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画风教学设计范文

画风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画风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画风教学设计

第1篇:画风教学设计范文

学科:音乐

年级:小学四年级。

教材分析:歌曲《西风的话》是音乐家黄自创作的一首短歌。歌曲借“西风”之口,寥寥数语,简练而生动的描写了一年来小朋友的成长和节令进展的变化,点出了初秋的特征。这首歌为大调式,一段体,共八乐句,歌曲节奏平稳、对称,结构自由,前两乐句为句首相同平行乐句,节奏前紧后松,给人宽广之感,旋律流畅,跌宕起伏,变化有致,使歌曲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学唱《西风的话》,学习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歌唱秋天的美景。

2、知识与技能:运用力度记号、连音线等变化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景色,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抒情意境。

教学准备:电子琴、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连续播放秋天图片,同时播放《西风的话》背景音乐。

师:秋天是美丽富有诗意的,当夏天飘然离去,阵阵西风,捎来了秋的信息,同学们从刚才的图片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歌曲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

学生回答后,适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师:希望同学们从小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树立法律意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歌曲《西风的话》,板书课题。

二、学唱歌曲

1、课件播放录音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平缓、较慢)。

2、听师范唱,师:西风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它见证了一年四季的变化,要我们珍惜时光,热爱生活,要追求美好的未来。怎样珍惜?渗透法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再听歌曲:请同学们找出歌曲中 (力度记号、连音线、渐强渐弱)。

4、朗读歌词:师:请同学们按力度记号朗读歌词,注意把握好稍慢的速度。

5、学唱歌曲:采用听唱法教学,感受旋律起伏走向,力度的变化,利用柯尔文手势进行有强弱变化的演唱。提示学生歌曲最后减慢、减弱的处理(表现了深邃悠远、余味无穷的意境)。板书:珍惜时光,热爱生活。

6、分形式演唱:请学生自主创编演唱形式(领唱、律动唱、接龙唱)。

7、介绍作者和歌曲。

课件出示黄自肖像图片及简介。师:“同学们唱得真不错,但是那么好听的歌曲到底是谁写得呢?下面老师要为大家介绍这位老前辈,他就是音乐家黄自。他早年留学美国,1929年回国后,长期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首歌曲通过委婉的旋律,表现了作者对时光消逝的伤感。 (板书――黄自:我国近现代著名爱国主义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

三、表现拓展

1、播放音乐,请同学们用造型表现秋天。

2、读诗。师:秋天不仅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在动听的歌声中,还在美妙的诗句里,下面,请大家一起来朗诵诗歌《秋》。

3、赏画。展示描绘秋天的美术作品。

第2篇:画风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社会文化 学习风格 教学风格

外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风格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具有自身的文化特点。同时,第二语言的本族语教师的教学风格具有其自身的文化特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与外籍教师的教学风格往往会产生文化冲突,影响语言学习效果。如何协调风格的跨文化冲突是语言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的定义和属性

“文化”的范畴涵盖了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及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文化具有自身独特性,不同的民族、国家、社会、人群都有特殊的文化。了解文化的定义和属性,有助于理解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跨文化学习中遭遇到的学、教风格冲突问题,以期更好地加以解决。

1.文化定义。19世纪以来,国外学界对文化的理解逐步脱离神学体系和自然主义的束缚,开始转向科学的理解。这种转向源自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Edward Tylor对文化的解释,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定义了“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其是第一位在科学意义上给文化下定义的学者。

国内外学者在此基础上积极探讨“文化定义”,综合各家观点,文化的定义具体如下:(1)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和习俗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的总和;(2)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获致和传递;(3)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其核心部分是传统的观念和价值;(4)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方式;(5)文化是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的“系统认知”;(6)文化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

2.文化属性。学者普遍认为文化具有如下属性:(1)文化是可被后天传授的。文化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亲身实践、口口相传或者书面语言进行传授。(2)文化是群体共享的。文化可被理想化地推定槟骋簧缁峄蛉禾逅有成员的共享行为。(3)文化是动态的。文化随着时间发展、时代更替而不断演变、进步。(4)文化是各种要素相互关联的统一体。文化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连接的,触动其中一处,其他部分就都会受到影响。(5)文化具有约束性。文化具有教化功能,能指导约束人们行为。(6)文化具有民族、种族中心和群体中心的特点。特定的民族、种族和人群在特定的环境下,长期在一起生产、学习和生活,逐步形成了思维模式、价值观、交往方式、社会习俗。

文化是一个复合型概念,既抽象又具体。只有了解文化的具体定义和属性,我们才能进一步了解不同社会文化间的差异,才能扎实地探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跨文化冲突现象。

二、语言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的定义和类别

“语言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用以感知学习环境,进行信息交互的稳定的认知、情感和心理特质,是学习者吸收、处理和储存新信息、新技能的方式,也是学习者吸纳和理解新信息的内在特点。学习风格会受到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学习环境、社区背景和家庭背景等外部因素的影响(Reid,1987,1995)。

“语言教学风格”则是教师在自身学习风格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模式的倾向性。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其本人的学习风格具有一致的特点,是其学习风格的直接反映。

语言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可分为如下类型(按对应组别分类):

1.感知型―直觉型(Sensing and Intuitive)。感知型学习者/教学者倾向通过“感官”观察和收集数据,喜欢具体的事实和细节,强调记忆,喜爱规则和标准的程序,不喜欢过于复杂的事物。直觉型学习者/教学者往往不重视细节,倾向通过“下意识”感知、记忆。这类主体往往更为抽象,富有想象力,处理概念和理论的能力更高。

2.视觉型―口头型(Visual and Verbal)。视觉型学习者/学习者习惯以视觉方式接受或呈现信息。口头型学习者/教学者则习惯口头指导。

3.主动型―反思型(Active and Reflective)。主动性学习者/教学者具有强烈的实践动机和倾向,他们喜爱动作实践活动。反思性学习者/教学者喜爱充分思考的环境条件,思考更有助于他们的记忆。

4.连续型―整体型(Sequential and Global)。连续型学习者/教学者以单元的相互关联性为基础来进行语言的理解和指导,喜欢分解词汇和句型,偏好结构化的教学。整体型学习者/教学者习惯在整体层次上理解学习材料,倾向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材料。

5.归纳型―演绎型。在归纳型学习与教学中,主体倾向观察现象,推理论证,总结原则。在演绎型学习与教学中,主体以原理、规则为基础,推导现象的结果。

三、社会文化对语言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的影响

社会文化是人们形成价值观和学习理念的主要环境。因此,语言学习者和教师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形成其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的重要原因(Oxford,1992)。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社会文化因素对学习/教学风格的影响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各种类型的学习风格/教学风格,研究者们发现,不同国籍和民族的社会成员有不同偏好,分析如下:

1.整体型和分析型风格。拉美人更倾向整体型风格,如预测、推测(从语境中猜测),他们总体属于高度的场依赖主体。中国师生多为整体型主体,他们会努力在不同事件和事物之间寻求统一性。欧洲裔、美国人多具有清晰分析和低语境化的抽象风格,他们把观点基于逻辑推理而非人际关系之上,以寻找差异,找出因果关系。

2.场依赖型和场独立型风格。欧洲裔、美国人的场独立风格高于非洲裔美国人、拉美人和亚洲人。对中国人和日本人而言,他们多具有场依赖和场独立的双重特征。中、日的社会文化允许这两种风格的同时存在:一方面,中日师生会根据社会语境做出整体的认知联系,具有场依赖风格。另一方面,中日师生在严谨态度的引导下,讲求细节,这促成了他们的场独立风格。

3.情感型和思考型风格。拉美学生多为情感导向,具有明显的群体导向。同时,他们倾向公开表达情感,属于情感冲动型。日本学生期待教师尊重他们的隐私,不善表达个人情感,倾向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日本学生喜爱高度结构化的演绎方式,倾向不断纠正细节上的失误,具有分析型倾向。同时,日本人注重反思,追求细节的完善,尽量减少冒险行为。非洲裔美国人和土著美国人尤为倾向思考型风格,这与土著美国人对生存环境的反思及非洲裔美国人对自身身份认同的思考有关。

4.冲动型和反思型。拉美人具有一定的冲动型风格倾向,这与其外向型风格相关。日本学生则表现出更积极的反思型特征,他们追求准确性,但不愿冒险。日本人往往深思熟虑以得到正确的答案,但不适应猜测式的方法。土著美国人往往表现得反思性过强,他们自尊心强,但在尝试新事物时显得过于被动,害怕“丢脸”。

5.具体连续型与直觉随意型。东亚文化与阿拉伯文化注重具体连续的学习风格。中国、日本、韩国和埃及的人群具有具体连续型的学习风格,他们经常利用重复、强记、计划、分析、列提纲的方式进行学习。欧洲裔美国人多数为直觉随意型,他们在抽象思维、想象力、理论性、智力性和原创性等方面表现得更好。土著美国人和非洲裔美国人总体偏向具体连续型学习方式。

6.封闭型和开放型风格。亚洲学生往往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如韩国学生坚持教师的权威性,以教师意见为重点。日本学生渴望得到教师快速而经常性的纠正。阿拉伯学生往往以排他性的观点对待正确与错误,界线较为分明。非洲裔美国人比土著美国人表现出更多的封闭性特点,而土著美国人则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多样性和变化性,喜爱非结构化的课堂。

7.外向型和内向型风格。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人群喜爱交际、健谈,偏好以整体班级为基础的外向型学习方式。西班牙学生也表现为外向风格,他们高度社会化,合作性强,热衷实现社会目标,对他人的需求敏感,并渴望与教师形成密切的关系。非洲裔美人相对外向,喜爱社交学习,喜爱在群体中分享,喜爱有新意的事物。非洲裔美国人在群体交流时还喜爱非口头语言,如眼神交流等。土著美国人也表现出外向特点,合作性强,但对外来者怀有戒心。相对而言,亚洲学生谨慎和内敛。如日本和韩国学生属于内向型风格,他们不喜欢公开的身体接触,也不愿意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总是显得安静、腼腆。

8.视觉型和听觉型风格。东亚学生倾向视觉型学习风格,其中,韩国学生的倾向度最高,远高于美国学生。同时,中国和阿拉伯学生具有强烈的视觉倾向,中国学生同时具有较强的听觉特点。但是日本学习者则最不擅长听觉学习。

研究表明,不同社会文化的成员具有自身倾向的风格偏好。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接触的是迥然不同的语言和社会文化及教学风格迥然不同的外籍教师,他们必然产生不适应乃至诧异的感觉,形成跨文化的风格冲突。

四、语言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的冲突及解决之道

根据相关研究和笔者的观察实践,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往往不适应外籍教师的教学风格,他们的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经常发生冲突,导致语言学习效果的削弱。比如,Oxford等人的研究就反映了这样的跨文化冲突。该研究对中韩研究生、美国教师、美国研究生和中国教师进行了访谈。他们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具有不同的风格,导致跨文化的差异。中韩研究生对美国教师的整体型、开放型、直觉型和动手型风格感到压力和焦虑,而美国研究生对中国教师的分析型和具体顺序型风格不适应,这样的“不适应”影响了学习效果。

据此,我们认为以第二语言为本族语的外籍教师,必须采取合适的教学措施,一方面,他们可以在教学风格上“契合”学生的学习风格,即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调整和拓宽自己的教学风格,以适应学生风格,减少跨文化冲突,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取故意“不契合”的方式,促进学生在不适应的“教学风格”中调整自我,拓宽学习风格,提高跨文化适应性(吕玉兰,2000),适应新环境,成为全面的学习者(All-round Learner)。无论是契合还是不契合的方式,第二语言教师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从学习者的背景文化考虑学习者的心理和言语行为特点,为学习者创造理想的语言教学环境,增强他们的文化适应和第二语言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Reid,J.M.The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s of ESL students.TESOL Quarterly,1987.21(1):87-111.

[2]Reid,J.M.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1995.

[3]Oxford,R.L.,Hollaway,M.E.,and Murillo,D.H.Language learning styles:research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for teaching in the multicultural tertiary ESL/EFL classroom.System,1992.20(4):439-456.

