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民经济的作用范文

国民经济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民经济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民经济的作用

第1篇:国民经济的作用范文

扩大内需,促进第二、三产业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对于国民经济促进作用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通过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一)对工业的促进作用

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工业的支持,而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总投资需求量大,投资总额大,对于拉动工业经济的发展有着明显的作用。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钢材、水泥、运输、化工、有色金属等工业原材料,以及运输、机械、建筑施工等产业部门的运作,加大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够拉动工业需求,促进包括下游的发电、航运等在内的第二产业的经济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据有关数据统计,从2010年以来,对于工业增加值的拉动,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作用已经超过1000亿,而随着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水利投资对工业增加值的拉动作用也在不断加大。

(二)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

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总额大,就需要有良好的融资平台和渠道,对于金融保险业的的需求,使水利投资对其发展也产生了促进作用。水利基础建设的投资还可以促进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的的发展。另外,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周边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经济的发展。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直以其巨大的外部效应和非经济效应促进着国民宏观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水利基础建设的投资能够通过资源的配置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建国初,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重点是防治洪涝灾害,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一直以水资源和防洪工作为主,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地域流域性大洪水的能力已经显著增强,水利的工作重点随之转移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上。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致使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各地用水矛盾问题也日益尖锐,因此加强在水资源工程调配上的建设也愈加重要。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的建设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构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规划调水规模巨大,实现了全国水资源的南北、东西调配,协调了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加有关水资源调配的水利基础设施投资能很好地缓解各地的用水矛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性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2篇:国民经济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公路建设;国民经济;推动作用

公路建设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经济增长而言,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借助支出法以及收入法对GDP进行衡量,此后对投资首轮拉动效应进行进一步分析。认为人们进行公路工程的建设,顺应改革新形式的进一步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交通现代化条件得到迅速发展。此外,在相应的投资领域,和其他行业进行对比,对于公路建设而言,投资风险相对较低,并且具有较为明显的回报收益。

1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针对国内生产总值(GDP)而言,对其进行衡量,其内容有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形式,若能够通过支出方式进行计算,GDP=居民消费+政府开支+资本形成额+净出口。若能够通过收入法进行计算,则GDP=劳动者报酬+折旧+生产税额+营业盈余[1]。

2公路投资

首次拉动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于公路建设投资而言,其对于经济增长的第一次推动效应较为明显。和GDP衡量理论之间相互对应,第一轮公路投资,其拉动效应则可以借助支出法以及收入法进行分析[2]。通过支出法对首轮拉动效应进行分析得出:第一方面,公路在我国属于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建设和投资,主要的资金是政府投资。另外一方面,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除去政府的投资之外,对于市场主体当中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逐渐参与到了公路建设的投资队伍当中去,而企业充当投资者,开始一点点将运营资金向公路建设方向投入。即便投资主体之间存在差异,但是结合首轮拉动效应支出方式进行计算,需要将所有支出费用应用在GDP内部,此后按照一个单位的GDP进行科学计算。采用收入法进行计算,进行具体的公路建设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新型岗位,这种情况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工资收入[3]。在开展工程建设的同时,企业投资的资本会从中获得一定利润。与此同时,设备和资本的自救费用和相关税金等均归为收入范畴。另外,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材料,如水泥厂、砂石厂、钢材厂等,因为公路建设需求而衍生出一定的增加值。在这种循环过程中,促使国民经济的增长得到进一步带动,在此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较高的增加值,这些增加值相加,总和正好相当于建筑总支出额。对此,对一个公路工程的投资,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计算,站在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均会在第一轮拉动过程中衍生出一个GDP。

3公路建设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

3.1公路交通和产业带

产业带主要指的是,通过交通干线以及交通沿线,在固定区域内的经济区形成的具有极大开发潜力和良好远景的区域经济系统。结合这一区位的经济理论,在一个区域内,只要有对经济发展有利的条件,就会促使这一区域形成一定优势,这种情况下则会产生一定的吸引力,会将相关企业或者相应的生产力要素吸引过来,本着一定的利益原则形成产业布局上的相对集中与聚集,这就对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对于公路交通而言,其属于一种区位因素,公路工程的发展,促使公路沿线的交通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工程是对生产力进行运输,能够相对快速、舒适而安全的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更加优越的条件,这种情况下会促使产业带得到进一步形成。站在空间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要想使产业带得以形成,主要是本着“点———轴———带”的顺序而逐渐变化的。特别是高速公路,先是从若干个点逐渐形成区位优势,进一步为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向这些点输入动力。此后,建立起一批支柱性产业,加上金融、保险和商业资讯等服务行业的迅速兴起,进而产生了相对强大的效果。此后则沿着这一公路的“轴”进行线性发展,开始向着周围的地区而发散性发展,人们对其进行长期的建设和开发,促使本区域内凝聚成一个经济活动比较密集的集聚区域,也就是产业带[4]。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带,就形成了经济比较发达空间的结构标志。

3.2公路交通和市场范围的扩张

对市场范围进行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理解。站在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进行分析,人们认为市场范围属于经济活动的空间范围,同时也是时间的花费。站在商品生产以及交换的角度进行分析,人们认为市场范围属于商品的种类以及数量。站在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人们将市场范围定义成交换成本的倒数。对市场范围的经济意义进行分析,市场范围对经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限度进行定义,这就对劳动分工以及专业化程度等进行明确,伴随着市场范围的逐渐扩大,在市场经济中的各项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这种情况下促使经济发展得以真正实现。公路交通对市场范围产生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公路交通得到进一步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运输成本,但是运输成本的有效降低,也带来市场范围的逐渐扩大。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站在宏观角度进行分析,交换成本的构成因素为运输成本和克斯交易成本。如果其余的成本不变,运输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交换成本降低,从而促使市场范围逐渐扩大。站在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进行分析,公路交通的进一步发展,而运输成本有所下降,从实质的角度上看,人类社会活动对时空限制的能力有所提升,这种情况下,会促使经济活动时间缩短,而空间范围则会进一步扩大,也就是市场范围有所扩大。

