效果差强人意;2、教学阶段的教学任务目的性不明确,模糊夯实基础和提升能力两个阶段的界限,只顾基础阶段的学习,忽略英文水平及口语的提高,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也会因为教学任务的不明确,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把握不清;3、教学手段单一,不能很好的应用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有时不能与时代很好的接轨,对应用多媒体教学及其他的手段望而却步,学生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中,难以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英语的学习也就变得索然无味了。
现在大纲对英语专业的学生的要求‘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但现今的情况却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普遍存着知识面窄,尤其是思辨能力较差,达不到对英语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而这些问题的缘由则与学生受到的传统教学是分不开的,现今切实的目标就是通过改进教学模式来达到大纲对学生专业素养的要求。依托式教学的应用则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很好的效用。如英语专业中的阅读课程,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都是通过对具体课文的讲解来达到对学生阅读的讲授,学生获得的阅读知识不是系统的,是趋于碎片化的学习,得到的更多的是单词的积累,阅读水平却不能得到实质化的提高。在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对思维的培养,语言的学习不可以照本宣读,而应创造一种语言的情景,教学目的应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依托式教学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水平的提高则是尤为显著,学生可以融入到一种英语情境中去,以英语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4 内容依托式教学培养模式对于认知语言能力提高的重要性
认知语言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口头或者书面理解和表达概念和思想的能力。它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当今全球化的脚步越来越快,语言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在专业学科的学习是极为有利的,学生可以通过依靠较高的语言水平及时得到专业前沿的信息,在其专业科目上拥有更为广阔的视野。英语内容依托式教学模式不同与传统教学,它同时关注内容和语言的有机结合。将英语作为媒介,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进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以英语专业内容为依托,在使用英语中提高英语语言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认知语言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有效的提高了英语教?W的质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主动性的增强也使得了学生有了更加快速的进步,增强了学生自身的竞争力。因此,采用内容依托式教学培养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语言能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 复合型人才 实践教学 培养目标 改革
随着internet技术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信息化已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与支柱产业。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关键在人才。所以,培养和争夺一流人才已成为各国政府、学校、机关、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各大公司等重要的战略任务。
大学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其中人才培养是最基本、首要的。社会的发展对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空前的。这种社会需求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对信息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种挑战尤其明显。因为我们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际结果,都无法适应社会现状与发展的需求。怎样向社会输送合格、复合型的人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传统教育模式是培养不出复合型人才的。所以,只有强化实践教学,才能培育出复合型人才。
一、贴近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按社会需求,财经院校学科应整合原有教学课程体系,主要是解决原有课程中理论脱离实际、条块分割的问题,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的能力。对于财经院校的学生而言,只具备财经学科的知识是远远不够,必须有相当的管理学科知识和现代技术手段。财经院校为满足市场对该方面的人才需求,制定了“培养第一线的信息管理与计算机、电子商务与网络方面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目标。改革方式是:
1.基础学习阶段。
基础学习阶段,学生除学习公共课之外,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统计学基础、经济学、经济预测与决策、项目管理、数据库、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等。为后续专业课打基础,强化公共课对于专业理论课和技能的直接支持,将公共课同相关专业课程具体内容进行适度整合,使学生在公共课的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能够学而知其用,消除公共课与专业课的脱节,促进各类课程的融合与渗透,使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打下较坚实的理论基础。
2.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巩固、运用、深化理论知识,并为上一阶段的理论学习提供多种实践。加强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增加实验报告章节。如《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管理》、《项目管理》、《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等课程必须是1∶1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必须写出实验报告、项目报告和系统设计方案。
实践能力的培养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校内实验室内进行模拟实践培训,另一方面,积极与企业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开展产学合作,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3.综合素质培养。