第3篇:画风教学设计范文

课文内容浅显,一读即懂,但文本对话较多。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三个小朋友的创意,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善于动脑的精神,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挖掘教材蕴涵,有效应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突破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创设现实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参与,注重拓展他们的视野,培养想象思维,去找到“风”的踪迹,学到画风的科学艺术的创意,在多重活动中引领学生走进课文,抓住重点,有效突破难点。我主要设计了“情境引入”“整体感知”“精读感悟”“积累拓展”“升华情感”和“个性作业”六个教学流程,力求体现以下几点教学理念。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我运用白板中橡皮的擦除功能,出示文中三个小朋友的名字,通过“打招呼、交朋友”的形式,为学生创设活泼有趣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使学生认识人物名字中“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然后请学生认读词语,并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为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这样既对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进行了巩固,又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之中。

二、以读为纲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阅读,在读中理解、体验、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例如:在教学2-8自然段时,设计问题“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然后找到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句子。随后相机指导朗读,领会文中小朋友画风的创意。朗读形式多样,有个人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配乐读等。在多次阅读中,让学生理解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画风的创意。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新,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

三、自主探究

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根本上讲是对知识不断探索的过程。学生不应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成为教学的促进者、指导者。因此,在学习三个小朋友画风的部分,我运用白板链接功能实现课文结构主线和学生学习进程的互动,学生自主选读相应的句子。根据学生找到的句子,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学习。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我组织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你喜欢文中的哪一位小朋友,为什么?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宋涛是个爱提问题的孩子,赵小艺是个敢于挑战和善于思考的孩子,陈丹是个善于学习的孩子,在体会中生感。分角色朗读时,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角色,根据白板拖拉标签隐藏信息功能出示的描写宋涛和赵小艺神态的词语,进行分角色表演。利用白板的插入声音功能,配乐朗诵。课堂氛围很好,学生表演得很投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

四、体验感悟

为了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文本,我利用白板交互式功能,请一位学生当宋涛在白板上画风。其他同学用朗读告诉他画风的方法,并请学生评价扮演宋涛的同学画风的作品,如果画得不对,可运用白板中的橡皮功能,擦去先前画的直直的雨丝,再利用白板中笔的绘画功能重画雨丝,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有风,雨丝才被吹斜了。如果学生画得正确,我随即进行采访,请上台画风的“宋涛”谈谈自己画风的创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五、学科整合

在拓展延伸、启发联想环节,我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激情、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说风、画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独立见解,从而达到课内外结合。在愉快的气氛中,学生丰富了生活体验,求新求异的思维得以发展。

六、白板辅助

第4篇:画风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动画造型基础;课程设计;平衡;衔接

近年来,对于高职院校动画专业教学的改革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部分认为,动画设计专业要的是技能型人才,在高校的能力培养中应当更多地倾向于企业需求,弱化基础课程,主攻技能,而技能是可以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或者“背”的方式在短期内实现的;另一部分则认为,动画专业要培养专业设计人才,必须重基础,而这条路并无捷径可行。

这两个声音看似各有各的道理,其实,都太过片面化。显然,高职院校的动画设计专业要培养高素质的专业设计型人才,不仅要了解并尊重企业的需求,同时,更要尊重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律。一方面,只有了解企业和市场需求,才能制定出更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在这方面,传统的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专业的需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设计型人才的教学单位,不同于企业和培训机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尊重人才培养规律,稳扎基础、拓宽能力、提高综合素养,才能实现真正的专业设计型人才培养目标。而要尊重规律、稳扎基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踏实训练,是不可能实现能力拓展的目标的。如何在市场化需求和专业设计型人才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得我们的动画设计专业教学更合理有效的实施成为了急需要探讨并解决的问题。

动画造型基础课程作槎画专业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其作用贯穿了整个动画教学体系。所有的动画设计专业,不论是二维动画还是三维动画,不论是绘本设计还是前期创意都离不开动画造型基础课程的能力培养;所有的动画风格创作,不论是日式的还是美式的,也都离不开基础的动画造型教学。因此,对于动画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既不可急功近利,又不可盲目守旧。如何在这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对动画造型基础课程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成为高职院校动画专业教学中急需探讨的问题。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质性效果。

1 动画造型基础课程教学设计需注重与专业设计课程间的衔接

动画造型基础课程教学设计需注重与专业设计课程间的衔接,才能紧跟专业需求,完成更具针对性的能力培养,同时也为专业设计能力的学习赢得时间。从而实现三年的知识体系循环递进,打好扎实的基础,拓宽专业能力。

首先,在专业素养方面,应当在造型基础阶段就让学生对自己未来所学专业有所了解。利用动画经典造型案例分析和国内外经典动画解读,使得学生在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更明确造型基础阶段的能力目标。只有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认识,才能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在学习中才能最有效地调动其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纵览动画设计的所有专业了解他们共同的需求。不难发现,不论是何种类型的动画设计专业,也不管何种风格的动画形式;从内容上讲,都离不开角色、场景和画面三大块。因此,在动画造型基础课程设计中有意识地将内容划分为角色、场景和画面三大块,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对应专业设计需求。

2 动画造型基础课程各单元间,学期与学期之间的教学设计需相互衔接

为了更好地实现知识体系的循环式递进,在动画造型基础课程课程教学设计中不仅要注意与专业课的紧密衔接,还要注重基础课程的学期与学期之间的衔接,为了和专业教学保持一致,我们还是可以从内容上保持全面的统一性,将课程分为角色造型、场景造型和画面三大部分。一方面,使学生对专业目标更明确;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内容有一个更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同样,要形成知识体系的循环式递进的关系,还要注意单元与单元课程设计之间的衔接和递进关系。这种循环和上面所说的循环是截然不同的。当然不能仅仅从学习内容上进行区分,我们需要挖掘动画造型基础课程训练中最核心的知识技能。

三维空间思维能力正是这样的一个核心能力,物体在空间中的透视关系是动画基础造型需要解决的核心知识。思维训练是需要不断地循环往复才能建立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的。我们需要原有的二维思维模式,建立一个全新的立体空间思维模式,必然要经过不断往复的训练。作为单元间的知识点循环,因为在内容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如果把它们割裂开来,变成完全独立的个体,是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建立的。而如果割裂每个课程阶段,仅仅从内容上进行简单反复的技术训练,只能从表面上解决一些技术问题。而真正的立体思维意识是很难形成的。因此,在课程单元间以三维空间思维能力为核心能力,以不同的课程内容解决对应的相关知识能力,这样在内容上的变化以及核心能力的反复循环,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认识所学知识,掌握其表现技能,拓展专业能力。

当然,在单元知识点循环的前提下,要注重对单元主题和实践内容的设计更新。一方面,要注重题材的新颖性和专业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能力点的提升。过于枯燥的主题和重复简单的课题,容易造成学生的疲惫感和厌倦感,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课题的开展和知识的稳固。而过高的要求和不切实际的课题也会使学生感到盲目,不知所措,无法全心对投入课题的训练,盲目地学是会浪费很多时间,做很多无用功。因此,只有在保持单元知识点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寻找新颖有趣又具备一定专业性的课题,同时设计能力点的不断提升,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知识点的温故而知新,核心能力得以不断地巩固和提升。

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动画造型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中,注重与专业的衔接,注重课程间的联系性,明确核心知识技能,进行循环递进式训练,这样才能在课程中既结合企业需求,又注重专业设计能力培养,稳扎基础、拓宽专业能力,才能优化动画基础造型课程设计,实现专业设计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邵海龙.浅析大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影响与联系[J].武夷学院学报,2014(02):55-57.