3.3公路交通和城市化

人们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交通运输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产业以及城市发展。站在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古到今,大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共生共荣,而交通运输的进一步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城市的繁荣,城市的迅速发展,又对交通运输业起到反作用力,这种循环已经形成了一条共知规律。铁路出现之前,因为陆路交通比较困难,同时也花费较大成本,当时的城市基本上分布在天然的港口附近,这样有利于水路交通。港口城市进一步扩张,矿区和一些原料产地的城市分布也相对密集,在已有的铁路沿线或者枢纽地区,也产生了大量新型工业或者商业区域。进入铁路时代之后,促使城市的规模和结构发生变化,这就使城市在铁路沿线上进一步发展起来,铁路的全部交汇点均会被集中在城市的中心地带,这就形成了一种放射性城市形态。以市郊铁路为依靠,当地居民可以在市郊居住,然后去城市中心上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交通范围小,人口密度大的现象。自从20世纪,汽车现代公路系统得到普及,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高速公路以及航空运输得到迅速发展,促使城市化进程被推向制高点,汽车得到不断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结构的变化,对于公路系统而言,不管是交通密度高,还是交通密度低,均有效发挥了作用。道路网具有一定的放射性、环状或者棋盘状等形式,这一形式和其他交通运输形式进行对比,具有较高的灵活性[5]。一些相关学者指出,只有现代化交通系统,才能够促使当代城市发展能够在人员流动、货物运输等方面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对此,公路交通对城市化进程带来巨大作用。

4结束语

对于公路交通业而言,其拉动了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而城市的发展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带来一定的反作用。公路建设促使沿线产业带得以形成,产业带的迅速发展,进一步为公路沿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专业市场的拓展,促使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等得到进一步改革,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志华.公路建设投资对区域国民经济拉动效应的定量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7(01):169~171.

[2]赵艳利.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关键问题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6(05):346~347.

[3]李茂,齐福全.北京互联网行业发展对国民经济推动作用的实证分析[J].中国市场,2015(48):75~86.

[4]王令丰.高速公路建设与运营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的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3):149~151.

第3篇:国民经济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国民经济;增长;作用

房地产经济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投资、房地产行业生产以及房地产行业的消费。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意义重大,是国民经济有效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我国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房地产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可见,房地产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密切,需要有关人员合对房地产经济进行合理的管理与引导,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

第一,房地产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关人员也加大了对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投入,促进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房地产经济的有效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和政府部门的支持,且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第二,房地产行业带动了与之相关产业的发展,从多个领域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第三,房地产经济发展不具有健全的调控机制。房地产经济的良好发展需要政府和政策的支持,但是,我国政府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不具有对房地产经济有效的调控能力,使得房地产价格不受控制,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第四,信贷风险增加。房地产经济发展和多个行业存在密切的关联,比如金融信贷。如果房地产发展不稳定就会加重金融信贷危机,严重制约银行的良好发展。第五,房地产投资比重增大,出现了投资过剩的局面。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在利润实现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因而很多人都纷纷进行房地产投资,大量的房地产投资导致了房地产领域发展过剩的问题,不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房地产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一)房地产的开发投资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房地产开发投资主要是指房地产行业所有开发法人单位投资进行开发的建筑物及其配套设施、土地利用等方面的费用支出。现阶段房地产开发投资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调查法。房地产经济开发投资对我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具有重要意义,截止2014年位置,房地产开发投资费用在社会固定资产比重中所占达到了17%左右。可见,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的贡献之大,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二)房地产生产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体现

房地产生产主要是指房地产行业及其有关行业的生产活动,现阶段,房地产生产主要包括房地产的开发经营、房地产的物业管理、房地产的中介应用等内容。我国居民自有住房和租赁住房之间的比率在我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房地产生产增长计算要在居民自有住房服务的总产出和其实际的增长值等数据支持下进行统计分析。经过计算发现,我国城镇住房折旧率一般在2%左右,农村是3%左右。由此可见,我国房地产生产基本上处于稳定的增长阶段,且在国民经济比重中不断提升,由1978年的80亿增长为2014年的33299亿。因此,房地产生产随着社会进步发展以及人们对住房要求的提升而不断增长,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有关产业一般是指建筑材料业、家电业、金融业和物流业等。根据有关资料反映,2012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拉动相关产业的增长产值达到了43480亿元,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贡献出了24%的比值,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房地产消费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体现

房地产消费主要是指居民日常生活和生产用房消费以及与之有关的服务类消费。居住消费是居民固定消费之一,因此房地产消费在居民的总体消费中具有很大的比重,且随着房价的不断调整,居民房地产消费额逐渐提高。城镇房屋建设面积在1978年的时候,仅仅有3800万平方米,而截止到2014年,城镇房屋建设面积达到了36.3亿元,可见,在社会经济以及住房政策变化的同时房地产消费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作用越来越明显。另外,从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中可以发现,居民的房地产消费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购房、租房、住房维修以及水电煤气等费用,呈现一种多元化房地产消费结构,能够从多个方面、多个领域带动我国国名经济的发展。

三、提升房地产经济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策略

(一)加强对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

房地产经济的有效发展需要加强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政府部门对房地产经济的宏观调控具体表现为本着科学发展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房地产经济市场发展实际,采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对房地产经济发展进行有力调控,从而有效避免房地产泡沫经济发展,我国城镇和乡村居民对房地产消费支付能力存在差异,为此,政府可以根据居民的实际收入,为他们提供不同的住房,完善房地产住房体系的建设发展。另外,政府部门还可以在保证国家利益的同时,利用规范化的宏观调控手段严格管理国家房地产发展的泡沫经济现象。