人才作为一种资源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必然造成就业的多元化,过去那种专业对口,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计划分配制度一去不复还了。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毕业生的适应性和竞争力都要强。要达到这个目的,综合培养是关键。实验报告、项目报告是训练学生从事商务运作、工程科技的基本能力,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延伸,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则是综合培养的重要环节。应面向社会,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在优化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培养的学生向复合型方向发展,应是“应用型”人才。
二、强化品牌意识,促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1.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
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还应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同时学习的内容应尽量和当前的经济建设需要紧密结合。这就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在讲授《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电子商务安全与保密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管理》、《电子商务案例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结构》等课时,着重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以讲授《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为例,我把《人事档案管理》、《学籍管理》等题目以小组为单位发给学生,让学生随着课程的进行逐步完成,这门课结束时,学生也基本完成题目。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动手能力。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培养未来创造型人才和培养多学历、高层次、大批量人才的桥梁。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动手实验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课程的授课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座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分层次教学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计算机网络、课件制作等,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问题的求解思路与方法,能写出《商品管理信息系统》、《学籍管理》等需求报告,会对不同品牌的ADSL进行调试与安装,并写出ADSL安装的实验报告等。对学生大二、大三、大四上五个学期实验报告、需求报告等的写作和项目报告内容阐述的训练,可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和毕业论文的答辩奠定基础,同时,学生毕业后也能适应各行各业的岗位需求。
3.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实验内容的确定,要注重加强学生的思路和方法,允许实验过程的多样性,并尽量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网络实验中,教师可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组成网络实验小组,选理解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任组长。组长带组员(同学)根据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实验的任务(①网络环境组建;②Windows 2000 Server 服务器的安装;③Windows 2000 Server 服务器配置;④SMTP 邮件服务器、FTP 文件服务器、Web服务器、Telnet 远程管理配置等等)和思考的问题进行实验,在实验中遇到问题,组员与组员之间,组与组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同时,教师也要帮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资料查询,直到问题解决。实验完毕后,以小组为单位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任务、实验设备、实验步骤、难点解决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对每组的实验报告进行评析。学生通过对实验记录的整理,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归纳,可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判断事物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总结并归纳方法能力。
4.开展产学合作,创“应用型”品牌。
可采用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具备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向纵深发展,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成为复合型人才。开展产学合作,如在讲授《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等课时,我与电视台、图书馆、电脑公司联系,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其解决实际问题:编制《贵州电视台职称管理系统》、《电脑商品信息系统》、《贵州省图书馆督导系统》,给电脑公司的客户安装ADSL。我还带学生到贵阳南明乾坤泰丰汽车修厂、乌当野鸭中学、贵州电视台、贵州省图书馆观摩和参与网络的组建与调试。
5.考试方式改革。
改革传统的期末笔试考试方式,把考试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理论考试采用期末笔试形式,理论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综合题的分析,教师判分。实践考核学生课题实验完成情况,学生写出实验报告,用PPT进行答辩,由学生代表、学习委员、班长、教师五人小组判分。综合分:理论考试占50%,实践考试占30%,平时作业、考勤占20%。
三、结语
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我们深深体会,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一个长远的战略任务。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深入探讨教学改革,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联系和交流,共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财经院校教育的新路子,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复活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彬让.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90-92.
[2]陈笑筑,陈笑容,杨永楦.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66-67.
[关键词]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模式
