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铁路专业技术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质量问题暴露周期长。工程勘察设计处于铁路建设项目实施前端,其隐患往往会延续至后期的工程施工,乃至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勘察设计中的很多质量问题、隐患到项目实施阶段才逐步显现,问题被发现时,工程往往已经局部或全部实施,处理难度大。所以,要求质量管理工作能提早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不确定性大。铁路工程项目勘察设计工作涉及面广,受法律、政治、经济、社会、自然因素等影响,对质量控制工作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3)可变性大。勘察资料是随着勘察阶段的推进逐步加深的过程,导致各设计阶段的基础输入资料也是一个逐步加深、精确的过程,所以勘察设计工作风险发生概率的可预测性低,质量控制可变性大。
二、铁路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1)勘察设计项目前期技术研究不足。前期技术研究不足,导致勘察阶段航测、测绘、勘探的范围深度不满足设计要求,需重复开展工作,导致勘察成本、时间增加。
(2)各阶段专业技术准备工作不扎实。在各勘察设计阶段工作开始前,各专业技术策划工作不到位,未充分比选所有方案,导致方案遗漏等问题的发生。
(3)勘察过程控制不足。勘察过程中,对勘察资料的深度、质量、进度缺乏监控,不能及时纠正勘察过程中的质量隐患。
(4)勘察资料验收把控不严。勘察任务完成后,资料验收是事关勘察质量的关键环节。但由于验收时间短,验收过程环节不畅等因素,存在勘察资料验收把控不严的问题。
三、铁路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控制方法
3.1改进勘察设计项目前期技术研究不足的措施
(1)项目启动后,勘察设计项目组应通过研究合同、与甲方沟通、资料收集等手段,理解项目的意图,确定项目目标和定位,研究提出初步主要技术标准和技术方案。为保证研究质量,应由勘察设计单位质量管理机构对项目组前期技术研究工作进行整体评价。
(2)开放设计前技术方案汇报。为避免返工,项目前期技术研究结果中的重大技术方案须报勘察设计单位专业副总工程师审查后才能开放设计,对于专业副总工程师的技术决策,各专业必须无条件执行。
3.2各阶段专业技术准备工作不扎实的改进措施
在各勘察设计阶段开始后应进行专业技术策划工作,各专业应组织召开技术准备会议,由专业负责人汇报项目情况,各专业主管、各专业副总工程师进行指导,确定专业设计原则、工作重点。
3.3勘察过程控制不足的改进措施
(1)加强出工前技术准备工作
初(定)测出工前,勘察设计项目组及现场勘测项目部按照进度要求完成出工准备工作,应组织自检并向勘察设计单位质量管理机构提出评审要求。勘察设计单位项目主管总工程师对出工准备工作进行整体评价,确定具备出工条件后才能安排出工。
(2)现场向测绘、地质勘探技术交底工作
项目负责人应组织各专业负责人向承担测绘、地质勘探任务的单位进行技术交底。勘察设计单位质量管理机构应检查交底记录,并对交底工作进行总结评价。
(3)勘测中间检查工作
项目勘察阶段应进行中间检查。现场勘测项目部对勘察进度、质量进行自检,自检满足要求后向勘察设计单位质量管理机构提出中间检查申请,后者安排中检。集团项目主管总工程师通过中间检查对项目现场勘测工作进行整体评价。
3.4勘察资料验收把控不严
勘测任务完成后,先由勘测项目部对照集团勘测资料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的相关办法组织资料验收。达到验收标准时,由项目部报勘察设计单位质量管理机构申请验收,后者组织验收。验收必须现场进行,验收人员应对相应办法逐项检查验收并进行质量评定,必要时可进行现场抽查,并根据需要提出补充勘测工作,由勘测项目部组织完成。
四、结束语
[关键词] 矿区铁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新技术新设备投入
【中图分类号】 F4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9-044-2
矿区铁路,作为煤炭和物资运输的主要通道,矿区铁路建设步伐将与矿井规划、建设、生产同步进行,矿区铁路面临着难的机遇和挑战,急需和必要发展的理由是,矿井数量及配套矿厂的增加,运能的增加。因此,要结合实际,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借机发展,加快矿区铁路建设步伐。
如何加快矿区铁路建设步伐: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矿区铁路建设,在加快建设步伐理念上,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协调、综合考虑相结合;在加快建设步伐实施中,坚持既考虑眼前和又着眼于长远相结合,统筹兼顾,合二为一。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人的工作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结合实际,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一要做好人员的储备工作。积极与铁路院校联系,吸纳符合矿区铁路发展的各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好、使用好,加强人的管理,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二要做好机构的设置工作。按照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根据产量、实际运量、地理位置、环境里程等因素,科学合理设置机构。三要做好新站点班次、人员配置、工作量核定、文明创建、企业形象、对外协调、作业标准化落实工作,要建立一个新的、更高的标准,由点到面,达到平衡发展。四对新站点,要提前介入,主动参与站场布置、股道设置、房建基建、三电设备、工程协调等工作,从合理性、实质性、科学性意见,超前谋划。要提前做好人员培训、行车办法的制定,做好接收、运转工作。通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企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升管理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新技术新设备的投入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现在科技在发展,设备在更新。矿区铁路要加快发展,要实现多拉快跑,就必须进一步提升铁路设备水平。一是做好TDCS调度指挥系统、大型养护设备,计算机微机联锁等高精尖设备。大胆采用先进、成熟、可靠、经济的技术标准,进行科技创新,科技攻关,真正发挥好设备保安、设备创效、设备减负的作用。二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今后一些新设备会逐年投入。要准确把握新设备技术性能、操作步骤、使用规程,做到熟悉应用。同时要做好新旧设备的对接工作。全面掌握设备状况,使用年限,做到心中有数。三是及时总结设备维修、保养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做好技术管理,技术创新工作。
随着新设备的增加,一些线路维修标准,三电维修标准、技术标准、《规程》、《技规》、《段规》、《站细》,需要结合实际,重新制定和完善。针对站改后车站运输组织方式和行车方式的改变,及时修订《车站行车组织工作细则》、《站细》、各种管理制度。要做好新设备引进之前介入、参与、培训工作。掌握好、领悟好设备的性能、运用标准,把握好、使用好设备的指标、运行规律。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管理的加强
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坚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管理发展模式,提高管理质量,把加强管理作为矿区铁路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
(一)抓好人员素质。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要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构建专业配套、层级分明、知识结构合理、适应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矿区铁路特色的人才之路。提高职工的岗位操作技能和综合工作能力。抓好职工的培训工作,培训要有系统性、计划性、科学性。抓好职工的应急性,系统化和维修技能的超前性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岗位讲风采,社会树新风,树立形象,体现价值,通过人才素质的提高,科技强企,为矿区铁路长远发展提供适应性、可持续性保障。
(二)抓好岗位管理。矿区铁路在发展,职工利益的需求也在发展。实现职工的愿望,满足职工的需求,维护职工的利益,就要抓好职工的岗位管理。对管理人员。做到以素质论高低,以能力比强弱,以业绩定优劣,做好管理人员的培养、使用、考核、交流和梯队型结构工作。对专业技术人员。要从专业技术的角度、进行科技攻关、科技创新,同时加快培养一大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适应快速发展。对于职业技能人才。要注重职工业绩和能力的考核,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工作。对于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技能人才,只要不适应岗位、胜任工作,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三者之间,岗位循环,动态循环,交叉使用。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坚持岗变薪变,易岗易薪,建立健全员工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为矿区铁路发展培养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三)抓好自主管理。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最根本的是要符合民心,顺应时代潮流。要推进企业的自主完善,增强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做好安全自主管理工作。一是认真执行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班组长安全职责,确保班组整体工作思路和方针的正确。深化安全自主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把班组生产安全与经济利益挂钩。二是严格落实自主管理办法,扎实开展“示范科段”和“四无”班组创建活动,严格落实“安全红线”制度;三是细化作业标准、严格现场把控,增强职工执行安全作业标准的自觉性和自控力,实现班组自控、岗位自律。加大对偏远岗点、重点作业区域安全人员的投入力度、检查考核力度。
(四)抓好目标管理。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进一步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力夯实安全基础,狠抓安全质量标准化,认真执行《煤炭运输管理办法》,强化运输组织,优化运输方案,力争实现运量最大化。合理组织,细化方案,统筹兼顾施工与运输的关系。要弘扬企业精神,打造一流的企业文化。要把和谐创建活动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改善生产、生活区的整体面貌。要加强职工思想道德教育,做好职工的稳定工作,弘扬健康和谐的文明之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抓好目标管理,推进各项事业更快更好发展。