(二)加强对金融政策的完善

在房地产经济发展中,金融政策是否科学对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银行信贷和房地产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为了实现房地产经济的良好发展,需要政府部门采取科学的政策加强度银行信贷的规范。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改变融资的方式来形成科学的金融政策,完善融资手段和策略,从而减少金融发展对房地产事业的不利影响。

(三)加强对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合理规划

为了保证房地产经济的良好发展,有关部门需要对房地产发展进行严格的 规划,采取措施减少房地产的投机行为,从而保证房地产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例如,针对现阶段房地产经济发展投资过剩的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房地产经济的宏观调控,充分调动自己的职能在最大限度上控制房地长经济的投机发展。另外,为了实现各个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需要政府对各个地区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实现房地产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

(四)实现房地产经济的综合发展

虽然说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当地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只是注重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忽视了其他和国民经济发展有关的行业,就会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结构的不平衡,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总体稳定和发展。因此,政府部门要注意处理好房地产经济发展和其他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从经济发展全局上来把控房地产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注重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房地长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总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发展好坏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有关人员需要注重规范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合理调整房地产经济在 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从而有效避免房地长经济发展中的泡沫经济、通货膨胀等问题,充分发挥出房地长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

参考文献:

[1]许宪春,贾海,李皎,李俊波. 房地产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2015,01:84-101+204.

[2]郗曼. 房地产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J]. 商,2015,24:253.

第4篇:国民经济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建筑经济;地位;作用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s economy as an important material production department,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country,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The national economy in various industries in the proportion of the second only to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and higher than the business, transport, service industry and other industri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he status and role of the building economy make analysis.

Keywords: building economy; Status; role

中图分类号: [TU-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根据建筑业历年统计数据,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率逐年提高,建筑业增加值平稳上升,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2%左右。1978年以来,我国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建筑业产值增长了20多倍,建筑业对GDP的贡献率也从3.8%增加到了7.0%,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支柱产业。因此,我国建筑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建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

所谓支柱产业,是指在一个历史时期,能够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向前发展起到基础作用,带来巨大效益,产生深远影响的产业。根据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支柱产业一般具有这么几个基本特点:(一)规模经济显著;(二)知识技术密集;(三)产业关联度强;(四)生产销售增长率高;(五)收人弹性系数大;(六)具有成长性和发展潜力。衡量和选择支柱产业,要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整体经济出发,依据现有基础、市场需求、产业关联、技术进步、出口创汇,按照国际惯例,最基本条件是看其增加值能否占GDP平均比重的5%左右。

在我国,建筑业已被广泛称为支柱产业。原国家统计局局长在2004年春季举行的第三届全国房地产与建筑业领先企业信息会上称:2003年中国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增加值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和6.9%,尤其是建筑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创建国以来最高,仅次于工业、农业、商业居第四位,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建筑业己被称为支柱产业理由主要有如下五点:(1)市场前景好。新型铁路、公路、机场、桥梁、码头和各种现代化设施的建设任务,使建筑业发展获取良好机遇。(2)向高级技术发展。建筑业属于中等层次的技术水平,是连接高、低技术的纽带,同时对推动产业向高级化技术发展有重大作用。(3)产业联系广泛。我国建筑产品成本中,70%是材料消耗,它可带动建材、冶金、化工、石油、森林、机械等50多个相关产业。(4)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建筑业产业投资少而就业量大,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5)打入国际市场的巨大潜力,同时可以带动机电设备和原材料的出口,一举数得。

二,建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一)建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标准产业分类法中将建筑业划分到第二产业,其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所占比重仅次于工业、农业_断口商业,而高于运输业、服务业等行业。根据建筑业历年统计数据,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率逐年提高,建筑业增加值平稳上升,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2%左右。1978年以来,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建筑业产值增长了20多倍,建筑业对GDP的贡献率也从3.8%增加到了7.09%,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支柱产业。

(二)建筑经济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税收贡献突出

“十一五”期间,我国建筑业按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努力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转变增长方式,规模不断扩大,支柱地位日益凸显,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全行业从业人员数量为4031万人,占到全社会从业人员数量的5.3%。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建筑业接纳了农村接近1/3的富裕劳动力就业,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建筑业利税总额增加明显,建筑业在一些地区成为本地财政的支柱性财源,增加值占到GDP的10%到15%,税收贡献突出,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人员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建筑经济前后关联度大,能带动许多关联产业的发展

建筑产品中,物资消耗占60%到70%左右,它与50个以上的工业部门发生关系,特别是与建材工业、冶金工业、木材及木材加工业、金属结构及制品生产工业、化学工业之间的关系特别密切,这些部门为建筑业提供其所需的3/4以上的消耗材料。根据《中国投入产出完全消耗系数表(1997年)》分析,建筑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为1.8591,也就是说,每增加1亿元建筑产值,可直接或间接带动其他产业增值1.8591亿元,使社会总产值共增加2.8591亿元,可见建筑业对其关联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

(四)建筑经济创汇能力逐年增强,潜力巨大

随着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筑企业在贯彻中央关于“走出去”的战略、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与设计咨询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5年完成对外承包营业额217.6亿美元,同比增长24.6%;新签合同额296亿美元,同比增长24.2%。入选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的中国公司逐步增加,2005年已经达到46家,这46家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国际营业额总和为100.67亿美元,占225强国际市场营业总和的5.30%,居世界第七位。

总之,建筑经济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完善我国建筑业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是规范我国建筑业市场秩序,促进我国建筑业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在保持国有建筑经济的控制力的同时,应积极规范市场秩序,完善相关政策、法规,鼓励、引导建筑经济的发展。同时,对其发展要按照市场经济及建筑业的发展规律制定长远规划,实行总量控制,不能一哄而上、无序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孟钧,邓铁军.建筑业发展和建筑经济研究的理性思考.建筑经济,2001(8).