第5篇:画风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教学设计;童趣;激发;想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

教材分析:

《激发童趣,想象说写――“风的颜色”说写训练》是一个自编作文教材。根据三年级作文的要求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以学生熟悉的“风”为依托,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风的颜色。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并培养学生的说话和写话能力。

学情分析:

进入三年级,学生刚从二年级的看图写话进入作文的起步阶段,思维还处于直观阶段,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但积累的语言和认识事物深度有限,因此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易说好写的内容是让三年级学生成功起步的关键。

知识与技能要求: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过程与方法要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树立写作的信心。

学习目标:

1.激发童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2.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会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激发童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2.能写出一段通顺,流利的话。

教学整体设计思路与教学策略与模式:

根据三年级作文的要求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以学生熟悉的“风”为依托,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风的颜色。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并培养学生的说话和写话能力。

教学环境:

1.材料准备:水彩笔,绘图纸,浆糊。

2.活动准备:猜谜语。

3.课件

教学过程:

一、竞猜谜语,激发兴趣

1.谜语导入,云儿见他让路,小树见他招手,禾苗见他弯腰,花儿见他点头。

2.生:谜底是“风”

不错,是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风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了,谁来说说平时生活中你在哪里看到过风,听到过风,感觉到过风?(利用学生喜爱的谜语导入课文,引起学生兴趣。)

二、大胆想象,自由画风

1.听,风姑娘已经踏着轻快的脚步来了。(课件展示)

2.师指导想象风的颜色。从联系生活,自由想象,抒感三个方面进行指导。

3.在音乐声中想象画风。

4.边画边用心地思考:你把风画成什么颜色,你为什么把风画成这种颜色?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让他们自由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精彩展示说风

1.师过渡:同学们都画好了,这下,风姑娘可真美呀,你们把风姑娘画成这种颜色,一定都有自己的原因吧,来,把你们的好想法告诉风姑娘。

2.小组练说。

3.学生展示说风,老师中间小结。

(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练习说风,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

四、练习写风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令人惊叹,红的,黄的,白的……,实在是太神奇,太美妙了,风姑娘都已经陶醉了。她可真想全都记下来,可大家说了这么多,风姑娘记不住,你们有什么好法子吗?(写下来)

展示课件,指导写作方法,提出写作要求。

(用风姑娘的语气激起学生写作的欲望,由于三年级写作刚起步,所以写作方法的指导非常重要,因此教师设计了指导写作方法,提出写作要求环节,为学生做好铺垫,再加上刚才说话训练和同学间的交流,此时写话正是水到渠成。)

老师特意准备了两块精美的页面,要让我们班的同学来当当小作家,把你们的作品放进去,永远的保留,想成为小作家吗?你们一定行。

学生练习写一段话。

生读作文,师点评。

(优秀学生的例文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及时到位的点评也能让学生语言的使用更准确,更丰富。老师赞许的评价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写作的信心。)

五、总结

教学总结与反思:

第6篇:画风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美术教育 改善方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和满足这个时展的趋势,新课改对高中美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老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且还对美术的教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虽然从目前来看,高中美术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手段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是这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因此,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新课改中高中美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教学设计有待合理

新课改主要是对美术课堂的教学理念、课堂过程以及实践活动等做出了明确地规定和变革,并不是简单地针对美术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组织等具体形式做出相应的变化。因此,高中美术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将美术教育分为几大模块, (二)没有正确认识到美术的重要性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大多数的老师和家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卷面分数上。还有部分的老师为了提高升学率,占用美术课程, 美术在学校甚至被边沿化,根本不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家庭中,家长为了让孩子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一般都是根据学校升学率的高低作为标准为孩子选择学校,同时学校对教师的衡量标准也是升学率,以学生的卷面成绩对老师的优异进行判断。而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精神、文化素养以及道德品质等,都不会引起学校、老师以及家长的重视,甚至被忽略。

2.老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有待提高

虽然“新课改”没有明确提出对高中美术老师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有些高中学校的美术老师,其专业素质、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术达不到相关的标准要求,甚至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审美观念的提高。高中美术看似简单,其实所涵盖的知识面是非常宽广的,它不仅要求老师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还要求老师对物理、文学、历史、化学以及哲学等学科的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并在教学过程中美术要将各个学科的知识善于融会贯通。但是从目前来看,现在的高中美术老师综合素质不高,知识面比较狭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有待提高, 新课改的内容比以前多知识涵盖面更广了,对教师要求也更高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下对老师的要求。

二、解决高中美术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

1.合理的进行教学设计

“美术鉴赏”要求高中学生在美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对古今中外的著名美术作品进行鉴别和欣赏,从而增加自身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同时学生还需要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对美术作品进行综合性的判断分析,从自身的感知出发感受作品蕴含的深层含义,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而绘画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水平的基础上,老师侧重于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实际操作的活动。因此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对现实中的事物进行自己的感受、分析、理解,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把现实的事物从具体转变为意象进行表达,从而让学生在这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为学生的艺术感悟和艺术修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故而,在设计教学的时候,美术老师应该将教学模块分次序进行组合,从而使其更加的科学和合理。

2.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由于高中设置的美术课程比较少,因此学生学习美术的时间相对而言比较少。美术老师想要在有限的时间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对课内和课外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3.提高老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

高中美术课程不仅要求老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还要求老师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从而才能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认知。因此,学校可以对老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从而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学生群体中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形象。同时老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选择与其相符合的美术内容进行指导。例如在《素描人像物写生》中,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对人物素描作品进行欣赏,通过骨骼示意图和肌肉示意图帮助学生了解面部结构的产生,作画步骤图使学生能直观地了解人像写生的方法步骤,并引导学生学会整体观察、整体表现的正确方法,提醒学生始终注意被画对像的外在特征和通过外在特征表现出来的独特性格与气质,争取从比较高的起点认识人像写生应追求的“形神兼备”的目标。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技法和学法指导,为学生掌握素描技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高中美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各个高中学校应该重视美术教育,加大对美术教育的支持力度。同时相关的学校老师也应该对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素质,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陆云.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12).

[2] 刘旭辉.新课改后高中美术鉴赏课初探[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3] 张有金.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美术教学有效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6).