(五)抓好薪酬管理。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实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因此要调整和规范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建立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注重职工业绩和能力的考核,绩效考核与员工浮动收入,与三支队伍建设直接挂钩,考核过程要公平、公正、公开。要把薪酬管理制度与职工的实际工作能力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使职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同企业的薪酬和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实行竞争上岗,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矿区铁路建设发展步伐,最终目的,落实发展需求,达到一流队伍、一流管理、一流运量,一流形象在内的一流企业,推动矿区铁路科学发展、奠定矿区铁路持续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编委会.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彭其渊.铁路行车组织与管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济南铁路局济南钢轨厂焊车间,主要承担着局管辖区间内陇海线、津浦线、胶济线、京九线、兖石线几大干线与东平铁路、枣临铁路等无缝线路的长钢轨焊接、运输、回收工作,下设4个生产工区和1个旧轨整修基地,现有干部职工300多人。
旧焊轨工区作为一个老焊轨工区,近年来主要负责u75v、u71Mn轨种以及u71Mn、u74Mn轨种再用轨的焊接工作。
2010年我工区承接东平铁路与枣临铁路P50U71Mn轨种的长轨焊接任务,用k900焊机P50U71Mn轨种这在全路是首例,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我们旧轨工区焊轨生产压力明显增大,工区全体干部职工面临巨大挑战,为能顺利完成生产任务,工区组织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干部,采用先进、科学、合理的方法,组织焊接试验,直到型式检验通过,及时的进行了钢轨焊接,安全、顺利、高效、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长轨焊接任务,保证了线路长轨供应。
二、现状调查
1、 利用K900焊机焊接P50U71Mn轨种以前从没有焊接过,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对于新的焊接轨种很陌生,对人员、设备都是一次考验。
2、 工区现有的焊接设备不能很好的适应P50U71Mn轨种的焊接,焊机老化,故障频繁;推瘤机漏油,反应迟钝;推瘤刀尺寸按照P60轨设计制造的,焊接P50轨需要改造;正火线圈空间尺寸不能满足P50轨要求;250调直机调直垫块不适应P50轨调直。
3、 焊接P60轨常用的焊接参数不能满足P50U71Mn轨种的焊接。
三、要因确定
作业人员技术技能差,焊接技术不过关,思维定势,无创新观念;生产设备部分老化;推瘤调整不到位;焊接方法不正确;焊接参数调整不合理;木材材质不均匀;母材有伤。
四、整改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制定的措施,我们小组针对影响P50轨型式检验结果的主要问题制定了三种措施。制定责任到人的实施措施,最终通过了P50U71Mn轨的型式检验。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加强焊接人员培训,提高其设备操作技能
根据工区人员现状,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1)加强焊机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学习,手把手传授设备操作,正确组织生产,对各工序实行定点负责制,指定重要工序专门负责人。
(2)加强各工序间人员之间的配合作业练习,为带工负责人、生产工班长配备报话机,为焊机工序配备报话机,以便各工作人员随时保持联系,随时掌握作业状态,达到各工序有序生产,高效优质作业。
管理人员和所有职工综合技能得以提高,设备操作人员能够正确熟练操作设备,提高钢轨焊接质量。
2、改造生产作业线设备,使之适应P50U71Mn轨的焊接。
(1)对焊机、推瘤机、电正火、等焊接设备进行维修保养,更换老化部件与损坏部件,对推流刀、正火线圈等进行调整到位。
(2)在推瘤工位与正火工位间加一道轨底打磨工位,用于打磨轨底,提高焊缝外观质量。
(3)纠正错误的焊接方法,跟踪观察焊接记录仪显示,并及时调整焊接参数,寻找合适的参数,使之使用P50轨焊接。
3、仔细筛选母材,合理调整焊接参数。
(1)仔细挑选待焊钢轨,剔除外观有伤的和外观质量不好的钢轨进行焊接试验。
(2)对落锤一锤断,断口有灰斑的母材进行更换母材试验。
(3)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操作落锤试验机。
4、合理调整焊接参数,使之稳定于P50轨的焊接。
五、效果确认
1、提高了工区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丰富了管理经验。
2、提高了职工的操作技能,增强了工作能力和生产技术。
3、提高了设备质量,改良了生产作业线,净化了室内作业环境。
4、通过了P50U71Mn轨型式检验,可以进行P50轨焊接生产。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产学合作教育;“N+1”教学;“融入式”合作模式
近年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融人式”产学合作,实施“N+1”教学模式,形成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通过产学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产学合作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产学合作、双方共同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产学结合,定岗实践。
学院1979年起开办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铁路电力牵引机车运用方向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具有悠久的专业办学历史和丰富的职业教育经验。近年来,学院结合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从分析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手,就专业建设中的相关问题开展了研究工作,理清了办学思路,提高办学质量,并充分认识到在职业教育中实施校企产学合作教育的必要性。
一、营造“融入式”校企合作环境与氛围
学院在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多年实践中,始终坚持“服务铁路、面向社会”和“主动适应、主动服务”的办学思想,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得到了企业的重视和支持,形成了“融入式”产学合作模式。
(一)合作的历史与背景
学院52年的办学历史,为我国铁路建设事业输送了4万余名职业技术人才,也与铁路一线企业形成了长久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纽带关系。
自1987年开始,学院先后为铁路部门的技术应用与职工培训做了大量的有益工作,研制了SSl型电力机车模拟驾驶装置、微机控制车辆制动701试验台、叉车无级调速装置等,铁道部、河南省先后多次在学院召开“教学——技术服务——生产实践”三结合现场会,面向全国铁路及河南省职业技术学校推广学院产学合作经验。
学院与企业产学合作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最初形式是“校外实习”,即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到企业中进行生产实习,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缺陷。随着对高等职业教育理解的加深,加上近年来铁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客观实际,学院不是凭借与铁路的天然“血缘”关系,而是依靠找准产学合作的结合点来实现产学合作的深层次发展。
(二)缔造合作环境,明确合作定位
学院把与企业深层次合作办学的结合点定位在找准企业的发展需求上。随着国内外运输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铁路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铁路职工队伍素质和提升高新技术含量成为铁路行业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学院以优势教育资源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服务,以“订单教育”等形式培养贴近生产一线需要的人才,以自主开发科技成果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在企业生产的基础环节方面多作贡献,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院把企业全程参与办学作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积极拓展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渠道,提高层次,主动邀请企业参与学院重大事项的决策,共同把握办学方向;按照企业岗位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利用企业的生产环境和技术装备,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利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优势,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院自1994年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以来,逐步明确了产学合作深层次发展的基本思路,即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原则,以“学院的参与贯穿企业生产的基础环节,企业的参与贯穿教育的全过程”为目标,形成以社会需求为方向、以企业需求为主导的产学合作办学机制和体制,构建办学全过程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的“融入式”产学合作模式。
(三)建立“融入式”产学合作模式的运作机制
产学合作能否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能否产生最大效益,取决于双方共同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
为确保产学合作教育的有效开展,学院成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委员会”,负责研究产学研合作教育办学模式,研究制订互动机制、双赢机制,进行专业设置论证与调整,制订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开展技能训练及鉴定工作,共同制定企业职工培训计划等工作。建立健全了《专业教学指导(顾问)委员会章程》、《校企联合办学协议书》、《“N+I”教学协议书》、《“N+I”教学督导检查制度》、《“N+I”教学学生管理办法》、《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措施》、《企业兼职教师聘任考核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
学院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校企联合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院坚持发挥主导作用,组成校企双方的教学督导机构,加大教学质量监控、考核和督察力度,严肃“教风、学风、考风”,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坚持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对教学活动的各环节进行督察和评价。
二、实施“N+1”教学,实践产学合作教育