第5篇:国民经济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水利投资 经济增长 可持续发展

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一直是政府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水利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的持续大幅增长,国民经济也得到了迅速增长,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成为投资拉动经济的重要领域。在对2000年以来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和拉动两个指标的统计、分析、计算之后,结果表明,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正有着不断加大的趋势。尤其在2006年之后,随着水利基础建设投资的增加,水利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更趋稳定。

一、便于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是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公益性,它关系到农业、农村的长远发展前景,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加大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够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村经济的状况对于国民经济有着很大的影响,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是当前国民经济发展工作中的重点。

水利基础建设的投资对农业的生产具有十分直接和显著的影响。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是整个农村经济的生命线,对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能够有效的缓解水土流失、旱涝灾害等影响农业发展的问题,还能改善农林牧渔业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其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粮食、木材、牲畜、淡水产品及各种农副产品产量的增加。

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能有效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粮食产量,使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不断的加强,并促使农副产品的增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此外,作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中的重要方面,水电投资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上也有着显著的成效。

二、扩大内需,促进第二、三产业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对于国民经济促进作用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通过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一)对工业的促进作用

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工业的支持,而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总投资需求量大,投资总额大,对于拉动工业经济的发展有着明显的作用。

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钢材、水泥、运输、化工、有色金属等工业原材料,以及运输、机械、建筑施工等产业部门的运作,加大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够拉动工业需求,促进包括下游的发电、航运等在内的第二产业的经济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据有关数据统计,从2010年以来,对于工业增加值的拉动,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作用已经超过1000亿,而随着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水利投资对工业增加值的拉动作用也在不断加大。

(二)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

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总额大,就需要有良好的融资平台和渠道,对于金融保险业的的需求,使水利投资对其发展也产生了促进作用。

水利基础建设的投资还可以促进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的的发展。另外,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周边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经济的发展。

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直以其巨大的外部效应和非经济效应促进着国民宏观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水利基础建设的投资能够通过资源的配置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建国初,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重点是防治洪涝灾害,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一直以水资源和防洪工作为主,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地域流域性大洪水的能力已经显著增强,水利的工作重点随之转移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上。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致使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各地用水矛盾问题也日益尖锐,因此加强在水资源工程调配上的建设也愈加重要。

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的建设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构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规划调水规模巨大,实现了全国水资源的南北、东西调配,协调了各地区经济的发展。

增加有关水资源调配的水利基础设施投资能很好地缓解各地的用水矛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性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命脉中的一个重要手段一直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点,对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能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因而,当前应不断完善我国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度筹集水利建设资金,充分利用水利对于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但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应考虑到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平安水利”为目标,依据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环境、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文硕.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J].科技向导,2012.(29):302

[2]吴丽萍,陈宝峰,张旺.中国水利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J].技术经济,2012.(10):56-57

[3]李宏练.探讨水利工程对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意义和要求. [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2.(7)

第6篇:国民经济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国民经济;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F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01

铁路是国家重要的交通设施,是交通运输系统的骨干企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对国家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及国防建设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与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公路交通运输方式、公路交通运输方式、航空交通运输方式及管道交通运输方式相比较,铁路交通运输方式具有速度快、运量大、成本低、适应性强等优点。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物资的运输,主要靠铁路运输来承担,在国民经济中,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有力的发挥着其特有的地位与作用。本文就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展开分析。

一、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优势分析

1.适应性强。依靠现代科学技术,铁路几乎可以在任何需要的地方修建,可以实现全年全天候不停地运营,受地理和气候的限制极少。并且,铁路运输具有较高的连续性和可靠性,而且适合长途运输和短途运输各类不同重量和体积的人和物的双向运输。

2.运输能力强。铁路是大宗、通用的交通运输方式,能承担大量的货物和人的运输。

3.运送速度快。铁路的运送速度一般为200―400公里每小时以上,公路与水运的运输速度与此相去甚远。因此在速度上高速铁路的发展前景是很广阔的。

4.运输成本低。铁路交通固定资产折旧费所占比例较大而且与运输距离长短、运量的大小密切相关。运距越长、运输量越大,单位成本越低。

5.安全系数大。随着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在铁路运输中的应用,铁路输的安全系数越来越大。大部分国家的铁路运输行业广泛采用了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安装了列车自动停车、列车自动控制、自动操作、设备故障和道口故障报警等装置。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铁路的安全性。

6.环境污染程度低。交通运输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平衡,而其中对空气和地表的污染最为明显的是汽车运输,相比之下铁路运输对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影响程度较小,特别是电气化铁路,对环境的破坏更是大大的减小了。

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概述

(一)从物质生产的角度分析

铁路运输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先行企业。大型国有企业物质生产的运输,包括物质生产过程的运输,物质流通过程的运输都需要铁路的帮助,以便进行物质材料和设备的运送。否则,极有可能会产生待料、停工和待运情况。因此,工农业物质生产的发展,首先要有铁路运输的发展,其所特有的运输方式是其他运输方式所无法比拟的。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在建国50多年来,一直都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物资,包括炭、石油、钢铁、木材、粮食、化肥等的运输主体,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大型国企的存亡。据相关调查数据统计,根据2011年数据,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完成393263万吨,同比增加28992万吨,增长8%。其中,全国铁路煤炭运量完成227026万吨,石油运量完成13552万吨,粮食运量完成9946万吨,化肥及农药运量完成8666万吨。这四项货物运输占铁路总运输量的近7成。这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资中,只要其中的一样物资运输量达不到发展需求,都会对国民经济运转产生严重影响。