由于地方院校实践教学受传统模式的影响,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性,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影响着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地方院校如何构建富有创造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怎样进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一、地方院校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理论课教学内容和实践课教学内容的构建
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富有创造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教育而实现的。
1.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构建
(1)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在课程教学中,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内容划分为3大模块:①基础性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涵盖了学生必须掌握的本课程最基本的内容;②选择性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可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与要求,由任课教师自主选择组织教学,以突出不同专业的特点,增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现实性和研讨性;③动态性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由任课教师结合理论教学内容,介绍各种实际应用案例,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
(2)实验技能培训课。这部分内容涵盖教学计划规定的实验原理,基本试剂、基本实验仪器的性能及其操作规范。目的是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采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专业论文写作课。这部分内容涵盖了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实习报告的含义和类别、特点和作用、结构和写法例文与评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说明书写作特点与基本要求、一般格式、例文与评析;毕业论文含义和类别、特点和功用、选题、写作步骤、通用格式、例文评析。目的是训练学生论文或课程论文写作能力。
(4)创造学课程。这部分内容涵盖了创造、创造的一般规律、创造者、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创造的方法等。目的是训练学生眼力,培养创新能力。
(5)科学研究方法论文课。这部分内容涵盖科学研究的体系与特点;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科技计划管理;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立项与开题;科学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文与著作及研究报告的写作、项目申报能力。
2.实践课教学内容的构建
(1)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内容比较简单,主要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2)自主性实验。自主性实验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性原则,根据专业学科发展动态,结合学院科研成果,及时更新部分实验内容、实验材料和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科研能力、训练研究方法的正确运用。
(3)实习。实习是学生了解社会,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感性认识,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4)设计。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处理问题能力。
(5)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必须完成的综合性独立作业,根据专业培养的目标,选择某一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撰写出用以表现科研成果和阐述学术观点的文章。
(6)科研项目。教师启发学生自己提出科研课题,也可由教师布置科研题目,介绍本课题研究思路,学生自己独立观察、查找资料、最终写出研究报告。目的是培养学生科研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科研技能。
二、地方院校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少数几门课程所能完成的任务,而是所有课程都应当为之做出贡献;也不是单纯地靠加理论教学或实践教学环节就能够完成的任务,而是要科学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以研究和设计。
1.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采取一讲、二讲、三带、四导模式
所谓“一讲”是指老师把专业课知识传授给学生,“二讲”是指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再进行反馈,“三带”是指接受知识快的学生带动指接受知识慢的学生,“四导”是指老师采取启发式教学开导学生,这种模式主要侧重于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2.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内容采取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模式
如一年级上实验技能培训课;二年级上专业论文写作课;三年级上创造学课;四年级上科学研究方法论课。
3.创建一个以技能训练为基础、以研究性实验为核心、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组合方案。技能实验为必做实验;综合实验采取必做与选做并行的方式;研究性实验采取自主选题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从学科的单一性向多科性发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4.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丰富校企合作模式
一是开展行业、地方和学校全方位的密切合作,成立三方合作办公室;二是建立联合机构,加强长期合作;三是签订合作协议,逐步深化合作,主要模式是与企业签订“长期全面合作协议”。
5.将科研项目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建立以导师为核心的本科生指导小组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论文开题阶段,围绕科研项目让学生提出创新性课题和实施方案;在科研实施阶段,进行具体科研方法和创新方法的教育训练;在论文的撰写阶段,向学生介绍国内外主要期刊论文、毕业论文等的撰写格式、方法和技巧。
6.师生科研一体化模式
在实验教学中,主要采取两种模式:阵地模式和载体模式。“阵地模式”就是通过边生产、边教学、边科研,使实践教学更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生产生活,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载体模式”就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将采集到的生产或管理实践中的真实事例,加以典型化处理而形成特定的教学案例作为载体,学生通过分析、思考、讨论这一过程,学生思维豁然开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参考文献:
[1]李锦春.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7,(4).
关键词: 企业文化 高职学生 素质拓展 渗透实施
诺亚舟小新星教育集团是国际连锁特许加盟的中国知名幼少儿英语教育品牌机构,2009年跻身美国纽交所成为上市公司,是中国儿童英语教育知名品牌。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专业从2009年起与小新星开展校企合作双方联合办学设立订单班,企业文化渗透极大地促进了具有鲜明高职特色学生素质拓展模式形成,促进了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成人成才。
一、小新星企业文化与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素质拓展渗透活动设计方案
二、小新星企业文化与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素质拓展渗透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
1.建立小新星企业文化与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素质拓展渗透的三大对接渠道,即学生行为养成教育(通识教育即文明修身教育)、技能培养教育、通用能力培养教育,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促进人才培养。
2.建立小新星企业文化与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素质拓展六大素质模块结合点,使之有规可循,提高企业文化对学生素质拓展渗透的针对性、实效性。
3.行为养成教育(通识教育即文明修身教育)主题化,技能培养教育核心化即围绕核心技能组建核心社团、开展核心技能比赛活动展示,通用能力培养教育经常化。
关键词:市场营销 创新 培养模式
根据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发展规划,未来几年内,在各行业中市场营销的从业人数需要大量增加。特别是在中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入后,国外的企业将大举开进中国的市场,创办实业,开展各种业务。因此,形成了对具有较强的市场营销策划能力的高层次、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市场。如何培养高素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成为当前我们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数量上的滞后。目前我国市场营销人才的供给存在着较大缺口。以商业行业为例,2007 年末我国规模以上商业产业活动单位为350.6 万家。若按一家企业有一名本科营销或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来计算,就需350.6万人。而我国这类专业的累计毕业生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我国市场营销人才的供需矛盾可见一斑。
2.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1)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严重。主要表现为:过去的学科体系和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完整性和系统化,特别是强调每一门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实际上,各学校内部的课程由多个系部共同承担,而且各系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沟通较少,结果造成了有些内容多门课程都讲,重复严重;另外有些内容任课教师认为应由其他教师讲,结果是谁也没讲;同时重复的内容还可能存在各门课程中说法不一的问题,造成学生学习知识的困难和对某些知识理解的混乱。(2)课程缺乏先进性和前瞻性。需要补充大量的现代科技、文化发展、经济发展的最新情况。由于新知识没有得到快速的补充,毕业生认为学到的知识到了工作单位用不上;用人单位认为大学学习的某些知识还不如实践应用中的知识先进、适用,造成了学与用的脱节。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强烈要求在体系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3.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不但要求学生掌握深厚的营销理论,更要求学生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目前,我国市场营销的教学还处于灌输理论的阶段,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营销实践。这既阻碍了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发展,也未能使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锻炼。正好与发达国家重视能力、淡化理论从而更加适应企业需要的营销人才培养方式相反。
4.实践环节的设置层面过低,课外培养环节不规范。从目前国内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看,认识实习、市场调查等巩固学生知识的环节过多,而学生动手实践或进行营销策划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综合性实践环节过少。加之实习实践环节中实习实践基地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使实习实践流于形式。另外,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看,课外的一切活动和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而目前各院校都忽视了文化氛围的教育意义,对课外培养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精心设计,更为重要的是忽略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工作。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1.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调动教与学双方积极性。创新能力实质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市场营销专业要努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构筑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只有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途径与创新的举措,才能推进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不断跃上新台阶。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为基本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把教学过程理解为主要是知识的传授和积累过程,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精确性作为评价的标准,并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根本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可以在课程上只讲重点、难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通过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另外,在实践环节及课外培养计划的安排上都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2.