“N+I”模式,即“N+1=修学年限”,对三年学制学生而言,N+1=3学年,N为2,其中N为学生校内修业时间,最后一年学业(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放到现场完成,所需的理论、实践教学和学生生活场所等由各站段提供,理论授课与实践技能训练交替进行,以行业标准为考核标准,实行现场考核,校企双方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一)实践历程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N+1”教学始于2001年9月,学院分别对郑州北机务段、月山机务段开展调研、协商和筹备工作后,选择两个高职班开始试行“N+1”教学。其后,分别在2002年、2003年进一步推进“N+1”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学院遇到了不少困难,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总结办学经验和教训,强化组织管理,完善制度建设,形成了一套有机结合的校企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协调机制,推动了产学合作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精心组织教学
积极引导企业参与专业教学计划开发与实施,在每学年实施“N+1”教学之前,组织企业生产一线的人员参与调整和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充分利用“N+1”教学基地资源,培养更适合企业生产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开展教学,确保学生在“N+1”教学期间能够学到现代企业实施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了解新设备,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动手实践机会;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进程,落实学生实习车间、工种,定岗位、定师傅、定实习内容和考核要求,建立师徒关系,负责学生的岗位实践技能训练,实施职业技能鉴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学生教育方面,企业教育部门与学院派驻教师一起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强化安全纪律意识。遇有突发事件,与学院派驻教师一起妥善处理,共同做好学生各项管理工作,坚持请企业教育培训部门专业教师做学生指导员,深受学生的欢迎。
(三)充分认识企业运行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实施“N+1”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关注与研究企业的运行规律,保证教学与企业运作合拍。铁路机务部门的运用、生产、管理有其特定的规律,只有掌握了企业的运作任务分布与规律,才能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进程,适时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铁路春运和暑运是一年之中铁路运输的黄金季节,而这是学校的寒假和暑假时期。所以,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N+1”教学必须充分利用好春运和暑运的有利时机,加大实践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把教学规律和企业运行规律很好地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四)校企共同参与,保障教学顺利开展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实施“N+1”教学期间,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做兼职教师。他们参与到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其中新型电力机车、机车电子线路、电力机车乘务作业、内燃机车概要等理论课程以及实践教学的乘务作业技术训练、牵引电算技术训练、电力机车副司机技能强化训练,由机务段兼职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学生普遍反映“N+1”学习收获最大。
企业参与建立各专业实践技能考核评价体系。在企业参与制定技能训练计划的同时,考核评价体系也由企业参与制定。将企业考核标准与教学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开发各专业实践技能考核标准,如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有《电力机车乘务作业技术考核评分标准》等。同时,企业参与实施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考核,以现场考核为考核方式,按照专业技能训练考核办法,由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组成考评组,对学生进行真刀真枪式的实践技能考核。
在实施教学时,学院指派优秀专业教师参与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同时,把专业“N+l”教学基地作为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平台,参与“N+1”教学的专业教师在企业中深入生产一线,积累实践经验,把自己培养成“双师型”教师。
(五)树立良好形象,巩固教学基地
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和形成良好的声誉是赢得合作单位欢迎的前提,学生要遵章守纪,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把有专业特长或其他特长的学生组织起来,义务为企业维修电子设备、计算机,为企业筹建网络系统、编制一些应用程序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树立了高职生的良好形象,赢得了企业的信任与欢迎,巩固了教学基地。
三、“N+1”教学模式下的产学合作教育成效
(一)有利于教学内容及时更新
由于在企业一线实施教学,“N+1”教学模式用于实践教学的新技术、新设备、新资料有利于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有利于以岗位技术要求及发展趋势为依据设计教学内容,使教材开发紧跟企业技术提升的步伐。
(二)有利于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N+1”教学为教师接近现场、提高技能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现场一线,教师能全面熟悉本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生产过程,熟悉各生产环节间的关系,为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学积累丰富的经验。能根据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科学决定基础理论与岗位实践能力要求,决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开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综合课,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N+1”教学使学生能够及时接触生产前沿,在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了解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在教学中,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还定期为学生举办技术革新讲座,吸纳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技术革新活动,组织引导学生开展生产经验总结、交流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学生在参与企业生产实践的过程中还切身体会到机构改革、减员增效、竞聘上岗等企业改革的动向及意义,学生的改革创新精神得以加强,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四)有利于学生职业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
“N+1”教学用一半时间学习理论知识、一半时间在企业生产岗位上进行技能训练,实习环节采取顶岗工作、多岗轮训,大大拓宽了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生活,得到提高的不仅是专业技能,而且因为能够提前接触和认识社会,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得到锻炼,大大缩短了学生毕业后对社会和企业的适应期。
关键词:铁路机务;安全管理;有效措施;铁路运输;信息化管理模式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U29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1-0076-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1.039
铁路运输是一个大的联动机,要切实提高铁路整体运营效率和确保运营的安全性,就需要各个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协调配合。机务安全是铁路运输安全工作的关键项点,机务安全管理不仅是铁路运输生产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工作,也是铁路安全运营的重要保障。只有实现了铁路机务有效的安全管理,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1 机务安全管理的含义
机务安全管理的基础是指安全生产各环节中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因素,它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人员方面,要求职工要有较强的责任心、业务能力和安全意识;二是管理方面,要牢固树立新的安全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提升班组管理水平;三是设备方面,要不断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研究和改进,主要是机车的更新和优化改造。
机车的安全管理的重点是从行车安全、设备安全和人身安全三个方面进行管理。行车安全管理的重点是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正确把握铁路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准确研判安全风险,在每一个作业环节将风险管理贯穿进去,增强对行车安全的控制。风险研判准确,措施控制得力,安全风险降低;设备安全管理主要是通过不断更新和优化改造机车设备,采用先进的车载设备,来确保列车运行安全。一是通过对LKJ和6A系统的装车应用,不仅能使机车乘务员在列车运行中实时掌握机车动态,提高操纵的稳定性,还可以通过对LKJ文件检索和视频监控,了解乘务员标准化作业执行情况,达到合理管控乘务员的目的;二是加强机车检修工作,通过不断优化改进机车设计不合理的部件,使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等,不断提升机车设备质量,确保行车安全。人身安全管理的重点是提高对全体职工的安全培训,加大对重点时段的安全检查,促使全员按标作业、遵章守纪。由此可见,机务安全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预防和减少行车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机务行车安全是一个动态运行的系统,因此安全管理需要根据生产过程的变化而进行改进,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要时刻监查和分析运输环境的变化情况,处理好运输环境和行车安全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行车的各个部门、各个管理层次、各个工作环节要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安全生产工作有人管、有人抓,确保工作不脱节,达到上下协调。