(二)从人民生活的角度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也越发变得紧缺,铁路交通运输的作用也愈发重要。随着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铁路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已经变得密不可分,这充分说明了铁路对城市经济发展,对人们出行方便,在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国是人口大国,其中土地、能源、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已经逐渐演变成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我们可以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私家车极度发展所带来的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负面问题,并从我国资源有限、客货运输强度大的具体国情出发,更多地发展铁路、引导人们更多选择铁路运输方式是减少资源占用的有效方略。据2013年的数据统计,全年全国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21.06亿人,旅客周转量10595.62亿人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10.8%和8.0%。其中,国家铁路完成20.75亿人,10550.32亿人公里,分别增长10.7%和8.0%。全国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39.61亿吨,货物周转量29031.61亿吨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1.7%和0.2%。其中,国家铁路完成32.16亿吨,26702.85亿吨公里。一系列的数据说明了铁路交通运输行在人民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除外,铁路还能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运力支持,加快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铁路运输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质量,加快推进铁路现代化,才能在交通运输中充分体现我们党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促进社会和谐。

(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

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历程中有着非凡的作用:首先是在铁路建设时期,铁路建设可以带动钢铁,水泥等行业发展,提高社会人士就业率,促进社会发展;在铁路建设竣工后,铁路交通运输能够对地区交通状况进行改善,拉动地区经济发展。路通才能财通,有路物资才可以流通,流通了才会产生价值,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例如偏远地区有很多的自然资源,如果没有铁路就运输不出来,就不能产生经济效果,发挥自身的作用。其次,铁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连接纽带,可以有效连接各大各大经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随着近年来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大大缩近,城市周边的产业也取得了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发展铁路,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点战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制约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国民经济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必须要全面促进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梅,陈国裕.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N].学习时报,2010.

第7篇:国民经济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黑龙江垦区 农田水利 地位和作用

1 农田水利工程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黑龙江垦区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梁基地,在垦建的50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垦区水利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城乡供水、灌溉抗旱、水土保持、水力发电、基层水利团队建设,等方面获得了显著性的成就。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促使垦区这些年存在的水患问题获得了有效性的掌控,使得内涝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治理,且农林牧副渔业得到了全方位的稳定发展,创造了国民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局面。粮食问题自始至终是关乎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对农业结构进行科学合理性的调整,促使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是促使农业综合生产性能得以显著提升的根本措施,要想做好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促使农田水利条件得到有效地改善。从目前我国各大省份的粮食增长现状来看,黑龙江是最具强大潜能的,黑龙江垦区是将本地区农业作为支柱型产业的粮食产业基地,为此,垦区粮食产量是促使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证的关键。所以,农田水利建设成效及发展的整体速度与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是完全同时进行的。这些年以来,垦区大规模的建设水利工程使得农田在自然灾害的抵抗性能上得到了显著性的提升,对黑龙江垦区产业结构的科学调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及国民经济的发展而言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性作用。

到20世纪90年代,垦区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矛盾十分显著,现已给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对国民经济的安全、粮食的生产、社会的和谐稳定都造成直接性的威胁。在国民经济中,水利作为基础性设施,关乎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命脉。从垦区的发展历史中可以了解到,农业生产的高产稳产,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是需要水利工程建设作为强大的基础力量保障的。

2 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

从黑龙江省垦建的50多年发展历程当中,历经了好几代水利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创建一大批水利基础设施,截止2005年,垦区水利逐渐作为该省的基础性产业,在城市供水、灌溉等系统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建设成功的江河堤防达到2 828 km,保护耕地74.8万hm2,保护人口63.72万人;水库共151座,总库容10.23亿m3;治理涝区99处,除涝面积135.8万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07万hm2,小流域治理6.8万hm2;建成灌区1 232处,设计灌溉面积 119.8万hm2;促使71.98万人和30.74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本省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投资共达到60.59亿元,工程量达到21.53亿m3,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水旱灾害的有效防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将损失降到最低的程度,为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用水提供了强有力的有效性保障,促使本省农业生产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下去,在提高农村人民基本生活水平、维护社会安定局面上发挥了强大的作用。

当前,黑龙江垦区农业与国民经济处在最初的发展时期,为此,促使粮食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促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科学的调整,使得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性的改善,增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速度,则需要进一步强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准则,这样才能够促使黑龙江当前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现状得到根本上的转变。 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进行各项机制的不断创新、供应充分的资金支持下,对农民群众的筹资情况进行科学性的引导,按照“一事一议”流程,组织广大农民自愿参加到水利工程修建当中来, 从而促使基础的生产条件得到良好的改善,使得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明显提升。

3 农业经济发展中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地位

在农业生产当中,农田水利是一项基础性设施,是保障农业安全生产的关键所在。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垦区农业及粮食生产及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可以了解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因素无法替代的,农业经济若想得到稳定的可持续性发展,则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最终是为了确保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稳定性的显著提高。

4 农田水利工程在水资源科学配置中的关键性作用

黑龙江垦区资源大体上包含:地表水与地下水。总体数量达到97.57亿m3,地表水资料数量达到56.93m3,其中有33.04亿m3要进行开采,可是受到时空分布因素的影响,平均每年水量的分配呈现出不均匀的一种形态,并且每年之间有着比较大的差异性。

地表水资源量东部、西部地区与中部相比要低一些,平原地区比山区地区较低,西部平原地区比东部平原地区略低。从整体上来看,东四局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西五局地下水资源较为匮乏,特别是九三、绥化、北安三大分局的地下水资源是非常缺少的。通过对水土资源数量的对比分析,东部4个分局耕地面积达到西部五个分局的2倍以上,其中含有的地表水资源却仅仅占到其1.6倍。垦区年降水量、年净流量的一半多主要分布在每年的6-9月份,到了4-5月的时候径流量整体上就下降至10%的比例。可以看出,径流量在不同的月份其变化是非常显著的,大水年与小水年相比,径流量能够查到几十倍的一个比例,并且有周期性的变化,这是造成垦区经常会有春早、秋涝、西旱、冬涝及频繁性水旱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5 结语

在日后垦区的农田水利发展过程当中,应最大限度上运用地表水资源,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科学系统性的掌控,对回归水进行科学性的有效利用,实施开源与节流并举,水田与旱田并重,坚持新建与扩建的基本准则,为此,农田水利工程在水资源的科学合理性配置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国民经济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民间金融;经济发展;作用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4-0071-04