第7篇:画风教学设计范文

围绕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岗位需求,参照国家执业医师考点,分析诊断学课程标准,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使“教”有的放矢,使“学”有目标可循。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展开[1]。(1)知识目标从“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书写”。(2)能力目标可用“能用……做(分析、处理)……”、“能在……做……”、“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等形式表达。(3)素质目标是要求学生具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临床专业学生来说,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团结协作、人文关怀精神尤为重要。教学的本质在于学而不在于教,教学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2],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因此书写知识目标时的主语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不能出现“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描述形式。

2明确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课堂教学重点讲述的内容,也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教学难点是学生在学习时较难理解的问题,是课堂教学中对于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存在障碍的问题;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可以相同。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整个教学的核心,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必须明确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抓住重点难点讲精、讲透,做到“舍全求精”,“以点带面”,忌讳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重点突出,难点明确,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总体思路,便于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以免出现“两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漫无边际”的局面,影响教学效果。

3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

平庸的教师给人以知识,优秀的教师给人以方法。教学方法的选取要综合考虑:(1)教学内容。(2)学生这个“码头”的现有“水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学习基础;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等。编写教案时把自己假设成一名学生,要求用何种方法传授知识最理想,只有这样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3]。

4教学过程设计

4.1导入

导入的目的是为了引起注意与激发动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富有艺术性的导课,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如在讲授“胸痛”时,可用“东施效颦”的典故导入:有一个丑女叫东施,她见同村的西施捂着胸口皱着眉头的样子很美,也效仿起来,结果更丑了。西施为何要捂胸皱眉,原来她有胸痛(心绞痛)的疾病。再如,在讲授“咯血”时,可用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导入:林妹妹自幼体弱多病,时有咳嗽,偶尔会咳出血丝来,这种现象叫咯血。导入要求简练,短小精焊,以尽快进入主题,一般不超过10分钟。

4.2主题探究

4.2.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备课的其他环节都是为它服务的。教学内容的选取应围绕教学目标,基于临床工作过程,以“应用”为宗旨,与(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接轨,并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须强调的是,教学内容还应不断充实,及时更新,以体现学科发展的动态性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4]。写教案时,必须将教学内容分步骤分层次地写清楚,必要时还应在每一部分内容后注明所需的时间。这样,可以使所讲授的内容按预计时间稳步进行,不至于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局面。

4.2.2教学方法

对教学而言,上课是一个师生共同交流、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经验、共同探求新知、共享认识成果的全面活动的过程,是师生生命价值不断升华的过程。教师要善于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以保证学生能够准确的掌握,注重引导自学,注重启发思维,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角色扮演、PBL、小组讨论、启发式教学法等。如在讲授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时,可采用类比教学法:如何选择好的西瓜?先观其形状(视诊),摸其表面(触诊),再叩击西瓜(叩诊)听声音(听诊),最后还可切开西瓜闻味道(嗅诊)。再如在诊断学实训教学中,可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首先给出病例:患者,女,68岁,活动后心悸气短1年,加重伴双下肢水肿1周入院。提问:假如你是接诊这位患者的大夫,你应该做些什么?然后将学生分组,分别扮演医生、病人及家属,由第一组学生扮演病史采集过程,第二组学生扮演体格检查过程,第三组学生选择辅助检查项目并进行操作。最后将三组学生召集在一起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作出初步诊断,并练习病历的书写。通过情景模拟,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更早地进入职业角色。

4.2.3教学手段

可以是多媒体、视频、音频、挂图、模型等。教学手段的选择一定要精,不要什么都用,以免使学生眼花缭乱,分散注意力,影响授课效果。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可融声、情、景、物于一体地完成授课内容[4]。

4.3小结

“编筐编篓,贵在收口。描龙画风,贵在点睛。”精彩的一节课,除了要有扣人心弦的开头,环环相扣、紧紧衔接的过程,还要有余味无穷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小结既是课堂教学的结束语,又是强化教学重点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好的总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小结可以是顺口溜式、回顾式、提问式、图表式等,依据不同教学内容而定,要求短而精,一般3~5分钟[4]。

4.4巩固、拓展

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既便于学生复习、理解、消化授课内容,为学好下一节课的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又可锻炼学生将知识技能运用到新情景中,形成智慧。另外,还可提供相关参考书、杂志、网站,以便学生课后拓展知识面,加深学习。

5课后记

课后记也称教学反思。反思是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所做出的工作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反思的实质在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使教师在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5]。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和核心因素,也是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反思的主要内容有:(1)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2)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了吗?通过什么方式转化?(3)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4)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5)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第8篇:画风教学设计范文

1.误选

自北宋徽宗时期画家张择端(1085―1145年)的《清明上河图》卷问世后,特别是明清以来,画界代代不乏追随者。以“清明上河图”为题材的长卷,流传至今的宋元明清本达数百本之多,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三本:其一是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故宫博物院藏,称宋本),代表宋代风俗画最高艺术成就,是此类绘画题材的原创本或祖本;其二是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卷(辽宁博物馆藏,称明本);其三是清代宫廷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五人合绘的《清明上河图》卷(博物院藏,称清本)。一般情况下,教师囿于研究深度,并不清楚有版本之别,所以容易出现误选。

例如在2012年浙江省高中历史优质课评比中,《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课的执教老师用图1来说明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乍看之下,大家都以为这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看上去很写实,是很好的史料,很说明问题。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教师选用是有误的。这位教师选用的是清本《清明上河图》,在清本中,“虽然画家依然想表现汴京,但这些清朝画家大多生于江南,于是汴京城的市井场景被换成苏州城繁华的都市景象和江南风俗”。①

能作为史料反映北宋情况的北宋版本是图2所示的内容。

这位教师还选用了另一幅画(见图3)进一步说明北宋“市突破空间限制”这一变化。但是在与宋本《清明上河图》进行比对时笔者发现,这幅画根本不是它的局部,并不属于宋本,笔者经过比对确认图3属于清本。既然如此,图1和图3如何能作为宋朝史料来说明宋朝状况呢?