2 机务安全管理的现状
铁路改革的逐步展开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计算机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铁路安全管理领域。近些年来,一些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特别是微机网络技术在安全管理工作上的运用,使得机务的安全管理工作变得更为方便,实效性也更强。目前使用的LKJ-2000型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和6A系统在机务运用安全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还有机车的运用安全微机管理、机车运行统计分析处理软件等,为机务安全管理从原来的粗放经验型管理模式向量化的科学集约型管理模式转变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这些质的变化不仅确保了机务行车的安全,也为机务行车安全提供了有价值的分析依据。长期以来,我国机务系统的安全管理遵循着《铁路安全管理规程》及各局各段所制定的一些规定,这些规程、规定对于机务安全管理的实际操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是对我国铁路运营的长期经验的总结与归纳。但由于这些规程、规定不够全面和系统,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机务安全管理各个方面完整性和平衡性的缺失。因此只有建立健全机务安全管理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的机务安全管理体系,才能促进机务安全管理工作更加系统、有效地
进行。
3 机务行车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
安全事故一般是由于人们在从事生产的一系列活动中存在的知识以及技术等多方面的限制或是在主观认识上的偏差,现阶段没有能力进行预防或能够预防却没有实现完全管控的情况下,产生违背主观意愿的各类事件。安全隐患是指各种行业潜在的风险,其包括了所有可能会构成一定威胁和损害的风险因素。安全事故的发生一定是有客观原因存在的,这些原因包括基础性质的原因、间接性质的原因、直接性质的原因、突发性质的原因等。通过对近年来机务行车安全事故进行原因分析时发现,通常事故的起因都是由于职工在操作作业过程中违反作业标准造成的,深层次剖析会发现其根本原因首先在于员工业务能力低、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发现问题只是以罚代管,缺乏对安全问题的提前预判。另外是有关安全基础管理不规范,各自为政,制定出的标准不统一,给部分员工钻了空子,也让一些职工存在侥幸心理。总的来说,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产生的结果,不能单一地归咎于某一方面,具体归纳为以下三点:
3.1 各级人员综合素质薄弱
目前影响铁路安全的最大隐患是人员的主观因素,主要体现为:一是各级管理人员对安全管理工作不够严格,工作作风不够踏实;二是作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思想情况不够稳定;三是现场作业人员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违章违规操作;四是安全管理的手段比较机械和落后,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与实际的工作需求存在一些偏差。因此切实提高作业人员的业务能力,不断完善和强化岗位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加强对现场作业标准、操作规程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是目前实现机务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
3.2 行车设备失控和外部环境突变导致的不安全因素
一是由于铁路行车设备的更新换代比较快,因此就需要有极强的专业技术力量跟上,如果相关人员的专业技术无法匹配时,就会出现一些设备错误操作的情况;二是铁路运输受自然环境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甚至还会出现一些人为性的破坏铁路行车设备的事件,这些不安全因素都会威胁到铁路行车的安全。
3.3 突况的应急处置能力薄弱
尽管我国铁路运营时间已经很长,但是随着近些年来列车提速和大量新型机车的投入使用,以前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以及对于突况的处理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现在铁路运输发展的需求。目前,大部分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还不够系统和具体,仍需要更进一步探索和改进。此外,由于条件的限制,一些应急预案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演练和学习,当突况发生时,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由于列车提速和新设备的不断投入,很多潜在的风险还没有明显地显露出来,一些安全管控工作由于缺少完善的制度规范,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只能单一地依靠技术来保障行车安全,不能遵循系统的指挥程序进行全面科学的管理和
控制。
4 提高机务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4.1 加强机务安全基础的管理
4.1.1 要从根本上强化机务的安全基础管理,因此必须要建立健全铁路机务安全管理有关的各项规章制度。根据我国铁路运输部门关于机务行车安全的一系列行业标准和技术要求,组织进行对规检查,全面、分层次地梳理、分析,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操作规程、作业标准、管理流程,形成一个科学严谨的机务安全管理体系,同时对于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要进行严格的监控和考核。
4.1.2 健全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保证责任与权利相互匹配,逐级负责,并对各层级的安全责任进行严格科学的界定,杜绝责任虚化、责任泛化等问题的出现,同时在层级之间进行有效的衔接,以确保层级间的责任确定以及防止管理漏洞。在落实过程中,要考核各层级人员在安全管理中起到的作用,在进行考核时必须做到“有责必问、失职追究”,并将考核结果与各级管理人员的职务升迁、收入、受重用程度挂钩。
4.2 加强对行车安全的控制
机务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要经常一线,添乘机车、调查研究、掌握信息,准确研判安全风险点,针对每个时期出现的关键问题和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且机务安全管理必须要坚持定期安全分析制度,重点把握列车运行以及调车作业重点环节,从机车乘务员、指导组、机车设备、行车组织等方面梳理关键区段、困难地点、重点人员等环节存在的安全问题,逐级建立安全风险问题库,深入分析、找出规律,优化管控措施或办法,及时处理乘务员作业中存在的困难和风险,以便消除风险或将风险降到最低。
4.3 加大安全技术装备的开发与应用,实现人机配合共保安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先进的铁路运营安全技术装备在某种程度上对行车安全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它可以达到减少人为出现错误的目的,因此我们要善于把先进的技术装备用到提高和保证机车运行的稳定性上来。
4.4 提高员工的思想防范意识
思想防范意识是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基础性工作,因此我们要通过加强员工安全思想意识教育和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对员工的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去控制人为安全隐患。一是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要关心员工、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尽力满足员工的正常合理需求,贴近员工生活,为其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二是要对员工进行积极的安全意识教育。避免职工在作业中产生偷懒、盲从、侥幸、逞能的违章心理,把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对症下药,把职工引导在正确的思想行为道路,杜绝因违章心理造成的违章行为;三是要对员工进行必要的鼓励。对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工,应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用先进事例鼓励职工,引导其积极乐观的生活和工作态度。
4.5 加强职工技术业务的培训
随着铁路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铁路线路大面积提速,先进技术装备的陆续采用,对职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职工对基本规章制度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尽快使职工掌握基本规章制度以及新技术、新设备的操作和使用,提高技术业务素质,才能适应运输安全的需要。
4.6 加强车间班组管理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车间、班组的管理权限也随之扩大,其安全管理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机务安全管理成败的关键。我们必须要改变以往的传统做法,逐步从配齐车间管理人员、明确车间管理职能、增强车间专业技术力量入手,不断提高车间自我管理能力。班组要从提高作业效率、确保作业安全等方面着手,深入推进自控型班组建设,激发基层管理的活力,从源头筑牢安全防线。
4.7 强化职工“两纪”考核,严格事故管理
针对当前少数职工安全防范意识淡薄、违章作业问题突出的问题,要加强对职工安全意识的教育,严格落实基本规章制度和作业标准;各级管理人员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强化现场作业过程的检查与监督,严肃查处违章违纪等影响行车安全的行为。同时要认真落实事故报告制度,深刻剖析事故原因和暴露出的问题,严肃追究事故责任,认真吸取事故教训,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4.8 加强行车指挥工作
通过构建行车故障应急指挥台,让机车乘务员在行车过程中出现故障的情况下,能够更加快速准确地实施应急处理作业,尽可能地降低事故带来的损失。同时还要在出乘前加强出勤指导,确保各种措施传达到位,提高行车指挥水平。
5 结语
要切实做好铁路机务的安全管理工作,除了要建立健全各项基础规章制度和责任体系外,还要不断提高各级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各级管理人员在安全管理中要以人为本,不断在实践工作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坚持以学习创新为动力,履行安全职责为己任,提高职工素质和设备质量为重点,从严务实、标本兼治、持之以恒,在最大程度上防止安全隐患的出现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孙永生.基于车-地通信的朔黄铁路列车追踪优化研 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6,(4).