近年来,民间金融正以一种不容忽视的姿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目前,粗略估算,民间金融的规模已过万亿。民间金融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的注意。

一、民间金融对经济金融的正面作用

长期以来,民间金融一直被视为“洪水猛兽”,会扰乱正规金融市场,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近年来,随着对民间金融的不断深入调查,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我国的民间金融对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民间金融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培育社会信用,缓解农村金融资源的匮乏,与正规金融形成互补,为金融创新积累经验,等等。

(一)民间金融支持了中小企业融资

融资难一直是近年来困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大问题。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中小企业选择民间金融进行融资有着更为深层的原因。正规金融出于成本考虑,以及“规模歧视”和特有的“所有制偏见”,倾向于给资金需求规模大、实力强的国有企业提供贷款。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产少,其融资行为具有贷款数额小、抗风险能力弱和负债能力有限等特点,这使得中小企业处于国有商业银行青睐的主要客户群之外。因此,中小企业很难从正规金融得到所需款项。

而民间金融的特点恰好适应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最合适的金融制度安排是中小型金融机构,包括正规的中小银行和民间金融。根据国际金融公司2001年的调查,我国中小企业60%的融资来源于企业自身积累,外部融资只占了40%,而在这些外部融资中,民间金融所占的比重最高,占到了50%以上。[1]民间金融内生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之中,内生于中小企业面临的经济金融环境。这种内生性也使它能够最大限度地了解和掌握中小企业的各方面信息,也就决定了它同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相互之间的适应性,以及其巨大的发展潜能,因而具有相对的交易成本优势。可以说,中小企业选择民间金融作为一种重要融资途径,是金融主体自身内在的要求,也是中小企业在外部资金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的无奈选择。

(二)民间金融对企业的信用强化效应

在我国国有金融制度安排下,政府信用错位使得政府成为整个融资活动的实际上的最后承担人,企业信用被极度弱化。从图1中可以看到,在银行信用、企业信用缺乏约束的情况下,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的信贷行为进入一个怪圈。国有企业缺乏资金,自身可能又不满足银行的获贷条件,于是向政府求救政府出于“国有企业情结”,便出面向银行协调银行在政府的压力下,以及对政府信用的信赖,便贷款给企业,这也使得企业缺乏强化自身信用的动机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不清、缺乏激励机制,获贷后往往并不能实现发展和收益,有时甚至是投资失败贷款没有收益和实现增值,国有企业自然无力偿还部分或全部银行贷款银行不能顺利收回或者无法收回放贷资金必然产生坏账,银行收益和资产质量恶化。

由于银行给国有企业贷款的行为是授意于政府,再加上我国国有银行本身就存在着信用弱化,银行信用的保障也有赖于政府,最终政府不得不以政府信用来支撑银行信用。政府的影响贯穿融资活动的整个过程,政府信用错位导致银行信用弱化。在政府、银行、企业三者的利益互动中,国有企业自然会产生“赖账”行为,企业信用也随之而丧失,而民间金融的运行机制可以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拥有独立产权的民间信用实践了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信用,银行信用的强化对企业信用形成了“硬约束”,使企业信用得到强化。[2]

(三)民间金融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促进作用

金融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做了很多尝试。例如对金融业进行了股权结构多元化、投资主体多样化的改革,但是以国有金融为主的框架仍未被打破,金融业的改革步伐远远赶不上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国有银行改制步步遇阻的情形相比,民间金融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展现出金融市场的新气象。在这样的形势下,民间金融的发展为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金融机构格局,有助于构造多元化的金融体系产权结构和促进原有金融机构的创新与发展,形成多层次、多种所有制、富于竞争性的金融体系,自然也就有助于整个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3]

民间金融能够有效弥补国有金融服务的缺口。由于金融体制的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金融市场中存在着严重的供需矛盾。目前,我国资金供给突出表现为两个缺口:一是中小企业,二是农村地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一方面我国资本资源有一定的稀缺性,另一方面是现存国有金融体系没有很好的发挥融资功能。发展民间金融可以作为金融市场化以后农村地区和中小企业资金匮乏的必要补充。在我国经济主体“多元化”、有9亿多农民的现实国情下,民间金融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二、民间金融对经济金融的负面作用

虽然民间金融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了很多积极作用,不容忽视的是,民间金融也给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经济调控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帮助中小企业融资、弥补正规金融的不足和促进金融机构改革、培育社会信用方面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民间金融的存在也给经济、金融活动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一)民间金融自身存在着较高的金融系统性风险

民间金融天然的“草根性”和便利性,既是它的优势所在,也蕴藏着较大的金融风险。与正规金融不同,民间金融的借贷行为是建立在一种非制度信任基础之上(注: 卢曼指出,信任一般被分成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人际信任是以人与人交往中建立起的情感联系为基础的信任,制度信任则是以人与人交往中所受到的规范、准则、制度的管制和约束为基础的信任。)。正是由于非制度信任,有些在正规金融制度下得不到资金支持的单位和个人,从民间金融机构得到了资金,但这恰恰也增加了民间金融的风险。

此外,虽然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相比,一些正规的民间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要低得多,资产质量也比较优良,但不容忽视的是民间金融机构整体中仍存在大量不良资产,已成为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隐患。再退一步说,即使这些民间金融机构经营得道、资产质量非常好,但是由于其天然的信用弱势性,如规模小、资金少,没有政府信用做担保,一场挤兑就能够让这些优势顷刻间化为乌有,一条谣言就可能毁了一家经营状况良好的民间金融机构。

而且由于民间金融处于一种地下状态,使得金融监管机构难以对其进行监管,在经营管理上也没有存款准备金和贷款呆账准备金的严格要求,使得监管当局无法保护有效的存款者和经营良好的民间金融机构。因此,民间金融的金融风险较高,这种风险一旦大规模爆发,将给经济带来很大问题。