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倡导互动式创新型的教学方式。改革传统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培养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而具有个性的发展。首先,应改变长期以来盛行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要倡导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要给学生留有自己思考的时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品质。其次,要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新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第三,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视课堂教学、轻视现场实践的观念,提倡崇尚实践、善于实践的教学观念。通过重视观念创新和理论创新来推进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培养教育创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3.以就业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导向。所谓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将学生的就业作为引导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指向,同时教育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使学生能更好地实现就业展开。各院校应主动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实施岗位能力教育为本位,以理论与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线,突出实践教学,促进产学结合,大力培养全方位的市场营销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中职 教育 创新能力
前言
创新是我国中职教育事业的源动力,是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核心。创新学习就是培养学生主动性、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体性得到真正体现。创新是一种心理历程,包含了四个阶段。准备期:确定要解决的问题,搜集和准备相关资料,并初步尝试着去解决问题;酝酿期: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或疑惑时,暂时放下这些,放松心情,这时潜意识仍在思考解决问题方案;豁朗期:突然顿悟,涌现出灵感,了解问题解决之关键;验证期:试验及实行方案,检验是否能够实现。要把学生培养成创新人才,首先需要引导他们开展创新性学习。
一、教学的创新理念
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人对事物的领悟能力的强弱,一个人的目标需求体系素质水平如何,对其创新能力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并非完全由创新主体所决定,很大程度上还要受制于外部环境状况。如在一个群体中,如果大家的目的取向不一致,那么每一个成员的目标需求体系的驱动作用就可能受到抑制而不能正常发挥其应有的创新能力。相反,如果大家的目的取向比较一致,就可能使每一个成员的目的驱动作用得到加强。在一个群体中,每一个成员都是其他成员的外部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体制、制度人手,理顺所有成员的利益关系,使大家的目标需要趋向一致,才能使每位成员的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职业是高尚的职业,这是社会赋予理想化师德的神圣起点。由于教师在人们心目中被定格为“道德的化身”,因此对师德的要求似乎怎样高也不过分。
二、中职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教育的必要性
(一)培养创新能力是中职教育思想变革的必然要求
培养创新能力人才是中职教育管理中的基本职能。加强中职教育人才监督,指导与服务必须到位,这是新形势下对中职教育人才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中职教育人才监督职能的延伸,对强化中职起着“软着陆”的作用。加强指导与服务,促进中职教育人才督是新形势下应坚持的中职管理对策之一。长期的中职管理实践证明,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教育培养的发挥,离不开指导与服务。只有人才培养,没有创新能力指导与服务,容易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形成对立的关系,不能调动各方面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教育培养的积极性,不利于发挥中职统—培养创新人才管理的职能。
(二)培养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质量人才的要求
加强服务,培养高质量人才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从理论上讲,高质量人才与创新能力是一致的,但就具体的问题而言,高质量人才对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提出了许多不同的限制和要求。从这一点上讲,培养创新能力人才和高质量人才往往发生冲突和矛盾,二者之间又似乎是对立的。如何消除人们偏见和错误认识,变对立为统一的关系,加强中职教育是必要的,加强培养创新能力工作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要转变观念、强化管理意识,通过中职管理消除对立、转化矛盾。
三、中职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教育的创新
(一)创新能力要在实践学习中培养
人人都有潜在的创新能力,每个人的创新能力是可以通过创新训练而被激发出来。创新欲望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在创新活动中起着“强心剂”的作用。创造力是离不开实践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有着特殊重要作用。学生除了学习固有的书本知识之外,还要重视动手能力、实验技能的学习。因为在实践过程中,有机会验证所学到的理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中发现问题,促使我们用更积极的态度去寻求解答。
(二)积极参加多种实践活动
课堂的知识传授只是“授人以鱼”,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更要学会“渔”。21世纪需要的是应用型、实践型、创造型的人才,而学生要完成从受“鱼”到会“渔”的转变,必须通过大量的如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专业实训、校园文化活动等来培养这种能力。
(三)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正确地理解知识与创新的关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与知识容量的多少有关,还要看知识的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有足够多的知识增长点。最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和能力能否在他身上有效内化为素质。基础的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坚实的基础知识作支撑,最终只能流于空想。另一方面也不能过度强调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否则所学的将成为缺乏生命力的僵化的知识。
四、结论