关键词: 铁路信息化 铁路高职院校 高技能人才 培养模式
引言
由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当今世界已进入数字时代、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都无不进入信息化过程。铁路作为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大众化交通工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着提供运力支持、当好先行的重要历史使命,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依靠信息化提升铁路产业[1]。铁路信息化对轨道技术人才的需求非常紧迫,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迫在眉睫,这对铁路院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那么,铁路高职院校如何转变观念,跨越思维,探索出一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思考。笔者受文献[9]的启发,在总结传统培养模式的特点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和其它相关行业的培养模式,对铁路信息化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深入探讨。
1.铁路信息化的特点
为实现新时期新阶段铁路跨越发展的战略任务,铁道部颁布了“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铁路的运输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体系结构、发展战略与实施策略。铁路信息化建设必须适应铁路高速化、重载化及密集化的发展趋势,突出运输组织、客货营销和经营管理3大领域,以东部铁路和繁忙干线为重点,积极发展新一代调度集中系统、综合调度信息系统;完善运营管理各专业系统,建设运输智能决策系统和铁路电子政务系统;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建设[1]。铁路信息化具有以下特点:
1.1 覆盖范围广。
铁路信息化覆盖运输安全、运输组织、技术装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和关联带动作用,将对各生产要素起到催化作用,可以使我国铁路以较高起点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
1.2 信息关联交叉。
铁路是由车、机、工、电、辆五个系统构成的网络型基础产业,各个子系统都围绕列车的安全、高效、优质运行而发生关联协同运动。协同关联运动的关键在于为了实现运输生产的某一特定功能,相关部门、工种密集,工作、职能交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作业点、联动线、协作网”,“多重作业联合、多元部门集合、多级信息传递”,构成铁路系统的综合立体交叉网络的节点,相互关联的各种信息系统构成了铁路运输生产系统的神经网络[3]。
1.3 系统规范有序。
铁路信息化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车、机、工、电等各个部门和单位,所以必须有一个科学、协调、有序、健康的体系结构指导其建设。铁路信息化的目标是“保证铁路信息化有序、规范和可持续发展,将国内外先进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铁路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不断调整和完善铁路的各种信息系统,深入开发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专业信息系统的效益,实现铁路市场营销社会服务、运输生产安全保障、运输组织管理决策等方面的现代化,……”。[3]
2.铁路信息化发展竞争力战略模型中人才的地位
“钻石理论”是波特在竞争优势理论中提出的[8],它重视企业外部条件,从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研究一个国家决定和影响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各种因素,不仅能够全面反映出目标市场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而且可以反映出企业的内部结构、战略选择,以及同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可以从各个层面系统地为提升竞争力、确立竞争优势提供分析体系和研究方法[4]。
文献[4]引用钻石理论建立了铁路信息化竞争力战略模型,如下图1所示。
这个模型把铁路信息化竞争力细分为拉动力、推动力、引导力和支持力。从这个模型可以清晰地看到“人才”是铁路信息化的重中之重,是支持力,在推进铁路信息化的过程中,每年需要数以百万计的具有铁路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各类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交通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现代物流技术及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因而对这类人才的培养需求更为迫切。
3.铁路信息化对高级技术工人的要求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而高职教育如何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培养出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人才,是摆在高等职业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6]。这个课题对铁路企业尤其突出。
铁路信息化注重的是信息的及时精准、实时传递与集成共享,力求技术与管理结合,企业内部组织的功能越来越趋向柔性化。安全运输生产依靠及时准确的信息,信息化的过程需要人才和知识。使用先进的设备和建立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是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但它并不是信息化的全部。只有重视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合理利用,才能保障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铁路信息化对各个岗位的作业人员提高了更高的要求:
3.1 强调创新意识,强化全局素质。
信息化的过程是企业员工素质提高的过程,是体现创新精神和协同精神的信息化企业文化逐渐树立的过程,企业员工已不再仅仅是孤立的、局部的、独立的单元上简单的作业者。铁路信息化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较其它行业更加突出,所以高职院校更应该注重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创新意识等全局素质的培养。
3.2 强调综合能力,强化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力。
铁路信息化对高职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的是高素质技术应用型、综合型、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一线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主力,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获取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3.3 一专多能,知多识广。
铁路企业运输生产服务过程的信息集成具有突出的复合特性,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更高,要求“专”而“广”。现代化、信息化背景下的铁路岗位已不再是简单的单技能作业,工人除了要精通某一专业技能外,还要具备熟练运用数据信息进行交流的本领,这里涉及现代轨道交通技术、数据库及网络技术、现代管理及物流技术等,所以学生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一专多能、知多识广”,要“专一门,通两门,知全路”,只有这样才能在铁路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更好地适应岗位调整及技术更新的需要。
3.4 具有学习能力、分析判断处理能力。
信息时代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迅猛发展,任何培训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现代人必须学会“学习”,具有“学习能力”,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更要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大量的学习,掌握分析判断的能力;通过反复的、坚持不懈的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入刻苦的学习,把握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学习能力对信息化背景下的铁路职工尤其重要,没有学习能力就跟不上现代铁路高速发展的步伐,终将被淘汰。
4.铁路信息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应把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造性思维、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际技能作为育人的目标。根据铁道部制订的“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框架”,针对现代铁路高速发展的特点,为体现“与时俱进、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培养出适应铁路信息化需求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及时改革培养模式,适时调整教学组织。
4.1 教育理念――培养素质是育人之本。
素质教育永远是教育的基础。信息时代,社会竞争异常激烈,优胜劣汰更加突出,迫使终身职业向多次择业转变,劳动者应具备不断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具备不断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强调职业素质的培养,强化岗位技能的培养,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对于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善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开拓新领域。
根据铁路信息化的特点,更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高度关联的全局观念,突出培养学生建立超强的责任意识的自觉性,教育学生在铁路岗位上必须始终树立安全就是生命的理念,强调一丝不的工作态度和优质的服务就是安全生产,牢固树立小岗位、大铁路的整体意识。
4.2 课程体系――构建“大平台、小模块、模糊群、重定向”的创新结构。
铁路信息化以运输生产过程的多种知识融合为基础,将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交通技术相结合,涉及运输生产的全过程,因此新的轨道交通技术高职课程体系必须根据多学科交叉、综合性的要求来构建,让所有学生在“培养适应铁路信息化的应用人才”这一共同目标指导下,重新搭建铁路信息化人才平台下的“一专多能、知多识广”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形成“大平台、小模块、模糊群、重定向”的课程体系结构。
4.2.1大平台。是铁路各不同专业或专业方向(机车、车辆、信号、运营等)所需的共同知识、共同技能或专业方向所需的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将原来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界定、整合、取舍和拓宽,形成具有共性意义的课程体系。大平台上,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坚持“必需、够用”原则,将部分专业基础课作为专业课中的一个模块,简化纯理论,突出理论中的实践。铁路信息化包括运输生产过程数字化、运输调度数字化、运输统计和服务数字化、企业管理数字化,在大平台上要加大计算机课程中与铁路信息化相关的知识的培训,可根据专业方向适当调整课程权重。
4.2.2小模块。是专业课或专业方向特定的知识和技能。
4.2.3模糊群。是在小模块划分时根据专业相关或相近的程度,适当模糊课程的界限,促使课程融合,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有一定自由度地个性化选课,形成“一专多能、知多识广”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而达到“专一门,通两门,知全路”的知识体系要求。专业模块将实践课和理论课融合一体,强化实践,在实践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4.2.4重定向。以3年制的高职为例,采用行业―专业群集(铁路――车、机、工、电、辆)模式,前3个学期在大平台上学习,后3个学期重定专业方向,让学生在校期间先对铁路行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初步的了解,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重定向选择专业方向,每种选择都提供一系列与一组专业群的相关课程,将大行业和小专业教学结合起来。
4.3 教学模式――侧重创新、实践、应用、个性的新模式。
加强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改革和创新要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积极倡导启发式、引导式、开放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
大胆创新,突破传统的“点―面”的模式,逆向思维,从“面”入手,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扩展到复杂的理论知识。教师要“授之以渔”,重视实践,让学生通过实践,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开拓创新,乐于研究个性化,进而学会“学习”。“学习”是一种能力,具备这种能力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有学校学习、培训学习、网络学习、多媒体学习、交流学习和自学习等;具体的方法有应用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指导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
还可以采用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融合的模式,以及工作本位学习、学校本位学习和联合活动等模式。
4.4 教学方法――探索和推广“行为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铁路属于特殊行业,教学中的专业实践不可能全部深入到运输生产一线,学校要花大力气构建数字化运输生产的仿真平台,让学生通过仿真系统参与实践,了解铁路是如何实现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流动,完成运输生产的全过程。在教学中通过真实应用背景项目的引入,让学生对运输生产的计划部署、调度指挥、跟踪监控、安全分析、数据统计、信息处理等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将模拟演练贯穿在各教学模块中,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演练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实施、总结、分析、对比,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探索和推广“行为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5.结束语
铁路信息化对人才需求特别紧迫,铁路信息化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从素质、能力、知识、学习等方面提高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培训机构必须从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上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新整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在大平台、小模块、模糊群、重定向的课程模式下建立“一专多能、知多识广”的知识结构,达到“专一门,通两门,知全路”的要求,以适应现代铁路的高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马钧培.中国铁路信息化建设与展望[J].铁路计算机应用,2005.2,95.Vol.14.NO.2.