(二)形成资金体制外循环,弱化宏观金融调控的效果

民间金融的存在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受到民间金融的高利率吸引,大量资金流出银行体系,形成资金的体制外循环,使得金融信号部分失真。国家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民间金融规模和动态,无法获得完整权威的统计数据,影响国家对金融运行状态的判断,同时也干扰了国家货币政策的执行。

在民间金融渠道流通的货币量处于政府监控之外,对经济运行中的实际货币供应量产生重大影响,冲击了传统货币政策的效力。如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政府当局采取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紧缩措施以减少流通领域的货币量,收缩流动性,但是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主要原因就是虽然正规金融提供的资金减少了,但是民间金融提供的资金增加了,原本正规金融提供的部分资金转由民间金融来提供,货币供给量并未按照预期数量减少甚至根本没减少。民间金融的活跃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影响货币乘数的波动,弱化了政府调控的效果,使得经济难以“软着陆”。民间金融的存在,使得大量的资金没有纳入政府管理范围,形成资金暗流,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影响了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

(三)易发生纠纷,甚至引发社会问题

由于民间金融活动大部分在法律规定之外进行,其权利义务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难以得到法律的有效保障,从而带来很多社会问题。非正式的民间金融通常比较隐蔽,而且民间借贷手续简单、缺乏必要的管理和适用的法规支持,民间融资参与者较多,涉及面广,操作方式不规范,监管难度大,一旦发生问题可能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影响社会安定。典型的事例就是,2002年月底,温州泰顺县查封的一处大肆吸储放贷的非法典当机构,其贷款都是只凭一纸借款契约或借据进行的,没有正规的借贷合同,也很少有抵押、担保措施,为纠纷的发生留下重大隐患。据调查,因民间借贷引起的纠纷事件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稳定。[4]

(四)冲击了正规金融部门的信贷业务

同处于一个金融市场,民间金融机构与正规金融机构之间必然会有业务上的重合。在浙江有些地区,民间金融机构的存款总额已经超过了正规金融部门的存款额,直接冲击了正规金融部门的信贷业务。此外,由于民间金融的贷款利率较高,如果政府对非正规金融不加任何限制而任其发展下去,对于一些既有正规金融贷款又有民间金融贷款的企业来说,他们在还款时会先考虑偿还民间金融机构的贷款,这也间接加剧了正规金融部门的信贷风险。

三、规范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有些是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如非制度信任基础。但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也与我国金融制度设计上的不合理密切相关。也许合理的金融制度设计也无法完全消除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干扰,但政府对民间金融的认知不足以及其在此基础上所设置的不合理的金融制度大大加重了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所以减轻民间金融的负面影响要先从转换政府的观念做起。

(一)转换观念,区别对待不同形式和性质的民间金融

过去,政府对民间金融往往不是强迫其完全正式化就是简单禁止,事实证明这显然不是对待民间金融的最好做法。在正确认识民间金融的基础上,政府应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能,改变过去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状态。政府扮演的角色应该是致力于制定公正合理的制度,确立有效的竞争规则,健全法律体系,同时要给予经济主体充分的选择权利的自由,保持其活力,让市场机制在推动非正规金融业的发展中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

鉴于民间金融存在形式的多样化,以及不同的民间金融活动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差异,政府在处理民间金融时,也应采取分清类别、区别对待的原则。对于无息互民间借贷这类对经济生活有益的民间金融,政府可以提高借贷双方的规范意识,以尽量减少纠纷,其他则应不予干涉,如出现借贷纠纷,可依据《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进行处理,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利;对于有息借贷,要强化对契约关系的保护,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规范有息民间借贷;对于高利贷,鉴于危害性,政府应坚决对其进行打击;对一些组织较为完善,运作相应规范,资本实力较强的民间金融组织应加以引导和发展,使其向规范化、组织化发展,并予以合法化地位,使其从“地下”走到“地上”,逐步纳入国家金融管理当局的监管视野中,以避免因其不规范而诱发的金融风险;对那些暂不具备条件转化为正规金融机构的民间金融,政府可以采取相对灵活的做法,一方面加强监管,但是只要它们的运营不对金融秩序造成损害,也不必全部全面否定;而对经济生活有害的民间金融活动则要坚决取缔,如以高利率为诱饵的非法集资、金融诈骗活动,这些活动对社会及经济发展有害无利,必须依法取缔。

(二)推动民间金融合法化

我国民间金融对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其处境却相当尴尬,甚至不被法律所认可。由于民间金融没有取得合法地位,其所进行的活动既未纳入监管范围,也不受法律保护,不利于其健康发展。从国外的经验看,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曾通过使民间金融合法化的方式来规范民间金融,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也要积极鼓励正常的民间金融活动,有条件地允许民间金融合法化。

关于民间金融在合法化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学者樊纲有一个精辟的总结,他认为,民间金融在合法化进程中有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现存民间金融机构愿不愿意合法化,二是政府应不应该让其合法化。

民间金融愿不愿意合法化,这个问题归根到底取决于政府如何来合法化民间金融。如果金融监管是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进行,政府很好地约束了自己的权力,那么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大部分民间金融机构也都会乐意接受这样的合法化。反之,如果金融监管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那么民间金融合法化的意义不大,民间金融机构的理性选择显然是拒绝合法化,而继续采取“地下”的生存方式。

政府应不应该让民间金融机构合法化,这个民间金融合法化的另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问题的提出是出于这样一个顾虑:合法化后会不会使民间金融失去自身的特征和优势,从而丧失活力。这就涉及合法化的一个“度”的问题,不到这个“度”,政府监管就会无力;超过这个“度”,就可能会迫使民间金融失去其特有优势。关于这个问题,政府可以区别对待,比如可以按照自有资金额或者存贷款额规定一个标准。超过这个标准必须合法化,转为正规金融机构;低于这个标准的,允许其继续以地下状态存在,保持民间金融机构身份不变。但对问题机构,政府则坚决介入,予以整顿。