一切创新活动,都起源于创新性的思考,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并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始终。研究发现,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敏锐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等五种特质。所谓创新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方法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迟成勇.试论高职院校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以国外教育心理学理论为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11:07-20.
任用和选拔班主任是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第一步,也是十分关键的一步,任用班主任的方式有四:选任,即通过选举后任用;考任,即通过考试,成绩合格者任用;任命,即学校领导强制性任用;聘任,即通过评选和招聘的方式任用。我国通行的是任命和聘任两种形式。
为了确保班主任队伍组件时的高质量,我们在任命或聘任班主任过程中应该坚持如下标准:事业心强,热爱班主任工作,献身教育,甘为人梯;政治觉悟高,是非观念强,思想品德好,躬身实践,以身立教,能为人师表: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有民主平等意识,能尊重、理解和关心学生,知识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系校的一流教员,而且学而不厌,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调整知识结构;有较强的管理,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建设班集体,能正确处理与领导、同志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开拓进取精神,不拘于成见,不迷信权威,富有想象力和常有新点子;性格开朗,心胸豁达,兴趣广泛;有两年以上教龄,教育教学中有一定经验;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二、班主任队伍结构要合理搭配
1.年龄结构要合理,老中青结合,以中为主
老班主任是班主任队伍的宝贵财富,他们带班多年,谙熟业务,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知道某时期学生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当如何防范于未然。他们带班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所作所为,常常直接或间接地为中青年班主任提供了操作范式,具有示范和榜样的作用,但他们容易保守,喜欢从经验出发。中年班主任是班主任队伍中的骨干,他们胆大心细,做事干练,对领导旨意的理解和贯彻以及对学生心态的了解和把握都能恰到好处,处理班级各方面工作都能得心应手。他们是班主任队伍中的生力军。但他们缺乏经验,做事容易顾此失彼,也容易情绪化,缺乏耐心和冷静,特别是出现困难或挫折时,容易怨天尤人,垂头丧气,合理的年龄结构可以使班主任队伍达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以中为主,和谐发展的目的。
2.学科结构要合理,文理兼备
从表面上看,班主任各自负责自己的班级,似乎彼此没有什么瓜葛。其实不然,每个班主任以及他所带的班级,都是学校的一部分,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的联系。文科班任长于形象思维,带班过程中长喜欢渲染氛围,容易使班级形成一种热烈的活性;理科班主任擅长抽象思考,带班过程中乐于逻辑推理,鞭辟入里,容易使班级形成一种冷静沉稳态势,两种类型的班级在学校各种活动中必然相互影响,可以达到互补共促作用。
三、班主任水平提高要用育并重
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在班主任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重使用,轻培养。班主任工作有详细的计划,充实的内容,严格的管理,频繁的检查,多方面的评比,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松动的关节。而对班主任的培养教育,却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往往是就落实某些工作或出现了问题,才就事论事的提点要求,搭车式地讲一下了事。由于长期以来忽视对班主任的培养教育,班主任的自身素质和班主任的整体水平提高缓慢,影响了班主任职能的充分发挥。
加强班主任的培养和教育,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领导要重视,把班主任的培养教育纳入学校总体规划,做到班主任培养教育有目标,有计划,有内容,有措施,有督促检查和考评,避免班主任培养教育的随意性;要致力于班主任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自学和培训等方式,使班主任做到爱岗敬业,乐于班主任工作;培养典型,树立榜样,致力于智能型、民主型、设计型、导演型班主任的培养,改变和消除班主任经验等移植过来,通过讲座或提供资料等形式,传授给班主任,并结合本校实际,他为己用,推陈出新,不断改进班主任工作,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品。这里特别强调指出的是,要努力培养一批研究型班主任,凡是具有研究能力的班主任,其班级工作大都做的不错,并常常有所突破。
四、班主任管理机制要激活动力
1.理解和关心班主任
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有事业的班主任,不管他的工作成效如何,都耗费了大量精力和心血,都做过许多不为外人知道的工作。班级的事情,时刻挂在他们的心上,特别是搞活动或班级出了的问题的时候,更是着急上火。领导要知道班主任的甘苦,要理解和体谅班主任,特别是他们工作中出现失误或有了难处的时候,更要报以理解、同情和关心。领导的关怀和理解,可以抚平痛楚,医治创伤;可以沟通感情,拉近距离;可以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可以找回失落,燃起希望;可以使班主任的心暖肠热,更加积极的投入工作。
2.信任和支持班主任
信任是对别人尊重的表现,信任可以使人消除顾虑,放心大胆的工作;支持是对被人认可、肯定并提供帮助的表现,支持可以激发人的成就动机,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学校领导对班主任人格的尊重和工作的支持,会使班主任更加热心班级工作,敢于开拓进取。
3.管理中要引竞争和激励机制
就整体而言,班主任是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力量,但在班主任的队伍内部,每个人的事业心,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是有差异的。为了确保班主任队伍的高质量和班主任工作的高效运行,就必须坚持干者上,不干者下;能者上,庸者下,造成一种竞争态势。同时,要对那些爱岗敬业并作出成绩的班主任予以表彰奖励,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引进竞争机制。主要是通过开展各种评比竞赛活动和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评价来实现的。开展各种评比竞赛活动和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评价,可以采取筛选制,也可以采取目标制,我校目前采取筛选制较为适宜。班主任工作评价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并实施末尾淘汰制。谁都希望得到认可和赞许,谁都害怕被批评和淘汰,因此评比和评价会形成压力,是班主任产生产生紧迫感和危机感。为了避免在竞争中落后,导致对自己不利。每个班主任都会加倍努力工作的。引进激励机制,主要是通过表扬和奖励来实现的,表扬和奖励是一种积极的肯定。表扬是一般性的肯定,奖励是较高层次的肯定,表扬和奖励可以鼓励先进,督促后进;可以弘扬正气,鼓舞人心。对班主任作一般性成绩或者在某件事上做的突出,可以在不同层次的会上予以表扬,对班主任作出的突出成绩或者在某件事上为学校做出较大贡献,要予以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