[2]马建军,许红,杨浩.铁路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研究[J].交通与计算机,2006,3,(第24卷)总130:77-81.
[3]汪晓霞,陈春阳,李学伟.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的信息化重点任务研究[J].中国铁路,2003.12.
[4]孙亮,汪晓霞.基于竞争力的铁路信息化战略体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03:175-176.
[5]《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研究》课题组.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研究报告[R].北京:北方交通大学,2000:26-27.
[6]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2002,(5).
[7]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3,(3).
论文摘要:分析铁路站段薪酬制度中存在的薪酬管理制度与站段管理结构不对称、岗位工资的运行机制不完善、薪酬水平较低等问题,提出优化铁路站段薪酬制度的设计思路,以及完善站段薪酬管理制度、重新分析站段岗位、优化站段岗位技能工资结构、建立市场导向型薪酬管理机制、强化薪酬的激励作用等优化铁路站段薪酬制度的建议。
1铁路站段现行薪酬制度的主要问题
1.1薪酬管理制度与站段管理结构不对称
近年来,铁路一直全面实行工资指导线制度,实行弹性调控,并允许一定范围的上下浮动,发挥了工效挂钩的激励作用,促进了铁路发展,实现了扭亏增盈,提高了经济效益。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市场要求铁路局、站段对市场的反应应该更加快捷、准确、迅速。这就要求铁路薪酬制度适应市场决定机制、拥有更大的自主分配权。使铁路站段的薪酬制度与站段的管理结构符合,才能有利于铁路站段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同时可避免站段管理人员的短.视行为,例如:可能会放弃或忽视一些对于铁路长远发展有着决定险影响的工作,新市场的开拓、新技术研发、经营创新与管理变革等。而保持现在的业绩循序渐进、亦步亦趋,否则完成的指标非常好,则明年的指标自然会水涨船高,这就意味着给自己压力加大,导致今后的工作困难重重。
1.2技能工资与职工实际的技术等级脱节
目前的职工技能工资不是通过严格的考工考绩确定的,是由原等级工资制的标准工资转化来的。职工的技能工资不随技能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更多是随政策的变化而增加工资。技能工资水平与职工的技能水平脱节,其高低主要取决职工工龄的长短。这样不能充分发挥技能工资应有的功能,不利于调动职工努力学习技术,钻研业务。名目繁多的奖金成了平均主义的翻版,弱化了技能工资的主导作用,造成工资与能力、贡献、业绩关联度低的局面。
1.3岗位工资的运行机制不完善
尽管各铁路局近年来几次调整了岗位工资标准,但由于对岗位缺乏严格分析,导致岗位工资难以反映出岗位的劳动强度、劳动复杂程度和劳动责任大小。特别是近年来大量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使劳动条件、岗位要求等要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反映岗位劳动差别的岗位工资档别却末及时调整,不利于关键岗位人才稳定,并失去了岗位工资真正内涵。其次是岗位工资档别全路统一,不能反映各地区劳动条件、生产力水平和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差异。
对铁路运输这样一个国有特大型企业,全面放开工资制度,实现市场化,条件并不十分成熟,但针对不同地区的生产、管理、技术、营销等方面的关键人才和企业最重要的技术人才,可以局部推行与市场接轨的岗位工资制度,以留住核心员工和骨干人员。
1.4薪酬水平较低
从全国看,铁路职工的工资总体水平不算低,在某些地区甚至为高工资。但目前较多的工资项目形成事实上的平均主义,造成铁路职工工资水平差距甚少,能力、责任、风险等难于反映在工资水平上,即技术含量高的岗位收入低于劳动力市场价格,一般简单岗位的收入高于劳动力市场价格,使铁路一方面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竟争力,人才流失严重、威胁到铁路的发展后劲;另一方面在减员分流中困难重重,难以达到优化职工队伍结构,提高职工总体素质的目的。
2优化铁路站段薪酬制度的设想
铁路要充分发挥薪酬战略作用,从而提升铁路站段的竞争能力和对其激励作用,首先取决于薪酬战略的有效设计(获得竟争优势的薪酬设计模式见图l。铁路管理分为3个层次,与之对应的薪酬管理体系也应调整为3个层次:铁道部执行政府职能;铁路集团公司、铁路局内部分配的主体为董事会;铁路站段拥有一定的分配权力,参与分配,决定其员工分配方式。这样既体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又符合我国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必须掌握铁道部的战略规划,明确各铁路集团公司、铁路局各自的角色和相应的职责、任务,然后确定各站段的职责。同时,理顺它们各自面临的社会环境、竞争环境、预测可能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依据这些不断变化的环境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站段薪酬管理制度、薪酬体系,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提升员工的工作业绩,从而获得与同行业的竞争优势。
2.1完善站段薪酬管理制度
铁道部对铁路局实行工效挂钩办法,铁路局向站段落实工效挂钩办法,这是有效发挥工效挂钩作用、建立科学的工资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搞好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关键。面对市场日益变化的竞争环境和改制后的铁路管理模式,铁道部应组织铁路局进行挂钩办法的总结、交流和比选,探索和制订站段较为规范的工效挂钩指导模式,指导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工效挂钩办法,不断完善企业工效挂钩体系,优化各级工效挂钩办法。明确管理层次权限,并确定工资总额计划、工资增量来源、业绩考核等配套政策。争取实行充分体现铁路行业特点的分配政策,扩大工资来源主渠道。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逐步实行市场机制调节、站段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国家监控指导的收入分配制度,使铁路企业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使铁路整体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同时,加大对经营者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力度,推进以站段为主,一站(段)多制的内部分配改革,即针对不同部门、班组的岗位特点、技能要求和贡献大小制定与其相适应的薪酬管理制度。同时,结合其他激励措施,如带薪休假、培训规划、晋升计划、出国考察等。
2.2重新分析站段岗位
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使原来各岗位的劳动条件、劳动密度、岗位要求等要素发生了的变化,有必要对现行站段的岗位进行重新分析,明确各岗位的职责、要求和权限等。根据各岗位劳动强度、复杂程度等因素科学分析站段各岗位对技能的要求。界定每个岗位作业量、作业难度、责任大小、能力强弱等不同,制订出反映岗位差别的岗位工资。使作用于各岗位的劳动能反映出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劳动者贡献的大小,并通过绩效考评和工资等级等方法量化他们的贡献。
2.3优化站段岗位技能工资结构
工资结构直接关系到员工工资收入状况、投入多少、能力差别及贡献大小与回报的对应,优化岗位技能工资结构就是要突出以岗位差别为主,兼顾能力差异;强调技能水平,淡化资历。同时,对不能反映突出贡献,变相平均主义的奖金进行压缩。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工资标准按岗位职责确定,拉开同一职级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分配中的“大锅饭”问题。调整操作服务人员岗位职工间的收入差距,充分调动操作服务岗位人员学技术、学业务的积极性。整个岗位工资体系以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和工作表现为价值导向,鼓励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工作业绩,以获得更高的报酬。
2,4建立市场导向型薪酬管理机制
新的分配制度应参照劳动力市场价位,引入市场价位机制,调整分配关系,重点向关键管理、科研技术岗位及企业主体生产一线、安全、服务岗位倾斜。将普遍低于劳动力市场价位的关键营销人员、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增资幅度提高,使其接近和超过市场价位,同时降低与市场价位接近的简单操作服务岗位的增资幅度,拉大岗位间工资差别。通过在内部工资分配中引进劳动力价格机制,使劳动力价格能够起到调整各类人员工资水平和差距的作用。合理把握铁路内部各种分配比例,妥善处理工资结构、地区差别等关系,强化奖金管理制度,规范各种奖金办法的立.项、程序、批准权限、操作等环节,进一步完善岗位技能工资制,积极推进工资收入货币化、规范化。
关键词:交通运输专业;企业实习体系;卓越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163-03
一、引言
同济大学在卓越人才培养规划中强调以卓越人才培养为主线,强化实践教育的传统特色,构建以“三大联盟与三线联动”为核心,课程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开放式、立体化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交通运输专业以培养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管理与技术人才作为基本目标,该专业实践性强。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以及运输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对交通运输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作为未来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的经营者,学生们必须提前掌握本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自觉形成最佳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通过组织学生到铁路运输企业实习,让企业直接对未来所需人才进行引导,将使本专业培养出来的运输管理人才更容易达到“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能够“适销对路”。