从史料价值角度而言,不同版本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观察社会的视角不同。宋本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不回避市面上的各种矛盾;明本反映享乐主义,各种供享受和消遣的店铺应有尽有;清本出于粉饰太平的需要回避官民之间的矛盾冲突,“具有矫饰主义动感中的华贵品质”。①第二,民本地位不同。宋本中的商业街是财富和汗水的汇集,张择端较多地描画了普通百姓的商业活动和市井生活,不回避官与民、官与官的矛盾,正因如此,研究者才会透过表象发现北宋末年社会存在的危机。明本和清本则处处体现画家的官本思想。第三,风俗民情各不相同。三个版本中的衣冠服饰、市井生活、舟车用具、建筑规格形制均不相同,分别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宋本宋朝,明本明朝,清本清朝。

版本的差别对教学会产生以下不利的影响:第一,误导学生,以讹传讹;第二,史料不真,史论无着。

因此,教师在选材上要慎重,要遵循求真求实的原则。

2.有限解读

“有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题材有限。从目前来看,教师对于《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解读基本上局限于呈现北宋经济状况,主要结合的是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的相关内容,而且基本上局限在“虹桥”那个部分,虽然这段最精彩,但它不能代表全部内容。要知道,整幅画长达528厘米,虹桥仅占1/20而已。除此之外,《清明上河图》中还有很多地方,例如繁华的商业街,遍地皆是的店铺,酒馆,旅舍,熙熙攘攘的人群,各行各业各色人等也可以说明同一问题。事实上,《清明上河图》是宋人写给我们的生活日记,免去了书籍中可能存在的鲁鱼亥豕,生动而直白,透过它还可以解读出经济发展史之外的很多有助于历史教学的信息。

第二,方式单一。“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位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②但是,大多数教师只是就画论画,在做绘画解读时不太注意结合画家本人,画家所处时代或其他图文史料,这样的解读比较肤浅、表面,而且容易陷入主观猜测、判断偏差甚至牵强附会。例如谈到中国12世纪即北宋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城市生活,文字记载当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最为详尽;而图像资料,则唯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堪与之匹配,使人们对北宋汴京的印象形象而具体。相反,唐朝长安城的文字记载虽然不少,但由于没有图像资料,其形象在人们头脑里还是模糊和抽象的。③

合理解读是有效利用的基础,所以,教师首先要从历史角度,本着求真求实的原则,尽可能做出合乎历史逻辑,符合历史史实的解读。如何做到合理解读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史实,合理推测

绘画作品具有一定的内涵,会引发一定的联想,在解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推测,但推测应该是在充分的历史依据支持下才会产生的合理历史逻辑和有效历史联系。

历史记载,宋太宗时期采取鼓励文人谏言的政治措施,关注社会现实和朝廷政治成为宋代画家较为普遍的创作趋向。有学者研究认为,《清明上河图》并非只是简单的描绘百姓风俗和日常生活,在商业繁荣的表面之下暗藏玄机,明线下交织着一条令人心悸的暗线。①张择端希望通过《清明上河图》向宋徽宗展现一些社会痼疾。那些本不是赏心悦目的绘画内容,张择端却精心描绘,成为其作品深处丰富的潜台词。

从文献中可知,汴京是12世纪初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达到137万,8厢120坊,绝大多数建筑都是砖木结构,消防是当时朝廷十分关注的问题。当时汴京的防火措施非常严密,每个坊都设有一个望火楼,专门观测火警。楼下又有被称为“潜火兵”的军队驻守,专司消防。学者余辉研究后说,张择端画了望火楼,但楼上无人观望,望火楼下的军营被改成了饭馆,这说明消防缺失。而比消防缺失更可怕的是城防的涣散。画中城墙上下没有一个守卫,土墙上也没有城防工事,原本应该是重兵把守的城防机构所在位置居然是一家商铺,老板正在验货,账房正在记账。从画面上看整个汴京沉浸在浓厚的商贸气氛中,但却是一座完全不设防的城市。这幅画真实反映了徽宗朝初期已经日渐衰败的军事实力和日趋淡漠的防范意识。这一解读有利于学生突破教材的约束,体悟历史的多面和绘画的隐喻,学习从表象看本质。

2.结合其他类型史料,多角度解读

在中学课本中,《清明上河图》被教材编者放在了人民版必修二的封面,可见其作为经济史料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人教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王安石变法》一课中,《清明上河图》作为插图放在了第54页,用来说明东京的繁华。教师在解读时,如果结合其他史料一起说明,则能更好地提高绘画类史料的信度和效度,教师也可以因此而避免单纯的主观臆断和凭空想象。

例如在《清明上河图》中,汴河贯穿始终,图中的商业活动和市井生活基本上是沿着交通要道展开的,显得随意和因地制宜,突出说明了宋朝时期“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这一重要的经济变化。2012年浙江省高中历史优质课评比中,执教教师在上《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课时就在展示《清明上河图》后进而请学生观察《宋汴京城平面图》,引导学生注意到商业区、旅社区、仓库区基本分布在汴河两岸,这样就进一步证实之前得出的结论,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再有,可利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对东京的记载或者《宋史・食货志》等史料,从文字角度对《清明上河图》加以说明。多元材料相互印证后,教师对绘画的解读会更加趋于合理,更有说服力。

3.历史视角,辨别真假

《清明上河图》被视为具有档案性质,是因为个别细节的真实(如亭台楼阁、桥梁、舟船等建筑构造)。但倘若因为《清明上河图》单一细节上的局部真实,便断定此画的一切均为真实再现,画面描述特定时间、空间内真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此逻辑显然需要修正,因为艺术的写实不等于世界的“真实”。②所以,在以绘画史料解读时要注意鉴别哪些是真实再现,哪些是画家的艺术加工,进而做出合理的历史分析。这里的辨别真假不是书画鉴定,而是看哪些绘画元素能反映历史的真实情况,是否有史料价值。

例如虹桥、城门这类实物题材无疑是具有极高价值的史料。据研究认为,虹桥的修造技术在北宋灭亡以后失传,正因为《清明上河图》的存在,我们才有证据证明中国古代桥梁修筑的高超技术。更有趣的是,明清以来的仿本作者都没有一人见过真本,只凭借他们的社会生活知识和眼见风物来描绘,基本上都画成常见的石拱桥,书画鉴定者便可以借此判断《清明上河图》的众多版本中到底谁真谁伪。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一课从拓展知识面的角度来说明中国在12世纪达到的水平。

另外,画中威武的城门楼的城门洞口样式,在宋代及宋代以前,都做圭角型门洞(梯形门楣),到宋代以后就以券门(圆拱形门)为主了。城门的特征有助于美术史学家判断绘画作品所处的历史阶段,确定时间位置,中学教师可以从史料角度来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的历史观点。

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而言,囿于认知局限,绘画类史料的利用有效率不高,笔者期望在合理解读基础上通过教学设计做一些尝试,尽可能实现有效利用。