在用法律规范民间金融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合法化的目标是使民间金融规范化,并在合法化的过程中不要丢掉民间金融的特点。民间金融应是民间的,政府应最大限度地退出民间金融领域。只有这样成长起来的民间金融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三)健全民间金融发展的制度环境

实现民间金融的正规化、合法化发展,必须要有制度上的保证。具体的说这些制度包括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与贷款担保制度、征信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保证存款人利益,当金融机构出现经营危机时,保险机构可以要求其退出存款,把银行经营不善引起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有利于增加民众对中小金融机构的信心,增强民间金融的信用基础。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调节资金流向,缓和资金供需矛盾,实现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对于解决农民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征信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完善社会化信用服务体系,可以建立一个由中央银行牵头,各金融机构参与,并联合政法、工商、税务、不动产管理等部门组建征信公司,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将企业和个人的信息收集组合起来,并记录金融交易中当事人的信用状况,随时向客户提高不良信用客户信用记录,披露信用不良的黑名单,提高失信成本,有利于减少金融交易中的道德风险。

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对于整个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市场准入制度可以优化市场主体结构,及时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则有助于解决传统金融体制中的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使得金融市场“进得去,出得来”,有效促进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 郝丁,年四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基于规范民间金融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6,(1).

[2] 李建军.中国地下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董.金融创新视角下的非正规金融与中国经济发展[C].福州大学论文集,2006.

[4] 宋丽伟.民间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及其规范发展研究[C].山东大学论文集,2006.

Analysis on the Role of Informal Finance in Our Country

ZHOU Jiao-jiao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210016,China)

第9篇:国民经济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公路投资 国民经济 贡献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投资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公路投资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而且能够平衡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公路投资还能够使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公路投资在社会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公路投资的作用,使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公路投资能够增加国内生产综合资,增加地方经济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其次,公路数量的增加提高了车辆的通行能力,使得交通运输费用大大降低,同时节省了车量运行时间,降低了事故发生率,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高了交通运输能力。

1.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轮贡献

公路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轮贡献主要体现在就业机会的增加上。据相关统计,每一亿公路投资就能够给大约两千人提供就业机会,同时为与公路建设相关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此外,公路投资的拉动作用还体现在增加公路建设中的工资、利润等上,在公路施工过程中,需要采购材料、机械,以及相关的管理费用等都会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二轮贡献

在公路建成之后,会对国民经济起到第二轮的促进作用。首先,道路运输业得到了发展,诸如客运、货运,以及汽车维修等相关企业;其次,促进商业的发展,道路在建设好之后,会通向商业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商品流通的网络线;第三,对带动公路沿线产业带的发展,公路在建成之后,会随之在公路两侧发展起汽车维修、餐饮业,以及工厂企业等,形成产业带,进而为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第四,公路建设的发展会带动房地产业的发展,由于商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势必会带动房地产业的发展,提高土地的价值;第五,公路建设的发展势必会带动汽车制造业的发展。

3.公路投资促进技术经济的发展

公路投资对技术经济的作用是相对间接的。在国民经济的再生产中,会形成相对制约关系的技术经济,通常被叫做产业链。在产业链的衡量中,影响力系数是最主要的指标之一。如果国民经济中的某个部门增加了对技术的使用,势必也会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应用,如果影响力系数超过1,则意味着这个部门的影响力超过了社会的平均水平,如果影响力系数没有超过1,则说明这个部门的影响力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影响力的系数越大,则证明这个部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大。

二、增加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贡献的策略

1.加强对公路建设的规划

在进行公路建设时,一定要对公路建设的地点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仔细研究公路建设地点的经济价值,加入将公路建设在没有经济价值的地方,那么是不会对国民经济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的,相反会到造成资源的浪费,对经济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因此,在公路建设投资之前,一定要将公路建设项目的地点选择、路面建设标准等进行合理的研究,通过实地考察确定最佳的公路建设地点。

2.确定科学的施工方案

在公路还没有开始施工之前,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只有保证了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才能够保证公路建设的顺利进行,优化资源的配置。

3.对公路沿线的经济发展要做适当考虑

在公路的建设施工中,政府要对公路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好科学的规划,对可能出现的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到科学预测,然后统一部署制定。

4.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

任何一项工程建设都必须要有相对应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公路建设也不另外。公路建设要想顺利进行,就必须要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施工,但是目前我国关于公路建设方面的法规还不是非常健全。因此,必须要加强与公路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为公路建设的正常施工提供有利的条件。

5.建立健全行政保障体系

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并不是公路建设自发形成的,需要科学的引导,需要正确的行政管理。在公路投资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方面,行政管理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因此,建立公路建设的行政保障体系有着很大的必要性。行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一下几个环节:首先,道路建设投资的行政管理,这方面的行政管理能够有效保障投资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其次,道路建设施工的行政管理,道路施工是整个公路建设的主要环节,对这个环节的管理能够保证整个公路建设的质量,提高公路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公路的实用价值;第三,公路保养方面的行政管理,这个方面的管理确立在公路完工之后,通过对公路保养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能够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提高交通业的效益;第三,路政方面的行政管理,路政管理是对公路的有效维护与运用,是保证公路正常使用、提高公路效率的关键;第四,公路征费方面的行政管理,通过公路征费,不仅能够增加公路相关部门的经济收入,而且能够有效抑制车辆的无限制运行,降低交通事故率,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总结

公路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是巨大的,要想充分发挥公路投资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不仅要提高公路运输方面的投入,将投入限度放宽,而且要建立统一、通畅、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同时还要加强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贡献方面的调研工作,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建立起较完善的管理机构,健全相关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各个部门的额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邱宗泽.论政府财政投资项目的控制[J].科技风,2011(18).

[2]包永成.谈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