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包含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两个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理论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必备知识,实践环节则是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够锻炼学生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更是学生在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前最好的“模拟练习”。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培养和锻炼出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达到了“卓越工程师”对交通运输专业的要求。
二、交通运输专业传统企业实习存在问题
交通运输专业在实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之前,本专业的生产实习时间只有两周,一周在上海铁路局调度所,另一周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接发列车实训。传统的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制约着实习效果和学生实践水平的提高。
1.在企业实习时间短,对企业生产实践了解少。在实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之前,企业实习仅占用两周的时间,且其中一周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接发列车实训,这样的安排显然不能使学生对企业生产实践有全面、细致而深入的了解,不能满足“卓越工程师”对交通运输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2.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快速,理论教学与实践需求脱节。近年来年我国轨道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迅速,大批新技术运用于轨道交通运输的规划与管理。通过企业实习能让学生了解与学习新技术的运用,满足企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
3.校企联合培养不足。改革前交通运输专业企业实习学生只去上海铁路局调度所一个部门实习,实习面窄,实习岗位过少,上海铁路局的其他部门未能有效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需结合交通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校企实践基地的建设,以此为依托进行交通运输专业企业实习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三、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体系的构建
(一)交通运输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
卓越实习要以运输生产环境作为支撑,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必要前提,是开展实习工作的保证。上海铁路局是教育部确立的第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同济大学共建。由上海铁路局和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的专家组成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指导委员会,审核中心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工作计划,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下设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开展。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运输管理工程系以此为依托,结合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设计了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实习体系,选取了铁路编组站、高铁客运站、高铁客运段、调度所四个单位作为校企实习开展的对象。系领导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与上海铁路局人事处共同确定了南翔编组站、虹桥高铁站、上海客运段、上海铁路局调度所作为实习基地。上海铁路局在每个实习单位都指派了实习组织领导、兼职教师、后勤保障人员。同时,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学科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拓展了交通运输专业的实习基地,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同济大学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协议书。
(二)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体系构成
根据本专业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及实习面广、点多的特点,围绕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突出技术问题,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出发,对企业专业实习教学体系进行拓展。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实习的特点及主要专业技术问题,设计了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实习体系,突出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专业共性问题,并安排了学生进行高铁随车调查、行车调度指挥现代化的研究分析,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卓越”实习是一个有机体系,其中包括:
1.校内实训部分。校内实训包括列车接发实训、Railsys实训等综合型实训,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系统完成电话闭塞法、半自动闭塞法、自动站间闭塞法的实操学习,并学习利用Railsys运行图软件编制及管理运行图。校内实训为后续开展企业实习做好过渡准备。
2.企业实习部分。企业实习内容包括两大板块:铁路运输企业实习和地铁运营企业实习,前者是主体,在总计六周的实习时间中占4~5周。
(1)铁路部分:对于铁路运输管理工程人才,需要对车流汇集、列车生成、按图行车的整个行车组织过程有清晰了解,通过生产实习可以把交通运输专业所学专业课程知识系统集成,因此在铁路运输企业实习中设置了多个实习项目。
①铁路编组站实习,实习地点为上海铁路局南翔编组站。学生主要了解编组站运输组织机构设置和运输岗位职责,熟悉《铁路技术管理规程》中关于编组站技术作业的有关规定,学生在跟班实习中需要系统了解编组站到、解、编、发各个生产环节的作业内容和流程等。
②铁路调度所实习,实习地点为上海铁路局调度所。学生主要了解上海铁路局管辖范围、上海铁路局调度所生产组织系统及各调度工种的主要作业内容;对行调、货调、机调等调度员岗位跟班实习,了解调度员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所实习岗位的计划内容、编制办法。
③铁路货运中心实习,实习地点为上海铁路货运中心北郊站和杨浦站。学生主要了解货运调度室内车站调度员和货运调度员的岗位职责,铁路货运改革后综合服务窗口办理货运作业的流程,以及货运员的岗位职责。
④高铁列车乘务实习,实习地点为高铁列车。实习以跟车、跟班实习的形式开展,学生重点了解高铁动车内主要设备设施、高铁列车动车组营业规章、乘务员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高铁列车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内容,完成高铁列车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
⑤高铁车站客运服务实习,实习地点为上海铁路虹桥站。实习以参观结合形式开展,学生主要了解上海虹桥高铁站服务设施布局、客流到达及出发特点、站内中转、铁路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过程中的流线组织,掌握高铁客运站客运组织内容、岗位设置及岗位责任。
(2)地铁部分。地铁运营企业实习则主要依托上海地铁调度所OCC以参观、模拟、实训形式开展,学生将系统了解地铁生产组织系统架构、各调度工种的主要作业内容,重点关注地铁运营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方法、预案要点及地铁施工作业管理规定及流程。
(三)实习保障体系
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卓越”实习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相关的保障体系。每次企业实习前学院教务主管领导都亲自做实习动员,院办领导安排好后勤工作,系领导部署实习计划并安排带班教师,带班教师都能够做到认真负责、按时参加。上海铁路局和上海地铁运营公司均成立了专门的实习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全程指导实习工作,各一线实习单位均成立了工作小组具体与实习带队老师对接,双方畅通联络、紧密协作。应该说整个实习的组织和后勤保障工作都是非常出色的。
“安全第一”是运输实习的首要原则,每个实习单位在同学到来的第一天都组织了安全教育培训,不仅有规章学习还要进行安全防护能力训练、这为确保现场实习安全、有序提供了重要保障。
运输管理工程系为了保障实习有序,精细编制了教师值班表,确保每日都有教师在现场。学院安排了接送车辆,保障每日在铁路现场交接班后规定窗口时间准确到达,以减小对铁路现场工作的影响。铁路局则安排了站内短驳车辆,安全快速地将学生送达站内各实习岗位。至今,交通运输专业已有3届同学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参加了企业实习,实习全程未发生一例安全事件,同学经过现场观摩、实践、听讲较好地完成实纲任务并全部通过实习答辩,实习内容逐年拓展、深化,实习组织工作获得了参与师生的一致好评。