1.教学实际

在人民版历史教科书中,涉及宋史的部分主要有如下知识点:必修一,宋朝二府三司制;必修二,水转翻车、棉花种植及纺织技术,丝织水平的提高,用煤做冶铁燃料,制瓷业,海上丝绸之路,市与草市的发展,都市商业的繁盛,重农抑商政策和关津之税、市肆之税;必修三,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兴起、发展,北宋科技的发展(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书画,诗词曲;选修一,王安石变法。这些内容分布在三本必修和一本选修教材中,内容琐碎、凌乱。在高三历史复习过程中,教师需要打通历史知识关节引导学生做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联系,形成对宋朝史实、现象、特征和规律的深入理解。

2.教学设计

笔者尝试以《清明上河图》为平台,以《历史碎片中的北宋背影》为题,从历史的视角观察绘画作品的细节,利用其中反映北宋历史的一些元素进行整合,在课程标准基础上,不拘泥于教材,引导学生从绘画作品中具体形象地体悟历史,从而提高获取、分析和应用历史信息的能力,拓展历史的视野,加深对历史与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环节一:展示《清明上河图》(教师事先将《清明上河图》分段拍摄成照片,再用幻灯片的连续播放功能制造如画卷展开般播放的效果)。

设计意图:通常教师只采取局部展示的方式,学生只闻画之大名却难以从局部的画作中感受到画家作品的整体风貌,毕竟这是一幅长达528厘米的巨制,局部观赏虽突出了某些重点,但影响了整体观察和很多细节的发现、研究。

教学环节二:请学生凭记忆回想看到的景物,写下印象较为深刻的一些内容。

设计意图:从学生印象深刻的内容展开分析,容易引人入胜,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研究型的课堂氛围得到营造。

教学环节三:整理归纳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印象深刻的内容加以研究和分析。

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以下内容兴趣颇多:

1.汴河与船

2.虹桥、河市与摊贩

3.城门与驼队

4.纤夫、舵工、挑水工、搬运工

5.画家细致入微的绘画风格

教学环节四:分组活动,请学生根据本组主题,以及教师事先准备好细节分解图和相应的文献史料提出疑问、进行分析、呈现观点和结论,最后形成对宋朝部分历史的基本了解。

第一组:汴河与船

材料1: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汴河岁运江淮米三百万石、菽一百万石,黄河粟五十万石、菽三十万石,惠民河粟四十万石、菽二十万石,广济河粟十二万石……到至道(995~997)初,汴河运米五百八十万石;大中祥符初,达到七百万石。

――《宋史・食货志》

材料2:开封府。崇宁(1102―1106年)户二十六万一千一百一十七,口四十四万二千九百四十……县十六。

――《宋史・地理志》

材料3:运舟旧法,舟载米不过三百石,闸成,始为四百石船。其后所载浸多,官船至七百石,私船受米八百余囊,囊二石。(宋制:每石合今市斤一百一十斤。)

――沈括《梦溪笔谈・官政》

材料4:《清明上河图》画了大大小小船只二19只(见组图1)由上至下依次为漕船、游船、客船。

设问:

(1)西汉以来历代都仰仗东南粮食通过水路运输到京师及其他指定的地方,称为漕运。根据材料指出北宋时汴京漕运主要由哪些河流承担?

(2)材料1中汴河与其他河流相比的地位如何?结合材料1、2说明汴河与汴京的关系。

(3)从经济和技术角度分析汴河的繁忙与船只载重能力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历史信息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旨在说明以下要点,在北宋,漕运是经济活动中重要的一环,汴河是汴京重要的生命补给线,是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因素之一;担任运载任务的各类船只反映了北宋时期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北宋经济的繁荣与交通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

第二组:虹桥、河市与摊贩

请学生仔细观察以下组图2中的人物及其活动,将店铺进行分类并思考图中提供了哪些历史信息?

按照店铺性质基本可分为三类:一为流动摊贩,二为地摊,三为定点商家。按照经营类别分类,有酒店、糕点馒头店、饭馆、茶坊、修车铺、药店、旅店、香药铺、算命摊。

设计意图:换些图片和换个视角来说明商贸的繁盛,饮食服务实施的完备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三组:城门和驼队

请学生仔细观察组图3后设问:

(1)城墙上应该是有士兵把守■望,但是画中的城墙上空无一人,说明了什么?

(2)在城门洞里正在穿行着一支驼队,结合汴京(开封)的地理位置和北宋历史说明北宋时期的对外贸易情况。

(3)城墙下本应有军队驻守,但是取而代之的是一间税务司,官员正在收税,这说明北宋政府在管理方面存在哪些得与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北宋政府的政治和经济上对内对外措施,理解政府政策对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组:纤夫、舵工、挑水工、搬运工

请学生观察组图4,思考这些专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人大量存在说明什么?

说明:从上至下依次为舵工、搬运工、纤夫、挑水工。

设计意图:北宋时期,大量农民因土地流转而游荡在城市靠出卖体力为生,由此说明北宋社会存在尖锐的矛盾并认识到促进北宋城市发展的劳动力因素。

第五组:画家细致入微的绘画风格

张择端的绘画细致入微,描画对象又都是平常百姓,市井生活。绘画是反映时代思想,请学生思考,结合北宋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艺术风格呢?除此之外,宋朝文化领域还有哪些突出的成就?

设计意图:北宋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兴起,对当时的文风和画风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使学生理解思想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环节五:整合历史碎片,勾勒北宋背影。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北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状况,进行知识的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北宋的特点。

在这个以解读《清明上河图》为核心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并不期望包罗万象,也不能说明教材所列一切与宋史有关的内容,但期望尝试引导学生挖掘尽可能多的有效历史信息完成一次不完整的北宋历史探究,拓展学生历史视野,建立历史联系,发现历史趣味。

第9篇:画风教学设计范文

时下,关于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讨论和争论,众说纷纭,使得语文教学领域人云亦云,莫衷一是。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这是由于缺乏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本质的正确把握所致。当前语文界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特点、性质、本质认识的肤浅和模糊是影响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对课程与教学本质的认识决定着语文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取向,是语文课程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确立语文教学目标、内容、策略和方法的依据,事关重大。笔者从现象与本质、特点与性质、性质与本质的关系上谈谈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本质的初步认识。

1. 现象与本质:语言规律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内容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与教学是一个因素众多、关系复杂的综合体。这启示我们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必须用综合的方法解决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问题;二是必须从复杂的表面现象中把握其内在的本质。后者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现在有相当多的语文教学把课文情节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使语文课堂成为故事情节演绎的展示台。更有甚者,语文课堂中出现了繁杂、臃肿而且是非语文现象。例如,一位二年级的教师执教《画风》,设计了“听风”“说风”“试风”“看风”“画风”五个环节,课堂热闹而富有情趣,但是这“试风”“看风”“画风”都不是语文现象。这种设计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而且在这五个环节中,连起码的读、写基本训练也忽视了。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现象主义”“形式主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追求语文课堂上的热闹现象,这是由于缺乏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本质认识造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启示:任何事物都是由现象和本质组成的。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多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单纯的、深刻的。因而现象可以直接被认识,而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现象是本质的表象,本质是现象的根本。也就是说,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本质只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现象也只能是本质的显现,它们之间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