四、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的特色和实施效果
运输管理工程系将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卓越”实习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来抓,带动了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创新及其教学条件的改善等多方面的建设,为交通运输专业的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实施效果。
1.设计了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实习体系。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围绕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特出技术问题,设计了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实习体系,突出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专业共性问题,并安排了学生进行高铁随车调查、行车调度指挥现代化的研究分析,让学生通过现场实习、调研,分析总结相关实际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企业生产实习内容组织创新,实习对毕业设计选题支撑效果凸显。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卓越”实习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实习内容紧密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多个铁路实习项目关联紧密。首先,实习让学生系统地观摩了铁路运输设备的全貌,特别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高速列车装备和集各类先进控制系统于一体的调度指挥中心让同学增强了专业自豪感。第二,先编组站和货运站,后调度所的实习安排使学生对铁路既有线车流汇集、列车生成、到按图行车的整个行车组织过程有了清晰了解,有利于学生把所学专业课程知识串连起来,为来年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奠定了基础。第三,高铁列车乘务实习和高铁车站实习安排紧凑让学生系统了解高铁客运“站、车”服务之间的接口关系,对旅客出行全程服务质量的影响要素有了亲身体会。第四,铁路调度所与地铁调度所OCC实习紧凑安排让学生更加清晰地对比了铁路和地铁行车环境、调度信息系统和调度职责的差异,也让学生对未来的论文选题乃至毕业择业有了感性和理性支撑。
3.形成了双导师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创建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建立了专业实习组织管理体系,实行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和实习基地兼职指导教师双轨制,聘任了一批企业兼职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精心设计了企业专业实习教学大纲与教学指导书,共同指导学生的专业实习。铁路局兼职导师结合实习进度组织了多次分专题讲席,学生获得了书本上无法学到的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
4.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推动本专业就业率的提升。交通运输专业改革后的企业实习,为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系统了解铁路运输专业现场工作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择业观,提升了交通运输专业学生毕业后去铁路局和地铁公司就业的人数。
5.同济大学交通运输专业认可度得到显著提升。同济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以工程实践为驱动的企业实习计划得到了上海铁路局企业高管和同行业专家的支持,同济大学的卓越人才培养理念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学生在参与实习的过程中,积极提出问题与建议,逐步打开思维、活学活用专业理论,用人单位上海铁路局对实习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行了肯定。
五、结语
交通运输专业的企业实习,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在理论教学上调整相关课程的设置,使各个课程间更加协调,也为实践环节打下良好基础。实践环节不断增加企业实习的单位和内容,力求符合交通运输专业本行业生产工作的实际,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经过多年的努力,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卓越工程师”企业实习工作扎实开展,继往开来,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企业实习工作还将谋求更大的创新,为交通运输卓越人才的培养和行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培训模式创新 培训质量提高
中图分类号:F426.61 [关键词]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313-01
随着我国铁路运输事业的蓬勃发展,现场涌现大量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先进的作业方法,铁路科技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由于我局现有的干部、职工队伍,是在普速铁路和传统技术装备条件下成长起来,干部职工总体技术素质不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亟需通过培训增加知识,更新理念、提升技能水平。包头职工培训基地找准定位,明确目标,以需求为导向、以动手能力培养为核心,全面开展职工各类培训工作。
一、摸清底数,确定培训方向
在每期班开班之前,基地积极与业务处室及相关站段了解培训人员的年龄、文化结构、工种、技术等级等情况,围绕铁总公司岗位培训规范,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
如:新职工岗前培训,是了解铁路、融入企业的第一课,是走向岗位、成长成才的第一步。为了让这批新职工尽快融入岗位,进入角色,发挥作用,我们紧贴生产实际和新职工特点,认真制定培训方案,力争在短期内让新职工掌握岗位应知应会知识,能够独立顶岗。目前,已培训工务线路工、车辆钳工、客车检车员等工种新职人员664人。在现代物流骨干935人的两期培训班中,第一期我们请中铁快运的讲师结合中铁快运的实际和经验,与学员进行交流、沟通,使学员认识到当前我局货运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新货运理念,增强服务意识。第二期我们了解到当前我局货运中心人员亟需更新物流理念,快速融入到现代物流当中,我们积极联系北京交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教授、内蒙古大学市场营销研究生导师从专业角度讲解现代物流的概念,打破以往人们固守的货运经营理念,让学员从新的角度建立符合我局实际的现代物流理念。同时,在职工培训过程中,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明晰路径,努力在思想认识上上水平,在理论认知上达到新高度,在工作方式方法上求创新,在具体工作实践中下功夫,在培训成效上取得新突破。
二、多种形式,提高培训效果
扩充培训内容,改变培训方式,采取多种方法,确保培训工作早见效,培训人员早到岗
1.实施定向培养。由于培训基地面向全局各专业、各工种,为防止培训工作演变成囫囵吞枣、大杂烩,学的多、记不住,我们提前根据现场培训需求,要求专人管理。培训计划全部根据工种及培训规范的要求来编写,理论学习和实做项目全部按照岗位和承担工作的不同来确定,聘请站段本专业的专兼职教师担任授课任务,学习效果全部由基地监督、专人考评,定向培养现场急需和需要储备的技术工人,保证培训效果。
2.抓好理论学习。一是基础培训,重点培训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安全技术规章及事故案例、共性知识和学员应当掌握和了解的常识。二是突出针对性的理论知识培训,根据培训的工种,重点讲解岗位应知应会、作业标准等知识。
3.突出实做培训。采取“专业人员上讲台,现场培训到课堂”的方式,将培训地点由现场搬到功能实训教室内,将培训方式由照本宣科变为动手操作,针对不同工种、不同岗位从现场专兼职教师中中抽选现场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干部,现场观摩讲解作业程序、标准和技巧。还采取“先理论后实训,再理论再实训”反复循环的方式,让职工学有对照,干有实物,加深职工的直观认识,提高技能水平,努力在短期内达到顶岗作业的标准。目前,我基地已对工务钢轨探伤工、车辆钳工、客运乘务人员、车务人员等5个工种的人员进行了现场模拟实作培训。
4.开展“学、比、练”活动。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培训过程中适时举办各种不同形式的“学、比、练”活动。在培训期间,按照基地优秀学员的评比办法,对培训期间成绩优异、能力突出的学员,进行表彰奖励,并将学员培训情况反馈站段。激发学员学习劲头,进一步促进职工技术业务水平的迅速提高。
三、抓好落实,加强培训管理
为保证培训工作落实到位,我们在实施培训工作的同时,采取四项措施严格日常管理
1.加强组织管理。由基地主任总体负责,培训科科长具体负责,成立培训项目组,从安全意识培养、技术作业规范到规章制度学习等方面,突出专业技术人员的管培训、抓培训、培训效果专业化的目的。同时,设立培训班班委会,进一步加强人员管理,活跃业余文化生活,让新职工感受到组织的关怀温暖。
2.实行带班包保。按培训计划,安排项目负责人、班主任,全过程参与学员的培训工作,全过程检查指导学员的学习生活,全过程加大日常管理力度,为学员答疑解惑,做好日常服务。培训科派专人抽查培训班培训进度,对落后学员指定班委全程帮保促学。
3.从严考核评价。根据培训实际,将基地内培训、考试情况进行实时远程监控,提高培训质量及效果。考试合格率达不到95%的考核项目负责人、班主任、任课教师。同时建立健全学员评教、督导评教、领导考核、教师互评、教学反馈等培训质量评价体系,严格管理,考核排队,考核结果进行公布。对学习培训期间表现良好,考试优异的学员建议站段列入后备人才重点培养。
4.做好生活保障。积极做好基地后勤保障,统一规划整修完成了包头职工培训基地住宿楼,建成食堂、活动中心、浴池,安排专人负责餐饮、住宿管理及卫生清洁,形成培训、用餐、住宿、娱乐一体化。努力活跃学员空余时间的文娱生活,定期开放活动中心、图书室、宿舍内设置电视,满足新职工学习娱乐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