1.1 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 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是指语文课程与教学在其形成、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显性形态,它有三个层次:一是物质性的,如教室、教学设备、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语文教学资源;二是活动性的,如语文课程的研制、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教学研讨活动;三是关系性的,如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关系、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关系。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林林总总现象涉及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这使得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纷繁复杂而多变,我们应感知现象、分析现象、研究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

以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关系为例加以说明。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是语言的两个不同属性,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语言内容必须通过语言形式去反映,而语言形式又必然反映着语言内容。语言形式的不同排列和组合,就会直接影响语言内容的含义。在语文课文里,语言是以词、句、段、篇按线型排列的,词语、语句、句段、段篇的不同排列组合,构成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和特点,这在句式、句型、段式、篇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语言表达中,由于形式上的位移而改变了内容的表达效果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1.2 把握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规律。 在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后,要深入到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在联系和内在结构中去,揭示其基本规律,并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行为产生规范作用。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诸多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其根本任务就是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并指导语文课程建设与语文教学改革。

从语文现象入手去找寻与把握语文特点,进而揭示语文教学的规律,这是有本质意义的。例如,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规律,叫做“形象大于思想”。学语文,不要简单地抽象思想,重要的是学习语言所表达的形象。这种“形象”就是: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现在许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终极目标往往是一个抽象概念。《苏武牧羊》要形成什么思想?爱国。其实,解读《苏武牧羊》不要空讲爱国,要多解读典型的画面:北国边塞,大雪纷飞,荒草遍野,有一个人穿着破烂的衣服在放羊,但这个人手里举的不是羊鞭,而是汉朝的旌节。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是一种“慢”艺术,只有对课文反复研读,才能透彻理解和把握课文的内在本质。这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逐步理解和内化过程,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

2. 特点与性质:提高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根本目的 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特点的表述主要是通过语文课程与自然类课程、理论性课程比较后提出的,并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学生认识的特点、语文学习的特点以及语言文字的特点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特点。

2.1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要密切关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并把它作为语文课程的显著特点加以阐述。这既反映了世界各国母语教学发展的共同趋势,又反映了当前中国语文教学的改革重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应该注重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感染作用。语言不仅有其“语形”,而且.还有“语意”。“言”源于“意”,取决于“意”,只有感受了“意”,才能理解“言”,才使“语形”和“语意”统一起来。

2.2 学生认识的多元性。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维水平、认识风格等存在差异,他们对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方法以及语文教学评价等的反应必然是独特而有差异的。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语文教学的多元化。

2.3 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语文是一种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语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语文课程的文本为中介,自主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正如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帕森说的那样:“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所以,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文“践行”的海洋。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是开放而丰富的,主要有三种类型: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语文课堂内的其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第一种“言语”实践活动是最本质的。

2.4 语言文字的独特性。 汉语言文字在世界语言系统中属汉藏语系的汉泰语族,它的总体特点是以形表义,音、形、义结合。一般有以下特点:(1)汉字的字音有400多个音节,如果采用“同音归类”的方法,就能简化识字过程;(2)汉字的字形千变万化,如果采用“据形明义”的方法,可以提高识字效率;(3)汉语的词义复杂,有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之分,如果采用“依文解字”就能快速而正确地理解词义;(4)汉语言文字还具有形象性、意会性、信息冗余性等特点,因而语文教学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而且也要重视整体感悟。

比“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对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性质”的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从“素养”这一角度对语文课程和教学进行新的规定,“语文素养”一词前后在课标中出现了十多次;在中国语文教学发展史上,首次把语文课程和教学确定为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涵养,是个体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修养之一。笔者认为,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基本点。

(1)热爱祖国语文。这是爱国主义情感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上的具体体现。热爱祖国语文包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祖国的语言文化。

(2)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态度等。

(3)丰富的语文知识。在对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中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在对课外读物的建议中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在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中指出,学生应掌握词的基本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限于二重复句)的类型以及常见的修辞格等。还要求把社会常识、科普常识作为教学内容安排在各年级的课程、教材之中。

(4)发展语文能力。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并促使这些能力适应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

(5)培养语感。语感指的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领悟和品味能力,主要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趣感。语感强调个人经验、个人感悟和个人的语言修养。

(6)提升思维水平。语文课程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为重点,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7)养成良好的个性。个性是个人面貌的独特侧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良好的气质和性格,如自信、自主、创意等;二是良好的语文品质,如个人的语言习惯、语言风格和语言品位等。

(8)完善健全的人格。包括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审美情趣、文化品位、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生活情趣等。

3. 性质与本质:言语习得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本质所在 我们探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本质,是指体现语文内涵同时又使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语文所特有的内部规定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只有一个。作为本质,它不能是两种甚至三四种性质的综合。那种若干属性综合的说法是二元论和多元论的观点,必然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和实践中的错位。所以我们常说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只能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显著特点,不可能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本质。

同理,语文课程具有知识性、系统性、基础性、交际性、综合性、实践性、民族性等,但这些都不是语文课程所独有的、体现课程的特质的语文的本质。只有“言语性”才对语文课程的其他一般属性具有理论上的包容性。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言语性”,并不排斥其显著的属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相反,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恰恰是因“言语性”的存在而存在的。“言语性”是语文课程与教学最核心的、本质的属性。

首先,要理解语言和言语的差异。现代语言学将语言分解成语言(language)和言语(parole)两个概念,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言语是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包括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两个方面。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言语则是交际的过程。

其次,要准确把握“语文”的内涵。“语文”一词是1949年由叶圣陶主持编写语文课本时提出的(这以前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叶老是这样解释“语文”的:“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既然“语”是言语,“文”也是言语,语文的内涵便当然是言语。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习得”。

“言语习得”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本质,不仅因为言语是语文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目的,言语习得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和主要方式,还因为“言语习得”是使语文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关键。也有人认为外语也具有言语性,并以此来否定语文课程的“言语性”。语文因言语的整体属性而区别于非语言课程的其他课程,语文因言语的内在个别属性(民族性)而区别于外语。语文和外语的共同性要大于语文和其他课程,语文和外语的性质当然有相似之处。但是,语文和外语的区别只能靠“言语性”来体现。

精选范文推荐